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数学备课研究

2024-06-25

新课标下数学备课研究(精选10篇)

新课标下数学备课研究 第1篇

一、认真研究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前言,介绍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提出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第三部分是内容标准,这是核心内容,它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学生对各部分知识点的完成任务是能、会、体会、了解、探索、掌握、经历等。第四部分是课程实施建议,从教学、评价、教材编写等三个方面给出详尽的建议。《新课程标准》对基础数学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只有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才能领会到国家对基础教育数学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才能理解基础数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彻底吃透教材内涵

像读语文课文一样,对数学课本也要逐字逐句逐段地读,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句或中心思想,例题、练习题、习题要分析所用知识点、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老师要解析和阐述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等内容,这些内容是必须认真研读、深刻理解的。当一节课的内容烂熟于心之后,老师就可以设计这一节课的教学流程:怎样引入课程、怎样总结归纳、怎样讲例题,在哪些地方需要学生交流、合作、探索等等。总之,只有吃透教材,老师才能在课堂上巧发挥,应变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三、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一节数学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课堂引入、归纳新知、例题讲解、巩固练习、小结和布置作业。每一方面的内容,老师都应精心设计,认真推敲最完美的细节。新课引入很关键,引得好,学生兴趣深厚,注意力集中,学习效率高。因此,许多数学老师在这一环节上下的功夫最多。引入方法各式各样,年轻老师可以多参考好的做法。经验丰富的老师,常常能做到新旧知识的自然过渡,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新知识。课本的例题一般不是很难,但是有经验的老师还是非常重视例题的讲解,善于引领学生总结例题所用的知识点、方法及技巧,举一反三,将例题适当引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应给学生留出足够时间,巩固、总结、消化和吸收新知识。

四、认真设计板书

好的板书字迹工整、画图美观,是艺术品,欣赏之余,学生从中可以感觉到老师对美的不懈追求的人格魅力。好的板书言简意赅、条理清楚,是反映教学内容的镜子,是老师、学生和教材三者之间联通的桥梁。好的板书,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深刻的。

五、充分准备适合学生的评价

新课标下的备课策略 第2篇

【关键词】新课标 备课 三维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181-02

作为一名教师,备课是我们整个教学工作展开的首要环节,课备得充分与否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上好一节课,能否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所谓备课,就是教师为课堂教学做准备的动态过程。教师的生活、学习、教学等活动,以及教师对人生的思考、生活的感受和知识的增长等理性和非理性的思考和认识过程等,都可以说是备课的一部分。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备课?这是摆在我们面前非常现实的不可回避的课题,备课的“备”可以理解为“准备”、“预备”和“完备”;“备课”就可以理解为“为课堂教学做准备”和“使课堂教学更完备”。一位教育专家说过:“教师在备课时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㈠体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㈡体现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的理念 ㈢体现生活化的理念 ㈣体现课堂资源整合的理念 ㈤体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转变的理念。在新课程标准理念和这些基本要求下,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独裁者和传授者,而是一个促进学生学习的设计者;课堂不能再是居高临下一言堂,而是交流合作的大课堂;教学不再是步调一致的齐步走,而是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努力体现学科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此引导课堂教学从单纯的注重知识技能转变到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目标轨道上来。

新课程标准鼓励教师树立大的备课观,大胆创新,不要拘泥于一节一课,而要综合整理教学资源。在此理念和认识指导下,我觉得备课需从这几方面进行,从备课时间上说可分为课前备、课中备、课后备;从备课的方面可分为:备知识、备课程、备学生、备自己、备教法。

备知识

备知识对于教师而言是一项长期的,终身的任务。作为教师,既得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得有广博的综合知识。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备课的优劣,教师缺乏创新素质,很难引导学生去创新。教师缺乏开放和研究精神,很难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专业素质与综合素质是教师备好课的前提条件,也是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能力。

备课程

备课程,就是整合教学资源,进而优化和设计教学资源,以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教学效果更好。在备课的过程中,我认为教师需考虑得是:㈠教学目标。无论对老师还是对学生,只有目标明确才能有的放矢,不致于“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不至于让我们的教学活动流于形式。 ㈡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思想教学理念的载体,教师必须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整合学科资源优化教学内容,开阔视野,既体现知识的基础性,还要体现理念的开放性。㈢教学意义,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只传授本科目的专业知识,同时应该学会对教材内容进行提炼与升华,在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留下我们的痕迹。㈣教学用具,在传统教学中,“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就是所有的教具,而现在我们有了许多的教学辅助工具。这时候,教师需要考虑所讲授内容采用哪种方式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增加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备学生

学生是新课程课堂有效教学的主体,学生的真实情况及状态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备学生首先要对学生基本情况作全方位的了解与评价。他们有他们这个年龄阶段共同的特点,可是又来自于不同的家庭文化背景下,有个人的性格、气质和思维方式。因此,在这个环节,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主体性。

备自己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权威者,是固定不变的、无可争议的“贤者”的代表。体现在教学中就是教师的一切都是对的,形成了“唯我独尊”的价值观。新课程强调教师要自我反思,要充分认识自己,同时在教学中要做到:㈠备策略。教学策略就是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而使用的教学方式与手段。这要涉及到教学导入策略、板书、课后总结策略。 ㈡备弱点。弱点是针对我们在传统教学中所形成的旧的观念和做法而言的。我们要改掉过去满堂灌的做法,尽力让学生参与到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改掉过去对学生“一视同仁”的习惯,根据学生的差异,制订不同的任务,以期望他们都有收获有成就感;改掉过去我说你听,我布置你完成的学法,让学生去自主探究,进而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㈢备风格。我觉得,一个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总会形成一种特定的教学习惯、着装习惯、语言习惯、情感习惯等。这些微因素就构成了一个教师的风格,这些方面也许并不是教学的内容,但却影响着课堂的气氛,教学的效果。

备教法

课堂教学是一种特定的群体活动,师生情绪的高涨与低落直接影响着其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设计时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建立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对待教学内容更要创设问题情境以此激发学习兴趣,进而自主探究或合作交流,让学生在愉快的过程中成为问题的解决者。而此时教师也不能忽略自己的主导作用,要时刻注意教学时间的优化,追求课堂效益最大化。

在整个的教学流程中,以上的备知识、备课程、备学生、备自己、备教法只是在课前所做的准备工作。我们都知道,课堂教学并不一定完全按自己预设的方案进行,面对同样的问题可能会生成不同的答案,也可能会衍生出不同的问题等等,那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备课工作还在进行中。

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贯穿着我们教学环节的始终,要保障持续发展的高质量教学,我们必须去关注我们的教学效果。我们的教学不能是课堂上异彩纷呈,课后过眼烟云。课堂行为结束后,我们要对学生予以进一步的关注。首先,我们要考查我们的“三维”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没有;学习能力是否得以转化;我们的作业布置是否体现人文性和发展性。同时,教师要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是否完备,有哪些新东西生成等等。

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做到了课前精心,课堂用心,课后耐心,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全面了解学生,时刻总结经验,我们每个人都会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级中学课程标准》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备课研究 第3篇

一、备课要合理预设教学目标

根据现代课程理论, 确定教学内容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要体现学科发展的趋势, 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认知水平。从新课标的精神出发, 教师备课的最终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促进人人发展。预设课堂教学目标时一定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即俗话说的“跳一跳摘得到”;要尽可能面向全体学生, 不能只面向少数优生。例如在讲解随机事件问题时, 我们可以举这样一个例子创设悬念:同学们, 老师有个发现, 把数学课本随意翻开, 一定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左边的页码是偶数, 右边的页码是奇数, 如不相信可以试一试。这一问题情景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现实和认知基础上, 学生“跳一跳, 够得着”, 因而能够成为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诱因, 不断地引起认知冲突, 然后再根据教材中的事例展开分析, 从而更能运用好教材。课堂教学目标是选择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过程的依据。如果课堂教学目标定位不正确, 那么教学内容和习题的选择、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就往往不恰当。因此, 教师要把备课的有效目标定位在既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又强调师生双边、多边活动的过程, 为提高教学效益做好准备。

二、备课要注意以学生为本

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备课就要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主体性, 使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的精神得到充分的体现。为了使学生明确学习要求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应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的自我评价、监控和调节, 备课要设计课堂的动态过程, 主动设想学生这个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如课前预先设计一个引人入胜的导语, 或提出一个有很强现实生活背景的实际问题, 给学生一种悬念, 引发认知冲突, 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排列组合的两个原理时, 可以先提出一个问题, 由同学竞猜:有10封不同的信, 随意放进6个不同的邮筒寄出, 问有多少种不同的投递方法?正确的结果是610种, 比同学们七嘴八舌的大胆猜想还多得多, 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热情, 学生便会主动参与到探求新知的学习过程中, 提高课堂质量。实施教学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注意新教材中的例题后的“附注”内容, 为学生总结数学方法与思维规律,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帮助。

三、备课要注意联系实际

数学知识的应用是数学教改的热点, 也是新课标强调的一个重点。新教材把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贯穿在教材的始终, 教师在备课时不能无视数学知识的应用, 要注意设计能应用到相关学科和生活、生产实际中的数学知识, 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是注意提供有实际背景的问题。例如, 在讲《复数》第一课时时, 提出这样的问题:有没有一个数的平方小于0, 那么, 碰到类似X2+1=0的方程该怎么解?让学生知道学习复数的必要性。二是注意从实际引入概念, 从实际提出问题, 例如, 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教学时, 教师可先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下个月起, 在以后一年的时间内, 本人愿意每月出资人民币200元借与在座的某一位同学, 条件是:要求该同学在这一年必须在第一个月返还1元钱, 第二个月返还2元钱, 第三个月返还4元钱…, 以后每月返还的数量是前个月的两倍, 有谁愿意?这一年你们实际一共还给老师多少钱?学生兴致骤起, 问题解决迫切, 引入自然, 水到渠成。

四、备课要凝聚集体智慧

论新课标下初中物理的有效备课 第4篇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物理;有效备课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1-0025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正所谓“有备而来,有备无患”,有效备课与普通备课不同,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有效备课是有效寻找、搜索、构造教学方法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检验、评价、挑选满意的教学方案的过程。有效备课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总策划和总设计,它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表达着教师的创新思想,体现着教师的教学观。笔者认为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师要做好有效备课工作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效备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课堂教学的基本属性,即课堂教学是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并且对教师的角色进行了界定,明确指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同时,对于教学实施的一些具体策略作出了一些建议。教师有效备课的真正目标就是如何达到《物理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基本素质要求。教师必须学习《物理课程标准》,要把握新课标中各条“标准”的要求,准确地把握新课标中对各条“标准”的要求,就能把握教学的尺度和关注的重点、难点,做到详略得当,提高教学效率,更好地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现在很多教师没有吃透新课标的内涵,甚至有部分教师全然不知新课标,仍然按大纲的要求进行上课,仍然是以往的一言堂的教学方法,从而在很多时候打消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了当前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缺失。如《温度》这一节,旧大纲要求: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知道摄氏温度、会使用液体温度计。而新课程标准要求: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用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测量温度、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我们在授课时才能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以免加重学生的负担。所以,要进行有效备课首先要进行备新课程标准,根据新课程标准,明确课堂教学的目的要求。

二、有效备物理教材

要有效备物理教材,我们要对新课程标准下的物理教材进行分析、研究。我们对现用的《沪科版新教材》研究,发现首先该教材中规定了“内容标准”的设计,既注意物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强调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学习,关注科学、技术、社会观念的渗透,注重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的培养。“内容标准”由“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两部分组成。“科学内容”与《大纲》中的物理基本知识是差不多的。首先,《沪科版新教材》把“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并与“科学内容”并列,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其次《沪科版新教材》从学生兴趣、认知规律和探究方便出发设计教材的结构,如传统的教材考虑到热、电等内容要用到力学知识,所以把运动和力的知识放在最前面。但力学内容概念多,比较抽象,这些知识与声、光、电等内容相比较稍显枯燥。而且初中生对实验感兴趣。声、光、电的知识不仅能吸引学生,而且《沪科版新教材》对许多电磁学内容降低了要求,不过多地追求微观机理的电磁学内容,完全可以用探究的方法学习,便于循序渐进地安排多种探究活动。最后《沪科版新教材》内容形式生动活泼,在每一章的开头,都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将这一章的内容娓娓道来。每章的章首图后,都有一段以散文的形式出现的章首语。这所有的安排主要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喜欢物理、愿意学习物理。以上就是新教材的特点,只有深刻理解这些才能在每一堂备课时,理清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各维目标在教科书中的具体体现,准确理解重点、难点,确定教学的关键,制定切实可行的三维目标,才能真正实现有效备物理教材。

三、有效备教学方法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有法是指教学时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实验法、发现法、自学辅导法、引探教学法、合作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教无定法是指在实际教学时,没有固定不变的教学模式,同样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不同的教师,同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师,不同的学生,同样的教师和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的教学方法各不相同,因为每种教学方法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有各自的优点、缺陷和适用范围,超出了这个范围就不适用了。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以及自己的教学风格,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特别要注意,一节课中采用的教学方法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实际教学的进程交替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有的教学内容可以用几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这就要结合实际情况择优选择。总之,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要依据教学的内容、本人的教学风格、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而定,以达到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为准。值得一提的是,选择教法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绝不能凭空想象,不切实际。

四、有效备学生

学生的未来发展目標是教学的追求,而学生的现实基础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备课就是要在学生的已知和未知之间搭建一个最近发展区。因而,在有效备课活动中,有效备学生主要围绕有效备学生的学科认知特点和规律,有效备学生的知识基础,有效备学生的经验基础和生活关注点,有效备学生的能力和兴趣等内容展开的。1. 有效备学生的学科认知特点和规律。初中学生的感知觉、记忆和注意、抽象逻辑思维、有意性的想象等认知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他们已有能力有计划地去探索知识,发现问题,并尝试取得答案。所以初中阶段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他们自己去做。2. 有效备学生的知识基础。因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已获得的知识与即将获得的知识是密切相关的,常常是前后密切关联的。如在具体的一节课的备课时,教师首先要了解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生已学过的知识的情况。分析出哪些是学生已掌握的,哪些是学生初步掌握了的,哪些是学生通过自学可以掌握的,哪些是教师非讲不可的。这样做有利于教师在授课中做到该讲则讲,不用讲则少讲,力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 有效备学生的经验、思想和生活关注点。因为每位学生在来到学校学习的同时,也带了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不同观点、看法。这种已有的经历、经验和对待社会的观点,对于即将进行的课堂学习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学生生活在各自的家庭中,家庭成员对学生的成长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就需要了解其家庭成员的情况,包括住址、职业、经济状况、文化程度等,同时应了解其家庭所处的社会环境,分析哪些是教育的有利条件,哪些是不利条件,并适当利用各种条件协助教育工作的开展。总之,有效备课,既要联系教学内容的实际,更要联系学生实际,注重研究学生,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五、有效备教学资源

物理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物理课程目标实现的所有因素与条件的总和。包括物理教材、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家庭和社区中所有有利于实现物理课程目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各种资源。在有效备课过程中,要认真准备、广泛地利用媒体资源、生活资源、学校资源等物理课程资源。

新课标下的英语备课的体会 第5篇

教材中隐含情感态度、学习策略、语言知识点。教师不仅要完成教学目标,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顺序可进行改动。那么作为一线的教师必须掌握初中教材的整个体系。先吃透教材,仔细阅读新课程目标、考纲要求,查阅有关参考资料。了解学生的不同层次,科学地制定各单元的教学目标、要求、重难点等。

对于各单元之间的知识点,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同样,各册之间、各年级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教师以教材的概念、知识点原理为中心,从纵横两方面进行处理,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点串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要从点带面,举一反三,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在备教材过程中,不能简单理解为备这一节课的教材,而是应该在钻研教学大纲的基础上通读教材,必须通读全册教材,增强对教材的理解,驾驭教材,真正理解这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要求,明确本课在教材体系和内容上的主次,才能突出重点,抓住关键。

二、备学生——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钻研教材,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进行了解,也就是“备学生”,这既是备课中的重点,更是备课的难点。一般地,我通常是通过课堂观察来了解学生,有时找学生个别谈心,问话,再或者要求学生不记名地在纸上写下对教师的教学要求和建议,他们对英语及英语课的看法和想法,综合这些因素来进行备课,才能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也才能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心理特点不一样,关心每个学生的成长,包括学生的健康状况、家庭情况、性格特点、现有的知识水平、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根据学生的特点、特长,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要用激情去感染每一个学生,如在教学过程中可用幽默的语言、夸张的动作、巧妙的开场白,激活学生的求知欲。

三、备教法——教学方法是高效课堂的保证

我们在备课时还应备教法。教学方法有很多,如讲授法、发现法、问题法、讨论法、观察法、体验法、实验法等等。每一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但是并非每节课都要把所有的方法用上,也并非所有的方法都适合每节课。因此,在备课时要根据新上课的内容,课型来取舍,注重研究所选用的教法是否能更好地体现愉快教学的原则,是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设计出灵活、适用、奏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的服务。我们的教学方法应选择从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学生情况为依据,更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会学习、自主学习。

四、备课中的注意事项

1.精心撰写教学设计。我们在撰写教学设计时,应注意四点,第一是通读教材中的课堂教学内容,需要精准的理解;第二是把握备课内容中的重点与难点;第三是将每个STEP都列出来,并且规定一下每个STEP所需要的时间,完善每个STEP的细节;第四是熟悉具体的备课案模式,包括课题、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工具、教学步骤。教学步骤应包括Warming-up、Greeting and reporting、Lead-in、Learning in、Games(在规定或者是现实场景中将新学的内容学以致用)、Summary(虽然每个STEP都要有个小结,但是这个总结是指课程的,也就是说要总结重点,提出难点,让学生回顾自己刚刚学的并领悟到哪些是重要的)、Homework、Pondering(教学反思,一定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无论是讲课的问题,还是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的问题,以便日后更好的掌握如何教学)和Blackboard design。这样的教案只是个模式,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点和风格,每个人都可以在不同的STEP里有着不同的内容,本文所给的只是框架,可以借鉴。备课最难的地方就是不知道学生在课堂上会临时出现什么状况,打乱你的讲课进度。所以备课的时候少讲多练,围绕重点,突出难点,这才是最重要的。

2.不断加强学习充电。教学相长,教到老,学到老。作为一线教师必须终生学习,不断给自己充电。常常听专家优质课、上网查资料,汲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丰富自己的教案。在兼收并蓄的同时,还要彰显自身的特点。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化、多元化、专业化的教案特色。

3.遵循英语学科特点。在备课过程中还应遵循英语的特殊规律备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超越学生现阶段的认识能力和学习过程,要循序渐近。比如,可以由旧单词引出新句型,用旧句型引出新词汇;还可以在教授新词,新句和新课过程中使用实物和图片等;由易到难,把握英语的语言特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4.教案视为教学预案。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再详细的教案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师还必须提前设计一些应对策略,如学生会怎样回答你的提问,可能有什么困难会出现,你该怎样在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的情况下去解决课堂上的突发状况。这样课堂教学才会始终充满活力。因此,教师备课生成的不是最后的定案,而只能是预案。教学过程不是限制预案的重新生成,而是为了使它更加具有生成的方向性和有效性。

新课标下数学备课研究 第6篇

一、优化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综合, 如课标、教材、教师用书、课外读物、习题作业本等。在教学设计中, 围绕一个主题选择好一些课程资源, 只是完成了课程资源开发的一部分。要充分实现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必须在比较与精选的基础上, 将课程资源精心整合, 加以优化设计, 进行激趣与创新。

1.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在备课过程中, 结合教材内容教师要善于创设富有悬念、典型的问题情景, 才能诱发学生产生问题,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在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教材第1章第5节P22开始的“平面镜”教学中, 课前可设计这样的实验引入, 点燃演示烧杯中的蜡烛, 然后用风吹蜡烛火焰, 火焰不灭;再将水倒入烧杯, 直到慢慢淹没火焰, 火焰仍然不灭, 将整个装置水平旋转90度, 学生发现烧杯里根本没有蜡烛, 更没有火焰, 原来刚才看到的蜡烛和火焰只不过是在玻璃板前面的蜡烛和火焰的虚像。在学生的称奇中, 平面镜相关内容的探究, 就可这样开始……

魔术般的小实验能勾起学生的“悬念”, 在有悖常理的强烈的情境矛盾中, 学生科学探究的问题自然引发和产生, 这种强烈的好奇, 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

2.设计开放性问题, 鼓励学生创新

新课标提倡开放的学习, 教师需要以“变”的观点、“活”的思想, “新”的方法进行教学设计, 需要为学生敞开无数扇自由之门, 让学生充分发挥个性优势, 摈弃固有的思维定势, 从而培养发散性思维和敢于创新的思维。

在初三科学的第一节物理知识的复习课可这样设计, 事先给每位同学发一个鸡蛋, 再问学生:“我们手里的鸡蛋和我们初中科学所学的物理知识之间有哪些联系?可以用什么理论来解释?”预计学生很快得出了质量、体积、压强、摩擦、惯性等方面的知识点, 然后又可问:“我们又可以设计哪些方法来测量鸡蛋的密度呢?” 然后让学生讨论, 得出多种方法。

二、精心设计自制教具和学具活动

由于初中科学实验仪器一般都比较简单, 多数实验都是定性的, 有些定量的实验精确度要求不高。因此, 大部分初中科学实验仪器都可以自制, 可供选择的器材也很广泛。例如, 没有平底试管, 可用废旧的平底小药瓶来代替;没有弹簧秤, 可发动学生用废钢丝绕制, 没有溢水杯, 也可以用在玻璃杯上套两个橡皮圈的方法代替;等等。同时要设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制教具学具的活动, 不仅为探究性随堂实验教学提供了一定数量的实验仪器, 为科学教学创设了良好的实验条件, 而且学生通过自制教具和学具, 能激发兴趣, 增长才干, 提高动手能力。

例如:在《大气的压强》的教学中, 用“被压扁的易拉罐”的实验引入新课, 之前让每位学生准备好一个易拉罐、一块橡皮泥、一小块金属片。实验时, 先用酒精灯对易拉罐加热片刻, 再用金属片和橡皮泥将易拉罐的口密封, 过了一会儿, 同学们惊奇地发现:易拉罐竟然瘪了!出乎意料的实验现象立刻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他们探寻现象背后的奥秘, 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自制的教具、学具虽然简陋, 但制作简便且实用性强。多设计一些简易的改进实验, 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三、精心预设——预约生成

从预设到生成是课堂教学理念的嬗变与超越。预设是教师课前对课堂教学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和安排;生成是师生之间在课堂情境下的互动及互动中超出预设的意外情况。

布卢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 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传统的备课, 教师往往注重于备教材, 以自己为中心, 忘记了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 上课时按照预设进行, 步骤机械气氛沉闷。一切精心的“预设”, 是为了“生成”, 同时让生成更具有成就感和方向感。有了精心的预设, 学生才会有活跃的思维, 教师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学生, 才能胸有成竹地进行对话, 才能提高学生探究的效率。

例如:在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教材第1章第5节P25的“光的折射”第1课时的探究活动课中, 可设计这样的课堂引入实验, 请观察筷子放入烧杯被“折断”的现象。但没想到一位调皮的学生把手伸到杯子中去了, 同学们都在等待我的批评, 但我随即意识到, 我事先预设的课堂引入实验并不够精彩, 如果能用手指代替筷子, 现象会来得更加的直观, 学生一定会更感兴趣。于是, 我顺水推舟让全班同学们也来试一下。没想到的是, 教师的鼓励, 激活了全班同学探究的欲望, 他们放进烧杯的, 不仅是手指, 还有尺子、笔、头发、硬币……

四、设计别样的作业

传统备课往往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尤其是动手能力的培养。埃德尔·富尔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新课标下的科学, 非常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 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如果一味地讲、练、死记, 学生不仅动手等学习能力会非常欠缺, 而且最终可能会丧失对科学的兴趣。

例如:笔者所在的备课组给初一学生布置了这样的寒假作业, 让学生制作“个性健康档案”, 例如:身高 (长度的表示) 、体重 (质量的概念) 、出生年月 (时间) 、血型、指纹、脉搏等。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这次作业, 把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开学了, 他们的作品是送给老师最好的见面礼, 作品的质量远远超出预想 (如图所示) 。除了自制“个性健康档案”以外, 学生还制作了科学之旅、青春期小报等。通过各类小报的制作, 带动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也给课堂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料。

五、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

三个臭皮匠, 顶个诸葛亮。集体备课的精华之处, 就在于集教师的群体智慧, 通过思想的碰撞与交流, 形成合力, 生成有效的教学案。集体备课往往以备课组为单位展开, 备课组成员的构成便成了备课气氛、备课效率和质量的影响因素。老教师拥有丰富的经验, 年轻教师则具有活跃的思维。教师在资源共享和思维碰撞中会产生更多的火花, 从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拓展教学思路;不同专业的科学教师还可实现专业互补。作为一名生物教师, 笔者在上“摩擦的利与弊”时, 对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接触面积有关, 是否与速度有关等问题, 尽管翻阅了不少资料, 但还是有点困惑。这就少不了物理教师们的指点迷津。

集体备课绝不是要完全统一目标、统一重难点、统一教学过程、统一作业, 而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每个人的教学特色。

教学是一门艺术, 学无止境, 教亦无止境。在备课的探索过程中, 肯定还会有一些问题令教师感到困惑, 一时无法解决, 而这也正是教学探索的方向和意义所在。

摘要:有效备课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 也是培养和提高师资力量的主要途径。本文结合多年初中科学教学的实践和体会, 从优化课程资源、精心设计教具和学具、精心预设和生成、集体备课、作业的设计与布置等方面, 对在新课标下如何进行有效备课, 提出了自己的做法和建议。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研究 第7篇

一、认识概念要在认知过程中体验数学概念的产生

提出数学概念,应从实际出发,提出假设,创设情境,通过与概念有直观性、明显联系的举例,在对具体问题的解决中使学生感知概念,形成感性理解。通过对一定量感性材料的观察、归纳、分析、提炼出感性材料的本质内涵。如在教授“异面直线”概念课的活动中,教师应先提出概念产生的背景,如长方体模型和图例,当学生们找出两条既不相交又不平行的直线时,教师告诉学生像以上的直线叫“异面直线”,进一步提出问题:“什么是异面直线?”让学生们尝试论述,相互讨论,经过多次修改论证后,确定严谨、简明、准确的定义:我们把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上的两条直线叫做异面直线。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找出课桌上或长方体中的异面直线,最后在平面衬托下画出异面直线的图形。经历以上的认知过程,学生对异面直线的概念有了深刻的认识,也体验了概念发生发展的过程。

二、深层次理解概念,挖掘新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新概念的引入是对原来概念的发展、继承和补充,由于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等原因,有些概念一步到位很困难,需要分成若干层次进一步提高加深。例如“三角函数”的概念,需要经过以下三个步骤循序渐进、进一步深化的过程:(1)用点的坐标刻画锐角三角函数概念;(2)用直角三角形边长的比表达出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3)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概念。由概念衍生出:A.三角函数的值在各个象限的符号;B.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C.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D.三角函数线;E.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等。可见三角函数的概念在三角函数教学中可谓是重中之重,是整个三角部分的基础。它贯穿于与三角有关的各部分内容,并起关键性的作用。重视概念内容的教学、挖掘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数学有许多概念之间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例如空间角与平面角、平行线段与平行向量、映射与函数、不等式与方程、对立事件与互斥事件等内容。教学中应善于分析、寻找其内部的区别与联系,使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内涵。再例如函数概念有两种定义,一种是高中数学给出的定义,它是从集合对应的内容出发,其中的对应关系是将原集合中的每个元素与象集合中唯一确定的元素对应起来。另一种是初中数学给出的定义,是从运动变化的内容出发,其中所对应关系是将自变量的取值与唯一确定的函数变化值对应起来。初中数学给出的定义来自于物理公式,而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函数常用公式、表格、图像等来表示。所以高中数学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描述函数,抓住了函数的本质内涵,更具备一般性,认真分析这两种函数的定义,其定义域与值域的含义完全不一样,对应关系的本质也不相同。两种函数的概念、本质是一致的,只不过叙述的出发点不同。当然,对于函数定义真正的理解和认识是有一定难度的,要经历一个多接触的较长时间的过程。

三、在应用数学概念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概念

数学概念形成以后,通过具体实例,认知概念的“原型”,说明概念的本质,“数学概念”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引导学生利用概念本质解决数学中的问题和发现概念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此环节操作是否成功,直接影响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巩固,以及解题能力的提高。学生通过对问题的不断思考,尽快地投入到新概念的探索中去。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以及创新知识和探索知识的欲望,在参加的过程中产生内心的体验和创新。除此之外,教师通过错解、反例等进行辨析,也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概念知识。高中数学新课标与时俱进地提出了认知“双基”的基本概念,“概念教学”是数学“双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通过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概念教学,数学概念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认识概念、理解概念、巩固概念。通过“概念教学”,让学生明确:(1)产生概念的背景、发生、发展的过程;(2)概念的名称意义、表达语言有何主要特点;(3)概念中有哪些限制性条件,以前知识与他们有什么样的联系;(4)概念有没有等价的叙述;(5)运用概念哪些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能解决等。

目前,高中数学新课标的突出问题是课时不足,这会使数学概念的教学受到严重的冲击。即便如此,我认为在“概念教学”活动中多花一些时间是值得的。只有全面理解、掌握了概念的内容,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落实“双基”知识,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数学内涵,认识数学的思想和本质内容,进一步使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得到发展,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提高。

新课标下的中学数学合作学习研究 第8篇

一、数学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设计合理的教学情景, 适时地开展数学合作学习。为有效实施合作学习活动, 一般应具备以下三个基本要素。

1. 选择学习内容

可选择那些方法不确定、答案不唯一的开放性内容或者学生个人无法完成的较复杂的内容或者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又应用于生活, 所以可以选择具有生活背景的数学学习素材, 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达到激活学生思维的目的。学习内容的理性选择、有机组合是合作学习的物质前提。例如不等式的证明方法、排列组合问题等。

2. 建立学习小组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 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信任、支持和配合, 相互促进, 相互理解, 面对同一个目标, 以积极的态度共同参与。合作目标明确, 个人责任清晰, 大家齐心合力是保证合作学习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关键。

3. 教师组织指导

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组织与指导是合作学习顺利进行的有效保证。合作学习的前期策划, 大量的准备工作都来自于教师;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巡回指导, 平衡组间差异, 解答组内疑惑, 促进各组交流。

二、数学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

根据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要求的不同, 我们可以将合作学习的形式分为课前协作式、课内讨论式、课后研讨式三种。

1. 课前协作式

课前协作式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 在课前分工协作完成学习任务 (包括准备工作) 的一种合作方式。这种方式一般是把总任务分解为几个子任务, 由小组里的每个成员分别承担一个子任务, 通过汇总每个成员的子任务完成整个小组的学习任务, 同一小组的成员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内完成各自的任务。比如为了学习某个内容, 需要先进行社会调查, 以便收集相关的数据, 这时就可以将调查的内容分成若干项目, 由各小组分别承担进行调查, 然后将各小组的调查结果进行汇总。例如在学习直线、平面平行、垂直的判定定理时, 可以分别把几个判定定理分给每个组员各自进行证明。

2. 课内讨论式

课内讨论式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 在课内通过小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合作方式。在讨论的过程中, 小组内的成员既有分工, 又有合作, 既可以针对问题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又可以仔细地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 还可以辩论。在每一次讨论中, 小组内的成员有相对明确的分工:记录员、检查员、组织员 (组长) 、总结报告员等, 这种方式一般是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内容。

3. 课后研讨式

课后研讨式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 在课后进行合作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指学生围绕课堂内没有解决的问题或可以延伸的问题在课后分小组作进一步探讨;二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 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互帮互助, 基础差的同学主动请教基础好的同学, 基础好的同学热情地帮助基础差的同学, 达到同一小组的成员共同提高的目的;三是指学生为了了解 (或解决) 某一问题 (比如课题研究) , 需要进行数学实验或调查研究, 通过分工与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比如某一个组员没完成他的任务可以课后寻求其他同学的帮助。

三、对小组进行适当的评价, 以评价促合作、促发展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 学生的学习也不是合作一次就结束, 要使合作学习持续、有效并最终形成一种稳定的学习方式, 需要对合作学习进行有效的评价。只有肯定进步, 鼓励成功, 学生才会在合作学习中畅所欲言, 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交流。注意评价的着眼点是小组而不是个人, 把个人的竞争转化为小组间的竞争, 有利于培养组内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评价注意过程性评价, 主要评价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程度, 以及在活动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和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等方面。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学习, 在合作中受到启发, 受到尊重和鼓励, 使学生更愿意合作, 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和创造力。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数列问题的研究 第9篇

一、高中数学数列内容概述

(一)地位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安排遵守“螺旋上升”式原则。因此,在人教版新课标数学必修五第二章中安排了“数列”。作为一个独立的章节,占12个课时,也可以看出数列的重要性。

在数学中,数列扮演着重要角色体现在知识联系上,数列连接着许多数学知识,数、不等式、函数和方程都离不开数列。数列体现着很独特的思想方法,如函数和方程、等价转化、分类讨论、类比归纳、整体代入等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实际应用里,数列和储蓄、分期付款、物品的堆放、人口增长这些问题都有着很强的联系。

(二)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

重点:数列中其属性和项数是我们关注的重点,要学会用函数的观点来探讨数列;必须熟练掌握数列求和的基本方法和相关递推数列等问题。

难点:数列与不等式和函数等综合问题。递推数列的解决方法。

(三)数列性质

数列很特殊,是因为它定义在正整数集(或其子集)上是一种特殊的函数,所以它具有函数的一般性质,单调性、最值、周期性等等。数列的函数性质也常常作为考察重点,因为它是数列与函数的交汇点,是重点知识考查,是高考试题的热点,当然也能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高考中数列问题的解题策略

1. 直接运用通项与求和公式。学生课下必须牢记并熟练运用等差(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求和公式,这些题目没有捷径,记住把公式直接运用到固定题型中就行了。

2. 灵活利用常见性质。做题少的,没有经验的考生常常高考中也常常用传统的方法求“首项”及“公差(比)”,很多题型都会直接考查这些性质,如果可以灵活运用性质,就会很简单,也能节省一些答题时间,增强自信心。

3. 累加(乘)法通项公式。累加法和累乘法是在处理数列问题时很好用的推导方法,分别应用于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通项公式中,高考中也常常出现以这两种方法为基础的题型,来考查学生对数列的掌握。

4. 数学归纳法求通项公式。数学归纳法常被用于证明与自然数n相关的题型,是一种证明方法,也会用在数列通项公式这类题型中,我们用递推公式求数列的通项时,常规的方法有时很不好用,那么就尝试一下“数学归纳法”。

三、学习数列中应有的能力

1. 培养合情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俗话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应该重视大胆猜测,归纳判断,在猜测的基础上加以论证。创新意识很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合情的推理可以为解决问题提供线索,合理的猜测有利于得出结论。

2. 培养推理论证能力。高中数学中合理论证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学生应注意培养自己严密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这是数学学习中一个很重要的、必备的能力之一。

3. 培养数学应用能力。想要具备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就必须增强应用意识,以数列来显示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高考中常常以数列为背景考察实际问题。

新课标下中学数学教学的策略研究 第10篇

一、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 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下, 广泛地让学生主动参与, 积极思考, 亲自实践, 激发和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习的主人, 为此, 就要教师应彻底改变“以教代学”的错误做法。在教学中, 一方面必须坚持启发式教学, 尽可能多给学生一些机会, 让他们充分发展自己的思维, 不断地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 促进主体性的发展;另一方面必须重视数学的应用和时间, 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 从而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践证明, 学生参与教学, 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学得活, 记得牢, 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判断、分析等多方面的能力, 使学生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此外, 要提高教学质量, 让所有学生都能学好数学并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教师应树立数学教学的新观念, 改进教学方法, 优化教学过程, 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不仅让每个学生都学会数学, 更重要的是让每个学生都学会数学, 关键就在于学生是否学会学习, 教师是否教会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意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学习的“钥匙”,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如何创造“钥匙”, 在教学中由“教书”转向“育人”, 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学”, 学会“怎样学”, 明确“学什么”, 从而实现教育教学的优质效率。

二、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索

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必须改变“教师讲, 学生听”, “教师问, 学生答”以及大量演练习题的数学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 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去理解一个问题是怎样提出来, 一个概念是如何形成的, 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索和猜测到的, 同时, 应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自己探索与合作交流, 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中, 逐步形成自己对教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例如, 讲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

三、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教学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如当教学轴对称图形时, 可以出示衣服、蝴蝶、纸飞机、双喜等图形, 让学生讨论这些图形所具有的性质。学生经过讨论得出, “这些图形都是沿一条直线对折, 左右两侧正好能够完全重合”, 这便是“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 当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 还可以让学生以互相提问的方式列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比如:数字、字母、汉字、人体、教室的物体等) 。课堂上安排适量的具有一定探索意义和开放性的问题, 给学生比较充分的思考空间后, 培养学生乐于钻研, 善于思考, 勤于动手的习惯, 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氛围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体会数学的价值。

四、改变课堂组织形式

为了促使学生合作交流, 在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上要进行变革。如小组学习就是一种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 学生在小组从事学习活动, 借助于学生之间的互动, 有效地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 这是一种较易操作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 当然这种教学中, 应做到: (1) 合理分组, 应遵循“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的原则。这样, 才能保证每个小组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上, 展开合作学习。 (2) 明确小组合作的目标。合作学习是由教师发起的, 教师不是合作诸方中的一方, 每次合作学习, 教师都应明确提出合作的目标和合作的要求。比如在讲解统计学中, 用频率估计机会的大小时, 教师就可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 每组内的成员进行实验。再把小组内各个成员的实验数据累加起来, 如小组内有10个成员每人做50次, 一共做了500次, 一般来说这样得到的估计值已非常接近于真实值了。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经常能适时、有效地帮助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并通过交流、讨论、合作学习, 解决出现的问题, 使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 从而学会学习, 生动活泼地投入数学学习, 这将会大大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我通过几年尝试, 大大提高了数学教学质量。

总之, 在新课程标准下, 初中数学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实践与摸索, 不断学习先进理念, 改进教学方法, 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实现教学目标。

摘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改革, 就要切实更新教学观念, 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本文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 对新课标下的中学数学教学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策略,新课标

参考文献

[1]胡德海著.教育学原理[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 1998.

[2]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上一篇:基本假设体系下一篇:智能公交车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