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行为范文

2024-07-25

社会心理行为范文(精选12篇)

社会心理行为 第1篇

亲社会行为 (prosocial behavior) , Batson认为, 它包括任何类型的帮助或想要帮助他人的行为, 而不管助人者的动机是什么, 如助人、合作、分享等。亲社会行为需要与利他行为进行区分。利他 (altruism) 指的是自愿采取的帮助他人的行为, 且预期不会得到任何形式的回报, 除非觉得自己也许做了一件好事。依据此定义, 一种行为是否是利他的, 依赖于助人者的意图。从这个角度来说, 亲社会行为的外延比利他行为大, 也即亲社会行为包含利他行为。一些亲社会行为是利他的。

2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国外学者有关儿童助人、分享等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研究表明, 儿童很早就有亲社会行为倾向, 最初的亲社会行为往往是为了得到具体的奖赏或回报, 以后逐渐发展为利他倾向, 是自发的, 不求外在回报的。我国学者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 研究表明,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还有研究发现, 移情训练、角色扮演等方式可以促进儿童助人行为的增长。

3 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为什么在同样的情景下有的人挺身而出, 有的人则袖手旁观?他们究竟有什么不同?怎样增加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什么样的人容易作出亲社会行为?助人为乐的人有什么人格特征吗?社会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不少研究。

3.1 外部环境

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当时的天气越好, 助人行为的发生要高一些。城市的大小也影响着助人行为的发生, 城镇越小, 助人行为发生率越高。这也许与人们之间的关系更密切有关。从社会环境来说, 是否有人旁观, 是否有榜样带头, 助人者的时间是否紧迫, 助人者对自己的行为如何评价等都对助人行为的发生有影响。

3.2 求助者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求助者的社会形象、求助者的性别、与助人者的共同性三方面。求助者的外表更有吸引力, 与助人者属于同一团体、同一种族、同一国家、持有同样的态度等都可以增加他人的助人行为。同时, 在大多数情况下,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获得帮助。

3.3 助人者的个人特征

E.Midlarsky 1972年的研究表明, 社会责任感与利他行为有正相关关系, 后来许多实验也都证明了这一点。E.Staub 1979年的研究发现:a.具有强烈的社会动机;b.相信自己对事情有影响力;c.有适合于情景需要的特殊能力的人更可能表现出有助人行为;d.同情和理解他人与责任感和利他行为有正相关;e.亲社会行为受到人际关系类型的影响。T.L.Huston等在1981年的研究中发现, 助人的旁观者身体更高、更重, 受过对付应急事件的训练, 其中许多人手过医务、救生或警察的训练, 另一个发现是, 这些人相当多的人先前曾目睹过他人的不幸或自己曾是犯罪的受害者。几乎所有的研究都表明, 某些人格特征如社会责任感和移情使人们容易去帮助他人。

4 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进行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培养, 应从小一些的儿童做起。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做起:

4.1 移情的培养

移情是一种对他人的一种替代性的情绪、情感反应与体验, 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性情绪、情感, 也经常被称之为积极的社会性情感, 它激发、促进人们的亲社会行为, 是个体亲社会行为的推动器, 提高儿童的移情能力, 能极大地提高其亲社会行为。

4.2 亲子关系的培养

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有利于孩子亲社会行为的发生。一般认为, 亲子关系是一种双向作用关系, 儿童在双亲的抚养下长大, 同时, 儿童的身心反应又影响着双亲的行为。目前, 对于依恋的研究发现, 具有良好依恋的儿童, 较多的表现出亲社会的行为。

霍夫曼等人的研究指出:有着强烈亲社会行为和道德责任感儿童, 其父母的惩罚常带有情感性, 并伴有合理的解释。美国心理学家鲍姆林特 (D.BAUMRIND女) 的研究表明:权威型的家庭中的孩子。具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成就倾向;宽容型家庭的儿童, 缺乏独立性;专职型家庭的儿童缺乏社会责任感。

5 得到亲社会行为的感受

得到亲社会行为, 即获得帮助会使人们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感恩的、温暖的、积极心理体验和屈辱的、沮丧的, 甚至带有愤恨, 混合着敌意的消极的心理体验。也就是说接受他人的帮助并不总能给人们带来愉快的心理感受, 获得帮助的体验是复杂的。对这一现象, 有几种理论对此分别做了解释。

5.1 归因理论:对自尊的威胁

依据归因理论, 人们会想要了解为什么他们需要帮助, 为什么他人会帮助他们。如果人们将他们的需要归因为极端的、不可控的力量, 而不是个人力量的不足, 他们就会保持积极的自尊。一些研究已经发现, 如果人们相信他们的问题是由困难的情境而不是个人能力不足引起的, 他们更可能寻求帮助。对提供帮助动机的归因也很重要。如果我们自觉为, 人们帮助我们是因为他们真心地关心我们, 关系我们的幸福, 我们可能就会得到自我进步。另一方面, 如果接受帮助意味着我们是无能的、失败的或者依赖他人的, 就可能威胁到我们的自尊。而对自尊的威胁可能会妨碍人们寻求帮助。

5.2 社会交换理论:受人恩惠的成本

根据社会交换理论 (social change theory) , 我们对于帮助获得的反应, 揭示了两方面的内容:我们从帮助中得到的利益, 以及我们接受帮助带来的成本。当帮助行为可以回报, 由此使关系中平等的均衡状态能够得以保持时, 助人行为最令人感激。如果人们认为他们有能力以某种形式来回报这种帮助, 人们才会愿意寻求帮助。如果人们有能力回报他们接受的捐赠, 他们会更感激捐助者。相反, 如果双方关系中互相帮助变成一方巨大的付出, 就会导致“欠债”, 并造成这种关系力量的不均衡, 而不平衡的帮助会威胁到关系的, 还会造成权力的不平等。

5.3 抗拒理论 (reactance theory) :自由的丧失

据此理论 (Brehm, 1966) , 人们希望最大化个人选择的自由。如果我们知觉到我们的自由受到了威胁, 我们通常会表现出烦恼和敌意的消极反应。这种不愉快的心理状态被称为抗拒。预期会丧失自由的设想可能使我们反复强调我们的自主性。对于隐私和个人自由的侵犯很容易导致对帮助者的敌意。

6 总结

当今社会, 在社会节奏日益加快, 人们的紧迫感、压力感日益加强的情况下, 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和增加, 无疑会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对于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弱化社会矛盾等方面也会有重要作用。但同时也要看到, 亲社会行为并不总是给人们带来积极的心理感受。在我们对他人提供帮助的时候, 要注意以更平等、更温和的方式进行, 以使对方在感受到社会支持的同时, 没有负担, 使你的支持成效更大

摘要:亲社会行为是指准备帮助他人或采取有益于他人的行动。强烈的社会动机;相信自己对事情有影响力;有适合于情景需要的特殊能力的人更可能表现出有助人行为;同情和理解他人与责任感和亲社会行为有正相关;同时, 亲社会行为还受到人际关系类型的影响。培养亲社会行为可以帮助青少年增加亲社会行为, 能够促使他们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 被社会接受, 从而使社会化顺利地进行, 使青少年成长的进程更加健康。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培养

参考文献

[1][美]S.E.Taylor L.A.Pelau D.O.Sears著.社会心理学 (第十版) , 2004, 9.

[2]时蓉华.社会心理学第二版.

[3]社会心理学.全国13所高校编写组[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4]申荷永.社会心理学.暨南大学出版社.

心理行为训练教案 第2篇

作业准备

1、清点人数,整理着装,组织活动身体向在场首长报告;

2、宣布作业提要;

3、提示有关理论。课 目:心理行为基础

目 的:通过训练,培养全班的团队意识,使每名战士融入团队提高团队的战斗力,同时锻炼指挥员在紧急情况下的组织协调和决断能力,培养官兵在危难情境下的密切协作和缜密思维能力,增强凝聚意识和相互信任及相互依赖感。

内 容:

一、信任背摔

二、翻越电网

三、生死关卡

四、同心同行 时 间:60分钟

方 法:理论提示 讲解示范 组织练习小结讲评 地 点:心理行为训练场

要 求:

一、严格按照安全规定进行训练;

二、训练过程严肃认真,不得嘻笑和打闹;

三、认真体验训练中的心理感受。

场地保障:此场地设有信任背摔台、电网、同心同行板。作业实施 同志们,今天我们进行心理行为训练,主要是为了提高全班的团队意识,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养成相互信任和相互依赖感,提高全班的战斗力以及全班完成任务的配合意识。心理行为训练主要包括四个内容:信任背摔、翻越电网、生死关卡、同心同行。但如患有急性病及医生告知不能参加剧烈运动的禁止参加训练。

班长:同志们是否有类似情况? 众答:没有

班长:首先我们进行第一个内容的训练: 第一个内容:信任背摔(一)理论提示

同志们,安全感和归属感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武警官兵也不例外,只有充分信任战友,融入团队,才能提高集体的战斗力,信任背摔的训练就是让参训队员体验安全感和归属感,建立集体成员间的互相信任和支持,增强自信心、责任感和合作精神。

(二)讲解示范

下面,我就将信任背摔的动作要领按受训者和保护人员的顺序给大家讲解。

其口令下达为:“准备、开始、停”。动作要领:受训人员动作要领(示范兵出列)受训人员位于背摔台时,两臂前举,两手交叉,掌心相对,十指交叉握紧,然后将双手向内翻转,抱于胸前,两手用软绳捆好(防止其背摔过程中双手打开伤及战友),背对保护人员站在背摔台边,脚后跟探出背摔台。后倒时身体借助自身重力缓慢后倒不可跳跃并要始终保持双脚并扰膝盖及腰部要挺直微微低头的姿势。(受训者在后倒前要大声询问“大家准备好了吗”,全体战友集中注意,大声回答:“准备好了”,背摔人员再大声告诉他们:“我要倒了”,待大家回答:“我们支持你”之后尽可能挺直身体向后方倒下。)停,以上是对受训人员动作要领的讲解,下面将保护人员动作要领给大家讲解。

保护人员按身高情况两人一组,相对站立,成左(右)弓步,膝盖内侧靠紧。两臂伸直前举,掌心向上,搭于对方肩上。组与组之间肩膀相靠,彼此紧密排列,靠近背摔台,头后仰并转向背摔人员,注意观察其动作,以便及时调整位臵。在背摔人员倒下时,手臂一定要用力伸直,全力接住背摔人员。接住后,要将背摔人员的脚先放下,然后再将其扶正站稳,帮助其解开捆手绳,不得抛接。

停,以上是对受训者及保护人员动作要领的讲解,同志们是否清楚? 众答:清楚

此动作要求:姿态端正,正直后倒,保护严密,选位准确。易犯毛病及纠正方法:

1、不时的回头看其他队员准备好了没有。应不断加强其心理自信,不断鼓励;

2、即将倒下时,非常紧张,双腿僵直。受训者应心态放松,相信战友;

3、保护人员因背摔冲击力,导致身体疼痛。应强调保护人员动作正规,姿势准确。

训练步骤:

1、辅助练习

2、实地练习(三)组织练xxx们,刚才我们将动作要领进行了讲解,相信大家已经有了一个直观的印象,为了进一步熟悉和了解此内容,下面我们组织练习。

为了便于快速的掌握此动作,我们先进行辅助练习。辅助练习,其口令为“准备、开始、停”。请看示范动作(示范兵演示)此动作要领:保护人员在受训者后侧站立,左(右)脚向前一步,成左(右)弓步,两手立掌臵于前侧,受训者背对保护者站立,听到保护者“准备”的口令后,双手按动作要求抱于胸前,听到保护者说“开始”时,按要求向后倒,保护人员两手托接受训者背部,听到“停”成立正姿势。(在后倒前受训者也要大声询问,保护者要大声回答)以上是对辅助练习的讲解,接下来我们就对这一内容展开训练。成结对子练习队形散开。

“辅助练习预备、准备、开始、停”

班长:同志们,刚才我们进行了辅助练习的训练,从训练情况来看,大家都非常认真,动作要领掌握的也很准确,那么我们接下来我们结合模拟情况进行实地训练,主要检验大家对动作的应用情况。

(情况设想)在一次野外训练中,一名战士双臂受伤,为了使这名战士手臂的伤势不进一步恶化,要迅速将他送到医院。途中需从一处陡峭的断崖跳下,为保护伤臂,全体官兵决定采取让他背对大家倒下的方式从断崖下来。本训练模拟当时的情境,让每个参训者依次站在背摔台上,背向大家直体倒下,其他队员合力用双臂接住背摔队员。

班长:成训练队形散开

(单数战士向前踢一步,同时向左转,跑步至背摔台前,转体异向站立,后两名转体齐步走上背摔台。

体现动作)成原队形靠拢。

(成两列跑回原位,向左转,双数战士半面向左转,向前踢一步,与单数战士看齐。)(四)交流回顾

班长:同志们,今天我们进行了信任背摔的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大家还是比较认真,能够按事先提出的要求认真进行体会,为了更好地帮助大家掌握动作要领,下面我们组织进行交流回顾。成讨论队形散开。(队员以中间为准绳,两边按左(右)转弯走,成U字型,而后指挥员向前走三步,靠脚的同时,全体人员蹲下。)班长:请大家好好地回味一下,当我们站在背摔平台上作为背摔者时,心里有何感受? XXX:我认为开始有点害怕,但听到大家鼓励时,突然间有了很强的信心,我觉得战友之间的鼓励作用非常大。

XXX:我觉得站在台上,下面有我的战友,我感觉很踏实,因为我很信任他们。

XXX:刚上背摔台上的时间,我感觉很害怕,但看到下面一双双信任的眼神,战友亲切的鼓励,给了我信心,所以我也就不害怕了。

班长:那么同志们,刚才大家都发了言,我们在平时工作中,应不应该相信战友呢? XXX:应该,只有对战友信任,战友才会信任你,才会进一步增强战友之间的友谊;XXX:我觉得在工作中相互信任,可以有效的解除战友之间彼此的误会,更有利于团结;XXX:我让为战友之间的相互信任,是完成一切工作的前提和保障,是架设友谊桥梁的基础。

班长:刚才我们大家都谈了体会,说明了战友之间的鼓励非常重要,只有在战友之间的相互鼓励、相互信任下,就一定会战胜困难,更出色的完成工作。停,成原队形靠拢。

(按散开相反顺序)(五)小结讲评

同志们,刚才我们进行了信任背摔的训练,从训练情况看,已基本达到了我们的训练目的,增加了相互间的信任和团队意识,提高了全班的凝聚力,此训练就到这里,下面转入第二个内容的训练

第二个内容:生死关卡(一)理论提示

班长:同志们,翻越电网是煅练大家的团队意识,生死关卡同样也需要具备团队意识,其规则是从电网网孔中穿过,身体的任何部分不能碰网,否则就算触电,通过无效,这个网孔也就作废不许再用,任务失败;同时每个网孔只能用一次,已通过网孔的人员,不能回到反侧帮忙,此网孔共有20个不规则的,其中11个可供通过。那么根据这个规则,我们全班应如何穿过网孔呢? XXX:我认为应让一人从下侧较容易过的网孔先通过,而后再逐一从别的网孔接过;XXX:我觉得可根据我班人员的胖瘦情况选择网孔,每个人选自己合适的,不浪费任何一个大的网孔;XXX:我认为要留一个最容易通过的给最后一名同志。班长:刚才大家的建议都非常好,也较好的体现了团结互助的精神,但在穿行网孔过程中,大家一定要小心,要做到轻送缓接,分配合理。下面我将大家提的建议归纳要领如下:(二)讲解示范

口令下达为:“准备、开始、停”

动作要领:第一名队员利用下方一个相对容易通过的通道,脸部朝下,首先通过。这种穿越方式便于穿越者上肢通过后,双手撑地,减少失败。中间几名队员在队友帮助下,根据网孔的不同形状,使用不同的姿势通过电网。把便于通过的一个网孔留给最后一名队员穿越。

动作要求:逐次穿过,轻送缓接,前后有序,分配合理。易犯毛病及纠正方法:

1、接送过程不够细心,碰触到电网。应强调轻送缓接,仔细谨慎;

2、没有计划就匆忙行动。应先制定详细的计划而后行动;

3、行动受挫后相互抱怨。强调行动中要互相配合,才能取得成功。

训练步聚:

1、模拟练习

2、实地练习

训练的重点:在穿越时,特别是中间的队员要身体绷直,两边人员缓慢送接,直至通过放下。

以上是我对生死关卡动作的讲解 班长问:大家是否清楚 众答:清楚(三)组织练习

下面我们就结合动作要求,在空场地上进行模拟穿越电网的训练。要求大家一定要细心,团结。

(划分小组,向两边散开,进行训练)三人一组进行钻越网孔训练(由两人成弓步,两手接握,从内穿过)停,成原队形集合。

刚才我们进行了模拟钻越电网训练,大家能按步骤,有次序的穿过,做的非常好,接下来我们结合模拟情况,转入实际场地的钻越电网训练,希望在训练中,大家要认真仔细,因为任何人触及电网,任务都失败。

(情况设想)在一次抓捕行动中,犯罪分子占据了一个四周有电网保护的宅院。小分队需要在规定时间内秘密潜入,实施攻击计划。根据侦察结果,为了避免打草惊蛇,小分队必须从一段相对疏松的电网处穿过,方可顺利实施进攻。本训练模拟当时的情境,要求我班人员在10 分钟内,相互协作从模拟电网中穿过,当全部人员安全到达模拟电网另一方时任务完成。

班长:大家是否清楚 众答:清楚(体现动作)(四)交流回顾

班长:刚才我们按设想情况进行了生死关卡的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大家能够按要求认真训练,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想出最好的解决办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了更好的总结经验,找出不足,下面我们组织进行交流回顾。成讨论队形散开(队员以中间为准绳,两边按左(右)转弯走,成U字型,而后指挥员向前走三步,靠脚的同时,全体人员蹲下。)班长:大家思考一下,个人在集体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为什么? XXX:我认为在生死关卡训练中,需要集体的智慧,缺一不可,我对自己的表现很满意;XXX:我觉得我在集体发挥了自己身材小的优势,可以在战友的帮助下,从容穿过小的网孔,把大的留给了身体较大的战友,我们有了互想配合的良好效果;XXX:我对自己的行动比较满意,因为这个训练需要集体发挥智慧,才能完成。

班长:同志们,我们训练中要发扬互帮互助的精神,那么平时工作要不要保持这种精神呢? XXX:我认为必须保持这种精神,战友之间互相配合,互相协作才是我们完成一切工作的前提;XXX:通过这个训练,让我确实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以前我总是认为自己表现好就可以了,没有想过要为集体出力,现在才知道有集体才会有个人;XXX:刚才我们通过了生死关卡,是大家互相协作的结果,我们平时工作中要出色完成任务,也必须全班密切协作,我认为必须保持好这种互帮互助的精神。

班长:刚才,大家进行了发言,讲得很好,是的,我们每一项任务都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训练中如此,工作、生活中也是如此,在生死关卡训练中,就充分发挥了集体的智慧,才得以顺利的完成。交流回顾就到这里。

停,成原队形靠拢。(按散开相反顺序)(五)小结讲评

同志们,生死关卡注重的是密切配合,仔细小心,同心协办,才能更快的完成任务达到目的。所以希望大家在任何情况下,精诚合作,完成更多更出色的任务。

这个内容我们就训到这里,下面转入第三个内容的训练。

第三个内容:翻越电网(一)理论提示

班长:同志们,我们通常在野外训练或处突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障碍物,今天我们所训练的就是一道高1.8米的电网,在没有任何辅助器材的帮助,不得助跑,不能触到电网情况下,如何采用搭人梯的方法通过?请大家踊跃发言。

XXX:我认为必顺有两人做底架,两人做支柱,而后逐一跳过;XXX:我认为倒数第二名可以采用我们二人攀登的姿势,踩在最后一名的手上,用最后一名向上的抛力和自己的蹬力跳过电网;XXX:最后一名的通过,必须另一边架起人梯,从另一侧直接拉过。

班长:刚才大家进行了发言,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实现了我

们相互信任、密切合作、紧密配合的观念。翻越电网训练就是培养我们相互信任和团队凝聚力,增强集体战斗力的训练。下面我就根据大家的发言,结合实际情况,将动作要领给大家进行归纳。

(二)讲解示范

其口令下达为:“准备、开始、停”(示范兵出列)动作要领:通过时,四名同志先出列至电网前,两人弯腰低头,另两人双手从对方腋下穿过抱紧,构成人梯,第三名同志成一弓步,双手十指交叉,掌心向上臵于大腿上。其它同志依次从人梯上方越过,当只剩下最后一名同志时,已越过的同志在电网的另一侧搭成人梯,利用队友向上拉和自身纵跳的合力越过电网。

动作要求:位臵正确,人梯稳固,距离适当,安排合理。易犯毛病及纠正方法:

1、参训者积极参与,但没有计划就开始行动。应先制定好计划,杜绝盲目行动;

2、有人提出建议,没有被采纳,就消极对待。应强调在建议中,采纳最有效的建议,才可顺利通过。

3、人梯不稳,底座晃动,导致失败。应强调人梯架设稳固。

训练步聚:

1、模拟练习

2、实地练习

此训练的重点:人梯架设要稳固,支架人员两手从底座人员腋下穿过时,要紧抱上提,尽可能使底座人员背平,便于下一名顺利通过。请看示范动作(示范兵出列示范)同时最后一名通过时,提拉要同时用力,用向上向右的拉力拉过。

以上便是对翻越电网动作要领。班长:大家是否清楚 众答:清楚

班长:下面我们展开训练(三)组织练习

首先我们进行辅助练习的训练,四人一组,在空场地上进行模拟翻越的训练。三人架梯,一人通过。

班长:是否清楚 众答:清楚

停,刚才我们进行了空场地的辅助训练,大家都能按要求,有步骤,有次序的跳过,做的非常好,那么接下来我们转入实际场地的训练,我们主要以情况诱导为主,希望在训练中,大家要认真仔细,因为任何人触及电网,任务都失败。

(情况设想)小分队在突袭毒枭老巢时,被犯罪份子设臵的高压电网堵截。为了不惊动犯罪份子,快速完成任务,我们必须从电网上通过。本训练模拟当时的情境,要求我班在 10 分钟内,从电网的上方通过。

班长:大家是否清楚。众答:清楚(体现动作)(四)交流回顾

同志们,刚才我们顺利翻越了电网,大家能够按提出的要求开动大脑,想出最好的解决办法,互相协助,出色的完成了任务,为了提高训练效果,找出不足,下面我们组织进行交流回顾。成讨论队形散开(队员以中间为准绳,两边按左(右)转弯走,成U字型,而后指挥员向前走三步,靠脚的同时,全体人员蹲下。)班长:大家思考一下,训练中,屡次失败后,是什么鼓舞大家继续进行的? XXX:我觉得在训练中屡次失败,又不断重来,是大家寻求成功的愿望鼓舞我们继续进行。

XXX:我认为是大家团结一心,共同战胜困难的这重决心鼓舞了继续进行。

XXX:我同意刚才两名同志的说法,但我觉得最重要是我们班的集体力量和这股不服输的精神鼓舞了大家。

班长:刚才大家的发言都很好,那么为什么平时生活中有人做不好大家总是互相埋怨呢? XXX:我觉得主要是平时生活中,大家忽视了集体观念,认为个人做好了,别人破坏了自己的成绩;XXX:我刚才在训练中,就思考了这个问题,我们在翻越电网训练中,能屡败屡练,最后取得成功,最重要的是大家的互相配合和帮助,是集体的力量,平时我们生活中主要是缺少了互相理解和帮助;XXX:大家集体齐心才能完成任务,通过这次训练让我深深感受到这点,所以在下步工作、生活中我们一定要互相帮助、互相关心。

班长:刚才我们大家都谈了体会,也谈了生活中的问题,说明了战友之间相互信任、密切合作、挖掘自身潜能,就一定会战胜困难,讨论就到这里。停,成原队形靠拢。

(按散开相反顺序)(五)小结讲评

同志们,刚才进行的翻越电网训练,大家很认真,效果也非常明显。翻越电网煅练的是我们的合作意识,配合意识及集体意识。增强的是团队的凝聚力,我们要将这种意识和精神用到每项工作中,出色完成每一项任务。大家能不能做到。

众答:能

班长:好,这个内容我们就训到这里,下面进行第三个内容的训练。

第四个内容:同心同行(一)理论提示

班长:同志们,同心同行训练就是全班人员利用两块木板整体向前移动,但脚不能离开木板,否则就算失败。下面根据这一情况,谈谈我们全班应如何利用两块木板整体向前移动呢? XXX:我认为大家要同时起腿发力,整体向前移动,才能保障顺利前行;XXX:我觉得可以像我们走队列一样,同时叫口令,同时抬腿,统一的步调和步伐大小才能顺利前移;XXX:我赞成上面两名同志的讲法,但一定要注意全班的配合,不能有快有慢,不然全班就会失败,重心前倒。

班长:刚才大家的建议都非常好,同心同行的训练正是帮助参训人员意识到相同的行动和步调对一个集体的重要性,哪怕其中任何一人不能与大家保持一致,都会导致任务的失败。所以,通过这个训练,可以锻炼我们的团队精神和战友之间的相互协作能力,提高大家在作战、处突中的协同意识。下面我就将其动作要领给大家归纳如下

(二)讲解示范

其口令下达为:“准备、前进、停”(示范兵出列)动作要领:操作人员双脚分别踩在两块木屐上,并穿上鞋套,双手抓住脚前绳子或队友的衣服,然后提着木屐沿规定方向前进。行进时,可由班长喊口令,也可一起喊口令。行进口令为“一、二、一、二

”......喊“一”时大家左脚抬起,喊“二”时左脚向前方落下;再喊“一”时右脚抬起,喊“二”时右脚向前方落下,如此循环动作要求:步调一致,姿势正确,循序渐进。

易犯毛病及纠正方法:

1、步调不一致,导致重心不稳,任务失败,应强调步调一致,同时发力;

2、练习过程中出现错误,大家相互埋怨指责,不愿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应强调团给一致;

3、认为简单,容易导致任务失败,对待任务要按要求,细心严格完成。

训练步骤:

1、辅助练习

2、实地练习以上是我对同心同行动作的讲解

训练重点:行进时要密切配合,同时用力,不得有快有慢。班长问:大家是否清楚 众答:清楚

班长:下面我们进行训练(三)组织练xxx们,在训练时,要求所有人员要用脚踩牢木板,前后两名同志用手抓住绳子,中间的同志抓住前一名同志的腰际,全身配合协调用力,而后按动作前进。下面我们结合辅助器材,按三人一组的顺序,进行同心同行的练习。

(利用三人同行板辅助练习)刚才我们三人一组进行了辅助的训练, 接下来我们结合模拟情况转入全班训练。训练中大家要相互配合,同心同行,共同完成我们所设想情况的任务。

(情况设想)我反恐小分队受命围剿恐怖分子据点,在通往敌人老巢的必经之路上,恐怖分子用竹子、木锥、铁钉等器材设臵了长几十米的竹签阵。小分队在附近找到了两块木板和一些旧绳子,经过简单的加工,做成了两个木屐,小分队利用木屐顺利通过了竹签阵。本训练模拟当时的情境,要求我班两脚分别站立在两块装有提拉绳的木板上,在 5 分钟内,按规定的方式完成指定距离的移动。

班长:同志们是否清楚 众答:清楚

班长:成训练队形就位(成两列跑步到同心同行板两侧,听口令上(下)器具,上(下)器具时,两列同时向左(右)跨一步,听到准备的口令抓绳抓腰际)“准备、前进、停” 成原队形集合

(跑步返回队列起始位臵)(四)交流回顾

班长:刚才我们结合模拟情况进行了同心同行的训练,训练过程中,大家能够按提出的要求认真训练,充分发挥了互相配合,共同合作的精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了更好的总结经验,找出不足,下面我们组织进行交流回顾。成讨论队形散开(队员以中间为准绳,两边按左(右)转弯走,成U字型,而后指挥员向前走三步,靠脚的同时,全体人员蹲下。)班长:大家思考一下,当你与集体的步调不能一致时,是怎样自我调整的? XXX:我的感觉是当我与集体的步调不一致时,我会减轻我每一脚的力量,重新调整到集体的力量上再发力。

XXX:我是迅速与集体叫到一起,来控制脚上的力量。XXX:我会努力调整自己的步伐,重归集体上来。班长:大家对训练中如何重归集体都谈了个人看法,我们平时生活中也会碰到很多类事情况,比如训练掉队或思想出现偏差,我们又该如何跟上集体呢? XXX:我觉得应首先反思自己,查找不足,然后纠正;XXX:我认为如果是自己,要主动向集体靠扰,如果是战友,要积极的去帮助他跟上集体;XXX:我觉得一个班就是一个小集体,不能有一人掉队,大家都必须齐心协力战胜困难,不能使任何一名战友掉队。

刚才大家都进行了发言,讲的都很好,特别是对待班里战友的问题上,亮明了自己的观点,为我班今后的工作明确了方向,不能有任何一个掉队。讨论就到这里。

停,成原队形靠拢(按散开相反顺序)(五)小结讲评

同志们,一个团队要想取得成功,除了决策正确,领导得力,还需要大家的默契配合,步调一致。所以,在以后训练,生活中,我们一定要互相配合,齐心协力完成每一项任务。

今天的训练就到这里。

作业讲评

规范行为 关注心理 第3篇

【关键词】化学;第一节课;规范行为;非智力因素

初三学生刚接触化学,我觉得第一节课并非是急着给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应该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把重点放在培养兴趣上。这是因为,从心理学角度和人们对客观世界规律的认识来看:人们对事物的第一印象是十分重要的。如何才能让学生对这门课产生深刻的印象,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呢?第一节课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规范课前准备,严抓课堂常规

每位教师都深知:良好的课堂秩序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保障,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一定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教师就难以掌控教学的全过程。只有保证良好的课堂秩序,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拓展他们的学习兴趣,才能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才能使他们在健康、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规范的课堂秩序,是有序的、欢愉的、活跃的、和谐的,更是学生所喜爱的!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之间可以和睦相处,师生之间可以互相尊重,而且学生更容易掌握所学的知识。所以,第一节课规范学生课堂行为,要比传授学科知识更为重要。在这方面,我有以下三点做法:

1.课前

上课铃响后,从教师站在教室门口开始,学生就应该将相关的化学学习用品摆放在桌面上,端正、安静地坐在座位上,等着老师进来上课。严防学生无故迟到、旷课。

2.课中

教师观察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后走进教室,强调课堂常规:不许大声喧哗、开小差、做小动作、更不允许睡觉。积极参与课堂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积极与老师配合课堂教学,并按要求完成课堂作业。

3.课后

继续强调课后作业要求,明确告诉学生第二天早读课之后由科代表准时上交,不允许迟交或不交(科代表将迟交或不交的名单详细记录)。还要告诉学生,学习不仅看重结果,更加注重过程。现在每人都有100分,如果哪位同学违反了课堂常规,就会扣除相应的分数,一学期末剩下的分数就是你的化学总评分(亦是每人毕业证上的化学成绩)。

二、树立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

初三成绩差的学生可能会这样想:“我是差生,考试成绩总不好,不是学习的料”。“我最害怕化学课,一上课就无比的头疼,一写作业就目瞪口呆,什么都不会,化学对我来说是无药可救了。”还有一些人认为:“我学习也很刻苦,但是成绩总是一落千丈,可能我天生就比别人差吧!”对于这部分学生,老师先教他们知识是无济于事的,最重要的是要降低他们的自卑感,树立坚定的信心,激发强烈的热情。我有以下几点提议:

1.让学生感到化学是一门容易学的课程

化学是一门基础课,跟语文、数学课是类似的,只要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就一定能够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这是每个化学老师上第一节课都应对学生说的。教师要让初三学生明白:以前的成绩只代表过去,不代表将来,只要认真学习,成绩都会发生转变的。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记忆力都会有所改变。另外,随着学习方法的改进,学习习惯的改变和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化学成绩的提高也是会有所扭转的!例如:2009级毕业生里有一名叫南施朗的学生,英语虽然只考了30分,但他的化学成绩竟是80分。这个典型的事例,给了学生们学习的勇气,极大的鼓舞了他们学习的热情和自信,使他们对中考充满了无限的希望。

2.关注后进生,培养其学习兴趣。

每个学生都希望老师一视同仁,期盼得到老师的喜欢和赏识,特别是一些被老师忽略的后进生。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实验研究认为: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越高,学生的的发展就会越好;反之亦然。因此,教师在第一节课时就应该特别关注班级的后10名学生,通过提问方式、做实验等多种途径,给予他们鼓励和肯定。第一节课要让他们对化学课感兴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的期待,会通过语言、行为、动作和表情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受到鼓舞,并朝着老师所期待的方向发展,这是心理学上的暗示作用。可想而知,老师对学生的期待,具有多么神奇的力量!实验证明:后进生对化学是有浓厚兴趣的,学习动力十足,再有老师的鼓励和期待,学习效果会十分明显。

3.评选科代表,培养化学小帮手。

一般来说,科代表都是老师指定的。我尝试换一种方式,让学生举手表决,公平竞争。但是,参与竞争者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努力学好化学,为大家做出榜样;二是要帮助同学,提供高质量服务。这样,不仅规范了科代表的言行,锻炼了他的能力,还为老师找到了一名好帮手,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我试行了几年,每年都有出类拔萃的学生脱颖而出。

三、以新奇的小实验培养学生兴趣

我的经验是:第一节课就从小实验入手,让学生发现实验现象,明白其中的道理,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培养其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

实验一:把用酚酞写过字的白纸贴在黑板上(开始纸上无字)。此时,学生会惊奇的期待着接下来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这时,老师用装有碱的喷水壶喷洒在白纸上,白纸上立即显示出一排方方正正醒目的红色大字“祝大家学习进步”!学生们第一次目睹了如此奇妙的变幻,惊叹不已,掌声绵绵。顿时间,课堂充满了愉快欢乐的气氛。借此机会,老师问大家:“什么是化学?”人人都面面相觑,默不作声。当然,我也一样不吱声。老师说:“那我再给大家变个魔术吧!”课堂气氛霎时被“魔术”二字所吸引,大家都被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氛围中,无比精神,无比放松,无比活跃!

实验二:老师手持一杯澄清的石灰水,故意告诉学生这是一杯“清水”。然后,让一名学生用玻璃管向杯中吹气,一会儿,杯中的水变成了一杯乳白色的“牛奶”,学生们欢喜不已继而又表示惊讶,提出了疑问:“这是真的牛奶吗?”老师摇摇头。回到刚才的问题,化学就是“惊奇”,化学就是“魔术”,化学就是可以产生让我们无法想象的新物质,从而引出了化学的概念。老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化学的发展史,荣获诺贝尔化学奖的一些科学家等,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结束第一节课。

综上所述,老師应关注学生心理,通过对课堂常规的要求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其学习化学的兴趣。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智力上的伟大往往依赖于性格上的伟大,这一点常常超出人们的认识”。我认为这里的“性格”指的就是人的非智力因素。每位老师都应该清醒的认识到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重要影响,而第一节课尤其要密切关注学生心理,为日后提高教学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堵正强,王洁.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高差生学习主动性[N].江南时报,2008-8-7.

[2]刘烈蓉.如何规范计算机操作学生课堂行为[J].考试周刊,2011(4).

社会心理行为 第4篇

为了解我国青少年自伤行为发生情况,笔者于2011年10月选择安徽省淮南市2所高校学生为调查对象,评价不同类型自伤史青少年的家庭相关因素、亚健康等特征,为青少年自伤的预防和早期干预提供基本资料。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安徽省淮南市方便选取2所高校,每所高校分别在大一、大二年级随机选取10~15个班级,按照自愿参加的原则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获得18~24岁学生调查问卷2 221份。其中男生764名,女生1 457名;大一年级学生1 600名,大二年级学生621名。平均年龄(21.00±1.99)岁。

1.2 方法

1.2.1 青少年自伤行为的评定

自伤行为包括在过去1 a中有过故意打自己、故意拉扯头发、故意撞头、故意用手掐身体肌肉、故意抓伤自己、故意咬伤自己、故意烫伤自己、故意割伤自己8种自伤方式[4]。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详细询问每种自伤方式发生的次数,经质量控制人员核对后交专人保管。将任何一种自伤方式发生1次以上界定为有自伤行为,其中发生1~3次为偶尔自伤行为,发生4~6次以上为反复自伤行为。

1.2.2 青少年亚健康状态的评定

运用“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MSQA)对亚健康症状进行评定,问卷具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5,6,7,8]。选取该问卷的心理亚健康39个项目,每个项目设6个评定等级,分别赋1~6分,1为没有或持续不到7 d,2为持续7 d以上,3为持续14 d以上,4为持续30 d以上,5为持续60 d以上,6为持续90 d以上,得分越高,表示亚健康症状持续时间越长。心理亚健康分为情绪问题、品行问题和社会适应困难3个维度。将项目持续时间达1个月以上,判定为亚健康症状。将全国青少年学生亚健康症状数的P90作为亚健康“状态”的界定标准[9]。

1.2.3 调查方法

以班级为单位,研究对象无记名填写调查表,班主任教师不在场。填写好调查表后立即上交调查员,由调查员检查缺漏项目后收取。

1.3 统计分析

使用Epi Data 3.0建立数据库,逻辑纠错无误后,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使用的统计方法主要有χ2检验或Fisher's确切概率法、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等。

2 结果

2.1 高校学生自伤行为报告率

由表1可见,高校学生总体自伤行为报告率为20.2%,其中偶尔自伤报告率为18.1%,反复自伤报告率为2.1%。偶尔自伤行为中,“故意打自己”是最多被采用的方法;反复自伤行为中,“故意掐自己”是最多被采用的方法。

2.2 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学生自伤行为报告率

由表2可见,男生偶尔自伤和反复自伤行为报告率均高于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母亲文化程度、父母体罚、父亲骂母亲及家庭经济状况的学生间自伤行为报告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注:()内数字为报告率/%;*Fisher's确切概率法,

2.3 有无亚健康状态高校学生自伤行为发生情况

存在情绪问题、品行问题、社会适应困难大学生的自伤发生率明显高于无亚健康状态的大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见表3。

注:()内数字为报告率/%。

2.4 大学生自伤行为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有无自伤行为作为因变量,以性别、母亲文化程度、家庭经济、心理亚健康状态、父母体罚作为自变量,进行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心理亚健康是自伤行为的危险因素,家庭经济中等是自伤行为的保护因素。见表4。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过去1 a中淮南市2所高校学生总体自伤行为报告率为20.2%(偶尔自伤行为的报告率为18.1%,反复自伤行为报告率为2.1%),高于英国(6.9%)、澳大利亚(6.2%)、德国(14.9%)等欧美国家青少年总体自伤报告率,但反复自伤报告率低于英国(3.7%)和德国(4%)[10,11,12]。淮南市2所高校的男生总体自伤行为报告率(24.8%)高于女生(17.8%),其中偶尔自伤和反复自伤报告率均高于女生,可能与男生焦虑/抑郁情绪、恋爱问题的发生较高有关[13]。

注:变量赋值采用2分类变量。“男”赋值为1,“女”赋值为2;“无心理亚健康状态”赋值为1,“有心理亚健康状态”赋值为2;无序多分类变量采用哑变量赋值,将家庭经济下等、母亲文化高中及以上、父母体罚几乎没有设为参照。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男性、心理亚健康状态是自伤行为的危险因素,家庭经济中等是自伤行为的保护因素。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校和家庭往往只重视学生的成绩,忽略了学生健康人格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在教育方式上,部分家长因为自身文化程度不高,常采用简单、粗暴的手段,这种教育方式导致孩子形成抑郁焦虑、敏感多疑、偏执敌对、自卑易怒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因此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和来自家庭的问题均对自我伤害的产生具有明显的预测作用[14]。根据自伤的情感调节假说,自伤是一种减轻急性不良情绪的策略[15]。早期不良环境包括家庭环境会导致个体应对不良情绪的能力较差,容易采用自伤行为作为情感调节策略。

本研究提示,自我伤害行为与青少年自身心理、家庭因素和学校社会因素等多方面均有关系。因此,预防青少年伤害行为,需开展以学校、家庭、社区为基础的综合性心理健康干预措施,同时也需要更多关于青少年自伤行为的队列研究,以进一步证实青少年自伤行为的保护因素和危险因素。

摘要:目的 了解高校学生自伤行为流行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青少年自伤行为的预防和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在安徽省淮南市方便抽取2所高校,每所高校分别在大一、大二年级各随机抽取10~15个班级,按自愿参加的原则对2 221名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调查过去1 a内8种自伤行为的发生情况,同时采用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MSQA)评定亚健康状态,采用自制的问卷调查家庭人口统计学变量等。结果 大学生总体自伤行为报告率为20.2%,男生(24.8%)高于女生(1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存在情绪问题、品行问题、社会适应困难的大学生,自伤行为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无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大学生(P值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男性、心理亚健康状态是自伤行为的危险因素,家庭经济中等是自伤行为的保护因素。结论 高校大学生自伤行为的报告率较高,应根据大学生自伤行为的主要危险因素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社会行为 教学反思 第5篇

今天我教学的内容是《社会行为》,接下来我就针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我个人认为优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是白板课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恰当运用,对动物的群体生活的观察及社会行为的特征的研究是比较宏观的课题,把所讲的对象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们犹如身临其境,适时借助丰富多彩的视频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识记,从而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2、我采用了任务驱动教学,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知道学什么,怎么学。让学生在不同梯度的启发性问题中去探究,在探究中得出结论。

3、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如:讲蚂蚁群体战胜熊熊大火的故事导入新课,最后教师寄语中再次使学生感悟到群体力量大于个体,合作与交流的重要,要将团结协助精神融入到学习生活中,这样会使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

4、在学习社会行为的特征时,我都相应补充了其他具有社会行为的群体,这样便于学生总结出社会行为的特征。

5、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关注学生学的过程,老师只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引导、疑难点拨。

不足:

1、本节内容学生感兴趣,应引导学生多讨论。在设计探究任务时,应给学生多创设自由的空间。

2、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缺少默契。

3、自己的生物科学素养不够。

步入“上流社会”的行为指南 第6篇

上流社会对裤子的长度有很高要求,男士裤子的长度以从鞋尖算起的第三个鞋带眼为宜,女士等到要外出滑雪时才能套条秋裤保暖,其他时候还是用丝袜硬撑。

去掉所有衣服上的Logo

上流社会他们的衣服都是在法国或英国几家裁缝铺定做的,绣有他们姓名的首字母。即使你的西服并非定做,请保持袖口的扣子一定要是真的。

拥有特殊场合的外套

上流社会一定要备齐一套射击服、一套骑马服和一套猎装,它们可以把你和普通阶级迅速区分开。当然还要有与之相配的帽子和靴子。

有几套运动装

即使不运动,看上去也要有经常去运动的样子,而且要有一副“我有钱,我也有闲”的气质。如果是家庭主妇,专门的瑜伽服显然比家居服看上去更健康。

不会挂档就不要开保时捷

上流社会要么懂得玩车,要么就有自己的司机。如果他们自己开车,更看重的是车的操纵性能、路面附着力、偏航性、马力等等。

被邀请参加各类发布会

如果被列入邀请名单,那么意味着你的身份便与众不同。在这些场合要尽量让摄影师捕捉到你的身影,以便有机会登上各种杂志的社交版,但要表现得是不经意间被拍到的,别人问起时也要用“嗨,瞎凑合”来表示谦虚。

有多余精力用在旅游上

上流社会的旅行不是为了从工作中解脱出来,而是去发泄多余的精力。并且可以有长达6个月的时间浪费在欧洲,按照英国18世纪大旅行者的路线游历。

常举行家庭烧烤聚会

烧烤聚会的前提是至少有一个超过100平米的花园和全套烧烤装备,不仅如此,在烧烤的同时还要做到驾轻就熟,来参加派对的都是家中至交,其中不乏各种上流权贵人士。

善于选择合适的慈善机构

参与慈善已经不是进入上流社会的敲门砖,还要看你怎么选。天涯那个关于上流生活的名帖里,“周公子”曾表示,他从不捐钱给希望工程,而是捐给中华慈善总会,以彰显在慈善机构选择上的品位。

讲话时经常蹦出外语单词

在谈到金融、投资、职场时,英式英语听上去严谨高贵。运动中夹杂一些美式英语的专业词汇,立刻显示出你是此项行家;描述一个品牌或吃大餐时,用法语准确读出名字,你的时尚品位立刻能够得到加分。

说“lavatory”而不是“toilet”

拜访外国政要、商界名流或学术权威时,去洗手间最好始终坚持使用“lavatory”,女士们可以使用“化妆室”或者直接说“我要去给鼻子补点儿粉”。

在适当的场合适当八卦

最好能在恰当的圈子里,恰到好处地提到一些骇人听闻的轶事,比如某位董事的怪癖,或者某位电影明星的童年趣事。

拥有丰富的夜生活

上流社会更注重隐私和文化品位,并不是说他们就不玩儿那些普通人的消遣,而是这些服务他们都可以请人上家里来做,完全不必出门和人挤作一团。

会玩桥牌和桌球

能增强体能的户外运动固然是一种消遣,高级智力游戏和绅士运动也必不可少,哪怕只是装装样子。这两项运动除了家里有空间可以举行以外,一定是在私人会所或俱乐部里,有专人端茶倒水记分。

去吃夜宵

这里的夜宵指的是在早餐、午餐、晚餐和下午茶之后的又一次具有时尚感的加餐,一定要在晚上去过剧院、听过音乐会之后举行。通常以一些不太油腻的健康餐及水果组成,谈论的话题是刚刚的那场演出。

喝过好酒并能说出个所以然

说出美妙的酒应该如何品尝,说出几种价格昂贵的法国酒庄出产的名酒,以及适当指出红葡萄酒的温度该在15℃或16℃,白葡萄酒的温度该在7℃或8℃最为理想。

吃有机食品而非鱼翅燕窝

真正的上流社会喜欢吃健康美味的有机食品——自家花园出产的新鲜蔬菜和水果、乡下农户养的家禽、自己打猎来的野味、游艇外出钓来的海鲜。

家庭、私人、专有

社会心理行为 第7篇

1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才能取信于民

要求医务人员“救死扶伤, 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 乃是我国卫生战线上的革命传统。在思想和行为上以白求恩、雷锋精神为榜样, 于全部工作中注意实践。基本上做到了认真负责, 对患者体贴关怀, 照顾周到, 和蔼热情, 耐心细致, 使患者感到温暖;言语上讲究语言艺术, 说话和气, 和颜悦色, 热情诚恳, 解释病情要充满信心, 鼓励患者和疾病斗争。

2要有严谨的科学作风, 才能搞好护理工作

护理系统的工作, 都要力求科学、准确、可靠、安全, 哪怕是细微的工作, 亦要一丝不苟, 严肃认真。在工作中, 除了应该做好基础护理的全部工作外, 紧密配合医院实现护理工作的“三化”、“八个字”的要求。即管理制度化、操作常规化、设备规范化;整齐、清洁、安全、舒适。让患者产生安全感, 求治有望;让参与工作的医务人员自感欣慰。特别是对待“不治之症”患者, 要实施保护性治疗, 在执行医嘱和护理的过程中, 我们的态度, 言行举止, 以及必要的病情解释, 均要有利于提高医护质量, 有利于患者康复, 稍有疏忽, 就会出现不良后果, 实需谨而为之。现时偶遇隐私患者, 更要慎之又慎, 严格保密为佳, 绝不可作为笑柄, 随便谈论。反之, 就有可能发生恶性事故的危险。总而言之, 严谨的科学作风, 在医疗护理的全过程中, 是至关重要的, 绝不可疏忽大意, 玩忽职守。

3要提高医护服务质量为中心, 逐步消除患者的心病, 是卫生战士的当务之急

当前, 患者的心态存在“四怕”, 一怕诊断不正确, 白看病;二怕用药不科学, 白治疗;三怕乱收医疗费, 白用钱;四怕用势利眼待人, 白费力。解决“四怕”思绪的思考, 一是医院应该按照国家规定的医疗收费标准, 公布于众, 增强透明度。二是对待患者要一视同仁, 有求必应;三是医护人员要尽职尽能, 视患者生命比什么都重要。用雄辩的事实, 回应“四怕”思考, 不仅解决患者的思想认识问题, 促进医务人员医德医风的建设, 更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社会心理行为 第8篇

一、人际关系冲突

1.现状及危害。大学生每天在寝室的时间占整个课余时间的80%以上。然而, 江丹 (2013) 发现, 相当数量的学生处在冷漠疏远的人际关系中, 他们心情压抑, 影响学业, 与人交往处于紧张状态, 有的甚至出现孤立、敌对的状态[3]。对大一新生的心理咨询问题进行分类分析发现, 有32.5%的学生存在寝室关系问题烦恼[4]。心理适应的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适应, 很大一部分病态心理状况的产生源于人际关系失调。那些身处未形成友好、合作和融洽心理氛围的寝室之中的大学生, 常常表现出压抑、敏感、自我防卫和难于合作的特点, 对其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有明显损害。

2.原因分析。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寝室人际关系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其次是寝室成员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交流, 再次, 过多的网络交往使大学生在寝室内的直接交往减少。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心理偏差主要有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在认知方面, 晕论效应、第一印象和刻板印象等因素均容易造成大学生对他人的认知偏差, 而当这些偏差与人际期望相差较大时, 就会造成人际障碍。在情感方面, 大学生有时表现为过度自卑或自负, 也会不自主地在潜意识里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他人身上, 这样给人际关系的自然建立带来了障碍。

二、睡眠问题

1.现状及危害。大学生睡眠的特点是睡眠剥夺, 睡眠质量差和白天过度困倦。28.6%的大学生有睡眠质量问题, 女生睡眠质量问题现患率 (32.3%) 高于男生 (24.8%) [5]。另一项研究表明52%的学生存在睡眠问题, 多数被调查者白天出现情绪低落、身体功能 (体力或精神、记忆力、注意力等) 受影响、学习效率低下等情况[6]。夜间睡眠不足及睡眠质量下降是很多轻度心理、精神障碍的重要风险因素, 并与生活质量降低、学业成绩变差、生理异常等相关, 也与低自尊感, 较差的身体素质, 心境低落、焦虑等症状密切相关。

2.原因分析。大学生睡眠问题与其自身生理作息节律与同寝室他人的作息规律有关。通常, 喜欢早起早睡的大学生的睡眠状况较差。因为现在大学中“夜猫子”类型居多, 早起类型的大学生可能需要调整自己的作息来适应他人。从社会角度看, 睡眠问题与社会关系紧张有关。具有高度社会支持和满意感的关系可以预测良好的睡眠质量, 进而提高生活质量。Kent等 (2015) 发现, 在亲密关系中, 支持性的关系联结与良好的睡眠质量有关, 而厌恶性的联结可以预测较差的睡眠质量。中立的和疏远的社会关系联结对睡眠质量没有明显预测作用[7]。

三、网络成瘾

1.现状及危害。中国网络信息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 在网络使用者中, 31.8%为18~24岁的年轻人。网络成瘾已经逐渐成为影响大学生生理、心理与社会功能的严重杀手之一[2]。网络成瘾行为与心理功能损伤存在显著相关。一旦网络成瘾, 则会对大学生造成一系列的消极影响, 包括在校成绩下降, 社会隔离, 阻碍其心理社会发育[8]。另一项研究表明, 有6.44%的学生表现出了网络成瘾倾向。那些有网络成瘾倾向的学生在抑郁自评量表 (SDS) 和焦虑自评量表 (SAS) 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那些没有网络成瘾倾向的学生[9]。

3.原因分析。网络成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和心理现象, 受社会、心理、生理各方面因素的制约。高孤独感、低自尊、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大学生更容易患网络成瘾症。个人应对方式是否成熟也是影响网络成瘾的一个因素。从社会角度看, 社会支持的缺失可能是导致人们网络痴迷或成瘾的重要原因。当社会资源比较缺乏时, 个体就会选择网络这种媒介来满足自己获得社会支持、认可和归属感的需要, 尤其当个体因环境改变而需要重新建立社会关系网络、与他人进行情感交流时更是如此。赵婧等 (2011) 的研究表明本科生网络成瘾筛选率为10.1%, 说明网络成瘾的现状比较严峻。与非成瘾者相比, 有网络成瘾倾向的大学生得到的社会支持更少, 对支持的利用度也更低[10]。

四、对策和建议

社会支持一般是指来自社会各方面, 包括父母、亲戚、朋友等给予一个人物质和精神上的鼓励、帮助和支持。社会支持系统就是可获得的社会支持来源的总和。综上表明, 社会支持系统的不足和缺失是导致大学生各类不良行为、心理问题乃至心理危机的主要原因。

寝室人际关系紧张给大学生带来了身心方面的多种消极影响。这时, 为其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 如来自同学、学长、辅导员、心理老师和家长的倾听、交流、鼓励和帮助等, 都是十分有益的心理支持。如果一个人在需要时能够得到或相信能够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帮助, 就能拥有更好的身心健康状态, 更好地发挥其身心功能。

睡眠问题也与社会支持紧密相关。那些对自己获得社会支持感到满意的大学生有更好的睡眠质量。那些社会支持系统出现问题的大学生, 睡眠质量则会下降。为此, 一是增加课外活动机会, 帮助他们找到更多的朋友;二是要从抓好寝室人际关系入手;三是使其意识到自己在遇到问题时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 增加心理安全感。

网络成瘾是通过对某物的疯狂迷恋来弥补或代偿自己缺少或失去了的社会联结感, 形成与周围社会的虚假联结。当拥有足够的社会支持时, 成瘾症状会明显减轻甚至消失。对成瘾学生, 学校心理机构和公寓管理部门不应以“惩罚性”措施帮其戒断, 而应采取人文关怀态度, 多与其沟通、互动, 建立信任关系, 鼓励他们把精力投放到学习上和有益的兴趣、爱好方面, 逐步形成与现实社会的联结, 减少对虚拟世界的过度迷恋。

为此, 高校应构建自下而上、多角度、多层级的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不仅要增设心理委员, 还要做好定期培训和定期集中恳谈工作。以便掌握一手的学生心理动态资料, 缩短寝室重大问题发生的信息反馈时间。而且, 利用社交媒体增加专业老师、辅导员和学校的心理组织或社团与大学生的互动频率, 辅以讲座、一对一答疑等形式为大学生提供方便、及时、可靠的心理支持资源。

第二, 加强对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宣传。多数大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不会采取向专业人士求助的方式, 甚至很多学生并不知道或从未考虑过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因此, 应增加向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的宣传力度。采取海报、广播、热线、信箱、论坛、社交媒体公众号、选修课等途径增进了解, 消除疑虑, 鼓励他们在遇到问题时多与心理咨询师沟通。

第三, 创新心理支持工作模式。学生管理部门与心理学专家可以探索以两、三个寝室组成的小群体自督自查、相互支持、相互带动和相互影响的固定群体工作模式, 也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媒体平台进行睡前提醒、早上叫起、晨跑、晨读等校内的跨班级、专业、分院和年级的兴趣互动的虚拟群体工作模式。

参考文献

[1]易杉.从大学生心理咨询的主要问题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 2008:58-59.

[2]刘敏, 庄伟.大学生网络成瘾研究现状及解决对策[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0, (12) :102-104.

[3]江丹.浅析女大学生寝室的主要矛盾及其人际关系的心理辅导——以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外语系2010级女生寝室为例[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13, (23) :21-22.

[4]王凤姿.大学新生如何构建良好的寝室关系[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9) :241-241.

[5]石文娟, 马绍斌, 范存欣, 等.广州大学生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05, (26) :470-471.

[6]戚东桂, 刘荣, 吴晓茜, 等.大学生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 2007, (34) :875-877

[7]Kent R G, Uchino B N, Cribbet M R, et al.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Sleep Quality[J].Annals of Behavioral Medicine, 2015:1-6.

亲社会行为的研究述评 第9篇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动机,神经机制,志愿者活动,群体

亲社会行为也称助人行为, 它是一个相对宽泛的行为范畴, 是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经常表现出来的, 符合社会期望并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 主要包括帮助、分享、合作、安慰、捐赠、同情、关心、谦让、互助等行为。[1]

一、研究溯源及发展

麦独孤认为亲社会行为是由父母本能所产生“慈爱的情感”的结果。[2]1964年心理学家对蒂·吉诺维斯被杀事件的关注这是对亲社会行为的科学研究的开端。到20世纪70年代, 拉塔涅和达利提出了旁观者干预的决策模型并提出亲社会行为要作出五个决策步骤:第一步, 是否注意到事件的发生;第二步, 确认是否是需要帮助的事件;第三步, 决定是否承担个人责任;第四步, 选择帮助的方式;第五步, 实施行动。后来, 皮里尔文提出了成本—收益分析模型, 他将旁观者干预的决策模型与经济学的视角相结合。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 研究重心从转移到人们助人的动机。研究者主要研究三个机制:学习、社会和个人规范、唤起和情感。前两者是认知机制, 后者是情绪机制。另外还有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他认为强化可以提高儿童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观察学习的结果。还包括一些生物学理论研究, 认为亲社会行为是人性的一种本能。

二、亲社会行为动机理论阐述

1. 共情因素影响亲社会行为:

共情是对他人情感的感受或对情感产生来源的经历和行为的认知。Batson及其同事提出的共情[3]———利他主义假设, Batson认为, 共情在利他主义行为产生过程中包含了动机和信息两种功能。共情是利他主义行为产生的前提条件。而事实上, 共情和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虽呈正相关联系, 但高共情并不一定导致亲社会行为, 因为当产生共情时, 不同特质倾向的个体会有不同的反应。

2. 共情以外的其他影响因素:

没有共情时亲社会行为也可能发生, 例如在特定的情境中人们的激动情绪可能会引发亲社会行为, 有两种代表的理论, 一种是积极情绪效应, 一种是消极情绪缓解模型;前者是当人们心情良好时, 助人有利于保持积极的情绪;后者是当人们心情糟糕时有时助人是为了缓解不良的情绪。除了助人者的情绪以外, 旁观者的数量、时间紧急程度、求助者的个人特点等也是影响亲社会行为的情境因素, 当然还需同时考虑人格和情境因素。除此之外旁观者的影响以及社会文化的影响也是亲社会行为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另外, 城市化的进程也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 对亲社会行为的动机也可能发生着一些变化。

3. 艾森伯格的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式:

他将亲社会行为发生过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4]第一阶段, 对他人需要的注意阶段。第二阶段, 确定助人意图阶段。第三阶段, 意图和行为相联系阶段。个人有助人的意图并不意味着会作出助人的行为, 一方面如果助人者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或义务去助人可能会选择不助人, 另一方面, 如果潜在的助人者认为自己对助人无能为力时会放弃救人。

艾森伯格的理论模式把可能影响亲社会行为的作用机制作了深刻剖析, 尤其对认知、情感和人格因素作了分析。但是他主要侧重于解释说明个人的情感、人格以及情景的作用, 但没有把所有影响因素详述, 如生物学因素。还有艾森伯格理论模式主要是侧重个人层面, 没有涉及群体领域。

早期亲社会行为研究的重点主要是从情境因素以及自发的助人行为背后的动机机制开始, 这些理论研究范围比较狭窄, 把亲社会行为当作一种结果变量。后来关于人际间助人行为的研究日趋饱和研究者对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兴趣逐渐降低, 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 该领域的研究开始了新的研究视角, 出现了很多各学科的整合性的理论。

三、亲社会行为学科整合研究

1. 共情的神经科学研究。

有关亲社会行为共情的脑神经机制的研究, 一些科学家认为共情可能是连接遗传倾向和直接的亲社会行为的基本成分。并且提出了认知观点采择, 即人们既可以共享另一个人的情绪或感觉状态, 也可以通过对他人状态的推理来理解他人的意向、愿望和信念。通过采用f M-RI技术[1]研究发现认知观点采择主要激活前额叶中部、颞上沟 (STC) 以及顶叶;而共情激活的脑区主要集中在前脑岛 (AI) 和扣带回 (ACC) 区域。目前对亲社会行为的神经机制研究还存在一定的争议, 科学界没有确切的答案, 亲社会行为的神经机制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给出了一些生理学的依据, 但是人的情感世界不能全部由某种生理因素决定, 很可能还与整个神经循环体制有关。

2. 群体类型的亲社会行为。

第一, 跨群体亲社会行为, 有研究表明, 群体成员对群体的归属感较强, 群体内的亲社会行为主要受共情的影响, 而对于群体外则影响较小。有研究者认为对于群体外的助人行为主要是受人际间的吸引的作用, 有研究者提出“共同群体身份”。另外一些研究者认为主要是群体成员将群体外的成员视作是自己群体当中的一分子, 扩大了自我的范畴, 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第二, 群体间的亲社会行为和跨群体亲社会行为不同, 跨群体亲社会行为主要是助人强调个人身份, 而非集体身份。群体间亲社会行为则强调集体身份, 在集体的水平上再考虑外群体成员。近期的研究重点主要是被助群体和助人群体的权利关系方面, 并提出在助人过程中有三种因素:社会等级的稳定性;所提供帮助的类型;个别群体成员的特征。例如, 当高社会等级的群体向低等级的群体提高帮助时, 低等级的群体往往表现出不愿意依赖的行为。当高地位等级群体感觉受到来自低等级群体的威胁时会表现出帮助行为, 让低等级群体依赖它。这种关系主要由群体内的成员来调节。有研究表明, 并不是群体间的助人行为都会导致两群体的关系和谐, 反而可能会使两者关系更加紧张。

群体类型的亲社会行为基于宏观的层面来探讨亲社会行为, 确实展开了一个新的角度, 但是, 群体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领域, 探讨群体间的亲社会行为不能仅仅局限于是否会提供帮助, 以及帮助的原因和结果, 还应该进一步探讨群体具体帮助的情景, 也就是说, 在进一步详实的探讨原因变量和结果变量的同时, 对中介变量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3. 志愿者活动。

志愿者活动是一种长期的亲社会行为, 近年来引发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浓厚的兴趣, 社会学家主要关注志愿者行为背后的社会经济地位以及行为关系。而心理学家则关注志愿者个人潜在的个性和需要。[2]两者理论逐渐趋于整合。从原因上看, 个性因素和社会因素都对志愿者活动参与程度起到一定的作用。参与的时间长度主要受到当初志愿者的动机和需要与实际经历的匹配程度有关。同时与组织的融合程度、对志愿者经历的满意度、社会支持等因素有关。皮里尔文等人通过长期的追踪研究发现, 志愿者活动同青少年和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与幸福感成正相关, 其中, 参与志愿者活动的时间越长, 一致性越高, 志愿者身心健康水平就越高;那些与社会更加疏离的人群, 从志愿者活动中的获益更多。

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维护良好关系的基础, 对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对亲社会行为的动机研究主要包含共情在亲社会行为发生中的作用以及艾森伯格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的整合理论。近年来对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领域, 并且各个学科之间的整合为亲社会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

亲社会行为研究的新进展是, 有人提出要把亲社会行为当作一个过程变量来研究而不是像传统的亲社会行为研究那样把亲社会当作结果变量, [1]关注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和动机。通过对志愿者研究发现亲社会行为能够很好的提高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这是值得鼓励和提倡的。亲社会行为是群体过程与人际过程的一部分, 探讨它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意义重大。最近有些研究者还探讨了药理作用对共情和亲社会行为的调节作用。例如有一种叫后叶催产素 (oxytocin【OT】) 的神经肽的使用对共情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曾盼盼, 俞国良, 林崇德.亲社会行为研究的新视角[J].教育科学, 2011 (1) .

[2]罗晓路, 曾盼盼.亲社会行为:微观水平和宏观水平结合的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2 (3) .

[3]张惠霞.亲社会行为动机理论探析[J].科教导刊:中旬刊, 2012 (6) .

儿童早期写作行为心理探微 第10篇

实践证明,在儿童早期写作过程中,学生们在课堂上说话和绘画,不仅不是调皮和捣蛋的表现,恰恰相反,这正是儿童写作思维活动进入高潮时的正常行为表现。笔者将就儿童早期写作过程中是否需要发音器官和动觉系统的帮助做以下细微的探讨。

一、儿童早期写作需要自己发音器官的帮助

美国新罕布尔大学的唐纳德·格雷夫斯教授为了深入了解儿童早期写作的过程和心理特点,进行了好几年的实际观察和实验。他抽样选择了16名各种不同类型的学生作为重点观察对象。与此同时,他也关注其余160名学生的进步。格雷夫斯的实验小组运用了多种视听研究手段。当一个学生写作的时候,装在高处的照像机一直跟踪着他的手的动作,拍下一张又一张照片,同时一架微型麦克风把学生写作时自言自语的细小声音也收录到了。大量的材料证明,学生在学习写作和拼写的时候,通常都是把话说了一遍又一遍,才在纸上写出来。笔者也曾在第二批语文课程改革实验班做过类似的实验,结果惊人地相似:教师要求小学生动笔写作的时候不要说话,或者让他们把舌头贴着牙齿不动,结果由于不能吐字发音,学生们写话出错大大增加了,竟然比平时多出四倍以上。

这些事实说明:儿童写作时是需要自己的发音器官帮助的,是需要听到自己的话的。因为在儿童内部言语发展还不健全的时候,他们是借助听觉回授把自己的话抄录在纸上的,或是通过听觉反馈对自己的话中的个别词句进行调整、对语序进行疏通后再改写下来。无论是哪一种情形,都需要发音器官的帮助。这就是为什么在作文课堂上会出现学生自言自语、甚至交头接耳现象的缘故。

理解了儿童写作时的行为心理特点,我们自然就见怪不怪了,也无须强令禁止儿童说话或交头接耳了。我们需要的是顺其自然,允许他们边说边写,甚至还可以允许学生先说后写,想好了、说顺了再写。这样,学生课堂写作的效果会更好。

二、儿童早期写作过程需要“口语交际”的支持

根据心理学有关实验证明:小学一、二年级(第一学段)通过“口语交际”进行写作,可以提高书面言语的数量和质量。因为低年级儿童观察能力不强,且开始感知事物时,往往是笼统的或不全面的,容易忽略主要的东西,加上受遗忘的影响,他们对事物的印象和认识往往是模糊的。因此,如果只凭感知的印象来写,就会产生许多脱漏、含糊,甚至错误。学生经过互相谈论、交流,经过对事物的分析、评价,就能通过口头言语的帮助,使过去的感知印象更加清晰和明确,在口语交际过程又能互相补充感知不清楚或遗忘的东西,校正错误或混淆的部分,然后把它写出来,这就自然能使写的内容较前丰富、具体、正确得多。另外,由于儿童的内部言语发展水平低,要根据自己的思考来书写,必然会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通过口语交际或他人的口头提示,他们才能察觉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是否正确和完善,写出来的东西才能比原来更加丰富、完善和条理化。

应该肯定,在小学阶段,特别在第一学段,儿童的写作和口语交际训练是相辅相成的,写话过程需要口语交际的支持,口语交际又会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稳步提高。《语文课程标准》在其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在各种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这种倾听、表达和交流同样需要思维活动,同样需要内部言语的参与,只不过是通过口头言语形式来实现罢了。那么听明白了再说,口语表达之后再写,效果自然会更好。《语文课程标准》关于第一学段口语交际目标中还十分重视培养学生“有表达自信心,并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不仅对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培养书面言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写作自信心和“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同样是有所补益,有所帮助的。因此,可以说口语交际对儿童学习写作是一种积极的支持。

上个世纪80年代,浙江大学朱作仁教授就主张书面语言的表达过程需要有声言语(口头言语)的支持。他认为:“这也是由于儿童的内部言语没有很好发展这个年龄特点所决定的。小学生,特别是中低年级儿童,当他们默默思考时,往往禁不住要发出声音,这‘声音’正是出声思维,是无声思维的外化和载体。靠了它,儿童的思维才能顺利地进行。”“教学上必须通过口头言语的训练发展他们的书面言语。在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下组织儿童口头叙述(或口头作文),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通过说的训练过程调整自己的思路,并对自己的话检查和控制,从而便于教师进行帮助;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分配注意力,不至引起考虑写作内容与书写间的互相干扰。”(朱作仁、李仁凡主编:《朱作仁语文教学研究文集》,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当然,朱作仁教授所提倡的“在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下组织儿童口头叙述(或口头作文)”与今天《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口语交际”有所不同。前者是教师指导下的口头言语训练,是被动的个体的言语行为;而口语交际则是学生自主的、双向互动的思想情感交流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口语交际”的理念更为明确:“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从这个新理念出发,《语文课程标准》还明确了阶段目标。由此可见,口语交际重视的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三个维度的整合,充分体现了倾听与口述的统一,表达与交流的统一,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将来的发展着想。从这个意义上讲,口语交际与早期写作结合,不仅可以对写作提供帮助和支持,而且还会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内部言语发展,提高书面言语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此外,由于“口语交际”大多是从日常生活中提取话题,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实用性,特别是演课本剧、演童话剧、当众演讲、主持节目等等,都是学生乐于参与的、感兴趣的活动方式。这就为学生提供了鲜活的角色、动人的情境、活泼的语言和借鉴的范型,从出口成章再到下笔成文就不觉得“作文难”了。“口语交际”为学生营造了快乐的心理场,实现“写有意真、写有童趣、写有创意”也就为时不远了。

可以说,口语交际与儿童写作结合,同读写结合有异曲同工之妙,值得提倡。

三、儿童初学写作一般都从信手涂鸦开始

上作文课,对小学生来说是头疼的,特别是限时交卷的命题作文。课伊始,有的教师总爱跟学生说:“请你们认真读一读《积累与运用》的习作提示,按照‘提示’的要求自己选材、自己拟题、自由作文吧!用40分钟写完草稿……”这对学生来说,与其说是“放羊作文”,不如说是另一种形式的“命题作文”,令人迷茫,也令人生畏。学生望着“习作提示”,不知从何处下笔,搜肠刮肚也理不出头绪,索性在草稿纸上信手涂鸦,画来画去。殊不知,这种“涂鸦作文”是儿童的一种创造,对儿童初学写作是大有益处的。为什么儿童作文写不下去的时候会自觉不自觉地在纸上画来画去,信手涂鸦呢?这要从儿童的绘画心理谈起。

心理学家的实验证明:儿童绘画既可以增长知识,又能平衡心理。和儿童其他形式的活动比较,绘画的好处在于它要求多种心理机能协调参与。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迪斯特韦说:“画一小时画获得的东西,比仅主观看一小时获得的东西还要多。”科学家还认为儿童绘画还参与大脑半球间相互关系的协调。在这方面,绘画与思维和语言的联系特别重要。大多数专家一致认为儿童绘画是分析———综合思维形式之一。

到了少年时期,绘画对学生的生理机能的作用基本发挥完毕,绘画的适应作用也不断降低。因为不再需要,所以到一定年龄阶段,绘画便被抛弃了。但是有时在学习中遇到困惑不解的问题(例如作文写不下去的时候),学生会对绘画重新发生兴趣。待到对问题探索趋于明朗,可以理出头绪时(如作文有了思路),绘画活动就终止了,并随着问题的解决而消失了。这就是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对儿童少年来说,绘画是获得心理平衡和在环境中保持稳定的又一机会,有可能触发写作灵感。

美国教育家格雷夫斯的实验证明:几乎所有初学写作的孩子都要从绘画开始。格雷夫斯说:“一幅画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写话的线索。在口语里,线索是简单的;而在书面语言中,你就不得不把这个线索交待清楚。”格雷夫斯还生动地描述了他观察儿童在作文课上不自觉地绘画时的情景:“孩子们画画的时候,我们看着,悄悄地在他们中间走动,把孩子们的画拿来看看,问孩子:‘你准备写点什么?’所有的孩子都异口同声地回答:‘等一等你就知道了。’这话的意思是说:‘我还没有谱呢,等一等吧,等我把线索弄清楚了,我就能写出来了。’”由此可见,学生在作文课上信手涂鸦、画画并不是不听话、不乖巧,而是儿童早期写作必不可少的一项辅助活动。

网络中的社会行为 第11篇

前几篇文章讨论了智慧网络和网络中的群体智慧,其实互联网贡献给我们的远远不止于此,其中一个重要的贡献就是对人类社会行为的改变,这种改变可以从人与人的相互影响、人际交往网络以及信息的人际传播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我们在后面几篇文章里会分别加以探讨。

提到人与人的相互影响,就不得不提到两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第一个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Solomon E.Asch)的从众实验:他把9人编成一组,让他们看两张卡片,第一张卡片上只画着一条直线,第二张卡片上画着不同长度的三条直线,让大家比较第二张卡片上的哪条线与第一张卡片上的直线等长。在正常情况下,被试者判断错误的概率小于1%。但在实验组中,8个人都是事先安排好的测试人员,并被要求故意作出一致的错误判断,只有第9个人是被试,但他并不知道事先的安排。多次实验的统计结果表明,被试中有37%放弃了自己的正确判断而顺从群体的错误判断。可见,我们喜欢盲从权威,还喜欢随大溜,因为这样的个体风险最低。

第二个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的态度改变实验。他在黑人和白人杂居区中,选择了一些虽然是邻居但平时从不往来的黑人和白人做为被试。实验设计了三种情境以研究白人对黑人态度的转变:第一种情境是邀请白人和黑人一起玩纸牌游戏;第二种情境是让白人和黑人一起观看别人玩牌;第三种情境是双方共处一室,但不有意组织任何共同活动。实验结果表明,在第一种情境下,有三分之二的白人对黑人显示出了友好的态度;在第二种情境下,有接近半数的白人对黑人显示出友好的态度;在第三种情境下,只有10%左右的白人对黑人显示出友好的态度。从这个实验可以看出,双方互动的程度与相互认同的程度成正比。在现实社会中也是如此,隔离造成误解,只有合作才能消除隔阂。

以上这些实验都是人类在现实社会中行为的写照,那么在虚拟社会中人类行为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首先,独自上网的行为造成了每个人和其他人的心理隔离,这种隔离会造成对权威的服从性的减弱,在一定意义上说,这是民主的土壤。但是,一方面独自上网也容易使上网者形成超脱于社会的批判者的角色,评尽天下事,惟独没有关照自己;网络上容易形成大量言论的聚集,出于从众心理,民众更容易表现出一种对表面化的道德观点的盲目附和。这种“广场效应”在网络里尤其普遍,以致有“网络暴民”的说法出现。现在网络里愈演愈烈的“人肉搜索”现象就是这一问题的最好佐证。

其次,按照希伯来哲学家马丁·布伯(Martin Buber)的说法: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在“我——你”关系中的,网络科技使得这一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当朋友遍天下的时候,深度交往却越来越少,我们的心灵也越来越封闭。匿名网络中的粗鲁和欺诈进一步促成了这种隔离感。这时,通过网络进行的良性的人际互动就显得尤为重要。Web2.0技术的迅速蔓延和人们内心对良性沟通的渴望是分不开的,因为当我们在同一网络社区中以唯一虚拟身份大量参与互动时,我们的“虚拟实名”和身份信用就建立起来,朋友重新变得可以信赖,亲密关心逐渐得到培养。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今天网络中的分水岭形成的原因:一边是各大门户网站中的大量匿名的漫骂式跟贴,另一边是很多人气飚升的社交网站中大家以真实身份加入,并且和谐共处。

影响会计行为的心理因素分析 第12篇

1.1 行为科学

行为科学产生于管理活动的实践, 研究人的行为或人类集合体的行为。从巴普洛夫的条件反射到华生的环境决定论,再到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行为科学历时100多个年头,被正式命名为行为科学是在1949年美国芝加哥的跨学科会议上。行为科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有个体行为研究、动机与激励理论、群体行为研究以及组织行为等。

1.2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

1943年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提出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杰出的理论之一。文中马斯洛将人类需求象阶梯一样按低到高分为5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爱和归属感需求 (Love and belonging needs)、尊重需求(Esteem needs)和自我实现需求(Self-actualization needs)。

1.3 勒温的行为决定公式

库尔特·勒温,著名的美籍德国社会心理学家。他认为,生活空间由人及其环境组成。如果以B表示行为,P表示人,E表示环境,LS表示生活空间,那么B=f(PE)=f(LS),意即行为的发生由人及其所处的环境决定,且行为随生活空间的变化而变化。个体的行为的变化总是在一定的心理生活空间中按目标有方向地变动。

2会计行为的心理影响因素

会计行为概念界定: 所谓会计行为是指会计行为主体在其内部动驱动力和外部环境刺激下,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按照会计会计学科所特有的理论方法、步骤, 对会计事项进行加工处理,形成会计信息并传递给使用者和委托人,供其进行投资决策和评价代理责任履行情况的实践活动。从会计行为概念的界定可以看出,会计行为决定于会计主体,而会计主体又受内部需求动机的驱使及外部环境的影响。影响会计行为的主体因素如下。

2.1 气质类型

气质是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典型而稳定的动力特征,是人格的先天基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兰德在其“霍兰德职业代码词典”中把人的气质分为6种类型,即务实型、才智型、传统型、社会型、事业型、艺术型。他认为,传统气质类型的人,喜欢选择那些社会所认可的目标或任务去对待生活, 他们最能适应系统的、按常规途径办事的环境,这一类人最适宜从事会计工作。

盖伦(Galen,130-200年),罗马帝国时期著名的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他从希波克拉底的体液说出发,创立了气质学说,主要分为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结合他对气质的分析及霍兰德的理论,埋头苦干、严肃认真的粘液质气质人群最适合从事会计工作。

血型说是日本学者古川竹二等人经过30多年的研究形成的学说。他们认为气质是由不同血型决定的,血型有A型、B型、AB型、O型 ,与之相对应气质也可分为A型、B型、AB型与O型4种。日本著名的人类学家能见正比古在其专著《血型与人生 》中指出,勤恳责任心强的A型血的人最适合担任会计一职。

工作职业一经划分便很难改变是我国长期以来的惯例,这一事实在使各个岗位人员更加专业化以外也存在许多不足,如创造力的缺失。近年来也有很多企业利用心理学的成果对从业人员性格特点进行测试进而进行岗位分配, 找出符合会计工作的个性特点,将合适的人安排在合适的岗位日趋重要。

2.2 兴趣爱好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感兴趣才能热爱并且认真负责地完成会计工作, 但是目前很多的会计工作者对自己的工作并不是很感兴趣, 很多高校的学生所选的专业都是由父母决定的,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在学校学习时兴趣不高,出身社会后出现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工作态度也不足为奇。因此,各类培养会计人才的机构,应该重视学生会计专业兴趣的培养,使会计从业人员爱岗、敬业。

2.3 动机与激励

动机,在心理学上一般被认为涉及行为的起点、指向、强度和韧性。动机,即通过激发和鼓励,使人们产生一种内在驱动力,使之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会计个体工作动机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会计行为,个体动力要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权力动机 (power motive)。它是指人们具有支配和控制影响他人的动机。权力动机强的人,常常表现为主动参与和组织各种社会活动,并力图在活动中发挥主导和领袖作用;权力动机弱的人,在参与社会活动中表现出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愿意处于被支配地位。个人权利动机只是为了满足支配他人的私欲,社会权利动机的人是为了造福社会。

(2)交往动机 (affiliation motive)。交往动机是在交往需要基础上产生的社会性动机,即个体愿意与他人接近、合作、互惠互利发展友谊的动机。人际交往是个体心理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通过正常的人际交往,个体心理才能得到正常的发展。

(3)目标价值动机。目标价值又称效价 ,这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是指达到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同一目标,由于各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需求不同,其需要的目标价值也就不同。我国会计目标是在追求、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

3总结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社会心理行为】相关文章:

心理行为问题06-26

心理行为状况07-28

行为心理特征08-13

心理行为疗法08-17

消费心理和行为05-16

心理及行为状况08-07

心理行为与文化08-30

消费心理行为论文05-14

部队心理行为训练07-02

警察心理行为训练07-17

上一篇:分析方法优化下一篇:奶牛前胃疾病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