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椎间盘突出症

2024-07-25

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精选12篇)

腰椎椎间盘突出症 第1篇

1 临床资料

本组65例, 男38例, 女27例。年龄30~65岁, 平均年龄36.4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1]。入院后所有患者均进行CT或MRI检查, 膨隆型5例, 突出型45例, 脱垂游离型15例。L3~4病变者6例, L4~5病变者35例, L5S1病变者15例, L3~4和L4~5同时病变者5例, L4~5和L5S1同时病变者4例。病程1~5年, 平均3.5年。本组患者均在外院或我院接受过3个月以上系统的非手术治疗, 但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 部分患者症状加重。

2 方法

2.1 手术方法

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麻醉起效后使患者俯卧, 腹部悬空。透视确认病变椎间隙后进行定位标记, 常规消毒铺巾后开始手术。于病变椎间隙后正中线旁开1cm处做长约2cm的纵形切口, 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后充分止血。自切口插入扩张套管至病变椎间隙, 安装并固定通道管。置入并连接相关设备, 整焦距使手术野清晰显示。清除视野中的肌肉组织, 显露并以枪式咬骨钳咬除病变间隙上位椎板下缘及黄韧带。以神经根拉钩牵开硬膜囊和神经根, 调整工作通道, 使其进一步深入, 然后用髓核钳摘除髓核和变性的椎间盘。反复冲洗手术野, 退出工作通道并止血, 最后缝合切口并以无菌敷料包扎。

2.2 术后处理

术后使用抗生素3d预防感染, 48h后佩戴腰围开始下床活动, 3个月后开始逐渐恢复正常工作。

3 结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日本整形外科学会腰痛疾患疗效标准进行评分, 并计算改善率, 改善率= (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 / (总分-治疗前评分) ×100%。治愈, 改善率100%;显效, 改善率>60%;有效, 25%≤改善率≤60%;无效, 改善率<25%[2]。

3.2 疗效评定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6~24个月的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14个月。65例患者的切口均甲级愈合, 随访期间未发生感染、硬膜外血肿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随访时按照上述标准评定, 治愈22例, 显效38例, 有效5例。

4 讨论

随着年龄的增长, 人体椎间盘组织的水分和胶原蛋白逐渐减少, 开始发生退行性改变, 加之血液循环差、腰椎负重大等原因, 腰椎间盘受到外伤等诱因后就很容易发生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 压迫邻近组织, 出现腰腿疼症状[3]。

手术和非手术是目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两个大的方向。绝对卧床休息、药物、推拿、牵引、理疗等非手术方法可使85%以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症状缓解或消除[4]。但对于已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过严格非手术治疗无效或马尾神经受压者可考虑行髓核摘除术。传统的开放式椎板切除手术会使脊柱正常结构受到破坏, 术后患者易出现腰椎不稳和骨质增生, 影响手术效果[5,6]。因此, 椎间盘镜等微创手术方法开始越来越多的用于临床。

腰椎后路椎间盘镜手术系统是Foley和Smith于1997年研制出的, 近年来随着它的不断完善和手术操作的规范, 它已成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7]。与传统的椎板切开手术相比, 后路椎间盘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活动早等优点, 逐渐被广大骨科临床医生和患者所接受[8,9]。赵永等[10]的研究表明, 后路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术野清晰、神经根减压彻底、恢复快的优点。万里等[11]通过对287例采用椎间盘镜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 进一步证实了后路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所具有的高效、微创、安全可靠等优点。而本组患者治疗结果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本组患者的治疗结果提示, 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疗效好、安全性高,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5例, 男38例, 女27例。年龄3065岁, 平均年龄36.4岁。膨隆型5例, 突出型45例, 脱垂游离型15例。L34病变者6例, L45病变者35例, L5S1病变者15例, L34和L45同时病变者5例, L45和L5S1同时病变者4例。治疗结束后观察患者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624个月的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14个月。65例患者的切口均甲级愈合, 随访期间未发生感染、硬膜外血肿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随访时按照日本整形外科学会腰痛疾患疗效标准评定, 治愈22例, 显效38例, 有效5例。结论: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疗效好、安全性高,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腰椎间盘突出症护理方法 第2篇

中老年患者适合动作缓慢的锻炼方法。取坐位,挺直腰部,双臂于体侧屈肘90°,握拳,双肩后展。

深呼吸训练

该训练方法需结合胸肌牵伸和腰背伸展。患者坐位,挺腰,双手十指交叉放于枕后部,双肩后展,深吸气,还原后呼气,重复数次。

等长牵伸腹肌训练

患者仰卧位,双下肢并拢,足背绷直,双下肢离开床面;患者仰卧位,双髋、双膝屈曲(双膝屈曲角度约90°),双手交叉放于腹部,头向上抬起。

避免腰椎屈曲训练

孕妇腰椎间盘突出症 第3篇

怀孕期间,内分泌激素改变,体内的各种韧带比较松弛,为胎儿娩出作准备。此时,腰部关节韧带、筋膜松弛,稳定性减弱。子宫内一个受精卵,逐渐发育成几千克的胎儿,增加了腰椎的负担。在此基础上,若有腰肌劳累和扭伤,就很可能发生腰椎间盘突出。

孕妇患了腰椎间盘突出症,检查、治疗与常人不同,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般腰痛,常需作X线摄片检查,某些治疗也要在X线透视监护下进行。孕妇由于情况特殊,接受X线检查备受关注。实验研究证明,胚胎组织对X线敏感。最敏感的时期是在受精后8~15周,16~25周次之。为了确保安全,孕妇腰痛最好不要作X线检查(照片或CT)。可尽量以其他方法,如超声波检查代替。如无法代替,可安排在妊娠后期,此时胎儿发育接近成熟,不易受到X线影响。

孕期多发腰痛,需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区别。前者主要原因是人体卵巢产生韧带松弛素,使骨盆韧带松弛以适应怀孕、分娩需要,同时也使腰部的关节韧带、筋膜弹力减低,容易劳损。加之胎儿和附属的胎盘、羊水等不断发育,引起骨盆前倾,腰背肌松弛疲劳,引发腰痛。这种腰痛是一种生理反应,休息和调养便可减轻,分娩后可以完全恢复。

孕妇腰椎间盘突出症以卧硬板床休息、牵引、理疗等为主要治疗方法。活血化瘀的中药可影响胎儿,不宜应用。也不宜贴膏药。早期症状严重的可中止妊娠。临产时有人主张采用剖腹产的分娩方式,以免加重病情。经过治疗,大部分病人症状可以缓解,分娩以后常能自愈。少数病人需在分娩以后手术治疗。

预防孕妇腰椎间盘突出,要重视围产期保健。怀孕前注意锻炼身体,不但可增强体质和肌肉力量,便于日后分娩,也可减少怀孕时的腰酸背痛,防止腰椎间盘突出。健康的孕妇可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运动方式不宜剧烈,于临产前3个月停止。平时常有腰酸背痛者,应特别注意预防腰部受伤或过度劳累。

据调查分析,多次怀孕者更易发生腰椎间盘突出症。所以,要提倡计划生育,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落实避孕措施。

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5例, 男48例, 女37例。年龄21~68岁, 平均35岁。所有患者均有腰腿疼症状及不同程度的腰椎活动功能受限, 直腿抬高及加强试验均为阳性。85例患者均经CT或MRI检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其中突出型32例, 脱出型35例, 游离型18例;L3~4突出者5例, L4~5突出者40, L5S1突出者25例, L4~5和L5S1两个椎间盘同时突出者15例。病程0.5~10年, 平均4.3年。所有患者均接受过3个月以上系统规范的非手术治疗, 疗效欠佳。

1.2 方法

患者卧于脊柱手术架上, 腹部悬空。先在C形臂X线机透视下, 定位病变的椎间隙, 标记后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在病变椎间隙后正中线旁开1 cm左右做一纵行切口, 依次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充分止血后, 从切口中逐级插入扩张套管直至病变的椎间隙, 然后安装通道管并固定。置入内窥镜, 连接光源及监视器, 调整焦距直至能清晰显示手术野。用髓核钳摘除视野中的肌肉组织, 待位椎板下缘和黄韧带显露清晰后剥离椎板下缘, 以枪式咬骨钳咬除部分上位椎板下缘和内侧缘, 咬除黄韧带。用神经根拉钩牵开硬膜囊和神经根, 调节套筒上的固定螺丝, 使工作通道进一步深入。用髓核钳摘除髓核及变性的椎间盘组织, 以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术野。在退出工作通道的同时用双极电凝进行止血, 逐层缝合切口。术后使用抗生素3 d预防感染, 6 d后佩戴腰围下床活动, 3个月后开始恢复体力劳动。

1.3 疗效评定方法

术后12个月随访时采用Nakai分级标准[2]评定本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优: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 恢复原工作;良: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 劳累后偶有腰痛及肢体酸痛, 休息后症状消失, 恢复原工作;可: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 有轻度腰痛或下肢不适, 只能从事轻体力劳动;差:症状和体征无改善。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 时间12~46个月, 平均25个月。所有患者的切口均一期愈合, 未发生椎间隙感染、神经损伤及硬膜外血肿等并发症。按照Nakai分级标准评定, 本组优75例, 良7例, 可3例。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临床的常见病之一, 约20%的腰腿痛患者是由于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近年来其发病率的人口比率和绝对数值均呈上升趋势。椎间盘组织血供较差, 修复能力欠佳差, 而且负重较多大、活动较多, 20岁以后人体的椎间盘组织就开始逐渐发生退行性改变退。一旦遇到外伤以及其他诱因就有可能发生纤维环破裂。

目前, 治疗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大体上可以分为非手术疗法和手术疗法2种。非手术方法包括牵引和推拿按摩。牵引治疗虽然可减轻椎间盘压力, 促进炎症消退, 促使髓核不同程度还纳, 解除肌肉痉挛, 恢复后关节正常对合关系。但当突出的椎间盘位于神经根内侧时, 牵引会增加患者的疼痛, 而且游离型突出、巨大髓核突出及中央型突出者也不宜进行牵引治疗。按摩可对神经系统产生抑制调节作用, 能解除肌肉痉挛, 改善血液循环, 起到镇痛作用, 促进神经周围炎症消退, 有可能使突出髓核部分还纳。但伴有椎管狭窄和严重疼痛的中央型突出者, 不宜采用按摩治疗。著名骨科专家杨克勤教授认为, 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是切除突出物以达到减压的目的, 但手术会造成下腰椎不稳和骨质增生等问题。因此, 微创手术逐渐成为广大骨科医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首选方法。

赵永等[3]认为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具有创伤小、术野图像清晰、神经根减压彻底、术后恢复快等特点。陈俊柱等[4]采用后路腰椎间盘镜手术治疗3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按照Nakai分级标准优良率达94.4%。万里等[5]回顾性分析了287例采用椎间盘镜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 认为该技术具有微创、高效、高清晰、安全可靠的优点。蒋正帅等[1]对传统开放手术和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进行了对比研究, 结果显示开放椎板开窗术与椎间盘镜均能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相关临床症状, 但后者切口小、损伤轻、恢复快。而本组患者的优良率也达到了96%。

从本组患者及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 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疗效好、损伤小、见效快及并发症等优点。但我们也应当看到, 这种手术方式的适应证有限, 在临床治疗时应仔细选择。但随着该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技术的发展, 其适应证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参考文献[1]蒋正帅, 蒋光明, 陈明湖.椎间盘镜与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

出症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35) :5-6.

[3]赵永, 崔松体.MED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医正骨

[4]陈俊柱, 胡广健, 张敏, 等.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

症36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16) :71-72.

[5]万里, 廖中东, 汪冬生.椎间盘镜系统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287例[J].颈腰痛杂志, 2004, 25 (6) :407-409.

参考文献

[1]蒋正帅, 蒋光明, 陈明湖.椎间盘镜与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35) :5-6.

[2]Nakai O, Ookawa A, Yamura I.Long-term rontgenographie and functional changes in patients who werP treated with fenestration for cetral lumbar srenocis[J].J Bone Joint Surg Am, 1991, 73 (6) :1184-1191.

[3]赵永, 崔松体.MED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医正骨, 2010, 22 (8) :57-58.

[4]陈俊柱, 胡广健, 张敏, 等.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6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16) :71-72.

腰椎间盘突出症按摩治疗(视频) 第5篇

腰椎间盘突出症按摩治疗(视频)

2011-08-22 22:24:53| 分类: 健康生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本文引用自lfmckw123456《【引用】腰椎间盘突出症按摩治疗(视频)》

家庭按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推拿按摩

腰椎间盘突出症按摩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运动叮咛

相关: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刮痧治疗国医养生智慧

中医中药

中医刮痧

中医拔罐

中医针灸

脏腑养生

心理养生运动养生

自然疗法

足道养生

气功养生

经络养生

导引养生

茶道艺术起居养生

四季养生

长寿有道

糖尿病

高血压

心脑血管

历史回顾中老年养生

疾病防治

排毒养生

医疗保健

妇幼保健

民间偏方

家庭教育手诊面诊

饮食疗法

饮食养生

烹饪美食

生活窍门

女性频道

音画欣赏男性世界

减肥塑身

美容护肤

博客代码

博客技巧

博客素材

音画教程人物花卉素材

实用教程

相框素材

背景素材

Flash素材

影音欣赏

U5教程日志边框素材

office办公

网页制作

软件下载

电脑应用

營銷管理

PS教程分割线素材

两性文化

佛道经典

传统文化

相术命理

周易风水

Flash教程背景素材

情感话题

摄影知识

黄梅戏

生肖星座

周易八卦

简谈腰椎间盘突出症 第6篇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原因及其类型

腰椎间盘是由软骨、纤维环、髓核三部分构成。人体椎骨有32块,环椎、枢椎和骶尾椎间无椎间盘,故椎间盘只有23个。椎间盘以腰椎为最厚,约9毫米,其形状与脊柱的生理弧度相适应,对脊柱具有连接、稳定、增加活动及缓冲震荡的弹性垫作用。椎间盘突出症以腰椎多见,颈椎、胸椎也可以出现。由于腰骶部活动度大,处于活动的脊椎与固定的骨盆交界处承受的压力最大,腰椎间盘容易发生损伤和退变。所以,患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在临床中比较常见。尤其是第四、五腰椎及第五腰椎与第一骶椎之间的椎间盘发病率最高,约占腰椎间盘突出症的97.5%。

腰椎间盘髓核可从各个方向突出,以后方突出为最多。按其突出方位和程度可分为:①膨隆型??纤维环有部分破裂,表层完整,此时髓核因压力而向椎管局限性隆起,但表面光滑;②突出型??纤维环完全破裂,髓核突向椎管,仅有后纵韧带或一层纤维膜覆盖,表面高低不平呈菜花状;③脱垂游离型??破裂突出的椎间盘组织或碎块脱入椎管内或完全游离。此型不仅可引起神经根症状(即下肢麻、胀、痛),还易压迫马尾神经,出现大小便、性功能障碍等神经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

腰痛和放射性下肢痛是本病的突出症状。患者多数人先有腰痛,过一段时间后出现腿痛;也有部分人,腰、腿痛症状同时出现;少数病人只有腿痛而无腰痛;有的人出现腿痛后,腰痛减轻或消失。疼痛程度不一,轻者可坚持工作,但不能从事体力劳动;重者疼痛难忍,卧床不起,翻身困难;一般急性期疼痛较重,时间长了可减轻。痛的性质多为刺痛、烧灼或刀割样痛,且常伴有麻、胀等感觉。其具体表现可有:①下肢痛沿神经根分布区扩散。②疼痛与腹压相关,咳嗽、打喷嚏、排便,甚至大笑、大声说话,均可使腰痛和放射痛加剧。③活动或劳累后加重,卧床休息后减轻,早晨较轻,下午较重。如椎间盘突出物很大,或纤维环和髓核组织破入椎管,在急性期有持续性剧痛,卧床或任何体位都不能使疼痛缓解。④棘突间旁有压痛和叩击放射至下肢痛现象。⑤神经功能损害,受压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出现萎缩,肌力减退甚至瘫痪,受累神经根分布区出现感觉过敏、减退或消失,出现膝反射减弱或消失等一系列程度不同的神经反应,导致小腿和足部肌肉广泛萎缩、无力,感觉减退,甚至完全瘫痪,大小便失禁。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检查与治疗

该病在正规医院骨科通过临床检查和必要的特殊检查即可以诊断清楚,CT、MRI可以帮助确诊。确诊后进行治疗。

一是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约80%的病人可经非手术疗法缓解或治愈。非手术治疗主要适应于年轻、初次发作或病程较短者,以及休息后症状可自行缓解者和辅助检查无椎管狭窄者。非手术治疗包括:①患者要绝对卧床休息,大小便均不应下床或坐起。卧床3周后带腰围起床活动,3个月内不做弯腰持物动作。②持续牵引,采用骨盘牵引使椎间隙略为增宽,减少椎间盘内压力,扩大椎管容量,从而减轻对神经根的刺激或压迫。牵引重量根据个体差异一般在7~15公斤之间,床脚抬高牵引2周(孕妇、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禁用)。也可间断牵引,每日两次,每次1~2小时。③理疗、按摩、推拿,使痉挛的肌肉松弛,减轻椎间盘压力。④皮质激素硬膜外封闭注射。⑤用胶原蛋白酶选择性溶解髓核和纤维环,但这是一种生物制剂,有较重的副反应,一般不可轻易使用。

二是经皮髓核吸引术治疗。它是通过椎间盘镜在C臂机监视下,直接进入椎间隙,将部分髓核绞碎吸出,从而减轻椎间盘内压力,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这种疗法主要适用于椎间盘膨出或轻度突出型,但不合并侧隐窝狭窄者。

三是手术疗法。经严格非手术治疗无效或马尾神经受压者可考虑行髓核摘除术。手术治疗必须要有严格指征并慎重考虑身体各方面的承受能力。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预防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在退变基础上受到积累伤所致,而积累伤又是加速退变的重要因素,故减少积累伤非常重要。长期坐姿工作者需注意桌椅的高度,并定时改变姿势。职业中常弯腰者,应定时伸腰,做些挺胸活动,或使用宽腰带。治疗后的病人在一定时期内应配戴腰带,并加强腰背肌锻炼,但腰带不能长期使用。

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第7篇

腰椎间盘和脊柱后关节是脊柱运动的基础和枢纽, 椎间盘位于椎体与椎体之间, 由纤维环、髓核、软骨板三个部分组成, 是一个弹性软垫, 不仅具有负重功能, 还具有稳定脊柱缓冲震荡, 平衡躯体的作用。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一种多发的常见病, 20~45岁青壮年发病率较高, 且男性和体力劳动者较多见。

1 发病原理

随着年龄的增长, 腰间盘可逐渐发生退行性改变, 改变期间, 髓核的纤维网和粘液样基质, 逐渐被纤维组织软骨细胞所代替。液体含量逐渐减少, 膨胀力减退, 在脊柱负重最大的部分改变最明显, 由于外来暴力的冲击或用力搬运重物, 举重以及挑担时挤压, 从而导致椎间盘纤维破裂, 髓核突出和椎关节突关节错缝, 椎间韧带损伤。

腰椎间盘突出症并不都是在前屈位时发生的, 有相当多的病例并无外伤史。而是在一些极其平常的活动时发生, 其原因有二: (1) 由于椎间盘生理发育缺陷和椎间盘的负重活动, 容易造成椎间盘劳损, 因脊柱腰生理前凸, 髓核处于中央偏后位, 而脊柱后纵韧带上宽下窄, 在下腰部后外侧纵韧带又很薄弱, 纤维环在后方位较薄弱, 前缘厚实。下腰部承受体重量最大, 腰间盘所承受压力负荷又最小, 人类弯腰劳动机会较多, 故下腰部容易形成积累性损伤。这是腰间盘突出症好发于腰4~5和腰5骶1部并多向外方突出的原因所在。 (2) 腰间盘的抗旋转力弱于抗直拉力;实验研究证明:旋转力在腰间盘突出症的发病上, 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长期的前俯、后仰和转身活动中;不断地、反复地、多次地施加旋转的作用, 导致慢性积累性损伤, 少数患者腰部着凉后, 引起肌张力增高, 导致椎间盘内压增高, 而促使已退变的椎间盘突出。

总之, 椎间盘髓核一旦突出, 使脊柱内外平衡失调, 由于髓核突出, 推挤纤维环和后纵韧带, 使局部腰骶神经根, 马尾神经受压迫刺激, 神经根及其周围组织发生无菌性炎症和挛缩变性, 从而出现腰腿窜痛, 腰部功能活动障碍等一系列临床和体征。

2 临床表现

腰部呈撕裂样剧烈疼痛, 并沿坐骨神经行经向腿部窜痛、放射, 多自一侧腰臀部放射至大腿后侧, 小腿后外侧及足外侧、屈髋、屈膝、卧床休息后疼痛减轻, 活动或咳嗽、大便时 (腹压增加) 均可使疼痛加剧, 抬腿和腰部活动, 特别是弯腰活动明显受限, 甚至跛行。病人有一种“想站站不稳, 想坐坐不久, 想走走不动”的感觉。

腰疼和坐骨神经窜痛是腰椎间盘突出症两大临床主症, 二者可同时出现或单独发生。据国内资料分析:就诊时, 先腰痛后腿痛最多, 占53.3%;仅有腰痛占20.8%;仅有腿痛占15%。突向椎管内的髓核纤维裂片, 只刺激后纵韧带时, 以腰痛为主;髓核突出, 压迫神经根时, 则以腿痛为主。

3 治疗方法

3.1 患者俯卧位, 医者用手法或机械对患者进行骨盆牵引, 使椎间隙增宽, 降低椎间盘内压力, 接着医者用双手有节奏地按压腰部, 使腰部震动, 以增加纵韧带的张力, 使突出物还纳或改变突出物与神经根关系, 解除突出对椎间韧带, 神经根的压迫和刺激, 恢复椎间力的平衡。

3.2 患者俯卧位, 医者用推、拿、小鱼肌或掌指关节部轻揉、滚、按患者腰臀部及下肢部, 解除患者臀部肌肉痉挛, 然后揉、按肾俞、大肠俞、环跳、承扶、委中、阳陵泉、足三里、悬钟、昆仑等穴位。

3.3 双髋后伸压腰法医者一手掌根按压于患者椎棘突上, 另一前臂抬起患者双大腿, 两手相对用力一抬一压反复操作, 并按顺、逆时针方向旋转骨盆各5次, 幅度由小到大, 主要用于松解中央后突型突出物前方的粘连嵌顿。

3.4 侧扳复位法患者侧卧位, 医者立于后方, 用两手或两肘分别固定于臀部, 肩前或固定于髂前, 肩后, 两手同时向相反方向扭扳脊柱, 此时常可听到“咯嗒”的响声, 从而纠正脊柱关节的错缝或椎体不正常的旋偏, 使相邻的椎体恢复正常解剖部位置和力的平衡。

3.5 仰卧位用手掌推揉患者胆胃经路线, 由上而下推至踝关节部反复3~5次, 用拇指揉、拨胆经中线或小腿外侧3~5遍, 揉压阳陵泉、足三里、解溪穴, 用手掌揉小腿内侧脾经路线, 揉点三阴交穴。若有风湿加太冲穴、风市穴, 脚麻木用拇指弹拨太溪、阳陵泉穴。

3.6 伸腿蹬空法患者仰卧位, 术者立于患侧, 患侧下肢在术者的辅助下做屈伸动作, 然后医者双方协调同用力向前上方做猛力的蹬腿动作, 反复数次 (使用于直腿抬高困难患者) , 最后压放气冲穴。

4 典型病例

腰椎间盘突出症误诊分析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00~2010年在我院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69例, 其中, 男38例, 女31例;年龄18~82岁, 平均47岁;病史最长20年, 最短1 d;临床表现均为腰腿疼痛;CT或MRI检查证实有腰椎间盘突出。收集以上临床资料, 并逐一分析。

2 结果

69例患者按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均无明显效果, 做进一步检查发现, 因骨科疾病引起的腰腿痛40例 (58.0%) , 其中, 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11例, 梨状肌综合征4例, 腰椎管狭窄4例, 臀上皮神经炎3例, 腰肌劳损3例, 棘上韧带炎3例, 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3例, 股外侧皮神经炎2例, 腰椎体滑脱2例, 强直性脊柱炎1例, 脊髓型颈椎病1例;肿瘤及转移癌18例 (26.1%) , 其中, 骶管囊肿7例, 转移性骨肿瘤6例, 神经根鞘囊肿2例, 脊索瘤1例, 神经纤维瘤1例, 多发性骨髓瘤1例;糖尿病性神经痛4例, 带状疱疹2例, 下肢静脉炎2例, 泌尿系结石2例, 腰椎结核1例。

3 讨论

3.1 误诊原因分析

造成腰椎间盘突出症误诊的原因主要有: (1) 医生的惯性思维及过度依赖影像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为疼痛科的常见病之一, 专科医生受惯性思维影响, 再加之过于依赖CT、MRI[1], 这是造成误诊的重要原因。Carlson[2]指出, >40岁无腰腿痛患者中37%的CT及33%的MRI显示腰椎间盘异常。在40岁以上的尸检中, 有学者发现约1/3的死者存在腰椎间盘突出, 但实际上死者生前并无腰椎间盘突出症, 可见影像学上有腰椎间盘突出, 并不能确诊患者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2) 忽视全面系统的体格检查:医生在查体时只注意到专科情况, 仅对患者描述的疼痛部位进行检查, 而忽略了与之相关的全身情况, 本组误诊病例中的强直性脊椎炎、脊髓型颈椎病、下肢静脉炎、泌尿系结石均属此种情况[3]。 (3) 忽视病史的收集:有些疾病有其特殊的症状和体征, 但也可合并腰腿痛症状, 因此, 诊断疼痛类疾病时需注意疼痛的性质、程度、部位、放射范围、体位治疗的关系、诱发因素等[4], 以减少误诊的发生。本组病例中的糖尿病、转移性骨肿瘤及腰椎结核皆因为忽略病史采集, 没有将原发病与腰腿痛联系起来而出现误诊。 (4) 忽视全面的综合判断: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 腰椎管狭窄、梨状肌综合征、臀上皮神经炎等患者出现根性坐骨神经痛及类似腰椎间盘突出的症状, 此类疾病在诊疗过程中最容易误诊, 但其在发病机制、全身状况、严重程度、神经受损定位和治疗上差别很大, 必须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判断, 必要时可行红外热像及体感诱发电位检查来确诊[5]。 (5) 临床医生知识不全面, 经验不足, 忽视鉴别诊断:本组病例中的带状疱疹患者为下肢顿挫型带状疱疹, 其临床表现与L4~S1椎间盘突出一致, 由于患者在整个病程中未出现水疱, 且下肢带状疱疹临床少见, 而医生对这方面的知识匮乏, 忽视了鉴别诊断, 从而造成误诊。

3.2 误诊的预防

为减少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误诊, 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1) 提高理论知识的学习, 注重经验的积累。临床医生的思路要开阔, 疾病确诊之前, 必须做广泛的鉴别, 本文病种涉及神经内外科、内分泌科、骨科、肿瘤科、泌尿科和皮肤科等, 这就要求接诊医生具备多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临床技能, 以减少和防止误诊发生。 (2) 对不明原因的腰腿痛, 要详细询问病史, 认真进行体格检查, 一旦发现病史与体征不相符, 应提高警惕, 予以鉴别。 (3) CT及MRI的广泛应用使得临床上无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增多[6]。在诊疗过程中不能仅依靠影像学诊断, 要全面分析。 (4) 仔细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 经规范系统治疗后效果不佳, 应进一步检查, 排除其他疾患。 (5) 有条件的医院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 在腰椎间盘突出诊疗过程中, 行红外热像及体感诱发电位检查, 其诊断价值相对于CT、MRI, 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对慢性腰腿痛的正确诊断和鉴别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7], 可大大减少误诊的发生。

总之, 在临床上, 医生要重视病史及临床检查, 必要时可借助红外热像、体感诱发电位等检查综合分析患者的病因, 更要加强自身医学基础理论及临床素质的培养, 减少或防止腰椎间盘突出症误诊的发生。

摘要: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误诊原因, 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帮助。方法:收集我院20002010年住院及门诊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9例的临床资料, 并逐一分析。结果:69例患者中因骨科疾病引起腰腿痛而误诊的有40例, 占58.0%, 其次为肿瘤及转移癌18例 (26.1%) , 最后为糖尿病性神经痛、带状疱疹、下肢静脉炎、泌尿系结石及腰椎结核。结论:为避免因骨科、肿瘤等疾病造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误诊, 临床上应重视病史及临床检查, 必要时可借助红外热像、体感诱发电位等来综合分析。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误诊,分析

参考文献

[1]归云荣, 芦苇, 归俊, 等.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19例的临床与MRI诊断[J].广西医学, 2008, 30 (4) :588-589.

[2]Carlson G.Prevention of ui complication in surgical management ofback pain and sciation[J].Orthop Clin North Am (S0030-5898) , 1991, (22) :345-348.

[3]张顺聪.髋关节疾病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25例原因分析[J].现代医院, 2006, 5 (9) :23-24.

[4]王俊华, 付立勇, 朱小虎, 等.肿瘤性颈肩腰腿痛误诊的原因[J].中国康复, 2001, 16 (2) :81.

[5]吉立新.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诊断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05, 2 (17) :116.

[6]鲁玉来, 孙永华.最新腰腿痛诊断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7:224.

腰椎椎间盘突出症 第9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6例中,男76例,女50例;年龄22~69岁,平均36岁。入院时间为发病后3个月~8年;腰椎间盘突出部位L4/L5 68例,L5/S1 53例,L4/L5、L5/S1 5例;腰痛伴下肢痛106例,单纯下肢痛18例,单纯腰痛2例;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单侧110例,双肢16例。

1.2 再次入院手术或术后疗效不满意原因

主要原因是患者腰腿痛症状没有得到明显的缓解,个别病例症状稍微缓解后时间不长症状又复加重,腰痛、下肢痛、直腿抬高试验(+),伸踇、伸趾障碍。其中有1例症状较严重,伴有腰椎明显不稳、椎管狭窄表现,X线摄片、CT、MR检查显示:腰椎不稳,侧隐窝狭窄,影像学证明首次手术存在失误,而必须再做侧隐窝扩大,神经根管减压、腰椎后路融合术。1例术后1年症状没有缓解且加重,影响工作和生活,CT及MRI示腰椎间盘突出明显,系第1次手术髓核摘除不够及神经根管减压也不够,进行再次扩大开窗手术。

1.3 首次手术失误的原因

1.3.1 手术适应证选择失误

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诊断一定要明确,本组初期1例患者,未作详细的病史询问,未作动力位X线检查,漏诊腰椎不稳,术中注意力放在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对侧隐窝神经管狭窄未作有效充分的扩大减压,所以术后患者症状好转数天,下床后症状仍较明显,经休息及腰围保护,对症药物等保守治疗3个月症状未见好转,作CT、MRI、脊髓造影检查,证实腰椎不稳、神经根管狭窄,再次住院手术,开放行神经通道扩大术,自体髂骨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术后半年偶觉背或腿痛,术后疗效按Macnab's标准达到良。本组1例老年70岁患者,腰椎间盘突出伴椎间盘明显钙化,椎管狭窄,术后患者症状仅稍有改善,恢复不满意。对大于60岁患者后路椎间盘镜为相对适应证,老年患者大多有明显的椎管狭窄,常有小关节内聚,侧隐窝及神经根管外口的狭窄,椎间盘镜下减压,不如开放满意,所以减压不如开放那么彻底。本组1例伴有椎间盘明显钙化,镜下处理钙化不满意,对神经根的压迫解除不理想,患者术后症状恢复不满意,术后疼痛未减轻,致功能障碍影响其正常工作和生活,需再次开放手术。

1.3.2 手术技术应用不良

本组126例椎间盘镜髓核摘除的患者中有2例复发需再次手术,1例系双侧间隙对侧突出,术中操作只注重下肢痛较为明显的间隙的摘除,神经通道扩大,另一间隙因下肢痛症状较轻神经通道扩大及髓核摘除不够,再加上术后指导患者作适当的休息,腰背肌功能锻炼,致腰椎退变加速,致这一间隙椎间盘较早突出复发,症状出现,需再次开放手术;另一患者初期镜下操作不熟练,术野静脉丛出血,术野暴露欠清,髓核钳取髓核方向不当,摘除髓核较少,加之侧隐窝扩大不够,神经根管未予减压,致椎间盘突出复发,需再次手术。

2 讨 论

随着脊柱外科技术的进步和CT、MRI等在临床的应用,以外科手术治疗脊柱退变性疾患愈来愈普遍。微创技术是现代外科学的发展趋势之一,内窥镜技术可以很好地实现对外科技术的微创化,脊柱内窥镜腰椎间盘摘除术正是其中迅速发展的新领域。外科医生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就是各类病人病理解剖特点不同,因而对不同的病人应选择相应的治疗手段,另外要有一定的手术技巧、手术途径、设备、训练和经验。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椎板间隙入路窥镜应用于胸椎、颈椎和腰椎手术[1]。该椎间盘镜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和摘除术时把传统开窗手术与现代的内窥镜下微创技术融为一体,能进入椎管内将突出的压迫神经根的椎间盘摘除,并能去除增生的黄韧带、关节突及骨化的椎间盘、后纵韧带,有助于完成神经根管扩大术,且出血少,创伤轻微,保持了腰椎的力学稳定性,是目前理想的手术治疗方式之一[2]。

正确把握椎板间隙入路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适应证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但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大多数学者认为适应证为[3]:(1) 有单侧下肢持续性放射痛、麻木或无力;(2) 有与影像学相符的体征,且为单间隙突出;(3) 正规保守治疗6周无效(髓核脱垂及有神经根麻痹症状者除外)。相对适应证:(1) 单间隙中央型突出、双下肢均有症状者;(2) 局限性椎间盘或后纵韧带骨化者;(3) 定位明确的神经根入口卡压或狭窄者;(4) 多间隙突出但神经定位明确者;(5) 关节突增生内聚;(6) 经皮切吸、化学溶核、椎管内药物治疗等无效者;(7) 年龄大于60岁者;(8) 中央钙化型椎间盘突出。除一般手术禁忌证外,还有:(1) 非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腰腿痛,如严重脊柱退变、腰椎管狭窄、神经根管外口狭窄、明显脊柱不稳、感染等;(2) 多节段椎间盘或后纵韧带骨化者;(3) 多间隙突出、神经定位不明确者;(4) 穿刺部位有炎症及椎管内该处曾有手术史者;(5) 游离型椎间盘突出症。谢凌寒等[4]报道,在逐步熟悉显微内镜后路椎间盘手术系统(MED)、熟练MED手术技巧的基础上,扩大了MED的适应证,双侧行MED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LDH),其适应证主要为中央型突出(单节段或双节段)、单节段轻度椎管狭窄(双侧侧隐窝狭窄和神经根管狭窄)并有双下肢神经症状者[5]。本组2例手术失误系手术适应证选择不当:1例为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侧隐窝狭窄;1例为高龄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椎间盘钙化。后期对适应证把握较好,手术质量提高,病人术后无并发症。

在正确选择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良好的手术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基本保障。术前应进行常规定位,防止因移位椎体造成定位错误,或因椎板发育异常致术中找不到椎板间隙,接受过椎管内药物注射或治疗者椎管内可能有粘连,术中如因粘连严重致操作困难时,应改为开放手术[5]。对双间隙突出者采取两个皮肤切口。突出部位的硬膜外间隙静脉丛常呈炎性充血扩张状态,破裂后止血困难,应尽量避开或保护好血管。如一旦破裂则首选棉片压迫法,压迫前一定要保护好神经根和硬膜或用双极电凝止血法,但要防止灼伤神经根。20 min内仍然止不住血,就应及时改为开放手术,切忌在图像不清时手术。应正确处理神经根管及椎管狭窄与椎体稳定性间的关系,行预防性侧隐窝及神经根管扩大术,术中既要避免椎管狭窄减压不足导致术后效果不佳,又要防止过分减压导致术后脊柱不稳,可有效减少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6]。本组1例因初期对椎管内出血情况下摘除椎间盘经验不足,致髓核摘除及侧隐窝神经根管狭窄扩大不够,导致椎间盘突出复发,病人症状未改善,再次手术。早期主要注意力在摘除椎间盘,而对在镜下神经根减压是否充分判断不清,导致症状改善不满意。对双间隙椎间盘突出者,只要有神经根定位症状,处理皆要彻底。对女性绝经前期患者,术前也要对病情作详细的解释。

参考文献

[1]FOLEY K T,SMITHMM.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J].Tech Neurosurg,1997,3:301-307.

[2]MATSUMOTO M,HASEGAWA T,ITO M,et al.Incidenceof 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spinal endoscopic surgery:nationwide survey in 2007 by the Committee on Spinal Endo-scopic Surgical Skill Qualification of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J Orthop Sci,2010,15:92-96.

[3]吴小涛,陈辉,卜星平,等.经椎板间隙入路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1,1(6):173-175.

[4]谢凌寒,吴小涛,王宸,等.MED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远期随访[J].现代医学,2010,38(4):385-387.

[5]茅祖斌,吴小涛.PLD治疗失败患者的再手术所见及原因分析[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0,10(60):348-349.

综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6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其中男72例, 女96例, 年龄最小30岁, 最大73岁, 平均年龄66.5岁;病程最短1个月, 最长20年;病变部位:L3~4突出20例, L4~5突出38例, L5~S1突出70例, 两个椎体突出40例。全部患者均经CT平扫或MRI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

1.2 诊断标准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临床诊断标准》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1]: (1) 有腰部创伤, 慢性劳损或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2) 常发生于青壮年; (3) 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 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 脊柱侧弯, 腰生理曲度消失, 病变部位椎间盘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 腰活动受限; (5) 下肢受累神经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 直腿抬高试验或加强试验阳性, 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6) 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 病变椎间盘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 CT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1.3 纳入标准

(1) 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 (2) 自愿加入本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

(1) 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等严重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 (2) 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 (3) 同时运用其他药物或进行其他治疗影响结果判定者。

1.5 中止剔除标准

(1) 不能坚持治疗者; (2) 未按治疗方案执行者; (3) 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并发症或病情恶化者。

2 治疗方案

2.1 针灸治疗

2.1.1 取穴:

患侧肾腧、太溪、L3~L5夹脊穴、环跳、委中、阳陵泉、悬钟。

2.1.2 操作

穴位皮肤常规消毒, 用华佗牌一次性针灸针针刺肾腧、太溪, 用补法针刺环跳穴, 用3寸30号毫针快速直刺, 进针1寸~1.5寸采用提插捻转手法得气为度。取艾条将其截成2.5 cm小段, 装在已针刺的肾腧、太溪穴位的针柄上, 连续3壮留针30 min, 每10 min行针1次, 10次为1疗程。

2.2 中药治疗

透骨草15 g、伸筋草15 g、三棱10 g、莪术10 g、威灵仙15 g、海桐皮15 g、川芎10 g、川椒10 g、防风5 g、白芷3 g、甘草5 g、羌活10 g、独活10 g。

组方功用:活血化瘀舒筋活络。

操作方法:将毛巾入中药煎汁同煮, 患者取卧位, 将与中药同煮的毛巾3条置于患处, 盖好被褥保暖3 min~5 min, 患者无热感后更换毛巾, 更换3次为宜。

2.3 康复锻炼

2.3.1 飞燕式

患者仰卧床上挺腹塌腰, 头上抬, 双臂用力背伸, 双腿后抬如燕飞式, 持续数秒或更长时间, 每组8~12次, 量力而行。

2.3.2 拱桥式

仰卧位, 双侧屈肘、屈髋膝, 以头、双肘、双足五点支撑, 做挺腹伸腰的动作呈“拱桥”状, 持续数秒或更长时间, 每组10~20次, 量力而行。

2.3.3 太空车

即蹬空増力, 仰卧位, 双手在腰间保护腰部, 双下肢蹬空做踩单车状, 时间逐渐增加。

2.3.4 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腰腿痛者应遵守以下三点:

(1) 每晚睡硬板床; (2) 仰卧时腰下垫一卷纸; (3) 当腰腿痛急性发作, 疼痛剧烈时, 应立即卧床休息, 如果不能平卧可侧卧或仰卧。此时不要做上述保健操, 在3 d~4 d内应避免做腰部向前弯曲的动作, 如扫地、拖地、洗头。

2.3.5 心理康复

在为患者进行躯体康复的同时还应该进行心理康复。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多数处于工作年龄或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 情绪一般比较急躁, 对治疗和康复缺乏耐心, 这种焦虑的心理可影响康复效果。因此, 医护人员要向患者解释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点和可治疗性, 并通过治愈的病例解除患者的心理压力, 提高其进行康复锻炼的合作性、积极性。

2.3.6 健康教育

腰椎间盘突出症在康复后容易复发, 要通过健康教育方式告诉患者避免进行重体力作业, 最好经常佩带腰围, 避免在感冒时, 因喷嚏或咳嗽而振动腰椎;在日常生活中, 采取正确的立姿, 尽量不要弯腰拱背, 提取重物尽量采取下蹲式, 避免弯腰屈髋, 使物体尽量贴近躯干。

2.4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标准制定。临床治愈:腰腿痛消失, 活动正常, 腰部压痛基本消失, 直腿抬高试验阴性;有效:腰腿痛减轻, 活动进步, 腰部压痛减轻, 直腿抬高试验进步;无效:腰腿痛无明显减轻, 活动无进步, 直腿抬高试验无改善。

3 结果

本组168例患者, 治愈50例 (29.7%) , 有效83例 (49.4%) , 无效35例 (20.8%) 。

4 典型案例

患者, 女, 42岁, 于2003年4月因反复发作腰部放射性疼痛3年加重就诊。L4~5, L5~S1椎体右侧压痛明显并放射至右腿, 右侧直腿抬高试验 (+) 、“4”字征 (-) , 膝跟腱反射减弱, CT示:L4~5, L5~S1椎间盘推出。即用上述方法治疗, 治疗结束后患者下床即感腰腿痛减轻, 行走较治疗前轻便。嘱睡硬板床, 注意休息, 经2个疗程治疗后, 疼痛消除, 直腿抬高试验 (-) , 随访2年未复发。

5 讨论

5.1 病因分析

(1) 椎间盘的退变和发育上的缺陷。自30岁以后椎间盘退变开始明显, 由于负重和脊柱运动的机会增多, 椎间盘经常受到来自各方面内外力的挤压、牵拉和扭转应力, 容易发生脱水、纤维化、萎缩、弹力下降, 致脊柱内外力学平衡失调, 稳定性下降, 最后因创伤、劳损、受寒等外因导致纤维环由内向外破裂。 (2) 损伤和劳损。由于人们长时间弯腰搬东西时, 受到身体自身和韧带等张力的影响, 可以加重腰部的疼痛, 并向下肢放射。 (3) 寒冷刺激。长期受寒冷刺激, 使腰部肌肉、血管痉挛, 导致椎间盘的压力增高, 特别是对于已变形的椎间盘更可造成进一步的损害, 导致髓核突出。

5.2 治疗方法分析

夹脊穴属于经外奇穴[2], 其下有相应椎骨下方突出的神经后支及其伴行的动脉和静脉丛分布, 针刺病变部位的夹脊穴可改善神经根周围的微循环, 减轻或消除神经根炎症及水肿, 消除炎症递质。温针灸艾叶燃烧所产生的热量可通过针柄到达针尖, 在病变周围产生热效应, 使突出髓核萎缩变性, 缓解或消除神经根的受压状态, 使受损的坐骨神经得以改善和修复。

腰椎间盘突出属于祖国医学“痹证”范畴, 《素问·痹论篇》曰:“风寒湿三气杂至, 而为痹”, 表明风寒湿邪是痹证的病因。中药用透骨草、伸筋草、三棱、莪术、羌活、独活都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作用。康复治疗作用广泛, 无创伤、无痛苦, 还可以加强腰背肌训练, 从多渠道促进各种症状的恢复, 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1994:202-203.

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第11篇

【摘要】目的:论述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中药水煎先薰洗后热敷及中药内服。结果:60例中基本治愈42例,显效1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结论: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散寒、活血通络止痛的中药内外同治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有很好的疗效。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中药内外同治;治疗结果;治疗体会

腰间盘突出症,属于中医“腰痛”的范畴,是腰椎间盘

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及周围组织而造成腰腿痛或坐骨神经痛的

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笔者从医30年用中药内服外敷治疗腰椎

间肋突出症例疗较满意,特报告于后:

1 诊断标准

(1)有外伤、扭伤及其慢性腰痛史。

(2)腰痛或腰腿串痛,腰部活动受限、腰部畸形,下肢麻木跋行。

(3)腰部压痛,扣击痛伴放射痛,腰椎活动度异常,直

腿抬高试验和加强试验阳性,膝跟反射减弱,下肢皮肤感觉减

退,挺腹试验阳性。

(4)全部径腰椎CT、MRI确诊。

2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60例,男45例,女15例,年龄25~58岁,平均

42.5岁。其中L4-L524例;L5-S136例,病程1月至3年。腰痛

伴骶髂部、髋部不适的33例,骶髂部及大小腿后外侧痛者27

例,腰痛伴小腿后外侧及跟部痛、足指麻木者28例。检查过程

中,单侧直腿抬高试验(+)60例,双侧直腿抬高试验(+)者

52例,屈颈、挺腹、憋气试验(+)35例,跟腱反射减弱者45

例,伴骨质增生者37例,拾物试验(+)而向下肢放射病者60

例。X光表现脊椎间狭窄者10例。L4、L5、S1棘突旁有压痛并向

下肢放射者50例。

3 治疗方法

全部采用中药内外同治。

3.1 中药外治:

川草 草乌各10克,川20克,当归20克,川断20克,

寻骨风30克,桂枝20克,牛膝20克,海风藤30克,马钱子

10克,红花20克,细辛20克,白芷20克,土元15克,独活

30克,木瓜30克,加水1500ml,煎煮1个小时后对腰部熏蒸10

分钟,然后加热外敷腰部突出部位,每次20分钟,每剂药可反

复水煎加热用2天再换,每天早晚个1次。

3.2 内服中药:

熟地30克,鹿含草30克,山药20克,枣皮20克,鹿胶

20克(溶化),鸡血藤30克,木瓜30克,牛膝15克,盐仲15

克,骨碎补20克,肉苁蓉15克,乳没各10克,土元10克,

全虫8克,细辛5克,制川乌8克(先煎20分钟),制草乌6

克(先煎20分钟),甘草10克,红花15克仙灵脾20克,

天麻10克、威灵仙20克、寄生15克、葛根15克、桂枝10克,

每日一剂水煎分3次服,并根据阴阳虚损、寒热情部,随症加减。

以上方法1个月为一疗程,共用3个疗程。

4 疗效标准

基本治愈:症状与体征消失,腰部活动自如,直腿抬高

>80°,可恢复正常工作。

显效:症状与体征改善60%以上,腰部活动基本正常,可从

事轻体力劳动。

无效:服完3个疗程后,症状体征无改善或加重。

5 治疗结果

60例中基本治愈42例,占70%(其中1疗程12例,3疗程

30例;显效16例,占36.7%;无效2例,占3%(其中1例仅

服药10天停药,另1例治疗2疗程无效停药,应为无效)。总

有效为96%.

6 典型病例

患者何立兴,男,28岁,沿河县甘溪乡毛田村四宝组村民。

主诉:腰痛2年伴右下肢胀痛,麻木1年半。

患者两年前在田间劳作时,用力不慎,忽然腰部胀痛,并

向腰骶部及大腿后侧放射。坐或站多久及负重时加重,休息时

减轻,经当地医生予服中药治疗效果不佳,1年半前腰痛逐渐加

重,伴右侧腿后侧至足跟麻木乏力胀痛,行走不便,不能久站,

不能从事一般的劳动,即到我县医院作X片、CT检查,诊为腰

椎L1-L5增生,L4-L5椎间盘突出0.8cm,纤维环钙化,经牵引

疗法、中西药治疗,一年时间,腰腿痛、麻木乏力、行走日趋

困难,腰痛象电样,不停地向右下肢股后放散,小腿外侧、小

脚指发麻,坐或下蹲时均十分困难。而来我处就诊,诊见:患

者痛苦病容,步履艰难,走路时弯腰小步慢行,躯干向前倾,

向左斜。

查:腰部椎体变直,向前自然生理弧度消失,腰4与5椎

间隙有明显压痛,右侧臀点、腘点有压痛,下肢胎腿试验,右

40°,左75°,颈软不强直,下肢皮肤感觉减退,右下肢肌肉

轻度萎缩。膝反射减弱,挺腹试验阳性。舌淡苔白腻脉沉弦,

两尺无力。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右坐骨神经痛,予上

法外敷、内服治疗两个半月。诸症消失,腰部能伸直,能从事

一般的体力劳动,并以熟地150克、山药100克、枣皮100克、

枸杞60克、巴戟天60克、莱服子60克、千张60克、血滕100

克、田七60克、狗片100克、木瓜80克、附片50克、牛膝100

克、土元100克、大元100克、鹿胶80克、川断40克、盐仲

60克、鹿含草200克、乳没各60克、葛根60克、丝子80克、

骨碎补100克、海马5条、全虫50克、天麻60克、细辛60克、

红花50克、密闭泡酒13斤,10天后每次50ml,一天三次,口

服,以补肝肾筋骨,巩固善后,两年后随访,已如常人,能

从事一切休力劳动。

7 治疗体会

腰椎间盘突出,是椎间盘在日常工作中,经常遭受各种挤

压,牵拉和扭转等外力的作用,易较早发生退行性病变,而退

变的椎间盘,由于髓核水分被吸收,纤维软骨发生透明性变,

弹性大大减低,韧度也明显减退,这是内在病理的基础,在此

基础上,如果遭到突然的损伤(如弯腰用力、挑重担、举重物

而闪腰)或随的压力过大,就会引起纤维环破裂,髓核向后

纵韧带侧方突出,压迫神经根,神经根受到刺激发生充血、水

肿,日久还会造成局部粘连和变性,从而产生下腰痛和坐骨神

经痛,主要表现为腰腿痛,疼痛散布于臀部、大腿后侧、小腿

外侧和足背足跟,疼痛如“触电”样,任何增加脑脊液压力或

加重神经根受压的动作(如解大便、咳嗽、打喷嚏、弯腰或直

腿抬高等)均可使疼痛加重。因此,病人往往取屈曲侧卧或仰

卧时屈髋屈膝,走路时弯路小步缓行(严重者完全不能活动),

大多数病人腰部脊椎向前的正常弯度减少或消失,部分病人的

小腿外侧或后侧有麻木感,病程日久可致患肢肌肉萎缩。中医

学认为,腰椎间盘突出,属于“骨、筋”的疾病,而肾主骨,

肝主筋,肝肾不足,肾阳亏虚,是本病的内因,风寒湿邪外侵,

气血凝滞,外伤劳损,则是本病的外因。由于肝肾精血亏损,

肾阳不足,筋骨失养,致使椎间盘弹性减退,修复减弱,纤维

环破裂而出,加之风寒湿邪外侵腰部,经脉肌肉气血凝

滞,不

通则痛或外伤劳损,损筋伤骨致血瘀气滞,不通则痛,而产生

一系列如疼痛、麻木、肌肉萎缩等症状,故中医治疗重在补肝

肾强筋骨,辅以祛风散寒除湿,活血通络止痛。本文所例外用

方中,川、草乌、马钱子、有麻醉、镇痛作用,当归,赤芍、

川芎、红花、土元、牛膝有活血镇静止痛作用,杜仲、川断、

寻骨风、桂枝、海风藤、细辛、白芷、独活、木瓜有祛风解热

镇痛抗炎作用。总之,其外治方有麻醉、镇痛、抗炎、解热,

促进气血流通的作用。有利于局部组织的新陈代谢,达到减轻

腰部肌肉痉挛,恢复腰部肌群的功能。本文内服方中:熟地、

鹿含草、山药、枣皮、鹿胶、牛膝、杜仲、骨碎补、肉苁蓉、

仙灵脾、寄生、能补肝肾,益精血,壮肾阳,强筋骨,利关节。

而此类中药可能对变性的椎间盘韧带和劳损的肌肉有滋养和修

复的作用。方中威灵仙、木瓜、全虫、细辛、川乌、草乌、葛

根、桂枝、炙甘草能祛风除湿,散寒镇痛。从现代医学研究来

看,此类中药具有抗炎、镇痛、解热、缓解痉挛的作用。可能

抑制了自身免疫反应或加速游离髓核吸收,从而消除髓核对临

近神经根的物理、化学刺激,有待研究。方中鸡血藤、红花、

土元、乳香、没药能活血祛瘀、通络止痛,使气血畅、径络通,

通则不痛。现代医学研究此类活血化瘀药具有改变血流动力学,

改善微循环及活血定痛,抑制纤维细胞产生胶原,减少炎症渗

出,防止炎症组织粘连等作用。综观内外治方药,具有补肝肾,

强筋骨,祛风散寒,活血祛瘀,通络止痛,攻补兼施的作用。

故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能收到很好的疗效。同时,在治疗

期前一疗程,应卧硬板床休息。若有条件,可结合骨盆牵引,

以降低腰椎间盘内压力,从而缓解症状,在二疗程开始后,作

适宜的腰背肌锻炼,则效果更佳。

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第1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11年4月至2012年11月采用脊柱TESSYS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02例, 共132个椎间盘。男67例, 女35例;年龄16~86岁, 平均47岁。其中L3~4节段13例, L4~5节段35例, L5S1节段24例, L2~3/L3~4节段5例, L4~5/L5S1节段15例, L3~4/L4~5节段10例。其中极外侧突出型15例, 老年腰椎间盘突出并退变性椎间孔狭窄17例, 青少年椎间盘突出9例, 普通类型腰椎间盘突出61例。所有病例临床症状、定位体征与CT、MRI检查影像学表现相符合。

1.2 手术方法

1.2.1 术前检查

a) 腰椎六位X线片, 确定椎间孔形态和大小, 髂嵴和椎体形态, 判断是否存在腰椎失稳;b) 腰椎CT和MRI检查观察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和程度, 是否伴有腰椎管狭窄和椎间盘钙化, 确定手术方式及工作套管的插入位置与方向。

1.2.2 术前准备

准备10mL欧乃派克1支和2mL亚甲蓝1支以备术中椎间盘造影用;准备生理盐水3 000mL+浓度为60mg/L臭氧气体200mL混合液以备术中冲洗用。

1.2.3 体位、穿刺点定位与麻醉

患者俯卧位或侧卧位, 于C型臂X线机正位透视下标定腰椎棘突中线和经椎间盘上缘的水平线, 侧位透视下沿椎间隙倾斜方向标定一条经下位椎体后上缘的侧位线, 该侧位线与经椎间盘上缘水平线的交点为穿刺点。对L5S1椎间盘在正位透视下标定髂嵴最高点连线和经L5S1椎间盘上缘的水平线, 侧位透视下标定1条经S1上关节突到S1椎体后上缘的侧位线, 该侧位线与髂嵴最高点连线的交点为穿刺点。穿刺方向为S1椎体后上缘。通常L4~5的外展穿刺角为30°~40°, L5S1为40°~50°。穿刺前用0.5%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2mL行穿刺点局部麻醉。

1.2.4 椎间盘穿刺与造影

在正、侧位X线机透视下, 用18G穿刺针沿标定线方向穿刺至下位椎的上关节突前下缘, 并在关节突周围注射0.5%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10 mL加强局麻效应。穿刺针的正确位置是:正位针尖在椎弓根中心连线, 侧位在椎间隙后方但不进入椎间盘。将22G穿刺针通过18G穿刺针内腔插入椎间盘内, 应用欧乃派克1mL+亚甲蓝9mL混合液行椎间盘造影、染色。

1.2.5 安放逐级扩张工作套管

取出22G穿刺针, 经18G穿刺针插入导丝至椎间盘中央, 拔出18G穿刺针, 以导丝为中心切开皮肤长8mm, 沿导丝插入直径2.5mm的导杆, 沿导杆依次逐级扩张插入直径3.0~7.5mm套管至椎间孔水平, 以扩大软组织通道。取出扩张套管, 保留导丝, 沿导丝分3次逐级扩张插入、更换配套的直径为3~5mm导杆, 4~6mm套管, 5.5~7.5mm环锯, 切割关节突, 扩大椎间孔。控制环锯进入椎间孔的深度为:正位透视其前端位于椎弓根中心连线, 侧位透视其前端在椎间隙后缘3 mm处, 不进入椎间盘, 环锯前端在此正确位置可以防损伤硬脊膜和神经根。取出环锯后插入直径7.5mm工作套管, 其插入深度正位透视其前端位于椎弓根中心连线与棘突中线之间, 侧位透视工作套管斜面的前端抵达椎间隙后缘, 但不进入椎间盘内。

1.2.6 椎间盘减压

经工作套管置入椎间孔镜, 在椎间孔镜直视下使用各种型号和角度的髓核钳与持物钳, 取出已被亚甲蓝染为蓝色的椎间盘组织, 探查和松解神经根, 用高能低温双极射频进行止血, 射频电极前端能手控行120°弯曲、360°旋转, 对破碎的椎间盘进行消融, 并深入椎间隙内对残余髓核进行消融, 最后对纤维环裂口行修补成形术。

1.3 术后处理

术毕经工作套管置入直径3mm硅胶引流管至椎间孔外侧, 拔出工作套管后连接负压引流球, 切口皮肤缝合1针。询问患者下肢放射痛缓解程度, 检查患者直腿抬高试验改善程度及肌力、皮肤感觉情况。患者卧床24h后可戴腰围下床活动, 术中预防性应用头孢替安2.0g静脉滴注, 术后3个月内避免腰部过度活动和体育锻炼, 避免腹内压增高。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在局麻下顺利完成手术, 9例患者出现术后神经反应性水肿, 经3~7d对症治疗后渐缓解。手术时间45~160min, 平均65min;出血量20~60mL, 平均35mL;术后下床活动时间24~72h, 平均36h;住院天数5~10d, 平均7d;随访时间2~15个月, 平均11个月。腰痛及下肢放射痛VAS评分术前 (8.7±1.2) 分, 术后3d (3.5±1.4) 分, 末次随访 (1.5±1.1) 分;术前、术后进行配对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改良Macnad标准临床效果评定结果, 优52例, 良40例, 可6例, 差4例, 优良率为90.2%。患者对疼痛缓解满意率为95.2%, 至今无复发病例, 术中无神经根损伤、硬脊膜损伤、马尾神经损伤、椎旁血肿、椎间隙感染等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老年椎间盘突出症多合并有椎管狭窄、椎间孔管狭窄、椎间盘突出钙化等。老年椎间盘突出症传统手术治疗方法有椎板间开窗减压、椎间椎骨融合内固定术等, 椎间孔镜技术也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1,2]。

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目前学术界仍有争议, 该类椎间盘突出以往多采用综合保守治疗, 也有学者采用开放性手术或者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3,4,5]。对于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应充分考虑到年龄结构、学习工作状况、脊柱继续发育的因素以及患者、家长的主观意愿。在行神经根有效减压的同时应尽量少切除椎间盘组织和保护脊柱附属结构的完整, 以保留椎间盘的功能。椎间孔镜技术具有组织创伤小、手术出血少、对脊柱的稳定性破坏轻微、疗效确切等优势, 满足了青少年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要求, 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手术治疗方法。典型病例一为18岁男性患者, L5S1椎间盘突出症 (见图1~4) 。

图3术后MRI示突出椎间盘已摘除, 局部表现为术后高信号改变

图4术后MRI显示L5S1右侧椎间孔镜通道, 突出椎间盘呈“空壳征”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传统手术方式为经后路半椎板和关节突切除, 行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近年来有学者采用脊柱内窥镜下经横突间侧后方入路减压后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术, 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6,7,8]。椎间孔镜技术能直接对极外侧椎间盘突出的髓核进行摘除, 有效的减少了开放性手术对脊柱稳定性的破坏。典型病例二为67岁女性患者, L5S1右侧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症 (见图5~7) 。

图5术前椎管造影正侧位X线片示右侧硬膜囊及S1神经根受压

穿刺点、旁开距离、穿刺角度的掌握应因患者体型、胖瘦而异, 一般规律为L3~4旁开8~10cm, L4~5旁开10~12cm, L5S1旁开12~14cm。术中体位的选择可依医生的经验习惯而定, 对于青壮年患者或L4~5以上节段, 俯卧位与侧卧位均可完成手术。对于L5S1节段, 特别是髂骨翼偏高者, 健侧卧位腰下加垫可以使患侧的髂骨下移, 患侧椎间孔与椎间隙增大, 易于完成穿刺、插管操作。另外, 老年人或伴有心肺疾患者常难以耐受俯卧位, 此种情况下侧卧位更具有优势。

侧后路穿刺手术路径的优势。在局麻下行腰椎侧后路穿刺, 将直径7.5mm手术工作套管经椎间孔直接插入椎管内至椎间盘突出物的顶点与硬膜腹侧, 在内窥镜直视下取出突出或脱出的椎间盘组织, 解除突出物对硬脊膜及神经根的压迫, 达到靶点技术的要求。手术经腰椎侧后方穿刺入路既不损伤腰椎后方肌肉, 也不破坏腰椎重要的骨关节韧带结构、椎板结构、棘突间结构, 椎管的后方密闭性得以保存, 因此不会造成腰椎失稳。

经皮椎间孔镜下的椎间盘摘除术虽然具有许多优点, 但也存在不足[9]。内窥镜下的手术使手术医生视觉局限于内窥镜摄像头的狭小平面视野, 缺乏开放性手术的立体视野, 对初学者技术难以掌握, 术中可能发生神经根与硬脊膜的损伤。该技术学习曲线陡峭, 常需要具有脊柱外科手术经验, 后路椎间盘镜使用经历, 有应用APLD技术或YESS技术经验的医师, 有利于快速掌握TESSYS技术。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与禁忌证, 提高手术技术水平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10]。由于本组病例少、时间短, 远期疗效及并发症尚需长期随访及观察。

参考文献

[1]刘郑生, 侯克东, 王岩, 等.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疗效分析[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6, 16 (1) :19-22.

[2]关万宁, 黄光锐.手术治疗老年性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J].河北医学, 2008, 14 (1) :1311-1313.

[3]栗景峰, 沈洪兴, 侯铁胜, 等.青少年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治疗 (附40例临床分析) [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05, 26 (9) :1053-1056.

[4]肖文德, 刘午阳, 高辉, 等.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1, 19 (1) :64-66.

[5]李宏宇, 梁斌, 李荣祝, 等.椎间盘镜微创手术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分析[J].微创医学, 2009, 4 (2) :106-108.

[6]鲁凯伍, 翟东滨, 张树芳, 等.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0, 20 (2) :107-111.

[7]王建, 周跃, 张正丰, 等.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8, 18 (7) :494-497.

[8]Hoogland T, Schubert M, Miklitz B, et al.Transforaminal posterolateral endoscopic discectomy with or without the combination of a lowdose chymopapain:a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 in 280consecutive cases[J].Spine, 2006, 31 (24) :890-897.

[9]Jang JS, An SH, Lee SH.Transforaminal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discectomy in the treatment of foraminal and extraforaminal lumbar disc herniations[J].Spinal Disord Tech, 2006, 19 (5) :338-433.

上一篇:尾气处理泵下一篇:办学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