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集群企业范文

2024-05-10

新疆集群企业范文(精选5篇)

新疆集群企业 第1篇

在经济一体化趋势下, 全球经济呈现出某种程度的一致成长和衰退趋势。作为世界经济体的一员, 我国产业群体也不可避免随之兴衰。值得注意的是, 大量中小企业在特定区域的聚集而形成产业群体即区域产业集群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这种区域产业集群在发达国家蓬勃发展, 而且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工具。文章即是在这种背景下, 通过对理论框架深入分析, 把握当前环境的动态变化, 试图从微观层面构建适于新疆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的模式。

( 一) 演进分析框架下的产业集群理论

工业区位理论先驱Weber从投入—产出关系视角出发对工业积聚进行研究后, 马歇尔 ( 1925) 更加系统地研究了产业积聚现象, 并归纳出了产业集群优势。20 世纪80、90 年代, 随着各国学者对世界各地成绩表现突出的区域产业集群的案例研究和理论归纳, 形成了众多理论研究成果。在此期间, Nelson和Winter ( 1982) 提出了具有里程碑式的演化经济学理论, 引起学者们持续关注, 并开始从演化视角来研究其他领域的问题。产业集群研究的演进学派认为, 产业在特定区域的积聚并非仅仅决定于生产要素的流动性或特定区域的制度特征, 而是一个演进的过程。与自然选择理论类似, 产业集群演进同样强调环境的影响, 指出只有与内部和外部环境相适应, 特定的集群企业才能得到生存和发展, 而主流学派的研究往往忽视了现实中集群企业成长模式的多样性。事实上, 在演进的力量下, 不同区域的集群企业都面临着异质性的外部产业环境, 并进而形成了差异化的内部能力, 这些异质性会导致集群企业表现出不同的网络化成长模式。这是因为从经济演化的视角来看, 不同的集群企业面临着各自差异化的利基市场, 而由于路径依赖集群企业在各自的成长过程中会表现出差异化的内部能力。这两方面的综合作用进而影响了集群企业的网络模式选择行为, 从而形成差异化的网络化成长模式。演进学派强调集群企业网络的内生性, 认为异质性的集群企业会依托差异化的网络模式获得不同的网络资源以实现企业成长。

( 二) 新疆产业集群的演进过程

区域产业集群是某一产业与区域的有效结合, 政策的引导或地域的资源优势等因素, 众多与某产业相近、相关的企业机构在地理上的集聚。从新疆产业的演化过程看, 新疆各市、州的产业集群基本是以上述两种方式形成的。新疆产业集群化发展起步较晚, 而最初的产业积聚大多以工业园区的形式出现, 既有一般性的工业园区, 也有高科技园区、创业园区、出口加工区等。自1992 年国家首次批准设立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起, 新疆园区建设正式起步。在这一浪潮下, 数量迅速增长的各类型园区在各市、州纷纷设立。在全球产业集群热的背景下, 当时学者们的相关研究倾向于认为, 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存在着一个共同的基础即产业在地理上的集中效应, 园区的发展有赖于企业集群的形成, 而产业的集群式发展是园区发展的最终方向, 形成了通过建设园区来打造产业集群的思路。2011 年9 月, 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喀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建设的若干意见》, 使新疆开发区建设水平又上了新台阶。2013 年9 月, 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中亚四国时, 首次提出了共同建设横跨欧亚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 并在2014 年两会上把这一构想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 这为新疆产业集群发展再次提供了契机。20 多年来, 新疆园区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园区规模不断壮大, 产业集群的雏形在某些产业已经显现。目前, 新疆现有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园区60 多家, 入驻园区企业达数万家, 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全疆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例在逐年上升。可以说, 工业园区已成为新疆特色产业集群的主战场、地区经济的增长极。

( 三) 新疆集群企业成长现状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产业集群效应为新疆带来的经济增长日益显著。但是, 产业积聚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更值得关注。新疆地处我国西部边陲, 复杂的主客观因素严重阻碍了当地产业的发展。一方面, 新疆西部与8 个国家接壤, 拥有一、二类口岸共29 个, 尽管部分产业在技术转移、外商投资、商品贸易等方面获得一定优势, 但同时受发展中国家自身能力的限制, 参与国际贸易的产业并没有在此过程中吸取先进技术、产业成长经验。因此, 这种无形资源的单向输出, 既抑制了集群企业的学习又降低了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 新疆距离国内中心市场“远距离、高成本”的劣势, 决定了只有培育新疆特色的产业集群化发展道路, 才能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优势, 降低新疆经济发展的市场风险。相关研究表明, 从严格意义上讲, 新疆地区只有零星的产业集群存在, 政策指导下的产业集群仅有20% 的成功比例, 绝大多数园区仍以“集而不群”的现象存在, 且发展的规模和水平普遍严重落后于东部地区。从产业类型角度而言, 得益于本地区的资源优势, 新疆产业集群集中分布在第二产业, 尤以制造业集群居多, 而在制造业中部分行业又存在着“一等材料、二等产品、三等价格”的状况。以轻重工业分类, 新疆大多数产业集群又集中在轻工业,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规模数量则十分有限。最后, 从产业集群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变过程来看, 新疆产业集群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仍处于产业集群的“扎堆”阶段, 距离下一阶段“结网”到最高阶段“扎根”还有很远的路程, 而产业集群的优势也只有在后面的阶段才能显现出来。这种主要依靠数量增长而无力顾及产业优化和结构调整的发展现状, 是制约新疆产业集群发展的瓶颈所在。

根据上述理论框架和新疆集群企业自身的特性, 进一步研究新疆集群企业网络应该如何规划, 企业应选择什么样的网络结构才能有效地获取外部互补性资源以实现企业自身的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机制研究

随着企业网络对企业成长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以研究企业网络关系与企业成长为重点的企业网络化成长理论开始受到重视。从企业关系的性质来看, 企业网络的内涵包括社会网络 ( 企业所拥有的以血缘和地缘为基础的社会性关系) 、商业网络 ( 企业与其他企业长期往来而形成的网络) 以及二者的交织区域基于社会嵌入的商业网络三个方面。基于该内涵, 以下从企业网络化成长的作用机制和匹配机制两个视角分别对新疆集群企业进行分析。

( 一) 企业网络化成长的作用机制

所谓作用机制是指企业网络特征对企业成长的直接作用。对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基于Granvetter ( 1985) 的研究方法, 主要通过关系维度和结构维度来刻画企业网络特征。通过总结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 其作用过程如图1、图2 所示。

新疆特殊的自然人文环境, 伴随制度的不断变迁, 加之近几十年内地粤商、浙商、晋商等不同背景的商业文化的涌入, 这种种因素导致了新疆的社会网络呈模块化, 由于长期的人文传统, 在模块化的网络之间建立起链接的纽带又有着相当大的难度, 这进而导致了为这片市场服务的主体———企业之间关系松弛, 即便是扎堆在一个区域的集群企业之间亦是如此。一是由于上述客观原因, 集群企业之间互动不足, 二是由于集群企业只是群居并没有融入价值链内, 造成企业间的商业活动断链。所以, 对生存于这种环境中的新疆集群企业而言, 从关系维度来看, 企业网络的关系强度属于一种弱关系; 从结构维度来看, 企业网络是一种相对封闭的网络。弱关系给企业带来较低的维持成本, 虽减少了维持关系的时间投入但服务的互惠性却变差, 但也使企业获得有价值的外部信息, 因为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行为主体之间拥有的信息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封闭网络内的行为主体之间彼此都拥有联系, 频繁的沟通保证了高质量信息的传递并促进了主体间信任的产生, 这进一步形成了稳定的合作规范, 使得各行为主体共享嵌入网络的资源。事实上, 新疆的产业和企业在长期中养成了“政策的路径依赖”思想, 反过来看, 政策的效力也在不断改变着新疆集群企业的网络形式, 这种改变正趋向于开放化、融合化。吸取先进地区集群企业的成功经验, 对实践的逐步纠错, 加之许多更具现代管理观念的企业的引入, 既打破了新疆地区企业现状又迫使其必须放眼开来, 跳出固有的网络范围, 以开放的姿态融入到新的市场环境中。而对网络的弱关系的改变所产生的影响力就微乎其微, 但弱关系和开放网络的模式更能促进企业成长, 即Ahuja ( 2000) 所谓的信息溢出优势, 弱关系和开放网络在更大比例上占据信息桥的位置, 使得企业可以及时获得高价值的商业信息, 从而为企业带来新的成长机会。综上所述, 依据已有研究成果和目前的经济环境, 新疆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机制应选择弱关系和开放网络相结合的模式。

(二) 企业网络化成长的匹配机制

所谓匹配机制是指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能力状态与网络特征的匹配模式对企业成长的影响。基于吴波 ( 2008) 的研究方法, 在匹配机理上, 将外部环境对企业网络化成长的影响作为权变机制, 将内部能力状态的影响作为驱动机制, 两种调节模型如图3 所示。

企业外部环境的特殊变化往往会影响企业的管理决策。Mintzberg ( 1979) 指出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通常表现为不可预料性和复杂性, 前者指环境的快速变化所引起的诸多未知, 后者指与企业经营活动有关的不同性质的组织的数量增加引起的。另有学者从影响企业网络模式选择的更本质的机制出发, 将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分为接近不确定性 ( 发现外部资源位置方面) 和动员不确定性 ( 动员互补性资源方面) 。无论何种分类方式, 处于这类环境的企业都难以通过惯例性的、标准化的扫描来把握环境的变化。对于内部能力状态, 一些学者通过对企业内部能力 ( 学习能力、吸收能力和创新能力) 与网络模式的匹配性研究发现, 特定的内部能力只有与特定的网络模式相适应才能够有效利用网络模式提供的资源来提升企业绩效。根据前文所述各种因素, 新疆集群企业面临着不确定性极高的外部环境; 在内部能力方面, 源自政策、资源的路径依赖, 新疆地区的企业主体地位并没有完全显现出来, 造成了目前新疆企业, 特别是属于中小型企业的集群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局面。和内地集群企业相比, 新疆集群企业在内部能力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差距, 长期囿于与本土相似或相同企业的合作伙伴关系, 这种合作惯例很可能导致其产生惰性, 而不愿轻易打破这种惯例来与新的伙伴建立新关系, 结果导致集群企业学习动力不足, 吸收新知识与新信息的渠道狭隘, 没有这一系列动态的学习吸收过程企业的创新能力也就无从谈起。针对目前状况, 政策引导下的“东西联动”, 使得新疆市场门户开放, 这既为新疆企业输入了新鲜血液, 又为其带来了强劲的竞争对手, 而在这种不可逆转的经济发展战略势头下, 新疆各产业的集群企业要顺应形势与新伙伴建立商业关系, 既可使企业及时获得外部信息和资源, 又可通过向合作伙伴学习来提升自身能力, 以包容性的精神创造多元化价值, 这就呈现了一种显著正的互动效应。因此, 在新疆这片极具增长潜力的市场中, 高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和较弱的内部能力状态就要求新疆集群企业应选择以一种弱关系 ( 减小维持成本) 来融入开放性的网络中, 即与企业网络成长匹配机制的研究成果达到了吻合, 只有选择与外部环境和内部能力状态相适应的网络, 企业才可能取得更好成长。

三、结论

当今市场环境复杂多变, 企业之间的经济活动日益频繁和紧密, 形成了各类型网络组织, 这一组织已成为介于企业个体和市场之间的交易治理模式。本文通过对演进理论框架的简要回顾和企业网络化成长研究成果的引入, 在对新疆本土集群企业生存现状, 包括内部能力状态和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动趋势, 在进行相对客观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与之相匹配的新疆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模式, 即弱关系和开放网络的模式或将有利于新疆集群企业的成长。但是, 为了更充分地佐证这一结论, 还需要对集群企业进行深入调研, 收集准确的资料通过定量分析对模型进行检验。此外, 研究结论仅仅是结合了当前的环境, 而今后市场环境或呈现一定时期的稳定, 或企业处于不同的成长阶段等因素变化还需要对网络模式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摘要:演进经济学最初尝试从演进视角来分析区域产业集群的演进, 对集群企业所表现出来的多元化成长模式特别是网络化成长进行了系统研究。借鉴该理论的内在机理, 结合新疆地区集群企业成长的特殊环境, 从企业网络化成长的作用机制和匹配机制两个维度构建企业与内外部环境相匹配的成长模型, 通过定性分析提出新疆集群企业的网络化成长宜选择弱关系与开放网络结合的模式。

关键词:产业集群,新疆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

参考文献

[1]Nelson R.R, Winter S.G.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Economic Change.Cambridge[M].Mass: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2]黄洁.集群企业成长中的网络演化:机制与路径研究[D].浙江大学, 2006.

[3]邬爱其.企业集群化成长的网络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浙江省为例[D].浙江大学, 2004.

[4]赵延东, 张文霞.集群还是堆积——对地方工业园区建设的反思[J].中国工业经济, 2008 (1) .

新疆旅游产业集群的分析报告 第2篇

二、结论及启示

综上分析,新疆旅游产业初步显示以下特征。

1。新疆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和不断加强,会将有直接联系的技术、人力资源、各种配套服务机构等吸引过来,实现基础设施共享和资源优势互补,降低成本。并且随着产业链的延伸,将吸引更多相关产业甚至不同的产业,提升新疆旅游产业集群的竞争力[3]。

2。随着新疆旅游产业规模的扩张,不断拓展国内外市场,扩大影响,国内外游客不断增多。促使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有机结合,促使新疆旅游企业及相关支持性组织合理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协作。

3。新疆旅游产业企业既有分工又有协作、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互动关系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压力,有利于构成各旅游企业持续的创新动力,由此带来一系列的创新活动,推动产业升级,得以使新疆旅游产业进入全国这一行业的前沿地带。

产业集群已经成为理论界和各级区域政府所公认的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载体[4]。但我们认为,新疆旅游产业集群的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竞争优势,无论其自身功能的发挥,还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都没有显示它应有的分量。

因此,新疆旅游业在发展政策的制定上,一方面,应遵循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鼓励公平竞争,促进分工和企业的专门化;另一方面,要求政府面对集群负面的外部作用,应施以政策引导,而不是亲自指挥以至于扭曲市场,更不应由政府选择将某个或某几个企业做大做强。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新疆旅游集群的不断加强,从而带动整个新疆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2]张陆等。旅游产业内部的行业层次结构问题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1,(6):21—24。

[3]夏正超,谢春山。对旅游产业集群若干基本问题的探讨[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新疆旅游产业集群分析 第3篇

一、旅游产业集群的概念界定

美国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教授把产业集群定义为:“在特定产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机构, 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1]借用产业集群概念结合旅游产品的特性, 可以将旅游产业集群界定为:旅游产业集群是在旅游目的地区域范围内相对集中, 以旅游核心吸引物为基础, 围绕旅游六大要素, 同时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 有交互关联性的旅游企业和部门, 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形成的旅游经济集聚现象。旅游产业集群关注的是特定市场和活动的经济联系, 集群可以跨越地理和行政界线, 依赖于旅游价值链所有参与者共同努力, 形成某种“一揽子旅游产品”。旅游产业集群具有以下特征:专业化分工与合作特征, 关联性特征, 经济外部性特征, 动态特征等。

1. 新疆旅游产业空间集聚分析

区位商法是用来判断区域内是否存在产业集聚现象的主要方法之一。

式中Ei j指i地区产业j产值, Ei指i地区总产值, Ek j指国家k产业j的产值, Ek指国家k的总产值。LQ大于1, 意味着给定区域的产业相对专业化;大于1.12, 即表示高水平的专业化。在产业集群识别中, LQ大于1, 就可以认定产业集群形成[2]。

根据区位商公式, 我们把全国和新疆的相关资料列入下表, 并计算出新疆的旅游业相对于全国的区位商。

资料来源:《新疆统计年鉴》、《全国统计年鉴》。

数据公式:LQ=指新疆旅游业GDP, Ei指新疆总GDP, Ekj指全国旅游业GDP, Ek指全国总GDP。

由计算结果可知, 新疆相对于全国的旅游产业LQ值, 从2001—2006年分别为1.24, 1.30, 1.44, 1.30, 1.34, 1.29各区位商均大于1.12。这表明新疆旅游业产业在全国范围内相对专业化且水平较高, 旅游业的空间集聚显著。根据从2001年到2006年的LQ值数据可知, 2002年和2004年的LQ值均为1.30;2006年LQ值相对于2005年降低0.05;这种区位商数值的不变或下降, 似乎显示新疆旅游业的空间聚集程度有所下降, 但实际上是因为伴随新疆经济产业结构不断发展和完善, 各项产业也随之发展且产值不断增加。各项产业产值的增加从而导致总GDP基数变大, 使得旅游业区位商发生如上变化。

西北地区主要省份 (自治区) 国际旅游 (外汇) 收入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由表2可知, 从2001—2006年 (除去2003年非典特殊时期) , 新疆国际旅游收入稳步增长, 且位于整个西北地区第二位。从旅游产业集群角度分析, 其主要得力于新疆自然性因素和民俗文化的吸引力。新疆旅游资源具有不可移动性, 是吸引旅游者的原始动力。相比甘肃、青海、宁夏等地区, 新疆属于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且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 使得其形成了绝对比较优势, 吸引了大量的企业集聚, 从而加强了新疆旅游产业的空间集聚性。新疆旅游企业空间集聚性, 表现为核心旅游企业及相关支持性组织的密度不断增加。

2. 新疆旅游产业的空间相关分析

地理集聚性是所有产业集群的空间特征, 是集群效应产生的前提。旅游企业及其相关支持组织的数量增加使得新疆旅游产业的空间集聚性不断加强。

(万元)

资料来源:《新疆统计年鉴》。

由表3可以看出, 新疆五个主要旅游城市 (地区) 的旅游产值逐年稳固增长, 且首府乌鲁木齐均保持首位, 这是由于旅行社、酒店、旅游商店等都主要集聚在首府的交通主干道, 概括为“两带”“两块”。首府乌鲁木齐地处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中心位置, 区内现有12个航空港, 有24条国内航线以及到阿拉木图、塔什干、莫斯科、新西伯利亚、伊斯兰堡等国际航线。同时其又是第二亚欧大陆桥连接欧亚的纽带, 可以说, 新疆完整的公路网络以首府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 且首府旅游企业和支持性部门以及公共基础性部门之间, 形成了网络结构复杂的庞大旅游产业协作系统。乌鲁木齐作为重要枢纽对于全疆旅游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结论及启示

综上分析, 新疆旅游产业初步显示以下特征。

1. 新疆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和不断加强, 会将有直接联系的技术、人力资源、各种配套服务机构等吸引过来, 实现基础设施共享和资源优势互补, 降低成本。并且随着产业链的延伸, 将吸引更多相关产业甚至不同的产业, 提升新疆旅游产业集群的竞争力[3]。

2. 随着新疆旅游产业规模的扩张, 不断拓展国内外市场, 扩大影响, 国内外游客不断增多。促使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有机结合, 促使新疆旅游企业及相关支持性组织合理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协作。

3. 新疆旅游产业企业既有分工又有协作、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互动关系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压力, 有利于构成各旅游企业持续的创新动力, 由此带来一系列的创新活动, 推动产业升级, 得以使新疆旅游产业进入全国这一行业的前沿地带。

产业集群已经成为理论界和各级区域政府所公认的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载体[4]。但我们认为, 新疆旅游产业集群的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竞争优势, 无论其自身功能的发挥, 还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 都没有显示它应有的分量。

因此, 新疆旅游业在发展政策的制定上, 一方面, 应遵循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 鼓励公平竞争, 促进分工和企业的专门化;另一方面, 要求政府面对集群负面的外部作用, 应施以政策引导, 而不是亲自指挥以至于扭曲市场, 更不应由政府选择将某个或某几个企业做大做强。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新疆旅游集群的不断加强, 从而带动整个新疆经济的发展。

摘要:产业集群具有空间集聚、灵活、专业化生产、社会文化等特征, 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力所在。一个地区产业成长乃至经济的持续增长与该地区产业集群的蓬勃发展息息相关。新疆已将旅游业作为其主导产业之一来发展。引用区位商概念探讨新疆旅游产业在全国范围内的现状进行详细论述。

关键词:旅游产业集群,区位商,新疆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147-148.

[2]张陆等.旅游产业内部的行业层次结构问题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1, (6) :21-24.

[3]夏正超, 谢春山.对旅游产业集群若干基本问题的探讨[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新疆集群企业 第4篇

一、新疆城镇化道路的演变及特点

㈠新疆城镇化道路的演变城镇化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口城镇化;二是地域城镇化;三是经济活动城镇化;四是生活方式城镇化。新疆的城镇化进程, 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 即1949年~1957年的起步阶段, 1958年~1965年的剧烈波动阶段, 1966年~1978的停滞和缓慢发展阶段, 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阶段。

具体来说, 1949年~1957年新疆只有乌鲁木齐一个设市城市, 人口也只有10万人左右。全疆非农业人口94.07万人, 城镇化水平只有16.86%。1958年~1965年期间由于石油的开采, 增加设了克拉玛依市。全疆非农业人口155.14万人, 城镇化水平为26.23%。国民经济调整后, 大力压缩城镇人口, 城镇人口下降到133.74万人, 城镇化水平降为16.95%。1966年~1975年因“十年动乱”, 经济建设呈停滞、徘徊局面。城镇非农业人口增长与人口自然增长持平, 城镇化水平为19.04%。“拨乱反正”后经济发展, 城镇化进程相应加快。全区城镇人口增至283.38万人, 城镇化水平达到28.08%。这期间, 先后增设了石河子、奎屯、库尔勒、哈密4个城市, 使城市总数增加到8个。1979年改革开放后新疆城镇化进程加快。先设立了昌吉、塔城、阿勒泰、吐鲁番、阿克苏、和田、博乐、阿图什8个城市, 后又设立阜康市、五家渠市、阿拉尔市。城镇化水平达到30.8%。到2006年底全区设有城市22个, 建制镇229个, 城镇化水平达到37.15%。

㈡新疆城镇化发展的特点新疆因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状况, 人口和城镇主要分布在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边缘的平原绿洲地带, 呈环形的点状分布, 这与新疆水资源主要集中在阿尔泰山、天山和昆仑山有关。而且大小不等的500多块绿洲又被戈壁、荒漠所分割, 绿洲总面积约占全疆面积的5%。新疆城镇依洲而建, 主要分布在天山南北麓、昆仑山北麓、阿尔泰山南麓, 基本沿铁路及公路交通干线分布。其中, 相对集中地带是乌鲁木齐至霍尔果斯口岸的北疆铁路沿线的天山北坡经济带地区。这一地区有9个市、5个兵团农业师。新疆以天山为界, 又大体分为南疆、北疆和东疆三大块, 城镇分布密度西部大于东部, 北疆大于南疆。南疆由于降雨稀少、不利于种植业发展而城镇分布较少, 北疆由于水资源较丰富、绿洲多、经济发达而城镇分布较多。据2006年《新疆统计年鉴》数据, 南疆地区的城镇有97个, 占全疆的40.4%;北疆地区有121个城镇, 占全疆的50.4%;东疆分布了22个城镇, 占全疆的9.2%。

二、新疆农村城镇化发展模式的现状及问题

㈠新疆农村城镇化发展模式的现状新疆解放后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使农村城镇化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形成了一些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模式, 概括下来有以下五种类型。

一是基础农业型。多以农业专业化较强的团场为主, 形成为农业专业化生产提供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 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和生活文化服务的镇区。如148团西营镇、29团吾瓦镇、12团南口镇等。

二是乡镇企业型。主要是由于场办工业、乡镇企业或私营企业的带动而发展起来的小城镇, 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的郊区及外围地区。如102团的梧桐镇、石河子总场的北泉镇等。

三是商贸型。主要以商品交易、物资流通为主, 分布于公路、铁路沿线及边境口岸地区的城镇。如129团五五新镇、62团口岸城镇。

四是综合型。一二三产业均衡发展、无明显优势的城镇, 在新疆兵团有很大一批。

五是其他型。以交通枢纽、风景旅游等为主发展起来的城镇。如137团乌尔禾镇。

㈡新疆农村城镇化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一是以基础农业型为主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其经济规模小, 人才、科技和基础设施落后, 资源开发程度低, 从而造成经济发展的障碍, 导致城镇化发展缓慢且后劲不足。二是乡镇企业的现代化水平偏低。乡镇企业虽然对城镇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其产业结构单一, 第一产业比重偏大, 工业发展落后、规模效益差, 人才资源相对缺乏, 资源优势尚未转化成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三是区域中心城镇的集聚辐射能力弱。新疆由于地广人稀, 城镇分布较为分散, 再加上各城镇及城镇与所辖乡村之间交通不便利, 导致资源及人力难以达到优化整合及合理配置, 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较弱。四是城镇发展模式趋同性强。新疆城镇发展绝大多数以农业类型为主, 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发展模式的趋同性, 缺乏创新。

三、东部发达地区城镇化发展模式的成功经验对新疆的启示

㈠东部发达地区城镇化发展模式当前农村城镇化比较成功的范例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 这些小城镇已成为区域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增长点, 并成为当地城市化率提高的主要动力, 这些模式总结起来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外资推动与出口导向型。这种模式是以经济特区和开发区建设为契机, 以经济区域化为目标, 积极扩展内外开放的双向型经济。珠江三角洲地区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大力发展外向经济, 因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需要投资环境的改善, 从而也就改善了基础设施;大幅度调整农村经济结构, 如珠江三角洲地区乡镇工业的迅速发展, 使二、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迅速上升;内外市场联动, 珠江三角洲地区既注重内部市场, 也积极开拓外部市场, 这种“内外联动”的市场效应使珠江三角洲经济迅速向国内外市场拓展。

二是大城市带动型。这种模式是在利用大中城市辐射作用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去积极争取发展的空间。北京和上海郊区的农村城镇化就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在该模式中小城镇的发展是建立在依托大中城市发展基础上的。其特点主要是中心城、卫星镇、一般建制镇, 甚至每个县、乡都进行了规划, 是郊区城市化的强大推动力;适应了大城市未来发展的趋势, 对郊区功能的定位有了进一步拓展。

三是政府推动下的农村龙头企业带动型。这种模式是以乡镇企业发展为动力, 通过农、企相辅的形式来转移本地区剩余劳动力从而促进城市化的发展。苏南地区是采用这种模式发展起来的比较典型的地区。其主要特点是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 特别是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地方政府把社会上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生产要素整合起来, 迅速的发展了农村经济, 并使各产业之间保持了一种稳定的协调关系;龙头产业的带动, 集体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以工业兴镇, 促进小城镇发展。

四是市场促进下的企业参与开发建设模式。这种模式是以家庭经营为基础, 以市场为导向, 以小城镇为依托, 以农村能人为骨干的形式来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温州地区是这种模式的典型地区。该模式的特点是:民营经济广泛存在, 使该类型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农村工业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提升了产业的竞争力, 并成为小城镇发展的主要依托;制度创新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㈡东部发达地区城镇化发展模式的成功经验及借鉴在我国东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大都充分利用了产业化推动的作用, 如温州的专业化生产、苏南的乡镇企业发展模式等, 都强调了产业集群在这些地区农村城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可以说, 正是由于产业集群对人口、资源以及资本强有力的吸引力, 才促进了各级城镇的迅速发展, 最后带动了整个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

产业集群有利于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 同时也有利于加快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步伐, 促进城镇发展。东部地区的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众多专业化、规模化程度很高的产业集群, 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西部地区尤其是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过程中, 吸纳的力量主要来源于非农领域。要形成非农产业的组织形式, 不可避免的应选择集群化发展模式, 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辐射力的结合本地资源优势的特色集群产业, 实现产业转移和地域转移的协调和统一, 进而带动相关产业和周边地区的发展。

四、基于产业集群的新疆农村城镇化发展模式的构想

㈠模式的指导思想和构建原则新疆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应该通过产业集群增强竟争优势, 推动非农经济发展, 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聚集, 加快农村城镇化的步伐。目前新疆的城镇化水平较低、经济实力弱, 所以新疆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是繁荣城乡经济, 使分散在广大农村的第一产业和相对集中于城镇的二三产业之间, 建立起内在的技术经济联系, 把城镇化作为产业化的载体, 把产业化作为城镇化的动力, 以地域空间的演进来繁荣城乡经济。

新疆城镇化模式的构建要本着城镇结构合理、层次规模有序、功能分工互补、城乡联系紧密的要求, 优先发展条件较好的乡镇。基础设施是小城镇经济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完善的基础设施可直接促进着小城镇的发展, 应注重小城镇发展中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结合, 实现小城镇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㈡模式的构建设想一是充分利用邻近大中城市的优势, 承接大中城市的技术、产业、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辐射, 承担中心城市部分功能和作用。这类城镇应充分利用近城区位优势, 三类产业同步发展, 促进城镇建设上台阶、管理上水平, 从而取得发展上的优势。二是利用传统、新兴的商品集散地的优势, 大力发展交通运输, 优化环境卫生和人居环境, 强化市场、技术优势和管理, 通过专业批发市场、区域性商贸中心的繁荣, 服务工业、农业和建设城镇。三是利用交通便捷、运输量大、信息快、流动人口多的特点, 积极发展二、三产业, 实行交通促流通, 以路兴镇, 但同时也要防止出现沿着骨干公路建城镇这种模式, 这种模式往往既造成了交通安全的恶化, 又破坏了城镇景观。四是主要是为大中型工矿企业协作配套生产。这些小城镇既要找到接续性的产业形式, 又要做好原来的工矿服务, 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五是利用旅游资源的开发搞好旅游服务, 实现“山上游、山下住”, 既保护自然资源, 又能够开拓发展第三产业的新路子, 形成农民自我建镇、发展旅游产业的良好局面。六是利用省界、国界发展边际贸易, 强化交通服务基础设施, 聚集各方面的生产要素, 构筑边缘区的城镇化基点。

㈢基干产业集群的新疆农村城镇化模式的政策措施在实际工作中, 各级政府部门应该从以下角度制定相关政策, 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 以使其带动城镇化的发展。

一要加强产业集群推动城镇化发展的理论宣传。新疆产业集群的发展, 首先要从思想认识方面加强宣传和教育, 在各级政府管理人员以及企业家中广泛宣传集群经济的优势, 让产业集群的理念被人们所接受, 然后才能在实际中加以发展。

二要加强城镇化发展的规划和管理。根据农村城镇化发展的要求, 各级地方政府在编制和修订城镇体系规划和重点小城镇建设规划过程中, 要把产业集群放在首要的位置, 将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城镇建设和城镇体系发展相结合, 形成产业化与城镇化相互带动的良好格局, 把重点城镇的建设和产业发展放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位置。

三要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吸引更多人口和产业集聚。产业集群的发展必须以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保障, 在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中应加大政府预算内外资金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好的基础设施和健康的城镇环境, 能吸引更多的人口和产业的集中, 也就会推动城镇的发展, 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才能增强。

摘要:本文阐述了新疆城镇化道路的演变及特点, 分析了新疆农村城镇化发展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借鉴我国东部地区城镇化的成功经验的同时, 提出了新疆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思路和模式。

新疆集群企业 第5篇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和集群发展的规模效益,是其他形式无法比拟的[1]。美国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1998年发表的《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系统地提出了新竞争产业集群理论,从竞争优势理论角度认为产业集群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2,3]。因此利用产业集群来促进煤炭产业的发展成为提升新疆煤炭产业竞争力,提高新疆地区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新疆煤炭资源丰富,预测储藏量达2.19万亿吨,占全国预测储量的40%,位居全国首位[4],2008年新疆原煤产量占全国2.4%,居第12位。煤炭工业一直是新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且近年来已形成乌鲁木齐、哈密三道岭、艾维尔沟三大煤炭生产基地,煤炭产业集群已越来越成为新疆煤炭产业发展的重点。因此,针对新疆煤炭产业的发展状况以及煤炭产业集群化的发展趋势,怎样有效地衡量煤炭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和其主要影响因素,怎样利用新疆丰富的煤炭资源优势,是决定新疆煤炭产业形成方式和发展方向的重要依据。此外,新疆正值煤电、煤化工产业发展的机遇期,在产业高速成长发展的经济背景下研究新疆煤炭产业集群是十分有意义的。

大多数国内外专家在研究产业集群竞争力时,选取的研究方法多为单一的钻石模型(即GEM模型),并没有对影响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因素进行细化分析。而本文将GEM模型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通过建立新疆煤炭产业集群的GEM模型对其竞争力水平做出测定,并据此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新疆煤炭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模型,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新疆煤炭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评价,最终得出相关结论。

2 模型简介

2.1 GEM模型

2.1.1 GEM模型简介

GEM模型是加拿大学者帕得莫和吉博森在波特钻石模型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分析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基础—企业—市场”模型,其最大特点是对影响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六个因素分别进行了量化处理[5,6],从而可以用来测定新疆煤炭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水平。在GEM模型中,产业集群竞争力取决于三要素六因素(如图1)。

其计算过程可分为因素评分或赋值,计算“因素对”分值,计算产业集群竞争力总得分三个步骤。首先,以世界标准为参照按十个等级(见图2),采用专家意见法对产业集群的六个因素进行评分[7];然后给因素对中的两个因素赋以相同的权重,并取两个因素的平均值作为因素对的分值,有

PS=(D2i-1+D2i)/2

PS(PAIR SCORE)即因素对分值,D2i-1、D2i表示因素对中成对的两个因素的得分;接着计算产业集群竞争力总得分,需要做两次转换,第一次转换是将三个因素对分值转换为产业集群线性分值,其计算方法是将因素对分值相乘,有

LCS=∏i=1.3(PS)=∏i=1.3(D2i-1+D2i)/2

LCS(LINEAR CLUSTER SCORE)即产业集群线性分值,第二次转换只是一个比例上的转换,目的是使得最后得分的满分是1000,因此,GEM模型产业集群竞争力总得分的量化表达式为

GEM=2.5[∏i=1.3(D2i-1+D2i)]2/3

根据上述量化表达式计算,如果一个产业集群六个因素得分都在5分左右(达到平均水平),那么它的GEM得分为250左右,说明此产业集群的竞争力达到国内平均水平;当六个因素的得分达到7分左右,它的GEM得分将在490左右,说明此产业集群在国内竞争力很强;如果所有因素的得分都接近10分,那么它的GEM得分接近1000,说明此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是全球最强的。

2.1.2 GEM模型构建

本文应用GEM模型对新疆煤炭产业集群竞争力作出了初步评价,首先采用专家意见法对新疆煤炭产业三要素六因素进行评分,得出表1。

然后根据评分计算出新疆煤炭产业基础、企业、市场三要素的得分分别为6分、4分和5.5分。最终得出新疆煤炭产业集群的GEM分值为220分,低于250分,表示新疆煤炭产业集群的竞争力略低于国内平均水平,说明新疆煤炭产业已形成集聚现象和集聚规模,但还没有充分发挥集聚效益,集群竞争力不具有明显优势。虽然新疆的煤炭资源约占全国的40%,而且拥有广大的市场,但是其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集群还处于初级阶段,有很大的提升和发展空间。

2.2 层次分析法

2.2.1 模型构建

层次分析法是(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为萨迪(T.L.S atty)于1970年代初期提出,其最大特点在于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强调系统化、层次化[8,9]。其基本思想是根据问题的性质和需要达到的总目标,将问题分解为不同的组成因素,并按照因素间的相互影响以及隶属关系将因素按不同层次聚集组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10]。最终把系统分析归结为最低层相对于最高层的相对重要性权值的确定或相对优劣次序的排序问题,从而为决策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因此,通过层次分析法可以对新疆煤炭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优劣性排序,从而为提高新疆煤炭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战略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原理,本文在选择指标构建模型时,考虑新疆煤炭资源、市场和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遵循系统性和层次性相结合、概括性和全面性相结合等原则,通过文献资料查阅和专家咨询的方法,建立新疆煤炭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体系模型,如图3所示。

本文将提高新疆煤炭产业集群竞争力作为总目标A;根据GEM模型从产业集群的基础、企业和市场衡量产业集群竞争力,归纳出三个准则层目标B1:煤炭产业集群基础,B2:煤炭产业集群企业的生产能力,B3:煤炭产业集群的市场需求;最后根据新疆煤炭产业煤炭资源丰富的现实,煤炭企业发展的特点以及煤炭市场的需求状况选取了12个指标具体进行分析:分别为C1:煤炭资源储量,C2:煤炭开采能力,C3:产业集群基础设施,C4:区域政策,C5:规模以上企业数量,C6: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C7:规模以上企

业工业销售产值,C8:规模以上企业利润总额,C9: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C10:本地市场需求,C11:内地市场需求,C12:运输成本

2.2.2 权重确定

模型构建后,上下层次指标间的隶属关系就被确定了。本文通过以下步骤来确定权重:

(1)构造判断矩阵。采用专家意见法进行问卷调查方式,对上述递阶层次结构进行两两比较,并用1~9比例标度将定性的比较结果转化为定量的判断数据,形成判断矩阵。

(2)指标的相对权重及一致性检验。本文采用Matlab软件包直接生成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和归一化的特征向量,生成的最大特征值记为λmax,最大特征值对应的归一化特征向量,记为向量w=(w1,w2,…,wn)T,即各指标的相对权重。利用Matlab计算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后,要进行一致性检验。对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的步骤如下:

(a)将最大特征值λmax 导入如下的公式并计算出一致性指标CI。

CΙ=λmax-nn-1

(b)计算随机一致性比率CR

CR=CΙRΙ

式中:RI为平均一致性指标,可以通过查表获得。当 CR<0.10,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通过,否则需要重新调整和修正判断矩阵。

根据以上步骤,得出各层次的相对权重,如下:

注:A的CR=0.0559 CI=0.0324 RI=0.58

注:B1的CR=0.0036 CI=0.0033 RI=0.90

注:B2的CR=0.0595 CI=0.0666 RI=1.12

注:B3的CR=0.0251 CI=0.0145 RI=0.58

(3)指标的组合权重及一致性检验。上面得到的是一组要素对其上一层每一要素的相对权重。最终要得到各要素,特别是最低层中各指标对于总目标的排序权重,从而进行评价研究。本文采用几何平均综合排序向量方法对多个判断矩阵进行计算,得出新疆煤炭产业集群竞争力指标组合权重(见表7)。

对层次的综合排序也需作一致性检验。

CR=0.6491×0.0033+0.2790×0.0666+0.0719×0.01450.6491×0.90+0.2790×1.12+0.0719×0.58=0.0231

CR<0.1,从而判定判断矩阵具有整体一致性。

(4)对上述结果进行排序可得:

3 结果分析

针对表7的排序结果,本文进一步将12个具体指标分成了三类,以0.1和0.02为界,综合权重大于0.1的为产业集群的支撑因素,0.1到0.02之间的为产业集群的维持因素,小于0.02的则为产业集群的制约因素。

(1)从产业集群基础来看:

煤炭资源储量、煤炭开采能力是影响新疆煤炭产业集群竞争力的主要支撑因素,其中煤炭资源储量的权重为0.4312,煤炭开采能力的权重为0.1523,表明新疆的煤炭产业在资源禀赋方面占有着很大的优势,合理的利用可以极大地提高新疆煤炭产业集群的竞争力,而近年来国内煤炭大企业进入新疆使煤炭采收率由20%提高到40%,极大地促进了煤炭产业的发展;产业集群基础设施和区域政策是影响新疆煤炭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维持因素,其权重分别为0.0597和0.0286,说明新疆煤炭产业的发展需要基础设施和区域政策的支持与辅助。

(2)从产业集群企业的生产能力来看:

新疆煤炭企业的利润总额是主要支撑因素,其权重为0.1523,根据新疆统计年鉴,2007年新疆规模以上煤炭企业的利润总额为50 269.5万元,而2008年新疆规模以上煤炭企业的利润总额为935 456.5万元,增产率为246.67%,如此高速度的增长会加快产业集聚的进程,也保证了产业集群所需要的资金来源;工业销售产值和工业总产值的权重分别为0.0693和0.0296,属于维持因素的范畴;而企业数量和从业人员平均水平两项指标则成为新疆煤炭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新疆目前形成规模的煤炭企业数量偏少,2009年的新疆煤炭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仅为119个,同时从业人员的平均水平偏低。

(3)从产业集群的市场情况来看:

内地市场需求是影响新疆煤炭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维持因素,其权重为0.0521,新疆作为煤炭资源丰富的省份,拥有的优质煤炭可以极大地满足内地市场对于煤炭资源的需求,西煤东运是新疆煤炭产业的发展趋势;但日趋饱和的本地市场需求和较高的运输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新疆煤炭产业集群的发展,这两项指标的权重分别0.0123和0.0073,不利于集群竞争力的提高。

4 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新疆煤炭产业集群竞争力模型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影响新疆煤炭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诸多因素中,产业集群基础因素占据着一定程度上的优势,其4个具体指标均为关键支持因素和维持因素,无论是丰富的煤炭资源还是日趋增长的煤炭开采能力,对于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煤炭产业集群都是有利的。而在企业生产能力和市场方面,有优势但是也存在着劣势,其指标多属于维持和制约因素,新疆煤炭产业的企业数量、从业人员平均水平、本地市场需求和运输成本则制约着产业集群效应的发挥。因此,如何继续有效地发挥关键支持因素,深度挖掘维持因素,改善和提高制约因素,是新疆煤炭产业集群发展的重点。基于此,可以从以下三点着手:

(1)引进大企业,组建煤炭集团,形成以纵向一体化的大企业为主导的轮轴式产业集群

新疆煤炭资源丰富,国家和自治区政府近年来对新疆煤炭优势资源的开发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引进了神华,徐矿等大型煤炭集团,大大提高了煤炭开采能力和煤炭经济的发展,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政府为导向的轮轴式产业集群模式。因此,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挥煤炭产业集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就要持续地大力引进国内外和区内外的大企业(大集团),保证融资和技术来源,发挥大集团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优势,带动煤炭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高。

(2)完善基础设施,重视内地市场,发展由地方政府启动的工业园区式产业集群

新疆的煤炭产业集群基本上是由政府主导,整合全国该行业的优势力量,注入大量的资金、技术、人才在相对较短的时期内迅速发展起来,形成规模化的优势突出的产业,新疆的煤炭产业一直以来均是走基于政府主导组织开发的外生型发展道路。在市场条件下,应将市场效益发挥到最大化。因此,自治区政府要把握住西煤东运的契机,完善产业集群基础设施,实施相关产业政策,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大力发展煤炭产业的地方工业园区模式,形成规模优势,提高煤炭企业生产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建立煤炭产业的长期优势,提高新疆煤炭产业集群竞争力。

(3)培育地方煤炭企业,组建以中小企业居多的卫星网络式集群

针对新疆本土大型煤炭企业的缺乏和从业人员水平偏低的现状,只有对现有生产区的小矿进行技术改造、整合,提高生产能力,提高技术水平,提高员工素质,形成一大批中型或接近中型规模的生产矿井,提高单井生产规模,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才能加强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其运输能力。此外,要打破行业界限,鼓励不同行业企业联合开发利用新疆煤炭资源,实行煤电联营、煤运联营、煤炭与其他相关产业联营,尤其是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发展坑口电站,培育和发展煤电、路、港一体化的跨行业企业集团。因此,应引导和支持众多中小型企业依赖新疆的煤炭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组建卫星网络式的产业集群,以提高新疆当地煤炭企业的生产与发展能力,真正带动新疆区域经济的发展。

上一篇:中山市药学会下一篇: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