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灾害范文

2024-07-22

常见灾害范文(精选10篇)

常见灾害 第1篇

油气田地质灾害应当归属于自然灾害, 但是这些灾害的成因中不能够忽视的是对石油天然气的开采也会导致地表发生变化, 油气田如果发生自燃灾害, 它的破坏性要大于其他地区发生灾害, 对国家的财产资源和热恩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都会造成巨大的影响。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油气田地质灾害的预防, 更好地去保护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1 油气田地质灾害的特点

1.1 诱发性。

诱发性是油气田地质灾害特点中最明显的。在某些资源和开采的过程中, 地质环境会悄然发生改变, 这在无形中就增加了油气田地质灾害的发生几率。如果减少或者不去开采当地的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 那么这些地质灾害的发生几率就会大大降低。

1.2 突发性。

油气田地质灾害的发生不是单一因素影响所致的, 地层结构, 地质构造, 石油天然气的开采方式和开采总量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油气田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受灾程度, 油气田地质灾害成灾迅速苏, 过程精力的时间较短, 而且发生前没有很强的预兆。

1.3 多样性。

由于油气田所处位置各有不同, 因此地质灾害的成因也不尽相同。地质会受到诸如地质构造, 地表形态, 地理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同一种类的油气田发生地质灾害的原因也不同。

1.4 可预防性。

很多地质灾害都是可以通过科学手段进行及时预防的, 因为地质灾害的发生有其自身的规律, 通过对地质灾害发生规律的掌握可以在灾害发生之前利用科学受伤、短就进行及时的预防, 这样就可以尽量减少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损失。

1.5 日趋显著性。

科技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导致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采量日益增加, 对油气的需求量更是如此, 因此人类正在加大对油气资源的开下, 而且开采次数日益增多, 所以地质环境日益变差, 地质结构稳定程度不如以往。因此, 油气田的地质灾害日益显著。

2 油气田地质灾害的类型和作用方式

2.1 滑坡。

滑坡是松散岩类构成的斜坡破坏形式。当组成斜坡的岩石性质不同, 特别是当斜坡上覆松散堆积层, 下伏坚硬岩石时, 易产生滑坡。另外, 当岩层的倾向与斜坡坡向一致时, 也有助于滑坡的发生。降雨和冰雪融水会提高地下水位, 使土体饱和、液化, 往往会触发滑坡的发生。一次性连降暴雨, 使风化的变质岩含水量饱和, 在斜坡重力作用下, 表层山体沿下部坚硬岩石表面下滑。绝大多数滑坡都是沿饱含地下水的岩体软弱面产生的。滑坡的人为因素影响主要表现在:采油区施工开挖坡脚, 破坏了自然斜坡的稳定状态;在坡顶上堆积弃土, 修建筑物及构筑物, 加大了坡顶荷载;不适当的爆破施工, 改变了斜坡原有的稳定状态, 促进了滑坡的发生。除此之外, 地震也是滑坡重要的触发条件。

2.2 崩塌。

地貌是引起崩塌的基本因素, 一定的坡度和高差是崩塌发生的基本条件。其次, 由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温差大, 高寒山区冻融过程强烈, 因此这些地区的岩石风化强烈, 悬崖陡坡最易出现崩塌。再次是人为因素, 在采油区建设和输油 (气) 管线的布设中, 由于过分开挖山体边坡, 或在坡脚大量采石取土, 使坡脚的支持力减弱、失稳而引起崩塌。崩塌是采油区开挖建设过程和输油 (气) 管线经过河谷、断裂区的主要地质灾害之一, 其表现形式包括:使输油 (气) 管线悬空、变形, 崩塌危岩体崩落时产生的巨大冲力砸坏管道及对采油区的堆砸、填埋。

2.3 泥石流。

泥石流的形成需要同时满足陡峭的地形、充足的物源和充沛的水源三个条件。形成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来自暴雨或冰雪融水。在地形条件和物源都满足的情况下, 暴雨发生区往往是泥石流的分布区, 暴雨量越大, 泥石流规模也越大。由于泥石流突发性强, 在泥沙、块石等固体物质的快速移动和水的渗透压力作用下产生巨大的推力和浮力, 使管道受到强烈的冲击力而产生弯曲变形和断裂, 将采油区冲毁、填埋, 故泥石流对油气田的危害十分严重。

3 油气田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3.1 增强地质研究的深度。

地质灾害的防治的根本方法就是地质研究, 在对地质情况, 地质规律都有基本的了解以后才能更好地掌握油气田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

3.2 进行灾害监测。

油气田地质灾害监测就是为了发现地质灾害发生的规律, 对灾害发生前和灾害发生过程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实时的监控, 以减轻灾害可能会带来的对于生命和财产的威胁。

3.3 制定合理的油气田勘探开发方案。

合理的油气田勘探开发方案是防治油气田地质灾害的基础。针对不同环境的不同油气藏类型, 优选匹配的勘探开发方式、适当的开采措施和相应的开采强度, 通过调整注水强度、优化井网部署等可达到削弱乃至避免灾害发生的目的。

3.4 预测预报和评价。

做好油田地质灾害的预测预报和评价有利于在地质灾害发生之前对灾害可能发生的时间, 地点和灾害程度作出一个大致的预报, 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减少经济和人身损失, 更好地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4 结论

油田地质灾害作为地质灾害当中比较特殊的类型, 其发生的原因是具有多样性的, 除了自然原因以外,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因此我们要合理开采石油, 天然气, 这样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油气田地质灾害的发生几率, 此外, 还要注意采取合理措施进行一定的防治工作, 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人身财产的安全。

摘要:油气提案地质灾害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地质灾害, 它有自己的特点, 同时又具备其他地质灾害的共同特征。油气田的地质灾害有很多种, 其中滑坡, 崩塌, 泥石流最为常见。因为油气田是地质灾害高发区, 因此, 做好相关灾害的预防和测评是非常重要的, 这样就可以更好的准确判断灾害的类型, 以及灾害发生的具体方位, 灾害可能带来的伤害等等。然后根据测评结果进行相关的战略的制定, 尽力减少地质灾害所带来的生命和财产的损失。随着科技上的发展人们对于地质灾害的认识程度也在不断加深, 科学技术在灾害预测和评估中的应用中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灾害对于人们生命和财产的危害。

关键词:油气田地质灾害,成因,评价

参考文献

[1]赵军, 侯克均, 王灵国, 宋帆, 李华玮.塔北地区哈得逊油田低电阻率油层的识别与评价[J].新疆石油地质, 2010 (6) .

[2]黄书先, 陈华.西方石油公司油气资源评价与管理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 2005 (1) .

9.常见的自然灾害 教案 第2篇

(一)授课时间: ___月___日 总课时:第___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常见自然灾害的特点及其危害,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2.学会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教学重点:初步了解常见自然灾害的特点及其危害,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

教学难点:学会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播放:我省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洪涝、冰雪灾害、冰雹、沙尘暴等,严重影响了人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二、新授。

1.想一想:我们身边发生过哪些自然灾害呢?

学生组内交流,班内汇报。

2.提问:我省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哪些呢?

学生自由回答,师总结。

洪涝:大雨、暴雨或持续降雨使低洼地区淹没、积水的现象叫做洪涝灾害。洪涝灾害农作物,还能破坏房屋、建筑、交通设施、电力设施等,并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

冰灾:又称冰雪灾害,是因长时间大量降冻雨或降雪造成大范围积雪、结冰成灾的自然现象。其最大危害是对公路交通运输造成影响。

冰雹:对农业危害很大,能打毁庄稼、损坏房屋。人被砸伤、牲畜被砸死的情况也常常发生。

沙尘暴:是一种风与沙想互作用的灾害性天气现象。沙尘暴可导致人畜死亡、建筑物倒塌、农业减产、大气污染、表土流失。3.怎样应对自然灾害呢? 1)洪水来了如何自救? 2)如何应对沙尘暴?

3)天降暴雪、冰雹,应怎样保护自己? 播放课件,学生了解应对自然灾害的方式。

三、练习。1.安全小演练。2.小竞赛。

3.讨论台:说一说你家所在地区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及其危险性。应对这些自然灾害有哪些方法?

四、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9.常见的自然灾害

(二)授课时间: ___月___日 总课时:第___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常见自然灾害的特点及其危害,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2.学会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教学重点:初步了解常见自然灾害的特点及其危害,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

教学难点:学会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灾害。

⒈播放各类自然灾害的声响:如狂风呼啸声、打雷声、暴雨声、房屋倒塌声、人们的呼救声等。学生听后发挥想像,猜猜发生了什么事情,并描绘发生的情景。⒉小结:是啊,多么可怕的自然灾害。灾害一旦发生,人类的家园可能在瞬间被毁灭,生命可能被无情地夺走?(板书课题)

二、展示图片,认识灾害

⒈教师:课前大家搜集了表现各类自然灾害的图片,并做成了剪报或幻灯片,下面我们就来举行一个“灾害图片展”。

⒉学生展示图片,作简单的介绍(可以结合具体的背景事件)。

三、设计图标,了解灾害

⒈教师示范图例。教师画一幅太阳照射着大地,大地都干裂了的图,并告诉学生这表示“干旱”。教师给图编一首顺口溜:太阳高高挂,滴雨也不下,大地快冒火,渴坏了庄稼。

⒉学生准备,教师巡视指导。

⒊学生交流,展示(可以先说说顺口溜或谜语,让其余同学猜一猜)。

四、小小主播,讲述灾害 ⒈教师:课前很多同学不仅搜集了自然灾害的图片,还了解了许多发生过的自然灾害,下面就进入我们的“新闻会客厅”,由小主播们播报新闻。

⒉学生分全球新闻(国外发生的灾害)、国内新闻(外地发生的灾害)、地方新闻(家乡发生的灾害)进行播报。

五、交流汇报,直面灾害 展示调查表,交流近年来发生过的自然灾害给家乡人民带来了哪些损失。制作“灾害记忆卡”。

六、拓展讨论,深入思考

⒈学生谈一谈了解这些自然灾害后的感受。

⒉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哪些是无法避免的,哪些是人为的,对于前者我们要努力建立预警机制,防患于未然,对于后者,我们更要反思自己的行为,懂得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和大自然和谐相处。

秋季果树常见灾害性天气的应对 第3篇

1 暴风雨灾害性天气的应对

(1)及时清园,加强灾后修剪。对已结果的果园要全面清除果园内的落果、落叶,拉到果园外挖坑深埋;剪截断枝残枝,集中焚烧,以减少病菌传染。对果袋有破损而果实无伤的,将破损的袋子去除,喷一遍杀菌剂,待药液干后再重新套袋。

(2)扶直培土。对受风灾影响而倒伏的部分幼龄果树,要及时扶直、培土。培土后要踩实,避免2次伤根。

(3)增施肥料,恢复树势。灾后可用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每隔10天叶面喷肥1次,连喷2~3次。叶面喷肥可与喷药同时进行。受灾较重果园可采取多点穴施法追施磷钾肥、果树专用肥、磷酸二铵等,每亩30~40千克。

(4)加强果树病虫害防治。果树受灾后,造成许多伤口,树势减弱,易遭受病菌侵染,因此,要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保护树体。防治轮纹病、早期落叶病、腐烂病,可选用退菌特800倍液、1∶2∶200波尔多液、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以上药剂交替使用。同时加30%扫螨净2500倍液或25%灭幼脲3号悬浮剂1500倍液防治红蜘蛛、食心虫等害虫,间隔7~10天喷药1次,共喷2~3次。对树干、主枝上的伤口要涂抹一遍843康复剂,以防止腐烂病及干腐病的发生。

2 高温干旱天气的应对

(1)穴施肥水。在果树滴水线处,开挖长、宽、深均为30~40厘米的相对灌水孔穴两个,灌水或清粪水30~50千克(也可加入0.2%~0.3%磷酸二氢钾),待水分下渗后回填土壤,并用秸秆或杂草进行土生物覆盖,覆盖厚度20厘米,以减轻土壤蒸发损耗,利用根系的趋水性和强大的吸水功能,可以保证果树3~5天的需水要求。

(2)施用吸湿剂。吸湿剂是一种聚丙烯类化学物质,吸水保水性极强,其吸水性能超过自重的800~1000倍,且具有保水性能,在干燥的环境下表面能形成阻力膜,阻止膜内水分外溢和蒸发。结合穴施肥水技术,在灌水穴中放入吸湿剂20克后再灌入肥水,可有效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在1次浇水或雨后便可把水分长期保留下来,供果树吸收。由于它遇水膨胀与失水干缩的循环还可以增加土壤孔隙度,防止土壤板结,有利于根系呼吸、生长、发育。

(3)化学调控与叶面喷肥。为防止高温下果实产生日灼病、脐黄和裂果落果,需在此期间用绿赛特、赤霉素等药剂连喷数次,同时每隔20~30天喷1次2%~3%的生石灰液,或3%~5%的草木灰,或0.2%~0.3%磷酸二氢钾浸出液,既防裂果,又防日灼,也可有效增强树体抗旱性和保护叶片不至于早期落叶。

(4)施用抗旱剂。植物抗旱剂能够使土壤水分聚合在根系周围,增强根系对深层土壤的吸水能力,提高果树的抗旱性和耐旱性,尤其适合在水源缺乏地区应用。一般采用随水灌溉和叶面喷施。随水灌溉最佳用量为每亩200~800克;在进水口处均匀滴灌,使药液均匀溶于灌溉水中。也可用旱地龙对水喷施在果树叶面上,一般每亩用旱地龙100克对400~500倍水,选择早晚无风时喷施效果最佳,如喷后4小时遇雨淋需再次重喷。

(5)果园浅耕与树盘覆盖。旱季或旱灾后对果园土壤浅耕除草切断土壤毛细管,或用杂草、作物秸秆等覆盖树盘,不但能防止树干灼伤,还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和降低土温,如结合穴施肥水效果会更好。

(6)综合防治病虫害。对危害树体、叶片的各种病虫害应加强防治和预防,8、9月份正是果树上潜叶蛾、红蜘蛛、黑星病等多种病虫害的危害盛期,此时需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扑海因、毒死蜱、扫螨净、阿维菌素、三唑锡等化学药剂防治,以防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避免引起早期落叶,使树势尽快恢复。

3 冰雹灾害性天气的应对

(1)区划种植,避雹建园。冰雹形成于具备一定气象条件的积雨云中。形成冰雹的积雨云比较狭窄,并常沿山脉、河谷移动,一般宽度几千米或更窄,长则可达几千米至几十千米,甚至更长,具有明显路径,即“雹打一条线”。冰雹的发生还与地形地貌有关,一般表现为山区多平原少、秃山多林地少、迎风坡多背风坡少、内陆多沿海少。因此,在发展苹果生产时,应在对冰雹发生特点、当地地形地貌和冰雹路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栽培区划,避开冰雹易发地带建园。

(2)果实套袋。果实套袋是优质果品生产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减轻雹灾损失的有效方法。

(3)加强灾后果园管理。

①及时清园,加强灾后修剪。对已结果的果园要全面清除果园内的落果、落叶,拉到果园外挖坑深埋;剪截断枝残枝,集中焚烧,从而减少病菌传染。对果袋有破损而果实无伤的,将破损的袋子去除,喷一遍杀菌剂,待药液干后再重新套袋。夏剪着重疏除过密枝、细弱枝或受风灾影响从中间截断的大枝,通过对完好无损的强壮枝进行拉枝、扭梢、摘心等措施,减少养分的消耗,促进花芽分化,为明年丰产打好基础。

②疏松土壤,养根壮树。雹灾发生后应连续翻刨土2~3次,不仅可散发土壤中过多的水分,改善土壤的通透性,还可恢复和促进根系的生理活性,从而达到养根壮树的目的。

③追肥补养,恢复树势。首先是叶面喷肥,每隔10天喷1次0.3%磷酸二氢钾,连喷2~3次,可及时解决树体营养不足的问题;其次是地下追施氮磷钾复合肥,每株0.5~1千克。在果树恢复生机后,施肥以农家肥为主,并配合适量化肥。干旱时,结合施肥进行灌水。

④树体管理。对于果树主干、主枝和一些较大侧枝的皮层被冰雹打伤后,应及时剪除翘起的烂皮,涂抹治腐灵等药剂,提高伤口的愈合能力;对一些较大的主枝,雹伤面积在1.2厘米以上的疤痕,在涂抹药剂的同时,用塑料布包扎伤口,以加速伤口的愈合。

⑤疏果。灾后及时疏除雹伤严重的残次果,以节省养分,尽快恢复树势。

4 晚秋冻害的应对

北方晚秋,果树尚未进入休眠期,内部的抗寒锻炼还未完成,抗寒能力差,寒流突然袭击,果树就易发生冻害。最易受冻的有柿子、杏、桃、李等。

(1)尽早涂刷涂白剂。晚秋后,尽早用涂白剂均匀涂刷树干或枝条,能增强树势,提高其抗寒能力,可避免昼夜温差大时受冻害。涂白剂的配比:生石灰6份,食盐1份,豆浆0.25份,硫磺1份,水18份或10份,石硫合剂原液0.5份,食盐1.5份,油脂少许,搅匀即可。也可加入少量卵虫净等药剂。

(2)适时冬剪。能有效减少树体内水分的消耗,在干旱地区尤为重要。回缩、疏除大枝时,为使剪口不至于因气温过低而受冻害,可在剪口处涂抹凡士林等保护剂。

(3)撒灰浅耕。将草木灰撒入果园内,浅耕翻入地下,既疏松土壤、吸热、保温,又可为树体提供钾元素。

(4)果园熏烟。可增温1~2℃,由于烟能减少地面辐射热的散发,同时能提高气温,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

和龙市常见地质灾害简析 第4篇

和龙市位于吉林省东部, 坐落在长白山脉中, 经纬度在东经128°22'42″~129°24'42″, 北纬41°59'44″~42°57'15″之间。人口23万, 以朝鲜族为主。地势高低起伏不一, 市内有17条河流、总长约为662 km, 其东北部为平原、中部为丘陵地带、西南部主要以山地为主, 山地占和龙市90%以上的面积, 其中海拔在1 000 m以上的山地占和龙市28.8%的面积、平原面积所占百分比为7.3。和龙市的地势变化总体趋势是从东北部到西南部由低到高逐渐变化。和龙市海拔高度最高的是峰山 (1 676 m) , 海拔高度最低点是平均高度为250 m的琵岩村。在水文方面研究区主要有图们江和松花江两大流域, 下级主要支流分别是海兰江和古洞河。气象带在中纬度中温带, 有明显的季风半湿润气候, 为典型的大陆性季风特性, 因此四季特点分明。依据多年统计资料, 多年降雨平均量大约为520 mm, 年降雨主要集中在6月~8月, 在这期间也非常容易发生洪涝、暴雨等灾害。其暴雨生成与副热带高压气旋和台风息息相关。暴雨使供给的水量增大, 在水循环作用下, 最终河流径流系数升高。由此而导致的洪水一般可以历时3 d, 其洪水涨时1 d、回落2 d。由气象分布带知和龙市的气候特点、土壤、植被有明显的垂直分布性。

2 和龙市地质构造、地震特征和岩土工程地质性质

2.1 地质构造

和龙市位于天山—兴安地槽褶皱区和中朝准地台之间, 南部主要为第四纪的山体隆起区, 东北部为沉降区。在和龙市主要发育的褶皱区和断裂带主要为:褶皱区:和龙盆地、龙井断陷、福洞沟盆地、官地向斜、长仁背斜、卧龙背斜及向斜、青龙倒转背斜[2];断裂带:古洞河断裂、和龙大断裂、福兴村逆断层、百里坪挤压断裂带、福洞盆地南北向断裂群、长仁逆断层、华集岭断层、古洞屯—华集岭逆冲断层、王开沟逆断层, 直洞沟逆断层、荒沟挤压断裂带等。地层方面, 从太古界、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这4个时代形成的地层均在和龙市有分布, 具体可参照该市的地层表。

2.2 地震特征

依据GB 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8]的信息;研究区的峰值加速度小于0.05g, 地震基本烈度小于6度。

2.3 土和岩石工程性质

其中一种主要堆积土体为洪积土, 工程地质条件较好;而另一种主要的土体残积土则因土体结构、构造差异性大, 土层厚度不均衡, 所以土体工程地质性质不好。

岩体特点见表1。

3 和龙市泥石流灾害

和龙市发生的泥石流灾害大多属于水石流性质, 举例而言1998年特大洪水所造成的普遍泥石流灾难和2002年的暴雨诱发泥石流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由于和龙市发生的泥石流灾害次数很多, 有一些灾害不好统计、另有一些灾害虽然发生, 甚至严重但没有造成较大的损失, 故本论文主要统计并研究了历史上对和龙市造成重大损失的泥石流 (滑坡、崩塌的研究亦如此) , 共68条。其中坡面型属性泥石流有8条, 沟谷型有49条, 河谷型有11条。对泥石流规模分类, 有小型泥石流50条, 中型6条, 大型12条。可见, 和龙市泥石流特性以小型沟谷型为主。泥石流造成的堆积扇以碎石、块石和土为主要物质组成, 在数量上其他组成物质较少。从泥石流发生的补给物质源来谈:残坡积物的有22条、沟床堆积物的有16条、崩塌堆积物的有18条、滑塌堆积物的有4条, 其他的物质在和龙市泥石流勘察报告中给出的不详, 进一步研究发现其碎屑物质储备量从几千到几百万立方米不等。研究区泥石流造成的下滑体体积在89 m3~84 870 m3。泥石流扇面覆盖情况则主要由耕地和次生林 (森林通过采伐或其他自然因素破坏后, 自然恢复的森林) 组成。其主沟平均坡降为121‰, 绝大多数坡降在100‰以上。

现以2002年典型的大八浦江泥石流为例来探索, 它具有水石流的特征, 堆积物主要由碎石和块石组成[6]。因其周围河域沟谷多、坡度大;流域的组成岩石 (白垩系龙井组K2l为主) 以抗风化能力弱、单轴抗压强度低的砂石、砾石为主, 在长期连续的化学、物理、生物风化侵蚀影响下形成了由大量物质组成的厚堆积体 (风化壳) ;又因研究区6月~8月降水量极大, 为灾害的发生提供了大量的水源, 动、静水压力增大同时也降低了岩土体的抗剪强度。经分析本次泥石流的发生与地形、物质来源和充足的水源这三个因素息息相关, 同时这三个因素也是泥石流发生的必要条件。在人类活动方面, 本地域为了扩大耕地面积而进行乱砍滥伐, 所以森林覆盖率低, 进一步加剧了灾害的严重性。在2010年7月28日大八浦江再次复发泥石流, 两次泥石流灾害均冲毁房屋、淹没农田。清楚可见, 旧泥石流发生区域可能在自然和人为的诱发下再次复发, 变成新发生区。

4 和龙市滑坡灾害

和龙市滑坡灾害以小型为主, 分析本研究搜集到的7个历史滑坡资料, 可知滑体体积最小为760 m3, 最大为12 000 m3。滑坡坡度最大为35°;滑坡张裂缝 (剪切作用导致) 较多;滑体组成物质主要由砾石、泥岩和碎石三部分组成;滑坡剖面形状大多数是凹凸不平的锯齿形状, 平面形状大部分是凸起的半圆状。滑体的前后缘高程可达几百米。

现以史上受灾严重的文化街滑坡为例来探索研究区的滑坡特点。本滑体规模自西向东长67 m, 由北往南长100 m;坡度为9°, 滑体体积达到12 000 m3;前、后缘高程分别为486 m和499 m。滑床层角度特征是230°∠7°, 岩石组成主要为泥岩和砂岩。造成滑坡发生的原因是在强降雨影响下地下水位升高, 在大量水体的入渗下, 坡体的动、静水压力急剧增大;同时, 水的入渗也增加了潜在危险面的重力。随着常年的雨水冲刷、多年的强风化作用和人类的工程建设导致了斜坡上出现大量的空隙和裂隙, 这些空隙和裂隙的增加又为进一步的冲刷和风化作用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最终形成了一条具有滑体向地面下错20 cm, 前缘发生地面隆起, 走向110°张裂缝这些特征的滑坡。

5 和龙市崩塌灾害

宏观分析本次调查的和龙市27处崩塌, 得知有21处崩塌的坡角不小于55°, 部分甚至是近似直立。19处崩塌的岩石岩性为花岗岩、基岩坚硬, 形成的坡高少则十几米, 多则80 m。23处崩塌的倒石堆所形成的体积不小于90 m3。和龙市所发生的崩塌均是小型灾害。绝大部分发生在高陡的山陵, 崩塌区常有块石坠落, 岩体被切割的现象发生。因为水库地区的地质灾害往往会带来重大的损失, 水库区也是地质灾害中常见的重大隐患点。鉴于此, 本研究选取亚东水库坝体的崩塌灾害作为探索对象。其灾害发生的主因是组成岩体的花岗岩在多年循环冻融的作用下裂隙逐渐变大, 又在降水的冲击力和渗透压作用下斜坡重力不断加大, 岩体抗剪强度降低, 岩石间的连结力下降, 在长周期连续的影响下导致失稳。从地质构造的角度来研讨, 从宏观板壳理论来看, 和龙市受到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双重挤压作用;从微观上说, 水库在兴安地槽与中朝地台的交汇处, 还受到近90°发育的两组共轭节理的影响, 并且此研究群的岩体结构面的内部结合性较差。以上分析的因素在耦合作用下极有可能促使崩塌发育。再据实际崩塌详细勘察资料得知崩塌发生的主要倾斜节理面角度特征是:330°∠68°。灾害区因节理发育所以岩体性质不良, 斜体边缘常有石块坠落, 对风景区周围的人员和公共设施安全不利。

6 灾害防御措施

预防措施具体分为科学技术防御和法规政策方面的防御。灾害防御政策方面的规定主要由相关人民政府部门所规划, 故本研究主要从科学技术层面对防御方法进行探讨。

6.1 泥石流灾害防御

研究区泥石流灾害防御应以支挡工程为辅助, 生物防治为长远防御。支挡工程具体措施为设置护坡和挡土墙支护, 视情况而定也可采取放坡措施。生物防治为在已经发生泥石流的地区和潜在泥石流灾害区上种植相应的植物, 这样一方面可以降低诱发泥石流灾害的所需水体量;另一方面又可通过植被根系部对岩土体的连结作用来加强岩土内部的内聚力, 进而减少造成泥石流发生的物质补充源, 从而降低灾害的损失。

6.2 滑坡灾害防御

研究区的滑坡防御通常可采取削坡、排水和支挡这3种方法[5]。削坡是对潜在的软弱危险滑体进行安全剔除。还要对积累地下水、地表水进行及时的排放, 避免危险的发生。我们既可以设置截水装置来阻止斜坡上部水体入渗至潜在滑体内部, 又可利用在山体下部的涵洞中安装排水设施来排放山体中的地下水。还可用粘土来修复滑坡裂隙, 同时利用天然切沟来充当排水系统。为提高潜在滑体区域的稳定性, 经常采用在土中植入钢筋来提高土体的整体性。

6.3 崩塌灾害防御

研究区崩塌损害的防御方法与滑坡事件的防御办法较为类似。对高危岩体可进行适当性的去除。对于受冻胀作用明显且节理发育的岩石可对岩石空隙先进行混凝土灌注, 再用岩石锚杆进行锚固[7]。对潜在危险区的危险岩体进行周期性的结构面结合程度的检验, 尤其是冻融区。排水方法可采用类似滑坡防御的办法, 视情况而定, 不再赘述。

7 结语

1) 和龙市地质构造复杂, 水系发达, 夏季降雨充沛, 山区高陡岩石多, 深部沟谷、地垒地堑连绵, 人类开发经济生产活动的次数连年增加而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加剧, 岩土工程性质不良等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 促使多种地质灾害频发。

2) 对于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难的成因及防御措施要根据不同的地质勘查情形、地质学原理、工程技术办法并从宏微观双方面辩证的分析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果。

3) 人类生产建设活动必须与周边环境相适应, 遵照相关法规、规范和环境岩土工程原理, 防止重大地质灾害的出现。在以后的灾害分析中会运用大量的数学方法和力学模型来研究, 推导出相应灾害情况发生的阈值。

摘要:对吉林省和龙市的滑坡、泥石流和崩塌等主要地质灾害进行了研究, 结合搜集到的历史上发生地质灾害的资料, 分析了导致该区域这三种地质灾害发生的各项因素, 并针对和龙市的地质灾害防治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滑坡,地质灾害,泥石流,地质环境,崩塌

参考文献

[1]徐鹏.黑龙江省宁安市地质灾害现状调查[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 (30) :3-4.

[2]许清涛.和龙市地质灾害分区与评价[D].长春:吉林大学, 2004:1-92.

[3]邵子叶.谈从江县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及形成条件[J].山西建筑, 2015, 41 (7) :43-44.

[4]李晓娟, 李广杰, 李洪然.吉林省和龙市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J].吉林地质, 2006, 25 (1) :66-70.

[5]和龙市人民政府.和龙市山洪灾害防御预案[Z].2012.

[6]宋雪妲, 邱建慧, 李广杰.和龙市泥石流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价[J].世界地质, 2004, 23 (3) :289-294.

[7]GB 50330—2002,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S].

常见灾害 第5篇

平原地区城市常见地质灾害及其危险性评估

介绍了平原地区典型的地质灾害,包括地震灾害、地面沉降、岩溶塌陷、地裂缝等,结合具体实例分析了当前平原地区城市常见地质灾害及其产生的原因,探讨了其风险性评估的.方法,为增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的能力提供了资料.

作 者:赵传杰 张浩然 周琪龙 ZHAO Chuan-jie ZHANG Hao-ran ZHOU Qi-long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江苏,徐州,221116刊 名:山西建筑英文刊名:SHANXI ARCHITECTURE年,卷(期):200935(28)分类号:P694关键词:平原地区 城市 地质灾害 危险评估

常见灾害 第6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 滑坡 泥石流 地震 防治

中图分类号:P6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號:1674-098X(2015)05(c)-0216-01

我国疆域辽阔,地质构造复杂多变,导致我国成为世界上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之一。每年因地质灾害引起的损失难以估量。例如:2008年汶川地震,共造成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以及17923失踪,直接经济损失8452亿元人民币。在2010年8月7日甘肃舟曲8·7特大泥石流灾害中,1481人遇难,284人失踪,2315人受伤。因此,对地质灾害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在查阅大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该文概述了几种常见地质灾害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1 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雨水浸泡、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带或软弱面,整体地或者部分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1.1 危害

滑坡常常给工农业生产以及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有的甚至是毁灭性的灾难。比如:规模比较大的滑坡除了可以摧毁房屋、道路、电力设施等构筑物以外,还会伤害人畜,甚至掩埋整个城镇。2013年1月11日,云南省镇雄县果珠乡高坡村赵家沟村民组发生一起山体滑坡事故,总计约21万立方米的滑坡体从陡坡上倾泻而下,将赵家沟14户民房损毁掩埋,造成46人死亡2人受伤。

1.2 预防措施

在滑坡防治工程中,首先对于大型或重型滑坡,应当以避绕为主,当无法绕避滑坡地段或斜坡不稳定地段进行工程建设时,主要采取的措施包括改变坡体几何形态、排水工程和支挡工程3方面。具体做法因地制宜,概括来讲有以下一些措施:(1)排水:垂直孔排水、水平钻孔疏干、支撑盲沟、竖井抽水、隧洞疏干等。(2)改善斜坡力学平衡条件:削坡减荷、修筑挡土墙、护墙、抗滑桩、锚杆或锚索等。(3)改善斜坡岩土性质:灌浆、电渗排水、电化学加固、增加斜坡植被等。除此之外,滑坡治理应与绿化工程相结合,既能够美化环境,又可稳定边坡,防止水土流失[1]。

2 泥石流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沟谷深壑等地形险峻的地区,由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因素引发的夹带大量泥沙和石块的暂时性急水流。

2.1 危害

泥石流因其强大的破坏力严重威胁泥石流地区居民的安全。2010年8月7日22时左右,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城东北部山区突降特大暴雨,降雨量达97 mm,持续40多分钟,引发三眼峪、罗家峪等四条沟系特大山洪地质灾害,泥石流长约5 km,平均宽度300 m,平均厚度5 m,总体积750万立方米,流经区域被夷为平地。当地五万多人受灾,灾害导致1481人遇难,284人失踪,2315人受伤。

2.2 预防措施

对于发生泥石流可能性小的地区,采取预防措施。对于发生泥石流可能性较大的地区,采取预防和治理相结合的综合性措施。(1)预防措施:植树造林,保护植被;尽量不在易发生泥石流的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不能盲目地在坡度很陡(大于25度)的山坡上面垦荒种地。(2)治理措施:对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以及堆积区采取不同的措施。对形成区,采取植树造林、蓄水工程、修建引水,以控制形成泥石流的物质来源(水和固体松散物);对流通区,以疏导泥石流为主,采取排导、拦挡、疏浚等工程措施使泥石流安全过境,消除危险;对堆积区,主要采取修筑排导沟、导流堤、急流槽、停淤场等措施来改变泥石流路径,以保护居民及建筑物的安全[2]。

3 地震

弹性波在传播过程中引起地表振动的作用和现象称为地震。我国处于欧亚大陆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交接部位附近,地震活动强烈,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块板内地震区[3]。

3.1 危害

据统计,全球每年要发生500万次左右地震,虽然大部分地震因为发生在海洋或地壳深处或是由于震级太小而不被人感觉到,但每年仍有不少地震给震区人民带来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2010年4月14日晨,青海省玉树县发生两次地震,最高震级7.1级,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2220人遇难,70人失踪,上万人在受伤。2008年汶川地震,共造成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以及17923失踪,直接经济损失8452亿元人民币。

3.2 防治措施

由地壳运动导致的构造地震(地球上数量最多,危害最大的一类地震)是无法避免的,但是对于由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导致的诱发地震是可以避免的。这里重点介绍水库诱发地震以及抽液一注液地震的应对措施。(1)水库诱发地震:正确选址、合理的抗震设计、加固大坝、监测与预报。(2)抽液一注液地震:建立动态观测网、正确处理降落漏斗区、合理的注采布局与注采方式[4]。

4 崩塌

崩塌是指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而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作用和现象。

4.1 危害

崩塌是斜坡破坏的一种型式,它对房屋,道路等建筑物的安全构成不小的威胁,进而酿成人身安全事故,对交通路线的危害最为严重。我国成昆、宝成、和川藏公路沿线的崩塌经常影响线路的正常运行。

4.2 防治措施

我国目前防治崩塌的工程措施主要有:(1)排水:在有水活动的地段,布置排水构筑物,进行拦截与疏导。包括排出边坡地下水和防止地表水进入。(2)遮挡:即遮挡斜坡上部的崩塌物,通常采用修建明硐、棚硐等工程,在铁路工程中常用得最为广泛。(3)护墙、护坡。在易风化剥落的边坡地段,修建护墙,对缓坡进行水泥护坡等。此外,刷坡、削坡与镶补沟缝也是实际工程中经常采用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勇,赵正禄.关于滑坡的免害分析及防治措施[J].水利建设与管理,2008(6):77-79.

[2]吴平,郑文晓.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防治措施[J].西部探矿工程,2008(3):4-5.

[3]李智毅,杨裕云.工程地质学概论[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4:96.

矿山地质灾害的常见类型及防治办法 第7篇

一、矿山地质灾害的常见类型

(一) 岩土体变形灾害

1矿山地面塌陷。它主要是指矿山地面及采空区的地面塌陷, 这种塌陷往往发生在已开采的矿山区。矿山采空区一般来说会保留矿柱作为支撑, 防止塌陷, 一旦这些矿柱设计不合理或者受到损毁, 地面塌陷就会发生。矿体埋藏较深的地下矿山必须及时对采空区进行回填, 负责当采空区域达到一定规模, 就会出现大面积的塌陷事故。除此之外, 矿山本身的地质结构很可能造成地面塌陷, 遇到地下环境复杂的开采区一定要特别注意, 采取针对性措施, 做好预防保护工作。矿山地面的塌陷, 不但破坏了地表植被、建筑, 影响了矿山周边的生态环境, 有时候地面塌陷造成地表水倒灌入开采坑内, 还会造成严重的生产事故, 带来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

2滑坡、崩塌。这种灾害事故主要是不合理开采造成的, 多发于露天开采的矿山。

3岩爆。这种事故的发生与地应力有着很大关系。随着矿山开采的不断深入, 强大的地应力作用于围岩, 破坏了岩体内部的能量平衡, 岩体中的弹性势能被猛烈释放出来, 造成岩石爆裂, 碎石块大量喷射。

4采矿诱发地震。采矿造成的诱发性地震, 具有震源浅、震级小、影响小的特点, 但即使是震级很小的地震, 对地下矿井也会造成极为严重的损失。

(二) 地下水位改变引起的灾害

1地表水或地下水涌入矿坑。矿坑涌水是矿山开采中最为常见的灾害之一, 一旦发生, 往往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 这一事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采掘过程打穿透水断层, 遭遇地下暗河或溶洞, 导致大量水涌入矿坑, 超过矿坑涌水量, 水无法排出而造成人员伤亡。

2泥沙涌入矿坑。这一事故往往伴随矿坑涌水一起发生。地表水或地下水涌入矿坑时会裹带大量泥沙, 除此之外, 从地裂缝常会流入一些沉积物。大量泥沙涌入矿坑会导致矿坑被泥沙覆盖, 人员、设备深陷泥沙之中难以救援, 更有甚者会给整个矿山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3环境污染。矿山开采带来“废物” 与污染物, 一般很少受到开采企业的重视, 其往往不做处理就堆积在矿山周围或排放到江河之中, 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水资源污染、水土流失、地表植被破坏、大气污染等都是常见的矿山开采带来的污染问题。

(三) 矿体内因引起的灾害

1瓦斯爆炸。瓦斯爆炸是由于矿井内通风不畅, 造成空气中瓦斯 (即甲烷) 含量增加, 当达到一定浓度后, 就会产生激烈的氧化反应, 发生爆炸, 造成矿井被毁, 矿下作业人员伤亡。

2矿坑火灾。矿坑火灾常见于煤矿和硫化矿床。硫化物氧化后会产生大量热能, 热能的聚集极易造成矿坑火灾的发生。矿山火灾不但危害着采矿人员的生命安全, 还严重耗损着地下未开采的矿产资源, 其带来的经济损失是难以估量的。

3地热。地热是一种地球内部能量资源, 矿山开采越深, 所面临的地下热度也就越高。地热使得矿井里的温度十分高, 矿工处于这样一个恶劣的工作环境中, 工作能力自然受到严重阻碍。

二、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办法

(一) 加强行政干预

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不能单靠企业, 必须加强国家的行政干预。这是因为:一方面企业往往趋利避害, 片面追求经济利益, 而忽视对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投入, 需要强硬的国家行政力量促使其将该项工作落到实处;另一方面, 企业能力有限, 需要政府的引导与支持。

针对矿山地质灾害防治, 应做到 “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 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从整体出发, 全面规划、综合治理, 保证各项工作有重点有层次地进行。

就国家层面来说, 应当制定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 加强对矿业开采企业的准入管理, 规范矿业开采技术, 避免由于开采造成的环境破环。充分发挥国家有关部门的监督职责, 加强与矿山企业的交流, 强化管理。国家还可以制定相应的引导措施及优惠政策, 对矿业开采企业进行引导与鼓励, 促使其自觉自发地开展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矿山地质灾害的预防、治理具有一定的专业性。矿业分布较多的地区, 为应对高发的地质灾害, 应加强对宣传工具的利用, 通过电视、报纸、户外广告等多种方式向辖区民众宣传矿山地质灾害的相关知识, 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与能力, 促使全民投入到灾害防治工作中。

(二) 强化地质灾害预测

强化地质灾害预测是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环节。有关部门在企业进行矿山开采前, 应对开采企业的开采能力、技术、设备及开采后的生态恢复能力进行仔细评估, 并对矿区的矿产资源情况进行详细地了解, 据此, 评估矿山开采可能造成的地质灾害与生态环境破坏。对采空区及事故多发区应建立起监测网络, 利用先进的监测设备, 对地质灾害进行实时监测与分析预报, 有效减少乃至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目前来说, 我国部分地区已建立起了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系统, 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三) 分等级进行地质灾害防治

在进行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时, 我们既要掌握矛盾的普遍性, 又不能忽视矛盾的特殊性, 针对不同地质条件的矿山开采, 其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也不会完全相同, 一定要有重点、分层次地进行防治, 采取相对应的措施。一般来说, 矿山地质灾害按其严重程度, 分为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3个等级。

1重点防治区

重点防治区域防治难度较大, 矿山开采企业应投入大量精力, 重点关注该区域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针对地质灾害高发的开采区域应建立起地质灾害监控体系, 实时监控该区域的地质情况, 做好监测记录, 并对监测结果进行详细分析, 确保一旦出现异常情况, 能够及时发出预警, 有效减少乃至避免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针对弃土、弃渣严格做好边坡的坡度设计, 设置拦渣坝, 有效防止泥石流灾害的出现。针对采空区, 应做好矿井坑道的矿柱支撑, 防止采空区塌陷造成损失。除此之外, 矿山开采还应注意做好坑道排水工作, 防止大量水涌入坑道无法排出, 危害作业人员人身安全。对已开采过的矿区, 应做好回填、复垦工作, 尽最大能力恢复该地区的生态环境。

2次重点防治区

次重点防治区主要面临着边坡及弃渣两大难题。矿山开采及周边配套设施的建设会带来大量废土堆积造成边坡, 对边坡的设计不合理, 或未进行加固维护, 很有可能造成边坡滑坡与塌陷, 此外, 边坡上还应做好排水措施, 否则积水过多也会造成边坡坍塌。矿山开采的弃渣往往被企业随意堆置, 这样做既侵占了土地, 破坏了地表环境, 还会造成地表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针对这一问题, 采矿企业强化对矿区的管理, 应对弃渣进行扒平覆土, 恢复地面植被。

3一般防治区

一般来说, 防治区防治难度较小, 区域内无重要建筑物, 主要做好防治区管理工作, 避免二次开采, 减少人为活动干扰, 做好地表植被保护及水土涵养工作。

结语

我国资源种类丰富、分布广泛, 部分矿产总量位居世界前列, 但人均占有量很低。目前, 我国的采矿企业因为经济、技术等一些原因, 对矿产的开发利用与矿区生态环境的维护工作做得并不好, 矿产开发中地质灾害频发, 对矿区工作人员和周围居民的生命安全都造成极大威胁。我们必须加强对矿山地质灾害的重视, 将防治结合起来, 以防为本, 将灾害事故扼杀于摇篮中。矿区企业在生产中, 应强化采矿现场管理, 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与环保意识, 并不断提高矿产开采的技术水平, 不断地进行理论、技术更新, 有效地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促进矿山开采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勇, 苏博, 江富建, 李丹, 王云飞.河南省宝玉石矿山地质灾害分析及防治对策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 (自科版) , 2014 (16) .

[2]张占洋.关于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中几个主要技术问题的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中旬刊) , 2014 (2) .

[3]马越平.矿山地质灾害类型与防治措施初探[J].西部资源, 2012 (1) .

蔬菜栽培常见灾害及预防措施之研究 第8篇

1 材料与方法

收集本市10个蔬菜种植场 (基地) 作为研究对象, 除进行现场考察外, 对其负责人进行面对面访问, 了解蔬菜栽培过程中的常见灾害, 以及其是否采取了全面的灾害预防措施和取得的效果。

2 结果

调查分析发现, 蔬菜栽培的常见灾害包括低温冻害、肥料危害与病虫危害 (枯萎病、根部结线虫) , 其中3个种植场采取了有效的灾害预防措施, 加强了蔬菜的苗期管理, 灾害发生率降低, 且其年产量与收益远高于其余未采取措施的种植场。

3 讨论

3.1 蔬菜栽培过程中的常见灾害

3.1.1 低温冻害

我国地域广阔, 南北方的气候条件存在较大差异, 特别在寒冬季节, 南方天气依然温暖或凉爽, 山西、河北等北方地区因为冷空气的影响, 经常会出现大风、降雪天气。在这种天气下栽培蔬菜, 由于温度较低、湿度大、通风不良和光照不充足, 蔬菜的生长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导致其比较瘦弱, 而且会降低蔬菜的营养价值。一旦有特大冷空气出现, 蔬菜很可能干枯甚至大面积死亡。

3.1.2 肥料危害

施肥是栽培蔬菜的一个重要步骤, 这是因为蔬菜的生长与发育需要有各种矿质元素的支持。所以种植者需要定期为蔬菜施肥, 并且要合理施肥, 以免蔬菜无法有效吸收肥料中的营养元素, 这样才能满足其生长需求。若只施加单一肥料, 那么蔬菜作物就会因缺少一些必要的矿质元素而无法健康生长, 很早就出现落花和落果的情况。除此之外, 若没有恰当施肥, 在地面下残留了较多肥料, 那么当土地的通风性条件较差时, 会有有害气体生成, 使蔬菜的生长受到危害。所以为确保蔬菜达到较高的产量与质量, 必须要合理施加肥料[2]。

3.1.3 病虫危害

大棚等蔬菜栽培条件并不是自然存在的, 需要人为创造, 所以相比于正常条件下的外界环境, 自然不具有良好的通风性, 温度较高, 且光照强度比较弱, 土地在蒸发水分时较慢, 湿度偏高。对于蔬菜的生长过程而言, 上述条件都是非常不利的, 打造了一个舒适环境供病虫害繁殖与生长。所以在蔬菜栽培过程中, 必须要重视病虫引起的危害, 如枯萎病、根部结线虫等, 会造成绿叶提早干枯, 果实无法发育成熟, 从而对蔬菜种植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并且会使蔬菜种植效益降低。

3.2 蔬菜栽培的苗期管理措施

为全面预防各种灾害, 必须加强苗期管理, 具体包括以下几点措施。

3.2.1 合理选择苗床

要选择具备良好排水能力的苗床, 和疏松、肥沃的栽培土壤。需要注意的是, 育苗时尽可能不要用老菜田, 最好使用生茬土完成育苗操作。

3.2.2 处理好蔬菜种子

育种时要使用温水, 先用清水初次过滤蔬菜种子, 接着将过滤后的种子放入温度为52℃的水中, 经过15min的浸泡后倒出种子, 并且用清水加以清洗。接着采用药剂预浸泡处理蔬菜种子, 时间为3~4h, 之后再将种子浸泡在40%福尔马林溶液中, 时间为15min, 到时间后取出种子, 用纱布完全遮挡住, 待2~3h的密封后, 认真清洗种子。采用50%多菌灵或50%克菌丹作为浸泡药剂, 方法为融水浸泡。

3.2.3 消毒处理苗床土壤

采用福美双、五氯硝基苯与土拌合, 控制好1:1的拌合比例, 将足够的水浇在整个苗床上, 取出40%撒至畦内, 完成播种后覆盖好剩下的土, 目的就是延长有效期, 获得理想的预防效果;或者在播种后先不要盖土, 将59%的甲霜灵锰锌溶液喷洒在上面, 之后再盖土。

3.2.4 穴盘育苗

确保使用的育苗基质含有丰富的营养, 保持根部温度不变, 土壤水分充足, 促进根系加快生长。

3.2.5 精心管理苗床

种植者要采用合理的密植方式, 在出苗之前, 控制白天的床温在25~28℃之间, 夜间温度则至少达到20℃, 待出苗后应尽快通风换气, 苗期尽可能不浇水, 如果必须浇水则尽量将浇水时间定在白天, 浇水后马上撒一层细土, 使蔬菜根部得到良好保护。如果温度不断降低, 养殖者需要采取一定的保温措施, 避免蔬菜发生冻害,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农户可配置地热线, 起到育苗加热的作用。

3.3 蔬菜栽培常见灾害的预防措施

针对栽培过程中的各种病害, 要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

预防低温冻害的措施。农户要认识到低温冻害对蔬菜生长过程的影响, 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以解决该问题。为实时了解当地的气候状况, 农户要充分利用天气预报, 多关注天气变化, 如果大风、冷空气、降雪等恶劣天气即将来临, 为避免蔬菜的生长温度急剧降低, 要加盖双层草帘起到保温作用。与此同时, 为了使低温对蔬菜的不良影响降低, 要对蔬菜的生长变化情况给予高度关注, 尽快将已成熟的果实摘下。除此之外, 若外界的温度较低, 需要挑选适合的浇水时机, 使低温冻害对蔬菜作物的影响降低。天气晴朗时, 可多浇水, 但阴天时要减少对蔬菜的浇灌次数与浇灌量, 使种植区的湿度降低。不同蔬菜对水的需求量也不尽相同, 农户要结合其具体需求浇灌适量的水, 保证蔬菜健康生长[3]。

预防有害气体危害的措施。在预防有害气体方面, 农户要从多方面采取预防措施。就是合理施肥。农户要全面了解每种蔬菜对于肥料种类与施肥量的需求, 接着选择适合的肥料和恰当的施肥方法, 避免土壤中残留过多肥料, 进而产生大量有害气体;每次施肥后都需要浇水。蔬菜生长的必需元素之一就是水分, 施肥后浇灌适量的水可促进肥料融化, 并且帮助蔬菜根部吸收养分, 再运输至其他部位;要定时通风。农户要每天定时通风, 这样能够加快水分蒸发速度, 使空间中的湿气减少, 有助于蔬菜作物健康生长, 并且这样还能及时清除各种有害气体, 保持空气清洁、另外, 农户要将种植区域中的残留物与垃圾及时清除干净, 创造干净、舒适、良好的环境供蔬菜生长。

预防病虫灾害的措施。大棚、地膜等封闭空间中的湿度高、通风差、光照弱, 导致病虫迅速生长并大量繁殖。所以为了抑制病虫的生长与繁殖, 要做的就是改进蔬菜栽培保护地的特点, 使病虫害的危害减少。为改善通风性差的问题, 种植人员在天气炎热或中午温度较高时, 可将通风力度适当增大, 使蔬菜种植地的气温降低, 对于病虫的产生起到有效抑制作用。另外, 种植人员可喷洒适量的用于预防病虫害的烟雾或者使用农药, 能够大大降低病虫害发生率, 从根本上消除病虫的危害。为了避免病虫侵害蔬菜果实与健康菜叶, 农户要及时摘除已经受到病虫损害的果实与菜叶, 从而有效预防各种病虫害。

在栽培蔬菜的过程中, 难免会出现各方面问题, 各个环节中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 而且栽培过程本身就是有变数的。为了将优质蔬菜提供给广大消费者, 农户需要了解灾害的发生原因, 从而采取预防措施, 使人们对蔬菜的需求得到满足, 促进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国民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与此同时, 其对生活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今除了应季蔬菜外, 各种反季蔬菜也经常出现在餐桌上, 为提高蔬菜的营养水平, 必须注重栽培质量的提高。文章分析了蔬菜栽培的常见灾害, 提出了苗期管理方法, 并且探讨了有针对性的灾害预防措施, 以期为人们提供健康食材。

关键词:蔬菜栽培,常见灾害,苗期管理,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刘俊奎.保护地蔬菜栽培的常见灾害及预防措施[J].农业与技术, 2016 (10) :99.

[2]苏华林, 殷恒山, 陈金才, 等.茄果类蔬菜春提早栽培苗期常见病害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J].上海蔬菜, 2014 (6) :76-77.

常见灾害 第9篇

贵州山区地形起伏较大,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 加之降雨量充沛, 地质灾害频发。近年来, 由于不合理的人为工程活动 (采矿及基础设施建设等) , 常引发地质灾害的发生, 因此, 须作好地质灾害的识别与防治工作。

1 地质灾害简介

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和人为的作用在地球表层引起的破坏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的岩土体移动事件。地质灾害的形成是致灾地质作用与受灾对象 (人、物、设施) 相遭遇的结果。没有致灾作用, 灾害无法发生;而若作用遇不到有价值的受灾对象, 造不成损失, 也不能称为灾害。致灾作用是主导因素, 受灾对象是被动客体。常见地质灾害主要指崩塌 (含危岩体) 、滑坡、泥石流、岩溶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不均匀沉降。

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强、可预见性差、预测难度大的特点, 其防治工作常常是被动式的应急进行, 一旦发生, 将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按规模可分为小型、中型、大型和巨型。本文主要介绍贵州山区两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崩塌和滑坡。

2 崩塌的识别

崩塌俗称“垮山”, 是高陡斜坡 (含人工边坡) 上的岩土体完全脱离母体后向下倾倒、翻滚、跳动、坠落, 这一移动现象与过程称为崩塌。崩塌按运动形式分为:倾倒式、滑移式、错断式、拉裂式、陷落挤出式。

2.1 崩塌的形成条件

(1) 地形地貌:崩塌多发生在地形切割强烈的陡峭山体斜坡中上部位。

(2) 地层岩性:发生崩塌的岩性组合大多是上部为坚硬的碳酸盐岩, 下部为较软弱的碎屑岩。由于下伏软弱层抗风化能力较低, 易产生退坡, 从而导致上覆坚硬岩体形成陡岩或孤立山嘴, 岩体中的节理裂隙、卸荷裂隙及溶蚀裂隙发育, 将岩体切割破碎, 在降水或人为活动作用下易产生崩落。

(3)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对崩塌的产生有较大的影响, 因构造成因的断层面、岩石节理裂隙面成为岩体的软弱结构面, 软弱结构面越发育, 坡体越破碎, 崩塌就越易产生。

2.2 崩塌的引发因素

(1) 大气降水:降水形成的地表水冲刷坡脚, 导致坡脚掏空, 同时降水沿裂隙渗入坡内, 增大了对边坡岩体的动水压力和静水压力, 软化或淘蚀了裂隙中充填物, 同时增加岩体重力, 有利于崩塌的产生。

(2) 人类工程活动:人类工程活动 (采矿、切坡) 的影响是崩塌形成的重要因素。

(1) 采矿形成了较大的采空区, 如果预留保安矿柱过小或数量不够、不留保安矿柱或回采保安矿柱, 以及采矿过程中爆破震动, 破坏了岩体的结构, 导致上覆岩体失去支撑面开裂或使原有裂缝进一步扩大, 从而引发崩塌。

(2) 较大的切坡工程施工对岩体的震动破坏较大, 加上卸荷作用的影响, 切坡后的边坡岩体将会较为破碎, 易引发崩塌。

2.3 崩塌发生的前兆特征

(1) 崩塌的前缘掉块、坠落, 小崩小塌不断发生。

(2) 崩塌的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 嗅到异常气味。

(3) 不时有偶离岩石的撕裂摩擦错碎声。

(4) 出现热、气、地下水质、水量等异常。

(5) 动物表现极度异常现象。

3 滑坡的识别

滑坡俗称“走山”、“梭山”, 是斜坡上的 (具临空面) 土体或岩体, 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 在重力的作用下, 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 整体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移动事件。

3.1 滑坡的形成条件

(1) 地形地貌:滑坡多发生在在20~40°的斜坡体上, 一般小于50°。

(2) 地层岩性:滑坡的形成受地层岩性控制明显。多发生于泥岩、砂岩层分布区;另外泥页岩、泥灰岩、含煤地层, 其间的软弱夹层遇水易软化, 常构成层间或滑坡滑动带, 亦是软弱易滑地层。

(3)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相对发育的地方发生滑坡的机率也较大。

3.2 滑坡的引发因素

(1) 大气降水:大气降水渗入滑坡体后, 一方面增加了滑坡体的重量, 增加了滑坡向下滑动的推力, 同时降水时产生的静水压力及动水压力, 也增加了滑坡向下滑动的推力;另一方面软化滑带土, 使滑带土的力学性质大为降低, 减少了滑坡的抗滑阻力。经我院对历年来滑坡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 贵州滑坡80%的发生在雨季。

(2) 人为工程活动

(1) 公路施工、房屋建设、矿山建设过程中, 由于不合理的人工切坡, 形成了临空面, 使上覆岩土体失去支撑, 产生滑坡。

(2) 水库蓄水泄水与渠道渗漏:水库蓄水时, 浸润和软化滑坡体岩土体, 减小了滑坡体的抗滑力;水库泄水时, 水位急剧下降, 渗水压力和静水压力加大了滑坡体的下滑力。

(3) 堆填加载:在斜坡体上大量兴建楼房、工厂、堆渣、填土等, 增加了斜坡体荷载, 斜坡体失去平衡而引发滑坡。

3.3 滑坡发生的前兆特征

(1) 滑坡前缘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裂缝, 前缘土体出现隆起现象, 在滑坡体外两侧, 常形成沟谷, 常有双沟同源现象。可见到线形地物 (如道路、耕地边界等) 被错断位移的现象。在滑坡前缘坡脚处, 有堵塞多年的泉水 (井水) 突然干枯, 井 (钻孔) 水位突变等异常现象。

(2) 在滑坡体上, 常有鼻状凸丘或多级平台, 有积水洼地、“醉汉林”、“马刀树”、地面裂缝和房屋开裂、倾斜、沉陷、隆起、冒水等现象。

(3) 滑坡体后缘弧形、直线性裂缝急剧加长加宽, 新裂缝不断产生, 滑体后部快速下错, 四周岩土体出现松驰、小型坍滑现象。

(4) 滑带岩土体因磨擦错动发出声响, 并从裂缝中冒出热气或冷风。

(5) 滑体上如有长期位移观测资料, 临滑前, 无论是水平位移量还是垂直位移量, 均会出现加速变化的趋势。

(6) 动物惊恐异常, 如猪、狗、牛、羊惊恐不安, 不入睡, 老鼠乱窜等现象。

4 崩塌、滑坡的防治

对不同特性的地质灾害体采用不同的防治技术手段, 其方法主要包括保护性措施、预防性措施、监测措施和治理性措施。

4.1 保护性措施

从区域地质环境保护入手, 改善环境, 着重对区内地形切割强烈、地面坡度较陡的分布区实施生态工程治理措施。该措施包括两个方面: (1) 保护现有植被; (2) 退耕还林, 实施生态恢复, 增加林、草覆盖率。

4.2 监测措施

对地质灾害体实施水平位移及垂直位移监测, 通过所获取的监测资料进行分析整理, 达到预测、预报、预警的目的。

4.3 预防性措施

(1) 限制、规范人类工程经济活动: (1) 限制采矿的强度或限制开采; (2) 在地质灾害体或是附近也应限制强烈的人为活动。

(2) 监测预报:对滑坡、崩塌地质灾害, 主要监测其变形的水平、垂直位移情况, 此外, 还应观察滚石、掉块及房屋开裂、泉水流量、涌沙浑浊异常等情况。

(3) 避让搬迁:适用于规模大、危害程度大、危险性大的地质灾害体, 近期无力进行地质工程防治或防治效益低的灾害点。

4.4 治理性措施

适用于规模大, 正在发展中, 避让难度较大以及重点城镇, 投入少量工程可以挽救大量经济损失的灾害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措施:

(1) 滑坡治理工程措施:抗滑支挡 (锚杆、抗滑桩、重力挡土墙、削方减载、生态工程) ;

(2) 崩塌治理工程措施:拦挡、清除危岩体、锚固、防护网;

(3) 其它辅助治理工程措施:排水 (截、排水沟、排水孔等) 、防渗。

5 结束语

在工程选址中尽量避开已有或易于发生地质灾害的地段, 工程选址的目的, 在于寻求工程建筑与地质环境之间的最有利结合, 使工程建设充分利用有利的地质环境条件, 尽可能避免, 减少地质灾害损失。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注意避免因开挖、弃土、排水而引发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工程建设深入, 在工程建设中难免会遇到或引发地质灾害, 势必会给未来的施工以及工程使用造成隐患。因此, 必须全面、完整的识别地质灾害, 才能合理、有效的进行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 把经济损失降到最低。本文针对贵州山区常见的两类地质灾害:崩塌和滑坡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地质灾害,崩塌,滑坡,识别与防治

参考文献

[1]《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国务院令第394号) .

[2]《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DZ0240-2004) .

[3]《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 (DD02008-02) .

常见灾害 第10篇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1981年全国性的洪灾、1998年的洪灾、2008年的汶川地震, 我国发生的这些特大自然灾害, 使我国积累了大量在自然灾害发生时怎样预防控制传染病的经验。经过大量的事实证明, 在常见的自然灾害面前, 只要能做到提前预防、严格救灾过程各项传染病关联因素的控制, 是可以做到大灾之后无大疫[1]。

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s]临床学上的定义是:一类可以在人与人、人与动物或者动物与动物之间互相互传播的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疾病。大部分病原体是微生物, 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只占一小部分, 由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又称寄生虫病。传染病具有地方性、流行性和免疫性的特点。根据传染程度的强度和广度分类, 可分为:流行性传染病、大流行性传染病、蔓延性传染病和大爆发性传染病。

常见的自然灾害发生后, 人们生存的环境有了巨大改变, 这些改变为传染病的发生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主要有下列改变导致传染病发生风险增大:

1.传染源在自然界普遍存在:传染源普遍存在于自然界, 在正常情况下, 传染源排出病原体, 病原体通过特定的传播途径, 感染易感人群或动物, 通过传染后的人或者动物的互相感染而引发传染病, 感染病原体的人和动物都是传染源。在自然灾害发生后, 这些传染源依然存在, 但是人类的生存状态和自然条件却发生了改变, 正常情况下可以预防控制的传染病在灾害面前是否能预防和控制住, 是一个值得警惕的问题。

2.自然灾害后, 因为人类生活设施的毁坏, 人群一般是暴露在传染病传播的危险因素中的, 集中居住、环境被严重破坏和污染、滋生出大量传染病传播的昆虫媒介, 这时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是很广的, 极易发生传染病。

3.灾民们受灾后心理发生巨大变化:一般的灾民此时都处于惊恐、无助、悲痛及失去亲人后的巨大心理创伤之中, 没有了正常的生活条件, 人群的免疫水平整体急剧下降, 成为了传染病的易感人群。

4.自然灾害发生后, 人员流离失所, 正常的传染病防控流程被破坏, 人群整体失去早期发现、预防、控制传染病的能力。

5.防治传染病的药品、疫苗、器材、消毒剂、杀虫剂等临时短缺。

上面列举了自然灾害中易导致传染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同时, 自然灾害发生的季节不同、发生的地区不同, 其容易发生的传染病种类也不尽相同, 这对自然灾害发生后有针对性的防控治传染病提供了依据。

针对上面常见自然灾害对传染病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们总结出在自然灾害过程中,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如下:

1.加强对居民进行正常情况下传染病防治教育, 使人人都具有防治传染病的意识, 加强对传染病防治机构强化并尽量分级细化、加强专业人员的培训、加强医药和器械的储备管理、加强传染病防控紧急预案的建立和演练, 这些工作是灾后防控转染病的基础[2]。

2.自然灾害发生后, 政府应尽快恢复和建立灾害期间的卫生医疗组织机构, 了解当地易发传染病种类, 提前做好针对性的预防工作, 比如灾民防控传染病教育、进可能进行针对性的疫苗普及, 对有发热、腹泻、皮疹等症状的患者, 加强传染病的筛查, 发现疑似传染病得患者, 应迅速进行预防控制工作。

3.启动传染病防控应急预案, 建立灾区疫情监测网。

4.合理选择安置灾民点:一般来说, 灾民安置点应选在地势相对较高、通风向阳、水源方便、排水通畅的地方。

5.对灾民进行心理辅导, 使其增强救灾信心和生活乐观, 对灾民进行健康教育, 使其恢复心理健康, 增加当时的预防知识, 主动参与并配合各项预防控制传染病措施的落实。

6.饮用水的管理:这是灾区传染病防控应该首要注意的一项工作, 很多传染病是通过水源进行传染的, 而水又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资源, 因此, 灾区的安全用水管理显得特别重要, 灾区的临时供水水质检验合格后才能作为饮用水饮用, 饮用前要进行消毒处理, 最好的方式是饮用前经过煮沸, 阻断疾病介水传播[3]。

7.预防接种工作不可中断, 要严格按照当地免疫计划接种疫苗;根据受灾的地区条件、季节和预防传染病的需要, 开展对灾民和相关救灾人员关联疫苗的接种工作。

8.按照防疫专业机构的意见, 对灾区环境加强消毒杀菌杀虫工作, 对灾区灾民和救灾人员加强防虫杀虫工作。

9.加强野生动物、家禽、家畜的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管理。

10.保持灾区环境清洁、有序, 包括建立临时厕所, 垃圾集中处理, 人畜粪便、医疗垃圾等无害化处理, 防止蚊虫苍蝇的滋生消灭蚊蝇滋生蔓延。

1l.加强救灾物资的管理, 尤其是传染病预防和控制所需药品、器械、设备的供应保障。

12.加强异地救灾人员的传染病防控, 避免发生传染病引入灾区事件的发生。

摘要:近几年世界级的自然灾害频发, 各类传染病往往伴随着自然灾害的发生而发生, 因此加强对常见自然灾害对传染病的影响及其预防控制的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就近几年发生的由自然灾害导致的传染病流行做一分析, 总结自然灾害中传染病的影响及其预防控制措施。

关键词:常见自然灾害,地震、洪水、海啸,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

参考文献

[1]曾光, 訾维廉, 于国伟, 等.中国两次特大自然灾害后的公共卫生服务[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1, 22 (2) :87-89.

[2]杨文, 敖睿, 曹兆进, 等.四川省绵竹市地震灾后早期防病评估[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08, 24 (11) :835-839.

上一篇:制订复习计划下一篇:农村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