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刍议

2024-07-21

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刍议(精选5篇)

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刍议 第1篇

一、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基本内容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是指高校为维持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促进其全面发展,实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之外必须提供的具体事务,一般可分为管理性学生事务和指导性学生事务。管理性学生事务主要包括招生与学籍管理、日常行为规范和奖惩管理、宿舍管理、资助管理等,指导与服务性学生事务包括心理咨询、新生入学辅导、就业指导等。

二、高校学生参与学生事务管理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现行管理体制行政化倾向严重

学校与学生之间形成的管理关系,往往是一种主从隶属关系,普遍存在现行管理体制行政化倾向。其典型做法是强调学生适用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和教育管理方式, 倾向于标准化、统一化的方式指导和规范学生。

2.缺乏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措施

虽有不少高校进行了大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探索和尝试,但从形式上看,大多数还是设立校长信箱、网上答疑和召开学生干部座谈会听取学生意见等“老三样”,学生参与的程度不深,措施不能持久,效果不够显著,学生参与程度低。究其原因,在于学校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措施。

3.学生主体意识和能力不足

在高中阶段,学生就习惯于服从学校的制度和管理,进入大学后,主动参与学生事务管理的意识很弱,没有将“民主思维”贯彻到学习生活中。学生确实存在心智不成熟、自我认识不清、自我约束不严、管理水平不高、执行能力弱等问题。

三、高校学生参与学生事务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1.树立 “以生为本 ”的理念

学生事务管理的宗旨是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改变传统管理中学校与学生之间的管理与被管理、学生绝对服从的对立格局,增强服务意识,将教育、管理、服务有机结合,营造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环境和氛围。在涉及学生利益的事务处理上,注重保护学生合法权益;做出决策时,注重以管理者为取向转变为以学生为取向,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想法和需求,倾听各种不同的声音,维护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等合法权益。

2.去 “行政化改革 ”是关键

高校行政体制的显著特征是存在严密而清晰的科层结构,要实现去行政化改革,需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实行民主管理,在管理程序、管理手段、管理方式上推进学生参与自治,明确学生参与的权利和范围;二是实行依法管理,将符合客观规律、行之有效的学生事务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用法律法规的形式规范化、条文化、固定化,使之有章可循,这样学生事务管理系统才能有效运转;三是引进市场机制,在高等教育市场化背景下,学生作为教育的消费者,必然要求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强化服务意识,拓展工作内容,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学生事务管理服务机制。

3.培 养 “主体意识 ”是重点

加强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几方面着手:第一,学生事务管理在管理制度设计、管理行为实施要以学生为中心,才能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第二,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使学生在事务管理过程中,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第三,尊重学生,积极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学生广泛参与管理, 把学生作为学生事务管理成效的检验者和裁判者;第四,开展岗前、岗中培训,提高学生管理水平,培训内容包括思想认识、人品素质、管理方法和技巧等。

4.制度设计和创新是保障

首先, 学生事务管理模式从管治模式向参与模式转变。目前,很多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实行校党委集中领导,学生处统一组织,院系、辅导员逐级管理,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治模式,表现为“管理”和“被管理”关系。针对条块管理模式管理层次过多的弊端,建议采取扁平化管理模式,去掉不必要的管理环节,使学生直接接受管理和服务,如借鉴西方国家学生事务管理的“窗口式”服务,成立学生事务服务中心,为学生提供一站式服务,鼓励学生根据自身需要,主动寻求服务。

管理者如何支持教师参与研究 第2篇

在认真研习《纲要》和分析本园问题后,我园以主题探索为途径,把元素定位在“合作学习与共同建构”上,并以此制订了初步的行动方案。方案明确后,如何调动主要执行者――教师的参与就成为我们落实方案的重要任务。在提高教师的参与意识和研究意识方面,我们采取了一些具体的策略。

讲座与学习,理清概念

为了帮助教师理解方案中相关概念的具体内涵,我们请华东师范大学的教授到我园开展了题为“合作学习与共同建构”的专题讲座。教师们把自己工作中的困惑摆出来,与专家进行讨论,如在活动中教师如何进行观察与记录?观察什么?怎样记录?教师在活动中如何适时地介入与指导?在活动中怎样体现幼儿的合作……通过讲座与交流,教师们对“合作学习与共同建构”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另外,我们还采取了其他开放式的学习方式,包括为教师购买相关的理论书籍及开展案例分析等,让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法,去主动获取和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

与教师对话,寻找问题

在对实践的反思中,我们不断地与教师进行对话,逐步明确了我园的研究思路。即采用做中学式的行动研究,自下而上地解决教师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高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此外,我们还通过问题了解了教师们的困惑,如你对方案知道多少?方案中涉及的元素你是如何理解的?在活动中你是怎样理解幼儿的学习的?你是如何支持、介入、指导幼儿的学习的……一系列的提问与交流之后,我们发现,教师在概念与行为上都存在着偏差。具体表现为:不知如何观察、倾听、分析、记录幼儿的行为与表现;注重幼儿的建构结果,忽略幼儿的建构过程及建构过程中的个体特质和能力倾向;关注幼儿建构过程中外在的、一般的表现状态,对幼儿隐含的、潜在的能力及其价值不敏感;对合作在幼儿个体建构中的意义不清楚;对幼儿建构和互动活动中的不同特点及产生的问题缺乏及时而有效的应对策略等。

(这些在行动中发现的问题与最初方案中确定的研究问题是否一致?如果一致,方案中的研究问题不必改动;如果不一致,是否要改变或添加研究问题?重新明确问题后,对这些问题分别又采取了哪些行动?行动的结果是什么?有关行动过程与结果的资料是如何记录与分析的?有没有对这些行动再进行反思?调整行动?如此循环往复。)

开展案例评析,寻求策略

只有理论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要把理论渗透到真实的情景和过程中,才能促使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同理论观念的相互碰撞。因此,我们注意把比较典型的事例制成案例场景,让教师观看并分析。如在看完主题为“平衡架”的案例后,我们组织教师进行了讨论:你对这个片段是如何了望解的?通过重温与反思,教师们看到了一种力量――蕴藏在孩子、材料和教师之间的关系的力量。教师们了解到:对于孩子而言,概念的获得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说它艰苦,是因为许多时候儿童不得不为了自己的好奇、假设而独自工作;说它漫长,是因为平衡架活动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儿童已经获得了“平衡”的真谛,能够解决有关平衡的所有问题。教师们明白了:在活动中,孩子们到底是怎样进行建构的,建构了什么;儿童学习的背景是可以创造的,有意义的背景可以使这个过程变得有趣而充满挑战;教师的作用是提供一种可让幼儿主动探索与合作的学习背景,从而使幼儿的学习变得有意义。

自由研讨,深入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注重让教师在各种观念的交锋中提高认识、解决问题。如以往组织活动时,管理者习惯于针对某一主题或某一存在的问题,以指导者的身份谈自己的看法,并要求教师应该与不应该做什么。教师的自主性得不到发挥,依赖性强。现在,我们将教研的主体交给教师。组织活动前,我们让教师先讨论此活动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实践后反思问题解决得怎样或产生的新问题是什么。这一“交给”,使得教师的角色从“接受者”转为了“互动者”。教师们以主人的身份、对话的方式,争相提问题、谈见解。如果问题一时没法搞清楚,大家会分头查资料,进一步实践,另找机会商讨,直至把问题搞清楚。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通过教师自身的探索和研究体验,帮助教师在问题的感悟中逐步提升,从多角度分析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在一次对中班美术活动“有趣的晕染”的研讨活动中,大家产生的最大争议是:自由探索在前更有利于幼儿的发展,还是教师示范在前更有利于幼儿的发展?有的教师认为,晕染是一种技能,应该直接传授给幼儿,因此教师示范应放在前,在幼儿掌握了一种晕染的基本技能后,再鼓励幼儿探索其它晕染的方法。而有的教g币则提出了质疑:这样一来,是否会影响幼儿想像力的发挥,限制幼儿的思维。他们认为应该为幼儿提供一种学习的.场景,让幼儿在情景中自由地操作与探索。两种观点相持不下,最后,我们决定用事实来说话。一位教师组织高结构的活动,即教师示范在前;而另一位教师则组织低结构的活动,即幼儿探索在前。通过实践与观摩,教师们发现,无论以哪种方式组织活动,都要为幼儿创设一个学习的背景,把幼儿置于关系中,才有利于他们建构知识和经验,才能使他们充分地在背景中表现与表达。这样的活动,使教师的教与幼儿的学变得有意义。同时,教师们也悟出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应主要立足于满足尊重幼儿的需要;教师的指导要善于捕捉活动中有价值的行为;教师的指导体现在材料的提供要有利于幼儿认知的发展上。

(在教育过程中,对不同行动的结果进行反思与感悟,是迅速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有效途径。在教育方法上,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唯一正确的方法,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不同的情景与个体。)

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刍议 第3篇

传统的教学管理是教师主动的“教”和学生被动的“学”,这种灌输式教学模式能够短时间内能够取得一定的教学成效但对学生的自我成长和长远发展却是极其不利的。本文从素质教育视角探讨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和让“学生参与”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参与;自我;成长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只蝉虫儿正痛苦地躬着背颤动着,极力要突破蝉壳。一个小孩见此情景,便生出恻隐之心,帮助蝉儿扒下蝉壳……可是,蝉儿却永远失去了飞翔的能力,一生只能无助地望着蓝天。用这个简短的故事来比喻现行的教育似乎残酷了一些,但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目前教育存在的一个问题,及填鸭式的教育。作为教师,经过多年的探索,笔者发现就初中生而言,适度放手,让初中生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自主学习,教学成效往往意想不到。本文针对笔者教学中采取的几种教学方法进行介绍,希望能够对中学生的成长有所裨益。

1 “我”的课堂“我”做主

所谓“我”的课堂“我”做主,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表达出来,教师引领学生从“我”开始,一切理念以“我”为核心,让学生明白自身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引导他们一步步不断的完善自我、成就自我。具体而言就是采用评分制,对上课能主动回答问题,表现积极活跃的学生给予不同程度的加分奖励,最终将这个分数纳入一学期末的评优项目中。同时教师采用鼓励式的语言进行表扬和评价,让学生在充满自信的环境中得到发展。

实践证明,这种课堂授课模式十分有效,曾经沉闷压抑的他们像换了一个人似的,明亮的眼神,飞扬的神采,热烈的讨论……一堂课下来,大多数学生参与了进来,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也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虽然有个别学生还不太适应这样的转变,但笔者相信有了这样的学习环境,加于时间他们也会加入主流中,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生才是真正的课堂主人,只有给他们一个真正的自由空间,让他们充分自主地参与学习,才能使他们的智慧得到启迪,能力得到发展,创新意识得到培育,个性得到张扬。

2 “我”的班级“我”管理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真正的教育是学生的自我教育。”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充分唤起他们的荣誉感和对集体的责任感,尽情的表达他们的意愿,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使他们真正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我们要善于在每一个学生面前,甚至是最平庸的,在智力发展上最有困难的学生面前,为他开辟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在这个领域里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从自尊感的源泉中汲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

班级的岗位建设, 由学生自己提出、策划、组织、实施各种类型的岗位,除了常务班委,还要设置日常事务委员会,班级的各项事务都要有专人负责,比如检查书本的摆放、胸卡的佩戴、储物柜的整理等都要落实到人,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这种授予各种头衔的创新,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意识。

学校和班级活动也是如此,班主任只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形成民主管理气氛,就能使学生自我表现心理得到满足,从而培养民主意识,增强管理能力,提高学生自主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每两周一次的黑板报刊出,每周一次的主题班会,一年一度的冬季越野赛,元旦联欢会学生都可以自己招兵买马,组建团队,向班委投交意向书和活动方案,班委再确定活动主题和负责人员。一学期下来, 充分调动了每个学生管理班级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促进个性发展的的平台。

3 “我”的教室“我”装扮

班级文化是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价值观、共同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创建班级文化可以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培养学生参与意识与能力。班级文化主要表现为教室环境、人际关系、班风学风等,就教室环境的创设,不妨放手让学生来装扮布置教室,最大可能地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力。

笔者所教的班级经过学生自己的精心布置,新颖独特的设计版面,五彩缤纷的装饰,丰富多样的内容,让所有科任老师都大吃一惊。就连被人忽略的门后,也开辟了一个专栏“温馨提示”。学生们开辟的栏目五花八门,有“小视野大舞台”“我型我秀”“雏鹰争章”“心灵之家”“美文共赏”“每周之星”等栏目,布满了教室的每一面墙壁,曾经单调的墙壁一下子生动了起来。学生平日里优秀的人和事、优异的个人成绩、进步的痕迹展示到了“我型我秀”栏目中。他们的一点进步、一丝喜悦都展现了出来。这一系列的举措极大地培养了学生们的爱心、增强集体荣誉感,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4 需要注意的问题

放手不是放任自流,不是放纵。放手不是不严格要求,对学生的问题和缺点也视而不见,也不意味着教师对班级管理不管不问。真正的放手是“放”而不“放”,放中有不放,不放中有放。放是为了不放,不放是为了放。因为,放手的同时教师必须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指导,做一名顾问和合作者。

在举行“我的人生梦”的主题班会时,笔者要求学生人人畅谈自已的人生理想,先写好演讲稿,采用击鼓传花的形式上台演讲,演讲不成功的,要为大家唱一首歌,或跳一支舞。整个活动的策划,笔者交给班委会,包括节目主持人的安排,购物及物品摆放,班上课桌的布置等,笔者只是提了一些建议和原则性的指导。没有了教师的全权参与,结果出乎意料,整个活动进行得相当顺利,取得了圆满成功,从节目的开场白到中途节目的穿插,到结束,再到教室的打扫,都令人满意。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教师放任自流吗?放纵不管吗?不是。教师在此期间放手的是学生自已去策划,组织,人人参与。不放的是活动的纪律,活动的建议,活动的原则性规定。

所以说放手是一种智慧,一种策略,更是一门艺术。只要班主任怀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尊重和信任学生,掌握好放手的适度原则,敢于放手,善于放手,就一定能在工作中让学生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更能实现他们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

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刍议 第4篇

让大学生直接参与后勤管理是目前国外高校大学生参与学校事务管理比较通行的做法, 例如, 美国高校的学生会组织膳食管理委员会定期评估餐厅工作, 同时膳食管理部门吸收学生参与餐厅管理工作, 并组织学生到餐厅劳动, 学生宿舍招收学生担任“居民助理”;德国高校大学生直接参与大学生服务中心的管理, 管理委员会的主席、委员能真正代表大学生的权益, 以“避免了管理部门与大学生之间对立的状况”。实践情况来看, “西方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最主要的是通过行政管理机构和学生社团机构来实现的”[1]。在我国高校, 由于学生社团组织相对滞后, 体制与机制限定了学生自主参与高校后勤管理的机会, 因而充分发挥学生会、团委在组织学生中的功能, 规划设计目标与层次, 这是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的关键要素。 目标定位是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机制形成的前提, 让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究竟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这是规划设计者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目标定位必须坚持四个原则。

一是能力培养的原则。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要契合高校教书育人的宗旨, 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主要目标定位。吸收组织学生参与后勤管理, 共同进行学生宿舍管理、食堂管理等, 目的在于通过学生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过程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是学生自愿的原则。在校大学生由于学生的特殊身份, 其主要的任务是通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 形成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 大学生只是以兼职的身份参与后勤管理。因而目标定位必须坚持学生自愿的原则, 在岗位设置、任务安排上, 要考虑到学生群体的特殊性, 创造有利于吸收学生自愿参与的环境和条件。

三是有偿劳动的原则。有劳动就要有报酬, 尽管高校需要以学生志愿者形式或者义务活动的模式, 吸收学生参与后勤管理, 以达到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和思想素质的目的, 但是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 学生参与管理大多数必须实行有偿劳动的形式, 这既是对劳动的尊重, 也是一种价值导向。

四是提高管理服务水平的原则。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无论采取什么模式, 其当初设定基本方向是恒定的, 即“高校后勤归根到底是为高校的教学科研和师生服务的, 这是高校后勒社会化改革的根本方向”[2], 大学生参与后勤要有利于提高高校后勤管理服务水平, 要有利于促进后勤管理部门提升后勤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和后勤服务的经济社会效益。

按照上述“双赢”的目标定位, 大学生参与高校后勤管理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层次化设计各种依次递进式的岗位群, 递进关系如下图所示。

其中, 一般工薪岗位群面向大一新生或者大二经济困难学生, 承担高校学生勤工俭学的部分功能, 工作岗位、职责与后勤部门普通员工类似, 实行按时计酬, 学生根据自己的专长、时间自愿申请;初级管理岗位群面向大一、大二学生, 协助高校基层后勤管理员工作, 实行按周计酬;普通管理岗位群从具有一般工薪岗位或者初级管理岗位经历的学生中产生, 这是大学生参与高校后勤管理的主力, 岗位设置与后勤基层主管岗位相平行, 并具有相等的管理权限, 实行按月固定计酬, 经过这一个岗位锻炼的学生可以有机会担任中级管理或者后勤助理岗位;中级管理岗位群属后勤管理具体实体单位的主任、经理级岗位, 进入这一层的学生作为部门副手协助部门负责人工作, 后勤助理岗位群属后勤管理机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岗位, 进入这一层的学生成为高校后勤制度、政策的参与者, 所有进入这一层次的学生在获得一定报酬外, 具备毕业后直接被高校后勤管理部门招聘的资格。

基于目标定位上的分层次递进式岗位群的设置, 不仅有利于规范管理学生参与高校后勤管理的过程, 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与工作积极性, 而且更能体现以人为本, 尊重个性的管理理念。

二、整合包装: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的“平台+模块”

大学生参与高校后勤管理的“平台”由后勤管理部门 (一般通常是高校后勤处) 和学校团委、学生处共同搭建, 挂靠在后勤管理部门, 可以称之谓“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委员会”, 性质为学校公益性组织, 由学校经费维持运行, 委员会下设人力资源部与绩效评估部, 大学生参与高校后勤管理都必须通过这一平台。人力资源部负责对参与后勤管理的学生进行培训与选聘, 并根据绩效评估部的评估, 聘定参与普通管理岗位乃至更高管理岗位的人员。

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模式下, 高校后勤管理部门是资产管理部门, 各实体是法人或者独立的经济实体, 因而高校后勤管理部门要与各实体通过契约的形式, 认可“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委员会”代表后勤管理部门行使部分职责, 以确保“平台”的有效性。

“模块”化岗位群是按照分层次递进式岗位群的设置, 对高校后勤各“实体”单位可供学生参与管理的岗位进行整合, 按照“实体”单位的类别形成不同的“模块”, 供学生自愿选择、参与。一般地方高校从现有后勤管理对高校内部主要涉及餐饮管理、学生公寓管理和学校物业管理三个部分, 整合包装以后的岗位设置大致如下表所示: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由于高校后勤管理的具体情况差异, 岗位群的设置可能有所不同, 例如, 物业的公共设施并不是全由物业管理, 在许多高校会议中心、报告厅分属团委、学生会或者各二级学院, 因而在制定模块化的岗位群时, 要明确物业管理的归属, 原则上由后勤管理部门统一管理, 按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的模式, 全部交由学生具体管理;原有学生自主管理的公益性管理岗位, 包括公寓的楼长、层长、舍长等, 尽量整合到“模块”中, 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归口到学生会、团委重新设置, 所有“模块”化的岗位群都遵循市场化、社会化的运作模式。

三、制度规范: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的保障机制

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是高校实行收费制度以后提升学校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 是促进学生内在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从一定意义上而言, “大学生参与管理是指为实现高校教育与管理目标, 大学生从高校正式的组织机构中分享一定的管理权, 承担一定的管理责任, 在参加高校发展的计划、决策、资源协调和管理中, 推进高校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3]要保障大学生有效参与后勤管理, 还必须建立和完善保障机制。

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的保障机制主要从制度规范方面进行精心设计。首先从经费保障方面而言, 由于学生参与后勤管理与后勤系统普通管理存在差别, 在管理的许多环节可能增加后勤服务部门的成本, 在后勤社会化的过程中, 必须考虑到后勤各“实体”成本核算。学生参与后勤管理其实更多地视为学生能力培养的过程, 所以可以在学校的事业经费中增设这项支出, 列入人才培养的经费。其次在激励措施方面, 要照顾到高校后勤“实体”与学生双方面的利益, 从学生层面而言, 可以把学生参与后勤管理纳入人才培养体系, 对参与管理的学生依据“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委员会”的绩效评估结论, 进行不同程度的学分奖励, 视为学生“创新学分”的一部分, 对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可能的情况下允许围绕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有针对完成相关的毕业设计 (论文) ;从后勤管理的“实体”而言, 学生参与后勤管理的绩效可以作为后勤管理部门考核其业绩、效益的重要依据之一。此外, 还要完善学生参与后勤管理的各种制度, 切实保障学生各项权益。

参考文献

[1]宋丽慧.学生参与:转型时期高校管理的视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79-80.

[2]陈至立.坚持正确方向, 加大改革力度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引向深入[A].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98-2002[Z].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3:770.

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刍议 第5篇

教代会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行使民主权利、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的基本形式,而长期以来,在教育系统推行教代会遵循的仅是一部1985年颁布的“暂行条例”,其内容在很多方面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民主管理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教育部经商中华全国总工会同意,于日前出台学校教代会新规——《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据悉,《规定》已由教育部第32号令颁布,并于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新规定将为教职工带来哪些好处?有哪些亮点?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参与制定《规定》的中国科教文卫体工会副主席陈志标。

“暂行”了26年的条例退出历史舞台

提起职代会,一般为人熟知的是企业职代会,其依据有国务院颁发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条例》。事业单位可参照执行。然而,由于事业单位的特殊性,在一些方面难以“照搬”企业职代会条例。“《规定》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我国事业单位中唯一一个以国务院部委名义下发的有关职工代表大会的正式部门规章。” 陈志标说。

以教代会为基本形式的学校民主管理制度是教育系统基层民主政治的具体实现形式,是学校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陈志标认为,《规定》是贯彻落实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根本指导方针、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好学校指导思想的具体举措,是对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是对学校管理改革的重大制度创新,进一步完善了新形势下做好党的职工群众工作的运行机制,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重要内涵。《规定》的颁布实施,充分体现了教育部对学校民主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对广大教职工政治民主权利的高度尊重。与学校的其他民主管理制度比较,教代会制度具有更加广泛的群众性、一定的权威性、比较完备的工作制度和组织体系、明确的法律地位,并且在我国经受了30年的实践检验。由此确立了教代会作为教职工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基本形式的地位。

然而,在《规定》颁布之前,各级各类学校推行教代会主要依据的是教育部和原中国教育工会于1985年联合颁发的《高等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这个《条例》迄今已“暂行”26年。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教育领域发生了许多变革,《条例》在很多方面已经不能适应学校民主管理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有的地方和学校的文件在一些重要问题上存在规定不统一、程序不完善、运作不规范等问题,有些学校的民主管理重形式而轻内容,有些学校的党政领导对加强教代会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还没有把这项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工作中统筹部署,等等。在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扩大和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新形势下,有必要研究制定新的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 陈志标说。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教育部和全总及全国教科文卫体工会经过广泛调查和多次研究,经过近20年的努力,这一规范、指导和推进各级各类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规定》终于出台。

与《条例》相比,《规定》不再是“暂行”,而是正式规定,在刚性、规范性方面更强,也更具可操作性。在适用对象上,《条例》主要针对高等学校,《规定》则适用于中国境内公办的幼儿园和各级各类学校,涵盖范围大大扩大。

“三大职权”确保教职工民主权利落到实处

《规定》明确了教代会的各项职权,陈志标将其归纳为三个方面的职权——

讨论建议权。主要包括听取校长工作报告,讨论审议学校发展、建设、改革重大事项,满足广大教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讨论通过权。主要包括凡是学校内与教职工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都要经教代会审议通过,如,与教职工利益直接相关的福利、校内分配实施方案以及相应的教职工聘任、考核、奖惩办法。

评议监督权。主要是指按照有关工作规定和安排评议学校领导干部。

“这三项职权都很重要,‘讨论建议权’是基础,‘讨论通过权’是核心,‘评议监督权’是关键。”陈志标说,教代会的讨论建议权,可以使学校党政的决策更加符合本校实际,更加民主化和科学化,更加具有群众基础;教代会的讨论通过权,能有效保证《教师法》规定的“教师的聘任应当遵循双方地位平等的原则”以及《劳动法》所规定的劳动关系的确立“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体现了教代会与行政领导相互支持、平等沟通、协商一致的“共决”原则。如果教代会通不过,就不能实行。碰到这种情况,行政方需要进一步与教职工进行沟通、协调,对方案加以改进、完善,使之更具科学性和民主性,更加反映教职工意愿,有效避免损害教职工合法权益和妨碍学校健康发展的“恶规”出现。例如,在一些义务教育学校,有关教职工绩效工资的分配方案必须经过教代会讨论通过,才能上报给上级主管部门审批;教代会的评议监督权,是在新形势下加强对干部的监督、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加强学校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一项有力保证。陈志标认为,没有这三项职权,教代会容易变“虚”,空有架子而流于形式,难以保障教职工合法权益。

“特别是在学校人事管理体制改革中,对于学校行政方提出的与教职工利益直接相关的事项,必须提交教代会讨论通过。”

针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民主管理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规定》提出了相应解决办法。

在人们的印象中,公办学校建立教代会制度理所当然。然而,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大量出现的民办学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有必要推行教代会制度吗?该如何推行?

“我们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努力,但是由于民办学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大多规模小,分散,流动性强,其组织领导体制、运作机制与公办学校相比有其特殊性,对我们的工作是一个较大的挑战。目前我国已有98%以上的各级各类公办学校建立了教代会制度,民办学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教代会建制率达到40%。”陈志标说。

《规定》为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应对之策,明确“民办学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参照本规定执行”,无疑为教代会在该领域的推进又加了一把劲。

近年来,劳务派遣人员、代课教师等群体备受关注。《规定》第九条规定:“凡与学校签订聘任聘用合同、具有聘任聘用关系的教职工,均可当选为教职工代表大会代表。”这意味着,不仅是学校劳务派遣人员、代课教师,非在编人员只要与学校签订聘任聘用合同、具有聘任聘用关系,也可当选为教代会代表。

《规定》还明确教师在教代会中的主体地位,规定教师代表不得低于代表总数的60%。

上一篇:图像发展下一篇:避险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