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教育范文

2024-07-21

台湾教育范文(精选12篇)

台湾教育 第1篇

一、台湾的教育

如果说, 我们到台湾几天就能看懂台湾教育, 肯定不是, 这里所说的只是管中窥豹, 通过现象“看本质”而已。

台湾的教育既重视“宏观”方面的培养, 如我们所到的三所学校坚持“一生一特长、一校一理念”, 强调学生的素质特长和学校的办学特色;又着力从“微观”方面入手, 政府高度关注学生的体能、视力、牙齿等健康问题, 重视对后进生的补救培养, 每年2月教育主管部门都用电脑网络对整个台湾地区的后进生进行跟踪、测试评估, 用小组互助合作和分层指导方式加强补救, 专人负责, 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强势介入, 拨专款对这些学生进行补救教学。

他们注重生本教育, 从我们所参观的三所学校都对围墙楼角之处安装厚厚一层护碰角, 有安全隐患之处都有温馨提示等等做法可以看出, 台湾的中小学不仅重视学生的学习, 也高度重视校园安全问题, 他们对学生的教育是从细微之处入手的。注重感恩教育, 三所学校在介绍中都说到从小培养学生学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朋友……像“小朋友:知福惜福才能造福, 下次别再迷糊喔!”这样的教育宣传几乎每校都有。

学校还推崇家校联盟教育、亲子教育、信息教育、适性发展教育、生活教育等, 我们深深感受到台湾地区在推行素质教育方面所做出的卓有成效的尝试。

然而, 台湾义务教育是缴纳学费、杂费的, 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学校可以通过有偿辅导, 培养一些有特长的学生, 从这可以看到我们内地过去的影子, 等等。

二、台湾的教学

我想从一节小学英语课和一节初中数学课来阐述台湾的课堂教学。

在嘉义县国立兴嘉小学我们听了江雪瑜老师的一堂英语课, 是一节有了比较充分准备的观摩课。虽说我对英语一句也听不懂, 但是我看得出课堂教学中, 所有学生的学习权利都是平等的, 每个学生都有学习机会, 老师和同学对于表现好的不忘说一句“wonderful”, 资质稍差的也要及时鼓励一个“Good”。平等和谐的课堂境界在这节课当中一览无余。教学条理清晰, 注重口语交际教学, 语言训练相当到位。注重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通过激励性教学评价,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老师真正是一名“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教学效果令我们这些“外行”的听课者赞不绝口。

在高雄市福山国中, 我们听了一节数学课, 是一节随堂课。这节课与嘉义县国立兴嘉小学江雪瑜老师的英语课完全是不同的“风格”, 不同的教学理念。从我们的角度看, 教学效果也不同。教学内容是初中二年级的“求根号数”, 初看这节课是一节比较纯正的“满堂灌”的课, 40分钟教学了4道例题, 教学方式就是师问生答, 老师基本上关注不到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 但这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老师很注重教会学生读懂数学书。

总之, 对于课堂教学, 不管是海南还是台湾, 课堂之间, 教师之间总是有差别的。然而, 海南与台湾的最大差距在于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管理方面。

三、台湾的教研

因为考察时间很紧, 能够真正了解关于台湾教研情况的真不多, 但是我们在考察台北市松山区敦化国民小学时, 吴慧琳校长对于学校教研活动的介绍让我顿开茅塞, 他们立足校本, 依靠科研和科技的力量, 将教研定位在解决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真问题的基础上, 真正为提高教学效率服务, 没有什么功利因素。语文学科的“深耕阅读”, 是他们在很长时间里探索出来, 符合本校教师的教学特点和学生学习特点的教研教学方式。“自动化产生的诊断”, 是他们针对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特点, 依靠科研和科技力量, 设计并且正在实验的评价手段, 虽然还没有经过论证, 但据吴校长介绍, 效果比较显著。

在嘉义县国立兴嘉小学, 我们虽然没有听到有关教研方面的介绍, 但我们从江雪瑜老师的一堂英语观摩课中, 感受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小课堂, 大社会”的评价方式 (课堂上回答问题正确的小组, 可以选择稳固加分, 也可以选择风险加分, 选择稳固加分分值少, 但没风险, 选择风险加分的, 有可能成倍加分, 也有可能反被扣分……) 从这些教学环节中, 可以看出他们对教研的重视程度。

台湾小学校本教研质量之高, 效果之好, 过程之有效是我们海南校本教研望尘莫及的, 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四、台湾的学校

我们走进台北市国民敦化小学, 嘉兴市兴嘉国民小学、高雄市福山国中三所学校留下了我对台湾学校的第一印象。

这些学校的硬件真的不够“硬”, 基本上都不能跟海口好多学校相比。这些学校的教学楼有的已经有着五十多年的历史了, 显得陈旧和落伍, 校园也不算大, 但是处处教人求“真”。

台北市国民敦化小学, 充满童趣的厕所、花开鱼游的生态池、包了角的洗手台, 墙上的标语“小朋友:知福惜福才能造福, 下次别再迷糊喔!”以生为本, 倍感亲切。舞蹈室练功用的钢管, 既可以把清洁工具归整起来, 又可以挂雨伞, 还有失物招领柜等等都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学校的美不在于富丽堂皇, 而在于师者那颗一切为了孩子的慈母心。

兴嘉国民小学的图书馆充满童真乐趣, 真情地把学生吸引;英语村的设置体现了让学生在了解常识中学习, 体验、表现、践行。楼梯步级中“大家一起来运动”、“运动———健步一圈可消轻香草冰淇淋55公克”、“决不要奔跑”、“阅读是追逐梦想成功的道路”、“完成作业喔”、“尊重、理解他人喔”等一条条标语, 让学生尽情地品味学校的文化。

高雄市福山国民中学, 就“福山”二字做足了文章, 欧式的建筑风格中融入了中国的风水学。它的校舍规划令人叹服, 建筑体现欧洲风格, 充满人文艺术风格, 整个建筑充分呈现“福”之校名含义, 体现五福满园, 蕴含着学生“德、智、群、体、美”五育健全发展。“山”寓意雄伟壮丽, 青葱翠绿, 生生不息, 蕴含学生能朝气蓬勃, 勇于展现自己, 进而努力自我实现。

真是学校无小事, 处处是教育。

五、台湾的教授

这里所指的“台湾的教授”只是台湾中正大学林明地教授, 当然也想透过林教授的“背影”, 猜测台湾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的关系。

本次台湾考察之行, 能这么顺利, 到哪一所学校都得到热情接待, 除了华南师范大学王红副院长的精心组织外, 跟台湾中正大学林明地教授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他德高望重, 得到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爱戴, 他儒雅、认真、风趣、随和, 值得我们这些客人敬重。

到台湾考察的第一站是台北市国民敦化小学, 林教授为我们做了《台湾教育概况———近来教育改革重要议题》的报告, 让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 对台湾教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也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台湾地区教育未来发展的愿景 (尤其是与大陆教育合作的愿景) 。

林教授列举了一系列的数字来说明台湾教育的概况:

台湾地区小学、初中、高中的学制:6∕3∕3制。

台湾地区教师普遍都是高学历, 如敦化小学硕士毕业的教师就占了50%。

国民小学每班人数29人~32人, 国民中学每班人数31人~32人。据介绍台湾的麻雀学校也有不少。

台湾师生比和每班人数每学年度都在变化, 逐年降低。

林教授的报告中, 连中小学生近视、龋齿等都有准确的记录与分析。

一名大学教授对于台湾基础教育的种种情况罗列得如数家珍, 分析得清晰透底, 不仅让我们看到台湾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的管理是建立在科学、客观的基础之上, 更让我们看出台湾大学教授对于基础教育的关注程度之高。

大陆与台湾都是同根同源, 而相对来说台湾公民的综合素养较高, 这跟台湾的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六、台湾的校长

在考察期间, 我们接触到了台北市敦化国小吴慧琳校长, 兴嘉国民小学陈火川校长和高雄市褔山国立中学卢世昌校长。通过接触, 我觉得他们可能是台湾校长的一个缩影。内行!敬业!富有个性是我对他们的印象, 他们个个都是教育教学的行家里手, 是教育教学管理的高手。

台北市敦化国小吴慧琳校长, 一个雅致、智慧、充满童真的中年女士。走进她所管理的这所校园, 就给你一种细腻、温馨的感受, 她将“精致教育、快乐童年”的校本特色, 融入学校的教育, 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连学生的厕所都体现了“精致”和“快乐”的理念。

兴嘉国民小学陈火川校长的办学理念是:终身学习, 终身运动, 终身反思。

因此, 走进他管理的校园, 就觉得很奔放。他们以学生早会的形式欢迎我们, 以学校打击乐的精彩表演迎接我们。进入学校开设的英语村参观、游戏馆、故事角、表演艺术中心、律动中心、购物中心、嘉义风情馆、世界之窗、机场、饭店等, 让我们找到了“终身学习”的根:实践中学习、兴趣中学习、交流中学习……

卢世昌校长是今年八月才到高雄市褔山国立中学任职, 但却对学校的一人一事, 一砖一瓦, 一草一木了如指掌:这是什么树, 哪是什么花, 为什么要在这个位置种这种树哪种花……盧世昌校长都给我们做了详细的介绍和说明。说到福山国中教育的核心价值, 盧世昌校长更是娓娓道来:落实生活教育、注重英语教学、活用资讯科技、提供人生舞台、培养阅读兴趣, 按盧世昌校长的讲法, 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带得走的能力”。从盧世昌校长的身上, 我们读懂了什么叫做“敬业”。

台湾的校长没有招待费, 学校的经费完全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和教研, 如果需要招待客人, 是家长委员会想办法招待, 如果需要重建教室等学校设施, 那是学校、家长委员会与政府部门共同评估论证后, 一切由政府出资建设的, 所以, 台湾的校长就是主管学校教学的校长 (台湾不设副校长职务, 但设教导主任、总务主任) , 个个对教育教学都很内行!

台湾的中小学校长在一所学校任职期为四年一届, 可以连任两届, 但第一届期满后要得到学生、教师和家长的认可, 要得到教育行政部门考核通过, 才能连任, 任职期满后, 再到别的学校去竞聘。任命校长只是教育部门和相应学校家长的事, 其他政府部门是不插手的。校长们非常卖力去工作, 用心去工作, 所以他们都能做到“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 得到社会的承认, 得到学生、教师和家长的爱戴。

七、台湾的家长

如果说在台湾考察过程中教授、校长和老师们的工作让我感动的话, 台湾中小学的学生家长会、志工团更加让我感激不已!他们家校之间的融合程度让我们刮目相看。

除了周末考察台北市国民敦化小学没有看到家长会、志工团的团队外, 在嘉兴市兴嘉国民小学和高雄市福山国中都有他们的身影。在嘉兴市兴嘉国民小考察时, 是学校领导和家长会、志工团的团队一起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该志工团的团长是一位从该小学毕业的, 现在已经就读大学的学生家长, 他的团队几乎每天早早就到校门迎接师生, 维持秩序后再去上班的, 是他为我们介绍了学校的许多特色;家长会的会长则是一位刚上任的三年级的学生家长, 是一位建筑师。他们认为, 为学校做事是最“行善积德”的事。

据介绍, 这些人都是有着自己事业, 有着社会威望, 有着爱心热情的成功人群。他们对学校格外地熟悉, 对校内的事情如数家珍。他们的职责是:为学校争取必要的经费, 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参与学校的安全管理等等。学校充分调动这些社会资源对学生进行生活体验的教育, 让学生“吃果必向恭树头, 吃粮必向恭田头”, 让学生从小了解果农、菜农、农民的勤劳, 从而逐步了解社会,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从这个团体中, 我看到了台湾教育成功的秘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真正融合!也看到了台湾和谐社会的象征。

台湾的许多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们海南的课堂教学也存在许多问题, 其中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关键的问题。我们的学生能够预习新课的不多, 我们的学生能够自我复习旧知识、巩固旧知识的也不多 (特别是数学学科, 许多学生不知如何阅读数学课本) ;我们的课堂上, 学生能够真正形成小组讨论的不多, 学生知道如何利用学具辅助学习的不多……所以, 我想我们应该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不惜花时费力。

二、建立健全学科教研制度

在台北市松山区敦化国民小学考察时, 吴慧琳校长关于学校教研方面的介绍虽然时间很短, 却让我悟出了不少。我们海南的教研虽然已经开始建立了一些制度, 但缺乏一些操作性、科学性的评价手段;校本教研则缺乏学校领导的足够重视, 教研计划重形式、轻内容, 老师们教学中的真问题得不到解决, 从而形成被动地参与的局面, 等等。因此, 应继续完善学科的教研制度, 充分利用前期“专题教研”的研究成果, 推广“专题教研”的研究经验, 制定校本教研的评价方案, 促进全省本学科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 提高学科教师的专业水平。

三、建立健全教师的管理制度

据介绍, 台湾的教师是没有职称的, 但他们却将教育当一项非常神圣的事业来做, 然而, 我们省相当部分的老师只把教育教学当做工作来完成, 没评上“高级教师”之前, 还有一些动力做工作, 评完职称之后就有相当部分的老师不是要求要教低年级, 就是要求教一些没有批改作业的科目, 工作一直处在被动状态……我看这一些已经不仅是“师德师风”的问题了, 已经跟“管理制度”有关, 为此, 建议建立健全教师的管理制度, 不仅要体现奖勤罚懒, 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让一些不适合教师岗位、不愿意再做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进行转岗。

四、建立良好的家校关系

台湾教育考察体会 第2篇

2012年5月20日—5月27日,三明继续教育学院组织校长高级研修班的学员到台湾进行基础教育考察,我做为校长研修班的成员之一,有幸参加了这次考察。原定8天的考察学习,因特殊原因,在台湾考察的第三天就提早返回,三天的行程中考察了桃园县立经国国民中学、桃园县立会稽国民中学和桃园县南门国民小学,虽然考察的时间短而紧,但收获颇多,感触很深。

感触一台湾民众热情、好客

台湾民众热情好客从一下飞机就感受到了。我们一行37人还未出机场,当地的联系人小杨就同陪同导游联系,告知已提早半小时在机场等候。一上车小杨就致热情洋溢的欢迎词,随后,给每位考察团的成员献上一份台湾地区行政区划图,介绍8天考察的行程,以后每天的早上一上车,小杨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拿出地图挂在车里,详细介绍这一天的考察行程安排。每天的用餐时间,最后一个用餐的是小杨,最早用完餐的是他,用餐期间还要到考察团的餐桌前问候,倾听考察团成员对饭菜、服务质量的评价。每天的考察行程虽然很紧,很累,但回到酒店后,一身的疲乏顿时消去,因为细心的小杨安排的住处整洁、温馨。随同的司机大哥,同样让人感觉到热情、好客,司机大哥大部分时间在专注的开车,闲暇之余,总是把车内外擦洗的干干净净,还自己淘钱为考察团的37人准备矿泉水,在淡水较缺的台湾,一瓶矿泉水要花不少钱,但更让人感受到的是浓浓的海峡两岸情。

在桃园县立经国国民中学、桃园县立会稽国民中学和桃园县南门国民小学这三所学校参观时,更深地感受到浓浓的亲情。每到一所学校前,校方早已联系了考察团的负责人,问清到校的具体时间,车未到,学校的班子一行早已列队等候,一下车学校班子集体鼓掌欢迎,考察团的每个成员都感到震撼,他们像迎接贵宾一样迎接我们,参观访问期间,学校班子全程陪同,给每位考察团的成员献上一份介绍学校的资料,边参观边详细解绍学校的历史,学校的发展规划,学校的教师、学生、家长等,而不是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座谈会上,家长委员会的会长致以热情洋溢的欢迎词,家长委员会送上的台湾水果,让每一位参观者感受到台湾民众热情、好客和高素质。回程的车上,考察团的校长们在交流时还不时地提到如果是台湾教育考察团到我们学校考察,我们是否能做到这样细致。

感触二低围墙折射出台湾民众的素质

这次台湾教育考察所去的三所学校(1所小学,2所中学),每所学校的围墙都非常之矮,在参观完第一所学校所,有点纳闷,心想这围墙起能什么作用,而参观完第二所、第三学校后,顿觉诧异,带着疑问同学校的训导处主任聊起围墙的事,听罢介绍,方明白。训导主任说了几点:

一、围墙的目的不是起到隔离作用,教育本是全社会的事,教育本就是透明的事,如果学校不想留在校园里,岂是围墙能挡得住的?

二、体现教育的开放性,学校的教育本就是与生活息息相关,与社会接轨,低围墙从某些方面能体现台湾教育的人文性。

三、台湾中小学学生参与社会活动频繁,每周都要安排参加社团活动,台湾的很多义工参与学校的活动也很多,因此,台湾民众对学校教育非常了解,没有隔阂,没有距离,也就没有必要人为地设臵高围墙把学校与社会分隔开。

教育是全民性的,学校教育如果脱离了现实社会,如果教育没法溶入社会,社会没法溶入学校教育,那么教育就是教条,就是脱离实际的说教。

感触三台湾基础教育发展均衡

这次考察三所学校,在聆听三所校长的介绍后,深有感触,对台湾的基础教育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一是教育经费均衡。公立学校从城市到乡村,校舍、硬件设施建设的投入都是一样的。办学的硬性条件相同,教师和学生享有统发统配的办学资源。教师在同样条件下的办公室备课、做实验,使用等量的体育场地进行体育训练。学校的建筑、设备现代而不豪华,很实用。生均经费统一,校服统一发放,一般不收取个人费用。二是治学均衡。从幼稚园、小学到中学,稳步渐进地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重视传承华夏哲学理念,注重儒家思想的民族凝聚力,在仁、义、礼、至、信的民族本源思想辉映下,力促学生知识、品德、能力各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具有宏观的视野、尊重包容的气度与终生学习的热忱。每所学校都有治学严谨的校训——字面国学深厚,字义博大深刻,警示师生。三是施教均衡。强调全民教育,小学就近入学,初中按区域升学,高中以成绩定学校。成绩好的和成绩一般的学生同样受到重视,共同提高。要求教师以深厚的专业素养、热诚的专业精神,投入教学育才工作。有的学校成立一百多年,只有

8任校长。四是薪酬均衡。每个学校的教师薪酬都是按照统一标准发放的,教师心明眼亮,不存疑虑。城乡教师薪酬一致,从无拖欠。

我们常说的“教育均衡发展了,社会才均衡,教育公平了,社会才公平”,一些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重视教育的程度超乎我们的了解和想象。

感触四学校活动丰富多彩

台湾的中小学非常注重社团活动,既有学生的社团活动,教师的社团活动,也有家长的社团活动。

在学生方面,学校成立了各种各样的社团组织,如篮球、乒乓球、游泳、书法、绘画、珠心算等,每个学生都依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参加社团的活动,学生的社团活动都是在老师或家长指导下进行的。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帮助学生个性才华得到充分发展,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学生社团种类多,涵盖学术性、音乐性、艺术性、体育性及服务性等层面。活动内容在设臵上比较倾向于学生生命成长中常常遇到需作出反应的课题,如生命教育、知足感恩、人际交往、法治问题、敬老爱幼、防灾急救等,把这些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纳入学校讲座、竞赛、成果展示、表演、宣传和校庆等活动之中。给学生提供表现才艺、潜能开发、人文关怀和健康体魄的平台,培养学生自律、自觉、自信的能力,从而达到健康快乐成长的目的。

台湾家长委员会在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中,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学校倡导家长社团活动走入校园、走入社区,追求

生活化、社会化,如负责学校图书室借阅、当好交通协管员、感恩就餐会、尊师活动、参与毕业典礼会、爱心募款活动、敦亲睦邻表演会等,让学生也在这些社团活动中,体验到成长的快乐。

台湾对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非常重视,提倡校风活泼进取,学生均衡发展。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发展自我,进而肯定生命存在的意义;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公共服务的习惯及终生学习的兴趣,开创成功的人生;要求学生将学问融进生命,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在人格塑造方面,要求学生与人为善,成人之美,时刻怀有感恩的心。

台湾教育 第3篇

关键词  台湾  台湾国文教育

台湾与大陆同宗同源,有着相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化底蕴、共同的伦理传统。台湾的教育与大陆有许多相似之处,尤其是在国文教学方面。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两岸交流的增多,我们不仅需要了解台湾的政治、经济、军事、历史、文化等领域,也需要了解台湾的教育工作研究领域。在这样的背景下,由蔡美惠教授编著的《台湾中学国文教学研究》一书,对于两岸的互动与发展,促进两岸教育交流与合作为,无疑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这本书理论与考察并重,语言简洁凝练,一共分为七个章节来阐述台湾的国文教学研究,分别为:台湾中学国文教学研究的气象、课程改革的趋势、教材的编选特色、教材的撰写风格、范文教学的潮流、教法运用的方向和实际教学的挑战等。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笔者感触最深的是本书关于台湾中学国文教材的编选特色的介绍。台湾地区中学国文教材的编制,有多次的变更,为了突显台湾五十多年来,尤其是教改十年来教材编制的特色,本章将现行的台湾中学国文课本与以前使用的教材版本作了对比分析,总结出台湾国文教材编写趋于多元化、教材内容趋于简易化、教材取材趋于本土化三大特点。

首先是教材编写趋于多元化。近十多年来,时代潮流的多元化带动教学的多元化发展趋向,呈现在教材编写原则上,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台湾九年一贯课程纲要,在修订的目的上特别强调:“建立国民中小学课程发展以‘人的生活’为中心,并尊重多元文化价值的理念,培养学生具备科学知识能力以及适应现代生活所需要的能力。”其编写原则,大抵有一下几个方面:能力化、一贯化、本土化、人本化、国际化、生活化、趣味化、主动化、弹性化和整合化等,呈现出相当丰富的多元化取向。

其次是教材内容呈现简易化。科技发达,信息一日千里,学科的分化日益繁杂,学生的课业压力也随之加重,所以,为了减轻学生学业压力以及顺应新信息时代的需要,各课程多有所调整。在选文上,文言文比例稍有降低,现代作品增加,尤其当代作品激增,考量也由文化传承、道德陶冶,迈向生活运用、通俗趣味。其次,选文逐年减少的趋势更加明显、测验题目的简易化,将持续影响着国学教学的简易趋势。

最后是教材取材渐染本土色彩。由于社会经济的变迁,以农业为主的乡村结构,转为工商业为主的都市结构的同时,城乡冲突产生,乡土文学萌芽,激发了人群对乡土的怀念,刺激了本土化理念的发展。乡土文学有着发扬民族精神、反映乡土生活的使命,正因为深怀着民族与本土意识,以及对传统精神与这块土地的诚挚情怀,乡土文学在台湾当代文学中,居于重要地位。乡土文学的产生与成长,对台湾文艺与民风都有深刻影响,中学国文课程渐染本土色彩,也是时势所趋。

总结台湾中学国文教材的编选特色,我们可以对我国大陆语文教材编选做以下几点思考:

一、语文教材的编选要有经典性

语文教学有一个不可推卸的重要任务:传承民族的、人类的文化和文明。经典性的文学作品无论在什么时代都是闪耀着民族文化和人类文明的光芒的。我们的青少年,一定要阅读经典,经典作品在思想性及艺术性方面都展现了某一时代的语言风格和语言内涵,所以语文教材要选取具有经典性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真正认识到语言与文化的深层关系。

二、语文教材的编选要有时代性

语文教材的时代性主要表现在时文的入选上。时文入选教材有一个困难,那就是优秀的时文是不断产生的,而教材则是相对稳定的,它们之间有一定的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语文教材的每个单元可分为“必读”和“选读”两个部分。必读部分篇目相对固定,而选读部分篇目则可以时刻变化,以保证教材选文具有着鲜明的时代性。台湾教材编写原则中,就没有考虑到选文时代性的特点。

三、教材编选要关注学生真实的生活及社会实际应用

近十几年来,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新一轮义务教育教材的编选标准与内容建构处于改革的浪潮中,其中,“教材编写要关注学生真实的生活及社会实际应用”这一要求被提至研讨的视角内。这一论点的核心要求是:教材的设计要注意面向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面向学生的日常生活环境,面向社会实际。这不仅是20世纪教育发展史上课程变革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当今各国课程改革的焦点之一,同时,它也是我国义务教育面向21世纪课程改革的方向。

四、教材编选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

当今教育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的自身发展,这一教育理念体现了对学生个体的关注。叶圣陶先生说:“教育的根本价值和目的是育人,是培养自觉地、自动的、发展的、创造的。是使学生能做人,能做事成为健全的公民。”现在社会,青少年感情冷漠化,各种犯罪率上升,学生最为主要教育对象,人文教育迫在眉睫。传统的教育模式下的中国教材选文没有很好地注重这一点,课堂上老师根据教材采取“填鸭式教学”,学生主动性的不到发挥,个性和创造力被扼杀。以分数来评判学生的好坏,造成了教育的不平等,也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我们应该从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走出来,尊重学生的主导地位,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活波的教育环境。因此,中国教材选文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

目前大陆对台湾教育的研究主要在高等教育方面,对中等教育的研究较少,对中等教育语文的研究更是不多,所以,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台湾的中等国学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但是这本书对于台湾中学国文教育中的具体教学板块例如写作和阅读教学等方面介绍还比较简略,同时,对于教学研究个案分析也比较少,对于台湾中学考试研究方面也很少涉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作者简介:

感受台湾高等教育 第4篇

一、台湾高等教育之印象

1.台湾高等教育发达, 国际化程度比较高。主要体现在:一是重视高等教育发展, 对高等教育投入力度较大, 台湾人均GDP达到1.8万美元, 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5.6%, 大学资金比较充裕。二是学校定位比较清晰, 其目标就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国际化人才, 对此学校不惜花重金支持青年教师去国外进修, 采取优惠政策吸引国外一流大学毕业生和专家学者到台湾工作。台湾大学、东海大学、云林科技大学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比例达到90%以上, 许多系、学院的教师几乎清一色是国外知名大学毕业的博士生。这些教师在国外有多年的研修经历, 视野开阔, 熟悉本学科世界前沿信息;外语程度高, 与国外高校同行经常保持密切联系, 保证了本学科与世界先进理念接轨, 推动了学校国际化进程, 提升了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2013年9月英国高等教育调查公司QS公布世界最佳大学排行榜, 上榜的台湾几所大学及排名分别为:台大82名 (去年80名) 、台湾“清华大学”199名 (去年192名) , 台湾“交通大学”230名 (去年238名) , 台湾成功大学247名 (去年第271名) , 台湾阳明大学第295名 (去年第285名) , 台北医学大学第363名 (去年第323名) 。三是高等教育普及率较高, 台湾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90%, 高中毕业生除智障和厌学因素外, 其他孩子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2.高等学校积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热心为当地民众服务。台湾的大学都把社会服务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工作, 通过不同渠道和途径, 服务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 服务当地民众, 满足社会的不同需求。一是积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 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云林科技大学每年拿出一批科研成果交给当地企业进行科技成果转化, 受到当地企业的高度赞誉。二是为当地居民提供健身、阅读等便利条件。台湾大学、东海大学和云林科技大学开放学校的体育设施和图书馆, 为当地居民提供便利。云林科技大学图书馆还经常举办与当地居民相关的科普讲座, 图书馆专门设立了亲子阅读室, 鼓励家长带孩子来此读书, 从小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三是科研成果共享。台湾大学医学院及附属医院及时向当地居民发布最新科研成果情况, 帮助当地居民开展医学科学实验, 医学院和附属学院只收取成本费。四是鼓励教师和学生担任义工为社区服务, 有的老师担任图书馆、博物馆的导游员, 有的担任当地林场、公园的植物护理员, 还有的到当地社区的医院、中小学和养老机构服务。通过上述做法进一步密切了大学与社区的关系, 真正履行了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之一的社会服务功能。

3.注重创新。台湾的大学非常重视创新, 把创新作为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 把创新作为学校提升水平和声誉的重要手段。东海大学前任校长曾昌炀说:“创新是我们的格言”, 东海大学并将此作为校训, 雕刻在学校校园的石碑上, 以此激励全校师生解放思想, 开拓创新。台湾省大学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制度创新。学校根据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 制定学校发展规划, 不断更新发展目标。二是思想观念的创新。台湾大学认为如果思想僵化、墨守成规, 学校就会死气沉沉, 学生也会暮气昭昭, 不符合现代教育观念, 不利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国际型人才, 因此台湾省大学鼓励教师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学术交流, 鼓励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 推动思想意识的开放和碰撞;鼓励学生进行校际交流, 不断接触新鲜事物和最新学科信息, 促进师生在学术、学科方面与世界先进理念接轨。三是鼓励跨学科、跨部门科研合作。台湾大学许多学院组成了多学科学术团队, 吸收不同学科的顶尖人才参加科研攻关和项目开发。台湾大学附属医院成立了光学诊疗中心, 吸收了光学专家、机械专家、医学专家、影像专家参与;活体影像中心吸收了生物学科专家、医学专家、检测专家参加。上述团队实行项目负责人制, 由负责人发布信息, 招募人员组成团队, 申请资金, 联合攻关, 成果共享, 既发挥了每位专家的特长和优势, 又培养了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台湾省大学在注重创新的同时, 不忘记弘扬学校的优秀传统, 每个学校都建立了校史馆, 记录学校发展的重要时期和重要人物以及重要成果。在学校的显要位置雕刻前任校长讲话, 树立前任校长的雕像供学生缅怀和纪念。在一些重要节日, 如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以及校庆时都缅怀在学校不同时期为学校做出贡献的校长、教师和杰出校友, 激励学生刻苦学习, 为学校争光添彩。

4.注重以人为本、校园和谐。台湾省大学在建校初, 无论是学校的规划、设计、建造都体现了以人为本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这一点在台湾大学、东海大学表现的尤为明显。东海大学由美籍华人贝聿铭设计, 学校依山而建, 庄重大气, 美丽舒适, 每个学院的教室都有鲜明的设计特色, 承载了浓重的育人理念。学生在此学习, 不但时时感受到贝聿铭先生敦厚的眼神和热切的期望, 而且增添无穷的学习动力和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豪气, 而游人们在此参观也都会陶醉在美丽的校园之中和那动人的故事里, 从而流连忘返, 浮想连连。学校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充分施展才华, 为每个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和空间。学校还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教导学生合理、合法运用民主和自由的权力、表达自己的意愿。2011年2月我们在云林科技大学的访问期间, 正值海协会秘书长陈云林访问云林科技大学所在地嘉义市。受民进党怂恿和蛊惑, 一些学生上街游行。对此, 云林科技大学校长杨永斌院士一方面向学生申明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 但不能出现过激行为;另一方面, 要求警察局不随意拘捕学生, 以免引起学生众怒, 引发社会动荡。杨校长的行为不但遵守了校训, 维护了学校言论自由和学术自由的传统, 同时也善意保护了学生, 赢得了校园的和谐与稳定。

5.鼓励学生思考和积极进取。台湾大学借鉴欧美大学管理方法,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创新。在台湾大学校园矗立一口大钟, 每天鸣二十响, 提醒学生每天除学习、工作和休息20小时之外, 要有4个小时的思考时间。对人生、对学习进行深入思考, 盘点人生和学习生活, 升华思想境界和远景规划。这口钟是由台大前任校长傅斯年先生提议建造的, 其目的是培养有知识、有理性思维的年轻人。台湾大学还举办各种活动, 让青年学生展示其才能和智慧;鼓励学生到国外学习交流, 台湾大学与世界许多知名高校建立友好学校关系, 开展国际交往, 开展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 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项目 (项目包括国际交换生、游学项目等) , 熟悉和掌握国际前沿最新科技学术动态, 为以后科学研究奠定扎实的基础。台湾省大学还设立各种奖学金, 支持和鼓励学生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 为学生学术水平提升和成才提供宽广的平台。近几年, 台湾大学生参加各种比赛和发表学术科研论文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这与台湾省大学鼓励学生创新和宽松的学术科研氛围密不可分。

二、建议

1.学习和借鉴台湾高等教育经验, 提升河北省高等教育发展。台湾高等教育的历史不过短短的60多年, 但是其发达程度和在世界的声誉却是有目共睹的。因此深入研究和广泛借鉴台湾高等教育经验非常必要。借鉴和汲取西方高等教育真谛, 首先要学习和借鉴台湾高等教育的经验和做法。一是要广泛参与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 鼓励高校管理人员、教师、学生赴海外研修、学习, 开阔视野, 提升理念, 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二是采取有效措施, 吸引国外优秀科研、学术团队和高水平专家来河北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带动河北高校教学、科研水平提升;设立来华留学政府奖学金和学校奖学金, 吸引国外学生来河北留学、接受高等教育, 不断推动河北省高校中外国留学生规模的扩大。广泛开展国际理解教育, 增进多元文化的融合。三是提倡以人为本教育, 无论从大学生人生规划的设计、学术素养的培育, 还是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完善, 都应遵循教育发展规律,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四是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 在服务当地居民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如推进产学研一体化, 鼓励教师、学生义务为当地居民服务、免费向当地社区开放图书馆、体育场所等, 使高校真正融入社会、服务社会, 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2. 积极推动河北与台湾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合作与交流全面提升河北省高等教育整体水平。一是建立河北省与台湾高等教育交流机制, 推动高校校长、教师、学生方面的交流、交往, 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二是在台湾高校设立培训基地, 每年选派我省高校教学、科研、管理骨干到台湾省大学进行系统培训, 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管理素养。三是加强两省大学的教学、科研合作, 支持河北省高校发布项目, 吸引台湾高校参与, 通过项目平台, 推动两省高校的深层次合作。四是鼓励和支持台湾知名大学来河北办分校或设立高层次人才合作培养项目, 培养河北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人才。

摘要:我国台湾省教育发达、国际化程度较高;高等学校积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热心为当地民众服务;台湾教育法重创新;注重以人为本, 校园和谐;鼓励学生思考和积极进取。台湾的教育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同时应积极推动河北与台湾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台湾教育实习日志 第5篇

今天我们来到了新乐国小,非常开心能和小朋友们互动并且共进午餐。最重要的是我和我们组的几个成员很幸运地参与了全校最出名的魏老师的班级的入课观察。

今天通过和学生的交流还有受魏老师的指点,我感触很深,想法也很多,总结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点:

1、小班教学、模式灵活。这里的班级容量大概在30人左右,并且在上课的时候采用协同教学模式和日本佐藤学小组讨论的模式,课上就可以变换队形,灵活并且容易集中学生注意力。

2、协同教学、双导师注重“生本意识”。两位导师同时上课,其中一位主要关注学生的反应并对不同学生进行不同的辅导,因材施教,以学生为本,不落下任何一个学生,体现教育的责任意识。

3、教师角色多样化,真正的爱的教育。这里教师采取包班制,所以班导对每一个学生都是知根知底的,而且魏老师是全校每天第一个到学校、最后一个离开学校的老师,她及其富有责任心,她说她扮演着“妈妈”“老师”“朋友”“劳工”的角色,每天就以不同的角色转换着出现在学生面前,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学生的亲近人,才能管得住学生。

4、渗透教学、注重品性的养成。这里教师最不注重的就是学生会做多少题目,她们最注重的是还是是不是健康快乐地成长,有没有健全的任何,性格有没有什么缺陷。比如在吃午饭的时候,老师会提醒大家吃饭不要出声,不礼貌;也不要说笑,不安全等等。

5、行为改变技术,特殊学生特殊对待。班里最淘气的孩子别的老师管不住,只有班导魏老师说他他能够听话。魏老师了解他的家庭情况,并且给予他母爱般的关怀,小孩子觉得自己做不好的事情会让老师生气所以在魏老师面前都很乖。魏老师能对症下药,管理好每一个学生。

6、包班制存在利弊。教师包班,可以让班导非常深入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长与性格,但是专业却不一定能展现,比如文科老师在教自然的时候就容易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解释不清等等。

7、准备美言本,积累本。魏老师让自己的学生每人准备一本美言本,用来记录今天的所学和美言,因为如果看到学到东西部及时记录,不久就会忘掉。魏老师说,这些本子在毕业的时候再送给学生,是很珍贵的礼物。

8、在社区服务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要想做一万次会是什么样子,如果一万次都可以的话,你再做这件事。魏老师告诉我们,这里经常有捐助的人来看望孩子,和他们玩儿啊什么的,带给他们一天的欢乐,久而久之,这些孩子就会觉得一有什么好的要立马享用完,否则明天就没有了,逐渐造成孩子性格上的缺失。所以建议我们不要对孩子们太好,当你们走了,他们就什么也没有了。

9、台湾课堂随时提问,不容拖延。有问题如果等到老师全部讲完了再问就会忘掉了,所以,一定要立马解决。

这是感受颇深的一天,从魏老师的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也感受到了魏老师的大爱精神,希望魏老师能够带出更多更优秀的孩子,也希望自己将来成为教师之后能够做一个像魏老师一样受到学生尊敬和喜爱的老师!

台湾“ 国语”教育考察与启示 第6篇

台湾所称的“语文”,在小学包括“国语”、乡土语和英语,其“国语”和中学的“国文”相当于大陆的语文。台湾的课堂总体上轻松、活泼,学生自主性强,注重情境教学,喜欢运用道具组织活动。其他学科在教学上与大陆差别不大,唯独“国语”教学有很大的差异,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注重拓展和慢慢的节奏。

一、台湾“国语”教材的特点

台湾小学教材有三个版本,各种版本大同小异,各个学校可以自主选择教材。大丰小学用的是康轩出版社版本。

1. 内容少而主题温暖。

与大陆比,台湾“国语”教材内容要少得多,一个学期一般有4个主题单元,14篇课文,中间还插有两篇提供阅读的文学作品。每个单元有3~4篇课文,一个“统整活动”(相当于大陆以前的基础训练,或现在的“积累与运用”等),有的还有单元介绍或导读。

教材里所选的课文不长,大多数是为了教材使用而临时撰写的,只有少数是现成的文学作品改编。其主题大多温暖向上,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很少有大喜大悲情感的选文。这个特点在中低年级尤为突出。

2. 繁体、注音,竖排版式。

“国语”课文乃至配套练习一律是繁体竖排版式,尽管其他大多数科目已经是横排。1~3年级每篇课文全文注音。注音是用“注音符号”,在我们的汉语拼音方案里能看到。高年级课文生字配注音。课文中生字词会用不同的颜色标出,课文下面有生字表。对生字的要求与大陆一样,也是分为会认的和能写的两种。

3. 配套提供标准化程序。

除了课本外,还配套一本“习作”,并不是我们所称的写作意思的“习作”,而是练习作业的意思。这本“习作”与课本有同等的地位,是必须在课堂上使用的,与教学密不可分。此外,出版社还会提供给每位教师教师用书、教师用课本、教师用“习作”和教学软件。

教师用书内容详尽,对于教学流程安排具体清楚,包括每节课上的内容、方法,是课本的还是“习作”的,教材的详细解读等,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教学软件与教学流程紧密配合,上课时,只要跟着教学软件走,轻轻松松就能完成教学任务。用这套工具,哪怕是“菜鸟”也容易上手,而且这样的工具也使得“国语”教学有点儿“标准化”了,不管有无经验,至少在教学内容上差别是不大的。

二、台湾“国语”教师的特点

台湾没有专门的“国语”教师,“国语”教学由“导师”(相当于我们的班主任)担任。

1. 导师很辛苦。

在台湾,导师除了教国语,还要教数学、乡土语等科目,一周要上15~16课时。“包班制”体现教育更注重综合和以学生为本。导师的办公地点就设在班级里,每个班级的布置都由于导师风格不同而不尽相同,但都有电脑、电话、书橱和几张办公桌。他们全天跟着学生,除了上课外,还要管理学生的午餐和午休。所谓午休也不过是吃完饭后的30分钟,所以导师自己是没有午休的。

2. 导师很幸福。

台湾导师尽管辛苦,但是我们观察到,导师们大多幸福满满,反而是那些处室主任们经常显得憔悴。原因是,主任们虽然只要任教每周一节课,但是繁重的行政事务和强调服务的精神以及对教师专业自主的尊重,使得他们要操更多的心。而导师在班级的范围里,是没有谁可以干预的,在发挥个性的教育教学中,显得自在和有成就感。

例如,我们的到来肯定是要进课堂听课的,然而校长和主任并不是直接安排听谁的课,而是组织了一场对接协商会议,让我们直接与台湾教师商讨交流的方式。在反复的协商中,我们才得以顺利入班听课。后期我们上课时,尽管台湾教师也非常想听我们的课,但是,由于事先没有征得我们的同意,他们也就不敢贸然进入我们的课堂。台湾教师对教师专业自主的尊重可见一斑。

3. 导师素质高。

能当上台湾的小学教师是不容易的,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密集而大幅的提薪,使得台湾教师的职业吸引力大增,能进入教师队伍的都是百里挑一的人才。这也就有了整个“国语”教育质量保障的基础。

三、台湾“国语”教学的特点

据我们观察,两岸在学科设置和大多科目的教学上是比较相似的,但是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上却有很大的差异。

1. 重“轻歌曼舞”轻大量实践。

最大的不同就是台湾的慢节奏。大陆一篇课文是上1~2课时,台湾一篇课文要上6课时,也就是一周。每个学期上14篇课文,5篇作文。真可以说是“轻歌曼舞”。课堂上一节课专门教生字却没教完是很正常的事。尽管每位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存在差异,但是在一篇课文的用时量上是一样的。

2. 重语言“积累”轻文学体验。

可能因为学科定位是“国语”而非“国文”,台湾的“国语”课堂教学重视的是字的认识与来源、字的扩词,值得称道的是台湾非常重视积累与生字相关的成语。不过阅读教学中几乎看不到学生进入想象陶醉的情形,缺乏对语言美感的体会。基本看不到对文学体验的要求。

3. 重拓展“深究”轻语言感受。

教学一篇课文大多是先介绍文体,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等,接着逐段“深究”。深究主要是与课文内容相关知识的引入,比如《追风骑队》,就会有对各种风的认识和理解;《舞动美丽的人生》可能用一节课看各种舞蹈的视频等。最后可能会让学生认识一下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只是讨论一下,不会用很多时间。除了刚开始的朗读,后面不再有对课文语句的直观感受。

以下是我的日记摘录,可以从中看到台湾“国语”教学的一些特点。

3月23日?摇?摇?摇雨

……接着走进11班,正在教《恒久的美》一课的生字。教师安排一个个学生上台展示课前做好的生字卡片,内容是生字的意思、组词、结构等信息,其他学生做相应的补充。感觉台湾教师挺爱用道具的。有点儿麻烦,但是因为有了这个道具,学生似乎更加有参与感和成就感了。

……老师上的是《舞动美丽的人生》。首先是讨论“舞蹈是什么”的话题,接着学生齐读第一段,引导学生用中心句说段意。再接着播放两段舞蹈,交流对这些舞蹈的认识,其中有非洲的巫师祈祷,而这些正是课文第二段的内容——舞蹈起源。讨论完让学生齐读第二段,并归纳段意。对第三段的阅读从交流《天鹅湖》舞剧开始,再请学生阅读鹅湖故事的文章,接着播放舞剧,让学生说这是故事中的哪一段,再接着播放原住民的欢迎舞蹈,最后朗读第三段。

两堂“国语”课,给人的感觉是台湾的“国语”,即语文课节奏很慢……

四、台湾“国语”教学引发的思考

台湾小学生在平常显得很安静,但是一到课堂上则变得活跃起来。台湾课堂发言需先举手,但是不必站起来。与大陆最大的不同是,大陆学生年级越高越“沉默”,台湾学生低年级比较害羞,高年级却喜欢发言。

台湾的小学在“教育”层面上,有许多值得大陆借鉴的地方,而在“国语”教学层面,大陆可能更有优势。但是对台湾“国语”教育的考察,依然可以给大陆诸多启发。

1. 大陆是否也可以有“慢”的时候?

“国语”教学的慢节奏,看起来效率低,但是否也因此减轻了师生的压力,给学生留下了深度成长的空间?大陆的教学是否也可以有慢下来的时候?

2. 大陆是否也应有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在其他科目都横排的情况下,依然坚持竖排的“国语”课本、作业,以及教学中对成语的重视和对字理探源的运用,是不是以某种形式确保了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大陆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保证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呢?

3. 课文内容的温暖向上是否养成了轻声慢语的习惯?

接触中,我们一直很感慨,台湾人总是能轻声慢语、礼貌周到。我的感觉是,这个味道就是台湾课文所表露出来的味道。人的心平气和、轻声慢语与教材内容的导向是否有关联?很想继续探究下去。

轻抚台湾教育的禅意 第7篇

我更喜爱读台湾作家林清玄的文章, 无论是《人间有味是清欢》, 还是《温一壶月光下的酒》《心的菩提》都能让人从有温度的文字中, 体味到作者如佛般的安详, 享受到如月光般的宁静, 随之进入禅的境界。

我也爱读台湾星云大师那充满禅意的短文和富有哲理的妙语。他的“四给”———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和“四真”———真正的力量是忍耐、真正的智能是宽厚、真正的慈悲是包容、真正的财富是满足, 让人有一种如释重负、豁然开朗并且无限温暖的感觉。

在这些歌声和文字的诉说里, 我能感觉到台湾是个有禅意的岛屿。曾经从一则资料上看到台湾有60%的人信仰佛教, 以前我不相信, 但踏上这片土地后看到、听到和感受到的, 让我不得不认可。

禅学, 是佛教的一种思想, 指屏除杂念静心领会佛理的修炼。禅意犹禅心, 指清空安宁的心。我接触到的台湾人似乎都有这份禅心, 他们的淡定从容、他们的自得其乐, 他们发自内心对工作的喜爱都让人钦敬不已。

台湾的教育里是否也蕴藏着禅意呢?在台湾访学的八天里, 我在校园、街道、旅途以及台湾的电视媒介中, 感受到那隐隐约约的禅意, 总是不经意间从一些小小的细节中飘溢出来, 让我嗅到了台湾教育“禅”的芳香。

校园的“禅语”

走进台湾的学校, 你不一定能看到高大漂亮的建筑, 甚至还有些陈旧和破落, 但你一定能欣赏到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 这里充满教育意蕴, 同时又是一幅有着淡淡禅意的凝固画。我们访问的高雄市福山国民中学就是这样一所学校。学校的教学楼、围墙, 都在“福”“山”两个字上下足了工夫。圆形代表“福”, 两个三角形代表“山”。不管你走到教学楼的哪一个方向, 都能找到“福”“山”的影子, 感受到“福”“山”的气息。学校的精神标杆———校徽中也有“福”“山”。主造型是一个绿色的等腰三角形, 上面有一轮圆圆的太阳。学校的画册《记忆的座标》中也有此描述:福山国中因“福”气而生成, 未来亦将在后天人为的努力积累之下, 缴交如“山”的教育成果。“福山”校名的外部意象和内在神韵飘溢出禅的意味。

台湾校园里的温馨文字, 也能让人闻到“禅”的芬芳。在台北市敦化国小我看到这样一则温馨短语:“知福惜福才能造福, 下次别再迷糊哟!”这是贴在失物招领处的提示, 直白简单又蕴含了禅意。在高雄市福山国中的校刊《记忆的座标》中我也看到这样的文字:“这块土地在福气的巩固之下, 进入了文教昌盛工商繁茂的阶段, 冥冥之中来自无形催化的力量, 是今天享用这块土地的人皆该谨记心中而知福惜福的。”在嘉义市兴嘉国民小学教学楼下一面镜子两旁我还看到这样一副对联“观心观星观宇宙, 照镜兆境肇心净”。从这些不起眼的文字中, 我们可以推测知福惜福心净的感恩意识, 已经渗透到台湾人的血液里, 所以他们才会那样知足常乐, 才会那样热爱自己的工作。

在和台湾校长的交流中, 我听到最多的字眼是“服务”, 而不是“管理”。台湾校长是通过家长代表、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和教育部门代表各方人士选出来的, 在一个学校服务期限最短4年, 最长8年, 他能使用的经费就是每月8仟台币的透支费, 用完后超过的部分需要自己支付。校长任期满后, 回到原学校继续担任教师。也许正是这种能上能下的机制让台湾校长少了官味而多了禅意, 拥有一份难得的淡定和从容, 多了服务他人的快乐与满足, 少了指手划脚的浮躁与不安。走进台湾学校的校长办公室, 我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校长办公桌后的墙头, 一定有一副以校长名字开头的对联。敦化国小吴慧琳校长办公室的对联是“慧眼观世能达理, 琳琅布室可怡情”;嘉义国小陈火川校长办公室的对联是“火候炼成资伟器, 川流不息出贤才”。这是否意味着, 是根深叶茂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让校长多了一些底气和大气, 在工作中才能如此的淡定和从容。

家长的“禅行”

我们此行访问了两所小学———台北市敦化国小和嘉义市兴嘉国小, 这两所学校的家长会对学校进行支持和帮助、对学生也会有和老师般的关心与呵护, 家长诸多的善举让我们敬佩不已。从家长和我们的口头交流和他们书面撰写的文字中, 我能感受到家长的拳拳感恩之心和与人为善的禅行。这里的家长把为学校服务当作一种快乐、一种荣誉、一种担当。对学校给予他们服务的机会十分感恩。

我在敦化国小的家长会刊上就读到一位家长会长写的题为《千万的不舍万千的感恩》的文章, 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学校师长的无限感恩、对自己承担的这份工作无比依恋:他做了学校多年的志工, 协助学校的人力不足, 和家长志工团成员一起, 到学校做“晨间说书、图书馆利用教育、协助施打疫苗、环保清洁、校园花草导览、请假专线服务、交通安全导护、学生辅导……”家长为学生安全、快乐的成长提供了许多的帮助。有些有实力的家长除了捐献时间给学校外, 还主动为学校捐资捐物, 帮助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

我很想知道台湾的家长为什么会如此主动积极地为学校奉献自己的禅行善款?在嘉义市兴嘉国民小学访问时, 我找到了答案。按台湾政府的规定, 家长每个月到学校做义工两天, 所在单位是计出勤的, 为学校捐款的单位或个人是免除部分税金的。难怪台湾的家长志工团做得如火如荼, 原来是有制度鼓励和保障的。我们到访的嘉义市兴嘉国民小学全程都有家长接待和陪同, 我们喝的饮料和吃的点心以及学校赠送的随手礼全是由家长委员会提供的, 让我们亲自感受到了家长对学校的支持与帮助。家长委员会和学校真是一家亲啊!我想:正是家长的禅行如无心之柳却成荫一样, 熏陶感染影响着自己的孩子, 让他们愿意用善举为他人带来快乐, 用禅行给自己带来心灵的慰藉。帮助别人, 永远是快乐自己啊!这种禅行之举传递下来, 将是一种多么巨大的力量!也许禅的芬芳就是这样不经意中浸染了一代又一代台湾人。

社会的“禅道”

走在台湾的大街小巷, 细心的人会发现, 很多城市的街道名称都带有“忠”“孝”“礼”“义”“信”“正”等字眼, 这些都是儒家所宣扬的精神, 更是一个人做人的准则和底线。借助每天都能见到的街道名称来点化和熏染, 效果可想而知。

在台湾的学校, 慈善机构和社会团体颁发给学校的感谢状比比皆是, 由此可见学校和他们的合作是长期频繁的。一叶知秋, 社会对学校大行善举也提供了很多平台和机会。让学生在自发、自主和自觉的慈善活动中不断完善自己。同时, 这些社会团体和慈善机构也了发挥自身的优势捐资教育, 奖励教师, 扶助学生, 帮助学校。这样就让慈善和感恩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链, 源源不断、生生不息, 这也许是台湾社会对学校禅意的最佳渗透通道之一。

行走在各条道路上的车辆也用自己的方式传递“禅道”。我在台北的街头, 就看到许多计程车上写着“原谅别人的过错就是原谅自己”这样与人为善富有禅意的话语。我们此次访问乘坐的游览车上就大大地喷绘着“慈文心”三个字, 让人一看就很温暖很安宁。

每天晚上打开电视机, 你会发现有相当数量的频道是宗教频道, 大多数都由宗教界人士在宣讲禅道, 教导人要“慈、善、爱”。尤其是在华人圈非常有影响力的国际佛学大师星云大师, 1967年他在台湾高雄创建佛光山, 广设道场和佛教学院, 培育佛教人才, 主张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 对台湾民众的影响也非常大。他经常会写一些经典的短文, 用佛教精义解读社会和人生, 向民众传播禅道。曾经读过星云大师2010年11月6日发表在台湾中评社上的一篇文章《花, 美丽了台湾》, 觉得他不仅是佛学大师, 也是心灵导师, 还是美文大家, 难怪有这么多的信众追随他。

社会就是大课堂, 传统文化的禅道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台湾的教育。置身于这样氛围的学校想不受影响都很难。台湾人的淡定从容安宁知足也许就是这样炼成的。

台湾教育的PISA效应 第8篇

洪教授从PISA评量对我国台湾中小学教育的意涵, PISA评量架构与样本试题、评分标准, 各领域线上阅读素养评量设计, 到台湾教学评量调整方向作了全面的介绍, 使我不但对PISA这种国际教育力的评比从形式到内容有了深切的了解, 而且对台湾教育界面对挫折而采取的深刻的省思和及时的行动而肃然起敬, PISA效应也深深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

一、选择了PISA, 就选择了国际标准

PISA是国际学生能力评量计划英文的缩写, 是由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统筹的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主要对接近完成基础教育的15岁学生进行评估, 测试学生们能否掌握参与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

PISA评估的三大领域为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 评估目的在于评量学生是否能够掌握社会所需的知识与技能, 评估重点是学生运用现有的阅读能力对日常生活中可能接触到的各种文书资料所能达到的理解和诠释的程度;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去解决数学相关的难题及挑战所能达到的程度;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去了解、解释和解决各种科学情境及挑战所能达到的程度。这三种素养不仅是学校课程的核心, 也是成人社会需要具备的重要能力。

PISA每3年进行一次, 每次以一个领域为主进行深度了解, 另两个领域为辅。通过这样的评估, 以国际比较的方式, 让各地区有机会了解自己学生的学习状况, 使各校之间有了比较的基准, 地区的特性也更能显现出来, 从而为各地区制定教育政策提供良好的参考工具。选择了PISA, 就选择了国际标准, 就用国际公民的标准来评价基础教育, 为提高教育的品质找到了一个国际的参照系统。

二、选择了PISA, 就选择了比较

2006年台湾学生首次参加PISA评量, 数学成绩全球排名第1、科学第4、阅读素养第16名。

2009年台湾学生第二次参加PISA评量。这一次, 全球共有65个国家和地区参加, 样本包括158所学校, 共计5831名学生参与。评价结果给台湾教育界带来强烈的冲击。

在这次评量中, 台湾学生阅读素养平均成绩国际排名从2006年的第16名滑落到2009年的第23名, 输给第1名的上海、第2名的韩国、第4名的香港、第5名的新加坡、第8名的日本, 成绩只比上一次略降1分, 仍高出经济合作发展组织 (OECD) 国家平均值2分。

台湾学生数学素养平均成绩国际排名从2006年的第1名滑落到2009年的第5名, 输给第1名的上海、第2名的新加坡、第3名的香港和第4名的韩国, 成绩比上一次下降6分, 平均分数仍高于OECD国家平均值。

在科学素养方面, 台湾学生平均成绩国际排名从2006年的第4名滑落到2009年的第12名, 成绩比上一次下降12分, 虽然平均分数仍高于OECD国家平均值, 但在亚洲地区, 输给第1名的上海、第3名的香港、第4名的新加坡、第5名的日本和第6名的韩国。

根据评比区分出5等级, 台湾最高档别中人数仅占5.2%, 相较上海的15.2%和韩国的12.9%, 差距极大。

台湾教育界认为:虽然一次的成绩不能完全反映台湾学生的实力, 但三项排名都出现下滑, 凸显了当前中学创意教学不够, PISA是一项具有公信力的国际评比, 从排名变化来看, 被其他国家和地区超越, 对台湾确是一大警讯, 须好好检讨。

且台湾社会各界深切期待15岁的学生在阅读、数学和科学领域都具备扎实的基础, 以利于终身的学习, 但阅读素养平均成绩国际排名从2006年的第16名滑落到2009年的第23名, 这个结果出乎许多人意料之外, 印象中孩子们的学校学习常为数、理所苦, 因此补习或家教的重点都放在数学和科学的强化上, 可PISA的结果显现了台湾地区学生阅读能力的相对落后。

三、选择了PISA, 就选择了反思

2009年的PISA评估, 台湾成绩不理想, 阅读、数学、科学三项都名次退步。尤其相较第一次参加就三项都拿冠军的上海, 台湾被扣上“华人社会成绩垫底”的大帽子, 这引发了教育界对自身行为的深刻反思。

我们说教育领域里的任何评量或竞赛, 成绩退步, 不见得是坏事, 正可用来找出自己的短处和改进空间;最怕的是眼里仅有拿第一的目标, 以考试为主要的磨炼手段。这次PISA成绩不佳, 教育界人士对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省思:从题型上看, 台湾评量 (基测、学测) 以选择题为主, 以成就为取向, 而PISA评量以能力为导向, 强调每个领域不同情境中程序的精熟、概念的理解及实际运用能力的掌握。从态度上看, 缺乏对2006年PISA暴露问题的检讨, 缺乏后续有力的应对措施。以语文教育而言, 不管是教育本身的目的或国际评比重点, 本来都以推进学生的“能力”为本, 包括思考、判断、解读、表述等种种能力, 但台湾教学中有的教师仍在填塞信息, 很多教师承认, 加强背诵和反复练习, 比较容易在考试中拿高分。所以当台湾学生遇上PISA这种题型灵活、强调理解的评比, 当然不易表现出色。

PISA评估发现“动机”是影响阅读素养的关键, 如何强化学生的“动机”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来自不同社会背景的孩子对相同文本理解程度不一样, 教师如何引导孩子链接文本与生活经验, 成为教育者的重要任务。

台湾现在很多的家长和老师, 把PISA这类测验当作对台湾教育的体检, 希望借以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尤其当今知识流通的趋势和过去完全不同, 以往被认为是求知优势的“博闻强记”, 如今“谷歌”一下便人人唾手可得。换句话说, 靠着背诵所练出的“考试强项”, 于日常生活少有用处, 甚至剥夺了孩子们自由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PISA成绩如何固然应该引起重视, 但更重要的是应反省我们的教育, 让我们的孩子在未来生存中具有竞争力。

四、选择了PISA, 就选择了改进

台湾“教育基本法”指出, 教育之目的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化公民, 而阅读能力是“国民”水准的重要指标, 也是终身学习的必备能力, 攸关“国家”未来竞争力。PISA反映了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 体现了孩子的阅读素养, 也告诉我们学生需要怎样的语文教学, 更显示了教育改革的方向。

他们在反思、在行动, 我仅总结他们在提高学生阅读素养方面采取的系列措施。

第一, 在教育决策上:推广PISA。利用PISA公布样本试题, 培养种子教师, 再利用这些人力协助一线教师了解PISA试题, 清楚能力取向的学习方式;用考试引导教学, 进一步将能力取向试题纳入“基测”和“学测”, 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以开放的胸襟走出去, 去学习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 去吸纳他人的智慧。

第二, 在专业引领上:专家学者认真进行数据分析, 将台湾和国际社会对人力品质的定义和需求, 成为省思教育目标的重要课题;他们为一线教师提供可操作的阅读教学的建议及阅读命题应注意的事项, 指出阅读教学的调整方向。

第三, 在教学目标上: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目标, 是培养学生的思考判断与信息解读能力, 绝不是让学生通过基础测验, 把学习重心配置到升学考试上。

第四, 在教学策略上:为提升阅读能力, 除了教育部门制定政策目标, 和学生朝夕相处的教师也应该具备相关素养, 了解当今学习的趋势, 结合学情, 提供适当的教学属性。例如, 教师们改变教学方式, 采用合作学习方式, 精心设计问题, 除了基测考的选择题, 更添加开放题型, 提高学生表述及推理等能力。

教师们不仅教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更教学生如何策略学习。因为, 阅读素养包含每个人对文本信息的理解程度, 以及藉由个人的先备知识所扩展、模拟以吸取新信息。

研修期间曾看到两则新闻:一则是为提高阅读能力, 很多家长纷纷送孩子参加校外补习;二则是为推广国际教育融入学校课程, 教育部门首次举办了“国际教育融入中小学优良课程方案征选”活动, 共录用其中22个为优选教案。充分反映了培养国际化公民, 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强烈意识。

PISA带来的是困惑、焦虑、反思与行动。面对困境, 整个教育界表现出来的震惊, 带给教育工作者心灵的冲击, 恰恰表现了教育者的责任与担当;专家们严谨、务实的研究, 给一线教师提供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案, 所表现出来的科学精神, 令人敬佩;教师们积极实践、大胆探索, 收集先进的资讯服务教学, 服务学生, 培养学生的阅读力、鉴赏力, 提高学习力,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公民。

感受台湾文化与大学教育 第9篇

在一次海峡两岸交流活动中,我亲身感受到台湾人的友善。去年暑假,我有幸接待了来自台湾南部的老师和同学们。吃饭间,便跟旁边的台湾女孩聊了起来。言语中,我能感受到她对西安的喜爱之情。她和她的同学们住在“闹市区”,所以酒店服务员一再提醒他们要保管好自己的贵重物品,包最好能随身携带。对于这样的提示,我们有时都觉得很厌烦,甚至认为这些提醒是一种束缚。但是,她认为必定酒店的服务员不仅是尽自己的职责,而且也是为她们好。我记得服务员来上菜时,她总是小心翼翼的挪一下位置,又非常有礼貌地向服务员点点头,一来二回总是这样,搞的服务员倒有些不好意思。她却说这很平常,因为这应该成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种习惯。她见我不能吃海鲜,非常友善地将她那一碗刚刚盛好的清汤递给我。我有些不好意思,毕竟她来大陆,应该我好好招待她。临别时,她还向我赠送了小礼物,我格外欣喜。我送给她一个大大的拥抱,希望她在西安玩的开心。车子就要开走了,她不住的向我挥手,嘴里还在念叨着谢谢。那一幕就仿佛我在台湾偶像剧里看到的,也真应了“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

2 台湾人的热情

在台湾交流学习期间,我觉得台湾更像一个传统的中国社会。我遇到的台湾人都很有礼貌,很热情。记得刚刚去台湾,我们在高雄的一个巷子里办理电话卡,完了之后,大家想兑换一些台币,方便暂时零花用。我们询问了一位中华电信的前台,她给我们描述了路线,我们万分感谢,可是她又怕我们找不到,就亲自带领我们去到一家银楼,还向银楼的管理员介绍了我们,看我们都兑换的差不多了才一个人离开。或许你会觉得大概别人觉得我们是大陆过来的交换学生所以才这么对我们。可是后来很多次,我们渐渐有了台湾腔,他们也分不清大陆人还是台湾人,我们去买东西或者是问路,他们依旧很热情,甚至在找不到路的情况下还是亲自带我们去。我被他们身上那种与生俱来的友善和热情深深的感染了。

他们就像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这座城市洋溢着旖旎的热带风情。就像陈斌华说的,“走在台湾的街头巷尾,我从来不觉得恐惧、孤单和陌生。我爱这寻常的风景,因为它是红尘,它生动,它真实。它会让我们确信,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和我们一样的中国人。我们曾经走过歧路,但我们终将殊途同归”。[1]

3 我所感受到的台湾大学教育

我所在的大学是台湾南部的一所私立学校。它是由企业家林义守先生创办的,学校也是用他的名字来命名的———义守大学。我就读于其中的大众传播系,它是一个实践性特别强的专业,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全新的教学模式,先进的硬件设施,还有热情的老师和同学。义守大学对于课程规划及教学内容,皆本着“理论与实用兼顾、授课与实验并重”之原则,积极鼓励教师指导学生从事兼具实用性及学术性之研究,使学生能知行合一、手脑并用,毕业后能学以致用且能胜任其工作。义守大学教学中的小组作业居多,有些科目被分到和台湾同学一组,开始我们还很诧异他们总是懒懒散散,不好好做事,难免会有抱怨,可是接触多了,才发现他们把自己的生活安排的特别满,没有课的时间要么在打工要么在参与社团活动,至于作业都安排在了这些之后,而且你会发现尽管他们作业起步比我们晚甚至有些人会迟交但是质量却惊人的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很强。实践出真知!有些东西真的只有你自己亲身经历了才能体会到它的真正价值,并将它牢记于心。

印象最深的就是色彩学那门课。我们分成N个小组,各组抽选一种颜色,并去你的生活中搜集带有这些颜色的东西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副作品。我们组选取的是黄色,当时信心满满,甚至在完成作品的时候依旧觉得我们是最好的。可是当我们去参观其它组的作品时,我们傻了,我们的思维真的太狭隘了,我们以为自己抽到了简单的单色老老实实的完成了一个现实生活中已有的拼图就可以得到高分,完成期中考试。可当老师向我们介绍其它小组的作品时,我们真的好惭愧。如果是我,我无法做出他们当时的效果,甚至我的脑子里一丁点儿思路都没有。我只是窃喜我的题目简单,可以顺利完成拿到高分,却没有想过他们私下搜集材料的艰辛以及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4 结语

海峡两岸同宗、同祖,具有相同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别具特色的中华民族风俗习惯。由于社会制度的差异,在大学教育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差别是非常正常的。随着科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随着两岸各方面交流合作的不断加强,两岸各具特色的优秀文化、风俗习惯和先进的大学教育教学思想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等必定会相互借鉴、促进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贡献力量。

摘要:通过亲身经历的几件小事, 从台湾人的友善和台湾人的热情等两个方面讲述了对台湾风俗与文化的感受;结合在台湾义守大学的交流学习经历, 阐述了对台湾大学教育的感悟。与有意了解台湾风土人情和教育的青年学子分享。

关键词:台湾,风俗,大学教育

参考文献

[1]陈斌华著.自在台湾:一个大陆人的十年行旅[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11.10.

[2]王仲.两百年来台湾文化变迁概述——兼论两岸文化交流的对策[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03) .

台湾地区创业教育初探 第10篇

一、台湾地区创业教育概况

2002年GEM第一次将中国台湾资料收录于其年度报告中, 所得整体创业指标排名相当落后, 在创业家精神的总体评比方面也不及泰国的排名, 从表1也可以看出台湾整体创业活动率并不高。但截至2008年, 在瑞士洛桑管理学院 (IMD) 所公布的国际竞争力评比中, 台湾位于全球第13名, 企业家创业精神则列为第3名以及中小企业活跃度第4名, 可见台湾的创业活动竞争力已有了显著的进步。

目前台湾地区创业教育的推动分散于政府各部门、学校与NPO, 其内容为创业课程、创业竞赛、创业社团、企业参访等。而开启台湾创业教育的创业比赛却多以科技为主, 对于民生、文化事业等着墨不多。这或许与目前台湾以科技引领经济发展的氛围有关, 然而在逐渐强调以文化为经济发展基础元素之际, 将更多的文、法、艺术等领域的学生纳入创业教育对象, 进行跨领域的技能整合, 配合创业课程与专长训练, 对创业能力的提升有极大帮助。

(注:+表示进步, -表示退步。资料来源:www.imd.ch/wcy。)

二、学校教育情况

在创业相关课程进入台湾校园之前, 商业管理及工业管理科系培育了不少的企业主, 但在科技不断创新的年代里, 创业模式的变化异常迅速, 传统工学院及商学院的教育方式已不足以满足青年的需求。

政大科管所在1998年开始办理“科技创业管理学程”, 随后中山大学、台湾大学、元智大学也相继开设了跨领域创业课程, 培育创业人才;位于花莲的东华大学也自2003年起开办相关课程, 创业学习风潮自此在校园内开展起来。依“青年辅导委员会”2007年12月委托调查研究结果, 至2007年底, 台湾地区有开设创业相关课程的大专院校至少73所, 与赵平宜2003年的调查研究相比较已有大幅的上升。

另外, 2003年政治大学、中山大学、交通大学三校与美国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合作“科技创业管理学程暨MBA双学位”计划, 学生经遴选后, 可至华盛顿大学修习九个月的课, 除在华大上课外, 还须参加华大的创业竞赛, 亲身体验台湾与美国的创业经验, 透过这种“内外双修”方式, 可在三年内取得国内硕士与美国西雅图大学企管硕士 (MBA) 等两个学位, 这也是台湾大学首度推出的EMBA双硕士课程, 后又有长庚大学加入计划。

相较于美国主要大学的创业管理教育课程, 台湾目前多数是在课程中借重模拟竞赛或是鼓励学生参与创业竞赛活动, 强调由模拟真实的环境培养创业所需的各项技能, 在创业精神方面则以聘请业界创业成功者至课堂中演讲或授课, 以提升学生的创业热情。

三、政府组织情况

在政府部会中最早从事创业辅导工作的为“行政院青年辅导委员会 (1968年开始) ”, 2008年8月止已累计辅导2万3千多家公司, 3万多位青年获得贷款, 贷出的创业资金金额达270余亿元, 创造了近15万个就业机会, 对台湾的经济贡献有一定的绩效。然而随着时代的演进与经济环境的变迁, 青年创业辅导业务也随之调整。创业教育推广工作从2003年开始进行, 并从创业竞赛及推动大专院校创业周活动着手, 至2005年, 以“青少年创业教育育成计划”为核心, 将创业基本知能授课、创业竞赛、校园创业社团、网络信息平台进行整合, 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创业教育循环, 但受预算经费影响, 经营规模不大。

2006年台湾当局青辅会、教育部、经济部、劳委会等部会共同召开的“台湾地区青年人力资源发展会议”中, 特别将青年创业力的培养列为会议主轴之一, 各学者专家也对创业力培育从校园开始给予支持并提出了许多建议和执行方向。分析目前与创业力提升相关的教育政策, 概述如下。

第一, 为了强化学生具有创新及创意能力, “行政院”于2006年10月核定实施《2015年经济发展愿景第一阶段三年冲刺计划》之《产业人力套案》, 分别在子计划《活化高等教育学制弹性》、《扩大产业专班培育计划》的强化与新增措施中, 推动“新开设跨领域学位学程/学分学程, 建立弹性多元学制”、“加强学校教师与产业专业师资合作授课, 以及创意、科际整合、人际合作等相关通识教育课 (学) 程, 切合职场需求”等相关措施, 促使大专院校建立弹性多元学制以应对产业及社会需求, 藉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但计划内容仍多偏个人就业技能的强化, 对创业力的提升并未强调。

第二, 中小企业处2007年提出的“产学合作育成加值计划—创新创业加值”则呼应2007年青辅会《青年就业促进方案》中所提的策略四:强化大专院校之创业教育, 以培育青年创业力, 鼓励创业家精神;策略七:建构青年创业之有效辅导机制与友善环境。但其计划内容主要重点为加强育成中心的转型精进及产学合作育成加值的新做法, 对于学生创业教育课程的投入并无着墨。

第三, 国科会有部分关于创业的计划, 是透过《小产学》、《大产学》及《数位产学》与学校合作, 从学生在学期间在教授带领下即能涉及应用型的研究, 但内容多偏科技。而教育部的区域产学合作中心则多偏专业人才培育、技术的研发及转移。以上的产学合作在创业力的培育仍较薄弱。

第四, 2007年台湾当局教育部委托国际创新创业协会办理Global-TIC“重点领域全球双向专业实习”所规划的国际创新事业学程, 以提升国内青年的国际竞争力与适应力, 强化大学院校学生进入职场发展时所需的核心知能, 及未来开创新事业时所必备的能力, 并成为吸引海外优秀青年来台进行实 (研) 习的优质学习条件, 主要合作对象为大专院校, 共同规划开设《国际创新事业学程》, 并开发在线教材与师资培训, 目前有5所学校于96学年下学期开始其创新事业相关课程, 另外有13所学校将于下学年开课。这是目前与提升青年创业力较直接相关的创业教育政策。

台湾当局各部会以往各自推动的“产学合作”、“创业育成”虽有成效, 但资源分散;2007年“行政院”政务委员林逢庆召开《产学合作副首长会议》, 邀集国科会、教育部及经济部组成产学合作跨部会工作小组, 并于2008年成立整合型产学合作推动计划办公室, 推动跨部会的整合型产学合作推动计划, 希望在4年内能达成“倍增大学校院开创智财移转收入、学校来自企业研发经费、学校孕育新创企业家数”的策略目标。

教育部于2008年开始推动《大学校院产学合作绩效激励方案》, 鼓励学校做校内资源整合及校园文化的调整, 包含如学校教授晋升等制度, 研发、技转、育成等的整合, 以及专业人员的引进、师生创业、教师借调及校务基金投资策略等校园文化的改变等, 希望协助学校做一个整体制度的设计, 让学校与产业界有机地联结, 2008、2009年将各评选5—6所学校补助3年, 协助学校产学合作机制、文化的建构。

四、社会资源状况

1、中小企业创新育成中心

中小企业创新育成中心是培育创业人才的一个重要摇篮, 自1996年起经济部中小企业处即运用中小企业发展基金, 鼓励公民营机构设立中小企业创新育成中心, 藉由建立蓬勃的创新与创业机制, 以扶植更多健全且具竞争力的中小企业。

目前台湾地区的育成中心经营主体主要以大学院校为主, 也鼓励民间及财团法人资源投入育成产业, 以期整合学校型、法人型、政府型及民间型育成中心的专长特性与资源优势, 提供中小企业从创意、创新到创业过程的完整的育成服务。同时, 也期望育成中心能在知识管理、智财加值、资源整合三个方面, 提供更多元化的服务, 并朝育成精英化、专业化、国际化与外部服务化的方向前进。

截至2006年底, 台湾育成中心设立已逾95所, 培育逾2500家育成企业, 所诱发的投增资金额超过400亿元, 且有35家育成陆续上市。

2、非政府组织

目前台湾以竞赛方式培育青年创业能力的非政府组织有:研华文教基金会举办的TiC100创业竞赛、台湾工业银行的We Win创业大赛以及时代基金会的国际青年创业领袖计划YEF, 这些竞赛提供不少的创业基金或奖金, 鼓励有创业意愿的优秀青年实践创业梦想。

这些竞赛透过创业知能课程、创业网络经验分享、业师引导、创业发源地参访等活动, 鼓励团队资源合作, 展现产品及技术创意, 希望达到培育青年创业家、辅助具有潜力的企业设立、发展及活化社会、开发创新精神的目的。

另外还有由青辅会辅导成立的台湾青年创业协会总会也提供创业知识技能的教育与训练, 藉以达到培育创业人才的目的。

3、中介组织

创投公司的创投基金对创业者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资金来源, 是以“助人兴业“为目的, 协助新兴产业及企业的创设与重建, 并整合具有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的人士共同合作, 让具有发展潜力的公司得以顺利成长。

在美国, 所谓的创投家 (venture capitalist) 通常具有技术、管理或财务等丰富经验, 对创业者的创业知能协助具有相当的影响力。而台湾是在1984年由施振荣先生创设宏大创投开始正式有创投公司的成立, 与美国大约相差了三十几年。当时宏大创投虽身先士卒, 然而并未大鸣大放, 反倒是长期进行产业投资的中华开发信托公司 (现改制为中华开发工业银行) 、中国信托公司及交通银行成为投资市场的主角。财政部后来又把短期投资及长期投资分开, 只能选择其一, 因此中国信托公司当时退出长期投资市场, 而中华开发信托公司后与交通银行并称投资界双雄, 至今全台湾所有创投界人才大半出自这两个机构, 对台湾企业的贡献颇大。

胡建中在《台湾创业人才培育机制》研究中归纳分析, 除了如上所述的政府组织及非政府组织外, 提供创业贷款的商业银行等中介组织也是提供创业教育的单位。

此外, 2007年若水国际股份有限公司与商业周刊合作举办的“社会企业创业大赛”, 则是以全民创业为口号, 企图激发社会大众对社会企业的了解, 并进一步成为社会企业的顾客、伙伴或投资者。这项竞赛计划在3年内拿出至少新台币1亿元, 投资大众创办社会企业。不分名次评选出5个优胜队伍, 由若水提供每队新台币500万的创业资金, 未来视资金需求和营运状况可能加码。

五、对我国创业教育的启示

1、学校教育

目前大学里的创业课程质量虽比过去有所提高, 但仍缺乏与实务的连接, 而职业教育体系中建教合作是非常普遍的做法, 因此建议学校未来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可以将“企业实习”列为进修学分。而专业师资的培育与选拔更是刻不容缓, 在专业创业教育师资体系尚未建立之前, 可以先仿效台湾采用具有实务经验的创业风险投资家、创业家、实业家和初创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传授创业心得或以创业失败案例作为教材, 让学生获得经验。

同时, 高校创业教育应往下扎根, 普及创业意识。目前在一般人心中仍以学历衡量成就的观念下, 职业教育较不受重视, 因此要从小学推动创业教育可能较容易产生阻碍, 所以应逐步从高中、初中往下扎根, 于寒暑期举办创业学习营队, 而在大学中则应跨越系、院, 发展整合性的创业知识教育。

2、政府组织

一方面, 应降低政策性贷款利率及放宽贷款条件, 另一方面, 外事权统一的政府执行单位应减少资源重置的活动举办, 制定原则性、方向性的创业教育政策, 以法规松绑或奖励性法规鼓励民间或学校协助青年创业知识的学习, 将创业教育相关经费集中运用。台湾的青辅会即是由政府设立专责单位, 辅导创投公司, 再由创投公司辅导创业者, 如此不仅可以让政府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功效, 更提供了创投公司、NGO等中介组织发挥专业的空间。

3、社会资源

政府应更积极营造有利于青年创业的社会氛围, 除了从创业教育提供创业意识的启发、知能学习的作用外, 更应在整个社会经济体系中创造建全的创业文化氛围, 让校园内部与社会外部形成紧密的合作联系网络, 如此才能鼓励青年提升创业兴趣, 进而勇于创业, 并达到创业型社会的目标。同时, 社会资源的支持体系优先于政府单位及学校教育, 因此建议未来政府在制定创业教育相关政策时, 应先考虑从社会资源方面制定鼓励措施或法规松绑。如恢复创投业租税抵减优惠, 创业投资在初期几年几乎没有盈余分配, 租税优惠对投资创投具有很大的诱因。因此建议有条件地恢复创投租税抵减优惠, 或其他鼓励措施, 以充裕市场资金。另外, 商业银行的创业贷款条件、NGO的创业知能推广等都是使创业环境更健全的重要因素。

4、创业计划大赛

台湾最早引进创业竞赛的是1998年, 由研华教育基金会开始办理第一届的“TiC100科技创业竞赛“, 这项竞赛不仅是台湾创业竞赛的滥觞, 同时也开启了台湾的创业教育年代。经过20多年的发展, 台湾地区高校创业计划大赛的专业性和影响力逐渐增大。

台湾地区的创业计划竞赛大致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所举办的比赛, 如台湾工业银行的“We Win创业大赛”、经济部的“国家新创事业奖”、青辅会的“青少年创业计划竞赛”;第二类是大学举办的比赛, 如逢甲大学的“商圈创业竞赛”, 连接不同学科背景的青年学生, 透过产、官、学、研界的资源投入与经验传承, 体验全领域创新创业的真实情景, 并经由创业教育发展中心投资合作, 实现学生创业梦想;第三类是企业公司举办的比赛, 如2003年安通国际股份有限公司主板ATCC台湾大专院校商业个案大赛采取“企业出题, 学生作答”的形式, 旨在创造一个对话的平台, 让大专院校在校学生与企业有一次深入沟通的机会。高雄捷运公司于2004年举办的“捷运启动创意生活创业个案竞赛”, 以中山大学管理学院作为计划执行的核心, 提供参与各校若干共同课程, 协调参与学校共同教学事项, 并建立学习网站, 开放给各校学生学习。

参考文献

[1]温肇东、陈碧芬:栽一颗创业种籽[M].台北:商智文化出版社, 2003.

[2]经济部:2003中小企业白皮书[R].台北:经济部中小企业处, 2003.

[3]胡建中:台湾创业人才培育机制之研究[D].政治大学劳工研究所, 2006.

成“人”之美的台湾教育 第11篇

成“人”之美的办学理念:全人发展

台湾的学校都重视办学理念的设计,无论学校历史的长短。在台湾,每所学校办学理念的文字表述不尽相同,但核心要义几乎都是“全人发展”,主要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教育应着眼于学生一生的发展;二是教育是唤醒人的教育,唤醒人的自觉意识,让人的内在禀赋得到充分发展;三是教育要培养完整的人、和谐的人。要实现自身和谐(即身与心和谐);与生存环境和谐;与他人和谐;与社会和谐。例如,台南第一高级中学的办学理念是“诚、慧、健、毅、美”;台北市立大同高级中学的愿景是营造“卓越的、公益的、全人的”优质高中。

成“人”之美的教师:幸福敬业

台湾的教师是幸福的,幸福来源于良好的社会福利待遇——物质充足;幸福来源于社会的尊重——精神愉悦,教师在台湾是令人羡慕的职业,竞聘教师职位的激烈程度可达到1:90的比例;校长具有很高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幸福来源于教育的情怀,教师是其“志业”而非职业,培育人、发展人,把爱与知识传递下去,是教师生命价值的体现;幸福来源于教师的自主权——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实施者,我的课堂我真的做主;幸福来源于潜心育人、静心教书的工作氛围——台湾没有各类优秀教师的评选,每年晋升一级工资,没有指标限制,只要不被学生或家长投诉,可任教终身。教师之间没有竞争,更多的是合作。

因为幸福,所以敬业。台湾教师每周20节课,工作五天半,晚上义务为学生辅导功课,基本上是每天早晨7:30到校,晚上8:00离校,但没有听到抱怨声。教师还会主动利用假期自费进行继续教育,参加培训或者提高学历。笔者请教过一些校长、教师——此举的目的何在?答案多元,但也指向一点,对职业的敬畏,工作的需要。

其实,台湾教师高学历是其优势,小学教师100%的本科,研究生学历在30%左右,市立学校,80%的教师拥有硕士以上学历。大陆同行曾质疑小学教师需要研究生学历吗?回答是:传授知识当然不需要,但开发课程就需要;一般标准不需要,但追求卓越就需要。

成“人”之美的课程:适性扬才

台湾的课程为学生的发展、生活的需要、生命的美好而开设,适合人性与个性,激励特长与潜能。以台北市立成功高级中学为例,课程目标是:自我成长,思辨创新,社会关怀,宏观合作。培养的核心能力是:自我管理、阅读理解、理性批判、奉献服务、沟通表达、组织领导、全球思维。开设的课程是:除“教育部”颁定课程,校本课程分为科学探究、沟通传播、服务领导三类,共36门课程。由此可见,学校的育人方向是从学生个性、兴趣出发,培养学术人才、领导人才、国际人才,适应时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职业生涯规划、生命教育课程、国学课程也是台湾许多学校共有的校本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小学就已经开设了,台湾则从中学开始,课程从认识自我起步,认识社会,认识职业,科学地找到努力的方向,明确高中学习的近期目标,树立“成功就是做最好的自己”的意识,所以不会出现“万念归一,只为高考”拼命的现象,不会陷入“追求分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苦海中。

生命教育课程更是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体现教育回归生活。生命教育在台湾的发祥地是天主教小明女子高级中学,它以三年一贯的生命教育课程,培养身心完整的人格,导航生命路程。

成“人”之美的育人方式:静待花开

台湾的教学尊重人性的差别,一直遵循“有教无类”的古训,实行因材施教。学校为学困生开出补习的课程表,在放学后教师进行个别化的辅导,当学生能够跟上整体教学进度后,才回归群体。教师的补习是义务劳动,是教师的责任。教师的教学多以讨论、发表、学习共同体的模式进行,适合学生的特点,符合教育的规律。走在台湾的校园,感受到的是学生阳光自信、友善礼貌,似乎找不到后进生。

台湾的校园干净整洁,规范有序,即使角落也洁净清新。这不是清洁到位的结果,而是保持清洁、很少产生垃圾的结果。台湾学校都为学生提供营养午餐,餐后学生将垃圾分类处理,行为自觉,速度较快,规范有序。易拉罐、纸杯等可回收垃圾要清洗干净后,再放进规定的垃圾箱里。

台湾学校的德育主要表现为体验育人的方式,各种社团活动丰富多彩。没有一项装饰性的活动,没有大规模行动,没有统一号令;但有时间保证,每周6小时以上;有场地保证,开放的社会资源;有学校、教师、家长的大力支持。学生从兴趣、爱好出发,选择擅长与喜爱的活动。

在这里,笔者深刻地体验到,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等待,需要耐心,静待花开,为学生的一生做好准备。

成“人”之美的校园文化:一枝一叶总关人

台湾的校园建筑是政府统一建造的,可谓“千校一面”,但校园文化却多姿多彩,尽显台湾基础教育“一校一特色”的要求。典雅的校园文化无声地陶冶着一代新人,处处展现着“以人为本”的痕迹。如学校甲,校史馆的人口建成“时光隧道”;竹园艺廊的小礼堂,清新神圣,是学生才艺表演的舞台;读书角名日“益知读秀、读步天下”;一些墙体上的温馨语言适景适情。

在台湾,阅读被誉为“穿梭时空的任意门,与世界接轨的知识轮”。每所学校都高度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所以特别重视图书馆、阅览室的建设,一般学校藏书在5万册以上,期刊百余种,另有多项媒体资源。座位设置500个左右,场馆设施温馨舒适,典雅整洁,宁静优美。

台湾学校的占地面积是有限的,但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却极尽“奢华”,高雄市立瑞祥高级中学仅篮球、排球、羽毛球场地就有14个,还有室内十道标准化游泳馆……无论何时进入校园,满眼尽是运动的学生。

15天的台湾学习转瞬即逝,来不及由表及里地深思,车轮已驶离宝岛,眼前一幅画卷慢慢展开:台湾的学校犹如一棵茁壮成长的生命之树,园丁们用心培育,精致工作,没有大刀阔斧地砍去歪枝斜叉,只要枝枝都向上,叶叶都健康,让每一个灵性的生命自由成长,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辉。

台湾地区远程教育发展概述 第12篇

台湾远程教育自从台湾空中大学开办以来, 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这点可以从台湾空中大学黄慈教授于2004年所写文章中反映出来。事隔五年, 台湾地区远程教育又有了一些新的发展。本文在综述前人研究资料的基础上梳理台湾地区远程教育的起源、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并提出了简单策略。

一、台湾远距离教育的过去

1. 名称的变化

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一样, 台湾地区远程教育也经历了名称上的变化。在台湾, 远程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以广播电视为主时期, distance education曾被译为“隔空教育”, 进而到普通高校也加入远程教育的行列后其名称被“远距离教育”所取代。这在一些所发表论文题目中可以看出:1995年发表于《电大教学》的《台湾的远距离教育与社会发展》、《台湾远距离教育媒体的运用》;2001年发表于《比较教育研究》的《台湾的远距离华文教育》一文。台湾空中大学是台湾地区著名的从事远程教育的学校, 从其名称也可看出, 在台湾distance education也有可能被翻译成“空中学习”。这些名词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出了“远程教育”的内涵, 但是在外延或意义上又与“远程教育”的概念或多或少存在着差异。“远程教育”一词, 可能更全面、更客观、更系统、更准确地描述和表示了教学主体和教学客体 (即老师和学生) 在远距离、非接触状态下进行教学组织、完成教学过程的独特文化现象, 因此, 在这众多的概念体系中, “远程教育”最终以定义的贴切性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可[2]。在台湾学术界也逐渐以“远程教育”代替了其他, 从之后所发文章的题目中有所体现。

2. 台湾地区远程教育的过去

詹姆斯·泰勒 (Taylor, J.C, 2001) 认为远程教育经历了五代:第一代函授模式, 第二代多种媒体模式, 第三代远程学习模式 (tele learning mode l) , 第四代灵活学习模式和智能的灵活学习模式, 第五代“智能的灵活学习模式”。[3]这和我们通常所说的经历函授教育到广播电视大学再到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 在数字环境下进行教学活动的现代远程教育的划分有着类似的意义。

早期台湾的远程教育由补习教育发展而来, 台湾本岛是一个多山的海岛, 高山和丘陵面积占2/3, 平原不到1/3。鉴于其地理条件, 那时的函授学校是为了给偏远地区逾龄未受正规教育的人们提供受教育机会, 与正规中小学补习学校并行。后因人们教育水准提高, 补习教育层级逐渐提高, 远程教育与日俱进, 于是设置空中行政专科学校、空中商业专科学校, 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立法设立空中大学, 将远程教育推至高等教育的阶段。[4]

1986年台湾空中大学成立, 这是台湾第一所也是规模最大的空中大学。台湾空中大学主要目的在于提供成人进修及继续教育, 教学方式以远距离教学为主、面授教学为辅, 透过电视、广播、因特网等渠道播送教学内容。台湾空中大学的成立使得台湾地区远程教育从原来的函授教育阶段过渡到多媒体教学的新形态。它的成立也成为了台湾地区远程教育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为了适应需要, 1995年后允许市设立空中大学, 据资料显示, 1997年高雄空中大学正式创建。这一阶段远程教育基本都属于空中大学, 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台湾地区的远程教育也不仅是空中大学的专属, 很多的正规大学也开始踏足于远程教育领域, 致力于远程教学的科技的研究发展与运用, 并尝试凭借远程教育的技术拓展大学服务范围。很多大学的网络学院开始出现。这也促使台湾远程教育从单一的模式进入多元发展阶段。

不仅如此, 和其他经济发达地区一样, 由于远程教育的无穷潜力, 企业也已积极加入远程教育的行列, 远程教学已经不再是正规正式院校的独享权利, 除了高等院校提供的网络课程之外, 很多企业也通过e-learning的方式将远程教育概念带入教育训练领域。很多大企业开始通过e-learning进行员工专业训练。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 远程教育已经发展至泰勒所言的第五代。台湾列入经济发达地区后, 基于将进人信息时代的实际考虑, 知识爆炸、终生教育观念的逐步普及以及所有工业部门对职业培训需求增强的事实, 人们认识到, 利用单一媒体进行远距离教育不可能满足这些多样的社会需要。通过网络进行个别化学习的时代已经来临, 台湾的远程教育亦然如此。虽然通过网络的线上教学并不就等于远程教育, 但台湾远程教育的发展却是以网络教学的发展为主轴。网络发展飞速, 网上教学拥有最大的发展空间。据2002年7月发布的资料显示, 台湾家庭宽频普及率排名于世界国家和地区中前四名, 仅次于韩国、香港及加拿大。台湾经常上网人口数已经达877万人, 占台湾总人口比例38%。当时台湾人的上网能力及频率使得远程教育及网上学习拥有极佳的发展基础。[5]

二、台湾远程教育的现在

在知识经济席卷全球的当下, 台湾的电脑普及率和因特网普及率在“四小龙”中表现也最差。要靠知识拼战未来, 许多处于经济弱势圈的台湾人民连工具都没有, 只能“赤手空拳”。台湾“中央大学”教授朱云鹏表示, 台湾电脑与网络普及率在“四小龙”之中居末, 不仅对台湾未来的竞争力有负面影响, 对解决岛内本身的数字落差更不利。他强调未来数字化是趋势, 民众数字素养越低, 国际竞争力会受到影响。根据国际电讯联盟统计, 2006年台湾网络普及率为60%, 输给香港 (69%) 、韩国 (67%) 和新加坡 (66%) , 居“四小龙”之末。[6]

这些数字虽然不能说明台湾远程教育不是处在很好的发展势头, 但至少也成为了远程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瓶颈。无论远程教育发展呈何种多元化的方式都离不开电脑和网络。

台湾当局做出过挑战2008发展重点计划, 其中有多项推动建构全民网络学习系统的政策, 在正规教育体系方面, 包括:通过鼓励协助中小学发展网络学习资源, 并提高网上学习内容质量。通过各项教学活动及竞赛, 提升高中学生网络信息设计创作能力, 以及致力于平衡中小学网络信息服务质量及使用的城乡差距等。在社会教育和终身学习体系方面, 规划实施终身学习网站平台, 通过各乡镇市的文史工作者之协助, 建立各项文化及自然生态信息之介绍, 来充实网站内容。2008也刚好是这个计划实施完成。这对促进台湾远程教育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从台湾近年在一些国际会议上做的主题报告也能看出台湾地区现状, 2005年6月20至22日, 在香港公开大学召开的第三届亚洲遥距及成人教育研究研讨会暨第四届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远程教育学术研讨会上做了“远距教育与终身教育之发展与挑战”的发言, 这也是当时亚洲远程教育发展的主要热点。2008年11月20至21日, 2008中国国际远程教育大会上, 台湾资策会数位教育研究所数位学习中心企业顾问组张博勋作了《台湾远程教育行业概况》的主题演讲。在继续之前发展的基础上, 仍然以终身学习作为主要目标, 呈现出多元化的面貌。

三、台湾远程教育的明天

未来教育是远程教育的世界,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远程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当今世界政治多元化、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远程教育必然将成为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远程教育的明天也有挑战, 但是只要采取适当的策略会有很好的发展趋势。

1. 发展中的挑战

随着社会迈入多元化的时代, 台湾远程教育的发展也更显活泼蓬勃之势, 但同时它也必须面对内外环境的变化与挑战。台湾远程教育机构仍然面临着诸如高等院校数量增长太快, 各校招生不足的问题;此外, 近年来, 台湾开始进入高龄社会, 新生儿出生率逐年降低, 新生代的出生率降低趋势直接影响到各级学校的需求, 当然也影响到学校招生的数量。另外, 台湾地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 台湾可以在其它会员国内设立学校招生开课, 同时开放台湾的教育市场的承诺即为相对同等义务, 这就意味着海外教育机构的进驻也加剧了竞争。

2. 策略和趋势

由于大专院校数量快速增加, 经费不足等问题的出现, 已经影响了台湾地区高等教育发展。

对于传统大学而言可采取以下措施:

(1) 可以寻觅向外发展机会, 在保有传统教育市场外开辟以经济指标为主的市场。

(2) 设计活泼多样的推广教育课程, 吸引社区人士通过网上教学服务于专业进修人士, 并开设研究生课程。在一些大学已经有了这样的先例, 如:中山网络大学在七年间造就了近2000名准硕士, 中山的网络大学目前可说是全台湾开课科目最多、包含领域最广、上课人数最多的网络大学。

(3) 高等院校将领域扩展到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继续教育及专业训练等。

对于空中大学可采取以下措施:

(1) 设立研究院, 加强实施推广教育, 进军国际市场。

(2) 根据社会结构的改变, 远程教育也可将领域扩展。

(3) 针对国际竞争可以以合作代替瓜分, 共同拓展国际市场。

(4) 从教学内容上空中大学的教学应以职业教育为主, 要追求实用, 不能和普通高校一样要有严格的专业划分。

远程教育的发展已有近200年的历史, 其作用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但远程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应用, 也随之带来了教育发展的新课题、新挑战。加人WTO后, 外国发达国家远程教育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冲击台湾的远程教育, 给台湾远程教育的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 台湾远程教育市场将更加开放, 逐步将形成产业化运作, 办学模式将更加多样化。随着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 其他技术的特征也将包括在互联网络之中, 呈现出以互联网络技术为主流的多元化发展趋势。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所提供的环境应更加向贴近现实的虚拟化方向发展。[7]

其次是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尽管当前已非常重视远程教育的质量问题, 但是, 远程教育的社会声誉仍亟待进一步地改善。远程教育质量水平与远程教育实践的各个环节都相关, 其中包括:远程教育系统的结构、远程教育课程设计与开发、远程教育课程的传递、远程教育学习支持和远程教育的评价五个主要环节。要提高远程教育的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 必须全面提高远程教育系统的整体水平。显然, 要提高一个国家和地区远程教育的整体水平是一个不断完善的长期过程。不仅需要摸索和建立一整套科学的质量监控机制, 还需要远程教育系统中的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都能够真正理解, 并自觉遵从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包括宏观质量监控机制和微观质量保证措施。因此, 笔者认为, 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台湾地区乃至整个亚洲地区远程教育领域共同的工作重点。

台湾远程教育发展处在一个激烈竞争的氛围中, 正是由于这样激烈的竞争, 才使台湾的远程教育质量不断地向上提升, 期待台湾的远程教育发展再创高峰。

参考文献

[1]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12/31/content_10585665.htm.

[2]谢新观, 张亚斌.远程教育的流变:正本与清源[J].现代教育技术, 2004, (1) :25-26.

[3]张秀梅.远程教育学基本理论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 2006, (4) .

[4][5]黄慈.台湾远程教育的发展, 现状与趋势[J].中国远程教育, 2004, (10) .

[6]http://news.sohu.com/20070312/n248665656.shtml

上一篇:水墨花鸟画下一篇:理论效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