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学实验的教学改革

2024-08-14

解剖学实验的教学改革(精选12篇)

解剖学实验的教学改革 第1篇

1 当前的主要问题

1.1 实验教学内容陈旧

当前, 在许多高校体育院系中, 很多教师参考和选用的实验教学内容还是十多年前或更久远的实验内容, 如细胞与组织的观察等, 实验内容和课程设计已不能跟上现在体育科研的发展和训练实践的需要, 使理论与实践间的联系显得松散, 实验教学流于形式, 使学生学习起来的兴趣不大, 严重影响了运动解剖学学科的发展。

1.2 教师实验教学观念陈旧

实验教师的实验教学观念以传统为主, 如在运动解剖学的实验内容安排上, 将验证性实验设为主要类型的实验, 如细胞与组织的观察和肌肉的观察等, 三性实验比例很少或几乎没有, 这对这种教学观念对学生的培养会造成不全面。引起此种教学观念的原因很多, 可能与教师在教学中省心省事有关, 也有可能与高校体育院系的实验仪器设备更新跟不上也有关。验证性实验的方法比较死板, 学生每次做实验时, 基本上按教师的指导开展, 处于一种应付状态, 这样很难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2 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

2.1 更新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教学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 演示性实验, 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二是, 基础性实验, 主要是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三是, 提高性实验, 主要是让学生对所知识的灵活自主运用, 这体现在三性实验中。因此, 更新实验教学内容首先是体现在三性实验 (综合、设计和创新性实验) 比例增加上, 对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应缩小其规模, 使实验教学结构合理化, 尽可能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实验并参与创新和设计, 以以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另外需推陈出新, 淘汰旧的、过时的实验内容, 吸收国内外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的最新成果, 并将其安排在平常的实验教学中, 使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日趋完善, 以提高运动解剖学课程的实验教学效果。

2.2 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教师是实验教学中的主要引导者, 指路人, 若教师的教学观念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学生学习的效果和兴趣将大打折扣。因此, 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师要转化自己的传统教学观念, 尤其是有些教师存在看重术科训练而轻视理论和实验教学的不良观念, 这种观念在高校体育院系中可能还比较普遍, 因此, 学校应营造一定的改革氛围, 引领教师进行观念转变。使教师充分认识到, 要依据不同学生的能力, 对不同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强调, 以保证在实验开展过程中使每名学生能认识到提高实验动手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过程的兴趣和积极性。

2.3 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的单独授课

将运动解剖学实验授课独立, 是提高实验教学地位的重要体现, 实行独立授课, 可改变实验教学依属于理论课的局面, 便于对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实行科学的管理, 有利于运动解剖学实验室的对外开放;而独立授课的派生好处之一, 就是进行单独的实验考试, 这样可引起学生对解剖学实验的重视, 改变其轻实验的思想;此外还可使实验教学课时得到保证, 避免因学时不足而不能完成实验教学任务, 以保证实验教学的完整和连贯性, 提升实验教学的质量,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4 优化实验教学队伍

首先, 应选好作为带头雁的实验室主任, 以保证实验教学正常有序的发展方向。其次, 应选引进优秀硕士或博士进入实验教学队伍, 为实验教学队伍增添活力, 为实验室的长远发展提供后备力是。再次, 是要求理论课教师参与实验教学, 学校应鼓励理论课教师参加实验教学, 因为理论与实验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不能完全分离, 理论教师应亲身参与实验教学, 以加深对授课内容的理解,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渗透, 尤其是在当前运动解剖学瘦身的趋势下, 为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 可将重要的实验内容在理论课中进行详细讲解, 而在实验课中对重要理论知识进行验证, 这样可突破教学难点, 突出重点, 对运动解剖学的学习有利。受实验教学内容多样化和创新性的影响, 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也会异军突起, 实验过程中学生遇到的问题也会增多、难度会加大, 这不但要求教师有丰富的理论和专业知识, 而且对老师的随机应变能力也是一种考验。另外, 随着仪器设备使用率的增加, 其出现故障的机率也会增大, 因此, 实验教师也应对常见仪器设备具有一定的维修能力, 以保证解剖学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高校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如实验教学内容陈旧和教师实验教学观念较为落后等, 提出了转化实验教学观念、更新实验教学内容、优化实验教学队伍、单独授课、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和改革实验课程考评方法等思路和建议, 希望对高校运动解剖学的实验教学改革的实施可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校,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改革,思考

参考文献

[1]苏国英.《运动解剖学》实验课教学改革及成效调查分析——以忻州师范学院实验教学改革为例[J].搏击, 2011, 3 (9) :79-81.

《植物形态解剖学》实验教学大纲 第2篇

课程编号:B1013101 适用专业:农学专业、植保专业、园艺专业、园林专业、资源与环保专业本科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必修 开课学期:第2学期 学 时 数:20学时

一、制定本课程实验大纲的依据 依据2000级植物学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要求,为达到教学目的和要求而制定。

二、本课程实验教学的作用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光学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及其使用方法,掌握临时制片、徒手切片方法及植物绘图技术。同时,丰富和验证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科学的工作方法。

三、本课程实验教学目的及学生能力标准 教学目的:熟练掌握植物形态解剖学实验的技能和方法,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 1.了解光学显微镜的基本结构,熟练掌握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掌握徒手切片及临时制片方法;

3.熟练掌握植物绘图技术; 4.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质体、植物细胞后含物、胞间连丝、组织结构; 5.观察被子植物营养器官——根、茎、叶的形态结构,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规律; 6.观察被子植物生殖器官——花、果实和种子的结构。

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运用植物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生产实践中有关问题的能力。

四、学时分配、教学形式及实验性质 学时分配:本课程总学时为50学时,其中实验20学时(课内)。教学形式:实验前要求学生预习实验内容,实验课上指导教师概述实验的目的、基本原理、方法,并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具体实验步骤,指导学生完成实验结果的讨论,并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性质:一部分实验为验证性实验,一部分实验为应用性实验。

五、实验成绩评定 根据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及实验完成情况逐项打分,并结合实验报告情况综合评分,实验成绩单独记分。

六、实验项目、内容及学时分配表 实验项目、内容及学时分配表 序号 实 验 内 容 实 验 目 的 学 时 周 次

一 显微镜的使用及细胞结构1 显微镜使用方法、细胞观察 2 的观察

(一)二 植物细胞的观察

(二)质体及植物细胞的后含物 2 1 三 植物细胞的观察

(三)细胞有丝分裂和胞间连丝 2 1 四 植物组织的观察 机械组织、输导组织 2 1 五 植物种子的观察 种子的类型和结构 2 1 六 植物根的观察 根的初生、次生结构 2 1 七 植物茎的观察 茎的初生、次生结构 2 1

八 植物叶的观察 双子叶、禾本科叶片的结构 2 1 九 2 1 植物生殖器官的观察

(一)掌握花药的结构特点

十 1 植物生殖器官的观察

(二)胚珠、胚囊结构、胚乳发育 2

七、教材

采用教材:《植物学实验实习指导》,谢国文主编。

解剖学实验的教学改革 第3篇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学习兴趣;哲学思维

《人体解剖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重要基础理论课程之一,它与临床医学关系密切,而且人体解剖学是进一步学习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的前期基础课。根据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关于“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教学课程体系改革”中阐述的实施内容,人体解剖学课程教学体系也需进行改革。为此,医学教育工作者应该将唯物论观点融入到解剖学的理论教学以及实验教学过程中去,同时把教材中所展现出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加以提炼并整理,使学生能够对人体结构产生正确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并能够将两者有机地加以结合。将哲学思维同医学理论有机结合,能够使学生更为透彻地理解所学的专业知识,对医学生更好地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大有裨益。这必将明显提高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并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而且将对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出乎意料的作用。因此,在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能力作为核心点,进而重点培养学生的临床和哲学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际意义。

一、理论结合实验,增强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

近年来我国临床医学教育发展迅速,临床医学教师会感到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学实用型人才的需求。怎样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建立起适合临床医学专业的理论结构体系,为临床医学专业岗位提供合格人才,这是医学教育工作者努力想要实现的目标。在临床医学专业的人体解剖学实验课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自身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与其让教师在实验课上以教师为中心地进行单方面灌输,不如让学生走上讲台,探讨并总结某一基本问题、基本概念或理论,也可以讲述一些相对容易理解的新理论,并要求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分组进行交流与讨论,这样能够更好地发挥培养学生的能力的作用。在解剖学实验课的教学中,既要使学生在实验课中主动地去学习,又要使之能把已学过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实际应用相结合,以培养其学以致用的实际应用能力。

临床医学方面的合格人才应该是技能型、应用型、综合型且实用型的人才。因此衡量临床医学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或衡量一所学校或一个专业的学生培养质量的指标之一就是看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即学生是否能够把已学过的基础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到临床实践过程中去。所以在临床医学专业的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怎样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怎样增强临床操作过程的准确性及成功率。临床操作过程的准确性及成功率与学生掌握解剖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的程度关系密切。人体整个体表的标志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人体解剖学实践教学中的基础知识,而且也是重点知识,因为体表标志容易辨别而且在体表即可看到或触及。在人体解剖学实验课学习过程中,对各个局部的体表标志均可以在自己或其他同学活体上直接观察或准确定位。特别是对一些触摸困难的体表标志,可以在同学之间互相触摸对方以判定是否触摸的正确。这样可以避免单一、枯燥乏味的机械式记忆,消除了在以往临床实际操作中常出现的盲目性,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在临床医学技术操作方面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其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在实验课上一边观察标本一边介绍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及位置,这种授课方式枯燥乏味,加之实验室内刺鼻的福尔马林味道,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课堂气氛自然就沉闷。如果充分意识到解剖学与人体自身关系密切的特点,在实验室教学过程中,提供给学生一些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的的病例,使学生能够结合已学的理论知识,并结合标本模型,也可作为思考题让其在课下借助网络查找相关资料,通过制作幻灯片并采取自行讲解的方式将相关内容讲解给全班学生,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比如在讲授呼吸系统实验课过程中,在介绍鼻腔钻膜嗅区上鼻道以及上鼻道狭窄的特征时,以感冒时鼻粘膜发炎水肿为例,使原本就狭窄的上鼻道进一步缩小,造成经过上鼻道的气体量降低,如果空气中存在含某种气味的气体,那么这种气体经上鼻道的量也会随之变少,所以嗅觉的灵敏度就随之下降了。

人体的内脏器官主要位于胸腔及腹腔内,而主要的血管及神经位于皮下与皮下的深部组织内,观察尸体标本或模型能够了解其结构,通过多媒体展示可以充分想像某一器官的空间构象。而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学习人体解剖学的最终目的是能够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即在活体上准确找到各个脏器的位置并明确其结构与毗邻关系。从本质上看,该教学方法是把人体结构的上述内容,借助“望、触、扣、比、量、按、摸、画”等多种手段,通过多种形式展现出来,以不同的形式来体现出内容的多样性。例如,在活體上划出某脏器的体表投影,不但能够在活体表面明确这一脏器在人体内的所处位置,还可以从部分与整体的观点来认识其毗邻关系。

三、学生应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临床医学专业的应该培养出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并全面掌握临床医学专业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在毕业后能胜任各种临床操作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从服务对象方面来看,医生的服务对象是具有生物、社会、心理等因素的具备“自然特性”与“社会特性”合二为一的“人”,这就要求临床医学生一定要具备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更为充分地去理解、抚慰、关爱并尊重生命,真正地承担起保护人类健康的高尚使命。因此,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实验课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对活体体表标志的观察及触摸,密切联系临床以牢固地掌握所学理论知识,为将来走向临床夯实理论基础。

四、学生应充分认识到解剖学理论的普遍性及特殊性

人体解剖学的理论知识主要源于尸体解剖以及医学实践过程中,在人体解剖实验教学过程中描述某个脏器的形态构造、所在位置以及毗邻等内容均是指正常的人体结构。这是大多数个体的具有普遍性的理论总结,在统计学上占有显著优势。但仍有低于50%的个体的某个脏器的形态构造、所处位置或毗邻等与正常者存在差异。通常不同个体之间总会有些差异,但差异的类型及程度一般不尽相同。有些差异较为常见,而且并不会对正常的功能带来影响;而另一些差异则会超出一定的范围,对其正常的功能产生影响。因此,在实际临床操作过程中,所面对的患者不同,其各个器官的形态结构、所处位置以及毗邻关系可能存在差异。例如在尸体上寻找神经系统与脉管系统的实验教学中经常观察到人体的神经及血管形态或位置异常,因此正常人体解剖结构存在个体差异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应加以注意。总之,人体解剖学教师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应全面考虑,将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观点融入到人体解剖实验教学过程中去。在上述多个方面对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加以重视,相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操作能力、临床思维能力以及哲学理性思维能力都会有明显的提高。

参 考 文 献

[1]晏继红.医学教育中的哲学思辩观[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7,

13(9):72~73

[2]柯益彬,刘黎星,叶维建等.临床医学专业人体解剖学实验改革的体会[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8,16(2):58~59

[3]廖建林,周奕,谭谷权.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中国健康月刊.2011,19(7):326

解剖学实验的教学改革 第4篇

一、解剖实验室管理

实验室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是规范化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加强实验室管理制度建设,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是成功管理解剖实验室的重中之重。这也能为实验工作的有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管理的规范化是提高工作质量、避免教学事故的有力手段。

(一)严密的安全卫生管理

实验室必须有一套完整无误的管理操控体系,以便于在此基础上定制对应的制度。在实验室内进行的任何活动都必须按照制度严格执行,对消防设施勤加检查。对第一次上课的医学生们要进行实验室基础制度介绍,使其产生自我安全意识以及对实验室财产的保护意识。在课程结束之后,负责值日的学生在对实验室卫生进行清洁的时候,也不能忘记检查水电门窗等是否关闭,教师应该进行监督并确保学生工作结束才能离去。

(二)药品与操作用仪器的管理

实验室内的几种常用药品均为化学工业试剂,例如无水乙醇、甘油、甲醛溶液、双氧水等。药品大多存在易爆性、腐蚀性或毒性等特性,在由专业人士进行看管的同时必须注明标签、使用登记、用量按照规定。对药品的采购必须建立在实验室需求的基础上,避免重复购置及过期浪费等情况。在仪器的管理上,需要制定仪器设备信息库,以便查询操作用仪器的耗用情况。在使用仪器的过程中需要使登记规范化、维护规律化、修理系统化,及时检查出报废的仪器并采购补充。解剖实验室的常用设备有电脑、投影仪、平磨机等,技术人员不仅要对仪器设备进行正确操作,还要掌握维修和清洁的方法。

(三)挂图模型室与标本陈列室的管理

上课过程中,教师经常会使用到挂图与模型这两种重要教学用具。一旦挂图模型室管理出现错乱,将会对教学造成很大影响。在教师使用挂图与模型后,归还时必须按照教学顺序分类放好,以供下次及时准确的取用。标本陈列室作为学生学习需要重点参观的地点,必须保持整洁美观,对标本下的标签需要严格检查,防止出现字符混乱、信息错误等问题。

(四)标本尸体库的管理

解剖学科的主要实验对象是尸体,因此对尸体库的建设与管理同样不能松懈。尸池是建设和管理尸体库最关键的地方,它承担着放置尸体和标本材料的职责。在放置方法上可选择卧式尸池或者立式尸池,不同的尸池在管理方法上也有不同。卧式尸池属于老式尸池,在打捞尸体的时候耗费的人力比立式尸池多很多。在尸体库时要注意排风和采光,在工作中,打捞尸体需要忍受刺激性的味道,及时排风才能减少甲醛气体的伤害。采光良好能够使尸库室内的霉菌生长减少,同时也能使工作人员的心理保持舒适。

二、解剖课程的实验教学管理

(一)实验教学方式

1.实验考核方法。在单一实验考核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变更为综合性考试,增加考试范围,将理论与临床知识及标本的辨认结合。学生在题库中进行抽签选择题目后,采取分组进行考试,给予学生们充分的讨论时间,这样不仅能使学生们在交流中各取所需一展所长,还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性。

2.解剖实验室全天开放。解剖学科说到底必须要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学习透彻,在全天开放解剖实验室的情况下,学生自主学习与研究解剖学,能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得到更多动手机会,获取教学资源,从而在教师的帮助下实践出脑海中的理论,完成内心的构想,使因材施教能够得到充分的落实。

(二)实验课堂管理

在教学过程中会存在许多学生理解上的误差导致的错误教学效果,理论教学中出现错误导致的结果需要时间显现,但实验课堂上,一旦操作失误,将面对“立竿见影”的可怕后果,所以严格规范实验课堂是实现解剖学实验教学规范化管理必不可少的一环。

教师在教学课堂上讲课时,需要密切留意台下学生们的反应,在互动过程中也要留意学生的回答,及时分析学生思考的方向是否存在误差,将课程做整体介绍,运用合理得当的方式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时通过与学生讨论交流等方法了解学生们的需求,以此调整教学进度。

在课堂结束前,教师需要将整堂课的教学内容做一个完整而系统的总结,帮助学生系统的复习,使学生能够最大化地汲取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同时通过主动询问的方式来发掘学生们学习的盲点,以便调整教学方案。

(三)教师队伍建设

解剖学的实验教学对教师的教学和操作水平都有要求。一个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将教学效率提高的基础,教师在承担解剖实验教学这一责任的时候,不仅要使自身的教学水平达到标准,还要严格要求自身的操作,必须给学生最标准规范的示范,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少走弯路,提高学习质量。

学生们在面对实验标本及尸体时,手足无措或产生恐惧都是常见现象,此时教师应承担起责任,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从简单的器官结合实际讲解,逐渐消除学生们的恐惧感,尽量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三、结语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院的基础课程,根据上述措施,通过对实验室的卫生安全、教学设备、附属科室进行科学管理,以及实验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式、课堂管理、教师队伍建设,达到对解剖实验室及实验教学的规范化管理,提高教师教学效率,增加学生学习质量,以便更好的为教育学习与科学研究服务。

参考文献

[1]柏永刚,刘文,车永哲,高长岭.提高解剖实验室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11).

[2]柏永刚,刘文,车永哲,高长岭.解剖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08).

解剖学实验的教学改革 第5篇

总学时:108实验学时21 面向专业(层次)或专业方向:中医学(七年制)

应开实验项目:7个

实验类别:基础 考核方式:考试 撰写负责人:戴晓明

一、病理学实验教学的地位、作用和目的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阐明疾病本质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是医学科学实践的基础。病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病机制以及疾病过程中患病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改变与疾病的转归,从而为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病理学实验教学是通过病变组织或器官形态学变化的观察,展现疾病现象,探索疾病规律,检验疾病理论,培养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判断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病理组织学观察,为学生临床专业课建立良好基础。通过验证理论课内容,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学生掌握医学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实验技能及创新精神都具有重要作用。对培养面向21世纪的医学人才极其重要。

二、实验教材与参考书

1、黄玉芳主编《病理学》

2、黄玉芳主编《病理学习题集》

3、李甘地主编《病理学》

4、来茂德主编病《理生理学》实验项目

实验要求实验类型分实验项目学组内容提要验设综时人必限任名称证计合数修选选性性性【目的】1.掌握各种变性和坏死的病变特点。2.熟悉肥大、增生、化生的概念和特点。3.掌握肉芽组织的形态特征。【内容】组织、细

1、病理切片:肾浊肿、肝脂肪变性、胞的损伤肉芽组织、肾贫血性梗死2√√1与修复、2、大体标本:脑积水、肾压迫性萎1代偿与适缩、肾浊肿、肝脂肪变、脂肪肝、脾贫应血性坏死、脑脓肿、肝液化性坏死、干湿性坏疽、淋巴结干酪样坏死等。【方法】

1、观看录像

2、组织切片显微镜

3、大体标本观察【目的】1.掌握淤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的概念、病变特点及后果,2.熟悉慢性肺淤血和慢性肝淤血的病理变化。3.了解充血、缺血及出血的特点。【内容】局部血液12肝淤血、肺瘯血、微血栓√2循环障碍√

2、大体标本:充血、肺棕色梗变、槟榔肝、静脉内血栓、肾贫血性梗死、肺及肠出血梗死、脾贫血性梗死等;【方法】

1、观看录像

2、组织切片显微镜

3、大体标本观察【目的】1.掌握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和各类炎症的特点。2.了解炎症的原因、表现及结局。【内容】

1、病理组织切片:蜂窝织炎阑尾炎、纤维素性心包炎√3炎症2√12.大体标本:阿米巴肝脓肿、重症肝炎白喉、菌痢、阑尾炎、脑脓肿、结核性脓肾、慢性胆囊炎、多发性肠息肉、血吸虫肝纤维化等。【方法】

1、观看录像

2、组织切片显微镜

3、大体标本观察

【目的】1.掌握肿瘤的特性,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癌与肉瘤的区别。2.熟悉常见恶性肿瘤的特点。【内容】

1、病理组织切片:结肠腺瘤、结肠腺癌、鳞状细胞癌、骨肉瘤

2、大体标本:子宫平滑肌瘤、膀胱乳头状瘤、阴茎癌、脂肪瘤、脑转移瘤、√肿瘤3√1颈淋巴结转癌、肝癌、子宫体腺癌、乳腺纤维腺瘤、甲状腺瘤、卵巢乳状腺瘤、睾丸精索细胞瘤、食道癌、畸胎瘤、葡萄胎、宫颈癌、骨肉瘤、结肠癌、大肠癌、直肠粘液癌、绒毛膜上皮癌、肺癌、膀胱癌等。【方法】

1、观看录像

2、组织切片显微镜

3、大体标本观察

【目的】1.掌握动脉粥样硬化症、高血压病、风湿病的概念和病理变化,熟悉其发病机理和临床病理联系。【内容】:

1、病理组织切片:动脉粥样硬化、风湿心血管性心肌炎、高血压病肾脏主动脉粥样硬化系统病理

32、大体标本:正常心脏、动脉粥样硬化√√1(各期)、脑动脉硬化、高血压病心脏肥大、肾脏固缩、脑出血、急性风湿性心内膜炎、慢性风湿性心内膜炎、细菌性心内膜炎等。【方法】

1、观看录像

2、组织切片

3、大体标本【目的】1.掌握大叶肺炎、小叶肺炎、肺结核病的概念和病理变化,熟悉其发病机制和临床病理联系。2.熟悉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及肺心病)。【内容】

1、病理组织切片:大叶性肺炎、小叶呼吸62√√1性肺炎、结核病系统病理

2、大体标本: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局灶性肺结核、干酪性肺炎、纤维空洞性肺结核、结核球、急性粟粒性肺结核、肾结核、矽肺、支气管肺炎、支气管扩张合并肺脓肿、结核性脑膜炎等。【方法】

1、观看录像

2、组织切片显微镜

3、大体标本观察

【目的】1.掌握溃疡病、病毒性肝炎、门脉性肝硬变的病理变化,熟悉其发病机理和临床病理联系。2.熟悉慢性胃炎的病理变化,了解其发病机制和临床病理联系。【内容】消化系统

1、病理组织切片:慢性胃溃疡、病毒2√√1病理性肝炎、结节性肝硬化

2、大体标本:胃溃疡、胃癌、重症肝炎、肝硬化、巨脾、胆囊结石、泥沙样肝内结石、胆汁性肝硬化、肾结核、肠出血性硬死等。【方法】

1、观看录像

2、组织切片显微镜

3、大体标本观察【目的】1.掌握各型肾小球肾炎的概念和病变特点,熟悉其发病机理和临床病理联系。2.熟悉肾盂肾炎的概念和病变特点,了解其发病机理和临床病理联系。泌尿系统【内容】病理

1、病理组织切片:急性肾炎、弥慢性82√√1硬化性肾小球肾炎、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淋巴结

2、大体标本:急性肾炎、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方法】

1、观看录像

2、组织切片显微镜

3、大体标本观察【目的】1.掌握常见传染病及寄生虫病的概念、病变特点。2.熟悉常见传染病及寄生虫病的临床病理联系。【内容】常见传染

1、病理组织切片:阿米巴痢疾、血吸病及寄生虫病淋巴结93√√1虫病

2、大体标本:肠伤寒、菌痢、肝液化性坏死、阿米巴痢疾、血吸虫肠、肝阿米巴脓肿、输卵管畸形肾积水、固缩肾重型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等。【方法】

1、观看录像

2、组织切片显微镜

3、大体标本观察

(病理生理学部分)(供中医七年制学生用)实验室名称:机能B实验室 总学时:108实验学时9 面向专业(层次)或专业方向:中医学(七年制)

应开实验项目:3个

实验类别:基础 考核方式:考试 撰写负责人:戴晓明

一、病理学实验教学的地位、作用和目的病理学实验教学是通过病变组织或器官机能学变化的观察,展现疾病现象,探索疾病规律,检验疾病理论,培养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判断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病理学的理论体系中,着重研究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改变称之为病理生理学。通过对实验动物机能代谢变化之观察,为学生临床专业课建立良好基础。通过验证理论课内容,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学生掌握医学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实验技能及创新精神都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形态学的研究与功能学的研究相结合也已成为病理学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这正适应了全方位、多学科、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医学发展新趋势。

三、实验教材与参考书

1、黄玉芳主编《病理学》

2、黄玉芳主编《病理学习题集》

3、李甘地主编《病理学》

4、来茂德主编病《理生理学》

三、实验项目

实验要求实验类型分实验项序学组内容提要号时验设综人目名称必限任证计合数修选选性性性【目的】1.熟悉缺氧的类型及其特点。2.了解缺氧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内容】

1、小鼠低张性缺氧1缺氧3√√

22、小鼠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

3、小鼠氰化物中毒性缺氧【方法】

1、观看录像

2、小鼠缺氧模型操作【目的】1.掌握休克的发病机理和休克时机体的变化。12.了解休克的原因及分类。2休克3【内容】√√2兔出血性休克【方法】1观看录像

2、兔出血性休克模型制作【目的】1.掌握肝性脑病的概念,熟悉肝性脑病的分类和发病机理。2.了解肝功能不全时机体的代谢及功能变化。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肝性脑33√√病【内容】2兔氨中毒诱发肝性脑病.【方法】1观看录像

解剖学实验的教学改革 第6篇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    中职护理专业    理论与实验一体化    措施

一、前言

《人体解剖学》作为中职护理专业学生最先接触的一门基础课程,内容众多且枯燥,名词复杂难记,学习难度较大,这就对教育工作者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从我国中职护理专业的教学现状来看,还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制约了护理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一严峻形势下,深入对中职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理论与实验一体化教学的实践进行探讨势在必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中职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的教学现状

《人体解剖学》又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内容,教师多采用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当代学生的各项学习需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借助多媒体、标本、人体模型、挂图等开展示范教学,并将学生分成小组,全方位观察标本或人体模型后,可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对中职学生的薄弱部分进行重点辅导。该教学方法仅适用于主观能动性较强的中职学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目前,由于我国特殊的办学模式,部分中职学校的教学大纲、教学设施、实验条件等十分有限,还存在诸多问题,导致中职学生在学习《人体解剖学》时,理论学习与试验无法同步进行,理论与试验一体化教学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使中职学生在观察实验时,无法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对实验标本、人体模型感到陌生,使中职护理专业的实验教学困难重重。另外,一部分中职院校多采用大班制教学,受到教学时间、教学进度、教学任务的影响,实验教学课堂时间大大缩短,教师不能对中职护理学生进行逐个辅导,久而久之,诱发了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厌学情绪,实验教学课程也沦为中职护理学生的“休闲课”。与此同时,针对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考核以理论知识为主,逐步形成“重理论,轻实验”的教学理念,忽视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不利于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理论与实验一体化教学的重要意义

理论与实验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理论授课、示范操作、学生观察等同步进行,为中职学生的实验观察提供便利。用理论知识对实验进行指导,并在实验中消化理论知识,可以增强学生对标本和模型的熟悉感,增强中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理论与实验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中职护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可提高整体教学水平,让教师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及多种个性化教学方法,带动中职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内容,掌握实验操作技能等,使自身综合素质得到大幅度提高。

该教学模式可以帮助中职学生理清学习思路,以便更加完整地掌握人体结构,为后期学习打下扎实的功底,为实验教学中各类手术器械的使用奠定基础,进而提高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四、开展理论与实验一体化教学的有效措施

理论与实验一体化教学指将护理学知识融入到实验过程中,通过教师讲授、学生观察、自主操作等教学手段实现职业要求、理论操作、专业知识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一)教室一体化

中职院校应将护理专业教室与传统教室分开,应配备多媒体设备及实物展示台,将人体模型、标本、挂图等完整、清晰地呈现到屏幕上,便于中职护理专业学生更加全面地观察实验标本和模型;学生坐在试验台旁边,教师采用多媒体技术及相应视频,向学生展示标本及模型,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将理论融入实践,在无形之中牢记知识点。

(二)教师一体化

教师一体化即实验教师与理论教师的一体化,其关键在于理论教学与试验教学的同步进行,要求实习指导教师、实验教师、理论教师应兼具专业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扎实的理论功底。简单来说,在实验课程中,教师除了教导教材内容外,还应正确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现场答疑。以《心脏结构》的讲解为例,教师可让学生分成小组,引导学生将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肺动脉、主动脉区分开来,进而全面掌握心脏结构。

(三)考核一体化

针对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考核应注重理论考核与试验考核的有机结合,着重强调考核内容的灵活多变,扩展知识覆盖面,增加自主创新命题的比重等,避免单一的理论性考试,着重强调分析、判断、创新的应用型试题,有助于培养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教师应遵循“求广、求深、发散”等原则,增加实验考核比重,譬如可将标本识别、切片观察、模型组装等纳入考核范围,充分激发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中职护理专业教师,应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结合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结合,提高《人体解剖学》的课堂效率,为推动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牛育鸿,胡少娟,侯延丽,等.独立学院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理论与实验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J].解剖科学进展,2014(02):187-188,191.

解剖学实验的教学改革 第7篇

1 断层实验室的建立

实验教学是本门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效果更理想, 达到教学目的, 必须建立完善的断层实验室。由于本课程所研究的三维立体断面的复杂性和抽象性, 有别于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的教学, 使医学生的学习课程体系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因此, 光靠单一的理论教学是不够的, 必须配备完善的实验教学, 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 实验教学不仅要开展, 而且还要重视和加强[1]。开展好实验教学的前提是建立一个符合断层解剖学特点的现代化实验室, 我教研室近年来组建了两个多媒体断层实验室, 并配备先进的计算机多媒体设备, 结合断层标本展示, 从多角度、多方位进行断层解剖学实验教学, 运用声、光、电等多种感官, 系统地对抽象、复杂的断层解剖学进行讲解, 效果良好。

2 断层解剖学实验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是辅助于理论教学的一种手段, 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更直观、形象、准确地理解理论课所不能理解的知识点。由于各个学校条件和课时数不同, 实验教学内容也没有统一模式。我教研室的断层解剖学实验教学指导思想是理论联系临床、从断层标本向断层影像过渡、从尸体向活体过渡, 使学生把基础知识和临床疾病联系起来, 学会分析、解决问题, 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

我教研室断层解剖学实验以头部、胸部、腹部、盆部的三维断层标本为主要实习内容, 配备相应的CT、MRI胶片, 以便对照学习[2]。具体方法是: (1) 分组学习法:培养学生动眼、动手、动脑能力, 在实验课上把学生分成3组, 每组6~8人, 观察标本、辨认结构、互相讨论, 最后由教师讲解标本[3], 学生由此验证辨认结构是否准确, 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巩固学习法:断层实验室配备多媒体和观片灯等设备, 利用多媒体在实验课上放映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电教片软件, 使学生更接近临床, 加强他们对断层解剖学的认识, 了解学习本门课程的重要性。利用观片灯能方便的观察CT、MRI等胶片, 对照断层标本, 使学生的感受更真实, 增强他们对临床的了解和熟悉, 确保以后进入临床有一个扎实的基础。 (3) 讨论学习法:每次实验课标本讲述结束后, 教师布置一些思考题, 同学分组讨论, 最后由教师分析和讲述答案, 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确保以后进入临床有一个正确思维方向。 (4) 设立素材库:素材库由X线、CT、MRI胶片组成, 学生先参照参考书仔细辨认结构, 最后由教师讲解, 也可锻炼学生独立讲解, 增强学生独立思考和临床实践能力。 (5) 课后完善法:开展断层解剖学开放性实验活动, 学生与教师预约时间选做一些断层标本, 观察断层标本上每个结构的形态、位置以及毗邻关系, 加强学生的动眼、动手和动脑能力, 使他们从整体向断层有一个好的过渡, 并初步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

3 实验教学的考核

由于断层解剖学较强的复杂性和应用性, 为使学生对三维断面上每个结构的特点、位置及毗邻关系更清楚, 我们采用画图考核和实物考核两种方法。画图考核是让学生们素描一些重要的层面, 使其对人体结构特点、位置、形态和毗邻关系有一个准确的记忆。实物考核是让学生在断层标本或者在CT、MRI胶片上辨认一些结构。我们考查的都是与临床知识紧密结合的重要层面, 如头中部水平断面 (含有脑室系统) , 胸部经主动脉弓、肺动脉窗水平断面, 腹部“三叶草”等水平断面。使学生对断面上的结构记忆更加准确、清晰, 也为他们从基础理论向临床实践过渡打下坚实基础。

总而言之, 断层解剖学这门课程是当代医学影像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而实验教学又是理论教学的一个很好的补充与加强, 只有将两者充分的结合起来, 才能在学习本门课程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使学生建立人体三维断层的思维, 为以后进入临床学习、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厚福, 王长月.医学影像专业《人体断层解剖学》实验教学探讨[J].四川解剖学杂志, 2003, 11 (2) :48-49.

[2]李松峰, 劳明, 黄绍明, 等.人体断面解剖学的教学探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7, 24 (2) :232-233.

解剖学实验的教学改革 第8篇

1 充分认识断层解剖学与系统解剖学的关系

系统解剖学是按系统整体地描述人体结构, 而断层则是整体中的某一面, 断层标本单独拿出来是一个层, 组合起来是系统解剖的整体。因此, 要从整体的角度来理解断层, 从断层出发重塑、追踪整体, 利用断层标本等教具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学习者对断层所描述的局部结构的整体有较为清楚的认识, 尤其是重要体表定位标志、器官结构在整体中的位置、空间构象、毗邻关系等知识。

2 理解断层解剖学与医学影像学的关系

学习断层解剖学的最终目的是认识断层扫描的影像图像, 完成从实物 (断层标本) 向影像的过渡和转化, 即在充分掌握断面解剖“实物”标本结构的基础上, 学会阅读断层扫描的“影”。二者是“物”与“影”的关系:“物”是“影”的基础, “影”是临床诊断的依据[2]。因此, 实现从尸体标本到活体影像的转变, 学好具体而形象的“物”是基础。这就要求学生能借助于教材中的断面图谱认识实验室中的断面标本, 通过对断面标本“实物”结构的认知, 为以后正确阅读断层扫描的“影”打牢形态学基础。

3 学生特点

近年来, 高职生源质量有逐年下降趋势, 高职教育不得不面对习惯了应试教育, 习惯于被动接受的学生[3]。目前高职生普遍存在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较差, 教学互动时一问三不知无反应状态;为通过课程考核, 考前突击记忆、平时不注意实验观察。因此, 所谓学习过断层解剖学课程, 也只是曾经短暂记住几个名词解释或一两个问答题。

由于断层标本价格高, 动则数万元一套, 实验室标本数量有限, 只能几人甚至十几个人合用一套, 加之标本制作和个体差异等因素, 造成实物标本与书本标准线条图谱有差别, 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不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最终又走上考前突击, 索要重点的老路。

基于上述学情, 我们积极探索, 并成功申报学院教改实践项目, 以项目的形式推动实验教学改革, 以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 更新教学理念, 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改革教学方法

4.1 集思广益, 研讨并确定课程基本知识点

邀请校内外行业专家、专业课程骨干教师共同研讨, 本着“必需、够用”原则, 筛选出课程最基本的知识点, 最终形成涵盖以下基本内容的知识点目录: (1) 与断层解剖学密切相关的局部解剖学知识点。 (2) 基本的断层解剖学知识, 重要体表定位标志。 (3) 学习后续影像技术专业课程必需的断层解剖学知识。

4.2 强化引导, 重视实验课前对理论知识的复习

通过开课前辅导、班主任宣教、主题班会、上课前通知提醒、课堂提问考核等各种途径, 加强引导, 使学生逐步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4.3 优化教学形式, 提高学习兴趣

实验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验课应留给学生更多时间让其自行观察。而问题是, 面对众多的断层图谱和陌生的断层标本, 学生不知从何下手, 不但不会看而且看不懂。针对上述情况, 我们采取如下措施: (1) 将筛选出的知识点分散到每一个具体的实验中, 以实验课必需掌握的“实验要点”形式呈现, 学生以“实验要点”为纲, 逐一寻找、认识。 (2) 收集整理与实验内容相关的思考题、应用题, 供学生在掌握“实验要点”的基础上在小组内讨论、思考, 并形成各组的答案。 (3) 教师深入到各小组, 参与学生的寻找、认识、讨论。一方面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学习部分有难度的重要知识, 同时引导讨论方向。 (4) 实验总结阶段, 以抽查方式考核各小组对“实验要点”的掌握情况, 公布思考题参考答案。

4.4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库平台,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我们在学校信息中心的帮助下, 按章节逐一拍摄 (录制) 各个基本知识点的图像或视频, 每一知识点附电子题卡, 包含有大体结构或断层名称及主要显示内容等信息。视频、图像资料采集完成后, 利用编辑软件以不同颜色突显各知识点所要求掌握的内容, 做到标注醒目、界限分明, 形成覆盖断层解剖学基本知识点的实验教学数字资源库, 并利用学院教学资源库平台, 向学生全天候开放。学生可在实验课外自主学习, 不受实验课时的限制, 弥补了以往实验教学对形态学实验室的绝对依赖性;同时, 也极大地节约了实验教学成本, 有效缓解了学生数量增长与实验室设备相对短缺的矛盾。

5 改革考核方式, 实施数字化实验教学考核

科学的考核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为此, 我们在以往“标本考试”的启发下, 利用断层解剖学实验教学数字资源库, 参照课程标准及各知识点的难易程度, 抽取一定数量的知识点组合编制成两段完整的实验考核视频, 分期中、期末两阶段利用现教设备统一播放考核视频, 学生按序书面回答视频中所提出的问题。通过数字化考核, 既传承了传统的“解剖学标本考试”方式, 又最大限度地实现了集约化考核, 适应了当下高职教育迅猛发展, 卫生院校学生数量剧增的新形势, 取得了以考促教、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4,5]。

综上所述, 我们在深刻剖析学情、教情的基础上, 主动转变教学思路, 进一步明确和精简知识点, 改进实验教学方式, 建设实验教学数字资源库, 改革考核方式, 使学生改变以往课前不预习, 课后不复习, 上课如听戏, 两眼一抹黑的迷茫状态, 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提高了教师实验课教学效率。今后我们将进一步优化基本知识点, 加强教学资源库建设, 改进实验教学评估机制, 以不断提高断层解剖学教学成效。

摘要:在剖析断层解剖学课程特点、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 从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手段等方面探讨提高断层解剖学实验教学效果的策略与体会, 以提高断层解剖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断层解剖学,实验教学,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苗莹莹, 付升旗, 范锡印, 等.断层解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四川解剖学杂志, 2010, 18 (1) :55-56.

[2]沈孝翠, 许海兵.影像解剖教学方法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 2011, 30 (8) :66-67.

[3]焦海山, 刘晓梅, 宋悦宁, 等.护理高职教育中解剖学实验教学评价方式改革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4, 28 (3) :293-296.

[4]胡光强, 余录, 肖洪文, 等.人体断层解剖学实验教学数字化平台的构建及运用[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3, 31 (4) :139-140.

解剖学实验的教学改革 第9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教学对象选择

2014年9月进校的学生, 所学专业为临床专业, 随机选择一个班级的两个组, 两组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40名学生, , 课程设置、授课学时、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进度相同, 均为初次学习本课程。

1.2 研究方法

充分利用每次4节实验课的160 min, 对照组采用传统授课制的教学形式, 即教师先使用幻灯片讲解, 接着在实物标本上示教, 并且借助挂图、模型等辅助, 接着学生自己观察, 最后小结。实验组采用团队教学模式的教学形式。

1.2.1 建立小组:

按照性别、学习能力等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分组, 注意合理搭配, 兼顾男女生比例、成绩优劣比例、性格差异比例, 保证每组学生总体水平基本一致, 每组5个学生, 小组成员间进行适当分工, 综合完成任务, 不设置小组长。

1.2.2 明确奖惩制度:

教师在每个小组中随机抽取1~2名学生, 向每位学生提3~5个问题, 全部回答正确则全组成员均拿满分, 回答错误则根据错误的次数、程度相应扣分, 培养学生的“荣辱与共”。满分为100分。有拓展性、创新性回答可在满分基础上加分, 最高分不超过120分。学期学期, 将会计算学生平均分, 作为学生平时表现的平时分汇入期末总分。

1.2.3 实施过程:

(1) 课前准备:教师以教学大纲的要求为核心, 讲解本次实验课需要用到的挂图、模型和标本, 列出本次课堂上所需要观察到的结构或需要解答的问题 (如在学习消化系统时, 可提出以下问题:咽的分部?食管的几个狭窄?胆囊的产生及排除途径?) (30min) 。 (2) 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自行进行分工, 自主学习、相互讨论、学会合作解决问题。教师进行巡回, 适当引导,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考核之前统一解答学生均无法解决的问题或是存在疑惑的问题。 (60min) (3) 考核总结:最后进行考核, 考核期间小组成员及其他小组成员不得进行提示, 也不可翻看书本解答。注意, 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 由于学生刚刚学习完, 对多数知识存在记忆不牢的问题, 这时教师可进行引导式提问。需要注意的是, 因解剖为实践性极强的形态学课程, 故回答问题时不仅要进行理论性描述, 还需在实物标本上进行指认。 (20min) 全部小组考核结束, 教师就学生考核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本次课题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总结。 (10min) 该教学模式试用1个学期, 共14次实验内容。

1.3 评价方法

学期末通过最后每个组的实验考试和理论考试来评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并对实验组学生采用问卷调查的的方式调查其对团队教学模式的满意度、是否有助于提高学习积极性和自学能力、互相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是否有必要继续使用等。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成绩分析

对每次实验课进行实物标本考试, 计算其平均成绩, 实验组标本考试成绩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1;学期末进行纸质版理论考试, 实验组理论考试成绩亦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故认为在系统解剖学实验教学中应用团队教学模式是值得提倡的。

2.2 教学问卷调查分析

本次调查以2014年上学期的系统解剖学的学习体验, 来了解学生对团队教学模式学习效果的认同情况, 共发放40份问卷, 收回有效答卷40份。问卷调查结果 (表2) 显示团队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团队合作能力等多个方面都有帮助, 且绝大部分学生对该教学模式满意度较高, 在该教学模式是否值得推广方面, 多数学生建议可继续在系统解剖学实验教学中采用该教学模式。此外, 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提示该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系统解剖学实验教学的效果, 且对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有帮助。

3. 讨论

传统的系统解剖学实验教学基本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 而系统解剖学实验课以观察实物标本为主要环节, 故需要长时间处于充满福尔马林刺鼻气味的实验室, 加之系统解剖学具有辨识结构繁多、层次复杂、系统冗长的特点, 学生因学习环境恶劣及因知识点过多常产生烦躁的心理, 在笔者的教书生涯中, 常出现学生听了不到半个小时就出现玩手机、讲话、开小差的情况, 部分学习约束力较强的学生虽然能够坚持学习, 但课后经常反映即使是认真听课了也记不住教师讲授的内容, 知识的吸收率极低。因解剖的内容多, 不少学生需要抽出大量的时间来自学, 这也影响了其他科目的学习。所以, 很多学生说“刚进大学, 以为会比高中要轻松一点, 哪想到, 比高中的时候更累!”

能让学生学得高兴轻松, 又可以以最高的效率掌握所学知识, 这是每个授课教师都会考虑的问题。团队教学模式的研究在国内外开展已有一段时间, 在国内外的文献中, 均体现出绝佳的效果, 笔者在曾经试验性地使用团队教学模式开展了1~2次实验课的教学, 结果发现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及学习主动性都得到了很大提升, 故在2014年上学期开展了一次系统性的研究, 在一个学期内, 针对40名学生, 采用团队教学模式开展了14次系统解剖实验课教学, 结果发现团队教学模式可解决传统教学模式所出现的大部分问题, 通过期末的实验考试和理论考试进行考核, 结果发现实验组学生平均分均高于对照组;而在问卷调查方面, 学生对团队教学模式满意度达到90%以上。故笔者认为, 在系统解剖学实验教学中, 团队教学模式值得推广。

当然, 在该模式进行的过程中, 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笔者所在的学校, 男女比率为3:7, 本次研究中出现女多男少的情况, 在成员分配、团队设定方面出现较大的问题, 另外, 笔者在高职班推广该模式时, 出现班级学习氛围较差的情况, 这些情况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必然会影响该模式最终取得的效果, 故在以后的实施过程中还要对各种可能出现或者教学过程中突然出现的情况进行优化设计处理, 使该模式在实验教学中发挥其最大作用。

参考文献

[1].Vasan, N.S., D.O.De Fouwand S.Compton, Asurveyofstudentper ceptionsofteam-basedlearninginanatomycurriculum:favorableviewsunre latedtogrades.Anat Sci Educ, 2009.2 (4) :p.150-5.

[2].Vasan, N.S., D.O.De Fouwand S.Compton, Team-based learninginanatomy:anefficient, effective, andeconomicalstrategy.Anat Sci Educ, 2011.4 (6) :p.333-9.

解剖学实验的教学改革 第10篇

1 精心设计语言语境、时时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

视障生听觉非常敏锐,教师语调的微小变化可能会对视障生的心理造成不必要的伤害。首先,无论是讲课还是和他们聊天、谈心时语调不要太高、太急,尤其不要表现出不耐烦的感觉,虽然他们看不到,但内心对他人的不耐烦极为敏感,有可能因为老师的语调的变化伤害他们的自尊;此外,在教学讲解过程中尽量少用“看”字,多用“想”字,通过准确的语言描述、细致入微的解释,在师生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的纽带;再者,上课风格应选择大度和风趣幽默,给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2]。尽量多用形象生动的比喻、绘声绘色,切忌模糊的语言,授课技巧要灵活多变,一定要把复杂的人体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讲的简单明了、易于记忆。同时,课间、课后的沟通和交流至关重要,对日常生活小事的关心和照顾可产生温暖如家的感觉,这也是教好和学好人体解剖学的重要前提。

2 在触摸和想象中引导学生建立空间思维

人体解剖学是讲述人体正常组织器官形态结构、位置毗邻、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功能的科学,是医学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视力正常的学生有着良好的视觉和细微的观察能力,在老师讲课的过程中,结合教材、多媒体课件、挂图、图谱、标本、模型等,掌握授课内容应该没有难度,但视障学生他们却丧失了这个能力,给他们学习这门课程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但是这些学生有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的知识积累,具有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藉此,可以设定他们最容易触摸和记忆的某一体表特征或某一器官位点为原点建立空间坐标,形成立体构象,再根据其前后左右的毗邻关系讲述人体结构,在对实体标本的触摸中形成真实的印象,进而了解人体组织器官结构与人体各种生物学功能之间的关系。对于视障学生,解剖学“标准姿势”,即“身体直立,面向前,两眼平视前方,双足并拢,足尖向前,上肢下垂于躯干的两侧,掌心向前站立”应牢记于心[3]。任课教师也要自始至终严格按照解剖学“标准姿势”的方位术语讲述人体器官的具体位置。

视障学生虽然在视觉上有欠缺,但是他们具有良好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极其灵敏的触觉。对于人体解剖学这种形态学范畴的教学内容,视障学生只有对讲授的教学内容通过在实验上反复多次地触摸感觉才能对人体的结构和器官的形态在脑海里形成完整的印象。所以,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老师应手把手地引导学生通过触摸标本和模型建立感性认识。对授课内容涉及到的标本和模型进行反复触摸(为了避免福尔马林固定标本人体的损害,笔者给视障学生使用的标本全部是人体塑化标本)。在给视障生准备实验模型时,笔者准备的大部分模型是与正常人体等大的,但有的模型为了更加清楚地显示器官的结构内容和层次,制作时需要放大(如:视器-眼球的放大模型、心脏放大模型等)。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模型与正常人体器官不是等大的,带教老师应向学生说明模型放大的比例并与正常结构做比较,以免学生产生错觉形成错误的印象,积累错误的知识。遇到这种情况,上课教师应该找一个方便视障学生参照的物体做参照物,比如正常人的心脏比本人的拳头稍大一点,学生就可以自行比较心脏模型与实体心脏的量化关系,在脑海里形成深刻印记。

3 精选人体体表标志,准确掌握结构之间的毗邻关系

视障学生学习人体解剖学的目的是为学好其他中西医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将来学习按摩推拿做好知识储备。传授的知识实用性越强,对学生的帮助越大。教师在授课时就应该告诉学生,实际上每个人的身体是最好的、可随时应用的活体标本;触摸最真实的自己,记住最明显、最有用的体表标志,熟悉最有立体感的人体标志。在此基础上,同学之间也可以相互触摸,寻找体表标志并与自身进行比对,可以有效地增加学生对人体表面结构的感性认识,对所学过知识的掌握大有帮助[4,5]。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笔者根据授课内容先从外露区域的体表标志开始(如:上、下肢),根据体表标志划线或规划区域,在该区域内触摸到的结构,并说出内在结构的名称,学生很感兴趣。讲上肢骨时,先让学生摸到自己身体上肱骨的内、外上髁及尺骨鹰嘴,同时做前臂旋内动作,触摸到桡骨头就会轻而易举。讲肘关节时,先告诉学生,一旦肘关节伸直,肱骨内、外侧髁和尺骨鹰嘴三者将成一条直线;而当肘关节弯屈成90°时,此三者的连线构成一尖朝下的等腰三角形。然后让学生食指按住尺骨鹰嘴,拇指按肱骨内上髁,中指按肱骨外上髁,反复做前臂的屈伸动作,这三者的关系就迎刃而解了。这时再告诉学生当肘关节脱位时,由于尺骨鹰嘴的移位,三者的位置关系发生改变,患者患肢活动受限,需要及时准确复位。结合临床应用,学生会慢慢理解、体会、记忆,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为了更好地掌握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笔者通过适当分区让学生更易明确各组成部分的毗邻关系[6]。首先连接两侧肋弓最低点做一水平面,连接两侧髂结节作结节间平面,再由经腹股沟韧带中点作两个矢状面,将腹部划分为腹上区,左、右季肋区,脐区和左、右腹外侧区,腹下区,左右腹股沟区共9个区。然后将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中每一个器官或结构,在相应区域内的位置以及这些器官的形状、结构及毗邻关系,学生即使离开教材,相关的知识点也能在脑海中清晰地勾勒出来,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把握就会更加准确。

如果在分区之前,顺便复习一下运动系统重要的体表标志:髂嵴、髂前上棘、肋弓、剑突、腹股沟韧带等,再让学生在自己的身体上触摸到这些体表标志,就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基于问题的教学会使课堂更具吸引力

视障学生视力的缺失给课堂互动带来了难题,而课堂互动可以实现理论、实践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由于学生比较少,所以讲述骨学时笔者尝试让学生人手一骨,慢慢在自己的身体上找到老师所讲述的骨骼以及与该骨相关的那些结构名称;这些结构如果有明显体表标志,在助教的协助下一定设法让学生在自己身上或同学身上摸到。对于那些不能亲手在体表触摸到的内脏则采用联系的方法,设定不同的问题[7],使学生对内脏器官建立空间立体定位。比如“为什么左右肺高矮不一样”、“为什么左右主支气管长短、粗细不一样”等,教师应提醒学生器官形态的不同除了有发生学的原因外还与其毗邻的组织器官有关,引导学生联想左右肺下面所毗邻的组织器官肝脏、胃的形态、功能等;这种以点带面、整体关联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根据毗邻关系进行综合记忆的思维意识,所学的解剖学知识也会显得更加系统连贯。这样的互动,非常适合视障学生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5 结合临床应用突出有效性和实用性是视障学生解剖实验教学的中心任务

在人体解剖学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应该考虑到视障学生学习解剖学知识在以后工作中的应用性和实用性,授课知识的侧重点应有所改变,有的放矢。运动系统、周围神经系统权重增加,内脏学、感觉器简明扼要学时相对减少[8]。讲述运动系统时,应结合临床病例讲述不同部位关节损伤、运动扭伤、肌肉拉伤时患者的临床表现,让学生思考所损伤的结构(韧带、肌肉等)名称;在讲述内脏学时,可以根据容易发炎的器官(如阑尾、胆囊等)在体表上的体表投影,让学生在自己身上摸一下阑尾在哪里,这时老师提示在右侧髂前上棘与脐做一个连线,中外三分之一处就是阑尾的体表投影,让他们反复触摸几次以增加记忆,告诉学生当阑尾炎发生时按压此处会有非常疼痛的感觉。而在讲述神经系统时,应以讲解周围神经系统为主,结合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表现,让学生联想到以前学过的各部位椎骨的形态以及中轴骨的连接等,并复习在活体上对椎骨进行正确计数的方法。

6 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及重复实现对听觉的反复刺激

视障学生对人体结构缺乏直观感觉的特点,需要反复多次的听觉刺激才能牢固掌握所学知识点,为以后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每次课结束前,教师一定要对有相似性和共同点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将学过的知识系统化,以便于学生掌握和记忆[9,10]。例如在讲完脉管系统后,考虑到视障生将来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应该让学生掌握正常人体体表可以触摸到脉搏的地方及相关动脉的名称———我们称之为人体的“动感地带”。先是采用提问和讨论的方式,让一个学生回答,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最后教师总结如下:(1)心尖搏动的位置(坐位时,正常心尖搏动一般位于第五肋间左锁骨中线内1.0 cm处,搏动范围直径2.0~2.5 cm,但是心尖的位置会因为体型、体位、年龄等因素的变化而改变,可以上下浮动一个肋间隙);(2)腕部(前臂前面桡侧腕关节上5 cm处,临床上计数脉搏的地方———桡动脉);(3)肘窝处(肱二头肌肌腱的内侧———肱动脉);(4)腋窝下(腋动脉);(5)颈部(颈总动脉:喉结旁1~2指);(6)面部(下颌骨下缘与咬肌前缘交界处———面动脉);(7)颧弓根部(外耳门前上方———颞浅动脉);(8)大腿根部(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1~2 cm处———股动脉:);(9)腘窝内(腘动脉);(10)内踝后方(胫后动脉)以及足背(第一、第二跖骨之间足背动脉)。还要让学生知道这些“动感地带”除了可以计数脉搏外还可用于应急救治,在遇到大量出血时可以压迫该部位以达到止血的目的。对归纳总结的知识点,重复是必要的,但一定要注意多次重复过程中语言的一致性,这对于视障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至关重要;必要时建议学生录音,便于课后的复习。也可以借助课后作业的形式,让同学再仔细回忆,并按课堂归纳的要点,在自己的身体上准确触摸“动感地带”位置及涉及的人体结构,也可以让学生记录自己安静状态下和不同的运动量所引起的脉搏次数变化,并用学过的知识解释其原因。藉此,枯燥的基础知识可以变得生动有趣,同学们学习解剖学知识的欲望会逐渐增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记忆。

综上所述,针对视障生的人体解剖学实验课程,应该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对教师所讲述的内容进行记录,便于以后对所学知识的复习;教师则在实验教学中对视障生进行多元化智能的培养[11],找出适合视障生学习的方法,减少因为视障给学生带来的学习障碍和心理压力,有效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空间思维;从知识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出发,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果和教学质量。

摘要:针对视障学生对人体结构缺乏直观认识的特点,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教学标本和模型,以触摸为导向,借助形象的语言描述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思维,利用人体自身的体表标志及其周围的毗邻关系让学生记清重要的人体结构、神经血管走行以及与临床应用相关的知识点,有效提升实验课教学效果。

高职护理专业解剖实验教学探讨 第11篇

关键词 高职护理 解剖学 实验教学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医学基础学科,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主要讲述人体器官的形态结构、相关功能等,是临床学科的基础。实验课教学不但能使学生直观得获得解剖学的基本知识,还可以营造出与人体接触的真实情景,如何在有限的课时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达到培养“复合型、实践型人才”为目标,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结合护理专业学生的特点,对如何提高实验教学效果,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分析。

1 重点内容与护理专业特点相结合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在全面了解人体结构、主要器官形态特点、功能及其各个结构之间的相互毗邻关系的基础上,应紧密结合护理专业特点突出实用性,增加与护理操作、治疗、抢救、生活护理等需要的临床实际应用内容。例如,四肢骨易骨折的部位、肌肉注射部位和坐骨神经的走向、插胃管和导尿管的等护理操作、动脉注射和静脉注射急救时的重点血管。

2 重点讲授体表标志

人体常用的体表标志及深部结构在体表的投影,对正确的护理操作具有重要意义。要求学生对照自身和同学间相互对照,进行体表标志的观察和触摸,并结合临床上的应用,使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书本中的描述。如胸骨角、甲状软骨、颈部气管、心尖搏动点等等。

3 联系护理临床实践教学

学习基础课的目的就是为临床实践打基础,联系临床更能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要针对性的选择典型临床病例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肝门静脉侧枝循环,解释肝硬化出现呕血、便血的原因;心脏体表投影与心包穿刺。

4 注重操作与动手能力的培养

解剖学是形态学科。因此解剖模型、标本和活体观察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结合日后临床护理的应用,配备护理解剖学有关的注射、插管、穿刺、生活护理等操作的专用标本,突出鲜明的专业特色。在實验课上要求每一位学生必须亲自动手触摸和观察标本,克服害怕和恐惧的心理,老师正确引导,示教后可先分组观察后再亲自动手触摸和观察标本。护理专业学生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更要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标本模型考试是检测和督促学生掌握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

5 注重实验教学管理

建立实验课的考核制度每次实验课做好考勤记录,学生要衣着整齐,不迟到早退,保持良好的行为风尚;课前提问,课间讨论,课后总结;实验报告要求认真完成,把实验考核记入总成绩,引起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观看教学录像每次提前通知学生实验课的主要内容,要求他们预习,并组织观看相关的教学录像或VCD,充分利用学校先进的电教设备(多媒体),发挥现代视听教学的优势。加强教师巡回示教指导每周的实验课,分班分次,由专职实验教师辅导。教师除了讲解示教外,要及时巡回指导,为学生排忧解难,答疑解惑。

参考文献:

[1]宋励,王彤,乔从进,蔡玉瑾.组织学实验课教学的几点体会.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02

解剖学实验的教学改革 第12篇

1 研讨式教学法开展的条件

1.1 学生主体方面

三年制大专医学院校学生的层次并不是很高, 学生自主学习及探索的能力并不强, 如果是新课便开展研讨式教学法并不适合该层次的学生, 而局部解剖学课程的开展是建立在系统解剖学基础上的, 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解剖学基础知识, 实验课前学生也已经学习了相关理论知识, 因此, 在该层次学生中开展实验课的研讨式教学是可行的, 并在考虑的学生实际情况下能更充分地发挥出研讨教学法的优势来。因此, 实验课在开展研讨式教学之前应让学生知道研讨的问题, 预备一定时间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索及总结, 为实验研讨的开展做好准备。

1.2 教师主体方面

研讨式教学法注重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 但并不能忽略教师的作用, 教师在开展研讨式教学前对讨论的问题应进行精心设计, 问题应紧扣实验教学目标, 并与临床相关知识紧密连接, 难度要适中, 能吸引学生的兴趣, 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此外, 教师在研讨的过程中, 既要让学生成为讨论的主体, 又要适当引导讨论的方向, 督促每个学生都应该参与到讨论中来。

2 研讨式教学法的实施

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中, 因教学标本缺乏、老化等现象, 无法满足每位学生均可进行解剖学习, 因此在进行研讨式教学法中, 采用“分组—讨论—协作”的模式开展。

2.1 分组

每间实验室容纳20名学生开展教学, 并将学生分为5组 (4人/组) , 每组中, 安排一个负责人, 负责问题的收集、组织本组成员进行讨论及学习, 要求每次讨论学习中, 负责人应轮流替换, 督促所有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来。

2.2 讨论

讨论分两个部分, 首先, 应根据教师根据实验教学目标设计的问题进行讨论;其次在进行讨论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讨论。讨论可以分为组内成员进行讨论或组间进行讨论, 在讨论过程中, 教师主要扮演主持者的角色, 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去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如遇到某个问题, 所有的学生都不能给予正确的答案, 或者各持己见而无法统一意见, 那么教师就应该对问题进行梳理, 并不一定给予正确的答案, 可以“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去思考, 进而找到正确的答案。其次, 在讨论结束后, 教师要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分析, 综合意见、纠正错误、补充不足, 对现有知识进行相应的扩充, 对前后知识点进行有效衔接, 与临床知识紧密结合, 对已有知识进一步进行巩固复习。

2.3 协作

局部解剖学与临床外科的相关知识密切相关, 锻炼学生“团队精神”在外科手术中非常重要, 在研讨式实验教学中, 无论是讨论还是对尸体进行局部解剖, 均以组为单位进行, 强调团队的重要性。例如在讨论中有负责人要统筹大局, 组内成员要对问题进行补充、互助;在对尸体进行解剖学习中, 负责人主刀, 其余成员分工合作。

3 研讨式教学法的考核

为达到“以考促学、以考促教”, 对传统的实验考核必定进行改革, 在研讨式教学模式开展中, 可较大幅度提高学生平时成绩的百分比, 可提高至30%, 其中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均可作为测评的指标, 以便更好的反应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并能更好让教师评估实验课的教学效果。

4 讨论

研讨式教学法通过讨论这一环节能促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学习, 能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团队精神的综合素质, 尽管该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 实际上对教师的要求更高:首先体现在对讨论问题的精心设计上, 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 合理地设计讨论题, 提出的问题既要充分体现教学的重点及难点, 还必须具有启发性, 提高学生对“枯燥”解剖学知识学习的兴趣, 对于问题的引导, 教师可以遵循“由深到浅提问, 再由浅入深分析”的原则;其次, 研讨式教学主要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及思考能力, 但滥用“讨论”, 肯能会导致学生在讨论的时候偏离了教学内容, 造成混乱的场面, 不仅浪费了时间, 也没有达到教学目的, 因此, 教师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 一些简单的知识, 可让学生自主学习, 不需要“讨论”, 而对难点、重点或者是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 可以通过讨论的方法, 让学生更深刻的去学习及巩固知识点。

总之, “分组—讨论—协作”研讨式教学模式在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中, 确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但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 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教学模式和方法也不断的提高和变化着, 例如在讨论过程中, 可引入启发式教学或案例式教学等教学方法, 或使用信息化手段, 学生不仅在实验室可进行讨论, 也可在教学网络上进行讨论。因此, 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 (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等) 采用合理的教学手段及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将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更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摘要:研讨式教学法是以“学生”为教学主体, 通过讨论为主而达到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 本文探讨了在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中, 以“分组—讨论—协作”的模式开展研讨式教学实践,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该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 提高教学质量, 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法,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上一篇:Child分级下一篇:免费婚前医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