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建设的操作点

2024-05-06

学校文化建设的操作点(精选5篇)

学校文化建设的操作点 第1篇

环境浸润, 用文化铸造精神。文化是隐藏在学校物质表象中的精神内核。我们通过反映校训校风的景观设计和精心布置文化走廊、楼道装点等对学校师生进行全方位的文化浸润。“我爱数学”、“激情腰鼓”、“千字娃娃”等走廊文化的布置, 取材多来自于校园生活, 内容多与校本课程结合为一体。让环境布置成为校本课程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寓“崇真、至善、求美”的“浙小”文化的核心内涵于具体、生动的形象符号之中, 让学校每一个成员从这片土壤中获得养分, 得到人生的滋养, 拥有一种学校母体的人文精神气度。

文化引领, 彰显学校办学特色。选准特色项目, 推动特色发展, 突出学校特色文化。通过数学学科特色的打造以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等推动学校课堂文化建设是我们正在进行的尝试。快乐学习是我们的教育理念, 快乐课堂是理念实践的阵地。一轮又一轮的课堂诊断, 对快乐课堂教学步步深入研磨, 教师们教研一实践一再教研—再实践, 每个学科组都成了一个研究的小团队。教师们携手互助、通力合作, 年长的、年幼的, 大家目标一致,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都在努力完善自己的课堂, 追求着“快乐课堂, 快乐学习”的理想。

项目推动, 留下追随者的足迹。我们将学校常态工作项目化, 通过项目团队的建设对每位成员进行价值引领, 催生精神动力, 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将理念转化为行动、愿景转化为现实。我们通过委派和“招标”等形式确定项目负责人, 由项目负责人对“项目”进行设计、实施, 相关部门进行审核、帮助、指导, 最后进行验收评价, 学校对项目实施好的团队进行表彰。

对学校文化的三点思考 第2篇

学校文化符号指的是学校口头或书面文本阐述的文化主张。构建学校文化系统的路径大致可分为:历史视角——依托所在地历史提炼学校文化;依托与学校有关的名人表达学校文化;基于学校自身的历史阐发学校文化。教育理念视角——表明教育态度、表述培养目标、表达教育教学方法追求。品牌形象设计视角——创意学校理念、行为、视觉识别系统。环境视角——构建学校文化景观。

学校文化的载体指的是学校文化的呈现及传播方式。有的将理念文化意象化、具象化后有新景观呈现,有的对现有景观进行新的解读。要让师生参与学校文化的创建,对学校文化进行改造,变成我们的文化。当然,与时俱进对制约学校发展的旧文化结构及新文化创建机制也在此列。

文化行为指的是文化效果、文化作用。学校文化是写在师生脸上的;学校文化是落实在师生行为上的;学校文化是弥漫在校园里的;学校文化是渗透在师生血液里的;学校文化是可以影响人一辈子的……

学校文化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是从活动、行为表现出来的。

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是一种关系文化,师生、生生在校园、课堂真实关系就是文化。

学校文化是师生践行对教育、学校、课程、课堂的实践解读。

学校文化是师生为人处事甚至言行遵循的内隐规矩、规则,即学校的潜规则,是道德考量。

学校文化是文化对师生学习、思想、精神的熏陶、启蒙、点化,是一种生态系统,是对师生成长的“场”影响。

校长朋友,我想你已明白创建学校文化的三个境界(层次):文化符号、文化载体、文化行为。我想与同行一道思考的是:什么是真正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建设的重心是什么?我想提醒的是:创立学校文化符号系统不全等于学校文化建设;选择学校文化载体也不全等于学校文化建设。学校文化核心是“人”,当下之人,现实之人,指向现在,关注“物”或“事”之于人成长发展的意义。即,以文化人,人育文化。

二、学校文化建设四大新视域

创意一:建班级主题文化馆,开年(期)班级文化博览会。

学校可依照认识大自然、认识中国、认识世界、中外童话故事、中外名著、中外名人等为年级主题,再围绕年级主题分解到班级,动员学生在查阅资料、主题阅读、主题写作基础上,利用班级墙壁、走廊、黑板、横梁、天花板等区域创意美化布置班级主题文化馆,仿上海世博会形式召开班级主题文化博览会。每个班级选拔解说员,每个孩子可以到其他班级参观,解说员给予解说,后参与测试,若合格可在学校精美设计班级主题文化纪念册上盖上相应参观的纪念章,若盖齐全部主题馆纪念章可获得精美礼品一份。

创意二:校园增加科技主题设施,实现主要景观课程化。

可以把科技博物馆设施按声光电等建在校园里,一让学生体验感知,对科学内容多元表征;二用学过的原理解释一些科学现象。

可以饲养一些小动物,种植一些花卉,开辟班级小农场,构建天然实验室,便于孩子科学观察、实地操作等。

还可以特意设计一些课程化景观。景观不仅仅是观赏,而是围绕该景观让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我们称之为景观课程。依照年级不同,可以设计不同研究层次主题:如,给问题、给方法,找结论;只给问题,自己找方法、自己找结论;只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自己找方法、自己找答案。这些问题我们借助校园景观特意设计的原生态真实问题,要综合利用各学科知识。

专家认为,一是根据问题的性质不同,问题可以分为“生活问题”和“逻辑问题”。前者主要是以现实的生活实践为基础,后者则以抽象的逻辑思维为主要方式。教科书的编写主要遵循学科知识体系逻辑,它是从现实生活中抽离出来并加以概括的,更多偏向于“逻辑问题”。从学生的知识学习任务来看,需要将学科知识还原并运用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而不是仅仅学习孤立、静止的学科知识内容。二是原始问题与课本习题。原始问题是指对自然界及社会生活、生产中客观存在,能够反映科学概念、规律本质且未被加工的科学现象和事实的描述。而课本习题则是把科学现象和事实经过一定程度抽象后加工出来的练习作业。可见,校园景观课程化意义重大。

创意三:先征集、观察孩子们在该年龄段成长中所存在问题,借助校园文化疗愈功能诊治。

先发现问题,再设计活动、景点、规则,潜移默化影响和改变其行为,我们称之为化育。利用秋千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等待意识;利用不找零无营业员售货部培养孩子自律意识和爱心意识。开展无人监考、校园义工日等也属此类创意。

创意四:校园环境文化与校园理念文化有机整合,实现物象意象有机统一。

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创设校园整体育人氛围、引导师生正确的价值取向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校园环境文化与校园理念文化的有机整合可以从以下三个途径来实现:原有的校园景观中融合、嫁接、移植校园理念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通过校园景观这个物化载体呈现;基于学校积淀的学校精神、核心价值观需求出发,创造性地开发校园景观并创新校园理念文化。

三、如何让学校文化“动”起来

校园文化是动态的,是需要更新的。有些内容,比如办学愿景、目标、宗旨、三风一训、校徽等可能较长时间是固定的,但内涵需要与时俱进解读。有些内容比如作息时间表、校园景观课程、年度人物等需要年、季节更换;有的内容比如心情树、黑板报、学习生活园地、宣传橱窗等需要周日更换。若宣传窗、学习生活园地、观察课程、活动游戏等长久不更新,创意、设计、装饰再好,也不认为该校有文化。

如何让学校文化动起来有六个创意:

1.廊柱上可依春夏秋冬四季更换描写春夏秋冬四季的古诗词、名言警句等;走廊上、校园灯箱上可悬挂本校优秀毕业生及在校先进典型的照片及凡人睿语。

2.动态文化墙。对袖珍学校可将学校理念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等内容设计成像六七十年代照相布景一样,定期更换,也可设计成多轨道、推拉式的动态文化墙。

3.动态德育主题故事箱。就像城市街道两旁的广告箱,将若干个故事定时按顺序更新。

4.动态黑板报。各班教室后面的学习板报,若除去报头、栏目设置、相关插图,文字内容只剩下区区的几百个字,学生最多花十几分钟就可阅读完毕。然而黑板报多采用的是单周或双周更换一次,因更换速度缓慢,黑板报的作用就大打折扣。但如果更换速度过于频繁,又会增加教师、学生的负担。如何解决这一两难问题?我的思路是:采取“周大变、日小变,天天更新”的模式。“周大变”指的是每隔一周,无论插图、版式设计、栏目设置、主题、内容都要全面更新;“日小变”指的是在一期板报全面设计完毕后,本周内其他几天,插图、版式设计、栏目设置、主题基本保持不动,只更换相关的文字内容。这样既扩大了有效信息量,让学生对黑板报天天有新鲜感,而且不会加重师生的负担,何乐而不为呢?

5.小学生必背70首古诗词互动监测屏。笔者的设想是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实现古诗词互动监测。学生点击屏幕可以配乐欣赏;对学生朗诵、背诵的效果可以直接打分,给予激励性评价。

6.学生跨年级自学和文化解说的“触摸屏”。让校园里弥漫着跨年级、跨学科、多种变式的教学信息,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随机进行自主、合作、研究性学习。“触摸屏”自学的研发,旨在拓展学生学习的时空,解决班级授课制的软肋——教学的线性和教学进度的高度一致性,使学生能自由自在地学习起来。

当然,可将学校文化景观、文化故事等图配画解说形式用多媒体呈现,同时孩子可发表感想、解读等。

让学校文化动起来的另一层含义是文化由学生建设和消费。

1.面向全校征集校徽设计、校训内容,征集校牌、校训书写者。

2.让学生对公寓楼、教学桉、餐厅、景点命名。

3.收集用诗歌、散文等形式对校训的解读以及我喜欢某某学校的100条理由。

4.走廊、教室、厕所、操场让学生用孩子视角提出设计方案;校园铃声、手机铃声、网站页面也要征求学生竞见,甚至阅读笔记、日记、作业封面也要与学生协商。

5.培养校园文化解说员,客人到校参观时让学生当解说员。

6.评选校园里最喜欢的十个地方、十大活动、十大人物、十大事件。

7.优选在校园里发生的十大感人故事。

8.学校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游学节、开学典礼等也可全校征集方案,让学生团队承办。

9.可以用学生名字命名学习法、某某日等鼓励学生创新。

学校文化形成的过程实际上是校长和师生共同参与的一种“集体叙事”,学校文化需要阅读来支撑,倡导师生在阅读中理解文化。■

农民田间学校建设与操作规程探讨 第3篇

关键词:农民田间学校,建设原则及标准,培训流程

农民田间学校是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依托,以农民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以田间为课堂、以实践为手段的农民教学培训模式,这种教学培训模式改变传统课堂式教学,让农民在干中学、学中干,能够调动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能够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农时季节紧密结合,能够实现农民教育培训与农业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战略要求,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加快农民田间学校建设是新阶段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举措。目前,我省农民田间学校建设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一些地方建设进展缓慢,一些已经建成的农民田间学校运行管理还不规范、使用效率还不高,与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任务要求还不适应。本文就农民田间学校的标准化建设与培训流程进行了探索。

一、农民田间学校建设的总体思路

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决策部署,根据各地产业发展需求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要求,以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农业园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依托建设示范基地,实现贯穿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有效衔接,将理论培训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不断提升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能力和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培养造就高素质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

二、农民田间学校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服务产业的原则

农民田间学校应立足于当地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规划,根据当地优势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要求,在农业产业链上建设“教师(农技人员)带领型”、“大户带动型”、“公司推动型”和“专业合作社领办型”等产业鲜明、各具特色的农民田间学校,把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科技示范等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紧密结合,推动当地主导产业发展。

(二)资源共享的原则

农民田间学校应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建共用”,要尊重各类主体意愿,发挥其积极性,实现农民培训机构与示范基地在实用人才培养、成果转化、文化建设、管理改革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和合作共赢,促进当地农民培训机构和示范基地共同发展。

(三)因地制宜的原则

农民田间学校应兼顾农民学习需求和生产经营活动,选择出行距离相对较近的场所进行建设。优先选择产业发展前景广阔,覆盖范围大,从业人员多,受益农民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指导力量较强,设施完善,实习条件有保障的农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建立农民田间学校,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

(四)规范管理的原则

农民田间学校应根据当地实际确定的建设思路和建设目标,因农民需求、产业发展制定实施方案,明确示范基地职责,规范运行程序,强化目标责任,配备稳定的辅导员队伍,落实教学培训、实习指导等各环节,定期进行考核,确保实践教学质量和实习实训基地的使用效果。

三、农民田间学校的建设标准

每所学校成立一个长期可运行的“技术指导小组”,统筹示范基地的建设和管理。以“一组、一员、一田、一批、一栏、一网”为建设标准,确保农民田间学校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一)一个运行小组

每所农民田间学校成立一个运行小组,由乡镇技术负责人和村农民辅导员及村负责人构成。职责为:负责规划本乡镇农民田间学校建设和辖区内各项农民培训活动;负责为农民田间学校开办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和基本条件;负责培训需求信息的反馈和日常管理;负责技术咨询、各种农业科技资源的协调等工作。运行小组不仅要在农民田间学校运行期间发挥作用,而且要长期负责该校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

(二)一名农民辅导员

选拔业务能力强、组织能力强、协调能力强、口头表达能力强、熟悉“三农”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担当农民辅导员。农民辅导员负责组织开展农民田间学校的各项活动,帮助学员运用参与式、互动式培训方法和工具,为学员创造一个友好、平等、和睦的学习讨论环境,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还要负责组织农民活动日、科技培训、技术指导与推广、信息与农资服务等有关工作。

(三)一块科学试验示范田

试验示范田是农民田间学校成功应用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保证,每所田间学校须设置一块1亩以上的试验示范田,用于开展田间新技术、新品种试验操作以及现场观察、调查、分析与实践等活动。试验示范田的试验设计、试验内容、试验结果统计与分析等试验记录应完整、规范。

(四)一批科技示范户、土专家

每所农民田间学校要发现、培养不低于10人的农民土专家、科技示范户,引导他们把新技术、新品种等科技信息传递到身边的农户,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带头作用,使科技成果真正惠及到千家万户。

(五)一个信息宣传栏

为提高农民田间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使其成为辖区内农民学习科学、掌握知识、了解信息的有效途径,开办田间学校的每个村都要设计制作一个信息宣传栏,用来展示新技术、新品种、农民学用科学的试验成果、农民学员团队活动、学员的种养殖经验和心得体会、优秀学员或种养殖能手典型介绍等内容,建立大家共同学用科学、共同分享经验、共同发展致富、共同建设和谐社区的良好氛围。

(六)一个互联网平台

利用互联网建立起农民田间学校互动平台,辅导员和农民学员可以随时发布科技信息、市场需求,进行技术指导和答疑解惑,技术支撑单位也可以及时推荐新技术、新产品、新品种,通过互动平台畅通农民、市场和专家的有效对接。

四、农民田间学校的培训流程

农民田间学校与其他学校的不同之处在于,辅导员不是通过讲课方式向农民传授技术,而是围绕农民学员设计问题、组织活动,鼓励和激发农民在生产中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制订解决方案并完成实施,使其最终成为现代新型农民或农民专家。

(一)开展需求调研

首先应围绕当地优势主导产业,采用参与式评估方法,组织相关人员进村与农民共同讨论、分析生产难题与技术需求,形成农民技术与培训需求分析调研报告。

1. 制订调研计划。主要包括调研目的、调研地点、调研时间、调研组成人员分工、经费预算等内容。

2. 明确调研内容。

主要包括: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口、收入比例、联系电话等);产业结构及发展现状(种养殖业的规模、面积、产值等);主导产业生产现状(品种、采取的主要技术、生产的主要模式、产量与产值情况等);推广培训现状(接受过哪些部门的培训、培训的内容、培训的频率、培训的方式、培训的效果和需求等);农资购销(农资需求、采购的渠道、方便程度和质量情况等);产品销售(销售渠道、销售价格、方便程度和需求等);引进的关键技术(引进了哪些主要品种和关键技术,引进的渠道、使用的效果和需求等);种养植中存在问题,需要解决的问题等内容。

3. 形成调研报告。

报告内容重点是对数据的分析,得出该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农民的需求、生产中普遍急需解决的问题,最终确定符合农民需求和意愿的培训内容。

(二)选择培训学员

选择有培训需求、自愿积极参加学习活动、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学员,优先选择当地科技示范户和种养殖大户,通过培训使其成长为产业带头人,能够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三)进行知识测试

组织学员进行培训前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测试,了解学员对主导产业常见的技术、信息和技能的知识掌握情况,了解生产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为分层次开展技术培训提供依据。

(四)设计培训方案

根据需求调研和知识测试结果,调整教学内容,从而保证参与式培训课程设置具有针对性。由辅导员拿出培训草案,包括时间、地点、培训内容和方式方法等,组织学员共同参与讨论,根据学员意见进行适当调整,并请专家提出建议,综合学员与专家建议,最终形成学员满意的参与式培训课程。

(五)举办开班仪式

开班仪式是整个田间学校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目的是突出学员的主动性和主导地位,起到宣传、争取各方支持、整合资源的作用。参加人员包括农民学员、农民代表、各级相关领导等,程序主要包括辅导员介绍本所农民田间学校前期调研及培训计划、相关负责人讲话、学员代表发言、合影等。

(六)制订学习约定

为保障学员能够按时参加培训,在培训开始前,由辅导员和学员一起制订大家共同遵守的学习约定,内容包括培训时间、活动纪律、卫生保持、奖惩办法等。

(七)组建学习团队

一是组建班委。班委由班长、学习委员、纪律委员组成,学员自己选举产生,通过自己管理自己提高主观能动性。二是分组。将学员分成4或5人的学习小组,各小组选出小组长,主要目的是权力转化,激发学员的参与式、互动式学习积极性。

(八)加强互动交流

一是组织团队活动。在培训过程中,穿插运用一些匠心独具、寓教于乐的团队协作活动或小游戏,有助于消除学员与学员、学员与辅导员之间的陌生感,激发学员的参与性和创造性,增强学员的团队意识、协作能力、统筹能力等,促进学员之间的协作和互助精神。二是小组交流讨论。每个小组的任务需要大家共同配合、共同分析和思考才能顺利完成,调动所有学员积极动脑思考、动手观测和实践、动口表达自己意愿。三是学员经验分享。主要针对农民生产或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有经验的农民介绍自己的做法或专家讲座的方式进行。四是辅导员点评。辅导员针对学员的交流互动进行点评,汇总大家的有效意见,剔除不科学的内容,补充完善应该注意的事项,开展有针对性的辅导。

(九)开展效果评估

辅导员组织学员参加知识和技术水平测试,将测试结果与学员自身评价、专家评估及辅导员自我评估相结合,对最终的培训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测评。根据评估结果适时调整和完善培训内容与培训安排,使培训有的放矢,更具针对性。

(十)举办结业仪式

结业仪式是对农民田间学校开展过程的回顾与总结,展示农民田间学校学员的学习成果,分享学习经验与收获,可邀请有关领导和部分非学员农户参加,以扩大影响。一是由辅导员或学员进行本期课程总结,帮助农民对本期培训内容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并介绍下期培训的主要内容及日程安排等。二是让学员畅所欲言的发表意见,对取得的成绩和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个人意见和建议,以便及时改进,不断提升开办农民田间学校的水平。三是评选优秀学员。对在田间学校开办过程中表现积极、影响力高、受欢迎的优秀学员,给予适当的物质(选择与农业相关的书籍、光盘、生产资料等)奖励。

(十一)巩固培训效果

一是组织学习活动日。针对当地的主导产业和农时季节,围绕农民的培训需求和学习兴趣,举办田间学校农民学习活动日,每月不少于1次,一年不少于12次,每次活动不少于2小时。通过学习活动日,让农民亲身参加实践活动,带领他们开展田间试验调查,组织农民进行专题讨论,鼓励农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分挖掘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学习活动日加强对学员的跟踪指导服务。二是定期观摩与交流。组织校与校、组与组、辅导员之间、优秀学员之间进行多层次、多领域的观摩学习与交流活动,促进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全面发展。每所学校每年至少组织1-2次观摩与交流活动。

在农民田间学校教育培训模式下,专家与农民面对面,技术与田间零距离。一切活动以农民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以实践为手段,以田间为课堂,以掌握实用技术为目的,重视农民技能培养。通过互动、参与、启发的教学形式,将科技人员的思路与农民想法紧密结合、将技术和产品与农民需求紧密结合、将田间试验与农民问题紧密结合、将技术成果转化与农民增收紧密结合,全面提升农民科学种养水平,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有效破解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难题。

参考文献

[1]阚瑞斌,路志辉.田间学校理念在北京农机培训中的作用[J].农业机械,2008,25:45-46.

[2]王山.农民田间学校模式的特点与创新[J].中国农机推广,2005,10:8-10.

[3]吴育平.以农民田间学校方式培育新型职业农民[EB/OL].http://max.book118.com/html/2015/0623/19575715.shtm.

关于职业学校师资建设的几点建议 第4篇

一、当前师资队伍现状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形势有所好转,各地职业类学校招生有了一定的提高,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然而在学校规模扩大的同时,也面临着师资日益紧张的压力,特别是专业教师严重不足,虽然各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在数量和质量上也在不断补充和提高,但是随着职业教育的深入改革和发展,尤其是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各学校之间激烈竞争的加剧,当前的师资队伍中存在的种种不足将会阻碍学校向前发展,因此正确分析现状,利用优势,改进不足是关键,以下是当前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数量不足

由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加上用人观念的转变,职业学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而教师数量增长缓慢。以我所在学校为例,目前在校生近5000余人,而专任理论、实习教师不到200人,师生比达1:25。专职教师超负荷工作,无暇顾及业务提高、进修和实践锻炼,从而影响学校的办学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学校面向社会招聘兼职教师,这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专职教师的压力,但是兼职教师缺少主人翁意识,责任心不强,教学效果得不到保障,从而影响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年龄结构不合理

目前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年龄结构非常不合理,即将退休的老教师和刚刚才从大学毕业的年轻教师在整个教师队伍中所占比例较大,中年骨干教师欠缺。老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不善于利用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展开教学,且他们即将退休。年轻教师充满激情、知识新、思维活跃,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但专业思想不稳定,缺少实践教学经验。

(三)学历层次不达标

由于中国几千年传统思想的影响,人们普遍不看好职业教育,这也导致了职业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目前职业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以专职教师为例,本科学历以上教师在整个教师队伍中所占比例不高,其中实习指导教师更是如此,大部分实习指导教师是以前校办企业职工和本校毕业生,他们具有娴熟的操作技能,但是理论知识相对欠缺,从而致使教学缺乏系统性。

(四)师资来源渠道单一,培训渠道不畅

当前职业学校师资队伍的补充主要是每年从应届大学毕业生中招聘,实习指导教师一部分从大学应届毕业生中招聘,另一部分从本校毕业生中择优留用,渠道比较单一,缺少有实践经历的教师。学校每年也对教师开展相关培训,但培训制度尚不健全,培训规模小、随机性、渠道不通畅的问题依然存在,而且实践技能培训依然是一个难点。

二、原因分析

(一)培养机制不健全

首先教师的引进和提高缺少相对稳定的渠道和培训基地。其次在培训方面缺乏必要的政策和措施加以保证。例如,由于人事制度的限制,使得学校难以从企业和社会上选用专业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到校担任专业课教师或生产实习指导老师。第三,教师的进修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比如学校办学经费紧张,难以外聘教师或拿出经费让教师进一步提高素质。第四,教师编制过紧,一线教师负担较重,不少教师想进修却又难以脱身,致使整个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得不到提高。

(二)择业者择业观念不正确

虽然我国目前有许多职技高师专门为职业教育培养师资人才,但是许多大学生在毕业择业时都不愿意到职业学校从事教学工作。他们对职业学校认识教浅,对其归属不清楚,把职业学校与民办学校混为一谈。所以许多毕业生都愿意去高职院校从教或到地方的小学,有的甚至放弃本专业,进入企业单位工作。这就造成了大量的人才流失,也背离了职技高师人才培养宗旨,这也导致学校师资队伍仍然得不到改善。

(三)社会舆论影响

这是历史存留的问题,一直以来职业学校的学生都得不到社会的重视,人们总是认为职业学校的学生是普通中学淘汰下来的,当然职业学校的老师也得不到社会的重视,虽然职业学校的老师和普通中学的老师一样,都享受同等的国家待遇,但是职业学校老师在社会上的地位远远不如普通中学。只要这种思想一直得不到改善,职业学校教师的地位就一直得不到提高,我们师资队伍就难以引进那些优秀的人才。

(四)薪金方面

在待遇方面,职业学校远不如普通中小学,更不如大专院校。我们推崇教师的奉献精神,但是首先教师是一个人,其次他才是一个教师,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物质的匮乏难以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这一方面导致部分专业技能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到企业任职,影响教学,另一方面也难以引进优秀的人才。

三、基本对策

(一)进一步加强对师资队伍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培养一流的人才、建设一流的学校,必须要有一支一流的师资队伍。教师是传递人类文明的使者;是开发人力资源的匠师;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根本保证。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师资队伍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真正把师资队伍的培养与培训工作放到突出的位置,切实抓紧抓好。首先在我们可以在职技高师中开展一些课程或演讲,讲解职业学校教师的工作性质和他们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使他们认识到职教教师在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地位;其次学校要大力改善教师的福利待遇,使他们无后顾之忧才能更好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只有各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更好的促进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

(二)拓宽师资队伍来源渠道,大量引进“双师型”人才

当前职校的师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从原来的校办工厂转化而来,前身都是车间工人,经过短期的培训,直接走上教学讲台,他们具有娴熟的操作技能,但是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训练,教学方法,教学观念相对有所欠缺。二是大学毕业生,近几年职业学校为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质量,从高校大量引进专业教师,使得学校师资队伍年轻化趋势明显,这类教师具备较好的知识基础和工作热情,但从学校到学校,在教育教学经验、行业实践方面都有待加强。三是本校毕业后留校任教的,他们具备职业教育经验,但在知识面及教育教学理论方面又有待提高。这样,职业学校师资队伍中,真正既懂教育教学又具备行业、职业知识及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甚少,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化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在今后的人才引进中应大量引进“双师型”人才,努力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学校可以实行开放式教师培养体制,挑选愿意到职业学校当教师的各类高校毕业生,送到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接受一年的教育专业学习和技能训练,并通过考核取得教师资格后,才能上岗。另外还可以面向社会招聘,并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吸引社会有关人士报考、应聘。同时还可以通过学校的校企合作,选派部分教师到企业中去,他们可以一边对校企合作学生进行教学并管理,一边还可以学习企业的生产实习经验。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而且还加强了学校和企业的联系,同时也为毕业生的就业开辟了路径。

(三)进一步加强师资的培训工作,提高在职教师的综合素质

针对当前职业学校师资队伍中学历不达标者多,从文化课改教专业课者多,没学习过师范课程者多,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少的“三多一少”的实际,学校要根据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和终身教育思想,制订相应培训规划,落实培训措施。根据《教师法》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要求,抓紧学历补偿教育。对年龄在45岁以下,学历未达标的教师,要规定在3-5年内通过专科升本科、自学考试等形式,实现学历达标;建立师资继续教育证书制度,努力促进在职教师定期参加培训,不断进修提高;要根据现代科技迅速发展,专业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的实际,加强对已达标教师的继续教育;加强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

(四)深化人事制度,拓宽渠道广纳人才

学校文化建设的操作点 第5篇

关键词: 职业学校 师德师风建设 加强措施

一、引言

习近平主席曾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做出重要指示,显现出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对职业教育的关注,直接引起国家、社会及学校教育对职业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高度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职业学校教育获得持续发展,产生许多积极变化,改变职业教育的原有面貌,并使得职业教育焕发新的发展活力。与此同时,在加强职业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的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强职业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几点思考。

二、加强职业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

面对国家经济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需求的持续增长,职业教育引起国家、社会的高度重视,并对职业教育加大投入力度,力争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最密切,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只有教师具备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及高尚品德才能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教育,对学生施加积极的影响,做学生的表率。这就显现出加强职业学校师德师风的重要性,职业学校必须对引起高度重视。

三、职业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的主要问题

随着国家及社会对职业教育引起重视,职业学校自身需作出积极转变,首先要做的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这引起职业学校的高度重视,并在行动上落实,带来许多积极改变,职业学校的整体面貌得到较大改善,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以下做具体分析。

1.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过程中,关注形式甚于关注教书育人。某些学校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过程中提出一些具体规定,以方便对教师行为做具体化考量,殊不知这样做使某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精神形式化,甚至使极个别教师忽视了自身教书育人的最本质任务,只是形式化地落实学校的“具体任务”,忽略了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甚至有可能在潜移默化中把自身的负能量传递给学生,这是与学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初衷相背离的。

2.对学生的关注与关爱不够。职校学生是被普通高中拒之门外的一群学生,他们中的许多人也对自己进入职校学习感到失望,看不到未来的希望,自卑的种子在他们心里生根发芽,他们更需要教师的关注与关爱。但是一些职校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是把职校学生当做一般的即将引入社会的成年人看待,其实职校许多学生在心理上相较于普高生更加不成熟,也更加需要得到教师的积极引导与帮助。爱是师德的核心,也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抓好了师德师风建设,就抓好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整体。

3.某些教师的思想观念存在问题,理想信念被弱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某些教师的思想观念受到影响,在对待教师这一职业的时候追求经济效益,这是极为不恰当的行为,也是对教师职业的不尊重。他们把主要的时间与精力放在一些能够获得经济效益的兼职或是商业活动上,放松了对学生的教育。也就是这样的教师让学生在进入职业学校之后更感失望,对自己失望,对学校失望,对教师失望,对自己的未来失望。职业学校应该力避这样的局面出现,在学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最终实现在教师的正能量影响下,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融洽的校园氛围。

4.某些教师的知识与技能落后于社会需要,需要进行培训与进修。某些教师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忽略自身的学习与进修,导致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落后于社会需要,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与未来的工作岗位快速对接,从而影响职业学校的教师队伍素质,导致学生对学校与教师不能够做到完全信任。只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才能使学生对职业学校及教师表现出极大信任。

四、加强职业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策略思考

1.加强教师现身教育事业精神及育人品质的培养。教师之所以称其为教师,是因为其对学生的真诚的爱。师德师风建设的核心是培养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这是职业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从事教育事业,需要教师对自身所从事的职业有较高的认同感、责任感及荣誉感,具备从事教育事业的较高热情,以为教育事业作出最大贡献为自己的骄傲。同时,做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治学严谨,端正学风与教风;与时俱进;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与技能。

2.组织职业学校教师培训活动,促使教师不断提升自我。学生需要学习,教师同样需要学习,只有不断学习的教师才是学生的良好榜样。教师的学习包括自主学习及参加教师培训活动。培训活动与机械灌输理论及讲大道理的授课相区别,是结合教师实际情况作出的引导教育,可以使教师对自身职业产生认同感,增强自豪感,对照自身做自我批评与检讨,促进师德师风建设顺利开展。

3.使教师认识到自身教书育人的本质任务,实现知行统一。教师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初可能对自身的职责并没有做到深刻了解,而在以后的工作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对教师职业加深认识。要实现这一过程可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这就要求职业学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理念与行动影响教师,从而使教师认识到自身最根本的任务是教书育人,并自觉做到知行统一,做学生的榜样。

4.建立相应机制加强师德师风考核工作。职业学校应结合本校实际,围绕师德师风建设的具体情况进行考核,将师德师风表现作为评优的首要条件。建立相应机制加强师德师风考核工作,是促使广大职校教师对师德师风引起重视的重要途径。

五、结语

职业教育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所培养出来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生力军,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职业学校教师直接面对职业学校的学生群体,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加强职业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势在必行。职业学校教师当深刻认识自身教书育人的本质任务,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做学生行为上的榜样,激发学生建设更美好的中国、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愿望。

参考文献:

[1]尚亚刚.职业学校教师师德建设的几点思考[J].科学管理,2015(03):140.

[2]王玉洁.浅谈中等职业学校的师德师风建设[J].师资培养,2015(07):70.

[3]胡敏,胡婷.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3):23-24.

上一篇:新疆哈萨克族下一篇:企业健康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