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卫生统计范文

2024-08-07

基层卫生统计范文(精选12篇)

基层卫生统计 第1篇

一、贸易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国家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我们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 加快发展服务业, 服务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 促进城乡、区域良性互动, 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贸易业作为服第三产业的传统行业, 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快发展贸易业, 也就成为各级政府重要工作目标。滨城区作为滨州市的城中区, 贸易业的发展对于我区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一) 加快发展贸易业, 优化经济结构

从滨城区产业构成变化来分析, 特别是近几年来, 正是由于贸易业的快速增长, 才使当地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据统计, 2011上半年年全区贸易业实现增加值12.15亿元, 占全县生产总值的8.42%, 直接拉动全县第三产业GDP增长2.5个百分点。

(二) 加快发展贸易业, 促进经济发展

2011上半年年全区财政总收入31.64亿元, 其中第三产实现地方税收的收入4.48亿元, 占地方税收的45.45%, 比去年提高2.45个百分点: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91亿元, 同比增长17.05%。

(三) 加快发展贸易业, 扩大就业

2008年止, 以第二次经济普查的数据为依据, 全区共有批零贸易业和住宿餐饮业企业923家, 从业人员数21288人;批零贸易业和住宿餐饮业个体户15410家, 贸易业从业人员数达到45556人, 占区年末人口数的9.65%, 成为当地就业的主要平台, 极大地缓和了社会就业压力, 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

二、基层贸易统计存在的问题

1) 首先, 从县区贸易的统计对象来看, 分为限额以上企业、限额以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从统计指标设置来看, 分为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基本情况、商品流转情况、财务状况、能源消费情况、信息化指标情况、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商品交易市场、连锁零售业、餐饮业经营情况以及消费品市场交易情况等;我们不难发现目前县级贸易统计不仅统计对象数量庞大, 规模大小不一, 而且统计表种类繁多, 统计指标过于细致, 数据收集难度大, 使得相关统计人员疲于应对。其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 统计工作量越来越大。报表种类在原来的贸易统计基础上一再增加, 制度年年增加, 同时按照新的制度要求, 限上标准的企业也大量增加。2009年底时, 我区还仅有限上贸易企业75家, 到2010年全区共有贸易企业 (报上级统计部门) 105家, 一年时间限上贸易企业的工作量就增加40%, 伴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限上企业依次递增, 基层统计人员将不堪重负。另一方面、报送数据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数据审核公式每个季度都有新增或变动, 在2011年的定期报表中, 不仅销售及库存的变动情况要进行审核, 对月度变化, 零销比变化也要进行审核, 确认的还要逐条写明原因, 此外, 数据的其他各项工作要求也越来越高, 工作量越来越大。

2) 在对限额以上个体户进行统计时, 县区统计人员缺少一个可行的划分标准和方法。由于很多老板出于自身利益或管理能力等方面问题的考虑, 单位性质注册为个体户, 其经营规模较大, 经营状况良好, 营业额远远超过了限额标准, 有一定的代表性, 但是他没有一个全面完备的会计资料或账目, 购进、销售和存库记录不全面, 甚至有的没有相关记录, , 很难纳入统计范围, 即使纳入统计范围也难以做到数出有据, 这对全面反映县区经济状况造成影响。

3) 很多大型卖场部分或全部柜组实行租赁式经营, 卖场只负责管理, 对各柜组商品的购进、销售、库存和否盈亏概不负责, 这样的经营模式让卖场很难准确、全面的掌握他的经营情况, 这样要做到数出有据便无从谈起。特别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这种经营方式能大大降低卖场的经营风险, 正在由过去的个别现象转变为普遍现象。以滨城区为例, 现有的限上综合类卖场共有5家, 不同程度上都存在这种租赁式经营, 其中部分企业由于统一收款, 只能够及时掌握销售额, 对于商品的购进和库存, 实际经营业主的盈亏等其他财务指标一概无从得知, 这对统计数据准确反映县区经济状况势必造成不良影响。

三、针对这些问题的建议

(一) 剔除部分报表和指标

从目前的贸易统计成果来看, 被社会、大众和各级政府认可、接受和应用的指标只有“社会消费品零售”, 这与我们贸易种类繁多的统计报表和指标不成正比, 因此剔除无关的报表或指标, 减少同一张报表重复上报, 从实用性出发, 简化不必要或数据使用度不高的报表或指标, 加强各专业统计间的统筹, 减少基层统计工作量。

(二) 对报表制度进行改革, 完善对限上单位的确定方法

贸易统计数据除了为上级统计部门服务外, 也要为基层核算服务, 更好反映地方经营的实际情况。因此, 限上单位确定时除了按照营业额进行确认外, 能够让县区级统计部门有适当的权限, 通过营业面积, 从业人员数, 房租, 经营品类, 单价, 餐位数, 床位数, 菜品单价, 餐位的就餐率, 房间的入住率等进行综合评分和评估, 确定是否纳入限上贸易统计, 这样能够更全面在各行业中选取那些有代表性的单位, 增强了限上企业数据的代表性, 更准确的反映经济运行, 这些数据也能更好为县级地方政府服务。

(三) 降低基层数据处理的操作难度和繁琐程度

基层卫生 第2篇

公平镇中心卫生院建立完善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长效机制工作方案我院自开展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专项工作,认真贯彻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精神和实施意见。结合实际,制定本院开展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有目标地推进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的深入开展。取得了较好的实效。但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是一件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针对存在的问题,通过深化改革,健全制度,完善管理,堵塞漏洞,规范医药购销行为,还需要长抓不懈,要建立治理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的长效机制。切实纠正医药购销中的不正之风。因此现制定如下方案建立完善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长效机制。

做到“三个加强”(1)加强熟悉思想教育,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把好党风廉政教育,法规法纪教育;职工医德医风教育。使广大职工和医务人员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加强制度建设,严格执行药品医用耗材等集中招标采购制度。继续完善药品动态监控

基层农经统计的初探 第3篇

关键词:基层农经统计;目的和意义;报送规则

中图分类号:F30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2-0010-1

1 目的和意义

农经统计是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农经统计具有信息、咨询、监督三大职能,农经统计通过准确及时搜集、整理出的数据,并通过统计指标体系来反映这些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以及相互的依存关系,以揭示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分析这其中的特点和规律,为党和政府研究农村、农业政策及制定发展规划,研究和解决农村经济运行中暴露出的问题,为各级领导指导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等提供可靠依据,对加快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提高农经部门、推进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2 基层农经统计报表的报送规则

2.1 填报和报送

每年先组织学习年报文件。按照农村统计报表制度要求,基层农经和村农经统计人员进行学习讨论,形成统一的意见后,由村负责农经统计的同志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整、清楚地填写准确的统计数据,送村长负责人审阅同意和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后报送镇农经统计部门并附数据质量情况的主要说明(即说明影响指标数据增减变动的主要原因)。

2.2 审核和签收

镇农经统计人员收到所属统计范围内填报单位报送的统计报表后,必须按报表制度的要求进行严格审核,发现问题及时与填报单位核实。并核后签收。

2.3 订正和反馈

村基层统计单位统计报表报出后,如发现错漏报等需要修改的,应在修改订正前与上级农经统计部门联系并征得同意后,由填报单位填写修订数据及修订说明,并按报表报送程序在规定的期限内逐级订正。反之,镇农经统计部门根据各村填报的报表进行汇总和修订数据及时反馈村基层统计单位。

2.4 备案

村基层统计单位,在上报统计报表时至少一式二份。一份报送镇农经统计部门,一份作为本单位存档备查。

3 存在的问题

由于社会改革和委派代理会计后,代理会计和村级报帐员替换原填报人村会计,原农经统计的方法片面,调查少、部门配合差。现更加突出。

由于农村经营体制的变化,多数统计数据不能做到按实收实支按时填报,要做到较准确统计确实困难。所以本就困难重重,现更容易产生个别代理会计人员和村级报账员业务不熟,工作责任心不强而闭门造车,不深入基层,随意性大,并与实际数据偏差大。

为了迎合领导和上级,报喜的多,数据质量差。由于农经统计年报数据有部分指标是各级党委政府考核基层领导干部业绩的重要依据,所以容易产生受行政干预,影响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农经统计工作经费不足、统计队伍力量单薄,统计基础不扎实。由于工作经费不足,调查少,有些数据镇统计人员只下村问一问或开村干部会了解的数据,统计基础不牢,同时由于机构改革,镇基层农经统计人员少。有的镇农经统计人员被调它用,造成队伍单薄,统计队伍素质低。

不能发挥统计具有信息、咨询、监督三大职能。

4 探讨和看法

了解、反映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为科学制定农村经济政策,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和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是农经统计人员的职责,而统计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没有准确的质量保证,统计工作就发挥不了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应全力突破重重困难,保证农经统计质量。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调查制度和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工作实际的需要,提出几点探讨和看法。

4.1 领导重视,理顺关系

要进一步引起领导的重视,得到各方的支持。对农经统计人员现存的管理体制进行理顺,定编定员,归口管理,便于上下联系固定,有利开展工作。

4.2 端正态度、进一步对农经统计工作的重要性提高认识

统计的工作性质主要是为党和政府搜集情报服务,本身不具有创收职能。农经统计通过准确的数据,这些统计指标体系能反映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真实水平,为党和政府研究制定农村、农业政策及发展。所以,要树立优质服务思想,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4.3 深入调研,搞好分析

农村经济统计需要一定深入调研,搞好分析才能把统计的工作做实,使统计工作质量得到有效保证,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应全力突破历史遗留的重重困难,加强数据调研和分析。

4.4 保证农经统计工作经费

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主要特是点多面广,工作量不断加大,新的统计项目接连出现,需要大量的经费作保障才能把统计各个环节上的具体工作做到实处,才能保证统计工作的质量。

4.5 组织统计培训,规范农经统计工作

农业局要对农经统计人员加强业务培训,不断提高镇、村农经统计人员业务能力。应切实做好逐级培训工作,使农经统计人员特别是基层农经统计人员熟悉指标体系和指标口径,掌握数据的采集和填报方法。

4.6 加强农经统计队伍建设,建立一支技术过硬的统计工作队伍。

稳定的农经统计队伍,可以积累经验,可为农经统计做出更大、更快捷的贡献。所以我们必须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业务水平。农经统计人员要善于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形成技术过硬,素质全面,知识广泛,才能胜任本职工作。在主观上能勤奋者,加上客观条件的日渐改观,必将使农经统计队伍迈上一个新台阶。

4.7 农经统计事业的现在和未来需要创新

当前,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需要适应形势的发展,与时俱进的进行改革和创新,否则就要落后,就要陈腐。要认真搞好调查研究,及时发现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扎实有效地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使我们所从事的农经统计事业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更加光辉灿烂。

作者简介:吴天全(1957-),男,大专,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新民镇经济发展服务中心农经师,从事农经工作。

加强基层统计工作夯实统计工作基础 第4篇

统计工作是设计、搜集、整理、分析、研究统计数据资料的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规定: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 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 实行统计监督。统计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工具, 是各级政府和部门取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信息资料的主要手段。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事实依据, 并对决策执行效果进行验证和监督, 据以修正错误。统计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我们国家从中央到地方, 从上而下, 有国家统计局, 各省市县统计局。各行业部门从上到下也都有统计处、科、室。但千头万绪, 无论多复杂, 统计数据都是由基层统计数据层层上报汇总得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性数据也是由省各市各县、乡、村的基础数据汇集而成。当然这些数据有的是通过大型普查得到的, 有的是通过抽样调查、典型调查或日常统计报表等手段得到的。但无论如何, 基层数据都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基础数据的统计就会变成空中楼阁,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基层统计是整个统计工作的基础基石。因此加强基层统计工作, 夯实统计工作基础是非常重要的, 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基层统计的现状

基层统计数据的准确与否、完整与否, 直接关系到整个统计数据的质量。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基层统计数据的及时性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基层数据如不能及时上报, 就会直接影响上一级的数据汇总。在日常工作中, 上年度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上年度省社平工资是经常用的数据。由于数据发布的延迟性, 各项工作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要做到统计数据的准确、及时、完整, 必须对基层统计工作予以高度重视。我们现在的统计体系是典型的倒三角形。从国家统计局到各省市统计局, 到县统计局, 再到乡村统计员, 人员数量、专业化程度、设备、资金经费、重视程度都是自上而下递减的状态。国家和省市层面自不必说, 县级也还有县统计局, 到了乡镇就只有一个统计员, 而且很多都是兼职, 到了村一级几乎都是由村大队会计兼职。设备经费谈不上, 领导重视程度也不高。

全国有两千多个县 (含县级市、旗等县级单位) , 他们的数据准确完整关系到整个统计数据的准确性。而县级的统计工作又和乡镇、村、各基层企事业单位密不可分。在一个县域内统计工作内容项目也很多。各种大型普查就有人口普查、经济普查、农业普查、工业普查、基本单位普查等多项内容。另外还有日常统计报表, 各行业、专业领域的调查, 如固定资产投资调查、房地产调查、居民消费价格调查等等。可以说工作量大、人手少、专业性强。在一个县域内仅仅依靠县统计局的有限的力量, 没有基层统计人员的配合是难以完成的。

三、基层统计工作中的不足

最基层的统计是整个统计工作的基础, 是统计工作的第一个环节, 也是最薄弱的环节。首先是重视程度低。在乡镇和村前些年计划生育是硬指标, 实行一票否决, 各地都重视计划生育。近些年以GDP论英雄, 各地主要抓经济, 热衷搞开发区, 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近来国家狠抓环境治理, 很多地方领导被约谈, 各地开始注重环保。统计工作与这些工作相比, 被放在次要地位。在各机关事业单位部门, 上级业务部门安排的任务, 政府党委安排的中心工作和本部门的日常业务才是重点, 统计工作也被放在次要位置。各企业的老板经理, 挣钱是硬道理, 最主要的精力基本放在销售上, 其次是生产和技术改造, 统计也不被重视。

在统计人员的配备方面除了县统计局人员是专职统计外, 各单位、各乡镇村几乎都是兼职统计。乡镇工作千头万绪, 人员编制少, 多数是兼职。有的是乡镇办公室人员兼职, 有的是乡镇财政所人员兼职。在县直机关事业单位, 有的是会计财务人员兼职, 有的是业务人员兼职。在企业里有的是财务出纳兼职, 有的是质检员兼职, 也有办公室人员兼职的。

从统计人员专业素质上看, 参差不齐。在乡镇和机关事业单位中, 由财会人员兼职的, 多数具有统计和相关专业知识。村一级的大队会计不在此列。其他各类人员兼职的, 只有少数具备统计专业或相关专业知识。

在设备配备和经费方面也很可怜。由于经费紧张和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经费和专用设备基本没有。

基层统计人员的责任心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基层数据的准确与否是个良心买卖。有时候凭着工作经验, 估计一个数也差不太多。把大量的日常数据整理出来, 汇总、计算, 上报一个准确的数据也可以, 但工作量会大很多。这不单是教育他们增强责任心的问题, 更要从制度入手, 实行标准化和加强法制化。

四、改善基层统计的建议

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加强基层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统一工作流程、台账、工作标准。加强统计执法力度, 引起各级领导和统计人员重视, 做到经费落实、人员落实、数据准确性落实。并大力加强统计人员培训, 提高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 做好各单位联网直报和基层单位电脑数据的利用。

摘要:加强基层统计工作, 夯实统计工作基础, 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事实依据, 并对决策执行效果进行验证和监督, 据以修正错误是十分必要的。要做到统计数据的准确、及时、完整, 必须对基层统计工作予以高度重视, 针对基层统计工作中的不足, 在统计人员的配备方面、专业素质上、设备配备和经费方面提出了改善基层统计的建议。

关键词:统计工作,夯实基础,及时修正,不断改善

参考文献

[1]冯永梅, 王泽岗.事业单位统计管理目标的变革[J].管理观察, 2008 (09) :30-31.

[2]匡艳.浅谈行政事业单位统计公开制度[J]统计与管理, 2007 (07) :20.

基层卫生统计 第5篇

保障统计数据质量

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

孙萍

李春静

李亚峰

河北承德

068466 摘要: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是整个统计工作的源头和基石,统计数据质量的真实程度直接关系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从根本上扭转统计工作“弱在县级、冷在乡镇、空在村居”的局面,必须把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转化为谋划统计事业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统计事业发展的有力措施,转化为领导统计事业发展的实际能力,理顺关系,扎实推进,使统计基层基础工作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关键字:基层统计

数据质量

1.基层统计工作的现状。

所谓基层统计工作是指县级及其以下乡镇、村从事统计业务的单位或个人利用科学的方法搜集、整理、分析和提供关于社会经济现象数量资料的工作的总称。基层基础工作是统计调查立足之本,是统计系统根基所在,是统计事业兴旺之源。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不仅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环节,更是打造“科学统计、依法统计、阳光统计”的关键所在。

1.1统计指标体系滞后,缺少应变对策,难以适应当地政府部门的需要。目前,统计指标主要是为了满足开展全面调查的需要而设置的,下级实施业务以上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领导为主,执行全国统一的基本统计报表制度相关指标。由于整体统计制度中全面指标相对滞后,而普查和抽样调查方案设计初衷就是为高层服务,因此,国家统计局在制定基本统计调查时主要考虑自身开发统计数据结果的需要,忽视了基层党委政府部门的需要,使得基层地方政府对部分统计数据难以进行开发利用,而地方政府需要掌握的指标,基础统计部门又难以准确去统计和反映。

1.2领导不重视,统计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比较严重。

部分领导普遍认为:统计不是直接的经济管理部门,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也就是没有物质产出,所以统计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可以不要。特别在基层部门,统计人员往往抽调到其它各部门,在完成各项中心工作之后,才来完成统计工作,这样就严重影响了统计工作不能正常开展。

1.3向主管部门报送统计资料与向政府统计部门报送统计资料重视不够程度之间的矛盾

近年来,由于统计数字是考核各级领导干部政绩,促进工作的同时,不得不看到对数字的负面效应。“数字出宫”,“宫出数字”的现象屡见不鲜,数字跟着计划走,年初计划有多大,年底完成就有多好。甚至个别地方出现领导直接干预,多报或瞒报,篡改统计数据,造成统计信息失真。

1.4《统计法》的违法处罚不明确,依法治统力度不够

由于历史的原因,经济和文化比较落后的地方,劳动者素质也相对较差。目前新《统计法》,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不够具体,对迟报、瞒报、拒报等统计违法行为的处罚没有明确的限额,缺乏具体的操作性。难以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存在问题的分析。

2.1统计管理体制影响了基层统计工作的独立性。

在现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下,统计业务领导与行政管理分离,地方统计机构直接受同级政府的领导,人事、财务等事项也由其管辖,这就给县、乡两级政府以“人、财、物”权影响统计人员“事权”留下了操作空间。

2.2部门协调不力加重了基层统计工作的负担。

长期以来,政府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之间关系一直没有理顺,联系不密切,缺少强有力的协调。政府综合统计系统缺乏与政府部门统计系统的横向联系。;不同政府部门统计机构之间在职能上交叉、重叠,;部门统计自成体系的内向运行,阻隔了与综合统计部门的有效配合,部门统计的统计指标、计算口径、指标代码等都由部门自主决定,缺乏与综合部门和其他部门的协调,多头向下、重复调查、报表多乱、数出多门的现象较为严重,不仅加重了基层统计负担,而且影响了基层统计数据质量。

3提高基层统计工作的方法。

提供高质量统计数据是统计工作的中心任务和根本职责,是统计事业改革和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亦是新时期和新形势下对统计工作提出的基本要求。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永恒的主题。统计数据质量不仅受统计工作各环节的影响,而且受到相关领导、统计人员素质以及数据采集处理技术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统计数据质量实际上是多方面工作水平的综合反映。针对基层统计数据质量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3.1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建设,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素质。只有加大培训的力度,县乡及基层单位的统计人员才能克服专业范围与自身水平的限制,真正做好基层统计工作。各级统计部门要严格按照上级统计部门关于加强统计“双基”工作的要求,督促和帮助调查单位加强统计基础工作建立健全机构,原始记录、统计台帐及各项统计管理制度,促进统计基础工作进一步规范。要建立健全和严格实施分级负责的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责任制度。同时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要真正提高基层人员的综合素质,就必须认真做好在职人员的的培训工作,使培训工作目标化、制度化,最大限度地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业务能力、理论水平、职业道德。

3.2进一步完善统计调查体系。坚持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原则,凡适合抽样调查的,一律用抽样调查方法。对统计指标体系的设置应本着“准确、简化、系统、高效”的方针,本着减轻基层负担的原则,对现行的统计指标体系进行科学调整。对现有统计指标的使用价值(适用性)进行甄别,坚决清除过时的或使用价值不大的统计指标,可以通过加工整理或推算以及本该由统计部门核算的指标也从报表中删去,适当增加和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文化产业、新兴产业等相关的统计指标。

3.3加强统计法制宣传,依法开展统计工作。加强统计法制建设,既是统计工作自身建设的本质需要,更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着眼于推动统计工作不断走上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轨道,实现依法治统、依法统计,要坚持把普法、执法、队伍建设和优化执法氛围四个轮子并驾齐驱,强化统计法制建设,促进统计事业的全面发展。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广泛宣传新的统计法,使各级领导和统计调查对象增强统计法制观念,深刻认识按时、如实地报送统计报表与统计资料是每个统计调查应尽的义务,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乃至伪造、篡改统计资料均属违法行为。使每个统计调查单位对统计工作的支持、配合落到实处。

3.4建立科学有效的数据质量评估体系。统计数据质量的监控与评估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可在政府统计部门内建立权威的数据质量监控和评估中心,建立健全完善的统计数据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对统计数据生产全过程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提高统计数据的完整性和透明度。完善数据质量评估体系时要围绕党政领导关注的主要经济考核指标加大审核、评估的力度,多角度、全方位的进行审核评估。

3.5以科学发展观统筹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统计基层基础工作规范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想走出当前面临的困境,从根本上扭转统计工作“弱在县级、冷在乡镇、空在村居”的局面,必须把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转化为谋划统计事业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统计事业发展的有力措施,转化为领导统计事业发展的实际能力,理顺关系,扎实推进,使统计基层基础工作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1)加快统计管理体制改革,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改革现行统计管理体制,是统计工作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更好地为党政领导和社会公众服务、加快与国际接轨步伐的客观需要。

(2)加强统计制度方法改革,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卸下沉重的包袱。对现行的各项统计调查项目进行清理整合,消除重复矛盾的内容,实行基层统计“一套表”制度,不管是统计部门还是行业主管部门,统一向下布置,做到“下去一把抓,上来再分家”。要强化抽样调查的培训、设计和操作能力,使抽样调查在社会更大范围派上用场、树立信誉、发挥作用。

(3)完善统计规章制度建设,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基层统计既担负着统计调查的使命,也担负着统计服务的使命,更担负着统计监督的使命。

(4)夯实统计法制建设基础,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树立坚强的后盾。实践证明,要抓好基层统计工作,法制是最有力、最有效的手段。

(5)深化统计基础规范建设,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构筑坚实的根基。规范化建设是从微观上、从技术层面做好基层统计工作的必要手段。在改革完毕、体制顺畅的情况下,规范化建设不能松懈。

(6)强化统计队伍素质提升,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搭建人才的平台。加强统计队伍建设,事关统计事业的长远发展,建设一支“思想过硬、作风优良、业务精湛、清正廉洁”的统计队伍是做好基层统计工作的前提。要从战略的高度重视统计人才的培养,下大力气造就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结构优的复合型统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秀丽.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思考[J].辽宁经济统计, 2009,(3)27.[2]罗天彦.从统计角度看影响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主要因素.丹江口统计信息网.[3]刘春才,翁祥桂,王桑根.基层统计的特征及存在问题[J].中国统计,1999,(1).

[4]李安有.加强企业统计工作的几点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07)

基层职业卫生现状与对策思考 第6篇

【关键词】职业卫生;现状;对策

【中途分类号】R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580-02

《职业病防治法》实施以来,职业病危害严峻的形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但仍未能得到根本解决。自2000 年以来, 我国每年的职业病新发病人数居高不下[1],我国无论从职业病危害接触人数、职业病新发病例数、累计病例数, 还是死亡病例数均居世界首位[2-3]。职业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4]根据有关部门的粗略估算, 每年我国因职业病、工伤事故产生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 亿元, 间接经济损失2000 亿元。职业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劳动者生命健康和社会安定和谐的因素之一。深圳光明新区职业卫生工作采取抓关键环节、抓重点企业等一系列监管措施,有效控制了职业危害。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业企业迅速膨胀,随之带来的职业危害日益凸现:新区企业以五金、电子、塑胶、纸品印刷、家具和皮革制鞋为主,危害因素多样,以苯及苯系物、正己烷、三氯乙烯等有机溶剂、粉尘、噪声及氨气、酸等刺激性气体为主要危害因素。中小企业为主,技术工艺不发达、职业病防护措施不足或缺失、职业病防护意识淡薄、职业病防治管理水平滞后,职业病人时有发生。为了更好的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有效地控制和预防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结合个人的实际工作经验,探讨基层职业卫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 职业病防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1 基层职业卫生监督管理体制尚未理顺。建国至今, 我国的职业卫生工作先后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从建国初期一直到1998年, 职业卫生工作由原劳动部门进行管理; 1998年机构改革后,原劳动部门承担的职业卫生监督职能划转至卫生行政部门[5];中央编办发[2003]15号文件精神,作业场所的职业卫生监督检查属于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职责。而深圳却一直由卫生行政部门承担职业卫生监管职能。但新修订《职业病防治法》明文规定执法主体是安监部门。因此,卫生行政部门作为执法主体“不合法”,而法定的安监部门又尚未履行法定的监管职责。法定执法主体的变更,导致职业卫生工作明显存在着监管脱节,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正常的职业病监管工作。势必出现职业卫生监管无所适从的局面,可能带来较多的行政和法律摩擦,严重的会引起法律争议和诉讼。

1.2 职业病防治监管队伍人力严重不足,履行监管服务职责力不从心。自《职业病防治法》颁布以来, 辖区用人单位、政府、技术服务机构和劳动者在职业病防治中的法律责任得到明确,已经初步形成职业卫生监督与技术服务网络。相对于监管服务对象,我区职业病防治监管队伍力量严重不足,与经济发展水平极不适应, 造成职业卫生监督与技术服务得不到保证。目前辖区职业卫生监督员和技术服务员均面临人均数百家企业的监管技术服务任务,任务繁重,履行监管服务职责力不从心。

1.3 职业病防治工作联动机制尚未形成,建设项目职业卫生评价形同虚设,“三同时”不能落實。建设项目职业卫生评价和审查,是最经济、有效的源头控制措施。然而,职业病防治工作联动机制尚未形成,目前职业卫生评价和审查的源头控制形同虚设。一方面,相关职能部门未将职业卫生评价列入建设项目立项审批、竣工验收条件;另一方面,建设项目职业卫生审查的主管部门没有纳入到建设项目立项审批、竣工验收的必备环节,获取不了建设项目相关信息,也就谈不上对建设项目进行职业卫生审查,更谈不上“三同时” 的落实,但很多企业照旧开工投产。一些地方和单位片面强调经济发展,降低招商引资门槛, 致使企业的立项、准入、监管过程把关不严, 大量未经职业危害评价审查的企业开工投产。

1.4 职业卫生信息缺乏系统性、完整性,难以反映整体实际情况

1.4.1 职业病防治服务机构现状不能满足当前职业卫生监督工作的需要,目前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力量不足,职业卫生技术覆盖面窄, 监测信息来源少。

1.4.2 随着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市场化,尚未建立理顺与之相适应的信息上报管理机制,社会监测机构的职业卫生监测信息尚未纳入监管部门统计上报渠道。数据资源残缺, 直接影响了职业卫生信息的完整性、系统性、准确性和时效性, 导致职业卫生基本情况不清,基础数据不齐,致使卫生行政部门无法有效执法。

1.5 企业法制观念淡薄,社会责任严重缺位辖区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其职业卫生管理基本上流于形式: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管理制度不全、职业卫生防护设施投入不足、职业危害因素识别不清、劳动过程防护缺乏、作业场所危害因素监测和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被动、推拖。致使用人单位的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难以落实,社会责任严重缺位,突出表现在建设项目基本未经职业卫生评价和审查。职业病危害源头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劳动者职业健康权益不能得到保障;许多作业岗位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职业病人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主要因用人单位的经济文化水平有限,法制意识淡薄,职业卫生专业知识匮乏;供应商供应的有毒化学品标识不规范,成分不明,不能准确识别职业危害因素;目前缺少用于指导企业改善职业卫生管理水平的具有可操作性指导性文件。因此,中小企业潜在的职业病危害严重, 是职业病防治的难点。

2 思考与对策

中国基层金融统计研究 第7篇

一、我国基层金融统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与新特点

(一) 金融统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为了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于2009年对人民银行金融统计数据集中系统应用进行一系列改变, 主要表现为:一是金融创新机制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及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而逐步建立, 诸如互联网金融、小额信贷、城商行、民营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不断涌现, 金融创新不断深化, 深圳、温州等各地金融改革大幕也逐步拉开, 这对金融统计工作的时效性、真实性和全面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央行逐步加大对金融统计制度的改善力度 , 大力推进金融统计法制化、标准化、全覆盖。三是金融机构对金融统计的认识和管理有弱化趋向, 如县级以下分支机构普遍没有明确金融统计工作责任人。四是竞争使得金融部门对基层员工的考核细、全、严, 各项业务分任务 , 收入与任务挂钩。

(二) 基层金融统计工作面临的新特点

我国基层金融统计模式也逐步随着全国银行数据集中业务核算系统的建立而发生较大变化,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新特点: 一是基层金融统计数据来源进一步多元化;二是金融信息数据采集方式由传统的自下而上层层汇报变为通过总行数据系统由上而下、分级传达;三是金融统计信息交流与共享机制逐步建立; 四是基层金融统计机构数量及人员大幅缩减, 金融机构体系扁平化改革后许多地市级及以下级别的分行没有设立专门的金融统计部门和职员。

二、当前我国基层金融统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金融统计面较窄, 指标设置不完善, 不能完整客观反映金融整体运行情况

据资料显示, 我国基层金融统计范围只限于银行业金融机构, 而证券、期货、担保公司及财务公司等大量的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并未纳入基层金融统计。另外, 目前我国基层统计指标主要是针对存贷款等常规业务, 而不是根据效益中心原则来科学设置金融统计指标。这就客观造成基层金融统计覆盖面较窄, 数据采集不全, 整体风险难以客观反映, 因而不能完整全面客观的反映金融整体运行情况。

(二) 技术及统计数据管理存在问题

这主要反映在以下几点:一是许多基层金融统计机构的计算机硬件逐步老化, 更新较慢, 金融统计数据信息存储难, 客观上制约了金融统计业务的标准化工作。二是有些金融机构系统存在和人行系统接口不匹配的问题。三是金融统计机构工作人员变动频繁, 新统计员主要靠老统计员帮带, 培训机会较少, 也面临着无规范的行为操作程序的尴尬局面, 这自然影响统计数据的质量。

(三) 统计基础相对薄弱, 现行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缺陷 导致金融统计数据失真

当前我国很多基层金融机构统计人员较少, 没有专职统计人员且统计手段较为落后, 这极易影响统计数据质量, 也不利于原始记录的管理。另外, 当前针对金融机构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够健全, 造成部分人员通过违反财经法纪做假账、设帐外账及虚报经营成果来谋取私利, 这都使得统计数据严重失真。

三、完善我国基层金融统计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一) 充分重视金融统计工作的重要性, 稳定统计队伍, 提高人员素质

笔者认为, 各级负责人要充分认识到金融统计工作对于经济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切实采取各种措施, 完善激励机制和惩罚机制, 严格管理账外账、瞒报或者虚报经营成果等违法违纪现象, 并抓好统计人员配置及内部审计, 把好数据质量关。同时, 各类金融机构也要加大对基层统计人员的培训力度, 尤其是要对统计人员进行微机操作、政策理论、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培训。

(二) 完善现行的统计指标体系, 加快基层金融统计工作电子化进程

要根据效益中心原则来科学设置金融统计指标, 使之更能全面客观的反映金融、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指标设置可以调整与补充相结合, 加强统计指标分析的预测预警功能, 并建立会计、统计系统关联制度。另外, 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完善更新基层金融统计基础设施, 建立统一的统计信息工作管理模式, 完善信息共享机制, 加强日常管理, 建立起科学、规范的统计资料报送制度。同时要制定会计数据与统计数据的转换规范, 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度, 尽量减少数据统计报送的随意性, 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性。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得我国金融业快速发展, 各级金融统计制度也逐步完善。金融统计数据也已成为政府经济决策的重要参考和国民经济的晴雨表之一, 因而成为为更广泛的企业、社会团体、研究机构及个人所关注。本文以我国基层金融统计为主题, 阐述了当前我国基层金融统计的新形势、新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分并据此提出了一些改进和完善我国基层金融统计质量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基层,金融统计,制度,信息,数据

参考文献

[1]章文彬, 刘福师.现行基层金融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内蒙古金融研究, 2012 (9)

[2]李宏伟, 徐韶颖.提高县域金融统计质量应从四个方面入手[J].吉林金融研究, 2009 (9)

[3]郭金利.影响基层金融统计质量的几个因素[J].统计与咨询, 2003 (4)

基层卫生统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刍议 第8篇

一、传统模式下卫生统计工作存在的不足

(一)统计数据失真

验证统计数据的方法太少,这造成医院统计数据严重失真。保证信息和数据的准确是统计工作必须要做到的,而医疗数据的不准确,会使医院管理决策不具有科学性。各部门每天定期报送数据,统计人员对这些数据进行仔细认真的汇总、整理产生统计报表,这是传统模式的统计流程。由于时间跨度大、数据来源多,数据准确性的校验往往存在很大难度,稍有不慎就会导致统计数据失真,使统计数据失去可信度,不具备参考价值,或是引起管理决策失误,造成难以预料的损失。

(二)统计软件落后

统计软件落后,数据很难得到利用,时效性不强是传统模式下卫生统计工作的突出不足。很多医院还在沿用很多年前的统计软件、统计指标体系不完善,无法对数据进行深度的分析研究,无法准确的反应医院的运行状态,更不能提出合理的改善措施。再加上统计人员大多是非专业人员,兼职统计工作的人比较多,对于统计工作方面的知识以及相关法规并不是很熟悉,甚至有时都不能按时的完成统计最基本的工作,那就更无法对统计信息进行更深度的研究和分析。这样不利于医院统计向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更无法满足医院管理的需求。

(三)统计信息管理观念不强

为医院管理、政策规划提供决策支持是医院统计工作的目的。但当前,部分医院没有认识到统计信息管理的重要性,医院领导在潜意识里对医院统计信息管理不重视,认为医院的统计工作是一项可有可无的辅助性工作。领导对统计工作的不重视,也就使统计人员的地位相对于其他工作人员比较低下,在人力物力方面不得到足够的支持,致使其工作热情不高,更难以在工作中进行创新。同时,这也导致统计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无法得到保证,不能提供有价值的数据分析,不能为医院管理者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撑。这样的恶性循环非常不利于基层卫生统计工作的发展。

二、基层卫生统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措施

(一)革新统计观念,提高人员素质

医院领导要对医院的管理以及医院以后的发展方向有充分地了解,创建一套与医院管理要求相适应的医疗指标体系,使统计工作的职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促进医院更好地迈向现代化,实现更稳定的发展。医院要提高统计人员的素质,使其将专业知识要熟记于心,并且有着高尚的职业素养,有明确的自我原则,实事求是,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的态度,这样才可以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为适应信息化的需求,统计人员还要熟练掌握几种统计软件和数据库查询语言,还要具有医学和信息学双重背景,一定要有不断学习的精神,使自己的知识面更加宽广,还要在实践中总结积累经验,进行合理的统计分析和数据处理。最后,统计人员一定要在工作中得到培养主动服务意识,并且切实增强这种意识,善于从大量数据中寻找问题,及时提出合理化建议,也需要不断提高创新意识,不断学习新知识,改变旧观念,这样才可以更好地适应当代信息时代统计工作的需求。

(二)发挥信息优势,确保数据真实

医院统计工作不可以只停留在医疗数据统计上,统计人员要充分利用关于统计数据、资料,对医院中出现的意外状况以及医院发展的新动态进行合理的研究与分析,并且要及时提出有效的建议,促进医院各项工作的有序运行。要充分发挥信息网络优势,增强统计信息的时效性,有规律的利用网络医疗数据写出高质量的、内容更加丰富的、有深度的统计分析报告,不定期的对医院热点问题进行及时准确的对比、分析,找出数据变化的规律与原因,让领导决策者有意见可听。统计工作人员也应该摒弃原有旧的工作模式,围绕信息技术创新工作模式,让自己的观念跟上时代的脚步,增强服务和效益意识,利用网络技术实现高效管理,确保数据真实。

(三)加强综合监管,做好统计服务

严格把守环节数据质量,加强综合监管,确保统计数据准确性,做好统计服务。医院的管理服务与统计数据的质量有着直接的联系,国家统计局政法司颁布的相关法规明确规定,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应该依法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同级监督职权,统计人员不仅要收集数据,还必须实行统计监督职权,切实负责,不能敷衍,出现错误一定查明原因,实事求是。其次,统计人员可通过信息系统建立数据录入质量预警与防范系统,完善数据审核功能和错误提示功能,将错误的发生率控制在最低,为管理层提供可靠的数据服务。

三、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当前医院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医院的各项医疗工作逐渐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在新时期,网络环境让医院管理迈向了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阶段。在医疗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基层卫生的统计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基层卫生的统计人员要努力完善自身,不断学习知识,提升职业素养,在工作中积累经验,增强分析能力,让统计工作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信息技术在医院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基层卫生统计工作作为医院工作管理的核心部分,其工作内容与形式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基于此,本文分析了传统模式下卫生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信息化对统计工作带来的影响,提出了基层统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措施,希望基层卫生统计工作者应适应时代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将统计工作与现代化医院管理紧密结合,为基层卫生统计工作的现代化管理和稳步发展提供可靠保证。

关键词:信息化,基层卫生统计,信息技术,统计分析

参考文献

[1]陈育德.办好杂志,促进卫生统计学科与卫生统计事业的新发展─—纪念《中国卫生统计[J].中国卫生统计,2014(05).

[2]田凤调,接令仪,胡琳,李福田,陈科,薛禾生,徐勇勇,金水高.建国以来我国卫生统计事业发展过程的回顾[J].中国卫时生统计,2014(05).

[3]祝闻华.实施卫生统计网络直报后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建议[J].中国卫生统计,2012(01).

[4]刘明山.如何保证现成卫生统计资料的可靠性[J].中国卫生统计,2013(03).

[5]苏炳华.现有卫生统计资料再开发的必要性[J].中国卫生统计,2012(04).

促进农村基层卫生工作健康发展 第9篇

一、坚持强基固本, 建立借力推进的工作机制

我省坚持聚合各方力量, 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着力提高乡村医生待遇, 努力强基固本。一是借领导重视发力, 完善村医保障机制。2013年3月, 省委书记李鸿忠作出“要更加关注乡村医生生活”的重要指示, 省政府迅速组织调研, 召开专题会议, 下发督办通知, 并出台了村卫生室基本运行费的补助政策, 对全省村卫生室的基本运行费用按每年每室365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这些政策的出台和措施的到位, 使乡村医生收入明显提高, 2014年我省乡村医生平均收入为2.7万元。同时, 积极推动各地建立乡村医生养老保险和后备人才培养制度, 荆门市划拨专项经费对退休乡村医生按工作年限进行生活补助, 宜昌市政府开展了免费定向培养全日制大专学历乡村医生工程。

二是借创建活动聚力, 构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科学管理机制。近几年, 我省开展了“四化” (建设标准化、管理科学化、服务规范化、运行信息化) 乡镇卫生院和“五化” (产权公有化、建设标准化、服务规范化、运行信息化、管理一体化) 村卫生室创建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 既激发了各级政府的动力, 整合了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的财力, 挖掘了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潜力, 形成了发展的合力, 又提升了乡村两级卫生机构科学管理水平。

三是借建设项目助力, 做实政府对基层卫生投入机制。2009年以来, 我省充分发挥国家农村卫生建设项目的引导和撬动作用, 推动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村基层卫生建设的投入。全省累计投入近13亿元用于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建设改造和周转房建设;近3年, 省财政投入专项资金1亿多元, 用于全省乡镇卫生院设备配置;2013—2014年, 我省投入10亿多元, 新建和改扩建村卫生室7000多个。

二、坚持改革创新, 建立活力提升的运行机制

我省以深化基层卫生综合改革为抓手, 不断创新举措, 巩固完善基层运行新机制, 激发并调动基层活力。一是改革分配制度促队伍活力增强。2009年, 我省大力推进乡镇卫生院综合改革, 初步构建了基层运行新机制。随着改革的深入, 我省及时调整了绩效工资的分配形式和分配办法, 调动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2014年, 又专门出台了加强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 破解基层卫生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盘不活”的难题。

二是创新评价方式促服务质量提高。我省以“建设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活动为抓手, 坚持以群众满意为核心评价指标, 引导乡镇卫生院服务质量提档升级, 服务水平提质增效。

三是实施村医签约促服务模式转变。2013年, 我省正式启动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试点, 截至2014年底, 全省已有3.3万名乡村医生与近2300万名农村居民建立了签约服务关系。

四是探索“医养融合”促服务范围拓展。2014年, 我省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医养融合”工作试点, 目前, 已有185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了试点工作,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五是推动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全覆盖, 促基层抗风险能力增强。2014年, 由省、县给予部分财政补助, 为全省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购买医疗责任保险, 增强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抗风险能力。

六是推广“医卫结合”机制, 促公卫服务质量提升。建立“医卫结合”新机制, 改变以往由公共卫生人员单独提供服务的模式, 引导临床医务人员参与居民健康管理, 实现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的有机结合。

三、坚持便民惠民, 建立安全平稳的保障机制

我省以巩固和完善新农合制度为基础, 着力打造农村基层卫生惠民工程。一是加强管理保安全。实行基金财政专户储存、封闭运行和直接支付的办法, 形成新农合管理经办机构、财政部门、代理商业银行、定点医疗机构四方互相监督、相互制约的运行机制, 保证了基金安全。

二是改革运行促便民。探索将新农合门诊、异地就医、大病保险补偿款项直接拨付至居民健康卡的运行模式, 推行新农合基本保障和大病保险一站式直补, 推行支付方式改革, 方便群众看病报销。

三是完善政策促惠民。启动实施门诊重症, 明确了门诊重症补助比例不低于60%, 全面启动实施提高重大疾病保障水平试点, 让参合农民最大程度受惠。

基层统计人员素质能力框架构建 第10篇

素质能力框架是指某职位的能力维度、数量和名称, 它是明确素质能力模型构建的基本思路。明确基层统计人员素质能力框架, 确定其层次结构, 可以明确基层统计人员素质能力模型构建的方向, 减少素质能力模型建立的工作量, 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素质能力模型研究的效率, 还能使整个统计事业的发展与基层统计人员素质能力模型要素结合的更为紧密。

二、素质能力模型基本构成要素

素质是指决定一个人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内在特质, 广义上包括技能和知识, 具体是指一个人能做什么 (技能、知识) 、想做什么 (角色定位、自我认知) 和会怎么做 (价值观、品质、动机) 的内在特质的组合。目前, 有关素质能力的理论模型主要冰山模型和洋葱模型。冰山模型主要有五种类型的素质能力:动机、特质、自我概念、知识和技能;洋葱模型则包括由内至外的动机、个性、自我形象与价值观、社会角色、态度、知识、技能等能力要素, 表层的是知识和技巧, 有表层到里层, 越来越深入, 最里层、核心的是动机和特质。

在冰山模型和洋葱模型的基础上, 我国学者结合我国情况, 整合两种模型的能力素质要素, 开发出知识、能力、职业素养三维要素模型, 还有结合岗位任职要求, 开发的基本条件、专业能力、基本素质三维要素模型, 其中基本条件中包括知识、专业、工作经验等, 基本素质包括了职业素养等。

三、基层统计人员素质能力框架构建方法与步骤

当前, 我国正处在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期, 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正经历重大调整、发展理念也经历巨大创新。在此情境下, 我国统计事业也面临着重大变革。在社会环境或策略变化太快的情况下, 采取西方较为成熟的关键行为事件法来研究基层统计人员素质能力框架就可能具有片面性, 将可能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故此, 为全面研究基层统计人员素质能力维度, 本课题采取关键行为事件访谈、趋势驱动法、战略演绎法、岗位工作模型/职责推演法、通用模型标杆法等建模方法, 全方位的研究了基层统计人员应具备的素质能力维度, 具体研究步骤如下:

第一步:采取环境趋势分析法, 分析我国社会环境变化对基层统计人员素质能力要求, 提炼其素质能力维度;

第二步:采取战略演绎法, 分析我国统计事业的发展目标、统计使命、统计精神、统计理念及统计价值观, 提炼其素质能力维度;

第三步:采用工作分析法, 根据基层统计工作岗位职责要求, 分析基层统计工作的性质、工作特征等, 提炼其素质能力维度;

第四步:采取关键行为事件访谈法, 通过对基层统计人员工作中遇到的典型成功和失败事件访谈, 特别是他们在事件中的角色与表现以及事件的最终结果等, 从中总结、归纳被访对象的思想、情感, 了解其动机、个性以及自我认知能力等, 进而归纳、提炼其素质能力维度;

第五步:采取专题研讨法、标杆法、层次分析法等, 结合素质能力通用模型, 归纳形成其素质能力框架。

四、基层统计人员素质能力框架的构建

1. 新时期下基层统计人员素质能力维度

从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趋势入手, 利用PEST外部环境分析模型, 从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以及技术环境等方面分析其对基层统计工作的要求, 进而从结果、过程、行为能力三方面分析新时期下基层统计工作的绩效维度, 分析结果如表1:

根据新时期下基层统计工作的绩效维度, 通过专题研讨, 明确:⑴在结果绩效维度方面, 要求基层统计人员需具备相应的诚实正直素质、质量意识、责任心、业务能力 (演绎归纳能力) 、组织理解力;⑵在过程性绩效维度方面, 要求基层统计人员具备相应的成就导向、执行能力、适应性、创新发展能力;⑶在行为能力绩效维度方面, 要求基层统计人员具备相应的主动性、逻辑能力、承受压力能力、服务意识、学习与自我发展能力等。

2. 我国统计事业发展下的基层统计人员素质能力维度

党和国家领导人一直重视我国统计事业的发展,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于统计工作提出“不出假数, 真实可信”的要求。随着统计事业的发展, 我国统计逐步形成“忠诚统计、乐于奉献, 实事求是、不出假数, 依法统计、严守秘密, 公正透明、服务社会”的统计精神。32字统计精神是我国统计文化的核心, 也是统计工作的灵魂。同时, 结合当前形势发展,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2010年全国统计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提出“提高统计能力, 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提高统计公信力”的统计总体工作目标, 提出了“不出假数、真实可信、准确完整”的统计理念和价值观。

“不出假数、真实可信”必然要求基层统计人员具备求真务实的素质, 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32字统计精神较为明确的基层统计人员应具备忠诚、奉献、求真务实、法律意识、服务意识等素质能力维度。而统计工作近期总体目标则进一步对基层统计人员的专业技能、质量意识、服务意识提出了要求。归纳起来, 我国统计工作的发展目标、文化理念要求基层统计人员需具备求真务实、专业技能、忠诚、奉献、法律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等素质能力维度。

3. 基层统计工作性质下的素质能力维度

首先, 统计工作是一项业务性、技术性较强的工作, 专业技能对其工作绩效影响较大, 基层统计工作实践也有力的证明了这一点。同时, 随着经济的发展、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 各行各业对统计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这对基层统计人员的专业技能提出更好的要求。故此, 基层统计工作的性质决定了专业技能是基层统计人员的一个重要素质能力维度。另外, 统计工作的专业性也致使基层统计人员在成长过程需遵循“学习曲线”规律, 成为一名合格的基层统计人员必须经历一个实践期, 必须基本一定的工作经验。

其次, 从基层统计工作对象、工作环境来看, 工作较为枯燥无味, 工作环境较为复杂。基层统计工作面对的是数字, 和数据打交道的时间较多。同时, 基层统计工作面对各相关业务部门, 还有面对各级领导, 既要从事于本身的统计业务工作, 又要配合完成当地党委、政府的安排的其他工作。基层工作这种特点导致基层统计人员工作压力较大, 较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故此, 健康的心理素质和“严谨”的意识是成为一名合格的基层统计人员的必备素质。

再次, 从基层统计工作量及人员数量配备来看, 我国基层统计工作任务繁重, 工作量较大, 基本上是人少事多。基层统计工作的这种特点要求基层统计人员要有爱岗敬业、忠诚奉献、踏实工作的精神。

最后, 从基层统计工作待遇条件来看, 基层统计工作又是“工作辛苦、生活清苦、条件艰苦”的“三苦”工作, 待遇较差, 发展空间较小。对于这种待遇条件, 就要求基层统计人员拥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充分认识到工作生活的意义, 才能做到任劳任怨, 努力工作, 才能在这种过程中体现和实现统计人的价值。

基层统计工作的性质对于基层统计人员素质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基层统计人员必须具备专业技能与知识、健康的心理、严谨的意识、忠诚奉献、工作踏实等素质能力, 必须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才能满足工作要求。

4. 关键行为分析下的基层统计人员素质能力维度

关键行为事件访谈法是提炼和构建素质能力模型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McClelland提出来的。关键行为事件访谈法采用开放式的行为回顾式探察技术, 要求被访谈者找出和描述他们在工作中最成功和最不成功的三件事, 并且让被访者详尽地描述整个事件的起因、过程、结果、时间、相关人物、涉及的范围以及影响层面等, 具体包括:这个情境是怎样引起的?牵涉到哪些人?被访谈者当时是怎么想的, 感觉如何?在当时的情境中想完成什么, 实际上又做了些什么?结果如何?然后, 对访谈内容进行内容分析, 来确定访谈者所表现出来的素质能力。作为建立素质能力模型最主要的方法, 行为事件访谈法的可信性和有效性已得到了研究结果的支持。

遵循关键行为访谈法的步骤和要求, 根据基层统计工作岗位要求, 在从事该岗位工作的员工中, 分别从绩效优秀和绩效普通的员工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员工进行调查访谈。因本次访谈主要目的提炼初步的素质能力维度, 故本次访谈人数有限, 仅有30人。

经过对收集到的信息数据进行分析, 主要通过行为访谈报告提炼能力特征, 对行为事件访谈报告内容进行分析, 归纳、统计出各种特征出现频次。统计分析结果如下表2:

从表中可以看出, 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忠诚 (原则性、实事求是) 、敬业奉献、责任感排在前五位, 而对应的国际意识、风险意识、公正无私、以身作则、谦虚谨慎、平等待人等主要特征频度较低, 排在统计表中的后几位。

5. 基层统计人员素质能力框架的形成

根据以上诸多方面的分析, 结合2003年原国家人事部发布了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以及Hay集团公司1996年开发出21项素质能力词典, 从政治素质与职业素养、专业及管理技能、基本条件等三个维度来确定基层统计人员素质能力框架。

政治素质与职业素养主要包括:忠诚、奉献、责任感、组织理解力、诚实正直、质量意识、服务意识、成就导向等素质能力维度。

专业及管理技能主要包括:调查能力、信息收集能力、演绎归纳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学习与自我发展能力、心理调整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等素质能力维度。

基本条件主要包括:统计理论及相关宏微观经济学知识、相关统计法规政策知识、从事统计的实际工作经历与经验等。

五、工作展望

通过基层统计人员素质能力框架的构建, 明确基层统计人员基本素质能力维度, 可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拟定调查问卷, 展开调查与验证, 将基层统计人员素质能力维度要素化、行为化, 形成基层统计人员素质能力模型, 用于基层统计人员培训开发、招募甄选﹑绩效管理等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德水:中国统计面临的新形势[J].浙江统计, 2005 (12)

基层卫生统计 第11篇

【关键词】门诊  处方  抗菌药物

本次研究中出于对门诊应用抗菌药物的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为今后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的目的,对我院2012年和2013年门诊处方的用药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现汇报结果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研究中资料来源于我院2012年和2013年全年的门诊处方,分别抽取其中的1987张、2013张作为研究对象,包括门诊内科、妇科、儿科、外科、皮肤科以及口腔科等。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处方均完整。

(二)方法

1.研究方法。对抽取的2012年和2013年门诊处方展开抗菌药物应用情况统计分析,并对两年抗菌药物的使用率等进行对比分析。

2.分析方法。以《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药物说明书以及相关的参考文献等为依据[1],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比例进行计算,分析抗菌药物的使用频率、联用情况,以DDDs值对药物使用频度进行衡量。依照WHO所提出的限定日剂量DDD为标准,DDDs值=药品总消耗量(g)/DDD。

(三)数据处理

研究中相关数据资料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患者年龄等相关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s)形式表示,对比中计量资料的对比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的对比则是采取Χ2检验,在P<0.05时,视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抗菌药物应用情况

2012年1987张处方中使用抗生素612张(30.80%),单用504张(25.36%),二联108张(5.44%);2013年2013张处方中使用抗生素463张(23.00%),单用416张(20.67%)二联47张(2.33%);相比于2012年2013年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明显降低(P<0.05),单联处方、二联处方使用率均明显降低,无三联处方。

(二)抗菌药物频度排序

2012年和2013年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频度为(从高到低排序):2012年为罗红霉素OR使用频度173672,加替沙星OR使用频度129011,克拉霉素OR使用频度77127,阿莫西林OR使用频度55198,头孢他啶OR使用频度50121,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OR使用频度31213,左氧氟沙星OR使用频度28763,环丙沙星IJ使用频度15727;2013年:罗红霉素OR使用频度172951,加替沙星OR使用频度129612,阿莫西林OR使用频度69890,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OR使用频度45221,左氧氟沙星IJ使用频度18091,头孢他啶OR使用频度17219,克拉霉素OR使用频度14817,环丙沙星IJ使用频度13287。

(三)抗菌药物给药途径构成

2012年1987张处方中,抗生素使用率为30.80%,给药途径分别为:口服给药575张,静脉滴注25张,肌内注射12张;2013年2013张处方中,抗生素的使用率为23.00%,给药途径分别为:口服给药449张,静脉滴注9张,肌内注射5张。显然门诊处方抗生素给药途径以口服给药所占比例最高(P<0.05)。

(四)抗菌药物处方不合理发生率

2012年应用抗菌药物的612张处方中,存在不合理现象的32张,不合格发生率为5.23%,2013年应用抗菌药物的463张处方中,存在不合理现象的10张,不合格发生率为2.16%,显然2013年抗菌药物处方不合理发生率较2012年发生明显降低(P<0.05)。

三、讨论

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可导致诸多的危害,譬如说诱发二重感染、对人体器官造成损害、细菌耐药性等,并且也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目前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已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和患者的高度重视[2]。在对抗菌药物进行选择时需要依照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综合的考虑,包括病原体、药物敏感性试验、药物抗菌谱等诸多因素,同时需要遵循“能窄不广、能低不高、能少不多、能口服不静脉用药”等原则,对抗菌谱窄、老一代的抗菌药物进行选择,并对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等进行严格的控制,从而提高临床用药合理性[3]。

本次研究中对我院2012年和2013年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发现,相比于2012年2013年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明显降低(P<0.05),单联处方、二联处方使用率均明显降低,无三联处方。这一结果与相关文献报道结果一致[4]。研究中还对抗菌药物的使用频度进行了排序,2012年使用频度从高到低排在前5位的抗菌药物分别为:罗红霉素、加替沙星、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头孢他啶,2013年使用频度从高到低排在前5位的抗菌药物分别为:罗红霉素、加替沙星、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左氧氟沙星。研究中统计分析了抗菌药物的给药途径构成,结果发现,2012年和2013年应用抗菌药物处方均已口服为主,静脉滴注、肌内注射仅占一小部分,由此可见,我院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相对合理,但是依旧存在一定的问题,在今后的临床用药中应对其给予重视,注意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以及规范管理,从而提高临床用药合理性与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刘祖德,鲁燕侠,刘晓军,等.抗菌药物使用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09):1868-1869.

[2]梁季鸿,唐喜,韦国强,等.克拉霉素联合美他环素治疗男性非淋菌性尿道炎100例疗效观察[J].广西医学,2011,33(05):641-642.

[3]杨霞容,黄锡清,翁娟梅等.我院门诊抗菌药物处方分析[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11,15(03):1198-1199.

基层卫生检验质量控制的探讨 第12篇

1 卫生检验质量控制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规范

严格规范卫生检验质量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室内质量控制体系, 明确各级检验人员岗位质控职责, 铷定和遵守检验规程, 建立健全保证管理层和检验人员不受来自内外部的不正当影响的管理措施, 在检测来样时, 首先应选择可靠的测定方法.实验所用试剂应根据实验需求进行选择, 严禁使用过期、潮解、变质、风化等试剂.实验用水也不能忽视, 应避免实验用水在贮存过程中的污染, 尽量用新制备的纯水.要定期使用有证标准物或参考标准物进行室内质量控制.在日常工作中运行均数 (x) 、均势极差 (X-R) 、回收率控制图, 根据质控制图的不同形态, 采取不同的措施, 提高实验室批内、批间样品分析的一致性;其次, 严格检验报告的审批手续;第三、根据年度工作目标, 检验质量与考核挂钩, 加强质量控制的内部管理.严格规范以省、市疾控预防中心为主导的室间质量控制考核管理制度, 将检验质量控制置于行政管理监督之下.一是要组建一支业务精炼的骨干队伍;二是要创造必要的实验室条件, 杜绝因实验环境差所产生的不良影响;三是由专人、专职负责, 及时发现和纠正影响实验质量的有关问题, 积极配合计量、技术监督部门的监督工作, 促进卫生检验质量控制工作.

2 样品的采集、送检、贮存、保管的规范管理

2.1 样品的采集检验样品的采集必须遵循采样原则即代表性、可获性、公正性、科学性.否则检验结果再准也失去了价值.采样应在两人或两人以上, 采样时应避免主观性、随意性, 不同的样品应按不同的规定技术要求采集, 采样数量应满足检验、复检、仲裁的要求.

2.2 样品的送检所采样品应按检测项目要求及时送检, 卫生检验机构应及时接收和尽快检验, 尽量缩短从采集样品至检验过程的时间.对双休日和节假日内的检验工作要进行规范交接, 使样品能够真实反映客观状况.

2.3 样品的贮存和保管样品应按照样品的性质和所检测项目的不同要求进行严格规范的贮存保管.所保管的样品应有唯一的编号和不同试验状态 (未检、在检、检毕、留样) 的标识.严禁贮存过程中的污染和变质.

3 仪器设备、设施的完善和科学管理

检验室很多检测数据都离不开仪器设备, 检验仪器设备是卫生检验的基础, 良好的仪器状态是获取准确数据的必要条件.要从根本上保证检验质量控制就必须对仪器设备进行科学的彗理和逐步完善.首先, 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管理技术队伍;其次, 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及及时更新和引进新设备, 以适应新技术、新方法的检测工作, 不断提高检验水平和检验质量;第三, 要建立一整套规范化的仪器设备管理和操作制度, 做好仪器使用、维修记录, 建立仪器设备技术资料档案, (如使用说明书, 保养、计量检定、维修记录等) ;第四.仪器设备应专管专用或专管共用, 专人维修, 标志化管理;第五, 仪器应定期检查、校正, 做到最大限度的克服由仪器设备不正常带来的分析误差.

4 卫生检验人员的素质和数量的规范管理

检验人员的高度责任心, 扎实的理论, 熟练的检验技术, 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是搞好检验数据质量的保证.

4.1 建立业务人员岗位强化培训卫生检验员的业务基本知识和技术高低直接关系到检验结果的准确与否, 介于基层卫生检验人员的基础理论差, 技术水平低的状况, 必须对检验人员定期进行业务技术培训.鼓励检验人员通过函授、自修等对口学习, 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培养高层技术人才.

4.2 检验技术人员的数量与工作量比例要适宜由于卫生检验的技术性强, 难度大, 涉及面广, 社会地位和专业地位相对低下, 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处于被动地位, 无法实施工作计划, 所以卫生检验人员在数量上发展缓慢.随着社会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逐年增加的卫生检验任务与卫生检验人员的数量很不适应.卫生检验人员繁重的检验任务, 直接影响着卫生检验的质量控制.

4.3 增强法制观念.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要不断加强技术人员医德医风教育, 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和条例, 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倡导爱岗敬业的精神, 提倡一丝不苟的科学作风.正确认识检验工作的性质和肩负的责任, 忠于职守, 维护检验工作的严肃性和公正性.

4.4 建立健全有效激励机制有效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充分发挥检验人员的主观能动性.首先, 各级领导应加强对卫生检验的重视和检验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理顺检验室和各业务科室之间的关系, 使检验人员能在一个公平良好的环境中工作.如:在实际奖金分配中应体现多劳多得以及技术含量高等特点;其次.应全面实行综合目标责任制, 把中心和科的忌日标, 分解到每个检验人员, 使具体目标量化, 并对量化目标进行年度的准确公正的考核, 实行奖金分配、评选先进以及职称晋升等激励要素挂钩.第三, 对职称评定既要体现学历、资格, 更要看重实际业务水平和工作实绩, 实行评聘分离, 采用高职低聘, 低职高聘, 鼓励能人、新人脱颖而出.

上一篇:19世纪法国下一篇:会计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