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眼中的好莱坞

2024-09-17

好莱坞眼中的好莱坞(精选12篇)

好莱坞眼中的好莱坞 第1篇

电影大师杰斯·拉斯基有一个“自我颂”:“制片人必须既是一个预言家又是个将军, 既是个外交家又是个和平缔造者, 既是个守财奴又是个败家子, 他必须有吸取教训的能力, 有谨慎地控制一切的能力, 有天使般的耐心和克伦威尔的铁腕……他们掌控构成一部电影的所有元素, 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元素, 除了控制影片中角色的性格、影片的整体形态、人们娱乐时所需要获取的知识, 还控制着电影创作者和他们所用的材料。”

从这个“自我颂”中, 就可以初步了解到好莱坞的电影运作模式, 它是以制片人为核心的班底制运作模式。

在好莱坞, 电影拍摄是一个极其复杂而繁琐的过程, 几乎没有统一的流程, 因此好莱坞的运作机制非常灵活, 也是为了开发好的影片, 为幕后推手们赢得更多的经济利益。纵观历史, 很多好莱坞经典之作都是利用演出班底完成制作过程的, 像《泰坦尼克号》、《侏罗纪公园》、《碟中谍》等影片, 都是由一个表演团队完成, 其中的领头人就是导演或制片人。

为何在美国这样商业化高度发达的经济体中, 好莱坞会选择用班底制来运作其电影模式?其原因主要是:班底制能更有效率、更灵活性地发挥导演和演员的内在潜能思想。

这种班底制运作的好莱坞电影制作模式, 为导演和演员的团队提供了灵活高度的自由空间。在一个人身上, 表现是无限的, 而且是没有断裂和随便的特性, 但是在一个有机整体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 大家的思想可能不一样, 这样工作中肯定会产生摩擦, 所以他们需要一个共同的利益目标。如果按约定俗成的制度办事, 那么这部影片的拍摄工作将很难顺利展开。

事实上, 好莱坞的导演们虽然有很大权力, 但是在班底制中, 他不是专权的皇帝, 而是一个和蔼可亲的家长, 大家聚在一起, 就像一家人那样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沟通, 并在导演的指导下立即解决问题。这样的运作机制不但能让演员班底更有灵活性, 拍出更高水准的电影, 而且也能让投资人减轻负担。这就是我们一直在讲述的“班底制”。

从商业价值方面来说, 无论什么时候, 好莱坞班底制的存在都是为了逐利, 正是因为对这种商业利润的不断追求, 好莱坞的电影行业才有旺盛的生命。一些演员甚至认为, 好莱坞是商业运作最成功的电影基地, 它所形成的班底制度已经成为电影行业的标准制度。

在互联网大潮中, 班底制渐渐强大起来, 并渗透到生产组织之中, 促使传统管理体制发生内变。好莱坞模式是最成功的商业化班底制, 它影响了整个电影娱乐业, 同时, 也让世界看到一种全新的组织模式。

好莱坞式的职场法则 第2篇

在「美国甜心」中,比利克里斯多饰演一名宣传人员,炒作新片无所不用其极。他教属下在好莱坞生存的三大法则是:

一、永远要抢功:当他看完预告片,问属下是谁剪的,属下傻乎乎地诚实说是行销部门剪的,克里斯多当场纠正他:「永远要抢功,如果老板不知道是谁做的,就说是你做的!」

二、摸清老板的喜恶:属下听了这话,立刻就改口说:「是我剪的!」克里斯多又提醒他,「我又没说这剪得好。你在争功前,要先搞清楚老板倒底喜不喜欢!」

三、冷血动物:克里斯多的理论是:你在私人生活上表现的越冷血,显示你在工作上越用心,这样的人老板才会喜欢。他对属下说:「你不是来爱人或被爱的,你是来促销电影的。如果新片宣传会进行到一半,你突然听说你妈被车撞死了。你下楼,可以流一滴泪,但是立刻要若无事然说:『真可惜,如果她还活着,她会喜欢这部电影的!』

好莱坞式的冷酷,在「桃色风云摇摆狗」中被达斯汀霍夫曼发扬光大。他饰演一名王牌制作人。当美国总统被绯闻缠身时,为了分散媒体的注意力,他「制作」了一场假战争,伪造战争画面在电视播出。总统支持率回升后,他「结束」战争,甚至大刺刺地建议:「总统应该因为结束这场战争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旁人说:「可是从头到尾根本没有战争!」他说:「没有战争还能带来和平才是更大的成就啊!」

这种罔顾道德和真相,并且还以此为傲的精神,是好莱坞人「成功」的关键。在「大制骗家」中,三流制作人史帝夫马丁为了向片厂筹资,先打听出片厂老板中午吃饭的餐厅,付小费给带位者请他把他安排坐在片厂老板旁边,坐下后大声地假装和当红明星打手机,让老板误以为他是重量级人物。

虚情假意在好莱坞是一种常态。在凯文史贝西早期的作品「与鲨鱼共游」(Swimming with the Sharks)中,他饰演一名有虐待狂的电影公司老板,对助理软硬兼施。有一回他在跟大老板讲话,助理在旁边听。大老板挂掉电话后,他假装还在电话上,说了一堆赞美助理的话,让助理心花怒放。

凯文史贝西会为此而感到抱歉吗?当然不会!他给属下的教诲是:「在公司永远不要说抱歉,那是脆弱的表现!」

好莱坞眼中的好莱坞 第3篇

奔驰车、好莱坞名流、日落大道、午夜神秘枪杀案、遇害者身中5枪……这些元素集合在一起,就是美剧CSI中的桥段。但是,2010年11月16日凌晨发生在比佛利山的血案却并非虚构,是一起震惊好莱坞的真实事件。

当天凌晨2点,刚刚出席完新片《滑稽戏》首映礼的“好莱坞顶级电影公关”鲁尼·查森在日落大道附近遭人枪杀。当时鲁尼驾驶着一辆黑色奔驰车途经比佛利山酒店,被人朝胸部开了5枪,汽车随后撞上日落大道旁的路灯,鲜血不停地从她的鼻腔和胸口冒出来,在被送往医院的路上,鲁尼永远地停止了呼吸。

整个好莱坞的名流都因为这起突如其来的枪杀案惴惴不安,纷纷猜测到底是谁杀死了鲁尼。此时临近金球奖、奥斯卡等颁奖典礼,于是各种有关“对手买凶”、“仇杀”的传闻不绝于耳。随后,大批的警察和CSI探员赶到现场和鲁尼的办公室调查取证,并检查了她的电脑,但并未找到任何证据,鲁尼死前从未收到过死亡威胁,也没有什么仇家。11月底,根据目击者的描述以及现场的指纹,警方锁定了嫌疑人哈罗德·史密斯—一个有前科的抢劫犯。12月1日,当警察前往哈罗德·史密斯的家,打算带他回警局问话时,戏剧性的一幕再次出现,史密斯竟然先一步饮弹自尽,而他所用的手枪,正是枪杀鲁尼的那一把。

由于当事人都已经不在人世,洛杉矶警方对这起枪杀案一直没有定论。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1月20日才给出最后的结果:鉴于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这是一起仇杀,这起案件被定性为抢劫性的枪杀。这个结果当然不能让所有人都满意,《人物》杂志称:“到底谁杀死了鲁尼?不能这么含糊。”而《纽约时报》则比较中肯地说:“结果已经不重要,枪杀案何时能停止,才是当局应该担忧的问题。”

好莱坞兄妹情

鲁尼的父母很早就离开了人世,鲁尼在哥哥的呵护下长大。没想到,这对苦命兄妹日后却名扬好莱坞。

鲁尼遇害的消息传出后,很多好莱坞巨星都表示难以接受这个事实,摩根·弗里曼发表声明称:“我和鲁尼一直是好朋友,她让我非常钦佩,我会永远记得她。”而1月17日第68届金球奖颁奖典礼上,最佳电影原创歌曲获奖人黛安·华伦将自己的获奖曲目《You Haven't Seen the Last of Me》献给了鲁尼。

鲁尼1946年出生在纽约,原名韦罗妮卡·科恩,是家里的第二个孩子。鲁尼出生没多久,父亲就离开了人世,母亲一个人抚养着鲁尼和哥哥。可惜好景不长,罗尼的童年刚过,母亲也因疾病去世,留下兄妹俩相依为命。这位独自抚养妹妹长大的哥哥拉里·科恩日后成了大器,成为好莱坞著名的惊悚片导演,电影《阻击电话亭》就是由他创作。每一次提起哥哥,鲁尼都一脸幸福地说:“我只希望他能给我基本的生活保证,但他却给了我一个惊喜。”这惊喜除了富足的生活之外,还包括帮助鲁尼实现梦想,带她进入好莱坞电影圈。

鲁尼小时候的梦想是当演员,这源自她童年时代在麦迪逊广场与美国著名“西部片女皇”戴尔·埃文斯的一次相遇。当时,戴尔·埃文斯对她说了一句,“孩子,有梦想就去追吧”。这句话让鲁尼记了一辈子,她渴望着成为像戴尔·埃文斯一样的人物。在鲁尼大学还没毕业的时候,哥哥就找熟人为鲁尼安排了一些肥皂剧的小角色,让她过过戏瘾。演了几次之后,鲁尼却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并不在演戏上面,“演戏是一件没有安全感的事情,一切都要听别人指挥,而我的控制欲很强,所以演不了戏。这跟我的成长环境有关,我从小就没有安全感,所以任何事都必须在我的掌握之中,否则我就心神不定。”

1973年,鲁尼的哥哥正在筹拍电影《Hell Up in Harlem》,鲁尼主动请缨担任电影的宣传工作,正式踏出迈向好莱坞的第一步。1978年,积累了一些经验之后,鲁尼成为美国国际电影公司的公关。

好莱坞幕后推手

尽管鲁尼·查森不是什么大牌明星,但她却是好莱坞了不得的大人物,明星们的幕后推手。

鲁尼之所以被称为“好莱坞顶级电影公关”,和她多年来做出的成绩是分不开的。她善于把握每一部电影最吸引人的地方,然后无限地放大,达到她想要的效果。

1981年,她为电影《金色池塘》做宣传,设计了那句著名的宣传语:这不是一部电影,而是简·方达送给她父亲的礼物!海报上的这句话不知感动了多少影迷,这是简·方达和父亲亨利·方达共同出镜的唯一一部电影,也是亨利·方达的绝世之作。这部电影后来荣获了3项奥斯卡奖。

1989年,鲁尼宣传电影《为黛茜小姐开车》,她为这部电影设计的宣传理念是:“即使我们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阶级、不同信仰,但友谊是长存的。”这部电影获得了第62届奥斯卡最佳影片。这一次的成功让鲁尼声名鹊起,成为好莱坞电影圈最受人尊敬的幕后人物之一。

除了电影宣传之外,鲁尼还捧红了一些大牌明星,比如《为黛茜小姐开车》的摩根·弗里曼。不过,最出彩的一次,莫过于将约翰·屈伏塔推到大众面前。虽然当时约翰·屈伏塔出演的电视剧《欢迎归来,科特》很受欢迎,但人们只认识剧中的角色,并不知道他到底是谁。鲁尼为屈伏塔联系了第一次电视采访,节目播出后,约翰·屈伏塔一炮而红,成为闻名全美的明星。

1993年,鲁尼已经是好莱坞最抢手的公关,此时米高梅公司抛出了橄榄枝,聘请鲁尼出任该公司的副总裁,主要负责电影的宣传工作。几年之后,她跳槽出来自立门户,创办了自己的电影公关公司Chasen & Company Publicity。近几年来,鲁尼的成绩更是惊人,所有她接手过的电影,没有一部水准之外的作品,《拆弹部队》、《返老还童》、《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每一部都是奥斯卡级别的电影。“找到每一部电影的灵魂”是鲁尼一贯的工作态度。熟悉鲁尼的人说:“她接的片子太多了,所以每到奥斯卡颁奖礼时,她就会人格分裂,左手和右手搏斗。”

抛开电影圈的光鲜,很少有人了解鲁尼的私人生活,除了工作伙伴和场面上的朋友之外,她其实没有什么真正的好友。一位了解她的同事说:“她把工作当作生活,对待客户就像对待家人一样。”人们甚至不知道她是否结过婚,只知道她和一个好莱坞作曲家有一段20年的感情,还有一套价值600万美元、铺着白色的地毯、摆放着白色家具的别墅。“她的生活过得富足,却不奢侈”,她的朋友表示。

遇害前,鲁尼正在为《爱丽丝漫游仙境》、《滑稽戏》、《华尔街2》等电影“冲奥”而努力,如果惨案没有发生,这段时间应该是她最忙的时候,但现在,她办公室的灯却永远地熄灭了。 ■

1.2.3.鲁尼宣传过的电影,从左至右:《华尔街2》、《金色池塘》、《为黛茜小姐开车》。

好莱坞电影:美国的形象大使 第4篇

美国文化产业的繁荣是其强大软实力的重要保证,尤其是美国的主流电影工业好莱坞,是世界文化产业圈中名符其实的霸主。在好莱坞一百多年的成长过程中,美国政府是好莱坞走向世界、称霸世界的强大后盾,好莱坞电影也成为美国最佳的形象大使和文化大使。二者相互成全,可以说好莱坞的成长史就是美国政府公共外交的成功史。

美国政府不用花钱的形象大使

好莱坞是美国的主流电影工业,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好莱坞电影甚至美国的代名词。凯文·李在《小国务院:好莱坞和好莱坞电影协会对美国贸易关系的影响》一文中指出,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美国的好莱坞已经主宰了全球的娱乐工业。好莱坞电影现在已经占领了150个国家的电影市场,而好莱坞电影工业的利益集团——好莱坞电影协会骄傲地宣称:“好莱坞电影工业提供的家庭娱乐产品遍布全世界千千万万家庭。”

2005年,好莱坞电影业的总赢利为95.5亿美元,超过美国电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三个行业赢利的总和。2006年,全球大约有85%售出的电影票是出自好莱坞电影的贡献。电影贸易完全呈现一边倒的态势。好莱坞电影主宰着国外电影市场,但是外国电影在美国市场却无所建树,在美国的市场占有率只有1%。据《洛杉矶时报》2011年1月报道,好莱坞电影社团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好莱坞电影2010年的全球票房高达318亿美金,比2009年增加8%。在美国,电影出口产值仅次于航空业。

好莱坞原本只是美国电影工业所在地的名称,后来慢慢变成美国国家品牌的标志,成为公共外交的重要资源。其实,早在公共外交这一概念诞生之前半个多世纪,美国政府就已经开始与好莱坞联手进行公共外交了。好莱坞也没有辜负美国政府的扶持和被寄予的厚望,成为美国政府不用花钱的形象大使,高效而隐蔽地执行着推广美国的价值观、塑造美国形象的任务。可见,好莱坞电影工业及其产品好莱坞电影共同构成一种“多功能国家利益聚合体”,是国家软实力和硬实力的综合体。

好莱坞与华盛顿一拍即合

美国政府从一开始就充分认识到好莱坞电影工业与好莱坞电影文化的强大力量,可以说好莱坞帝国是在美国政府一手扶持下发展起来的。早在公共外交的学科定义诞生之前,好莱坞就已经成为美国公共外交的践行者。

出于对彼此作用的充分认识和需要,华盛顿与好莱坞一拍即合。在这个过程中,好莱坞的开拓者和彼时白宫的主人都显示出高度的敏锐性和决断力。1915年,好莱坞环球影业创始人卡尔·莱默尔就开始想方设法让好莱坞与威尔逊总统结缘,他持续不断的努力最终为好莱坞获得了关注,威尔逊总统认识到了好莱坞电影工业与好莱坞电影的潜在力量。从此,美国政府开始了有意识地使用电影充当形象大使的历程。好莱坞电影中所塑造的美国看上去符合人们所普遍具有的生活构想,这个特质与威尔逊总统的理想主义深度吻合。一战的爆发令威尔逊更加明确,好莱坞影业及其产品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收益,同时还是意识形态传播的最佳载体。该认识为后来美国历届的总统所铭记。

在威尔逊总统任内,还建立了国会公共信息委员会。该机构的宗旨明确:“通过电影推广美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威尔逊亲自任命著名记者乔治·克里尔为负责人。当时好莱坞电影出口的审查条件是:“出口的电影中必须含有20%的教育内容,所有不利于美国的正面形象及其价值观传播的电影都严禁出口。”这一规则到二战后变得更加苛刻,欧洲各国院线在购买美国的普通电影时,必须附带一定比例的含有“教育内容”的影片。如此,到一战结束时,“好莱坞的电影已经成为美国新建立的全球实力的一大文化延伸”。

美国加入二战后,好莱坞也大力开动了宣传机器。美国战争情报局专门设置了电影处,与好莱坞的制片厂进行合作并行使督促监督的职能。在此期间,好莱坞拍摄了大量丑化敌对国家并鼓舞本国及盟国士气的影片。杜鲁门总统刚刚入主白宫,国务院就对好莱坞抛来橄榄枝,宣称:“战后阶段,国务院渴望与制片业进行全面合作,以保护海外的好莱坞电影。本着确保海外发行影片要为美国增光的期许,国务院期望制片业同样能与政府精诚合作。”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华盛顿与好莱坞持续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好莱坞与华盛顿之间始终保持着高层之间人员流动的传统。例如,在1946年到1949年间,曾经担任马歇尔将军助理,并出任过助理国务卿的弗兰克·麦卡锡出任好莱坞电影出口协会的驻巴黎代表。

冷战期间,美国政府和好莱坞共同致力于“要”让好莱坞“在思想领域为全球性的‘马歇尔计划’”做出贡献。以好莱坞电影为载体对德国、意大利及其他国家开展思想意识的清洗战,同时促进好莱坞电影重新树立在这些国家的统治地位,“马歇尔计划”成为“好莱坞巨头计划”。在该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法国、英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为得到美国的经济援助被迫开放了本国的电影市场,美国政府和好莱坞成功实现了“将赚取利润与反法西斯和反共的政治意图同时实施”的目标(以上引用部分见戴维·普特南爵士的《好莱坞与全世界》,第198页)。

从冷战后的前911时代到911之后,好莱坞一直都在配合政府的政治需求,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恐战。从《波斯王子:时之刃》《300勇士》《魔戒》《全面围攻》《夺宝奇兵》等新老电影甚至《反恐24小时》等剧集中,都可以看到影片将伊斯兰文化与恐怖主义对号入座的主题表现。而电影上演时的国际政治局势也总是非常微妙。例如《300勇士》上映时,适逢美国政界展开了对是否对伊朗发动攻击的争论,电影内容是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斯率领300勇士与波斯的温泉关之战。美国当时就有媒体打趣:“为了责任、荣誉和辉煌,如果把电影中的长矛大刀换成M16和装甲车,《300勇士》就是一场军事动员电影。”(詹姆斯·P.平克顿,《娱乐为政治议程服务》,《纽约日报》,2007年3月13日)

好莱坞的公共外交评估

对于好莱坞的成功经验可概括为五点。第一,好莱坞电影的经典模式最初就是为适应移民社会所创,天然不受国界限制,通俗易懂。第二,美国政府在好莱坞电影工业发展早期就对其价值有清醒的认识,并进行了大力的扶植。第三,美国的强大实力和领先的科技是好莱坞赖以成功的保障。第四,在好莱坞电影发展历程中,美国政府对好莱坞电影工业进行了多次整顿,成为其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使好莱坞后来成为成熟、规范、先进的工业体系。第五,好莱坞工业体系根植于美国社会清晰牢固的主流文化与核心价值体系。

上述要点中,核心价值体系是一切个人与社会行为肇始之原点,也是好莱坞电影工业得以强大的根本土壤。除了电影的主体精神架构之外,好莱坞电影所表现的主要内容也很重要。总体而言,美国主流电影所表现的价值观念采用了积极乐观的表达方式,例如,通过分析100部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榜单可见,其中绝大多数影片提倡个人成长、奋斗、信仰、救赎、正义、家庭观念,传递给人的信息大都是积极向上的人生精神。观众在寻找快乐的同时,还能收获许多鼓励,这也是好莱坞电影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历史和现实已经表明,好莱坞在美国的公共外交领域贡献卓著,推广了美国文化,塑造了美国自由、热情、法治、高科技、多元文化等特色鲜明的国家形象。除了内在机制的建设和政府的扶持之外,最值得重视的是美国主流电影中所表现出来的“天赋使命”的文化自觉性,这种自觉性又产生了良好的连锁反应,即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的良性循环。

但是,好莱坞在公共外交方面同样存在难以克服的弱点。许多美国主流电影在象征性地表现美国“拯救世界”等情结时,常常会作为反衬,对其他文化进行负面塑造。从好莱坞初期的电影开始至今,猥琐的华人、凶悍的墨西哥强盗等固有形象都曾引起相关国家的抗议,中东恐怖分子更成为一种程序化模式。在《真实的谎言》《摔跤手》《300勇士》《反恐24小时》中,伊斯兰、波斯文化成为美国敌意的最大承受者。

“在民族自尊面前,好莱坞电影再有魅力,其公共外交效果也是有限的。”2007年时,伊斯兰人权委员会公布了一份调查报告,报告指出好莱坞及英国拍摄的一些电影歪曲了阿拉伯文化。报告在对1250名英国穆斯林调查的基础上做出的。其中62%的被调查者认为媒体患有“伊斯兰恐怖症候群”,14%将媒体歪曲阿拉伯文化的行为称作“种族主义”。

美国的有识之士一再指出,美国成为世界领袖是因为其道德感召力,这种文化感召力的魅力在于它所表达的美国令人向往。但好莱坞电影在传播自身积极文化的同时,贬低和丑化其他文化成为一种惯用手段。这样一来,出现下述真实的状况也毫不意外:外国观众在电影院欣赏好莱坞电影时可以获得最大的视觉快感,但并不妨碍他们离开电影院后继续敌视美国。美国在世界上被“既爱又反”就是由于美国文化表现出的感召力与其追逐现实利益时无所顾忌所造成的必然现象。

美国好莱坞科幻大片,我的最爱 第5篇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梦想,想当老师、医生、作家、画家……这都不是我想要的。

近几年来,美国各种好莱坞大片奇出,从《钢铁侠》到《无敌浩克》无不令人赞赏,有那一片我不看,有那一片我不观!那些“英雄”们是如何拍成如此生动、经典的电影?你知道吗?他们手上拿的是神马武器?你知道吗?……所以你和我一样都想去美国拍一场电影。

不要说那些电影没啥好看,那精彩、生动、虚幻、紧张的画面保证能让你心动。更不要说那些电影有害于我们的学习,主人公们的那些品质也值得我们学习。感触让我最深刻的是《钢铁侠1》中,在山洞中的那个助手,他如朋友、似兄弟一样坚强。受他的影响,我的心中贸然树立着一根似山一样高的顶梁柱,待我爬山去学习当一个亲切的朋友,坚强的兄弟。

而绿巨人——浩克,虽然看上去笨拙但他仍有一颗善良的心,主人公——布鲁斯·班纳,为了不让那巨人从体内爆发出来危害他人,受尽了疼痛。

但是我们也不可以过度的迷恋于那些电影这样不仅会加重父母的经济负担,还会荒废学业,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所以我们要适当的关注那些电影,这样才能边学习便放松,劳逸结合,使生活更加有意义,更加灿烂!

希望你们能爱上大片!

好莱坞的趣闻轶事 第6篇

2、 尼古拉斯·凯奇是眩晕症患者。

3、 威尔·史密斯曾为了追求音乐事业而放弃了马萨诸塞工科大学的奖学金。

4、 基诺·李维斯的父亲因携带可卡因,现正在监狱服刑。

5、 哈里森·福特拥有富源、墨西哥湾流4、戴哈布朗德海狸家用飞机和贝尔·隆古朗加直升飞机。

6、 安吉莉娜·茱丽总共有6处纹身:一条龙的图案、日文的“死”、2个美国土著人的小符号、一个巨大的黑色十字架和新任老公比利·鲍伯的名字(Billy Bob)。

7、 西尔贝斯特·史泰龙在高中时曾被选为“最适合在电椅上结束一生的男子”。

8、 肖恩·康纳利曾经靠磨制棺材赚取生活费。

9、 凯特·温斯莱特的鞋子尺码是28cm。

10、 黛咪·摩尔为记录自己最初的生产过程而雇佣了3名电影制作人员。

11、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的名字来源于其母亲在妊娠期观赏莱昂纳多·达芬奇的画作时,他在母亲腹中踢出了生命中的第一脚。

12、 金·凯瑞在喜剧商店成立二十周年纪念会上,以仅用短袜遮住私处的形象出现。

13、 莎朗·斯通是MENSA(由仅占总人口数2%的高智商者构成的组织)的成员。

14、 苏珊·萨兰登曾经为抗议4名警官枪击非洲移民一事,参加游行示威活动,结果被以扰乱社会治安罪逮捕。

15、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与桑德拉·劳克同居时,她以“爸爸”来称呼他。

16、 尼古拉斯·凯奇现住在建于洛杉矶罗斯费利斯地区的仿制城堡中,他原本曾打算从欧洲引进真正的城堡。

17、 肖恩·康纳利曾作为苏格兰的代表参加世界先生评选。

桃子编译

中国戏曲电影的好莱坞潜力 第7篇

夏衍先生说过, “美国电影是中国电影的第一个老师”。1导演高群书说:“只有好莱坞能救中国电影。”

一、关于中国戏曲电影

1. 戏曲电影是中国电影的开端。

1905年, 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在位于北京琉璃厂的丰泰照相馆拍摄完成, 内容是戏曲名家谭鑫培表演的京剧《定军山》片段。《定军山》是谭鑫培的常演剧目之一, 影片拍摄的是剧中“请缨”、“舞刀”、“交锋”三个动作性较强的场面, 时间是春夏之交, 地点在丰泰照相馆的中院天庭。由于利用太阳光照明, 耗时三天, 成片三本。据说, 拍得人影很清晰, 但一舞大刀就不行了, 只见大刀的光影而不见人。虽然效果不是很好, 镜头运用也比较单一, 但它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由此开始, 中国电影便和传统戏曲结下了不解之缘。2

之后, 丰泰照相馆还拍摄了《长坂坡》 (谭鑫培) 、《艳阳楼》《青石山》 (俞菊生) 、《金钱豹》 (俞振庭) 、《纺棉花》 (小麻姑) 等戏曲片段。这些戏曲片段在当年的吉祥戏院放映时, 据说“有万人空巷来观之势”。

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也积极地投入到了电影的拍摄当中去, 他的《天女散花》和《春香闹学》首先拍成了电影, 产生了广泛影响。并且在拍摄过程中, 梅先生开始注意到表演程式化和电影语言之间的差异, 以及三维的戏曲舞台和二维的电影画面之间的转化问题。围绕这两点, 梅兰芳都有所创造, 成为戏曲电影化的开端。3

2. 戏曲电影见证着中国电影的发展。

不但中国电影的诞生和戏曲有关, 中国电影的每次技术艺术革新, 几乎都是从戏曲电影开始的。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费穆, 1931) 描写了女戏人痛苦的爱情生活故事, 其中穿插了《穆柯寨》、《玉堂春》、《四郎探母》、《拿高登》四个戏曲片段。严格来说, 《歌女红牡丹》只能说是半有声片, 因为它只注意了对话时有声, 而忽略了周围环境音响的效果4, 在为数不多的声音片段中, 戏曲唱段占有很大的比例。这部影片让观众第一次从银幕上听到了戏曲的演唱, 不仅在国内各大城市造成了轰动, 也在南洋的华侨中间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戏曲艺术在中国电影发展的这个重要阶段又一次为电影提供了帮助。5

中国第一部彩色片《生死恨》 (1949) 。《生死恨》是梅兰芳先生和费穆导演的又一次合作, 就从真两位前辈在戏曲和电影界的造诣和影响来看, 就可以知道戏曲电影在当时的地位之高, 影响之广。中国彩色片的发轫任务又一次落到了戏曲电影的身上, 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新中国更加重视了戏曲电影的生产和发展。由著名电影大师桑弧导演与编剧的新中国的第一部彩色戏曲片《梁山伯和祝英台》被周总理用在了“电影外交”上, 具有“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称。20世纪50年代, 中国电影出现了两次戏曲片的创作高峰, 前后共拍摄了几十部优秀的戏曲纪录片和戏曲故事片, 成为了戏曲片的经典之作, 产生了广泛影响。

3. 电影对戏曲的贡献。

“我这次拍电影 (戏曲片《生死恨》导演费穆) 有两种目的:第一点是许多我不能去的边远偏僻的地方, 影片都能去。第二点我几十年来所学得的国剧艺术, 借了电影, 可以流布人间, 供我们下一代的艺人一点参考的材料。”6这段话是梅兰芳先生拍完戏曲片《生死恨》之后的感想, 他从两个方面阐述了电影对戏曲的贡献。第一, 戏曲的舞台表演具有明显的局限性。由于交通不便和戏曲工作者尤其是戏曲表演大师的人数等诸多因素的限制, 很多人不能欣赏到高水平的艺术表演, 限制了戏曲艺术的影响范围, 不利于戏曲更好地为最广大的观众服务。而电影的无限复制且成本低的特性, 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使传统戏曲流传到全国的各个角落, 甚至走向国外, 扩大了戏曲的影响。第二, 戏曲电影还可以作为一种资料供后来者观摩学习, 前辈大师的表演变成了永远不变的规范和榜样, 激励和指导着后人的学习和实践, 为以后戏曲的发展保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强有力地促进了戏曲的发展。除此之外, 戏曲电影其实还可以让表演者自己欣赏到自己的表演, 并找出不足, 积极地改正, 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地进步。

戏曲电影为戏曲和发扬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它甚至比培养出一个两个的表演大师更加有力量。因此, 戏曲电影是戏曲最得意的门生。

二、中国戏曲电影和好莱坞电影的相同点

1. 故事性。

和欧洲的现实主义和抽象主义相比, 好莱坞更加重视影片的故事性, 更加依靠故事来表达情感、塑造人物。西方戏剧在舞台上讲故事已经有几千年历史, 早在古希腊戏剧就已经开始形成完整的5幕式戏剧结构 (序场Prelude、开场Introduction、发展Development、解决Resolution、尾声Epilogue) 。经典好莱坞影片很“霸道”的把借用这一结构样式讲故事的电影结构方法归入自己名下。好莱坞电影由于受戏剧创作观念的影响, 主要侧重于描写人物的外在行为, 偏重于人物性格刻画, 因而在表现人的内心世界上受到一定的局限, 情感的流露主要通过人物的动作、表情、姿态、对话来体现的, 而不是采取直抒胸臆的方法, 故事是好莱坞电影的核心。7而且和欧洲电影的“意识流”和“碎片化”的叙事风格相比, 好莱坞的叙事更加得通俗易懂, “起、承、转、合”。中国古典派在文章结构的讲究上有“起、承、转、合”的概念。这个结构故事的总结和经典好莱坞电影叙事结构开场、发展、高潮、解决有着神似的相象。

通过笔者的观察研究, 中国最广泛的观众更加注重影片的故事性, “故事消费”仍然是观众观看电影最重要的原因。经典的叙事模式遵循一条原则, 即按照情节发展的逻辑, 顺序地把来龙去脉交待清楚, 是剧情能够以步步相逼的发展威势, 奔赴高潮。它必须按照因果关系, 把段和段、场和场, 循序渐进地、承上启下地、合情合理地连接起来。中国观众更容易从完整的故事中找到情感诉求, 这种特点不能说和传统戏曲中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关联。传统戏曲最讲究“有戏”, 并且叙述中重视戏剧性和冲突性的设置, 这一点和经典好莱坞的叙事模式颇为相似, 而且好莱坞电影的模式化叙事, 总能让我们联想到传统戏曲中的程式化表演。

所以说, 以戏曲为基础内容的戏曲电影在故事性和叙事的方法上与好莱坞电影有着深刻的相似性。

2. 明星制。

明星制是好莱坞又一显著的特征。在“导演中心论”和“演员中心论”的争论中, 好莱坞的倾向是非常明确的, 即坚持“演员中心论”, 一贯重视突出电影明星的作用, 明星制的建立便是一个最好的说明。换句话说, 好莱坞非常重视表演, 以表演为中心, 重视表演中角色的艺术魅力和演员自身魅力的全方位展示。8明星制的作用在于提供了一条根本的途径, 好莱坞可以通过明星为观众对影片的情节和人物命运的预测提供保证, 特别是当明星们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影片情节在创新与传统之间能够保持很好的平衡的话。观众能很快认出明星, 甚至包括他们所演过的影片以及其公众形象, 这引导观众对明星的表演有了一定的期待, 这种期待最终导致一种相对固定的观影经验。9

笔者认为, 中国戏曲在舞台上表演时, 并不存在“导演中心论”和“演员中心论”的争论, 因为它在编者完成之后, 呈献给观众时, 几乎不存在导演的痕迹, 完全是由演员表演展示给大家, 而且是一气呵成, 整场戏没有间断。虽然当戏曲和电影发生关系时, 电影导演在调度和电影语言上对其进行了设计和改进, 但戏曲仍然是戏曲电影的基础, 而且演员的表演依然可以算作戏曲电影最重要的表现方式, 从这一点上来说, 中国的戏曲电影依然坚持了“演员中心论”的理念。关于明星制, 中国戏曲电影可能不如好莱坞那么目的明确地去策划和制造明星, 但是“角儿”的概念在戏曲的发展过程中几乎从来就有, 为戏曲的发扬作出了巨大贡献。在由伶人的人生轨迹为依托, 展现社会变迁和人性善恶的电影《霸王别姬》中, 经纪人那坤用“汪洋汪海”、“今天不挤出几条人命来就是上上大吉”的语言来形容观众对程蝶衣、段小楼的欢迎场面, 我们可以由此对戏曲中“角儿”的影响力窥豹一斑。戏曲电影当然不会放弃这么宝贵的天然优势, 拍电影之前打上表演大师的名号进行宣传, 无疑为电影的发行和流通提供了保证。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戏曲电影一开始对于京剧表演大师谭鑫培和梅兰芳先生的拍摄上找到根据。

3. 类型化。

好莱坞全盛时期所特有的一种电影创作方法, 实际上就是一种艺术产品标准化的规范, 即按照不同的类型的既定要求而创作出来的影片。包括喜剧片、西部片、犯罪片、恐怖片、歌舞片和生活情感片等。所谓类型是指由于不同题材或技巧而形成的影片范畴、种类或形式。按照不同类型 (或称样式) 的规定要求制作出来的影片。作为一种影片制作方式, 三四十年代在好莱坞曾占踞统治地位, 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商业电影也都是以类型观念作为影片制作的基础观念的。

同一类型的电影一般具有相似的故事情节和叙事风格, 甚至具有相似性格的人物形象。类型片的优势在于让观众更有明确地进行选择, 更有目的性地进行观影活动。不同的观众对不同的电影类型感兴趣, 通过介绍就可以大体上了解影片的内容和风格, 做有益的取舍。这种方式是电影更好的和观众进行匹配, 让观众在观影中更具主动性。

类型电影中的角色往往是具有特殊性格的类型人物, 这一点和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人物特点颇为相似。正如英国文艺理论家福斯特所说, 就是具有单一性格结构的人, 也就是说可以用一个专有名词或集合名词便可以概括的人物。他们善恶分明, 观众很容易分辨他们。经典好莱坞往往追求这种人物的类型化。在中国戏曲中, 这种现象就更为明显了, 戏中甚至用白脸和红脸来表示人物的善恶, 不用事先的介绍和了解, 观众一眼就能分辨出人物的善恶。而且好人就是绝对的好人, 坏人就是绝对的坏人, 很少有复杂人格的人物形象。更有甚者, 戏曲中常常出现类型化的家族, 例如宋代的戏, 只要剧中有杨家将, 总有一句“杨家世代忠良将”的唱腔, 可以说, 杨家的所有人都被类型化了。

4. 大团圆的结局。

好莱坞电影素来具有“梦工厂”之称, 它总是极力地为观众编织白日梦。它反对电影反映现实, 反对用现实压抑观众, 认为观众看电影最重要的目的在于逃离现实, 体验白日梦。如果观众买票走进电影院, 接收到的仍然是现实的压抑, 那么哪有那么多自虐的观众甘愿受现实的再次摧残呢?电影也就没了存在的价值了。另外, 好莱坞的电影叙事往往呈现出一个封闭式的结尾, 寻找最后一个结果来完成因果链, 也给观众一个交代。一般而言, 这个结尾是光明的、美好的, 所以“大团圆的结局”、“光明的尾巴”是好莱坞电影的基本特征之一。

这个特点同样适合国人的审美习惯, “善恶到头终有报”、“不是不报, 时候未到”在传统戏曲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戏中情节相对简单, 善恶报应来得也快, 最后往往是好人把坏人除掉, 得到一个好的结局。如果有一部戏没有这样的结果, 多数观众会认为这是不对, 而且觉得自己花了很长时间看戏得到这样的结果是不值得的。结局得不到观众的认同, 观众的情感得不到宣泄, 戏本身也很难得到好的评价。开放式的结局就更让观众摸不着头脑, 难以达成共鸣。

5. 入乎其内, 出乎其外。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讲到我们研读文学作品时说过, 我们不但要深入作品之中, 和文中的人物一起体味喜怒哀乐、兴衰荣辱, 还要置身其外, 用更高的视点去审视整体。在这点上, 中国传统戏曲电影和好莱坞也有相似之处。

戏曲中, 观众不但要深入故事, 随角色一起体味喜怒哀乐, 还要跳出故事, 从整体上欣赏戏曲的形式美感、唱腔、身段、舞台景观, 这些都是需要观众从一个更为客观和全知的视角来审美的。好莱坞电影中, 通过对摄像机视点的选择来协调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 好莱坞电影倾向于呈现一个基本客观的故事, 在此基础上插入人物的“知觉主观”和“心理主观”, 经典好莱坞的威力在于主观认同和客观超脱之间, 参与动作与观察动作之间的张力。在积极地让观众实现主观认同而参与情节之中的同时, 又通过精心安排让观众置身于故事之外, 让观众处于一定的审美距离而观看剧中人物的表演。既参与, 又旁观。

三、中国戏曲电影和好莱坞电影的不同点

当然, 中国戏曲电影和好莱坞电影也有许多的不同。一方面, 国产电影应该有它自己的特色;另一方面, 国产电影在发展上存在许多不足, 这也正是我们今后要努力的目标和方向。例如, 好莱坞一向坚持的电影娱乐性在中国没有很好地学习实施, 中国电影总是太重视它的教化性和意识形态性, 使很多电影落入冗长乏味的窠臼。丢失了观众基础, 教化性和意识形态性也无从谈起。还有就是国产电影的技术落后是有目共睹的, 电影是最依赖技术的艺术形态, 技术的发展是决定电影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它甚至关乎到国产电影的生存大计, 不可不察也。

最后我想说, 一切对电影的学术研究都旨在振兴我们的民族电影, 这是我们唯一也是最终的目标。不管高导演关于“只有好莱坞能救中国电影”的论述是否有所偏颇, 但好莱坞电影长期雄霸世界影坛的现实没人能够否认。“美国电影是中国电影的第一个老师”、“中国电影是吃好莱坞电影的奶长大的” (李亦中教授课堂语) 都是说好莱坞电影对于中国电影的后天发展上的影响与帮助, 寻求中国戏曲、戏曲电影乃至中国传统审美方式与好莱坞的相似点, 不是要我们一味地模仿好莱坞 (我们和好莱坞的确存在差别, 一味地邯郸学步、亦步亦趋只能使中国电影走向死亡。) , 但它至少可以证明, 在此之前, 中国电影是具备向好莱坞学习的基础和天赋的!对好莱坞的研究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和启示。

摘要:中国电影是从戏曲电影起步的, 虽然今天戏曲电影的影响变小了, 但是它或许可以在揭示国人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上给我们以启示。通过对戏曲电影的分析, 笔者发现以我国传统戏曲为基础内容的戏曲电影竟然和雄霸世界的好莱坞电影有不少相同之处, 当然也有不同。这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分别给了我们发展国产电影的信心和方向。尤其是相同点, 让我们感受到了国产电影发展的好莱坞潜力!

关键词:戏曲电影,好莱坞,相同点,潜力

参考文献

[1]卢燕李亦中.聚焦好莱坞—奥斯卡光与影[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年6月版, 第3页.

[2]李少白.中国电影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7月版, 第11—13页.

[3]李多钰.中国电影百年上编[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5年6月版, 第88页.

[4]高小健.中国戏曲电影史[M].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5年3月版, 第9页

[5]摘自梅兰芳《拍了<生死恨>以后的感想》.

[6]吴贻弓.李亦中.影视艺术鉴赏[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6月版, 第90页.

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建构 第8篇

2014年全球票房达到375亿美元,美国占27%的市场份额,中国占13%;从全球电影票房增量看,2014年增长16亿美元,其中中国增量占75%,相比2013年的67%依然有所上升[1]。由此可以看出,在世界电影格局中,虽然好莱坞依然处于霸主地位,但中国电影市场愈加庞大,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有理由说中国电影市场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世界电影市场格局。面对中国电影市场这块如此巨大的蛋糕,好莱坞的六大电影公司纷纷在中国设立办事处,通过与政府合作、 合拍等方式进军中国电影市场。截至目前(2015年3月),中国电影历史票房前二十名中有一半都是好莱坞影片,其中 《变形金刚4:绝迹重生》19.79亿居首位、紧随其后的是科幻片《阿凡达》13.82亿、《变形金刚3》以10.81亿位居第六位, 排在第八位的《泰坦尼克3D版》8.8亿,仔细观察这些电影中或多或少都有中国元素的影子。

二、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解读

好莱坞电影中既有中国元素的拼贴,又有中国故事的借用,如中国演员、中国山水、服饰、民俗元素等的融入,在视觉感官上冲击中国观众让其意识到存在感、民族自豪感,或者将中国故事大幅度改编进行好莱坞式演绎,并传递出美国信仰体系、社会价值观念宣扬美国民主主义、个人英雄主义。

(一)华人/华裔面孔视像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就有很多华人 / 华裔演员闯荡好莱坞,其中首当其冲的当属李小龙,他是将中国功夫传播到世界的第一位华人,1972年拍的《龙争虎斗》以2.3亿美元的票房震惊世界,在影片中塑造的形象让华人扬眉吐气。 近几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文化交流的加剧,好莱坞电影中华人 / 华裔面孔越来越多,包括成龙、李连杰、周润发、杨紫琼、 巩俐、章子怡、李冰冰等在华人世界有广泛知名度的影星都有在好莱坞影片中担任角色,年轻演员如梁洛施、刘亦菲等也纷纷闯入好莱坞。如《迈阿密风云》、《木乃伊3:龙帝之墓》、 《功夫之王》、《敢死队》、《加勒比海盗3》、《尖峰时刻》等都有中国演员的身影。另外关于华人 / 华裔演员在好莱坞的角色定位及形象近些年由最初的跑龙套角色变成故事的主角,由早年的负面形象开始向正面角色转变。

1.功夫角色

当李小龙在将“功夫”写进英语词典时,无意中为华人树立起一种新现象———那就是中国人都能打,直至演变成华人形象在好莱坞电影中只能打的印象。纵观闯入好莱坞的演员,不论男女演员似乎都有一种角色定位,即拥有一身好功夫。诚然中国功夫是中华文化的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提到功夫就会想到中国,好莱坞将这一独特的文化元素融入故事无可厚非。另外由于香港功夫片的影响,使西方人对中国功夫情有独钟,也培养了一大批功夫影迷,但纵观华人在好莱坞故事中角色扮演,无论是商业片如 《尖峰时刻》、《燕尾服》、《皇家威龙》、《环游地球八十天》、《防弹武僧》还是略有思想性的 《致命摇篮》、《狼犬丹尼》、《致命罗密欧》、《宇宙追缉令》中的华人角色,都以武打身份出场。再如《007明日帝国》 中杨紫琼扮演的邦女郎角色也一改以往女性的花瓶角色,不但是超级特工,并且是邦德的左右手,并多次因不凡的身手上演美女救英雄的桥段。《功夫之王》中李冰冰、刘亦菲扮演的角色都以高手问世。在中国市场吸走近20亿人民币、 创造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票房记录并超过美国本土票房的《变形金刚4》中,李冰冰扮演的角色同样是功夫了得,出手不凡,给人一种凡中国人华裔面孔必会功夫的想象。

2.角色演变

从1910年开始,部分美国媒体用“黄祸”指代以华人为代表的东亚人种,是邪恶、残暴的入侵势力。这一时期大量的好莱坞电影创造出许多华人反派形象,傅满洲便是这当中的头号恶魔。[2]一直到新世纪初期,华人 / 华裔面孔、或中国元素在好莱坞电影中也多半是反派叙述的角色,例如《尖峰时刻2》中的章子怡扮演的和正义对立的女杀手;《木乃伊3:龙帝之墓》中李连杰扮演角色虽然是主要角色却是残暴的龙帝, 显然是西方想象中构建的中国形象;《古墓丽影2》中任达华扮演的大反派;《当幸福来敲门》中开幼儿园的华人毫无责任心,只顾收钱;《逃出克隆岛》中反映美国人心中的中国制造印象的台词:“中国产的廉价锁又坏了”。但近几年来,随着中美之间交流的深入和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美国人对中国的认识或者说意识到了开拓中国电影市场巨大利益而开始对电影中角色定位转变甚至台词有讨好中国的嫌疑,如《黄石的孩子》中周润发扮演的角色对中国共产党员的形象塑造, 强化了作为一个爱国者内心深处对国家的归属感;科幻片 《2012》中将拯救世界的英雄归于中国,诺亚方舟由中国制造,中国解放军高喊“党和国家一定会帮助大家重建家园”, 并救出困在雪山中的美国人,彻底将《蜘蛛侠2》中美国人救出中国小女孩以贬低中国弱小的视像中见证英雄诞生的情形逆转;《地心引力》里女主角借助中国的“天空一号”与“神州飞船”脱险并成功返回地球,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体现了中国的航天精神,当电影中的主人公面对中国机器上的汉字手足无措时,甚至给人一种“学好中国话,走遍宇宙都不怕”的错觉;2013年上映的《环形使者》中,黑老大的台词: “我从未来世界来,未来世界的领袖是中国”。暂且抛开价值观等领域,当从故事表层叙事方面看,好莱坞电影对于中国元素的运用越发变得积极、正面的叙事。

(二)中国故事的西化演绎

好莱坞电影对中国故事的翻拍或改编或借用自1993年就已经开始,由华人导演王颖执导的《喜福会》用四对母女关系探讨了近百年中国女性意识的流变。在这之后比较成功的改编了中国民间故事的是由1999年迪斯尼公司拍摄的动画片《花木兰》,以中国故事东方人物的外形塑造了好莱坞语境中的“女英雄”形象;2006年上映的由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的改编自香港电影《无间道》的《无间道风云》,对宿命的再阐释;《功夫之王》中融合了《西游记》中的一系列经典故事;《功夫熊猫》系列制作团队深谙中国文化,把中国神话、中国功夫、中国美食、烹饪技术、人生哲学融汇于现实人生世界的大智慧中。用功夫、熊猫、猴王、老虎、螳螂、蛇、丹顶鹤等符号将听其自然,一切皆有因果,事物自有其规律的人生哲学以及中国文化巧妙的嫁接到故事和角色中;《末代皇帝》则是以西方人的视角诠释了动荡时代中溥仪悲惨无奈与苍凉的一生, 该片参考溥仪的外籍教师庄士敦的著作 《紫禁城的黄昏》和溥仪的《我的前半生》,以导演贝托鲁奇对溥仪的个人同情和对中华文化的兴趣而成片,最终获得第60届奥斯卡九项大奖,在商业、艺术上都取得成功;《防弹武僧》则具有神秘的东方主义色彩;《拯救第365天》中讲述关于中国年兽的故事。 这些电影不只是对故事进行简单的翻拍改编,而是在将中国故事进行好莱坞式的方式讲述,配以先进的技术制作手段进行好莱坞叙述方式、价值观念的传达。

(三)中国自然风景符号的融合

中国标志性地理空间多次出现在好莱坞电影的叙事影像中,这些符号不论是以拼贴形式出现还是为了叙事需要都展示了中国山水、城市建筑风光,不可否认通过好莱坞电影让更多人认识到了中国自然山水的美丽神奇。

1.城市建筑符号

繁华的上海、香港等地是好莱坞电影中最常展现的场景。如电影《神奇四侠》,飞行器降落的场景,远望去是地标性建筑东方明珠电视塔,出现上海街景和中国人;《蝙蝠侠:黑夜之神》展示了香港国际金融贸易中心,美轮美奂的香港维多利亚湾夜景;《007:大破天幕杀机》中展示了霓虹灯下绚丽的上海夜景,澳门赌场外的中国龙灯;《碟中谍3》上海夜景中的东方明珠塔、金茂大厦、中国银行大楼、黄浦江以及古色古香又富有东方美感的西塘小镇让中国观众心潮澎湃;《变形金刚2》中的上海;《变形金刚4》中重庆武隆以及中国香港, 拥挤嘈杂的唐人街,高科技企业密集的深圳,还有北京国际化大都市的展现;《木乃伊3》以中国文化为背景,上海、西安兵马俑、河北的沙漠、香格里拉的雪山都一一出现,东方风韵吸引了世界观众的眼球;《黄石的孩子》中的上个世纪30年代的上海滩风情;《古墓丽影2》与《尖峰时刻2》里香港的街道与码头等。这些不论是国际性大都市还是古香古色的小镇场景都是具有浓厚中国标志的符号,让中国观众看起来熟悉亲切,自豪感油然而生。

2.自然风光符号

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历史文化悠久,山水风景称奇,这些能给好莱坞电影以新的文化资源宝藏。因此,我们能在为数不少的好莱坞大片中看到熟悉的中国山水画面。2006年底由约翰·卡兰执导的电影《面纱》是第一部在中国境内全景拍摄的关于中国的西方电影,影片将三峡、漓江、黄姚古镇等原汁原味如梦境般的美景展现给观众;《2012》中人类留存的最终希望的喜马拉雅山以及世界海拔最高的寺庙;《功夫之王》 里的敦煌、武夷山、浙江仙居;《阿凡达》里的黄山原型;《星战前传3》中的甲天下的桂林山水等都满足了西方人了解中国异域特色的好奇。

除此之外,还有中国饮食、中国服装、中国音乐等纷纷在好莱坞电影中登场,以《功夫熊猫2》为例,其中的美食让很多人印象深刻:肉包子、面条、麻婆豆腐、川味火锅,连湖南特产臭豆腐也出现在电影中,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音乐《春节序曲》烘托出热闹的气氛。此外,中国传统乐器二胡、唢呐也纷纷亮相。功夫熊猫在中国市场的成功,不单单的只是简单的中国元素的堆积那么简单,而是用道家的哲学原理,讲述功夫的真谛。

不论是华人 / 华裔面孔、中国故事还是中国自然风景这些元素都向世界展示着中国文化、文明古国的魅力,当然紧靠这些符号元素并不能算真正领会了中国文化精髓,中国拥有5000年的灿烂历史,其中的精髓也不是仅几部电影的符号式拼贴或台词或叙事的刻意讨好就被认为已经被好莱坞参透了,这些拥有“中国元素”的好莱坞故事仅是世界认识中国的一个窗口,是中国文化传播的关键一步,当然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

三、中国元素在好莱坞电影中运用的动因

中国元素已经成为好莱坞电影中的常客,而且近年来好莱坞电影对待中国元素的态度由之前的表层猎奇到现在的故事叙事甚至主动迎合的转变,这是中国国力增强国际交流文化不断增多的结果之一,但其中更重要的原因还是中国电影市场的吸引力。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萧条,但中国经济发展依然强劲,电影市场也呈现上扬趋势,好莱坞意识到中国电影市场的巨大潜力,急于入侵中国电影市场分一杯羹,在电影中加入中国元素是打开中国电影市场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手段,于是我们在好莱坞电影中能看到诸如包括中国演员、中国武术、中国风景、中华饮食文化等元素,不论是正解还是误读,这些元素的加入都为好莱坞成功的打开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大门并赚的盆满钵满。

(一)中国庞大的电影消费市场

2014年中国共上映影片388部,总票房达47亿美元, 增长率为36%,反观北美电影市场全年票房为103亿美元, 与2013年相比下降6%。在日本、英国、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也有下降趋势。在全球及各国电影增长停滞和缓慢的背景下,中国电影实现了令全世界震惊的快速增长,可见中国电影对国内及全球的影响力正在提升[3],中国电影市场正处于世界领先位置,面对如此庞大的中国电影市场,好莱坞当然不能视而不见,而打开中国电影市场的最直观有效的方式就是利用中国元素,使中国电影观众产生亲切感甚至民族自豪感, 加之好莱坞的类型化电影总能给人预期的惊喜,配以高科技的特效,美轮美奂的视觉体验,轻松赚钱口碑与票房双丰收便不足为奇。其中加入华人 / 华裔演员便是作为活广告开拓市场,为电影在全世界的华人地区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为了进一步赢得中国电影市场,各国电影制片公司纷纷开始与中国合作,生产合拍片,由于不再受进口配额限制,票房分成比例也进一步提高,相比进口片只能拿到少部分的票房分成,其他国家当然愿意选择合拍片,但合拍片规定,要有担任主要角色的中国演员,要在中国取景等。例如2015春节档上映的由畅销小说《狼图腾》改编的中法合拍的同名电影, 由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执导,冯绍峰、窦骁担任男主角,内蒙草原取景,加上3D 、音效制作等仿佛让观众置身在草原中看电影,这部电影是中法文化观念与创作思路的碰撞,是一次成功的尝试。该片上映九天,票房就已经达到4亿[4]。好莱坞当然也不能忽略合拍模式,同时为了争取更大的中国电影市场,通过中国电影审查制度,好莱坞电影中出现越来越多的对中国元素、国家形象的正面塑造的现象,以此赢得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好感。如《地心引力》中打不垮的中国天宫一号空间站、神舟飞船以及飞船中漂浮的乒乓球和球拍、大肚弥勒佛、中文控制按钮等的展现,以及女主角坐着神州飞船重返大地的情景,着实让中国观众过足了瘾;《环形使者》中“未来世界的领袖是中国”台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功夫梦》,该片是好莱坞出品的几乎全部在中国取景的电影,长城、故宫、 武当山、七夕节等传统文化元素一一展现,角色也大部分是中国人扮演。这种程度对中国新印象的展示在好莱坞电影中前所未有,尤其是对中国武术进行了好莱坞式的解构,绝非简单的符号式拼贴。这些电影皆是因为对中国形象正面积极的宣传,而顺利进军中国市场,由于这种对中国元素近乎讨好式的展现,便出现了许多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票房超过本土的案例,2013年机器战甲片《环太平洋》,《变形金刚4》等的案例,反之2003年的好莱坞电影《古墓丽影2》虽然展示了大众中国元素如长城、兵马俑、上海等大都市,也有香港演员任达华扮演的大反派角色,但由于影片出现了一些反面形象而没有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出现。好莱坞深谙这一道理,于是在大银幕上我们越来越多的看到中国功夫、中国形象、中国演员,并且以正面形象展示。

(二)好莱坞产业全球化的需要

美国国际关系学者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在1969年提出“全球化”概念,认为世界正在向全球化社会的方向发展。[5]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同时,以经济自由化理论为基础的文化价值输出从发达国家流向欠发达国家与地区,这一过程始终是西方世界把握话语权[6]。好莱坞电影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将融资、生产、发行和消费定位于全球,创造了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影产品输出国,借此也将他的文化价值观念传向世界。

1.离岸生产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好莱坞发生了大规模的“离岸生产”,即在本土以外的国家或地区生产电影的某几个环节或整部电影。加拿大在90年代后期曾承接超过80% 的好莱坞离岸摄制工作。随后离岸生产国延伸到澳大利亚、新西兰, 日本、韩国、泰国、巴西等国家。[7]除此之外,多国合作也是好莱坞电影全球化产业扩展的手段之一,比如2005年由华人李安执导、英国作家编剧、阿根廷音乐大师配乐的《断臂山》, 可谓是多国合作的经典。再如由美国人罗伯·马歇尔执导,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监制,中日演员合作的《艺妓回忆录》,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服装设计三项大奖,章子怡因此角色也成为第一位金球奖最佳女主角提名的华人女演员。好莱坞可以集世界优秀的导演、演员、制作人、音乐、摄影师的力量形成多国合作,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2.与中国的合作

首先中国电影消费市场的爆炸式扩展是使得好莱坞将橄榄枝伸向中国的最重要原因,即获得商业利益的需要。其次:全球化进程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愈加频繁,在中国走向世界的同时,世界也需要了解中国,好莱坞正是借助这股世界对中国窥视的欲望中顺潮流而动,加强与中国的合作。通过中国故事、符号的运用,满足世界电影观众对中国窥视欲望的同时取得商业利益。再次,在我国电影新政实施后,关于合拍片、利益分配要素也是好莱坞全球化生产链条延伸到中国的原因之一。六大电影公司纷纷与中国电影制作公司合作,在生产、发行、宣传方面寻求利益最大化, 如中美合拍的科幻电影《环形使者》、《钢铁侠3》等。当然这种中美合作也包括中国企业与好莱坞电影的合作,也就是中国企业、中国制造等广告植入好莱坞大片中,如《变形金刚3》中的伊利舒化奶,哈弗汽车在《敢死队3》中的亮相,《钢铁侠3》 中的中联重科、TC L、伊利谷粒多的广告植入,《蓝精灵2》中的蓝月亮等,这也是中国元素出现在好莱坞电影中的一个表现。

(三)好莱坞自身文化创意的需求

好莱坞历来被认为是造梦工厂,作为美国本土电影人来说,应文化创意的需要,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仅仅对本土地域的素材创作,同时好莱坞又聚集了全世界的优秀电影人, 为好莱坞电影创作提供了多元混合思想特征,不断的从世纪各国的经典文化中吸取素材为自己所用,例如取材于丹麦安徒生童话的电影《小美人鱼》,改编自法国的民间故事《海的女儿》、《美女与野兽》,取材于阿拉伯的《天方夜谭》的《阿拉丁》等;也有直接买下版权进行翻拍的,如翻拍中国香港的电影《无间道》的《无间道风云》;翻拍自日本的恐怖片《午夜凶铃》、《咒怨》、《鬼水怪谈》等,并且好莱坞版本的《午夜凶铃》 在日票房超过了日本原版;翻牌自日本原版的好莱坞影片 《忠犬八公》;翻拍自韩国《触不到的恋人》的好莱坞影片《湖边小屋》等。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学作品或影片中吸取营养, 用改编或者翻拍的形式融入美式的价值观念重塑故事,利用先进的特效技术和高科技的制作技术手段赢得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认可已然成为美国利用世界各国文化发展自身电影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国的五千年文明中由古至今的丰富故事题材也是吸引好莱坞电影创作者与中国合作的重要因素。如《末代皇帝》、《花木兰》等就是取材自中国历史故事的典型代表。

(四)华人/华裔导演演员影响力不断增加

华人 / 华裔在好莱坞的奋斗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早期,1905年出生的黄柳霜是最早在好莱坞成名的华人女星, 作品如 《好莱坞派对》;华人摄影师黄宗霑也曾在1955及1963年两度获取奥斯卡最佳摄影奖。[8]90年代以后,随着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中美电影文化交流愈加紧密,大批电影人尤其是香港导演到好莱坞发展,随着他们影响力不断扩大,使得好莱坞电影中无论是商业片还是艺术都有华人 / 华裔面孔。

1.以香港导演为例,徐克、林岭东等都有在好莱坞拍片经历,但最有建树的当属吴宇森导演,他执导的动作片从1993年的《终极箭靶》到1996年锋芒出露的《断箭》再到1997年豪情激荡的《变脸》到2002年的《碟中谍2》,合作的演员包括好莱坞大腕约翰屈夫塔、尼古拉斯凯奇、汤姆克鲁斯等,这几部影片的成功迅速确定了吴宇森在好莱坞的大师地位。被誉为具有儒者精神的导演李安把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以西方观众能够接受的方式展示,李安共获得三座奥斯卡金像奖、五座英国电影学院奖、四座金球奖、两座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以及两座柏林电影节金熊奖[9],取得了华人导演在世纪电影史上最为卓越的成就,凭借 《卧虎藏龙》、《喜宴》、《推手》、《饮食男女》将中国文化元素及西方叙事完美融合,获得艺术与票房的双丰收。执导《速度与激情》系列并创下平均电影票房最高记录的好莱坞华裔导演林诣彬等,这些华人 / 华裔在好莱坞的影响力逐渐提升,为中国元素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文化共识的先决条件。

2.近年来进入好莱坞闯荡的华人 / 华裔演员也越来越多, 以成龙、李连杰、甄子丹为代表的功夫巨星凭借真功夫首先在好莱坞电影中奠定地位。华人 / 华裔女演员也有不俗的表现, 如百灵、刘玉玲、李美琪、邬君梅、杨紫琼、章子怡、张静初、李冰冰、舒淇、周迅、余男、刘亦菲等都在好莱坞电影中崭露头角, 好莱坞电影通过将这些优秀的华人 / 华裔电影工作者吸收进来,利用华人面孔形成对华人世界电影市场的吸引力。

好莱坞电影对中国元素的开采和运用,表面上是基于自身发展需要和开拓外地市场要求而采取的一种主动性策略, 深层原因是全球化背景下经济驱动的必然选择。

四、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热现象的再思考

面对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热现象,许多电影观众乐观的认为这是美国对中国软文化传播的助力,并雀跃于大国崛起的影响力。中国元素在好莱坞电影中的出现确实对中国文化、中国符号的传播起着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我们必须意识到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形象只是美国想象体,一些中国文化、中国元素必定在好莱坞电影中存在误读,而好莱坞电影本身运用中国元素也并非是为了传播中国文化,他只是借助中国元素符号的形式在获得巨大的利益的同时传递着美国价值观念、民族主义、自由主义。

(一)对中国式文化道德的解构与对美国价值观的重建

好莱坞电影中不论是华人 / 华裔面孔的出现还是中国自然山水城市建筑抑或是中国故事的呈现,表层是中国文化, 实则是借助世界对中国元素符号好奇窥视的心理向世界传递着美国电影文化和价值观、民族自豪感等,也就是把每一部好莱坞电影都隐蔽的打上了美国的烙印。

好莱坞电影中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始终是以西方人的视角来建构的,好莱坞电影的中国元素再多,也只是在“中国符号”下的美国观,但由于这种中国符号被中国观众广泛接受和欣赏,因此,这样的作品中的价值观念也就不知不觉的被传递到中国。以《花木兰》为例,原本是心系老父安危,女扮男装为践行孝道代父出征,但是好莱坞版本中,却成为利用这次出征机会来证明自己,实现个人理想的途径。解救皇帝,单挑单于,凸显超级个人英雄主义;相亲则证明木兰已经获得了自我的身份认同,具有了人权自由。由此,中国人心中的花木兰本身上所具有的传统孝道、隐忍、忠君爱国、功成身退等核心价值观彻底被美国人心中的个人主义、英雄主义、女性主义、自由主义等美国式的价值观念取代,顺利实现利用中国故事外壳重建美国价值观内涵。再如《功夫熊猫》中也存在极强的个人英雄主义,并且普通小人物经过奋斗完成了超级任务而变成超级大英雄实现“美国梦”,成为一个励志故事, 进一步推崇美国的价值观念:挑战权威,实现梦想。这两部电影都是将美国式的文化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植入了中国受众观念中。

这两部在中国有很大影响力的作品全部是动画片,而动画片具有广泛的幼年受众,如果中国的儿童一直被培养成具有好莱坞审美趣味的价值观念的受众,那么当这批受众成长起来后还有多少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在他们的意识形态中,难怪有专家学者忧心忡忡,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陈林侠表示:“美国电影对中国形象及其文化的表达,实质上是在动画这一看似纯粹娱乐的艺术形式中,以竞争的姿态将他国文化施以改变、重写,进而替换文化概念,达到同化意识形态的目的。因此,对于后发现代性国家来说,不仅存在着经济安全、政治安全,文化安全尤其值得重视。”[10]好莱坞正是用这种表面看似娱乐的根本不够成现实所指的动画片来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中国受众,实际上动画片对未成年的人影响贯穿在他们的整个成长记忆中,甚至影响他的记忆与情感,无形中培育着他们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预设了未来的文化前景,甚至可能改变民族性格。

(二)捍卫美国的霸主地位

虽然现在很多好莱坞电影中都能看到提到中国制造、 “中国成为未来世界领袖”等这样的台词,但仔细分析不难看出,美国建构的还是以其自身为核心的领袖形象,以《2012》 为例,这部科幻片中罕见的出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形象,并且无论台词还是叙事上都显示了对中国的迎合讨好态度。表面上是对中国制造、中国力量的肯定,但我们仔细分析下,表层叙事下,美国才是真正的拯救者。故事中的叙述是在人类面临空前的自然灾难时,美国扮演指挥者的角色,执行拯救世界计划。故事中即便人类是乘着中国制造的方舟逃生,但制造方舟只是白宫所分配的一个任务,中国人制造大船,正迎合了美国人心中“m ade in china”的中国工厂形象, 中国拯救者被塑造为中国劳工模糊的集体群像,毫无个体性,甚至对自己制造没有使用权,只能在黑博士的建议下登上大船才得以生存,所以美国人依然是领袖,是“拯救者的拯救者”。美国人用电影捍卫着自己的世界霸主地位,即使是对中国形象的正面塑造也是他成为英雄一个助手而已。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我们要对中国元素的好莱坞呈现有清醒的认识,银幕形象的改善最终目的应该是国家形象的改善,而不是符合美国社会与民众集体想象的一种描述,或只是美国成为救世英雄路上的垫脚石而已。尽管电影属于艺术创作领域,可以虚构,但是这种好莱坞式的中国形象则是将其自身的文化范围扩展到他国领域中取得文化扩张。

五、如何面对好莱坞进军中国电影市场

面对这种将中国文化以美国故事讲述再返销给中国的现象以及好莱坞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大肆开采,我国并没有明确政府性的法令文件加以规范和保护。从电影市场的反应来看,中国观众对好莱坞电影有着偏见般超出本国电影的亲睐。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电影只有通过自身文化树立自信,通过作品内容建立国家形象的方式才能真正使中国文化、国家形象以中国人建构的方式向世界传播。

(一)树立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一个没有文化自信的民族如何有底气向世界展示他的民族文化特性?同时对我国的电影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抛开对待好莱坞电影的一切都是肯定赞扬的这种盲目观念,应该意识到我国的电影正奋起直追,并已经取得不错的成绩。2011年,国家形象宣传片在纽约时代广场播放,这是中国首次如此隆重的向世界展示一个繁荣发展、民主进步、文明开放、和平和谐的国家形象,这次展示不仅有利于向世界宣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有利于培养国民高度的文化自信心。

(二)树立国家形象

所谓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人口、历史、民族等方面的表象特征的总和,是通过大众传媒影视产品等传播介质所塑造出的形象及其给予国内、国际受众的总体印象。[11]“形象是加入了文化的和情感的、客观的和主观的因素的个人或集体的表现,任何一个外国人对一个国家永远也看不到像当地人希望他看到的那样”[12]。国家形象如果想通过世界银幕来正面塑造就必须利用优质的并且是被世界范围内接受的具有普世价值观念的电影通过国际市场传播,但纵观当下我们电影题材,缺少宏大主题的叙事,更不用提有多少是注重中华文化宣扬中国精神的作品,反而商业喜剧片大行其道,如近几年的电影票房中,排在前几名的都是无厘头的喜剧,单以娱乐性、商业性为目的电影大受欢迎,电影当然要顾及商业价值,但是一部好的电影必定是商业与艺术的统一,否则即便中国电影市场上荧幕数量再多、票房再高,也是一种倒退。当务之急在于注重本国的历史文化,发掘优秀的历史题材作品,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制作出既有文化内涵,又迎合市场的优秀电影。做到内容为王,故事为核寻找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价值认同和情感融汇,将中国精神内核以隐藏的方式融入到中国故事中。如果继续以票房为重,忽略文化内涵,我们会有更多的经典故事被赋予美国精神,如今中国的花木兰、熊猫已经纷纷实现了“美国梦”,将来的孙悟空、白娘子等成为美国电影上的个人英雄主义、自由主义的化身也完全不足为奇。

美国是一个只有200多年历史的国家,与我们国家5000年辉煌的文化遗产相比,他的历史文化资源匮乏,但他却是文化产业输出强国,借用他国故事或经典讲述自己的美国精神美国梦,并将其传递到世界各地,奠定了文化霸主地位。我们应该借鉴好莱坞的智慧,用世界能理解能接受的方式、习惯与话语,充分利用人才、资金、机制整合资源,用反映中国精神、传递中国声音的中国故事来阐释传递中国文化观念和精神。

(三)加强国际合作

面对全球化大潮的冲击以及好莱坞对中国文化的大肆开采,我们应该做到既注重本土文化,也适应全球化,采取将两者有机结合的策略。在产业方面,开放电影市场。向好莱坞学习融资、创作、后期制作、发行以及宣传方面的成功经验, 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创作出融民族文化特色于世界格局的电影作品中。

六、结语

随着中国电影消费市场不断壮大,其地位在全球电影市场中变得举足轻重,成为好莱坞乃至世界不能回避的现实, 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越来越多,其中包括中国 / 华裔面孔、中国功夫、中国自然山水风光、城市建筑,中国故事被借用、翻拍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好莱坞电影中。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角色也开始由最初的负面、无足轻重的小角色向主要角色转变,甚至好莱坞电影中出现讨好式的台词,出现这种转变一方面是由于好莱坞自身文化发展需要和华人 / 华裔导演、演员的影响力不断提升的结果,但最重要的原因是全球下背景下好莱坞进军中国电影市场,迫切打开中国电影市场大门的捷径选择。

对于好莱坞将中国故事重构后返销给中国以及其作品中的中国元素运用现象,我们应该意识到这是在中国元素的外壳下讲述美国故事和美国精神,传递着美国文化观念,但我们也应该从中学习借鉴如何将中国文化精神隐含在中国故事中向世界传播。做到本土化与全球化的有机结合,充分加强与国际间的交流合作,制作出既有民族精神又有世界格调,既经得起历史检验,也能受当下观众欢迎的作品,用电影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让中国故事向世界表达。

注释

1[1]数据来自艺恩咨询。

2[2]张慧瑜.从中国元素到中国故事还有多远---新世纪以来好莱坞电影里的中国形象[J].中国图书评论,2014(9).

3[3]王宏责.中国电影贡献全球票房增量的75%已成票房增长主引擎[EB/OL].http://news.gmw.cn/2015-01/07/content_14421537.htm,2015-01-07.

4[4]来自公开数据统计。

5[5]阿芒·马特拉.传播全球化思想的由来[J].国际新闻界,2000(4).

6[6].杨晓鸽.中国电影的大时代还有多远--基于票房陷阱与现代性迷失[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4(2).

7[7]武洪昌.论当今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J].百家评论,2014(2).

8[8]周文萍.当今好莱坞电影的中国元素解读[J].暨南学报,2009(5).

9[9]摘自百度百科。

10[10]陈林侠.美国电影的中国想象:全球文化、动画形式与文化政治[J].社会科学,2010(6):172-192.

11[11]管文虎.国家形象论[M].成都: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23.

好莱坞动漫电影中的哲理探析 第9篇

1 心的哲理

《疯狂的原始人》中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姐姐追求新鲜事物,向往五彩斑斓的世界,敢于对父亲的信仰提出质疑,不愿意一辈子生活在父亲精心守护的黑暗洞穴之中,从而父女之间产生了矛盾。作为本片的关键人物,姐姐第一个开始对生活有了摸索,第一个开始思考人生。她背着父亲走出洞穴,表现出其对外面世界强烈的求知欲。就这样她遇到了Guy,走出了父亲的桎梏,改变了她的旧生活,她乐于去探索、发现和接受新的思想,为了追求,她接受新思想,对人生不断探索,发现自己的内心所属,这就是人类生命追求的哲理所在。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追求,姐姐的人生才有了意义;并且,姐姐还鼓励其他家庭成员,去追寻新的天地,迎来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而Guy没有家人,他唯一的伙伴就是一只树懒,他也没有强壮的体魄,但是他遇到困难总能化险为夷,创造了很多新奇有意思的东西,从而赢得了姐姐的芳心,并且把很多新鲜的概念带入了这个大家族中,他用他的创造力诠释了生命中的另一种哲理。最终姐姐和Guy走到了一起,代表着生命对爱与归属的向往,揭示了人性需求。

2 成熟与成长的哲理

《疯狂的原始人》中外婆是一个经历过很多灾难、坏脾气的老太婆,灾难吞没了她的丈夫,导致她疯疯癫癫。但是,她腿脚很灵活,身轻如燕,平常以挖苦女婿Grug为乐趣,她非常喜欢做事,似乎想让自己没有时间去想事情,具有成熟睿智的内心。在影片冒险的过程中,外婆获得了所有人的重新认识,如在父亲将全家人扔过悬崖时,为了和父亲取得联系,外婆吹响了号角,大家化险为夷。外婆的成熟是举足轻重的生活阅历,是看透并不说透的包容,是临危不乱的睿智,充分诠释出了生命的精彩。

而影片中的弟弟,则是一个9岁大的孩子,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他需要得到认可,最大的愿望就是像爸爸一样成为一名伟大的猎人,他的性格非常温和友善。虽然他一心期待得到父母的认可,但是他迷失了自己,一心只想得到家人的认可,从来没有想过家人的处境。最后在走出山洞之后,他一个人安全地从迷宫山谷中走了出来,逐渐发现了自身价值,不再迷茫彷徨,不再盲目从于别人,实现了自我,使自我价值得以实现。

3 父爱和母爱

在影片整个故事中,父亲Grug禁止女儿去探索光鲜的世界,担心家里的人出现危险,他一步一步循规蹈矩地生活着,害怕一些控制不了的因素会伤害到他的家人,害怕不能百分之百地保护家人;并且他费尽心力,绞尽脑汁来确保家人的安全,承受了很多,付出了很多,他不希望家里的任何人有危险,失去生命,充分展现出自己沉重而又深厚的父爱。如当The Croods要去寻找“明天”时,他没办法掌控那么多改变和不确定因素,也没办法接受这种事情。但是,当末日降临的时候,他甚至不顾自己的性命,不顾猛兽的袭击,拼尽全力,也要把家人送到安全的地方。他的心中充满了对家人的爱,这份爱也成了他生活的动力和源泉。不管在什么地方,不管在何时,他似乎为了家人做到了自己能够做到的一切事情。

而影片中的母亲Ugga就像现实中很多家庭中的妻子一样,非常有爱心、同情心和包容心,平时非常温柔体贴,有些时候又像父亲一样坚强、值得信赖,她尊重自己的丈夫,负责维系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凭借着自己察言观色的特征,像一个会魔法的仙女,用恰当的方法连起家人之间的丝丝缕缕。如每当父亲和姐姐吵架的时候,母亲都会试图让他们相互理解,主动安抚他们的情绪。而每当自己的丈夫心情低落时,她总能悉心去安慰,最大限度地包容着每一个人,使家庭能够温馨和谐、稳定长久。正是这种包容,完美地诠释出了伟大的母爱。由此可见,父亲和母亲共同维持了自己的家庭和谐,父亲保护了家人的人身安全,母亲凝聚了家人在一起的心,他们一起给家人提供了安全感,拼尽全力维持家庭,充分诠释了生命追求的安全感。

影片充分诠释出了人生的哲理,每一个人的需求都得到了满足,所有人都到达了象征“明天”的悬崖对面,每个人都遵从自己的心去选择,生命才更加精彩。

摘要:好莱坞许多动漫电影追求创造、成熟和成长、包容与爱,其中的哲理无不散发着生命的光辉,为人们描绘出一场场动人的画面,是生命中恒古不变的话题,展现出令人叹为观止的哲理——“生命奇迹”。基于此,以动漫电影《疯狂的原始人》为例,主要探讨了好莱坞动漫电影中的哲理,以期能够探析出好莱坞动漫电影中的生命奇迹。

关键词:好莱坞,动漫电影,《疯狂的原始人》,生命奇迹

参考文献

[1]张婷.美、日动漫品牌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好莱坞眼中的好莱坞 第10篇

如果说只是制作“山寨”还不算奇特的话, 那么他们制作的“山寨”电影从来就没有赔本过, 这点就连主流影业公司也是无法保证的。

成本绝对不超过100万元

既然是山寨电影, 公司就没有必要进行高投入, 这近10年的时间里, 他们每部片子的制作成本坚持在100万美元之内, 从不超标。而且从商讨项目到发行, 时间绝对不超过4个月。

低成本电影的好处在于赚取利润的几率更高。比如2012年, 当《战舰》让环球影业亏损2亿美元的时候, 该公司制作的《美国军舰》在收回成本之外, 还赚取了25万美元的净利润。2012年, 全年该公司净利润超过500万元。

只是借用大片概念

虽然该公司制作的是“山寨”电影, 但是有意思的是, 该公司所有的电影都要比原作上映时间早, 并且利用原作炒作的基础上大赚一笔。

好莱坞的魅惑 第11篇

设计师解析

本案位于香港赫兰道,拥有绝佳的海湾景致。设计师以时尚复古的手法为独立屋注入充满昔日好莱坞魅力的品味气质,将优雅的设计完美地呈现。私密细暖的元素营造出清雅脱俗的氛围,使这座大宅成为远离烦嚣生活的理想居所,就像好莱坞电影中黑色华丽的经典代表作。

推开一道坚实的黄铜大门,大宅的格调已经呈现眼前。映入眼帘的是玲珑剔透的前厅,仿若一个小型的艺术馆,这里成列着各式独特的收藏品。引人注目的是由魔鬼鱼皮制的特色墙及镶有马尾毛半透明玻璃装饰面板,使室外阳光直接透入屋内。花岗岩打造的墙壁衬托着一系列与众不同的雕塑型家具,为各个空间注入鲜明的个性。

檀木制的家具与特大壁炉成为客厅焦点,像穿越时空回到六十年代的美国风情,而附近的一张圆形巨桌,又将观感重新带回亚洲。令大宅更添气势的,还有华丽的水晶吊灯、一列悬垂水晶垂饰、以及落地黑白织皮窗帘,展现出一份气派的质感。落地大窗令整个客厅变得更为通透,使这个专为款客而设的空间更显尊贵。

踏上二楼,设计的调子由单色的慑人魅力逐渐转变成柔和的琥珀色调;由社交会友移换至私密闲适的居家空间,转换自然流畅;配以造型特别剪裁的沙发,还有在柔柔光线下散发珍珠微光的面板,让整个空间弥漫休闲气息。主人房充满书卷气息,这是橡木地板与亮丽的皮革所营造的暖和效果。套房四周铺上钢琴黑色油漆的麦哥利木饰板,令人联想起雪茄或珠宝盒。室内亦有其他轻巧元素,例如手制双面绣花屏风,设计师透过各种精致细腻物料带出轻柔的感觉,包括悬铃木、丝绸地毯和外型简约的棉织品等。

好莱坞眼中的好莱坞 第12篇

全球化趋势下, 好莱坞凭借其丰富的电影品牌资源, 作为美国大众文化的代表, 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 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而且传播了美国的文化。近年来, 好莱坞大片仍旧一次次刺激着世界人的眼球, 票房成绩也屡创新高, 在告别了火爆的2009年票房市场, 2010年伊始, 由二十世纪福克斯出品, 由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科幻电影《阿凡达》又掀起新的浪潮, 由该部电影所引起的全球反响又一次将好莱坞电影的霸权地位表现得淋漓尽致。

经济上。随着跨国资本、跨国企业和信息工业、媒介工业的迅速发展, 一个前所未有的一体化世界体系逐渐形成, 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依赖其经济力量和文化力量, 进入不发达国家开辟更具活力的市场, 获得更廉价的生产和生活资料, 在创造利润的同时创造一种消费意识形态——这就是所谓的后殖民主义状态。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起, 美国就开始向外输出电影, 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 在世界所生产的4000部故事片中, 好莱坞影片只占其中数量的不到十分之一, 但是却占有全球票房的70%;到1995年, 美国电影已经占有欧洲票房收入的75%, 好莱坞在加拿大、拉丁美洲、大洋洲和亚洲的优势地位也越来越明显, 即便在素有“东方好莱坞”之称的香港, 美国电影也在动摇本土电影的主体位置。到1998年影视和音像出版业已成为美国的第一大出口行业, 出口总收入达600亿美元。到20世纪末, 美国电影每年在国内票房已经达到75亿美元的同时, 还从海外电影市场得到了超过60亿美元的票房收入, 是美国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 美国电影几乎已经主宰世界, 好莱坞无处不在, 其世界霸权地位通过这样一部获得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最佳视觉效果3个奖项的《阿凡达》就可见一斑。《阿凡达》这部投入近5亿美元的电影, 重新刷新了全球电影票房历史的纪录, 成为全球第一部票房突破27亿美元的影片。仅在中国内地的票房收入就有14亿元人民币, 用3天时间创造了内地电影市场票房最快过亿的纪录。

文化上。好莱坞电影不仅为美国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更是美国文化输出的主要载体, 好莱坞电影通过充满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的传奇故事、爱情故事和明星效应等, 来编织一个具有强大诱惑力的美国神话, 通过这些美国神话将其文化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推销给其他国家。《阿凡达》的故事叙述的是在未来世界中, 人类为获取另一星球——潘多拉星球资源, 启动了阿凡达计划, 并以人类与纳美人 (潘多拉星球土著) 的DNA混血, 培养出身高近3米的“阿凡达”, 以方便在潘多拉星球生存及开采矿产。受伤的退役军人杰克同意接受实验并以他的阿凡达来到天堂般的潘多拉星球。然而, 在与纳美人首次意外接触后, 开启了沟通的可能性, 从中他也获得了空前启示, 为了保卫美丽的潘多拉星球, 他决定率领纳美人展开一场同地球入侵者的家园保卫战。如《阿凡达》中所呈现的, 好莱坞电影中的英雄通常都是孤军奋战, 这反映了美国文化中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元素, 追求个人之自由与平等, 主张人应当自立、自强。纳美人拼死保卫自己家园的精神, 也体现了美国的《独立宣言》标榜出的一些“不言而喻”的真理——“人人生而平等, 上帝赋予我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 其中包括生命、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随着好莱坞电影的广泛流传, 美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在世界范围被模仿崇拜。

好莱坞电影世界霸权的形成因素

政府支持。在好莱坞向国外推销电影的历史上, 美国政府可以说从来就扮演着护卫和先锋的角色。政府一开始就将电影当做一种商品来推销, 政府功能不是管理电影拍什么和如何拍, 而是如何为电影拍摄、发行、放映、输出创造条件。早在1918年8月, 美国电影就得到了最高等级的官方认可, 被宣布成为“一门基本工业”, 并可以在当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继续运作。二战以后, 美国政府每年都会拿出部分资金来对好莱坞影片出口海外进行支持。从首届奥斯卡奖的获奖影片《翼》到上世纪80年代末的《壮志凌云》, 再到2009年暑假风靡全球的《变形金刚2:卷土重来》, 到如今的《阿凡达》, 每部影片的拍摄都得到了美国国防部的大力协助。

成熟的产业化经验。好莱坞的电影工业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时期的政治考验、电视竞争的文化考验、流行文化过剩的环境考验, 形成了完整的市场化投资模式、工业化生产模式、商品化发行模式和消费化放映模式的运作体系。好莱坞正是在这种产业化的基础上, 寻求艺术规则与经济规则、文化规则与产业规则的融合, 形成了富于活力、能够适应时代变化的独特的好莱坞文化产业。从《阿凡达》的投资、拍摄、制作到上映前大张旗鼓的宣传, 再到与日本松下电器 (Panasonic) 达成战略合作伙伴, 联手推广不戴眼镜就可观看3D影像的立体电视机 (即“裸眼”立体电视) , 争夺潜在的“下一代电视”话语权, 这一套成熟而完备的市场运作机制和市场发行计划, 成功地把这一部影片推销向全世界不同种族、不同语言的国家和地区。

科技发展与创新。美国的经济实力决定了其电影科技含量和制作水平也是全球首屈一指的, 这些为他们实现其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所以西方人在创意及制作水平方面一直是超前的, 尤其是会聚了全球各地人才的好莱坞。但是这样一部充分运用了视觉特效技术、生物设计技术及动作捕捉技术的《阿凡达》一经亮相, 还是让全球观众目瞪口呆, 观众在影院切身体会潘多拉星球的神秘、迤逦和瑰奇领会漫游夜森林的色彩, 感知生命之树的呼吸与呢喃, 并为之陶醉。为了能百分百地表现潘多拉这个奇绝的梦幻世界, 卡梅隆使用了三项突破性技术:虚拟摄像技术、表情抓取和联合数字立体摄影机 (fusion camera system) 。没有这三项技术创新就没有潘多拉体验, 而这一切都基于强大的经济力量支撑下的科技的发展与创新。

全球化的营销战略。在信息时代, “电影营销”的重要性, 远远超过了“电影制作”, 在这方面, 好莱坞积累了丰富的国际化营销和运作经验, 他们通过几十年的经营探索, 使用商业化操作手段, 培育并发展起了真正稳定的电影市场, 在《阿凡达》电影的整个营销过程中, 采取了病毒式的信息传递战略, 即从一个传播发源点, 让电影产品的信息迅速扩散, 口耳相传, 像病毒一样, 无孔不入, 这是新电影上映引爆关注的最有效手段。此外, 在《阿凡达》电影上映前, 全平台同名科幻射击动作游戏《阿凡达 (James Camerons Avatar:The Game) 》就已率先推出, 同时, 《阿凡达》还推出许多周边产品, 如电影的人物模型、玩具、钥匙扣、手机链等, 这些系列产品由Sideshow Collectibles、Gentle Giant、Noble Collection、EvaZee等国际品牌代理, 这些电影衍生产品的开发和销售所带来的利润, 无疑会为好莱坞赢得除票房之外的更加丰厚的商业回报。

好莱坞电影世界霸权的影响

就像一位学者所说, “美国的大众文化看起来甚至不像是一种进口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说, “好莱坞已经征服了世界”, 这在给美国带来巨大的政治经济利益的同时, 对很多国家,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比如受《阿凡达》的刺激, 韩国预定在2013年之前投入2000亿韩元 (约16亿元人民币) , 向好莱坞动画电影学习, 培养韩国的CG产业, 以扩大电影市场。同时, 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文化民族主义的运动此起彼伏, 一些国家的电影人和民间人士也采取种种行动抗议美国电影。民族主义作为一种区域对抗的形式, 强调建筑在空间认同上的抵制, 反对资本主义全球化。文化民族主义相信, 商品化无法消灭民族主义, 也无法消灭空间差异, 民族主义与全球化的冲突, 将成为一系列为了控制空间而与资本展开的斗争。在这种民族主义诉求与全球化趋势的冲突中, 我们中国电影将如何在好莱坞冲击下维持自己的民族定位, 中国文化如何应对扑面而来的全球化态势, 就成为我们不能回避的思考。

参考文献

[1].何建平:《媒体全球化背景下的好莱坞制片策略》, 《当代电影》, 2002 (6) , 第40~45页。

[2].李亦中:《欲望与满足:试论好莱坞如何征服观众》, 《电影艺术》, 2003 (4) , 第108~112页。

[3].卢燕、李亦中主编:《隔洋观景:好莱坞镜像纵横》,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4].尹鸿、萧志伟:《好莱坞的全球化策略与中国电影的发展》, 《当代电影》, 2001 (4) , 第36~49页。

[5].陈晓萌:《国际电影节与美国电影》, 2004 (10) 。

上一篇:环保钻井液技术下一篇:城市噪声污染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