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技术的新发展

2024-08-15

音频技术的新发展(精选11篇)

音频技术的新发展 第1篇

温室园艺本身是一种高科技含量、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集约化农业生产方式。荷兰作为温室园艺生产大国,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 温室园艺生产的规模越来越大, 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温室技术和栽培技术的结合越来越紧密, 形成从播种、育苗、栽培到采收、分级包装、贮藏保鲜到商品化等各个环节的技术配套体系。温室生产平均产量以番茄为例, 从1950年的7.7 g/m2增加到2000年的52.5 g/m2, 现在的目标产量是100 kg/m2, 创造了当今世界的最高产量和效益水平。

随着全球经济的调整、能源费用的急剧增加, 从业人员的减少和法律法规的日臻完善, 荷兰温室园艺行业也在不断地进行技术变革, 新技术和产品非常注重栽培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更加注重温室园艺生产的节能和环保。下面就新技术和产品进行简单说明。

1. 增加温室透光率, 改善室内光照水平

(1) 采用格构式立柱由于温室规模日趋大型化, 温室型式更多采用高大型的VENLO型温室结构, 为了降低立柱截面对室内光照的影响, 采用格构式立柱, 从而缩小立柱产生的阴影, 改善室内光照水平。

(2) 立柱表面喷白处理一改过去钢结构件热镀锌的灰色, 通过立柱表面喷白, 增加立柱的反光效果, 改善光照水平。

(3) 扩大玻璃透光面积温室屋面玻璃采用大规格尺寸玻璃, 顶窗改为无窗框设计 (如图1) , 减少铝型材对进入温室光线的阻碍, 提高光照水平。

(4) 采用小截面中空铝合金天沟采用小截面中空铝合金天沟, 在增加保温的同时, 减少天沟阴影对室内作物的影响。

2. 温室节能技术

(1) 温室二层覆盖技术在温室的内部增加活动保温膜 (如图2) , 在增加作物生长区密闭性的同时, 缩小温室加温或降温空间, 节能效果显著。

(2) 浅层地能 (地源热泵) 技术在温室中的应用浅层地能是地表浅层 (土壤、地下水) 吸收太阳能、地热能而蕴藏的低品位能 (<25℃) , 利用热泵技术将这种可再生的低品位能量提升为高品位能量, 再释放到使用环境中的一种节能方式 (如图3) 。浅层地能有别于传统深层 (<5 km) 的地热能, 基本不受地域和气候的影响, 其温度相对恒定, 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新能源。

(3) 节能光源LED的开发与利用研究表明, 植物光合作用主要是利用波长为610~720 nm (波峰660nm) 的红橙光, 吸收的光能占其生理辐射的55%左右;其次是波长为400~510 nm (波峰450 nm) 的蓝紫光, 吸收的光能占其生理辐射的8%左右。因此, 开发这2个波段为主体的人工光源, 将会大大提高光能的利用率, 减少能耗。

LED (发光二极管) 利用半导体芯片作为发光材料, 当两端加上正向电压, 半导体中的载流子发生复合, 放出过剩的能量而引起光子发射产生可见光。

目前随着大功率LED的出现, LED光源开始在温室人工补光中逐渐应用。LED用于温室的人工补光可大大节约能源, 试验表明与传统高压钠灯和金属卤素灯等相比, 可节能50%~80%。

3. 温室优化通风控制系统

荷兰Priva公司针对种植番茄和甜椒的温室, 研制出一种优化通风控制解决方案, 在温室底部安装风扇 (如图5) , 风扇连接塑料通风管道进行强制通风。该系统在荷兰已被普及使用, 有效地调节了温室内的温度和湿度, 使其分布更均匀, 从而调节植物生长的微环境, 对病虫害的发生也起到抑制作用。

该系统具有多个进风通道, 具有空气混合腔, 可以把温室底部、顶部位置的空气及温室外面的空气在混合腔内充分混合, 让混合好的空气满足温度和湿度的要求后, 再由风机吹出去, 更有效地实现温室内温度和湿度的均匀分布, 使植物生长微环境更加理想。该系统可以集成到温室自动控制系统上, 通过气候控制系统对其进行控制。

4. 鱼菜共生的循环水利用技术

简单地说, 就是用养鱼的水对植物进行灌溉, 然后用植物灌溉后的排除液养鱼。荷兰的环保政策不允许温室种植者把灌溉的排除液直接进行排放, 所以他们必须把灌溉后的排除液进行回收再加以利用。

该技术就是将植物灌溉后的排除液进行消毒处理, 甚至去除鱼所不需要的成分等, 然后再进入养鱼过程中。反之, 将养鱼用的水经过过滤和消毒去除对植物有害的部分, 如一些细菌、真菌等, 保留对植物有利的部分, 如某些微生物等。

该技术可以减少环境污染, 提高营养液利用效率 (节水21%, 节肥34%) 。

5. 植物生理监测控制技术

对植物叶面的蒸腾进行监测, 配合光照等环境因子计算植物需水量, 并以此作为灌溉控制的参数和依据。

《人脸识别技术的新发展》阅读答案 第2篇

①《谍中谍4》中有一些令人炫目的场景:身在茫茫人海中,一眨眼的功夫已被潜藏着的对手认出,随即被盯梢;对手迎面走来时,你的手机立刻发出嘀嘀的报警声,上面已经显示他的姓名和信息……我们不禁要问:这是真的吗?事实上,这些情景不仅仅是电影特技,人脸识别技术已经让科幻成为现实。

②人脸识别的过程其实并不复杂。首先是人脸检测,即判断输入图像中是否存在人脸,如果有,便给出每个人脸的位置、大小;其次是面部特征定位,即对找到的每个人脸,检测其主要器官的位置和形状等信息;最后进行人脸比对,根据面部特征定位的结果,与数据库中人脸对比,判断该人脸的身份信息。这种生物识别技术与传统的身份鉴定方式相比,有着自身的特点。人脸识别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识别过程精度高、速度快,运用起来就更具保密性和方便性。[中国教育出版*~%#@网]

③硬件设备方面,苹果正在研究一些方法让用户使用人脸识别技术方便地开关和控制电子设备。这种技术最终会让iPhone和iPad具备人脸解锁功能。联想在新款的笔记本电脑上也配备了人脸识别技术,凭借这种技术,笔记本电脑的主人在登录系统时,就可以免去输入密码的麻烦而直接进入系统。

④网络应用方面,尤其是社交网络应用,很多社交产品开始利用人脸识别使影像信息和用户的社交网络个人资料连接起来。使用人脸识别技术,让普通用户的面孔直接与网站上的背景资料、好友关系匹配。

⑤腾讯推出了“搜搜慧眼”,这是一个基于人脸识别的社交产品。用户将手机切换到人脸识别模式,启动“明星脸识别”功能,“慧眼”会自动识别照相镜头中的.人脸,并将之拍下来;随后,它会在网上寻找与这张脸最相似的明星的脸显示出来,并对服饰、妆扮等细节进行点评。

⑥ 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技,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术日新月异的今天,高速发展的人脸识别技术将会有更广阔的舞台来展现其价值。也许就在明天,人脸将成为我们电子生活中的重要名片和标签。人脸识别技术将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16.文章的说明顺序是(1分)

17.根据文章内容,请你说说什么是“人脸识别技术”。(3分)

18.文章第①段《谍中谍4》中令人炫目的场景,侧重表现了人脸识别技术的特点。(2分)

19.“之前,人脸识别大多用于门禁识别或公安机关追踪等大型应用。现在,人脸识别技术已经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比如登录电脑、方便网络社交等都可以用到这项技术。”这是从文中抽出的一段话,将其还原,正确的位置应是(2分)

A.①和②之间 B.②和③之间

C.③和④之间 D.⑤和⑥之间

20.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苹果正在研究怎样让用户在开关和控制电子设备时运用人脸识别技术。

B.联想新款笔记本电脑的主人在登录系统时不用输入密码。

C.在网上找出与照相镜头中的人脸相似的明星脸是“搜搜慧眼”的功能。

白光应用的OLED技术新发展 第3篇

白光OLED在照明应用上的发展课题

关于在照明的应用方面.随着第一个产品即将问世OLED的潜力被寄予厚望.然而,特别是针对白光OLED应用,若要真正导入市场.其效率、寿命及制造成本等课题则有待进一步被发展以确保OLED技术未来的成功。

运用Novaled PIN OLED技术,可使红蓝绿二极管具高发光效率及更长寿命,目前该公司已经成功展示在顶部发光(top-emission)与底部发光(bottom-emlsslon)的发光结构上,并已超越许多便携式产品的技术需求。

NOvaled的双色光混合技术

Novaled有多种不同OLED类型的展示创下世界记录的高效率,其中包括绿光底部发光OLED,红光顶部发光OLED和白光OLED等。这些器件的使用寿命甚至超过具有相同射极系统的标准非掺杂式OLED结构的值。

Novaled所开发的PIN OLED技术是利用正极掺杂型电洞传输层(positively-doped hole-transport layer;P层).本质导电发光区(conductive emission zone;I层)与负极掺杂型电子传输层(negatively-doped electron-transport layer;N层)所组成的OLED三层结构中加入经过电子性掺杂的导电层。

这个做法是受到非有机LED技术类似的启发,主要的差异在于使用基于小分子的有机材料,取代基于原子的非有机材料.比起以相同层顺序的非掺杂型结构,此具高传导性的p/”掺杂型电荷导电层因可在接触面大量增加注入电荷,并且降低跨这些传输层的电压降而达到较高功率效率。

因此。PIN结构的做法也允许厂商使用较厚的传输层同时并不会有明显的电压降,甚至厂商可以在各种透明和不透明基板上整合高效率的顶部发光二极管。Novaled目前也针对这些技术开发了一系列特殊材料,确保Novaled PIN OLED这些技术可以顺利由实验室的规模移转到现有OLED生产线进行量产。

针对照明的应用,白光OLED结构一直获得长足的进展。如同其它颜色的光源,白光OLED在如何提升效率、如何提升寿命等议题上也被强烈的要求,同时在许多的应用上,针对不同的使用环境,也需要调整光线的光谱,以达到不同种类的白光范围,从显示出带点蓝白光的寒色系到可以发出黄白色的光线的暖色系,如此才能够提供客户在照明应用上更舒服的感受。

与只能发出单一颜色的白光OLED产品相比,透过m]crocavRy(微洞穴)效应的协助,OLED的发光光谱更可以大幅的扩大可见光频谱范围,意味产品可以利用两种不同光源混色达到白光。Novaled基于二种荧光射极器件已经针对白光OLED结构达到白光调整成果,此成果已被证明是对延长寿命与高效率方面最佳的方案。

通过改变掺杂型电荷传输层的厚度,mlcrocavBty结构可被修改而不影响其操作电压,例如纯白光亮度达到1,000cd/m2但是电压却可以降低到3.3 V,色彩坐标(0,34/0,35)(图1).估计这些器件以1,000 cd/m2的亮度,整体发光效率可以达到131m/W的程度.寿命超过15,000小时。

到温暖的淡黄色光线时.在1,000 cd/m2的亮度下发光效率更可以达到23Im/W,使色(坐标)落在(0.44/0.42),组件寿命更可以达到20,000小时以上。图2中,有一片几近为50cm2的大尺寸主动式白光OLED显示器,这项产品采用Novaled所开发的技术。为利用两种不同荧光光源混合成的大面积白光。

白光OLED的前景

这项白光OLED产品,目前已经准备好开始使用于显示器各种应用之上(例如:单色,白光、RGB宽屏幕显示器)和照明应用。此外,此技术亦适用于背光源的灯源使用。

但是,仍需要持续改善发光效率并让产品特性能够符合未来照明应用的需求。另外采用3种不同的结构来发光的OLED显示器需要更进一步提升发光效率与色彩度.未来才有机会用于一般消费性白光市场。

木材加工技术的新发展 第4篇

1 在木材方面我国的现实情况

1.1 我国木材资源的情况

我国作为一个资源十分匾乏的国家, 在资源使用情况上来看, 却远超其他发达国家。这样的情况对我国未来的发展十分不利, 所以, 如何建立一个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我国现如今的首要任务。在木材资源方面, 我国的木材资源也并不丰富, 随着木材工业的发展, 天然林资源严重枯竭, 我国的木材储备量在逐年下降, 并且下降幅度有上升的趋势目前, 我国木材年平均产量为6500多万吨, 木材的综合利用率仅为60%左右, 而发达国家木材的利用率一般均在80%以上, 有的国家如瑞典则高达9096吨以上。

1.2 我国木材加工技术的现状

由于木材加工机械制造业近年来没有新技术和新设计思路问世, 只有在降低切削加工的辅助时间和生产准备时间入手, 在实现数控化上进行深入研究。国外木工及人造板机械的数控技术普及有一定的进展, 木材加工、家具制造、室内装修技术正在逐步从传统加工向CAD/App/CAM集成化的方向发展, 家具和木材加工工业的FMS.CIMS阶段已经到来.大批量家具产品的自动化加工生产线已经形成体系, 柔性家具生产线技术开始形成理论体系, 木工机械发达国家基本垄断了家具加工生产线的制造技术.我国的木材加工技术的发展水平只相当于发达国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水平, 虽然在近年来引进了大量的技术和设备, 但仍然与我国这样一个木材及人造板加工的“世界工厂”地位难以适应。

2 提高木材加工技术的主要方式

2.1 加大数控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力度

就目前我国木材加工技术的发展现状而言, 仍处于发展中的阶段, 与其他发达国家将比较起来, 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其中,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数控技术的滞后, 因此, 我国木工机械技术要利用更多的科技技术, 不断开发和改进木工机械技术, 使数控技术能够广泛应用于木材加工过程中, 从而提高木材加工技术水平。对于数控技术方面, 要不断提高数控技术人员的水平和专业知识, 只有将数控技术方面工作做好, 才会使木材加工技术水平得到提高和发展, 从而促进我国木工机械技术长期稳定的发展。因此, 要高度重视我国数控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加大宣传投入的力度, 这样才能更快提高我国木材加工技术, 并缩短我国与其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 增强我国整体的综合竞争能力。

2.2 提高家具业的开发技术

家具业算是木材加工领域中的佼佼者, 家具业在木材加工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 要加强对木材加工技术的新发展, 提高家具业的木材加工技术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随着家具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家具的木材加工技术也在不断创新与改革, 生产商已经不再生产以往传统的手工家具, 逐渐采用机械化技术进行统一的生产, 然而, 这样的生产方式并没有取得较好效果, 实现自动化生产技术才家具业生产的终极目的。在整个家具行业中, 如果引入先进的自动化生产模式, 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 还可以提升家具业的整体综合竞争能力, 从而使木材加工技术和木材加工领域地位得到很大的提升空间。

2.3 先进的制造技术也是也是提升木材加工技术的利器

在提升木材加工技术的过程中, 光机电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为木材加工技术朝着精密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提供了契机。这些先进的制造技术, 在现代制材生产中, 通过对原木外形的光电扫描, 由计算机进行数据计算与处理, 求得原木的最大内接圆柱体, 确定原木锯切的加工方案, 使锯材的出材率大为提高。若能知道缺陷的准确位置并按最优原则锯割原木, 可提高板材的经济效益。在这些技术提升的同时, 木材加工技术的发展前景也是很可观的, 也为提升木材加工技术创造了可能。

3 木材加工技术的发展应与保护环境相结合

3.1 在木材加工中有效处理有机挥发物

木材中有机挥发物包括焦油、树脂、脂肪酸, 这些物质在高温加工, 如干燥、热压时挥发, 随着废气排出。这几种有机挥发物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 排放到空气中会使空气中的碳含量严重超标, 造成温室效应, 全球变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现如今, 研究人员提出了两种可实施的处理方法:首先, 将这些气体在高温下进行收集和燃烧, 使燃烧后的产物进入类似接触器一样的自动转换排气系统, 将其转换成对环境无污染的气体, 再排出。其次, 将这些气体变成固态或液态, 这样更利于废物收集和废物循环再利用。然而, 这两种方法在投入成本上价格都比较高, 很难被广泛应用到一般的木材加工制造工厂中。因此, 要采取相关有效的解决措施, 在做到既有效控制加工成本的同时, 又可以很好的保护生态环境, 减少资源的过度消耗。

3.2 电磁辐射也是木材加工技术中的一个难点

木材在进行加工过程时, 常常会产生大量的电磁辐射, 造成对环境的污染, 这是因为木材加工过程中红外辐射等电磁波加热技术对环境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 这种电磁辐射污染不仅对环境有一定的破坏性, 还对相关工作人员或周围居民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 引发更多潜在的疾病或其他症状。因此, 在面对这类问题时, 要采取相关对应的解决措施, 选择屏蔽性比较好的材料来对污染源进行有效的屏蔽或杜绝, 这也是治理电磁辐射污染的有效办法, 借鉴国内外成功的方案, 对木材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电磁辐射污染进行深入的剖析研究, 并采用科学有效的解决对策和使用材料, 加强对电磁辐射污染的屏蔽性, 从而保障了工作人员以及周围居民的身心健康, 改善周围生活环境, 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可以得知, 我国目前的木材加工技术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起来, 仍存在很大的差距。但是, 对着近年来我国相关技术人员坚持不懈的努力, 我国木材加工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在逐渐缩短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距离, 并能够借鉴国内外优秀的经验来对我国自身的木材加工技术进行不断的创新与改革, 从而大大提高了我国木材加工的技术水平, 促进木材加工技术的新发展, 使木材加工业在市场经济中长期稳定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江兴龙, 韩健.以人造板为例论我国木材工业发展的走向[J].世界林业研究, 2003 (1) .

[2]钱小瑜.我国林产工业现状及木材工业发展趋势[J].木材工业, 2009 (4) .

浅析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的新发展 第5篇

关键词:高电压 绝缘技术 有机绝缘材料

中图分类号:TM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7(b)-0064-01

高电压作为一个相对概念,本身并没有一个确定的划分界限,其存在完全依赖于电介质及其系统。因此,高电压与绝缘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始终备受人们的关注。以下笔者结合相关文献与个人所学,对高电压绝缘技术的基本情况进行叙述,并着重对有机外绝缘的应用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1 高电压设备外绝缘的范围

绝大多数电气设备都直接暴露在空气中作业,而这部分就属于外绝缘的范围。目前我们普遍将高电压设备的外绝缘分为两个方面:第一,室内设备的外绝缘;第二,户外设备的外绝缘。

2 高电压设备外绝缘的主要材料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电工陶瓷作为高电压设备的外绝缘材料存在与使用已久,可以说其本身电气性能是非常好的,而且还具有很好的环境稳定性。但因其受其材质的影响,可拉伸性能差,抗冲击能力则更差,且表面还具有亲水特性,所以在实际使用中难以抵抗雨闪电压低、污闪电压低的问题。因此,近些年来我国始终不懈地对绝缘材料进行研究和开发,并从国外引入了先进的绝缘技术,以此应用到高电压绝缘领域。目前高电压外绝缘采用复合绝缘结构材料,如:脂环族环氧树脂、聚四氟乙烯、乙丙橡胶、硅橡胶等,这些复合绝缘结构材料在电气性能上各有优缺点,缺乏一种满足高电压设备要求的有机外绝缘材料,仍需要不断地研究与改进。

3 高电压设备外绝缘面临的主要问题

户外设备的外绝缘相较于室内设备的外绝缘而言,其运行条件上要更加得复杂、多样,其面临的问题也更多。因此,在绝缘技术的研究上,对户外设备的外绝缘研究始终是高电压外绝缘技术的研究主体。

对户外绝缘所面临的问题进行详细地分析,有如下几点:第一,在雷雨天气下,由于雷击所造成的雷电过电压问题;第二,因电力系统故障操作,而引发的操作过电压问题;第三,在下雨天气下,高电压设备在工作电压下的雨闪问题;第四,因清晨露水凝于电气设备表面,而造成电气设备在工作电压下的露闪问题;第五,因电气设备长期处于户外作业下,其表面存在着大量的污垢,而一旦遇到潮湿气象在工作电压下势必会出现污闪问题;第六,电气设备的本身结构力在大风、覆冰、地震的拉、压、弯、扭下出现的机械负荷问题;第七,高电压绝缘材料在长期运行下,其逐渐变得老化、劣化。

而室内设备的外绝缘因受到房屋的保护,工作环境没有那么复杂,不会出现雷击、雨闪等问题。所以,室内设备的外绝缘问题也相对较少,常见的问题也就是露闪问题、污闪问题、操作过电压问题、设备本身结构力问题。

4 高电压设备有机外绝缘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4.1 有机绝缘产品在高电压设备上的优势

从第一代棒形悬式合成绝缘子开始,其就因重量轻、体积小等诸多优点,而被广泛使用。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有机外绝缘产品的不断发展与广泛应用,其性能更是在使用中不断优化。其中重量轻这一优点,恰恰在高电压设备生产安装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野外输电线路工程而言,其作用更为明显,优势也更大。

4.2 在高电压设备外绝缘中有机外绝缘材料的应用

有机外绝缘材料在绝缘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标志着我国绝缘技术走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也体现了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在电力工程中,绝缘领域中所应用的陶瓷产品中就含有有机材料。而在棒形悬式合成绝缘子中有机材料的成功运用与推广,更是有机外绝缘材料成功应用的一个重要标志。

直至20世纪90年代,经过相关电力科研人员的不断努力探索与分析研究,其他绝缘产品也被不断地生产出来,与此同时合成绝缘子技术应运而生,并得到了飞速地发展与广泛地应用。据不完全数据统计,当前的输电线路中合成绝缘子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整个绝缘子市场份额中也占据了将近10%的比例。可以说现阶段我国的合成绝缘子已经成为有机外绝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因如此,近些年来我国已经将加强对合成绝缘子技术的研究放在了绝缘子研究的主体地位,给予了高度重视与充足的人力、物力支持。目前我国的合成绝缘子技术已经达到了国际化领先水平,而其在促进电力工程进一步发展的同时,也使人们对高电压绝缘技术有了一个更加深层次的认识。

4.3 有机外绝缘产品的发展趋势

我们可以看到,有机外绝缘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广泛应用,不仅打破了传统电工陶瓷在绝缘行业中的垄断地位,更为绝缘技术建立了一个更为科学的研究与应用体系,有机绝缘技术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而现今电力工程中有机绝缘产品的广泛应用,更是充分地向我们展示出了有机绝缘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势必是不可限量的。因此,我国更应该不断加大对有机绝缘技术研究的投入,进而为创新绝缘技术,寻求更大的技术突破做铺垫。

5 结语

综上所述,希望通过该文笔者的阐述,能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绝缘技术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而有机绝缘技术的发展,更是为我国电力工程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高电压设备的绝缘问题奠定了全新的解决方向。因此,不断地开拓创新绝缘技术,寻求技术上的突破点非常重要,值得广大电力工作者继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健,李瑞.浅析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的新发展[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34): 151.

[2]陈明俊.浅析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的新发展[J].广东科技,2011(14):228-229.

[3]王静,周金.浅析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的新发展[J].科技资讯,2014(30):4.

[4]方建国,吴梦艳,朱珊珊,等.电机绝缘技术发展历程与方向[J].绝缘材料,2011(2):43-48.

俄罗斯制动技术的新发展 第6篇

同时机车车辆的发展包括货车轴重提高到25 t和30 t、集装箱列车的运行速度提高到120 km/h ~140 km/h、旅客运输中采用高速运行等, 都向制动技术提出了重要的课题, 即提高机车车辆制动装置的效率、降低维护和修理成本。

车辆制造中所使用的客货车辆的制动系统, 作为基本结构已经使用了半个多世纪, 几乎没有什么改变。过去的车辆在其性能方面的技术指标已经落后于现在的运用条件, 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制动技术就其特点而言是相当保守的, 因此, 所有新采用的技术方案都要比旧方案具有相应的安全稳定裕量。

现在, 标准结构的机车、货车和客车制动系统, 其主要缺陷都要综合起来予以消除。在车辆设备方面, 研制和试验了新型无管座的№483空气分配阀、由聚合物涂层金属管制成的管路无螺纹管接头 (可从根本上消除运用中的螺纹折断和大大增加无检修走行公里) , 还有新结构的折角塞门、闸瓦均匀松闸和磨耗的设备。在客车上用新研制试验的№242空气分配阀取代正在运用的№292空气分配阀。№242阀具有更高的运用可靠性, 并可完全与№292空气分配阀进行互换。研制了客车和电动车辆用的更为有效的防滑装置, 可大大减少轮对擦伤。

制动系统的执行部分也在进行改进。广泛使用的标准结构有一系列的运用缺陷, 这是依据技术让步制造的这种结构在结构特点上的必然结果, 这一点也不是秘密了。因此, 现在最迫切的课题是研制出新一代客货车辆用的多制动缸式的制动系统, 其主要特点在于不仅可在制动机的机械部分采用某些气动动力装置, 而且还可将其安装在走行部的承载件上。

在俄铁科院的科学指导下, 研究了货车制动机执行部分标准布置图的许多改进方案, 其原则是将统一的系统划分为两个机械上独立的子系统, 也就是采用转向架分别制动的方法。这种方案在逻辑上合乎制动机的发展方向, 但是按转向架制动的布置图目前所处的状态, 应当是在向将制动机执行部分布置在转向架上过渡过程中的一个中间方案 (图1) 。

这种布置更为合理, 因为它提供了一种根据转向架或者是车轴的垂直载荷调整其车辆制动力的可能性, 因而可降低车轮的擦伤率。结构的简易性促进了杠杆传动装置调节运营费用的降低, 并降低了总重, 提高了制动系统的效率。此外, 这种布置还为增加车体的有效容积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因为这有可能空出车下布置制动装置的空间。

制动系统部专家们研究了若干个在货车转向架上布置整个制动机执行装置的布置图方案。该机构是根据对转向架杠杆带动闸瓦单侧制动的标准结构进行分析和改造而研制的。建议的制动机结构包括一个或者几个制动缸, 它们既可固定在转向架的簧上部分, 也可固定在簧下部分。目前该设计方案还处在拟定设计文件阶段。

制动系统部还积极参加了铁路网东部货运繁忙区段上开行长大重型列车的工作, 完成了一系列与拟定制动机在特别复杂条件下的地方操作规程有关的课题。

此外, 最近几年还为货物列车研发了根据无线电频道对制动主管进行完整监控的装置, 可以大大提高长大重型列车驾驶时的运行安全。这一点是通过不断监测列车尾部制动主管内的压力和降低制动时的纵向力达到的 (图2) 。该装置可将列车由于尾部自动制动机不缓解而造成列车分离和运行途中由于车列中的自动制动机自然动作而造成停车的概率降至最低。

希望在直达货物列车中采用类似的装置达到以下效果:

制动距离缩短10%~15%;

紧急制动时的纵向力减小50%~67%;

闸瓦的使用寿命在降低车轮擦伤率的情况下延长约25%;

牵引动力的费用降低5%~8%;

这类列车的周转时间缩短5%~10%。

现在, 俄铁科院制动系统部正在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测定货车在主要货运线路制动时现有轮轨粘着水平的研究;

(2) 测定列车闸瓦压力实际值和制动装置在线路上的状态的运用试验, 并制定出与其规定要求相符合的措施;

(3) 制动装置中个别装置和元件的研制和试验;

(4) 车辆、机车、动车组车辆制动系统现有部件和元件, 包括制动机控制仪表 (包括机车上的装置) 、摩擦材料 (图3、表1) 、多制动缸式制动机布置图、防滑系统、高速机车车辆的盘形制动机和磁轨制动机的改进;

论多媒体技术的新发展 第7篇

有几个人能真正地理解“多媒体”这个词的内涵, 其中包括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什么才叫多媒体呢?如果用文字来很确切地描述出什么叫多媒体, 也许有点难。像日常生活中, 我们现在经常可以接触到的有很多, 像电影, 电视剧, 歌曲录制等等, 都离不开多媒体的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俗点的说法指的是把图像、文本、动画、声音等融为一体的技术。它的主要特点有集成性, 实时性和交互性, 其主要特点也就决定了它与传统的计算机系统的区别。总的来看, 多媒体技术正向二个方而发展:一是网络化发展趋势, 与宽带网络通信等技术相互结合, 使多媒体技术进入科研设计、企业管理、办公自动化、远程教育、远程医疗、检索咨询, 文化娱乐、自动测控等领域;二是多媒体终端的部件化、智能化和嵌入化, 提高计算机系统本身的多媒体性能, 开发智能化家电。

迎接21世纪国际竞争的挑战和教育改革的实践, 由于技术的进步, 特别是信息化步伐加快, 使这一教育观念转变过程, 不仅仅是思想解放, 更是一个实践推动的过程。数字化技术将文件处理带入了新的领域, 让人们可以用更快的速度生产文件, 用更便捷的方式修改图像和文件, 利用网络通讯把图像和文件迅速地传到四面八方。经过数字压缩, 从根本上解决了录像带资源长期保存的问题。

二、多媒体系统的构成及其关键技术

多媒体系统通常由以下几部分构成:主机 (个人机、工作站、超级微机等) 、声像输入、输出设备、控制设备、各类功能卡以及音频信号和视频信号实时多任务支撑软件、创作语言等。声像输入设备包括摄像机、录像机、录音机、激光视盘、CD-ROM、麦克风、电子琴键盘等。声像输出设备包括喇叭、立体声耳机、录音机、录像机、激光视盘、CD-ROM等。控制设备包括鼠标器、操纵杆、键盘、数字化仪、触摸式屏幕监视器等。功能卡包括图形、图像、声音处理卡, 通信卡、局网卡等。

多媒体系统的技术水平可以从其对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和视频信号的处理与控制能力来衡量, 它包括转换、集成、管理、控制和传输五种功能。其中, 转换是指把多媒体信息, 如照片、模拟声音等数字化以后由计算机来进行数据处理;集成是指综合应用各种类型的媒体信息完成所需的功能;管理和控制是指在应用媒体信息过程中对各种媒体信息进行剪裁和重新组合。目前, 多媒体系统对文字和图形信息已基本具备上述五种功能。对图像和声音信息已基本具备前四种功能, 尚不具备传输功能。

三、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蕴藏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时代的步伐把我们带到了21世纪, 面对信息时代, 世界上任何一件事物都是由信息组成的。网络、商务已经变成昨天的话题。人们工作依赖于信息, 生活还是依赖于信息。作为商务活动中最传统的组成之一的名片依旧据占着历史。

其实多媒体名片只是作为生活多媒化的起点, 倡导多媒体的多元化, 使多媒体不只应用在多媒体光盘上, 在“蓝牙”、“pocket”等新技术下使多媒体技术、概念真正的走进生活, 走进各个领域。设计和技术是同等重要的, 关键是把“前”的设计与“新”的技术相互结合, 用在设计上。首先是商务活动信息时代化的概念得以应用。其次是多媒体设计艺术、技术的大众化, 并突出公司的形象。目前国内外还没有把多媒体名片或i nt er net名片作为项目进行开发和设计制作。传统的名片还是统一天下, 只有多媒体光盘性质的公司简介。以多媒体名片作为一个多媒体应用的一个缩影, 国外在多媒体应用上要领先于我们, 比如数字化多媒体冰箱, 数字化多媒体房屋等。虽然我们硬件, 软件和国外有着一定的差距, 但是观念上我们要赶超国外。

四、在网络教学上的发展:

“多媒体”与“网络”的联姻促成了“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产生。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学媒体, 多媒体网络技术所具有的集成性、交互性、可控性、信息空间主体化和非线性等特点使其与黑板、粉笔、挂图等传统媒体有质的区别。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特有的优点使其对教学的介入, 不仅改变了教学手段, 而且对传统的教学、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极大地冲击了机器工业时代“大批量生产”形式的教学。目前这一技术正向着交互性、非线性化、智能化和全球化的方向推进。

五、总结

多媒体技术不仅是计算机技术的场革命, 而且必将导致电视技术的深刻变革。电视特技、动画制作技术及图文电视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已经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电视技术领域。随着电视事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多媒体技术在电视技术领域的应用必将越来越广泛。

今天, 多媒体技术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综合的高新技术, 它把微电子技术, 计算机技术, 通信技术等相关的技术合为一体, 充分地利用了各种技术的优点, 恰到好处地相互取用, 使它能在今天飞速地发展, 它这种量的集成, 质的改进, 对今后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 学习, 工作和娱乐等活动必定产生巨大的影响。

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 多媒体技术的数字化将会是未来技术扩张的主流, 而作为多媒体技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石, 数字多媒体芯片技术将成为未来多媒体技术革命中的焦点, 不管是从以PC技术为依附的计算机多媒体应用, 到移动通信业务的各种多媒体实现, 以及未来3C时代各种电子化装置的多媒体大融合, 数字多媒体芯片都是无可置疑的主角。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科技的改革创新, 日常生活中“多媒体”这个词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多, 频率也越来越大了。融计算机技术、电视技术和通信技术为一体的多媒体技术, 正促进这些技术领域的重大变革。本文将简要的介绍多媒体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的新展望。

关键词:多媒体,网络教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华中科技大学, 鲁宏伟, 多媒体技术及其新发展》。

技术人工物本性理论的新发展研究 第8篇

一技术人工物的二重本性论

20世纪20-80年代,以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埃吕尔(Jaques Ellul)和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等技术哲学家为代表的经典技术哲学“有效地批判了随着启蒙运动而来的盲目的技术乐观主义,弥补了盲目的技术乐观主义对现代技术的危害性缺乏认识的‘短板’,唤起了人们对更好的人与技术关系的思考”[4]1。但以海德格尔等为代表的经典技术哲学从形而上学的层面反思技术,即从技术之上、技术之外研究技术,而没有打开技术黑箱,深入技术内部,从技术本身追问技术。为此,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技术哲学掀起了一场经验转向运动。在这场经验转向运动中,克罗斯和梅耶斯提出了技术人工物的本性理论,即技术人工物二重本性理论。

克罗斯和梅耶斯分析了技术人工物(technical artefacts)与社会人工物(social artefacts)、自然物(natural objects)的差别。他们认为,技术人工物,诸如计算机、电视、手机等,不同于社会人工物,诸如法律、大学等的表现是它们功能的实现依赖于自身的物理结构;它们不同于自然物之处在于它们是人类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有意制造和使用的东西。在此基础上,他们把恰当地解释“被制造”(produced)的意义作为理解技术人工物本性(nature)的关键。“被制造”有两种意义:一是,技术人工物在物理上被制造;二是,技术人工物在意向性上被制造,即仅因为人类的意向性,自然客体被制造成技术人工物。技术人工物有目的(功能)。这属于目的论的范畴。这种目的论的要素使技术人工物脱离了自然客体。自然客体仅因为人类的意向性获得了目的论的要素,进而转化成为技术人工物。因此,技术人工物是在物理的和意向性的双重意义上被制造。[5]从这个视角看,技术人工物具有物理结构和功能二重本性,其中,功能涉及人类意向性。[5]

人们对于世界有两种基本的看法:一种是把世界看作由物理客体构成,这些物理客体通过因果关系相互作用;另一种是把世界看成由行动者———当然首要的是人———构成,这些行动者有意向地展现世界和在世界之中行动。克罗斯和梅耶斯对于技术人工物本性的理解合并了人们对于世界的两种基本看法。技术人工物具有物理结构,这一本性适应世界的物理看法。技术人工物具有与意向性相关联的功能,这一本性适应世界的意向性看法。克罗斯和梅耶斯分析强调,技术人工物是一种物理的和意向性的混合客体,它们不能仅仅在物理的范围内被描述,因为那里不能说明它们的功能特征。同时,技术人工物也不能仅仅在意向性的范围内被描述,因为它们的功能必须通过它们的物理结构实现。技术人工物只有通过合并关于世界物理的和意向性的两种不同看法才能被充分地描述。[5]那么,技术人工物的意向性描述(功能描述)和物理描述如何统一在一起的呢?他们深刻地论述了这一问题。他们认为,在逻辑上,不能从技术人工物的结构描述,即物理描述,推导出功能描述(意向性描述),也不能从功能描述推导出结构描述。但是在实践中,工程设计者能通过实践推理桥接这一逻辑鸿沟,技术人工物的结构描述和功能描述在工程师的设计实践中得到了统一。

克罗斯和梅耶斯在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运动中,提出了技术人工物的二重本性理论。这一理论引起了国际技术哲学界的关注和讨论,重要的技术哲学家、美国学者米切姆(Carl Mitcham)也参与到讨论之中。克罗斯和梅耶斯的技术人工物二重本性理论对技术哲学具有重要而持久的影响。

二发展的契机与内在根据

在经验转向之后,技术哲学又进行了伦理转向。技术哲学的伦理转向“主要发生在20世纪晚期和21世纪初期”[6]。这场技术哲学的伦理转向为技术人工物本性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取得了巨大成就,使技术哲学从形而上学层面转向了经验层面,克服了经典技术哲学描述性的缺乏、技术决定论的偏颇和悲观主义的情绪,有力地推动了技术哲学向前发展。但是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尤其是“面向工程的经验转向”,过多地强调描述性,趋向于丢弃对技术社会和政治影响的关注[6],有的甚至把对技术本身的研究作为最终目的。为了弥补这,技术哲学掀起了伦理转向。从现实看,技术已渗透到社会和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作为一股强大的力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社会。人的自由、尊严、隐私受到威胁;环境问题、技术风险问题、技术短期效应与长期后果的差异问题等日益令人们担忧,甚至恐慌。因此,技术现实也召唤着技术哲学进行伦理转向,进入道德实践领域。

随着技术哲学的伦理转向,大量技术伦理思想理论出现,如纳米技术伦理、信息技术伦理、生物技术伦理和工程设计伦理等。[6]这场技术哲学的伦理转向像经验转向一样关注具体的技术和实践,而不是大写的技术(Technology),同时,它又在经验转向的基础上增强了规范性和评价性的研究。它们从伦理的视角,主要运用应用伦理学和职业伦理学的理论、框架和原则反思实际的技术和技术发展。技术哲学的伦理转向一方面引导着研究者将视线向技术的伦理维度转移,关注技术的伦理问题;另一方面,它也推动着从本体论的层面思考和解释技术的伦理现象。技术有四种形式:作为人工物的技术、作为知识的技术、作为活动的技术和作为意志的技术。[7]在各种技术形式中,技术人工物是最感性的、可触知的。同时它也是奠基性的:作为知识的技术是制造和使用人工物的知识。作为活动的技术是制造和使用人工物的活动或过程。作为意志的技术是制造和使用人工物的意志。“各种技术形式只有被落实到具体的技术人工物上,才可以被直观地、感性地认识和理解。若离开技术人工物,其他的技术形式将失去感性的载体和基础。”[4]62因此,从技术人工物的本体论(本性理论)反思技术的伦理问题被推上日程。这为技术人工物本性理论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技术人工物本性理论的发展不仅有外在的契机,而且还有技术的内在根据。在现实的生活世界中,技术(技术人工物)扮演着一定的社会角色[8],调节和塑造人的道德活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技术助推人行善。技术激励和助推着人的道德活动朝着善的方向发展。荷兰设计界设计出这样一种沙发:将一种图案隐藏于沙发的丝绒之下,起初并不明显。但随着沙发的使用和丝绒表面的磨损,隐藏的图案日益显现。此时,沙发就像换了一套新的一样,令使用者耳目一新。这种沙发就激励了人珍爱它们,延缓把它们丢向自然,从而保护了生态。其次,技术助推人作恶。技术不仅能够激励人行善,有时候,也可以助推人作恶。一次性杯子就助推了人的浪费行为(恶)。一次性杯子,人们使用后会马上扔掉它,而对于普通杯子,人们不会这样做。再次,技术抑制人行善。技术既能够促进人行善,也能够抑制人行善。在北欧的家庭里,有这样一种吸尘器:它的柄杆不是很长,妇女使用比较适宜,而男人使用很不舒服。北欧的男子身材普遍高,由于这种吸尘器的柄杆不是足够的长,男子们在使用这种吸尘器清洁家时,需要弯身把持。使用一会,他们的后背就会疼痛。这样,除尘这种家务活自然也就落到了妇女的身上。男子可以在一旁休息、看电视。在这一例子中,技术(吸尘器)就抑制了人行善,抑制了男子同女子一样平等地参与打扫房屋的劳动。最后,技术抑制人作恶。与前一个不同,技术在这里抑制了人作恶的决策和行动。生活中这类事例很多。拉图尔减速带的例子就是其中的一个。减速带能够有效地抑制司机快速或超速行驶,危害行人。[9]

拉图尔分析认为:“即使十分平常,甚至我们都没有考虑的技术也能塑造我们的决策和我们行动的结果。”[10]在现实中,技术(技术人工物)以其方式调节和塑造着人的道德活动。技术人工物这种调节和塑造人的道德活动的实情是技术人工物理论发展的内在根据。

三“使用规划”的新维度

在技术哲学伦理转向和技术人工物调节和塑造人的道德活动的实情的共同推动下,克罗斯等学者发展了技术人工物本性理论。2011年,在《技术哲学:从技术人工物到社会技术系统》(A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From Technical Artefacts to Sociotechnical Systems)一书中,克罗斯、沃玛斯(Pieter Vermaas)、普尔(Ibo van de Poel)、弗朗辛(Maarten Franssen)和胡克斯(Wybo Houkes)把技术人工物二重本性论发展为三重本性论,增加了“使用规划”的新维度。

在分析技术人工物时,克罗斯等学者打破原有技术人工物本性论的认识,认为技术人工物具有三重本性,即物理结构、功能和使用规划(见图1:技术人工物的三重本性图)。他们指出:“我们可以把技术人工物界定为被人类设计和制造的、具有技术功能和使用规划的物理客体。”[3]7这一界定从本体论上强调了技术人工物三方面的本性:功能、物理结构(物理客体)和使用规划。作为技术人工物,飞机具有机壳、机翼、发动机、驾驶舱和座舱等物理结构,具有空中运输的功能(目的),具有飞行员如何操控它的使用规划。使用规划是一个新术语,是指使用者必须进行的行动[3]7。具体地说,使用者为了实现技术人工物的功能(目的),必须按照技术人工物蕴含的使用指令进行一系列的行动,这些必须进行的行动就是使用规划。当下,超市里广泛使用的投币手推车。它的使用规划就是使用者,即消费者,投币取车,用后送回到指定位置停车取币。在我们身边常见的方便筷子的使用规划是直接使用,用后扔掉。使用规划与拉图尔的“行动程序”(program of action)[11]相似。不过,“行动程序”还没有被拉图尔提升到了技术人工物本性的层次,拉图尔是在解释技术中介的意义上使用“行动程序”这一概念的。

作为技术人工物一种本性的使用规划与使用者的“使用规划”是有本质区别的。荷兰学者弗里斯(Marc J.de Vries)在《吉尔伯特·西蒙栋和技术人工物的双重本性》中提到了使用者的“使用规划”。他指出:“使用者可以遵循设计者的使用规划,也可以提出他们自己的使用规划。”[12]法国哲学家西蒙栋(Gilbert Simondon)也认为,使用者能够以不同于设计者预想的方式使用技术人工物。[12]使用者通过自身的行动作用于技术人工物,以使技术的功能现实化,从而满足自身的某种需要。在这一过程中,使用者在具体的语境下有时候会凭借自己的知识、技能和价值判断,调整和改造技术人工物的使用活动。这种使用者对技术人工物使用的重新规划就叫作使用者的“使用规划”。作为技术人工物本性的使用规划与这种使用者的“使用规划”根本不同。作为技术人工物本性的使用规划从本质上讲是嵌入在技术人工物之中的由设计者建构的使用规划,是设计者对使用者使用行动的规定(指令),是在技术的设计阶段就产生的。而使用者的“使用规划”则是在技术的使用阶段才出现的,是使用者对使用活动的自我规划。

使用规划这一新维度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技术人工物本性的其他两个维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物理结构使技术人工物具有某种功能,而功能的实现需要使用规划,即如果要实现功能(使功能现实化)需要技术人工物的使用者履行使用规划———也就是,按照使用规划行动———通过使用规划的履行,技术人工物的功能得以实现。一架直升机拥有螺旋桨、机身和发动机等物理结构。这些物理结构使直升机具有空中飞行的功能。但要想真正实现直升机飞行的功能,还需要飞行员(使用者)按照使用规划行动(操作),诸如走进直升机、坐下、启动引擎、操作总距杆使直升机上升、脚踩踏板调整机头方向等。通过飞行员这些履行使用规划的行动,直升机空中飞行的功能得以实现。使用规划和物理结构与功能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三者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在三重本性论中,物理结构和功能是对技术人工物二重本性论的继承;使用规划是增补的一个新维度,它把技术人工物与使用者的使用联系起来,赋予了技术人工物伦理的意义,是对技术人工物二重本性论的发展和超越。

四“使用规划”的意义

克罗斯等学者发展了技术人工物的本性理论,揭示了技术人工物本性的新维度———使用规划。作为新维度,使用规划在技术人工物理论和设计伦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使用规划从本体论上赋予了技术人工物伦理地位。在关于技术人工物的流行看法中,有一种传统的认识,即技术人工物中立论。这种看法认为,“从道德的观点看,技术人工物是一种中立的工具”,仅仅被用来服务道德上好或坏的目的。[3]16“枪不杀人,人杀人”这句美国国家步枪协会提出的口号简明地反映了技术人工物中立论的观点。技术人工物是被动存在的。当没有被人使用时,它不会造成任何事情。一把枪,在没有被人使用时,它既不会带来什么好事,也不会导致什么坏事。技术人工物被动地被人用来追求好的目的或坏的目的。人们可以使用网络与远方亲人沟通,问寒问暖;坏人也可以利用网络盗取他人的隐私信息。技术人工物于被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于人,技术人工物本身是中立的,与道德无关。中立论否定了技术人工物的伦理意义,即剥夺了技术人工物的伦理地位。使用规划的提出有力地批判了这种中立思想。使用规划是使用者为实现技术人工物的功能而必须进行的一系列行动,即,是使用者如何行动的规划或程序。当使用者使用技术人工物时,技术人工物的使用规划就要求,甚至强迫使用者按照它的规定行动。由此,技术人工物通过使用规划或好或坏地调节人的行动。前面提到的北欧家庭里的吸尘器,它的使用规划就具有偏见地使妇女承担打扫房屋的劳动,男子可以坐在一旁休息、看电视。投币购物车的使用规划阻止了使用者(消费者)乱停乱放的不文明行为,使使用者规矩、有序地停放购物车。使用规划使技术人工物具有了伦理意义,从而否定了技术人工物中立论,从本体论上赋予了技术人工物伦理地位。

使用规划奠定了设计伦理的本体论基础。前面提到的技术人工物中立论强调,技术人工物仅仅是中立的工具,没有道德意义。受这种中立论的直接影响,人们认为,技术人工物的设计仅是一种设计道德中立的工具的活动,不影响技术人工物道德上善或恶的使用;技术人工物在使用阶段出现的伦理问题与设计无关。因此,设计不用为技术人工物的最终使用负责。技术人工物使用规划本性的揭示打破了这种认识,它对于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使用规划本性表明设计涉及技术人工物的使用。使用规划是设计的产物。设计建构着使用规划,并借助其或好或坏地塑造着技术人工物使用者的使用情形。设计建构着地铁系统中自动检票机的使用规划———放置票卡于感应区,通道门打开,乘客(使用者)进入站内;如果不能拿出票卡放置于感应区,乘客(使用者)将被阻在站外———通过这一规划,设计塑造了乘客(使用者)良好的道德行为,积极持票乘车。设计建构着换囊钢笔的使用规划———墨水用尽后,扔掉墨囊,换上新囊———通过这种规划,其造成了使用者大量扔掉墨囊的使用后果。这一方面造成了浪费,另一方面损害了环境。设计不是简单地设计道德中立的工具的活动,它“内在地是一种道德活动”[13],它通过由其建构的使用规划塑造着使用者的道德行为(使用情形)。使用规划的本性为设计伦理奠定了本体论的基础。

使用规划新维度的增补深化了对于技术人工物本性的认识,赋予了技术人工物伦理地位,拓展了技术人工物理论。与此同时,它也为设计伦理奠定了本体论的基础,将促进设计伦理的发展。

结论

现代防雷技术新发展 第9篇

由于雷电的危害是无孔不入的, 可以在整个空间范围内侵袭微电子设备, 因此现代防雷的技术原则强调全方位防护、综合治理、层层设防, 把防雷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防雷”并非是预防雷电的发生, 而是给雷电流设计出一条流入大地的通道, 而不是让它流过被保护的建筑物和设备。现代防雷技术就是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全方位地堵截雷电的入侵, 这些措施可以简要地概括为:

一、接闪

接闪就是让在一定范围内出现的闪电能量按照人们设计的通道泄放到大地中去。地面通信台站的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不能利用有效的接闪装置, 把一定保护范围的闪电放电捕获到, 纳入预先设计的对地泄放的合理途径之中。避雷针是一种主动式接闪装置, 其英文原名是Lightning Conductor, 原意是闪电引导器, 其功能就是把闪电电流引导入大地。避雷线和避雷带是在避雷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采用避雷针是最首要、最基本的防雷措施。

二、均压连接

接闪装置在捕获雷电时, 引下线立即升至高电位, 会对防雷系统周围的尚处于地电位的导体产生旁侧闪络, 并使其电位升高, 进而对人员和设备构成危害。为了减少这种闪络危险, 最简单的办法是采用均压环, 将处于地电位的导体等电位连接起来, 一直到接地装置。台站内的金属设施、电气装置和电子设备, 如果其与防雷系统的导体, 特别是接闪装置的距离达不到规定的安全要求时, 则应该用较粗的导线把它们与防雷系统进行等电位连接。这样在闪电电流通过时, 台站内的所有设施立即形成一个“等电位岛”, 保证导电部件之间不产生有害的电位差, 不发生旁侧闪络放电。完善的等电位连接还可以防止闪电电流入地造成的地电位升高所产生的反击。

三、接地

接地就是让已经纳入防雷系统的闪电能量泄放入大地, 良好的接地才能有效地降低引下线上的电压, 避免发生反击。过去有些规范要求电子设备单独接地, 目的是防止电网中杂散电流或暂态电流干扰设备的正常工作。90年代以前, 部队的通信导航装备以电子管器件为主, 采用模拟通信方式, 模拟通信对干扰特别敏感, 为了抗干扰, 所以都采取电源与通信接地分开的办法。现在, 防雷工程领域不提倡单独接地。在IEC标准和ITU相关标准中都不提倡单独接地, 美国标准IEEEStd1100-1992更尖锐地指出:不建议采用任何一种所谓分开的、独立的、计算机的、电子的或其它这类不正确的大地接地体作为设备接地导体的一个连接点。接地是防雷系统中最基础的环节。接地不好, 所有防雷措施的防雷效果都不能发挥出来。防雷接地是地面通信台站安装验收规范中最基本的安全要求。

四、分流

分流就是在一切从室外来的导线 (包括电力电源线、电话线、信号线、天线的馈线等) 与接地线之间并联一种适当的避雷器。当直接雷或感应雷在线路上产生的过电压波沿着这些导线进入室内或设备时, 避雷器的电阻突然降到低值, 近于短路状态, 将闪电电流分流入地。

分流是现代防雷技术中迅猛发展的重点, 是防护各种电气电子设备的关键措施。近年来频繁出现的新形式雷害几乎都需要采用这种方式来解决。由于雷电流在分流之后, 仍会有少部分沿导线进入设备, 这对于不耐高压的微电子设备来说仍是很危险的, 所以对于这类设备在导线进入机壳前应进行多级分流。

现在避雷器的研究与发展, 也超出了分流的范围。有些避雷器可直接串联在信号线或天线的馈线上, 它们能让有用信号顺畅通过, 而对雷电过压波进行阻隔。

采用分流这一防雷措施时, 应特别注意避雷器性能参数的选择, 因为附加设施的安装或多或少地会影响系统的性能。比如信号避雷器的接入应不影响系统的传输速率;天馈避雷器在通带内的损耗要尽量小;若使用在定向设备上, 不能导致定位误差。

五、屏蔽

屏蔽就是用金属网、箔、壳、管等导体把需要保护的对象包围起来, 阻隔闪电的脉冲电磁场从空间入侵的通道。屏蔽是防止雷电电磁脉冲辐射对电子设备影响的最有效方法。

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 虽然人类不可能完全控制暴烈的雷电, 但是经过长期的摸索与实践, 已积累起很多有关防雷的知识和经验, 形成一系列对防雷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术, 这些方法和技术对各行各业进行行之有效地预防雷电灾害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黄锦阳:《民用建筑防雷设计浅析》, 《安防科技》, 2006年第5期。

[2]王忠、任苏萍:《智能大厦的防雷设计》, 《安全与电磁兼容》, 2000年第3期。

[3]陈加清、周璧华、贺宏兵:《雷电的损伤效应》, 《安全与电磁兼容》, 2004年第6期。

聚焦新技术 谋求新发展 第10篇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于永湛在论坛上首先致辞。他说,求新求变求发展是出版业永恒的主题。新技术在给人们带来不断惊喜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困惑和难题。我们要研究新技术,紧跟时代的发展。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李冰、全球最大的英文出版商之一,哈珀·柯林斯出版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简·弗里德曼女士、高等教育出版社社长刘志鹏、香港联合出版集团总裁陈万雄等嘉宾登台演讲,他们的精彩发言分别反映出当今全球范围内大众出版、专业出版、教育出版三大领域应用新技术的最新进展和发展方向。

今年是第三届北京国际出版论坛,与前两届论坛相比,今年的论坛主要呈现以下三大特点:

1.主题更具前沿性。当今,新技术对于出版业的发展影响深远,因此,主办方紧抓当今国际出版业发展大趋势,谋划中国出版业未来,将主题定为这一国际出版业都关注的话题。

2.内容更具产业贯通性。过去两界论坛的主题只是聚焦在出版这一领域,今年,除了邀请出版机构,还有发行、高科技领域等与出版内容相关的其他行业机构。内容打通了出版产业链,涉及出版、发行和网上图书内容搜索等产业环节。

3.演讲人更具高端化。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于永湛、国务院新闻办副主任李冰、俄罗斯联邦出版与大众传媒署署长米·瓦·谢斯拉文斯基受邀到会做主题演讲。其他演讲嘉宾也是出版、发行和高科技领域的顶尖人物。

浅析我国现代仪器仪表技术的新发展 第11篇

关键词:仪器仪表,现代化,仪表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科学技术日益程度。仪器仪表行业发展也在经历变革。形成跨学科意义的综合性的高精尖仪器仪表势在必行。这就使得在进行仪器仪表的设计过程中, 产品的计算机化以及现代化、智能化水平需要不断获得提升。只有这样才能够深化现代仪器仪表技术。虽然我国在进行仪器仪表技术方面的研究已经不断接近国际水品个, 但是在高精尖仪器仪表方面仍然与国际水平有差距, 因此, 需要加强对该技术的研究。

1 仪器仪表技术发展现状情况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现代化的仪器仪表工业领域已经形成了相对的门类, 结构布局相对合理, 同时具备了一定的技术条件与生产规模。例如我国的浙大中控以及和利时等企业, 这些都是我国自主发展起来的国内知名企业。在仪器仪表行业当中具有良好的社会形象与信誉度。这些企业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基础上为国产控制系统实现产业化的发展与提升市场综合竞争力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内的这些知名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已经掌握了一些关键性的核心技术, 能够进行自主研发新产品, 不断满足我国国内市场的需求, 但是同时也需要看到, 这些企业在核心技术方面同样存在一些问题。如产品的科技含量不足;许多关键技术以及核心理念滞后, 这些都是当前我国仪器仪表企业当中存在的问题。例如DCS相关的控制系统类型产品, 由于受到工程经验以及项目业绩因素的影响, 未能够形成大规模的使用环境。因此, 我国仪器仪表领域仍然处在以应用国内生产低端产品的档次, 外资企业生产中高端档次产品为主的结构当中。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国国内从事仪器仪表技术研发的企业在核心技术方面以及创新性方面缺乏能力。这造成了我国的行业发展面临改革与创新。

2 我国现代化的仪器仪表技术发展趋向

2.1 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应用方向

DSPS也即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随着社会发展过程中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 大力发展数字化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信号处理技术与数字信号处理器两者进行有机融合为依然成为了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趋势。其是实现数字化生产环境下有效解决电子仪器设备设计的关键所在。

DSP技术术语一种被应用在密集型数学运算以及实时信号方面的一种微处理器设备, 其优势就是向客户提供一种精巧且复杂的的软硬件资源, 其往往具有十分优秀的性价比以及灵活性。DSP更加能够完成多种信号的编解码工作。当前数字信息化的环境当中, DSP技术几乎已经被应用在电子行业的各个领域内。将DSP技术作为核心技术深入研究和发展创新点是引领现代化仪器仪表行业的关键。

2.2 惯性仪器仪表发展与市场需求分析

惯性仪器仪表的研究长期以来都属于一种难度较大的研究,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该类技术本身的入门难度相对较大, 且投资巨大、技术含量相对更好, 从事研究人员的专业能力与素养等要求也都更加严格。这些因素都严格制约了该项就似乎的发展。随着人类社会进入到21世纪, 现代科技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同时, 国家对科技的需求和支持力度激增。针对惯性技术的研究因此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市场需求也进一步扩大。就目前的情况看, 我国国内对惯性技术市场产品的需求量就在20亿元左右。西方国家对惯性仪器仪表的需求更加巨大且重视程度更高。惯性技术被列为军事关键技术。利用惯性技术的产品多应用于军事领域, 相对于一般性的仪器仪表, 惯性技术的用途更加专业化和特殊化, 因此, 市场空间也相对更加广阔。

2.3 仪器仪表技术的现代化发展方向

传统仪器仪表同样具有高精度、高性能的特征, 但是, 随着社会发展的现代化、信息化发展需要的不断加深。传统仪器仪表已经不能充分满足客户的需求。具有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特点的仪器仪表呼之欲出。

智能化、集成化、网络化以及开放性特征的仪器仪表技术成为了当前的核心技术。智能化的就似乎特征是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自动化仪表的核心技术。其技术特点主要表现为多种新功能。从工控角度分析, 传统的算法采用的是调节器或者是DCS技术, 现代则只需要一台智能化的变送器就能够完成多有操作。这个过程中只要植入PID模块即可。这样的系统更极大的降低了DCS主机的工作压力, 令调节器的效能更优化。随着我国相关政策以及法令提出有关节能减排降耗的要求, 高精度集成化技术的发展成为了所有行业和领域的热点。

它的提出, 无疑为仪器仪表技术的发展透明化了方向。现场总线技术的广泛应用, 使组建集中和分布式测试系统变得更为容易, 它已成为全球自动化技术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以网络结构体系与高科技为主要特征的新型自动化仪器仪表, 代表了新一代控制网络发展的必然趋势。基于嵌入式智能仪表远程监控系统作为工业控制网络重要发展发展方向之一。

3 结语

综上所述, 本文主要针对仪器仪表技术进行综合分析, 探究其发展趋向与主要特征。传统仪器仪表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具有高精度、高性能以及高稳定性的特征。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现代化仪器仪表技术也在不断更新与发展。新型仪器仪表不断朝着微型化与集成化、电子化的方向发展。仪器仪表的信息化、智能化以及网络化的发展需要要求我国从事该行业发展的企业要积极转变发展策略, 只有不断满足市场的需要, 在能够在激烈的竞争环境当中站稳脚跟。

参考文献

[1]赵民智, 纪丽敏, 万承军.我国惯性仪器仪表的技术特点及发展综述) [J].传感器世界, 2010 (09) .

[2]赵群, 张翔, 谢素珍, 李辉.自动化仪表与控制系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综述) [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 2011 (05) .

上一篇:社会体育专业毕业论文下一篇:卫生计划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