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艺术性范文

2024-08-18

翻译的艺术性范文(精选11篇)

翻译的艺术性 第1篇

1 中医术语艺术性的表现

中医术语的艺术性在理论、诊断、疾病的命名及治疗手法上都有丰富的表现, 这些术语基本上借助日常生活中各种相关的事物形象直接阐释各种生理或病理现象, 例如:清心火、疏肝泻火、凉肝熄风、滋阴熄、祛风、清热、泻火、熄风化痰、清热熄风、虚火、心火上炎、肝火犯肺、肝阳化风、补益肝气、滋阴安神等。中医望闻问切诊断类术语艺术性的表达在脉象的类别上十分突出, 例如:雀啄脉、釜沸脉、鱼翔脉、虾游、屋漏脉、解索脉、弹石、偃刀脉、转豆脉等, 这些脉象在微、弱、大、小、浮、沉方等方面做了细致的区分, 用形象的描述厘定彼此之间的细微差异。中医疾病分类与治疗方面的术语同样也采纳了众多的取类比象手法, 例如:牛皮癣、青蛇毒、龟背、雀盲、鹅掌风、猫眼疮、瓜藤缠、鸡胸、蛇头疖、鼻渊、脑漏、天钓、内钓、耳菌、唇菌、落枕、豹文刺、雀啄灸、梅花针、七星针、滚刺、烧山火、透天凉、灵龟八法、君药、臣药、佐药、使药等等, 以使人们对疾病的表征与治疗有形象直观的认识。中医术语的艺术性借助人类直观的感性认识形象地反映出中华先人对生理和病理现象的领悟,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具备了精确性和可检验性等特征, 与中医的科学性形成了相得益彰的客观表达效果。

2 中医术语艺术性的翻译策略

就艺术性而言, 中医术语翻译可采用两个策略:文化交流策略及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策略。

2.1 文化交流策略

中医术语广泛运用比类取象手法, 中医术语的翻译应尽可能保留其鲜明的形象, 以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例如:清肝火clear liver fire、疏肝泻火soothe the liv er an d pur ge fi re、凉肝熄风co ol t he liver to extinguish wind、滋阴熄风nourish y i n t o e x t in g u i sh w in d、疏风d is p e rs e wind、泄下逐水expel water by purgation、祛暑化湿dispel summerheat and resolve dampness、熄风化痰extinguish w ind and res olve phle gm、清热熄风cle ar h eat to extinguish wind、补气壮阳tonify and invigorate yang、正邪相争struggle between the he althy qi an d pathogen ic qi、虚火deficiency fire、心火上炎heart fire flaming upw ard、滋阴熄风nour ish yin to ex tinguish wind、滋阴补阳enrich yin and tonify yan g、清热泻肺cl ea r he at a nd p ur gi ng lung、清胃泄热clear stomach and purging heat、补益心气benefit heart qi、虾游脉darting shrimp pulse、弹石脉flicking stone pulse、偃刀脉upturned knife pulse、转豆脉spinning bean pulse、井穴well point、经穴river point、豹文刺leopard-spot needling、梅花针plum-blossom needle、君药sovereign medicinal、臣药:minister medicinal、游走痛wandering pain、青蛇毒gre en-b lue s nake toxi n so re、头风head wind、烧山火mountain-burning fire、透天凉heaven-penetrating cooling等。

2.2 精确与模糊相结合策略

中医术语的精确性源于古代先人们对疾病各种表象的细致观察与体会, 而中医术语的模糊性则源于古代先人们对疾病发病机理认识的哲理化思辨性思考。有些艺术性较强的中医术语可采用精确与模糊相结合的原则加以翻译以保留其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 即结合西方医学术语和中华传统医学的艺术表述概括翻译, 例如:病邪pathogenic evil、湿邪dampness pathogenic evil、热邪传里pathogenic heat evil passing into the interior、表邪入里e xt er io r p at h og en ic ev il en te ri n g th e interior等。至于中医里有关生理、病理现象描述方面的专业词汇因大多可以在生活中加以验证, 东西方医疗实践也都有大致相当的认识, 外语翻译可以贴近原文直接对译, 例如:谵妄delirium、烦躁agitation、面色萎黄sallow complexion、舌色tongue colo ur、舌象tong ue mani festat ion、呓语sleep talking、痰鸣phlegm rale、口臭fetid mouth odour、自汗spontaneous sweating、胸闷oppression in the chest、暴泄fulminant diarrhea、丘疹papule、蛇串丹herpes zoster、耳菌ear polyp、唇菌lip cancer、落枕stiff neck、唇风exfoliative cheilitis等。当然, 这样的译文是无法传递中医术语的文化艺术特征的。

中医术语的艺术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结晶, 中医术语翻译不能忽视这一重要的历史文化特征, 所谓忠实通顺在中医术语翻译上理应包含传扬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内涵。

摘要:中医术语具有比类取象的显著艺术特性, 这种艺术特征渊源于传统文化朴素辩证的思维方法论。翻译中医术语需要重视这种艺术特性, 并采取文化交流及精确与模糊相结合的策略。

关键词:艺术性,翻译策略,文化交流,精确与模糊

参考文献

[1]黄帝内经[M].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0.

翻译的艺术性 第2篇

关键词:广告 文体特点 翻译 艺术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与国际接轨,与国外的交流日益频繁,中英文广告的翻译显得越来越重要。广告翻译不仅同产品信誉、销售和经济效益息息相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素质(谭卫国)。本文拟从广告的文体特点着手,探讨如何在广告翻译中达到与原文同等的效果。翻译是一种艺术,广告的翻译更是一种艺术,它是美与简的结合。

二、广告文体的特点

一般来说,英文广告词的句子比较简短,讲求利落有力,大量使用省略句、祈使句及破折句,忌讳用结构复杂的长句.例如:

(1) Coca-cola is it.还是可口可乐好

(2) Fresh up with seven-up.请饮七喜,倍添精神。

(3) Good to the last drop.滴滴香浓,意犹未尽。

(4) The taste is great!味道好极了。

(5) A diamond lasts forever.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以上这些广告语实际上都省略了很多常句当中应该有的名词和词组。这些简短的句子琅琅上口,涵义深刻,能产生让读者过目不忘的效果。

此外,广告语篇充满修辞,明喻、暗喻、拟人、双关、夸张等修辞手段在英汉广告语体中都被大量使用。这些修辞手段的生动形象的运用,使得广告语篇巧妙异常, 让人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吸引人们注意该广告商品,并激发人们的购买欲望和购买行为。例如:

(6) Feather water: light as feather.法泽瓦特眼镜:轻如鸿毛。

(7) I am More satisfied! 我更满意摩尔牌香烟。

(8) We have hidden a garden full of vegetables where you would never expect. In a pie. 我们在您想不到的地方藏着整个菜园。就在馅饼里。

(9) Flowers by Interflora speak from the heart.植物园培育的鲜花倾诉衷肠。(陈新1993)

例(6) 为典型的明喻式广告标语,十分生动而富于想像力。例(7)是双关,More这个词既指香烟的品牌又可以看作是形容词的比较级的构成。例(8)是夸张,将馅饼中大量的蔬菜夸张成一个菜园。在例(9) 中,鲜花给拟人化了,好像情人一样诉说衷肠,情意融融,魅力非凡,动人心魄。

三、广告文体的翻译对策

鉴于英汉语广告在遣词造句方面存在着一定差别,我们在翻译中一定要慎重对待,以保证在翻译中实现在功能对等的基础上等效。广告的主要功能就是要打动读者,诱发其消费欲望。广告翻译亦然,它强调的是译文的效果,不仅要提供明白易懂的商品信息,而且还要具有原文的感染力,让译文读者也能获得同样的感受。例如,中国建设银行的广告语“衣食住行,有龙则灵”Your life is very busy, and our Long Card will make it easy. 在这句的广告语翻译中,并没有把建设银行的龙卡翻译成为dragon card,是因为在西方国家dragon是一种邪恶的动物,是不好的象征。但在中国,龙是吉祥的象征。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只能将龙卡译成Long Card才能达到与汉语同等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广告语的翻译不仅要求语言上的对等,在词的情感上也要很有表现力,诱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例如:

AVON Perfect Day Moisture Cream

Nourishes skin with the moisture it needs or a softer, more healthy appearance.

雅芳保湿营养霜蕴涵丰富维生素和天然保湿成分,具滋养和保湿功效。为肌肤提供氧分和水分,另肌肤全日滋润亮泽、平滑柔软,保持健康的动人光彩(郑玉琪,郭艳红)。

译文无论从语言上还是从形式上都给一种简洁纯净的感觉,并且字里行间无处不流露出营养霜带给女性的美,从情感上打动读者,激发购买欲望。

四、结语

通过以上的实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同一则广告对于不同民族的表达形式是不一样的。如果照葫芦画瓢,一字不动地译成另一种语言不一定能达到原来的效果。广告翻译侧重的是效果,因此,在翻译广告时,应根据具体广告的不同特点,结合目的语语言的文化和其特点,准确、创造性地译成符合目的语读者审美习惯和审美需要的广告, 以促进产品的销售。

参考文献

[1]谭卫国.英汉广告修辞的翻译.中国翻译.2003 (4).

[2]陈新.英汉文体翻译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翻译的艺术性 第3篇

小说《木偶奇遇记》封面(中译本)

意大利儿童小说《木偶奇遇记》是受到儿童甚至成人广泛欢迎的童话故事,它超越了时代和国家,被译成200多种文字。它的原文和译本在世界各国都有非常大的发行量,读者从不同版本的不同翻译上会发现译本故事中主人公形象和情节发展与原文存在的差异,这是由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特定的政治历史环境导致的。本文选用了20世纪20年代的英/美版的“Pinocchio,the story of a marionette”,以及苏联作家Aleksei Tolstoi在1936年发表的俄语版本“Priiiluchenie Buratino I zolotoi kliuchik”作为研究对象。

一、英语版《皮诺曹冒险记》和它的出版风波

1891年,穆雷翻译的《木偶奇遇记》这一童话故事在英国首次亮相,1892年《木偶奇遇记》来到美国。一开始,美国人对于《木偶奇遇记》的翻译在国内一直存在争议,经过各种不同翻译实践后,在美国才有了为学者普遍接受的译文。一般情况下,读者都会同情皮诺曹的遭遇,但是,在上个世纪的美国人看来,皮诺曹就是一个麻烦精。在1904年,小学教育领域的专家对《木偶奇遇记》进行了新的翻译。这一时期,美国社会正在经历各种各样的变化。为了迎合新的社会秩序,同时给学校提供全国同一的文本,《木偶奇遇记》1904年的新翻译版本应运而生。但是有一些学校认为它并不适合给学生阅读,于是拒绝接受这一文本。因此,专家又对1904年的翻译版本进行了包括遗漏,缺失和补充等翻译方法的操作,使之得到认可。新的价值观出现后,译者删除了一些有关社会暴力的情节,比如在1904年的译本中,删除小孩子对大人不尊重的情节,美国读者只能看到删减版的作品。在穆雷的翻译基础上进行的再诠释是最受欢迎的,并且在20世纪30年代达到高峰。所有的新译本摈弃了旧的道德主义倾向,木偶的故事以各种形式得到成功推广,如电影,芭蕾舞,广播,歌剧等。

二、《布拉提诺历险记》

1935年,Collodi的《木偶奇遇记》被苏联的大作家阿·托尔斯泰翻译过来,书名被译为《金钥匙》或《布拉提诺历险记》。十月革命之前,意大利原版在读者群中广为流传,十月革命后,阿·托尔斯泰版取代了它的地位,成为儿童最喜欢阅读的书籍之一。代表木偶布拉提诺形象的事物随处可见。在这个版本中,主人公的名字已被改变,并且情节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些改变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契合苏联当时的社会现实。这本童话向读者讲述了木偶布拉蒂诺的冒险故事,经过重重阻碍,得到了一把打开神秘大门的金钥匙,而这扇门通往另外一个充满欢乐的理想世界。在故事中,金钥匙就代表了幸福。托尔斯泰描述的新世界与苏联人民当时的生活环境是非常相似的,在这个世界中人们知道阶级的分类,而且拥有各自的阶级属性。那么,一个能够鼓励人们,并且帮助他们实现普遍幸福的领导人物就必然会出现,他就是布拉蒂诺。通过这种接近生活的童话描写更好地实现其教育目的。在后来的托尔斯泰译文中,他着重叙述故事情节,而没有过多纠结于布拉蒂诺的物理特性,而在Collodi的原文当中皮诺曹已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可能是托尔斯泰认为布拉蒂诺已经有了人类的行为属性。

三、比较分析

从内容上来看,英文和俄文版本是改变得最多的。在英文版本中,故事情节有所删节。在俄文版本,故事存在大量改编。通过对这两个版本的分析表明,由于不同文化的影响,翻译选择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对于译者来说,他们有责任采用更适合的翻译策略。

事实上,翻译不是简单的因果联系,而是通过准确判断和长期思考做出的选择。有些翻译受宗教思想影响,另一些因为文化冲突而做出调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阅读外国文学的目的是扩大读者的视野,翻译应尊重源文化和源语言形式。这样我们才能够认识世界各国文化的多样性。

结语

翻译的艺术性 第4篇

“信·达·雅”翻译理论是我国清代启蒙思想家严复先生提出的, 严复先生在他编著的《天演论》中提到“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 虽译犹不译也, 则达尚焉。”意思就是在翻译的过程中, 能够达到翻译的“信”度已经是大难, 如果翻译不能在“信”度上达到一定的高度, 那么翻译的意义也就无法达到, 这也就是为什么严复说“虽译犹不译也”, 然而如果能在此基础上做到翻译的“达”度, 就可以算得上是极好的翻译作品了。随着国人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 英语翻译也逐渐走向成熟, 可以说, 从总体情况来看, 在翻译的“信”和“达”方面, 已经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而有关翻译的“雅”将如何提高呢?如何在翻译的过程中体现出汉语的魅力, 如何在翻译的过程中体现出原文的韵味, 这就是一个值得广大翻译人员去认真审视的问题了。

二、严复翻译理论对英语翻译艺术性的启示

通过对严复翻译理论的解读, 在我国语言特色、文化特色的基础上, 本文认为在英语翻译的“雅”度上, 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探索。

(一) 回归古典, 增添翻译文化韵味

翻译过程中, 我们要达到的最基本的要求是对翻译内容进行如实的还原, 如下面这句话:You are unique.You are a marvel.In the past five hundred years, there has been no person like you;and in the next five hundred years, there will be no person like you.采取直译的方式进行翻译, 通常人们会说“你是唯一, 你是奇迹。在过去的五百年里, 没有一个人像你一样;在未来的五百年里, 也不会有人像你一样。”显然英语的魅力并未在汉语中体现出来。然而看到后半段:In the past five hundred years, there has been no person like you;and in the next five hundred years, there will be no person like you.不禁让我们想到了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这句古诗词似乎与上段英文在意境上有相通之处, 因此翻译人员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为了最大限度体现出语言的艺术性, 不妨从中国的古典文化入手, 在翻译语言中回归古典, 增添翻译的文化韵味。

(二) 与时俱进, 提升翻译时代气息

在现代语言翻译中, 如果句句都从古典文学中进行语料的收集, 似乎显得现代汉语“一无是处”, 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 汉语的美, 不仅在古典文学中得到体现, 在现代汉语中也得到了明显的验证, 我们依旧以You are unique.You are a marvel.In the past five hundred years, there has been no person like you;and in the next five hundred years, there will be no person like you.为例进行探讨, “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虽然显得大气彷徨, 然而如果将上文作为一段情话诉说给心爱之人, 翻译成“你是我的唯一, 你的我的希望之光。前生, 我找不到你的身影, 来世, 我寻不到你的替身”。似乎能更加彰显出现代汉语的魅力与时代气息。其中“前生”“来世”虽然并没有强调是“五百年”, 但现代文学中有这样的美文“佛曰:前世五百次的回眸, 才换来今世的擦肩而过”, “前世”与“五百”恰相呼应。因此, 为了提高翻译的“雅”度, 在翻译过程中融入现代气息, 似乎也是不错的选择。

三、总结

随着现代翻译水平的提高, “信”与“达”已经逐渐成为翻译的基本要求, 然而如果在翻译的过程中体现出语言的美感, 如果在翻译过程中对“雅”进行追求, 似乎已经成为广大翻译人员永恒追求的问题。我们认为在现代翻译中可以通过回归古典, 增添翻译文化韵味以及与时俱进, 提升翻译时代气息等角度进行。然而在现代语言翻译中, 如果将每句话的翻译都从中国的古典文学入手, 未免又显得过于“文绉绉”, 书生气太浓, 而与整个时代格格不入, 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 翻译人员还可以采取不同的翻译方式进行翻译尝试, 而具体的方式选择要从具体的翻译情景入手。

参考文献

[1]王晓辉, 王楠, 任炜.奈达“功能对等”和严复“信、达、雅”理论视阈下的中西翻译原则对比研究[J].考试周刊, 2015 (51) .

翻译的艺术性 第5篇

西安翻译学院简介

西安翻译学院创建于1987年,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以实施本科教育为主,同时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网络教育,涵盖文、经、管、工、艺、法、教育、医学等八大学科门类的一所综合型普通本科高校,是陕西省教育厅确定的首批转型试点院校之一。学校积极构建外国语言文学类、经济与管理类、人文与新闻传媒类、工程技术类、教育类、艺术类和医学健康类等应用技术型专业链群。

学校先后荣获陕西省委教育工委、陕西省教育厅授予“最具就业力院校”、“最具就业质量奖”等称号、荣登“全国十大高校”之首、2015教育总评榜“综合实力大学”榜首、荣获“2015社会影响力就业典型高校”、荣列全国主流媒体教育联盟2015总评榜陕西榜“学生最满意院校”榜首、全国主流媒体教育联盟2015总评榜陕西榜“创新创业教育典范院校”榜首、“2016中国就业竞争力大学”、“2016中国影响力高校”。

文学院概况

西安翻译学院文学院,共有四个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原对外汉语>,播音与主持艺术,戏剧影视文学)和两个专科专业(新闻采编与制作,空中乘务专业)。文学院下设文学系,新闻传播系与中国书画艺术研究所。

◆ 艺术类专业

传媒艺术类专业隶属于西安翻译学院文学院,是以研究电影、电视剧、舞台剧(包括话剧,小品等)等文学剧本以及培养专业的播音员主持人、高素质的空中乘务人员为核心的艺术类专业,我们重在培养编剧、播音主持、空中乘务等专业人员的实践能力。为适应我国艺术教育迅速发展的潮流,缓解我国此类专业人才匮乏的现状,培养具备较高的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专业教育能力,能在文化艺术部门、新闻媒体、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文艺评论与编辑、戏剧影视文本创作以及频道和广播,电视行业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另外,空中乘务专业的学生能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适合民用航空事业的需求与发展的空乘、空勤人员,学生不仅能在国际国内各大航空公司从事航空乘务、民航运输、地勤等工作,还可以从事酒店、礼仪等服务工作。

近年来,中国的文化产业强势崛起,文化类产业也随之成为新的“朝阳产业”。当前,社会对其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极大。尤其是在此方面有突出造诣的专业艺术型人才、集编演导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及培养下一代新生力量教授型人才更是极为短缺。因此,在未来数年,本专业培养的人才在就业市场上会有极强的竞争力。

◆ 专业师资团队介绍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年龄结构合理,形成了老、中、青三代教师梯队合理搭配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16人,教授4人,副教授1人,讲师10人,助教1人,在读博士1人,访问学者3人,双师型教师1人,师生比约为1:21。以陕西影视文化产业研究专家王卓慈教授为专业带头人,形成了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

专业介绍

◆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本科专业)

官网:

一、戏剧影视文学方向

1.培养目标:本专业从社会实际需求出发,力求培养学生掌握戏剧、戏曲、影视文学创作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戏剧、戏曲影视创作的基本能力;能够了解我国的文艺、宣传、出版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戏剧、戏曲、影视理论和创作的现状和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和理论批评能力的高素质人才。2.主干课程: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艺理论、戏剧、中外电影史、中外戏剧史、电影理论、电影美学、视听语言、影视剧作、影视制作基础、影视摄像、摄影艺术、编导艺术基础、影视编辑、影片读解。

3.学制:四年制本科 4.学位授予:艺术学学士

二、戏剧影视文学(编导方向)

1.培养目标:本专业着重培养学生掌握节目编导、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具有较高的政治水平、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具备一定的文化与科学知识,熟悉党和国家宣传政策法规,能在广播电影电视系统或其它部门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2.主要课程: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艺理论、戏剧、戏曲剧本写作、影视写作、戏剧概论、艺术概论、戏剧作品鉴赏与批评、影视作品赏析、中外戏剧史、中外文学史、中外电影史、表演导演艺术基础、视听语言、舞台美术基础、音乐欣赏、美术欣赏、摄影基础、摄像基础。

3.学制:四年制本科 4.学位授予:艺术学学士 ◆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本科专业)

一、播音与主持艺术

1.培养目标:本专业力求培养具有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学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专门人才。使学生不仅能在各电视台、电台从事播音与主持工作,同时也能在网络媒体、平面媒体等企事业单位从事新闻采编、广告宣传、文职、礼仪服务和形象设计等多项工作。

2.主干课程: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语言表达、广播播音与主持、电视播音与主持、播音心理学、形体塑造、电视化妆、影视表演、影视配音、朗诵艺术、电视摄像基础、电视节目制作、播音学概论等。

3.学制:四年制本科 4.学位授予:艺术学学士

二、空中乘务方向

1.培养目标:本专业力求培养有良好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精通国内外航空服务业务,能够熟练掌握所学专业技能;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团结协调能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能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适合民用航空事业的需求与发展的空乘、空勤人员。合格毕业生能在国际国内各大航空公司从事航空乘务、民航运输、酒店、礼仪服务、民航旅客运输等礼仪服务等相关行业从事专业工作与管理工作的高等技能型人才。

官网: 2.主干课程:民航概论、民航企业管理概论、机场服务概论、民用航空法、航空运输地理、民航安全与运输处理、民航服务心理、空乘英语、航空服务技能实训、世界航空与人文地理、客仓服务。

3.学制:四年制本科 ◆ 空中乘务专业(专科专业)

1.培养目标:本专业力求培养有良好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精通国内外航空服务业务,能够熟练掌握所学专业技能;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团结协调能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能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适合民用航空事业的需求与发展的空乘、空勤人员。合格毕业生能在国际国内各大航空公司从事航空乘务、民航运输、酒店、礼仪服务、民航旅客运输等礼仪服务等相关行业从事专业工作与管理工作的高等技能型人才。2.主干课程:民航概论、民航企业管理概论、机场服务概论、民用航空法、航空运输地理、民航安全与运输处理、民航服务心理、空乘英语、航空服务技能实训、世界航空与人文地理、客仓服务。

3.学制:三年制专科 ◆ 实习就业及实验室建设

我院具有多个实习基地,不仅能满足一般的教学需求,还能进一步满足学生的实习以及参加各种竞赛的需求,现有专业的多个实验室,包括非线编辑实验室,演播厅以及和省台相媲美的校内电视台等。同时,还有大量的实习实训基地,包括陕西一套在内的多个优秀实习基地可以让学生能够进行充分的实践工作,每年还会有专门的教师进行带队进行专业的实践活动。为了满足学生的专业学习需求,学院专门为每个班配备了专业课教师作为青年导师,指导学生参加比赛,创业创新,以及辅导学生在课业中的各种疑难问题,以便更好的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同时积极推荐学生参加各类专业比赛,每年,还会邀请一大批知名专家学者进行学术讲座,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学校花费巨资建立空中乘务实习实训舱,为空乘专业的同学实习实训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且和相关的单位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为空中乘务专业的同学打造校企就业合作的直通车,从而保证了较高的登机率。

同时,学校也积极和各单位合作,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

官网:

翻译的艺术性 第6篇

摘 要:随着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进步,我国相关教育部门也提高了对于英语教学的重视程度,尤其是英语文学翻译。而在进行英语文学翻译时,其美学价值和艺术特性是不了忽略的。就英语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和艺术特性做了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英语文学翻译;美学价值;艺术特性

随着人们对于文学的不断扩展和丰富,美学价值和艺术特性已经成为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在英语文学翻译中,美学价值和艺术特性也是尤其重要的。研究和挖掘美学价值和艺术特性不仅仅是对原著的一种尊重,更是对读者的一种尊重。

一、英语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

众所周知,不同的美学作品都具有其独特的特点,这些文学作品独具一格,而英语文学翻译更是具有其独特的闪光点,英语文学翻译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而不用的英语文学翻译作品也有自身独特的优点,部分作品需要温柔细腻,部分文学作品语言雄厚生动。同时,英语文学作品通过美学价值表现出了作者进行创作时的心情以及情感,同時,这些美学价值也可以更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他们的注意力可以更好地集中到这些文学作品中。另外,美学价值还可以更好地体现出英语文学作品的整体韵律,在一个成功的作品中,一个好的韵律是不可或缺的,而英语文学作品也是如此。通过分析文学作品的整个韵律,我们可以更好地判断这些文学作品是否具有美学价值,从而更好地对这些文学作品进行传播。而判断英语文学作品是否具有美学价值的一个重要方法,即判断英语文学翻译之后与原文是否一致。

二、英语文学翻译中的艺术特性

艺术特性是表现英语文学翻译美学特性的另一个重要手段,而在英语文学翻译中最常见的艺术手法就是表现手法,许多英语文学作品都大量地应用了抒情、双关或者比喻等表现手法,这些表现手法使得英语文学翻译更具特色,语言优美,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等,正是这些艺术手法使得英语文学作品翻译的美学价值得到了进一步表现。另外,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而文学作品也是国家之间进行交流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英语文学作品翻译的艺术特性,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并且认识美国文化,从而取长补短,汲取他们优秀的文化,并且将这些优秀文化应用到我国的文化创造中。

总而言之,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的美学价值与艺术特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正视美学价值和艺术特性,通过美学价值和艺术特性更好地了解美国优秀的文化。

“短平快”的艺术翻译 第7篇

近年来,国外艺术史论著作被大量引入翻译,大有旋出旋译之势。这在促进了学术交流的同时,也时常在艺术界制造出类似“常凯申”、“门修斯”之类的笑话。举例说吧,笔者在最近读到的一本夏皮罗的著作《艺术的理论与哲学——风格、艺术家和社会》(沈语冰、王玉冬译,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6年版)中,就发现多处明显的错译,其中《十二岁的小耶稣在圣殿里与文士辩论》,被错译为《耶稣在神殿里错认医生》(见该书插图1-13);而《基督降卑自己,取了奴仆的形象》,竟被错译为《根据原始人创造的上帝形象》(见该书插图1-5)!由于这样的翻译明显出于作者既欠缺英文基本功,又缺乏基督教的常识,造成了歪曲基督教教义的后果,笔者只好在“朋友圈”之中将其公之于众,以正视听。没想到,由此引发的关于翻译问题的讨论竟然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界好友纷纷跟帖讨论,谈及很多深层的问题;译者也托人带话来表示感谢和歉意,并表示再版时会予以更正。由此萌发出此次[现象]栏目讨论的主题,以匡时弊。

旅游翻译的艺术美 第8篇

功能目的论认为,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是“对等”翻译理论所注重的原文及其功能,而应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预期达到的一种或几种交际功能(方梦之,毛忠明,2005:34)。旅游翻译属于对外宣传范畴,其目的是吸引更多海外游客,译介上强调可读性,以求信息接收的最大社会效应,但又有其特殊性。艺术美在旅游翻译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1 功能目的论

“功能目的论”原文为Skopos Theory,有时也作Scopos Theory,其中Skopos为希腊语,意为“动机、目的、功能”。该理论的创始人为德国的莱斯。1971年她首先提出要“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翻译批评的新模式。1976年,莱斯再次阐述这一观点。1978年直至后来,师从莱斯并赞同其观点的另一位德国学者费米尔多次提出,作为一条根本原则,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必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方梦之,毛忠明,2005:34)

目的论认为目的性原则是翻译的最高原则,它是决定翻译过程的根本原则。根据目的论,所有的翻译行为都是以语用为起点,以翻译的目的、译文的功能为准绳,来选择翻译的策略。文本类型和翻译类型学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依据,因为不同种类的文本/文体需要不同的翻译策略,能够解决所有类型文本的万能翻译方法并不存在。功能翻译理论跳出对原语文本一一对应转换的樊篱,将“翻译放到一个综合原文作者、译文作者和译文读者多重关系的动态的行为范畴,从文本的交际功能方面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刘金龙,2007)

对于旅游翻译来说,信息的传递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艺术美的重要性。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旅游景点宣传资料的翻译应适当考虑到审美价值,让游客从旅游翻译中得到美的享受,激发游客的兴趣,从而提高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总起来说,旅游翻译应做到音律美、意境美、诙谐美、简约美、形式美、洒脱美、情理美和形象美等。

2 旅游翻译的艺术美

旅游业是感情密集型企业,服务过程和操作过程都伴随着语言技巧和文字技巧的运用。服务技巧作为劳务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要求之一是要充分发挥语言艺术,以满足游客求美心理需求。语义学家利奇(Leech)指出,语言的交际功能包括信息的表情指示功能和美学应酬功能。这一点在旅游翻译服务中体现得更加突出。(吴云,2004)

例(1):……她(黄河)奔腾不息,勇往直前,忽而惊涛裂岸,势不可挡,使群山动容;忽而安如处子,风平浪静,波光滟潋,气象万千。

译文:It tears and boils along turbulently through the mountains and,at some place,flows on quietly with a sedate appearance and glistening ripples.(贾文波,2003)

这一资料的中文介绍中有很多带有抒发感情性的语言,如:“势不可挡”、“群山动容”、“安如处子”、“气象万千”等。而在译文中这类词都已消失,原来虚化的意象都在译文中转化为直观具体的物象(如:tears,boils,turbulently through themountains,flows on quietly with a sedate appearance,glisteningripples)。这样的译文使景物描写变得形象鲜明,一景一物均历历在目,给人美的享受。

一般而言,英语旅游文本大多风格简约,结构严谨而不复杂,行文用字简洁明了,表达直观通俗,注重信息的准确性和语言的实用性,最忌啰嗦堆砌。在很多情况下,景物描写往往用客观具体的形象罗列来传达实实在在的景物之美,力求忠实再现自然,让读者有一个明确具体的印象。该例的原文就体现了英语旅游文本的这些特点。而在汉语的译文中,可以看出汉语讲究四言八句,言辞华美。这样的译文顾及了译文读者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注重语言文化上的差异,定能让游客对该景致产生浓厚的兴趣,会适当唤起游客心中的美感和向往。

反之,缺乏美感的旅游翻译很难激发游客的欣赏兴趣,如下例:

例(2):这里三千座奇峰拔地而起,形态各异,有的似玉柱神鞭,立地顶天;有的象铜墙铁壁,巍然屹立;有的如晃板垒卵,摇摇欲坠;有的若盆景古董,玲珑剔透……神奇而又真实,迷离而又实在,不是艺术创造胜似艺术创造,令人叹为观止。

译文:3000 crags rise in various shapes.They are like whips or pillars propping up the sky;or huge walls,solid and sound;or immense eggs piled on an unsteady boarder;or miniature rocky or curios…Fantastic but actual,dreamy but real!They are no artistic works,but more exquisite than artistic works.One can no help marveling at the acme of perfection of Nature's creation(方梦之,毛忠明,2005:286)

这一旅游宣传资料的原文行文华美,是典型的汉语写景之作。然而再看看英语译文,行文用字明显汉化,语言罗嗦堆砌,言之无物,景物描绘欠明晰,表面虽是英语,深层却像汉语,严重忽略了原文中的语境因素,使原文美感丧失殆尽。读到这样的译文,国外游客只怕是一头雾水,啼笑皆非。试想,这样的译文又怎能唤起英语读者心中的美感?

从以上几个例子可以看出,旅游文体的翻译自有其特殊性。旅游资料的翻译不仅需要准确传递原文信息,还必须注重译文的艺术美。译得好,会适当唤起游客心中的美感和向往;译得不好,则会破坏游客的兴致甚至导致心理反感。

3 结束语

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对全球经济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旅游翻译的地位也逐渐提高。功能目的论认为,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应参照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预期达到的一种或几种交际功能。旅游翻译属于对外宣传范畴,目的就是要让游客读懂并能从中获取相关的文化、风俗等方面的知识,从而吸引更多海外游客。旅游资料主要有两个功能:一是传递信息,二是诱导行动。一般而言,旅游宣传资料的主导功能是诱导性(呼唤性)的,其功能主要是通过对景点的介绍、宣传,扩大人们的知识视野,激发人们对旅游、参观的兴趣。同时,也是为了使游客增强对景区历史文化的了解。旅游宣传资料翻译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传递信息来吸引游客,因此艺术美在旅游翻译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方梦之,毛忠明.英汉一汉英应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2]贾文波.旅游翻译不可忽视民族审美差异[J].上海科技翻译,2003(1).

[3]刘金龙.从功能翻译理论看旅游资料翻译的原则——以《中国文化胜迹故事》英译为个案研究[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5).

翻译的艺术性 第9篇

翻译是最普通的概念, 但却是最不清楚的概念 (陈大亮, 2007:24) 。其中翻译是一门艺术还是一门科学, 这是翻译界乃至域外人士常常讨论的话题, 有人赞成第一种看法, 比如冯庆华就认为“翻译是一门艺术, 是语言艺术的再创作。” (2008:3) 也有人同意翻译是一门科学, 比如谭载喜早在1982年就曾在《中国翻译》上发表论文《翻译是一门科学》。该文拟对这一问题进行实证性研究, 探究其中的答案。

2 译本介绍

《纳米物料清除破碎荧光灯泡毒素》是一篇介绍应用纳米技术制成的吸附剂阻止破碎灯泡泄露有毒汞的科普文章。该文的作者是杰西卡·马歇尔 (Jessica Marshall) , 原文刊载于08年8月21日的探索频道的新闻网站 (Discovery News) 。探索频道于1985年开播, 是世界上发行最广的电视品牌之一。译文摘自2009年11期的《英语世界》, 译者刘静。《英语世界》创办于1981年, 是我国创办的第一家英语学习杂志。它曾荣获国家颁发的“编校质量奖”, 并两次获国家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奖, 属于同类期刊中的佼佼者。

该文属一篇科普文章。这类文章通常既要体现一定的科学性又要通俗易懂。另一方面, 该文原文刊载于探索频道新闻网站, 该频道的宗旨是帮助人们探索世界并满足好奇心。因此, 该文内容若过于艰深或平实则有可能抑制人们的好奇心, 降低读者的兴趣。提及这一点是非常有意义的, 因为原文的类型和风格直接决定了译文的类型和风格。而译文水平的高低可以从这个方面做出评判。另外, 科普类文章虽然遣词造句相较文学类文章平实无华一些, 但是翻译时仍需要讲究一些翻译技巧, 否则很多语句还是不能够准确译出, 翻译质量也会打折扣。基于此, 该文拟从词句风格和翻译技巧两方面对译文进行赏析, 通过研究这一原文和译文均刊载于杰出媒体的文章, 希望能回答一个翻译界的老问题——“翻译是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

3 译文实证研究

3.1 原文词句风格的再现

著名翻译学家奈达认为, “翻译就是在接受语中寻找与源语信息最接近的、

自然的等值语言:首先是意义上的等值, 其次是风格上的等值” (Nida, 2004:12) 。风格再现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何谓风格?《辞海》中这样描述:“风格是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作家、艺术家由于生活经历、立场观点、艺术素养、个性特征的不同, 在处理题材、驾驭题材、描绘形象、表现手法和运用语言等方面都各有特色, 这就形成作品的风格。”由此可见, 作家的风格更多的体现为个人的色彩。过去, 文学翻译中风格的再现被较多的提及和重视, 但是科普类文章是否就不需要注意风格问题?从本文来看, 作者的首要目的应该是吸引读者, 而不是教育他们。因此作者的风格是很鲜明的。请看下例:

原文:If you break a fluorescent light bulb, you've got a mess on your hands.

译文:如果你打破了荧光灯泡, 你就会有一堆乱糟糟的事要处理了。

开篇首句, 作者以日常生活的口吻和读者聊起了家常。原文写的很口语化, 译文也译的很生活化, 如果您是读者, 看了这个开头就绝不会认为文章晦涩难懂了。文章的第二句才对这“一堆乱糟糟的事”做了科学的解释, 读者们也就顺理成章的读了下去。因此, 此句的翻译体现出了译者对原文风格的准确把握。

当然, 这是一篇科普文章, 有些句子必须写的严谨规范, 体现出论述的准确性。

原文:Now, research led by Robert Hurt of Brown University has created a product that absorbs mercury 70 times better than the best available technology.

译文:现在由布朗大学的罗伯特赫特领导的研究工作已经研制出了一种产品, 它吸附汞的能力是现有最佳吸附技术的70倍。

原文朴实无华, 使用现在完成时清楚地交代了这项新技术研发的时间, 地点, 人物, 以及新技术的有效性。在这一点上, 作者毫不含糊, 译者也绝不啰嗦。译文紧贴原文, 无论是时态还是用词均没有做任何改动, 力求把这一关键信息翻译清楚、交代明白。

体现原作风格的地方显然不止一处。比如, 英文科技文体原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那就是大量使用无主句来体现论述的客观性, 但是本文由于科普的需要, 却适当的调整了这样的做法, 取而代之的是引入人物的口头表达, 力求叙述生动。

原文:By covering the breakage with the paper for several days, "you can stop almost all of the release, "Hurt said."We think it forms mercury selenide, which is a very stable compound.

译文:把破碎的灯泡用这张纸遮上几天, “你就能阻止几乎所有汞毒素的释放, ”赫特说, “我们认为它变成了硒化汞, 这是一种非常稳定的化合物。”

显然, 从逻辑上推理, 阻止汞释放的不是“你”, 而是“吸附剂”;作为科学研究, 遮盖的天数和阻止释放的毒素量也应该是有具体数据的。但是作者没有用枯燥的科学术语和定量的指标, 而是加入代词“你”, 并用“几天”“几乎”和“我们认为”等模糊的口语化的甚至是主观的表达使读者感觉是在和研究者聊天而不是在读一篇学术报告。译者不仅忠实的翻译出了本句, 而且加入了诸如“把……遮上”“就”等中文口语化的词汇, 把原文的语言风格更加原汁原味的表现了出来。

3.2 翻译技巧研究

“翻译不仅限于传达原意, 还应运用翻译技巧再现原文” (李蓓霖、蔡慧平, 2006:107) , 因为英文和汉语毕竟存在很大的不同, 比如单个词的意义涵盖范围不同、句子语序不同等。另外, 因为文化背景和认知水平不同, 作者和译者对同一事物的描述也会有差别, 为了目的语读者能够更准确的理解原文, 有时候译者翻译时需要做一些适当的变通, 比如“采用增词、减词、引申、合并、分句等技巧” (孟庆升, 2009:2) , 在科普类文章中, 这一点有时更为重要。

3.2.1 增译

原文:Nanomaterial Cleans up Broken Fluorescent Bulbs

译文:《纳米物料清理破碎荧光灯泡毒素》

本文的题目实际上存在逻辑上的误区。纳米材料是用来吸附破碎的荧光灯泡中的汞毒素的, 它并不能用来清理碎灯泡。清理碎灯泡的工作本质上还是需要扫帚、簸萁或是吸尘器等工具的。译者注意到了这一点, 增译了“毒素”一词, 使文章题目更加准确。这点不仅必要, 而且可以认为译者的逻辑水平超越了作者的逻辑水平。

3.2.2 词性转换

词性转换是另一种常用的翻译技巧, 这样的变通不仅表意准确而且毫不啰嗦, 请看下例:

原文:EPA's recommendations allow for vacuuming, with some precautions.

译文:美国环保署的建议容许使用吸尘器清楚汞, 但须采取一些预防措施。

介词with本就含有“采取”的意思, 译文直接转换成动词“采取”贴切自然, 毫不拖泥带水。

3.2.3 语序和语态调整

道安在其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中首先提到, “胡语尽倒而使从秦, 一失本也。” (王宏印, 2003:12) 可见, 我国古代翻译理论家在千百年前就注意到了翻译时的语序问题, 在本文中也有实例。

原文:Such a technology is likely to become more critical as people are encouraged to switch from incandescent bulbs to energy-saving fluorescent lighting.

译文:由于现在鼓励人们将白炽灯改换为节能的荧光灯, 这项技术可能会变得更为重要。

这一句, 译文在语序上首先做了大的调整。原文结果在前原因在后, 译者根据汉语习惯将原因前置。这是按照汉语的行文心理对语序进行句法归化 (秦洪武, 2000:370) 。其次, 原文people are encouraged是被动句, 汉语根据习惯改译为无主语的主动句。无论是调整语序还是变被动为主动, 译者都处理的非常合理。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译文在原文风格再现和翻译技巧两方面都做的较好。原文的风格很明显, 作者在报道这一科学研究项目时, 经常使用口语化的表达甚至是人物的直接引语来提高文章的可读性, 吸引读者的兴趣。译者准确的把握了这一特征, 将作者的风格准确的再现出来。其次, 对于具体语句和言辞的翻译处理, 译者是经过仔细斟酌、合理推敲的。翻译技巧的运用就体现了这一点。

通过以上研究, 笔者对于翻译到底是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这个问题有了自己的看法。笔者认为, 翻译即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门艺术。说它是科学, 是因为在翻译领域, 存在很多规律性的东西, 发现、遵循并应用这些规律可以基本保证翻译质量。该文的风格再现问题就是翻译的一个规律性问题。也就是说, 无论是哪一类文章, 任何一位译者都需要准确的扑捉原作的风格并再现出来, 否则译者就不是在翻译原作而是在创作新作。“原作风格的再现程度也就成了评判作品翻译优劣的准绳” (周芝良, 2007:115) 说它是艺术, 是因为艺术都是从人的主体性出发的, 是因人而异的, 翻译技巧的运用就是这样。同样的原文使用何种翻译技巧, 会产生不同的翻译效果, 翻译水平也立见高下。翻译的艺术性属于形而上的层次, 因此, 高质量的翻译作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个人的专业素质、学识修养、翻译时的身体和情感状态等各种主观因素。当各种主观因素达到最优组合时译者就有可能翻译出具有艺术气息的作品。我想, 正是因为自觉地把握了翻译科学规律, 同时又完美的发挥了个人自身的主观才智, 翻译大师们才能创造出经久流传的翻译佳作。基于此, 把握翻译的科学性, 追求翻译的艺术性, 应该成为我辈学子的努力方向啊。

参考文献

[1]陈大亮.翻译本质的形而上反思[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 14 (1) :24-30.

[2]Eugene A.Nida&Charles R.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Press, 2004.

[3]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

[4]李蓓霖, 蔡慧平.浅释文学的翻译风格[J].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6, 13 (2) :107-109.

[5]孟庆升.新编实用汉英翻译教程[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9.

[6]秦洪武.翻译中的句法异化与归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0, 32 (5) :368-373.

[7]王宏印.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3.

翻译的艺术性 第10篇

认知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其“哲学基础是经验现实主义”, 由美国的莱可夫倡导, 该学派从认知的观念入手, 对语言的本质问题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观点, 即语言属于认知系统, 语言和认知能力相互作用, 因此可以得出, 语言的研究本质上是人类交流思想和表达理念的方式研究。综上所述,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的是找出知识概念的依据, 探究认知、语言和意义三者之间的关系, 发掘出认知概念的实际内容, 从而揭示出认知与语言之间的关系、语言的共同特性和人类认知的本质。除此之外, 美国的认知语言学家雷科夫从基础的层面出发, 提出认知语言学具备两个基本承诺:第一, 认知的承诺:从语言学或者其他学科的角度来看, 使得有关大脑和心智的普遍知识和对语言的解释相一致;第二, 概括的承诺:描写支配人类语言的一般原则。而文学翻译实质上是对语言创造性地认知过程, 其艺术性和创造性都反映出认知语言学的一些特性。

二、文学翻译的艺术性

“文学作品的翻译既要忠实原文, 又要翻译出美感”, 因此文学翻译的艺术性是其首要的特性。首先, 被翻译为世界多种文字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艺术水准。比如冰心翻译的《园丁集》和《吉檀迦利》等, 这些译本为我国读者接受和认可, 能够流传至今, 是因为原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但最重要的因素还是由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其次, 与原文的体裁有很大的关系。文学的体裁主要有小说、散文、诗歌和戏剧, 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夸张、叙述、虚构、描写、宣染等艺术手法来表现作品的艺术性, 然后把来源于生活中的自然美加以提炼并升华, 在作品中集中体现出来, 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艺术来源于生活, 但是高于生活”。总而言之, 只有译文能被我国广大读者所认可, 而不是原文, 所以, 译者不仅要做好译文的转换工作, 更重要的是在翻译过程中把握原著作者的意图, 加深对语言认知的了解, 并且对原语言的文化背景烂熟于心, 能够把握并体验原著的风格和脉络, 然后把这些信息综合起来, 转译成为被读者接受的文学作品。此外, 实践是认知的来源, 从翻译的角度来说也是如此, 首先有了认知和体验才能从事翻译活动, 认知和体验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做好翻译这项工作。翻译是一项比较复杂的文学创作活动, 它跨越了文化和语言上的不同, 是译者在理解原文意义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再创造。

在翻译过程中, 除了要忠实于原文之外, 还要把握好翻译的“度”, 不能翻译得过于死板, 又不能译得太过火, 可见把握“度”是很难的。如果译文太过生硬, 就会导致语义不通顺, 但是过于通顺, 又太过平淡。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原作的思想精髓, 把握“度”是非常重要的, 也是认知语言学的内在要求。

三、文学翻译的创造性

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认知”, 是连接现实和语言的一个桥梁。该观点说明了现实对认知具有决定作用, 而认知对于语言又具有决定作用。也就是说认知语言学既具有客观性, 又强调了人类的认知和语言的关系密切, 认为语言是由人们的思想形成的, 因此具有创造性。同样, 文学翻译的创造性也可以通过认知语言学的观点来表达, 其过程是译者通过对原文的认知将原语言转换成为被读者接受的语言, 表明文学翻译具有忠实性和创造性, 是二者的统一。

在文学翻译的创造性上, 认知语言学主要起到了认知阐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文学翻译和一般翻译不同上面。一般翻译只要求对原文的基本信息表达准确, 文字浅显通顺就可以。但是文学翻译的难度要大一些, 要使用一些艺术手法去表现某些特定的思想内容和精神内涵等, 因此文学作品的翻译, 不仅要准确表达出原文表面的意思, 还应当传达出原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表现出原作特有的艺术形式, 使翻译后的读者能从中感受到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内容, 从而能受到启发, 得到相同或相似的感受。但是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 这样的目标也只能是一个美好的追求, 主要原因是由于原语言和要翻译成为的目的语言之间存在认知上的不对等, 并且原作者和译者之间对艺术的表现形式方面也存在一定认知上的差异。那么怎样做才能缩小认知上的差异, 使得翻译最贴近原著的意图呢?别林斯基提出, 文学翻译要想接近原作, 表现出原作中特有的特点和手段, 如果在翻译过程中为了如实表现某个句子或者意象, 有时就要完全改变, 一些相对应的句子或者形象, 并不总是与表面的词相对应, 而应该使译文和原作的内在精神和表现形式对应起来。除此之外, 变通也是很多认知语言学家所大力提倡的, 尤其在诗歌翻译中, 如果改变原诗的词语或者语气, 能够准确传达诗歌的意境和美感的话, 就应该变通, 如果与原诗的意思存在差异, 那就要使得译文更加优美、更有意境才能变通,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是再创作。这些都是文学翻译创造性的主要表现。

四、结语

综上所述, 认知语言学认为认知来源于实践, 因此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 应该注重从实践中汲取营养, 从而体会出作者的意图, 把握住原著的本意, 但又不能失去艺术性, 这个过程其实是译者的再创造。在文学翻译中只有把艺术性和创造性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给读者完整呈现出来, 从而达到真正的目标。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认知语言学的含义和基本承诺, 并且从该角度出发, 论述了文学翻译的艺术性和创造性, 并且对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艺术性,创造性

参考文献

[1]张纯辉:《认知语言学研究方法的理论分析与展望》, 《理论月刊》, 2011 (2) :39-41。

浅析贾文渊版《简·爱》的翻译艺术 第11篇

一、考虑文化差异

译者在原著中涉及英国重要文化习俗的地方, 充分考虑到中西文化的差异, 同时顾及到译文读者可能存在的问题, 在译文中相对应的地方添加了特别的注释, 以便理解。下面是译者在第一段中对“正餐”一词在页底作的注解:

“英国人一般在午间用正餐。然而在十八、十九世纪, 人们以推迟正餐时间为时尚以标榜自己的社会地位。里德太太在有客人时用正餐的时间晚, 没客人时用餐时间早, 与此时尚有关。”

译者的这一注解不仅让读者对英国的正餐文化有所了解, 同时也给读者暗示:里德太太同当时很多上流社会的妇人一样都有着强烈的虚荣心。这样也有助于读者对里德太太的人物形象有一个初步的定位。

二、适当坚持译入语导向原则

译者恰当地坚持了译入语导向的原则, 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口味 (在此表现为中文读者的语言习惯) , 于是, 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侧重采取归化的文化处理手段, 在尊重原文意思的前提下, 遵循了汉语语言文化特色, 以更接近读者的表达方式来对原著进行翻译。

原文:“There was no possibility of taking a walk that day”,

译文:“那天不可能出去散步了”

笔者曾经看到过其他两个版本的翻译, 一个是“那一天是没有出去散步的可能性了”, 另一个是“那天要出去散步是不可能的了”。当然, 这两个翻译无疑也是忠于原文信息的。但它们称不上是地道的英汉翻译。第一个版本有过分直译之嫌, 这样的翻译唯恐失真, 反而导致译出语导向原则失误, 忽视了汉语语言习惯, 汉语中很少有这样的表达。第二个版本比第一个好, 但是就简洁度而言又逊于本书的翻译, 本书对这句的翻译简洁明了且生动地道。

三、符合汉语语言习惯

本书译者充分意识到了汉语是重意合的语言。而英语是重形合的语言, 句子内部及句子之间的连接多采用词汇手段, 多用连接词等来完成句子结构的塑造。而汉语则多采用语义手段来完成句子内部的连接。本书中几乎没出现任何多余的连接成分, 充分尊重了汉语重意合的习惯。

原文:“the cold winter wind had brought with it clouds so sombre, and a rain so penetrating, that further outdoor exercise was now out of the question”

译文:“冬日的寒风肆虐地刮起来, 带来阴沉的云和刺骨的雨, 室外活动便只能作罢”。

原句中的“it”和前面的“winter”相互呼应, 而“that”与前面的“so”相对应表示句子间存在的因果联系, 这些都是英语形合的表现。如果将其译为“冬日的寒风肆虐地刮着, 还有阴沉的云和刺骨的雨伴随着它, 因此室外活动只能作罢”就是把英语的形合生搬硬套地运用到汉语上, 违背了汉语重意合的表达习惯。而译者对这点把握得很好, 做出的翻译简洁明了, 译出的汉语很地道, 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

四、翻译态度严谨认真

本书译者的翻译态度严谨认真, 从很多地方都可见一斑。《简·爱》的英文原著中出现了许多法语词, 本文译者不仅仅把他译成了汉语, 而且在页底作出了精当的注释, 说明其是法语词, 并再次标明其汉语意思。这样一来, 为读者排除了语言障碍, 同时也可以让读者对法语有或多或少的了解。真正优秀的翻译工作者或许就是这样, 不仅仅满足于译出语与译入语之间的转换, 更要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 尽最大努力让读者学到更多收获更多。

五、充分尊重原著

译者对原著的充分尊重不仅体现在译文与原著表意上的一致, 更在于译文能传神地表达出原著作者对不同角色的情感和态度。夏洛蒂·勃朗特对简·爱不幸身世的同情, 对里德一家人凶恶残忍的本性的厌恶, 对简·爱坚强善良的性格的褒扬和喜爱, 在本书的字里行间都能得到体现。译者选词的谨慎都是为了能更好地表达出对不同人物的感情。

原文:“old girl”译文:“老女人”

译者并没有把它译为“老妇人”或“老女孩”, 这是因为它的语境是约翰·里德 (里德夫人的儿子) 在愤怒之时对里德夫人的称呼, 如果用“老妇人”则感情色彩太中性, 不能表达约翰对其母亲的冷漠无理, 而“老女孩”这个偏褒义的用词就更不合适了。只有“老女人”一词最为合适, 既能表现约翰的无理蛮横和缺乏教养, 也能侧面讽刺里德夫人的讨厌, 就连自己一向溺爱袒护的亲生儿子都这样称呼她, 可见她做人的失败。

六、结语

译本中能体现译者翻译技能和水平的地方远不止于上面提到的五点。笔者希望通过浅谈个人对译作的鉴赏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总之, 笔者认为翻译是一门融合了语言, 文化和情感的综合艺术, 出色的译者必须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 丰富的文化积淀, 深厚的文化底蕴, 敏锐的洞察力, 强烈的翻译兴趣和热情, 以及认真负责的翻译态度。

摘要: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有很多中文译本, 本文将以贾文渊先生的译本作为目标文本, 浅析其运用的翻译技巧。

关键词:《简.爱》,中文译本,翻译技巧

参考文献

[1]贾文渊译, 《简爱》, 中国致公出版社, 2005年版

上一篇:声乐训练问题下一篇:新旧试验检测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