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

2024-07-19

高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精选12篇)

高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 第1篇

(一) 应用范围广

在新形势下, 数学科学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一方面与其他基础性学科进行交叉性应用, 另一方面应用范围向统计学、经济学领域延伸。可以说, 数学学科的单一性逐渐弱化, 开始出现多样化的趋势。

(二) 教学理念发生改变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来说, 数学的意义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其中,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育属于入门性教育, 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理论, 而到了高中阶段, 数学教育主要是帮助学生培养学习探究数学、应用数学的能力等。高中阶段的数学教育在教育教学方式方面, 对任课教师提出较高的要求。

(三) 教材改革存在多样性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各地中学都在改革高中数学教材, 不同版本的教材相继出现, 与旧版高中数学教材相比, 新版教材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1.增加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各地高中在改革数学教学内容时, 将概率统计、线性规划等实用性内容融入到新版教材中, 例如例题中渗入了应用性问题, 一方面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应用, 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培养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2.出现分层框架

各地中学在改革高中数学教材时, 受分科的影响, 有的将数学作为必修课、选修课, 例如在高中一、二年级时, 开设数学必修课, 只是到了高三, 才开设数学选修课。

3.版面设计更加灵活

在版面设计方面, 新版教材与旧版教材相比, 设置了一些相应的空白处, 这些空白处一方面为学生课做堂做笔记预留了位置, 另一方面方便学生课后复习。

4.难度降低, 拓宽了知识面

从各地中学实际使用的教材内容来看, 与旧版教材相比, 新版教材降低了理论知识的难度, 拓宽了知识的覆盖面, 增加了内容的实用性。

二、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课程设计存在滞后性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虽然各地中学使用的教材在课程设计方面进行了调整, 但是依然较为单一, 例如, 在设计课程内容的过程中, 只是简单地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 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 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应用生活经验, 以及其他的学科知识。

(二) 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比较薄弱

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中明确提出:“数学课程一方面需要帮助学生学习应用数学知识, 另一方面需要帮助树立应用数学的意识。然而,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许多高中生对应用数学知识较为迷茫, 不知道数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究竟有何用。

(三) 教育模式阻碍了数学能力创新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 虽然我国已经对应试教育进行了改革, 但是改革效果并不明显, 其原因是检验衡量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依然是高考, 衡量措施较为单一。

这种衡量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校、教师一味地追求升学率, 单纯地培养了学生的应试思维习惯, 最终阻碍了数学创新的能力。

(四) 教师教学水平存在差异

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和制约, 在教学水平方面, 高中数学教师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例如, 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 拥有丰富的教学方式, 这些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 这些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般都能取得骄人的数学成绩, 但是普遍缺乏创新能力;反之, 对于一些年轻的教师来说, 虽然在短时间内能够接受新鲜事物, 并且能够将新鲜事物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但是, 由于这些年轻教师缺乏教学经验, 所以难以夯实学生的基本功。

三、改革高中数学教学的具体措施

在高中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需要对高中数学教学进行改革。

(一) 正确认识数学学科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数学这门学科, 一方面明确数学是高考必考的科目, 另一方面在日常生产生活中, 数学对生产、生活等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二)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 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帮助学生树立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将数学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帮助学生培养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三)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提升综合素质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通过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可以间接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1.因材施教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充分挖掘教材内容, 将教学目的和教材进行相互融合,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进而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

2.完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师的教学目的发生改变, 已经由原来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引导式教学, 通过完善教学方法,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对教师进行教育和培训

随着知识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 为了确保教师的教学内容与社会保持同步, 需要对教师进行教育和培训, 不断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 同时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 通过交流帮助教师了解前沿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从根本上提升教师的整体水平。

4.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需要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局面, 同时改变借助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困境。

如果依然沿用传统的利用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衡量教师教学质量, 那么将会难以改变教师的应试思维。

(四)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学生学会学习, 主动地发现问题, 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 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结论

综上所述,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数学观念, 将数学知识应用的社会实践中, 进一步体现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程中, 地方中学需要帮助教师树立全心的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 间接帮助学生培养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推动素质教育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陈建仁.高师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教学改革———以高中新课程为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8 (09) .

[2]李伟, 郭亚丹.基于高中数学新课程的高师数学史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06) .

高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 第2篇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教师教学的主要作用不在于讲授,解释或者传递数学知识。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应想方没法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乐于探索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探索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学习效率。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呢?

一、从实际生活,特别是学生自身生活实际中创设情境

我国的数学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于数学与实际的联系未给予充分的重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意义不明确,觉得数学没什么用,学习数学枯燥、乏味。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观察,利用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来创设情境。

例如:在“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的教学中,可利用以下实际问题来创设情境。

问题1:用一个有毛病的天平(天平的两臂之长略有差异,其它因素忽略)来称物体的质量,有学生说只要把物体放左右盘中各称量一次,再把所得结果相加除以2即可得到物体的质量,你认为可行吗?

问题2:在指数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感受指数增长速度时,如果仅提问:“

有多大?”学生可能漠不关心——其思维没有进入数学学习的情境。如果换用一种学生熟悉的语言进行设问:“某人听到一则谣言后1小时内传给2人,此2人在1小时内每人又分别传给另外2个人,……如此下去,一昼夜能传遍一个多少人口的城市——十万、百万甚至更多?”,那么学生的直观判断和实际的计算结果间的巨大反差会使学生对指数增长速度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问题3:用一张长80cm,宽50cm的长方形铁皮,做一只无盖长方形铁皮盒(焊接厚度与损耗不计),这只铁皮盒尽可能大的体积是多少? 用学生自身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不仅可以让学生认识数字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产生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而且所设置的情境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探索热情空前高涨。

二、用类比猜想创设学习情境

类比、猜想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学生在学习旧知识的过程中,会对知识的联系产生类比联想,并提出质疑,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进行类比、猜想,可以激发学生创造的思维火花,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问题1:勾股定理大家都很熟悉,当一个三角形ABC的三边之长是a,b,c满足时,该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如果让指数作一些变化:如2→n,即会是什么样呢?

教师明确指出需要思考的问题,但结论留给学生自已去猜想、探求。学生首先会尝试着从具体的几个例子出发,如n=3,n=4,验证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通过同学间的相互交流,很自然会猜想

(n>2)时,三角形会是锐角三角形,并着手去考虑如何去证明这个

时,情况猜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而不是直接给学生结论,创设一种学生愿意主动去经 1 历的活动,激发探索热情,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猜想验证,这种自主发现式活动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再创造”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使学生获得的知识理解得更深刻,而且培养了数学探究能力。.在立体几何的教学中可以经常利用类比平面几何来创设情境,引导探究。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说过:“求解立体几何问题往往有赖于平面几何的类比。”

例如在“正四面体的性质”一课中,教师可以这样创设情境:“正三角形内任一点到各边的距离之和为常数”,那么在空间中有没有类似的命题呢?若有,你能给出证明吗?

在二面角与平面角,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图象与性质,空间向量与平面向量的学习中都可以进行类比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三、从趣味历史典故、数学文化中创设情境。

数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应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中国5000多年的文明史,给我们留下了无数宝贵的数学文化遗产,好好利用,可以为我们的数学教学增光添彩。如:在学习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时,可以给学生讲述阿凡提和国王下棋的历史故事。下棋前,阿凡提说如果我赢了,就赏给我第一个格子放一个麦粒,第二个格子放2个麦粒,第三个格子放4个麦粒,第四个格子放8个麦粒,依此类推……国王一笑,根本不放在眼里,但最后的结果呢,国王根本拿不出这么多的麦粒来,这是为什么呢?

又如:在学习“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时,可以创设如下情境:三个臭皮匠VS诸葛亮,到底谁更厉害?已知诸葛亮解出问题的概率是0.8,臭皮匠老大解出问题的概率是0.5,臭皮匠老二解出问题的概率是0.45,臭皮匠老三解出问题的概率是0.4,且每个人都是独立解题,那么三个臭皮匠中至少有一人解出问题的概率与诸葛亮解出问题的概率相比,哪个更大呢?

这些数学的历史典故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探索热情,更进一步了解数学的文化价值。

四、从数学实验、信息技术中创设情境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数学实验是指实验者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在典型的实验环境中或特定的实验条件下所进行的一种数学探索活动。在数学实验中创设教学情境,可使学生体验、感受“做”数学的乐趣,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例如:在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引入中,教师可让每个学生准备一块三角形纸片,过顶点A翻折该纸片得到折痕AD,请同学们研究:如何来翻折纸片,才能使折痕AD与桌面垂直呢?学生通过自已动手操作,体会做数学的乐趣,并通过自已的实验直观地自已“发现”了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其对定理的理解会比老师直接给出深刻得多。

又如,在“数学归纳法”一节,教师可在课前准备道具(如20个烟盒),在课堂上请学生一起来做“多米诺骨牌”游戏,使学生很形象地理解了数学归纳法的定义和本质。数学实验还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用多媒体计算机等来进行数学的探究实验,如在椭圆的教学中,不仅可以用教材介绍的实验,利用线和固定的两个钉子来画椭圆,还可以用几何画板来进行实验探究。

打开几何画板,作长为2a的线段AB,以F1为圆心,AB为半径作圆,并在该圆上任取一点为P;以F1为圆心,2c(c

让学生自已亲自动手进行实验,体会图形中的几何关系,教师不断引导学生改变图形中的几何量,如改变图形中2a及2c的大小,点F1和F2的位置,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发现,猜想验证,真正在“做数学”中理解数学。

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观探析 第3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观

中国分类号:G633.6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该持什么样的课程教育观?这个问题是我们在执行新课程理念之前必须要思考清楚的,否则所谓新课程改革,在实践中无非就是口头上说的一套理论而已。总体面而言,教学上我们要思考课程教学的目标是什么?要让学生获得什么?教师讲解与学生参与的关系如何处理?预设的课堂结构和即兴的课堂事件之间如何融洽?信息社会中现代传媒手段如何辅助教学?这些问题在任何一个学科上都应该引起我们教师的重视。本文拟就高中数学来谈一下新课程改革中我们应持的教学观。

1、大众化数学教育观

大众化数学是相对于英才教育而存在的,数学教育目标是培养社会公民所必备的数学素养,目的是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含数学文化)。大众化数学教育,首要的是使学生学习那些既是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又是个体发展所必须的;既对高中学生走向社会适应未来生活有所帮助,又对学生的能力训练有价值的数学。因此,大众化数学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数学发展,既要为所有的学生打好共同的数学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在数学教育的过程中,承认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和兴趣等方面存在差异基础上,应区别对待,因材施教。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在兼顾学习学有困难的学生和发展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基础上,促使两者统一,落实素质教育。主体性教育思想是促使数学教育大众化的核心思想。

2、树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1980年4月,美国数学教师协会(NCTM)公布了一份指示80年代学校数学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关于行动的议程》。该文件指出,}}sa年代的数学教育大纲,应当在各年级都介绍数学的应用,把学生引进问题解决中去。数学课程应当围绕问题解决来组织,数学教师应当创造一种使问题解决得以蓬勃发展的课堂环境。总之,必须把问题解决作为学校数学教育的核心。”日本的“课题学习”就是以“问题解决”为特征的数学课。现在,问题解决是国际数学教育的研究热点。在我国高中数学的新课程渗透着“问题解决”的设计思想,它是以“解决实际问题”和“研究性课题”来进行教学操作。

什么是“问题解决”,大致有以下三种看法。第一,英国《考克罗夫特报告》认为:那种把数学应用于各种情形的能力。第二,第六届国际数学教育学会(ICSM--6)“问题解决、应用和模型化”专题组的课题报告指出:问题解决是指“从尝试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美国全国数学管理者大会(NCSM )将“问题解决”定义为“将先前已获得的知识用于新的,不熟悉的情境的过程。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是实现新大纲所提出的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标。

3、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指教学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学生通过数学学习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每一位学生都能满足他自己的学习数学的需要。学生个性差异是指兴趣、动机、能力等的差异。50年代苏联强调“高度统一”的教育思想对我国数学教育影响颇深,数学课程显直线式排序体系,教材内容要求高,有些内容过繁,教材缺乏弹性,教学结构单一,有一刀切的现象。新高中数学课程中,在统一性的基础上,采用灵活安排的方法。以实行区别化,包括实际水平区别化与分流区别化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发展。为了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要,新教材在每章均安排了一、两个阅读材料,供学生课外阅读。习题里带*号的题目,作为基本要求的拓宽,供学生选用;思考题安排A, B两组,A组题是学习巩固本章使用,B组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使用等等。因此,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应吸收高中数学课程的编排思想到教学中,采用差异教学法。

4、树立数学建构主义教学与学习观

建构主义最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来的。皮亚杰认为,人类对逻辑、数学、推理的认识,都是不断建构的产物。数学的对象主要是抽象的形式化的思想材料,教学的活动也主要是思辨的思想活动,因此,数学新知识的学习就是典型的建构学习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而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促使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来引发主体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在建构的过程中,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发挥了特别作用,学生知识的获得就是主体的认知结构的发展或优化。建构主义学习的主要特征就是“自主活动”、“智力参与”和“个人体验”2。按建构主义学习观来反思中学数学教学,给我们启示有:第一,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导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第二,应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情境性教学法、支架式教学法和反思性教学法。第三,从新材料的教学内容来看,很注重提供进行学习的指导材料,螺旋式地安排数学内容,充分使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第四,注重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解决实际问题,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体验,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探索研究问题的态度和意识。因此,用建构观来指导高中数学教学应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教学观。

5、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在信息社会中,计算機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在数学教学领域,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使以前上课很难表达的内容更直观化,更易启发学生的思维。另外,随着校园网完善,学生网上学习更普遍,这就需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真正实现学生“做数学”,进行“数学实验”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更能发挥作用。

综上,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数学要有大众数学教育观,要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本位,要有教学环节的动态建构观,同时要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辅助应用。

参考文献:

[1]赵园园.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 ——以高中数学1为例[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浅谈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 第4篇

一、全新的理念、独有的创新, 彰显教改本色

高中数学课程对于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 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新课程改革之后课程的基本理念更加贴近素质教育, 更加人性化、信息化、多元化.新课程改革以其独特的风采展现在我们每一位师生面前:提倡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提供多元化课程, 适应个性选择;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重视基础, 着眼创新, 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1. 着力点:

新课程要求数学教学的着力点应体现在学生素质的提高.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将以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培养数学精神为主线, 做到四个强化:强化基础, 注重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强化能力, 注重学生学习活动中思维过程的教学,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思想, 注重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教学, 促进学生在解题中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强化意识, 树立师生之间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 体现新课标的自主创新精神.

2. 启动点:

教学的启动点在于课堂教学, 要求教师不满足于讲清书本上的知识, 力求运用体现启发原则的多种教学形式, 提示知识发生过程, 讲清其来龙去脉, 提高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把握知识结构.要坚决破除灌输死的书本知识和“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和“为分数而教”的观念, 树立“授之以渔”和学以致用的观念.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学会数学知识的方法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和实际问题的能力.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一个坏的教师奉献真理给学生, 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3. 落脚点:

新课标下的数学课, 要求学生主动活泼, 思维处于积极状态, 要求教师应成为课堂上的主持人, 独具慧眼的长者, 是学生热情的观众.同时要求数学课的编排设计体现数学的社会需要、创新精神和人文价值.

二、传统的教学、理性的思考, 强化教学基础

我国的传统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合理成分, 从而导致了较好的学习效果.改革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应合理的采纳吸收传统教学中的优秀成分, 为提高教学效果打下坚实基础.

1. 创设问题情境, 为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

我国传统数学教学方式, 在进行概念教学之前有一个新课引入的环节,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并非马上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一般来说我们先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 或者复习旧知识为引入新课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或者介绍生活实例为学生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2. 启发式教学,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为了能使最主要的教学内容呈现出来, 避免学生走太多的弯路, 教师在师生互动环节上多采用教师问、学生答的模式, 教师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 然后由学生得到答案.

3. 以活动促发展, 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思维得到强化

在传统教学中,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环节就是课堂练习, 也就是应用概念解决问题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 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完成老师精心准备的配合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练习.在传统教学方式中特别强调“精讲多练”、“变式练习”.所以我认为传统数学教学中的课堂练习, 即课后练习, 并非是没有价值的活动.通过练习, 使学生真正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它绝不是“机械练习系”、“死记硬背”、“灌输式教学”等教学方式的典型, 它能够以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 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强化.因此, 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教学绝不能忽视强化练习的作用.精编练习, 反复强化, 使学生所学知识得以巩固.

三、主动的学习、自主的探究, 尽显教改风姿

新课改下, 我们习惯的教学模式已被打破.在吸收传统教学方法优秀成分的基础上, 我们教师应该仔细学习研究新课程, 认真贯彻新课改精神, 在课堂教学设计上花大力气, 使数学课堂教学由统一模式教育向差异教育模式转变;由单一讲授向多样化学习转变.

1. 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从创设生动具体的问题情境入手, 组织师生共同参与活动.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 以平等的态度点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把微笑带进课堂.少一些训斥, 多一些关爱;少一些否定, 多一些鼓励.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不断提升课堂艺术, 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使学生达到愿学、爱学、乐学的境界.

2. 提倡探究性学习

一些教育专家和教育工作者研究发现, 人们的学习主要依赖于两种方式.一种是接受式学习, 另一种是探究式学习, 两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而在传统的教学中, 我们教师过多地采用了接受式学习, 听、记成为学生最主要的学习方法.新课标下, 增加了许多探究性学习, 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接受式与探究式并用,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鼓励学生的集体参与.教师积极创设问题情境, 注意问题的层次性, 给每名学生都提供参与探究的机会, 鼓励学生自我探究、自我发现, 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组织和引导, 集思广益、思维互补, 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

3. 提倡合作式学习

数学的学习渠道是多方面的, 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不单单靠教师的讲授, 小组合作就是一种很好的辅助学习方式.留给每个小组一定的探究问题, 在大家的充分参与下,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过程进行再现;而且对于不爱发言的学生, 也在小范围内给了他一定的表现空间.合作学习给学生思维的发展创造了空间, 而且容易在和同伴合作的同时, 更加努力地完善自己, 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

新课程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的反思 第5篇

胡 钊

(甘肃省通渭县第二中学甘肃 通渭 邮编743300)

摘要 数学概念教学是“双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数学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内容,还是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核心。正确理解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基础,本文针对如何进行新课标下的数学概念教学进行探讨。关键词 数学概念 数学素养 思维品质

高 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应加强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对一些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要贯穿高中数学教学的始终,帮助学生逐步加深理解。数学 是由概念与命题等内容组成的知识体系,它是一门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学科,而概念又是这种思维的语言。概念教学是中学数学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内容,是基础知识和 基本技能教学的核心,因此抓好概念教学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一、注重概念的本源,概念产生的基础

由于数学概念本身具有的严密 性、抽象性和明确规定性,传统教学中往往重视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和精确性,在方式上以“告诉”为主,让学生“占有”新概念,置学生于被动地位,这不利于创新 型人才的培养。学生如能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像数学家那样去“想数学”,“经历”一遍发现、创新的过程,那么在获得概念的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引 入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形成概念的基础。概念引入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猜想,即让学生依据已有的材料和知识作出符合一定经验与事实的推测性想象,让学生经 历数学家发现新概念的最初阶段。在概念引入时要培养学生敢于猜想的习惯,形成数学直觉、发展数学思维,从而获得数学发现的基本素质,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 重要因素。教学中应强调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对一些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如函数、空间观念、运算、数形结合、向量、导数、统计、、算法等)要贯穿高中数学教学的始终,帮助学生逐步加深理解。

二、在体验数学概念产生的过程中认识概念

高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 第6篇

关键词:数学;数学文化;高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224-01

习以为常,人们对数学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数学运算上,从小学一年级的启蒙学习“1+1=2”的基本理论,到大学时期的微积分、高等数学等高深的理论,都是简单的利用基本理论解题,数学也成为了一种运算的工具。其实,数学不仅是一种服务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工具,更应该成为一种文化,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一、数学和数学文化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借用《数学简史》的话,数学就是研究集合上各种结构(关系)的科学,可见,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而严谨的过程是数学抽象的关键。数学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在人们的生活中,数学作为一种工具而随处可见,路边贩卖的小贩利用简单的数学运算进行买卖,科学家利用复杂高深的数学运算进行火箭、潜艇、导弹等的精准计算,数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数学文化狭义上指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在广义上的内容就相对丰富很多,除上述内涵以外,还包含数学家,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发展中的人文成分、数学与社会的联系、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等等。国内最早注意数学文化的学者是孙小礼,北京大学的教授,她与邓东皋等合编的《数学与文化》,汇集了一些数学名家的有关论述,也记录了从自然辩证法研究的角度对数学文化的思考。稍后出版的有齐民友的《数学与文化》,主要从历史角度阐述数学的文化价值,特别指出了数学思维的文化意义。郑毓信等出版的专著《数学文化学》,特点是用社会建构主义的哲学观,强调“数学共同体”产生的文化效应。

中国的数学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数学家,主要目标是帮助君王统治臣民、管理国家。因此,中国的古代数学,多半以“管理数学”的形式出现,目的是为了丈量田亩、兴修水利、分配劳力、计算税收、运输粮食等国家管理的实用目标。理性探讨在这里退居其次。因此,从文化意义上看,中国数学可以说是“管理数学”和“木匠数学”,存在的形式则是官方的文书。后来祖冲之作为中国数学的鼻祖,为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和所有文化现象一样,数学文化直接支配着人们的行动。孤立主义的数学文化,一方面拒人于千里之外,使人望数学而生畏;另一方面,又孤芳自赏,自言自语,令人把数学家当成“怪人”。学校里的数学,原本是青少年喜爱的学科,却成为过滤的“筛子”、打人的“棒子”。伴随着先进的数学文化,数学教学会变得生气勃勃、有血有肉、光彩照人。

二、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数学文化”的渗透

高中教育在人一生的学习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作用,高中数学的教学工作对“数学文化”的渗透同样重要。只有在这一时期为数学文化的传播奠定基础,才能保证数学文化的有效传播。

1、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创设条件展现数学知识形成的文化背景

数学理论、公式、原理都是枯燥的,如果只告诉学生这些理论和公式,对于高中时期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性。例如高中数学中基本的公式:三角函数,如果教学中只教会学生,正弦(sin),余弦(cos)和正切(tan),余切(cot)以及正割(sec)以及相关的平方、倒数关系,学生可能只能解决最简单的套用公式解决的问题,如果能够将整个三角函数产生的背景起源都讲清楚,有助于学生理解三角函数的科学含义。数学课堂中,

教师应时时渗透数学文化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文化背景来牵引出新知识。如引进一个新定理时

可以考虑怎样把它放在一个恰当的文化情境中,就像我们学习语文诗歌一样,让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定理引入的必要性,然后再揭示它的客观性和合理性, 最后再给出定理的证明。这才是数学学习的科学方式。

2、数学解题教学也是一个体验和感悟数学文化的过程

目前我国选拔人才的方式仍然是通过高考,高考的主要内容是考查学生解题的能力,但数学解题决不是我们学习数学的唯一目标,更不是终极目标。如果我们的数学教学培养出来的是只能解题做题,获得高分的“书呆子”,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就是失败的。解题作为高中阶段最基本的数学活动形式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仅仅把它作为数学知识、技巧运用的手段以及在考试中获得高峰的方法,那将失去数学教学的很大一部分价值。数学不仅仅是严谨的,也是有趣的,是一个有序结构的统一体,从而使解题超越了数学思维活动本身的范围, 进一步延伸到文化的范畴。有人说数学太无聊的,面对枯燥的数字我一点思路都没有,能够解题就不错了,还能了解什么内涵,我没有那样的奢望。这样的观念是错误的,如果不了解整个数学的体系,不了解一个公式的由来,不能踏着数学家们的足迹,是无法完全理解数学的,这就是认为数学枯燥无趣、难以接受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该重点强调数学文化的意义,着重体验和感悟教学文化的过程。

三、结论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能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方便,但是数学不仅仅是工具,更应该成为一种文化的传承。高中时期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将“数学文化”的概念在高中教学中灌输给学生是十分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李小蛟.课程高中数学教学“数学文化”渗透之思考[J].教育科学论坛,2010.3.

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教学策略 第7篇

1.教师要注重课前准备

课堂教学重在准备, 要做到有备而教, 教而有思, 思而有得。

1.1对象分析。学生是重要的教学人员之一, 也是教学发展的基本对象。只有全面了解学生,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我反思, 才能科学地切合实际地确定教学的起点、深度和广度。

1.2教材分析。 首先要通览教材, 鸟瞰全局;其次, 精读教材, 把握两点 (重点和难点) ;再次, 泛读教材, 多涉猎。 这样才能对一些内容进行必要的删减、调换和补充;才能分析教材中呈现的排列顺序能否直接作为教学顺序。 在教学重、难点上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有否差异等。

1.3制订计划。 要教好, 学好, 首先要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 用以指导教学。 古人说:“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因此有计划就不会打乱仗, 就可以合理安排时间, 恰当分配精力。 有计划就有了目标责任制, 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和努力方向。 教师不仅要制订教学计划, 还要指导学生制定出一个“跳一跳, 才能够得着”的长远目标, 还要让学生学会根据不同课型确定每节课或每一个小单元的认知小目标, 让学生不断受到目标的激励, 积极主动地学习。

2.上好高中数学第一节课

高中数学第一节课处理得好,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展现了下一步学习的良好开端。 第一节课, 对教师而言是一次展示自我的机会。 上好第一节课, 有利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 对整个阶段的教学效果都将产生极大的影响。 每一位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新老师是值得崇拜的学者, 但同时他们的心里又用自己的标准衡量老师的一言一行。 这就对老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旦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方能“亲其师, 信其道”, 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从内容上来看, 第一节课可以是上教材上的某一节课, 也可以是讲授高中数学的知识框架和结构, 初步介绍一些学习方法。

3.结合现实情境教学, 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教材中有些内容是枯燥乏味、艰涩难懂的。 在课堂实践教学中, 适时列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解释类似的理论知识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如我列举过这样的例子:某种汽车购买费用为10万元, 每年交保险费、养路费及汽油费合计9千元, 汽车的维修费用平均为第一年2千元, 第二年4千元, 第三年6千元, 依次成等差数列递增, 问:这种汽车使用多少年报废最合算?

4.数学教学要做到几个坚持

第一个坚持三种语言转化的教学, 每个概念和定理我都坚持用文字语言, 图形语言, 符号语言这三种语言表示, 在表述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活动才能真正行动起来。 这样才能达到使学生深刻理解,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第二个坚持, 坚持让学生自始至终画图, 画好几何体的直观图, 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办到的, 需要有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 在先学习了画图的基础之上, 以后的每一节课, 我都坚持让学生画图, 先画图, 再研究。 画图的培养还包括平时的工作和学习的问题, 比如有同学问我问题, 拿出练习册, 我说你先画图, 然后我才能回答你的问题, 要求学生必须先画图。 第三个坚持, 坚持渗透数学思想的方法。 一是归纳类比的方法, 比如有的订立在二维平面内和三维空间内都成比例, 那是什么样的定理呢? 同学们在课堂中积极探讨, 有的定理在三维空间成立, 是比较它们的条件与结论的异同。 二是化归思想, 通过多变体和旋转特殊的界面, 将空间图形问题转化为平面图形的解决。 三是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空间中发现和猜想现在的关系, 再归纳出一般的结论, 这样做本身也是尊重学者的认知规律。

5.教师要做好教学方法的优化

现代教学的鲜明特色乃是教学方法的丰富多彩, 是有目的地选择每一个课题的主要教学方法, 所选的方法要能很好地完成相应的教学和教育任务。 对重点、难点和关键, 教师着重讲解;中等难度的问题可采取启发探讨法;容易些、简单些的内容可先由学生自学, 然后在课上讨论;要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可以采用提问或测验的方法, 等等。 总之, 教学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具体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目的, 以及学生运用各种学习方法潜在的可能性。

6.关于试卷讲评

通性通法就是找出事物的共同性质, 用普遍适用的带有一定规律性的方法解决, 不过多地强调技巧性。 通性通法也是在历年高考中重点考查的方法。

通过典型题目的剖析与讲解, 达到总结、提炼通性通法的目的, 以此加强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整体把握。 对典型题目的讲解要做到:一是讲解法的发现过程, 如何读题、如何寻找解题的切入点、解法探索;二是讲如何规范表述解题过程;三是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等手段, 深入挖掘典型试题的潜在功能。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讲评过程中, 尽量多地让学生发言, 暴露其思维过程, 对其他学生起到警戒、示范作用。

具体的方法有:错误让学生“改”、思路和解法让学“讲”、解题过程让学生板演、学生之间相互批卷和讨论。

对试卷中的新题型和一题多解要介绍给学生, 使学生的解题思路更广阔。

对试卷中出现的新思路、新解法、同一题目的不同解法及不同解法的优劣选择, 不论是否合理和正确, 教师都要给予恰当评价, 使学生能理解和尝试学习新思路。

7.数学作业的布置要具有高度的抽象概括性

数学知识较其他学科的知识 (如物理、化学、生物等) 更抽象、更概括, 其概括程度之高, 使数学完全脱离了具体的事实, 仅考虑形式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 数学作业中有很多习题使用了高度概括的形式化数学语言, 给出的是抽象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 解应用题或解决问题也是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 高度的抽象概括性是高中数学作业的一大特点。

8.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看, “ 问题” 的设置必须具有可接受性、障碍性和探究性

高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 第8篇

一、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之解读

数学是衡量一个人能力的重要学科, 因此, 其在高中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与学生首先要转变观念, 充分地认识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目标, 才能更加深入地走进新课程。综观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 有十大课程理念需要我们认真体悟:在构建共同基础与提供发展平台方面, 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 提高数学素养;在课程设置方面, 以学生数学个性化发展为主, 强调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在学习方式上,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数学学习方式;在思维能力培养方面, 注重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在发展学生数学应用方面, 促进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对待“双基”知识的传授上, 要与时俱进;在数学教学中, 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提倡高中数学课程文化价值的体现, 提出对“数学文化”的学习;加强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整合, 鼓励师生的教与学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当然, 从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十大理念中, 我们不难发现, 课程改革的核心转变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对于高中数学教师而言, 在数学课程教学中, 要抛弃“教师一统天下”的传统教学观念, 充分考虑教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身心特征, 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 促进他们的终身发展。

应用和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发展应用提高模块, 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成立数学建模协会, 高职院校可安排或邀请有经验的教师常年定期开办讲座, 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 以此发现和挖掘数学特长生, 为数学竞赛和数学建模竞赛提供人才储备。每个班成立学生课外数学兴趣小组, 在开展好高等数学课程学习活动的基础上, 还可围绕本专业领域及将来的就业环境解决一些数学的实际应用问题, 消除有些学生对数学感到枯燥的反感情绪。

我们通过“三模块”为主的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基本构建出了适应“工学结合”模式的高职高等数学课程新的教学手段, 建设了数学实验室, 开展了数学建模活动, 并使专业问题的解决得到模拟实现。网络课程的开发, 使教学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但在改革的过程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需要我们在实践

二、透析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的常见误区

2004年, 海南、广东、山东、宁夏四省 (区) 率先进行高中新课改。随后, 高中新课改次第推进, 逐步展开。就全国而言, 高中新课程改革已经步入了第六个年头, 它给一线的数学教师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 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譬如杜郎口中学课改的成功案例。但是, 如何将新课程理念全面融入课堂教学之中, 常常由于教学实践的复杂性和课程理念的抽象性, 使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走入了许多误区。

1. 课堂上过于追求生动, 只求热闹不要纪律。

新课程十分倡导主动地观察、思考、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由此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随之发生了改变。在课堂教学中, 数学教师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让课堂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地“动”起来。然而, 在许多时候, 学生忙得不亦乐乎, 老师却袖手旁观。特别是在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基本原理的推导、基本方法的运用上, 淡化了学生思维逻辑的培养, 在一个吵吵嚷嚷、秩序混乱的课堂上, 很难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活跃、热闹的结果是学生内心的烦躁和思维的混乱。

2. 过度提倡合作学习, 偏重形式忽视实效。

从知识结构的特点来看, 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宜于合作学习。部分教师对合作学习的效果期望度很高, 动辄分组讨论, 合作学习交流;再则就是布置课题, 实行小组探究。但仔细观察, 不难发现很多所谓的小组合作的方式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其一, 没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和目标;其二, 缺乏对合作学习适宜性的论证;其三, 合作学习常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局面;其四, 教师对其进行指导的力度不够;其五, 合作学习的时间有限, 使目标任务完成较为困难。这样的一种状况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不求实效。

3. 媒体辅助价值错位, 多媒体运用泛滥成灾。

新课标在“教学理念”中提倡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用以提高教学效果。因为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现代化教学的必需手段, 它以动静皆宜、声像俱佳、图文并茂的展现形式, 形象地表达了数学的本质与内涵, 能有力地增强学生对抽象事物和过程的理解和感受。但同时, 倘若过度频繁地运用多媒体, 而不讲求恰当性, 则容易良成媒体辅助价值错位, 反而会影响到教学的效果与质量。譬如说, 部分教师过度依赖于多媒体教学, 重课件制作, 轻内容传授, 学生依赖于媒体学习, 而无心于看书与记笔记;又譬如说, 多媒体时常出现的故障, 会影响教师的正常教学程序与心情, 一些试题的演算和公式的推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最终使之更加适合高职教育。

参考文献:

[1]欧瑞宏.提高高职院校数学教学效果的探索[J].高教论坛, 2005, 1:42-46.

[2]乐敏.关于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2:9-14.

[3]管徳明, 陈家颐.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4]彭东海, 李兵.关于高职数学教学改革方向的探讨[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5:21-23.

河北省教育厅资助项目 (项目编号:S070320)

高职ESP教学改革路径探索

李亚林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英语教研室, 重庆

摘要:专门用途英语是高等职业教育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它在高职院校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并且教学现状令人深忧。本文根据一项问卷调查反映出来的问题, 从课程要求、教学模式、教材选用、师资建设、评价体系等方面探索了高职ESP教学改革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高职ESP教学问题改革路径

一、引言

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 也称专门用途英语, 顾名思义, 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 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1]随着各专业领域对英语的特殊需求的逐步加大, ESP教学也成了英语教学的一个独特的领域。虽然ESP教学强调目标明确, 以能力为导向, 与职业紧密结合, 但在高职院校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有的学者从理论上阐述了高职ESP教学, 如张亚梅[9]、李勇军[4]等。有关ESP教学应用于高职院校的实证研究很少。本文对高职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 并根据调查反映出来的问题探索了高职ESP教学改革发展的路径。

导, 常在多媒体教学中一步到位, 缺少必要的逻辑推理环节, 影响学生思维的拓展。

三、高中数学教师教学策略的转变

四川高中新课改革的即将实施, 标志着高中数学课程教学必然发生相应的转变。新一轮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 都有较大变化, 特别是在实验省市区普遍存在的一些误区, 更向广大的四川高中教师们提出了诸多挑战。因此, 面对突如其来的挑战, 数学教师更应积极有效地转变教学策略, 以既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又提高高中数学的教学质量。

1. 树立高中新课改的理念, 转换教学中教师角色。

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在教师。高中教师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主力军, 应首先更新原有的教学观念, 树立课改新理念。高中数学教师不仅要关注新课改的理念, 而且要从微观角度, 有针对性地学习和理解高中数学学科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譬如, 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及内容标准等的了解。因此, 高中数学教师需尽快地适应新课程, 由传统的教学型教师转变为教学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 由传统的讲授法过渡到引导法、辅助法。在教学过程程中, 教师应充分将数学学科特点与高中生的心理特点相结合,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人合作的良好品质, 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 营造师生“教”与“学”互动的和谐课堂环境。

在课堂中, 让学生动起来有利于活跃教学气氛, 但教学动而要有度, 闹而要有效。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环境。一方面, 数学教师可采取科学有效的学习指导策略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譬如说,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恰如其分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富有开放性、趣味性和启迪性的问题,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转化为外在的学习行为。另一方面, 数学教师要注意运用教育智慧, 抓住最佳教育时机, 适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譬如说, 对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杂症, 教师应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对于学生在解题中的新观点新方法要大力鼓励, 发挥激励的导向作用,

二、问卷调查反映出的问题

问卷调查的对象是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物流管理及旅游管理两个专业的100名学生。其中10人已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30人已通过全国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A级考试, 45人已通过全国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B级考试。问卷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本人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32个选择题;第三部分是开放式问答。问卷统计结果反映出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学生对ESP的了解程度偏低。学生对ESP非常了解的只占3%, 比较了解的占3%, 基本了解的占20%, 不太了解的占74%。

2.学习兴趣不太浓厚。学生对ESP学习兴趣浓厚的只占14%, 学习兴趣一般的占64%, 对ESP不太喜欢甚至厌恶的占22%。学生在课后用在ESP方面的学习时间也可以反映出这个问题。每周学习5小时以上的学生只占6%, 学习3—5小时的占9%, 学习1—2小时的占34%, 基本不学的占51%。经常有意识地去查阅与专业相关的英语资料的学生只占6%, 一半以上的学生几乎甚至从来不会有意识地去查阅与专业相关的英语资料。

通过这些方式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 实现最佳教学效果。

3. 注重知识与实际联系, 发展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要取得优质高效的教学效果, 必须注重知识与实际相联系。一方面, 教师可通过数学教学实验的形式, 组织学生搜集、制造测量仪器进行实验, 展现一些结论产生的过程, 使学生生动直观地学习知识。譬如, 教师在进行欧拉公式的教学时, 可组织学生通过橡皮泥塑造出多面体, 然后记录每个多面体的棱角、顶点数和面数, 并进行比较概括, 得出公式。另一方面, 教师还可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教学知识, 发展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譬如, 运用函数、数列、不等式、统计等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又譬如, 引导学生参与建模活动, 构建数学模型, 解决实际情境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田涛.高中新课改.四川吹响集结号[N].教育导报, 2009-09-26.

[2]吴亚丽.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下的新理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7, (21) :26-28.

[3]万修海.透视新课程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若刊误区[EB/OL].胶南教育信息网, 2009-09-22.

[4]王有文.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措施[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9, (10) :15-16.

[5]毛润苹, 毛启刚.浅谈高中数学教学[J].中国西部科技, 2009, (34) :86-87.

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探讨 第9篇

关键词:数学,新课程,改革,探讨

一、问题的提出

面对教学改革的推行和素质教育的实施, 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它的存在问题、弊端也跟着呈现出来:教育观念滞后, 课程内容不遵循认知规律, 结构单一, 学科体系相对封闭, 难以反映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 严重脱离学生实际能力的锻炼, 因此, 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众所周知, 高中阶段的课改工作是试行阶段。面对新的课程改革, 我们会思考:课程改革怎样去改?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教学?本人根据高中数学教学多年, 下面谈自己的一些肤浅看法和观点, 以飨读者。

二、课程改革应从数学教学本质中改起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在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中, 使学生掌握一定数学知识和技能, 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 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的过程。并且数学学科还具有自己的高度抽象性、广泛应用性和逻辑严谨性的特点, 致使数学给人难教、难懂、难学的感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教学课程内容的安排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1. 加大数学史在数学教学内容的比例。

在教学过程中, 绝大多数教师只顾讲授教学大纲和高考所涉及的内容, 而忽略一些对教学任务有着潜在促进作用知识的传授。原因很简单, 因为高考不考。对于高考的内容都形成了一定的规律:凡是高考不考的, 教师就不教, 凡是教师不教的, 学生就不学。长此以往, 一些有价值的知识就被“库存”了。如数学史知识就处在“废而不理”的惨状。其实不然, 数学史在教学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数学思想方法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学思想方法即人们通过数学活动对数学知识形成一个整体的看法或观点。它是人们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过程中思维活动的内动力。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精髓, 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 但是数学思想方法的呈现形式是隐蔽的, 是学生难以从课本中直接获取的, 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立足教材, 从方法论的高度去揭示数学的概念、性质、法则、公理、定理、公式及其内容反映出来的隐蔽性知识, 来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体系的构建。

(1) 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知识掌握过程实质上是学生认识结构的建构过程, 根据认识主义和构建主义理论认为:教学效果直接取决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如何有效的运用这些知识, 加工所面临的学习材料。这个过程就是知识迁移体现的过程, 如我们所学的由等差数列知识去转化等比数列知识, 由椭圆知识迁移到双曲线、抛物线知识, 由平面解析几何知识转化到立体几何知识, 在迁移过程中除了培养认知结构、思维水平传递的迁移过程, 而且还要注重知识变形迁移过程。如在高一阶段讲授集合运算时, 大部分学生分不清交集运算还是并集运算, 特别是交、并集综合运算时, 学生不知所措。

例1.已知集合A={x|k+1≤x≤2k}, B={x|1≤x≤4}, 且BA, 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

分析:本题是考察集合运算知识的。则利用集合运算的定义迁移知识。由B勐A, 可得A=Φ或A≠Φ, 故根据并集定义的“或”字, 我们应求“A=Φ”和“A≠Φ”这两个结果的并集。再由“A≠Φ”时且有“BA”的“且”字, 我们应求这两个结果的交集。因此我们不难求出结果:{k|k≤2}。

(2) 在教学过程中应体现“数形结合”数学思想的应用。高中阶段中数学教育是由函数思想知识到图形知识的学习过程。而且它们有着数和形的相互对应的关系, 因此, 我们在处理数学问题时, 应注重这种数学思想的应用。利用这种关系, 可以简化做题的步骤。可以体现出这种思想解题的快捷性。特别是在平面解析几何问题的处理中, 这种思想体现得十分明显。如在高二阶段处理椭圆离心率的取值范围问题时, 学生感觉很困难。若充分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来解题, 其方法就十分简捷。

例2.若点P是椭圆 (a>b>0) 上一点, F1, F2是椭圆的两个焦点, 且∠F1PF2=120°, 求离心率e的取值范围。

(3) 在教学过程中应促进学生归纳总结思维的形成。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 实质上就是命题的不断变换和数学思想方法反复运用的过程。若揭示这些问题的内在联系, 归纳总结其规律性。那么在处理类似问题时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加大这方面知识的训练来促进学生归纳总结的思维形成。

例3.若不等式|x-1|+|x-4|>a的解集是全体实数, 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分析:对于此题, 我们可以利用数形结合来处理, 设f (x) =|x-1|+|x-4|, 由题意知, a应小于f (x) 的最小值。再由f (x) 的图像可以得出f (x) ≥3, 那么根据题意, 可得出a<3。

当然, 本题已做完, 但是我们还可以再进一步推广和挖掘得出一些规律:形如f (x) =|x-a|+|x-b|和h (x) =|x-a|-|x-b|的值域取值范围为:f (x) ∈[|a-b|, +∞) , h (x) ∈[-|a-b|, |a-b|]。有了上述规律, 我们对于下面的变题就可以做的得心应手了。

变题1.若关于x不等式|x-3|+|x-4|<a的解集不是空集, 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职业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初探 第10篇

关键词:职高,数学,课程,改革

一、研究背景

随着普高扩招制度的实行, 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了普高.经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和民办高中层层筛选之后, 实在进不了高中学习的学生就来到了职高, 职高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方面, 生源质量逐年下降;另一方面, 国家、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纲要》指出:“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工业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支柱.”

目前存在职高数学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认识不足, 职高普遍重视专业课, 像数学这样的基础课处于相当尴尬的地位, 职高数学课又具有多重任务:满足专业的需要、培养文化素质的需要、继续深造的需要.

要解决上面这些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 职业高中的数学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二、职业高中数学课程教学现状

1. 对数学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职高对数学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 导致忽视数学在实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课时数一再压缩, 有的专业数学课一周2节, 有的专业甚至不开设数学课.

2. 教学内容不分专业一刀切

大部分职业高中, 不分专业, 在第一学期完成集合、不等式、函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及三角函数的教学, 职业高中的数学教学任务就完成了.

3. 教师教学观念滞后

教师在教学观念上还是没有跟上职业教育改革的步伐.他们中大多数都认为教材是用来“教”的, 而不是教学生学会使用教材, 学会自学教材;教数学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做题.

4. 教师教学方法陈旧

大部分数学老师的教学方法过于陈旧, 主要采用讲授法, 并且在授课过程中缺乏对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培养, 而是老师讲、学生听与记的“填鸭式”教学法.

5. 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长期以来, 评价学生的数学成绩都是利用考试成绩这种单调的评价手段.

三、职业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四个方面

1. 课程内容的改革

职高不同专业对数学要求的内容不同, 加之课时紧张, 如何以人为本, 因材施教呢?我们要改变过去的统一内容, 统一要求的“一刀切”的做法.根据职教的特点、专业的要求, 数学课程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 又要满足后继课程学习需要和部分学生深造的需要.这样, 我设想教学内容模块化, 分为基础模块和专业模块.基础模块包括集合、解方程 (组) 、解不等式、一元二次函数的认识、函数的概念和基本性质.基础模块内容面向全体学生.专业模块包括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三角函数、数列、平面解析几何、空间直角坐标系和向量、几何制图与几何体初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专业模块内容不需要面向全体学生, 而是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选学若干内容.专业模块内容可以以各种专题讲座、升学辅导班的形式开课.

在教学安排上, 为了将数学课与专业课联系得更加紧密, 本人认为应打破传统第一学期上基础课的惯例.专业课何时需要数学知识, 数学课就可以稍微提前学习与之相关的内容.只有这种高度的配合, 才能真正实现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目的, 才能真正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是如此有用的工具, 并不是原来他们认为的那样数学只是单纯的解题, 让学生从实践中、职业活动中体会数学解决问题的乐趣, 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2. 教学观念的改革

我们常说:思想是行动的指南, 观念主宰命运.既然观念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那么教育观念的转变就足以改变一位老师的命运, 影响这位教师所教的学生的一生.中国的教师是世界上最自信的教师, 他们中大多数人相信教材是用来“教”的, 而不是用来“学”的.有位数学教师在上课时, 发现一名学生没有听讲却在看书时, 老师就这样问学生:“你为什么不听老师讲呢?”该学生答道:“我听不懂, 想看看书.”老师非常气愤地指责道:“你听都听不懂还看得懂?”然后向讲台走了几步回过头来补充了一句:“简直不可思议.”是的, 这位老师的心中, 书只有经过老师教才会懂, 学生如果自己看懂就不可思议了.这位老师的教学观念也太落后了.新的教学观念认为教学是交流的过程, 是探究的过程, 是师生合作、互动的过程, 通过教学达到师生共进、共识、共享, 它不再是教师单向的讲解, 学生被动的接受, 课堂关注的应该是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强调的是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要以学生形成积极进取乐观的人生态度为宗旨,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不仅要加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更要强调学生获得知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 我们的老师要注意角色的转变, 由原来的主讲者变成组织者、合作者, 由传授者变成促进者, 由管理者变成引导者.

3. 教学方法的改革

多年来, “应试教育”的影响所形成的一套传统的教学方法显然已不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优化数学教学方法已成为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荷兰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教育应是一个活动过程, 在整个活动中, 学生应处于一种积极创造状态.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提供自由广阔的天地, 在于引导学生探索获得知识、技能的途径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树立新的数学教学观, 教师在教学中要创建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 把重视结果的教学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 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试验, 对数学进行再发现再创造.教学的设计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 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留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达到使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目的.

这里介绍一种我用的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问题探究法的第一个关键是“问题的产生”.问题的产生有两种:一种是教师预设, 另一种是学生提出.

教师预设问题是指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 根据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和对问题的认识提出准备让学生在课堂上回答的问题.心理学认为, 人的认知水平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未知区”.三个层次的关系是:从已知区到最近发展区再到未知区.人的认知水平就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 不断转化, 螺旋上升.课堂提问不能停留在“已知区”和“未知区”, 即不能太易和太难.问题太易则不能提起学生的兴趣, 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 太难则会使学生失去信心, 失去探索的心理, 从而提问失去价值.有效的提问是在已知区和最近发展区的切合点, 即知识的“增长点”上提问.所谓使学生对问题解决的努力有“跳一跳, 摘桃子”的效应.提问恰到好处,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识, 解决新问题.有效提问有助于摆脱思维定式, 促进思维从“前反省状态”进入“后反省状态”, 有效性问题的解决带来成功的体验, 从而激发学生再发现和再创造.

学生提问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有疑而思疑, 由思疑而释疑, 由释疑而心怡, 从而逐渐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学—疑—思—释—怡的过程, 就是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过程, 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意识共同构成了学生学习过程的两大主要要素.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逐步具有问题意识,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在学生讨论时, 对学生的积极参与要表示赞赏, 要对他们的知识创见性、合理性进行肯定, 及时抓住学生思维中的火花, 全班表扬, 并分析问题的价值, 进行具体指导.

4. 教学评价的改革

在学生成绩的评价体系上我们也要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职高教育的特点, 贴近学生所从事岗位的需要, 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以必需和够用为度.设计教学任务, 改考定学期成绩为多方面的综合评价.出勤10%, 作业10%, 课堂表现10%, 平时20%, 期中考试20%, 期末考试30%.出勤、作业、课堂表现、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几个方面, 不必多解释, 我们重点说说平时成绩方面.平时成绩主要评定小组合作实践环节.

小组合作实践是将班级划分出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 提出一个在专业课实践活动中遇到的数学问题, 以小组为单位收集资料、测量数据、分析运用数学知识及解决问题, 得出一定的结论.活动完毕, 大家进行自评和互评, 结合教师的点评, 最后形成的平均分为小组活动的综合评价分, 记录在“合作学习小组评价表”中.这样能较真实地反映出每个人的动手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创新精神、与人合作的态度等.学生对他人的评价过程也是学习和交流的过程, 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是自我反馈互相学习的过程, 能够促进学生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教学 第11篇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高中数学 教学方法

1、更新教学观念,对新增加内容的教学要准确定位

高中数学课程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有常用逻辑用语、推理与证明、空间中的向量与立体几何、算法初步、数学史选讲、概率与统计、三视图等等。对于这些新增内容,不少教师普遍感到难教。一方面,这些新增内容不像老教材内容那样轻车熟道,另一方面,对新增内容的标准把握不透。我认为这些新增和变化内容在数学上有以下价值和意义:有利于突出数学的主体思想,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不过分追求一些形式化的定义,要求学生了解数学的应用性和广泛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文化价值的认识,更加注重对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改变原来的教材安排,采取螺旋式上升的措施,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更便于学习接受;扩展学生的数学视野,采用多个视角来认识数学知识,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广泛;强调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减少一些抽象的、形式化的东西,更接近生活更容易接受。高中数学新课程中新增和变化内容,更多的给我们带来教与学的思想上的巨大转变,教师应首先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改变教学模式,积极的参与教学与研究,勇于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检验,整体把握这些内容,把握标准进行教学,对于我们整体素养的提高,对于学生学习行为的改善,对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

我国传统数学教学方式,一般先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或者复习旧知识为引入新课做好知识上的准备,或者介绍生活实例为学生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在新课标下,数学课堂教学也需要创设问题情境,但新课程中的数学课引入强调数学情境多样化和数学化,作为教师要有一堆数学情境,有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经验。数学教育提倡在情境中解决问题,教师要学会创设情境,把教科书的知识转化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趣味性。课堂教学中,多为学生提供一些数学式、数学故事或其他有趣的知识,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刻板观念,从而引起学生对该知识的重视。二是现实性。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于学生实际生活及社会实践内有密切联系的应用型数学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就在自己身边。三是开放性。课堂教学中既要创设条件开放、方法开放、结论开放的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变换问题的观察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更要注重设计提问开放的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如多引导学生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存在这个结论,条件和结论有什么联系,怎样得到这个结论。四是冲突性。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利用知识的新旧之间、整体与局部之间、不同特点之间的差异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注重“矛盾式”的問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参与问题的愿望,是学生的探索发现艺术在“冲突——平衡——再冲突——再平衡”中,不断得到强化。

3、优化教学资源,有效实施新课程教学目标

在教学实践中有不少教师面对教学资源不知如何选择利用,其实并不是教材所有情境内容都适合学生,有时教师可以找到更适合学生的活动情境。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提高解读、分析、整合、驾驭教材的能力,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中活动要精选巧用,灵活处理,合理、有效地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展、重组,开发与教材相关的教学资源,并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经验的联系和融合,以达到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取知识之目的。切忌“照本宣科”,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并且要吃透新教材的“思考”与“探索”,力争在教学中尽量多地去设计“思考”与“探索”,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总之,实效性原则——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效能,避免盲目性和形式主义。渐进性原则——随着学生的成长,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创造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以达到优化教学资源组合,有效地实施课程目标。

4、重视建构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教师、教育、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设计、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现他们的创新意识。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力求在课堂中形成一种“研究问题”的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倡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在数学概念与理论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即数学模式的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原创性思维。让学生通过探索、反思,修改、完善,经历曲折和反复,给学生创造一个实用、新颖、相对合理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相对陌生而真实的环境里进行探究和发现,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思维的积极性,给学生尝试成功的机会,让实学生从中体验数学的过程和品尝成功的快乐。

高中新课程下数学教学心得 第12篇

一、教师从主导者成为组织者、引导者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一直在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是“主演加导演”。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只能被动学习。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从“主导者”成为“组织者”“引导者”。

比如在上“指数函数单调性”这一章节的时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叫杰米的百万富翁,一天他碰到了一件奇怪的事,一个叫韦伯的人对他说,我想和你订10万元,而你第一天只需给我一分钱,以后每天给我的钱是前一天的两倍,杰米非常高兴,他同意订立这样的合同,如果是你们,你们是否愿意订立这样的合同?学生刚开始都很高兴地说愿意,看到我笑后又想想可能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于是齐声说不要这样的合约,那么到底谁更为合算,能否用我们的数学知识来进行探讨,此时学生的兴致达到极点,并由此发现其实际为一个“指数爆炸”的现象。

二、提倡探究性学习

新课改后,增加了很多探究性的题型,这一反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问答或对话形式,教师不再牵着学生鼻子走,而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于学生。在探究式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的集体参与,并非只有好学生才有能力开展探究,应该给每个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极少发言的学生,应多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探究中来。通过探究,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朗、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

三、课外提倡合作式学习

通过第一次月考,将学生的测验成绩按照学习成绩分为A、B、C三个学习小组,其中A组为最基础的小组,B组为中等成绩组,C组为成绩优秀组。每个级别学生均直接请教于其高一级别的学生,A级别的可直接请教于老师。为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分组的过程中避免使用差生这样的词语,比如在分组时把A组称为基础组,B组为提高组,C组为竞赛组,同时对学生说,分组只是暂时的,每一次测验我们都会进行重新分组,并且在学习中途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参加高一级小组的学习。每次小测后,把各组的成绩进行比较。对成绩上升的进行表扬,对进步小的组进行分析,找出进步小的原因。

“合作学习”法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指导的学习方法转变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则为学生的管理者和技术“顾问”的教学过程,真正发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因为在每一个学习小组中指导者只是比学习者基础稍好一些,现在让他(她)自己做小老师去教别人,他(她)就会想如何才能教好同伴,这样给指导者技能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他(她)的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创造了机会,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在指导同伴练习时看到同伴的成功也会激发自己在练习中更努力更加完善的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

上一篇:原汁课堂下一篇:加强党内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