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相关性医院感染

2024-07-10

导管相关性医院感染(精选12篇)

导管相关性医院感染 第1篇

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导管,医院感染

重症监护病房是医院抢救与治疗危重患者的场所,在救治过程中需应用各种先进仪器,进行侵入性操作,由于患者病情危重、基础疾病复杂、免疫功能低下等多种原因,重症监护病房发生相关导管感染的机率明显高于普通病房。为了解重症监护室导管相关感染情况,对2010-01~2011-12入住重症监护室的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与目标性监测,深入了解重症监护室相关导管的医院感染,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0-01~2011-12入住重症监护病房的2495例住院患者中的2318例留置导管患者。

1.2 方法

对2010年1~12月重症监护病房留置导管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对2011年1~12月重症监护病房留置导管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统计两年内导管相关医院感染情况和导管留置时间与医院感染相关性,将资料进行分析评估。

1.3 诊断标准

依据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医院感染的诊断。

2 结果

2.1 导管相关医院感染

两年内重症监护病房2318例置管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344例。其中2010年导管相关医院感染181例,2011年导管相关医院感染163例。

2.2 导管相关部位医院感染

2010年导管相关肺部感染81例,尿路感染73例,血液感染27例。2011年导管相关肺部感染74例,尿路感染66例,血液感染23例,见表1。

2.3 导管留置时间与医院感染率

2010-01~2011-12,两年内留置导管例数共2318例,感染率14.84%。从感染率上分析,留置导管感染率随着导管留置时间的推移呈上升趋势。从构成比上分析,前3周比例较高,其中第2周8~14d组占46.80%达到高峰,见表2。

3 讨论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重症监护病房两年内共有2318例置管患者,发生感染的344例患者中,肺部感染发病率较高155例,其次是尿路感染139例,血液感染相对较少50例。通过目标性监测,2011年度导管相关部位医院感染比率较2010年有所下降,从表1看出。在重症监护室,患者均为重症人群,在治疗过程中不得不采取侵入性操作,留置各种导管,同时患者常伴有严重的基础疾病和心肺血管疾病。留置导管感染率随着导管留置时间的增加感染呈上升趋势。从表2中看出,置管时间与导管相关感染有密切关系,结果显示,1~7d组感染率为8.74%,8~14d组感染率15.72%,15~21d组感染率为17.78%,以周天数为单位依次类推,>28d组感染率最高为38.67%,而8~14d组构成比最高为46.80%,各组不同时间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调查肺部感染占导管相关部位感染的首位,随着呼吸机在重症监护病房的广泛应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已成为接受机械通气患者最常见的院内感染。由于患者高龄,各种脏器功能低下,需要长时间的治疗。长期卧床是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高危因素,必须做好相关的诊疗与护理,做好呼吸机相关设备的消毒灭菌,各呼吸机管路、湿化器的高水平消毒,每日评定病情,如病情允许,可抬高床头30~45度,尽早撤除呼吸机,每天做好患者的空腔清洁工作,减少细菌定植,定期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和手卫生检查。

在目标性监测中,尿路感染常发生在留置导尿管的后半周及以后,由于重症监护室的患者大多失去了自我照顾能力,需要留置导尿管,留置导尿管的时间越长,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性越大,长期广谱应用抗菌药物,也·是引起尿路感染的因素。许多流行病学调查证实,手是传播医院感染的罪魁祸首[1]。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动作轻柔,插管时避免损伤尿道黏膜,保护黏膜屏障,这是预防尿路感染的关键。

重症患者由于长期反复利用外周静脉、使用有刺激性的药物及营养制剂等会导致外周静脉损伤,故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成了临床常用治疗通道,但重症监护室患者由于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脏器功能减退、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下降,因此,血液感染也常有发生。对留置静脉导管的患者要加强规范的无菌操作及护理,是减低留置导管感染发病率的重点。

重症监护室的相关性导管感染发生率较高,导管使用率高,与医院感染直接相关,所以要加强能引起相关性感染的各个危险因素的控制,因此,加强留置导管的护理,改善患者全身状况,增强抵抗力,合理使用抗生素,做好空气消毒,环境表面擦拭和手卫生。实施必要的目标性监测对预防和控制导管感染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护理常规 第2篇

【临床表现】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指患者留置血管内导管且留置时间≧48小时,同时符合以下条件之一:(1)血培养至少有一次培养到致病菌,且不能用其他部位感染解释。(2)至少有以下症状或体征:发热(>38º)、寒颤或低血压,且实验室微生物检查阳性结果不能用其他部位感染解释,如怀疑为污染菌,至少有2次的血培养结果是同一常见污染菌。

【观察要点】

1.询问患者置管部位有无热痛现象。

2.观察患者置管部位有无红、肿及脓点现象发生。

3.观察患者体温变化,有无发热、寒战、低血压等全身感染征象。4.观察患者白细胞变化。【预防护理措施】

一、置管时的预防措施

1.置管时应该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2.置管操作人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执行,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4.置管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5.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6.选择合适的静脉导管穿刺点:CVC置管者成人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PICC置管者可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和肱静脉。

7.穿刺及维护时应选择合格的皮肤消毒剂,宜选用2% 葡萄糖酸氯己定乙醇溶液(年龄<2 个月的婴儿慎用)、有效碘浓度不低于0.5% 的碘伏或2 %碘酊溶液和75 %酒精。

8.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二、置管后的预防护理措施

1.严格手卫生。

2.穿刺部位定期和必要时换药:穿刺24小时后更换敷料一次,观察有无渗血,若无渗血可定期给予换药:使用纱布等干敷料每48小时更换一次,有渗血、渗液或潮湿、敷料脱落时随时更换;使用透明半透膜敷料,每周换药一次;有人工气道时应使用透明半透膜敷料,以减少污染。换药时要观察局部穿刺点有无红肿、脓点等,消毒时使用机械力,消毒面积 >15cm×15cm(消毒面积>外敷料面积),消毒后完全待干再贴敷料。

3.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三通旋塞每天更换,无针密闭输液接头每周更换,有血迹或被污染后随时更换。

4.冲管与封管:给药前后宜用10ml及以上注射器抽吸生理盐水或一次性专用冲洗装置进行脉冲式冲洗导管,以减少附壁。如果遇到阻力或者抽吸无回血,应进一步确定导管的通畅性,不应强行冲洗导管。输液完毕应用导管容积加延长管容积2 倍的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正压封管。肝素盐水的浓度:PORT 可用100 U/ mL,PICC 及CVC 可用0~10 U/ mL。当药物与生理盐水不相容时,应先用5%葡萄糖注射液冲管,再用生理盐水或肝素封管液,将5%GS冲出导管内腔。PORT在治疗间歇期应至少每4周维护一次。PICC导管在治疗间歇期间应至少每周维护一次。

5.无菌配液并无菌输注,采用封闭式输注方式。6.有效控制其他部位的感染。

7.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8.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必要时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

9.每日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及早拔除。【健康教育】

1.告知患者置入导管的目的、方法、配合要点。

2.告知患者穿刺部位换药应由专业人员操作,不能自行揭除敷料和换药。发现敷料潮湿、松动、卷边现象及时通知医务人员。

3.告知患者如出现穿刺部位红、肿、热、痛等症状,或出现发热、寒颤等全

身不适症状,及时告知医务人员。

4.指导患者留置导管期间穿刺部位防水、防牵拉等注意事项,在沐浴或擦身时,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避免盆浴、泡浴。

5.留置PICC者应指导患者置管手臂不可过度用力,避免提重物、拄拐杖,衣服袖口不可过紧,不可测血压及静脉穿刺。

参考文献:

1.2014年美国CD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指南。2.2011美国INS静脉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标准

导管相关性医院感染 第3篇

我科血透中心在10月份正式开始血液净化治疗。目前已顺利开展血液净化治疗140人次,其中普通血液透析(HD)120人次,血液透析濾过(HDF)20人次。

目前在我院透析病人共有20人。血管通路情况:动静脉内瘘10人,深静脉留置双腔血透导管10例。其中明确发生导管感染2例,排除1例。现就这三例病人情况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例1、患者女性,33岁。入院诊断:1、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皮肤、肾脏),狼疮性肾炎;2、慢性肾功能衰竭急性加重期,肾性贫血。入院查血肌酐1005.01umol/l,血尿素氮31.7mmoL/L,血色素65g/L。入院后于2008-11-8行双腔血透导管右侧颈内静脉置入术。行血液透析滤过和血液透析治疗。同时给予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500mg/日,共1.5g)及环磷酰胺(0.4g)冲击治疗,冲击结束后给予强的松40mg/日维持。12月9日再次给予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共1g)。12月12日行第16次血液透析治疗后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8.4℃,无咳嗽、咳痰、气促。查导管出口处未见脓性分泌物。考虑导管相关性感染,于当晚拔除血透导管,并行血培养及导管尖端培养,并给予左氧氟沙星抗感染,第二天上午发热消退。术后导管培养提示革兰氏阴性菌生长,血培养阴性。确诊导管相关性感染。

例2、患者男性,61岁。入院诊断:1、2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晚期),2、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肾性贫血,肾性高血压,3、肺部感染,4、急性左心衰竭。入院检查:血常规: Hb92g/l,WBC5.8×109/L ,N77.9%。血生化示:白蛋白/球蛋白:27.1/32.9g/L血BUN27.08mmol/l,血Cr955.7umol/L。动态血沉135mm/h。C反应蛋白83mg/L。医嘱给予抗感染及强心、利尿、降压、保肾等治疗。12月8日于床边行右侧双腔血透导管股静脉置入术。术后即行血液透析治疗。下机后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8.1℃。予行血培养及导管培养,并给予左氧氟沙星联合哌拉西林-舒巴坦抗感染, 2天后体温恢复正常。12月11日再次给予血液透析治疗,12日再次出现低热,体温最高37.6℃,导管培养提示人葡萄球菌生长,血培养阴性,予调整抗生素(头孢硫脒替代左氧氟沙星),并给予局部抗生素锁封管,未拔除股静脉导管,12月15日发热消退。以后透析一直应用抗生素锁封管,未再出现发热。复查导管培养阴性。因其无法平卧,未能行颈内静脉置管;因动静脉条件差,未能行动静脉内瘘手术;因心衰、肺部感染未行腹膜透析术。目前已出院,定期于我院门诊血液透析治疗,未再出现发热。

2导管感染的危险因素

老年、肥胖及糖尿病患者约60%鼻腔携带金黄色葡萄球菌,通过手及感染的皮肤引起导管感染,增加了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风险。分析发现,临时性导管在留置4周时有75%的患者不发生导管相关性菌血症,但2个月时不发生者不足50%,随着留置时间的延长,导管感染率呈线性上升。对导管的频繁操作也容易导致导管感染。与单腔导管相比,双腔或三腔导管更易发生感染。导管材料对于促进血栓形成和微生物的附着非常重要。局部因素包括卫生习惯、使用不透气敷料、出口周围潮湿、鼻腔及皮肤携带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全身因素则包括患者是否处于免疫抑制状态、有无糖尿病及低白蛋白血症和高铁蛋白血症等。导管感染的其他危险因素包括缺乏经验的医务人员在插管和留置导管期间,未能严格遵守无菌技术的要求,使用静脉切开技术置入导管等。

3 分析我科出现的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原因:

2例明确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病人均有明确的病原菌,人葡萄球菌和革兰氏阴性菌。考虑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主要因素为免疫抑制、低蛋白血症、长期留置导管有关。早期导管感染主要与我们医护人员在插管过程有关。结合本例病人,主要考虑以下因素相关:1)备皮:我们采用的是刮去毛发。2)皮肤消毒:我们应用0.1%安尔碘,是否浓度不足。3)一次性无菌洞巾较薄,易于移动,导致皮肤表面细菌迁移,影响消毒效果,可能将皮肤细菌带入导管内。4)老年糖尿病病人皮肤粘膜屏障功能减退,股静脉穿刺部位临近会阴,易于受二便污染。患者在首次透析开始不久即在床上排尿约500ml,亦有可能增加感染几率。

4预防措施:

4.1严格无菌操作,明确无菌观念。插管时应严格无菌操作:使用小孔无菌巾,带无菌手套、帽子、口罩、穿无菌手术衣,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插管部位应严格清洗及消毒,用0.5%安多福消毒皮肤。同时要使操作区域内消毒剂完全晾干后再进行穿刺。

4.2临时留置导管时间越短越好。尽量选择颈内静脉而非股静脉穿刺。

4.3穿刺部位外敷抗感染药膏:局部外敷莫匹罗星药膏 ,能明显降低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 CRI,但常规使用易产生耐药性,故不易推广。可局部外敷聚维酮碘软膏,不仅能降低CRI的发生率,同时未发现耐药。

4.4抗生素锁技术:抗生素锁是一种局部使用抗生素预防CRI的方法 ,它将抗生素注入CVC管腔 ,存放 6~12 h后排出。万古霉素是常用药物 ,用头孢曲松、庆大霉素及万古霉素冲洗后,能降低葡萄球菌在导管的定居;而用氨曲南、头孢曲松和庆大霉素冲洗则能完全清除革兰阴性菌; 用氟康唑冲洗后可降低霉菌定居;使用米诺霉素和乙二胺四乙酸 (EDTA)冲洗能提供广谱的抗菌活性 ,对革兰阴性、革兰阳性及假丝酵母菌均有效 ,并可防止导管相关性菌血症。因为抗生素锁主要针对管腔内的细菌 ,故只对高度怀疑腔内感染的患者适用,对管腔外感染无效。若管腔内有纤维蛋白沉积且菌落聚集其上,预防效果不佳。抗生素锁的有效期为 2周,使用时间过长易产生耐药性。

参考文献

导管相关性医院感染 第4篇

关键词:导管,医院感染,ICU

医院感染已成为医疗机构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大量流行病学资料表明[1,2,3], 各种侵入性留置导管是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ICU作为医院感染高发地区, 更应该提升医护人员意识并完善相关硬件设备, 降低接触性感染的发生。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综合性ICU导管相关性医院感染患者320例, 男171例, 女149例, 男女比例1.15∶1, 平均年龄 (53.2±12.3) 岁, 平均ICU住院时间 (41.5±17.3) d, 平均动静脉置管时间 (27.1±12.5) d, 平均机械通气时间 (38.1±15.5) d, 平均留置导尿时间 (34.1±11.9) d。本研究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方法: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综合性ICU导管相关性医院感染患者320例, 详细记录所有患者基本信息及临床资料, 并由医院感染科安排专人记录不同感染部位、主要病原菌及相关死亡例数。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进行数据处理, 检出率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ICU导管相关性医院感染部位分布:320例患者中, 血流感染、肺部感染及尿路感染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2.81%、51.56%及25.63%, 其中, 肺部感染阳性率最高, 与其他两个部位相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1。

病原菌分类及构成比情况:320例患者中, 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及假丝酵母菌构成比分别为67.81%、16.88%及15.31%, 其中, 革兰阴性菌构成比最高, 与其他两个种类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2。

ICU导管相关性感染患者中死亡例数情况:320例患者中, 血流感染、肺部感染及尿路感染患者中死亡率分别为16.44%、15.76%及13.41%, 三者相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讨论

医院感染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医院感染控制水平是衡量一家医院水准高低的重要参考依据[4]。引发医院感染发生的因素极多, 其中, 导管相关性医院感染是常见院感类型之一, 多见于ICU等侵入性留置导管使用率较高的科室[5,6]。近年来, 我国对医院感染情况高度重视, 各地大小医疗机构均设立医院感染管理科, 认真开展医院感染检测及防控工作。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 320例患者中, 血流感染、肺部感染及尿路感染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2.81%、51.56%及25.63%, 其中, 肺部感染阳性率最高, 与其他两个部位相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表明肺部感染阳性率最高, 这可能与ICU机械通气使用频率高以及患者长期卧床等因素有关。本研究另一组数据显示, 320例患者中, 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及假丝酵母菌构成比分别为67.81%、16.88%及15.31%, 其中, 革兰阴性菌构成比最高, 与其他两个种类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说明革兰阴性菌是诱发导管相关性医院感染最主要的病原菌, 在临床防治过程中应引起重视。本研究最后一组数据说明导管相关性医院感染并非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值得重视的是, 由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小, 不足以体现二者之间的显著性差异, 临床应进一步加强相关研究。

综上所述, ICU导管相关性医院感染以肺部感染为主, 革兰阴性菌为主要病原菌。导管相关性医院感染可能并非影响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值得临床加大样本量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侯瑞莲, 寇芳芳, 马玲霞, 等.ICU导管相关性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与预防措施[J].当代护士:专科版旬刊, 2015, 2 (4) :178-180.

[2]江山, 李飞, 刘海湘, 等.我院ICU导管相关性感染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4, 31 (11) :1198-1201.

[3]张伟, 张宏, 苏萌萌, 等.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7 (12) :2957-2959.

[4]唐艳琴, 宋秀婵, 叶俊琴, 等.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目标性监测与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20) :4885-4887.

[5]林娟, 钟既宁, 陈丽, 等.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持续质量改进的成效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12) :2804-2806.

导管室医院感染防控和消毒隔离制度 第5篇

一、布局应合理,“三区”之间标志明确。根据手术的不同要求,心脏介入手术和肿瘤病人手术分室或分时段进行,器械由供应室统一回收、清洗、消毒、灭菌。

二、手术室应保持环境清洁、安静。每日开始手术前和手术结束后对手术间墙面、地面和各种设施、仪器设备的表面进行湿式清洁、消毒,墙面擦拭高度为 2-2.5M,空气消毒≥2 次/d;每周对室内所有物品、墙面、门窗、空调、动态消毒机风口等进行彻底清洁;每月对动态消毒机与空调滤网清洗。

三、配备流动水洗手设施、皂液、手消毒剂等,严格手卫生管理。进入介入手术室必须更换工作衣、帽、鞋。无菌操作时应按外科手术要求洗手、手消毒、戴口罩,穿无菌衣和戴无菌手套。

四、严格限制进入手术间的人员数,尽量减少人员的出入。

五、介入手术器具及物品必须一用一灭菌,采用压力蒸汽灭菌。各种无菌物品注明开启时间,在有效期内使用,加强无菌物品保管。

六、隔离病人介入手术通知单上应注明感染情况,严格隔离管理,手术间严格终末消毒。

七、感染监控小组负责对本室工作过程中可能存在与感染发生有关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测,发现问题应立即采取措施,予以纠正。

八、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无菌物品、使用中消毒液每季度监测一次。

九、严格遵守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规定,一次性使用导管不得重复使用。

十、医疗废物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执行,一次性使用后的导管毁形处理,和收集人员认真交接并记录。

导管室消毒隔离制度

1、建筑布局应当符合功能流程合理和洁污区域分开的原则。功能分区应当包括:工作人员生活办公区;无菌物品储存区;医护人员洗手区、患者手术区域;污物处理区域。各区标志明确,设专用通道,区域之间有实际屏障,避免交叉污染。

2、应设一般手术间、隔离手术间,每一手术间限置一张手术台;隔离手术间应靠近手术室入口处。

3、配备流动水等洗手设施,严格手卫生管理。刷洗手用品和干手毛巾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戴手套前后应洗手及手消毒。

4、手术间的墙壁、地面光滑、无裂隙、便于清洁清洁消毒,排水系统良好。

5、手术室内应采光良好,空气清新,每日定时空气消毒,遇污染时即刻消毒(消毒后空气细菌总数应符合WS∕T368—2012卫生学标准)

6、手术用房的墙体表面、地面和各种设施、仪器设备的表面,应当在每日开始手术前和手术结束后进行湿式擦拭方法的清洁、消毒,未经清洁、消毒的手术间不得连续使用。

7、不同区域及不同手术用房的清洁、消毒物品应当分开使用。用于清洁、消毒的拖布、抹布应当是不易掉纤维的织物材料。

8、接送手术病人平车最好用交换车,并保持清洁,手术台上的铺单一人一换。

9、凡进入手术间的人员应当严格按照规定更换手术间专用的工作衣、鞋、帽、口罩;穿好无菌手术衣的医务人员限制在无菌区域活动,手术结束后脱下的手术衣、手套、口罩等物品,应当放入指定位置后方可离开手术室;

10、实施手术刷手的人员,刷手后只能触及无菌物品和无菌区域。

11、在手术部的工作人员和实施手术的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12、严格限制进入手术间的人员数,手术室的门在手术过程中应当关闭,尽量减少人员的出入。

13、患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者其他传染病的工作人员应暂时限制进入手术间工作。

14、获准进入手术室的新设备或者因手术需要外带的仪器、设备,使用前必须对其进行检查,应按手术器械的性能、用途做好清洗、消毒、灭菌工作后方可使用。

15、进入手术室无菌区和清洁区域的物品、药品,应当拆除其外包装后进行存放,设施、设备应当进行表面的清洁处理。

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的相关感染及护理 第6篇

颈内静脉是目前采用最多的中心静脉置管途径之一,因其体表标志相对明显、容易穿刺、操作简单、血流量充足、活动不受限制以及留置时间长且使用方便等优点而被临床作为血管通道广泛使用。对于因自体内瘘未成熟、急性肾衰竭、各类急性药物中毒等急需透析病人,采用双腔导管插入颈内静脉已成为血管通路的途径[1]。自2013年06月~2013年11月,我们对20例急需透析的病人,采用颈内静脉置管的方法建立临时血管通路进行血液透析,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20例患者(男15例,女5例)都为住院患者,年龄18-68岁,每周透析2-3次,原发病:慢性肾小球肾炎8例,糖尿病肾病6例,梗阻性肾病2例,狼疮性肾炎1例,蜂蛰伤3例,导管采用艾贝尔临时性双腔导管,18例采用颈内静脉置管,其余2例采用股内静脉置管,其中有1例发生了透析导管处感染,其余均未发生。

2护理对策

每次透析前,工作人员戴好口罩、帽子、无菌手套,铺好无菌巾,严密观察局部有无出血、血肿、感染、导管滑脱,予以碘伏消毒导管出口处皮肤及导管端口,用无菌注射器抽尽动静脉管腔里封管的肝素钠液,以及可能形成的微小血凝块。

有效的局部皮肤消毒可降低感染率,临床上多采用0.5%碘伏作为皮肤消毒液。建议常规每周更换1-2次敷料。但有渗血及敷料污染应及时换药;患者出汗多、敷料松动须及时换药。可采用3M型消毒薄膜固定留置导管。

2.1并发症护理

2.1.1感染:导管相关性感染及导管内血栓形成是其常见并发症,也是影响其使用时限的主要原因[2]可分为导管出口处感染、隧道感染和血液扩散性感染。具有下列一项者即可诊断:①导管出口部位红、肿、热、痛,有渗出或脓性分泌物;②寒战、发热而无其他原因可解释,拔管后症状消失;③外周血培养和导管血培养阳性且为同一菌种。隧道感染和血液扩散性必须使用2周以上的有效的抗生素,无效时得拔管。本组有1例导管出口处有红肿,局部有少许脓性分泌物渗出,加强局部消毒换药并涂搽百多邦药膏,无菌敷料覆盖,同时口服抗生素,一周内好转。严格无菌操作,加强置管后的护理,留置导管是一种有创的侵入性操作,因此在置管过程中要严格无菌操作,置管后如潮湿、血渍应予换药,为防导管滑脱,置管后告知患者不可用手拉导管,对神志欠清者予以约束双手。若导管脱出,脱出部分勿再送入血管内,以防止局部皮肤表面细菌侵入血管,造成出口感染。

2.1.2预防空气栓塞的发生:血液透析护士是维护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命线的第一责任者[1],血透护士一定要加强责任心,上机连接静脉端时排尽空气,透析中途输液者及时观察是否结束,避免空气进入导管,下机时及时夹闭静脉夹,每次透析结束后夹紧动静脉导管夹子,拧紧肝素帽。

2.1.3 血流量不足:所有患者开始血流量都能够达到200~260 ml/min,透析使用过程中逐渐出现血流量不佳,大部分原因为导管尖端吸血管壁、体位因素以及封管方法不正确导致血液反复逆流,血凝块堵塞管端而形成活瓣状的凝块,造成通道不畅等。

2.2 健康教育: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持置管处敷料清洁干燥,避免导管皮肤出口和管口污染。 颈内静脉置管者,避免洗脸洗头时水流至导管皮肤出口; 需淋浴的患者一定要将留置管和皮肤出口处用3M胶布密封,以免淋浴后感染;股静脉置管者下肢弯曲最好不要超过90度,勿过多起床活动,并保持局部清洁,防止大小便污染伤口并加强换药;透析期间妥善固定导管,防止导管移位脱落;可使用松紧带等固定导管末端避免摆动,以免穿刺处出血及皮肤出口感染;导管应正确固定,有晃动情形,应重新粘贴固定;活动和睡眠时避免压迫导管,以防血栓形成和血管壁损伤;穿脱衣服时要特别注意保护,最好是宽松及前扣式上衣,避免套头式衣服,以免拉扯导管造成松脱或把导管拉出引起出血;告知患者,血液透析的深靜脉留置导管,要严格限制其他医疗使用,如:抽血、输血、输液等,如一定得使用,用后必须要按血液透析后导管的处理进行封管防止堵塞。

3结果

20例血透患者使用深静脉临时导管,1例轻度感染,及时发现并治疗后治愈,无一人拔管。

4讨论

深静脉临时导管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紧急血透、透析诱导期、中毒急救、内瘘无法使用等。多数导管感染与缺乏正确的护理有关,良好的导管留置技术及规范的护理可以降低感染率,因此,护士在置管后和透析操作过程中的护理以及患者的健康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重在预防,深静脉置管只要加强护理干预,严格无菌操作,密切观察预防并发症发生,做好健康教育,可明显减少感染的发生,延长导管的使用寿命,提高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林惠凤.实用血液净化护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0.

导管相关性医院感染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外一科行心脏直视手术的334例先心病患儿进行分析, 其中心脏单纯畸形195例, 心脏复杂畸形139例;男154例, 女180例;年龄70d至14岁 (6.1岁±4.4岁) ;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2d~13d (3.3d±1.7d) 。

1.2 方法

患儿均根据实际病情需要拔除导管, 但对置管部位皮肤有感染征象或置管患儿出现不能解释的全身感染症状 (体温>38.5℃, 白细胞计数>15×109/L) 时, 均应及时拔管。拔管时需两人密切配合, 一人用碘伏消毒导管置入处皮肤, 以无菌纱布按压导管置入处稍靠前的近心端, 在无菌条件下拔除中心静脉导管;一人用无菌剪刀迅速剪取导管尖端2cm~3cm置于无菌标本采集管内, 送检验科行导管尖端细菌培养及常规药敏试验。

1.3 判断标准

对导管尖端进行半定量培养 (RollPlate法) 时, 如果菌落计数≥15cfu/cm2, 可判断导管尖端存在病原菌定植。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334例中心静脉导管尖端共培养出43株病原菌, 导管感染发生率为12.57%。静脉导管尖端分离出的前6种致病菌为:鲍曼不动杆菌9株 (20.93%) , 表皮葡萄球菌6株 (13.95%) , 大肠埃希菌5株 (11.63%) , 粪肠球菌 (D群) 3株 (6.98%) , 缓慢葡萄球菌3株 (6.98%) , 阴沟肠杆菌3株 (6.98%) 。患儿均按实际病情拔除导管, 其中3d内拔除219例, 占65.56% (219/334) , 导管感染率为7.7 6% (1 7/2 1 9) ;9 9例在4d~6d内拔除, 占2 9.64% (99/334) , 导管感染率为20.20% (20/99) ;7d~10d内拔除16例, 占4.79% (16/334) , 导管感染率为31.25% (5/16) 。导管感染率多组之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4.75, P<0.01) , 见表1。

3 讨论

3.1 认识小儿心外导管相关性感染风险因素, 加强导管护理

目前中心静脉置管在小儿心脏外科手术中已广泛应用, 常见的置管部位有颈内静脉置管和锁骨下静脉置管, 在经皮肤穿刺置入导管时, 破坏了皮肤的屏障作用, 导管插入血管后病原菌有可能经皮肤伤口侵入皮下组织及血管内, 从而引发导管感染[1], 故细菌进入的途径主要是穿刺破损处的皮肤[2]。首先在置管时要按照规范流程穿刺, 严格无菌操作, 从源头上降低导管感染的风险, 其次置管后穿刺处局部护理非常重要。先心病患儿由于其生理及疾病特点, 术后导管感染风险因素较成人有所不同, 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体循环血流量减少, 活动后易疲乏、多汗, 敷料被汗液浸湿后极易脱落且易于细菌繁殖;小儿的特点好动、哭闹、不配合, 尤其是颈内静脉置管的患儿, 颈部置管后引起的局部不适感, 导致患儿会手抓导管;颈部置管的患儿, 由于颈部活动较频繁, 导致穿刺局部易渗血, 敷料易污染, 更换敷料的频次会增加;为患儿更换敷料时, 如果患儿及家长配合不好, 操作时间会延长, 那么穿刺局部在空气中暴露的时间也就延长了。这些因素都增加了先心病患儿中心静脉导管污染的风险, 也加大了护理的难度。

3.2 控制导管留置时间, 降低感染发生率

本文主要讨论小儿心脏术后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与其引起感染的关系, 从结果可见导管留置时间越长, 感染的可能性就越大, 这一点与同类研究结果相似[3,4], 原因可能是置管时间越长, 在置管上的操作越多, 在空气中暴露的时间越长, 污染的机会就会增多[5]。根据分析:留置时间3d时, 导管感染率为7.76%;留置时间4d~6d时, 导管感染率为29.64%;留置时间7d~10d时, 导管感染率为31.25%, 并且多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4.75, P<0.01) , 所以我们要结合患儿的实际需要, 控制导管留置时间, 小儿心脏外科术后适当的置管时间应在3d之内, 这样可以显著减少导管感染的可能。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营养状况落后于同龄儿, 发育迟缓, 血管条件差, 静脉穿刺困难, 但护理人员不能把中心静脉导管仅仅作为静脉输液的通道来使用, 术后一旦患儿病情稳定不需要导管时, 就应及早拔除。

3.3 正确护理导管是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重要环节

要规范中心静脉管理制度, 制定可行的培训计划, 强化护士维护意识及操作规范性, 护士必须通过相关理论及操作考试, 方可独立完成置管的维护操作。小儿心外术后留置导管已是常规, 小儿心外的每位护士都应熟练掌握导管维护方法。资料表明, 由有经验的训练有素的护士护理导管, 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均较低[6]。

3.4 密切观察病情, 重视患儿和家属沟通

由于患儿年龄小, 不能确切表达自己的不适感, 护士在护理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小儿的这个特点, 加强巡视病房, 密切观察患儿穿刺局部的皮肤情况及患儿反应, 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7]。其次, 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除了细心观察、正确耐心护理外, 还要做好与家属和患儿的沟通, 取得患儿和家属的配合与理解, 才能有效地预防小儿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相关并发症。

参考文献

[1]Warren DK.The effect of an education program on the incidence of central venous cathter-associated bloodst rean infection in a medical ICU[J].Chest, 2004, 126 (5) :1612-1618.

[2]朱耘, 丁璐, 李辉, 等.心脏手术后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及导管相关性感染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 2007, 22 (8) :1789-1791.

[3]张明, 钱俊英, 解建, 等.521例ICU病人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4) :674-675.

[4]赵荣, 胡雪慧, 崔勤, 等.留置时间对体外循环术后中心静脉管道感染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 2007, 73:498-499.

[5]李建媛.锁骨下静脉置管感染与留置时间的关系及护理对策[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6, 28 (13) :1149.

[6]Deshpande KS, Harem C, Ulrich HL, et al.The incidence of in fectious complications of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at the subclavian, intemal jugular, and femoral sites in al intensive care unit population[J].Crit Care Med, 2005, 33 (1) :13220.

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第8篇

关键词:静脉导管,感染,预防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各种侵入性诊疗操作已成为临床疑难杂症诊断和治疗的十分重要的手段。各种危重病人用导管检查、监测和治疗日益增多, 如药物治疗、全静脉营养、血液透析及留置深静脉导管行血流动力学监测等, 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成了危重病人感染的一个常见类型, 尤其是导管相关性血液感染在医院获得性感染中占有相当的比例。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不仅增加了病人医药费用、延长住院时间, 而且对病人机体和生活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此外, 由中心静脉经路的感染还可迅速引起其他器官的感染如心内膜炎、骨髓炎及血栓性静脉炎等, 严重时危及病人的生命。

1 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定义、临床表现和病原体种类

1.1 定义和临床表现

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是指留置于血管内的导管段经半定量法, 在血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菌落大于15个, 即认为导管已被感染, 包括导管相关局部感染和导管相关血液感染 (导管败血症) , 其中局部感染占17%~45%[1]。临床表现为病人穿刺部位出现明显的局部炎症现象, 局部红、肿、痛, 有脓性分泌物, 成蜂窝组织炎, 由外周静脉置管者可扪及条索状静脉, 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 2.5%~4.5%病人有静脉栓塞, 而导管相关性血液感染者有畏寒、寒战、高热, 甚至有感染性休克症状, 关节、心脏等部位可有迁徙性病灶。

1.2 病原体种类

引起静脉相关性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尤其是表皮葡萄球菌占2/3, 另外还有肠球菌、铜绿假单孢菌、肺炎克雷伯菌。随着广谱抗生素以及胃肠外营养的广泛应用, 真菌在血源性感染中比例越来越高。

2 影响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

2.1 导管类型

2.1.1 中心静脉导管

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约90%是由中心静脉导管引起, 无隧道的中心静脉导管最常用导管腔的数量和插管部位是引起相关性感染的两个危险因素, 多腔导管引起感染的风险高于单腔导管, 原因可能是由于插管部位损伤或多腔导管的频繁操作有关。

2.1.2 周围静脉导管

周围静脉导管是最常用的短期使用导管, 很少引起感染。临床最多见的是静脉炎, 当静脉炎发生后, 产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性就增加。

2.1.3 经周围插入的中心静脉导管

经周围插入的中心静脉导管通过肘关节头静脉、贵要静脉到达上腔静脉, 由于并发症少、易维护, 应用广, 适于长期留置, 其感染发生率也较其他无隧道中心静脉置管低。

2.1.4 有隧道的中心静脉导管

如希克曼 (Hickman) 导管、昆顿 (Quinton) 导管及三向瓣膜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Groshong) , 这些导管在皮下有一隧道, 并在插管处有一Dacron套样结构, 其血流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无隧道中心静脉导管, 但局部感染风险未降低, 目前国内使用较少[1]。

2.2 导管材料特性

静脉导管材料也是影响其相关性感染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多聚四氟乙烯导管, 内外表面覆有二甲胺、四环素和利福平的聚氨基甲酸乙酯及硅胶导管。

2.3 导管安置部位和技术

锁骨下静脉及肢体外周静脉插入的感染风险比颈内静脉感染风险低, 静脉切开安置导管比穿刺法更易发生感染。医师放置导管操作的熟练程度于也是感染风险的另一重要因素。输注肠外营养液的导管比用于输注化疗药物及抗生素的导管感染风险高。

2.4 其他

导管留置时间长短, 病人的年龄、病情、宿主免疫功能及使用的敷料, 是否缝合固定等, 也与导管相关性感染密切相关。

3 预防和控制策略

3.1 加强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对医务人员进行有关血管内导管的使用、插入方法、维护和相关感染控制标准等知识的宣教, 从而增强导管插入及相关处理指导方针的依从性, 可有效降低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2]。

3.2 认真护理,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放置中心静脉导管时应提供最大的无菌屏障, 尽量不在床旁, 可选择在手术室或指定区域, 由经验丰富的医师操作, 操作前洗手、戴口罩、衣帽整齐、戴手套。旁观人员应与操作者及病人保持一定距离。穿刺皮肤周围等选用含碘消毒剂或者氯己定彻底消毒。尽量选用单腔或双腔的具有抗血栓效应或抗菌型二代导管, 除非有出血倾向或解剖结构变异等禁忌证。尽量选用锁骨下静脉, 少用颈内静脉和股静脉, 尽量避免反复多次的局部穿刺。每天消毒导管周围皮肤及导管外露部位, 并细心观察穿刺点局部及置入的深度, 不推荐使用抗生素软膏, 导管应妥善固定, 避免在穿刺处滑动, 禁止将滑出的导管推送入血管[3,4,5]。

导管部位敷料覆盖能限制皮肤部位的微生物生长及菌落增生, 最早使用无菌纱布和胶带固定。20世纪80年代早期出现了透明敷料。近年来出现了新型的火棉胶敷料, 这种透明敷料可释放银离子, 可抑制细菌生长, 更换时应严格无菌操作, 出汗多, 敷料易松动, 穿刺点渗血时应随时更换。

给药装置应更换, 普通液体应24 h更换输液器, 经输血或血制品、蛋白制剂及脂肪乳剂后应立即更换输液管和三通, 并尽可能少用三通[6], 可每天用肝素液冲洗中心静脉导管, 有效预防感染。

对于外周静脉导管可选择特氟隆、聚乌拉坦导管, 成人可选择上肢静脉, 小儿可选择头皮、手、脚等部位的静脉, 每隔48 h~72 h更换穿刺部位, 若出现静脉炎征象或堵塞应立即拔除, 不必定期更换敷贴, 每隔12 h注入肝素液2.5 mL~5.0 mL。 对于中心静脉置管大于3 d者, 突然出现寒战、高热, 在排除其他感染, 如切口感染、肺炎、尿路感染、腹腔内感染及静脉高营养液热原与变态反应等后, 应考虑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 并立即采集2份血样行细菌培养, 对插管部位仔细检查, 若有红斑、化脓或触痛应立即拔除导管, 留取导管头做细菌培养。若血培养及导管头培养阳性应遵医嘱系统抗菌治疗, 若抗菌治疗3 d后症状无改善, 持续菌血症或真菌血症者应高度怀疑并积极寻找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血栓或其他深部迁徙感染灶的证据, 采用目标抗菌治疗4周~6周[7]。若没有感染征象也最好留置不超过4周, 并尽可能早的拔除, 因为留置越久感染的风险就越大, 更换导管时不能用导丝, 应更换部位重新置管[8]。

4 小结

目前随着静脉导管在临床上, 尤其在重症监护病房的普遍应用, 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通过重视静脉置管的操作流程、护理指南、无菌技术、导管的维护和管理, 完善医院感染监控管理系统, 加强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将得到有效的预防和控制。

参考文献

[1]谢正福, 刘唐威.内科重症监护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1465-1470.

[2]斯崇文, 贾辅忠.感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790-1792.

[3]高美玲, 赵春玲, 郭鹏菊.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护理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 2010, 24 (2B) :387-389.

[4]熊琼, 任小红.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 2010, 24 (2C) :475-478.

[5]王迎莉.危重症病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护理[J].护理研究, 2008, 22 (suppl.2) :180-181.

[6]刘长文, 严静.危重症临床基本监测与处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215-224.

[7]吴欣娟.实用ICU护理及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160-162.

导管相关性医院感染 第9篇

近几年, 随着人们意识的转变及治疗的需要, 中心静脉导管在临床中应用日益广泛, 它就像一把双刃剑, 在给患者治疗、抢救带来便利的同时, 随之而来的是中心静脉导管的相关性感染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related infection, CVC-RI) 也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 如何预防CVC-RI, 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综述如下。

1 做好健康宣教

首先让患者及家属了解置管的目的及必要性, 签署同意书, 导管留置期间注意个人卫生, 保持局部皮肤清洁, 活动适度, 避免牵拉、扭曲导管, 如果导管出现任何异常变化如回血、、脱出要及时告知护士, 给予对症处理。患者对导管知识掌握的越多, CVC-RI的发生率就越低。

2 置管前准备

2.1 选择适合的导管

根据患者病情、治疗周期、选择导管, 若病情重, 治疗周期长, 最好选择抗感染导管, 抗感染导管可使用用21d左右, 一般导管7~14d左右, , 临床上患者多是一个化疗或治疗周期结束才拔除导管, 实践证明保留时间越长感染率越高, 当导管不再为治疗所必须时, 应立即将其拔除, 恢复人体正常的生理屏障, 以减少感染的概率, 特别是出院的患者一定要拔除导管。

2.2 选择适合的部位

经观察发现穿刺部位与CVC-RI的发生率有较大关系, 因解剖位置的原因, 股静脉大于颈内静脉大于锁骨下静脉。股静脉及颈内静脉穿刺部位易被污染, 护理时不方便, 患者活动时也稍有影响, 一般不作为常规选用, 我科常多选锁骨下静脉置管, 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的患者可选择股静脉置管, 但须加强护理。

3 置管要求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及洗手将会减少感染的发生率[1]。有资质及操作熟练的操作者可降低置管风险及感染率。置管时应选择在处置室操作, 操作前嘱患者先用肥皂水清洗穿刺处皮肤使局部皮肤清洁, 操作者洗手、穿无菌衣, 戴无菌手套、口罩, 铺无菌治疗巾, 彻底消毒穿刺处皮肤, 范围要大, 以免在穿刺时将细菌带入血液循环, 直接引起感染。我科一般选择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置管, 争取一针穿刺成功, 避免重复穿刺, 损伤局部组织可增加感染机会。

4 置管后的护理

4.1 置管后24h内更换敷料一次, 因刚置管后会有少量渗血, 血液是细菌生长繁殖的良好培养基。

责任护士应每日巡视患者, 观察导管情况, 若局部无异常, 敷料固定良好, 每周换药两次, 若有渗血、潮湿、脱落及时更换。换药时要规范, 操作前要洗手, 局部皮肤及导管要消毒到位。

4.2 中心静脉置管后局部应保持清洁干燥, 常规选择3M透明敷贴、

若出汗较多可选用透气及牢固性更好的3M HP敷贴, 透明敷料便于观察穿刺点情况, 但此类敷贴透气性不如纱布, 对问题皮肤如:敷贴过敏、湿疹、置管处渗血较多者首选纱布, 纱布透气性好但胶布固定易开, 须注意, 应多巡视、班班交接、做好宣教, 以防导管脱落。

4.3 避免导管移位。

导管可借助缝针、思乐扣等固定牢固, 避免导管进进出出, 把皮肤细菌带进去, 从而引起感染。

5 加强输液的管理

5.1 液体配置要严格按无菌要求, 输液时要注意手卫生, 接触导管前

后要洗手或用免洗手消毒凝胶洗手, 导管末端连接的无针密闭输液接头 (可来福) , 若输液时消毒不严格, 不彻底可将细菌带入管腔引起感染, 输液前用吉尔碘严格消毒, 至少3遍以上, 第一遍用消毒棉签反复擦拭接头顶端及周边以清除污垢, 第二遍开始规范消毒, 待干后再接输液器输液, 可来福接头每周更换一次, 若输血或可疑被污染要及时更换。液体配制时间不宜超过2h。抗生素现配现输。

5.2 导管内血栓形成是发生CVC-RI的重要危险因素, 它可使血流中的菌落容易种植在导管壁上而导致相关性感染。

防止导管内血栓形成的关键是防止回血, 如何预防回血呢?输液时不要滴空, 不要关死输液开关, 去洗手间或活动时输液瓶应举高, 若呕吐、咳嗽剧烈时要仔细观察有无回血, 若回血要及时冲管以免导管回血凝固堵塞导管, 在输注血液、血制品、及TPN、甘露醇后, 应定时用生理盐水脉冲式冲洗导管。每日输液结束后, 用50U/mL的肝素钠生理盐水封管, 我科应用无针密闭输液接头“可来福接头”, 它有一个独特的正压设计, 在拔下封管注射器的瞬间会有一个自动向血管方向推进液体的正压[2], 防止了血液回流进导管内, 从而减少了堵管及感染的概率。若导管出现通而不畅或堵管, 切忌硬推, 以防栓子脱落引起更严重的并发症.可用5000U/mL的尿激酶0.5mL封管溶栓。1~2h后回抽2mL回血弃去, 若回血顺畅则示已通畅。

6 加强护士对导管有关知识的培训

要求每位护士要规范、、正确维护导管, 对导管维护过程中任何环节都要了如指掌, 换药及更焕接头等日常维护人员要相对固定。

7 讨论

血液患者病情重, 造血功能异常, 机体免疫功能低下, 特别容易引起感染, 在工作中通过对患者的宣教, 护理人员的培训, 治疗前后洗手,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等系列护理措施, 这些措施的实施显著降低了CVC-RI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J].中华医学杂志, 2001:8 (15) :314.

导管相关性医院感染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2月—2012年12月留置PICC导管且资料完整的我科病人353例。采用美国巴德国际有限公司生产的三腔瓣膜式PICC导管 (4Fr) 。

1.2 方法

1.2.1 标准及分组

回顾性分析病人的临床资料, 判断是否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 参照标准为卫生部2000年“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2]: (1) 有中心静脉置管史; (2) 临床上有发热伴 (或不伴) 寒战, 体温>38.0℃; (3) 临床上除外其他部位的感染; (4) 导管培养阳性; (5) 拔管后病人体温恢复正常。分为感染组30例 (男21例, 女9例) 和非感染组323例 (男197例, 女126例) 。比较感染组与非感染组病人在年龄、性别、导管留置时间、糖尿病史、白蛋白水平、应用激素、穿刺≥2次、超声引导、操作人员经验<50次 (既往放置导管总数计算) 等方面的差异, 并进行统计分析。

1.2.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先进行单因素t/χ2检验, 然后将单因素分析有显著性差异的变量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 用OR值及95%可信区间 (95%CI) 评价危险因素与导管感染的相关性,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临床中因PICC具有创伤小、维持简单、能减轻病人痛苦、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及留置时间较长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 PICC也已成为一项成熟的技术, 特别是在长期输液、肿瘤病人化疗、急救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尽管目前科技的发展, PICC在导管材质、种类及置管方法上不断完善, 但导管相关性感染仍难以避免, 既往国内外研究表明[3,4,5], PICC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为2.29%~16.4%, 感染病人中平均病死率为12%~25%, 本研究得出感染发生率亦有8.50%, 面对如此高的感染率及病死率迫切需要医务人员对导管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深入认识, 并及时干预, 提高预后。

临床上影响导管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是多方面的, 主要与置管人员的操作熟练程度、导管的护理、血管内导管情况、置管部位、留置时间等密切相关, 也与病人自身免疫力及基础疾病有一定相关性。本研究单因素分析发现8个因素如年龄大、留置时间长、糖尿病史、低白蛋白水平、应用激素、穿刺≥2次、超声引导及操作人员经验<50次与导管相关性感染可能有关, 进一步通过Logistic多因素分析对混杂因素进行校正, 可以克服单因素分析的片面性, 结果表明年龄大、留置时间长、糖尿病史、应用激素、穿刺≥2次及操作人员经验<50次均为发生导管相关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老年病人生理机能减退, 代谢能力低下, 免疫力下降, 白蛋白低, 同时合并多种慢性基础疾病, 住院时间长, 从而使感染的危险性增加[6]。罗曦等[7]Meta分析表明, ≥60岁病人发生PICC相关性感染是<60岁病人的1.55倍 (95%CI 1.200~2.010) 。本研究感染组病人平均年龄大于非感染组, 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风险增加1.103倍 (95%CI 1.042~1.167) , 故临床上医生对行PICC病人入选年龄进行严格筛选, 尽量避免年龄偏大病人, 从而降低感染风险。

导管留置时间长, 细菌容易滋生, 感染发生率高[8]。宋红玲等[9]研究表明, 导管留置时间≥30d发生感染风险是<30d的2.99倍。本研究亦表明, 感染组平均导管留置时间>非感染组, 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风险增加1.056倍 (95%CI 1.023~1.089) , 故临床上对导管留置时间需严格管理, 必要时早期拔除导管, 降低感染风险。

应用激素后可抑制病人的免疫力, 使病人抵御细菌入侵的能力进一步降低, 感染发生的风险性随之增加。本研究表明, 应用激素病人发生PICC相关性感染是未应用激素应用病人的4.809倍 (95%CI1.590~14.540) , 故临床上应严格按照激素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规范使用激素类药物。罗曦等[7]Meta分析亦得出相似结论。

反复进行穿刺, 操作技术不够熟练造成对血管内壁及皮下组织的损伤, 局部组织修复时间延长, 细菌侵入;操作过程中, 无菌物品暴露时间过久, 导管未进体内之前即已被污染, 因此由经验不足的护士穿刺导致导管相关性感染机会增加。宋红玲等[9]研究表明, 操作人员既往放置PICC<50次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风险是熟练人员的3.45倍。本研究亦表明, 操作人员经验<50次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风险是操作人员经验≥50次的2.818倍 (95%CI 1.164~6.823) 。通过护理质量管理小组提高PICC操作人员水平是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一种有效途径[10]。

总之, 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多是几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临床上需规范护理操作行为, 结合病人的自身实际情况, 综合认识导管感染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 制订相关干预措施, 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充分发挥PICC导管的作用, 保障治疗用药安全, 提高医护工作效率及质量。

参考文献

[1]Lynn CH, Hadaway B.Keeping central line infection at bay[J].Nursing, 2006, 36 (4) :58-7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J].中华医学杂志, 2001 (3) :314-320.

[3]Tihon D.Central venous access device infections in the Critical Care Unit[J].Crit Care Nurs, 2006, 29 (2) :117-122.

[4]刘大鹰, 谢正福, 施焕中, 等.重症监护病房与非重症监护病房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对比研究[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06, 5 (2) :162-167.

[5]Deshpande KS, Hatem C, Ulrich HL, et al.The incidengce of infectious complications of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at the subclavian, internal jugular and femoral sites in an intensive care unit population[J].Crit Care Med, 2005, 33 (1) :13-20.

[6]芮铭安, 尹小燕, 梁燕仪, 等.老年人留置深静脉导管继发感染临床分析及预防[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7, 21 (3) :329-330.

[7]罗曦, 魏力.PICC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3 (11) :56-61.

[8]董美平, 朱金强, 王文升.重症监护室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32例[J].临床医学, 2009, 29 (5) :97-98.

[9]宋红玲, 倪杰.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J].护理实践研究, 2010 (7) :1-3.

导管相关性医院感染 第11篇

【关键词】集束化护理;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405—01

血液透析在肾脏替代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建立并维持良好血管通路,可以确保血液透析有效完成。血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是指留置血管内装置患者发生菌血症,通过外周静脉采集血液进行培养≥1次均显示为阳性,而且有临床感染症状,在导管外并未有其他确切血流感染源。血管相关血流感染在血管内置管相关性感染中占90%[1],对患者最终治疗效果造成极大影响,主要有住院时间延长,病死率上升,医疗费用增加。本文选取664例留置血液透析导管患者,对比分析集束化护理作用,结果显示经其护理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664例留置血液透析导管患者,按照自愿原则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20例,其中男208例,女112例,年龄18-85岁,平均年龄(65.4±3.6)岁。研究组332例患者,其中男216例,女116例,年龄18-85岁,平均年龄(64.8±4.6)岁。664例患者中糖尿病肾病患者272例,非糖尿病肾病患者392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320例,急性肾衰竭患者72例。置管时间为7d-32个月。置管位置有右颈内静脉处566例,右股静脉处98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置管位置、时间等基础资料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传统常规护理方法,研究组则应用集束化护理,主要有加强护理人员培训、增强手部卫生、保证最大无菌屏障、选取合适位置置管、皮肤消毒、检查导管保留、敷料选择等。患者诊断标准:依据2009年美国感染病学会管内导管相关感染诊断及处理指南。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感染例次/总置管天数×1000。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统计分析,以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导管留置总天数为3301d,对照组则为3602d;研究组感染患者10例(0.30%),对照组感染患者20例(0.56%),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集束化护理在预防血液透析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中具有较为明显效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相比较,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存在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在治疗过程中设置感染监控护士,使其能够对留置CVCS患者和感染环节进行合理评估,并制订适宜方案,使得操作标准化、流程规范化,随时对CRBSI发生进行监控。对护理人员开展预防CRBSI循证感染控制培训。按照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预防治疗标准,设置符合实际的课程,主要有循证感染控制应用方法、血管内导管分类、导管相关感染概念、CRBSI流行病临床特点、诊断标准、CRBSI防治等。培训方法可以选取科室讲座、小组讨论等方式。

增强手部卫生:医护人员在触摸插管处、导管插入、重置等操作中均需严格注意手部卫生,按照程序进行,手部卫生可采取传统皂液及水处理,也可予以乙醇擦手液。应定期对医护人员洗手依从性进行检查,统一考核,评价其效果,确保良好质量的持续性[2]。

最大无菌屏障:在穿刺导管过程中需予以最大无菌屏障,不管操作者或是助手均需严格执行这个过程的最大无菌屏障化,主要有洗手、戴帽子、戴口罩、穿隔离衣、戴无菌手套、铺大无菌单。按照临床实际情况选取无菌性或是清洁隔离衣。

合理选取穿刺位置并对局部进行皮肤消毒,在临床中通常选取右侧颈内静脉,一般不会应用股静脉置管,防止出现并发症,降低感染率。在操作时需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程序,对皮肤进行规范性消毒,应用适宜皮肤消毒液,一般选取含氯己定浓度>0.5%乙醇溶液完成皮肤严格消毒,确保皮肤消毒效果良好。

检查患者导管保留:明天均对患者保留导管情况进行评估,查看是否能够拔管。若置管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无菌化操作,需及时在48h内进行更换。若短期中心静脉导管置入创口有脓肿现象,或怀疑有CRBSI发生,血动力学参数存在波动性,则需马上更换导管。在进行更换导管过程中,不可以导丝更换,需在其他位置重新完成置管[3]。

选择合适敷料并进行正确更换,在临床中通常应用无菌纱布或无菌透明状、半透明敷料将插管位置盖好,患者容易出汗或是插管位置存在血液或有组织液渗出,序予以纱布覆盖,在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情况或是有污渍时,需尽快将其更换。一般在穿刺之后第二天更换一次敷料,然后采按照每周2-3次频率进行更换。

对患者或其家属进行准确健康教育,使之明白导管留置过程的注意事项,促使患者形成良好卫生习惯,确保置管位置干燥性和清洁性,摄取适量蛋白质、热量等,提高抗感染水平[4]。

本文研究发现,研究组患者感染率0.30%,对照组感染率0.56%,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此結果和近几年研究资料保持一致。总之,预防血液透析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应用集束化护理具有较为明显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邹毓媚,吴益芬,李俊儿.集束化护理在预防血液透析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效果分析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7):665-666

[2] 陈燕春,王玺,陈倪等.集束化护理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探讨[J].四川医学,2013,34(4):448-449

[3] 葛学顺,陈维开,蒋福云等.集束化干预策略在预防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中的应用[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2,11(6):422-424

导管相关性医院感染 第12篇

重症监护室 (ICU) 病人病情重且复杂, 95%以上的病人使用了通过导管置入法给予各种治疗[1], 此导管主要适用于缺乏外周静脉通道, 需要反复输入刺激性药物 (如化疗药) 或高渗黏稠的液体 (如TNP) , 以及需要使用压力泵或加压输液、反复输入血液制品、每日多次采血、需要长期输液治疗的病人, 为危重抢救、长期需要输液、肿瘤化疗病人等提供一条便捷、安全、无痛性静脉通路。随着导管使用的日益频繁,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 CRBSI) 也随之增多。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一般情况下指的是病人在放置导管时或将导管移除后48h内出现细菌性或真菌性血液感染的情况。ICU中均为危重病人, 其身体机能下降, 病情复杂, 一般均要采取静脉置管治疗, 因此, 在ICU中出现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是一种较常见的感染症状[2]。以下对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原因及对策进行综述。

1 影响ICU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因素

1.1 不可控因素

(1) 病人本身因素。病情危重病人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低下, 不能及时清除沿导管表面侵入的细菌, 另外, 治疗中常用抗生素、激素、化疗药等免疫抑制剂, 使免疫力进一步下降, 增加导管感染率[3]。 (2) 导管的材质与结构。从导管的材质上可以分成普通和抗感染导管, 抗感染又分为苯扎氯铵导管 (benzalkonium chloride, BC) 、涂银导管 (银离子/合金导管, silver ion/alloy, S) 、米诺环素-利福平导管 (minocycline-rifampin, MR) 、氯己定-磺胺嘧啶银导管 (chlorhexidine and silver sulfadia-zine, CSS) 。但是经过查阅大量的文献, 李惠萍等[4]研究显示, 尚无充分证据认为抗感染导管能有效预防病人发生CRBSI。而从导管的结构上可分为单腔、双腔、多腔、隧道式、漂浮式肺动脉导管等。使用双腔、多腔中心静脉导管 (CVC) 可同时输注各种不可混合的药物或用于血流动力学监测等。与单腔CVC相比, 导管管腔数目越多, CRBSI的发生率就越高[5]。但是从病人角度出发, 在需要用双腔、多腔CVC时, 不能因为CRBSI的发生率有可能提高而放弃使用。 (3) 导管留置时间。中心静脉导管在ICU已广泛应用于血流动力学监测、输液、输血、胃肠外营养支持以及血液净化等治疗中, 尤其在周围静脉条件较差的情况下, CVC是唯一的通路, 也是病人的“生命线”, 虽然导管留置时间越长, 感染的发生率越高, 但是拔除导管并不总是可行和无风险的, 有时尽量挽救感染导管才是切实可行的选择。

1.2 可控因素

(1) 置管技术与日常护理操作。置管过程和日常护理既是预防CRBSI的重要环节, 也是最易发生局部或导管污染的操作。 (2) 插管部位。有研究表明,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股静脉及颈内静脉, 可能由于呼吸衰竭及感染性休克病人多伴有气管插管及呼吸机辅助呼吸, 危重病人的抢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有吸痰等操作, 颈内静脉邻近口腔及气管, 气管插管处的分泌物可直接污染穿刺部位, 且颈内静脉置管不易固定, 导管头端随头颈部的移动而活动, 对穿刺部位皮肤造成持续刺激, 同时颈部出汗较多。股静脉穿刺点靠近会阴部, 皮肤潮湿, 细菌易于生长繁殖, 且容易受到大便、小便的直接污染, 与颈胸部相比, 股静脉穿刺置管更易感染[6]。 (3) 抗生素应用。大部分导管感染病例在感染前均有广谱抗菌药物的长期使用史, 且多为经验性用药。由于用药时机、药物选择、使用持续时间的不合理性, 导致一些呈细菌定植状态的病人可能最终转变为感染状况, 另一方面也使得多重耐药菌、二重感染机会增加, 使得感染后期抗菌药物选择性压力增大[7]。

2 针对可控因素实施的对策

2.1 置管及日常护理预防措施

(1) 手卫生:运用“七步法”洗手, 注意手卫生是预防发生交叉感染的重要环节, 也是控制包括CRBSI在内的院内感染的基础。尤其是ICU人员应定期针对手卫生进行强化教育和培训, 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每月进行工作人员手部的细菌培养。 (2) 消毒屏障:穿刺置管时需严格遵循无菌原则, 佩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 穿无菌衣, 铺大无菌巾。 (3) 皮肤消毒:CVC定植菌主要来源于皮肤表面, 皮肤消毒是杀灭定植菌预防感染的关键。目前常用消毒液有聚维酮碘和氯己定。聚维酮碘由聚乙烯吡咯烷酮和碘组成, 提供具有杀菌作用的活性碘, 而氯己定主要破坏细胞胞膜完整性, 大多数研究都认为, 氯己定能更好地预防CRBSI的感染[8]。在使用氯己定消毒皮肤表面时, 时间应维持超过30s, 并在穿刺前将其擦拭干。 (4) 辅料:研究表明, 康惠尔透明贴具有很强的吸湿性和减压作用, 并且能隔绝细菌及污浊物, 降低创面感染的危险性, 保持敷料下皮肤干燥, 减少菌落生长, 粘贴在穿刺处静脉上方, 形成低氧张力, 刺激释放巨噬细胞及白介素, 使炎症消退,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从而可以减低CRBSI的发生率[9]。 (5) 置管技术:操作者置管技术的熟练程度与CRBSI直接相关。使用仪器模拟培训可以减少CRBSI的发生[10]。

2.2 插管部位的选择

在ICU中应选择易于固定、感染率低的锁骨下静脉作为穿刺点, 尽量避免穿刺颈内静脉及股静脉, 以降低导管的感染率。

2.3 合理使用抗生素

医院感染科护士每日去ICU, 了解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如抗菌药物的选用是经验性还是治疗性, 是否送检标本做细菌培养, 是否根据体外药敏试验选用恰当的抗菌药物治疗等) , 并每半年公布院内菌株流行排行榜及耐药率, 为临床医生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3 小结

在ICU导管运用如此频繁的今天, 如何有效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是最迫切需要关注的, 但是护理人员要分清哪些是可控因素, 哪些是不可控因素, 不可控因素通常就忽略不计, 在可控范围内护理人员必须加强管理。

参考文献

[1]曲珍珍, 崔晓宁.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保健营养, 2013, 4 (下) :73.

[2]李正兰, 杨琼, 佘昌伟.ICU病人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现代临床护理, 2012, 11 (4) :81.

[3]张宏宇, 杨婷婷, 崔立然.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临床探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1, 32 (20) :3314-3315.

[4]李惠萍, 周美玲.抗感染导管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效果的系统评价[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8) :1072-1073.

[5]徐文, 毛恩强, 陈尔真.ICU病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J].医学综述, 2011, 17 (6) :864-865.

[6]史松, 易金玲.ICU病房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分析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10, 33 (10) :1236-1237.

[7]同俏静, 庄一渝, 王文元.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08, 43 (2) :177-179.

[8]Durani P, Leaper D.Povidone-iodine:use in hand disinfection, skinpreparation and antiseptic irrigation[J].Int Wound J, 2008, 5 (3) :376-387.

[9]季芬芬, 李丽芬.康惠尔透明贴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临床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 (12) :1131-1132.

上一篇:探究实验设计下一篇:我手写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