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师学校德育

2024-08-15

高职教师学校德育(精选12篇)

高职教师学校德育 第1篇

关键词:高职学校,德育工作,现状,改进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肩负着为国家经济发展培养大量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重任, 然而学校的德育工作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的状况令人担忧。如何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探索出符合高职学校、高职学生特征的德育工作新方式、新方法,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高职学校德育工作问题的原因

近年来, 特别是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发[2004]16号) 颁发以来, 高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受到了各级党委、学校的重视, 各高等职业学校也在转变理念、创新模式等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 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但存在的问题应予以重视。

1. 社会影响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 (包括教育) 等社会生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果举世瞩目。但不能回避的是, 经济成分的多样化, 特别是私营经济的急剧发展, 出现代表不同经济成分的思想和声音;就业方式的多样化, 实行自谋职业, 双向选择, 学生就业对政府的依赖性减少, 同时对政府的认同度也随之淡化, 一些差生凭借家长的势力和关系落实优越的工作, 造成对学生教育工作的不利;分配方式的多样化, 扩大了贫富差距, 不同阶层的社会地位和状况, 引发青年学生追求方向的分离, 部分学生更强调自身发展, 淡化了对国家、社会的责任, 冲击了青年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生活方式的多样化, 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内容, 但某些模糊生活方式领域的诱惑力也推动了享乐主义蔓延, 追求花天酒地的腐朽生活方式, 甚至一些新中国建立以后几乎匿迹的东西沉渣泛起、死灰复燃, 在青年学生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这些都成为我们进行德育工作的一个严重挑战。

2. 生源问题

近年来, 由于普通高校的连年扩招, 促使普高中也不断扩招, 导致相当部分高职校每年录取的新生 (包括五年制高职) , 一般都是高考、中考中的较差学生, 生源质量逐年降低。新生文化基础差, 必然伴随着生源的思想道德品质差, 在价值取向、思想文化、心理上存在诸多影响其正常发展的因素。表现为心理烦躁、波动、消沉或狂热, 缺乏理想信念;学习目的不明确, 学习态度不端正, 纪律观念淡薄, 旷课、早恋、打架斗殴、顶撞老师;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和劳动观念淡薄;自理能力、自控能力、辨别是非能力较差, 经不起来自网络和影视等文化传播中的不良信息及社会上腐朽没落现象的诱惑;少数学生在生活中自私自利, 对家庭、集体、社会缺乏责任感, 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正视困难的能力差。学生的这些缺陷是职业技术学校德育工作面临而又难以解决的问题。

3. 学校德育工作乏力

近几年, 高职学校在普通高校和普通高中持续的大量扩招冲击下, 计划生育政策效应产生的生源减少的情况下, 现实社会中在人才使用上盲目追求高学历影响下, 招生竞争非常激烈, 加之诸多职业技术学校为了“达标”和提高声誉, 近几年在学校建设上进行了大规模的投入, 负债较多, 只能多招学生, 才弥补负债。因此, 学生的素质每况愈下, 而部分学校总是把取得生源, 提高学校经济效益作为学校的主要任务和业绩。

二、改进高职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

改进高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非一日之功、一蹴而就, 需要多管齐下、多方面协力、长期努力。应该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队伍建设、环境优化、管理方法上下功夫、花大气力。

1. 素质为先, 高度重视德育工作队伍建设

建设高素质的德育工作队伍, 首先要求并引导德育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学生观, 增强师德信念和师德修养, 具有对道德义务形成的坚定信心和强烈的责任感, 满腔热情地对教育学生实行自己义务和责任, 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其次是加强德育工作队伍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 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 要求德育工作者要了解德育的新动态, 接受管理的新知识, 学习优秀的德育理论, 通过培训、进修、调整及“以老带新”、在实践中“传、帮、带”等方法, 利用例会或专题培训邀请领导、德育专家、先进德育工作者、心理辅导专家作讲座辅导, 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理论水平、管理水平和工作艺术。最后要加强德育工作的考核评比, 根据有关文件精神, 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德育工作考评办法”、“班主任常规工作考核办法”、“安全文明班级考核办法”、“学生一日工作考核办法”等考核制度, 对德育工作、班主任工作、学生行为考核, 并根据工作态度、工作效率、工作实绩进行综合考核评比, 并与评优、晋升、提拔及物质利益挂钩, 使德育工作考核制度化、规范化。

2. 齐抓共管, 营造良好的德育工作氛围

德育工作的特殊性和难度在于其整体性、系统性和长期性。德育工作的效果是众多因素的共同作用。营造良好的德育工作氛围主要指两方面的氛围———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宣传、理论、新闻、文艺、出版、网站等, 这些都是进行德育工作的大环境, 需要全社会都来支持高职学校的德育工作, 这就会形成一种强大的合力。就学校而而言, 以学校党组织, 校长室及政教处、学生处、团委等部门组成德育工作管理队伍, 并根据各自特点, 分工承担德育工作任务, 做到分层管理、权责明确, 运行畅通, 责任落实。平时要主动与社会、学生家长取得联系, 加强沟通, 建立和完善党的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结合、校内校外结合、学生自我教育的体制和社会化管理网络。

3. 以人为本, 探索行之有效的德育管理方法

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培养, 应从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坚持社会主义德育方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按照“小一点、近一点、实一点”的方法要求,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 是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一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 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整个德育教育全过程, 用中国革命革命史、革命先烈事迹教育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使他们立志报效祖国。二要加强传统德育教育, 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用孝敬父母、与人为善、忧患意识、刻苦学习、艰苦奋斗的典故事例教育学生, 培养他们在自省自律的实践中, 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三要狠抓养成教育, 从小事抓起, 从身边抓起, 使学生逐渐养成文明行为习惯。结合“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将规范落实、贯穿于学生每天的早操、课堂、就餐、自习、卫生、就寝等各项活动中;重点进行遵守校纪校规、法律法规教育, 培养学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和社会秩序的意识和习惯。四要坚持以“做人”教育为基础, 以立志成才教育为中心, 着重解决学生的政治方向、学习动力和学风、品德行为等, 培养学生自觉维护和建设良好集体风气的意识。五要抓好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 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公德心”淡薄, 道德行为不良的状况和道德思维存在的模糊性、矛盾性, 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

学校德育工作教师总结 第2篇

在学校管理的诸要素中,我们认为教师是管理的第一要素,是学校的第一资源,因此,我们奉行以“教师为本”的管理思想, 坚持“尊重、培养、使用”的教师管理方针,帮助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搭建成长阶梯,促进教师成长。本学期针对德育工作又从新修订了《中山市实验高中高级德育教师评价方案》、《中山市实验高中班主任评价方案》,还新制订了《中山市实验高中实习班主任制度》。通过对教师角色形象塑造、“三师制度”、校本培训、职务培训、优质化工程等方略全面提升德育师资队伍的素质。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德育师资水平

首先、号召全体教师恪守“饮水思源、宁静致远”的校训,高扬“自立自强、团结合作”的学校精神,共同营造“爱国、修身、敬业、多能”的良好校风、“爱生、垂范、善教、创新”的优良教风和“尊师、律己、会学、进取”的良好学风,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和文明创建活动,提高教师职业水平和敬业精神。学校成立师德建设领导小组,形成了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师德教育网络,制定了《中山市实验高级中学德育导师制实施方案》、《中山市实验高级中学高级德育教师评价方案》、《中山市实验高级中学教师岗位任用指导意见》等制度,在全程督促激励下,有序推进了学校德育队伍的建设,增强了师德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其次,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政治觉悟和道德素养。利用教师例会,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定期开展政治理论和德育知识的专题学习和研讨。开展校本培训,增强广大教职工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提高教师的自我角色认识,奠定队伍建设的思想基础。

再次,对照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表彰“优秀班主任”、“师德先进个人”, 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体,广泛宣传师德先进典型和优秀教师群体的感人事迹(如在校园网设立“高级德育教师介绍”专栏等),完善建立德育导师制和高级德育教师制度,用制度和机制引领教师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无私奉献,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建设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校园工作氛围。同时加强党组织建设,积极壮大党员教师队伍,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广大党员在各自工作岗位上个个充当德育工作的骨干,兢兢业业、克尽职守、创优争先、为学校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2、继续实施“三师工程”,搭建德育师资成长阶梯

我校按照教师成长的规律,本学期继续实施“三师工程”,探索和建立了“三师(经师、能师、人师)制度。

经师,强调提高教师的职业境界,要求教师严肃、严谨、严格地对待教育教学工作,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成为合格的教师。

能师,强调提高教师的专业境界,要求教师成为智慧型的教育专家、研究型的教师,同时具有深厚的专业功底,形成独特的教学艺术和风格。

人师,强调提高教师的事业境界,是深厚的文化修养、独特的教学艺术和高尚的人格魅力的完美统一,以自己的德、才、情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终生受益的影响和感化。

“三师工程”是一个师资培养和发展的系统过程。在此过程中,学校制定了《中山市实验高中教坛新秀评价方案》、《中山市实验高中高级德育教师评价方案》和《中山市实验高中名师评价方案》,并通过程序产生了一批教坛新秀和高级德育教师,建立了高级德育教师工作室。“三师”既是一种荣誉,又是一种待遇(享有每月的特殊津贴),还是一种岗位(有培养新教师和进行课题研究的职责)。这种做法,贯穿于整个教师生涯全过程,为教师营造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平台与动力,形成了“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喜人局面。

3、建立高级德育教师联盟。制订了《中山市实验高中教师联盟章程》,联盟实行 “契约管理”,联盟与学校签订契约,有章程,有组织,有活动,有目标,联盟活动经费实行 “以奖代拨 ”。

二、实践“三自”育人模式,继续实施“主题教育”

高职教师学校德育 第3篇

【关键词】高职学校 德育工作 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62-01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满足了一大批学生上大学的愿望。但是目前,我国高职学校很多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水平不能满足企业对于员工的职业道德的要求,很多毕业生还难以适应企业和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因此,加强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不仅是提高高职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提高社会劳动者素质、培养合格劳动者的客观要求。现就高职学校如何加强德育工作浅谈几点措施。

一、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我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作为一名教师,他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都会对学生的思想和品质有重要的塑造作用。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你要教育学生成为怎样的人,首先要让自己成为这样的人。所以加强和改进高职生的德育工作,首要的是提高高职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

(1)要加强师德建设。在市场环境的影响下,现在有些教师受不良风气影响,无心关注教育事业,而是一心向钱看,更有甚者在课堂上散播自己的主观偏见,发表偏颇言论,误导学生,这些都给高职学校的德育工作造成了恶劣影响。特别是思政课教师,树立怎样的道德观念,将会直接影响高职生的思想进步和成长。所以要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示范作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2)要重视提高教师心理素养。教师的心理素养主要表现在心理调控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上。教师的心理素质会直接影响德育工作的效果,所以,提高教师的心理素养是做好中职生德育工作的一个前提。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就是要让教师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在德育工作中要有耐心和坚强的意志,从而激发学生的意志,使学生能够在失败面前不低头、不气馁,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再次,保持乐观的情绪,教师每天都应当以最佳的状态出现在学校,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来感染学生。其次,保持宽广的胸襟,教师要能够容忍学生的错误和缺点,克服对学生的偏见,以平和的心态来处理学生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的问题。

(3)教师应当不断加强技能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社会、学生对目前高职生德育的最大诟病就是德育工作的空洞化。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改变空洞的教育模式,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法,创新教育手段和形式,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二、创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高职学校应当把对学生的德育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着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道德氛围。可以考虑从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方面来搞好学校的道德氛围。

(1)发挥学校制度文化的德育功能。法律、规章、制度,是维系社会关系的基本规范和准则。学校也不例外,学校的教学秩序的维持有赖于学校的各项规章和制度,这些规章和制度就构成了学校的制度文化。可以说,学校的制度文化是国家法律在校园的一种延伸,它构成了学校教育的基本保障。校园制度文化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是一种强制性的安排,制度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则是为行为人提供了一个活动的范围或规范,所以校园制度文化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有利于规范和引导学生的行为,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校道德氛围。

(2)发挥学校物质文化的德育功能。校园物质文化是学校形象的载体,是一种特殊文化景观。广义地讲,校园物质文化应当包含教学设施、学习和生活场所、校园绿化环境等。校园物质文化的德育功能体现在:首先,它能够激发学生美好的道德情感。情感的激发关键是体验性和情境性,而校园物质文化正好为学生情感的激发提供了体验和感悟的平台。其次,丰富的校园物质文化能够体现学校的教学理念和人文精神,有利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传播。所以,符合社会主流价值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不仅可以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之中,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高职学校应当加强校园建设,努力为学生构建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氛围。

(3)发挥学校精神文化的德育功能。所谓校园精神文化就是指渗透了学校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和方法、学校的历史、传统、学风、校风等方方面面的学校文化的统称,它是一个学校的深层内核,是学校特有精神的高度凝聚。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着宝贵的传承意义,并且学校精神文化一旦形成,就能够深刻的影响学生的思想,有着不可低估的教育意义。所以,把学校精神文化建设与对学生的德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协调

家庭和学校在学生的德育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并且这两者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过程各有不同,要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学校应当加强和学生家长的沟通,使两者的作用形成合力,互补长短。

充分发挥学校和家庭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优势,互相补充、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应当作为主体发挥纽带作用,家庭则要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工作。互相补充、相互配合,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德育环境,并取得好的德育实效,使高职学生在学校里成为“好学生”、在家庭成为“好孩子”。

参考文献:

[1]沈春明,优化高校德育课的教学过程[J], 医学教育探索,2003,(02) .

[2]潘锦思,提高德育课教学实效必须加强师生沟通[J],卫生职业教育,2004,(06) .

[3]苗文燕,新时期道德教育刍议[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01) .

[4]严玉明,大学生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与宗教观教育研究[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

作者简介:

孙爱军(1979年11月-),男,汉族,山东省寿光市人,硕士,职称: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于学生成才的高职学校德育探索 第4篇

一、成长过程中的挫折使人坚强

现在一个人的学习成绩好,并不代表什么,只能说明他在学习上努力了,或者他比较适合学习,比别人有更多的机会进入高等学府学习而已。而在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上不会永远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很多挫折,所以,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很重要。在人成长的过程中,要学会去接受挫折,面对失败,也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受到长辈的过度关心和爱护,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条件也越来越优越,基本上生活在一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安逸的环境之中,在父辈安排好的路上走下去,遇到挫折和经历磨炼的机会越来越少,一旦他们在生活中遇到一点风浪,或者考试成绩不理想,或者和同学关系不和,或者被老师批评等,就会想不开。因此,近几年,从媒体的报道中我们会偶尔看到有学生轻生,或者杀人,还有虐待小动物及离家出走之类的事,让我们觉得好心痛,同时也提醒我们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主要是让学生拥有一个乐观的心态,有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遇到挫折遇到困难算什么,如果已经尽力了,你可以对自己笑着说“我已经尽力了”,如果没有发挥你所有的能力,那可以对自己说“我因为没有拼尽全力,所以我会失败”,同时提醒自己下次一定认真对待,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其实在人的一生中,越早经历挫折越好,因为越早经历,从跌倒的地方站起来的可能性越大,而如果之前你的生活是一帆风顺的,那么一旦遇到难题,你去面对它,去解决它的勇气就越少,因为在太顺的环境中,你已经变得具有惰性,不再适应狂风暴雨。我们对学生应该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学生坚强的品质。学生不可以从小就被宠着,依着,应该适当地让他们去经历一些失败,引导他们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失败,同时要让他们学会在失败中寻找原因,从中吸取教训,要尽可能地不再会有下一次的失败,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磨炼他们的意志力。这样,慢慢地,他们才乐观、坚强,敢于面对一切困难而不会轻易放弃。

二、衡量成长与否取决于品格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看一个人成功与否首先要看的是这个人的品格,也就是要做一个好人,要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好人最基本的定义是不做损害他人,损害社会的事。然而处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之中,人是很难把握自己的,因为我们不可能要求环境来适应我们,只能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潜移默化之中人就会变得和原来不一样。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所以,改变是一件好事,关键是改变的过程中,应该吸收经验教训。处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制定一些正确的对自身有益的不会影响他人的原则,做任何事都该有一个明确的尺度,当现实与我们的原则尺度发生冲突时,我们能够坚持做自己。这些并不是一定要在大是大非面前体现,也可以体现在身边的一些小事上。例如,现在城市建设中,对环境卫生要求是很高的,你在路上走,手里捏着垃圾,你是和别人一样随手扔呢,还是就拿在手里等看到垃圾桶再扔。这是一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了,但是两种选择却体现两个完全不同的人的风格。再说一个例子,人们经常讨论的金钱观的问题。其中有这样两种观点,一是金钱是万能的,另一种是认为金钱是万恶之源。其实在生活中金钱是很重要的,没有钱可谓是寸步难行,但这并不代表金钱可以买到一切,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买不来的,亲情、爱情是买不到的。而我们同时要知道金钱本身并没有罪恶,罪恶在于追求金钱的人。钱是一把双刃剑,关键在于如何去追求,如何去利用。如果追求金钱的手段是正当的,追求金钱的目的是有益于社会的,人们对待金钱的态度就是一种积极的态度,那么追求金钱的一生就是有意义的一生。举这两个例子只是想说明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做个好人,做一个值得尊重的人。学校是为社会输送人才的摇篮,作为教育者,教师看重学生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成绩,更要看重学生的良好习惯和高尚人品的形成,让学生具备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现实中的很多事情不断地提醒我们,成绩不该是学校教育的唯一结果。学生成绩好,最好的结果是他拿到去高等学府学习的通行证,而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各个方面都可以经受得住压力和挑战的综合性人才。

摘要:近几年,关于食品安全、社会安全等负面新闻层出不穷,让人不得不深思。尤其是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学生的教育对于个人、家庭及国家都很重要。因为信息的通畅,国内文化受到国外文化的强烈冲击,许多传统的美德被遗弃了,有的学生变得自私、物质、脆弱。我们应该警醒起来,学生的教育首先应该注重的是人的品格而不是成绩,有了良好的品德,学生才能成才。

高职教师学校德育 第5篇

一、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背景

1、社会环境变化对德育工作的影响

(1)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积极、消极的双重效应。学生对与其相适应的新观念、新行为的认识有不少差距。如何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法制观念实施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2)政治环境变化的影响。当前政治生活日趋完善和透明.学生的民主要求和参与意识大大增强.对政治教育的选择明显增强。我们既要鼓励发展青少年的民主意识、独立思考意识,又要提高他们的政治判断力,增强法制观念。

(3)文化环境变化的影响。当前社会文化是丰富的、多元的、复杂的.探究学生道德成长与文化环境的本质联系,让他们以正确的价值观来进行道德选择,将新思想、新观念与封建渣滓、外来污毒区别开来,成为德育工作的新课题。

2、教育对象变化对德育工作的影响

现在的学生思想活跃、求新求异、价值取向变化大。具体包括:经济意识增强。理想观念趋于现实化,择业取向偏重个人经济利益;思维方式由求同转向求新求异;思想观念由接受灌输转向独立思考;集体生活由被动追随转向主动参与;审美需求从他择转向自择;独立意识和独立行为不一致:生活条件的优越导致意志力的脆弱,心理发展极不成熟。

3、学校德育工作的特点

当前社会影响因素在学生品德形成中的作用相对上升,大环境消极影响增多,学校德育的可控性明显减弱。信息化时代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同步接受信息.几乎没有提前量,教师对学生接受信息内容和反馈方式难以把握和预测,使教育和指导增加了许多因难。

二、学校德育管理机制的内容

1、学校德育管理组织

学校德育是多方位、多因素、复杂多变的系统工程.需要设置德育工作的管理机构,组成合理的、高效能的管理系统。德育管理总是在一定组织中进行的。德育目标、计划必须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组织是德育管理的手段。当然,从另一角度分析,德育管理也是对组织的管理,通过设置和控制组织使之稳定有序地趋达目标,或根据社会和教育自身发展需要对组织进行变革,使组织的各部分相互协调并同周围社会环境保持动态平衡。因此,组织又是德育管理的客体,正因如此,著名的管理学家西蒙认为,所谓管理就是建立组织、管理组织。学校德育管理也不例外。德育管理系统的组织,不是松散的联合体,而是依据一定的德育目标、一定的法律、章程成立的。由一定的心理和精神维系的。组织又是有明确的管理目标的,没有明确的目标,组织就失去了工作的方向,组织正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管理目标而设立的。从结果上说,德育组织还是建立权力、责任、人员编制、控制层次、控制幅度、信息传输的稳定结构,有了这种稳定结构,构成德育组织的所有要素就能在其位、做其事、建其功。

2、德育常规管理

学校德育管理,除了确定目标、制定计划、明确分工外,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德育常规管理来实施的。常规管理是学校德育乃至学校全部教育工作得以有条不紊地进行.达成规范化和有序化,实现正常的教学秩序、工作秩序、活动秩序和生活秩序的重要保证。许多学校正是通过常规来进行德育管理的。我们应通过制定和执行校内一日常规、校外生活常规、学习常规、活动常规等来控制、约束和调节学生的品德行为。

学校实施德育常规管理,首先必须依据社会主义教育方针,贯彻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拟定简单明确、高度简约的德育常规。这种常规既能够控制、调节师生员工的行为,同时又不约束、限制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在德育常规管理过程中。学校要提出鲜明的行为、活动特征方面的要求,好的德育常规应是本校行为活动特点的`鲜明化、概括化.是本校良好传统和校风的体现。再次,实施德育常规管理,学校必须培养一批模范带头执行常规的积极分子。模范人物、积极分子是一个组织、一个集体价值观的人格化,他们是学校德育常规和风气的载体与传递者,起着承担、象征、延续的作用,有了一支积极分子队伍,就能形成很强的同化力。第四,实施德育常规管理要严格要求。马卡连柯说过.没有要求就没有教育。德育常规管理必须狠抓“细”、“严”、“实”,反复训练,形成习惯。最后,德育常规管理光靠学校力量是不够的,还应争取家庭、社会的支持,做到校内外结合。 3.德育管理方法

所谓德育管理方法,是达到德育目标,实现德育管理职能所应遵守的活动方式.是取得德育成效的精神性工具和手段。合理的德育管理方法之所以成为人们进行德育管理活动的工具和手段,能够引导人们采取合理方式,实现德育目标,就是凶为它是以客观规律为依据的。合理的德育管理方法是对德育管理规律的自觉运用,是人们在长期的德育管理活动中形成的经验的结晶.并在人们的德育管理活动中不断得到检验和发展。德育管理方法可以分为德育管理认识和实践方法。德育管理认识方法是正确反映客观实际并据此进行德育决策的方法。德育管理实践方法,是控制和协调德育组织内的组成要素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手段。

德育管理实践方法,也就是德育管理得以运行的方法。由于人们的品德行为模式包括相互联系的几个环节.即思想一动机一行为。德育管理实践方法也可分为行为控制的方法、动机激励的方法、思想教育和自我管理的方法。

三、建立良好德育管理机制的措施

1、要健全完善学校的德育管理组织

学校要建立权力责任编制、控制层次,控制幅度.确保信息传输的稳定结构,其中所有的要素都能在其位,行其事。当前学校的党、团组织,学校德育领导小组、政教处、年级组、班主任、德育教师就是一个完整配套的德育组织系统.它既有决策指挥层,又有具体的执行层,职责范围明确合理.较适合新形势下德育工作新特点的要求、能按德育规律办事。

2、健全完善德育常规管理

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校内各种制度。都可以用来约束和调节学生的品德行为,在这里既有国家立法、政策、条例等宏观内容,又有校内制定的规章制度等微观内容。这些管理制度具有基础性、政策性、强制性和可操作性特点。没有德育常规管理,学校的德育工作就无章可循,无矩可守。

3、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德育管理方法主要包括德育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在实践中,一是学校可积极采取行政方法和法律方法,直接调节德育管理对象.通过权威和服从关系对管理对象发生影响。二是学校可采取动机激励法,设置具体目标。激发师生积极参与活动过程。三是学校可以采取自我管理的办法.通过学生工作组织实施自我计划,自我组织、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浅探中等专业学校教师的德育教育 第6篇

1.三农问题和适龄青年就业的当务之急

作为合格的中等专业教师,不仅需要过硬的教学技术,还应该有良好的心态,以及永远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心理,并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而提高中等专业学校教师的德育教育水平则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核心所在。加强中等专业学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中等专业学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是根据教师的职业特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突出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地位,使社会主流的、积极向上的道德观念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成为中职教师的自我思想意识形态,通过对先进理论知识的学习,系统设计多策并举创新机制突出优势,实施人才驱动战略,以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目标,以提升中等专业学校教师专业素质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为主要内容,对自己的职业的认识,达到提高自身道德品质的目的,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中等专业学校师资队伍,更有力地促进中等专业学校教育发展,扩大就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促进提升中等专业学校职业教育质量,为经济区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推动社会进步。加强对中等专业学校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在过去多年中等专业学校教学经验中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坚定的主导性。必须在中等专业学校教师德育教育内容的基础之上,坚定不移地坚持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的主流道德教育,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以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主动创新中等专业学校德育教学实践。"鲜明的时代性。德育教育的内容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全国各族人民一同与时俱进,要努力抓住当前社会转型重要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当前突出的紧迫问题,奠定社会主义荣辱观,以!雷锋"精神为榜样身先士卒,学习社会道德模范,做社会的楷模;。强烈的针对性。在对中等专业教师进行德育教育的同时,必须针对中等专业学校教师的职业特点,加入相关的重要内容如中等专业学校作为特殊的教书育人机构,是解决三农"问题增加适龄青年特别是广大农村人口再就业的当务之急。这样的特点,要求在普通教书育人的基本道德规范之上,提出了更高职业要求,如防范和纠正教学中的一系列只重视理论成绩和毕业得分,不重视动手实践的能力;只重视在校工厂中做个好学生,而不是鼓励学生创新意识的做法等;高度的自律性。中等专业学校教师作为社会的中等职业教育知识精英,除了具备精湛的本学科专业知识而外,更有超常的本专业创新能力和对新知识自学能力,引领学生做出创新,敢于实践,特别是要客观分析以及正确看待德育教育的意义,使德育教育更为深刻在这样的条件下,适宜的引导,可以促成中等专业学校教师主动地更进一步深入理解相关的德育问题,以自觉自律的精神,同时去内化和升华自己的品质,从而成长为德才兼备的合格的中职学校教师。

2. 加强中等专业学校教师的德育教学实践

德育才是真正实现教师育人目的的正确方法,只有通过在教育活动中的种种德育教学实践,才能真正深刻体会到各种相关利益和道德的相互联系与区分,更进一步对自己良好品行的塑造起到积极的作用,增加自律性和自觉性的进程。根据中等专业教师的职业特点,结合德育教学实践,对于中等专业教师的德育实践,提出了如下基本要求:!敬业。作为中等专业学校教师,只有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精益求精,刻苦钻研业务,才能在一个更高的平台,履行中等专业学校教师所赋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职责;"研究创造。积极发挥中等专业学校教师创造性,思维广阔的特点,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极进取,严肃认真,力争以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良好的学术风气和教育风气,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言传身教,才有可能培养出大批优秀的实用型人才,完成作为中等专业学校教师所应承担的社会教育责任;。关心爱护学生。孔子有云!: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它一方面继承了传统文化育人的精髓,另一方面也适应了现在教育的需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书育人特别是中等专业教育更需要耐心和爱心,是一个渐进的长期以观后效的过程,在此期间,中等专业教师应以莫大的恒心和毅力,关心成长过程中的中等专业学生,纠正缺点,发扬优点,努力使学生灵活贯通运用自己所学习的知识,增强动手意思,达到心领神会,使他们尽可能成为国家和社会优秀的实用型人才;社会生活的细节。中等专业学校教师道德修养的高度自律性,决定了这些优良品质在社会生活点点滴滴中的体现和光辉,无论从仪表,言行举止,接物待人,谙熟知识和胸怀大度等方面,均应达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标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当今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日趋激烈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本世纪前 !" 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优先发展教育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出重要部署。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工业化进程一刻也离不开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和技能型人才的有力支撑。中国正处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快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造传统产业,振兴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特别是发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同样迫切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大力发展中等专业学校德育教育,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大计。

最后,希望广大中等专业学校教师谨记教育家陶行知的话: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尽了教师的本职。

【参考文献】

[1]王云龙.新形势下如何搞好技校德育教育[J]. 科學之友(B版). 2007(02)

在学校德育过程中重构教师权威 第7篇

一、教师权威的形成因素

所谓教师权威, 一方面是指由国家、社会赋予教师的对学生产生外在支配力量的显性权力, 另一方面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依靠自身能力逐渐形成的对学生产生内在支配力量的隐性权力。

教师权威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两方面因素——制度性因素和个体因素。制度性因素形成教师的外在权威, 个体因素形成教师的内在权威。一方面, 外在权威体现的是权力的合法性, 它包含服从权威的人对权力拥有者的赞同与认可。按照丹尼斯·朗对权威的划分, 这种权力关系被称为合法权威, 即掌权者A拥有公认的发布命令的权力, 而权力对象B有公认的服从义务。[1]对教师而言, 通常把来自职业角色的权力称为“教师的外在权威”。这种权威主要是指国家的法律制度赋予教师的一系列权力以及社会文化传统赋予教师的职业声望。教师的外在权威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 可以反映出浓厚的时代色彩。换言之, 不同的社会赋予了教师不同的外在权威。

另一方面, 教师的内在权威, 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以及学生对这种威望油然而生的一种敬畏之心。教师的内在权威与教师自身素质是高度相关的。例如, 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学识修养、业务能力等, 都对教师内在权威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首先, 教师作为个体的人, 他们有各自的个性, 有表现他们思想和情感的特有方式。教师的个性, 普遍反映在他们的教育教学风格、言谈举止和生活方式上, 形成了教师独特的个人风格,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师的“个人魅力”。其次, 教师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我国自古以来就强调教师应“以身作则”。虽然这种“以身作则”所体现出的道德规范不见得都能对学生的行为发生影响, 但是教师一旦失德, 则必定会使学生对教师本人以及教师所实施的教育产生信任危机。最后, 就教师的知识体系而言, 教师“闻道在先”, 接受过系统的、专业的学习与训练, 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极易成为知识的垄断者, 其权威性不容置疑。

二、信息时代教师权威面临的挑战及对德育的影响

在传统的学校德育中, 教师作为社会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中介人, 代表社会实施教育, 是社会权威的代表, 对学生具有绝对的影响力。在传统教师权威观的影响下, 教师的形象大致可分解成三种角色:一是道德知识的占有者和代言人, 在师生结成的以道德知识授受作为基本内容的师生关系中, 客观地存在着知识占有的不平等。教师在学生道德学习的过程中, 起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学生自然把教师当成了知识的化身, 教师也往往以知识代言人的身份自居。二是道德的化身与道德规范的训诫者。教师常常以师表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的视线里, 作为道德的化身向学生训以各种行为规范与准则, 对学生的言行品性进行评说, 以规范者的姿态来调节学生言行。在学生眼中, 教师往往被期待成智慧的化身、理性的源泉。他们必须意志坚强, 有强烈的使命感, 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求功利、自我克制的道德楷模。三是社会要求的代表。德育的基本矛盾常常被表述为学生已有的品德发展水平与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2]教师自觉不自觉地充当了社会要求的代表, 他们代表国家、人民和学校, 甚至也代表家庭, 不断地向学生提出道德要求, 对脱离现实生活的抽象的道德规范采取强制灌输方法, 重智轻德, 重教轻学。教师主宰整个教学过程, 学生处于被动、服从地位, 缺乏对学生主体力量的重视与张扬, 从而使学生成为了道德知识的容器。

然而, 信息时代的到来, 客观上使得教师传统的知识权威地位受到了削弱。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学习渠道变得丰富多样, 教师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特别是网络的发展, 不仅使知识总量急剧膨胀, 而且大大提高了知识传播速度, 人类社会从米德所说的“前喻文化”向“同喻文化”和“后喻文化”转变。教师不再拥有绝对的知识优势, 教师“知识上位者”的角色逐渐被消解。信息储备的增多、批判能力的增强使得学生开始质疑、审视教师的知识权威。

学生主体意识的苏醒、家长维权意识的增强, 使得教师不再能够“唯我独尊”。当前, 在城镇生活的青少年学生, 大都拥有优越的生活、学习环境, 具有更独立的个性、更鲜明的自我意识, 而自由、开放的信息系统更是大大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同时, 大众素养的增强使得人们日益懂得维护自身及其子女的权益, 他们往往根据自身的需要来指责教师权力的运用。[3]因此, 在现实中会存在诸多得当或不得当的维权行动, 往往会使得教师即使是在进行合理的教育时, 也会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其权威无处可寻。

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 使得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得到普遍的认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鲜明地提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 共同发展, 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个体差异需要, 创设能主动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教育环境……”要实现互动、共同发展和引导, 势必要将教师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 从而体现了新的教育生态环境下对师生关系的新要求。这无疑是对众多传统的师生观的颠覆。但是在对其进行理解以及付诸实践时, 却常会有“矫枉过正”之嫌。如在目前有关研究、探讨教育改革的资料中, 几乎随处可见指责、批判时下教师专制、权威的文章, 甚至连必要的批评也被列为禁令。这种主张完全消解教师权威的观点陷入了另一个极端, 显然是不尽合理的。

三、以师生对话为基础重构教师权威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 教师权威地位的动摇、削弱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 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彻底消解教师权威。尤其在学校德育过程中, 合理的教师权威存在还是十分必要的。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教育过程中是否需要权威, 而在于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进行努力, 既要使得合理权威得以确立, 又要防止权威的滥用而导致“权力主义”的产生。

1. 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观

在教师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 必须体现一种相互尊重的精神。在学校德育工作中, 教师首先应意识到的一点是, 每个学生都是有个性的人, 应当受到充分的尊重。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可以这样说, 我们每个教师和少年在精神需求方面有着许多共同点:作为一个教育者, 每个教师首先应该是个受教育者, 教师会在自己的每个学生身上发现一点火苗, 从这点火苗可以看出, 一个人是绝对不会停留在他今天这样的水平上的。”[4]从具体的德育过程来看, 首先, 应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观, 彻底改变传统教育中“支配与被支配”的师生关系。传统的教师权威是以师生间人格的不平等为基础的, 这种权威无法获得学生的实质性认同。新型的师生观, 强调师生交往是建立在彼此平等、信任、尊重的基础上的交往。教师凭借智慧、人格、精神开启学生的心灵, 于无形中树立自己的权威。教师的威信是在与学生平等交往中形成的。其次, 转变落后的唯“授受”的教学观念, 代之以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观。在某种意义上, 教学过程本应是师生一起探索客观世界的过程, 即教师首先应以一种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共同站在“未知”面前, 同时以自身的专业知识作适当的引导。这也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更为广博的文化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当前在面临来自多元文化的冲击时, 教师只有加强专业知识素养, 广泛汲取优秀文化的营养, 充实自身的知识储备, 才能获得学生的敬佩, 而使自己学识渊博、专业精深亦是对信息时代到来的有效回应。如此一来, 教师虽不以权威自居, 但其权威却沉浸其中, 并随教学过程的展开而彰显。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师生之间应建立起具有共同的善良愿望、真诚的同情、相互信任和细腻体贴的关系, 而这一切对道德教育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在此基础之上, 孩子们更容易领会教师说的话, 并更好地接受有关道德的指导、劝告和要求。

2. 对话——在德育过程中重构教师权威的关键

信息时代以其全新的要素——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而使学校德育深受影响, 促使德育观念、模式、方式和方法受到冲击并向现代化转向。在从传统向现代的历史演变过程中, 重新为教师进行角色定位是新时期德育实践的迫切需要。其中, 在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方面, 要从权威者向对话者转换。

对话作为一种常见的形式, 在德育过程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有效的对话是着眼于实现教师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引导, 它既不是替代学生主体的道德规范的说教, 又不是没有引导的放任自流, 而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探究, 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6]通过对话, 有助于鼓励学生作出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 从而引导学生通过自主体验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国际互联网的出现是人类信息传播方式的深刻革命, 而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也打破了教师的信息垄断地位。显然, 承载过重期望、忽略受教育者独立判断力和价值创造力的传统道德权威角色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要求, 所引起的矛盾与冲突也越来越尖锐。这一切要求教师要把认识、理解、体验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让学生真正以主体角色, 在多种自主实践活动中理解、掌握和体验道德的真谛。这样, 道德学习过程也就相应成为师生共同体验、共同探讨和平等对话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应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及其适合自身特点与道德认知方式的选择。

此外, 作为“对话人”, 教师要强化两种意识:一是人本意识。杜威在介绍自己的教学经验时曾指出, “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教育的对象是一个活生生的思想、情感、意志、个性都处于变化中的个体。”这说明, 学生不是承纳知识的容器, 而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当代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决定了其自尊、自主、自立意识的迅速觉醒和不断增强。他们要求平等的愿望正变得越来越强烈, 相应地, 对教师的空洞说教和训导也越来越反感。可以说, 传统的道德说教已经寸步难行。因此, 在德育过程中, 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 深深地热爱自己的学生, 并将这份爱心体现到教学中去。二是民主平等意识。教师要淡化课程执行中的预定性和统一性, 注重对话过程的再生性和多元性, 不以有限的结论锁定无限的对话过程。同时, 还要努力营造一种和谐的德育情境以保护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在这里, 教师的角色既不是仅对学生发号施令的权威, 也不是无动于衷的旁观者, 而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和成长伙伴。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给予—接受的关系, 而是一种交往和对话的关系。由此, 师生之间的教学过程也演变为精神交流与对话的过程。[7]

德育中的对话是师生双方面对面的一种相遇, 同时都把对方看做是与自己交谈的“你”。在这种“我—你”的关系中, 双方都以平等的姿态, 在某—共同话语上展开思想交流。这种交流是开放的, 双方都敞开心扉, 以理解对方为基点, 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达到二者之间的视界融合。在对话过程中, 教师的帮助和指导是发自内心的, 是建立在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基础上, 而不把学生看成是年幼无知的人, 用教师的权威迫使学生接受德育内容。[8]道德教育的实效究竟在哪里?在笔者看来, 它既体现在让学生终身难忘和感动的大型活动中, 也体现在让学生的心灵受到微微触动的一番师生间的对谈中。而要真正使学生的心灵有所触动, 其前提是他们认同了教师的观点, 或者说他们从心底里接受了教师的说法。换言之, 让学生“心悦诚服”的前提是师生的对话要民主, 教师的语言和行为不能武断, 要以民主平等的姿态来和学生沟通。

总之, 在学校德育过程中, 如果一个教师没有一定的权威, 将驾驭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 也就无法实现德育的目的;反之, 过度的教师权威也可能会压抑学生, 其结果或激起学生反感, 或在无意中训练了学生的盲从性。因此, 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慎重对待自己的权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教师应适时调整角色,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最终重塑一种令人信服的教师权威。

参考文献

[1]丹尼斯·朗.权力论[M].陆震纶, 郑明哲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56.

[2][7]王娟.论高校德育教师角色的时代转换[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06 (11) .

[3]王金凤.教师权威:民主的诉求与权威的定位和重塑[J].中国教师, 2007 (2) .

[4][5]苏霍姆林斯基.公民的诞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222.

浅议新形势下高职德育教师的转型 第8篇

1 高职德育教师转型的必要性

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 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 高职教育自身的特殊性, 无一不对高职院校的德育教师提出新的要求, 新的挑战, 使德育教师不得不思考转型的问题。

1.1 科技迅速发展, 知识急剧增长的网络信息时代

目前, 由于卫星通讯、电视及网络的发展, 教师在信息和知识占有上的优势逐渐淡化, 许多新出现的事物学生可能先于教师了解。然而, 在日益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里, 对于自律意识比较差的大学生来说, 他们可能无法把握自己, 很容易产生错误的价值观, 世界观, 人生观。此时, 教师则是起着最关键的作用。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网络环境中的行为道德规范, 增强法制和伦理道德观念, 培养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评价和鉴别能力。可见, 在网络信息时代, 教师的作用不是削弱了, 而是更重要了。因此, 高职德育教师要适应这种角色的转变, 当好组织者、辅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

1.2 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

全面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多元的文化, 这虽然有利于青年学生吸收世界优秀的文化成果, 但反映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 也表现为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的多元化。这种复杂的表现形式既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不容回避的问题, 也给德育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1.3 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面临新的挑战

中国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 接受教育的受众表现出学习需求多样化和谋生吃饭务实化的特点, 使得传统的教育模式根本无法满足受教育者的实际需求。高职院校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厌学情绪、考试恐慌症、自信心和自律意识差等问题, 导致无法安心在传统的课堂里学习。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技术人才, 比较强调技术教育的核心地位。在教育教学中, 注重技术知识的传授与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 而我们现有的过分依赖理论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不可能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所以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已逐渐发生转变, 教学方式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向体验式教学转变;教学内容从学科理论、原理式的隐性教育向岗位职业技能复制式的显性教育转变;教学场所从学术课堂向工作现场转变。面对以上转变, 德育教师也必须进行相应的转型。

2 高职德育教师转型的策略

针对以上情况, 德育教师应该在教育观念, 教学方法, 以及教师自身素质方面对自己进行转型。

2.1 教育观念的转变

更新教师教育观念, 是高职德育教师角色转变的关键。具体来讲, 德育教师要树立创新的教育观念, 转变传统的师生关系, 建立新型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

传统教育向学生强制灌输脱离现实生活的抽象的道德规范, 重智轻德, 重教轻学。新的信息传播方式打破了教育者的信息垄断地位, 说教式的道德角色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要求, 教育者应把认识、理解、体验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在多种自主实践活动中理解把握体验德育的基本理论和观点。道德学习过程也就相应成为师生共同体验、共同探讨、平等对话的过程, 教师应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及其适合自己特点的道德认识方式的选择, 自觉放弃传统意义上教师的道德权威。

2.2 教学方法的更新:

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已由以课堂教学为主向指导教师团队全方位技能训练的教学模式转变, 这样的教学模式对德育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德育教师应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 参与教学团队成为心理辅导员, 进行课外思想指导, 同时辅之以一定的专题讲座等方式来适应新的变化。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 德育教师首先应该改革教学内容, 对使用的教科书做出相应的“剪裁”, 要从实际出发做出富有针对性的设计。德育教师应突破课堂教学的封闭性, 改变传统的说教式, 注入式的教学方法, 采用更先进的, 丰富多彩的诸如课堂讨论, 小组活动, 课件, 社会调查等新的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同时必须珍视学生生活世界, 把学生的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 主动建构与社会、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 从而使德育教科书与鲜活的现实同化为充满生机的统一体。[1]现代社会在飞速发展, 新现象、新观念层出不穷。像克隆人、安乐死、基因技术对伦理与法律的冲击, 黑客及网络犯罪给法律的挑战等等, 都应该成为课程资源, 这样德育课程才能及时直面社会、关照现实、捕捉前沿, 才能改善和优化整个教学流程, 使每个教学环节和片断都充溢生机和活力, 使学生最大限度地突破知识体系的束缚, 激发学生智慧、灵感、激情和创造生命活力。

同时为了配合专业课程以技能培训为主的团队合作训练模式, 德育教师可以参与团队, 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课外思想指导等等, 以配合专业训练顺利进行。除此之外, 德育教师还应进行一定的专题讲座, 例如:心理专题, 人际关系, 励志创业, 团队合作, 人文历史, 美学礼仪等专题讲座, 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体验。

2.3 教师自身能力的提升

2.3.1 德育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一直以来“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职业最显著的标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教师不能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者, 而应把形成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迁移知识的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正如《学会生存》中所阐述的“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 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 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 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 一位帮助发现矛盾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2]德育教师要致力于调动学生的包括自主、自立、自尊、创造等内涵丰富的主体意识, 使之成为能够发展自我、充实自我、超越自我的现代人。

2.3.2 德育教师应成为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者

新时期的德育内容体系必须包括健康人格的塑造, 甚至可以说德育的根本功能在于人格的塑造。这就要求德育教师从传统的道德偶像角色中解放出来, 成为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者和优秀的心理工作者, 在学生适应社会和学习上给以更多的心理关注, 指导学生社会交往和协同工作的技巧, 并能够在实际的教育创新活动中有效的激励和引导学生, 使其能够健康地和谐发展。

2.3.3 德育教师应成为终身学习者

现代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 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教师必然是终身的学习者。德育教师要构建多元的知识结构, 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 而且要具有一定的人文知识美学素养, 还要具有广博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常识。德育教师还要积极参与教育科研, 不断研究和改进德育方法。最后, 还要不断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信息时代要求教师具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处理教学、科研等方面问题, 并把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工具的能力。

3 结语

总之, 高职德育教师面临的挑战是严峻的。德育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保持开放的心态, 不断对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进行重组, 对自身的角色进行反思和转变, 以顺利完成转型。

摘要:近年来, 我国高职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而高职德育教师则面临着转型的挑战。如何进行适当的转型, 适应新的变化, 是高职德育教师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德育教师,转型

参考文献

[1]刘铁芳.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137

高职教师学校德育 第9篇

1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现状

1.1 高职高专院校录取的学生综合素质较低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大批农民涌入城市务工,由此出现了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缺失、辍学率不断上升的趋势。从全国范围来看,本科院校录取了成绩优良、素质较好的学生,而高职高专院校生源则显得极度匮乏。为了完成招生计划,于是不断降分录取了分数很低的学生。与本科院校录取的学生相比,部分高职高专学生的综合素质较差,学习能力较低,不良行为习惯表现尤为突出;还有部分高职高专院校为扩大办学规模,同时招收部分上大学无望而走捷径的3+2中职生。所以,由于生源的匮乏,导致学生综合素质的下降,这就给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和人才培养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1.2 独生子女的“独特性”

随着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效应的凸显,开始进入独生子女高校学习的高潮时期,独生子女自身的“独特性”也悄然来到大学校园。从总体上来看:他们具有较强的革新意识,较强的“优胜劣汰”的竞争观念和较强的自主自立精神。这些都是他们进步的一面,但我们不能盲目乐观,而应清楚地看到,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的宠爱甚至溺爱,他们生活在富裕的年代,生活上无忧无虑;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遇到过困难,没有经历过坎坷,因而价值取向迷乱,将人生价值定位于自我,处处展现“以我为中心”;集体意识淡化,责任意识淡薄;重权利而轻义务,重索取而轻奉献;社会公德失范,在他们身上时常出现不良的道德行为习惯。

1.3 “电子海洛因”的侵蚀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尖端科学技术以及网络的发展,各种不良因素开始侵蚀纯洁的校园,尤其是“电子海洛因”对青少年的侵蚀在不断加剧。个别大学生由于家庭教育的疏忽,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一度迷恋网吧上网、打游戏、网络聊天、早恋等,导致学习时思想不能集中、学习成绩下降,最后勉强被录取到高职高专院校。当他们刚进入大学时期,网络的毒瘾会时常发作,有个别学生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导致对学习乏味,精神不振,素质下降。

2 如何发挥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在学校德育工作的作用

2.1 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指引大学生前进的方向和指路明灯。高职高专图书馆要结合其藏有大量思想品德、修养高尚的好书的优势,定期举办“我爱读书”等活动。因为“好书可以育人,催人奋进”“读书在于造就完全的人格”。只有把好采集和藏书建设这一关,多购置内容丰富而思想健康、观点正确而格调清闲的书刊,培养学生“择善人而交,择善书而读,择善言而听,择善行而从”“以实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的高尚思想品德,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结合近年来的上岗考试,多购置一些有利于学生招考复习的书籍。只有这样,才能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并打下良好而坚实的基础。

2.2 把图书馆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高校的校园文化生活,体现的是一所高校的精神面貌、文化品位和办学层次;也是学校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潜在课堂。它能使学生有意无 意地在思 想观念、 价值取向 、行为准则、心理因素等方面受到影响,特别是对素质较差、能力较低,而且带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其影响更大,有利于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习惯,促进他们的健康快乐成长和发展。校园文化与图书馆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全方位体现德育教育,加强两者之间的宣传导向教育力度,增强图书馆与学生读者之间的凝聚力。同时,高职高专学校图书馆应和学生社团积极配合,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和大型纪念活动,利用图书馆第二课堂的作用,有力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2.3 树立“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管理理念

图书馆作为文明的殿堂,德育的阵地,必须进行规范管理。高职高专学校图书馆人员大都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专业化程度不够,这就要求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制定馆员的道德规范和工作准则,定期培训管理人员,树立“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情感育人”的管理理念,共同塑造一个良好的图书馆精神文明的氛围,以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馆员素质的提高是搞好德育工作的基础,学校和图书馆要为馆员素质的提高创造条件,要形式多样地激励馆员提高思想政治业务素质;培养馆员要有一种乐于奉献的崇高敬业精神,不断地吸收新知识,掌握新技术,适应新形势下对图书馆馆员的新要求,才能有效地开展学校的德育工作。

2.4 对违纪学生进行正面教育

由于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的思想觉悟、道德修养不同,在借阅图书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读者。如在自习室、阅览室高声喧哗、搞恶作剧的;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的;卫生间抽烟的、电子阅览室玩游戏的;有撕坏或偷盗书刊的等等。当发现有这些行为时,要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及时找读者谈话,耐心进行批评教育,有针对性地从具体事情入手,仔细分析读者犯错误的心理,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使其勇于改正错误,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争做文明读者。

2.5 以人为本提高育人氛围

图书馆作为传授知识和文明教育的一个重要场所,要求每一位学生在这个神圣的场所要做到安静、文明、高雅,不能有不文明、不文雅的行为发生。但是,由于个别学生,特别是刚入校的新生,还是把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习惯带进校园,带进图书馆。这就要求,以学校图书馆所制定的《学生报刊阅览室规则》《图书借阅规则》《电子阅览室规则》为准绳,来约束不文明的行为发生,加强对学生的纪律教育和文明环境教育,做到有章可循,循章办事,违章必究;对有“网瘾”的学生,要正面引导,以人为本,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戒掉“网瘾”;对独生子女的“独特性”,要举办专题讲座,不能把价值定位于“自我”;要为他们多创造机会,使其多参加集体活动,培养集体观念,增强责任性;引导他们改掉不文明的行为,达到教育目的,有力提升育人环境。

3 结束语

学校图书馆既是一个教辅部门,又是一个服务性职能部门。我们要以学校德育工作为指针,充分发挥图书馆的德育教育功能和服务师生功能,树立“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情感育人”的管理理念,针对学生在图书馆表现的不良行为习惯,认清与摆正自己在德育教育中的位置,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潜能,充分挖掘与利用自身独特的德育教育资源,有效地发挥其德育功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帮助学生改掉不良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学校德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图书馆不仅是高职高专院校教研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同时也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效应的凸现,独生子女开始进入高校学习。而高职高专院校录取的一部分学生中,综合素质较差、能力较低,不良行为习惯较多,这就给高职高专院校的德育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本文就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工作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高职教师学校德育 第10篇

近年来,由于大学扩招导致普通高中扩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生源愈来愈困难,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通过层层选拔淘汰之后剩下来的生源,其学习成绩一般处于下游水平,导致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习惯差、综合素质差。虽然这些学生大多数在校期间表现正常,但仍有一部分学生因各种原因导致学习成绩差,情绪极不稳定,自控能力弱,违法违纪行为时有发生,且具有偶然性,综合来看,这些学生身上存在着以下几类问题:法律意识淡漠,崇尚武力;学风不正,厌学现象较为普遍,成绩逐年下滑,补考面广;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互助和团队精神,与他人之间缺乏沟通与理解;人生价值观、道德观发生偏移;情感反复,朝三暮四,缺乏必要的毅力及意志;自我控制力差;有逆反心理。这些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由于受到社会及家庭的一些影响,没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没有得到各方面应有的关爱,自暴自弃严重,爱对他们好象很遥远,学习和生活中大多承受的是指责、训斥,这些学生看起来麻木不仁,可谓软硬不吃,给予的爱似乎不领情,不买账。

这种现状加大了学校的管理难度,虽然防范、疏堵手段和方法不断创新,整天在琢磨学生的所想所思及应采取的对策,但仍跟不上情势的发展,总给人一种疲于奔命的感觉。可以说现在学校的所有教师,都使出了浑身解数,十八般武艺一齐上,为管理好学生可谓绞尽脑汁,如何恰当运用多种方法,提高管理手段,探索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是教师面临的新课题。学生管理涉及方方面面,而教师要站在第一线直接面对学生,要做的事太多,通过摸索,我感到在采用各种方法,调动多种手段管理的同时,体现“师爱”显得尤为重要。仔细观察也能发现真诚的爱同样能感化这些学生,从而潜移默化地改变他们。

“教育需要爱,也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这一教育名言告诉我们,爱是教育的生命,是教育的催化剂、润滑剂和粘合剂。"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这要求每一位教师胸怀一颗爱心,用心灵去耕耘心灵,让每一位孩子都得到应有的爱。德育就是思想品德的教育,对育人起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古今中外都强调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只有加强了德育教育,学生才能健康的成长,健康的发展,学生才能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中国西周时,学校教育的“六艺”中,“礼“作为德育方面的内容而居首位;欧洲中世纪的教育家洛克,也强调通过“理性”培养年轻绅士的风度的道德品质。可见“德育”工作在育人过程中是非常关键的。而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在学校工作中是非常关键的。而作为教师,在学校工作中是对学生实施教育的直接教育者,在德育工作中更是重要的一环。

俗话说:“学生是花朵,教师是园丁”。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园丁”不只是用水去浇灌花朵,而且要用内心的爱去浇灌,方能开出灿烂艳丽的鲜花。这就是德育工作应把一门心思放在“爱”字上。用“爱心”去育人,使他们生机勃勃,积极向上,成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栋梁之材!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在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应坚持以德育人,以爱育人。给学生奉献的爱越多,就使师生感情越深,学生就更亲近老师,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因为师爱永远蕴含着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因此,有人言;“教育事业是情的事业,是爱的事业。”德育是学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德育工作的秘诀就是“爱”。师爱是伟大的,神圣的。师爱是人类复杂感情中最高尚的情感,它凝结着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师爱是“超凡脱俗”的爱。这种爱没有血缘和亲情,没有私利与目的,然而这种爱却有一种巨大的力量。

1 爱就是了解

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包括对学生的身体状况,家庭情况知识基础,学习成绩,兴趣爱好,性格气质,交友情况,喜怒哀乐的深刻了解。这是做好班级管理工作,避免教育盲点,因材施教的前提,也是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

善于了解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做到有的放失,是师爱的具体表现。青少年是发展中的人,身心各个方面都还不成熟,所以在他们的身上,总有一些积极因素,同时也有一些消极因素,这就是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利用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来克服自身的消极因素,做到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了解学生就必须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倾听学生的心灵呼唤。作为老师要随时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动态,就必须走进学生的心灵,倾听并解决学生心中的困惑。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学习,不是毫无感情地把知识从一个脑袋装进一个脑袋,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接触”,教师要与学生多接触,多交流,让学生感到老师的可亲可敬,这样学生有心事就愿意与老师交流。

在前一届的班级里,曾有一个女孩,她性格开朗,很有人缘,学校里甚至校外都有不少的倾慕者,面对这些情况,她很迷惘,一段时间,她没有精力放在学习上,情绪上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知道这种情况后,我告诉她,同学间的正常交往是可以的,但要把握好尺度,而且要考虑自己的将来,把眼界放宽一些。结果这位同学从阴影中走出,认真学习,积极实习,在毕业后自己开了一家公司,并作出了不错的成绩。

2 爱就是关怀

师爱是教育的“润滑剂”,是进行教育的必要条件。当教师全身心地爱护,关心,帮助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时,师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正因为有了师爱,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才乐于接受教育,教育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师爱要全面,公平。公平地对待每个学生。学习好的要爱,学习一般的要爱,学习差的也要爱;活泼的要爱文静踏实的要爱,内向拘谨的更要爱;“金凤凰”要爱,“丑小鸭”同样要爱。班主任都应能做到一视同仁,站在较高的层次上看问题,对于所有的学生给予同样的关怀。

3 爱就是尊重

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他们的人格,教师面对的几十个学生,每个学生都是活得主体,他们都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他们也有自己的自尊和个性。虽然教师与学生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同地位,但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理解,相信学生。这就是要求教师不能盛气凌人,更不能利用教师的地位和权力侮辱学生;理解学生要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理解他们的要求和想法,理解他们的幼稚和天真;信任学生要信任他们的潜在能力,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磨练中成长。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与教师缩小心理距离,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依赖感,用爱心培育孩子对集体,对他人的爱,一旦这种爱升华成堆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那么人格大树就矗立起来了。作为教师,如果对“尖子生”的成绩和荣誉过分赞扬,宠爱有加,而对“后进生”的错误或过失表现得冷若冰霜,严加批评。那么,前者会助长学生的虚荣心和骄傲情绪;而后者则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这样的学生往往会因得不到他人的关心和支持而变得孤独,因看不到自己的希望而变得悲观失望,不思进取,甚至容易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因此,具有师爱的教师应懂得,其实脆弱的心灵更盼望得到老师的尊重和关怀,如果我们用自己的爱心去关心我的每一位学生,让爱拉近了我与学生的距离,让爱是学生体会到了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4 爱就是责任

爱学生要深入地爱,爱学生要理智地爱。就是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不娇惯,不溺爱。对其缺点错误,不纵容,不姑息,不放任。严师出高徒,严格要求也是教师对学生高度责任感的体现,严中有爱,严就是爱。我觉得一个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可以分为4个方面,一是严而有格,在教学和德育工作中,都应该按照相应的规章制度和各种行为规范中的具体要求,来约束自己的学生;二是严而有度,根据学生各阶段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要求,得当处理;三是言而有恒,教师工作应持之以恒,四是严而有方,即是要求教育学生是要讲究方法,刚柔并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在于你如何去爱护学生”;夏丐尊也说过:“爱是成功教育的基石,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努力探索,以真心真情去爱学生,呵护学生,就能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李健民著.班主任工作心理学.北京学苑出版社.

[2]刘晓伟.情感教育-塑造更完整的人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高职教师学校德育 第11篇

【关键词】 体育教师;职业学校;德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 G64.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6-00-01

一、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

从宏观方面来看,虽然国家已经确立了生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任务,但是职校学生已经受到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职校德育工作的滞后,使得职校生素质参差不齐,已经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在新形势下,职校的学生不仅仅存在所谓的中考成绩不好或者不爱读书、厌学等原因表现出学习成绩差的问题,更多的表现出行为习惯差、自卑、焦躁等一些心理健康问题的突出问题。再加上职业教育起步相对较晚,仅仅抓纪律、卫生、勤学三方面已远远不够,德育工作已不能适应学生职业教育全面发展的需要。为了让这些素质状况学生更快、更好的适应将来的社会需要,职校德育工作已迫在眉睫。

二、体育教师在德育工作中的优势

(一)体育教师的课堂优势

首先,以我校实际课程安排为参考,通常专业课老师任教一、两个班级,而现在每个班平均每星期两节体育课,每个体育教师任教八、九个班,能接触、了解、影响到的学生人数远远超出了普通专业课老师,具备了一定的学生基础,会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与学生沟通与交流,了解、掌握学生一些基本情况,打好基础,有利于更好的开展学校德育工作;其次,现实情况中,职校学生培养在于理论结合实践,通过大量实践操作来强化理论,而且职校学生本身初中升学成绩不理想,不喜欢死板地长时间呆在教室里。然而,现实证明体育课却很受学生们欢迎,体育课对于学生来讲没有那么大的压力,通过体育课,不但可以锻炼身体,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与竞争意识、吃苦耐劳的精神、改善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消除一些心理障碍,总之是学生们释放激情和能量、宣泄情绪、调节心理等最好最健康的方式。体育教师利用这种优势去指导学生,学生更容易接受教育。

(二)体育教师的学生影响力

体育教师除了出现在体育课上,通常在每星期的升国旗仪式、课间操、集会、讲座、文艺晚会上进行整队和维持纪律,相对于其他教师的出镜率会高很多,学生们经常能够看到体育教师的身影;其次,在校运动会、篮球赛、拔河比赛等一些全校性的体育赛事中,体育教师通常又是组织策划者,并且担任裁判工作,这也是德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发挥着体育教师所特有的作用。

(三)体育教师的气场和魅力

体育教师在户外教学与在教室里大不一样,好动、向往自由是人的天性,学生走出教室纪律上更难管理,学生更难按照教室那种固定思维配合教师上课,但体育教师一声“全体立正,向右看齐。”那发自丹田洪亮高亢的嗓音、那严肃认真的态度、那种健壮的体魄,是体育教师所特有气质、气场,足以镇住所有学生,这一点在学生的管理和批评教育中能起到震慑作用;其次,体育教师课堂上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准确的示范进行教学,课余和学生一起打篮球、踢足球、健身等进行体育锻炼展示出扎实的基本功和技术会让学生很羡慕,言行举止所展示出的魅力,是一种特有的教育资源,在学生的教育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效果。体育教师很好的诠释了体育运动阳光、激情、乐观积极向上的魅力,学生们被这种魅力所吸引,使得他们对体育教师产生敬佩,喜欢与体育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并且更加喜欢体育课,更加喜欢体育运动,是一种良性循环,从长远来看能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观念。

(四)体育教师坚硬的身体素质和思维反应优势

体育教师的工作环境在户外,夏天要扛得住烈日的暴晒,冬天要经得起寒风的洗礼,艰苦的工作环境让体育教师必须具备一个坚硬的身体素质。体育教师经过专业的体能和技术的训练,经常是训练到汗流浃背、肌肉酸痛、甚至接近身体的极限,累到躺下还得咬牙坚持。长期艰苦环境的训练,让体育教师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有了一个健壮的体魄,让体育教師在各种工作环境下经得起各方面的考验;其次,在户外上课、运动会、各类比赛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突发情况,体育教师对突发情况有先天的分析和处理能力,而且体育教师具备一定的运动损伤基本常识和急救能力,对于突发事件已经养成了非常敏锐的反应和思维能力。如果将这一优势运用到德育工作中,在处理学生的突发事件中会产生很好的工作效应。

三、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在德育工作的作用

(一) 合理安排体育教师岗位

既然体育教师具备了其它教师所没有的特有优势,其实也是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从学校层面出发,在安排一些科室或者其它岗位人员时,应当充分利用体育教师这个教育资源,比如像德育处、安管处、团委、班主任以及一些心理咨询等岗位可以安排体育教师,参与课间、就餐、寝室就寝纪律、安全管理和问题学生心理疏导等工作,在学生管理方面发挥作用。

(二)合理安排体育课内容

体育课既然这么受学生们欢迎,那么何不利用体育课课堂在安排一些有助于德育工作的内容,抓住有利时机来教育学生,比起在办公室老师的批评教育,学生更容易接受一些。老师可以将一些校纪校规、安全教育内容、组织纪律、思想观念、文明礼貌、仪容仪表等一些德育工作内容渗透到体育课当中。比如利用体育练习队列队形的过程,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其次,在体育课的内容中可以通过一些游戏、球赛、实践活动为载体,也可以通过丰富多彩课外活动,来丰富学生的情感、转变思想观念,培养学生的独立性、组织纪律性、行为规范性、合作与竞争意识。

(三)加强体育教师的个人修养

体育教师作为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比较受学生欢迎,体育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行为带来一定的影响。为人师表,好的教师个人修养所表现出的言行举止有可能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和学习的榜样。体育教师要热爱自己的事业,更要热爱学生,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平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包括上课的教态,穿着也要得体,有个好的形象,在耳濡目染当中带动、教育学生,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同时也要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的服务意识,尊重学生、关爱学生、鼓励学生,努力提高影响、改善、提高他们的思想观念、意志品质,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元素,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其次,学校也要对教师尤其是体育教师加强德育方面的培训和研究,更应该加强监督,规范体育教师的言行举止。

总之,职校德育工作任重道远,新形势下德育工作需要不断改进方式方法来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而体育教师作为学校的独特教育力量更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融入到德育工作中去,实现体育教师作用的最大化,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职教毕业生,才能让职业教育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源等,将体育教育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8)

[2]黄华敏,易鹏.析中职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发展模式[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3)

高职教师学校德育 第12篇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 需要有开拓创新能力的综合型的高素质人才。而具有良好的德育阅读能力是具备综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基础和前提。作为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职业化与技术化人才的职业学校要尤为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从目前职业学校的德育教学情况来看, 学生的阅读普遍处于被动状态, 阅读效率低、效果差。因此, 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师必须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丰富知识, 开阔视野, 进而达到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目的。

一、激发学生思想品德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能使学生乐于接受, 才能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没有兴趣, 阅读的效果很不一样, 而带着一定的问题去读, 可以使学生从机械阅读转向意义阅读。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 他们的阅读兴趣已经有了选择性。因此, 德育课教师要在指导学生阅读时精心选择出不同风格、不同题材、不同体裁的阅读材料,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促进互动合作的课堂教学氛围, 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 激发兴趣, 培养情感, 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 以满足各类兴趣特点的学生的需求。因此, 在学生阅读前, 德育课教师要适当地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境, 可以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教师可以先讲一个与所学新内容有关的故事, 让学生思考并回答有关问题, 从而自然地引入新课。“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 疑者觉悟之机也, 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因此, 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 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乐于接受, 且能放能收。同时, 德育课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还要注意, 问题要具体而精辟, 要有适当难度, 要有针对性, 富有启发性。“可以通过呈现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现象, 设置悬念, 或提供向个相互矛盾的方案、解答, 使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1]“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既是德育教师课堂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又是组织教学的科学而巧妙的手段。艺术性地将学生引入德育课的阅读氛围, 就能为顺利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方法

正确的阅读方法对于学生提高阅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掌握并运用一系列正确的阅读方法, 才能将习得的语言知识转化为具有个性心理特征的阅读能力。故学者应先练习和掌握一系列正确的阅读方法, 使之成为一整套固定的、自动化了的眼动方式和智力活动方式, 以便形成阅读技能。这种阅读技能使读者将他习得的语言知识转化为阅读能力。实际上, 阅读技能运用得越熟练、阅读能力就越强”。[2]要创新正确的阅读方法, 就要改变不良的阅读习惯。有些学生习惯于逐字阅读和用手指或笔指读, 这种阅读方法速度慢, 质量低, 因为对个别词的频频注意使学生常偏离篇章内容的理解和预期, 最终影响阅读效率。同时, 也有些学生阅读过程中经常返回已读内容去重读某个单词和短语, 读了上文又忘了下文, 独立地阅读词句, 孤立片面地理解词句。因此, 德育课教师要克服学生这些不良阅读习惯, 强化联系阅读, 整体把握。如在教读一篇课文时, 不能仅把课文里的一些词语、复杂句子孤立地抽取出来提问、讲解, 而忽视对课文的整体体验、品味和感悟, 并要实现由教师讲析到学生自悟的转变, 增强学生对阅读内容的感受、积累和运用的能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指导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阅读, 整体把握。整体感知阅读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达到预期的阅读效果。

三、加强对学生阅读的科学指导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还要加强对学生阅读的科学指导。一方面, 加强课前阅读指导。目前, 一般德育课教师仅仅将课前阅读 (预习) 作为作业的一部分, 不少学生虽然进行了课前阅读, 但课堂上对这部分知识依然相当陌生, 理解和掌握起来困难重重。原因就在于教师仅仅要求学生去阅读, 至于怎样阅读, 却没有加以指导。要改变这种现状, 提高课前阅读的有效性, 德育课教师必须进行阅读指导, 提出问题或者提供解读教材的路径、搭建学习支架。在进行课前阅读指导时,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速读新内容的前言和框题, 以迅速了解所学知识的主要内容。同时, 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通读课文, 要求学生读后略知教材大意, 知道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并能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做出旁注。另一方面, 加强课中阅读指导。通过课前的有效阅读, 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了一个粗略的认识, 但对课本中段与段、知识点与知识点、主题思想等内容还不是完全清楚, 还会出现一些主要知识点被遗漏的现象。这就需要德育课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加强思考性阅读指导, 指导学生读透教材, 把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连成线、铺成面。为此, 教师要通过设置一些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性阅读, 帮助学生掌握具体的知识点,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 从而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题思想, 实现知识的迁移。因此, 通过思想品德课教师有针对性的科学指导, 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注重学生的阅读效果反馈

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上,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控制者和评判者, 是知识的权威与化身, 所以,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支配者, 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只能是消极、被动的服从者。尤其在一些德育课上, 教师高高在上, 照本宣科, 满堂灌, 脱离学生实际, 学生当然不喜欢, 学生的阅读能力也难以提高。学生对德育课的兴趣受老师的影响很大, 学生亲近老师, 继而会喜欢这个老师所教的科目。教师不能完全从整体上把握课堂上学生的阅读能力, 还必须重视课后的阅读反馈。德育课教师应经常深入班级, 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思想沟通及交流, 询问他们在阅读方面的看法和意见, 解决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通过课后的反馈, 教师积累丰富的阅读教学经验。同时, 教师还可以在学生之间开展阅读交流活动。组织学生进行阅读交流, 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又能切实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及其关注学生的阅读效果反馈, 可以交流心得, 互相学习, 共同进步, 并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学风, 增强学生的阅读效果, 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

提高阅读能力需要大量的阅读实践, 学生平时在课堂上的阅读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因此, 德育课教师应向学生布置一些课外阅读任务, 鼓励学生读后归纳要义和写出摘要, 并定期检查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课外阅读是学生主动利用课外时间独立进行的经常性的阅读活动。由于阅读总是以理解和吸收为目的。阅读过程中, 读者总是在一定的思想观点指导下, 去感受和理解文章的内容, 并对文章里的人、事、物产生种种认识、情感和评价, 因此阅读活动必然对读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影响。加上课外阅读比课堂学习在时间安排、内容选择及场合确定上更为机动灵活, 更有广阔的天地, 故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更浓, 课外阅读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也就越大”。[3]德育课教师也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有效的指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 选取合适的阅读方式,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阅读材料, 通过课外阅读, 开阔眼界, 有效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和观察力。同时, 德育课教师也要明确学生在选择阅读材料时要内容健康, 使学生的心灵在阅读中得到启迪和净化。教师还应明确课外阅读的目的, 提出具体的要求, 使之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 从而更好地使学生分层次、分类别地获取信息, 积累知识。要通过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 可以促进学生阅读速度的提高, 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

总之, 当今时代是一个开拓型的知识经济时代。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德育课教学中的阅读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学生而言, 阅读能力的培养, 就是要用心地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培养他们的阅读意识;细心地引导学生, 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当然,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系统性工作, 不是短时间就能够完成和实现的。德育课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语言多方面的培养, 并帮助他们克服不良的阅读习惯, 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使其参与到阅读学习过程中, 获得更多的知识, 主动获取知识, 从而真正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摘要:阅读能力是顺利完成阅读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德育阅读能力随着德育与人类生活的日益密切而显得尤为重要。因此, 德育课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的策略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主要包括: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方法、加强对学生阅读的科学指导、注重学生的阅读效果反馈、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而加强德育阅读能力的研究, 探讨提升德育阅读能力的策略问题, 对培养学生的德育阅读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职业学校,德育,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1]孙志飞.浅谈思品阅读能力的培养[J].成功教育, 2009, (11) .

[2]黄戟.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若干要素[J].消费导刊, 2010, (7) .

上一篇:北京治理有对策下一篇:设计语文预习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