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开放的MXP

2024-07-04

走向开放的MXP(精选7篇)

走向开放的MXP 第1篇

一、在开放的课堂中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想使美术教学更加高效, 就有必要在课堂上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氛围, 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充分调动积极的情感交流, 使更多的学生乐于投入到美术学习中来。

比如《有趣的“服饰”》一课课堂导入部分, 我首先通过投影仪投出了“一角、二角、五角”三张纸币正面的图像, 然后对学生们说:“今天, 我们请来了几位很有特色的少数民族的朋友, 大家认识吗?”看到似曾相识的图像, 有的同学说认识, 有的说不认识。接着我再问:“这些少数民族的服装与我们平常所见的汉族的服装有什么不同?”由于纸币平常非常易见, 再加上老师在导入时用了交流式的口吻, 学生们畅所欲言。当我把“有趣的服饰”几个字写到黑板上时, 已经有学生迫不及待地想创作服装了。

因为语言的交流, 使学生产生了亲切感;因为教学素材的熟悉, 使学生产生了亲近感。轻松的氛围往往就来自于精心的设计。当然, 轻松的氛围还包括师生交流时的平等、学生犯错误时巧妙的引导和建议、教师轻松诙谐的话语等, 而这些正是开放课堂的起点。

二、在开放的课堂中创设自由活泼的空间

美术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要想使学生的性情得到充分的发展, 开放性的课堂就必须给学生留出一些自由的空间, 让学生自由表达和发挥。当然, 为了搭建这一平台, 教师还必须巧妙地引导, 使学生能够在自然的状态中自由表达。

比如在《世界地球日》一课的教学中, 我先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一首大家都熟悉的歌曲《热爱地球妈妈》, 让学生在“热爱妈妈吧, 请不要给妈妈增添麻烦”的音乐声中, 心灵受到撞击。接着, 我再让学生观看投影出的一些关于地球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的图片。当学生们说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时, 我再次问学生:“作为地球妈妈的孩子, 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借此机会, 教师一是告知学生“绿化、节水、节能、减排”等途径, 二是引导学生从力所能及的层面上进行构思, 为本课的课堂绘画作业作好准备。

美术的文化情境就是一种大美术的要求, 就是要关注人类社会生活的丰富性, 就是要把美术人文性与技术性巧妙结合的要求。开放的课堂正是要将这些要求完全表达出来, 以期为学生的自由表达创造一个有效的空间。

三、在开放的课堂中提供多种表现的形式

《美术课程标准》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中, 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 评价标准要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正因为评价的多样性, 才需要关注评价形式的多样性。开放的课堂正需要从形式上多作研究, 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比如在《蔬菜的联想》一课的教学中, 我首先要求学生介绍一下自己所带的蔬菜, 并简要阐述一下为什么要带这种蔬菜。等学生运用了各种制作技法进行雕刻以后, 我让学生首先根据“切割、组合、串联”三个大组进行自我归类, 以进行第一次自我评价。接着, 我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到讲台前, 借助实物投影仪介绍自己的雕刻作品的设计意图, 或者讲述作品故事。最后, 再通过投票的方式来选出表现最好的小组。从自我评价到互相评价, 再到教师总结课堂时的终结性评价, 学生都主动参与其中, 改变了传统的一分定全部的方式, 学生的积极性也更高了。

新美术课程标准在评价部分提了四个要求:“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注重对学生美术活动表现的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建立促进美术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我想, 这里面涉及最终层面的还是两点, 即“过程性评价”和“自我评价为主的多种评价”。教师只有关注这一要求, 并在教学中多尝试多练习, 才能真正让开放的课堂更为有效。

四、在开放的课堂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为了各个环节都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也为了更好地体现课堂的开放性, 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 教师必须全方位地思考, 以期最大限度地运用好各种技术手段。

比如我在《美丽的园林》一课教学中, 尝试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在课程开始前, 我要求学生到周边的公园去看一看, 用照片拍几张有代表性的图片发给我。在课堂的导入部分, 我用投影仪投出了同学们的成果。同时, 播放了短片《苏州园林》, 让学生总结这些园林的特点。接着, 我又投出“北京故宫”“沈阳故宫”的邮票图案, 同时把“苏州园林”的邮票也一并投出来。然后, 让学生利用网络搜索“南方园林”和“北方园林”的区别, 并一一说出。学生很快找到了南北园林的相似点和差异性, 将南北园林的区别和联系理解透彻了。

在前面的论述中也反复提及, “大美术”强调的是综合性, 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同样需要强调综合使用, 比如网络电脑、参观访问等等。像传统的黑板、收集资料也不能被忘记, 毕竟它们对拓展学生艺术视野, 吸收时代信息和多元美术的艺术观念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走向改革开放的第30个春天 第2篇

2008年的春天在漫天风雪中走来。南方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好似一块“试金石”,在考验着党和政府,也在考验国民素质。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打响了全面抗击雪灾的保卫战,在风雪交加的春节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乐章。雪灾无情人有情,冰雪带来的是寒冷,但在寒冷中始终涌动着一股强大的暖流,用爱的温暖,心的力量,唱响了一曲爱的赞歌。

2008年的春天在商务工作的新起点中走来。全国商务工作会议总结回顾了五年来特别是2007年全国各项商务工作,认真分析当前商务工作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并就2008年全国商务工作进行了部署,提出了商务工作的八项任务。会议要求全国商务系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积极落实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处理好内需和外需的关系,促进中国经济在开放的条件下又好又快发展。

2008年的春天在商务系统财会工作的新要求中走来。2008年商务财会工作围绕保障国内市场平衡运行和外贸稳定协调发展,进一步完善商务促进政策,加强资金统筹和科学配置,强化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为商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和财务环境。

2008年的春天在编者的努力和读者的期盼中走来。本刊将一如既往地秉承一切为读者服务的宗旨,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以更加丰富的版面, 更加翔实的资料, 更加及时的信息, 更加实用的内容, 为读者提供理论和实务指导。

2008年的春天在人们的希望和憧憬中走来。岁月如书, 翻开崭新的一页;人生如歌, 奏响时代的强音;新春如画, 焕发蓬勃生机。让我们拥着书的内涵, 踏着歌的节拍, 怀着画的意景, 一起走向改革开放的第30个春天。

从电大文化走向开放大学文化的思考 第3篇

电大自1979年创建以来,在30多年艰苦卓绝的办学历程中, 从中央电大到基层各个工作站点,在电大文化建设领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积淀了较为深厚的电大文化底蕴,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电大文化资源。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全国电大的文化建设,特别是基层电大的文化建设, 还存在许多问题和误区,其中特别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对电大文化的历史传统始终缺乏深度挖掘、系统梳理和精准提炼。 因而对于电大文化历史传统中,哪些文化资源是优秀文化,需要我们继承并进一步发扬光大;哪些文化资源是守旧过时的文化,需要我们毫不犹豫地加以摒弃。许多电大人,特别是基层的电大人,认识不清,思想不明,甚至头脑中一片混乱;二是对电大文化的传承、传递和传播的媒体创新研究上认识不足, 重视不够,具有推广价值的成果严重缺失。因而使电大文化的传播力不强,传播范围有限,进而导致电大教育品牌不仅在电大系统内部始终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而且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始终在较低水平上徘徊,很难有实质性的突破:三是在电大文化建设模式上普遍存在“文化移植”现象。在电大文化建设实践中,不论是在实体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还是在虚拟网络文化建设方面,从上到下,普遍采取学习引进,甚至照搬照抄普通高校的文化建设模式。这种简单易行的文化建设模式, 不仅导致电大文化趋同化、肤浅化和简单化,而且也大大削弱了电大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诸如此类的问题表明: 历经30多年艰苦卓绝的探索,电大的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但是从总体上来看,电大文化建设还是严重滞后,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全国电大系统正处于向开放大学转型升级的现实要求。重建电大文化,推动电大文化转型升级, 创建开放大学文化,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二、从电大文化走向开放大学文化有效策略的思考

基于对传统电大文化建设的深刻反思,我们认为,电大文化转型升级工程,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宏观层面上来说,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积极的探索:

1. 全面推进电大精神文化转型升级,着力构建开放大学新型精神文化

电大精神文化是电大文化诸层面中最深层最本质最复杂的内核。重建电大精神文化,一要重建电大核心价值观。电大核心价值观是电大精神文化的灵魂。为此,重建电大精神文化, 首先要重建电大核心价值观。即在传承传统电大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开放大学提出的“开放、责任、质量、多样化、国际化”新的办学理念,不断丰富和完善其内涵, 逐步形成明确清晰的独具开放大学特色的核心价值理念;二要重建电大精神。大学精神是构成大学精神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 随着电大转型升级实践的不断推进,迫切要求我们在继承传统电大精神的基础上,重建电大精神,自觉主动地培育和提炼适新型开放大学精神,为电大转型升级注入新的精神动力;三是重建电大形象。电大形象是电大精神文化最直观的体现。为此, 在重建电大精神文化实践中,我们要在认真梳理传统电大形象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开放大学新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愿景, 精心设计打造能够体现开放大学共同价值追求,彰显开放大学鲜明办学特色的新型开放大学形象。

2. 全力推进电大物质文化转型升级,着力构建开放大学新型物质文化

电大物质文化是电大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保证。它以物质作为载体,传递电大的精神理念和价值追求。重建电大物质文化,一是要重建电大自然环境文化。即在电大转型升级改革实践中,根据国家开放大学建设的要求,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要求,重新规划和布局学校自然环境,努力营造体现开放大学精神理念和价值追求的自然环境文化;二是重建电大人文环境文化。重建电大人文环境文化的重点内容应该是重塑学校的人文景观:比如悬挂体现开放大学特色的各种名言警句、 张贴反映先进教育理念的标语口号、重建文化走廊、名人雕塑、 校史馆、荣誉室、升旗台等等;三是重建电大网络环境文化。 开放大学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使开放大学成为“建在云端的大学”。 为此,重建电大物质文化, 要把网络环境文化建设作为物质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和主旋律, 努力打造具有开放大学特色的网络环境文化。

3. 全力推进电大制度文化转型升级,着力构建开放大学新型制度文化

电大制度文化是电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建电大制度文化,一是要重建电大制度文化生成机制。实践证明,只有严谨科学合理的制度生成流程,才能生成科学合理的制度。为此, 重建电大制度文化,首先要重建电大制度文化生成机制,构建适应开放大学建设需要的新型电大制度文化生成机制;二是重建电大文本制度体系。即要依据开放大学建设提出新的办学使命、愿景和价值观,重新审视现行文本制度体系,明确哪些制度需要继承,哪些制度需要改进,哪些制度需要废止,通过深入细致的立、改、废工作,全面系统地清理传统电大文本制度体系,逐步形成开放大学章程统领下的新型文本制度体系;三是重建电大制度文化意识培育机制。实践证明,建立科学有效的制度生成机制,构建完备的文本制度体系,仅仅使制度文化建设拥有了良好的制度文化元素,它们不会自然而然地生成敬畏制度并形成自觉遵守制度的行为习惯。因此,重建电大制度文化,还应包括一项更重要的内容,那就是建立完善的制度文化意识培育机制,并以此强化制度执行力,使新生的制度文化真正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为。

摘要:文化建设是开放大学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在全国电大系统向开放大学转型升级新的历史起点上,认真反思和系统梳理电大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并以此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按照开放大学建设的新要求和新任务,重建电大文化,推动电大文化转型升级,创建开放大学文化。

让作文教学走向开放 第4篇

开放教师“理念”。要想让我们的作文教学走向开放化,首先要开放我们的思想,挣脱禁锢我们思想的框架,摆脱传统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的束缚,破除作文教学只服务于升学教育的思想,确立新的作文教学理念。

开放写作渠道。杜甫诗云:“君之妙处吾能识,正在山程水驿中。”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教师要全方位地给学生开辟接触社会与生活的渠道,让他们用味觉、视觉、嗅觉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新的世纪,经济全球化、科技创新国际化、生活多元化都应撼动学生的心魄。生活中缤纷的色彩、交织的音响、多彩的图画都应涌上学生的心头。因此我们要因地制宜,创造条件让学生走进社会,投入生活,拥抱自然。让孩子给妈妈洗一次脚,增进了母子(女)间的亲情;带学生到工厂参观了解,体验到劳动者的艰辛;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观察动植物,受到生命的启迪;陪学生看月落的变化,看下雪的美景,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创作的热情。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外优秀书籍和教材,让学生从中获取知识和情感营养。经常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给学生以充分的阅读自由可力求甚解,也可不求深解;可精读,也可粗读。提倡多读、多吟、多背,让学生从中获取营养,丰富积累。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要把阅读和写作联系起来,在处理教材上,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

开放学生的思维。思维是写作能力的制导因素,在作文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可将学生的写作知识转化为作文的创新能力,从而写出观点新颖、题材鲜活、构思巧妙的精品。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怎样指导才能开放学生的思维?

(一)思维的联想和想象。

联想是揭示事物之间相类特点的一种思维方法,巧妙的联想是作文创新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过:“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能指引我们前进。”想象则是人们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联想、想象,可让学生的思路更开阔,思维更广泛,从而创作出有创新意识的作文。例如:以“窗口”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教师在教学中可启发学生运用联想、想象进行思维。围绕“窗口”想到与某一窗口有关的人和事;想到通过窗口所见的事;想到与某一窗口的演变有关的人和事。也可由窗口的功能生发开去,想到特区建设,改革开放的成就,想到文明建设,社会服务行业;由窗口供人观察的特点,想到人要保持本色;由窗口的变化想到人的观念的变化……这样启发学生的思路就打开了,思维就灵活了,写出的文章就会多种多样,异彩纷呈,避免了千篇一律的作文模式。当然不论写实还是写虚,或是实虚结合,都必须紧紧扣住“窗口”进行联想与想象。任何脱离“窗口”的联想与想象,就只能算是胡思乱想了。

(二)思维的求异性。

生活的事物常常呈现扑朔迷离的复杂性,事物有正面、有侧面、有反面。一般说来,事物的正面为人注目,因而说得多,也写得多。而事物的侧面,乃至反面就容易被人忽略。这种情况下,如果能改变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向,换一个视角,从侧面、反面考察事物,往往能想人之未想,发人之未发,给人以新鲜感。目前作文的主题是比较开放的,学生完全可以通过选材自由表现主题,发表个人独到的见解。如:针对“愚公移山”允许学生发表“移山不如搬家”的新观点;针对“安贫乐道”允许学生发表“勤能治福”;针对“学海无涯苦作舟”允许发表“学海无涯乐作舟”。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事物,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

开放学生的思想。中学生正处于心理从幼稚逐步走向成熟的阶段,他们表现的思想感情是复杂多变的,有时会高兴激动,热血沸腾;有时会孤单寂寞, 莫名惆怅;有时会偏激执拗, 标新立异;有时会消极厌世, 一蹶不振。这种思想感情往往也不自觉地在作文中流露出来, 不管他们在作文中表现的是积极乐观还是消极悲观, 是充满爱心还是质疑人生, 是善解人意还是自私狭隘……作为教师的我们都应宽容看待, 内心多份理解与尊重, 敞开我们的心胸拥抱接纳孩子的一切, 多一点赏识教育、乐观教育、成功教育。同时还应配合自由作文, 心理日记等训练, 鼓励学生敢于冲破心理的枷锁, 尽情抒写自己心灵的真情实感, 摒除诸如“消极的, 不健康的, 无意义的”等种种责难。着眼保护学生写作激情, 提倡说真话, 抒真情, 对学生作文中表达的非积极思想, 只作辩证分析, 不予否定, 让学生感到“我手写我心”是件快乐的事。

走向开放的MXP 第5篇

一、多元目标, 自主创建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本, 以教参为本, 教师制定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目标, 忽视学生兴趣、需要, 生活实际及学习方式、能力、个性的差异, 开放式课堂教学首先要实现教学目标的开放, 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此环节设计体现了这一意图。学生通过课前小组预习, 各小组提出本课学习目标, 小组长把各小组的学习目标反馈给教师, 通过这一形式, 学习就把自己的要求、发现、学习方法和疑惑带给教师、带进课堂, 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筛选、提炼, 设计出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教师在实际教学目标时注意不同层次学生, 既有适合全体学生的必需达成的基础性目标, 又有供不同层次学生选择的发展性目标, 即弹性目标。如本课教学目标设计如下:基础性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 理解“前赴后继、锲不舍、呢喃细语”等词语的意思。 (3) 凭借语言材料, 了解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 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发展性目标: (1) 赏析文中精彩词句。 (2) 用自己的画笔描绘烟台美景。 (3) 配乐朗读。 (4) 仿写家乡美景。 (5) 课外搜集烟台资料 (图片、文字等) 。 (6) 课外阅读描绘祖国山水风光的文章。

二、营造情境, 激活主体

上课伊始, 播放乐曲一首激荡的乐曲、一幅幅壮观的大海景象, 创设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情境, 学生沉浸其中, 生命的激情被悄悄地点燃, 他们渴望着用最优美的语言文字来描绘此景、此情、此感, 随之播放全文的录音, 使他们不知不觉步入烟台海的世界中, 境中体验, 心灵震颤, 主体激活, 欲罢不能。而且优美动人的情境, 创设了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 为学生的主体解放、积极参与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合作探究、交流互动

教学过程的开放就是要打破教师讲学生听, 教师问学生答的线型教学结构。构建以“对话”为核心, 以“活动”为载体的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立体的多向的互动网络, 从而实现教师民主教学和学生自主发展。

1. 合作学习, 入境赏读。

2~5自然段共有4节, 描绘了烟台海春夏秋冬四季景观, 根据学生的预习反馈, 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师:你喜欢烟台海哪个季节的美景呢?你想徜徉其中、尽情漫游吗?好, 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组建一个个小旅游团走进我们喜欢的烟台海。把学习变成“旅游”, 这是重情趣, 让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 这是教学的民主, 尊重学生的主体。接着用生动形象的课件显示:在你游览美景时, 千万不要忘记开展下面的活动 ( (1) 必选, (2) ~ (5) 至少选择两项) : (1) 反复朗读, 把一路美景记在你的脑海里, 比比谁记得最清晰。 (循象明理, 披文入境。) (2) 你最欣赏哪些景象和语句?开展赏析会。 (赏析词句, 培养语感, 加深感悟。) (3) 喜欢画的同学请画出你喜欢的美景。 (读画结合, 以画促读;学科融合, 增加体验, 激活课堂, 张扬个性。) (4) 开展朗读、背诵小竞赛。 (强化朗读、培养语感、熏陶情感、积累语言。) (5) 仿其中的一段写写我们家乡的运河。 (联系生活, 拓展迁移。) “情境化活动”应是现代课堂教学的追求, 是我们开放式课堂教学倡导的基本理念, 课堂中正是以“活动”为载体, 学生实践、合作、探究、互动, 构建了开放对话的平台, 教学由重结果变成了重方法与过程、由接受式学习变成了重体验与探究。接着四人一组合作开展上面的学习活动。“合作”是新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 正是在合作中实现了互动, 实现了对话, 实现了思维的交叉碰撞。活动中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 创设轻松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真切感到学习是一种享受。

2. 交流互动、展示自我。

此环节教学时空全面开放, 教师、学生之间全面开放, 动态、立体、多向的教学格局形成, 课堂成了师生“对话”的舞台, 成了学生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天地。此环节可分两个层次进行:一是“展示平台”, 即“学习成果汇报会”;二是“质疑时空”, 当然还有其它更丰富生动的形式。“学习成果汇报会”创设了开放的学习环境, 构建了师生“对话”的平台。师生相互展示、相互补充、相互评价, 形成了“学习共同体”。“质疑时空”将“对话”推向高潮, 将“互动”推向高潮。学生直接问学生, 每一个学生都可自由地发表见解, 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辩论, 充分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同时通过质疑, 解决了课文的重难点, 产生了新知识的生成, 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这一环节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必一一解决,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 学会把书越读越厚, 疑问可以带进课外, 去讨论、去探究, 体现了教材的可生成性和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新思想。

3. 欣赏录像, 加深体验。

最后欣赏烟台海四季录像, 加深体验、激发情感。

四、开放学习, 自主实践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 教材是“读本”而不是“教本”。同时新课程也强调:语文教学要重视语言的积累迁移和运用, 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此环节正是对知识的巩固、深化、迁移、实践、运用、拓展、再生, 实现知识向能力的飞跃。教师精心设计多元化的拓展、迁移题, 有说、有读、有写、有演、有画、有唱, 课外资料可带进交流, 类似文章可带进阅读, 可设计实践活动引向课外, 学生自由选择、自由活动, 时空充分开放, 形成了立体化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课内外连成一体, 各种知识交叉沟通, 学科间相互渗透、水乳交融, 正是百花齐放、个性飞扬。

活动中配上音乐, 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享受着学习的乐趣、享受着生命的阳光。

诚然, 开放而不是放任自流, 教师应积极发挥自己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的角色作用, 促进学生在开放的教学方式和学习环境中自主发展,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开放式”教学就是打破封闭、单一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实现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全面开放, 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 学生自主实践, 自主发展, 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本论文以苏教版12册教材《烟台的海》的教学设计为案例具体阐述开放式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即多元目标、自主构建—营造情境、激活主体—合作探究、交流互动—开放活动、自主实践。

如何让语文教材走向“开放” 第6篇

1.“孤立”的教材:语文课堂教学的“多重封闭”

课程改革已经超过十年了, 现在的语文课程, 在我们的想象中, 应该是很开放的。因为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然而在实然的语文课堂上, 你会发现许多教师还是把每一篇文本都当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这让他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变得很“孤立”。这种“孤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单篇运行”。每篇课文都是独立的, 不和其他课文有联系, 对同在一册的课文没有进行内在的组织建构。二是“单本运行”。课堂上只讲语文教材, 不对课本知识进行扩展, 把薄薄的一本语文书视作圣经。不少语文教师, 在课堂上讲来讲去, 还是那几篇课文, 还是那几句话, 根本就走不出语文书。

2.“互文性”的关照:小学语文教材应是一种“整体”的结构

一篇课文, 尤其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 一般都是短小精悍的, 文字也比较浅显, 就是教师采用放羊式的教学, 学生把课文读两三遍, 还是能够读懂的。如果教师不让学生多读, 而是自己反反复复地讲, 这样弊多利少:一是教学容量和教学密度过小, 效率自然不高;二是简单而高频率地重复, 学生容易厌倦。

互文性理论告诉我们, 所有的文本, 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阅读就是一个归化的过程, 一个建构相似文本之间关联的过程, 是将文本纳入由文化造成的结构形态之中的过程。它应该关注一个文本与其他文本的关系。阅读一个文本, 必须与其他文本相联系或对照才行。在文化的背景上, 一个进入阅读状态的文本, 实际上已经是由其他各种文本, 由无限的、已失去本源的代码组成的多元复合体。

语文教材是张网。所有的课文都是网上的一个点, 或是一个结, 所有的点与结都是连接在一起的, 都是完整的、网上不可分割的、互相联结的一个部分。语文是沧海, 语文书仅是“沧海一粟”。你给学生一口枯井, 他们就只能看到井口的天空, 只能成为语文学习的井底之蛙。语文教材, 只是一个小小的港口, 一个出发点, 语文教师的职责就是带领学生从语文教材这个基地或港口出发, 扬帆起航, 驶入浩瀚的语文之海。

3. 有效的路径:小学语文教材的“主题联合化”改编

语文课堂教学要走出孤立的狭窄地带, 需要我们建立开放的教材观, 时时处处用联系的眼光、建构的思维来设计教学内容。在这个方面, 比较有效的路径有两个:一是打通教材的“内内关联” (教材内部与内部的关联) , 最大限度地发掘语文教材的整体资源;二是打通教材的“内外关联” (教材与外部语文类文本的关联) , 真正打破教材的内外界限, 以更开放的胸怀与视野来看待大语文之网中文本的互文关系。

对于我们一线的教师来说, 上述两条路径, 第一条比较实用。在打通教材的“内内关联”时, 我们通常以“主题”为线索, 把六年十二册教材按照自己的阅读经验和儿童的阅读心理, 重新串联组合起来, 形成新的“主题链”。这种主题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它对于我们转变教学观念, 建立起“用教材教”的理念是非常重要的。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首先在教材的体系之内, 为所要用来教学的教材文本“找朋友”。例如我们在教学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词作名篇《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时, 就可以“村居”为主题, 在苏教版或人教版教材的范围内, 寻找教材内部的朋友。如此, 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清代高鼎的诗作名篇《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 。利用这两篇课文, 我们就可以在儿童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展开比较教学。先可以比较它们的不同之处:从体裁的定位上来看, 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是词, 长短错落;高鼎的《村居》是诗, 极为工整。这样的比较对于帮助学生建立起词与诗的基本概念是一条好的路径。再从题材的剪取上来看, “村居”词侧重写农家恬静和谐的生活, “村居”诗侧重写儿童的春日嬉戏———放风筝。当然还可以从思想感情上来比较, “村居”词, 主要传达热爱乡村生活的情感, 主要是词人的“隐者情怀”;而“村居”诗, 则是表达了儿童嬉戏时的欢快之情, 主要是儿童喜好嬉游的性情。在完成了上述比较之后, 我们还可以就两篇同题课文的相同之处进行比较:都是写田园生活的, 都是传达田园情的, 都能给予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田园是幸福的家园, 可以给我们带来生命的和谐、恬静、自由与欢乐。

走向开放的MXP 第7篇

一、“互联网+”时代的教育特征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步入一个全新的阶段,教育迎来了又一轮新的挑战。在“互联网+”时代,教育改变了旧有的存在形式,正从封闭走向开放与共享,从小课堂走向随时随地的生活场所,展现出显著的新时代特征。

1. 教育理念发生转变

(1)共享的理念为人们所认同

互联网精神的核心是开放、互动、共享。与传统教育的相对封闭性不同,互联网突破了国家、地区及学校之间的局限性,实现了教育资源在网络空间上的共享。在“互联网+”环境下,处在不同时空的学习者只要拥有网络支持便可以查阅、下载所需的优秀教育资源。这些资源在网络中是开放的,便于所有学习者共享,起到了提升学习效率和质量的目的。在共享理念之下,学习者也在相互间分享自己的学习资料,为网络资源的进一步丰富奠定了基础。

(2)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成为趋势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最新知识成果急剧膨胀,且更新的周期不断缩短,人们必须持续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1]。当前,人们在接受面授教育的同时,已经开始越来越多地通过电脑、笔记本、智能手机等途径,获取学习资源。而随着各类网上学习平台的建设完善,它们也为学习者提供了各类学习资源、学习交流机会和学习服务。先进的教育技术不仅提供了多元方式的教育资源呈现,而且更有利于知识的更新。由于内容丰富的最新教育资源是人们进行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基础,因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3)师生的角色内涵发生了转变

传统的教育过程特别注重知识传授,对于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只能留待学习者课后自主完成。在此,教师占绝对主导,讲课过程占去课堂时间的绝大部分,学生则往往扮演聆听者的角色,相对被动。而“互联网+”则重新定义了师生的角色关系,更加强调教学双方的自主、互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知识讲授淡化为教学链中极为普通的一环,师生间的相互沟通、讨论和互动成为重点,这也就意味着学生原先的被动接受已发生根本性改变,他们的主动性正得到进一步强化。

2. 学习方式更加灵活、开放

传统教育中的教学活动往往是教学双方通过一系列教学手段,在特定的教学场合所进行的知识传授过程。由于教学工作是特定思想、知识的传授,需要从“教”的一方传递至“学”的一方,因而双方被要求同处于某个特定的时空之中,完成即时性交流,从而达到知识传授的目的。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正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依托,逐渐颠覆传统的课堂教学观,教育方式更加灵活、随意,学习门槛也较过去有了明显降低。由于互联网资源的开放性,教育彻底突破了时空限制,不论拥有何种学历、资质,学习者都可以依靠网络和智能设备自由学习任何课程的任何章节[2]。移动学习以其更加灵活、开放的学习方式成为越来越被人们接受的一种教育模式。学习者除了可以在校内完成学习,还可以对碎片化的时间加以利用。不仅如此,学习者对学习资源也具有了更大的操控性,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循环播放或多次重复学习,在消化、巩固的同时,提高学习质量。

3. 教育手段更加多样化

与传统的教育手段不同,“互联网+”带来了实践体验上的多样性。当互联网与教育相结合,传统一对一或一对多的面授教育模式正逐渐被改变,线上教育成为教育领域改革的必然趋势。近几年来,各类在线教育机构数量猛增,他们在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的革新方面不断探索,力求满足更多群体的个性需求。当前,互联网为学习者提供了多样化的教育体验。学习者可以在线下与线上教育之间进行灵活切换,不仅满足了各时段、各领域人们的不同需求,而且可以最大化地发挥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的各自优势,实现学习效率最大化。线上教育拥有质量高、学习方式更加灵活、随意的特点,而线下教育则在育人、互动、答疑等方面拥有一定优势。目前,教育领域正致力于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支持,定制个性化、智能化学习服务平台,通过混合学习方式,提供个性化学习体验,从而营造良性发展的K12、O2O等教育生态系统。

4. 学习内容更具针对性

“互联网+”时代,课堂的内涵发生了变化。在过去的传统教育中,课堂是知识传授的场所,而新的学习模式的引入,使得课堂的内涵更加丰富。“互联网+”时代的学习可以是随时随地的,线上学习平台已将课堂从传统的校内延伸至生活中的各种场所,只要有互联网支持就有课堂的存在。这一新的学习模式不但摆脱了时空限制,而且为个体学习提供了便利,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特殊需求。与传统教育相比,当下的教育领域更加强调自由和主动接受。线上、线下课堂成为知识内化的场所,而师生互动则更有利于不同学习者根据自身实际对知识加以应用和拓展,由此也更加凸显了教育的针对性。同时,得益于互联网资源的开放性和共享性,网络教育资源越来越丰富,且不断更新。这也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各取所需,从而更加突出了学习的兴趣度,也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效果提供了便利。

二、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内涵与价值

1. 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背景及内涵

本世纪初以来,开放教育资源运动成为全球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率先启动开放式课程项目,它将自己的课程放在互联网上,免费供全球使用,由此开启了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序幕。此后,美国乃至全世界多所高校相继加入这一运动,将部分课程放到互联网上与全世界共享。基于运动的影响力,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召开了“开放式课程对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的影响”论坛,认为开放教育资源(OER)是指那些通过信息通信技术来向非营利机构提供的可被自由查阅、改编或应用的各种开放性教育资源[3]。随着大众互联网思维的逐步确立,开放、共享的理念逐渐被认同,全球性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得到逐步推进并不断发展。从最初的课件、讲义等内容性资源的开放,到技术性资源的逐步共享,开放的理念在全球蔚然成风。这一运动也为全球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推进模式,“营造了关于学习、创造、分享合作的一种参与式文化,进一步促进了合作、灵活学习和教学实践的开放分享”[4]。

2. 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价值

(1)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共享,体现教育公平

开放教育资源预示着一个新的教育时代的到来,通过开放教育资源,全世界的教育者、学习者可以获得用以支持教学、学习和研究的庞大资源,促进了教育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最大共享,不仅极大地节约了教育成本,而且更加体现了教育公平。学习者不论身处何地,具有怎样的学习基础,都能平等地获取各个国家的课件项目、学习资料、教学技术等教育资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教育的受众群体,体现了教育的进步。正如2007年签署的《开普敦开放教育宣言》所述:“地球上的每个人都能获取人类所有知识,每个人都能对人类知识的汇集做出贡献。”同时,对于某一所学校而言,开放自身教育资源,是对自我实力的展示,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知名度;而就不同的参与个体而言,对开放教育资源的利用过程,加强了校际间的交流合作,有利于科研水平的提高。

(2)减少教育成本,提升教育整体水平

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在带来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为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如今,整个社会面临着教育投资成本越来越高的现实问题,而通过利用共享的教育资源,将其整合成可为自身所用的有效课程,可以达到减少教育成本的目的。同时,开放教育资源还有利于提升教育创新能力,提高教育的整体水平。一方面,资源提供者和学习者之间可以展开对话,在有效利用对方优质资源的基础上,降低自身教育成本,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另一方面,在教学、教材成本费用降低的同时,学校和相关教育机构能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提高教学科研、改进实验设备等方面,从而为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奠定基础。此外,教师在课程制作中节省下的时间和精力,还可用于更好地开拓教学思路、革新课堂研讨模式,重点打造本校特色课程等方面,从而促进教育的整体水平提高。

(3)适应了终身学习的需求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和知识呈现几何级增长速度,终身学习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开放教育资源则为终身学习的实现提供了可能。一方面,从学习理念上看,对开放式教育资源的接受利用需要树立自主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理念,而这也正是终身学习得以实现的有力保证。自主学习和非正式学习与终身学习紧密相关,只有将它们的意识、能力和实践运用到学习实践中,才能真正地为兴趣而学习,也才能真正实现终身学习的目标。另一方面,从学习内容上看,开放教育资源提供了大量可供选择的知识和信息,其中包括知识点介绍和实践技能训练,这也正是终身学习的重要内容,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获取资源,人们可以达到知识获取和技能提升的目的,在某种程度上正适应了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需要。

三、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国际发展与中国应对

1. 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国际发展走向

自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件(OCW)以来,新的教育和实践模式正不断发展和演化,推进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一步步走向深入。如今,开放和共享的理念已迅速传播至世界各国,对开放教育资源的研究和推进工作不断取得进展和突破,这也成为了提高各国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同时,世界各国正在努力创建合理、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力求实现最大化地开放教育资源,并将资源有效加以利用。在开放教育资源运动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新的教育模式不断呈现。开放课件、开放式课程等形式日渐受到民众欢迎,其中,视频公开课是指通过录制教师真实的授课及与学生互动的过程,利用互联网记录并加以共享,如哈佛大学的“幸福”公开课、网易公开课、我国的精品视频公开课等,都属于这一行列。随着高清视频处理技术的发展,视频公开课以其内容丰富、讲解精要而受到自主学习者的欢迎。而“慕课”的出现,则标志着以网络学习为主的系统教学过程正式形成,它将开放教育资源运动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实质上体现了开放教育资源的应用从单纯的资源到课程与教学的转变,同时也昭示了在线教育的重要突破[5]。与以往的开放课程不同的是,慕课有系统的教学过程,除了视频外,还有作业、考试、论坛甚至证书等等,它不仅拥有在线教育的特质,而且还为学习者设计了每个阶段的互动讨论和学习评价,因而具备了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的各自优点,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可以说,慕课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课程学习系统,为全世界学习者开放,消除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构建了属于自己的学习生态系统。以慕课为基础,开放教育资源运动正朝着更有利于用户体验、更系统地促进自主学习的方向演变和推进。

2. 我国教育发展的现实应对

国际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在我国教育领域掀起了新一轮学习革命。面对教育资源带来的机遇,我国教育界需要及时把握,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质量,积极参与并推进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为此,首先应进一步强化互联网思维和教育资源思维,达成教育向互联网的转型与变革,着力构筑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教学生态系统。

(1)增强开放教育资源意识

教育的国际化不仅指留学海外或引进外教,更重要的是要具备国际化的思维和视野。在教育资源层面,则表现为具有互联网思维,具备参与和运用世界先进教育资源的能力。教师、学生等人群须掌握较为熟练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并将其与有效的教学方法深度融合,在了解和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能将其与专业科研相结合,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此外,为适应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发展趋势,教学双方都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并为之提高网络应用、英语、自主学习等能力,最终为推进开放教育资源运动起到示范作用。

(2)加快发展线上教育,促进学习方式多样化

线上教育是开放教育资源的最主要呈现方式。在“互联网+”时代,线上教育顺应了信息大、节奏快的生活现实,深度改变了传统教育较为固定、封闭的形态,成为教育领域的一股改革浪潮。由于学习者对自主学习的兴趣越来越大,线上教育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同时,线上教育并不是简单地将线下课堂照搬到网络上,而是互联网与教育深度融合的产物,因而在大力发展线上教育数量的同时,必须更加照顾学习者的使用体验。为了推动在线教育发展,我国曾推出精品课程建设,而毫无疑问的是,慕课展示了更大规模、更具体系化的教学过程。因此,我国还须顺应时代发展,在慕课建设和使用中更进一步。由于慕课是一种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在线教育的系统教学过程,更真实地激发了用户的课堂体验,因而在世界范围内有着较大影响,也引领了教育的发展趋势。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应把握机遇,使用好这一巨大的资源平台,使学习者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通过网络接触世界顶级的课程学习,令广大学习者受益。而与此同时,为实现更好的用户体验,避开线上教育在互动交流、发展育人等方面的劣势,我国还应综合运用基于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和基于面授教育的课堂教学等多种形式,探索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新模式。

(3)构建国内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为了更好地利用教育资源,提升国内整体教育水平,我国应致力于构建中文开放教育资源平台,构筑资源共享机制。政府应加大重视力度,保证资金投入,支持并着力推进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发展,如加大对各国开放资源的中文翻译及后期制作,引进并宣传大众普适性公共知识讲座,以适应中国民众需求等。同时,要重视各级学校在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一方面,各级学校要把握机会,学习、消化世界先进的教育资源并为我所用。另一方面,要加大自身教育资源开放力度,提高中文资源的优质性以及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促进跨国界校际交流与合作。国内教育领域要积极创设开放资源联盟、搭建共享平台、畅通获取机制,保障各级学校获取本领域内先进的教学资源用于课程教学和学科研讨,从而在防止教育投入的重复浪费同时,进一步实现教育公平,提升线上教育质量。此外,还要大力发展慕课这一新的教学形式,综合运用自主学习、非正式学习、翻转课堂等理念,革新传统教育模式,为提高教学质量、建成学习型社会提供前提基础和条件保障。

摘要:随着移动信息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教育”正给教育研究与实践带来前所未有的颠覆性冲击,迫使教育在理念、形式、内容等各方面都随之发生深刻变革。从国际视野看,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呈现以开放、共享为主题的多种教育模式蓬勃发展的广阔前景。当前,我国教育发展应积极参与到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中,在应用教育资源的同时,主动创建资源共享平台,推进慕课、K12、O2O等教育生态圈构建,由此保证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开放教育,教育资源,资源运动

参考文献

[1]余燕芳.终身学习平台构建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9).

[2]王晨,刘男.互联网+教育: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大变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6).

[3]NESCO,Forum on the impact of Open Course Ware for Higher Educ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Finalreport,Paris,July 2002.

[4]龚志武.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综述及其可持续发展探析[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

上一篇:井下系统恢复下一篇:工业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