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控制护理范文

2024-09-03

疼痛控制护理范文(精选12篇)

疼痛控制护理 第1篇

关键词:神经外科术后,疼痛评估,疼痛护理,应用效果

疼痛是一种令人不愉快的主观感受和情绪上的体验, 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神经外科危重患者多, 病情复杂, 疼痛普遍存在。急诊的颅脑创伤、脑疝开颅血肿清除术, 突发的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术, 择期的颅脑肿瘤切除术、动脉瘤夹闭术、椎管内肿瘤切除术、神经减压术、颅骨修补术等。术后疼痛是机体受到手术刺激后的一种反应, 重度疼痛不仅可导致身体各器官功能改变, 还可导致内分泌、代谢、免疫和心理的改变。如在心血管方面可使心率增快、血管收缩、心脏负荷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等, 在胃肠运动功能方面, 抑制胃肠蠕动, 胃肠功能恢复延迟;在心理情绪方面可导致焦虑、忧郁、不满, 疼痛导致的睡眠障碍可产生行为和心情上的不良影响, 疼痛引起的烦躁导致意外拔管等风险。良好的术后镇痛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 且可以提高患者自身防止围术期并发症的能力, 利于患者术后康复。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人们对术后疼痛的认识存在误区, 认为术后疼痛是必然的, 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随着伤口的恢复可慢慢变好, 导致患者忍受疼痛不汇报, 护士未能及时评估发现患者疼痛, 影响疼痛控制, 患者术后疼痛得不到有效缓解。本文对2014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110例神经外科患者术后实施了疼痛规范护理, 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220例神经外科术后患者, 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0例, 男176例, 女44例;年龄19岁~78岁, 平均年龄 (43.2士12.5) 岁;血肿及手术类型:硬膜外出血血肿清除术20例, 硬膜下出血血肿清除术50例, 基底节区脑出血血肿清除术37例, 脑内血肿血肿清除术10例, 慢性硬膜下血肿血肿引流术5例,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1例, 椎管内占位肿瘤切除术1例, 脑梗死减压术6例, 脑内占位肿瘤切除术16例, 颅骨修补术50例, 垂体瘤术6例, 三叉神经减压术10例, 面神经痉挛减压术8例;术后48 h, 清醒患者116例, 意识模糊患者58例, 昏迷患者46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方式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行传统疼痛护理, 护士进行巡视, 听取患者自诉疼痛情况, 进行评估并汇报医生, 遵医嘱行疼痛处理。

1.2.2 观察组

由经过专门疼痛护理专科小组培训的护士组成护理单元, 护士在患者入院后即按照规范的疼痛护理管理程序实施护理干预。 (1) 对责任护士进行相关培训考核, 首先进行镇静 (Ramsay) 和镇痛评估方法、镇静镇痛药物知识、给药方法、不良反应观察等进行培训, 对评估结果有异议时, 双人同时进行评估, 直至评估正确为止。在理论上结合临床实际镇静镇痛不足或过深的案例进行分析, 不断提高镇静镇痛的专业知识, 责任护士要负责实时监测和评估镇静镇痛的深度。Ramsay评分小于2分为镇静不足, 大于2分为镇静过度。疼痛大于3分为镇痛不足, 同时对评估的结果和所做的处理进行记录。 (2) 疼痛评分工具及记录患者的主诉是疼痛存在及其强度的最可靠指征, 对于清醒患者, 我们使用“长海痛尺”, 向患者及家属呈示长海痛尺, 解释进行疼痛评估的意义, 解释痛尺的构成和用法, 使患者明白疼痛是一个广泛的概念, 并不局限于严重或难以忍受的疼痛感觉。确认患者已经理解疼痛概念, 如患者能列举不同身体部位不同性质的疼痛例子。确认患者已掌握长海痛尺的用法, 如患者对其经历过的疼痛能应用痛尺进行评分。长海痛尺是结合数字与语言的疼痛评分工具, 即从0~10分表示从无痛到最痛, 0分表示无痛, 2分为轻度疼痛, 4分为中度疼痛, 6分为重度疼痛, 8分为剧烈疼痛, 10分为疼痛无法忍受。对无法自我表达疼痛的危重患者, 如有意识障碍、机械通气的重症患者, 我们使用加拿大学者Gelinas等2006年研究设计的重症疼痛观察工具 (critical-care pain observation tool, CPOT) 。此评估工具由2013《成人患者疼痛、躁动和谵妄临床时间指南》推荐使用。包括:a) 面部表情;b) 动作;c) 肌张力;d) 气管插管患者机械通气的顺应性和非插管患者的发音。每项指标评分为0~2分, 总评分为0~8分。0分代表不痛, 8分代表最痛。使用疼痛评估工具有助于提高护士的疼痛评估和护理记录质量。责任护士每4 h 1次对患者术后早期疼痛进行评估, 并把分值填于护理单疼痛评分相应栏内。 (3) 疼痛评估方法宣教。病区设立疼痛知识宣教栏, 每季度更换宣教内容, 给予术前患者影音资料宣教, 责任护士于手术前再次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疼痛知识宣教, 告知患者及家属疼痛缓解的重要性, 忍受疼痛无益,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引起疼痛的原因, 疼痛是可以通过药物控制的。告知疼痛的治疗方法, 如口服或肌肉注射或静脉给药等, 告知疼痛如何汇报, 如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等有无伴随症状, 及讲解一些止痛药的作用及副作用, 消除患者的顾虑。使患者一感觉到疼痛就会及时主动地与医护人员进行交流。 (4) 术后疼痛控制目标:最小的不良反应, 达到最佳的躯体、心理功能、生活质量, 提高患者满意度。使疼痛分数≤3分, 若患者疼痛分数持续高于5分时汇报主管医生, 按医嘱给予镇痛处理, 30 min后再进行疼痛评估。如使用止痛药物未缓解或出现不良反应, 通知医生并协助处理, 做好记录。

1.3 观察指标

收集患者术后48 h内的疼痛评分资料, 筛选2组中疼痛分数>3分的患者, 记录疼痛分值分布及计算平均分值;观察2组患者中度 (4~5分) 、重度 (6~7分) 以及剧烈疼痛 (8~10分) 的例次分布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u检验, 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平均疼痛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2组患者疼痛严重度比较

2组中度、重度以及剧烈疼痛的患者例次分布情况, 见表2。

3讨论

目前疼痛已成为继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之后的第5生命体征, 术后疼痛影响机体的康复, 延长住院时间, 故对疼痛患者进行规范的疼痛护理是一个护理新理念, 也是优质护理的体现。开颅术后患者意识模糊, 如因镇痛不足, 患者存在躁动现象, 可使脑耗氧量增加, 颅内压升高, 脑血流量减少, 会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 从而加重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 严重者导致脑疝, 影响呼吸中枢[1], 故对躁动患者给予约束和镇静。对于镇静中的患者应用Ramsay镇静评分进行评估, 及时调整镇静药物剂量。在临床, 准确及时获取患者疼痛信息并简明精确地记录, 及时利用评估信息进行疼痛处理能提高医疗护理质量[2]。患者对镇痛不满意的原因有缺少系统和有科学依据的评估, 因此, 疼痛评估成为规范性疼痛护理的首要问题[3]。本文中的长海痛尺, 集合视觉模拟评分法和程度评分法, 术前确认患者已经掌握了长海痛尺的构成和用法;对不能语言的患者使用CPOT法, 及时给予镇静镇痛, 同时评估镇静指数, 防止过度镇静呼吸抑制, 及镇痛不足、烦躁、意外拔管等。在护理记录单上, 有疼痛评分一栏用以记录患者的疼痛评分情况, 发挥了疼痛评估提醒作用, 有利于评估结果切实记录, 提高了评估频次。本文中, 患者术后疼痛管理目标, 疼痛评估的间隔及时间也明确规范, 结果显示, 经过对患者实施规范性疼痛护理后, 效果明显。患者对我们医护的服务满意度提高了, 情绪平稳, 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在疼痛护理中, 护士担当重要的角色, 要成为患者疼痛的主要评估者, 止痛措施的具体实施者, 患者及其家属的教育和指导者, 所以护士要改变过去的陈旧观念, 特别是对术后返房的患者, 在对患者进行疼痛治疗时, 要积极主动, 认识到疼痛对患者来说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改变患者及其家属认为术后疼痛是正常的表现, 是必须经历的过程, 担心使用镇痛剂对身体、大脑产生影响而要求患者坚强, 去忍受疼痛。我们每一名护士都应该对患者有同情心, 进行换位思考, 把自己作为一名患者去体验, 只有去观察患者, 和患者沟通才能准确评估。如果和患者互相信任, 他们会更相信我们, 更好地配合治疗。同时, 在患者休息时, 尽量减少外界环境对患者的刺激, 在进行治疗护理时要注意动作轻、稳、准, 应用心理疗法和暗示疗法, 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疼痛。使患者深切体会到医护人员对他们的关爱。

参考文献

[1]曹伟新, 李乐之.外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363.

[2]李东文, 徐燕, 宁丽欣.浅析术后疼痛的有效管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7, 24 (7) :35.

手术后疼痛护理 第2篇

术后疼痛是机体受到手术伤害刺激(组织损伤)后的一种反应,包括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一系列反应。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疼痛已成为继体温、脉搏、唿吸、血压4大生命体征之后的第5生命体征,日益受到重视。调查发现,约95%的手术病人会对疼痛的惧怕而引起担心、焦虑和不安,有些则引起心慌、血压增高。术后因咳嗽及转动体位,分泌物不易排出,引起肺部胀和肺部感染等,这些直接影响到术后恢复的效率。

因为手术造成的组织损伤,不仅仅局限于皮肤,肌肉、内脏器官都会受累,术后疼痛的来源,包括体神经和内脏神经的双重激动。神经系统的损伤、刺激造成的疼痛感觉,其根本原因还是肌肉、肌腱的损伤对神经系统的刺激,造成的异常感觉。术后疼痛及其应激反应,将对机体多个方面带来不良反应,直接影响术后康复。术后疼痛导致的机体病理生理改变不容轻视,它不但使循环、唿吸、消化、内分泌、免疫、凝血等系统发生改变,而且剧烈的疼痛可以造成精神创伤。治疗和缓解这种疼痛没有其他办法,除了多休息,如果实在疼得不行了可以合理的吃止痛药。

疼痛控制护理 第3篇

【关键词】疼痛控制;护理;创伤性骨折;术后康复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2-0136-02

创伤性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其发生率高。创伤性骨折患者在术后会产生一定的疼痛感[1],需要采取护理措施去减轻患者的疼痛。我院将创伤性骨折80例作为研究对象,详细报告如下:

1创伤性骨折患者资料和护理方法

1.1基线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创伤性骨折患者(属于2014年7月~2015年10月期间)作为研究对象,一组有40例患者。

对照组: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范围16~70(41.25±10.58)岁。

观察组: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范围17~71(42.01±10.63)岁。

对照组和观察组创伤性骨折患者在基线资料方面比较差异不明显,P值大于0.05。

1.2护理方法

创伤性骨折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对照组),护理人员密切监测患者的体征,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康复指导。

创伤性骨折患者采用疼痛控制护理(观察组),具体操作如下:

(1)健康教育:通过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来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向患者介绍创伤性骨折的相关知识和护理措施。

(2)环境护理:护理人员对病房进行消毒清洁,保持室内通风和安静。

(3)心理护理:通过音乐、交流等方式使患者精神放松,缓解紧张情绪,转移患者的注意力,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

(4)镇痛护理:使用冰敷和按摩等措施缓解患者肢体血液循环不畅等情况,减轻患者的疼痛。

(5)饮食护理:护理人员叮嘱患者家属多给患者食用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热量的易消化清淡饮食,多食用核桃、芝麻等促进肠胃蠕动的食物,禁刺激性食物。

(6)康复护理:根据患者的疼痛情况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帮助患者进行全身肌肉放松、收缩训练,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3.1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创伤性骨折患者的疼痛情况。

1.3.2判定标准

无痛:患者无痛感

轻度疼痛:疼痛感轻微,在可忍受的范围内。

中度疼痛:疼痛感明显,勉强可忍受。

重度疼痛:疼痛感剧烈,难以忍受。

1.4统计学处理

将两组创伤性骨折患者的疼痛情况数据录入到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用%表示疼痛情况,以(n)%形式表现,使用卡方进行数据检验。当P小于0.05时,表示两组创伤性骨折患者的各项资料数据对比有明显的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

2实验结果

在经过护理后,观察组创伤性骨折患者的疼痛程度明显比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所示:

3讨论

创伤性骨折在骨科中较为常见,一般是由交通意外、高处坠落等因素导致的{2]。近年来,随着汽车数量和高层建筑的不断增加,创伤性骨折的发生率也不断上升,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健康[3]。创伤性骨折患者在术后进行护理有利于其康复。

常规的护理措施并不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在患者的术后康复上效果不佳。

疼痛控制护理从健康教育、环境护理、心理护理、镇痛护理、饮食护理和康复护理6个方面为创伤性骨折患者进行护理,健康教育和环境护理能够使患者的心情平静,心理护理能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减轻其疼痛感,镇痛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饮食护理能补充机体营养,有助于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康复护理以患者为中心,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展康复训练,有利于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术后康复速度[4]。为创伤性骨折患者进行疼痛控制护理在改善患者血液循环[5]和疼痛程度中作用极大,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本文旨在研究对创伤性骨折患者进行疼痛控制护理在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将我院收治80例创伤性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疼痛控制护理。对照组创伤性骨折患者的疼痛情况不如观察组,观察组为创伤性骨折患者进行疼痛控制护理,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实施疼痛控制护理有利于创伤性骨折患者的术后康复,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有利于患者的预后,效果好。

参考文献:

[1]蒲小兰.疼痛控制护理对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康复的干预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29):2-2.

[2]曹光岩.疼痛控制护理对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5,15(36):250-250.

[3]杨艳莉.疼痛控制护理对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J].中国伤残医学,2015,23(10):152-153.

[4]赵艳梅.分析探讨疼痛控制护理在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康复的应用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15,0(6):237-238.

晚期肝癌的疼痛控制与关怀护理 第4篇

1 肝癌疼痛的控制

肝癌疼痛控制的主要原则:1983年WHO提出了癌症镇痛药的阶梯用法及从少侵入性/低危险性逐步到高侵入性/高危险性的步骤。

1.1 肝癌疼痛的药物控制

应用的药物分4类:第1类非阿片类镇痛剂 (阿斯匹林、强痛定、平痛新、消炎痛等) 。第2类为弱阿片类镇痛剂 (可待因、羟二氢可待因酮、丙氧吩、右旋丙氧吩等) 。第3类为强阿片类镇痛剂 (杜冷丁、吗啡、二氢吗啡酮、羟氢吗啡酮、盐酸吗啡等) 。第4类辅助性药如利他林能增强麻醉剂的止痛效果, 并能减轻麻醉剂的镇静作用。

吗啡等阿片类镇痛药是控制晚期肝癌疼痛的主要药物, 因而在应用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 剂量:剂量按个体化原则由效果而定, 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大剂量, 使用能使病人耐受疼痛的最小剂量。加大吗啡口服量是不会造成病人用药剂量的依赖性, 也无呼吸抑制之类的严重反应, 不会缩短寿命, 但有时会产生恶心、便秘、轻度意识障碍等副作用。

(2) 给药途径: (1) 口服法。采用口服的长期适宜给药法, 其耐受性和依赖性被减少到最低限度, 而且使用最方便。临床有口服硫酸吗啡片、口服直释硫酸吗啡片 (IRMS) 和口服控释硫酸吗啡片 (MSC) , 其中MSC是优于IRMS的长效镇痛药 (每12小时1次) , 给予中、重度肝癌相关痛病人按1次/12小时服用, 能使80%左右病人获得疼痛的缓解。该药副作用少, 它允许不中断睡眠。MSC是新一代的吗啡制剂, 有提高病人生存时间的良好效果, 它被WHO推荐为治疗长期持续性癌痛的首选药物。 (2) 直肠给药。不能口服的晚期肝癌痛病人, 选择直肠给药法, 一般选用含氢化吗啡酮、羟二氢吗啡酮和吗啡的栓剂。最近新出的一种新型栓剂—盐酸吗啡中空栓剂, 其优点是可任意调整盐酸吗啡用量, 可随时配制, 并有利于麻醉药的管理。 (3) 皮下注射。本法是需肠道外给药, 是肝癌病人的首选方法, 能使用便携式注射器可在家治疗。

1.2 药物阻滞破坏痛觉神经通路

通过吗啡等镇痛剂的治疗虽可使80%左右的病人疼痛缓解, 但仍有约20%的病人因药物副作用难以忍受或麻醉药物难以通过血脑屏障达到脊髓的阿片受体, 应考虑按照WHO阶梯镇痛法采取药物阻滞破坏痛觉传导通路。腹腔神经丛是上腹部内脏交感神经汇聚的中心。对其破坏阻滞可使肝癌等引起的疼痛产生较满意的镇痛效果, 缓解率达80%~94%。Kappis于1914年首先采用了腹膜后经皮途径。方法是在T12!L1水平穿刺注入50%的乙醇40~50 ml;以后陆续开展了腹膜前进针途径, 经主动脉途径以及腹腔手术时直视操作。Flanignd报道, 手术中进行阻滞, 疼痛缓解率达88%, 正规操作下, 很少发生气胸、乳糜胸、下身麻痹等并发症。

2 临终关怀护理

肿瘤疼痛护理新进展 第5篇

2009-02-02

癌症疼痛护理新进展 江苏省肿瘤医院 高群英

在癌症患者的自觉症状中,疼痛的发生率最高,WHO统计:全世界癌症患者伴有疼痛的比例为30-50%,晚期患者为60-90%[1]。疼痛对机体的躯体、精神心理、社会人际关系等方面均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全面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的镇痛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护士对患者进行有关疼痛知识的宣教,在工作中寻求各种方法减轻患者的疼痛,是提高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2]。

1、癌症疼痛分类:

根据致痛原因,癌症疼痛可分为:①癌组织本身引起的疼痛,系由于癌肿发展、浸润、引起周围组织炎症、渗出、肿胀,压迫或破坏神经;②机体因癌症而发生病理生理变化,引起肌肉关节疼痛;③因癌症合并症而引起疼痛,如神经炎、口腔炎、带状疱疹;④因癌症影响患者生活方式、免疫能力、全身状况而引起疼痛,如手术后疼痛,化学治疗引起的粘膜炎、神经炎,放射治疗引起的炎症、灼伤、溃疡等[3]。

2、癌性疼痛的护理评估

2.1 0-10级线性视觉模拟评分法 标尺从左到右依次标有0-10的数字, 0代表无痛, 1代表最轻微的疼痛,10代表最严重的疼痛,数字越大,表示疼痛强度越大。使用时先向患者解释,由患者标出自觉疼痛程度在标尺中所处的位置。评估标准:轻微疼痛(1-4级),如不适、重物压迫感、钝性疼痛、炎性疼痛;中度疼痛(5-6级),如跳痛和痉挛、烧灼感、挤压感和压痛;严重疼痛(7-9级),如妨碍正常活动;剧烈疼痛(10级),疼痛无法控制。该评分法利于护士准确掌握疼痛程度,适于动态评估,控制疼痛的效果。但赵继军等认为其刻度较为抽象,个人理解的随意性较大,从而易导致评估的结果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

[5]

[4]综述:

2009-02-02 2.2 Wong和Banker面部表情量表法评估疼痛[6] 该方法用6种面部表情来表

达疼痛程度:(1)非常愉快,无疼痛:(2)有一点疼痛;(3)轻微疼痛;(4)疼痛较明显:(5)疼痛较严重;(6)剧烈疼痛,但不一定哭泣。从微笑到悲伤至哭泣来表达疼痛程度,此法适合任何年龄,没有特定文化背景或性别要求,易于掌握,对于急性疼痛、老人、小儿、表达能力丧失者特别适用。2.3 程度分级法: O级:无痛。

Ⅰ级:轻度疼痛(虽有疼痛但可忍受,能正常生活,睡眠不受干扰)。Ⅱ级:中度疼痛(疼痛明显不能忍受,要求用止痛药,睡眠受干扰)。Ⅲ级:重度疼痛(疼痛剧烈,不能忍受。需要用止疼药,睡眠受严重干扰)。

3、癌症疼痛治疗:

3.1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癌症疼痛治疗的主要方法。WHO提出的三阶梯镇痛方案是目前世界公认的一套简单有效、可合理安排的治疗方法。轻度疼痛:非鸦片类止痛药加辅助药物;中度疼痛:弱阿片类加非鸦片类止痛药加辅助药物;重度疼痛:强片类加非鸦片类止痛药加辅助药物类[7]。熊华等报道癌症疼痛患者接受泰勒宁镇痛治疗后疼痛程度显著降低,镇痛治疗总有效率为82.7%,连续用药后镇痛疗效稳定[8]。秦英等报道126例重度癌性疼痛患者应用美菲康(盐酸吗啡缓释片)止痛,取得满意的疗效[9]。

3.2硬膜外PCA止痛治疗 对于经口服及注射止痛药物效果不佳,且毒副作用较大的患者,硬膜外PCA止痛治疗是一种有效的除痛方法[10]。

3.3中医治疗 杜小艳应用镇痛酊剂外搽治疗癌性疼痛41例,取得满意疗效[11]。陶敏等中医水针治疗晚期肿瘤疼痛,有确切的止痛效果,对晚期癌痛有效率100%。此法是根据病种和疼痛部位不同选取不同穴位,以颅痛定、地塞米松、维综述:

2009-02-02 生素B12穴位注射,同于中医传统的针刺,通过经络起镇痛作用,又结合了现代医学的特点,用药物调节内分泌[12]。

3.4电疗、针刺疗法 这2种疗法直接作用于患者的疼痛部位,采用电刺激神经或用针刺激穴位的方法,来镇痛辅助治疗,效果显著。此外,通过按摩改善血液循环,减轻癌痛和采用气功延长镇痛时间都是辅助治疗的有效手段[13]。

3.5心理治疗 包括生物反馈、自我催眠、分散注意力和幽默等方法使患者心理上得到放松,从而减轻癌痛。此外,医务人员还可以不定期地为患者播放适当的音乐,唤醒其生命的自我意识,克服焦虑心理,也能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13]。4、癌痛治疗的影响因素[14] 4.1 与医护人员有关的原因

4.1.1对癌性疼痛严重程度估计不足 郑莹等[15]对上海市76所医院1415名医生进行癌症疼痛治疗认识的现状问卷调查,结果表明42.8%的医生认为能够准确判断患者的疼痛强度的是主管医师,4.7%的医生认为是患者家属。而实际上,医护人员对疼痛强度的评估与患者自我感觉符合率仅33%,且54%医护人员判断疼痛的程度较患者自我感觉轻一个等级以上[16]。由此可见,医护人员判断准确率较低,这是造成癌性疼痛治疗不充分的重要原因之一。

4.1.2缺乏足够的处理癌性疼痛知识和技能 黄晓蕾等[17]对27省市的126名护士调查结果显示,36%的护士不能正确写出三阶梯止痛的定义,99%不能正确写出三阶梯止痛的内容。同样在处理癌痛上也存在问题。郑莹等调查表明[15],在接受癌痛治疗的患者中癌痛持续1个月以上才得到治疗的患者占24.49%,且有8.7%的医生在患者服用药物无法达到止痛效果时,不采用任何措施。以上资料显示,医务人员仍缺乏足够的处理癌性疼痛知识和技能,所以临床上应加强对癌痛知识的教育和宣传。

4.1.3过分担心药物的成瘾性 虽然大量研究和调查表明,不论麻醉药的剂量多大,用药多久,在用麻醉药镇痛患者中,成瘾的发生率小于1%。然而对医护人综述:

2009-02-02 员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医护人员担心药物的成瘾性,如上海地区36.7%医生担心药物成瘾,非肿瘤科医生比肿瘤科医生更担心成瘾[15];27省市护士调查显示88%护士担心药物成瘾性问题[17]。可见,医护人员普遍存在顾虑药物成瘾性问题,这种顾虑必然会造成临床上用药剂量不足或减少用药次数,从而导致治疗不充分。

4.2 与患者有关的原因

主要是患者不如实报告疼痛。李漓等[18]对212例癌症患者所经历的疼痛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仅12.74%的患者会主动报告疼痛。许怀麟等[19]的调查也表明,24%的患者有意隐瞒病情,主要表现在患者陈述病情时隐去疼痛的病史或降低疼痛的等级。这样会在医护人员对疼痛评估时造成误导,从而成为治疗不充分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患者认为晚期癌症本身就有疼痛,疼痛是不可避免的,另外担心对止痛药产生耐受性,以后疼痛加重时无药可治。

4.3 与社会因素有关的原因

4.3.1对药品控制过严 吗啡消耗量已作为WHO评价一个国家癌痛控制状况的重要指标,而吗啡在中国的消耗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郑莹等

[15]

对上海市的调查表明,影响癌痛控制的第一位原因就是“阿片类药物使用限定过多”。所以医药卫生管理部门应相应改变医药管理条例,放宽对药品的控制,以适应临床需要。

4.3.2治疗费用过高 卫生部推荐的三阶梯止痛方案的代表药物中,临床上以控释片应用最多,但该类药物价格较贵,而患者需要较长时间服用,因而患者难以承受巨额的治疗费用。

5、疼痛处理中的道德问题[20]

作者认为,如果认同病人有权力要求有效止痛,那么护士就有责任维护这个权利,反之,对病人就是一种伤害。有些医护人员不知道怎样识别和治疗病人的疼痛,因而常忽视止痛药的正确使用,护士不提供足量止痛药的关键原因是担心会加速病人死亡。一位病人在吗啡治疗后死亡,即使有经验的专科护士也可能认为综述:

2009-02-02 是她们的护理措施加速或导致了病人的死亡。虽没有一个护士因执行医嘱应用过量止痛药而被起诉,但有些护士也可能担心法律责任。对此,“促进临终病人舒适和止痛”规则中明确指出:对临终病人疼痛的及时处理,应果断地使用有效足量的止痛药,最大程度地缓解症状,即使以生命为代价,也是伦理学允许的。当疼痛不能控制时,在临终病人身边工作的人都知道难以控制的疼痛能导致病人失望、沮丧、自杀倾向或寻求死亡;反之,当疼痛被很好地控制后,大部分病人可能放弃先前的想法。在有效的姑息治疗和止痛护理下,约95%临终病人的疼痛是可以忍受的。护士的职责是保护病人免受伤害,但却要执行“有害”剂量用药止痛,这与她们的责任相冲突。护理人员必须明白简单地拒绝一个疼痛病人,在道德上是不能接受的。但是也不应该推测病人愿意控制疼痛而承受加速死亡的危险。护士必须向病人和家属讲清这些问题,并尊重他们的选择。尽管主张对病人适当止痛,但仍有非常多的病人在疼痛中死去。作者认为在任何情况下,对忍受疼痛的病人给予充分治疗是必需的,而不是随意的,决不能忽视其中的道德责任。

6、癌痛护理

6.1一般护理 通过仔细观察患者所采取的姿势和体位、面部表情、情绪状态、面色、出汗、肌肉紧张,监察心率、呼吸、血压、脉搏等,全面了解病情。当病人出现不适时应及时解决处理,尽快消除不适,以免加强恐惧、悲观心理 [21]。

6.2 按时、按阶梯、个性化给药、注意给药细节 按三阶梯给药法给药,达到癌症病人夜间睡眠时无痛;白天休息时无痛;日间活动和工作时无痛[22]。注意观察用药后不良反应,如便秘、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并及时对症处理。

6.3心理护理 在人们心目中,仍然是以“不治之症”的观点来看癌症,一般人对癌症都有恐惧心理,而确诊癌症对病人在精神上是沉重的打击,病人常惊慌失措,认为生命快要结束,疑病心理特别重,稍感某处不适,即怀疑是癌症转移,因精神紧张而产生恐惧、绝望的心理[23]。因此,在护理癌症病人时,必须注意心理支持,引导病人自我调控情绪和行为,做一些简单的放松活动,分散病人注意力。如计数、看报、听音乐、看电视、与人交谈等,病人通过重新调节情绪,学会自我克综述:

2009-02-02 服不良情绪,学会用良好的情绪和积极的精神状态来对待癌痛,从而达到治疗癌痛的目的。另外,家庭具有影响和调节力,缺乏家庭支持的平凡人往往难以忍受癌症疼痛,支持型的家庭环境可以增强癌症患者抗病能力[24]。

综上所述,目前对于癌症疼痛护理的研究越来越多, 也越来越细。我们期待着新的突破,生产出效果强、副作用少的镇痛药;另外心理护理也不再是简单的语言安慰,而是由专业心理技师对患者实行音乐疗法、催眠术、松弛训练等。这些都要求我们护理人员除了完成日常护理工作外,还要加强心理学及边缘学科知识的学习,真正为患者提供心理护理技术,更好地服务于病人,使癌症疼痛的护理出现新的飞跃。

参 考 文 献:

[1] 曹军宁.肿瘤内科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4, 405. [2] 李琳.癌症疼痛的护理进展[J].实用护理杂志1992,8(4):1 [3] 刘小静,张敬伦.癌症疼痛的治疗与护理[J].肿瘤防治杂志,2000,第7卷第1期

[4] 佟术艳.疼痛的护理评估[J].中华护理杂志, 1995, 30(2):123~124.[5] 赵继军,陆小英,赵存凤等.数字疼痛量表和描述疼痛量表的相关性研究和改进[J].现代护理,2002,8(9):660-661 [6] 申萍摘,施 毅校.Wong和Banker面部表情量表法面部表情量表法评估疼痛.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8年,第17卷第3期

[7] 唐维新主编.实用临床护理三基理论篇.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335 [8] 熊华,邹燕梅,于世英.泰勒宁治疗癌症疼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新药杂志,2008第17卷18期

[9] 秦英,王关芬,白桦,王芳玉, 向亚娟.美菲康在癌症疼痛患者应用中的护理体会[J].重庆医学,2008年8月第37卷第15期

[10] 李越,马长青.晚期癌症患者硬膜外自控镇痛(PECA)疗效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1999年第26卷第12期 综述:

2009-02-02 [11] 杜小艳.镇痛酊剂外搽治疗癌性疼痛41例[J].湖南中医杂志,第17卷第4期

[12] 陶敏,鲁汉英,陈南珠,钱淑芬,官成浓,侯天印.水针治疗晚期肿瘤疼痛的临床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1998年10月第33卷第10期

[13] 谭芳.癌性疼痛的控制、辅助治疗及护理[J].当代护士,2003年第9期 [14] 朱丽霞,高凤莉.癌痛控制的状况及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5年3月第40卷第3期

[15] 郑莹,李德录,许德凤,等.上海市医生对癌症疼痛治疗认识的调查[J].中国肿瘤,2001,10(7):393-395 [16] 佟术艳.疼痛的护理评估[J].中华护理杂志,1995,30(2):123-125.[17] 黄晓蕾,马双莲,张金芳,等.27省市护士对癌痛治疗相关知识了解程度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1,10(7):22-25 [18] 李漓,王兵,袁方,等.癌症患者的疼痛状况调查及护理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0,15(4):200.[19] 许怀麟,谢德荣,陈岱佳,等.癌性疼痛治疗不充分的原因及对策[J].新医学,2001,32(2):105.[20] 李慧莉,张俊红摘,何学鹏,闵丹琳校.癌症疼痛处理中的道德问题[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1年第20卷第3期

[21] 石红梅.减轻晚期癌症疼痛的护理体会[J].河南肿瘤学杂志,2002年12月第15卷第6期

疼痛控制护理 第6篇

【关键词】疼痛护理;泌尿外科;术后疼痛;护理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319-02

术后疼痛不仅影响了患者的心情,而且还会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延迟患者的呼吸、咳嗽和功能锻炼,增加了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1] 。因此,术后的疼痛护理已经越来越受到临床上的重视。为了减少泌尿外科患者术后疼痛的程度,我院于2013年12月至2014年4月对40例泌尿外科患者实施疼痛护理,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泌尿外科的患者,纳入标准:⑴均履行知情同意手续;⑵无凝血功能障碍、贫血及恶液质;⑶无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⑷认知、沟通能力正常,能配合完成调查。排除标准:⑴认知障碍;⑵免疫系统严重疾病意者。⑶近3个月服用精神药物的患者;⑷急诊手术患者;男46例,女34例,年龄18~60岁,平均42.5±12.6岁。手术种类:肾切除10例,肾肿瘤切除12例,肾囊肿去除24例,取肾结石34例。将该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由同一组医护人员进行手术,手术方式基本一致,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疼痛护理,具体内容如下:

1.2.1 镇痛以及心理护理

术后根据患者的病情,正確使用镇痛药物,调整好用药的时机和剂量。客观分析镇痛药的优势和弊端,打消其对疼痛的顾虑,在患者疼痛出现之前给予预防性用药。告知疼痛是术后正常现象,让患者学会忍耐,疼痛缓解后停止用药,以免出现耐药性和成瘾性。多关心患者,与患者进行沟通,术后患者疼痛时及时到达患者身边给予安慰和心理支持,引导患者摆脱疼痛或淡化疼痛的意念,利用听音乐、谈心和看感兴趣的电视节目等方法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减轻疼痛,减少因疼痛引起的焦虑、烦躁和恐惧心理[2] 。指导患者作放松动作,如叹气、腹式呼吸、用衣物支撑切口等,使张力性的切口松弛下来,减轻疼痛。

1.2.2 物理疗法护理

解释正确体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取得家属的理解,督促家属对患者进行局部按摩,增加被活动量以减少疼痛,按摩时动作要轻柔。还可在伤口部位给予冷敷和热敷,减少疼痛。

1.2.3换药时的护理

患者切口辅料换药时,动作应轻柔、准确,不可犹犹豫豫,减少对患者的疼痛刺激。换药前可鼓励患者适量进食,提高对疼痛的耐受程度。换药时,护士保持和蔼的态度,亲切的开导患者,告知患者配合的方法,最大限度的减少疼痛。

1.3 观察指标

⑴术后疼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评估两组术后24h、48h、72h时疼痛,共评分0~10分,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痛,让患者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进行评分,评分越高,疼痛越剧烈。⑵住院时间。⑶护理满意度:出院前采用我科室自行设计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包括对护理过程、护理效果以及服务态度满意情况,划分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3个等级。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数据统计软件,计量资料(X±s)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描述,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术后24h、48h、72h时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手术是治疗泌尿系统疾病的重要方式,但疼痛是手术后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往往难以控制。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疼痛已经成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后的第五生命体征。随着对疼痛管理研究的深入,疼痛护理工作日益受到重视。有研究显示,完善的术后疼痛控制,可以改善患者术后的器官功能、远期生活质量和整体功能状态,改善患者的转归[3] 。本研究对40例泌尿外科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疼痛护理,主要措施有镇痛以及心理护理、物理疗法护理、换药时的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术后疼痛轻,住院时间少,护理满意度。术后疼痛控制护理从生理镇痛、心理镇痛以及按摩镇痛三个方面,减少了创伤、心理因素和术后严重带给患者的疼痛。疼痛护理在实施的过程中不仅体现了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也有效提高了护理质量。综上所述,疼痛护理是人性化护理的重要体现,能够明显减少泌尿外科患者术后疼痛,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改善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张润芳,张宏,周俊林.护理干预对泌尿外科术后疼痛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3,11(5):220-222.

[2]王红婷.综合护理干预在泌尿外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32):32-33.

疼痛控制护理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肿瘤患者158例, 入选标准为知道自己患了癌症、能够读写、住院1周以上, 并且知情同意。其中男106例, 女52例, 年龄18~80岁, 平均52.62岁。诊断为肝癌65例, 乳腺癌23例, 肺癌20例, 胃癌23例, 直肠癌15例, 其他癌12例。癌症分期为Ⅰ期11例 (7.0%) , Ⅱ期25例 (15.98%) , Ⅲ期46例 (28.62%) , Ⅳ期76例 (48.40%) 。

1.2 癌症疼痛的评估

疼痛强度的评估采用线性视觉模拟评估尺 (Visual Analog Scale, VAS) [2], 即一条长10cm的水平或垂直线, 0表示无痛, 10表示可能出现的最剧烈的疼痛, 两端之间为不同程度的疼痛。由患者回忆发病以来最痛时及目前 (近24 h内) 的疼痛强度, 根据自我感觉在此线上作标记。

2 结果

2.1 癌症患者对疼痛的感受及用药情况

患者描述其疼痛的性质为“绞痛、针刺样痛、酸痛、隐痛、相当难受”, 部位依疾病种类的不同而不同。158例中47例 (30.06%) 发病以来从未经历疼痛, 111例 (69.94%) 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见表1) 。

111例患者中, 105例 (94.20%) 使用或服用了止痛药, 其中20例 (19.08%) 使用了一阶梯解热镇痛类药如去痛片、布洛芬等, 50例 (48.07%) 使用了二阶梯弱阿片类止痛药如强痛定, 35例 (32.85%) 使用了三阶梯止痛药如吗啡等。

2.2 患者对癌痛治疗的了解及态度

患者知道自己所用止痛药药名者24例 (21.77%) , 有27例 (24.49%) 运用了1种或几种非药物治疗措施如热敷、音乐疗法等减轻疼痛。癌症患者对疼痛及其治疗的态度与了解途径见表2。

3 讨论

癌痛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和生存质量。晚期癌症患者最主要的护理问题之一是疼痛, 有人报道在晚期癌症患者中, 疼痛占70%~91%[3], 因此, 对癌症疼痛的正确评估及治疗、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护士在癌症疼痛的控制中起重要作用。 掌握正确的评估方法, 实施有效的措施和完善的护理, 可缓解癌症患者的疼痛, 提高生存质量。

WHO认为, 有效的疼痛治疗可以使80%~90%患者的癌痛得到控制。本调查显示69.94%的癌症患者经历不同程度的疼痛, 经过治疗, 癌痛有较大程度的缓解。仍有41.13%的患者经历中至重度疼痛。通过患者对疼痛程度及性质等的评估、描述, 可见他们能够而且愿意学到有关疼痛处理知识。结果也显示患者对癌痛治疗仍存在误解。仅12.65%的患者会主动报告疼痛。这是因为多数患者认为“生病就是应该有痛”等。43.98%的患者认为用止痛药会成瘾, 这也影响患者主动报告疼痛。此外, 有23.17%的患者不了解癌痛知识, 仅有21.77%的患者知道所用止痛药药名, 24.49%运用了非药物措施缓解疼痛。这意味着患者有关癌痛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 应加强对患者的教育。护士与患者的接触时间较多, 应在病人教育中起主导作用。改变对疼痛的观念, 使护士不断更新知识, 掌握疼痛护理的有关知识和技能;患者应及时报告疼痛, 护士应向患者询问、准确评估、积极采取措施缓解疼痛。在对疼痛进行评估时, 要切实把握疼痛的过程、强度、性质以及疼痛所致的运动障碍等多项内容, 要对疼痛进行包括心理、社会等在内的全面分析。 护士应仔细、按时地评估疼痛。更新对止痛药物的认识, 保证药物止痛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 缓解癌性疼痛重要的是正确评估疼痛程度, 充分重视患者对疼痛症状的自我感觉;严格遵守有效控制疼痛的指导原则, 按医嘱及时、足量给药以缓解疼痛。随着整体护理的逐步实施和完善, 护士在疼痛的控制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促进患者的康复有着重要的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如何提高癌症患者对疼痛认识, 提高其生活质量。方法 通过采用线性视觉模拟评估尺 (Visual Analog Scale, VAS) , 将158例癌症疼痛患者按疼痛评估表进行测量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给予不同的护理方法。结果 ①158例中47例 (30.06%) 发病以来从未经历疼痛, 111例 (69.94%) 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显示69.94%的癌症患者经历不同程度的疼痛, 经过治疗, 癌痛有较大程度的缓解。仍有41.13%的患者经历中至重度疼痛, 通过患者对疼痛程度及性质等的评估、描述, 可见他们能够而且愿意学到有关疼痛处理知识。②患者对癌痛治疗仍存在误解, 仅12.65%的患者会主动报告疼痛;43.98%的患者认为用止痛药会成瘾, 此外, 有23.17%的患者不了解癌痛知识, 仅有21.77%的患者知道所用止痛药药名, 24.49%运用了非药物措施缓解疼痛。结论 要缓解癌症患者的疼痛, 必须对疼痛进行科学地评估, 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并加强对患者癌痛的教育。

关键词:肿瘤,疼痛,护理

参考文献

[1]毛丽莉.癌性疼痛的护理进展[J].中国医学文摘, 2005, 26 (4) :522.

[2]陈红, 蔡茂怀.癌症疼痛评估控制与护理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 2009, 15 (21) :53-54.

疼痛控制护理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科收治PHN患者60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 对照组30例, 其中男18例, 女12例, 年龄35~83岁, 平均年龄 (55.22±10.01) 岁, 平均病程 (8.0±4.2) 天。疼痛部位:躯干部13例, 头面部12例, 颈部5例。干预组30例, 其中男17例, 女13例, 年龄33~86岁, 平均年龄 (57.13±10.04) 岁, 平均病程 (10.0±3.7) 天。疼痛部位:躯干部16例, 头面部7例, 颈部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医生制订的治疗方案, 对照组采用常规疼痛护理, 干预组采用程序化疼痛护理干预, 措施如下。

1.2.1 疼痛评估

建立疼痛相关管理制度, 采用VAS (视觉模拟评分法) 疼痛评分标准进行疼痛评估, 做好记录与再评估: (1) 入院时对患者进行初次疼痛评估, 疼痛评估<5分不做特殊记录;疼痛评分≥5分的患者建立疼痛评估专项记录单, 每4小时评估一次, 直到疼痛评估<5分;特殊情况按医嘱执行疼痛评估; (2) 对进行疼痛治疗的患者, 按规定时间再次评估:静脉或肌肉注射后30min, 口服药物后1h, 并记录评估结果, 直到疼痛评估<5分停止记录。

1.2.2 护理干预

1.2.2. 1 环境管理

病室物理环境对患者耐受疼痛有重要影响, 保持室内良好的采光和通风效果, 适宜的室内温湿度 (温度20~22℃, 湿度55%~60%) , 减少陪伴、探视, 减少强光、噪音等环境因素诱发疼痛, 医护人员做到四轻, 即走路轻、说话轻、开关门窗轻、各项护理操作轻, 使病室声响保持在35d B以下[3], 减少外界环境刺激对患者的影响。

1.2.2.2心理护理

带状疱疹起病突然, 病程较长。由于疼痛剧烈, 患者常感食欲不佳、睡不安眠、脾气暴躁、情绪恶劣, 甚至担心患了不治之症[4]。责任护士及时向患者宣教疾病知识, 指出本病自限性, 治愈后能获终生免疫, 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使其感到心情舒畅, 转移及分散注意力, 能有效减轻疼痛。

1.2.2.3非药物干预

对疼痛评分<5分的患者进行以下护理干预: (1) 按摩止痛法:每天常规按摩疼痛部位2次, 松解因疼痛引起的肌肉紧张, 按摩不仅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促进代谢产物的排泄, 还可增进护患关系, 从心理和生理上起到安慰和镇痛作用。 (2) 针灸止痛法:常用针灸穴位有胁痛点、三阳络、阳辅穴、阿是穴等。针灸前, 要向患者介绍针灸疗法对本病有较好的止痛消炎作用, 使其消除对针灸的恐惧、紧张心理。 (3) 呼吸止痛法:疼痛时深吸一口气, 然后慢慢呼出, 而后慢吸慢呼, 呼吸时双目闭合, 放松心情。 (4) 音乐止痛法:嘱患者疼痛发作时听轻松的音乐, 以分散注意力, 忽视疼痛的感觉, 提高对疼痛的耐受力, 消除紧张心理, 减轻疼痛[5]。 (5) 转移止痛法:可通过与他人交谈、看电视、看笑话、幽默小说等, 分散患者注意力, 阻断痛觉, 缓解疼痛。 (6) 松弛止痛法:简单的松弛技术包括叹气、打哈欠、练瑜伽、闭目冥想等能减轻或阻断疼痛反应, 起到止痛效果。教会患者使用自我疼痛控制技术。

1.2.2. 4 药物护理

做好患者疼痛的观察及评估, 患者倾诉疼痛时应及时进行疼痛评估, 对疼痛评分≥5分时, 采取药物干预, 不必等到疼痛剧烈再给药, 疼痛剧烈时再给予止痛药效果较疼痛初期效果差。目前临床上有多种止痛药物, 如阿片类、非甾体抗炎类、三环类抗抑郁制剂等, 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选择合适的药物、给药途径及给药时机, 并按规定时间做好再次评估, 保障药物疗效。

1.3 疼痛判定标准

采用VAS疼痛评分标准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前后疼痛强度评估, 分值越高, 疼痛强度越大。评估标准:0分无痛;1~3分轻度疼痛:可忍受, 能正常生活和睡眠;4~6分中度疼痛:日常生活及睡眠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7~10重度疼痛:日常生活及睡眠受到严重影响, 须使用止痛药物。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 P<0.05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干预前后两组患者VAS评分情况见表1。干预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P>0.05, 疼痛无显著差异。干预后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存在显著差异, P<0.01, 干预组VAS评分显著降低。

3 讨论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一般认为发生PHN的主要原因有三点, 即病毒侵犯脊髓后索、局部炎症反应、局部发生缺血性改变, 表现为周围神经病变、中枢神经异常等引起疼痛不适, 以及失眠、沮丧、自杀倾向等精神症状[6], 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危害。美国疼痛协会建议将疼痛分级作为第五生命体征[7], 由此对疼痛的干预应引起医护人员的高度关注。护士在护理PHN患者时, 应用程序化疼痛护理干预方法, 熟练掌握疼痛评估的相关知识及技能, 以患者为中心制订个性化的疼痛护理措施, 按患者不同疼痛程度的需求, 选取最恰当的疼痛评估方法, 加强环境护理, 重视心理护理, 合理实施疼痛护理和健康教育, 正确运用非药物护理, 教会患者缓解疼痛的方法, 掌握疼痛药物给药时机及给药方法, 才能有效减轻疼痛, 提高患者满意度, 促进康复, 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在深入开展优质护理活动中, 规范护理行为和工作流程, 做好患者的疼痛管理是临床深入开展专科护理, 提升护理质量的良好体现。

参考文献

[1]曾晓兰.78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护理干预效果对比研究[J].重庆医学, 2009, 38 (23) :3043-3044.

[2]凌昕.迪赛片配合红光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78例[J].实用临床医学, 2006, 7 (1) :82.

[3]王爱华, 李帅军, 王真权, 等.银灰膏对肛肠术后50例创面换药疗效观察[J].新中医, 2003, 35 (4) :21.

[4]韩袁芝, 朱雪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心理抑郁状态的调查与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07, 15 (10) :798-799.

[5]包家明, 霍杰.护理健康教育学概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128.

[6]Nicholson B.Diferential diagnosis:Noceptive and NeuropathicPainl[J].Am J Manag Care, 2006 (12) :5256-5262.

疼痛控制护理 第9篇

为了有效地控制疼痛, 1936 年, 美国麻醉学教授EA Rovenstine在纽约创办“Pain Clinic”;1973 年, 国际疼痛研究协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 IASP) 成立; 自2004 年开始, 每年10 月11 日为国际镇痛日。随着对疼痛研究的进展, 自控镇痛、局部神经阻滞、膝关节腔内注药、超前镇痛以及多模式镇痛等多种镇痛方式不断问世[3], 但国外文献[4] 报道仍有50%~70% 的患者术后疼痛得不到最有效的缓解。有调查结果表明, 受慢性疼痛困扰人口的比例在发达国家中占总人口的30%, 在美国有1/2 以上中至重度慢性疼痛的患者, 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镇痛措施[5,6]。赵继军[7]对5000 多例门诊患者进行疼痛现状调查, 结果发现40% 的患者有疼痛症状, 其中50% 以上以疼痛为主要症状, 虽然相当数量的患者采取了一些镇痛措施, 但仍有50% 以上的患者承受着疼痛造成的生理和心理困扰,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在对268 例住院患者的调查中还发现, 80% 的患者疼痛知识缺乏, 88% 的患者遭受着疼痛的折磨。Rawal等[8]认为, 要解决这种镇痛效果不良的问题, 关键在于建立一个有效的疼痛管理体系, 而不仅仅是发展镇痛技术本身, 要从以医生和麻醉师为主体的疼痛控制, 转变为以护理为基础, 以医生和麻醉师为督导的疼痛管理。有调查表明, 由于部分护理人员对疼痛控制认识不足, 致使疼痛控制效果不佳。通过实施疼痛管理, 可以有效地提高护理人员对疼痛控制的认知和治疗态度。

为此, 本科自2014 年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 (TKA) 围手术期对护理人员实施了疼痛控制的组织管理, 收到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 年3 月12 日-2014 年8 月30 日就职于本院骨科的护理人员25 名, 参与疼痛控制管理实施, 护理人员资料统计于2014 年3 月。护理人员年龄18~41 岁, 平均 (24.00±7.23) 岁;年龄:≤20 岁4 名, 21~30 岁13 名, 31~40 岁6 名, ≥ 41 岁2 名;学历:中专10 名, 大专6 名, 本科以上学历9 名;职称:护士13 名, 护师7 名, 主管护师以上5 名;护龄:≤ 5 年11 名, 6~10 年8 名, 11~15 年3 名, ≥ 16 年3 名。

1.2 组织管理及实施

1.2.1 组织形式 成立以骨科医生、麻醉医师、护士、康复治疗师及患者共同参与的疼痛控制小组, 制订针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疼痛管理计划。

1.2.2 培训内容 针对不同层次护理人员能力及需求的不同, 确定培训内容, 制定培训方案, 主要内容包括:疼痛的概念、常见原因、影响因素、病理生理、术后疼痛对患者的影响、围手术期镇痛新观念;疼痛的评估方法;手术前疼痛宣教内容;规范的疼痛记录;常用镇痛药阿片类药物及非甾体类药物的适应证、禁忌证、拮抗反应、用药剂量及用药途径等。还选派护士长或高年资护士到国外或上级医院参加疼痛管理的培训学习;责任护士按时参加护理部疼痛护理学组定期组织的疼痛控制的交流学习。

在病房大厅张贴疼痛知识相关宣传资料, 发放疼痛教育手册和疼痛教育温馨提示卡。在入院8 h内完成首次疼痛教育, 责任护士了解患者及对疼痛、止痛药的认识、疼痛体验经历及需求, 并进行相应的疼痛宣教。主要的宣教内容包括:疼痛的危害及镇痛的必要性;超前镇痛、规律镇痛、保护性镇痛等新的疼痛治疗理念;疼痛药物的使用等, 以期使患者及家属能够更好地配合甚至主动参与疼痛管理。

1.2.3实施流程 患者入院后, 首先由医生及护理人员按照患者的病情制定相应的围手术期镇痛方案, 其次, 对患者疼痛情况进行基本评估, 测评患者及家属对于疼痛的认知程度, 由护理人员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疼痛教育, 使其了解镇痛方案、各种疼痛知识, 并基本掌握疼痛评估的方法, 能够主动地配合疼痛管理过程;然后, 按照职责分工要求, 在患者围手术期进行相应的疼痛干预, 骨科医师及麻醉医师共同完成围手术期按时镇痛。护士在患者康复治疗前半小时口服常规镇痛药, 降低患者康复训练时的疼痛, 提高其康复训练的依从性。围手术期疼痛情况由护士指导患者自行评估, 确定疼痛程度。疼痛评估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 评估-处置-再评估;不仅评估患者静息时的疼痛, 还要评估活动时、功能锻炼后的疼痛。护士参照VAS评分量表酌情处理患者疼痛情况, 当疼痛评分≥5分时, 报告医生并遵医嘱使用有效的镇痛药物, 在评分≤4分时, 则可根据患者的需要运用一些非药物的方法缓解患者的疼痛, 如冷敷、体位改变、按摩、活动肢体、分散注意力、音乐疗法、理疗等。

在疼痛干预后, 及时观察患者的依从性, 评价镇痛干预措施实施后的疼痛控制情况, 根据患者的疼痛控制情况调整或者增加疼痛控制措施, 并进行详细的记录。

1.3 评价指标 本院自2014 年3 月13 日起实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疼痛管理, 以本科25 名护理人员作为调查对象, 发放调查问卷25 份, 回收25 分, 回收率为100%。护理人员于3 月12 日首次填写Abdalrahim等[9]设计的“护士疼痛知识和态度调查问卷”, 作为疼痛管理实施前护士疼痛知识和态度的基线调查;2014 年8 月30 日再次填写调查问卷, 作为疼痛管理实施后对护士疼痛知识和态度调查。该项问卷内含21 项问题, 主要对疼痛认定、疼痛控制、镇痛药相关信息进行调查。通过对问卷答题正确率的统计, 量化护理人员对疼痛知识与疼痛控制态度的把握。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 χ2检验, 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护理人员疼痛知识需求情况 本组64%骨科护理人员学习过疼痛知识, 但不全面;64%和32%的骨科护理人员认为有必要和很有必要学习, 只有8%经常从学术期刊上获取疼痛相关知识, 见表1。

2.2护理人员实施疼痛管理前后疼痛认知情况比较 实施疼痛管理后, 护士对于疼痛认知程度测评得分为 (16.08±4.12) 分, 明显高于实施疼痛管理前的 (9.68±3.87) 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实施疼痛管理后, 护理人员对于疼痛的认知情况, 对超前镇痛与定时给药问题的理解以及对患者镇痛药物依赖性的认识均明显优于实施疼痛管理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a] 同意, [d] 不同意

3 讨论

调查发现, 相当一部分的护士主要通过临床工作实践获取疼痛知识, 其次为学校学习、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班或自学等途径。一方面, 通过临床工作或自学疼痛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另一方面, 目前我国护士在学校教育中获取的疼痛知识非常有限, 工作后参加系统的疼痛知识继续教育机会又不多, 因此护理人员疼痛知识比较匮乏。本研究显示:64% 骨科护理人员学习过疼痛知识, 但不全面;64% 和32% 的骨科护理人员认为有必要和很有必要学习, 只有8% 经常从学术期刊上获取疼痛相关知识。进行系统的疼痛管理, 可有效提高护理人员对于疼痛的认知情况, 提高其对超前镇痛与定时给药问题的理解以及对患者镇痛药物依赖性的认识, 使其良好地把握镇痛药物剂量, 并能进行适当的疼痛评估与选择合适的疼痛控制方法。

疼痛管理制度作为国外骨科的常规制度已施行多年, 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van Valen等[10]的研究指出, 通过进行疼痛的相关教育能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疼痛管理的知识、改善护理人员对待疼痛的态度, 从而有效地帮助患者进行疼痛控制。Hanley[11]则指出护理人员具有的疼痛相关知识和疼痛管理态度直接影响着其进行疼痛管理的质量。我国疼痛管理制度起步晚, 发展较慢。目前国内大多数护理人员尚未完全掌握足够的理念和知识, 使疼痛管理制度不能有效发挥其作用, 李漓等[12]采用Margo Mc Caffery设计的《疼痛知识与态度调查表》对374 名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进行调查研究证实, 国内护理人员的疼痛知识相当缺乏, 平均答对率仅38.9%, 明显低于Mc Caffery等[13,14]报道的72% 的标准。喻惠丹等[15]采用Rod Sloman设计的《老年人疼痛知识调查量表》对621 名护理人员的研究也证实, 疼痛知识问卷平均分仅为41.17 分, 远远低于80% 的合格率。

以科主任、护士长为团队的主导, 加强了整个组织管理的权威性, 一方面保证了各个方案的实施, 另一方面, 增加患者对于疼痛干预的信心;由骨科医师、护士、患者及其家属组成的团队共同参与, 使疼痛管理的模式向医生- 护士- 病患模式转变, 在该模式中护理人员成为疼痛控制的主体, 这与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充当医生与患者桥梁的作用相适应: (1) 护理人员有更多的时间与患者进行沟通, 对患者进行教育并实施疼痛干预, 确保了对患者教育的落实及镇痛干预措施的及时执行; (2) 护理人员能更及时地对疼痛干预后的效果进行评估、记录及观察[16]; (3) 护理人员能够更及时地将疼痛干预的情况向医生反馈, 以便更好地调整和更改干预措施;在管理方面, 护理人员内部分层次管理, 各司其职, 形成一个一体化、系统化和标准化的管理制度和流程, 这不仅保证了疼痛干预的顺利进行, 还有助于进行持续的质量控制;动态评估及评估- 干预- 再评估的模式, 使得疼痛评估成为一个连续的变化过程, 这一方面保证了评估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有利于护理人员掌握整个疼痛变化, 另一方面也保证了疼痛干预措施的及时调整, 提高了疼痛管理的效果, 缩短了疼痛管理过程。经本研究证实, 通过在人工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疼痛管理, 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疼痛控制的质量及患者对于疼痛控制的满意度。

总之, 通过在人工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实施合理而有效的镇痛管理, 有效提高护理人员对于疼痛知识的掌握及正确的态度认识。该疼痛管理模式可以作为建立“疼痛管理护理工作模式”的基础, 值得进一步在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人工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实施疼痛管理前后护理人员对疼痛的认知及态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5名参与人工膝关节置换护理工作的护士作为研究对象, 在围手术期实施疼痛管理, 评价实施前后护理人员疼痛知识的掌握及对疼痛的态度。结果:本组64%骨科护理人员在实施疼痛管理前学习过疼痛知识, 但不全面;64%和32%的骨科护理人员认为有必要和很有必要学习, 只有8%经常从学术期刊上获取疼痛相关知识。实施疼痛管理后, 护士对于疼痛认知程度测评得分为 (16.08±4.12) 分, 明显高于实施疼痛管理前的 (9.68±3.87) 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实施疼痛管理后, 护理人员对于疼痛的认知情况, 对超前镇痛与定时给药问题的理解以及对患者镇痛药物依赖性的认识均明显优于实施疼痛管理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实施人工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疼痛管理, 可有效提高护理人员对疼痛的认知, 确保疼痛控制的质量, 值得推广及应用。

疼痛控制护理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取我院2011年10月至2013年11月期间收治的60例创伤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患者37例, 女性患者23例, 患者平均年龄 (42.9±5.7) 岁, 所有患者经检查均为单一骨折, 且所有患者对我院本次研究的过程及目的全不知情并签署同意书;采用随机性分组的方式将60例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对照组:本组30例患者行术后常规观察和护理;观察组:本组患者在常规观察和护理的基础上加入疼痛控制护理, 具体的护理内容为:首先, 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身体基本状况和疼痛程度制定有针对性的疼痛护理计划;其次, 在不违反医院相关规定和影响患者正常康复计划的基础上, 依照患者的个人意愿对病房进行适当的调整, 比如室温, 通风条件, 房间内的基本摆设等;再者, 根据患者的基本情况对患者的服药和饮食进行指导[2], 除了保证患者要根据医师的要求按时、按量的服用药物意外, 要严格监督患者的食物中是否含有刺激性食物, 如果有应该立即禁止, 并告知其危害性和重要性;然后, 帮助患者做物理治疗, 用冰袋对患者伤口周围进行冷敷, 并进行适当的肢体按摩, 该环节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冰袋的温度和按摩时的力度掌握, 以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3];必要的心理护理, 从研究中我们发现, 很多患者在手术过后由于担心以后的基本生活能力会受到影响, 进而出现焦虑、紧张等负面心理情绪, 针对这种情况, 护理人员应该根据患者的病情程度向其进行简要的介绍和必要的心理疏导, 保证患者能够以一个相对比较乐观的心态来迎接后续的康复计划。

1.3疗效评定标准:以VAS疼痛评定标准为基础, 对患者的疼痛感觉进行评价:①7~10分:患者疼痛感明显, 睡眠和食欲均受到严重的影响;②4~6分:疼痛感较强但可以忍受, 睡眠受到一定的影响;③1~3分:疼痛感较轻, 不会影响睡眠;④0分:静息状态下患者不会感受到疼痛。

肿胀程度评定:①≥3 cm为重度肿胀;②1~3 cm中度肿胀;③≤1 cm轻度肿胀;④0 cm, 无明显肿胀。

1.4 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加以分析, 使用 (±s) 表示本实验的计量资料, 并应用配对t检验,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2 . 1 两组患者睡眠时间及康复状况对比:经过资料整合, 观察组患者的关节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睡眠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明显长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和肿胀值对比:经过统计, 两组患者在疼痛评分和肿胀值的比较, 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结合临床来看, 骨折是临床上发生率非常高的外科疾病之一, 疼痛感明显是骨折患者最为主要的症状之一, 疼痛的程度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危险信号的象征[4], 其次, 由于康复的时间和正常的生活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所以, 即便是在手术后很多患者依旧存在生理和心理上的恐惧, 针对这种情况科学的护理方法就显得意义重大, 从本次研究来看, 我们对患者采用了疼痛控制护理, 不仅通过科学的方法减轻了患者的疼痛感, 而且其中的心理疏导环节还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患者树立了康复的信心, 这对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有很大的帮助;从研究结果来看, 观察组患者在睡眠时间、关节功能评分、疼痛感评分和肿胀值都明显优于对照组, 也证明了疼痛控制护理的临床价值。

摘要:目的 讨论并分析针对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康复行疼痛控制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10月至2013年11月期间收治的60例创伤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性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行术后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行疼痛控制护理, 然后就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综合性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系统的护理后, 在睡眠时间、关节功能评分、肿胀评分和疼痛评分比较, 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对其采用疼痛控制护理, 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感, 而且还有助于加快其康复。

关键词:创伤性骨折,疼痛控制护理,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赵艳梅.分析探讨疼痛控制护理在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康复的应用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6 (10) :237-238.

[2]胡明慧.疼痛控制护理在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康复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2, 9 (11) :1613.

[3]廉美阳.中西医结合疗法在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康复治疗中的作用及临床研究[J].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3, 2 (10) :118-119.

疼痛病人的心理护理 第11篇

【中图分类号】R473.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251-01

疼痛是人体对各种伤害性刺激的一种生理性反应,是一种主观感觉,包括着情绪和经验的成分,是许多疾病的常见症状,目前认为慢性疼痛是一种疾病。而剧烈的疼痛可以引起生理功能紊乱,导致患者烦躁、失眠甚至休克,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在提倡有效治疗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心理护理对控制疼痛、乃至消除疼痛十分重要。

一、疼痛的心理因素

疼痛作为一种主观和自觉体验,因人而异地决定了这种感觉是难以衡量的,疼痛总是伴随着不同程度的惊慌、焦虑、害怕等消极情绪,疼痛是患者手术后最痛苦的體验<1>,也是一种主观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2>。中重度疼痛常常伴随着剧烈的情绪反应,常常是疾病恶化及医疗纠纷形成的触发因素。因此疼痛与心理因素有着密切关系。对疼痛的注意程度是影响疼痛的重要因素,术后病人的疼痛往往在夜深人静时更为剧烈,而且当病人情绪不佳焦虑紧张时疼痛部位对疼痛更为敏感,甚至感到疼痛逐渐增加。疼痛生理研究表明,除了感知定位作用外,大脑皮层还以俩种方式参与痛觉调节调制过程,一是传入大脑皮层的痛信号和其他信号互相作用,二是在大脑皮层下不同水平控制信号向意识领域传导,这是痛和抗痛现象在大脑皮层水平表现方式,以上两种因素的相互作用结果,决定了患者对疼痛的感受及程度。由于痛觉的个体差异存在,安慰剂镇痛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成为我们实施心理镇痛护理的科学依据。对中重度疼痛而言,我院实施的多模式静脉自控镇痛,广泛使用于外伤、手术后、晚期癌症的疼痛,积极而规范的配合治疗,患者自身的因素是关键的。

二、疼痛患者的心理护理

按照以上理念,针对患者的实际,护士在接触护理病人中,通过自己的良好态度、语言、状态、行为可使患者精神振奋,心情舒畅而促进镇痛。护士应避免消极的语言,合理使用心理疗法,从心理上给病人以安慰支持心理疏导,减少病人的紧张,以行动行为纠正病人的病态心理。护士态度和蔼可亲、沉着镇定可使病人感到温暖,护士在操作中稳重、敏捷、有条不紊更能直接安抚病人焦虑不安等情绪,愉快安定的精神因素使紧张的心理得到松弛,使神经系统和部分内分泌系统的活动恢复稳定,可降低患者的痛阈以减轻缓解疼痛乃至消除疼痛。

病人来自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生活阅历和文化素养亦不尽相同,现阶段各阶层人员不同的就医行为,对疼痛有不同的感受和不同的心理需求,护士应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社会学知识,自身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并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在认知、情感、意志、气质和性格方面的能力,充分认识到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对病人的心理现象认真观察、仔细分析,因人因病实施心理护理,减轻病人痛苦,减轻疼痛对机体的有害影响。是提高医疗水平、满足患者要求,体现人文关怀,和谐医患关系,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一项工作。

总之,疼痛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对患者的影响,已众所周知,控制乃至消除疼痛,是医患双方共同的目的,古今中外,各界人士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应用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心理的方法进行镇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就简单易行、可复合使用,综合效果明显,心理护理具有明显优势。

参考文献

[1]王进亮 刘云峰 许占平 多模式静脉自控镇痛治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的疼痛 中华腔镜外科学杂志 2011 4(2)60.

[2]卢振和 红外热像技术在疼痛临床的应用 疼痛学杂志2010 6(2)121.

疼痛控制护理 第12篇

关键词:疼痛控制护理,创伤性,骨折,术后康复

创伤性骨折患者易产生剧烈疼痛,严重影响其运动功能,且术后需长期卧床休养,加重了家庭负担,因此医护人员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还要改善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术后康复效果,缓解不适感[1]。该院为研究疼痛控制护理在促进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6月该院收治的110例创伤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疼痛控制护理与常规护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6月该院收治的110例创伤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男37例,女18例,平均(41.4±5.7)岁;交通伤27例,高处坠落伤14例,重物击伤7例,跌倒伤5例,其他2例;躯干骨折29例,上肢骨折15例,下肢骨折11例。对照组男35例,女20例,平均(41.7±6.1)岁;交通伤28例,高处坠落伤13例,重物击伤9例,跌倒伤4例,其他1例;躯干骨折30例,上肢骨折15例,下肢骨折10例。所有患者均无神经根血管损伤及严重心肝肾功不能不全;术后意识清醒,无认知及以及行为障碍者;且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均为自愿参与该研究。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致伤原因、骨折部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手术治疗及术前护理,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主要包括术后基础护理、并发症预防、病情观察、注意事项、健康教育以及康复指导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疼痛控制护理。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1.2.1 成立疼痛控制护理小组

成立专业的疼痛控制小组,小组由骨科医生、麻醉师以及专科责任护士等人员组成,术后对患者疼痛情况进行正确评估,并根据患者具体疼痛情况制定针对性的疼痛控制方案,根据该护理方案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开展具体护理工作,并在护理措施实施前详细向患者解说,提高患者配合度。

1.2.2 物理镇痛

手术结束6 h内可帮助患者翻身1次,帮助其选择舒适体位;24 h后可用冰袋对切口周围进行冰敷,减轻术后髋肿胀及局部出血现象;帮助患者将患肢抬高,并适当给予轻柔按摩,缓解麻木感,促进血液循环。

1.2.3 加强松弛训练

帮助患者选择舒适卧位,根据规定程序指导患者进行全身肌肉收缩训练,从患者双手训练开始,缓慢吸气并紧握双拳,吐气时慢慢放松,患者可感觉到手指、手掌以及前臂的紧张状态,从而缓解其紧张感;随后利用该法促进患者除患肢外的肢体、胸腹以及头部的放松,帮助患者调畅气息,消除或缓解术后疼痛感;并在训练期间可播放舒缓、动听的音乐,帮助患者平复心情。

1.2.4 质量监控

护士长要定时进行查房,检查与监督护理人员工作落实情况,并询问患者康复训练及疼痛情况,掌握患者对本次疼痛护理的满意情况。定期召开质量总结会议,解决患者反馈的疼痛控制中的具体问题,并加以改进,提出具体的整改计划,全面改善护理质量。

1.3 评价指标

①疼痛。0分:无痛;3分以下:有轻微的疼痛,能忍受,可视为轻度疼痛;4~6分:疼痛明显,可影响睡眠,尚能忍受,可视为中度疼痛;7~10分:患者疼痛强烈,疼痛难忍,影响食欲,影响睡眠,可视为重度疼痛。②详细记录两组患者住院天数以及骨折愈合时间。③关节功能评分。根据Harris评分标准,共有疼痛、功能、畸形及运动范围等4个方面,100分为满分,得分越高,表示关节功能越好[2,3,4]。

1.4 统计方法

数据选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疼痛情况比较

观察组中度疼痛及重度疼痛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轻度疼痛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术后康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住院天数、骨折愈合时间以及关节功能评分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创伤性骨折是骨科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一般是由多种外在致伤因素引起,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功能训练是一个痛苦且漫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患者要承受巨大的疼痛折磨,同时还要承受肢体功能障碍、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等引起的不便[5]。疼痛可对患者机体局部甚至整体功能造成影响,降低患者康复训练的依从性,部分患者甚至失去继续接受功能训练的信心,严重影响患者术后恢复[6]。因此,给予患者针对性的疼痛控制护理,可显著缓解其疼痛感,提高预后效果。在该次观察中,观察组患者中度疼痛及重度疼痛发生率分别为12.7%,3.6%,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可知,给予术后患者疼痛控制护理,可显著缓解患者术后疼痛感,降低中、重度疼痛发生率,临床应用价值良好。

为了缓解创伤性骨折术后康复期疼痛感,可给予疼痛控制护理,可通过成立专门的疼痛控制小组,加强物理疼痛干预、松弛训练及护理质量监测等,全面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同时在护理中还可为患者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住院环境,保持病房干净、整洁、光线适宜、温湿度适宜(温度保持在22~25℃,湿度保持在50%~60%之间),并定时通风、换气及消毒;根据季节为患者准备适当的衣物、被褥等;还可在病房内摆放患者喜爱的摆件,或在病房内摆放绿色植物,增加病房生机,去除异味[7]。同时还可加强患者的心理干预,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积极给予心理疏导;并通过听音乐、看电视、看书等多种手段转移患者注意力,减少致痛因子的产生,提高术后舒适度[8]。疼痛控制护理,符合现代医疗改革体制要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型护理理念,以患者为护理工作中心,最大程度满足患者精神及物质需求,减少了医患纠纷事件的发生,全面提高了医院护理水平,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峻,廖鹏,车美华,等.无痛病房规范化疼痛管理对创伤骨科患者术后疼痛控制的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23):2738-2741.

[2]陈刘群.无痛护理理念在促进骨折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6):345-346.

[3]潘杏玲,冯周莲.舒适护理对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及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9):89-91.

[4]王彩红.心理护理对创伤性骨折患者抑郁焦虑水平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2,7(2):327-328.

[5]周彩瑛.舒适护理对创伤骨科患者术后康复训练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4):362-364.

[6]朱雪辉,陈敬爱.创伤性截瘫患者心理评估及护理干预措施[J].中外医疗,2011,30(19):158.

[7]安明勋.创伤性骨折患者早期镇痛的临床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2,9(10):117.

上一篇:改革发展趋势下一篇:海洋科技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