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游憩价值评估

2024-06-11

森林游憩价值评估(精选4篇)

森林游憩价值评估 第1篇

森林游憩价值指的是人们离开常住地到林区访问、休憩的旅行和暂留所引起的费用价值。森林游憩是一种社会经济活动, 同时也是一种消费活动, 是人们满足自己精神文化需要的一种方式。森林游憩价值不同与其它一些实体性商品价值, 因此其评估方法在借鉴一般评估方法的同时要考虑到被评估资源的自身特点、评估的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存在。

1 TCM法和CVM法的理论概述

1.1 旅行费用法

它是唯一一种用来评价无价格商品的方法。利用旅行费用来计算环境质量发生变化后给旅游资源所带来的效益上的变化, 从而估算除环境质量变化造成的经济损失或收益。

一般地说, 旅游者的直接费用主要指的是交通费、与旅游活动相关的直接费用或时间费用等。旅游者剩余则体现为旅游者的意愿支付与实际支付之间的差异。

旅行费用法究其根本是一种费用—效益的分析方法, 它考量的是对“消费者剩余”的创造性应用[2]。把“消费者剩余”这一概念引入到对公共商品价值的评估, 并计算出数值是旅行费用法的首创。但是由于这种方法本身的一些局限性, 因此这种方法只适用于评估那些收费较低或免费的景区游憩价值。

计算所有旅游者剩余之和, 就要求出对评估地点的旅游需求曲线, 这是旅行费用法最重要的一步。包括以下几步:

1) 定义和划分旅游者的出始地, 把评价对象作为中心, 把评价对象附近的地域按一定的顺序 (通常是从远至近) 分成若干个区间;

2) 在评价对象内部对旅游者进行问卷调查, 以此来确认旅游者的出发地点、旅行费用和被调查者的社会经济特征等;

3) 估算实际旅游需求曲线;

4) 计算每个区域的消费者剩余。

1.2 条件价值法 (CVM)

条件价值法是当今最主要的一种对公共物品 (如空气、土地、环境等) 进行价值评估的方法, 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法直接向问卷者调查的方法, 获得旅游者的实际支付意愿来对商品或服务的价值进行计算的一种方法。它属于直接性经济评估方法。一些西方经济学家提出:对于没有市场参考价值的某些环境商品效益, 可以通过替代市场技术来为其寻找到某种替代市场, 并用这种替代市场价格来评估其经济价值[3]。例如我们在评估森林涵养水源的经济价值时, 要先计算出涵养的水源量, 再根据这种技术方法假设这些水用于在市场上交换, 并把目前市场水的价格作为森林涵养水源量的替代市场价格来计算出森林涵养水源的经济价值。可是, 森林游憩价值是一种无形价值, 在现实中无法找出合适的替代市场, 所以我们可以凭借一种叫“假设市场”的方法, 事先假定“该商品”的交换市场是现实存在的, 然后再依据据人们对这种商品的实际支付意愿来评估其价值。其主要步骤如下:

1) 建立模型, 预测游客数量;

2) 向旅游者调查其支付意愿的情况, 获取旅游者对森林景观门票的平均支付意愿值;

3) 根据平均支付意愿值来确定门票价格, 计算出景观的年门票收入;

4) 景区年纯收益=年度总收入-成本费用;

5) 景区景观评估值=年纯收益/投资收益。

2 TCM法和CVM法异同分析比较

2.1 相同点

1) 两者都以相同的经济学原理作为其理论基础, 都是用效用价值理论和消费者剩余价值理论作为其理论来源;

2) 两种方法都以消费者为中心, 以消费者剩余作为森林游憩的经济价值。两种方法的评估结果中都包括旅游者剩余。这是因为消费者剩余加上市场价格之和, 即为支付意愿。如果说当市场价格等于零时, 则支付意愿就是消费者剩余本身;

3) 两种评价方法都是采取问卷调查或者是实地调查为其主要的研究方法的。

2.2 区别点

1) TCM (旅行费用法) 属于替代市场法之一, 它把游憩费用作为一种替代物来考量旅游者对旅游资源的评价。当替代市场无法找到的情况下, 只能通过人为地创造假想的市场来评估森林游憩价值。CVM (条件价值法) 属于一种假想市场法, 所有其他方法不能进行的评价都可用它来进行;

2) CVM法即可以对森林游憩资源的利用价值进行有效的评价, 还可以评估森林游憩资源的非利用价值, 在某些完全以当地居民作为旅游主体的旅游地, 也可以利用CVM法来对森林游憩资源的价值进行评价。

3 结论

森林游憩资源价值的价值构成分成两个部分, 一个是利用价值, 另外一个是非利用价值, 两者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森林游憩资源价值。在评估中, 要先分别进行评估, 然后再把二者加起来。使用旅行费用法来评估森林游憩资源的利用价值, 使用条件价值法来评估森林游憩资源的非利用价值。在对森林游憩资源价值进行评估时, 应力求做到二者的结合统一。在评估实践中, 我们也发现了一些还需要改进和完善的方法缺陷。比如评估的全面性问题。虽然我们已经尽量地对森林游憩资源进行全面合理的评估, 但由于森林资源的多样性, 在大量的评估实践中还是只注意到了对森林游憩资源的利用价值的评估而疏漏了对非利用价值的评估。显然, 这种评估结果不能完全表现出全部的森林游憩资源的价值。还有, 在调查问卷的过程中, 我们很难避免主观导致的偏差问题。对于这种替代或模拟技术市场评估方法, 经常会发生主观偏差性问题。因为这类评估方法往往都是由个人主观支付意愿来测算其结果的。在今后的评估实践中, 我们还要引入环境容量、季节、样本抽取等多种因素来对CTM和CVM评估方法予以完善。

摘要:CVM (条件价值法) 和TCM (旅行费用法) 是两种针对于森林游憩景观价值评估的的主要方法。国内外关于这两种方法的单独阐述较多, 但很少将二者进行异同方面的比较。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两种在原理、方法和实践应用等方面的异同比较来对这两种方法在森林游憩价值评估方面的作用作进一步的理论探索及应用研究。

关键词:CVM,TCM,森林游憩价值评估

参考文献

[1]王海春, 乔光华.基于旅行费用法的游憩价值评估分析[J].技术经济, 2009, 7:27-30.

[2]查爱苹, 邱洁威, 姜红.旅行费用法若干问题研究[J].旅游学刊, 2010, 1, 32.

森林游憩价值评估 第2篇

1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1.1研究方法

本文对洪洞大槐树景区游憩价值评估采用旅行费用法(Travel Cost Method,TCM),简称TCM模型。以消费者的支付意愿作为旅游资源游憩价值评估的基础,利用游客的费用支出情况建立游憩服务的需求函数,从而求出消费者剩余,进而也就等于景区游憩价值。具体思路如图1。

1.2数据来源与人口特征分析

笔者与2013年5月1日至3日在洪洞大槐树景区进行实地随机抽样调查。针对游客游览情况,为了不影响游客的游览进度和游览兴趣,我们将调查地点设在景区内的根字影壁前,对完成游览活动的游客进行调查。为了提高调查的科学性和问卷的有效率,调查时做了以下安排:第一,在样本的选取方面,我们对旅游团是根据旅游团的人数选择1至3人为代表。 对散客旅游者,若是一群同伴,则选择1到2人作为代表;第二,在调查过程中,对一些重点指标给游客进行解释,以保证游客能够充分理解;第三,问卷的发放采取当面发、填写、现场收回的方式。

此次问卷发放200张收回200张,其中有效问卷193张,无效7份,有效率为96.5%。在193有效问卷中,男性旅游者为53%,比女性游客多6%,也就是说该景区在男女游客的吸引上没有太大差异;被调查对象中,他们的受教育程度比较高,其中大专以上学历占68.5%,表明文化程度越高,来文化景区的可能性越大。另外,在年龄结构上,20岁以下的占6.3%, 20~29岁占12.6%,30~39岁占28.1%,40~49岁的42.3%,50~59岁的7.3%。数据表明30~49岁的人数占60.4%,也就是说来景区的主要游客集中在中青年人群。在收入水平上,月收入在2 001~3 000元的占52.24%,月收入在3 001~4 000元的占38.70%,而相对高收入者(4 001元以上)和相对低收入者(2 001元以下)的比例只占总人数的9.06%。

2洪洞大槐树景区的游憩价值评估

2.1旅游率

根据调查数据可以把景区游客划分成两大类:一是来自山西省内各个市的游客;二是来自省外。按这种划分方式,来自外省的游客定义为所在省份的省会城市进行分析。此次调查到的游客来自15个客源地 (具体见表1),在此划分基础上,根据公式计算各客源地的旅游率。其公式如下 :

式中:Qi为客源地i对景区的旅游率,Vi为客源地i到景区的年访问量,Pi为客源地i的年末总人口数,V为景区游客年接待总量,qi为景区所接待游客中来自客源地i的所占的比率[2]。根据2011年临汾市统计年鉴和大槐树景区提供的数据,2011年洪洞大槐树景区的接待总量为91.25万,总收入550万。 由此可以算出各个客源地的旅游率如表1。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年)》及问卷调查整理计算。

2.2旅行费用支出

旅行费用基本上包括游客往返于景区的交通费用、在景区游览期间的餐饮费用、景区门票、住宿费用以及其他费用(纪念品、摄影、导游费用等等)[3]。其中景区门票固定,餐饮费用、住宿及其他费用通过整理调查问卷获得。交通费用的计算分省内和省外两种情况。抽样调查显示省外游客大部分选择汽车为交通工具,大槐树景区并非其唯一的旅游目的地,故在此计算需要加一个权重,即交通总费用除以计划旅游天数。省内有火车直达洪洞县的客源区定义为乘坐火车到达,其他没有直达火车的客源区和临汾市内的游客均乘坐汽车。交通费用的计算具体参考我国汽车、火车的票价。各客源区的旅行费用具体见表2。

2.3旅游的时间价值

旅游者在旅行期间除了要支付相应的旅行费用, 同时因为旅游而占用了从事其他事情的机会,所以旅游时间存在机会成本。旅游时间价值可以用游客的机会工资成本代替[4]。目前,在国内的事业单位其工作时间是每年工作258天(一年12月,每月按30天算,每周双休)。为了统一计算,在对旅游时间价值计算中采用国家事业单位的工作天数为准,即客源区每天标准工资等于客源地的年平均工资除以年实际工作天数对于机会工资成本。不同研究者有不同的取值,Corrnell和Strand认为工作率是时间价值的适合估计,Willis和Chavas等认为在实际计算时宜采用工资率的30%~50%[5,6]。国内薛达元等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旅游价值评估中以及郭剑英等计算敦煌旅游资源的游憩价值评估中对旅游时间机会价值取值均已标准工资的40%[7]。因此,旅游时间的机会价值也采用标准工资的40%,所以旅游时间价值 =总旅游时间×每天标准工资×40%,计算见表3。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年)》及问卷调查整理计算。

2.4消费者剩余

2.4.1选取变量

一个景区的总消费者剩余取决于游客的旅行费用和旅游人次,同时还受其他多个因子影响,例如客源地总人口、可支配收入、旅行时间、旅行距离等。根据一般需求理论,客源地对目的地的旅游率为两个地区之间的旅行费用以及客源地区的社会经济变量的函数。景区的旅游需求函数的一般表达式为:

式中,Qi为客源地i对景区的旅游率,Vi为客源地i的旅游人次,Pi为客源地i的人口,解释变量Ci为客源地i到景区的旅行费用,Ii为客源地i的可支配收入,Ei为客源地游客的受教育程度[7]。

通过运用SPSS17.0软件行相关性分析和Stepwise剔除法,对上式进行选取,结果显示,除了旅行费用以外,其他的变量都无法通过检验或被剔除。因此,大槐树景区的旅游需求函数可以被确定为:

2.4.2建立旅行费用——旅游率回归模型

根据表1和表3中的数据,运用SPSS17.0软件,以旅游率(y)为因变量,旅行总费用(x)为自变量,进行分析,结果如表4。

如表4所示,回归模型的相关系数R=81.9,决定系数R2=67.07,说明旅行总费用对旅游率的解释率为67.07%;标准回归系数越大,表示预测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就越大;p=0.007<0.05,说明回归方程显著性明显。故旅行费用对旅游率的拟合方程为:y=53.45-0.123 X。

上式表明随着旅行费用的增加,旅游人次会逐渐降低。总旅行费用与旅游率之间的关系反映了该客源地对景区旅游产品的需求状况。当总旅行费用增加到一定值时,旅游人次会降为零。可以将上式拟合方程简化为Y=t-0.123 X。根据不同客源地调查统计的旅游率和旅游人次的对应值求得各自的t值,从而可以得到15个客源地的旅游需求函数(见表5)。

2.4.3消费者剩余的计算

从各客源地旅游率与旅行费用的需求函数来看, 随着旅行费用的增加,旅游率会下降。当旅行总费用增加到一定值时,旅游率会降为0,这时意味着旅游人次也会减少为零;反之,当旅行费用降到零时,旅游率和旅游人次都会达到最高。这样各客源地的旅游消费者剩余就可以用积分公式表示:

式中:CS表示消费者剩余;X表示总旅行费用; Y(x)表示该出发区的旅游需函数;Pmax为旅游人次为零时的旅行费用值[8]。经过计算各客源地的消费者剩余价值如表6所示。

3结论

对洪洞大槐树景区游憩价值进行评估可以为景区的管理、开发旅游产品、完善产品结构等提供数据参考。采用TCM法最终计算出2012年洪洞大槐树景区的总游憩价值为94 185 323.54元,但现实景区的经济效益与其游憩价值相差甚远。由此可见,洪洞大槐树景区还具有巨大的开发价值潜力,深度合理的开发将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如何更深层次的开发游客喜闻乐见的游乐和消费项目,是景区应加大研究的课题。

TCM法是一种对旅游景区游憩价值评估的理想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具有局限性,由于该方法在运用过程中的数据资料主要来自抽样调查,而且只考虑旅行费用对旅游率的影响而忽略了其他因素,同时并没有将潜在的价值考虑到内,可能会使计算得到的结果准确性有所降低。

摘要:洪洞大槐树在寻根觅祖旅游资源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明确其经济价值的构成,可以为景区的保护、开发以及科学化管理提供量化依据。通过对问卷调研数据进行分析,运用资源价值评估领域中的TCM法对该景区的游憩价值进行测评。利用游客的费用支出情况建立游憩服务的需求函数,从而求出消费者剩余,进而得出景区游憩价值。结果表明2011年洪洞大槐树景区的总游憩价值为94 185 323.54元。

我国森林游憩相关内容研究 第3篇

关键词:森林游憩,文献研究,展望

一、引言

目前为止, 我国有关森林游憩的文献期刊有几十种之多, 研究内容多样。在研究过程中对森林游憩的界定还存在一些争议, 而且与国外相比, 我国的研究总体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二、森林游憩概念的界定

我国近十年来对森林游憩的研究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 对森林游憩的概念界定没有形成统一定的规范。一些学者认为, 森林游憩实际上就是森林旅游。还有的学者将森林游憩看作人类在森林地中进行的任何活动。而森林地区是一个综合性的地域, 不仅包括林地, 还有草地、水体、岩石等各种相关的资源。虽然这些地方并没有为游憩活动提供直接的效用, 但是任何森林游憩活动都是在森林中进行的, 任何活动都是森林游憩当中的一部分。

从森林游憩概念来看, 未形成统一的规范认识, 不同的学者根据自己研究内容的角度, 对森林游憩进行了相关的概念界定。需要注意的是, 森林游憩与森林旅游存在差别, 森林游憩的范围比较广泛, 是一种宽领域的活动。我国对森林游憩的研究, 现阶段主要侧重旅游的相关功能, 而对森林游憩真正内容的相关研究相对来说比较少。

三、森林游憩的研究状况分析

1. 文献发表数量分析。

在中国知网上对近十年来以森林游憩作为关键词, 共搜索到181篇文章, 具体分布时间段, 见表1。

①从表格可以看出, 我国在文献方面, 近十年来对有关森林游憩的研究整体上呈现增长态势, 对森旅游憩的关注度不断提高, 研究日益深入。②我国森林旅游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开始了, 但对森林游憩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 研究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从2003年开始, 对森林游憩的研究逐步增多, 森林游憩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发表文献的数量增加。

2. 文献研究内容分析。

①国内研究较多地关注森林休闲活动研究, 而针对游憩活动的研究要少, 其中原因在于目前国内学术研究界对森林游憩的概念界定尚未达成一致;研究较多关注森林休闲和游憩行为, 对森林旅游者的空间以及森林游憩产品开发的研究较少;对城市森林游憩研究较多, 主要研究围绕城市居民森林游憩活动。②在研究中突出森林游憩功能, 森林游憩的功能主要有社会性、间接性、隐形性、地域差异性、传递性、脆弱性。③对森林游憩的研究还涉及因开发而导致的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并对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提出了一些见解。同时对城市森林游憩的研究相对比较多, 在181篇文章中, 有25篇, 大约占到13.81%, 大多关注城市居民森林游憩环境的建设以及城市居民满意度。

3. 国内文献所属学科分布情况分析。

对国内文献的统计分析发现, 森林游憩涉及的学科跨度很大, 包含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众多的学科类别, 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旅游学、林业学、资源科学、农业经济等学科, 其中最主要的是旅游学、林业学和农业经济, 说明旅游学、林业学以及农业经济是森林游憩研究的主要支撑。从国内文献学科分布的所属学科类别比例可以看出, 从管理学的角度研究森林游憩的文献还比较欠缺, 而这些研究有利于推动森林游憩的规范管理, 促进森林旅游健康发展。

4. 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的区别。

国外学者对森林游憩研究涉及的领域较为广泛, 并取得了一定进展, 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研究体系, 国内在这方面还存在很大欠缺。国内外研究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森林游憩的内涵。国内对森林游憩的概念没有统一的界定, 不同的学者对森林游憩的内涵有不同的认识, 研究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国外学者对森林游憩研究涉及的领域较为广泛, 并取得了一定进展, 对森林游憩的概念相对比较统一, 形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②研究的深度不同。我国学者对森林游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森林游憩的属性、实质、开发条件、规划等方面, 并且大都停留于概念探索和开发研究的初期阶段, 森林游憩价值评估研究在我国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国外对森林游憩的研究比较深入, 侧重森林游憩开发的政策设置以及开发的价值评价。③研究的广度不同。我国森林游憩的研究领域较狭窄, 过度侧重对个别领域或单项要素, 如森林游憩旅游规划和森林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 对其他领域如社区居民、旅游主体行为的研究相对较少。森林游憩开发涉及的内容较广, 而且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相互联系, 任何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都对整个目标的实现起着决定性作用, 因此应从单要素研究转移到全方位思考, 积极拓展研究领域, 完善研究体系。国外对森林游憩的研究领域较为宽阔, 不仅研究单项要素也研究森林游憩的整体状况。

四、对森林游憩的展望

我国居民游憩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双休日和节假日, 游憩的目的带有明显“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倾向性。如何让人们树立正确的森林游憩观, 引导合理健康的森林游憩行为;如何开发有效的森林游憩目的地、森林游憩产品, 发展森林游憩产业;如何在发展森林游憩业的同时保护好环境, 使环境与游憩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等等。这些方面是以后森林游憩理论研究的重点。作为游憩活动的行为者, 游憩消费者的素质对森林游憩产业的发展、游憩目的地的环境保护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以森林游憩消费者为中心开展研究, 探寻森林游憩消费者与森林游憩的互动关系规律, 寻求针对不同的森林游憩消费者而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以后的研究重点应是:①加强对森林游憩效益研究, 提高森林游憩研究水平;②对不同群体森林游憩行为规律的研究。③在研究中加强对相关产品的研究, 提高森林游憩发展水平。

五、结语

薄山林场森林植被涵养水源价值评估 第4篇

1 研究区概况

1.1 自然条件

薄山林场位于河南驻马店市确山县, 地处东经113°50′~114°30′, 北纬32°36′~34°44′, 总面积6 622 hm2, 森林覆盖率82%。林场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 年平均气温15.1℃, 年均降雨量971 mm, 年日照时数2 145.9 h, 无霜期220 d左右;东部土壤属黑粘土, 其余均为黄棕壤。

1.2 森林资源

薄山林场系桐柏山余脉的丘陵地, 植被属于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性植被类型, 主要树种为栎类 (Quercus spp.) 、马尾松 (Pinus massoniana) 、杨树 (Populus spp.) , 稀有树种是湿地松 (Pinus elliottii) 、火炬松 (Pinus taeda) 、毛竹 (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cv·pubescens) 。薄山林场森林面积达到6 244.13 hm2, 其中乔木林地面积为6 038.47 hm2, 占林地总面积的96.71%;灌木林地面积为205.66 hm2, 占林地总面积的3.29%, 不同类型森林植被的面积详见表1。

2 研究方法

2.1 观测评估方法

薄山林场不同森林植被类型的面积来自于二类森林资源调查及近年来林业统计数据, 年降水量为确山县气象局的观测数据;对林场不同类型森林的蒸散量与地表径流量进行了观测, 由于薄山林场森林覆盖率较高, 地表径流量较小, 本次评估未考虑地表径流量。根据以上数据, 参照国家权威的森林植被涵养水源评估模型, 计算森林植被的涵养水源量。

考虑到森林涵养水源与水库蓄水的本质类似, 因此采用水库工程的蓄水成本来确定森林涵养水源的经济价值。根据水库工程的蓄水成本 (影子工程法) 来确定, 水库库容造价C库采用水库蓄洪工程投资费用来代替水库工程单位库容造价, 2010年水库单位库容造价为7.0547元/m3 (中国水库年鉴) ;森林生态系统净化水质单位费用采用2010年全国城市居民用水平均价格, 为2.5元/t。

2.2 评估模型

森林植被水源涵养划分为调节水量和净化水质2个指标, 按照《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5]中的评估模型, 对薄山林场森林植被涵养水源的生态服务功能进行评估。

3 结果与分析

3.1 单位面积森林植被涵养水源的价值

从表2可以看出, 单位面积森林植被调节水量及其价值、净化水质的价值、涵养水源的价值由大到小的顺序为:针叶林>竹林>硬阔叶林>刺槐林>杨树林>灌木林>栎类。森林涵养水源生态效益物质量与价值量主要与林木蒸散量呈负相关, 蒸散量较大的森林植被类型, 其水源涵养生态效益的价值较小。

3.2 不同类型森林植被涵养水源的总价值

根据表2中的森林植被涵养水源量计算结果和表1中不同类型森林植被的面积, 计算森林植被调节水量及其价值、净化水质生态效益的总价值。薄山森林植被年涵养水源的总价值为2.78亿元, 不同类型森林植被涵养水源价值从大到小的顺序是:针叶林>栎类>杨树林>硬阔叶林>灌木林>刺槐林>竹林。

其中针叶林、栎类与杨树3种森林植被涵养水源价值占薄山林场森林调节水量总价值的91.29%, 而另外4种森林植被 (刺槐林、硬阔叶林、竹林、灌木林) 面积较小, 其涵养水源的价值占薄山林场森林植被涵养水源总价值的8.71% (表3) 。不同类型森林水源涵养价值的大小主要与其面积及其单位面积森林涵养水源价值的大小有关。

4 结论

薄山林场森林每年调节水量达到0.29亿m3, 森林植被涵养水源的总价值为2.78亿元, 其中, 针叶林和栎类两种森林植被涵养水源的总价值较高。单位面积森林植被涵养水源价值由大到小的顺序是针叶林、竹林、硬阔叶林、刺槐林、杨树林、灌木林、栎类。为保持薄山水库的蓄水功能, 提高水库水质, 应大力营造单位面积涵养水源价值较高的森林植被类型, 采取科学的管理措施, 提高薄山林场各类森林植被的质量, 充分发挥薄山林场森林植被涵养水源的生态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1]白育英.大青山水源涵养林生态效益的研究[J].内蒙古林业科技, 2000 (4) :16-19.

[2]鲍文.山民江上游油松人工林对降水的截留分配效应[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4, 26 (5) :10-12.

[3]蔡春菊.城市森林生态效益及其价值研究综述[J].世界林业研究, 2004, 17 (3) :17-20.

[4]蔡剑辉.城市森林的环境价值评估及其政策[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001.

上一篇:“悟”理下一篇:物流网络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