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计算机基础论文

2024-09-12

公共计算机基础论文(精选12篇)

公共计算机基础论文 第1篇

1 VFP课程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方面

现在大多数的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都是面向全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开设的, 对于没有任何编程基础的非专业学生来说, 在学习VFP时确实存在着很多问题, 具学生们反映, 学习完该门课程后感觉没有什么用处, 对于程序, 简单的能够读懂, 复杂的或多或少还存在一些问题, 大部分同学都不能独立的编写, 分析原因首先是授课内容安排不合理。该门课程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 课时只有每周4学时, 其中理论和实践各2学时。由于课时不足授课教师只能将大部分的时间用于讲解函数、语法等, 在训练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程序设计部分不得不进行取舍;另外由于师资紧张该门课程大都采用合班上课, 每个授课班级的学生人数都在100人以上, 在课堂上教师无法做到与每个有疑问的学生都进行交流, 造成学生问题积压的现象。

1.2 教学方法方面

大部分学生反映:老师在理论课上所讲解的内容大都能理解, 但当自己动手编程或进行实验时便无从下手。在VFP教学安排上, 一般的讲法常常是重点讲授基本语法, 表的建立、查询、程序设计。每讲一部分用一些实例来验证。虽然课程内容并不难, 但这种“就事论事”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每一节课都要记住许多语法细节, 而且知识的连贯性较强, 其中某个环节没有记住, 就导致以后的操作不能进行, 影响了后续课程的学习, 更不要说怎样综合的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了。于是学生们逐渐对该门课程尚失了兴趣, 最后造成实际开发应用能力的欠缺。

1.3 教学手段方面

由于课程任务量较大, 只有靠实践环节的练习来巩固理论知识, 但由于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当学生在进行实践环节的练习时, 理论所学内容大部分已经忘记, 学生们不知道应该怎样操作, 于是教师还要重复讲解理论课所讲解的内容, 产生授课教师负担重的情况。

2 针对问题的改进办法

针对以上问题,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2.1 设置有目的的实例开发

在开学初, 教师演示一个使用VFP软件开发的程序, 让学生对今后要学习的这门软件的功能有所了解, 使其学习目标明确, 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系统开发”的一个整体概念。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在每堂课之前通过对实例的讲解先来介绍本堂课要学习的目标, 并阐述本部分内容与其它章节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们明白本节课在整个应用系统开发过程中的重要性。在组织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学习目标框架, 是能否学好VFP课程的关键。

由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用于学习计算机的时间是有限的, 那么在学习过程中就要以应用为出发点和目标。由于各专业的特点不同, 对计算机使用的要求也各有差异, 在学习的后期可以展开教学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实例的制作, 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当学生经过了不同阶段的学习和操作之后, 教师可以将所有的基本内容进行压缩再通讲一遍, 留出足够的时间, 由教师带领学生来完成类似于“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 使学生熟练的掌握系统开发的整个过程。

这一阶段可采用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 先从模仿开始, 采用程序开发的模块化方式, 每组负责一个模块, 当教学过程结束后, 学生已经建立了自己的一个小型的信息管理系统, 使用这种方式,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团结合作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程序设计的能力。

教师可以将学生们平时的表现、操作情况记录下来, 作为最后成绩评定中的一部分;可以将学生操作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记录下来, 在下次上课时, 再向同学们强调一下这些知识点, 教师也可以在课下认真思考和总结。

2.2 充分发挥多媒体以及网络优质资源的作用

针对上课班级人数多的情况, 可以创建一个网络平台, 提供师生自由交流的场所, 教师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为学生答疑, 学生可以利用FTP上传作业。充分发挥网络、多媒体教学的作用, 使学生与老师的交流突破地域和时间上的限制。

学生是否能成功的上传作业, 也将作为最后成绩考核中的一部分。

2.3 调整理论与实践学时的比例

对于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来说, 它的操作性较强, 于是针对学生操作能力差的特点, 可以适当的提高实践学时的比例, 将2/3的教学在实验室中进行, 也就是以教师在机房讲课学生当时验证的方法, 这样增加了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的机率, 做到有问题及时解决。

2.4 改变课程的考核方式

针对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特点, 我们应该改变一成不变的考试形式, 在考核方式上进行改革, 担任课程的教师应该根据当前学生的特点、社会的需求、学生的薄弱环节等精心的编制试题、建立题库, 建立网上考试系统。整个考试可分为两部分, 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核。理论考试部分只针对那些理论性较强的内容进行;实践考核方面, 在平时可进行模拟考试, 把部分试题库中的题目给学生练习、测试, 使学生熟悉考试环境。正式考试时从试题库或试卷库中随机抽题, 同时要对学生的试题和试卷自动评分的结果以及考生的最后成绩在计算机系统中进行详细的记录, 从而保证了考试的质量和公正, 并且有利于必要时对该信息的查询。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平时学习过程的重视;另一方面通过网上考试也将教师从繁重的重复性的判卷工作中解脱出来, 可以用更多的时间进行教学研究, 总结教学经验, 进行经验交流, 以提高教学质量。

在考核过程中, 应该以实践考核为主, 实践环节的成绩应该由平时实践课的出勤率和实践考核的成绩综合评定。

我们只有不断地研究设计出符合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模式, 不断根据其特点和具体情况提出措施修复该门课程存在的问题, 才能不断的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符合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成维莉.计算机程序设计探究教学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7 (06) .

[2]吴冬芹.大学生程序设计学习心理研究与教学对策探讨[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硕士) , 2006 (03) .

[3]钱秀芳.创新教育观下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7 (06) .

[4]蔡晓丽.信息技术课程个性化教学研究[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硕士) , 2005 (05) .

计算机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教案. 第2篇

(一两者作用:查看、组织与管理本机中的文件系统(二“我的电脑”窗口结构

1、窗口组成: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栏、地址栏、智能式任务菜单、文件区(共

用文件夹、硬盘驱动器、软盘驱动器、光盘驱动器、状态栏

一、“我的电脑”与“资源管理器”

2、文件、文件夹与驱动器(1文件与文件名

A、数据的存在形式。指代。B、文件名:主文件名.扩展名

C、主文件名小于255个西文字符长度,不能用: / : * ? “ > < | D、扩展名—文件类型:.txt—文本文件.bmp—位图文件.exe—可执行文 件

E、显示隐藏扩展名:“工具”—文件夹选项—查看

一、“我的电脑”与“资源管理器”(2文件夹

A、查找与管理文件

B、树状(子文件夹(3磁盘与驱动器

A、磁盘:存放数据的硬件设备(硬盘、软盘、光盘… B、驱动器:读写磁盘的设备

一、“我的电脑”与“资源管理器”

3、工具栏的操作

(1按钮:后退、前进、向上、搜索、文件夹、查看(2显示:“查看”—工具栏

一、“我的电脑”与“资源管理器”(三文件与文件操作

1、选择(工具:鼠标、Shift、Ctrl

2、文件、文件夹任务菜单(1新建(右键

(2移动(Ctrl+X—Ctrl+V(3复制(Ctrl+C—Ctrl+V

一、“我的电脑”与“资源管理器”(4重命名(F2(5删除(Del(6共享(“文件”

(7发布到Web(MSN

二、查找指定文件(一打开最近使用的文档

1、“开始”—我最近的文档

2、改变文件的关联程序:右击文件—打开方式

3、显示与隐藏:右击“开始”—开始—自定义—高级

二、查找指定文件

(二搜索功能的使用(“开始”—

1、所有文件和文件夹

2、通配符(1?:任意一个字符(2*:任意字符串

三、回收站

(一恢复被删除的文件:打开回收站—选择—任务菜单—恢复此项目(二清空回收站:打开回收站—任务菜单—清空回收站(Shift+Del

四、本章总结及作业(一本章总结

1、在“我的电脑”中对文件(夹进行移动、复制、删除、更名、发布到Web等 操作,创建自己的文件夹结构

2、在回收站中,对项目进行恢复或彻底删除

3、通过搜索查找指定的文件,学会使用通配符

四、本章总结及作业(二作业

1、在“我的文档”文件夹下创建如下图所示的文件夹结构:

四、本章总结及作业

2、在桌面新建记事本和画图程序两个文件,将记事本文件复制到“工作文件” 文件夹下,将画图文件移动到“个人照片”文件夹下。

3、将“我的文档”设置为共享文件夹

4、查找符合下列条件的文件:(1文件名以A打头,扩展名为.bat的文件(2扩展名为.txt的文件(3文件内容中包含词组“计算机”的所有文件(4最近3个月生成的,扩展为.bmp的所有文件 第三讲定制个性化工作环境

一、整理桌面

二、控制任务栏

三、整理“开始”菜单

四、改变屏幕显示

五、本讲总结及作业

一、整理桌面

(一图标的显示设置及清理:桌面空白处—右键—属性—桌面—自定义桌面 注:快速显示桌面—Win+D(快速启动栏(二创建快捷方式图标

1、右击—发送到

2、桌面空白处右键—新建—快捷方式

一、整理桌面

(三快捷图标更名及删除

1、更名:选择—F2

2、删除:选择—Del(四移动与排列图标

1、移动:左拖

2、自动排列图标:桌面空白处右键—排列图标

二、控制任务栏

(一移动位置:左拖任务栏空白处(二改变高度:左拖任务栏边缘(三隐藏:右击任务栏空白处—属性(四向快速启动栏添加/删除图标

1、添加图标:左拖图标至快速启动栏

2、删除图标:右击图标—删除

三、整理“开始”菜单

(一设置程序显示数目(显示小图标:右击任务栏空白处—属性—开始菜单— 自定义

(二添加/删除程序

1、右击程序—附到开始菜单

2、删除程序—右击程序—从列表中删除

四、改变屏幕显示 右击桌面空白处—属性(一桌面背景:桌面(二屏幕保护程序

(三屏幕刷新频率:设置—高级—监视器

五、本讲总结及作业

(一本讲总结:本章的目的在于使每个用户都可以自己动手设计一个符合自己需 要的工作环境(二作业

1、在桌面(快速启动栏、开始菜单添加画图程序的快捷图标,并画一幅画, 将其设置为桌面墙纸

2、将任务栏放在桌面的左侧位置

3、设置“开始”菜单中显示7个程序,并改为小图标显示。第四讲 Windows附件

一、应用软件及基本操作

二、其它附件的使用

三、本讲总结及作业

一、应用软件及基本操作

(一启动附件:“开始”—所有程序—附件(二写字板

1、段落:Enter

2、自动换行:“查看”—选项—多信息文本

3、选择文字:左拖抹黑(Shift

4、格式设置:选择—格式工具栏

5、移动与复制:选择—Ctrl+X(C—定位—Ctrl+V

6、保存:“文件”—保存(Ctrl+S

7、关闭:Alt+F4

8、打开:Ctrl+O

二、其它附件的使用(一计算器

(二媒体播放器(娱乐

(三造字程序

三、本讲总结及作业

(一本讲总结:本廛通过列举具体的程序,进一步熟悉Windows的基本操作,包括 打开、关闭程序,在程序间复制资料等(二作业:

1、启动画图程序并画一幅画,保存,并设置为墙纸。

2、打开写字板,写一篇自我简介,将画复制过来,保存在E盘自己名字文件夹下。

第五讲管理与控制Windows

一、软件与硬件管理

二、提高Windows系统性能

三、磁盘管理

四、本讲总结与作业设置

一、软件与硬件管理

(一更改系统日期和时间:双击通知栏中时间(二添加/删除程序:“开始”—控制面板

1、更改或删除程序

2、安装程序

3、添加/删除Windows 组件

一、软件与硬件管理

(三安装打印机:“开始”—打印机和传真(四用户帐户(“开始”—控制面板

1、创建一个新帐户

2、更改帐户

3、删除帐户:右击我的电脑—管理—本地用户和组—用户—右击用户名

4、切换用户:“开始”—注销

二、提高Windows系统性能

(一获得远程帮助(前提:连接到Internet

1、设置邀请权限:右击“我的电脑”—属性—远程

2、发出邀请:“开始”—帮助和支持—请求帮助—电子邮件

3、接受邀请:接收邮件—附件

二、提高Windows系统性能

(二系统还原(控制面板—性能和维护—系统还原

1、创建还原点

2、进行系统还原

(三文件和设置转移:附件—系统工具—文件和设置转移向导—新、旧计算机

三、磁盘管理 附件—系统工具

(一备份(还原数据(二磁盘清理(三磁盘碎片整理

四、本讲总结与作业设置

(一本讲总结:本讲主要学习如何更好地利用Windows对计算机的软硬件进行管理, 是提高性知识。应掌握的内容有:安装应用程序、添加打印机、系统还原、磁盘

清理(二作业:

1、修改系统时期

2、添加一个打印机并删除

3、对存放工作数据的硬盘进行清理 目录

第1讲 Word基础知识 第2讲行文过程 第3讲表格处理 第4讲图文混排 第5讲编辑长文档技巧

第6讲 Word的高级应用 第1讲 Word基础知识

一、Word功能作用

二、Word界面

三、Word的启动

四、新建Word文档

五、Word文档的保存

六、Word的退出

七、文档的打开

一、Word功能作用(一文字录入与编辑(二表格制作(三图形处理(四处理长文档(五协同工作

二、Word界面(一标题栏(二菜单栏

(三工具栏(常用、格式

(四标尺(水平、垂直(五编辑区(插入点(六滚动条(水平、垂直(七视图标签(八任务窗格(九状态栏(十Office助手

三、Word的启动

(一“开始”—程序—MS Office—MS Word(二“开始”—运行—WinWord

四、新建Word文档(一Ctrl+N(二常用工具栏—新建空白文档(三“文件”—新建(任务窗格

1、空白文档

2、根据模板新建

五、Word文档的保存(一保存新文档

1、Ctrl+S

2、常用工具栏—保存

3、“文件”—保存、另存为(F12(二保存修改过的文档

1、直接覆盖保存(保存

2、另生成一篇文档(另存为

五、Word文档的保存

(三自动保存(“工具”—选项—保存(四加密保存

1、“工具”—选项—安全性

2、另存为—工具—安全措施选项(五保存对话框操作

1、保存位置

2、文件名

3、保存类型(Word文档—.doc、文档模板—.dot

六、Word的退出(一退出应用程序

1、“文件”—退出

2、标题栏右侧—关闭按钮

3、Alt+F4

(二关闭窗口

1、“文件”—关闭

2、菜单栏右侧—关闭窗口

3、Ctrl+F4(W

七、文件的打开

(一“文件”—打开(常用工具栏(二Ctrl+O 第2讲行文过程

一、准备纸张

二、文字录入与修改

三、文字编辑与修饰

四、保存与输出打印

一、准备纸张(一“文件”—页面设置

1、页边距

2、方向

3、纸张

(二文档视图(查看和操作屏幕的形式

1、切换

(1“视图”—(2视图标签

一、准备纸张

2、视图介绍

(1页面:所见即所得的工作视图,显示对象最完全(默认视图(2普通:简化了页面布局,便捷文字录入、编辑(3Web版式:以屏幕适应显示的Web页,可显示背景(4大纲:显示文章的纲目结构,适用于长文档

一、准备纸张

3、控制显示的工具(1显示比例

A、“视图”(常用工具栏 B、Ctrl+中键(2全屏显示:“视图”

(3隐藏空白:单击两页横向间隔位置

二、文字录入与修改(一输入法

1、任意输入法:Ctrl+Shift

2、一种中英文切换:Ctrl+Space

3、中英文标点切换:Ctrl+.4、全角与半角符号切换:Shift+Space(二添加符号

1、“插入”—符号(Wingdings—笑脸

2、软键盘上右键

二、文字录入与修改(三增加第二个自然段(Enter(四处理更改建议

1、自动更正选项(例:无所做为

2、自动更正(“工具”—自动更正选项—自动更正

3、常识

(1红色波浪线:拼写错误(2绿色波浪线:语法错误

二、文字录入与修改(五简繁体转换与翻译

1、简繁体转换(1常用工具栏(2“工具”—语言

2、翻译(“工具”—语言

(六注意问题

1、定标形态及定位(即点即输

2、插入/改写(Insert

3、自动换行(手动换行—Shift+Enter:软回车

4、自动分页(手动分页—Ctrl+Enter

三、文字编辑与修饰(一文字选择

1、任意连续选择(1左拖抹黑(2Shift

2、间隔选择(Ctrl

3、竖选文本块(Alt

三、文字编辑与修饰

4、字词(双击

5、句子(Ctrl+单击

6、段落(三击

7、全文(Ctrl+A

8、选定栏操作(1单击—行

(2双击—段

(3三击—全文(Ctrl+单击

9、键盘选择(Shift+方向键

三、文字编辑与修饰

(二复制、移动、删除、撤消与恢复

1、移动(复制(1左拖(Ctrl(2右拖—移到(复制到此(3剪贴板:剪切(复制—粘贴

2、删除:选择—Del

3、撤消与恢复(1撤消:Ctrl+Z(2恢复:Ctrl+Y

三、文字编辑与修饰(三字体格式设置

1、字体对话框(1“格式”(2一些快捷键 A、字体:C trl+D

B、上标:Ctrl+Shift+= C、下标:Ctrl+= D、增大/减小字号:Ctrl+]/[

2、格式工具栏

三、文字编辑与修饰(四段落格式设置(“格式”

1、对齐方式(1左对齐:Ctrl+L(2右对齐:Ctrl+R(3居中:Ctrl+E(4两端对齐:Ctrl+J

2、缩进

(1左、右、首行、悬挂(2水平标尺

3、间距(段前、段后、行距

三、文字编辑与修饰

3、复制格式

(1常用工具栏—格式刷(2复制格式:Ctrl+Shift+C

粘贴格式:Ctrl+Shift+V

4、边框与底纹(“格式”

5、项目符号和编号(“格式”

四、保存与输出打印(一保存(二打印

1、打印预览(1“文件”(常用工具栏(2Ctrl+F2

2、打印输出

(1直接打印(常用工具栏—打印(2选择打印(Ctrl+P;“文件”—打印 第3讲表格处理

一、创建表格

二、编辑与调整表格结构

三、排序

四、计算

五、表格内容的修饰

一、创建表格

(一插入表格

1、“表格”—插入

2、常用工具栏—插入表格按钮(二绘制表格(“表格”—绘制表格(三文本转换成表格

1、将文本用统一分隔符隔开(Tab

2、选择—“表格”—转换

二、编辑与调整表格结构

(一光标定位及输入内容(单击、方向键、Tab键定位(二调整行高与列宽

1、拖动行、列线

2、标尺上拖动

3、“表格”—表格属性—行、列

二、编辑与调整表格结构(三调整表格大小(左拖右下角(四插入与删除行、列

选择行、列—右键—插入、删除(五合并或拆分单元格

1、合并(选择—右键

2、拆分(定位—右键

二、编辑与调整表格结构(六绘制斜线表头(“表格”(七调整表格位置

1、文字对齐方式:右键

2、平均分布各行、列:右键

3、对齐方式:右击表格—表格属性

三、排序

(一表格和边框工具栏—升序、降序(二“表格”—排序—关键字

四、计算

(一单元格名称(列标+行号:A3(二单元格的引用

1、left:左边 above:上面

2、间隔引用:逗号;连续引用:冒号

四、计算

(三计算(“表格”—公式 公式格式:=SUM(left

(四掌握的函数

1、SUM:求和

2、AVERAGE:求平均值

3、MAX:求最大值

4、MIN:求最小值

五、表格内容的修饰(一边框和底纹

1、“格式”—边框和底纹

2、表格和边框工具栏(二表格自动套用格式(“表格” 第4讲图文混排

一、绘制图形

二、插入图片

三、图形对象的版式

四、图形对象的编辑

一、绘制图形(绘图工具栏(一简单图形

1、对象:直线、箭头、矩形、椭圆

2、左拖绘制

3、正图形:Shift 中心图形:Ctrl(二自选图形

二、插入图片(“插入”(一图片

1、剪贴画

2、来自文件

3、艺术字

4、组织结构图(二文本框

1、横、竖排文本框

2、文本框的链接

三、图形对象的版式 右击对象—设置格式—版式

四、图形对象的编辑

(一旋转或翻转(绘图工具栏—绘图(二调整位置(左拖(三设置格式(右击对象(四阴影与三维效果(绘图工具栏

(五图形的组合与取消(选择—右键 第5讲编辑长文档技巧

一、大纲视图和工具栏

二、为长文档创建目录

三、为插图添加题注及目录

四、查找和替换

五、长文档的版面控制

六、为文档创建多个修改版本

一、大纲视图和相关编辑工具(一进入大纲视图(二大纲工具栏的使用

1、段落的升级和降级

2、段落平移

3、展开或折叠文稿结构

二、为长文档创建目录(一创建目录

1、定义标题样式

2、“插入”—引用—索引和目录

(二修改目录格式(“插入”—引用—索引和目录—目录—修改

(三更新目录(目录上右击

三、为插图添加题注及目录(一题注

1、选择图—“插入”—引用—题注

2、自动题注

(二图表目录(插入题注—“插入”—引用—图表和目录—图表目录

四、查找和替换(“编辑”—查找(一查找和替换文字(二查找和替换格式(三查找和替换特殊字符

五、长文档的版面控制

(一章节分隔(“插入”—分隔符—分页符、分节符(二分栏(“格式”(三页眉页脚(“视图”

六、为文档创建多个修改版本(一打开版本对话框:“文件”—(二建立版本:现在保存(三查看和比较版本 第6讲 Word的高级应用

(一修订

1、进入修订状态(“工具”

2、批改文档

3、添加批注(“插入”

4、整合修订文档(接受或拒绝

三、分工协作(二超链接

1、建立超链接(右击—超链接

2、链接到

(1原有文件或Web页(2本文档中的位置(书签、标题(3电子邮件地址

3、使用超级链接(Ctrl+单击 目录

第一讲 Excel基础知识 第二讲创建电子表格 第三讲创建图表 第四讲公式与函数 第五讲数据管理与分析

第一讲 Excel基础知识

一、Excel功能作用

二、Excel的启动

三、Excel的界面组成

四、几个概念

五、工作簿的新建、保存、关闭与打开

一、Excel功能作用(一电子表格(二图表(三计算

(四数据管理与分析

二、Excel的启动 Win+R—Excel

三、界面组成

(一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栏(二编辑栏(名称框、编辑框(三列表、行号(四单元格(五工作表标签

(六滚动条(水平、垂直(七状态栏

四、几个概念(一工作簿

1、Excel文件 2、255张工作表组成

3、默认3张(Sheet1(二工作表

1、工作簿中的每一张表 2、256列(IV、65536行(三单元格

1、最小单位

2、列标+行号 2、32767个字符

3、活动单格

五、工作簿的新建、保存、关闭与打开

(一新建:Ctrl+N、常用工具栏、“文件”—新建(二保存:Ctrl+S、F12

(三关闭:Alt+F4(四打开:Ctrl+O 第二讲创建电子表格过程

一、确定管理项目与结构

二、输入数据

三、编辑、修饰表格

四、保存与打印输出

一、确定管理项目与结构(一确定管理项目

1、表格所要反映(收集信息的字段名

2、实例:学生成绩统计表?(二建立表格结构

1、合理安排管理项目

2、实例:学生成绩统计表?

二、输入数据(一数据类型及输入

1、文字(1左对齐

(2全数字文字(’数字

2、数字(1右对齐(2分数(0空格1/2

二、输入数据

3、日期与时间

(1日期:年-月-日(年/月/日;系统日期:Ctrl+;(2时间:时:分:秒(后加空格A/ P—上午/下午;系统时间:Ctrl+Shift+;

4、公式(1以等号(=开关(2实例:c1:=a1+b1

二、输入数据(二注意事项

1、输入与确认

(1输入:单击—全新输入;双击—编辑修改(2确认:Enter;Tab;方向键;下一单元格 2、列向记忆:Alt+↓ 3、区域输入:Ctrl+Enter 4、换行:Alt+Enter

二、输入数据

5、改Enter键方向:“工具”—选项—编辑

6、减少输入错误(1复制数据

(2链接输入(=;[工作簿] 工作表!单元格(3设置有效性:“数据”

7、数据的条件格式:“格式”

三、编辑、修饰表格

(一数据的选择、复制、移动、删除(二单元格数据格式设置(三数据的填充(四数据的查找与替换(五行列的操作(六工作表的操作

三、编辑、修饰表格

(一数据的选择、复制、移动、删除

1、选择:单击、左拖、Shift、Ctrl

2、复制:Ctrl+左拖

3、移动:左拖

4、选择性粘贴(“编辑”

5、删除

三、编辑、修饰表格(二单元格数据格式设置

1、格式工具栏(合并且居中、边框

2、单元格格式对话框(1“格式”—单元格(Ctrl+1(2注意:保护(要在保护工作表后才有效:“工具”—保护—工作表

3、自动套用格式:“格式”

三、编辑、修饰表格(三数据的填充

1、填充柄的使用

2、自动填充选项(1文字:复制、格式、内容(2数字:序列(3日期:工作日(4公式

三、编辑、修饰表格(三数据的填充

3、“编辑”—填充—序列—等比

4、自定义序列(“工具”—选项(1输入序列(2导入序列

三、编辑、修饰表格(四数据的查找与替换

1、Ctrl+F

2、格式替换

3、在工作簿中查找与替换

三、编辑、修饰表格(五行列的操作

1、行列的选择:单击(拖动行号或列标

2、行号、列标上右键(1插入(2删除(3行高与列宽(4隐藏

3、最适合行高、列宽:“格式”—行、列

三、编辑、修饰表格(六工作表的操作

1、工作表标签上的操作(1左键

A、单击—选择(Shift、Ctrl B、双击—重命名

(2右键(插入、删除、重命名、移动或复制、全选、标签颜色

三、编辑、修饰表格(六工作表的操作

2、“格式”—工作表(1隐藏(2背景

3、保护工作表:“工具”—保护

四、保存与打印输出(一保存

1、常规的保存、另存为

2、另存为Web(网页(可添加交互

3、加密保存:“工具”—选项—安全性(二打印输出

1、页面设置(“文件”(1打印缩放比例

(2页眉页脚(3打印区域、标题

四、保存与打印输出

2、打印

(1直接打印:常用工具栏—打印(2打印设置:Ctrl+P 第三讲创建图表

一、创建图表

二、应掌握的三类图表

三、图表编辑及数据分析

一、创建图表(一图表向导

1、“插入”—图表

2、常用工具栏—图表向导(二一键生成图表:F11(三图表的两种形式

1、独立图表

2、嵌入式图表

二、应掌握的三类图表

(一柱形图:比较数据大小(二折线图:变化发展趋势(三饼形图:比例分配关系

三、图表对象的编辑及数据分析(一改变图表框大小:尺寸控制点—左拖(二移动(复制图表:左(Ctrl拖(三图表修饰:双击(四图表区上右键

1、图表类型

2、源数据(增加或删除数据

3、图表选项

4、位置(移动图表到其它工作表

(五设置2Y轴:右击系列图柱—数据系列格式—坐标轴 第四讲公式与函数

一、运算符类型

二、自定义公式

三、单元格的引用

四、函数的使用

一、运算符类型

(一算术运算符 +、-、*、/、^(乘幂(二比较运算符

=、>、<、>=、<=、<>(不等于(三文本运算符 &(四引用运算符 : ——区域 , ——联合 空格—交叉

二、自定义公式(一规定:

1、以“=”开头

2、数字或引用单元格(二例

1、=13+2*(7+8→43、A1=10 ,B1=90 ,C1=A1+B1 →100

三、单元格的引用(一相对引用

1、默认的引用方式,直接使用行、列地址(如:B3

2、复制公式时,位置跟着变化

3、例:C3=A3+B3 将C3复制到C4,则C4中的公式为: C4=A4+B4

三、单元格的引用(二绝对引用

1、在行、列地址前加“$”(如:$B$3。

2、复制公式时,位置固定不变

3、例:C3=$A$3+$B$3 将C3复制到C4,则C4中的公式为: C4=$A$3+$B$3

4、命名与绝对引用

(1命名:名称框(“插入”—名称—定义(2名称的使用:直接引用名称

三、单元格的引用(三混合引用

1、行号或列号前加$(如:$B3、B$3

2、相对部分随公式位置变化,绝对部分保持不变

3、例a:C3=$A3 将C3复制到D3,D3=$A3 将C3复制到C4,C4=$A4 例b:C3=A$3 将C3复制到D3,D3=B$3 将C3复制到C4,C4=A$3

四、函数的使用

(一函数的格式:函数名(参数1,参数2…(二函数的输入

1、函数向导:“插入”—函数(Shift+F3、编辑栏f x

2、编辑栏内手动输入

四、函数的使用(三常用函数的使用

1、sum(∑、average、max、min

2、查找数据:lookup(1表达式

lookup(查找项,查找项区域,结果区域(2注意:应先将查找区域按升序排序

四、函数的使用

3、条件函数if(1表达式 if(条件,真值,假值

(2实例:如果性别为男,则返回“先生”,否则返回“女士”

四、函数的使用

4、统计单元格个数函数(1数值:count 格式:=count(参数(2条件统计: countif 格式: =countif(区域,“条件”

四、函数的使用(四函数嵌套

1、概念:在函数里再调用函数

2、实例:(1若A1:A5均值大于100, 求最大值,否则最小值

(2成绩评定:成绩d2如>= 90为优, >= 80为良, >=大70为中, >=60为及格,否 则为不及格

第五讲数据管理与分析

一、筛选与排序

二、分类汇总

三、数据透视表

四、其他应用技巧

一、筛选与排序(一筛选(“数据”

1、自动筛选

取消自动筛选: “数据”—筛选—自动筛选

2、高级筛选

建条件区域:同行—与;不同行—或

一、筛选与排序(二排序

1、简单排序:定位—常用工具栏—升序、降序

2、复杂排序:“数据”—排序

二、分类汇总(一分类:按关键字排序(二汇总:“数据”—分类汇总

(三删除分类汇总:“数据”—分类汇总—全部删除

三、数据透视表

(一创建:“数据”—数据透视表和数据透视图(二设置报表版式

1、向导步骤3—布局

2、表中将字段拖到拖放区域

四、其他应用技巧(一使用窗体准确输入数据

1、“数据”—记录单

2、新建

(二创建下拉列表方式输入数据

1、“数据”—有效性—序列

2、两种方式:直接写、引用(三将一列中的两组数据分离 “数据”—分列

中文版PowerPoint教案 第一讲认识PowerPoint 第二讲美化幻灯片 第三讲幻灯片的放映与打印 第1讲初识 PowerPoint

一、功能作用

二、操作界面

三、演示文稿的基本操作

四、文档视图方式

一、功能作用(一编制演示文稿(二制作幻灯片

(三用以做报告、演讲和授课等

二、操作界面

(一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栏、状态栏(二幻灯片/大纲列表区(三幻灯片编辑区(四备注区

三、演示文稿的基本操作

三、演示文稿的基本操作(二编辑

1、添加文字(占位符、文本框、自选图形、艺术字、表格

2、右击幻灯片选项卡(1剪切(移动(2复制

(3新幻灯片(4删除(5隐藏

三、演示文稿的基本操作(三保存、关闭与打开

1、保存(另存为、加密保存、打包

2、关闭(Alt+F4

3、打开(Ctrl+O

四、文档视图方式(一普通:编辑幻灯片(二幻灯片浏览:整体显示效果(三幻灯片放映:预览放映状况(四备注页:添加备注

第2讲美化幻灯片

一、文本格式(一文本选定、移动、复制(二格式设置

1、“格式”—字体

2、格式工具栏

高职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与反思 第3篇

【摘 要】当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普及大中专院校,开设范围广,但由于种种原因使得计算机基础教育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为此,在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授课前、授课中、授课后三个角度提出了解决办法,在培养学生应用性和创造性能力方面做出了一些积极的尝试。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授课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9-8283(2010)07-0208-01

近年来,作为高校学生的必修公共基础课,《计算机应用基础》得到社会越来越高的关注度,做为一名长期在教学一线工作的教师,就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授课内容常换常新,增加教师备课工作量。受课程特点限制,计算机基础的教材处于不断新老接替的过程,教师备课压力较大,对课程内容不容易把握。

授课对象个体差异较大,授课效果难令人满意。计算机基础课程开设的范围广,涉及文理科各个专业,且均在入校第一年开设,对学生情况不了解,且入校程度参差不齐,授课效果常常很难令人满意。

理论性和操作性知识点并存,授课方法过于单一。许多老师都认为计算机基础就是操作课,讲讲操作过程就行了,这就造成学生只会做老师讲过的某一题目,换个说法变个形式,就做不出来了。或者在考试过程中,对一些考查原理概念性的客观题常常拿不准。

针对以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从教师授课的角度,从课前备课、课中授课、课后反思几个方面着重谈谈如何解决。

1 课前备课,既要备课程,又要备学情

备课是每个老师从一走上讲台就要研究和琢磨的工作,备课到底要怎样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知识都是一些看似简单容易的内容,由于学生入校时程度不同,且课程开设范围涉及全校学生,这些看似简单容易的知识点通过教师讲解并使全体学生真正掌握并灵活运用并不容易。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对课程内容仔细揣摩,更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对知识的重难点加以梳理,找到学生理解的“瓶颈”在哪里,并从中寻找突破点。而且针对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的现状,在备课时要按照分层次教学的理念,在课程内容上准备充分些,既要有新知识的拓展又要有基础知识的回顾。

比如,在《ACCESS数据库基础》中,学生对数据表视图和设计视图的概念不好理解,我们在备课时要从回顾WORD的视图入手,让学生理解数据表视图和设计视图只是一个数据表的不同显示环境。

另外,专业不同但学习的却是同一门计算机基础,而且学习这门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把计算机当做工具来辅助他以后的学习和工作。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充分考虑不同专业的专业特点和特色,使授课内容经过一些小的变通,使之灵活多变、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专业。

2 课程讲授,既要讲透原理,又要注重应用

计算机基础的知识点很琐碎,不系统,教师讲授起来很容易出现繁琐、啰嗦、无条理的情况,且也不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授课的过程不是知识点堆砌的过程,原理性的东西一定要讲透,这样才便于学生在实际中应用。比如,在《ACCESS数据库基础》中,学生对数据库和数据表之间的关系总是搞不懂,在建数据表时,新建一个表就先新建一个数据库,结果弄得有几个表就有几个数据库文件。这就是学生对数据库的概念不理解,对ACCESS存储数据文件的原理没搞清楚。再比如,在《计算机基础》中,学生对内部存储器和外部存储器总是分不清楚,这其实就是学生对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没有理解。而且,教材内容的变换更新,其中一些原理性的概念和知识其实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原理讲透以后,对知识点的理解就会上升一个层次。在讲透原理的基础上,还要注重知识点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具体的应用实例,让学生理解“学以致用”才是我们最终的学习目的。比如,在《EXCEL》中的分类汇总和筛选,我们就可以拿全院学生的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单做例子讲解,既直观又实用。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计算机辅助工作和学习的优越性,这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很有效的。

3 课后反思,既要总结教学内容,又要总结教法经验

当老师的都有体会,同一次课先后给不同的班级上,却会有不同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善于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力争在以后的教学中达到最佳的授课效果。一节课结束后,课程内容安排是否得当,对重难点的处理是否有效,有没有造成学生新的学习障碍,这些都需要我们反思和总结。比如,同一个知识点,先讲什么后讲什么,是很有讲究的,因为新知识点的传授不仅依赖于教师的授课水平、表达能力,更依赖于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和认知特点。比如,在《ACCESS数据库基础》中讲到对数据表的筛选,筛选有三种不同的形式,先讲哪一个后讲哪一个,如何引导和过渡到新的知识点,不同的形式会得到不同的授课效果,如若不慎,反倒会弄巧成拙,造成学生理解上的障碍。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再是蜡烛,教师应该是油灯,活到老学到老,上好课既是教师的心愿,也是学生的期待。学习的目的重在应用,将知识转化为工作和学习的原动力,计算机教育是培养学生现代意识和时代素质的有效平台,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应用性能力方面我们任重而道远。

げ慰嘉南:

[1] 王延红.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分析.2009-05

[2] 娄枫.浅谈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国科技信息.2006-10

中职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与反思 第4篇

授课内容常换常新, 增加教师备课工作量。受课程特点限制, 计算机基础的教材处于不断新老接替的过程, 教师备课压力较大, 对课程内容不容易把握。

授课对象个体差异较大, 授课效果难令人满意。计算机基础课程开设的范围广, 涉及文理科各个专业, 且均在入校第一年开设, 对学生情况不了解, 且入校程度参差不齐, 授课效果常常很难令人满意。

理论性和操作性知识点并存, 授课方法过于单一。许多老师都认为计算机基础就是操作课, 讲讲操作过程就行了, 这就造成学生只会做老师讲过的某一题目, 换个说法变个形式, 就做不出来了。或者在考试过程中, 对一些考查原理概念性的客观题常常拿不准。

针对以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我们从教师授课的角度, 从课前备课、课中授课、课后反思几个方面着重谈谈如何解决。

一、课前备课, 既要备课程, 又要备学情

备课是每个老师从一走上讲台就要研究和琢磨的工作, 备课到底要怎样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知识都是一些看似简单容易的内容, 由于学生入校时程度不同, 且课程开设范围涉及全校学生, 这些看似简单容易的知识点通过教师讲解并使全体学生真正掌握并灵活运用并不容易。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对课程内容仔细揣摩, 更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对知识的重难点加以梳理, 找到学生理解的“瓶颈”在哪里, 并从中寻找突破点。而且针对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的现状, 在备课时要按照分层次教学的理念, 在课程内容上准备充分些, 既要有新知识的拓展又要有基础知识的回顾。

比如, 在《ACCESS数据库基础》中, 学生对数据表视图和设计视图的概念不好理解, 我们在备课时要从回顾WORD的视图入手, 让学生理解数据表视图和设计视图只是一个数据表的不同显示环境。

另外, 专业不同但学习的却是同一门计算机基础, 而且学习这门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把计算机当做工具来辅助他以后的学习和工作。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充分考虑不同专业的专业特点和特色, 使授课内容经过一些小的变通, 使之灵活多变、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专业。

二、课程讲授, 既要讲透原理, 又要注重应用

计算机基础的知识点很琐碎, 不系统, 教师讲授起来很容易出现繁琐、啰嗦、无条理的情况, 且也不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授课的过程不是知识点堆砌的过程, 原理性的东西一定要讲透, 这样才便于学生在实际中应用。比如, 在《ACCESS数据库基础》中, 学生对数据库和数据表之间的关系总是搞不懂, 在建数据表时, 新建一个表就先新建一个数据库, 结果弄得有几个表就有几个数据库文件。这就是学生对数据库的概念不理解, 对ACCESS存储数据文件的原理没搞清楚。再比如, 在《计算机基础》中, 学生对内部存储器和外部存储器总是分不清楚, 这其实就是学生对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没有理解。而且, 教材内容的变换更新, 其中一些原理性的概念和知识其实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原理讲透以后, 对知识点的理解就会上升一个层次。在讲透原理的基础上, 还要注重知识点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具体的应用实例, 让学生理解“学以致用”才是我们最终的学习目的。比如, 在《Word》中的表格问题, 我们就可以拿课程表做例子讲解, 既直观又实用。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计算机辅助工作和学习的优越性, 这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 是很有效的。

三、课后反思, 既要总结教学内容, 又要总结教法经验

当老师的都有体会, 同一次课先后给不同的班级上, 却会有不同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善于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 力争在以后的教学中达到最佳的授课效果。一节课结束后, 课程内容安排是否得当, 对重难点的处理是否有效, 有没有造成学生新的学习障碍, 这些都需要我们反思和总结。比如, 同一个知识点, 先讲什么后讲什么, 是很有讲究的, 因为新知识点的传授不仅依赖于教师的授课水平、表达能力, 更依赖于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和认知特点。比如, 在《ACCESS数据库基础》中讲到对数据表的筛选, 筛选有三种不同的形式, 先讲哪一个后讲哪一个, 如何引导和过渡到新的知识点, 不同的形式会得到不同的授课效果, 如若不慎, 反倒会弄巧成拙, 造成学生理解上的障碍。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师不再是蜡烛, 教师应该是油灯, 活到老学到老, 上好课既是教师的心愿, 也是学生的期待。学习的目的重在应用, 将知识转化为工作和学习的原动力, 计算机教育是培养学生现代意识和时代素质的有效平台, 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应用性能力方面我们任重而道远。

摘要:当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普及大中职学校, 开设范围广, 但由于种种原因使得计算机基础教育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为此, 在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角度提出了解决办法, 在培养学生应用性和创造性能力方面做出了一些积极的尝试。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授课

参考文献

[1]王延红.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分析.2009.

计算机二级公共基础知识题库及答案 第5篇

答:读栈顶元素#读栈顶的元素#读出栈顶元素

(2) 在面向对象方法中,信息隐蔽是通过对象的______性来实现的。

答:封装

(3) 数据流的类型有______和事务型。

答:变换型

(4) 数据库系统中实现各种数据管理功能的核心软件称为______。

答: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5) 关系模型的数据操纵即是建立在关系上的数据操纵,一般有______、增加、删除和修改四种操作。

答:查询

(6) 实现算法所需的存储单元多少和算法的工作量大小分别称为算法的` ______。

答:空间复杂度和时间复杂度

(7) 数据结构包括数据的逻辑结构、数据的 ______以及对数据的操作运算。

答:存储结构

(8) 一个类可以从直接或间接的祖先中继承所有属性和方法。采用这个方法提高了软件的______。

答:可重用性

(9) 面向对象的模型中,最基本的概念是对象和 ______。

答:类

(10) 软件维护活动包括以下几类:改正性维护、适应性维护、______维护和预防性维护。

公共计算机基础论文 第6篇

关键词:实验报告;实验教学;实验预习;实验报告模板;电子实验报告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3) 05-0000-02

1引言

近年来,高校对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逐步提升,实验报告成为检查考核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之一。书写实验报告是实验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书写实验报告,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不但能使学生将理论和实验进一步联系起来,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也为学生今后从事科研、撰写毕业论文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然而,在实验报告日益被重视的同时,在其使用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2实验报告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一般都要求学生在实验结束后填写并提交实验报告,教师对实验报告进行批改,课程结束后对实验报告进行归档,通过对实验报告的检查来检验评价实验教学的质量。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1实验报告与实验过程脱节。通常,学生在实验课上完成实验操作,在课后书写实验报告。学生填写实验报告时往往要努力回想课上实验的情形,然而由于时间上的脱节使得填写的内容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实验过程和结果,因而也就不能充分地发挥实验报告的作用。2.2纸质实验报告存在诸多缺点。传统纸质实验报告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实验教学的要求,且逐渐暴露出诸多弊端。首先,纸质实验报告的填写、批改和反馈整个过程会花费很多的时间。实验报告批改和反馈效率低,学生也就不能及时获得教师评价,了解需改进之处,从而降低了实验教学的效果。其次,纸质实验报告在填写内容上会有局限,如对于一些较复杂的图形形式的实验结果不易表现,且篇幅有限。再次,纸质形式不便于查阅往届实验报告,不便于对学生实验报告的情况进行统计汇总,从而不利于全面评价实验教学效果。总之,纸质实验报告的形式不符合教育现代化、网络化发展的要求,同时,大量纸张的使用造成很大的浪费且存储不便。2.3实验报告抄袭现象严重。目前很多高校都存在这样的现象:学生书写实验报告就是应付了事,随便填填,甚至抄袭,一个班上交上来的实验报告就那么几个版本,实验抄袭现象严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实验报告通常在实验课后完成,容易出现实验报告抄袭现象;纸质实验报告传递方便,也为抄袭提供了便利;当然,学风不正也是原因之一。总之,抄袭现象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使得实验报告流于形式。2.4实验报告中各栏目的设计有待改进。至今,仍有很多高校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还在采用通用的实验报告模板,这样的实验报告模板是有待改进的。首先,不同课程、不同类型的实验都共用统一的实验报告模板,使得实验报告没有针对性,不能有效发挥实验报告的作用。另外,很多栏目的内容在实验指导书上已经写明了,如实验项目名称、实验目的、实验环境、实验内容等,让学生照抄在实验报告上,不仅对于提高学生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没有实际帮助,也降低了实验教学效率。

3针对实验报告的改进措施

为了提高实验报告的质量,充分发挥其在实验教学中应有的作用,提出了以下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3.1加强实验前的预习工作。实验课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独立完成实验任务,因而实验预习非常重要。为了让学生做好实验预习,教师应提前将下次实验任务发布给学生,并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实验预习。学生在实验课前应阅读实验教材或实验指导书,了解实验目的、实验内容等,完成实验预习报告。教师应在实验课开始时对实验预习情况予以检查,可以以提问或检查实验预习报告的方式。实验预习做好了,可以提高后续实验环节的质量和效率,从而提高实验报告的质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实验报告抄袭现象的发生。3.2改进实验报告模板的设计。根据不同课程、不同类型实验的特点来设置实验报告中应该包含的栏目,对于实验项目名称、实验目的、实验环境、实验内容等在实验指导书中已写明的栏目内容,直接将其导入到实验报告模板中,从而使每个实验项目分别对应一个有针对性的实验报告模板。3.3及时提交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最好当堂完成并提交。这样既能使实验报告的填写内容与实验操作过程紧密联系;又能从一定程度上避免课后提交实验报告容易产生的抄袭、复制现象;还会使学生产生一定的紧迫感,课上实验效率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对于某些实验,即使无法当堂提交,也应在规定时间内及时提交。3.4制定实验报告批改规范,认真批改实验报告。首先,应制定实验报告批改规范,教师要严格按照此规范认真批改实验报告。教师批改实验报告时不能仅仅给出一个最后成绩,而应该指出实验报告上的错误,并给出对应的评语和成绩。这样,学生才能从每次实验报告的批阅结果中了解到自己存在的不足和需改进之处,从而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实验能力。同时,教师的这种认真负责的批改态度会感染到学生,使之更加认真地对待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的填写。另外,应严禁实验报告抄袭、复制,一经发现,一律以零分处理,从而对实验报告抄袭现象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3.5采用电子实验报告管理系统。相对于纸质实验报告,电子实验报告有更多的优势。首先,电子实验报告便于填写,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的表现形式可以多样化。其次,对于学生的电子实验报告的查询、分析、统计更加便利。再次,采用电子实验报告提高了批改和反馈的效率。另外,电子实验报告便于存放,避免了大量纸张的浪费,更加环保。

目前已经有一些高校自主研发了电子实验报告管理系统。例如,基于网络的实验报告管理系统使得学生上传电子实验报告更加方便,教师可以借助网络来评阅电子实验报告[1];通用实验报告网络化管理系统可以对多门课程的实验报告进行管理,具有通用性[2];基于 B/S的实验管理系统包含了对于实验报告的在线提交功能,方便了对实验报告的收集整理[3];有的系统还带有抄袭识别功能[4],利用此功能就能够发现相互抄袭的实验报告并给出及时的处理,从而能有效遏制实验报告抄袭行为。

4结论与展望

为了提高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实验教学的质量,解决目前实验报告存在的诸多问题,对于实验报告的改革势在必行。虽然不同高校在这方面采取的措施不尽相同,但都是为了充分发挥实验报告在实验教学中应有的作用。随着计算机教育现代化和网络化的发展,实验报告的电子化将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5]。将一些新技术、新方法融入到对实验报告的现代化管理中,同时配套相应的制度和措施,将会更加有效地发挥实验报告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绍卿.基于网络的实验报告管理系统[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2(5):70-72.

[2]方淑梅,梁喜龍,冯乃杰,等.通用实验报告网络化管理系统[J].辽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6(3):232-235.

[3]王建宏,刘嘉勇.基于B/S的实验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通信技术,2010,43(6):135-136+139.

[4]胡明晓.一种带有抄袭识别的电子版实验报告管理系统[J].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0(1):45-50.

[5]黄凤良,徐明,吴文婷,等.实验报告自动生成系统设计[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1):48-52.

公共计算机基础论文 第7篇

一、进行教学改革

北京理工大学的李凤霞教授曾讲过:“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 社会需求千差万别, 教学对象程度参差不齐, 无法使这门课程做到一本教材、一个模式, 无法使课程内容不变、教案不变、习题不变。所以, 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一) 充分调研

为使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达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 就必须深化教学改革。调研是教学改革的必要前提, 是改革的依据。

1. 在新生班级中进行摸底调查。

开学初, 任课教师在新生班级中进行摸底调查发现:约10%的学生已掌握基本操作技能, 约20%的学生只会操作其中的一部分, 约20%的学生仅限于上网聊天, 还有近50%的学生对文字排版等操作一无所知。

2. 召开学生座谈会。

为了不闭门造车, 在期中召开了2008级新生座谈会, 参加座谈会的代表按要求收集了本班级同学的意见及建议, 师生共同探讨当前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努力的方向。

3. 访问毕业生。

访问的毕业生主要有文职工作者、管理者及计算机操作员, 了解当前社会对计算机知识及技能的需求方向, 获取第一手材料, 为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提供依据。

4. 组织有培训经验的教师座谈。

进行过培训的教师, 能够了解到来自不同岗位的学员对计算机技能的需求, 这正是我们应该教给学生的知识。

(二) 制定课程改革方案

经过充分调研, 系主任及教研室的老师进行深入探讨, 提出课改方案。

1. 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是把成绩和个性指标相近的学生分在一个层内, 把教学目标分层化解于教学内容的安排、作业练习的布置、学习方法的指导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按不同的要求进行评价,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进取心, 让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就感。在《计算机基础》的分层教学中, 通过计算机操作测试, 将班级中的学生划分为A、B两个层次, 分别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案及习题等。鼓励A层次的学生参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及ITAT技能大赛, 鼓励B层次的学生参加省计算机等级考试。

2. 案例驱动、工学一体。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强调的是操作技能的培养, 所以将授课环境安排在机房更科学、合理, 学生可以边学边练, 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 实现工学一体。传统的教学模式, 理论教学一般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对于课时少、内容多、知识新的计算机课程来说是不适应的。为弥补传统教学法的不足, 设置学生喜闻乐见, 又包含若干个知识点的教学案例, 通过对具体实例的分析和讲解,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 进而提高他们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案例驱动”教学法, 是通过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教学任务而进行的教学活动, 具有将实践融入教学过程的突出优点,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及职业能力。当给学生设置作业时, 应当让其面对一个新问题, 能够运用已储备的知识及现有的资源, 使问题得到解决。例如, 在学习Excel部分时, 设置的案例是学生熟悉的“学生成绩表”的制作, 该案例的“学号”字段包含的知识点是“自动填充”、“总分”涉及的知识点是“自动求和”, “名次”排列的知识点是“排序”, 而查询或找出成绩不及格的学生, 使用的则是“条件格式”及“筛选”部分的知识等。“职工工资表”案例, 则可以使学生学习到求和、求平均值及复杂的公式计算、分类汇总、制作工资条、自定义填充序列、选择性粘贴及利用图表向导制作柱形图等。

二、进行考试改革

考试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的考试对建立先进教学理念、设置合理教学内容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对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实现培养目标有着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

(一) 考试改革的原因

长期以来,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考试, 主要采用试卷考核方式, 考试之后, 再集中批阅试卷、统分、进行试卷分析等。这种考试方式相对于计算机公共课来说存在很大的弊端。

1. 考试不能起到促进教学的作用。

本人在多年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平时学习不认真, 到期末才埋头苦学、死记硬背, 这样的学生往往还能考出比较高的分数, 这属于“会答题但不会操作型”;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属于“会做不会答题型”的, 这些学生基本技能很熟练, 但由于不能准确地使用计算机术语答题, 使考试成绩受到影响。试卷考试模式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很容易走进应试教育的误区。

2. 考试内容不科学, 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及要求。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是, 造就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现行计算机基础考试是学院各专业统一试卷, 统一标准, 考试侧重于理论知识考核, 而能力考核指标不明确, 有些技能性的知识也无法用试卷进行考核 (例如:汉字录入速度测试) 。而且, 使用纸质试卷考试很容易造成理论知识偏多, 加上教材建设原因, 不可避免地出现考试内容陈旧, 试题更新不及时等现象, 这样既不能反映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真实情况和实际的技能水平, 又不能紧跟科技发展步伐, 将新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 不利于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 改革考试的几个方面

为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实际应用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们能够把所学知识与实践有机的结合到一起, 具有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就必须用一种灵活有效的考核办法。

1. 合理调整评分标准。

以往的考试评分标准, 期末的考试比重过大, 无法反映学生平时的创新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将成绩的评分标准重新调整:作业、课堂创新与课堂表现、综合设计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将作业所占分值比例加大到占总成绩的50% (其中, 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占总成绩的20%、创新能力占总成绩的10%、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占总成绩的20%) 。课堂表现及出勤情况占总成绩的10%、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40%。创新能力主要提倡学生对学习中的经验、心得体会、应用技巧等闪光点进行总结, 在每一个章节结束时以书面报告或课堂汇报等形式交流, 可作为创新能力加分计入学生总成绩, 这主要反映学生的收集、捕捉、处理信息的能力, 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2. 改革考试方式。

改革以往单纯试卷考试的形式, 借鉴国家及省级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经验, 引进“无纸化”考试方法和技术, 不仅操作部分用计算机上机操作考试, 而且理论部分也要采用计算机开展“无纸化”考试。“无纸化”考试题库量大、涉面广、并且有汉字录入考核部分, 借用省级计算机等级考试系统, 学生只要输入自己的考号后, 计算机便自动抽题, 自由组题, 方便灵活, 各题目都会给出一组操作要求, 学生按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 完成若干实例;交卷后, 由计算机统一阅卷, 在节省人力物力的同时, 又保证了考核成绩的准确、公平、公正。避免了纸上答卷所无法克服的作弊行为, 同时有效克服了高职学生纸上谈兵的弊病, 使学生真正走出会打游戏、会上网聊天就会计算机操作的误区, 能够考核出学生掌握技能的真实情况。

三、改革阶段性成果

通过两年的教学及考试改革实践, 目前, 学院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计算机应用能力都有了很大提升, 考试已逐步走上正轨。学生期末考试的合格率达到了95%, 而且在省大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中, 学生的通过率也有了大幅度增长。更可喜的是, 2008年黑龙江省包括本科院校在内, 仅5名同学取得全国“正保杯”ITAT技能大赛的国家级决赛资格, 而本院的于钦勇同学就是其中的一位, 并取得优异成绩, 为学院在该项赛事上实现了零的突破, 这大大提高了学院的声誉, 也鼓舞了参与教学及考试改革的各位教师。然而, 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及考试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需要任课教师和广大学生长时间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

摘要:《计算机基础》课程设计中, 既要突出知识性和基础性, 更要强调素质养成和技能训练;在教学中, 要深化教学改革和考试改革, 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职教育,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考试改革

参考文献

公共计算机基础论文 第8篇

二十一世纪,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计算机对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计算机操作和应用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人素质与能力的重要标志。目前,高校已普遍开设了《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并实行计算机等级考试制度,这是高校计算机教学普及并推动计算机教学水平提高所采取的重要措施。如何结合军事院校的实际情况,融合计算机最新知识,更好地培养学生使用和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尤为重要。

2 课程分析

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 2000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软件、Excel电子表格、Power Point演示文稿、计算机网络知识、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系统安全的基本知识等。该门课程以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的形式,一般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熟悉计算机及其常用办公集成软件的操作方法,以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的能力,让其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道德,以适应信息时代人才的需要。

2.1 课程特点

从计算机学科和近几年的学生实际情况来看,《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特点如下:

(1)发展迅速,内容更新快。计算机的发展速度是非常惊人的,软、硬件的更新换代日新月异,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更新速度飞快。

(2)实践性强。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计算机基础课意在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脱离应用的教学毫无意义。

(3)要求有一定的教学条件。计算机基础课的实践性较强,对硬件要求较高,如需要配备多媒体教室和足够数量的机房等。

(4)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由于学生的教育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差异,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也不相同,水平有高有低。

(5)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因为计算机不同于其它学科,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而且还有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所以对教师的要求就比较高。

2.2 课程难点

在该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个“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问题:

首先,计算机基础知识中的有关计算机组成及其工作原理的问题。这些抽象概念较为枯燥、难于理解;

其次,计算机基础知识中数制之间的转换问题。转换方法中的知识点多,容易混淆,学生难于掌握;

最后是Microsoft Office软件的操作性很强,操作步骤的繁琐让学生更易遗忘。

3 教学方法

3.1 抽象概念形象化

一般来说,概念是抽象的,是对事物本质的高度概括。因此,教学过程中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已获得的知识,适时、确切地使用比喻是十分有效的形象记忆概念的教学手段。

按照教材上的定义,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分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其中硬件系统分为五大部件: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其中“运算器”和“控制器”统称为CPU,它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存储器”用来存放程序和数据;“输入设备”用来接收用户输入的原始数据和程序;“输出设备”用来把存放在内存中由计算机处理的结果转变为人们能接受的形式。为便于学生理解计算机系统的组成,教师可以这样介绍:计算机的“硬件”相当于人的躯体,“软件”相当于人的思维,“中央处理器”相当于人的大脑。

为了让学生更易于理解计算机的工作过程,可以把它比喻成人脑的工作过程:例如,如果要计算“3+2=”这样一个数学式子,那么把大脑的工作过程细化来看,首先要通过人的眼睛或耳朵接收这个信息,眼睛或耳朵的功能就相当于“输入设备”的作用;这个信息会暂时存放在大脑里面,这就相当于“存储器”的作用;之后大脑会对“3+2”进行计算,得到结果“5”,这就相当于“运算器”的作用;同时“5”这个结果也会在“存储器”中暂时存放;大脑发出命令,整个工作过程都由神经中枢控制,这就相当于计算机中“控制器”的作用;最后再由“口”说出或“手”写出结果,这个过程就是“输出设备”的作用了。通过这样的比喻,学生就可以对计算机的组成及其各部件的工作原理等抽象概念有更加直观、透彻的理解。

3.2 激发兴趣

在计算机教学中,若能将教材中的知识点结合实际应用,赋予学科一定的生命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能调动起来。比如:在学习对文档的排版时,教师可以事先制作好文字内容相同的2个文件:一个未排版,另一个用Word的各种技能排版出精美的效果,分别放映给学生看,学生一对比,便有了学习的欲望。又如:在学习幻灯片制作时,教师可以适当地在课件中加入一些动画效果,增加趣味性,让学生觉得神奇,迫切想自己动手去做。这样,学生就会认真听课,积极思考,兴趣也就被激发了。

3.3 多媒体课件的作用

多媒体教学软件是今天最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特别是对于从事计算机学科的教师,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尤为重要。一个优秀的课件不仅可以很好地帮助教师向学生形象地展示大量的相关信息,而且也是教师专业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直观展示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容易领会和接受知识。

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种类繁多,各有特色。比如,目前国内外比较流行的教学制作软件有:Microsoft Office Power Point,Adobe Acrobat Reader Professional,Macromedia Authorware和Founder Author等。通常,较为简单的多媒体课件可以用Microsoft Office Power Point和Adobe Acrobat Reader Professional来完成,它们操作简单,比较容易上手;如果课件功能要求较为专业、复杂,则可以选择Macromedia Authorware和Founder Author。Authorware是功能强大、专业的Windows多媒体应用程序开发软件。教师可以几乎不需要任何编程知识,就可以制作出功能强大、效果丰富的多媒体课件;Founder Author(即方正奥思)是国内最优秀的多媒体开发软件之一,它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很有利于非机算计专业教师开发各类专业的多媒体教学软件。

4 教师素质

面对新的形式和任务,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对高校教师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与应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将是今后计算机基础课建设与改革的关键。每位教师都面临着一个新的“角色学习”和“角色创新”的问题,都要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这也是进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工作的核心。

4.1 更新知识

计算机这一学科的特点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终身学习,及时掌握最新科技信息。这样,在解答学生问题时,才能得心应手。比如,教学大纲中关于操作系统的教学内容是基于Microsoft Windows 2000,但是今天最新的操作系统已经是Windows XP和Windows VISTA。学生在课余或课后可能会询问这些信息,所以只掌握书本上的教学信息根本无法成为一名称职的教师。

4.2 科研能力

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高质量的创新人才,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动力所在。教师要在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把理论有机地转化为创新实践。这样,将有助于教师把握教育教学的动态,明确教育教学的改革方向,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5 总结

综上所述,《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已经受到各专业院校的高度重视,普遍成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同时,计算机技术发展飞速,知识衰减期短,技术淘汰快。所以,作为计算机教学工作的教师应该本着“面向未来,面向前沿,面向学生,面向应用”的观点,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不断刷新,对这门课程的知识储备不断完善,以适应不断发展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高珍,周李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思路与方法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8;18(3):123-124.

[2]宋轶夫.论布卢姆教学思想的本质和局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27(5):28-29.

[3]王红军,迟津愉,石飞.高职计算机课程分层次教学的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2007;9(7):38-39.

[4]姚辰松,张筱丹.谈高等农业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分层次分模块教学[J].

[5]宋掉,刘力,邹长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T-T教学模式与策略[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6(2):254-256.

公共计算机基础论文 第9篇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 学生素质差异大, 对计算机知识的了解与掌握程度参差不齐

我国从2001年就在中小学开设计算机类的相关课程, 但由于计算机类的课程并没有纳入学生高考的范畴, 再加上中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各个地域计算机配置有高有低等一些客观原因, 导致高职新生对计算机的了解和使用表现出很大层次的差异, 有的学生对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和使用非常熟悉, 这就导致在大学期间学习的有些内容与中学内容重复, 学习兴趣不高, 甚至将学习热情转移到上课玩计算机游戏中, 使得教学秩序很混乱; 而另一部分学生由于计算机知识基础薄弱, 基本上接近于“零起点”, 在学习上很是吃力, 甚至自动放弃本门课程的学习。

2.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在内容选取上表现出与专业知识衔接不明显, 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学生所学的专业, 所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的人才, 而一直以来,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都是采用的传统的六部分教学内容———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的应用、word文字处理软件、excel表格处理软件、powerpoint文稿演示软件、网络基础知识, 现在教师上课虽然也大都采用案例式教学、任务式教学、教学做一体化等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过程, 但所举的例子、所布置的任务大都每个专业都一样, 并没有考虑到专业需求的差异性, 也不能满足计算机对协助解决专业知识方面的问题。因为所学的计算机方面的内容没有针对性, 学生对于计算机能干什么感到很茫然, 学习兴趣根本不会提高。例如对于我院文秘专业的学生, 学生在大二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时, 还得请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来重新讲解一下word排版方面的内容,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浪费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精力。

3.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专任教师匮乏, 大多数都是由相关专业教师兼任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是在全院开设的一门必修公共课程, 并且大多数专业都是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 这就导致师资力量明显不够, 别说质量, 数量上都很难达到要求。所以其他相关专业的教师只要懂一点计算机知识, 就“赶鸭子上架”, 充当起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老师。有的教师是从早上上到晚上, 根本没有时间备课、研究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4.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评价体系还有待完善

俗语说“不以成败论英雄”, 这就说明任何一件事情不能只注重结果, 而要更重视过程。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只通过最后一次考试或者上交一个作品并不能真实反映出一个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能力。教学评价具有教学的导向作用, 不准确的评价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一种好的评价体系应该有鼓励学生的部分, 对学生的学习好的部分要有认可, 不足的地方要指出, 以便其认识到问题之所在, 避免一棍子打死的“优良合格不合格”的简单结论[1]。所以该门课程的教学评价要重视过程, 要多元化。

5.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材内容单一, 不能充分体现出高职教学的特点

现有的高职类教材都是以知识讲解为主, 案例和项目很少, 有的老师实践经验很少, 所以就照本宣科, 没有开发新教材的能力。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有不同的要求, 所以教材的知识体系结构、教材的难度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 是否适合市场的需要, 是否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 都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2]。

面对问题, 解决困难。我们要本着以学生为主体, 以突出培养能力目标的原则来进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体系的改革, 从而建立起具有高职特色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创新体系。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创新体系的建设

1. 因材施教, 实行分层次分类教学

由于普通中小学已经广泛开展计算机课程的教育, 所以高职新生在计算机知识方面的学习已经不是“零起点”, 我们在教学上就要兼顾生源差异, 以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

我们可以采用有针对性的分层分类教学模式。分层分类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 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在新生入学初, 可以对学生进行一次摸底, 然后在摸底的基础上进行分班分层次教学。提高班可以增加考试附加分, 以期达到更高的效果; 而对于基础班, 只要完成大纲所规定的项目就可以了。这样既为优秀学生提供了提高的机会, 也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如果由于条件限制, 高职院校不能实行这种分班教学, 那也可以在班内实行分组制度, 根据入学计算机水平的初试, 客观地把学生分为几组, 有针对性地为每一组设定教学计划, 可以要求基础差的学生完成基础任务就可以了, 而基础高的学生可以多增加一些扩展性的任务, 这样做可以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在本课程学习完成后都有所收获。

2. 创新教学内容, 要有专业针对性

( 1) 对教材中的内容要进行调整, 减少抽象的理论知识。高职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要点是以够用为主, 所以计算机中专业性很强的理论知识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很显然是过度的也是没有必要来学习的, 这部分可以让有学习余力的学生作为提高内容来课下学习。

( 2) 计算机知识要与专业知识相融合, 要有针对性。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相关知识的时候有不同的需求, 这就要求我们任课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有针对性, 在任务布置和案例讲解的时候都要与相关专业知识相衔接, 这样学生才能学以致用。例如我们在讲解excel表格处理软件的时候, 针对市场营销专业, 我们讲解的案例和布置的任务有销售统计表、商品订货单的制作等; 针对建筑工程专业, 我们讲解的案例和布置的任务有工程预决算表、常用水电计算表的制作等内容。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学习的内容与学生专业知识密切相关, 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

3. 教学方法要多元化, 让学生变被动学为主动学

传统“讲授 +实验”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用于高职教学, 尤其是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不是光说不练就能会的课程, 它是一门纯操作性的课程, 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领着学生练, 并且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来让学生主动地去练。“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教学做一体化”等教学方法要综合运用, 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职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以职业活动为导向, 课程的各方面的设计都要尽可能取材于实际的工作流程, 要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

4. 进一步完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评价体系

教学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并不能通过一次考试就能展现出它的全貌。我国教育评价改革倡导“立足过程, 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评价考核应由三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平时出勤 + 课堂表现, 占总成绩的20%; 一部分是过程考核, 如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等各部分的阶段性实践考核, 占总成绩的20%; 还有一部分是期末考核, 分为两个小部分, 一部分是理论成绩, 占总成绩的30%, 另一部分是实践成绩, 占总成绩的30%。并且我们的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都是采取网络自动抽题的方式, 由学院购买的计算机考试系统自动出题, 这样既避免了学生互相抄袭的现象, 也减少了教师阅卷的工作量, 并且使评价过程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

5. 编写适合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材

鼓励教师根据自己所在院校的学生的认知情况来编写教材, 并根据不同专业需要有针对性的例举案例, 把不必要的传统抽象的计算机理论知识过滤掉, 以任务的形式将计算机知识串成一条线, 以达到即使教师不讲解, 学生也能够按照教材上讲解的步骤完成相关的操作。使教材成为学生手中的“计算机字典”。

三、结束语

针对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体系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认为该门课程在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材建设与管理、教材立体化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方面的改革都有待于进一步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加强, 同时提出了建设高职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创新体系的思路, 并在学院《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上进行了实施,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总之, 计算机公共基础教育可以推动计算机知识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也是高职学生的一门职业技能。如何将计算机公共基础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如何建设好适合高职院校需要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体系, 是我们每一个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师所要深思的问题。

摘要: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必修的一门技能性的课程, 是高职院校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分析了高职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五条高职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建设的想法, 并在学院《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中得到了实施,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体系建设,计算机公共基础,高职教育

参考文献

[1]黄雄华, 周巍, 蒋伟贞, 等.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1, (1) :99-101.

[2]杨红.高职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3, (6) :107-108.

[3]富成华, 崔殿军, 王平露, 等.项目式教学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 2012, (11) :28

公共计算机基础论文 第10篇

教育部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简称教指委)编写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即计算机基础教学“白皮书”(2006)明确指出:计算机基础教学在本科教育中与数学、外语一样,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同时还有实用性、不可替代性;它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具有比其它课程更为直接、更为深远的作用;本科培养计划中计算机基础是不可缺乏的一部分。

经过多年实践,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为了深化教学改革,搞好计算机基础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本文对省内部分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调研。通过对调研情况的分析和总结,对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产生了一些想法,现通过该文加以阐述。

1 我国高校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1.1 计算机基础教学总体构架

为使计算机基础教学良好发展,引导其向更加科学、更符合教学规律方向持续发展,教指委在白皮书中提出了“1+X的课程设置方案”(如图1所示)。

“1+X”的方案即:大学计算机基础+若干必修/选修课程。在规划必修/选修课程时,可根据学生所在专业的不同需求,制定合适的必修和选修课程,也可将典型核心课程整合,构造新课程。

1.2 程序设计课程与专业需求的结合存在不足

国内大多数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设置均直接或间接地依据教指委白皮书“1+X的课程设置方案”设置了相应课程。也有一些重点大学,根据学校自身的情况,在课程设置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丰富的课程体系。

目前国内高校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程序设计类课程主要有C、C++、Java、VB、VFP、Fortran等课程。不同高校所开设程序设计课程的语种以及开设范围都会有所差异。多数高校会结合不同的专业需求,开设多门程序设计课程,也有些学校全校只开设一门计算机公共基础程序设计语言(比如VB),还有少数高校仅把程序设计语言作为选修课。各校开设程序设计课程的总课时多者可达到90多课时;少则也有60多课时。

根据笔者对江苏省高校的调研,绝大多数高校都会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程序设计课程,不同的专业在选择程序设计课程时,理工类专业多选择C、VC++、JAVA,文科类多选择数据库技术,如SQL SERVER、ACCESS、VFP,医学类、农学类则多选择VB,也有部分理工科、文科类选择VB。

总体来看,多数院校程序设计语言课程与专业需求的结合度不够。即便不同专业选择了不同的程序设计语言,但在教学内容方面也较少有与专业结合的应用实例。

1.3 教学目标存在偏差

目前,很多高校为了提高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质量,会用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率来衡量教学质量的高低,这就使得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的教学重点围绕计算机等级考试展开。

过于强调等级考试通过率,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与专业教学的脱离。教学内容始终围绕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展开,使教学内容单一化,难以体现程序设计课程与专业结合的应用性特征。这样的教学目标忽略了基础性与应用性的结合,忽视了对学生利用程序设计解决本专业相关应用问题的能力培养。

1.4 教学管理模式过于统一

多数高校对同一门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管理采取“五个统一”的管理模式(即“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教材、统一课时、统一测评”),这种方式虽然为教学的开展与考核带来了便利之处,但同时也带来了与专业需求结合不紧密,教学效果不明显,课程价值不高的弊端。

1.5 部分程序设计课程在技术上存在较严重的滞后性

当今市场主流程序设计技术是.Net平台上的开发技术以及Java技术,数据库的主流技术是SQL Server、Oracle和Access。而大多数高校却仍然在开设VB,较多的高校还在开设VFP。

随着程序设计课程在中学的逐步普及,江苏省内相当多数的中学开始学习VB程序设计,VB课程在高校继续开设似乎有重复学习之嫌,同时,在技术上VB也应该被真正采用面向对象技术的VB.NET所取代。

而VFP在技术上则更加落后,微软已经宣布到2014年停止对它的技术支持。VFP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也培养了大批的数据库爱好者,但它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少,其自身技术上存在不足,已不能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同时美国公司对Visual FoxPro的采用也显著下降。即缺乏市场的支持,技术上又存在不足,最终导致Visual FoxPro未能被微软公司把它加入到目前的主流开发技术.NET的大家庭中。

计算机技术发展异常迅猛,如果高校的教学不能紧跟时代的发展需求,而是让大学生去学习即将被市场淘汰的技术,显然无法满足大学生对新知识、新技术的追求,更加无法满足社会对计算机技术的先进性和应用性需求。

2 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2.1 构建新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体系

针对不同专业对程序设计知识的不同需求,程序设计教学的语种及内容应该具有不同的选择与设置。根据教指委的白皮书建议,结合不同专业特点和对程序设计知识的不同需求,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该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灵活性,同时兼顾实用性与先进性,具体划分如下图2所示。

由图2可以看出,变革后的教学体系中必修课由1变2,但程序设计类科目增加,以体现程序设计技术的先进性与实用性。X部分增加更多的选修课,以满足不同专业及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在对新课程体系的具体实施上可采取分类对待,试点改革,积累经验,逐步展开的策略。

分类对待就是对工科类与非工科类专业区别对待。因为工科类专业对程序设计思维能力有较高要求,所以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仍以等级考试为教学重点,通过增加课时讲授与专业结合的综合实验项目,来兼顾等级考试与专业需求。非工科类专业对程序设计课程均以限选课形式出现,但仍属公共基础课程范畴,选修时必须全班整体选修,开课学期可放在大二上学期进行,其教学内容不再以等级考试为中心,而是以专业需求为导向。

试点改革就是选择部分专业试点开设一些新的(目前未开设的)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如VB.NET、C#、Java、Access)。比如,根据校内调研,商学院会计、市场营销专业教师认为,ACCESS数据库技术比VFP更贴近市场需求,目前单机版的会计软件基本采用AC-CESS数据库,网络版数据库基本采用SQL SERVER和ORACLE。学习ACCESS数据库既可以满足专业需求,又可兼顾等级考试(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需求。因此,可考虑会计、市场营销专业改学ACCESS,并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又比如,机电工程学院的电器自动化专业,对.Net平台上的程序设计技术有需求,可考虑开设C#程序设计课程。

积累经验就是通过局部试点,积累教学资料、教学经验、培养教学师资队伍。同时,还可以通过把新增设的但短期内无法大面积开出的一些程序设计课程(如VB.NET、C#、C++、Java)作为公选课开设,从而为后期程序设计语言的更替做好准备。

逐步展开就是随着教学条件的成熟,结合等级考试语种的调整、高校程序设计教学新趋势、新动向等情况,用新的程序设计语言替代较老的语种。比如:待时机成熟管理类、经济类专业均开设Access数据库程序设计课程,替换原来的VFP;VB课程用VB.NET加以替代,C用C++或C#加以替代。

近期,考虑到师资队伍人手以及教学经验、教学资料积累的不足,还有计算机等级考试科目设置的具体情况,当下的改革试点应该选择非工科类专业加以局部试点,同时对于那些对.Net平台程序设计技术有明确需求的工科类专业增设相应课程。

2.2 分类别制定教学计划及相应的教学大纲

考虑到不同类别专业对程序设计能力需求程度的不同,在制定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时,要加以区别对待。

工科类专业需要通过计算机等级(二级)考试,因此应该增加程序设计语言课时。考虑到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总课时增加比较困难的情况,在保持总课时不变的前提下,进一步缩减计算机基础(一级)课时,增加程序设计课时,并灵活安排课时分配,比如把增加的课时放在等级考试之间开展等级考试强化教学。在制定大纲时,分两个学期开设的程序设计课程仍然是一门课程,只是把一级削减的课时放在程序设计教学中,并放置在开课后的下一学期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开考前施行。而课程考试在前一个学期完成,考前强化学时不进行课程考核。同时,在开课学期增加课外自修机时,并加强管理,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编程能力。

非工科类仍基本维持现有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可适当增加与专业结合的教学内容,比如引入与专业结合更紧密的应用案例,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从而改进教学效果。制定大纲时基本知识点以够用为准,不必围绕等级考试大纲进行教学。教材的选用或编写,也要更多考虑专业需求,而不再是与计算机等级考试内容对接的程序设计教材。

2.3 实践教学改革

计算机基础教学从本质上看就是实践教学。各学科专业学习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目标是一致的,即将计算机技术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善于应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专业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简言之,就是培养本科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实行理论与实践课程相分离的课程设置模式将打破原有的实验附属于理论课程的模式,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既并行又相互独立、相互联系,会有力促进实践教学的深入发展。

在教学模式确立后,还有许多工作需要进一步开展,尤其需要重视实践教材或实验指导书的编写工作。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从原有理论课程和实验中提炼出来,既要保证与理论课程有一定的相关性,同时也应增设与相关学科、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相符合的综合性应用内容,使实验课不再是对理论课内容的简单验证。

基于上述考虑,实践课程的独立设置,并不是将原有课程的课内实验内容的简单分离,而是要精心选择一些综合性的实验项目,独立设置教学大纲,独立考核,且考核方式采取上机考试、大型作业(大作业报告+分组答辩考查)、平时练习成绩综合评价机制,采取强调过程的考核机制,而非一次性的结果考核。对于大作业可采取课程设计的形式进行。

考虑到实验大作业可能比较耗费机时,应该提供免费开放机房的时间,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便利。

2.4 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

2.4.1 倡导面向过程的教学方式

美国高等教育一般非常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每门计算机课程的实验学时都不少于课程总学时的一半,而且实验、平时作业和测试要占课程成绩的70%,期末考试成绩只占总成绩的30%甚至更少!这充分说明了他们的教学理念是面向过程的重能力教育,而非我们的应试教育!

为了时时监督整个教学过程的好坏,教学过程成绩构成环节与传统考核方式基本一致,即:学生作业、平时小测验(或提问表现)、期中考试、实验报告、期末考核等形成性考核环节。为掌控教学进度及学生问题所在,关键要加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提问环节。常用提问/回答的方式与学生交流,鼓励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不要惧怕犯错误,借助此过程暴露学生思维的漏洞,当场讨论并予以纠正,使学生在思辨中得到能力的提高。这一面向过程的教学设计虽然给授课者带来了很大的工作量,但对掌控整个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益处。

2.4.2 改进教学方法

开展案例驱动或问题驱动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效果。比如,VB的传统教学中,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与VB的控件知识相脱节,而且对每个控件的各项功能还会非常详细地介绍,这样会导致学生在学习程序设计过程中很盲目,前后知识不连贯,动手能力差,随之丧失学习兴趣。优化后可将书中知识点打散,把程序设计知识点与控件知识点融合在一起,通过编程案例来学习控件及语法知识的运用,最后再进行总结。再比如,程序设计课程的语言基础部分,内容多而枯燥,用时多效果差,同样可采取打散后分解到程序设计题目中加以讲解的方式进行。

2.4.3 创建自学模式

为学生创建良好的自学环境,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具体方式如下:

1)规定必须完成的自修时机。由于一门课程的课时有限,无法承载很多教学内容与教学期望,因而为提高教学效果,需要为每位学生提供免费自修机时,为课外上机实践提供保证。在自修机时内,学生可以分组完成实践课程的大作业,也可以完成要求自主完成的验证实验,同时,平时小测验及期中考试均可安排在自修机时里进行。对于课外学生自修机时的实行,应该设立一定的考核机制,避免学生的逃课及作弊行为,真正发挥该措施的实际效果。这种自主上机的方式在很多高校都在施行,比如南京大学、南京理工大学。

2)网络资源。每门课程均应构建相应的教学网站,为学生提供教师的多媒体教案、相关电子文档、配套的应用软件系统等学习资源。这种方式丰富了教学手段,缩短了教学时间,开辟了学生自学的天地。

也可以为每门课构建一个QQ群,由老师定期为群中提问做出解答,也便于群中同学相互之间交流。

3)辅导答疑。每学期制定辅导答疑时间表,给出每门课程的答疑时间和地点,学生可以利用这个时间解决自己的疑问。

2.5 进行考试方式的改革

通过调研可知,许多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都已经采用考试系统进行无纸化考试。考试系统的使用可提高命题和评阅效率,从而为教学效果及时有效检查提供有力的帮助。

为了更好地推进面向过程的教学方式,在引入自修机时的基础上,应该充分利用考试系统构建各学习阶段的测试卷,让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地点利用自修机时完成每学期2次的平时测试(即期中考试和期末考前摸底测试),每次均应该由任课老师来巡视检查,避免出现冒名顶替现象。同时,提高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使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各占总成绩的50%。加强平时阶段性测试,通过自修机时加以完成。这种加强过程控制的方法既可为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提供第一手资料,也可为学生查漏补缺提供具体的方向。

2.6 师资队伍建设

2.6.1 各课程教师队伍构成

由于计算机基础教学面向全校,学生众多,为确保教学质量必须保持现有计算机基础教学队伍的稳定并适度加强,同时应利用好信息技术学院和其它学院及部门可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力量。

对于需要过通过二级考试的工科类专业,安排专职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优质师资开展教学工作。

对于不必通过二级的非工科类但选修程序设计课程的专业,由于课程放置在专业限选课内,其师资来源可由三部分构成:计算机基础课程专职教师、选课学院具备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能力的教师、其它来源内外聘教师。考虑到非工科类专业程序设计课程开设的目标是更紧密地与专业相结合,更好地为后继课程服务,各选课学院应该鼓励本院教师讲授程序设计课程,并加强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研究,并由信息技术学院指定的课程负责人,共同制定适合专业需求的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比如,商学院各专业可在VFP或ACCESS课程中任选一门课程作为程序设计限选课程,并鼓励其专业教师提出授课申请,由信息技术学院课程负责人负责审核聘用。

对于目前暂时不能大面积开设的选修课(比如C#、VB.NET、JAVA、C++等),一旦有学院选修,则可安排计算机基础教学部3-4位老师负责一门课程加以建设,需要时也可以聘请计算机专业教研室的教师进行教学工作。

2.6.2 计算机基础专职教师队伍的建设

考虑到计算机行业的特点,对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学校应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使他们能安心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比如在年终考核方面应该更多考虑其在计算机基础教学方面做出的贡献,而不能要求该部门教师与其它部门教师一样完成相同的科研工作量。同时,要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提供必要的培训,以便能够跟上飞速发展的技术进步,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另外,也要避免简单地把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从专业教学中分离出来的思路,只要分清教学的主次,让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能够讲授一门计算机专业课,对其自身的发展及更好地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都是有益的,这对于高校计算机教学的长期健康发展也是很有意义的。根据调研,有些高校目前就没有专门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部门,而是整个计算机学院的教师都要可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而且其通过率也不错。只要各项措施安排得当,教学效果也不会受到过大的影响。也许目光放得更长远些,高校专职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将最终消失,计算机技术的教学将完全融入到与专业密切结合的各门专业课程中去,这也许会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2.6.3 实验课教师队伍建设

由于目前实验课程大多已经独立成课,因而要建设一支稳定而高素质的实验师资队伍,并让他们进行实验课程的教学,而不是仅仅进行实验设备的维护。要重视对实验教学人员的培养,并提出相应的考核激励机制,使从事实验工作的教师以教学为荣,自觉提高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

3 结束语

作为一所年轻的应用型本科学院,在办学过程中不能简单模仿重点院校及办学历史悠久的一些老高校的办学特点,应该在吸取有益经验基础上办出自身的特色,形成自身的后发优势。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应该重点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所学的应用技术应该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具有先进性、实用性的特点,使学生所学的实用技术在毕业时能够学用一致、学以致用。

作为一所市属院校,学校的未来将在南京战略指导下向前发展,而南京的未来将努力成为中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城和中国的软件名城,电子信息产业将成为南京的第一支柱产业。这些都需要每一位大学毕业生掌握更多的电子信息技术,从而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投身于南京的建设大潮。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办学方向为地方院校如何搞好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国家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课程建设”项目组.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课程建设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组委会.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公共计算机基础论文 第11篇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实践

随着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成了历史的必然。但是城乡差别、城市差别及生源的差别,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方面也就必然有所差别。根据教育部高等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1+X”课程设置模式,我校采取了“计算机文化基础”逐步过渡到“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模式。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已经成为我校新生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也是我院本、专科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课。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改革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大学生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其教学效果会直接影响学生继续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兴趣。如何通过该课程使更多的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产生兴趣,成为该课程改革中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课程定位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首先要明确课程定位。该课程的教学对象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课程应该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学生学习的目的是应用计算机先进技术解决本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也为后续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应该具有基础性、先进性和应用性。

基础性。“大学计算机基础”要和大学英语、大学数学一样要具有基础性,即突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技术。

先进性。“大学计算机基础”和其他基础课程有很大不同,这就是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决定了计算机知识更新很快。因此计算机基础课教师应该随时把计算机的新技术、新研究成果等先进内容引入课堂,充分体现其先进性。由于教材出版有一段周期,教材内容的更新很难跟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速度。因此,计算机新技术、新知识往往不能完全展现在教材中,需要教师随时关注计算机发展动态、前沿技术和新成果等,把这些内容引入课堂,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应用性。计算机课程的特殊性表现在它有很强的应用性。改革后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很容易从“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大量操作内容转化为全理论教学,从而转向重理论轻实践的方向。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数中,有机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成为这门课程的一大重点和难点,值得着重研究和探索。

(二)理论教学内容改革

“计算机文化基础”升级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从根本上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变革。课程教学内容除了保留了“计算机文化基础”中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微型计算机系统、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基础和多媒体技术基础,还增加了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技术基础、软件开发方法、常用软件介绍,对操作系统的讲解从以前具体操作的讲解过渡到加入部分理论知识的讲解,不再用大块时间讲解OFFICE操作,而是把OFFICE实用操作放在实验教学中由学生自己完成。

三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这种升级一方面给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对教师本身也是一种考验。教师必须尽快地适应,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否则,很难上好这门课,使学生一进入大学就失去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或产生畏惧。对于很多没有进行过软件开发的教师来说,要为学生讲解软件开发的过程和思想也是很困难的。如果能把自己开发软件的一些经历和切身体会栩栩如生地讲给学生听,不仅能使学生听懂,还很容易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

从几年的教学情况来看,大约三分之二的学生感觉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技术基础、软件开发方法的学习比较困难。因此如何把握这些内容的深度,讲透、讲好,使学生真正地掌握所学知识,是教学组织和教材建设中要重点探索的问题。

(三)采用任务驱动式实验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应该考虑信息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内容的组织上也要考虑生源的不同。根据学生自身水平及今后发展目标等不同情况,我们规划了分层培养方案,基本型培养方案面对一般学生强调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方法的掌握;目标定位在使绝大多部分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掌握该课程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开放型培养方案面向优秀学生,除掌握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教学方法以开放式项目的开发、研究为驱动,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和实际水平,灵活机动地选择定制合适的实验教学学习方案,切实提高自身计算机水平,提高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

虽然学生们对实践教学内容掌握情况不同,但这种实验教学方式,驱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教学任务,有利于自学能力的提高。不少学生很快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比如,为学生会编排会报、为自己或他人制作演讲稿、制作个人网站等,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要使学生都顺利完成实验教学内容,只靠教学计划内安排的学时是很难的,尤其是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进校时计算机操作能力差距很大。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开办讲座、业余上机或者通过网络教学资源,尽快缩小学生操作计算机的差距。

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很容易完成“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如果对他们的要求和其他学生一样,他们很容易放松自己,找不到目标,荒费时间。对于这部分学生,我们采用开放实验的办法,为其提供机时,安排一些他们感兴趣的学习任务,一方面锻炼了学生,一方面为我们发现人才创造了条件。这些学生可以为教学资源建设出力,在学生中出能起到积极主动的影响,调动身边同学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四)注重学生基本理论和能力的考核

为了使学生重视学习过程和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该彻底改变一次考试决定学生成绩的做法。我们采用了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办法,平时成绩的考核采用递交设计、实验报告,现场测评,学生完成综合实验以及出勤的情况;期末采用上机考试的方式,主要考核学生的基本理论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考试成绩反映了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与传统的考试方法相比,更加客观、科学地评价了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资源建设

教学资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2006年“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被评为学院优秀课程,2007年该课程成功申报了省级优秀课程。我们深感网络教学资源在实施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目前网络教学资源正在完善中,网络平台已建设完成。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网站上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其中包括教学大纲、课外辅导材料、试题库、模拟考试系统、实验素材、样例等),今年打算增加一些视频节目等。

提供基于WEB的网上考试系统,教师可以根据章节任意组题,学生进行课后测试,自动评分,为学生课后自测提供了条件。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方便了教与学,同时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我们在课程教学网站、实验素材库、习题库、课件库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这些工作对教学現代化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作为课堂教学空间的有益拓展,网络化教学可以整合各种资源,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它是一种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可以真正实现教学资源共享,能大大增加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二、“1+X”课程设置的模式

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我们把握一个原则,即“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是起到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的,而后续课程的教学即专业计算机教学则在更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在本专业领域中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水平,必须协调好两者之间的配合与衔接。作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第二层次,“计算机技术”要讲授一门高级语言程序设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可以在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训练中,较深入地学习和理解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同时也能学会利用高级语言编制应用程序。高级语言有很多种,讲哪一种语言好?不同情况应区别对待,我们的做法是: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理科学生开设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语言这门课程。因为VB容易上手,直观形象,制作完的作品是Windows下的应用程序,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时面向对象的可视化编程方法与当前发展的潮流相适应。通过学习VB使学生熟悉集成开发环境,了解对象的概念和事件驱动程序的基本特性,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语法、编程方法和常用算法,最终达到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问题的能力。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文科学生,我们认为VB、C等语言没有什么实用价值,还是讲一些数据库应用知识更为有用。目前我们已对经管系的一些文科专业开设了Visual Foxpro,这门程序设计课程也是目前先进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软件开发环境与平台,学生学习这一工具,既可以对数据库知识了解掌握,也可以进行程序设計,还可开发应用程序。虽然VFP不是开发数据库应用程序的最好语言,但它却是数据库入门的较好语言。它的集成开发平台与汉化环境让学生便于理解、便于上手,对将来学习其他数据库编程软件也很有用。

在完成计算机教学的两个层面,即“计算机公共基础”和“计算机技术”教学后,我们对第三个层面的教学采用了选修课的方式,把X中的课程作为选修课,这样一方面可以加强课程的基础性,另一方面可以让不同专业的学生有机会学习这门课程。我们现在开设的选修课程有平面设计、网站开发等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营造了一个多样化的计算机学习氛围。

三、结束语

公共计算机基础论文 第12篇

1 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教学中产生的问题

1.1 课程内容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包括这样几个内容: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基本知识, 网页浏览和接收、发送邮件操作, 基本操作, W O R D操作, EXCELL操作和POWERPOINT操作。我校的考核方式采取了以证代考, 学生拿到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证书这门课程就通过, 不再在学期末安排考试。这样的话, 该课程就和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紧密联系起来。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改革后有这样几个板块:选择题、基本操作、打字、WORD、EXCELL、POWERPOINT和上网。那么课程就围绕这些内容展开, 我们的教学过程不能仅仅是让学生懂得知识、掌握一门技能, 还要让学生学会学习, 培养其发展所需的能力。该课程最低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 最高目标是培养自我学习和合作的能力。

1.2 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有了这样的教学目标那就开始教学吧。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难度并不高, 但是对于高职高专层次的学生怎么展开教学却需要讨论。

计算机知识有两种不同的学习系统:一种是侧重知识的学习, 注重概念、原理和理论的学习, 前后知识能够连贯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另一种是侧重应用部分的学习, 从实际入手, 着重训练其实践操作能力, 注重掌握应用技术和方法。

以往的教学方法都侧重于前一种, 对学生强行灌输知识, 教师在前面演示操作过程, 一步一步讲解, 还要强调注意事项,

里吧嗦一大堆。学生先是在下面听, 然后上机练习。在这种机械、枯燥的教学方法下, 刚开始学生因为要拿证书还有动力学习, 久而久之学生这点动力就消失殆尽, 能够坚持下来的所剩无几, 大部分都没有了兴趣和学习的动力。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累, 教师也很累, 教学效果不高。

2 教学改进

2.1 教材选取

改变教学方式首先改变教材。摒弃那些只讲技能而没有训练、理论多而实践少的课本, 选取那些以案例教学的教材, 从案例中学习和体会技能的运用, 并且需要有实训教材支持。我校最早选用的也是那些只讲理论的教材, 学生需要大量记忆各种操作过程, 遇见习题还是不会上手。后来选取了案例驱动教材, 学生愿意学, 各种操作也逐渐熟练。

2.2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育学家苏姆林斯基说:“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 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何激发并且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关键问题[2]。在该课程里, 有理论部分和实践操作部分。理论部分里有很多不好理解的内容, 比如说字符的编码等。教师可以将理论部分用F L A S H或A U T H O R W A R E等软件做成形象生动、容易理解的课件, 教师不用嘴巴干说, 学生不用使劲去想象了。实践操作部分以案例驱动, 但需要有奖励机制。在案例驱动中, 案例难度要逐渐加大, 给学生一些有挑战但是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任务, 这样学生会有成就感和满足感, 这一点会在下面小节里详细说明。

2.3 改变教学方法

首先, 转变师生角色。把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的教师形象转变为帮助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促进者。教师在课堂上不需要费尽口舌讲那么多, 少讲一点,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主完成课堂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有什么困难教师要积极启发和引导学生自己解决困难, 不要学生有什么问题教师都给其现成的答案。期间教师需要管理课堂秩序和调节课堂气氛。

其次, 教师需要明确该节课的授课内容, 在讲授过程中配合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内容重点讲解, 讲完以后选取有针对性的习题进行练习巩固记忆。这个时候学生开始练习, 教师就转到辅导的角色上, 辅导学生完成任务。其中对于打字这一块需要安排特定的时间给学生, 并且规定速度。在以后别的授课中要穿插测试, 这样学生才能保持他最快的打字速度。每一个软件讲完之后增加难度, 安排一个大作业给学生去做, 比如讲完W O R D之后可以让他出一个电子板报或者平面广告之类, 教师给出参考主题或者学生自己选择主题去做, 涉及的内容可以是社会主题, 可以是校园主题, 甚至可以是其他课程的板报。每一个软件讲授完成后都让学生做这样一个大作业, 每一个作业都有难度, 但是学生可以参考课本或其他案例可以完成, 他会将这个作业做得尽可能完美。同时, 也培养了学生们相互合作的素养。每节课都给学生适当的放松时间,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在学期末的时候留出一周左右的时间给学生练习, 这时期练习的主要内容是实训教材上的案例和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模拟软件。实训案例是让学生继续熟练各种操作, 而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模拟软件则是要让学生熟悉考试界面。这个期间, 教学过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布置任务后学生要自己独立完成。学生必须做大量的练习, 教师则是辅导答疑, 这对共性的问题集体讲解。

第三, 学生喜欢玩游戏, 不要激烈地反对和制止。现在都是九零后的学生, 自我和反叛意识都比较强, 教师越是反对玩游戏学生可能越要玩, 到最后情况会很糟糕。教师要融入到学生中去, 利用他们这一点建立奖惩制度, 若是完成任务可以给学生留有游戏时间, 没有完成则不能游戏。这样在学生想要玩游戏就必须完成任务, 按标准越早完成任务那么游戏的时间就越长。对于没有完成任务的学生, 下次课要加大练习强度, 减少其玩游戏的时间。

3 结语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的基础课程是伴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而开设和发展的。现在计算机类的课程都面临着课程改革的问题, 如何提高教学效率成为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 我们通过对计算机公共基础这们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作为平台, 从中探索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法, 提高教学效率, 促进教学体系的完善与创新, 把学生培养成不仅具有熟练技能而且具有探索与合作良好的素养的新一代高等技术性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孔令德.计算机公共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上一篇:慢性鼻窦炎并鼻息肉下一篇:镍接触性皮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