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生活教语文

2024-07-22

贴近生活教语文(精选12篇)

贴近生活教语文 第1篇

在一篇关于语文教学的刊物上,看过这样一句话:“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于漪、吕叔湘、张志公、叶圣陶等语文教育大家也曾有过关于“语文与生活”关系的精辟论述。由此,我认为:要使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

教学中,也深刻认识到:语文教学要联系生活,贴近生活实际,才能生动精彩;如果脱离了生活,就会变得呆板枯燥。因此我在本学期的教学中,善于从生活中撷取生动的素材,丰富自己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了大量的实践探索。具体做法如下:

一、推荐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

所执教的初一两个班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所享受的父爱、母爱、家庭的温馨和快乐是充分的。他们在家中是“小太阳”、“小公主”,往往把父母及其他长辈的挚爱、呵护视为理所当然,似乎从未想到过回报。针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在教第一单元家庭生活时,我把《别再让父亲弯腰》和《一颗豆粒》等文章作为课外自读课文推荐给学生。通过这样的教学,布置学生回家为自己的亲人做一件好事,再把做好事给自己及家人的感受写成学习心得。我批阅之后,写上评语,再让学生带回家,给父母看。让父母签上意见后,我再在班级的墙报上展出。通过这样的活动,很好的对学生进行了爱亲人的感恩教育。我所推荐的文章在内容上与课文互相补充、相得益彰,因而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针对实际设计语文练习和作业

第一单元的课文《论语十则》的内容是与学习相关的。如果按照课文所在的单元提示要求教学,可以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的。但我在备课时感到仅仅这样还不够,所以就又加入了这样的思考讨论题:对照课文中所讲的学习方法你有哪些还没有做到?你有更好的学习方法吗?说出来与别人分享一下。学生们讨论思考后补充了:课前预习、课上认真做笔记、勤于发问等看法。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后,我给学生布置作文《我与困难的一次亲密接触》。在这次作文训练中,学生们把课文当作范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成的作文,大部分的学生能写出自己面对困难的真实表现,也能写出经历这件事后的收获,可以说是较为成功的一次写作练习。

三、根据生活,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在这一学期里,我开展了多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我在选择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时,特别注意既有趣味又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学生的兴趣、爱好才能被调动起来,才能倾注全部兴趣,进行学习。例如:初一上学期,我让学生开展“百家姓知多少”活动,因为这与每个学生名字有关,学生就特别感兴趣,任务布置下去之后,学生们按照我划分好的小组,纷纷动手查找资料,归纳整理,写成汇报材料,等待展示。又如我带领学生开展“让错别字无处藏身”的活动,由于总爱写错别字这个顽症是学生们深恶痛绝的,所以学生积极性很高。他们结合自己写别字的现象,主动深入挖掘原因,有的同学还让家长帮助找原因并制定出防止写错别字的方法及注意事项。课上“成果展示”时,每个小组的展示都令我震惊,真想不到学生们能把造成错别字的原因分析的深入透彻,还制定出克服的方案,有的同学还编写成了顺口溜来分别容易写错容易读错的字。后来我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了“广告让生活更美好”“网络词语知多少”“对联艺术探寻”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就这样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既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储备了丰富的语文知识,又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变“让我学”为“我要学”,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联系生活拟定作文题目

本册教科书的写作训练,主要是让学生学习记叙生活经历和表达对生活的感受及见解,每一次,作文题目的设定都要符合这一要求。为了更好地体现教科书的这一意图,在备课中我对每个单元的写作训练内容进行分析,并本着联系生活的原则,写每一篇作文都尽量和学生的生活联系上,让学生好有话说,有内容可写。

五、逐步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写日记的习惯

从初一第一周起,我就要求学生写日记,并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写好日记,定期收阅日记,并及时进行总结讲评,把写得好的日记进行展览。我在讲评优秀例文时,让学生做了这样的假设:如果这位同学没有细致的观察生活,及时写日记,他的作文能写这样好吗?经过讨论,学生们意识到了观察生活,写好日记的重要性。

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味到,贴近生活、联系生活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本人较好实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了学习。

语文为生活服务,生活处处有语文。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要从生活实际出发,努力挖掘好语文教材,拓展好语文教学资源,联系生活实际上好语文课,最大限度地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摘要:联系生活备课,通过多种办法拉紧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是充分发挥人教版初中语文科书优势,实现教学目标的最有效途径。

贴近生活教语文 第2篇

素材 新人教版

真正的生活,充满着油盐酱醋锅碗瓢盆的尘嚣与杂味。

----题记

人们常说,有两个地方不能去一探究竟,一是酒楼的厨房,一是戏台的幕后,否则会大大破坏心中的美感。所谓“君子远庖厨”,那些盛宴在端出之前所不为人知的操作细节会让人大倒胃口。戏剧也是如此,虽然精彩,但当你来到后台,看到凌乱的道具和散漫的演员,你会觉得受骗----原来那跌宕起伏的人生,不过是一群疯癫的人所编演出来的。生活亦如此,你艳羡的完美对象,你向往的粉饰生活,在看不到的背面有着烦恼和缺憾。这些,你并不知道。

最近,有一档电视节目播放了一则百姓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年过五旬的妇女,对因贪杯大醉而中风瘫痪的丈夫不离不弃,端茶递水,喂药喂饭,精心服侍十八年的感人事迹。人们感叹于这个妇女有一颗善良美好的心,有一种无悔无怨的牺牲精神。可是,有谁能透过她早生的一头白发感知她深藏于心的那份苦涩心酸?又有谁听到她在漫漫长夜中饱含热泪发出的一声声无奈的叹息?她默默地承受了这一切,并非因为有多么高尚,而是因为当年嫁给对方的承诺。

揭开人生的画皮,真相近于残酷,满眼的悲苦、虚伪与心酸不堪为人所道,但这就是实实在在的现实生活。

李敖素以言论犀利毒辣而闻名。在提及与前妻胡因梦离婚的缘由时,他说了一句非常伤人但非常实在的话:“大家都只看到胡因梦的美丽,可有一天,我推开卫生间的门,看到胡蹲在马桶上因为便秘而面目狰狞,我心中的女神从此毁了。”这话虽然刻薄,也表达了一个浅显的道理:生活,并不是看上去那么美好。

真正的生活,没有工笔描绘的细腻精致,也无丝竹吹奏的清丽悠扬,而是充满油盐酱醋锅碗瓢盆的尘嚣与杂味。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生都经不起推敲。凡事都有两面,美好与丑恶共存,艳丽与龌龊同行,幸福与悲苦齐驱。纵然幸福女神有万千宠爱,也绝不会永远赐给一人。懂得了这个,拂去虚幻美貌,抛却不实梦想,怀着简单的心去看待生活享受人生。即使是朴实的人生,也总能给你惊喜连连。

对小学语文教肓生活化的思考 第3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育 生活化 思考

语文教学生活化是生活化教学理论运用于语文教学实践的必然产物,即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开放语文课堂,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中解脱出来,让语文走进生活,让生活走向语文。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在语文教材中感受生活气息;要寓教于乐,积极创建语文生活教学情境;要学会延伸,在生活中丰富语文知识内涵。通过交流、讨论、实践等环节使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和语文素养得到逐步提高。

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社会,作为现在的学生能否适应未来的挑战,关键是学校教育能否使他们具备这种适应未来挑战的能力。学生最终要离开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求生存,谋发展。作为学校教育,不光是让他们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未来的发展,使他们过上有价值意义的生活。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以人为本,以学生未来发展为目标,扩宽课堂教学的外延,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向学生生活,走向社会实践。就现实而言,小学语文课程也总是在强调理性知识的价值和强调儿童的经验之间摇摆,未能处理好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关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在《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播放小英雄王二小为了保卫后方机关和几千个老乡,将敌人领进八路军的埋伏圈而被敌人用刺刀挑死的英勇场面 ,加之教师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精心剪辑的配乐。音乐、画面、语言、神情营造出来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氣氛,使学生入境动情,顺利地跨越了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领悟二小的英雄气概,同时获得情感的陶冶。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景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二、再现生活情境,培养各种学科素养

每一篇课文中,语言文字都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形象事物,从而获得生活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以生活为背景的情境化学习,有的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较远,其抽象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教学时应充分创设情境,再现课文呈现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亲临其境,从而唤起学习兴趣,提高注意力,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我们可以将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尝试表演,这样就将抽象的语言文字演绎成活生生的生活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形象感悟,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都得到潜移默化的锻炼和提高,领略人物优秀品质,同时获得情感的熏陶。

俗语说:“要想知道桔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其实,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和理解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支配思维的。”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将课文所描绘的客观场景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再联系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来体验和感悟课文的精髓。

三、学一学,体验生活

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如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浆》一文时,在学生充分想像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和风拂面,几位同学在公园内尽情游湖,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的春景图。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让我们荡起双浆》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表演,一边齐声欢唱。从学生优美的动作、沉醉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所体验到的并不仅仅是黑白的文字了,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教师要寻找生活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应用语文的教材。如学校生活中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让学生以板报或广播稿的形式写出来,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体验和感受;如有的同学花钱大手大脚,针对这种情况,让学生各抒己见,自由表达,辨清危害;如让学生观察了解社会生活,开设语文学习的更广阔的天地;如拒绝社会上不健康书刊及影视作品,纠正大街小巷标语、广告中的错别字,净化文字环境等活动,都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家庭生活中,给父母讲解新闻、读报纸,帮助家长做一些语文服务,如帮助家长阅读各种说明书;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则可以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则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的文章。这些训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黄小梅. 寓教于乐,提高语文教学质量[J]. 考试周刊. 2016(55)

[2] 史翠青. 对当前小学语文教育的反思[J]. 新校园(阅读). 2015(12)

贴近生活教语文 第4篇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总目标第五点提出:“ (让学生) 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 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教育家杜威在《民主与教育》中简明扼要地提出“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生长”。他指出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 离开了生活和经验就没有生长, 也就没有教育。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则特殊强烈。……你要把自己的学生从书本和思考引导到活动, 再由活动引导到思维和词。活动应当转变为学生自己的思想, 而自己的思想则应当通过词表达出来。” (1) 以上教育观点, 均说明“教育”只有在“生活”的土壤中, 才有存在的价值。这也说明了语文教育者应当善于利用生活资源, 不单单局限于课本资源。

“功夫在诗外”, 不是所有的语文教师都能游刃有余地挖掘生活资源。在一年多的教学过程中, 笔者对两次成功运用生活资源进行语文教学的课例印象深刻。 (1) 2007年11月举行的第五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上, 广东特级教师孙建锋执教口语交际, 他成功引用了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韩籍学生赵臣熙枪杀32名在校学生, 最后自己也饮弹自杀的新闻事件, 揭示了人性至善的一面:“伟大的人有两颗心, 一颗心在流血, 一颗心在宽容。” (2) 2008年3月全国特级教师贾志敏在广州天河执教作文课——编写童话时, 出示了一份新闻报道:北京景山公园的游客在游玩的过程中, 将松鼠准备过冬的核桃从树上偷走了。通过循循善诱的启发, 孩子们充分调动自身的生活经验完成了故事的编撰。两次成功课例, 都是成功运用生活资源教语文的典范, 这引起了笔者的进一步思考。

作为语文教师, 究竟应当如何有效利用生活资源教语文呢?在探讨这个问题以前, 需要明确以下问题。

(一) 怎样认识语文这门课程?

新课标指出:“课程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直接受制于教育目的, 所以,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课程观。”原有的课程观存在的弊端是:“教师向学生展示的知识世界具有严格的确定性和简约性, 这与以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为特征的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毫不匹配, 于是教育、课程便远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必须拆除阻隔学校与社会、课程与生活之间融会贯通的藩篱。”新的课程观阐述了学习与生活的关系, 要求语文教师必须从原有的单纯教课本转变到善于发现一切的课程资源上来。

(二) 可以利用来教语文的生活资源范围有多大?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各地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 去努力开发, 积极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就是有可能进入语文课程、有利于实现语文课程目标、满足语文教学需要的各种因素、条件和方法。语文课程资源的外延远远大于课程本身的外延, 呈现出关涉多极、空间无垠的状态。……包括:工具书、其它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另外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重要事件, 学生的家庭生活, 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 (2) 这一观点, 意味着围绕着语文教学所开展的活动无论在形式、内容还是时间、空间上, 都是没有限制的。

(三) 怎样的教学才称得上有效教学?

能够利用的活动可以不加限制, 是不是就表示语文课可以像现在一些老师上成的“才艺表演课”、“美术课”、“音乐课”之类呢?这里涉及一个有效教学的问题。新课程理念下所谓“有效”, 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 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它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1) 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2) 关注教学效益。 (3) 关注可测性或者量化。 (4) 需要教师具备反思意识。 (5) 有效策略, 即教学方案的设计策略、实施策略、评价策略。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利用生活资源教语文也必须遵循以上的标准。

明确了上述观念后, 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利用生活资源教语文的经历和观点。

情景一:人教新课标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课《燕子专列》 (以下情景均使用此教材版本) 。《燕子专列》讲述的是一群燕子从南方飞回北方途中由于风雪突降而濒临死亡, 瑞士政府和百姓救了它们并用专列将它们送走的故事。讲解这篇课文的时间是2008年3月, 在春节特大雪灾过后不久, 孩子们每天从新闻、电视上都可以看见发生雪灾的灾民度日如年、饥寒交迫的情景。而《南都周刊》192期刚好刊登了一幅我国候鸟在雪灾中被冻死的情形。这幅图片刚被投影仪投放到大屏幕上, 孩子们便安静下来, 很快对课文内容作出了有效反应。

情景二:三年级下册第十八课《她是我的朋友》。课文讲述了在战争中, 一位叫阮恒的男孩为了救一位失血过多的女孩, 承受着抽血会死亡的心理恐惧, 勇敢地为女孩献血的故事。前两天孩子们刚好集体打疫苗针。在询问孩子们对打针的切身体会中, 孩子们很快便能设身处地地感受到阮恒所承受的痛苦了, 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友谊比生命更重要”的含义。

情景三:三年级下册第二十二课《月球之谜》。课文讲述了月球上的已解之谜和未解之谜。通过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嫦娥奔月”主题的视频, 孩子们既感受到了中国首次登月的喜悦, 又对神秘的月球产生了许多疑问和遐想。

情景四:三年级下册第二十八课《中国国际救援队, 真棒!》同情景一相似, 笔者运用了汶川大地震中中国救援队以及国际救援队冒死救助灾区人民的大量资料和图片。孩子们对地震中参加救援的部队的崇敬之情是一种油然而生的、有着现实体会的情感。

情景五: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白居易的《忆江南》赞美了江南美景。在讲解“词牌”的概念时, 我结合中山纪念堂和越秀公园中的两块石头上雕刻的广州市1952年老市长朱光同志题的两首《广州好》, 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理解了“词牌”。

有效利用生活资源教语文, “功夫在诗外”, 说明语文教师不能在想要利用的时候一定能够成功利用, 它客观上要求语文教师做到以下三点:

1. 善于搜集合适的生活资源。在利用生活资源的过程中, 无论是“信手拈来”还是“精心策划”, 都需要语文教师做生活的有心人。“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虽不至艰辛如此, 但所花费的功夫比起利用课内资源, 非一日之功。

2. 善于将语文教学和生活资源有机结合, 达到完美统一。要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需要课堂调控得当, 环节设计合理。唯有如此, 才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否则, 就会造成“放出去, 难收回”的后果。

3. 善于启发孩子们的拓展思维, 使他们在老师利用生活资源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有意识地将语文与生活结合, 摆脱单纯“为了学语文而学语文”的局限性。

让有效利用生活资源教语文的观念深入教师心中, 让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练习, 并形成习惯, 这有利于语文教师逐步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是大有裨益的;有利于更大限度地开发课程资源, 拓展孩子们的感受力、想象力、创造力是有利的。

参考文献

[1]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1:58, 44.

[2]人教新课标语文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11.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贴近生活教数学 第5篇

“一切数学来源于生活, 来源于生活的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每个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都为数学学习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 但由于每个儿童生活的背景不同, 他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处理方式也不尽相同, 开放题教学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有利于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探索, 使每个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比如, 在教学“认识人民币” 一课时, 教师在练习中提出怎样付一元钱的公交车费?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 有的说付1 元, 有的说付2 个5 角, 还有的付10 个一角, 也有说付5 个2角等等。在开放的运用中, 发展了学生思维, 帮助学生搞清了元和角之间的关系。再如, 生活中的“ 租车问题” 、“ 打折问题” 都是学生感兴趣而又熟悉的数学问题, 通过这些开放题的教学, 克服了死记硬背、机械模仿, 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 符合新世纪的人才培养精神。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 这是数学学习的意义所在。《数学课程标准》将“数学实践活动与综合运用”作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 要求我们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自主探究数学规律, 并根据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实现了数学与生活的有效沟通。它打破了以往的学习模式, 通过让学生动口说、动脑想、动手操作, 协调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人人可参与, 个个可操作, 可自主探索, 也可小组合作。由于学生有了一个属于自己参与和合作的平台, 所以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如《有趣的拼搭》一课, 先让学生在“推推滚滚” 、“堆堆搭搭” 的游戏中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球体、圆柱体的本质特征, 再通过“ 搭搭数数” 的游戏, 让学生用这四种几何形体设计出自己喜欢的各种图形, 寓教于乐。这样, 在动手实践中, 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审美情趣。

生活教我懂得 第6篇

小草感恩阳光,让它沐浴春晖;小树感恩大地,让它汲取养分;小鱼感恩波涛,让它畅游大海;小鸟感恩蓝天,让它搏击长空;我感恩生活,让我学会了坚强。

暑假的一天,我和姐姐去登山,准备好水和食物,我们就开始了。先开始并不累,但随着高度的增加,我感觉身体软弱无力。“放弃吧!”这个念头在我头脑里产生了。就在这时,姐姐对我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爬山也是一样,不克服途中的困難艰辛,又怎么能体会爬到山顶时成功的喜悦呢?”这一刻,我选择了坚强。在爬上山顶的刹那,我体会到了成功的自豪和快乐。

在前几天我要学习滑板。但这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我两脚先后站在滑板上,还没站稳,便摔了一跤,看见两只膝盖上的血,我再一次想到了放弃,这时我看见一个摔得满身都是伤的小女孩仍在滑着。我顿时来了信心,又爬了起来,站在滑板上。一次又一次的血迹,一次又一次的坚强。在好几次重创下,我学会了滑板。那一刻我再次分享到了成功的喜悦。

昨天,数学考试成绩不理想,我仔细看了我出错的地方,找到错误的原因并认真地改正。我不仅没有灰心,并且有下一次一定能考好的信心。坚强能让坏事变好事,在学习上如此,生活上亦如此。

生活中没有万事如意,遇到困难和挫折是经常的事,选择了坚强,就是选择了成功。

孝义七中七年级

回归生活教数学 第7篇

一、利用生活实际问题, 引入新知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 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 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 并不神秘. 而且, 也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广大数学教师提出的教学建议. 的确, 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知识, 体验和理解数学, 感受数学的魅力, 从中能有所感悟, 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 不仅会吸引学生的好奇心, 更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 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 就在我们的身边. 而且, 也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

比如, 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 我安排了这样一段导入:同学们, 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存在着许多有趣的比吗? 将拳头翻滚一周, 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 ∶ 1, 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也是1 ∶ 1, 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 ∶ 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 到商店买袜子, 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绕一周, 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是一个警察, 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 就可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一切, 实际上是用这些身体的比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比例来计算的,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通过利用 “人体中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 引出“比例”的学习, 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主动的参与新知识的探究.

由此可见, 教学通过借助这些有实际生活背景的问题引入新知,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效果会显著提高.

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学习新知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 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性为主, 因此为了使他们能比较轻松的掌握数学规律, 在课堂教学中, 我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景, 使得教学内容形象易于学生们接受.

比如, 学习小数时, 我带着学生到商店去了解各类商品的价格, 观察商品的标签, 了解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习实际测量时, 我带着学生拿着测量工具到操场上去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 并组织学生利用步测方法来计算操场面识.

经实践证明,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新知, 把数学知识有效的和生活实例结合起来, 把数学带到生活中去,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挖掘现实生活素材, 巩固新知

数学知识需要得以巩固, 才能使学生牢固掌握并熟练应用. 在教学中, 如果能结合具体的生活实际问题进行练习或实践, 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在将数学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逐步培养.

比如, 我在教学百分数时, 我在课前引导学生去生活中找百分数. 课上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 体会百分数用途的广泛. 学生兴趣盎然, 出奇的得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学生的思维很是活跃, 提出了很多有用的数学问题, 比如“百分数能约分吗? 有十分数千分数吗? 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联系区别? ……”而这些由学生提出的问题, 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 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高涨, 全然是学习的主体.

每个人都不喜欢天马行空、 不着边际的事物. 利用身边的素材进行教学, 学生会有一种亲切实在的感觉. 会觉得自己所学的知识是有效而实用, 既拉近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积极性.

四、深入学生现实生活, 应用新知

多年以来, 我们的数学教学忽视了数学的实际应用, 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 偏重于脱离实际的机械训练和题型教学. 长期这样的训练导致了学生思维僵化, 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 而新的教学大纲指出, 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因此, 在教学中, 每学到一个新的知识, 我就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 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比如, 在教学完求平均数应用题以后, 我要求学生通过社会调查, 数据收集和整理来了解某家、某厂或某队日常生活中的用电、用水的平均费用, 自己班上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年龄等. 在元、角、分的教学以后, 我利用数学活动课组织学生开展模拟超市购物活动, 师生互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 对于一些后进生, 我还带着他们去商店, 通过买一些学习用品, 让他们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教数学 第8篇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 使自己的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让学生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在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即“用教材教, 而非教教材”.的确, 只有教师敢于超越教材, 才会有鲜活的教学内容, 学生才能爱学、乐学, 数学才能以它特有的魅力将学生紧紧地吸引, 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长期潜移默化的训练, 定能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中规律的关注和发现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一、从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

数学源于生活, 生活中的数学是最具有鲜活力的, 一切脱离生活实际的教和学都显得苍白无力.在教学中, 如果能联系生活实际, 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素材, 将学生熟悉的蕴含着数学知识的生活实例引进课堂, 就能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身边到处存在着数学问题”, 从而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并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时, 教师可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 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 掌握知识.

例如, 在教学六年级《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复习》这节课时, 我先出示了一扇门的平面设计图, 告诉学生这是老师朋友家里的一扇门, 现因装修, 要沿着这些边框 (师用手指划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的边框) 钉上密封条, 至少需要准备多长的密封条呢?这就用到了平面图形的周长意义和计算方法.之后, 我又提出除了玻璃部分、门锁部分以及下面的三个图案部分外, 其余部分均要涂上米黄色的油漆, 涂米黄色油漆部分的面积该是多大呢?这就用到了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这一生活背景贴近学生的生活, 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就会使学生产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的意识, 进而激发他们积极探索, 从而把已学到的数学知识, 应用于生活, 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从生活实例中感悟数学知识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 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对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有着独特的作用.生活需要数学的指导, 数学需要生活的经验支撑.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抓住生活中的小事, 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通过实践来证明数学是有用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紧密联系实际, 以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如学习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 引导学生探索:课桌椅摇晃该怎么办?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椅子;学习了圆的知识后, 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 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出面盆底、锅盖的圆心在哪里.在低年级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 你今年几岁啦?多高呀?身体有多重?比一比你和你的同桌谁重, ……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 而要准确地说出结果, 就需要我们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 还有一年级的“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球的认识”, 通过看一看 (看圆柱有什么感受?) 、找一找 (学具盒中哪个是圆柱) 、摸一摸、比一比 (它们是圆柱体吗, 鸡蛋、灯泡等的形状是球吗?) 、想一想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 、玩一玩 (玩玩圆柱形玩具, 你发现了什么?) 等活动, 即让学生动眼观察, 动手操作, 动脑思考, 动口叙述, 多种感官参加活动, 在活动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这些都离不开数学.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应用, 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 用数学头脑想问题, 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三、在生活实践中运用数学方法

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 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而且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也会使学生感到数学与自身价值的存在, 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真正体现学习的主体地位.

如在学习了“利息”的计算后, 我布置了一道题:老师有500元钱, 该怎样存比较合算?学生不但要到银行了解各种存款种类的利率, 还必须考虑教师这些钱能存多久, 最后还要考虑存的方法, 是逐年存再逐年把本金和税后利息存入, 还是整存整取?有没有国债可买?有没有建设债券可买?然后进行交流汇报, 并阐述理由.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 不但加深学生对“利息”的理解, 进一步掌握有关利息的计算方法, 又让学生懂得储蓄的意义以及利率调整与社会生活、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 体验社会各行各业都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活动, 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 更重要的是通过它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 掌握了技能, 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

利用生活资源教好思想品德课 第9篇

一、选取生活素材,引导学生思考感悟

生活即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切身经历和感受与大家交流分享,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逐步提高对现实生活的感悟能力。学生往往对自己生长的生活环境很有感触,如果教学内容涉及学生生长的环境,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吸引力。例如,我在上《走进中学》这一课时,先组织学生参观新校园,参观学校的各个功能室、各处室、教师宿舍楼、学生宿舍楼、厕所、饭堂、体育场等初步了解各年级教室及学生人数,学校领导班子、老师及近几年学校升学情况等,然后让学生做一份“问卷调查”: (1) 学校在你的第一印象中是_______; (2) 你认识的第一位新同学是_______; (3) 新老师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件事是_______; (4) 进入中学后你有什么打算?许多学生往往会自主地萌发一种新鲜感、希望感,产生新的打算。这种教学过程的设计使学生身临其境,内容生动有趣,没有那么多抽象的、复杂的概念、理论,因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容易产生学习兴趣,能够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内容进入现实生活,要求教师以教材知识为切入点,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教育资源,以教科书内容为点,延伸到所有对学生有意义的生活题材,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感染力。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学,应让学生用心经历,用心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艰辛,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内心世界,丰富情感世界。如在《难报三春辉》教学时,我事先给学生布置一个特殊的作业:“小鬼当家”中,让学生当一天家,从早晨买菜起,安排好家里一天的生活,洗洗碗筷,收拾收拾房间,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体验父母为家庭付出的艰辛,从而感悟到父母给予子女的爱,理应受到子女的孝敬。

在学生回归课堂以后,我设计“小鬼当家”的活动计划表,由学生分角色表演,并由另一组学生现场采访,让扮演“妈妈”的学生谈感受。有的说,在理菜时很想得到帮忙,有的说,在感到累的时候需要歇一歇。为了帮助学生落实表现孝敬父母的行为,我还创设了“妈妈下班回来”的情境,让学生即兴表演。有问候妈妈的,有给妈妈拿拖鞋拎包的,有立即搬椅子请妈妈坐的,有给妈妈端杯敬茶的……这些内容虽然课文中没有,但在学生演、评的过程中,加上我的适时点拨、激励,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学会孝敬父母。

以生活体验为载体进行教学设计,使课堂充满生活情趣,让学生的心灵有所触动,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获取新的知识,强化对生活的感悟。这样就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使他们认识到,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扮演着多种不同的角色,承担着多种不同的责任。

运用这些典型的事例,能开发课堂的教学资源,而学生亲自体验,在实践活动中就会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并关注生活,用已有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中获得真切的体验和感悟。

学校时时处处都蕴涵着思品教育的良机,而良好环境的熏陶能取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让每一块墙壁“说话”,在校园的橱窗里定期布置一些与思品教育内容有着密切联系的图片等,很自然地与思品教育结合;可在班内充分利用展览角、板报等阵地,贴上名言警句,或挂上优秀班级的“流动红旗”,为珍惜集体荣誉提供良好的教育基地。上这些课时,应很自然地带学生就地取材,深化教育,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开展生活活动,引领学生道德践行

第二课堂是书本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观察、收集素材,发动学生自主选择和确立讨论与观察的话题或事件。也就是说,要将书本外、课堂外正在发生的鲜活的生活引入课堂,要主动走出课堂,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实际中寻找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建构正确的思想和道德观。因此,要重视课外作业的布置。

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社会。在课前或课后,教师应该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以《危险诱惑》为例,我在教学之前,首先让学生做了一个社会调查:社会上或身边经常上网的人,他们上网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如何看待上网,上网的后果等,然后让学生根据调查采访的资料,写一篇《中学生玩电子游戏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小论文。

通过实际调查采访,收集材料,学生分成正方、反方两组,在教师的主持下,就辩题展开激烈辩论:正方认为网上游戏、称作“电子海洛因”,是杀人不眨眼的侩子手,对中学生的危害特别大;反方认为网络游戏可以开发人们的智力、发展人的思维……同学们各抒己见,并从学生、学校、家长、社会多个角度探讨如何抵制游戏机的不良诱惑。有的同学感慨,有时候我就把持不了自己,真需要家长、老师和同学们的监督。从调查到辩论,他们认识到网络是把“双刃剑”,更清醒地认识上网的利与弊,从而明确自己今后该如何上网,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为自己所用。这样处理教材,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体验和感悟,在体验感悟中发展了新的情感、能力和觉悟。

以生活理念构建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大课堂不仅可以优化教学过程,而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活为宗旨,使得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思想品德课洋溢着生活气息,使思想品德课逐步生活化。的。如今时代变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变高了,教师教育学生的方式也该变了。教师对学生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具有高情商的老师才受学生欢迎。现在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上下级关系,而是平等、民主的共同学习的朋友关系,是一种十分和谐的关系。为了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自己买奖品、买教具,甚至请学生下餐厅,用微笑征服学生,用善良感动学生,用真情、真理教育学生。只有建立了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了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尊重了全体学生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并使学生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提高情商。

总之,社会在进步,人的思想在变化,教师不能以陈旧甚至落后的方式方法教育学生。在英语教学中除了教学生学知识、用知识外,更应该使学生成为高情商的人才。如果每一位老师都能在日常教学中不忘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融情商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则日积月累,最终一定可以滴水穿石。如果这样,则问题一定能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杨毅宏.情商决定命运.学林出版社, 2006.

[2]朱浦.与英语新课程同行丛书:教学理论探究.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8-06-01.

教孩子学做生活的有心人 第10篇

关键词:积累词句,创设情景,教学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 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作文太难写, 没有灵感, 找不到素材, 绞尽脑汁也不知道该写什么, 对作文失去信心, 不喜欢写作文。因此, 作文教学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 而习作则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作业。为了写好作文, 很多师生都付出了许多努力, 但常常收效不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 乐于书面表达, 增强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那么, 如何指导学生能作文, 写好作文呢?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

1.平时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积累一些好词、佳句、精彩片段

积累好词佳句可以有以下途径:首先, 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重视文本是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 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 在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 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其次, 可通过写日记来积累。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 因为日记的内容很广, 可以写耳闻目睹的事, 也可以写自己的内心感受……在日记中, 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喜怒哀乐都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 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 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比如:每次组织学生搞活动, 都适时地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三是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 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 多读书, 读好书, 不断获取间接经验, 积累语言。在阅读中进行有效的语言积累, 丰富自己的大脑仓库, 这样才能在写作时文如泉涌, 下笔如神。

2.作文教学过程中要精心地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生活是作文之源头, 生活即作文, 作文即生活。要让学生有话可说, 有事可写, 有感可发, 就需要学生的作文反映他们的真实生活, 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 体现童真童趣。首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炼素材, 捕捉生活中的感人情景, 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 让学生懂得作文就是用笔描绘生活, 要引导学生勇于去体验生活, 在生活中去发现, 去探究。真实的情感最能打动人心, 真实的感受是学生写作的第一手材料, 既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 又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能使学生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尽情地释放出来。例如:最近学校组织了跳绳、口算、写字比赛, 我都布置学生作文, 让学生把在比赛中的感受写出来。结果很多学生把比赛前的害怕、比赛时的紧张、比赛后的兴奋描写得十分真实、生动、感人, 描写真实具体, 很能打动人。下面是郑云天同学写的《激烈的口算比赛》——

激烈的口算比赛

星期二上午, 老师说, 下午要举行口算比赛。我的心一下子就像压上了一块大石头, 喘不过气来。我忐忑不安地想:我能取得好成绩吗?我能做完吗?

中午回家, 妈妈看到我魂不守舍的样子, 安慰我说:“云天, 不用害怕, 不要紧张, 儿子你一定行, 妈妈相信你!”

下午, 惴惴不安地上完几节课后, 紧张的比赛就要开始了。在一声急促的哨声中, 我飞快地算起来。时间飞速地流逝, 我的手酸了, 我的眼睛也花了, 我的速度慢起来。这时, 我的钢笔在提醒我:加油!不要灰心, 要坚持!我又重新鼓起勇气, 终于把题做完了。看了看表, 时间才过了5分钟。我长长舒了一口气。

在我的认真检查中, 比赛结束了。我多么希望能得个满分呀!

如果不是亲身经历了、感受了, 要学生写出真情实感是不可能的, 学生只好胡编乱造, 交差了事。因此,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坚持把作文与生活相结合。教育学生在作文中不说空话, 不说大话。让他们明白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的作文才能打动人。

3.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切实加强指导, 教给学生作文的方法

首先, 教师要指导学生细心观察。要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颗敏感的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对周围熟悉的人和事物要细致地观察;这些人和事有什么特征, 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等。在观察中会突发奇想, 产生表达的灵感, 有了表达的欲望。

其次, 要在教学中落实作文指导。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入编教材的课文都是经过细致推敲的优秀范文, 作者巧妙的构思、有序的写作、独特的观察视角等都是学生学习的好材料, 让学生模仿优秀课文的写法进行写作, 琢磨并领悟出作文的真谛。教师在教学每篇课文时都要充分利用教材这个形象直观的例子, 让学生潜心地去读, 自由地去想, 无拘无束地去议, 在此基础上, 师生一起归纳、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要点, 再提供适当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借鉴迁移, 巩固习作知识, 为写好作文提供一条快捷之路。

三、取得的成效

三年级学生, 从一开始的不愿意写作文, 没有灵感, 找不到素材, 绞尽脑汁也不知道该写什么, 经过一个学期的指导训练, 学生愿意写作文的多了, 平时上作文评析课, 学生们兴趣盎然, 都喜欢把自己的习作读给老师和同学们听, 评价别人的习作评得头头是道, 帮别人的习作提修改建议更是劲头十足。

联系生活教历史例谈 第11篇

从生活导入,诱发学习动机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因此,老师要特别注意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上课伊始趣味即生的境界。以便能够一上课就紧紧抓住学生,让学生的大脑迅速兴奋起来,以饱满的热情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掌握新知识,探求新问题,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导入环节,可以把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书本知识活起来,用鲜活的生活,并辅之以简洁的语言拉开一堂课的序幕,随之进入课堂教学主体的过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学习《五四运动》一课时,播放北京市第一中学“少年先锋岗”活动照片和“五四大街”街景图片。在此基础上采访同学,邀请他们谈谈自己的感受。

作为首都的高中学生,他们中的大多数在初中时都经历过“少年先锋岗”活动,通过观看“少年先锋岗”活动照片和部分同学们上学途中需要路过的“五四大街”谈感受,这样不仅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感到历史与生活同在,增强了学生对历史的亲切感,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实践证明: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而富有启发性的导入语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所以教师上课伊始就应当注意通过导入语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以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热烈探求。

创设生活场景,感悟历史

学生进入课堂不是白纸一张,他们都带着自己特殊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带着对人生、他人、社会和事物的看法、认识和态度,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情感和特征,这些都是我们教学活动的基础,学生探索问题的起点。因此,我们在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上,可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例如,在学习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一课的“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时,就设计了一个生活小调查,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小调查,并结合《北京市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试行)》中有关网络的规定摘录,思考: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 结合材料二谈谈应该如何看待互联网呢。

材料一:

1. 你父母上网吗?

2.你认为互联网的用途是什么?

3.互联网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影响?

4.如果自己家里没有电脑,其他上网途径是什么?

5.你对互联网还有哪些方面的了解吗?

材料二:

36.……

37.遵守网络道德和安全规定,利用现代化信息传播手段获取有益信息。

——《北京市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试行)》

同学的热情非常高,在完成小调查的基础上,互相交流自己对网络的看法、认识及网络给自己生活、学习带来的便利等。在交流的过程中,同学们的观点越来越清晰,他们普遍认为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有:使知识与信息传播更为便利、快捷,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在对待互联网的态度上,他们虽然有一些分歧,有的同学认为利大于弊,有的同学认为对于中学生来说网络的不利影响更大,但绝大多数同学比较认可的观点是要一分为二的辩证地看待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教学情境创设联系生活、贴近生活可以缩短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对这一知识产生亲近感,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引起兴趣,使其热爱学习、主动学习。通过引入或创设生活情境,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关注学习内容的意义和价值,调动学生内在的心理活动,动手、动脑、想办法、独立自主地去研究探讨,从而增强其学习的独立自主性。创新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来自于生活与实践的需要,学生的现实生活是其创新之源。所以教学活动中,通过创设生活场景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阅读中启发联想,理解记忆历史

随着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学科素养教育已成为重点,在历史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提升学科素养就是要加强各种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且必须从最基础的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抓起,只有先奠定各种学习能力的共同基础,才能实现各种学习能力的提高;只有实现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的高素质全方位人才。例如在学习岳麓版历史必修二《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一课的“人类进入铁路运输时代的意义”时,首先在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时,适时提出“读到哪句话你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的问题来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后,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使学生的思维瞬间得以拓展。接着继续提出:“火车或地铁大家都做过,你觉得火车或地铁运输有何优点?”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可以说出铁路运输的优点有:运量大、速度快、没有贫富贵贱之别……趁着同学们此时的激情,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教材理解记忆铁路的意义。

社会生活是最丰富的历史场景,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感受身边的历史从而触摸历史,在扩展历史课程时空的过程中,使历史学习不再仅仅是一节课的内容,也是将过去、现在的有关知识浓缩在一起,感悟享受历史的愉悦与魅力。这样,学生在阅读中通过联系生活,就很容易理解记忆历史了,也避免了机械的死记硬背。

nlc202309030128

知情明理,激发生活热情

现代学生生活在物质丰富和信息传播多样化的信息社会,他们的成长、学习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他们学习历史的关注点、兴奋点更贴近时代与生活,学习历史的习惯和方法不再仅仅停留在文字的阅读,追求学习资源的多元,更追求视觉的感受。生活在今天的学生根本不可能见过发生在过去的直观的历史场景,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播放一些历史纪录短片或影视片段。

例如在学习《五四运动》一课时,播放了“我的1919”中,5月4号“青年学生汇集天安门”爱国行动片段。五四当天学生的爱国激情,仅仅通过文字或老照片是不可能完全呈现的。看完短片后我让学生大声说出自己的感受。几秒钟的沉静后,教室里回应此起彼伏:

年轻的学生用自己孱弱的身躯和睿智的头脑,抵制反对军阀政府的镇压,抗击帝国主义的侵略……

要独立,该争取民主自由。知道弱者,学会同情,看到邪恶,掌握愤怒……

……

那一段段精彩的、发自内心的语言,不仅说出了学生对五四当天的学生的爱国热情的认同,更恰到好处地表达出了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和努力学习的报国之志。这也为理解五四运动精神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历史课程标准认为: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用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目标、师生实际、客观条件,恰当地选择历史纪录片或视频片段,为历史教学服务。把历史语言文字上升为视觉印象,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而且有利于知情明理,激发学生的生活热情。

留出时间,以生活实践结束

历史学习不只停留于课本、教室、学校,而应该融入社会,要引导学生把视野放得更宽,开放到学生生活的一切领域,甚至可以开展社会调查实践。例如在学习《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一课后,学生了解了我国的三大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采用调查访谈的方式,选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普通市民等不同群体或者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请他们谈一谈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或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看法。这样的社会实践作业不仅与学生所学知识相关,而且又可使知识融入生活之中。

历史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新课程在内容选择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学生,注重与学生经验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通过身边的变化来感悟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联系生活,并恰到好处地把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这才是我们历史教学的目的所在。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一中学)

百年前的小学生教我们生活和作文 第12篇

我们处在过往和未来的中间,我们拥有的是现在。那月影星光下亭亭的凌波仙子,穿越百年的时空,可是在池波中静候着采撷的少年?那屋角的幸福的蜘蛛,小小的捕蝇的网历久弥新,哪一个少年与之日日相对?中秋那圆而大的明亮的月亮今秋又来了,谁在望月静思?

做那个采莲的少年吧,一花一叶皆可以驱除尘俗;去看看屋角的蜘蛛吧,千姿百态的生命会解读幸福;也在有月的晚上仰望吧,圆也仰望,缺也仰望,圆也缺,缺也圆,静静的月是没有胡子的老神仙,望月的时候也不妨去找一找那环形火山。

生活,感动——作文。

民国作文例文1

夜月采莲记

⊙江炳崧(广东番禺三区南田小学)

饭后斋中独坐,好友忽临,约往外游。乃束装偕往,盖月下泛舟也。舟次池中,举目四眺,则亭亭独立,不蔓不枝,微风吹来,摇曳波中者,凌波仙子也。而月影星光,益辅其美,殊可乐也!余以良宵美夕,人生难再,故至夜阑兴尽,始摇舟而归,并携莲一枝,置诸瓶内,以驱尘俗。归而记之。

民国作文例文2

蜘蛛

一个秋天的傍晚,凉风拂拂地吹来,灰色的天幕慢慢地展开,我独自一个人在檐前散步。

屋角的蜘蛛正在慢慢地作它的活计,忽而走东,忽而走西;才到这边来,又到那边去。我给它引起好奇心,只是呆呆地站着看。好容易它才把网结好了。过了一会网住了几只蚊蝇,天黑了,我便回屋里去。

次日清早,我跨下床来,便走到屋外去看。见那网上已多了十数只蚊蝇,蜘蛛正在快乐地吃着。下午我放学回家,向屋角一望,蜘蛛已经不见了,只剩下一个细密的网和几只死了的蚊蝇,仔细一看,找寻了一会,才发现它在屋角底下甜蜜地酣睡着。啊!多么幸福的蜘蛛呀!

民国作文例文3

中秋的晚上

今天是中秋了!

恰巧今天又是星期日,真快乐啊!

家里,一天是忙着预备过节的东西。菱呀,藕呀,芋艿呀,月饼呀……在平常不买来的,今天一齐由母亲预备着了。菱是清嫩的,藕是甜爽的,芋艿是黏糯而甘香,月饼是油松而甜美。真是好吃啊!

大家在晚上团聚了仿佛开一个吃会,说说笑笑实在有趣。

月亮来了。

明亮,圆而大。月啊,好明亮啊!

她在屋檐上,她在桂花树顶上,她在我们大家的头上,她究竟在哪里啊?

清风拂着,桐叶摇着,银光射烁着。啊,好一个美的秋晚。

父亲讲起故事来了。

小弟弟听得一双红菱也落掉了。

妹妹笑得少吃了一个月饼。

上一篇:啦啦操文化下一篇:元胡止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