生长发育课堂教学设计

2024-09-20

生长发育课堂教学设计(精选12篇)

生长发育课堂教学设计 第1篇

鸟的生殖和发育是在前面学习了昆虫和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特点的基础上,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更高一级的鸟类是如何摆脱水的限制, 具有与陆地及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生殖发育特点。虽然课本标题显示本节内容主要有两部分:鸟的生殖和鸟的发育, 但实际上整节课的安排是以鸟类繁殖的“筑巢—求偶—交配—产卵—孵卵—育雏”过程为主线。鸟类的影像资料、图片等很丰富, 故本节课最适应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观察学习,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学生对鸟类有许多感性认识, 是因为鸟在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多多开发这些资源, 将这些知识理性化。知识来源于生活, 还要回归指导生活。教材安排小实验“观察鸡蛋的结构”, 知识进一步生活化, 使学生深刻的意识到“普通的鸡蛋中竟有这么多知识, 观察对于学习太重要了!”及时对学生进行科学观的教育,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目标

1.描述鸟类生殖的发育的过程。

2.识别鸟卵的结构, 说明各部分的功能。

3.培养学生爱鸟、感受自然之美的情感。

4.在实验中, 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培养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5.通过收集资料, 使学生具有进一步获取课本以外生物学信息的能力, 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图片“2008奥运会主场馆—鸟巢”。提问1.这是什么场所?它的名字叫什么 2.奥运精神将持久激励国民, 你感受到了什么?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3.之所以称奥运会主场馆为鸟巢, 主要是因为形似, 你知道真正的鸟巢有什么作用, 有哪些形态吗?“鸟巢是为了鸟类的生殖及发育。”在同学们回答声中进入本节内容。

二、学习新课

(1) 鸟类生殖和发育的特点。

由学生熟悉的家鸽、鸡等鸟类为突破口, 引导推出鸟类生殖发育的特点:雌雄异体、体内受精、卵生;鸟类生殖发育的过程:筑巢—求偶—交配—产卵—孵卵—育雏。

(2) 筑巢。

①分析一句唐诗“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争暖树”“啄春泥”是做什么?——筑巢。②学生讨论“鸟巢”有什么用处。及时进行学法指导, 即可以逆向思维“如果没有鸟巢会怎样?”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③认识各种各样的鸟巢, 师生一起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准备了四种不同形态的图片) 织布鸟的巢、美国知更鸟的巢、蜂鸟的巢、燕鸥的巢等。④多媒体图片:金丝燕的巢, 学生交流搜集的关于“燕窝”的知识。教师深化“为了保护金丝燕, 我们不应无节制的破坏它的巢。”爱护动物就是爱护人类自己。

(3) 偶。

多媒体图片:白鹤优美的舞姿、孔雀美丽的羽毛。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总结鸟类求偶有哪些手段?

(4) 交配。

多媒体图片:翠鸟交配、家鸽交配。

学生总结:鸟类交配的特点—体内受精。

小情景剧“嫁给我吧”

①多媒体展示:园丁鸟筑巢、求偶过程, 教师绘声绘色进行讲解。②由几名志愿者上台表演小品“嫁给我吧”。俩男同学扮演雄鸟, 一女同学扮演雌鸟, 两雄鸟使出浑身解数, 比歌喉、比舞姿、比羽毛, 雌鸟迟迟不表态。 教师及时鼓励表扬, 全班兴趣高涨。

(5) 产卵。

实验”观察鸟卵的结构。①各小组拿出准备好的生鸡蛋和熟鸡蛋, 仔细观察其形态 (椭圆形或一头尖一头圆) , 想一想, 这样有什么好处?②用放大镜观察卵壳, 可发现有许多小孔。讨论:小孔有什么作用?③拿出熟鸡蛋, 用镊子轻敲鸡蛋钝端, 然后将破裂的蛋壳除去, 观察卵壳下面的小空腔。④将生鸡蛋打破, 盛在培养皿中, 观察卵白、卵黄及系带等结构, 教师强调引导观察卵黄上的小白点, 即胚盘。

各小组试验完, 教师引导几个小讨论题:

①想一想, 鸡蛋结构中的哪一部分孵出小鸡?②哪一部分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哪一部分提供氧气?③系带有什么作用?

多媒体展示:高邮双黄蛋。讨论:①双黄蛋会不会发育成一只小鸡怪物?②双黄蛋是怎样形成的? (饲养地营养丰富)

(6) 孵卵。

图片“鸽子孵卵、企鹅孵卵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企鹅孵卵。

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鸽子、鸡等是怎样孵卵的。

(7) 育雏。

①图片展示:早成雏和晚成雏。学生对比早成雏和晚成雏的区别, 得出结论:晚成雏必须要有育雏行为。②图片展示:大山雀一昼夜捕食的昆虫总量约等于自身体重。使学生深刻的认识到鸟类是人类的朋友, 我们要爱护鸟类, 对学生及时进行爱鸟, 环保教育。

(8) 知识拓展。

展示图表:昆虫、两栖动物、鸟类不同的生殖和发育方式的对比。

思考:1只雌蛙一年产卵量可达万枚, 而对于大多数鸟类来说, 1只雌鸟每年只能产几枚卵。你能说出原理吗?

(9) 快乐驿站。

①学生展示所收集的资料:布谷鸟—不孵卵和不育雏的鸟。②羊跪乳, 鸦反哺, 为人之本, 孝敬父母。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本节课在精神上得到升华。

教学设计说明

(一) 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本节课导入时, 以2008奥运会主场馆—鸟巢作为教学情景,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激起了高昂的爱国热情。小情景剧“嫁给我吧”将情景教学推向了高潮, 同学们寓教与乐, 轻松的学习且锻炼了胆量。

(二) 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学习者走进教室时并不是一无所知的, 而是在日常生活、学习等活动中, 已经形成了自己对多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所以教学中多次利用学生的经验, 如鸟卵的结构及功能, 鸽子如何孵卵育雏, 还指导学生收集及处理信息, 如有关“燕窝”、“企鹅孵卵”、“布谷鸟”等, 由学生收集资料, 课上交流。

(三)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要立足于导:学生学法需要导, 如何观察需要导, 如何分析问题需要导, 教师由幕前走向幕后, 成为知识的呈现者、学习的指导者、动态的推进者。在整个课堂中, 学生是主体, 课堂是学生主动探索的空间。

(四) 落实三维目标, 处处渗透德育教育。

本课的设计中, 学生处处受到心灵的震憾。如:导入时的爱国教育, 新授内容中处处的爱鸟、护鸟、环保教育, 结束时的感恩教育。小小课堂如一滴水, 折射出大社会。

教学反思:

(1) 由于鸟类图片资料可用的太多, 故选择时有些眼花缭乱, 整节课用到的幻灯片近25张, 还应再作删减, 以突出重点。

青春期生长发育的特点——教学设计 第2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别青春期生长发育的特点。

2、举例说明青春期卫生行为和习惯的重要性。

3、关注青春期心理卫生。(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青春期有关知识,提高学生自我认识的能力和行为控制能力。

2、通过对青春期性器官发育情况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情感目标:

1、使学生掌握青春期的特点,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思想情感。

2、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性知识,正确对待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巨大变化,初步形成正确的性道德观,促使其身心健康发展。教学重点:

1、知道青春生长发育的特点是什么?

2、举例说出青春期的性发育包括性器官发育和第二性征发育,说出青春期性发育的突出特征。

3、关注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卫生方面的问题。教学难点:

1、说出青春期性发育的突出特征。

2、说明做好青春期卫生与保健的重要性。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人体生殖系统各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是怎样的?你们知道吗?那么新生命又是怎样诞生的,你们是否还觉得人类的生殖活动很神秘呢? 生:我觉得人的生殖过程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一部分,很正常,不神秘。

师:我希望大家今天也能用一种正常的、科学的态度来学习,你们能做到吗? 生:能。

师:有人说,新的生命是从母体出生时开始的,你赞成这种说法吗? 生:不赞成,新的生命应该是从受精卵开始的。

师:人的生长发育是指从受精卵开始,一直到个体发育成熟的过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人的青春期生长发育的特点。

二、青春期生长发育的特点。

师:同学们告别了童年时代,进入了青春期,身体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既有成长的喜悦,也会带来一些烦恼,让我们用科学的态度一齐来关注一下青春期的变化吧!这是“男生部分生殖器官发育趋势图”,(指导学生看图)你们能否试着从图上说出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从出生到10岁以前,曲线基本上是平的,说明生殖器官质量增加不多。

生:从10岁开始,性器官质量明显增加,说明青春期生殖器官发育迅速。

师: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给予充分的肯定。师:青春期除了性器官的发育外,还出现了第二性征,第二性征是指除了两性性器官以外的男女两性的特征。

生:男生长出了胡须、喉结(摸着自己的颈部),出现了遗精现象。

生:女生的第二性征是乳房开始发育,出现了月经现象。

师:青春期第二性征的发育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生:我想是由雌性激素和雄性激素引起的。

师:(总结)青春期发育过程中最突出的特点是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和第二性征的发育,由于此时雄性激素或雌性激素分泌量的增加,出现了男女第二性征。经过了青春期的发育,女生会显得体态丰满,妩媚动人,男生则是肌肉发达,英俊潇洒,因此青春期是人生的“花 样年华”,这个时期大家将要迎接自身生理和心理的一系列巨变,要准备迎候激情的撞击,要体验到神秘的性意识的萌动,要体察到自我的觉醒,要发现一个不同于往昔的情感世界和智慧世界。面对青春期的来临,你准备好了吗?你想关注自己在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吗?你有什么疑惑不解的问题吗?让我们一起加入下面的讨论,你有什么看法和见解都可以大胆的说出来。(教师通过讨论可更加了解学生,与此同时,也可给学生创造一种难得的互相了解、交流的机会)师:请同学们自学课本中青春期卫生一段,认真体会。男女生进入青春期后各自会出现什么生理现象? 生:(略)师:当你出现首次月经或遗精时,是否告诉你的父母?你父母是什么态度? 生:父母会说:“你已经长大了。”

生:父母说:“长大了都会这样。”当我问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时,他们说我也不太清楚(父母不好意思说、不知道该怎么说)„„

生:我不好意思告诉父母。

师:平时大家要注意和父母多交流、多沟通,可以把你学到的知识讲给父母听,在与父母交流的过程中你会得到更多的知识。

师:当你出现首次遗精或月经时,你是什么感觉? 生:我觉得烦躁不安,很不好意思,很倒霉。

生:我不同意,我认为这是我们发育成熟的标志,我会感到很自豪。(大家鼓掌对这种回答表示赞同)师:你将如何与异性朋友交往? 生:我觉得和异性交往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学习,我会和他保持正常的朋友关系。

生:我可以和异性朋友一起参加集体活动,但不会单独交往。

生:男女生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鼓励,要关心爱护女同学。

师:青春期我们在饮食卫生上要注意什么问题? 生:青春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要加强营养。

生:不偏食、挑食,营养要全面。

师:进入青春期后,在神经系统和激素的作用下,身体的生长发育速度加快,代谢旺盛,因此,人体对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等的需求量都相应增加,同学们一定要保证青春期营养的充足、全面和合理,才能使生长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使身体正常发育和体格健壮。

师:青春期的青少年在穿着打扮上要注意什么问题? 生:朴素大方,要像中学生的样子。

生:女生不要穿高跟鞋。

生:穿紧身衣裤,会影响生长发育。

师:不仅如此,男生穿紧身裤会因局部温度过高影响精子的形成,影响以后的生殖;男女生会因高温、高湿的环境诱发生殖系统炎症。

因此,做好青春期的卫生保健,保持一种健康、向上的心态对我们以后的生活起决定性的作用,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下课以后可以和同学交流,向老师和家长咨询!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第3篇

【关键词】生长素 胚芽鞘 尖端 向光性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是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二章第四节的教学内容,这一课概述了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史,教材围绕生长素的发现,简要介绍了几位科学家发现生长素的几个经典实验。教科书要求教师以科学探索的过程为脉络安排教学内容,并适当总结提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探究、指导、分析等让学生体会这些科学实验中折射出的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并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进行探究和设计实验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教师:大家学过这样的诗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为什么会红杏出墙?还学过“朵朵葵花向太阳”,为什么向日葵总是跟着太阳转?

学生:植物的生长总是朝着光照,这是植物的向光性。

教师:植物的向光性有什么意义?

学生:这种现象可使植物更好地接受阳光,进行光合作用。

教师:要解释清楚这些问题,和植物体内的一种激素──生长素有关。

总结:从生活实际出发,联系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学生虽然在生活中都观察到过这些现象,但并不知其所以然,通过学习有一种恍然大悟之感,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更加深刻的印象。

二、引导探索

(一)植物激素的概念

指导学生阅读42页第一段,学生阅读思考概念中的重点词:产生部位、作用部位、显著调节、微量。

(二)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教师:正如牛顿没有忽略苹果落地的本质而发现了万有引力一样,达尔文也对植物向光性的本质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从而拉开了长达半个多世纪对生长素研究的序幕。达尔文做这个实验时已有71岁高龄,那时的达尔文已是闻名世界的大科学家,但仍在科学的道路上不停地探索着,让我们追寻着科学家的足迹一起来探讨。我们要解决问题应该靠科学实验。在实验设计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设计对照,设置单一变量,控制好无关变量。对于创造性的实践而言,选材很重要,它直接关系实验的成败。

多媒体展示达尔文所用的实验材料

教师:达尔文用什么做实验材料?

学生:达尔文用金丝雀虉草的胚芽鞘作为实验材料,这是一种禾本科植物,它的生长速度快,便于观察实验结果。

多媒体展示达尔文的实验示意图〔4组,42页〕,并提出问题供学生讨论。〔分组讨论观察并用语言描述实验过程,最后得出结论〕

教师:第一组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第一组的实验说明在单侧光的照射下,胚芽鞘背光侧比向光侧长的快,具有向光性。

教师:第一、二组对照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第一、二组起对照作用证明胚芽鞘的生长和弯曲可能与尖端有关。由此推断:尖端可能产生某种刺激。

教师:对比分析第一、三组说明什么?

学生:第一、三组说明了尖端可能产生的刺激与光照无关。

教師:第三、四组与第一组对照说明什么?

学生:第三、四组与第一组对照说明了感光部位在胚芽鞘的尖端。

教师:达尔文的实验中,胚芽鞘弯曲的部位是尖端吗?

学生:尖端只有1mm~2mm,弯曲部位在尖端下部。

教师:该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学生:该实验的结论是: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时会造成背光侧比向光侧长得快,因而出现向光性。

教师:达尔文推测,胚芽鞘的尖端不仅具有感光作用,而且可能会产生某种化学信号,并从顶端向下传送,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导致向光侧和背光侧的细胞伸长不均匀,使植物弯向光源生长。这时达尔文已经71岁了,两年后就去世了,所以达尔文没能亲自对自己提出的假说进行验证,但他对胚芽鞘向光性实验的推测,对年轻的科学家们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温特等学者都是依据这一假说进行科学探究的,从不同的角度验证了达尔文假说的正确性。

多媒体展示温特实验,43页,提出问题

教师:把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一侧,胚芽鞘的生长方向如何?

学生:向放琼脂块的对侧弯曲生长。

教师:这能不能得出结论:说明达尔文的推测是正确的?

学生:不能,胚芽鞘向放琼脂块的对侧弯曲生长还有可能是琼脂块本身的作用。

教师:怎样才能把这一可能排除掉?

学生:用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一侧。

教师:胚芽鞘的生长方向如何?

学生: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教师:现在能得出结论: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从尖端向下运输,促使胚芽鞘下部某些部位的生长,因此被命名为生长素。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从玉米油等材料中分离出这种物质,经鉴定确定是吲哚乙酸。从1880年达尔文提出假设到1934年郭葛提取、鉴定出生长素,历时54载经过多位科学家的不懈努力才得以完成,可见科学史上的每一项发现都是来之不易的,都是科学家们的汗水和智慧的结晶,科学发现是一个不断传承的过程,我相信这个过程会在你们这里发扬光大。

三、归纳总结

教师让学生分析总结本节的主要内容

胚芽鞘向光性的原因是生长素分布不均造成的,生长素的产生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作用部位是尖端以下的部位,感光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向光弯曲部位是尖端以下的部位。

四、开拓升华

生长素发现的实验体现了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分析证据→得出结论;实验中运用了对照思想,体现了设计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如达尔文实验的单一变量是尖端的有无,温特实验的单一变量是琼脂块是否与胚芽鞘尖端接触过。

反思:

生长发育课堂教学设计 第4篇

参加了“镇江市‘好课堂’教学竞赛”,我对“一堂好课”有了新的认知。我认为,好的课堂应该是简约而流畅的,情境引人入胜,过渡简洁自然,问题层次分明,活动由浅入深,每个环节都环环相扣,没有任何多余的语言描述。也只有这样简约、流畅、无“赘肉”的课堂才能成为高效教学的主阵地。

一、引人入胜的情境是好的开始

电视剧《红楼梦》中王熙凤出场的画面是“先闻其声后见其人”,不需要任何多余的描述,仅仅是这种先声夺人的气势,人物性格就已经初步展现出来了。受此启发,我决定用同样的方法让可爱的小鸡出场。一段叽叽喳喳的叫声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紧接着播放小鸡出壳的视频展现这段叫声的来源,然后提出质疑:“一个普通的鸡蛋里为什么会钻出小鸡来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由此一气呵成,直接导入对鸡卵的发育过程的探究。

对于两栖类的发育部分,我通过《小蝌蚪找妈妈》的剪辑视频从听觉、视觉上直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接着设置一系列疑问,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蝌蚪和青蛙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再追问:“小蝌蚪和妈妈到底哪里不一样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并为下面的探究活动做好了铺垫。

二、活动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生成问题和逐步认知的过程

鸡卵孵化时表面看没有任何变化,而课本上有关鸟类发育过程的内容比较少,仅仅通过几幅图片、几段文字,很难让学生理解鸟类的发育特点。因此,我主要采用探究实验、观察比较、分析交流等方法来揭开鸡蛋里的秘密。学生通过解剖4个发育到不同时期的鸡卵,观察比较、描述现象、猜想发育的天数、展示和交流探究成果等一系列活动,逐渐发现鸡卵的发育过程是在连续不断地变化着的。接着展示一组密集的鸡卵发育过程解剖图片,强调发育过程的连续性。再提问:“鸡卵发育过程中哪些物质减少了?”引导学生深入观察比较,发现鸡卵发育过程中吸收了营养和水分。此时会生成问题:“平常在市场上买的鸡蛋都能孵出小鸡来吗?”“鸡卵孵化时所需的营养和水分从哪里来呢?”教师补充第三个问题:“鸡卵发育过程中质量会减轻,这是为什么?”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讨论,了解鸡卵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孵化需要适当的外部条件,孵化过程中所需的营养和水分来自于鸡卵内部,消耗的能量是分解有机物而获得的。然后用“鸡卵的发育过程示意图”来小结鸟类的发育过程。此时由鸡卵的发育拓展到鸟类的发育,又生成新问题:“是不是所有的鸟类的雏鸟都和小鸡一样呢?”通过对两组雏鸟图片的观察和比较,认识雏鸟的两种类型。此时,学生对于鸟类的发育过程才形成整体的认知。

对于两栖类的发育过程,我采用了与上面类似的方法进行诠释。通过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观察比较“青蛙的发育过程顺序标本”,从而分析蝌蚪和青蛙在外形、身体结构和生活习性上的不同之处,同时探究小蝌蚪成长为青蛙的过程。接着展示交流,再用表格整理归纳,然后用“青蛙的发育过程图”小结青蛙的发育过程,从而对两栖类的发育过程形成整体的认知,也为形成“变态发育”的概念做好准备。此时顺理成章地构建出“变态发育”概念。但是,构建了概念不代表学生真正理解了概念,所以教学活动还要继续进行。教师根据学生听到“变态”两个字而大笑的反应,追问:“这里的‘变态发育’和你们认为的‘变态’有没有区别?”学生很容易理解成“变态发育”是指形态变化。这时教师再问:“仅仅是形态上的变化吗?”从而强调变态发育还包括身体结构和生活习性等多方面的变化。经过这样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之后,学生才能发现和理解“变态发育”这一概念的真正含义。

三、自然巧妙地过渡是知识衔接的关键

鸟类的发育和两栖类的发育是两块独立的内容,两者之间如果不能很好地过渡,就会导致学生的认知出现割裂和断层。因此我巧妙地运用雏鸟的分类图片提出质疑:“这些雏鸟都有妈妈细心地呵护,而一群小蝌蚪却找不到妈妈了,这是怎么回事儿呢?”接着播放《小蝌蚪找妈妈》的视频,从而过渡到两栖类的发育部分,使得前后知识之间的衔接自然而流畅,避免了因过渡太生硬而出现前后知识割裂的现象。

四、适时进行情感教育,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在解剖鸟卵的过程中,很多学生看到发育中的胚胎不能接受,甚至有身体不适、干呕的现象出现,有几个男生站起来,准备逃离“现场”。我赶忙走到他们身边,十分淡定地拿起一个培养皿,惋惜地看着里面的胚胎,告诉他们:“这个胚胎本来可以成为一只活蹦乱跳的小鸡,可是它为了我们今天的科学探究而献身了,如果我们没有好好地完成这次探究,它的死就‘轻于鸿毛’,只有我们每一个人都认真地完成探究,学有所获,它的死才能‘重于泰山’。”听完这番话,孩子们收起了厌恶的表情,带着一份凝重,重新回到了座位上。他们努力地克服着不适反应,非常认真、细致地观察起每一个胚胎。有一位男生,在小组展示的过程中,多次干呕,但他一直坚持着完成了自己的展示。他们的表现让我十分感动,这不正是我们所期待的科学探究精神吗?也许在很久以后,他们不一定记得在课堂上曾经看到过什么、听到过什么,但是他们一定会记得今天的这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瞬间,也一定会懂得敬重这些为科学献身的小生命。我相信,经历了这次探究,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一定会更加珍惜生命。

五、美中不足,仍有遗憾

这节课虽然获得了镇江市“好课堂”教学竞赛的一等奖,但课后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发现教学设计还不够完美,仍然留有遗憾。其中有一个难点问题处理得略显不足,即“鸡卵发育过程中质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因为时间和条件的限制,学生没有自己孵化鸡卵的经验,他们并不知道鸡卵孵化过程中质量会减轻,因此在课堂上我直接给出了“质量会减轻”的答案,仅仅让学生分析其中原因,导致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不能形成直观、具体的认知。借鉴其他教师的经验,我想以后可以这样改进:在课前20天,组织部分学生用人工孵化器自己孵化鸡卵,并每天在同一个时间点对孵化中的鸡卵进行称重,用表格记录每天的数据。在正式上课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学生会发现鸡卵的质量在逐渐减轻,从而形成更加具体、直观的认知。

《植物生长靠什么》教学设计 第5篇

教学目的

1.认识植物生长不仅需要水分,还需要养分。

2.知道砂土、黏土、壤土的不同特性对植物生长会产生影响。

3.知道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有水、养分、空气、阳光、温度等。

重点

知道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包括水、养分、空气、阳光、温度等。

难点

砂土、壤土、黏土的特征与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波波、妍妍、琪琪三个好朋友走到一个墙角边,发现墙角边的两株植物长得大小不同。

为什么生长在相邻位置的两株植物的生长状况有很大不同呢?

植物的生长需要什么条件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十一课《植物生长靠什么》(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植物只“喝水”就够了吗?

观察书上的一组对比实验,得出植物的生长不仅需要水分还需要营养。

二)土壤浸制液里有什么?

土壤里有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这些养分溶解在水中,能被植物吸收。

三)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

1.壤土能保水保肥,养分丰富,最适合植物生长。

2.黏土能保水保肥,养分较丰富,但透气透水性差。

3.砂土保水保肥能力差,养分较少。

根据三种土壤的特点,把你的预测填写在P64“我的.预测”里。

四)各种因素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

我们知道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分和营养,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因素对植物的生长有较大的影响?

阳光、空气、温度会对植物产生什么影响呢?

1.如果植物的生长缺少了阳光,植物会有什么变化?

2.如果植物的生长缺少了空气,植物会有什么变化?

3.如果植物的生长没有适宜的温度,植物会有什么变化?

得出:阳光、空气、温度等因素对植物的生长有较大的影响。

五)拓展:制作豆苗迷宫

指导阅读P67

三、作业

制作豆苗迷宫

板书设计

11.植物生长靠什么

一、植物只“喝水”就够了吗?

二、土壤浸制液里有什么?

三、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

1.壤土

保水保肥、养分丰富

2.黏土

能保水保肥、养分较丰富,但透气透水性差

3.砂土

保水保肥能力差、养分较少

四、各种因素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

1. 阳光

2. 空气

3. 温度

“互逆生长”的亲子设计 第6篇

2016国际(北京)亲子设计节起源于米兰设计周的场外展“儿童设计周”,从2004年起每年都在米兰设计周期间举办。经过12年的发展,国际亲子设计节已经成为包括儿童友好型城市研究、儿童建筑设计、儿童设计教育、母婴产业、儿童公益活动等内容丰富的跨学科、跨行业活动及传播平台。

作为一个“舶来品”,第一次落地北京的国际亲子设计节并没有出现水土不服。“活动期间的整整10天,我们的团队每天都是在和小朋友们‘打成一片’。小朋友们惊人的创造力让我们无比赞叹,最欣慰的画面就是有小朋友来了之后特别跑过来和我打招呼,跟我说:我昨天来过了,今天又来了……”亲子设计节运营总监苏朗说。

“亲子设计”的英文原义是“儿童设计”,之所以定名为“亲子设计”,WDW世界设计周网络国际执委、北京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国际亲子设计节出品人孙群表示:“‘亲子’包含了一种‘传承’的概念。”

从“儿童”到“亲子”的转换,主办方强调的是父母、长辈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与互动。与此呼应,本届国际亲子设计节以“为爱而设计”为年度主题,更提出“设计”、“学习”和“陪伴”三个年度关键词作为呈现内容的选择标准。

在为期十天的活动中,国际亲子设计节共举办展览、论坛、沙龙、工作坊、亲子设计商店、亲子设计之旅等亲子活动103项。所有这些活动中,最吸引观众的当属主展“逆长其境”。751D·PARK北京时尚设计广场的展览空间变成了临时博物馆,有各种充满互动乐趣的装置和工作坊:纸与灯光打造的“纸影迷”、捕捉姿态影像的“灯光实验室”、“绿幕互动”带人“上天入地”,在“少年建筑学堂”一砖一瓦搭筑梦想小屋……家长和孩子可以在这里共同玩耍,零距离亲近艺术与设计,年龄的界线仿佛不复存在。策展人董灏表示,所有这些互动活动,更多地强调成人和儿童都可以参与,在这样环境里成人和儿童之间的交流,有一种新的形式。“对于儿童来说他受到尊重,对于成人来说鼓励成人换一个新的视角来重新看问题,重新来定义亲子的概念。”

戴上鸟头形状的《离魂头盔》,观众从里面的电子屏幕上看到的是从远处观看自己的影像。视角的转换让他们变成自己的旁观者,这不仅创造了一种怪异而超现实的感觉,也迫使得他们去探索周围的动态和社交空间的乐趣。新奇装置带来的互动体验颠覆了家长和孩子的感官经验。

董灏说,这里不仅仅是一个为儿童打造的乐园,更是一个让家长与孩子互相学习及分享的创意平台。除了增进感情,亲子在这里更多的是能相互理解看待世界的不同角度,也分享创造过程中的奇思异想,让家长孩子“互逆生长”,体会思维的冲击无长幼之分,一起突破各自的思维习惯。

现场的小参与者从3~10岁都有,有孩子告诉工作人员,“我很喜欢这里,因为这里不像其他地方那么幼稚!”在董灏看来,通过不同的视角看世界,创意的想法就会有所诞生。任何行业、人、企业都会有一种惯性,亲子和设计的结合能够打破各种的思维惯性。

“我们希望这样的环境及形式能引起社会更多的反响:亲子是纽带,引起全人类思想及变革。亲子是形式,共同启发引导全社会的创新思维行动。”

“亲子”影响力

在4+2+1的家庭结构下,亲子活动也是传播率的“王中王”。活动制作服务公司EPS &INT++为此次国际亲子设计节策划的“飞翔”主题绿幕互动游戏,实现了平均每天170次的互动体验,共收到1526个上传视频,而这些小视频通过微信页面被12352个不同IP观看分享,共计下载44509次,平均每个设备重复观看率高达3.6次。

苏朗介绍,本次活动在家长群体内的传播影响力超出他们的想象,前期就有数十家自媒体公众号和他们联络,推出各种互动活动,“抢票活动几乎瞬间就抢空,大家的反馈都是非常需要有创意、新颖的活动。”活动开幕后,仅自媒体、公众号、妈妈群报名参与抢票的人数就有几千位。之后,“妈妈告诉妈妈”的口碑传播力量彰显出来,更有妈妈专门在记录自己宝宝成长历程的公众号上面,非常详细地写出亲子节的体验“攻略”,文字洋洋洒洒还配了自己精心绘制的插图。

国际亲子设计节的火爆,反映出国内市场对于亲子内容的渴求和追捧。随着儿童消费在城市家庭支出中的占比持续增长,有报告称,2015年国内亲子(母婴童)产业整体市场规模已突破2万亿元,预计2018年的亲子行业市场规模有望突破3万亿元。毫无疑问的是,二胎政策的推行将继续支撑这个产业的繁荣。

技术革新和需求的暴涨,推动亲子产业的内容及形态不断变化。国际亲子设计节创始人之一、意大利米兰儿童设计周创始人卢卡·弗伊斯(Luca-Fois)教授表示,好的设计产品不仅仅能陪伴孩子的童年,更能为他们提供经验、情感和教育环境,帮助他们在社会关系与人际交往间取得良好的平衡。在他们多年的儿童相关设计当中,更多地是把儿童当成一个真正的研究对象和真正的使用者来进行对待,也就是以儿童为设计的中心,做出更多创新的设计。他认为,现在社会中,科技和材料的发展,都会随时随地的改变设计师看待问题的观点,“但是我更希望,设计是以儿童为中心来改变大家在设计开始时候的观点。”

平台化发展

作为国际亲子设计节的主体及承办公司的卓意中国(Sfera China),是意大利第一大国际传媒集团RCS集团成员,也是中国传媒领域第一家与意大利合资的传播机构。借助RCS集团多媒体的强大资源优势及经验,卓意中国正全力推进母婴及亲子产业项目在中国的发展,为国际亲子设计领域搭建全新立体的传播平台。

“我们的目标并不是单纯地每年只做几次活动。国际亲子设计节是以提供平台服务为首要定位。”苏朗说,“活动期间就有很多家长会问到我们,这样的活动什么时候会再办?在哪还可以再参加?”她表示希望能将这个平台常态化运行。“目前,在这个平台的上游聚集了大量海内外优秀的设计师、设计团队、机构,下游匹配到不同的商业环境。就目前而言,国际亲子设计节是一个相对自由的发展模块,不拘泥于特定的场地或形式。它可以是一个大而全的节庆活动,也可以是一个针对性较强的体验内容。”投资人范黎带着孩子参与了亲子设计节,他认为,从投资角度看,线下商业与文化内容的结合已经是大家的共识,而亲子互动是其中的核心,但由于商圈的特殊性,针对不同的流量规模,需要服务的接纳能力具有一定弹性,需要内容有持续更新机制,需要针对开放空间的设计。“这个设计节虽然是首次举办,规模不大,但已经能感受到主办方的专业和细心,以及对未来融入商圈和街区的很多思考。”

参与本次国际亲子设计节的文化、设计、教育等相关机构近35家,包含各国的参展商,如荷兰来的团队SUPERIMPOSE、MONOBANDA、[S]Lab、澳大利亚现代艺术博物馆的灯光实验室、挪威Hilde & Bard Tordal,以及国内的Zii儿童展览研究所等;活动与工作坊则与京剧猫、涂思美誉、摩卡站、器安木作、时尚妈咪等机构合作;产业沙龙与公众沙龙与TSL北京英伦精才教育机构、ACE Lab以及KIART启想国际艺术等进行合作。

除了751的主场,国际亲子设计节还在全北京十余个重点商圈,包括三里屯太古里、侨福芳草地、蓝色港湾以及高等艺术院校、艺术机构同时开展亲子之旅的相关主题活动。专注于艺术设计领域的“艺滴设计发烧站”“艺滴盒子”还为国际亲子设计节呈现数百件世界各地艺术家设计的“亲子系列”互动商品。

苏朗说,她们接下来的目标,是以适当的形式,将国际亲子设计节这个综合传播平台与不同区域的特性匹配并呈现。从时间上来讲,明年四月的米兰、六月的上海以及十月的北京设计周都已经在计划当中;从地域上,计划在国内的其他城市进行巡展活动;此外,如果有合适的机会,也考虑落地实体空间。“不论如何,我们将会创造更多的机会,让更多的父母和孩子共同感受‘设计的魅力’。”

生长发育课堂教学设计 第7篇

本节课是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上册最后一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植物的生殖”和“种子的萌发”后学习的内容。植物的生长、发育与叶芽的结构息息相关,叶芽的结构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实际上,叶芽是尚未展开的枝条,枝条是长有叶和芽的茎。茎是芽发育而来的,只有弄清楚芽的结构,才能更好地理解茎与芽的关系,才能为后续知识的掌握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说出芽的类型、结构,通过分析得出叶芽是未发育的枝条。

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剖,观察叶芽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叶芽的结构,初步树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辩证观, 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芽的结构和发育。

难点:芽的发育。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些植物的芽、包菜、相关芽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 激情引趣,引发新知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3幅图片。图片1:婀娜多姿的垂柳;图片2:满园梨树开花;图片3:还未开放的荷花上有一只蜻蜓。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图片的意境说出所描绘的诗句。

生1:图1是“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师:“绿丝绦”指的是什么?

生2:柳树的枝条。

师:这“二月春风”是如何剪出“绿丝绦”的呢?

生3:是由芽形成的。

生4:图2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师:这满园开放的梨花让人感受到春天和生活的美好,感受到生命的伟大,那么请问这梨花是怎么来的呢?

生5:是由花蕾发育形成的。

师:花蕾就是花芽,又叫花苞。

生6:图3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师: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给我们心灵的陶醉和生命顽强的感悟,请问小荷才露的“尖尖角”指的是什么?

生7:花蕾。

师:妩媚的花朵、婀娜多姿的垂柳都是由芽形成的,那么芽是如何形成它们的,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芽的知识。

设计意图:从一组优美的植物图片入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认知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教师恰当地引导学生,让学生说出图片所包含的诗意,并适当分析,从而自然、有效地过渡到“芽的发育”内容上来。

多媒体出示本节课课题、目标和重难点。学生解读学习目标。

(二)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探究新知

任务一:通过观察课前准备的杨树、桃树、梅花、月季等植物的芽,了解芽的类型。

学生分组观察各种芽,讨论和探究。

交流1: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杨树枝条,到讲台前交流。根据芽的着生位置,芽可以分为顶芽和侧芽。

交流2: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芽展示给其他同学看。根据芽的发育情况,芽可以分为花芽、叶芽和混合芽。

师:“万条垂下绿丝绦”中的“绿丝绦”是由什么芽发育而来的?

生:叶芽。

师:梨花呢?

生:花芽。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芽的图片,让学生指认芽的类型。

师:除了以上两种类型,芽还有没有其他类型?

生: (拿出课前准备的资料) 根据芽的活动情况,芽又可以分为活动芽和休眠芽;根据芽是否有东西包被,可以分为鳞芽和裸芽。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给予适当的补充和评价。

设计意图:利用实物,让学生去探究、主动获取知识,不仅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从而使学生有效地获取知识,并利用掌握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学生课前通过网络或者从其他渠道获取知识,可以培养学生搜索和取舍信息的能力。

任务二:芽的结构

活动1:学生解剖杨树顶芽,观察并分组讨论、探究顶芽的结构。

教师巡视并给予学生适当的提示和指导。

交流:通过对杨树顶芽的解剖观察,我们发现杨树的顶芽由幼叶、叶原基、芽轴、芽原基,生长点等结构组成。

教师播放解剖顶芽的视频,学生观看并感悟体会。

活动2:学生观察包菜芽的结构,画出芽的结构图。

交流1:学生拿着包菜到讲台前指出包菜的结构。

交流2:学生到黑板上画出芽的结构图,并标出各部分的结构名称。

学生做出评价。

教师出示芽的结构图,让学生指认芽的各结构的名称。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绘图说明问题的能力、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

任务三:芽的发育

学生对照书本观察、讨论交流后,小组合作探究芽的发育。

教师播放视频《叶芽的发育》。

师生交流:叶芽发育时,叶芽顶端生长点的细胞不断分裂,使芽轴逐渐伸长,发育成茎。叶原基是芽轴侧面的突起,发育成幼叶;幼叶发育成叶;芽原基发育成侧芽,这样叶芽就发育成了枝条。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并进行适当的评价。

两名学生演示叶芽的发育情况。教师为学生准备演示的素材并进行一定的方法指导。

设计意图:芽的发育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有些困难,借助多媒体、合作探究、学生演示等手段可以让学生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的知识来认识和理解,从而理解枝条是由芽发育来的,叶芽是未发育的枝条。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表达能力。

(三) 拓展探究,扩充知识面

拓展1:多媒体展示几幅图片:不同的植物在春天有的先长出叶,有的先开花,有的又长叶又开花。

学生讨论,并说出在日常生活中见过的植物。

拓展2:观看杨树的图片,教师出示问题:为什么主干要比侧枝长?教师播放关于“顶端优势”的视频。

学生分组讨论、探究“顶端优势”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教师点拨和补充。

设计意图:结合实际,拓展应用,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师生小结

教师小结: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芽的类型、结构和发育。芽不畏严寒,经过严冬的磨练,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和饱满的热情在春天孕育出新的生命,绽放出美丽的花朵,给大自然带来勃勃生机。希望同学们能学习芽的精神,顽强拼搏,克服种种困难,努力学习。

六、教学反思

课前,教师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准备了多媒体课件,教学所用的各种树枝、包菜,教学图片等等。在课上,教师没有过多地讲解,而是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多想、多看、多问、多讨论、多动手和多探究,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这充分体现新课改的理念和精神。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营造出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思维自由驰骋,无拘无束地发表个人见解,进行激烈争辩或心平气和地交换意见,由此使问题向纵深发展,使教学活动活泼地进行。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很高,学习兴趣浓厚。

生长发育课堂教学设计 第8篇

一、教学目标

(1) 描述两栖类动物生殖与发育过程以及特点。

(2) 举例说出青蛙在发育过程中形态、结构的变化。

(3) 说出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4) 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运用资料说明两栖类动物生殖与发育的特点。

(5) 关注环境变化,认同人类与所有生物和谐共处的重要性,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措施

1. 教学重点

(1) 两栖类动物在生殖与发育过程中形态、结构的变化。

(2) 两栖类动物生殖和发育过程。

2. 教学难点

两栖类动物生殖与发育过程。

3. 措施

采取标本的直观演示、多媒体动画和视频的播放、电子白板互动生成等方式,通过生生互动、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提升学生对生物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三、学习者分析

初二的学生经过两个学期的训练,整体科学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究、小组讨论、调查分析和口头表达能力,能够进行独立探究和自主学习。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中已经接触过青蛙的知识,对青蛙的生殖与发育有所了解,所以本课多采用独立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通过播放动画、视频,演示青蛙一生的标本,以及白板的书写、拖放、聚光灯和演示等措施激发学生兴趣,节省时间,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四、教学流程

1. 导入

(1) 活动设计介绍

(1) 播放大鲵的视频,展示蝾螈、箭毒蛙的图片,提问:你认识它们吗?

(2) 学生分别说出这些动物的名称。

(3) 提问:这些动物都属于哪一类? (两栖类)

(4) 用橡皮擦擦除显示两栖类 (如图1所示) 。

(5) 提问:两栖类的生殖与发育与昆虫比较,有什么不同?

(6) 用橡皮擦擦除显示生殖和发育 (如图2所示) 。

(2) 活动目标说明

通过播放视频和展示学生感兴趣的两栖动物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在此基础上通过一个问题引入课题—两栖类的生殖与发育。

(3) 媒体使用及分析

(1) 单击白板上播放器的播放按钮开始播放视频。

(2) 运用橡皮擦擦除图片下方“两栖类”上方的白色遮盖层,使“两栖类”自然、迅速地出现,从而使教学过程很顺利。

(3) 运用橡皮擦擦除“两栖类”下方“生殖和发育”上方的白色遮盖层,使“生殖和发育”自然、迅速地出现,从而使教学过程很顺利。

2. 青蛙的生殖与发育

(1) 活动设计介绍

(1) 展示阅读与讨论。

A.阅读19页的论文片段。

B.交流对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的认识,是否有与图3表示的研究结果明显不同的观点?

C.讨论: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经历哪几个时期?活动结束后,为什么要将蛙放回大自然?

(2) 学生带着讨论题看书,进行自主学习,尝试解决屏幕上的问题。

(3) 幕布依次展示宋朝赵师秀的诗和与之相配的图片 (如图4所示) 。

提问:这首诗中哪两句诗与今天讲述的内容有关?

(4) 用电子笔勾画出与青蛙的生殖、发育有关的诗句 (如图5所示) 。

(5) 幕布依次展示:一年中什么时候你能听到青蛙“呱、呱、呱”的叫声?雌蛙和雄蛙都能鸣叫吗?雄蛙鸣叫的意义是什么?

(6) 提问并展示:A.雌蛙与雄蛙抱对有什么意义?B.青蛙的精子与卵细胞在什么地方完成受精?其受精方式是什么?

(7) 播放有关青蛙生殖与发育的视频。

(8) 提问:蛙的一生经历哪几个时期?

(9) 播放有关蛙的一生的动画,用橡皮擦擦除依次显示: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10) 提问:蝌蚪先后出现什么身体结构?

11用橡皮擦擦除,依次显示:外鳃、外鳃消失、内鳃、后肢、前肢、尾和内鳃消失、肺。

(2) 活动目标说明

(1) 了解青蛙的生殖与发育过程。

(2) 初步明白青蛙对农作物的作用。

(3) 了解青蛙鸣叫的时间、性别及意义。

(4) 理解青蛙抱对的意义。

(5) 进一步理解青蛙的受精方式是体外受精以及受精过程离不开水。

(6) 理解青蛙的一生经历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四个时期。

(7) 掌握在蝌蚪发育成青蛙的过程中形态结构上的变化。

(3) 媒体使用及分析

(1) 电子幕布的逐一显示,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便于师生互动。

(2) 电子幕布的逐一显示,使问题的呈现由浅入深,便于学生思考和回答。

(3) 电子笔的勾画功能便于吸引学生的眼球。

(4)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插入和链接功能使动画、视频的播放很流畅,从而使教学过程很顺利。

(5) 用橡皮擦将文字“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外鳃、外鳃消失、内鳃、后肢、前肢、尾和内鳃消失、肺”上方的白色遮盖层擦除,依次呈现“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外鳃、外鳃消失、内鳃、后肢、前肢、尾和内鳃消失、肺”。橡皮擦的擦除功能使文字的出现自然、迅速,从而使教学过程很顺利。

3. 蝌蚪与成蛙的比较

(1) 活动设计介绍

(1) 提问:蝌蚪与成蛙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方面有什么不同?

(2) 展示蝌蚪与成蛙在形态结构、生活习性方面的比较表 (如图6a所示) 。

(3) 小组讨论完成表格。

(4) 学生回答后,依次点击各个方框显示答案 (如图6b所示) 。

(5) 用电子笔在白板上依次画出蝌蚪、成蛙的心脏。

(2) 活动目标说明

掌握蝌蚪与成蛙在形态、结构 (呼吸器官、尾、四肢、心脏、循环路线) 和生活习性 (生活环境、食物) 等方面的不同点。

(3) 媒体使用及分析

(1) 表格的阴影功能使问题答案的呈现很自然,便于师生、人机互动。

(2) 电子笔的绘画功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便于师生互动交流,同时可以生成一些资料便于课后复习以及期中、期末复习使用。

4. 青蛙的变态发育

(1) 活动设计介绍

(1) 展示有关变态发育的带有空格的概念 (如图7所示) 。

(2) 学生看书,完成空格的填写,其中一名学生在白板上书写。

(3) 幕布依次展示问题和答案 (如图8所示) 。

(4) 展示雌雄同体的蛙、美国发现的五条腿青蛙、英国发现的三头六腿青蛙。

(5) 提问:活动结束后,为什么要将蛙放回大自然?

学生答:这是因为青蛙能捕食农田的害虫,保护庄稼,是人类的朋友。

(6) 播放有关青蛙捕食害虫的视频。

(2) 活动目标说明

(1) 掌握变态发育的概念。

(2) 了解两栖类的生殖与发育对环境的要求以及环境恶化对其的影响。

(3) 对学生进行保护青蛙、爱护动物的情感教育。

(3) 媒体使用及分析

(1)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书写功能便于师生交流,同时可生成一些资料以便以后复习使用。

(2) 电子幕布的逐一显示,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便于师生互动。

(3)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插入和链接功能使视频的播放很流畅,从而使教学过程很顺利。

5. 小结与反馈

(1) 活动设计介绍

(1)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

(2)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 提问:蛙的一生经历哪几个时期?蝌蚪与成蛙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方面有哪些不同?什么是变态发育?

(4) 展示反馈习题 (选择题、排序题、填空题) 。

A.选择题 (如图9a所示) B.填空题 (如图9b所示) 。C.排序题 (如图9c所示) 。

(2) 活动目标说明

(1)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而后教师板书进行课堂小结。

(2) 通过8道选择题、2道填空题和1道排序题反馈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情况。

(3) 媒体使用及分析

(1)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书写功能便于师生交流,同时可生成一些资料以便以后复习使用。

(2)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图文排序功能有利于师生互动。

(3)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存储功能将学生的答题情况存储起来,便于学生以后复习和巩固。

五、教学反思

1. 白板教学的关键说明

电子白板的交互性非常强,它突破了以往各种软件只是教师事先做好各种准备,上课“喂给学生吃”的限制,让学生也可以像教师一样把自己的想法写在白板上与其他学生分享,而且操作极为方便,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电子白板中电子笔的出现把教师从电脑旁,从传统鼠标旁解脱出来,有更大的空间去发挥形体语言的引导作用。但由于学生初次使用电子笔,使用不是很自然,加上电子笔的敏感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从而影响了学生的绘图、拖放、书写。

2. 应用白板前后教学效果的比较

本节课的最大特点是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这一新的教学手段对于知识点的落实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在课堂反馈测试中得到验证。如测试的知识点为关于两栖类的生殖与发育的选择题和关于蛙的一生的排序题,满分16分。应用交互电子白板教学的班级均分为15.8分,不用交互电子白板而用Flash课件教学的班级均分14.0分,两者分差1.8分。

3. 本节课生成性资源

本节课生成性资源主要有:学生对有关青蛙受精方式的回答 (书写) ;学生对变态发育概念的填空;学生完成的选择题;学生对有关青蛙一生的排序。以上保存的这些内容今后复习时打开可以进行纠错练习。教师对赵师秀诗中关于青蛙生殖诗句的勾画和教师绘制的蝌蚪、青蛙心脏的结构图,便于学生复习时使用。

4. 白板使用建议

电子笔的敏感性有待进一步提高;电子白板软件的兼容性有待进一步改进;学生参与面相对于网络课而言比较窄;图片、文字等资料的出现方式不如PPT功能强大;幕布功能是否能改进,如能灵活自如地任意打开幕布,最好一个屏幕上能同时出现几个幕布;运用书写功能时,字体大小的控制不太方便;Smart自带的LAT要是能自己编辑就更好了。

参考文献

“人体胚胎发育——植入”说课设计 第9篇

1 说教材

1.1 教材内容

选用的教材是由王怀生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院校规划教材《解剖学基础》。“人体胚胎发育———植入”是第11章“人体胚胎概要”第3节的内容, 主要介绍胚泡植入的时间、位置、过程和条件。胚泡植入是胚胎正常发育的一个关键环节, 内容看似很少, 实则包含了临床很多重要内容, 对指导人类生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是助产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在此之前, 学生已经学习了生殖系统的解剖、生理知识以及受精过程, 本节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深化、运用, 又是后续课程学习的基础,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1.2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认知结构和专业特点, 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2.1知识目标

掌握胚泡植入的时间、部位、过程和条件。

1.2.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质疑、探索能力。

1.2.3情感目标

体会生命孕育的不易, 增强性健康意识, 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

1.3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受精卵是否能顺利到达子宫并找到合适的位置着床影响到胚胎的发育, 因此, 把植入的部位、过程作为重点, 而中专学生抽象思维、理解能力较低, 故把植入的条件作为难点。

2 说教法

中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而不是以升学为导向, 大多数学生自感学习压力不大, 对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不高。但学生刚接触医学, 对人体发育有着强烈的兴趣, 因此在教学中, 可借此进一步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本次课程内容抽象、机理复杂, 而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都不强, 如果只是单纯枯燥地进行理论讲解, 将无法激起他们学习的热情, 甚至会使他们失去兴趣。因此, 有必要结合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 让他们在实践讨论中认识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 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此采用了以下教法。

2.1 问题启发法

思维总是始于疑问, 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2 情境创设法

以学生熟悉、感兴趣的话题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 从而使理论与实际、基础与临床相结合。

2.3 直观演示法

人体胚胎发育是动态的, 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 把教材文字变成可视的图表, 增强知识的直观性。

2.4 类比联想法

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的, 对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用生动恰当的比喻, 使内容通俗化、形象化, 以利于学生理解。

3 说学法

新课改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创造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叶圣陶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 只要教师教会了学习方法, 学生即可自己发现真理, 而中职生已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 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 这不利于他们的长久发展。因此, 要指导他们从“学会”逐步向“会学”转变,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次课采用的学法有以下几种。

3.1 自学法

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 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阅读教材, 自主获取知识, 变被动为主动。

3.2 讨论学习法

设立课堂论坛, 使学生具有展示自我的空间, 充分发挥想像力、创造力, 让他们在探索过程中学会分析、归纳。

3.3 活动探究法

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参与活动, 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 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3.4 总结归纳法

学生对知识的贯穿能力较差, 知识大多是零散的, 而医学是一门复杂的学科, 因此, 要让学生学会总结归纳, 使知识系统化, 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和创新精神。

4 说教学程序

在教学过程中, 应注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各项活动的安排也应注重师生的互动交流,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达到新的教学理念“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在学习中活动”的要求。教学过程具体如下。

4.1 课前分组

将全班学生分成4个小组, 每组约10名学生, 每组设1名组长。

4.2 课前自学

提前一周让学生课前自学“人体胚胎发育———植入”, 并通过上网、去图书馆、医院见习等方法查找异位妊娠、避孕措施、人工流产的相关资料, 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 增强自学能力。教师通过各组组长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 并给予指导。

4.3 引入课题

先通过视频播放卵子与精子的结合过程, 从旧知识自然引出新知识, 激发学生对人体发育的探究欲。再以学生熟悉的话题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4.4 获新知

(1) 胚泡结构比较微细、抽象, 通过贴图游戏比赛, 让学生将标有胚泡结构名称的卡片移到相应位置, 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 加深印象。

(2) 胚泡植入的部位是重点内容, 通过3个步骤逐步进行教学。 (1) 引入以下异位妊娠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韦女士, 27岁, 已婚, 停经55天, 阴道少量流血1天, B超显示左侧输卵管2 cm×3 cm包块, 内有心管搏动。保守治疗2天后, 突然出现左下腹撕裂样剧痛, 面色苍白, 脉搏细速, 而后血压下降。思考:该病人可能出现什么情况?针对该病人应怎样进行处理? (2) 开展贴图游戏:让学生在子宫模型上贴出胚泡可能会植入的部位, 并判断哪些是正常的。 (3) 根据课前所查资料, 结合案例分组讨论:如果胚泡植入到了别的地方, 会引起什么后果。各组派代表回答问题后, 互相提问释疑, 在问中学。随后各组对案例进行讨论并一起评出最佳处理方案。最后由教师结合临床展示异位妊娠的相关图片, 强调植入部位的重要性。

(3) 植入的过程也是重点, 通过两个步骤来进行教学。首先动画展示植入过程, 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便于学生理解。然后进行类比联想:将胚泡植入的过程比喻成一粒种子逐渐陷入了土壤, 通过这种方法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4) 胚泡正常植入需要的条件是难点, 讲解通过3个步骤逐步进行。第一步:通过“今年28岁的小刘结婚已一年多了。婚前, 她做过5次人工流产, 但结婚后想生小孩却怀不上。B超显示子宫内膜薄”这类生活中常见的案例让学生分析, 引出子宫内膜异常会影响胚泡植入。第二步:类比分析。将胚泡比喻成一粒种子, 将子宫内膜比喻成土壤, 从学生熟悉的种子发育引发学生联想。第三步:由学生根据案例和以上比喻归纳总结植入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4.5 知识拓展

结合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提出以下问题: (1) 列举避孕的方法, 并指出哪些避孕方法是运用了本次课的理论。 (2) 什么是试管婴儿? (3) 人工流产的危害。先让学生分组讨论, 回答问题后再由教师结合图片点评。学生通过讨论以上问题, 及时巩固了所学知识, 也使知识得到了拓展, 并增强了学生的性健康意识。

4.6 自由提问

学生自由提问, 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7 总结

由学生自由发表学习后的感悟, 最后, 以“生命来之不易, 请珍爱生命”结束本次授课。

5 说教学反思

本次说课依据学习需要, 从实际出发, 整合了解剖学、生理学、妇产科学、急救学、护理学、德育等多门学科, 教师不再扮演“专家”的角色, 而是通过帮助学生获得、解释、组织和转换大量的信息来促进学生学习, 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跨学科的真实任务) 。让学生承担自我学习的责任, 通过自主探索的方式进行知识建构。

本次说课以“在做中学”的教学理念为设计的核心, 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的主线, 创设有具体意义的情境, 并在课堂上适时穿插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和有趣的课堂游戏, 不仅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掌握了知识, 还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 本次说课也发现了以下问题, 有待进一步改善。

(1) 自学能力有待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不足, 在收集资料时出现了学生把能查到的资料全部抄下来的现象, 而不懂得归纳、取其精华。因此, 在刚开始让学生采用自学法时, 任务越明确越具体就越好, 这样学生的成就感就越容易获得。 (2) 质疑能力需进一步培养。在课堂活动上, 学生表现虽积极, 但并没有进入状态, 如植入部位的贴图游戏, 只知道按课本上所说的部位贴上即可, 而没有去想胚泡为什么要、为什么能植入这些地方。没有质疑, 何来的发展和创新?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项技能而已, 而提出问题则需要观察、思考, 需要借助想像力把知识和现象联系起来, 同时还需要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多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真诚地回答每一个问题, 不管是什么问题, 不能嘲笑, 也不能指责, 而是要加以赞赏;二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知识越丰富的人问题就越多, 他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问题。 (3) 布置任务时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准备不同的任务。学生之间能力有所差异, 在布置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到这种差异, 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准备不同的任务, 教学目标应当有:基础目标———每名学生必须达到的目标, 还应有:可选目标———给相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准备的目标, 这样不管是什么层次的学生都会觉得这节课有收获, 都会在努力的基础上获得一样的成功体验。

摘要:以解剖学基础中“人体胚胎发育——植入”一节的说课设计为例, 从“五说”程序对说课进行探讨。

生长发育课堂教学设计 第10篇

近年来,由植物学、农学、生态学、应用数学和计算机图形学等诸多学科交叉而迅速发展起来的虚拟植物模型,在作物生长模拟方面具有明显的优越性。虚拟植物就是应用计算机技术来模拟植物的生长发育状况。其主要特征为以植物个体或群体为研究中心,以植物的形态结构为研究重点,以可视化的方式反映植物的形态结构变化规律,得到具有真实感的植物个体或群体[1]。

与传统的模型相比较,虚拟植物模型在空间规律研究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植物植株拓扑结构的模拟是实现虚拟植物模型的关键技术之一。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循环过程,其中植物的形态结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因此,关于植物拓扑结构方面的研究对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植物的形状各异,长势千姿百态,但是其结构特征性很强,呈现出明显的分形特征[3]。表达植物形态结构的方法很多,当前应用最多的是由美国生物学家A.Lindenrnyer于1968年提出的L-系统。它以自动机理论为基础,以形式语言的方法来表达复杂的分形结构。L-系统方法的提出为表达复杂的植物形态结构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1 基于L-系统模拟植物生长的设计

L-系统本质上是基于字符串重写的并行系统。

植物结构与一般分形图的区别在于:一般分形图是一组有向边的集合,相邻有向边是连接的;而形成植物结构的有向边集合中,相邻有向边不一定是连接的,这些有向边构成了复杂的分叉结构。植物结构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 根。这是最初的节点,由根出发可以到达植物结构的任何一个节点。

2) 中继节点。在生成植物结构的路径上,该节点至少连接有一个后继分枝。

3) 终端节点。它是生成植物结构所有路径上的终端点。

4) 直枝与侧枝。直枝是植物的主干,侧枝是其分枝,直枝和侧枝共同构成了植物复杂的分叉结构。为了描述植物的分叉结构,需要用到4个符号,即“[”、“]”、“+”和“-”。在字符串重写的过程中,遇到这4个符号时,将其直接抄写到结果字符串中,即对其进行恒等置换。在解释字符串的过程中,“[”表示将作图的位置坐标压入堆栈;“]”表示从堆栈中弹出作图的位置坐标,它们起着临时保存位置坐标的作用;“+”表示保持起始坐标原点不变逆时针转动方向;“-”表示保持起始坐标原点不变顺时针转动方向。

通过以上的描述,L-系统可以很方便地实现对植物分叉结构的模拟。设在某L-系统中,关于F的产生式规则为

F -> F[+F] [-F]F[+F][-F] F

此规则生成式生成的植物结构如图1所示。

2 植物生长模拟的计算机实现

L-系统是一种生成分形图形的方法,其主要原理是设定简单的基本表达规则,然后让计算机根据这些规则进行反复迭代,经过字符解释,从而生成各种各样的图形来。

首先,计算机绘图要确定一个起始点和开始画线的方向,即要确定一个初始状态。当绘图进行到任意一个阶段的时候,可以用(X, Y, α)这3个量来确定此时的绘图状态。其中,(X, Y)为当前绘图位置的坐标,α为描述当前线条方向的方向角。然后,需要考虑的是状态到状态之间是如何转换的。通过用符号定义一些简单的状态变换动作(如平移和旋转等),就能够得到绘图时的各种状态。

从前面关于L-系统的讨论中可以知道,能够用 “+”、“-”、“[”、“]”等这样一些符号来构成一串绘图指令,指导计算机进行绘图。如果能够使用一种方法来生成这样的符号串序列,那么就相当于可以构造出相应的图形来。生成字符串指令的方法就是L-系统的产生式集合。

产生式是形如a->x的式子,表示a能够推导出x。其中:a是前驱;x是后继。如果产生式的后继多于一个字符,那么就能够用产生式推导出比原来字符串更长的字符串来。因此,由简单的字符串经过重写替换可以来生成复杂的字符,而且产生式是可以进行嵌套的,从而使字符串的重写替换过程可以迭代进行下去。例如,x --> xy就是一种嵌套的形式。当用该产生式的后继xy来代替前驱的时候,所产生的新字符串中又存在着字符x,而该x又可以运用产生式x--> xy进行重写,这样的过程可以一直进行下去。产生式集合包含有若干个产生式规则,并且各个产生式可以并行地用来对字符串进行重写替换。例如,对于如下的产生式集合

P1:X-->XY

P2:Y -->+FX

若开始时刻的字符串是X,对字符串中的每个字符都用产生式集合中的相应规则来进行重写替换。重写1次就能得到字符串XY,重写两次得到字符串XY+FX,重写3次就是XY+FX+FXY。如此迭代进行下去,直到得到了所需的结果字符串为止。对于最后的结果字符串,将其中无绘图指令意义的X与Y字符忽略,得到指导计算机进行绘图的指令字符串。

以上是L-系统指导描绘图形的方法分析。从中可以看出,简单的初始字符串如何通过产生式集合生成复杂的符号串序列,以及符号串序列如何作为绘图指令指导计算机完成绘图过程。

用L-系统方法能够生成类似于植物的结构,植物的生长可以用类似于产生式规则指导的生成过程来描述。如果把图形上所画的一条线段理解成植物枝干的一次生长,那么运用L-系统的方法就能够生成类似于真正植物的人工植物。

以下设计了生成虚拟植物的模型,其语义相关的参数为:

#define d1 3/*直枝顶端的生长间隔期*/

#define d2 2/*侧枝顶端的生长间隔期*/

#define cl 1/*反映较低生长度的常量*/

#define c2 2/*反映较高生长的常量*/

ω:FA(d1)

p1:A(n):n>0 --> A(n-1)

p2: A(n):n=0

-> S(c1,t)[+B(d2)]FS(c2,t)[-B(d2)]FA(d1)

p3:S(c,t)0 -->B(n)

p4:S(c,t)0-->B(n-1)

p5:S(c, t)

--> [+B(d2)]F[-B(d2)]FB(d2)

p6:B(n):n>0-->3 B(n-1)

p7:B(n):n=0 --> [+B(d2)]F[-B(d2)]FB(d2)

p8:S(c,t)>[]F[]FA --> S(c,t)

p9:S(c,t)>[]FA--> S(c,t)

p10:S(c,t):c>0&&t>0 --> S(c,t-1)

p11:S(c,t):c>0&&t=0 --> S(c-1, d,)

p12:S(c,t):c==0 ->ω

图2给出了该参数下的植物生长结构。

自然界的植物形态是非常复杂的,因此植物所包含的相关信息量也是非常大的。从L-系统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单个植株中所包含的信息并不是将来整体植株的所有信息,而是生成这个植株的所有规则。这些规则是简单的,信息量通常很小。这样,以后植株的生长就是一个根据单个植株中的规则产生复杂植株的过程。

3 结论

1) 对植物形态结构发展过程的模拟是植物生长模拟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的研究主要在应用L-系统方法来模拟植物的生长方面,并且对L-系统产生式规则集的建立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2) 基于植物形态的分形特征,研究了L-系统方法用于模拟植物的表达机制,为进行植物生长模拟提供了一种方法。在L-系统基础上,通过对字符随机解释和随机重写来生成分形图形,在灵活性方面有所改进,从而简单实现了虚拟植物生长过程的描述。

参考文献

[1]Przemyslaw Prusinkiewicz.Modeling plant growth and deve lopment[J].Current Opinion in Plant Biology,2004,7(1):79-83.

[2]宋有洪,郭焱,李保国.基于植株拓扑结构的生物量分配的玉米虚拟模型[J].生态学报,2003,23(11):2333-2341.

动植物生长结构对首饰设计的启发 第11篇

关键词:结构 首饰设计 自然形态

中图分类号:TS9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9-0110-02

一 自然对人类的启发

“自然是启发设计师创作灵感的最好教材”。自然是原生态的艺术,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自然形态是人类创作灵感的源泉,也是组成艺术实现美的基石。自然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库,作为设计师或艺术家,最应该具备的素质就是对自然的敏锐感。艺术需要元素来实现视觉魅力,而自然经过艺术加工可以成就其更高级的价值,洞察并理解生态自然中的种种规律,是进行艺术创作的重要一步。

人类对这个世界的最初认识,就是从自然的秩序与法则中得来的。我们生活在同一个自然之中,但却有动物、植物等数以万计的,且各有千秋的物种共存,看似简单却又复杂,看似混乱却又链条分明,一切生物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理由,自然经历了多少个诞生、进化、毁灭、新生才形成了我们现在能够看到这个千姿百态的自然。在这漫长的过程中,每一种生物都在残酷的自然法则中,通过优胜劣汰的原则,选择了最适合生存的形态。给人类带来了莫大启发的这些自然物,我们要学习不单纯是其表面的形态,真正值得继承的是其成为这种形态的原因,从自然造物的大智慧中提炼出最根本的结构形态,这样才能创造出最美的事物以及最恰当的产品。

自古自然都与设计息息相关,应用自然元素的设计或者模仿自然的设计存在于多重领域,例如模仿猎豹奔跑流线设计的汽车外观,模仿贝类外形设计的现代建筑,模仿花卉植物生长造型设计的珠宝首饰等,自然为设计提供了表现方式,为人类提供了创造的启发,令我们创造出不计其数的作品来完善我们的生活。自然界并不混沌,反而秩序井然,自然物的生长都遵循着自然规律,如果想从中发现令人惊讶的创意,需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最细微的观察,将自然形态缩小放大,分解整合,这样我们才能够从自然中得到更多的启发。

二 自然生长结构与首饰设计

1螺旋结构

螺旋结构在自然界的生命体中算得上是非常广泛的存在的一个基本形态,从昆虫到贝类,从植物到行星,螺旋结构一直在毫不掩饰地向人类展示其独有的视觉艺术和美学价值。螺旋其实是一种形状,它是以一种接连渐扩的曲线重复形式存在的,并且可以无限延伸下去。螺旋结构既包容又连续,它的生长形态永远也不会变化,自然界中最具代表的螺旋结构就是海洋中的鹦鹉螺,它的壳以拥有完美比例的螺线而广为人知,甚至科学家发现鹦鹉螺的螺线走向与“对数螺线”极为相似,可见,在人类的智慧之上,自然很早就在默默地提醒人类。

自然的启示不但体现了在生命和科学的过程中,也为人类设计提供了新鲜的灵感及不绝的素材。其中螺旋结构应用在人类设计上的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应该就非纽约的古根海姆博物馆莫属了这是由设计师弗兰克·赖特在20世纪完成的。其主体是一个从下向上螺旋延伸的多层的圆锥体,参观者进入博物馆直接到顶层开始参观,沿着围绕着中心楼梯的螺旋阶梯向下走游览。另外,在现代很常见的螺旋式楼梯,代替了造型单调僵硬,并且从建筑上来讲占地面积较大的直线楼梯,成为很多很多室内配备的首选。

在首饰设计中,不管是二维的螺旋图案还是三维的螺旋结构都是备受珠宝首饰设计师喜爱的造型元素。螺旋形态向上蜿蜒的立体感深受建筑设计的喜爱,同样,首饰作为流动的建筑,佩戴在身上的雕塑,也十分钟爱螺旋形态带来的生命灵动性和艺术表现力。众所周知,人类的DNA分子,这个刻在我们身体最深处的本源,就是双螺旋结构。因此,人类对螺旋结构是天生的亲近,会给我们带来亲切自然的轻松情绪。如图这款Oscar de la Renta金色螺旋状项圈项链,整个项圈项链的风格粗犷,形态上参考了螺线的造型,使其在视觉上十分醒目突出而且极具现代感,简约大气。如图1

2骨骼形态

骨骼,是自然界中的大多数动物和人类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是生物非常重要的组织框架,只有内部骨骼和肌肉的相互支撑,才能实现生物体的生长和运动。骨骼结构实在是巧妙神奇,几块不同形态的骨骼的组合,竟能创造出细小如鸟类,庞大如恐龙各种各样的不同体态不同特征的生物体,并且给予物体超乎想象的巨大的力量。人类很早就发现动物骨骼的奇妙功能,这种几近完美的结构形态被人类的智慧充分的利用,建筑桥梁的曲梁结构、古代寺庙的木质结构等,骨骼结构在建筑中得到了最大最充分的拓展,为现代文明社会创造了众多十分精彩的设计宝藏。

不同于骨骼结构在建筑设计中的充分应用,在珠宝首饰设计中,设计师更多的是对骨骼形态的模仿和再创造。骨骼拥有无数的形态,每一个部分的骨骼都不同于其他部分,也因它们自身独特的功能而形成了与众不同的形态特征,这种纯粹自然、毫无掩饰的,甚至是有些许暗黑的骨头,成为现代许多年轻人极度崇拜、狂热追求的个性化代表。人类对骨头似乎是与生俱来地感兴趣,早在还没有衣服的时代,就有出现了由兽骨串连成的饰品,时至今日,人类更是将骨头形态的美学价值发挥得淋漓尽致。如图2、3。

3植物比例

自然界中植物种类千千万万种,姿态各有千秋。然而植物的生长受自然规律的影响,我们眼中看到的或美得令人惊奇,或形态千奇百怪,或看似杂乱无章,但实际上,植物的生长是有着十分严密的规律和比例的,通过科学的分析,植物生长的比例竟比人类计算的数字还要准确。例如,植物从根部开始生长的分枝数量,就与意大利数学家列奥纳多·达·比萨发现的斐波那契数列有着惊人的巧合,从植物根部开始,最先是1支分叶,往上一层也分出1支,第三层是2支,第四层是3支……以此类推,分枝的生长是规律的1、1、2、3、5、8、13、21……除此之外,很多植物的每一枝上的叶的大小也都有差别,因此在观者眼中呈现出的是令人舒服的美的排列,经过仔细的观察测定,会发现其中每片大小叶子之间的数比与黄金分割比是十分近似的。

nlc202309010233

像植物这样的有机形态在很早以前就成为人类钟爱的首饰设计素材,人类也发现了自然界的植物生长本身的美的价值,盛开的花朵不必经过艺术加工直接拿来佩戴在身上都是无比精彩的饰品,但鲜花无法长久不谢,植物形态的首饰因此应运而生。尤其是在19世纪末,随着新艺术运动的浪潮,花草图案一时成为了炙手可热的时尚流行标志,那段时期,花卉植物无处不在,特别是首饰,戒指、耳饰、项链、手镯、胸针等,无一不是以花草植物为元素来创作,当时也不乏出现了许多经典的首饰设计作品。例如下图穆夏的作品,首饰的装饰灵感显而易见来自自然植物,在设计手法上则突出表现植物的蜿蜒的曲线美和灵活生动的生气,和线条运动感十足的形式美,赋予自然形态一种生命力不断的象征意义。如图4、5。

三 取材子自然的必要性

自然形态的种种特性都极大地满足了人类精神上对美的更高层次的追求,人类也是从自然中来,是诞生于自然的生物之一,所以人类本心深处对自然是有着想要亲近的渴望。通过模仿自然而创造出来的产品,即可以实现产品的功能价值,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的满足人类对自然的向往,使生存在现代社会,远离自然的人们感受到产品中表达出来的善意,使佩戴者心理产生愉悦、轻松、自在的情感。并且,首饰的创作中模仿自然生物生长或某一活动的瞬间,使首饰摆脱了冰冷的金属外壳,充满了生机勃勃的情调,有利于激发佩戴者对生命的敬畏而开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唤起人类心中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惜。

对自然最成功的模仿,并不是外形的完美,而是把握自然“神态”的模仿,从最初的单纯形状的临摹、到通过科学思维分析自然、到主观地对自然进行新创造,人类模仿自然能力的不断进步,正代表了人类对自然生命的肯定和尊敬。设计伴随我们人类发展的整个历史,成为我们创造文明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重要性无需置疑。在设计中人类自知或不自知地对自然模仿,创造了很多有实际应用性和市场效益的产品,但对“自然设计”的系统研究很晚才提出,事实上,更透彻地了解自然与设计的密不可分能够帮助设计有更飞跃的发展。

结论

人类一直以来对五彩缤纷的自然界的探索将人类的创造能力提升到无限大,种种参考自然创造出的出色的产品、技术、建筑流芳百世,组成人类灿烂的文化。达芬奇曾说:“人类的灵性将会创设出多样的发明来,但是它并不能使得这些发明更美妙、更简洁、更明朗;因为自然的物产都是恰到好处的。”自然为各种领域的人类提供他们所需的资源,使人类造物充满可能性;人类为了适应自然要设计各种功能和样式的产品,因此人类造物有了多样性。

自然中生命的发展都是具有一定秩序和重复性的,人类最初是被动的被自然启发从而做出工具,时至今日,我们要主动地去研究自然。研究自然是去发现自然规律的本质,是通过人类的智慧和洞察力将自然物的本质提炼出来,从而设计出更多的美学产品。我们要有意培养自己对自然的观察能力,对事物形态的形体和空间的客观分析能力,除此之外,与自然的交流要通过心灵来完成,去信赖自然、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人类本身也是自然中的一员,因此牢记所有设计是为了美化人类的生活,并不是为了破坏或挑战自然。自然永远是“设计之母”,将自然看作是自己的朋友、导师,遵循自然的指导,让设计更有效地服务于人类需求,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

生长发育课堂教学设计 第12篇

城市道路是现代化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担负着城市疏散交通的重要功能,是现代化城市必备的重要基础设施。现代化的城市道路,在满足交通等道路使用功能外,搞好道路的绿化美化,能起到防眩光、缓解驾车疲劳、调节心情稳定等作用。所以说,有良好绿化美化的园林环境和赏心悦目的道路景观,也是现代化城市道路不可或缺的功能之一。目前,中国的城市道路设计理念尚在不断转变和发展之中。生态化的道路设计理念并未在中国推广。但是,在过去城市道路建设几十年积累的经验基础上,近年来中国的城市道路设计思维有了很大的转变,一些设计的尝试正在推进,道路设计模式正由传统的技术主义模式向城市主义模式转变。但总的来说,并未有非常全面和综合的考虑。很多措施并未形成规范以强制实施,城市道路设计尚且存在很多随意性的地方。

2. 城市道路可持续性设计与城市生态的探讨

2.1 我国城市道路的发展现状

传统型城市道路设计是由交通设计师所主导的技术主义道路设计模式,该模式的道路设计主要是解决好道路的通行能力、车辆的尺寸、行人的物理需求等,用合理的交通组织最大限度地保障机动车交通的安全和效率,运用一整套道路设计规范和原则为技术支撑,以实现机动车的速度和安全的共存。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 中国城市面积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 伴之以交通量激增, 中国目前城市的交通形势是:道路越来越宽, 交通却越来越拥挤。并且, 高速的面积扩张带来的一些严重问题是城市发展缺少规划, 土地浪费, 能源、资源消耗严重, 环境污染加剧, 道路、社区间的布局不合理等。于是, 有必要寻求一种更为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道路设计模式, 以取代传统的只考虑机动性、安全性以及建设费用的设计模式。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较早地意识到了这些问题, 近年来, 一种可持续的设计理念被提出并在一定的范围内得到了应用,效果良好。

2.2 可持续城市道路设计要点

基于对可持续的认识,参考已有道路的设计经验,结合目前道路设计的实际水平,提出中国可遵循的可持续设计要点,共有以下5个方面: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原材料消耗、减少对环境资源的影响、提高城市社区的可居住性和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提高可持续性。

以上各个措施,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将会有利益的重叠,比如,在人行道和行车道使用多孔渗水路面将减弱雨水对道路的冲刷并且减弱冲刷物对环境的影响;因此可以减少排水孔的建造,同时又降低了资源消耗。同样,不是所有措施都能贯彻实施,甚至它们中的一些会相互冲突。尽管可持续城市道路设计理念尚未在中国推行,其他国家也还在探索,但很多新的工程却已涌现出来,美国的一些城市如西雅图、波特兰、旧金山和芝加哥已经率先采用可持续理念并将这些设计准则运用到小规模工程项目,效果良好,这为中国城市道路相关实践提供了有益借鉴。

3. 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与城市生态的探讨

3.1 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定义

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应符合城市道路多功能的要求。在满足交通功能的基础上,通过整体布局弱化道路宅间开敞性差等诸多不利因素,以植物为景观要素构成,创造一种“人性交通”的绿色道路空间意象。

3.2 道路绿化规划的生态学原则

根据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城市路道绿化规划必需遵循和符合城市生态特性原则和物种多样性原则。

3.2.1 符合城市生态特性原则

生态学第一法则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互依互存的法则,因此,城市道路绿化要与城市相协调,就必须符合城市生态系统的物理特性、生物特性和社会特性。

(1)物理特性:

城市物理特性与植物相关的主要是大气、水、土壤等生态因子的状况,城市道路绿化的立地条件相对恶劣,主要体现在土壤肥力低,通气透水性差,水分不充足,空气中有害气体的浓度高等方面,对树木的生长影响严重。所以,对道路绿化树种的选择应该将抗性列为第一因素。只有抗性强的树种,才能在相对恶劣的环境中确保生长良好,从而发挥其生态功能。

(2)生物特性:

病虫害是影响道路绿化树种健康的主要原因。因此,道路绿化树种的选择应从其可能发生的病虫害、治理的可能性及本地区是否有这种虫害的天敌这三个方面来考虑。通过充分的调查,了解绿化植物栖息物的生长特征,尽量采用以园艺技术为主的物理防治或引用害虫的天敌进行无污染的生物治理,确保树木生势旺盛。

3.2.2 物种多样性原则

目前,城市道路绿化树种品种单一的问题十分严重,不但造成了城市景观单调,也使植物群落处于不健康的生长状态,大面积相同的树种,为昆虫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和充足的食物,容易爆发严重的病虫害。多样性的树木能带来多重营养结构和复杂的食物链,能有效地控制昆虫的生长。城市绿化的植物和多样性规划必须遵循如下原则:

(1)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植物物种多样性的载体,规划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城市绿地系统,才可能实现植物物种多样性;

(2)在设计和种植之前,进行深入的生态调查,按不同植物的生长习性及生物学特性,按照速生和慢生相结合,落叶和常绿间隔种植,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相配植的原则,形成一个区域内树木的丰富多样。

3.3 城市道路绿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道路绿化是城市中除公园绿地外的主要绿地,是城市中居民最经常的活动场所,由于城市的土地资源有限,道路绿化应摒弃以往只种植一行树、一道篱的做法,尽可能地提高道路绿化的绿地率,合理地增加街头绿地的数量,可丰富城市的景观,使城市犹如在森林中一般,从而达到大幅度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目的。

对于区域内植物资源丰富的城市,道路绿化的可供选择树种品种多。在绿化种植时应充分考虑树木的生长特性,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片面地强调景观效果或者生态效果都会大大减少选择的余地,造成了绿化品种的单一化。

片面要求冠大荫浓的常绿乔木做行道树。遮荫效果的好坏,虽然是选择树种的考量因素之一,但也不是所有的引道树都必须具有良好的遮荫功能;盲目追求流行树种,忽视对本土树种、适生树种的开发利用。目前,城市的道路绿化存在模式化的现象,广泛引种美、奇、新的园林植物,盲目应用流行树种和外来树种;重种植、轻管养造成道路绿化效果低下。道路绿化植物的地条件相对较差,处在一个比较恶劣的生态小环境中,人工的管理养护就显得十分重要。不但要及时地补充水分、养分,而且要根据其生物学特性,运用成熟的园艺管理技术定期修剪和灭虫除害,才能确保植物的生长旺盛。

城市道路绿化是城市的风景线,是整个城市绿地系统的脉络,在城市生态系统中起着不可代替的生态功能,通过做好道路绿化建设,赋予城市道路勃勃生机和强烈的个性,使城市更添魅力。

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应符合城市道路多功能的要求。在满足交通功能的基础上,通过整体布局弱化道路宅间开敞性差等诸多不利因素,以植物为景观要素构成,创造一种“人性交通”的绿色道路空间意象。

4. 结语

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以美化家园、改善城市形象、优化生态环境为目的的园林绿化事业蓬勃发展,各城市绿化建设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作为城市绿化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道路绿化与百姓的生活、工作密切相关。优美的城市环境、宜人的道路绿化是人们对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第一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城市道路沿线有四季常青的树木以及点缀其间的各种花草时,并且配上高雅、得体的环境小品,可以产生与自然交融、气势壮观的感觉,给人们以优美、舒适的享受,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然而,随着城市不断发展与进步,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将会面临各种挑战,只有不断地研究城市道路绿地所承载的各种文化、功能、生态等问题,才能设计建设出个性鲜明、结构科学的城市线性空间。

上一篇:探究价值下一篇:运营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