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与青少年教育

2024-09-16

网络媒体与青少年教育(精选11篇)

网络媒体与青少年教育 第1篇

随着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兴起, 网络作为第四媒体对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无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 网络也日益成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根据《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青少年已成为网民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并且随着互联网的大规模扩展, 青少年上网人数还会有上升趋势。然而, 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 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 比较容易受到网络媒体的价值辐射, 而青少年的价值观状况将反映着国家的前途和未来。因此在网络媒体视野下研究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对策是教育者、研究者和技术提供者都应当关注和考虑的, 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网络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青少年的价值观是青少年对其生活中的各种事物、现象和对自身价值的认识、评价、决定取舍所持的最基本的观点。它支配着青少年的人生追求、思维和情感方式, 主导着青少年的发展方向。而影响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既包括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等内部环境, 也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外部环境。为了深入了解网络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我们对青少年使用网络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此次调查随机抽取了500名在校的初、高中生和大学生, 从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程度、青少年对网络发展前景的看法和网络发展对青少年的利益、危害有哪些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 网络提供的信息让青少年“很满意”的占11.3%, “还可以”的占65.2%。

根据上述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网络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着双重影响。1.网络媒体塑造着青少年积极、健康、向上的价值观, 同时也使他们的自由、公平、竞争、效率等时代意识明显增强。一方面, 由于网络的匿名性, 使人与人之间没有太多的现实利益冲突, 因此人与人交往反而更真实, 待人也更热情, 这为青少年提供了一种广泛的人际交往的社会关系。他们在其中更多地感受到了缘分、友情、真诚以及助人为乐, 从而在网络中帮助他们形成了归属与爱的价值观。另一方面, 网络发展速度快, 更新周期短, 开放程度高, 这为青少年提供了实践操作的交互性教育空间、自由平等的多维交流平台, 网络的这些特征有利于培养上网青少年的现代观念, 也符合青少年追求自由、追求平等、追求独立、乐于人修养, 促使其自觉形成自我实现的价值观。2.网络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也存在消极的一面。一方面,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虚拟性和匿名性, 以自我为中心, 蔑视权威、追求平等, 强调权利, 忽视义务和责任等特点, 青少年的选择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是非判断能力还不能够抵御这些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 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被这些不良信息“污染”, 导致青少年形成负面的价值观。同时, 网上聊天时撒谎、在网上说粗话等这些道德感弱化现象都不利于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另一方面, 西方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对我们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也是一个冲击, 影响着青少年主流价值观的形成。因此, 必须高度关注网络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形成造成的双重影响, 构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

网络媒体条件下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对策

掌握网络技术的青少年一代, 是我们将来立足于世界的资本, 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 要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里尽情遨游而不迷失自己。面对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 我们绝不能因噎废食。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孩子根本无法与网络绝缘, 家庭、学校、社会和有关管理部门应充分重视, 并通过有效的手段和方法进行正确引导, 使网络媒体对青少年网民造成的不良影响降至最低。

改善家庭教育方式, 提高教育子女的水平, 强化家庭教育的职责。首先, 要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构建和谐平等的亲子观。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 面对网络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家庭应该发挥它在青少年健康成长中的重要作用。而建立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 因此, 构建和谐平等的亲子观具有特殊而深远的意义。亲子关系是青少年最主要的家庭关系, 亲子关系的好坏直接关系着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很多相关报道和调查表明, 亲密和谐的家庭关系的欠缺, 极易导致青少年对网络媒体的沉迷和依赖, 也极易导致青少年对网络媒体不良影响的吸收。因此, 在网络时代要建立民主型家庭。其次, 父母要提高自身媒介素养, 引导子女健康上网。本研究的问卷调查显示, 青少年对“在哪里上网”的问题, 有40.8%选择在“自己家里”, 27.1%选择在“网吧”, 21.8%选择在“学校”。这充分说明,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 网络已经进入了平常家庭, 因此, 父母也能随时随地地接触到网络。然而, 由于部分家长的知识水平或接受能力有限, 使得父母很难适应这一新的变化。在电脑和网络的使用上, 子数字鸿沟。因此, 要解决这个问题, 父母需要更新观念, 加强网络道德修养, 提高自身对网络媒体的认识, 正确地引导子女上网。再次, 家庭与学校配合构建网络内外价值观教育的框架。虽然建立学校、家庭相结合的大德育体系早已被提出, 但是实践中人们仍然把教育主要责任推给了学校, 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联系比较欠缺。同时, 家长教育孩子的能力有限, 而学校德育也迫切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 但双方的交流却很难找到合适的途径。这些都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因此, 学校和家庭都应该共同努力, 构建良好的内外价值观教育框架。

加强价值观教育研究, 完善学生受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强化学校教育的职责。首先, 对青少年进行价值观教育研究要依据网络媒体的特点。在网络环境下, 传统意义上的校园围墙已无法挡住汹涌而来的信息流, 封闭的德育教育环境已不存在, 因此, 我们应该从封闭式的德育观向开放式的现代德育观转变, 从传统的防范型德育观向主动发展型德育观转变, 强化日常生活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公德意识的培养, 积极引导青少年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自主选择高尚道德和健康人生道路, 注意他们道德行为和道德能力的培养。同时, 我们还应该改进教育内容和方法, 要让青少年知道怎样做人, 懂得尊重别人, 懂得做人的基本责任和义务。而且, 我们还要学会用现代媒体和工具改变教育方式, 变单纯的灌输式为平等对话式来开展对青少年价值观的教育工作, 让青少年多参与社会实践, 从实践中去感悟、体验。同时, 要让孩子懂得珍惜生命, 培养他们的爱心和对生命的敬畏感, 磨炼他们的意志, 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其次, 建立校园“德育网络”, 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德育网络”建设是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阵地, 我们必须抓好必要的软硬件设施建设, 在互联网上建立德育网站, 用科学、健康、积极向上的信息感染熏陶学生, 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创造有利的网络环境。同时, 我们还可以利用网络媒体的开放性和多样性, 组织建立多种“德育网站”, 通过在线辅导等方式帮助青少年解决心理、思想和学习等问题, 加强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再次, 利用学校教育力量, 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网络媒体信息的多元化、表现形式的独特性, 使之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 吸引更多人在网上“冲浪”。由于青少年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心理发展水平出现偏差、价值观形成的特殊性, 导致他们缺乏辨别网络信息真伪的能力, 无法准确地解读网上信息, 从而受到负面信息的误导。因此, 要利用好学校的教育平台, 磨炼青少年的意志, 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 加强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 通过把媒介素养教育和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的方式, 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加强对网络媒体的舆论监督, 净化社会空气, 强化社会的职责。首先, 要构建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社会监督。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 网络媒体在社会责任意识方面还存在着虚假新闻多、炒作跟风多、剽窃侵权多、有害信息多等现象。因此, 要加强社会监督, 提高民众自我保护和网络监督意识, 净化社会风气, 构建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其的社会职责。第一, 我们要实现观念创新, 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增强创新意识, 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技术, 实现德育形式上的创新。第二, 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在网络上建立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具有马克思主义立场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网络系统, 对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进行创新。第三, 要加强对网吧的社会监管, 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目前, 社会上有大量的网吧运营, 而同时由于社会对网吧的管理松散, 滋生了大量的社会问题, 因此, 我们要加大对网吧外部环境的建设, 加强社会监管, 规范网络管理, 同时还要由文化部门牵头, 整合各部门的力量, 发动群众, 共同营造健康的“青少年安全放心网吧”。第四, 强化网络从业者的责任意识, 共同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网络媒体从业人员的素质如何, 直接关系到网络媒体的信息质量和网络媒体的发展方向, 因此我们必须尽快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网络传播队伍, 为我国网络媒体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保证, 所以加强网络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 是我们建设网络社会道德的必经之路。

加强对网络媒体的政府监管, 做到依法治网, 强化政府的职责。首先, 我们应该加强网络媒体建设, 积极研究和充分利用各种技术手段, 有效地对上网内容进行监控、过滤, 发挥主旋律的价值导向作用。不少国家认为, 政府作为国家和公众利益的代表, 必须积极介入互联网管理, 并与民间团体、私营部门密切合作, 共同促进互联网的安全和健康成长。一方面, 政府从宏观上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对不良网站、不良信息进行“封杀”。另一方面, 要加强对青少年网民的研究, 针对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特点, 创建主题网站, 巩固主流阵地,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其次, 完善政策法规, 加大惩治网络违规行为。“法”是准绳和依据, 网络文明的建设, 也要靠法规。就如同在公路上开车总要遵守一定的交通规则一样, 信息高速公路上也需要规范与秩序。因此, 我们要加快立法的步伐, 加大普法、执法的力度和深度, 从网络资源的管理、网络内容的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方面发展与完善网络法规, 做到依法治网。

结语

总之,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不仅是技术上的一场革命, 更是人类的一种崭新的生存方式, 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作为第四媒体, 它越来越成为影响青少年价值观形成不可忽视的方面。因此, 我们要充分了解和掌握网络媒体的功能和特点, 合理运用和发挥网络媒体的作用, 严格把握和引导网络媒体的信息内容, 更充分地为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提供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赵肖芳:《网络媒体与青少年价值观教育》,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3) 。

[2].贾志斌:《网络媒体对青少年道德素质的影响分析》, 《网络教育》, 2008 (3) 。

[3].张萍:《互联网对青少年素质的影响》,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2) 。

网络道德传播与青少年道德教育刍议 第2篇

网络道德传播与青少年道德教育刍议

网络时代的到来开辟了人们生活新的空间,也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发生了正面和负面的影响.本文根据对网络文化传播特点的分析,提出利用网络植入的方法,开展针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网络辅助教育,建立健康的网络道德环境,培育新一代有道德、心理与行为健康的网民.

作 者:陈柏 Chen Bai 作者单位:天津图书馆,300191刊 名:理论与现代化英文刊名:THEORY AND MODERNIZATION年,卷(期):2007“”(6)分类号:B82-051关键词:道德化 网络传播 青少年教育

网络小说与青少年传统医学文化教育 第3篇

关键词:网络小说 传统医学文化 青少年教育

当前,网络文学已经成为青少年文学阅读的重要内容,网络小说作者群、读者群也以80后、90后、00后的青少年为主。[1]网络小说作品,大多以文学网站中读者的点击、关注、订阅、评论,而生存、成长为大作、“神作”,取得极为广泛的网络流传与可观的经济报酬。其间,读者的阅读需求与作者的主观创作,就形成了相互选择、相互影响的关系。点击量巨大的热门网络小说,往往是作者写作与读者以鼠标投票的共同成果,因此同时反映了作者与读者相近、相通或相同的思想认识,是两者认知观念的共交圈。因此,要考察当下青少年的思想认识,网络文学是一个重要的考察对象。

传统医学文化一直是网络文学的重要题材和素材,如其中医学题材网络小说、穿越与架空历史小说、玄幻小说和修仙小说等,产生了大量传播广泛、点击量大、订阅量大的网络热门小说。这些小说包含了大量的传统医学文化的描述,反映了当下青少年对传统医学文化的丰富知识、基本认识和基本态度。本文通过考察网络小说中传统医学文化的描述、评价,归纳当下青少年对传统医学文化的认知情况、基本态度与评价倾向等,分析青少年传统医学文化传承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提出青少年传统医学文化教育的对策。

一.网络小说对传统医学文化的描述

传统医学主要是中医学和中药学,中医学的主要内容有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等,中药学的主要内容有栽培炮制学说、药性机理学说、方剂学与配伍学说等。网络小说对于这些传统医学文化内容的运用与描述,分布于多种小说类型的作品之中,其描述的形态也是多样化的。当前影响较大的几个文学网站都有热门作品排行榜(含各种类型小说的分榜),通过对排行榜中涉及传统医学文化的小说作品进行阅读考察,可以将其对传统医学文化的描述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医学题材网络小说对传统医学文化的描述:专以医学为题材的网络小说,多以医生为主角,如《大唐小郎中》、《大国医》、《天才医生》、《极品医生》、《医道官途》、《医统江山》等等。其中一部分以中医医生为主角,以医学为主要情节素材,如《大国医》[2],以一名古代国医的成长为线索,主要描写了其学医、行医、医学探索过程中的种种故事,汇聚了大量传统医学素材,对于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认识深刻。还有一部分以中医医生或西医医生为主角,但故事情节的重心并不在医学,而仅仅以医学素材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叙事元素,如《医道官途》[3],主角是一名古代名医灵魂穿越到现代,附身成为一名现代医学实习生,而且保留了其古代的医术与武功。小说的主要情节并不是行医,而是主角投身仕途、腾挪官场、奋斗升迁的经历,医术只是其中的叙事元素,有时还是情节的关节所在,但不是故事叙述的重心。不过,其中对于传统医学文化的认知与态度,也反映并影响着当下青少年读者的传统医学文化观念。

二是穿越与架空等历史小说对传统医学文化的描述:这部分网络小说的主角人物不是医生,故事题材不是医学,情节重心不在医学,只是偶尔涉及到医学的内容,但也包含了对传统医学文化的认知与态度。如《大宋宰执》[4]等,写现代人灵魂穿越到古代,附着在古人身上,通过读书、科举,跻身于高官阶层。其中,有利用记忆中的现代医学常识,如消毒、手术缝合等知识,针对古代传统医学的不足,解决医疗问题。并将现代医院模式和管理制度,引入古代军队当中,建立了军队野战医院,对传统医疗制度作了改进。还有一部分作品,如《寒门状元》[5]等,主角灵魂穿越到古代人身体中,也会遇到医学问题。但他不是以西医知识补古代中医之不足,而是以现代整理完备的中医典籍,去弥补古代中医医书传承的封闭与断续;以现代中医的全面眼光与理论认识,去纠正古代中医的个人局限。这些描述,体现了当下青少年对传统医学文化历史发展过程的认识。

三是玄幻小说与修仙小说对传统医学文化的借用:这几类小说,并没有直接描写传统医学文化的内容,而是借用传统医学的理论框架,用来构建小说自己的叙事要素体系。如《斗破苍穹》、《最强弃少》、《造化之门》等玄幻小说,《飘渺之旅》、《凡人修仙传》、《仙逆》等修仙小说,都借用中药学中的药性学说、配伍理论,以及与中医关系密切的中国古代道教丹药理论,构建了小说中庞大、多样、完整的丹药叙事体系,虽然没有中药学的科学与实证,却以想象虚构的方式,反映了对于传统医学文化的另类认识。这些小说还借用了中医的精气学说、经络学说等理论观念,构建了修炼气功、玄功等功法升级体系,成为支撑此类小说叙事的基本情节要素。

二.网络小说对传统医学文化的认识与评价

从网络小说对传统医学文化的描述来看,网络小说对传统医学文化的认识是复杂多样的。总体来说,对传统医学的理论与实践都作了充分肯定,基本态度是积极的,但也认识到了传统医学特别是古代传统医学实践的局限性。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对传统医学理论与实践的神秘化认识。这种认识的主要观点是:传统医学有现代科学无法解释的神奇手段与效果,而高手多在民间。他们不出手则已,一旦出手,即令现代医学界大吃一惊、无法理解。《医道官途》中的张扬(实际是隋代名医张一针),面对现代医学束手无策的下肢瘫痪、肝癌晚期、脑瘤恶化、险恶枪伤、无名绝症、非典病毒等各种顽症恶疾,以针灸、气功、古方等中医手段,一一解决,其手段让西医名博士感到匪夷所思。即使是面瘫、感冒等小病,也以其手段特别、一挥而就令人惊叹。《天才医生》[6]中的秦洛,是一名现代中医世家子弟,可以用失传的一种针灸——太乙神针,以气功行针,连续救活36个病危新生儿。从科学性上来看,除了非典病毒以中药治疗有实践基础之外,其他大部分描述都很难有科学实证或可能性,是对传统医学手段的拔高虚构。而且,这种认识并非玄幻或修仙小说中故为神化的虚构,而是作为一种现实的认知出现在小说的叙述中,是对现实中传统医学理论与实践的神秘化认识,缺乏严格的科学态度。实际上,这是对传统医学理论与实践缺乏真正的认知,仅仅了解一些理论概念或传说故事,片面理解或想象,产生了这种神秘化认识。

二是对传统医学局限性的认识。这类认识,多数出现在涉及医学叙事元素的历史穿越与历史架空等历史小说中。小说的主人公因为灵魂是现代人,往往具有一定的现代医学常识,或者就是现代的中医或西医医生。《医统江山》[7]的主角是西医医生,在一个架空的古代环境中大显身手,做了青光眼、断肢再接等高难手术,令古代中医医生束手无策的病症迎刃而解。《大唐小郎中》[8],主角身份是中医,灵魂穿越到唐朝人身上后,充分利用现代整理完备的中医学知识和技能,极大地提高了当时中医学的水平,其水准令一代神医孙思邈都大为惊叹。《寒门状元》中的主角并不是医生,灵魂穿越到明朝人身上,也利用现代中医学的发展,以现代典籍齐全,某些方剂更加先进的优势,弥补古代中医学传承的保守和抱残守缺;以现代中成药的生产工艺和企业制度,来生产定方、定量的中成药产品,弥补了古代中药方剂的缺项。《唐砖》[9]中的主角也非医生,却将现代西医的血型等知识、输血等医疗手段、系统分科等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引入唐朝,使古代中医个体行医、师门私授等局限性得到改观,建立了完整的医学学科发展体系。这些小说的作者和读者一般都不是专业的医学工作者,却通过写作和点击“投票”表达了他们对于传统医学局限性的认识和评价。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些小说并没有否定传统医学,而是在肯定传统医学的同时,看到了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三是对传统医学文化的游戏化认识。这些小说,一般都是玄幻小说或修仙小说,它们描述的并非传统医学,而是借用其理论框架,构建一个非现实、非科学的叙事体系。其中,利用中医学的经络学说,用来构建炼气练功的升级叙事系统;利用传统中药学的配伍学说,加上道教的丹药理论,用来构建炼丹升级的叙事系统;利用中医学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构建气功、武功、玄功、修仙等升级叙事系统……其想象力丰富,与网络游戏一脉相承,而且很多热门网络小说,如《造化之门》[10]等,大多以此也改编同名网络游戏。这类小说的作者和读者,虽然并不关心传统医学的理论与实践究竟如何,但在游戏化的写作与阅读中,也受到了传统医学理论观念、思维方式等熏染,其对待传统医学文化的基本态度也是积极的、正面的。

四是对传统医学文化全面正确的科学认识。这类小说极少,其作者能够以科学、历史的态度看待传统医学,并能够做出正确的描述。如《大国医》,其主角并没有穿越情节,而是一名古代国医带有传奇色彩的成长经历,虽然其中的叙事带有传奇性,却在传统医学的合理范围之内,符合传统医学古代的发展历史。其叙述的中医学内容也相当全面和丰富,能够给读者一个对传统医学相对全面、正确的认识。还有一些小说虽然没有全面的描述,却也表达了对待中西医的正确态度,如《医道官途》中主角张扬表示:“这些药方全都来自我家的祖传,经过历史上无数次验证,中国的医学和西医不同,完全是两种理论,西医所谓的科学依据并不适用于我们的医学。双方各有长处,只有取长补短方能达到最佳的效果。”[11]这样对待中西医的态度,无疑是科学和正确的。

三.网络小说在青少年传统医学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对策

网络小说,特别是医学题材的网络小说,表现了作者和读者双向交流和趋近的传统医学文化认识。在当下青少年的传统医学文化教育中,网络小说阅读已经成为最经常化的一个渠道。因此,小说描述的传统医学文化及相关内容,其认识的科学、正确与否,对于当下青少年的传统医学观教育来说,起到了双刃剑的作用:

一方面,网络小说使当下青少年读者接触、接受了大量的传统医学知识,传统医学的理论学说体系、名词概念系统、历史发展与现状等,进入了当下青少年的认知结构体系,使传统医学文化得到传承,这是正规教育都没有做到的一个壮举。而另一方面,青少年在阅读中认识的传统医学文化,由于小说的虚构特点,导致科学与虚拟并存、严肃与游戏相混。这并非小说的错误,因为小说本来就不是教科书,它强调的是阅读过程中的审美愉悦。那么,问题的关键在于:在青少年的网络小说阅读之外,缺乏一个提供科学、严谨的传统医学文化教育的平台。充分利用网络小说的阅读数量优势,可以弥补、改进、推进青少年的传统医学文化教育和传承;但是,如果没有一个提供科学、严谨的传统医学文化教育的平台,这种教育和传承就很难真正发挥正面作用。

要构建科学、严谨的传统医学文化教育平台,一方面可以通过正规教育,如中小学教育,可以将传统医学的基本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分散为各层次的学科课程教学内容,如中国历史、语文、健康与体育等课程。这种做法的优点是接受快,影响早,可以在青少年阅读网络小说等读物之前,对传统医学有一个虽然简单,却科学、正确的认识。缺点是增加了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而在高校,可以开设传统医学的通识课程,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科学、全面、深入的传统医学文化教育。这种方式无疑是最系统、最有效的做法。或者在网络文学课程教学中加入传统医学与网络小说专题,虽然不能全面进行传统医学文化教育,但也可以起到辨正谬误、以正视听的教育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强传统医学文化教育读物的编辑与出版,丰富青少年的课外阅读,使青少年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科学、严谨的传统医学文化教育。

总之,一个民族的传统医学文化,是这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医学文化的传承是一个民族文明传承的重要内容。这种传承绝非只是传统医学专业教育,还应该包括全体国民特别是青少年的传统医学基本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认识的教育。网络小说是加强青少年传统医学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资源,有着良好的接受度。通过对网络小说以及青少年阅读情况的考察,我们应该认真面对青少年传统医学文化教育的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推进、改进:一方面利用这一青少年广泛接受的资源传播推广传统医学文化,另一方面要加强正规教育平台的构建,使网络小说在青少年传统医学文化教育中发挥积极、正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苏晓芳.网络与新世纪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291.

[2]美味罗宋汤.大国医[EB/OL].http://www.qidian.com/Book/1003467253.aspx.

[3][11]石章鱼.医道官途[EB/OL].htt

p://www.23wx.com/html/0/135/.

[4]会元.大宋宰执[EB/OL].http://www.qidian.com/Book/1003636364.aspx.

[5]天子.寒门状元[EB/OL].http://www.qidian.com/Book/3683163.aspx.

[6]柳下挥.天才医生[EB/OL]http://boo

k.zongheng.com/book/39813.htmlfr=pc_ala

ding.

[7]石章鱼.医统江山[EB/OL].http://ww

w.qidian.com/Book/3218385.aspx.

[8]沐轶.大唐小郎中[EB/OL].http://ww

w.qidian.com/Book/1839580.aspx.

[9]孑与2.唐砖[EB/OL].http://www.qidi

an.com/Book/2413595.aspx.

[10]鹅是老五.造化之门[EB/OL].http://www.qidian.com/Book/3195551.aspx.

网络媒体与青少年教育 第4篇

关于媒体联动定义的研究, 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表达, 学者秦雪认为媒体联动是指各种媒体在同一时间范围内对同一事件进行报道时的联手行动关系 (1) 。学者刘湘萍则认为所谓媒体联动是指不同的媒体个体之间相互联系, 对同一主题或同一系列主题所进行的报道, 有时也指媒体之间相互作为信息来源 (2) 。学者陈晓青提出媒体联动至少包含三方面的要素:所传播报道的是同一事件、传播时间和范围必须一致、传播者的立场和观点必须相同 (3) 。学者王声平、赵士林则提出媒体联动指在一定时间内媒体个体之间为同一主题相互协作共同报道的活动 (4) 。基于以上研究, 媒体联动是指不同的媒体个体之间在同一时间范围内对同一事件进行的报道。

此外, 还有些学者对媒体联动的主要形式、动因、优势、问题、发展趋向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如学者黄晓军、强月新将媒体联动的方式分为跨介质、跨地域、跨级别三种, 并具体探讨了媒体联动的动因及发展趋向 (5) 。学者李淑欢、赖浩锋则将媒体联动的主要形式分为同类媒体联动与跨媒体联动, 并分析了媒体联动的优势 (6) 。学者于珂悦以最美司机为例分析了电视媒体与新媒体合作进行联动报道所彰显出的优势, 并指出联动报道存在的劣势 (7)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 现如今微博迅猛发展, 媒体官方微博已然成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手段, 它拥有着强大的信息资源以及用户资源, 所传递的信息往往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引发网民的讨论, 因此可将媒体官方微博作为独立的联动介质之一。

关于网络舆情传播的研究, 大多学者的研究集中在网络舆情的概念、演变规律、监控及引导等方面上, 对于网络舆情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 学者李喜华从众多客观因素出发, 认为网络事件的产生是多方作用的结果, 有社会的因素, 有媒体的责任, 还受网民个人行为的影响, 这些因素最终都作用于网民身上 (8) 。但是研究多为一些理论上的梳理, 并没有详细的分析, 仅有的分析大多集中在网民上, 如学者冯菊香通过对网络论坛中热点事件的个案分析, 对地方论坛网络舆情变化特点进行考察, 描述“观众进场”对网络舆情变化的影响, 并就其原因进行分析, 总结出地方论坛网络舆情变化的一般规律 (9) 。

由上可见, 近年来,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 媒体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化, 为了抢占新闻市场份额, 互相之间都不经意地将对方的新闻作为自己的新闻源, 使得媒体联动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因此关于媒体联动的研究也日益增多。另一方面, 我国关于网络舆情传播的研究可以说是多如牛毛, 但是分析网络舆情影响因素的文章较少, 以媒体联动为切入点对网络舆情传播进行研究的文章更少。本文选取“江西夺刀少年事件”为对象进行分析, 着重探讨媒体联动对网络舆情传播的影响及其制约因素。

二、江西夺刀少年事件概述

2014年5月31日, 在江西省宜春市区至袁州区金瑞镇的一辆公交中巴车上, 一男子因与乘客发生摩擦, 持刀刺伤4名乘客, 已被砍的高三学生夺下男子手中的刀, 并将其按倒在地, 后男子从车上逃脱。随后, 受伤乘客被送往医院救治。

2014年6月2号, 公交中巴车伤害案犯罪嫌疑人邱干华被警方抓获。

2014年6月5日, 因伤情严重, 受伤学生不得不忍痛放弃今年的高考, 决定复读高三, 参加明年的高考。

2014年6月8日, 江西省教育厅将使用高考副卷 (备用卷) 对柳艳兵和易政勇单考单招, 该方案已经获得教育部批准。

2014年7月2日, 柳艳兵和易政勇在宜春市第三中学参加单独高考。

2014年7月9日, 柳艳兵、易政勇领到了录取通知书。据悉, 柳艳兵被南昌大学建筑系土木工程专业录取, 易政勇则被录取到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

三、从“江西夺刀少年事件”考察媒体联动与网络舆情传播

1. 媒体联动促使网络舆情的生成与扩散

在此次网络舆情事件的传播过程中, 有网民最先通过微博称:“宜春城乡公交发生砍人事件, 高三学生勇敢夺刀, 并将其按倒在地, 后歹徒从车上逃脱”, 基于该事件的公共性, 同时网络传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使得江西日报等媒体官方微博及中国新闻网等主流网站在较短时间内以该微博内容为新闻来源进行了转发与报道, 引发网民的关注, 网络舆情得以生成。随后, 越来越多的媒体加入到对此事的报道当中, 如江南都市报、中央电视台等等, 形成一种报纸、电视、媒体官方微博、网站等媒体之间共同联动的模式。在此过程中, 媒体联动报道实现了新闻信息的全方位覆盖, 受众可以通过不同的信息平台了解事件的具体情况。此外, 有不少网民自发地加入到对此事件的讨论当中, 甚至包括意见领袖在内的网民主动将相关信息转发至论坛、微博等互动平台, 网络舆情加速扩散。

当今社会不同媒体凭借各自独特的传播方式, 拥有着固定的受众范围。媒体联动通过整合不同媒体的优势资源, 加以适应各媒体的传播特点重新加工, 进行二次传播, 譬如, 电视和广播内容文字化、报刊和网络内容视频化。这样, 报道的受众面得以加大, 使有限的新闻得到最大限度的传播, 尽可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

2. 媒体联动引导网络舆情方向

随着事件的不断发展, 网民对事件的关注度也持续走高。6月5号因柳艳兵和易政勇伤情较重确定无法参加高考, 决定复读。对此, 媒体开始将关注焦点转移至高三男生公交上夺刀救人因伤势严重无缘高考一事, 其信息内容中表示柳艳兵和易政勇见义勇为的精神值得广泛宣传和称赞, 但却因此耽误了高考, 这无疑是一件遗憾之事, 提出能否通过保送这条渠道, 帮助他实现这一人生愿望。于是, 网民纷纷关注高三学生的高考问题, 并通过评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起到了属性议程设置的作用, 相关舆情再一度升温。

任何一个事件的舆情演变过程中议题的变更都是不可避免的, 此时媒体联动通过强大的舆论合力可以设置新的议题, 所谓舆论合力是指在舆论引导过程中, 各种传媒 (包括报刊、电视、广播、网络媒体等) 和其他舆论工具所产生的综合影响力, (10) 引导网民转移其关注点, 进而改变舆情的方向。

3. 媒体联动在网络舆情传播中的制约因素

当江西夺刀少年事件获得了足够的关注度之后, 在百度及微博中分别以“江西夺刀少年”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 大多数的媒体联动停留在对以往旧的信息的重复刊录上, 而未对信息进行进一步地开发挖掘, 过多的重复报道使得受众较易产生逆反心理, 反而使得媒体联动成为一种媒体资源上的浪费。

目前, 我国的媒体联动以信息源的转发为主要方式, 但由于此种方式存在一定的限制, 对舆情发展的后期阶段来说, 媒体联动的新闻信息功能已经不复存在, 受众也不再满足于一些表面的新闻报道, 他们更加渴望接近深度信息, 因此媒体的联动必须减少相互之间的同质化, 进而转向有特点、有深度的媒体联动。

四、结论

综上所述, 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公共事件往往与公众的利益切身相关, 使得公共事件一旦发生极易引起公众的关注, 因此公共事件经常包涵舆情产生的苗头。媒体联动对公共事件进行报道, 其产生的影响力使得网民的关注度不断上升, 舆情得以形成;随着事件的发展演进, 越来越多的媒体参与到联动报道当中, 促使更多的网民参与到公共事件的讨论中, 舆情迅速扩散。此外, 在舆情的发展演变过程中, 媒体联动凭借其强大的传播效果, 产生了议题引导的作用。但是, 需要注意的是媒体联动的“量”虽然直接影响了网络舆情的扩散速度, 但这并不意味着参与媒体的数量越多, 网络舆情的扩散速度就越快, 这还取决于媒体联动的“质”, 当舆情热度达到一定的高度时, 媒体的联动如若仍是对新闻内容的简单重复, 而不进行深度的挖掘, 那么媒体联动也较难引起网络舆情的继续扩散。现如今, 我国媒体联动大多表现为相互之间信息源的摘录, 使得媒体联动往往局限于表面, 其传播效果也大打折扣。虽然媒体联动可以弥补新闻来源的缺乏, 减少传播成本的投入, 扩大品牌的影响力, 但是媒体联动要想进一步发展就必须进行方式上的转变, 比如可以为受众提供一些评论性的文章, 进而起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反之, 在网络舆情传播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 网民的关注度亦能对媒体联动造成一定的影响, 随着网民关注度的上升, 媒体之间亦会加大联动报道的力度。

注释

11 秦雪;《媒体互动与媒体联动实际应用谈》, 《新闻采编》, 2003年第6期

22 刘湘萍;《媒体联动的负面影响》, 《当代传播》, 2002年第4期

33 陈晓青;《“媒体联动”优势认识》, 《新闻前哨》, 2008年第10期

44 王声平、赵士林;《新闻媒体联动传播的思考》,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

55 黄晓军、强月新;《传媒联动的竞合价值与趋向探析》, 《南昌大学学报》, 2010年第2期

66 李淑欢、赖浩锋;《媒体联动打造传媒合力》,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4年第3期

77 于珂悦;《浅析电视媒体和新媒体的联动报道——以对“最美司机”报道为例》, 《新闻世界》, 2013年第8期

88 李喜华;《网络事件的心理学分析》,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 2009年

99 冯菊香;《“观众进场”与地方论坛网络舆情变化研究》, 《新闻知识》, 2013年第11期

网络媒体与青少年教育 第5篇

多媒体与网络教育是高等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成熟,在教育领域中引入计算机多媒体教育手段,已成为历史的必然,它是高等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每一个院校教育工作者应当给予高度重视.

作 者:张少华 作者单位:包头师范学院,教务处,内蒙古,包头,014030刊 名:世纪桥英文刊名:BRIDGE OF CENTURY年,卷(期):2009“”(7)分类号:G43关键词:计算机多媒体 计算机远程教育 高等教育

网络媒体与青少年教育 第6篇

【关键词】网络 新媒体 高校意识形态 安全建设 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65-03

【Abstract】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and new media ownership of China's socialist ideology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safe construction work brings strong shock. Ideological education and control is facing great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also is the important strategic task to incumbent party construction.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network new media background and security a major change in the construction site and environment, showing a strong vitality, transmission is fast, new content and range, influence, etc.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twork of new media, explore new media network in the new model of the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occupation of the new media public opinion to the initiative and the commanding heights, to strengthen the campus education guide and safety regulation in the spread of the new media, to create a positive and healthy campus network culture, in order to practic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strengthen the cohesion of socialist ideology in college students and charisma.

【Keywords】 Network; New media; College ideology; The safe construction; Path selection

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及安全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讲话中多次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意识形态的重要性,习近平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 意识形态安全关系着国家政治、文化安全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向和环境。高校作为知识、人才的汇聚地,是意识形态生产和传播的中心和前沿阵地。基于网络而兴的网站、微信、微博、飞信、QQ、贴吧等新媒体已成为发展最迅猛、影响最深广的强势媒体,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拓展了时间和空间,提供了新的载体,也已成为新的思想文化宣传和政治斗争阵地,通过新的信息载体和传播方式能够引导与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便于强化高校意识形态的教育渠道和方式,同时也给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和挑战。高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要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主动权和话语权。意识形态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绝不能跌入“淡化意识形态”的陷阱。因此,探讨网络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及安全建设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及安全建设的意义

习近平强调:“意识形态安全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事关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事关中国共产党中心工作,事关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政治、文化、经济安全的重要内容。高校处于意识形态领域前沿,大学生思想活跃、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在形成和完善中,理想信念尚不坚定,心智尚不成熟,是非观念尚不明确,易于接受新事物、新观念,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把高校作为西化分化的重点目标,把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作为重点对象,与我们争夺阵地、争夺青年、争夺人心。各种网络信息的交汇扩散,各种社会思潮的交锋较量,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融合,对在校师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这无疑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及安全建设造成了十分紧迫的挑战。目前我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历史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集中呈现,现实社会问题与思想认识问题相互影响,各种力量与思潮竞相发声,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异常尖锐,容易影响高校大学生及知识分子的关注和思考[2]。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能够有效应对近年来意识形态领域的冲击,也是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需要。

二、网络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及安全面临的挑战

1.网络化对高校意识形态主导权及建设工作环境带来了强烈冲击

高校处于互联网发展的前沿,高校师生是最大的网络群体。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网络新媒体具有全球性、社会性、主体性、无形性、虚拟性、隐匿性和无限性,传播方式具有互动性、即时性、便捷性和形象性,教育模式具有开放性、参与性和固应性,使大学生能够通过其充分地表自己的意志和见解,但同时也对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了“异质性”, 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主导性,改变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网络新媒体的发展扩大了大学生接受信息的自主权,大学生易于主动地创造、发布、交流、传播扩散信息,同时也被动地接受信息、消费信息。大学生追求自我、个性化的表达使得个人在意识形态构建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及主体地位大大提升,求证的渠道及质疑能力大大提高,对自上而下的宣传灌输不会轻易接受,不再迷信权威,不轻易认同主流意识形态的观点,他们会听到不同的声音,而开始敢于挑战权威、颠覆传统。不同意识形态及文化的冲突与交锋,对我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及安全建设是极为不利的,网络新媒体的普及部分消解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力和感召力[3]。因此,网络化对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环境及主导权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形成了巨大挑战,增大了意识形态教育难度。

2.网络化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及管控方式形成巨大挑战

网络成员身份的符号化降低了网民的道德自律和网上行为的约束力,易造成网络言论及行为失范。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和改革发展期,地区发展不均衡,社会财富及资源分配不均,贫富差距加大等多种社会现实矛盾不断凸显、激化,容易导致社会心态不稳、出现不和谐声音,各种社会焦点和热点问题易被激化。社会事件经网络的广泛扩散和迅猛传播,可迅速成为舆论热点,引发大范围的社会关注,进一步加剧社会矛盾,进而影响社会稳定。高校中的大学生思想尚未完全成熟,对网络上的信息和言论缺乏应有的审视和辨别能力,仍易被误导或者理解问题片面化、看待问题极端化,容易感情用事,不够理智、深入和全面,易于主动接受不同渠道的不良信息,对高校网络舆论监管造成很大困扰。随着我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面临来自社会转型及市场经济的挑战,虚假信息的混淆,错误思想的挑战,来自西方思潮的威胁,传播革命的挑战,大学生易被误导或传播不良信息,以致迷失自我[4]。因此,目前网络新媒体背景下如何加强我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引导工作环境及安全监管,已是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

(三)网络新媒体对我国高校意识形态的防御能力提出严峻考验

美国知名媒体学者安德鲁·査德威克曾说:“互联网是西方价值观出口到全世界的终端工具。”[5]互联网文化领域已成为西方势力我国进行文化扩张的新战略要地以及意识形态角力的主战场。目前,国内外敌对势力运用最先进、最有效的网络传播手段,对我国实施全方位、不间断的舆论战和宣传战,不遗余力地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进行肆意的歪曲和毁谤,尤其对高校大学生及知识分子当作反华工具,通过敌对网站或是讲座、奖学金、英语辅导、组织出国参观学习等各种网络宣传,对我国大学生进行拉拢,渗透“西方观念”、文化思潮及意识形态,国内外别有用心的少数人,借助政治事件,制造輿论混乱,通过网络骗取大学生的信任,一旦时机成熟,就煽动大学生散布谣言及恐慌信息,甚至鼓动学生罢课、游行、闹事,达到他们所期目的,由此对高校师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出现信仰淡化、主流意识形态弱化、舆论导向艰难等现实问题,传统信仰和观念发生了动摇或改变。所有的这一切表明,新媒体时代,对我国传统的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理念与方法提出了挑战,我国高校对资本主义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抵制和防御工作也将变得异常艰巨。

三、网络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及安全建设的应对策略

1.强化高素质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队伍的组织保障

始终坚持党委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监管的绝对领导和核心地位,牢牢把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提高学校各级领导管理干部及党建、学生工作人员对网络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及安全建设问题的理论研究水平、调查分析能力、洞察预判能力、科学决策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着力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共青团队伍及学生干部骨干培养和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和组织保障,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培养大批专家学者型的“舆论领袖”,加强互联网宣传及大学生思想引领队伍建设,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及安全建设工作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理论魅力,在历史继承中不断整合多元的社会文化思想,创新理论体系和思想内涵,以弥散性的方式“吸引”和“同化”纷杂的文化思潮,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亲和力、吸引力、影响力、感召力和凝聚力及理论自身的大众认同,从而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适应性、创新性与导向性[6]。

2.构建符合大学生认知特点的网络宣传教育体系

强化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及安全建设的教育引导意识和宣传主导意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作为新阶段、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旗帜,以理论自觉带动行动自觉。高校应占领大学生新媒体舆论制高点,利用网站、微博、微信、飞信、QQ、贴吧等各级各类网络宣传渠道,弘扬和引领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在宣传教育过程中由于参与者众多,价值观念多元化,动机复杂,真假难分的信息会严重地影响了权威声音及主流媒体对主流价值观的疾呼,因此,高校领导干部及思政队伍要有政治敏锐性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顺势而为,高举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大旗,主动地占领新媒体的思想舆论阵地的制高点,了解大学生群体的个性需求、思想动态及关注热点,结合当下的舆论热点及社会事件,采取大学生乐于接受、喜闻乐见、易于认可的方式开展宣传教育引导,掌握微博等新媒体话语权,发出响亮的“主流声音”,宣扬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正气,不断加大正面舆论的影响力量。高校应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营造 意识形态建设良好氛围[7]。

3.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网络新模式,拓展意识形态建设新阵地

新媒体是网络媒体信息化浪潮的必然趋势,高校要抓住新媒体带来的机遇, 认识并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特点,对意识形态从传播观念、体制到内容、方法进行创新,重视网上高校意识形态传播主阵地建设,对微博等新媒体进行科学规划,树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民众”的新媒体传播新理念,构建开放型、参与型和回应型新媒体传播新体制,扩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8]。创新意识形态管理理念,坚持以生为本、科学引导、服务学生的“人本理念”,坚持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强化监督、依法管理的“法治理念”。高校宣传部门及管理人员要创新话语体系,遵循大学生的心理接受和认知规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抢占和控制意识形态传播的制高点,明晰性,明确地、自信地、理性地向大学生表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特征的国家意志,构建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叙事框架”、概念体系、语言形式[9]。加强内容创新,将经典理论用新段子表达,将新理论讲好、讲透,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时代感、现实性;重视基层党团组织在网络意识形态宣传教育中的创新作用和骨干作用;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大学生中的引导力、感召力、凝聚力和影响力。

4.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监管完善制度保障

高校在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及监管过程中要树立全局意识、政治意识、法律意识、科学意识、创新意识、防范意识,总体把握国内外意识形态趋势,筑牢思想防线,加强网络预警及监控体系,用发展的办法解决问题。建立高校意识形态宣传教育职权责制度、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舆论引导机制、网上舆情分析研判机制、校园网络安全评估机制,制谣传谣惩处机制,信息沟通制度和理论学习制度,加强审批制度、督导和应对机制等安全建设制度体系,学校党委宣传部门应成立网络舆情监控中心,专门负责对高校内微信、微博、贴吧等网络新媒体舆情的监管,从而对校园网络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监控,构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运行机制。构建互联网管理的技术支撑平台和监管体系, 通过技术手段监控网络舆情,对网络新媒体言论中的不良信息进行封锁过滤和监控,严厉打击造谣、传谣及引起社会恐慌者,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主流、主体地位[10]。推动高校网络主流文化建设,弘扬社会正气,使微博等新媒体成为传播积极向上信息和文明理性表達意见的新平台,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阵地。

四、结论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既为发展与繁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同时也给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及安全建设建设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高校各级管理者一定要从加强中国共产党执政安全和社会主义国家安全建设的战略高度,增强做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及安全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理性审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培育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高校应该与时俱进,顺势而为,把握新媒体舆论规律,用新态度对待新媒体,用新思维管理新媒体,用新的措施建设新媒体,使新媒体成为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新平台,从而更好地推进高校意识形态建设。

参考文献:

[1] 洪光东,王永贵.当前习近平意识形态建设新思想研究的进展与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14(9):4-9.

[2] 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中国青年报,2013-08-21.

[3] 秦在东,谢成宇.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路径探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4(5):5-9.

[4] 刘瑞生.新媒体传播转型视阈下的意识形态建构[J].苏州大学学报,2011,(6).

[5] [英]安德鲁·査德威克.互联网政治学:国家、公民与新传播技术[M].任孟山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

[6] 魏晓文,邵芳强.论网络背景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 2014(6):29-33.

[7] 余源培.新媒体与意识形态建设[J].河北学刊,2013,(1).

[8] 刘忠厚.信息网络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新探[J].理论学刊,2009,(02).

[9] 金坤城.论意识形态管理理念的创新[J].理论探讨,2013(2):37-40.

网络媒体与青少年教育 第7篇

一、校园网络交流平台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校园网络交流平台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影响。首先, 拓宽了信息渠道, 增强了青少年现代意识。网络为青少年拓宽了信息来源和沟通渠道, 成为信息时代社会精神的重要体现。网络丰富的资源不但丰富了青少年学习生活, 更有助于他们不断提高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技术的能力, 并时刻与网络保持同步发展, 增强青少年的学习观念、效率观念、平等观念、全球意识等现代观念。其次, 扩大了社交范围, 培养了青少年思考和沟通能力。青少年通过Q Q (群) 、BBS、Blog、贴吧、游戏等平台, 与许多互不相识的人交谈、来往、倾诉, 不仅快捷、高效地获取了大量需求信息, 还可以通过结识与个人兴趣相投、有益于学习工作的朋友, 拓宽社交范围,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 促进了个性培养。第三, 拓展教育空间, 成为青少年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通过便捷实用的电子邮件、文件传输工具、聊天工具等寻找学习资料、观看网络教学视频、讨论学习心得、向老师提问……网络学习使青少年更直观地理解所学习的知识, 学习起来更轻松, 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 他们更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 从而成为青少年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

2.校园网络交流平台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一是影响了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道德观念还没有完全成熟, 没有形成正确辨别是非的能力, 而网络上大量存在的虚假信息、粗言恶语、黄色暴力等不良信息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 久而久之, 必定导致青少年行为失范。二是淡化了青少年法律道德意识。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等特点使得在网络上不必为一定的言行负责任, 因此, 逐渐淡化了青少年的法律道德意识。常见的方式主要有交流或传播黄色内容、窃取Q Q号码、盗取电子邮箱密码、攻击他人网络系统等, 严重侵犯了他人隐私, 给受害人带来经济上的损失和感情上的伤害。三是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自控能力较差的青少年长时间沉迷于网上交友、暴力游戏等会患上“网瘾”, 导致青少年学业荒废、情绪低落, 严重者甚至会出现生物钟紊乱、思维迟缓等现象。同时, 一些青少年网民过分沉迷于网络交友, 并在现实中随意与网友见面、交往, 不但会对青少年人身安全构成威胁, 还将对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活动产生消极的影响, 青少年身心健康令人担忧。

二、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1. 认识不足,机制不全。

当前,我国教育体系不完善,机制不健全,校园网络平台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影响容易被轻视。据了解,许多高校建立了形式多样的网站或者网页,但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或网页却不多,内容也比较单薄,有的高校思想政治主题网站的日平均访问量仅仅10余人,远不能发挥网络教育的功能。另外,校园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方面的力度与网络的快速普及和广泛应用不匹配,如硬件设施、专项资金、网络安全维护人才等的缺乏,严重影响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建设。

2. 内容陈旧,形式单调。

当前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就是教育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性和创新性。比如内容上大多是空而泛的理论概念与法律法规条文,版面设计上色调单一,网页更新频率慢,毫无时代感和吸引力可言,真正吸引青少年的话题和内容太少。同时,网站内容注重单方面的灌输,缺乏与学生的广泛互动与讨论,无法引起青少年学生的兴趣。

3. 教育引导滞后,协作不畅。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作,涉及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方面。”但很多人认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的事,家长参与不多甚至不参与,加之当前大多数学校重文化课、轻思想政治教育现象严重,认为设置了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或网页就能一劳永逸,没有发挥学校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前沿的教育引导作用,一旦发生问题,学校、家长、社会协作不畅,职责模糊,相互因推诿,而忽略了问题真正的成因。

三、加强校园网络交流平台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找到校园网络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应对措施是开展网络思想教育研究的落脚点。充分利用网络传播速度快、信息容量大、覆盖面广及交互性强等优势,大力推进校园网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

1. 加强思想认识,健全教育机制。

必须加强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学校相关部门要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密切关注网上动态,及时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加强同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回答和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家长要意识到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职责,紧密联系学校,建立一套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并将教学内容融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多管齐下,将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2. 强化技术保障,大力建设校园网。

首先,要建立专职队伍,聘请专题研究的专家,详细了解青少年产生思想问题的根源和存在问题,思想教育工作应从哪里着手会更有效等地开展教育工作。第二,加大校园网络技术投入力度,购进先进设备,升级校园网站,提升校园网络平台硬件和软件设施,提高网络思想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达到快捷、高效思想教育目的,为校园网更好的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奠定基础。第三,利用网上聊天室、博客、Q Q(群)、BBS、教工和学生的各种论坛等栏目作为阵地,选派一批教学一线的学生辅导员、心理学专家、职业规划师等参与到讨论中,以普通网客身份与青少年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对话、讨论和留言,对他们在学习、生活和情感等方面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帮助和疏导,运用技术手段,充分调动青少年的积极性,将校园网络打造成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

3. 明确教育导向,丰富教学手段。

“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方向,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因此,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不能片面追求文化课考试成绩,而要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到与文化课同等重要的地位,注重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在教学主题上,以“贴近教育实际、贴近个性群体需求”为主题,开辟具有时代特色专栏网站应对个性化思想教育平台,为师生提供交互性服务;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使教学手段多样化,例如在校园网上精心设计“创办电子刊物、网上创作竞赛、网络文化艺术节”等健康向上的交互式栏目;在教学方法上,开展循序渐进的渗透式、非说教式的教育方法,如有针对性地开辟毕业生就业指导专栏、学校建设发展“建言献策”专栏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但可以帮助青少年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还可以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和提高,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

4. 开展网络清理活动,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积极建立专门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站,形成校园特色的“红网”教育阵地,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氛围。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强校园网络平台管理,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通过网络论坛平台开放性等特点,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络文化教育活动,形成浓郁的校园网络教育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素养不断提高。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管理,配合公安、执法等部门,加大对校园周边网吧的监督,有力抵制网吧等不良网络环境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 校园网络交流平台也日益实现普及。网络的出现增加了青少年的学习生活趣味, 同时也给他们的思想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增大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难度。正确判断分析校园网络交流平台对青少年思想政治带来的影响, 科学研究并拟定相应对策是青少年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 指出了新时期下校园网络交流平台的特点, 并对校园网络交流平台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面临的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 最后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校园,网络交流平台,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姜有明.创新育人途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的现状与思考[EB/OL] (.2010-11-09) 2011-10-8].http://gsyx.cersp.com/article/brow se/3420412.jspx.

[2]李平平.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J].企业家天地 (下旬) , 2009, (8) .

网络媒体与青少年教育 第8篇

一、目前网络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1. 心理问题复杂化。

网络信息量大、种类丰富, 同时泥沙俱下, 良莠不齐。一些未经处理的不健康的信息和程序, 削弱了一部分青少年的认知能力, 一定程度上混淆了他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另一方面,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交互性, 青少年在网络世界里放纵情感、高谈阔论, 对网络逐渐形成依赖心理, 并且由于沉迷网络, 减少了与外界交谈和人际接触的机会, 使一部分青少年对现实社会产生疏离感, 容易导致情绪低落、自我评价低、认知混淆, 继而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

2. 网络安全问题影响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由于网络技术的局限和管理方面的漏洞, 网络黑客们传播病毒、盗取数据、破坏网站, 如果网络心理咨询的相关保密数据被没有道德的数据窃取者或网络黑客们所截取、破坏, 造成的后果将是非常可怕的。

3. 缺乏连续性和深层次对话。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技术性工作。由于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中, 学生与心理工作者的沟通是间接的, 往往停留在浅表层次, 远不如传统面对面的咨询来得更直接、更具体、更深入、更具有可操作性。即使网络技术手段的改进使得视听技术被应用到网络咨询中, 师生双方可以利用多媒体在网上互动, 但是, 网络咨询也无法从根本上取代传统心理咨询。同时, 由于网络化特征, 使得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 往往无法建立一种师生之间连续性咨访关系, 这就有可能会使得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咨访关系随时中断。其实, 更大的困扰还是来自于网络咨询无法实现师生之间的深层次对话。师生之间的心理健康教育对话需要真诚、坦诚和开放, 而互联网的特殊性却使得对话所需的情感元素在渐渐削弱。师生之间是在虚拟世界中对话, 其中的许多不确定性就会为师生间对话增加了难度, 那么, 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也就会大打折扣。

4. 面临着技术、设备和师资条件的制约。

网络心理教育要求学生与教师都具备便利的上网条件, 并具备一定的网络知识和操作电脑的技能, 还要求网络运行正常, 传输便捷。目前国内的大部分网络心理教育是免费的, 这对于学生而言是好事, 但对于学校来说, 则面临着办公场地、设备以及教师的报酬等问题, 这些构成了网络心理教育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另外, 专业心理健康教师数量不足、教师专业化程度不够, 不但降低网络心育的时效, 而且也会渐渐失去青少年信任, 导致网络心育功能无法正常发挥。所以,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专业咨询人员培养, 使之能很好地胜任网络心理教育工作成为当务之急。

5. 缺乏统筹规划, 无法形成教育合力。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既需要科学的心理教育理念的指导, 又需要整体规划。目前的网络心育建设远没有实现体系化和系统化, 不但缺失国家和省级层面的心育网站, 而且, 即便是学校层面的心育网站, 也仅仅是各级各类条件好些的大中小学各自为政的局面, 封闭式的单打独斗, 无法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分享和交流, 不仅造成网络平台重复设计的浪费, 也造成了信息资源的堵塞和遗漏。

二、提高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效率的对策

1. 扭转观念, 切实重视。

传统心育模式因为无法超越的局限性而越来越难以适应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无论教育主管部门, 还是学校和教师, 必须从观念上树立起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重视这种新模式带给我们从内容到形式的深刻变革, 积极面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诸种难题。当新模式以不可阻挡之势扑面而来时, 回避不是办法, 消极应对亦非良策。只有在理性、审慎分析和反思后, 认识到它的价值与意义, 趋利避害, 加强和关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 才能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发展。

2. 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管理和监控。

面对互联网上汹涌而来的庞大信息量, 应趋利避害, 发挥其积极的心理效应, 控制和克服可能伴随的消极影响。一方面, 加强网络立法工作, 使信息服务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另一方面, 对网络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 切断不良信息传播通道, 净化网络环境。同时, 培养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教育他们遵守网络规则, 提高法律意识, 增强自身的抗干扰力和判断力, 不断提高自身德修养, 充分完善自我人格, 使以网络为平台的心理健康教育达到更好的效果。

3. 培养高素质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者工作队伍。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 要想使心理健康教育适应变化了的形势, 迅速占领网络阵地, 关键在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能力和素质的迅速跟进、提高。网络教育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些变化对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如下新的要求:具备深厚、宽广的心理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对象的多样性、网络教育环境的复杂性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具备深厚宽广的心理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 了解不同教学对象的心理特点及教学需求, 及时、有效地解决技术。从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必须通晓电脑操作技术和网络技术, 这样在网络时代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才能被学生接受和认可。

4. 加大网络心育构建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

显然, 我国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而出现的新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无论是从理念层面上, 还是实践操作、技术以及模式建构等方面, 都还处于初步探索和建设阶段。网络心理教育所需要的网络平台的建设和维护、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养和培训、为心理教育教师提供办公环境和应有的报酬等, 都需要相当的资金投入和成熟的技术, 尤其是网络技术支持, 这是网络心育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也是使网络心育由可能转变成为现实的条件。这就要求国家、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不仅仅从观念上重视网络心育工作, 还要加大资金投入和技术扶植力度, 以促进网络心育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5. 做好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和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

较之网络交互式心理教育,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其交流深入、教育连续性以及一对一的个别化教育等方面的优势, 特别是在矫治学生明显的心理障碍, 如强迫症、社交恐怖症、焦虑症、抑郁症、神经衰弱等方面, 优势十分明显。但是,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容易受时空限制, 而且, 也不可能同时满足大群体的心理教育需求。网络心育模式尽管也有个别心理教育功能, 但由于时空和语境原因, 使得目前咨访双方沟通、交流效果从总体上看, 还不如传统心理教育。但是, 它大容量信息、全新的时空特色和高效率的技术优势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同时满足较大群体的多种心理需求和愿望, 特别是对于青少年实施发展性咨询和开展心理知识的普及较为有利。正是由于传统心育模式与网络心育模式各有利弊, 目前, 应根据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 努力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和优势互补, 共同发挥各自长处。

6. 创建网络心理教育的系统工程。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建立一个上至国家, 中达省级层面, 下到高校的系统工程。各个层面的工作应该各司其职, 恪尽职守, 统筹规划, 资源共享, 进而形成一个互联国家、省 (自治区、直辖市) 、高校三位一体的立体、交叉的心育合力体系, 这样结合融会而成的系统工程才能更好发挥作用。当前应尽快组建一流水准的心理教育网站, 实现全国心理教育网的互联与资源共享, 既体现中央网站的统一性, 又体现各地学校的多样性, 便于资源的共享和信息的沟通, 共同为青少年提供心理帮助。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迅速发展起来, 目前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存在着从缺乏安全性到难以形成合力的一系列问题, 但随着不断的重视和管理的加强,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一定会发挥它无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参考文献

[1]姜倩, 王妍, 王金刚.浅谈网络时代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沈阳干部学刊, 2010 (6) .

[2]宋迅.我国高校网络心理咨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0 (2) .

构筑青少年媒体素养的立体网络 第9篇

青少年的媒体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能力:1.有效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2.对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3.对信息进行整合、利用的能力;4.独立思考与批判鉴别的能力;5.参与媒介的能力。其中, 阅读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属于媒体素养的基础培养阶段的内容;分析、判断能力的培养属于媒体素养的提升阶段;而培养上述几种能力的养成, 为青少年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鉴别能力打下了基础, 也为青少年参与媒介提供了可能。

青少年媒体素养的提高, 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与配合。无论是家庭、学校、社区, 或是社会, 都应该对他们进行积极引导, 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媒体素养教育氛围, 构筑一个立体的、全方位的教育网络。

第一, 在家庭里打好青少年媒体素养教育的基础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 也是对青少年进行媒体素养教育最便利、最直接的地方。家庭教育的关键在于家长。家长应该通过多种渠道为青少年建立起基本的“媒体素养”观念。

在家庭的媒体素养教育中, 家长还应当担当起未成年人接收媒体信息的最初的“把关人”。家长应该为孩子指出, 媒体中的哪些信息是对他们有益的, 哪些内容是不适合他们的, 甚至是有害的;哪些媒体青少年可以尝试着多接触, 哪些媒体的使用是应该受到限制的, 等等。对于未成年人来说, 这种带选择性的引导是非常必要的, 能够帮他们树立起最初的信息过滤屏障。

家庭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帮助青少年树立最初的媒体观, 让青少年愿意使用媒体, 并能从中提高阅读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这是我们进行媒体素养教育的第一步。这为将来媒体素养的提升打下基础。

第二, 在校园里提升青少年媒体素养教育

校园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最重要的场所, 也是对学生进行媒体素养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应该最大程度地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 让青少年接受正规的、系统化的媒体素养教育。

学校可以开设与媒体工作相关的拓展课, 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媒体认知能力。为了使媒体素养教育更加系统化, 学校可以通过编写教材, 推出媒体素养校本课程等方式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媒体素养教育。当青少年在课堂上接触了与媒体素养有关的理论知识后, 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实践活动也很必要。学校可以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校刊、校报的制作中, 或者是校园广播台、电视台的工作中, 使他们在实践中更加直观地认识媒体工作。

在实践中, 青少年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 以及与同伴间的交流切磋, 很容易受到启发, 能够较快地成长起来, 媒体素养的提升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第三, 到社会上实践青少年媒体素养

在校园里提升媒体素养后, 青少年还需要进一步升华自己的媒体知识和能力。因此, 我们的家长和学校可以利用社会上一些现成的媒体资源, 在实践中磨练青少年的媒体素养。

向媒体投稿, 是青少年参与媒体的最初级的一种方式, 也是加深青少年对媒体认识的重要方式。其可操作性强, 也容易给青少年带来媒介亲近感和成就感。从一名读者变成一名作者, 这个角色的变化需要他们对投稿的栏目及其要求有较深的认识。这个认识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培养青少年的观察与分析的能力。

家长和老师还应该鼓励有志于媒体工作的青少年多参加一些正规的社会媒体组织的青少年活动。如今, 有不少的社会报刊, 特别是一些学生类刊物, 都配备有自己的学生记者团。这些学生记者不仅参与到媒体的一些采访活动中, 而且还能一定程度地参与个别栏目, 甚至版面的编辑工作。

网络媒体与青少年教育 第10篇

1网络剧与当代青少年思想行为的关系

网络剧在创作过程中,融合当下最流行的时尚元素,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吸引当代青少年的关注并迎合他们的视听偏好,无论是作为青少年本能与态度的叛逆因素所带来的困惑与迷茫,是社会上的热点与敏感话题所产生的争鸣与碰撞,还是梦想与现实之间的不平衡引起、的情感共鸣和矛盾心理,所有这些元素集中在一起,都在网络剧中得到尽情体现。因此,自身充满创新活力和充分发挥网络媒介数字特性的网络剧与社会阶层中思想活跃、富于激情、追求变化的当代青少年自然而然地走到一起,与他们的生活成长息息相关。在网络剧的发展历程中,青少年的身影无处不在,网络剧已经成为当代青少年娱乐活动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而当代青少年群体也成为网络剧传播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受众群体。

2网络剧对当代青少年思想行为的积极影响

2.1优秀的网络剧有利于当代青少年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

优秀励志的网络剧弘扬社会的真善美,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引导力,能够对当代青少年形成健康向上道德行为产生正面积极的影响。一方面,优秀的网络剧通过对故事情节和人物伦理道德相结合来弘扬和传播优秀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使他们形成相应的道德价值取向,教育和引导当代青少年要敢于面对挫折,勇于战胜艰难,培养乐观上进的坚强品格,为了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奋斗和拼搏;另一方面,优秀的网络剧还具有寓教于乐的特点,具有弘扬时代主旋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使当代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和践行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追求,影响和重塑他们的精神世界,从而确立起应具遵循的社会道德规范和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质,达到对当代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

2.2优秀的网络剧有利于青少年释放压力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21世纪人们的社会生存与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对于当代青少年更是如此,他们时刻面临着学习压力重、就业难度大以及如何能够在竞争压力日益增强的社会当中获得更多资源和实现自我的巨大心理压力。以休闲、娱乐为目的网络剧的出现满足了当代青少年在紧张的学习、工作的压力下消遣娱乐心理,成为他们学习工作之后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剧跟其他影视剧一样也是以形象有效、生动直观的图像和声音进行传播,并且更具流行性、艺术性、娱乐化的特征,吸引了当代青少年的注意力,可以使广大的当代青少年紧张而充满压力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产生一种赏心悦目、放松心情的效果,使紧张、压抑的心理得到转移和调适,使当代青少年更好地感受和认识到生活中美好而轻松的一面,释放郁闷情绪,缓解心理压力,从而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

3网络剧对当代青少年思想行为的消极影响

已经步入商业化时代的网络剧,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和利益的诱惑下,质量良莠不齐,大批故事内容“三俗化”倾向的网络剧也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对于正处于心理和生理趋于成熟期并且缺乏一定的判断力的当代青少年来说,不良的网络剧对当代青少年的思想行为能产生消极影响,使其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偏移。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3.1思想倾向的功利化和物质化

在社会转型期,一些网络剧呈现出低俗化、肤浅化和过度娱乐化的特点,例如之前红极一时的网络剧《逆袭》《上瘾》《灵魂摆渡》《无心法师》《太子妃升职记》等多部网剧都被迫下架。当代青少年被一些网络剧中是非观念颠倒、生活方式颓废、政治观念模糊、婚恋观念扭曲以及恋爱低龄化和性开放的趋势所影响,以前被主流确认的美德在今天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颠覆,当代青少年在思想上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信仰的缺失、精神支柱的倾斜、精神价值的失落等现象,相信金钱和权力的威力,把追求自身的物质利益和个人成功、提高社会地位当作人生成功的标志,导致当代部分青少年的思想倾向趋于功利化和物质化。

3.2利己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国的文化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深化出现了多元的趋势,境外文化尤其是西方的一些政治观念和腐朽思想也已经传入我国。西方文化中所反映出的个人利己主义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当代青少年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和追求个性自由与思想解放的精神诉求,在当代青少年中得到广泛的传播。反映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就是当代青少年越来越现实,自私自利,不珍重亲情,不尊重爱情,不珍惜友情,对学习不感兴趣,对工作不求上进,对生活充满幻想,人际交往随意,求知观念淡薄,求真务实精神匮乏,有时为了个人利益甚至不惜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这很不利于当代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3.3人际交往的封闭性和戒备性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现状,当代青少年所遭受的各种压力也越来越大,对现实的不满情绪和消极厌世的情绪时有发生,为了放松心情,调整情绪,甚至逃避现实,有些青少年经常会过分沉溺于网络剧营构的艺术世界中去寻找心理的慰藉,沉迷其中,乐此不疲,这导致的直接后果是把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相混淆,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现实交往,也大大减少了青少年参加社交活动的机会,容易活在自我封闭的世界里,变得自闭、自卑、敏感,对现实世界充满恐惧和戒备心理,长期以往,不利于当代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

总之,网络剧也是顺应社会发展和时代需求而产生的承载着社会文化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随着网络剧传播普泛化、自主化程度的加强,它对广大青少年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也是不容小觑的。一些优秀的具有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弘扬社会真善美的网络剧像一束光能够照亮当代青少年的心灵,不断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和业余活动,有助于增强当代青少年的个人正义感、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有助于培养和陶冶他们高尚的情操、阳光的心态和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积极上进的精神,对当代青少年培养健康的思想和行为、成长为有追求有素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同时一些诱发广大青少年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和个人主义、影响青少年对社会主流价值文化思想的认同、造成青少年对婚恋道德观和对人与人之间相处关系的误导的网络剧对当代青少年产生的恶劣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对于不良、低俗的网络剧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坚决抵制和净化网络剧对当代青少年思想和行为上的不利影响,要充分发挥网络剧在当代青少年价值引导上的正面导向作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适应日新月异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使青少年在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下成长成才,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摘要: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比传统影视剧更加贴近当代青少年的行为习惯和价值取向的网络剧正在以势不可挡的势头迅速发展,并随着宽带互联网的普及而广泛传播,不断拓展着当代青少年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空间。由于网络剧自身还有许多缺陷与弊端,因此对于青少年的思想行为也产生着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关键词:网络剧,当代青少年,影响

参考文献

[1]王杰.探析网络剧发展的现状、问题及策略[J].新闻研究导刊,2016(4).

[2]杨丽雯.情感消费视角下网络剧“圈地”青年群体现象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6(2).

[3]王海波.论网络剧如何抵制“三俗”以弘扬正能量[J].电视研究,2015(7).

网络媒体与青少年教育 第11篇

一、加强直观, 优化课堂教学

在教学中, 根据学科特点, 直观教学是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途径, 在科技创新教育辅导中, 教师有针对性地展示资料,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宽学生知识面。例如, 在课堂教学《细菌的代谢》时, 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演示细菌培养以及青霉菌发现等视频资料, 再组织学生动手培养细菌, 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和技能。这种方法较传统教学会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时思路更清晰, 效率更高, 有时间关注实验背后的问题。

二、搜集信息, 全面综合

学生学会基本知识后, 组织学生思考研究。在传统教育中, 学生的参与度不高, 现在, 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 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可查的内容, 要求学生搜集相关内容, 收集可用的信息, 既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品质, 又增强对研究的正确态度。例如, 在组织学生培养细菌实验后, 布置学生上网查询细菌与健康方面的相关内容, 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查到水质污染与细菌总数的关系, 包括人体肠道细菌、部分食品细菌数指标等。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带着兴趣查找自己喜欢的内容, 掌握其中的知识。

三、讨论交流, 闪现创新火花

在探究性学习中, 学生搜集的资料较多, 应用多媒体呈现信息量大的特点, 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内容, 课后交流。之后组织学生讨论“我们能做点什么”, 在讨论中学生能更好地认识自我, 促进其思维形成和发展。在实际中, 多媒体以其声形并茂, 图文兼顾等多种表现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 学生往往讨论的非常激烈, 每位同学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最终通过讨论, 选定一两个比较可行和有意义的主题展开研究。

四、查新主题, 最终定题

以往学生对研究内容是否已经存在充满疑惑, 甚至放弃某些想法, 创新是整个教育活动的核心主题, 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对待研究课题查新, 如中国知网、百度等, 查找是否存在同类研究, 同类研究所处的水平, 进一步发掘题目的创新点和研究价值, 最终确定要研究的方向。需要注意的是, 生物教学中开展的科技创新活动, 其选题是来自于学生的讨论和教师引导的, 只要选题思路明确, 在讨论中就能找到合适的题目。

上一篇:志愿服务动机下一篇:三阶段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