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瘀型糖尿病范文

2024-07-18

血瘀型糖尿病范文(精选9篇)

血瘀型糖尿病 第1篇

1.1 一般资料

入选病例, 均为我院内分泌科2009-02~2009-08门诊2型糖尿病 (2DM) 患者, 病史3年以上, 共40例。其中男性27例, 女性13例, 年龄32~68岁, 平均50岁。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及对本药过敏者;半年内曾患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严重创伤或大手术后患者;原发性心脑肾等血管疾病;合并肝、肾及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 精神病患者;近1月内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代谢紊乱以及合并感染者均不入选。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 (20例) 和对照组 (20例) , 中医辨证均为血瘀脉络型。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中的诊断标准及辨证分型标准。

2治疗方法

两组均进行饮食、运动疗法和口服降糖药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 加用糖脂平 (黄芪、山药、山萸肉、茯苓、泽泻、苍术、葛根、丹参、水蛭等) , 每天1袋 (200g) , 加水800ml, 煎取药汁400ml (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制剂室生产) , 每次200ml, 每日2次口服。3个月为1疗程。对照组:加用盐酸二甲双胍片 (北京太平洋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250mg/片) 每次2片, 每日2次口服。3个月为1疗程。

按文献[2]方法计算ISI、IRI。

3结果

见表1。

t检验;本组给药前后比较*P<0.05;两组给药后比较△P<0.05

4讨论

2DM属中医“消渴病”范畴, 瘀血阻滞贯穿于本病的始终。糖脂平方中黄芪大补元气, 益气健脾、生津止渴;丹参活血行血, 两药配伍共行益气活血之功, 为君。山药平补脾肾, 山茱萸补肝肾、滋阴固精, 与山药合用共奏补脾肾之功, 为臣。茯苓健脾和胃、淡渗利湿;苍术燥湿健脾;泽泻除热利湿, 3药合用共行健脾益肾、利湿化痰降浊之功, 为佐。葛根为升阳生津之品, 一则防诸药渗湿太过而伤阴, 二则有生津止渴之效;水蛭活血逐瘀、搜剔血络, 结合葛根与黄芪、丹参配合有助益气活血通络, 为使。诸药配伍, 具有益气健脾、补肾活血、祛瘀通络之功效。能从根本上改善2DM血瘀脉络型患者的胰岛素抵抗状态, 作用优于盐酸二甲双胍,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郑筱萸主编.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233.

二型糖尿病怎么治疗 第2篇

即可有很多人认为,控制主食碳水化合物就是控制饮食。曾经遇到一位患者告诉我,他不吃饭指主食,只吃肉。他的观点代表了很多患者的认识误区——只要减少主食碳水化合物的量即可控制血糖。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他们忽略了蛋白、脂肪及零食量的控制。合理的饮食治疗必须保证总热量的控制以及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比例均衡养素的合理比例非常重要,如果只控制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摄入会相应增加。这将引起总热量的增加,反而不利於血糖控制。

误区二:减少进餐次数

有的患者每天只吃1餐或2餐,认为这样就可以控制血糖。糖尿病饮食治疗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少吃多餐,鼓励患者加餐,但是以总热量不增加为前提。尤其是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或经常在下一餐前发生低血糖反应的患者,少吃多餐对於预防低血糖发生和维持血糖平稳十分重要。

误区三:坚决不用药

有些患者认为,用药物控制血糖会有副作用,所以坚持只靠控制饮食和运动来控制血糖。这种办法亦不可取。饮食和运动是血糖控制的基础,国内外临床研究结果均显示,单纯饮食和运动可使HbA1c下降1%左右。另外,坚持只靠饮食控制有可能带来负面的效果。例如,有些妊娠糖尿病妇女害怕注射胰岛素,采取过於严格的饮食控制,往往导致胎儿生长缓慢。饮食控制应该根据患者自身的情况来进行,必要时应结合药物。否则,矫枉过正往往可造成营养不良,带来一系列不良後果。

误区四:使用胰岛素有误区

血瘀型糖尿病 第3篇

关键词: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复方丹参滴丸,临床效果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简称DPN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 是临床上的一种较为常见的慢性糖尿病并发症[1]。它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其主要的临床症状有:肢体麻木、刺痛、脉络淤血、脉涩、离经之血等, 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善忘、狂躁、偏瘫等等[2]。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中的一种, 主要表现为气血瘀滞等, 目前, 临床上多采用中医药方法进行治疗,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3]。该研究选择2009年11月—2013年11月期间, 在该院内科门诊接受治疗的46例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按照就诊时间将他们随机的划分成平均的两组 (每组有23例患者) 。对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方法进行治疗, 对观察组采用复方丹参滴丸进行治疗, 并就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和统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内科门诊收治的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46例。患者年龄大约在48岁~75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62.5±5.6) 岁;女性患者21例, 男性患者25例;病程基本在5个月~8年之间, 平均病程时间是 (3.4±1.2) 年。将46例患者按照就诊时间平均进行分组, 即:对照组23例患者, 年龄大约在51岁~74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61.8±5.0) 岁;女性患者10例, 男性患者13例;病程基本在9个月~8年之间, 平均病程时间是 (3.6±0.7) 年。观察组23例患者, 年龄大约在56岁~77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63.5±4.2) 岁;女性患者11例, 男性患者12例;病程基本在5个月~7年之间, 平均病程时间是 (3.2±1.7) 年。经临床诊断显示, 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均表现为肢体疼痛、麻木、出汗等, 符合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临床诊断标准, 且不存在严重的心、肝、肾等器官功能疾病以及血液性疾病, 无糖尿病酮症、其他神经性疾病以及过敏患者, 在年龄、性别、病程、临床表现等基本病历资料方面的组间对比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患者采用常规西医方法进行临床诊治。具体方法为:给予患者常规基础性的糖尿病治疗, 包括饮食控制、药物治疗、运动治疗等, 并根据患者实际身体情况, 适当的给予其降脂、降压等辅助治疗, 连续治疗3个月[4]。

1.2.2 观察组

对患者采用复方丹参滴丸进行临床诊治。具体方法为:在对患者实施常规基础性糖尿病治疗 (方法同对照组一致) 的同时, 给予患者复方丹参滴丸 (生产商家:天津天士力制药厂;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10950111;规格:25mg*150丸) 进行治疗, 饭后口服, 3次/d, 15丸/次, 连续治疗3个月[5]。

1.3 评价标准

依照尼莫地平标准对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判断。

(1) 痊愈患者的症候积分降低程度≥90.0%, 其阳性体征、临床症状等均完全消失。

(2) 显效患者的症候积分降低程度在70.0%~89.0%, 其阳性体征、临床症状等基本消失或出现明显的好转。

(3) 有效患者的症候积分降低程度在30.0%~69.0%, 其阳性体征、临床症状等有所改善。

(4) 无效患者的症候积分降低程度<30.0%, 其阳性体征、临床症状等均无明显的好转, 甚至出现病情的加重[6]。

(5) 总有效率= (痊愈+显效+有效) /总病例数*100.0%。

1.4 统计方法

通过SPSS13.0软件分析、对比和统计两组患者的临床诊疗情况和效果,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体征、症状评分情况分析

临床统计显示, 治疗前, 对照组和观察组的体征、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组间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统计学对比显示, 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愈率为4.35% (1/23) , 治疗总有效率为47.83% (11/23)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愈率为17.39% (4/23) , 治疗总有效率为82.61% (19/23) 。观察组在治愈率和总临床疗效上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组间对比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分析

经过随访统计显示, 对照组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39% (4/23) , 观察组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35% (1/23) , 观察组略低于对照组, 但组间比较的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3 讨论

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是糖尿病并发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现代中医理论认为, 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主要是由于患者气阴两虚、阴津不足、阳虚寒凝导致气滞血癖、气虚血瘀、痰塞血瘀, 若病症长时间不愈, 就会侵入经络造成周围神经的瘀滞、疼痛等等。因而, 在中医临床治疗时, 主要是以化瘀活血、疏经通络为主[7]。复方丹参滴丸, 是一种纯中药制造的非处方药物, 其药方成分主要有丹参、三七、冰片等。丹参, 具有良好的安神、消痈、凉血、调经、活血的功效;三七, 具有定痛活血、治血化瘀的作用;冰片, 具有止痛清热、醒神开窍的功效。这些中药材混合在一起, 能够有效的起到理气止痛、活血化瘀等功效, 对因血气瘀滞所导致的疼痛、出血、麻木等临床症状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8]。临床研究表明, 在该次抽选的46例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中, 采用复方丹参滴丸进行治疗的患者, 其临床体征、症状评分 (7.18±4.01) 明显低于采用常规西医治疗的患者 (12.06±2.74) , 临床总疗效 (82.61%) 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的患者 (47.83%) , 组间比较结果均具有明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采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患者在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率 (4.35%) 较之常规治疗患者 (17.39%) 偏低, 但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见, 应用复方丹参滴丸对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进行临床诊治, 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阳性体征和临床病症情况, 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和改善, 提高临床治愈率和治疗效果, 并有效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从而更好的帮助和促进患者早日恢复健康。因此, 应该在临床治疗中予以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永春.复方丹参滴丸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J].中医学报, 2013, 11 (2) :245-246.

[2]章新法.复方丹参滴丸联合弥可保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 2008, 10 (24) :100-101.

[3]刘一敬, 李晓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物治疗[J].西南军医, 2013, 7 (5) :507-509.

[4]张广颖, 孔德强, 魏凤婷, 等.复方丹参滴丸联合依帕司他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J].河北医药, 2012, 11 (2) :219-220.

[5]牛巧云, 周瑞玲.复方丹参滴丸治疗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临床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 2009, 10 (21) :21-22.

[6]苏明.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J].光明中医, 2010, 17 (4) :736-738.

[7]庞德意.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12例临床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 2009, 3 (11) :1033-1034.

2型糖尿病的护理措施 第4篇

2型糖尿病在日常生活中,要怎么样护理好疾病呢?多数患者还是有很多误区的,下面济南糖尿病医院专家就来了解一下吧。

1、皮肤较薄时,例如皮肤皲裂和癣应积极治疗,防止恶化。

2、尽量把血糖控制于正常范围,为预防糖尿病足的出现打下良好的基础。

3、有足部溃疡病史的患者应当做病理基础的评价并以此作为基础处理病足。

4、病人应接受足部感觉丧失的知识教育和学习其他替代检查方法(触诊和望诊),便于及时发现早期的足病问题。

5、有神经病变或足底压力大的糖尿病人,应适当穿足够软的鞋或运动鞋使足底压力得以重新分配,并保持良好的通气性。

6、建议有明显跛行或ABI值下降的患者做进一步的血管评估,再考虑采用锻炼等介入治疗。

血瘀型糖尿病 第5篇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1)符合2007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糖尿病诊断标准[3];2)糖尿病性神经病变诊断标准:四肢感觉异常,以下肢为主,包括麻木、刺痛、冷感、蚁行感等,不包含灼热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3)中医寒凝血瘀证辨证标准:参照201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消渴痹证中医诊疗方案:肢体麻木不仁,四末冷痛,得温痛减,遇寒痛增,下肢为著,入夜更甚;神疲乏力,畏寒怕冷,尿清便溏,或尿少浮肿,头晕耳鸣,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苔白滑,脉沉细涩。

1.2 排除标准

不符合西医诊断及中医诊断标准者;有长期饮酒史及其他非糖尿病原因造成下肢神经功能损害如颈腰椎病变(神经根压迫、椎管狭窄、颈腰退行性变)、脑梗塞、格林-巴利综合征、严重动静脉血管病变(静脉栓塞、淋巴管炎)等,药物、手术、代谢毒物及外伤对神经的损伤者;伴严重肝肾损害、或同时存在其他严重并发症者;精神智力障碍,不能清楚描述主观感受者。

1.3 一般资料

将来源于2012年1月-2013年1月本院中医门诊及中医科住院部,并符合病例诊断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45~80岁;糖尿病病程7~15年,DPN病程2~5年。对照组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44~79岁;糖尿病病程6~16年,DPN病程2~4.5年。两组一般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加强糖尿病知识宣传教育;禁止吸烟;科学饮食、控制总热量;于开始前14日内选择合理降糖药物,严格控制血糖,餐前血糖控制在4.4~7.0 mmol/L,餐后血糖4.4~10 mmol/L,糖化血红蛋白7%左右,避免发生低血糖;减少各种危险因素,包括肥胖、吸烟、高血压、高血脂,高黏血症等。予维生素B1、B12营养神经,必要时可予止痛对症处理。治疗组:在严格控制血糖及以上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方剂温足液泡洗患足,药物组成:桂枝30 g、川芎30 g、艾叶20 g、苏木30 g、鸡血藤30 g、生麻黄15g、白芷25 g、干姜15 g。温足液制备工艺:取处方中药,洗净,加水浸泡30分钟,煎煮3次,每次沸后2小时,同时提取挥发油,合并煎液,过滤,滤液浓缩至需要量,将挥发油分离,加入滤液中,搅拌,分装,即得。每日1~2次浸洗患处,温度40℃,浸泡20~30分钟,总疗程2月。对照组:在全身治疗基础上仅予温水沐足治疗2个月。

2.2 观察指标及方法

1)安全性指标:随时记录不良反应:包括烫伤、肢体肿胀、水疱、皮肤瘙痒、头晕不适甚或晕厥等;2)疗效判定指标:(1)中医证候评分:参照文献[4]结合临床制定。主要症状:按轻度2分,中度4分,重度6分;次要症状:按轻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计分。(2)定量感觉检查:采用Semmes-Weinstein单丝检测(SWME),应用单丝检查双足的触觉阈值。5根标准强度的柔软细丝,弯曲时产生压力分别为0.5 g,2.0 g,10 g,50 g和200 g。测试部位为双足底第1趾及跖骨头区,避开皮肤异常区域。采用快速阈值测定法[5]。每当被检者感觉到有单丝时(例如10 g),就回答“有”,然后换一根力度较小的单丝(2 g)。如果被检者感觉不到2 g单丝,则重新换以10 g单丝,若被检者再次回答“有”则阈值为(10+2)g/2=6g;若回答“无”,则阈值为10g。如此可将测试水平分为11级,依次为0.25 g、0.5 g、1.25 g、2 g、6 g、10 g、30 g、50 g、125 g、200 g、200 g以上。

2.3 统计学方法

均用SPSS16.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两组治疗后相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明显改善,积分减少≥7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积分减少≥3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积分减少不足30%。

3.2 结果

见表1~2。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证候积分、触觉阈值比较(±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P<0.01

4 讨论

祖国医学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当属“血痹”范畴,其主要病机是消渴日久,阳气亏虚,血运无力,寒凝经脉,经络脉瘀阻,脉行迟滞。温足液是本院内分泌科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并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创立的中药外治DPN的良方。方中桂枝辛散走窜、温经散寒、通脉止痛,为君药,具有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镇痛解痉以及较强的抗醛糖还原酶活性作用;川芎、艾叶活血、行气、开郁、温通血脉,为臣药;再佐以鸡血藤、苏木引经,使药力达四肢,白芷柔筋止痛,生麻黄开腠理、导药性走窜入皮,干姜温阳散寒除痹,守而不走。全方散中有收,行中有养,诸药相须为用,其温经散寒、化瘀通络、除痹止痛功效更强。本文结果显示,常规西药联合中药温足液外用治疗DPN的疗效优于单纯常规西药(P<0.05),与文献报道一致[6,7];两组证候积分和触觉阈值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效果更佳(P<0.01)。提示,温足液沐足治疗寒凝血瘀型DPN疗效确切,可有效地减轻了病人的痛苦,降低病残率,提高生活质量,且用药经济、安全、便捷,利于患者长期家庭治疗。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观察温足液对寒凝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降糖、降压、调脂、戒烟、饮食运动等基础治疗,及维生素B1、B12营养神经。对照组给予温水沐足;治疗组予自拟方剂温足液沐足治疗,以1个月为1疗程,共观察2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寒凝血瘀证候积分及Semmes-Weinsten单丝检测(SWME)量表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寒凝血瘀证候积分和SWME双足触觉阈值治疗前后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温足液沐足对寒凝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寒凝血瘀,@温足液,足疗,外治法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640-1642.

[2]童光焕.糖尿病人的神经系统合并症[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4,24(2):73-78.

[3]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年版)[J].中华医学杂志,2008,88(18):1227-1245.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S].2010:178-183.

[5]国际糖尿病足工作组编.许樟荣,敬华,译.糖尿病足国际临床指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89-90.

[6]陈耀中.中药熏洗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2例[J].内蒙古中医药,2007,26(63):56.

血瘀型糖尿病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0月本院收治的140例晚期肺癌合并血液高凝状态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70例。观察组中男45例, 女25例, 平均年龄 (65.89±13.67) 岁;腺癌38例, 鳞癌32例;临床分期:Ⅲ期36例, Ⅳ期34例。对照组中男40例, 女30例, 平均年龄 (66.37±14.16) 岁;腺癌35例, 鳞癌35例;临床分期:Ⅲ期35例, Ⅳ期3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类型、临床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1.1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病理确诊为晚期肺癌;②符合血液高凝状态诊断标准, 中医辨证为血瘀痰凝型者;③年龄18~80岁;④KPS>60分, 预计生存期超过3个月;⑤纳入前2个月无活动性出血;未行抗凝、抗血小板、溶栓及中药活血化瘀等治疗;⑥自愿加入本研究。排除标准:①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及血液系统疾病者;②同时参加其他药物试验者;③对本研究已知药物成分过敏者;④因精神疾病等不能配合观察者。

1.1.2 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血瘀痰凝型”诊断标准:主症:①面色晦暗、②体倦乏力、③肢体疼痛、④皮下瘀斑;次症:①肌肤甲错、②肢体麻木、③头晕目眩;舌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涩或沉弦。具备主症2项, 次症1项以上, 结合舌脉可诊断。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抗肿瘤及对症处理, 给予2个周期的化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中药口服治疗, 治则为活血祛痰, 组方如下:黄芪30 g、人参15 g、白术12 g、丹参12 g、红花12 g、水蛭12 g、枳壳10 g、陈皮10 g、半夏10 g、当归12 g、甘草6 g。水煎服, 1剂/d, 早晚分服, 以2个月为1个疗程。

1.2.2 观察指标

中医症候积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气虚血瘀证”相关标准。按照症候的程度由轻至重, 分别为0、2、4和6分。生活质量:采用KPS进行评价, 满分为100分, 表示健康状况正常, 无主诉或明显客观症状;10分为最低分, 表示垂危, 病情急剧恶化。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中医症候积分及疗效比较

对照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治疗后中医症候总积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主要体现在体倦乏力和舌暗瘀斑方面, 且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KPS评分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KPS评分分别为 (72.25±8.99) 分和 (71.24±8.67) 分,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分别为 (93.12±8.44) 分和 (82.43±8.32) 分, 与治疗前比较显著升高, 并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安全性分析观察组患者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无明显变化, 用药安全性较好。

3 讨论

肺癌归属于中医学“肺积”病的范畴, 而血液高凝状态与中医学血瘀证关系密切[3]。中医学认为“肺积”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 本研究通过活血祛痰法治疗肺积血瘀痰凝型, 以期改善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 以肺积血瘀痰凝型为病因病机。组方中黄芪、人参、白术功以益气健脾, 丹参、红花、水蛭功以活血化瘀共为君药;枳壳、陈皮、半夏功以化痰行气为臣药, 当归功以补血活血为佐药, 辅佐黄芪、人参及白术, 所谓气血同源, 气为血之母, 血为气之帅, 即气能生血、行血及摄血, 而血能载气;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本方配伍合理, 诸药合用共奏活血祛痰、化痰行气之效。目前为止已有不少关于活血化瘀药物改善血液高凝状态的报道[4]。邓生明等[5]报道采用川芎、丹参、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治疗糖尿病合并血液高凝状态, 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本研究组方中含有以上三种药物, 取得的改善血液高凝状态效果可能与以上药理作用有关。

综上所述, 自拟肺癌汤在改善晚期肺癌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方面效果明显, 并可明显缓解中医症候,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自拟肺癌汤对晚期肺癌 (血瘀痰凝型) 高凝状态的改善作用。方法 140例晚期肺癌合并血液高凝状态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7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抗肿瘤及对症处理, 观察组给予自拟肺癌汤口服。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瘀症状及KPS评分变化。结果 1对照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治疗后中医症候总积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主要体现在体倦乏力和舌暗瘀斑方面, 且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卡诺夫斯基评分 (KPS) 分别为 (72.25±8.99) 分和 (71.24±8.67) 分,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分别为 (93.12±8.44) 分和 (82.43±8.32) 分, 与治疗前比较显著升高, 并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观察组患者血常规、肝肾功及心电图无明显变化, 用药安全性较好。结论 自拟肺癌汤在改善晚期肺癌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方面效果明显, 并可明显缓解中医症候,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肺癌,高凝状态,血瘀痰凝型,中医药

参考文献

[1]潘倩雄.纤维蛋白原、v WF及D-二聚体与肺癌关系的临床研究.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0, 7 (4) :291-292.

[2]韩啸东, 张侠, 刘畅, 等.肺癌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临床调查.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5 (5) :882-886.

[3]阎丽珠.注射用血栓通改善中晚期肺癌高凝状态的临床研究.广西中医药, 2014, 37 (1) :32-33.

[4]张翔, 周建伟, 顾芳红, 等.补阳还五汤治疗中晚期肺癌血液高凝状态的疗效观察.实用肿瘤学杂志, 2013, 27 (5) :414-416.

血瘀型糖尿病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我科收治的90例肾虚血瘀型先兆流产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2~41岁, 平均 (28.6±1.7) 岁;孕周8~12周, 平均 (9.5±0.6) 周。观察组患者年龄23~42岁, 平均 (30.5±2.1) 岁;孕周8~13周, 平均 (9.8±1.0) 周。两组患者的年龄、孕周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妇产科学》[2], 患者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后确诊为先兆流产;肾虚血瘀型临床表现为阴道流血、小腹坠痛、腰背酸痛, 同时伴有耳鸣、头晕、尿频等。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患者年龄20~40周岁, 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能积极配合医师治疗。

排除标准:基因缺陷或生殖器官畸形致病患者, 心肝肾功能不全患者, 血液系统疾病患者, 过敏体质者, 肿瘤患者。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口服地屈孕酮 (由荷兰Abbott Healthcare Products B.V.生产, 注册证号:H20110208) 治疗, 初次服用剂量为40mg, 以后每日3次, 每次10mg;症状缓解后每日2次, 每次10mg。治疗期间患者需保证充足睡眠, 通过心理干预稳定情绪, 减少外界不良刺激, 合理饮食。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补肾活血方治疗, 药物组成为三七5g, 丹参、甘草、阿胶各10g, 生白术、桑寄生、续断各15g, 炙黄芪、白芨各20g, 菟丝子30g。 加水300mL煎服, 每日1剂, 早晚各1次。

两组患者均治疗2周。

1.5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标准

分别于治疗前后评估患者阴道出血、腰背酸痛、腹部坠痛、疲倦乏力、头晕、口干、夜尿增多、堕胎史等中医证候积分, 根据轻、中、重度分别记为1~3分。检测患者治疗前后孕酮 (P) 、雌二醇 (E2)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 水平。

疗效判定标准[3,4]:显效:治疗7天后阴道流血停止, 腹胀、腰背酸痛等症状消失, B超检查显示子宫体积、胎儿发育正常;好转:治疗10 天后阴道流血停止, 临床症状明显减轻, B超检查显示子宫体积、胎儿发育正常;无效:治疗10天后阴道流血不止, 临床症状变化不明显或进一步加重, B超检查显示胎儿发育不良。总有效=显效+好转。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治疗有效率为计数资料, 以 (n, %) 表示, 采用χ2检验;性激素指标、中医证候积分为计量资料, 以表示, 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经过治疗,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6%,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 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表1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性激素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P、E2、HCG水平均明显提高, 且观察组患者各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果见表2。

2.3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经过治疗,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降低, 且观察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表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珚x±s, 分) 组别例数 (n) 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45 11.83±2.65 2.46±0.58对照组45 12.04±2.97 4.15±1.16t 0.353 8.741P 0.724 0.001

3 讨论

先兆流产发生在妊娠28周内, 以阴道流血、下腹疼痛为主要症状, 是临床常见妊娠并发症之一。该病的发生原因除染色体异常以外, 还与孕妇内分泌功能、免疫系统、子宫缺陷、营养状况、情感因素等密切关联。安胎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妊娠结局, 经治疗后若阴道流血停止、疼痛消失, 且B超检查显示胎儿发育正常, 即可继续妊娠。若治疗后效果不佳甚至进一步加重, 则需及时终止妊娠, 以免危害母体健康。西医临床常采用地屈孕酮治疗该病, 其可使子宫内膜进入完全分泌相, 促进内源性孕激素分泌。

先兆流产属于中医“胎漏”“胎动不安”范畴, 辨证多为肾虚血瘀型。肾主宰人的生殖功能, 肾虚可导致性功能减退、胞络失系。妇女以血为用, 血行正常则脏腑处于安和状态, 经脉调畅;血液瘀滞, 或溢出脉道之外, 则瘀血内阻, 影响新鲜血液生成, 心血无法下注到胞宫, 最终导致胎儿失养而发生胎漏、胎动不安, 甚至胎堕[5]。因此, 中医临床治疗该病以补肾安胎为主, 活血化瘀为辅。

本研究使用的补肾活血方中包括三七、丹参、甘草、阿胶、生白术、桑寄生、续断、炙黄芪、白芨、菟丝子等中药。其中三七止血养血、活血化瘀;丹参调经活血、清心除烦;阿胶滋阴补肾;桑寄生、续断均强筋健骨、补益肝肾、益血安胎;炙黄芪利尿消肿、益气安胎;白术健脾和胃;白芨生肌消肿、收敛止血;菟丝子滋阴壮阳、固精缩尿;甘草清热解毒、补益肝脾、调和诸药[6]。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 菟丝子中含有黄酮、磷脂、多糖、氨基酸等多种化学成分, 可调节卵巢分泌功能;桑寄生含有生物碱、黄酮素、锌锰等成分, 可促进胎儿生长发育;阿胶具有较强的补血效果, 有利于孕妇对钙元素的吸收;白芨可促进创面愈合, 抑制病原微生物, 增强人体免疫力[7]。诸药合用, 共奏补肾安胎、祛瘀止痛之功。

本研究结果表明, 经过治疗,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6%,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 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P、E2、HCG水平均明显升高, 且高于对照组, 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补肾活血方治疗肾虚血瘀型先兆流产临床疗效显著, 能有效升高性激素水平, 改善中医证候,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坚芬.中西医结合治疗先兆流产及习惯性流产临床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 2013, 9 (8) :94-95.

[2]谢幸, 苟文丽.妇产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211-220.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238-240.

[4]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342-346.

[5]黄澎, 张琳, 韦育红, 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先兆流产临床观察[J].Chinese Journal of Modern Drug Application, 2011 (7) :90-91.

[6]阮巧姿, 李凤仪.安胎方治疗先兆流产肾虚血瘀型疗效分析[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5, 24 (5) :373-374.

[7]时思毛, 邹红, 杨新鸣, 等.补肾活血法合地屈孕酮治疗早期先兆流产合并绒毛膜下出血的临床研究[J].医学信息, 2014, 4 (21) :31-32.

血瘀型糖尿病 第8篇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40例均为本院2012-01~2012-11门诊患者, 其中年龄25~30岁30例, 31~40岁10例, 平均28.8岁;病程6月~10年, 平均24月;有人工流产史28例, 剖宫产史13例, 放置宫内节育器史18例。

1.2 诊断标准

参照《妇产科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年) 及卫生部颁发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子宫肌瘤的有关内容修订:①妇科检查:子宫增大或 (和) 质硬、形态不规则;②B超检查:提示子宫肌瘤大小、数目及部位, 并排除盆腔其他肿瘤;③具有月经异常症状, 如月经过多, 经期延长或不规则阴道流血;④压迫症状 (膀胱或直肠) , 尿频、尿急或便秘。第①、②项为诊断所必备。

1.3 中医证型标准

主症:月经过多, 经期延长或不规则阴道流血。次症: (1) 经色紫黯或有血块; (2) 神疲乏力, 少气懒言; (3) 头晕目眩; (4) 食欲减退; (5) 手足心热; (6) 白带量多, 自觉压迫症状或小腹疼痛; (7) 舌淡或红或边有齿印, 苔薄或少, 脉细弦或迟缓。其中主要症状必备, 伴随症状具备2项或以上, 即可确诊。

2 治疗方法

予温阳化瘀法治疗。自拟升阳健脾汤加减, 药用熟附子15g、升麻10g、灶心土30g、苍术20g、盐茴香10g、杜仲20g、补骨脂20g、当归10g、炙甘草10g、肉苁蓉15g, 肾阳虚偏盛, 加鹿角胶10g、肉桂9g;脾虚者, 加炒白术20g、党参20g、砂仁10g;瘀血内阻者, 加三七6g、炮姜20g、炮穿山甲10g。每日1剂, 水煎300mL, 每日2次分服, 经期停服。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 3个疗程后判断疗效。

3 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

痊愈:肌瘤消失;显效:肌瘤缩小1/2以上 (含1/2) ;有效:肌瘤缩小1/3以上 (含1/3) ;无效:肌瘤未见缩小。

3.2疗效

痊愈10例 (占25%) ;显效13例 (占32.5%) ;有效11例 (占27.5%) ;无效6例 (占15%) , 总有效率85%。

4 体会

在祖国医学中没有子宫肌瘤这一病名, 根据其临床表现, 主要属于中医“癥瘕”、“月经过多”、“崩漏”、“带下”等范畴[1]。在现代社会, 由于工作劳累, 起居失宜, 贪凉饮冷及房事过度等原因, 常造成阳气亏耗而形成各种疾病。血为气之母, 女性特殊的生理特点常导致气随血脱, 从而造成体内阳气不足, 引起各种妇科疾病。近年来, 随着对中医学的深入探讨, 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重新认识到阳气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子宫肌瘤作为妇科疑难病, 病情缠绵, 易反复。子宫肌瘤以血瘀为标, 阳虚为本, 治宜温阳化瘀。笔者采用温阳化瘀法自拟升阳健脾汤治疗正虚血瘀型子宫肌瘤, 总有效率达85%。方中熟附子、白术、党参、苍术、肉桂、灶心土、茴香、杜仲、补骨脂、升麻、肉苁蓉补肾健脾升阳;当归、三七、炮姜、炮穿山甲活血化瘀散结, 诸药配伍、契合病机, 故获良效。

参考文献

血瘀型糖尿病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1年2月-2013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32例原发性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为观察对象, 年龄20~39岁, 平均 (29.1±2.41) 岁;病程3~16年, 平均 (6.79±2.92) 年;未婚80例, 已婚5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妇产科学》中原发性痛经的诊断标准, 且符合《妇产科学》中寒凝血瘀型痛经的诊断标准。将所有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66例, 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行温针灸治疗, 具体操作为:在经期前1周, 取穴子宫穴、三阴交、髎、关元, 针刺前排空体内尿液, 针刺部位行常规消毒, 取华佗牌25号针, 针刺患者两旁次髎穴, 针尖朝外下方斜刺, 进针2寸, 小幅度提插并捻转;针刺子宫穴, 捻转进针1.25寸;针刺关元穴, 针尖朝下斜刺2寸;针刺三阴交1.25寸, 以45°角朝上进针, 小幅度提插并捻转;所有穴位均用针柄穿插1.5cm长的艾条, 点燃艾条后施针, 每次行针半小时, 针上加灸, 1天1次。对照组患者口服田七痛经胶囊治疗, 经期或经期前5天开始服用, 4粒/次, 1天3次;经期后继续服用, 4粒/次, 1天2次。两组患者均治疗4个月, 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连续治疗4个月经周期后, 下腹部疼痛症状消失, 伴随症状无复发。显效:连续治疗4个月经周期后, 下腹部疼痛症状好转, 伴随症状偶有复发, 但是复发频率较低;有效:连续治疗4个月经周期后, 下腹部疼痛症状减轻, 伴随症状偶有复发;无效:下腹部疼痛症状改善情况不明显。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治疗,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90%, 对照组为66.67%, 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n (%) ]

3 讨论

痛经属于中医学中“经行腹痛”的范畴[2]。导致痛经发病的因素较多, 病机较为复杂, 一些青年女性或由于难以适应新环境, 或因学习、工作、生活等多方面的压力造成内气变化, 产生肝气郁结症状, 加之经期前后没有进行合理调养, 饮食和运动不合理均可诱发原发性寒凝血瘀型痛经[3]。寒凝血瘀是临床常见的痛经证型, 女性在月经期间被湿气或寒气入侵, 因工作、生活环境的阴冷、潮湿导致寒气下结, 湿气无法顺畅排泄, 最终引发血瘀症状[4]。痛经的临床表现为月经期间或月经前后, 患者腰骶部或小腹部呈阵发性、痉挛性疼痛, 遇湿气或潮湿则加重;小腹喜温, 保暖后疼痛症状明显减轻;经血色淡, 量较少, 且伴随腿软腰酸、手脚温度低、小便清长等症状。

临床治疗该病多对症治疗, 但远期疗效往往不佳, 无法标本兼治。相关医学研究报道, 采用温针灸治疗原发性寒凝血瘀型痛经可行气活血, 温通经脉, 适用于湿重、寒盛型痛经。温针灸为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治疗方式[5], 在留针过程中, 将艾绒搓成团状, 捻裹在针柄上点燃, 利用针体将热力传送至穴位中。采用温针灸治疗原发性寒凝血瘀型痛经是利用了神经与经络的传递、传感作用, 可明显缓解患者子宫内平滑肌痉挛性疼痛, 调节内分泌, 从而达到温经散寒、散结镇痛、活血调经的功效。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温针灸治疗, 对照组患者采用田七痛经胶囊治疗。治疗4个月经周期后, 观察组患者中治愈26例, 占39.39%, 总有效率为90.90%;对照组治愈14例, 占21.21%, 总有效率为66.67%, 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 行温针灸治疗原发性寒凝血瘀型痛经疗效安全可靠, 可发挥调经止痛、行气活血的功效, 且该法操作简单, 不良反应少,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分析温针灸治疗原发性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32例原发性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为研究对象, 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66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温针灸治疗, 对照组采用田七痛经胶囊治疗, 治疗4个月经周期后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90%,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67%,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行温针灸治疗原发性寒凝血瘀型痛经疗效安全可靠, 可发挥调经止痛、行气活血的功效, 且该法操作简单, 不良反应少,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温针灸,寒凝血瘀型,痛经

参考文献

[1]郭振海.活血温经汤配合温针灸治疗痛经160例[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 10 (3) :121-145.

[2]刘文静.针药结合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观察[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0, 22 (9) :112-130.

[3]徐佑娟.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研究进展[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11, 21 (7) :145-163.

[4]苏程果.温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30例疗效观察[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1, 20 (6) :1121-1130.

上一篇:惠普公司下一篇:道德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