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形态范文

2024-07-04

企业形态范文(精选12篇)

企业形态 第1篇

一、组织形态的涵义

组织具有整体性, 任何组织都是由许多要素、部分、成员按一定的联结形式排列组合而成的。一个组织, 除了有形的物质要素外, 在各个构成部分之间, 实际上还存在着一些相对稳定的关系, 即纵向的等级关系及其沟通关系, 横向的分工协作关系及其沟通关系, 这种关系构成了无形的构造———组织结构 (形态) 。现代管理理论创始人巴纳德也说过:“组织结构就是有意识地加以协调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的活动或力量的协作系统。”总之, 组织形态反映组织成员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 体现了一种分工和协作的框架。

二、组织形态演进的四个阶段

从传统的小农经济到现代工业经济, 企业组织形态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的演进:

1. 家庭形态。

组织成员由家庭 (族) 成员构成, 成员与组织之间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按长者为大的原则, 长辈及德高望重者成为组织的领导者。又按长子为大的原则, 依次组成组织的层级关系。在组织内部, 大家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共同劳动, 并共同分享劳动所得。成员与成员之间、成员与组织之间存着较为严格的道德伦理约束, 大家共同遵守, 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

2. 工厂形态。

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机器的出现, 大量的劳动力涌入企业, 成为工人, 原有的家庭型组织被打破:组织成员不仅限于家庭 (族) 成员, 更多的是外来的劳动者, 他们与组织之间形成一种契约关系。组织领导者也不再由长辈担任, 而是由投资者个人或合伙人担任, 这是资本所赋予的权力, 自此, 资本作为权力的代表开始在组织中占据主导地位。所有者与劳动者之间的雇佣关系形成一种新的层级关系, 但也仅限于老板与员工这样的简单层级。由于在占有生产资料上的差异, 成员不再分享组织成果, 而是实行差别工资, 就是泰勒时代的计件工资, 除此之外, 一般成员不再享有其他形式的分配权力。工厂形态的组织不再靠道德伦理来约束组织成员, 契约合同成为一种新的凝聚手段。

3. 公司形态。

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 是公司形态区别于工厂形态的一个重要特征。所有者不一定要成为组织的领导者, 代表知识与智慧的职业经理人开始在组织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他们与代表资本的所有者之间形成了一种新的关系———委托代理关系。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 组织能力逐渐增强, 组织任务也逐渐多元化, 因此, 组织的层级也逐渐趋于复杂化, 出现了高层、中层、基层的管理者, 分别行使职责不同、权力不一的管理职能。在分配上也不再实行单一的差别工资制, 而是与生产活动有关的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也开始参与分配, 呈现出分配上的多样化态势。也不再靠契约合同凝聚组织成员, 而是通过较为完善的组织制度、相对合理的薪酬制度来实现, 这种薪酬制度会根据成员的某些个体特征为组织所带来的贡献给予适当的奖励, 同时也考虑到成员的某些个性化的需求。一句话, 自公司形态开始, 人性的东西逐渐纳入到了组织凝聚力的范畴, “胡萝卜加大棒”式的做法不再适合这个阶段的成员, 尤其是那些“穿西服打领带”的白领雇员。

4. 当代公司形态。

相对公司形态, 当代公司形态的组织有两个重要特征, 一个是在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中, 除了资本、知识这两个基本要素外, 还有企业家所特有的社会品德。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 企业家的社会品德是企业组织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为什么一些已做大做强的知名企业还要不失时机地回馈社会?为什么一些知名企业家“热衷”公益事业?因为, 从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来看, 只有那些充满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才能更持久地拥有社会财富, 而企业家是企业的代言人, 他们所反映出的社会品德正是企业凝聚人心、聚积财富的一种方式, 或是一种手段, 但公司形态下的企业家却少有这样的考虑。另一个是在组织的凝聚关系上, 人本思想被正式提出, 使企业对于人性的思考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企业管理的重心由原来的管钱管物转移到管人上, 提出要以尊重人的价值观去凝聚人心, 求得现实的商业利润。

由上述可以看出, 企业组织形态的演进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劳动力作为基本生产要素的作用或地位日益受到重视, 组织制度和组织结构也日益完善, 并将随着时代的进步而继续其演进的步伐。

三、组织形态演进的力量

1. 资本的增值性是组织形态演进的内在动力。

在家庭形态下, 共享共创的所有制形式和分配方式使组织成员之间没有多大的差别, 相亲相近的血缘关系使资本的增值要求还处于一种非理性的状态下。随着机器的出现, 生产效率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使得资本增值的空间一下子拓宽了, 因而扩大了对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需求。外来雇佣者的加入改变了组织成员的构成, 带来了基于契约关系的雇佣关系。组织的领导者同时也是资产的所有者, 他要亲自管理自己的企业, 管理雇佣的工人, 形成简单的层级关系和较为单一的分配方式。随着组织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组织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组织的目标开始呈现多元化, 客观上为资本的进一步扩张提供了有利的空间。为了更好地管理资本, 满足资本增值的要求, 于是作为独立于资本之外的职业经理人出现了, 从而开始了资本对知识的雇佣的时代, 两权分离这种新型的委托代理关系也随之出现。两权分离一方面使所有者从企业的日常经营中解脱出来, 有更多的时间考虑资本的投资与发展方向, 另一方面使经营者能够专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 实现既投资本的有效利用和最大增值。但是, 资本增值的需求一刻也没有停止。随着竞争的多元化, 企业组织的竞争意识开始转移,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自觉地承担起社会责任并不失时机地回报社会, 而这些企业家的“善举”总能受到追捧, 一时成为美谈。然而, 企业家的内在品德并不是内生的或与生俱来的, 而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需要对企业施加影响和实施控制时自然而生的, 它是组织凝聚资源、赢得竞争的重要载体, 是资本增值的一种手段, 其目的是实现股东长期利润的最大化。同样, 当代公司形态下人本思想的提出也是资本在异化过程中的内在要求。在经历了农业经济的“以物人本”、工业经济的“以资为本”后, 组织越来越感觉到人的重要性远胜于“物”与“资”, 只有人才是推动资本增值的源动力, 无论是科学技术的创造或发明, 还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人都是这些过程中的主导因素, 因此, 组织在其演进过程中, 不得不暂时搁置“以资为本”, 而将“以人为本”摆在优先考虑的位置。

2. 知识的崛起是组织形态演进的外部力量。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 机器开始取代手工生产, 大量的劳动者走向工厂, 成为工人。当组织规模扩大给资本的扩张带来巨大空间, 需要对资本实行专业化管理时, 职业经理人的出现又从客观上提供了智力支持, 使两权分离有了现实的保障。同样是由于知识的力量, 使得资本所有者不得不重视人在企业组织中的作用, 于是出现了分配方式的多样化、组织制度的人性化和企业管理的人本化, 这一系列的变化, 无非是要满足人的特定需求, 调动组织中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人尽其才, 充分挖掘人的潜能。

企业软实力最高形态 第2篇

企业软实力理论认为,企业的使命实力]]的使命定位就是整合资源,是为了企业的生存发展,为此,邓正红先生遵循其创立的企业未来生存管理思想,按照“环境C资源C 文化”三要素依次提升的未来生存战略思维,以资源整合为落脚点,将企业软实力划分为五个层次,即趋势预见力、环境应变力、资源整合力、文化制导力和价值创新力。在这五个层次中,企业软实力分别执行不同阶段的资源整合使命。

最低层次的资源整合是从过去到现在,即从过去轨迹中把握应对环境变化之策,谋求环境生存和基本生存所要的资源,这条线路就是“趋势预见C环境应变C资源整合”,仅仅只能维持现实或短期的生存而已。

最高层次的资源整合是从未来到现在,就是用未来的眼光指导现在的经营管理,为企业未来生存作准备。所谓未来的眼光,就是立足于创造价值、创新价值,用独特的价值理念来控制和引导当前的资源整合,使资源整合超越利润回报,实现价值创造最大化,这是资源整合的最高境界,也是企业软实力的最高形态。这条线路就是“价值创新C文化制导C资源整合”,这是邓正红企业未来生存管理思想的根本宗旨,追求的是核心生存,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未来生存。

企业生存管理专家邓正红先生强调,企业软实力是为企业未来生存服务的,企业软实力战略就是企业未来生存战略,弄清企业软实力的“金字塔”构成,就在于把握企业软实力操作的方向,追求核心生存,追求价值创新,就是企业软实力对资源整合的最高目标。

按照邓正红企业软实力理论,创新本身软硬兼备,是变与不变相结合的核心生存力。作为软的部分,创新是核心理念,反映了世界变化、变革的客观规律,这是永恒不变的法则,是构成企业软实力的基石;作为硬的部分,创新是理念见之于行动的能力,就是创新行动、行为,其结果反映了市场瞬息万变的需求,就是满足顾客更多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因此,普及创新理念,提升创新能力,是现阶段企业保持活力,持续、健康、稳定、快速发展的核心举措。

纵观现在日益白热化的竞争,一些企业为走出盲目的战略模仿困局,应对日益加剧的同质化竞争,开始思考突围之路,企图通过营销创新、战略创新或是产品创新的方式找到新的市场突破点。在此过程,有些企业的创新之举虽然方式新颖,在短时间内重新启动了需求,但是这种举措对于客户而言,缺乏真正的价值创新,最终只是能昙花一现,很快被市场抛弃。正因为价值创新没有获得未来市场的认可,所以,这类企业并没有自己真正的软实力。

市场竞争,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围绕满足顾客需求而展开的。正如菲利普.科特勒所指出的“顾客是价值最大化者”。因此,所谓的满足顾客的需求,就是要为顾客提供最大、最多、最好的价值。企业既然是以服务于顾客为宗旨,而顾客对满足其需求的东西又是有所选择的,那么,企业所提供的东西要为顾客所接受,就必须为顾客创造出有“比较价值优势”的东西,即对顾客或消费者来说是有更多的实际用处、更好的使用功能、更大的利益满足的东西,

菲利普.科特勒把企业间如何为顾客提供更多价值的竞争叫做“顾客让渡价值”竞争。“顾客让渡价值”是由三方面的因素构成:一是整体顾客价值。这是顾客要求企业提供的完整价值,主要包括四个价值因素――产品、服务、人员和形象。二是整体顾客成本。

这是顾客在获得价值的过程中,将付出的主要成本,也主要由四种因素构成――货币、时间、体力和精力。三是顾客让渡价值。企业在价值竞争中为顾客提供的更多更好的价值。顾客最终获得的让渡价值是整体顾客价值与整体顾客成本之间的差额,这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表示:顾客让渡价值=(产品+服务+人员+形象)-(货币+时间+体力+精力)。

只要顾客的整体价值减去顾客的整体成本的差额部分越多,顾客所享有的企业为其提供的让渡价值利润或利益就越大。于是,企业就为顾客创造了更多的价值,在这样持续的价值创造中,企业的软实力就日渐积累,由此又影响更多的顾客和其他相关的利益者,企业软实力对资源整合就进入高层次的良性循环和价值循环,企业硬实力在软实力的作用下也会随之做大做强。比如,沃尔玛公司通过提供最完整的商品选择和最周全的商品信息,使顾客的时间、精力和体力成本得到极大的节约同时,通过商誉、人员服务等的价值提升,使顾客获得了更多的整体价值。这样,一方面降低了整体成本,另一方面又增加了整体价值,顾客由此享有了更多的让渡价值。沃尔玛也凭价值竞争优势,一举夺得2001年全球500强的头筹。

从价值创新的角度看,企业的创新之举是否切实可行,可以经过以下四个步骤的检验:一是买方效用――商业创意是否包含了杰出的买方效用?这是企业软实力对资源整合是否获得成功的关键。二是价格是否能让买方轻松偿付?这是企业软实力影响市场的基础。三是企业是否能达到成本目标以便在战略价格基础上获利?这考验着企业软实力对资源整合的效率和效益问题。四是企业在价值创新付诸实践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接受上的障碍?是否从一开始就着手解决它们?这考验企业走软实力战略之路是否坚定、执著。

TCL钻石手机的失败就在于无法为消费者提供杰出的买方效用,对手机舍本逐末的价值重建很快就证明是错误的。从价值延伸的角度上,手机不可能如手表一样,装饰功能高于实用功能,缀满钻石的名贵手表可以提升佩戴者身份与品味,而同样缀满钻石但使用质量极差的手机却不可能达到同样的目的――尽管TCL钻石手机原先锁定的目标客户群是收入丰厚的社会精英,事实上证明,最终购买者却是多数是爱好炫耀的中学生,这种反差式的讽刺冥冥中注定了钻石手机走不了多远的结局。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成功的商业创意闪现的是企业软实力的智慧光芒,企业软实力对资源整合,就是靠“心”靠“意”来点化,最终变成顾客所喜爱的产品和服务。所以企业软实力之下的价值创新,应该是真正能为顾客带来实实在在的价值,或延续产品的使用属性,或创造新的产品使用价值,而不是炫目一时却无法为顾客带来实际效用的所谓创新。

浅谈企业意识形态作用 第3篇

【关键词】企业;意识形态;作用;大数据

意识形态主要指的是将处于松散状态下的文化进行有机整合形成结构严密的思想力量,并且在人为的作用下,挖掘出潜在价值,实现更加具有创造力的发挥。对于企业来说,意识形态之所以可以受到企业管理者的极大专注关注,是因为它与社会发展的方向相一致,与企业发展的需求相一致,意识形态通过文化管理的途径进入企业管理者的视野,特别是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地不断发展,大数据时代地到来,各式各样复杂化的信息给企业意识形态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从根本上来说,企业意识形态存在的目的就是将其的思想价值对企业内部的成员思想与行为进行引导与规范,从而达到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由此看来,企业管理者对于意识形态的把握显得更加重要,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對于企业的管理方式,可持续发展都发挥着其特色价值。

一、企业意识形态的作用

(一)导向功能

意识形态作为国家发展的有力武器,将对于国家的政治和社会的价值产生导向作用,并且对于社会全体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上产生指引作用,在出现与社会整体发展目标相互背离的情况时,可以利用意识形态的作用对其进行有效地规避。对于企业来说,意识形态的作用可以帮助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价值导向,为企业的管理建立正确的管理准则,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了基础,发挥了意识形态的导向作用。

企业的意识形态代表了企业的价值观念,能够对企业与个人的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制约与规范,为他们指明前进的道路,企业提倡的内容就是员工需要去执行的内容,企业追求的目标就是员工追求的目标。企业意识形态的作用需要从组织与个人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与对比,对于组织来说,企业意识形态是对企业的近期目标和长远发展进行规划。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励的环境下,企业要根据自身发展的情况,对于目标的制定和实现目标的步骤都要建立明确的价值体系作为思想指导,这样能够避免在发展中出现绕弯路的情况。企业的意识形态对于企业员工的思想引导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引导成员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将企业意识形态的价值标准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树立正确的工作价值观念,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作出贡献,实现自我价值,避免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走弯路和错路。

(二)整合功能

对于国家来说,企业意识形态的作用可以将人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整合,对于社会形成一种约束力,稳定社会秩序。企业意识形态的作用就是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管理者通过对于周围环境的观察,结合自身的发展特色进行分析与论证,将企业的发展目标与员工的发展目标相结合,将企业的发展愿景与员工的发展愿景相结合,对于企业员工的思想和行为都能起到一个引导和组织作用。

现代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合理化的分工达到有效性的合作,企业内部组织的有效合作对于企业发展至关重要,主要是因为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员工在进行合作的时候可以体现整合性。通过将企业员工的思想与行为进行有机的整合发挥管理作用,这种思想与行为的整合将会对于员工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实现各部分之间的组织合力;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将系统内部、系统之间以及外部环境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使得成员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以一种更加积极的态度开展工作,完成组织目标;企业内部之间是一个利益共同体的存在,因此需要组织各成员之间有一致的利益主体,在思想上能够达成共识,共同为组织的整体利益展开行动。组织之间的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需要进行有效的调节,积极引导组织成员能够从自身的利益角度出发向共同目标前进,使得组织成员之间能够形成一股合力,实现行动的一致性,推动组织的发展。企业意识形态的积极作用,通过对于思想的整合达到行为的整合,保障企业发展过程企业内部的良好秩序和有效合作。

(三)控制功能

从国家层面来说,意识形态的控制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心理调节的方式舒缓和控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种种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企业意识形态的控制作用对于企业的稳定和发展来说同样重要。企业通过对于企业员工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与规范,使其的行动能够更加符合企业的发展要求,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对于企业内部组织的有效管理与监控,保障企业内部的决策与计划都能够有效落实,实现管理工作的有效执行。随着社会竞争的愈发激烈,如何在复杂的竞争环境中保障自身的决策力与行为力,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在某一层面上来说,企业意识形态就是通过传达自身的价值理念实现对企业内部组织与成员之间的控制,并且企业的意识形态对于企业的管理也具有约束力,它贯彻在管理过程中的各个方面。

企业的意识形态作用并不仅仅体现在精神层面,它对于企业的管理工作也有触及,对于管理制度和程序的实践层面实现达到组织行为的目的,将意识形态中的价值理念与管理操作进行有机结合,实现对于企业管理制度的控制与规范。

总而言之,企业的意识形态对于企业的控制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员工的行为,对于员工的个人行为和个人意志都能够进行有效的规避,使企业内部成员展开理性的思考,取得预期成绩,对于企业员工个人行为的有效性实现控制与约束。

(四)凝聚功能

从国家层面来说,意识形态的凝聚作用主要是指意识形态将群众粘合在了一起,实现了团结统一的目标。对于企业的意识形态来说,这是一种精神纽带的作用,将成员有效的组织起来,与社会的发展需要相互结合联系,能够实现企业成员在共同的价值理念引导下,将个人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紧密依靠,从而实现思想追求上精神共同体的作用。

二、总结

在新的时代发展背景下,对于意识形态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不仅仅是国家对于意识形态的重视,企业的发展同样要重视意识形态,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企业之间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求企业需要根据社会的发展进行企业意识形态的理性架构;企业意识形态对于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将企业内部成员的个体行为转换成更加符合发展需要的有效组织行为;保障企业的发展能够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达到预期性的结果;能够将企业内部人员的心都紧紧凝聚在一起,形成良好的作用氛围。因此来说,企业的意识形态作用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思想指导。

参考文献

[1]董庆玲.浅谈企业意识形态及其对人力资源管理影响[J].东方企业文化,2014,24:121+117.

商标:企业品牌的法律形态 第4篇

关键词:商标,品牌保护,品牌资产

商标是一种脑力劳动成果, 是用以区别商品或服务来源的标志, 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产权, 更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财产。日本著名销售专家加米光先生曾经说过:“当经营者的眼睛盯着商标的时候, 才有希望使企业兴旺起来。”[1]

一、商标的价值

国际保护工业产权协会 (AIPPI) 对商标作出的定义:“商标是用以区别个人或集体所提供的商品及服务的标记”。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其商标《示范法》中曾作出如下定义:“商标是将一个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与另一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区别开的标记”。根据我国《商标法》 (2001年) 第八条的规定:“任何能够将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商标与他人的商品区别开的可视性标志, 包括文字、图形、字母、数字、三维标志和颜色组合, 以及上述要素的组合, 均可以作为商标申请注册。”可见, 从法律的角度讲“商标是生产经营者在其商品或服务上使用的, 由文字、图形、字母、数字、三维标志和颜色组合, 以及上述要素的组合构成的, 具有显著特征, 便于识别商品或服务来源的标记”。[2]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和眼球经济的环境下, 许多商标所有者都乐于承认商标是他们最有价值、最持久的资产。在商标史上, 商标创造了令人惊讶的财富, 利用商标进行资产运营而大发横财的成功案例不在少数。美国香烟和食品业巨人菲利普·莫里斯公司购买了奶酪制造商卡夫公司的同名商标Kraft以及其他系列商标, 其总价值为129亿美元, 该成交价为卡夫公司有形资产的4倍。

“最为典型的案例是意大利卡洛·本尼迪特财团 (CARLO DEBENEDETTI) 商标运营案。1985年, 该财团运用传统方式, 以8倍于财务报表资产价值的价格收购了财务经营十分糟糕、无力归还贷款、产品质量一般, 但在欧洲主要国家已经立足的布托尼 (BUITONI) 公司。收购后, 该财团将布托尼商标进行包装使其成为一个地道的欧洲商标, 其知名度在欧洲食品市场首屈一指。三年后, 该财团以高于实际资产价值35倍的价格, 即800亿法郎将布托尼转手卖给了早已对布托尼垂涎已久的雀巢公司, 从而获得了丰厚的回报。该财团的成功之处在于, 其准确地预计到了布托尼在欧洲主要国家市场的巨大商标价值, 他们坚信商标的权益和带来高附加值的潜力会给企业带来滚滚财源。这一商标运营的成功案例, 促使人们对商标价值开始重新认识”。[3]

二、商标、品牌与名牌

在实际经济生活中, 商标、品牌、名牌、驰名商标等概念人们往往已经习惯于把它们等同使用, 即都被理解成是用来区别和验证某个经营者 (服务者) 的商品 (服务) 的一个名字或一项设计。在很多情况下, 品牌与商标的确可以等同替代。但是“从理论上讲, 品牌与商标还是有一些区别的。商标是个法律概念, 它以经过政府机关的认定, 并受法律的保护。而品牌则未必是这样, 它的含义要广泛得多, 它不仅包括了商标, 还可能包括商品通用名称、非注册标识记忆某些地理标识等。应当说, 品牌是商标概念的扩展和延伸, 商标怎是品牌的内含实质, 品牌的使用只有在商标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发挥其标识的巨大作用”。[1]“品牌与商标最为根本的区别在于它们被置于不同的框架体系, 受到不同视角的观察和解读。品牌是一个市场概念, 与市场营销密切相关, 而商标是一个法律概念, 与法律保护须臾不离”。[3]可见, “品牌和商标是两个有密切联系的概念, 是从两个不同角度看待一项事物的结果。一般从法律学角度讲, 可以认为品牌是经申请、核准注册, 受法律保护的商标。从经济学角度讲, 可以认为商标是经申请、核准注册, 受法律保护的品牌”。[1]

另一个人们经常与商标混为一谈的名词是“名牌”, 通俗地讲就是指知名的、著名的、驰名的牌子。它是指消费者对某一享有很高声誉, 在较大范围内知名度极高的商标的习惯称谓。“名牌是由商标或品牌发展而来的, 它除了具备商标或品牌所有的性质、构成和特征外, 概括地讲它还标志着悠久的历史和雄厚的实力, 体现上乘的品质和良好的信誉, 表现出精湛的工艺技术和典雅的文化风格, 具有广泛的市场知名度和普通公众的认同感, 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消费率, 以及由这一切所形成的高效益”。[1]正是名牌集以上优势于一体, 从而赢得了经营者、消费者和市场的共同青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每个企业, 每个经营单位或服务单位都一定会有自己的商标或品牌, 但不是每个商标或品牌都会发展成名牌, “它们其中的相当部分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废止和更新”。[1]

与此同时, “商标作为在市场上区别和验证商品和服务的标识, 是与名牌战略密切相关的, 是整个名牌战略运作的依据和关键”。[1]商标 (品牌) 是着眼于长远发展的企业最具有价值的财产之一, 企业创建“名牌”、塑造“品牌”必须抓住每一个机会传播商标的信息, 并尽可能地强调商标标识。

三、商标:企业品牌的法律形态

构成品牌的标识或符号必须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申请注册, 国家商标局经过形式审查和实质审查后, 认为合乎商标法规定的, 给予核准注册, 商标才能获得注册商标权, 享受到商标法的保护。如何传递商标注册信息呢?一般是在商标标识的右上方标明或注明注册标记, 也可以在商标标识两侧或其他说明性文字里表明“注册商标”。

在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价值的重心逐渐由有形资产转向无形资产, 品牌是无形资产的核心要素。把品牌不再作为一个名称、标识或图形来考虑, 而是作为一组“无形资产”来考虑, 是一种更完善更有力度的思维方式。企业依靠品牌营销和展开市场竞争已经成为这个商业时代的选择。而品牌竞争需要商标护身, 品牌保护或品牌资产保护的核心是获得商标意义的权利保护。

1. 商标抢注成为严重影响企业品牌发展的因素。

按照我国现行商标法的规定, 商标注册采用在先申请原则, 而且自然人也可以申请, 这为商标抢注行为提供了可能性和必然性, “职业注标人”、“职业炒标人”也应运而生, 他们把注册、买卖商标作为投资方式, 专门靠抢注企业的商标为生、或将一些新近发生在社会上的一些受人关注的知名度较高的事物注册成商标然后待价而沽。如浙江温州一市民向工商总局申请“萨达姆”商标欲2亿元转让。“职业炒标人”王建强将他注册的几个商标标价出售:“老鼠爱大米” (服装、食品、饮料) 商标标价3000万, “我能”标价1000万, “的确凉”标价100万……“拿一个身份证就可以注册商标, 就能赚钱!” (王建强语) 几年内他先后注册360多个商标, 其中20多个成功转让。对于职业注册商标的一些人, 商标抢注是一种投资, 依靠自己的“智慧”, 抢注已有一定知名度的商标或者与知名商标类似的商标等谋取利益。

商标通过确保商标注册人享有用以标明商品或服务, 或者许可他人使用以获取报酬的专用权, 而使商标注册人受到保护, 获得承认和经济效益。商标保护还可阻止诸如假冒者之类的不正当竞争者用相似的区别性标记来推销低劣或不同产品或服务的行为。但是不少企业大力推广品牌战略, 不惜一掷千金请明星作企业代言人, 但他们花费在商标注册和保护上的费用却少得可怜, 绝大部分企业只在一个商品类别注册商标, 有的甚至没有注册商标。

与此同时, 近些年有一个问题愈发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国内很多企业的品牌在境外被抢注。“同仁堂”商标在日本被抢注, 2003年, 加拿大出现一家名为“加拿大中华老字号商标股份有限公司”的公司, 其主要业务就是抢注中华老字号商标, 然后寻机转让。由于国内经营者的商标意识比较淡薄, 其在国内所有而在境外已经有一定或较好声誉的商标被他人在境外抢先注册, 导致国内经营者在境外不能使用在中国注册的原商标, 最终退出境外市场;或者虽然继续使用该商标并占有市场, 但付出了高额的价格以求得对方转让商标所有权;还有的不得不另起“炉灶”。经济利益上吃了亏, 在法律上却无能为力。

商标是使用于商品或服务之上的用以区别商品或服务来源的识别性标记, 商标的重要作用不仅在于识别与标示来源, 它还具有保证质量功能 (商标是商誉的物质载体, 生产者为了其良好的声誉不得不注重其质量) 与广告宣传作用 (利用商标的宣传能够迅速的提高商品的知名度, 创造出广泛的市场效应) 。国内外所出现的这么多因商标抢注而起的纠纷告诉我们, 商标不仅仅是大公司关注的事, 中小企业甚至个体经营者都应当注意品牌的商标保护。

2. 品牌传播中忽视商标信息

很多企业在品牌传播中, 往往忽视了商标信息的传递。比如国内很多企业把产品类别当做品牌 (商标) 来宣传, 如北京红星酿酒的“二锅头”, 那只是一个产品类别的名称, 任何企业都可以使用, 企业花巨资启蒙了的市场, 却被大量的跟进者分享了。舍弃商标, 而大肆宣传产品类别, 导致品牌通用为产品名称, 并被泛滥性使用。这往往是因为有些企业根本没有商标, 或者是把产品类别的名称当做商标来使用。商标只有附着在商品包装或商品上, 与商品名称同时使用, 才能使消费者区别该商品的来源, 而商品名称是用来区别商品的不同原料、不同用途的, 可以独立使用。商标是专用的、独占的, 而商品名称 (除特有名称外) 通常是公用的。

从知识产权管理及战略的角度, 商标管理可以切入品牌管理中的许多方面, “无论是品牌设计、品牌营销、品牌保护, 还是品牌评估、品牌国际化, 都存在商标管理的策略运用与风险控制, 可以从法律的视角加以剖析, 从而在法务层面获得、维持或提升品牌竞争的优势”。[4]

参考文献

[1]让·诺尔·卡菲勒.战略性品牌管理[M].王建平, 曾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2]刘春田.知识产权法主编 (第二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

[3]刘红霞.论商标购并的协同效应[N].中国工商报.2003年6月12日.

企业形态 第5篇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司意识形态工作,落实党管意识形态原则,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主动权,明确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根据中央和上级党委有关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部署,结合XX公司实际,制定2020意识形态工作要点。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工作,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守组织纪律和宣传纪律,担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不折不扣地把意识形态工作的任务要求落到实处。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工作。牢牢把握党委对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企业中心工作办公文库原创发布中的主导地位。

2.坚持党性和群众性相统一。坚持以职工群众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意识形态工作同日常工作、群众工作结合起来。

3.坚持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相结合。遵循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丰富经验,结合“两学一做”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常态化制度化,推进意识形态理念创新、工作方法创新。

三、工作重点

(一)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要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每年至少安排一次专题学习,将中央和上级党组织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决策部署作为公司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将意识形态工作与业务工作、党建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考核重要内容之一,纳入公司党委班子成员民主生活会和述职报告重要内容,纳入下属党组织负责人党建工作述职的重要内容,纳入执行党的纪律尤其是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监督检查范围。

(二)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上级党委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部署及指示精神,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时刻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三)强化意识形态阵地管理。

要积极发挥国有企业宣传优势,整合现有宣传手段,加强宣传阵地管理。充分利用企业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形象宣传片、会议横幅、活动展板、LED电子宣传屏、宣传海报等宣传阵地,积极开展社会主义主流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建立意识形态宣传管理制度,规范企业信息发布,制定《企业宣传工作规范》,强化责任落实和责任追究,实行信息宣传逐级上报审核制度,确保宣传阵地管理有序,弘扬企业正能量,树立企业良好形象。

(四)加强正面思想舆论引导。

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开展好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重大主题宣传。积极对外宣传企业在提升经营管理质效、解决百姓难题、服务职工群众、敬业奉献等方面的典型经验和典型人物,弘扬正能量,引领新风尚。

(五)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

加强公司意识形态工作干部队伍建设,切实配齐配强宣传工作力量,增强抓意识形态工作的力量,提升宣传队伍“四力”,注重从业务骨干和基层一线中发现和培养具有宣传意识和宣传方法的干部人才。加强对公司及下属单位意识形态工作文章系微信公众号原创发布,侵权必究。的指导检查,加强对党员干部意识形态工作的教育,增强责任意识,提高政治鉴别力。利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学习教育活动加强对公司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意识形态工作的教育培训。

(六)开展定期研判、通报意识形态领域情况。

企业价值形态在新经济中的转变 第6篇

新经济的兴起,对企业最大的影响可能是使企业对价值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虽然由于美国经济从2000年以来陷入低迷而使“新经济”受到了怀疑,但新经济的精髓却在经济生活中扎下了根,其独特的价值观念理应受到重视。

新经济鼓励超越竞争战略,从而大大加速了价值创新的进程,扩大了企业对产品和服务的开发范围

在新经济时代,一方面,满足人类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的狭义产品更加丰富,而且性能价格比更加合理;另一方面,计算机、手机、音像设备等许多超生存需要的高科技产品,被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开发出来,并快步走入平常百姓家。新经济时代是一个赶超的时代,不仅仅是规模发展的速度,更重要的是价值创新的速度和塑造竞争优势的速度被提到相当的高度,超越竞争战略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

超越竞争战略最大的特点在于立足自强而不是攻敌之弱,其核心在于价值创新,即努力创造出一种前所未有的价值,最终遥遥领先,获得价值垄断。在超越竞争战略的指引下,顾客价值创新理念被发掘出来并为大气的企业所采用。价值创新理论认为:被动地、单纯地满足顾客的现实需要是平庸者所为,挖掘顾客的潜在需要、即引导和创造顾客需要才是智者所为。因为受自身知识水平等很多因素限制,很多情况下,顾客往往并没有将自己需求什么弄得很清楚,而倚仗于市场引导。也就是说,只有不断地满足顾客需要,创造、引导顾客需要,企业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并最终获得持续成功。

新经济无疑充分给人以这种感觉,其以十倍数的速度创造出新的事物,并以合理的价格提供给消费者,使人类越来越充分地享受物质文明。其所赋予企业的新理念则是不断地去发现新的利润区,发掘传统视野下被忽视的价值。

新经济以网络经济的形式,开拓了广阔的虚拟空间和虚拟产品,强化了企业对虚拟价格和虚拟价值的认识

新经济以网络为媒介,开拓了一个虚拟的电子空间,这与当年人类发明蒸汽机、发现电和化学分子、原子一样,都将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都是革命性的进步。网络经济最大的特点,就是其正在弥补实物经济的不足,节省实物资源,改善人类生存条件,给人类带来超额利润。在网络虚拟空间里,企业创造出富有想象力的虚拟产品,为人类带来极为丰富的价值附加,而且现实世界几乎所有的都可以在虚拟世界里找到映射,从而无限地增大了价值范畴。

新经济的另一个特点是网络与知识联系在一起,使其价值也具有极大的虚拟性。对于新经济产品,当市场对它的需求无限大时,其价格可以无限高;而当市场一旦背离它时,其价值等于零,比如软件。由此可以看出,虚拟产品的价格弹性非常大,其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需求。网络股在1999~2001年的表现可以充分说明这个特点:当需求旺盛时,网络股的股价甚至高到难以用传统的财务评价方法和价值评估模型来说明,而当人们对其信心不足、需求减少时,纳斯达克指数则一路下滑。

新经济让智力资本在企业中得到解放获得其应有的地位,并通过高智力劳动超强地释放能量

新经济时代,知识价值在产品价值中的比重不断增加,甚至占有主要份额,比如,由克隆技术或者基因工程创造的生物产品价值中,生物科学劳动创造的部分越来越多,人类的智力成分也越来越多。创造产品和服务的劳动可分解为三个层次:高智力劳动、一般脑力劳动、体力劳动。高智力劳动最大特点是其创造性,而一般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并不必须具有这种特性,其更多的表现为对高智力劳动所创造的产品和服务的复制和加工,这类劳动的消耗所形成的价值表现为对科研开发创造的产品和服务价值的附加。在新经济时代,价值的创造将越来越依赖于高智力劳动,而体力劳动形成的价值比重必然越来越低。而知识含量越多,产品价值就越高;知识难度越大,产品越难仿造,竞争力越持久,产品价值越来越依赖于相应的知识投入。

与此相对应,如今智力资本被提到相当的高度。知识作为独特的生产要素被认识,直接导致了高知识含量的企业的市场价值远远高于其账面价值,其间的巨大差额,即我们所谓的“隐藏价值”,被瑞典的斯堪迪亚(Skandia)公司发布的世界上第一份公开的“智力资本年度报告”界定为企业的智力资本。这份报告将智力资本明确界定为企业价值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突破了传统财务报告的局限,被称为从工业经济时代转变为知识经济时代的里程碑。正如300年前资本和能源取代土地和劳动力一样,独立于财务资本又可以转化为财务资本的非物质形态的智力资本,正在取代资本和能源而成为企业财富的主要源泉。也就是说,智力资本逐渐取代财务资本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并逐渐控制和支配财务资本。

新经济树立了信心经济的典范,观念价值渐占上风,无形资产成为企业价值构成的主要因素

由于在新经济时代,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更多的以信息或知识构成,因而新经济的价值形态在很大程度上与人们的认识相联系,并以人们认识程度为价值标准。一个企业的品牌价值几何,相当程度上在于人们的价值观念,因此,新经济产品和服务内含许多观念价值。在实物经济时代,许多商品中也包含观念价值,但到了新经济时代,观念价值更占了上风。经济运行的基础越来越建立在人们的信心之上,因为在证券市场上对于一个企业股票的评价,是建立在对这个企业未来获利能力的预期基础上的,当人们信心不足时,即使企业运行情况良好,股价也有可能被低估。

在此基础上,以人力和品牌为代表的无形资产正成为企业价值构成的主要因素。其实,智力资本和无形资产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同一个概念,智力资本可以被认为是对无形资产本源的一种认识。如果说,智力资本还有待理论界统一认识的话,无形资产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则已为各界所公认。在经济虚拟化的趋势下,经济的无形成分日益增大,有形成分相对缩小,这使得理论界把当今的财富价值比喻为“倒金字塔”。(如图所示。)

新经济使核心竞争力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成为企业价值的重要指标

企业和谐治理的组织形态分析 第7篇

一、企业治理组织形态研究回顾

一般认为, 企业治理是为解决代理问题而设计的。Jensen&Meckling把代理关系定义为一份合同。代理人的决策和那些最大化委托人的福利的决策之间存在的偏差被定义为代理成本[2], 代理成本最小化的治理主要通过以下三种组织形式实现, 即:“看不见的手”———市场组织治理。市场治理作为企业治理的外部形式主要通过产品市场的竞争、资本市场的竞争和经理市场的竞争三个机制实现的;“看得见的手”———内部组织治理。科斯认为, 在交易执行中, 市场和企业是一种相互替代的关系。组织作为替代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的手段出现在于弥补“市场失灵”的不足。正是在这种意义上, Arrow指出:“什么是组织?组织是在市场的价格机制不能正常发挥作用时, 为实现集团行为的相对有利性而采取的一种手段。”[3]“手握手”———中间组织治理。在经济活动中, 有三类基本机制促进着交易合作行为的发生, 这三种机制分别为权力、市场和信任。Neils.G.Noorderhaven说:“治理结构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市场、混合体和层级组织。”[4]在企业的内部组织与市场的中间位置, 有可能产生既可作为企业的内部组织亦可作为企业的外部组织的所谓中间组织。如果这种中间组织既可防范市场失灵, 亦可防范内部组织的失败, 而且, 还可以利用这两者的长处, 那么, 它就可以成为交易治理的基本形式了。在这里, 信任、声誉、社会责任甚至政治态度代替了价格、权威而成为交易治理的工具。中间组织形式主要有企业集群、网络组织、虚拟企业等。

二、企业治理组织选择模型

1. 威廉姆森模型。

威廉姆森认为, 市场和组织间的选择取决于交易的三个关键维度: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复杂性以及交易频率。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复杂性以及交易频率越高, 通过市场进行交易的成本越高。因此, 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复杂性以及交易频率高的交易倾向于在组织内而不是通过市场进行交易[5]。

2. 今井贤一模型。

在纯粹的市场交易中, 决策者需要考虑两个重要因素:一是价格因素, 用M1表示;二是参与和退出交易的自由, 用M2表示。

在纯粹的组织交易中, 决策者也受两个因素制约:一是根据组织赋予的权限下达指令, 用O1表示;二是参与和退出交易的自由, 用O2表示。假定组织的目的是持续地开展活动, 那么在参与交易者之间就存在固定和持续的业务联系, 这样一来, 参与或退出交易原则上就不是自由的了。

因此, 纯粹的市场交易的原则, 可以用两个要素的变量来表示: (M1, M2) ;而纯粹的组织交易的原则则是: (O1, O2) , 作为交易参加者的决策原则, 存在介于M1和O1之间的中间形态, 我们把这种中间形态用M1+O1来表示。这样交易治理的原理就会产生九种组合形式 (如下图) :

资料来源:今井贤一等, 内部组织的经济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158。

在图中, 左上角为纯粹的市场原理, 右下角为纯粹的组织原理。处在对角线位置的三个四方块地就是中间组织, 对角线左上侧, 是按市场原理进行的资源配置机制, 对角线右下侧, 是按组织原理进行的资源配置机制。

不可否认, 威廉姆森模型和今井贤一模型在说明市场与组织的选择问题上都作出了独特的理论贡献。相比之下, 威氏模型更具洞察力, 它从交易成本的角度回答了治理机制为什么会有市场与组织的选择。而今氏模型说明的是, 在既定的市场与组织的四个因素之间存在的不同组合。

3. 企业和谐治理的组织模型。

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由于彼此信任而经常相互合作, 许多商业交易如果没有双方对这一交易有一定程度的信任就不可能发生, 而对持续时间较长的交易尤其如此。或许, 这就是中间组织治理能够得以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塞特斯·杜玛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当我们从分析的世界转到混乱的现实世界时, 我们往往发现是一组协调 (即治理) 机制在共同发挥着作用。”[6]综合上述分析, 我们给出企业和谐治理组织形态综合模型是中间组织模型, 显然, 中间组织治理通过发挥市场治理的竞争优势与层级治理的协调优势的同时又克服其不足而将它们有机地统一起来。

三、中间组织:企业和谐治理的组织形态及其优势

科斯教授放弃了把企业视为生产过程的观点, 而是把交易视作分析的基本单位, 从交易费用的角度对企业进行了研究。按照科斯的观点, 不同的组织结构有不同的交易费用, 正是交易费用决定了组织形式。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 内部组织成本、管理成本将随之增加, 导致交易费用的整体上升, 交易费用直接决定着企业规模的边界。威廉姆森认同并发展了科斯开创的企业理论, 认为节省交易费用的动力形成了现实中的组织结构, 而组织结构最终是用以规制交易费用的, 强调将不同的交易置于不同的规制结构中以达到经济或节省的结果, 所以威氏认为, “将企业理解为规制结构更有用”而中间组织“则是一系列组织创新的结果, 组织创新就是用以节省交易费用。”中间组织是同时节约组织内部交易费用与市场交易费用的组织创新。

中间组织是一种兼备企业组织形式与市场各自优点, 同时节约企业内部组织成本与市场交易费用的规制结构。具体而言, 一方面从企业的角度看, 中间组织的网络型组织、虚拟组织和扁平化团队构造组织等形式, 将市场交易引入企业内部, 即使企业规模很大, 内部管理成本又很小, 提高了组织效率, 节约了交易费用;另一方面从市场的角度看, 中间组织的这些组织形式, 有利于市场信息的交换, 提高市场竞争效率, 从而节约交易费用。中间组织网络的形成、扩展与治理虽然离不开分工协作、市场竞争, 但更要依赖相互信任、企业声誉及社会责任机制。因此, 中间组织治理形式在企业和谐治理过程中将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摘要:分析企业治理的组织形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企业和谐治理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势。回顾了企业治理组织形态从二分法到三分法的发展, 在对比分析威廉姆森模型和今井贤一模型的基础上, 给出了企业和谐治理的综合组织模型, 探讨了中间组织在企业和谐治理中的独特优势。

关键词:企业,和谐治理,组织形态,交易成本

参考文献

[1]聂锐, 夏顺忠, 杨贵针.积极推动企业和谐治理[J].领导科学, 2007, (10) :48-49.

[2]Michael Jensen&Willian Meckling: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Th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 (1976) :305-360.

[3]Arrow, K., The Limits of Organization, W.W.Norton, 1974.转引自今井贤一等.内部组织的经济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53.

[4]Neils.G.Noorderhaven.交易成本经济学中的机会主义和信任[G]//约翰·克劳奈维根.交易成本经济学及其超越.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141.

[5]Oliver Williamson: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M].chapter3, New York:The Free Press.

现代企业成本新形态:管理信息成本 第8篇

关键词:管理信息成本,管理信息流程,管理层次

一、管理信息成本的基本内涵

管理信息成本是指企业在管理过程中, 为了降低决策结果的不确定性, 收集、加工、储存、传递和利用信息所花费的代价, 或由于信息不完全产生的决策损失和纠正支出, 包括企业为收集、加工、储存、传递、利用信息购买的设备、购建的设施和相关人员的工资福利支出, 购买信息商品的支出, 由于信息错误或不完全形成的损失, 以及纠正决策失误、改选决策方案的支出等。

信息经济学认为, 收益是信息需求的前提, 而成本则是信息供给的基础。作为投入要素的信息, 阿罗认为其成本有以下几个特征: (1) 信息成本部分地属于资本成本, 且属于典型的不可逆投资; (2) 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中的信息成本各不相同; (3) 信息成本与信息的使用规模无关; (4) 信息成本的转嫁性。

根据管理信息成本的内涵, 笔者认为, 管理信息成本除上述特征外, 还有如下一些: (1) 区域性, 信息成本的高低受环境、经济因素的影响; (2) 价值驱动性, 信息成本的产生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效益, 其形成动因是信息价值。

二、管理信息成本的类型

管理信息成本由于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类型划分的困难性, 管理信息成本的类型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1. 管理信息流程与管理信息成本的类型。

从管理信息流程来看, 管理信息成本产生于管理信息流程的各个环节和各项活动中。因此, 根据管理信息成本流程可以将管理信息成本分为管理信息搜寻成本、管理信息存储成本、管理信息传递成本、管理信息加工成本和管理信息失真成本。管理信息搜寻成本是企业在收集管理信息的过程中投入的人、财、物等资源, 管理信息存储成本是企业存储管理信息所产生的材料费、设备费等, 管理信息传递成本主要包括信息通道建设费和时间成本, 管理信息加工成本是对管理信息进行选择、预处理、分析、评估、整合等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 管理信息失真成本主要指企业因管理信息失真而产生的损失, 包括管理信息使用过程中因信息失真产生的直接损失、纠正支出等。

根据管理信息流程对管理信息成本进行划分比较简单明了, 容易理解, 但存在一个较大的问题, 即有一些成本费用相互交织, 难以区分, 无法进行归集和分配。如管理信息人员费用, 其既可能参与了管理信息的收集又可能进行了管理信息的传递, 该部分费用难以在这两个环节进行分配。

2. 管理层次与管理信息成本的类型。

企业管理活动具有多个层次, 从横截面来剖析企业价值链上的活动, 可以分为四个层次:跨企业间组织管理活动、战略管理活动、管理控制活动和作业管理活动, 如下图所示:

公司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关心的问题的侧重点不同, 跨企业间组织考虑的是“价值星系”内整体利益或价值最大化问题;最高管理当局关心企业的整体与长远发展问题;中层管理者关心计划的执行和管理效益问题;作业层执行人员关心任务的完成和工作效率问题。这些问题的揭示与解决, 需要通过管理信息来反映, 而管理信息的形成需要投入, 会产生成本。“任何决策者和管理者都应对成本负责。企业管理者均以不同的方式参与成本管理, 他们大部分具体从事资本投资决策、预测、定价、生产或服务管理工作。所有这些企业的管理工作和成本会计密切相关, 而与成本管理有关的工作占据了任何层次管理者的大部分时间。”因此, 根据管理活动的四个层次, 可以将管理信息成本分为跨企业间组织管理信息成本、战略管理信息成本、管理控制信息成本和作业管理信息成本。

战略管理信息成本是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对象之一, 是企业在构建战略框架、实施战略行动、创造长期价值过程中产生的管理信息费用。战略管理信息成本是企业成本单元之一, 可以通过调整企业价值链上的管理信息成本结构, 以达到获取持久成本优势的目的。迈克尔·波特指出, 影响公司成本结构的驱动因素有十种, 包括规模经济、学习、生产能力利用模式、联系、相互关系、整合、时机选择、自主政策、地理位置和机构因素。他认为没有哪一种因素是唯一决定因素, 往往相互作用会决定一种特定的成本行为。因此, 战略管理信息成本也必然受这十大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影响。战略管理信息成本具有显著的全局性、效力长期性等特点。

管理控制信息成本是一种典型的战术性成本, 它更强调过程管理。管理控制信息成本是企业在预测未来、执行计划、控制过程、考评业绩等管理行动中形成的成本。

作业管理信息成本是企业作业单元执行具体活动所引起资源耗费的一种货币表现。这表示为实施某项具体管理活动所形成的管理信息成本, 可以将其归结于具体的管理作业上。从理论上讲, 作业层的管理信息成本计量模式设计最为简单, 可以按每一项管理作业活动的要求对应记录一条管理信息成本。实际上, 由于管理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管理作业与生产作业有时存在交叉, 管理信息成本的分配模式不好设计, 成本分配额难以精确。

3. 成本来源与管理信息成本的类型。

管理信息成本的产生源于不同的途径, 有的源于管理信息组织结构, 有的源于管理信息系统, 还有的源于外部信息资源, 甚至管理信息失真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也是一种成本。因此, 根据成本的来源, 可以将管理信息成本分为管理信息结构成本、管理信息系统成本、管理信息流成本和管理信息失真成本, 具体如下表所示:

以成本来源为标准对管理信息成本进行划分, 是从整个企业的角度思考的, 是从广义的管理视角对管理信息成本的认识。

三、研究管理信息成本的意义

1. 认识到管理信息成本是厂家制定价格和形成垄断的一种控制因素。

在信息不完全的市场上, 价格制定者不能完全掌握竞争对手的所有价格信息及其变动趋势信息, 因而他所服从的价格制定原则必然来自信息成本的自由竞争。对于消费者来说, 市场价格若很少变化, 则搜寻价格信息的成本将随之减少。价格制定者付出一定的成本掌握这个信息后, 会扩大价格的变化幅度, 从而使价格出现离散趋势。此外, 管理信息成本的投入能使企业在新产品的开发和新技术的应用方面领先于其他企业, 同时又能使企业的销售业绩优于其他企业。因此, 管理信息成本与边际成本的结合将使那些规模较大的, 在信息投资方面更为成功的, 易于获得信息的企业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因此, 管理信息成本的存在成为形成垄断以及影响垄断形成的一种控制因素。

2. 管理信息成本需求促进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随着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也发生深刻变化, 而且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 信息流动速度的加快, 经济主体对所需求的信息的质量和传递速度等要求也大幅度提高。在这种情况下, 各经济主体仅靠自身的信息部门来提供所需要的信息已变得低效率和不必要。为降低企业管理信息成本, 于是各经济主体在把自身精力集中于获取一些关键性信息的同时, 也把大部分生产经营所需要的信息需求转向专门的信息服务机构, 从而直接激发了对信息服务业的需求, 促进了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3. 管理信息成本是促进管理决策方式改变的重要因素。

无论是宏观经济管理部门还是微观企业或个人, 任何层次的管理决策都需要信息, 而收集或获取信息的活动是有成本的, 这些成本可以通过市场媒介得以降低, 市场媒介的协调作用是通过双向的信息流动来实现的, 以协调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关系, 社会分工的发展又进一步促使信息媒介组织独立于生产厂商。管理信息成本的下降也在逐渐改变交易、决策的方式。管理信息成本的下降使得联系更加容易, 各主体可以通过网络等形式获取更多的决策信息, 增强自己在谈判中讨价还价的能力。

4. 促使组织结构的改革。

传统社会组织将所有的决策权都交给了决策者, 由于组织中知识的分散性, 每一个最高决策者都会面临组织结构中的控制和决策问题。由于决策者的智力或沟通能力的局限性, 最高决策者不可能拥有作出每项具体决策所需要的所有信息。来自基层的信息源如果都是由决策者收集、整理和分析, 势必需要大量的成本。同时, 管理信息成本的减少要求进一步强化委托代理的管理模式, 组织之间也更加依赖信息技术, 组织内部也由传统的金字塔状结构趋于扁平状结构。

5. 促进政府职能的改进和加大管理力度。

由于信息不对称, 信息成本的具体表现便是管理信息用户花费的时间和费用, 花费的时间越多、费用越高, 则管理信息成本越大;管理信息的收集并不是越多越好, 当信息用户的调查超过一定的限度后, 其管理信息成本就会高于获取信息所增加的收益, 这是市场行为中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中的败德行为、商业欺诈行为、信息产品的盗版行为等经济机会主义行为的重要原因。要消除信息不对称和管理信息成本带来的经济机会主义, 只从消费者角度研究其决策显然是不够的, 除了改进政府管理职能, 加强教育和提高市场透明度外, 还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 加强法制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强化执法力度。

参考文献

[1].凯瑟琳娜·斯腾詹, 乔·斯腾詹著.吕洪雁译.成本管理精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2].陈良华.基于泛会计概念下成本计量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3].小威廉.J·布伦斯等编著.燕清联合译.理解成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企业形态 第9篇

培养社会纳税权利观念是形成良好的企业避税非正式约束环境的首要因素。相对于税收先进国家, 我国的社会纳税权利观念相对较弱, 公众对偷税和避税行为司空见惯, 与己无关, 高高挂起。若要解决上述问题, 建设税收先进国家, 就应该不断缩小我国与美国等国在社会纳税权利观念上的差距。

二、培养社会纳税义务观念

社会纳税义务观念的形成有两个途径, 一是税法宣传途径。法律本身就是用来规定人们相互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 税法对纳税人具体纳税义务的规定是社会纳税义务观念形成的重要基础。为此, 需要纳税人对税法赋予自己的纳税义务有充分和准确的了解, 税法宣传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

1、应重视税法宣传的系统性。

以往, 我国税法宣传的针对性不强, 一提到税法宣传一般就是社会主义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这样的提法正确, 但过于抽象和笼统, 实用性不强, 对提高纳税人的办税技能和纳税义务观念帮助不大, 可接受性差。应该借鉴税收先进国家的做法和总结、推广我国以往税法宣传工作成功的经验, 开展有针对性的税法宣传, 以提高税务宣传的效率效果。所谓的针对性, 是建立在对税法宣传对象充分、准确的了解之上的。为此需要提前搞好税法宣传对象的调查研究工作, 摸清其特征和真正的需求所在。例如房地产商的受众特征及其对税法宣传的需求就与个体经营者的受众特征及其对税法宣传的需求不同。只有在摸清受众特征及其对税法宣传具体需求的基础上开展的税法宣传, 才能做到想纳税人之所想, 急纳税人之所急。

2、税收理论途径。

这里所说的税收理论, 主要是指公共产品理论。我国目前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在财政学领域引进吸收西方盛行的公共产品理论是非常有必要的。市场经济是等价交换经济, 公共产品作为一种政府以非市场方式提供的、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殊商品形态, 从总体上也需要贯彻等价交换原则。税收就是纳税人为享受政府提供的国防、司法、环境污染治理、公共设施建设、义务教育、社会福利等公共产品而付出的对价。因此, 纳税人纳税就如同人们买东西必须付钱一样天经地义。借助法学权利义务互相对应的观点, 即政府的征税权与其提供公共产品的义务相对应, 纳税人的纳税义务与其享用公共产品的权利相对应。如果整个社会都能够接受这一理论, 那么社会纳税义务观念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形成。有别于税法宣传途径, 这一途径受众的文化层次普遍较高, 目前只限于部分知识分子、公务人员和企业家等。但是可以预见, 随着全社会文化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这一途径的受众队伍会逐步庞大起来。

3、在我国培养社会纳税义务观念还有一个认识上的障碍或称误区, 即将纳税视为一种贡献而非义务。

众所周知, “贡献”和“义务”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所谓“贡献”是将本来不属于国家的东西交给国家, 一般体现为一种较高的思想境界;而“义务”则是将本来属于国家的东西还给国家, 没有思想境界的高下可言。衡量纳税人纳税的尺度不是数额的多少而是税法的规定, 纳税不是体现思想境界的问题, 而是不折不扣依法必须缴纳的问题, 是责任和义务的问题。然而人们却经常可以从各种媒体上看到企业家因为纳税多而受到政府奖励的事例。这种混淆“贡献”和“义务”的做法, 对于培养社会纳税义务观念没有任何好处。纠正这一错误认识, 不是咬文嚼字, 而是正本清源, 还税收以本来面目, 还社会一个正确的纳税义务观念。

三、培养社会纳税信誉观念

培养社会纳税信誉观念可以对企业避税产生强有力的非正式约束。然而社会纳税信誉观念的培育不是税务机关一家能够单独做到的事情, 它是一项社会综合工程, 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1、在社会道德层面, 应重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道德体系。

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 诚实守信原则是契约经济, 从而也是市场经济的生命。所以, 我国今后的社会道德体系的构建应该以诚实信用为核心准则, 使其成为我国社会道德评价的重要标准, 并以此来规范纳税人之间以及纳税人和政府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 并注意分别树立诚实守信纳税人典型和不诚实守信纳税人典型广为宣传, 从而带动全社会形成“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诚信氛围。依托这样一个社会道德体系, 便会对企业避税形成有力的非正式约束, 因为企业避税恰恰违反了诚实信用的社会道德准则, 是应受道德谴责的行为, 同时也是企业自毁形象的行为。这样, 企业在决定是否进行避税时, 就不得不将上述因素纳入到避税决策的考量之中。

2、在社会体制层面, 正因为信用对于市场经济体制的极端重要性, 举凡世界市场经济国家都十分重视社会信用体制的建设。

企业形态 第10篇

不知何故, 几位企业老板相约自带茶具, 仿照台湾的无我茶会的模式, 抽签定位, 无头衔尊贵之说, 无企业大小之分, 好一个谈笑风生的品茗沙龙, 快乐而又不失礼数。

熟客临门, 吧主一连摆上了当下流行的三种紧压茶:黑砖、茯砖、方茶, 供大家轮番品饮, 高谈阔论。

“三句话不离本行”, 茶话的中心论题自然充满着浓厚的商业元素———知识型商业形态背景下企业致胜的竞争力是什么?当然, 这个话题也是企业家们随机抽签而定的, 一切流程都排除了个人喜好的色彩, 表面上显得是那般平等自然, 总免不了各流派市场理念之间、不同经历的企业家之间, 发生争得脖子粗脸红的激烈碰撞。

【对话】/ 知识型经济将是未来商业的主流形态/ 知识信息是企业重要的生产要素而不能视为机会谋略情报/ 知识型商业形态考验企业的信息接受能力/ 知识型商业形态考验企业的跨界能力/ 知识型商业形态考验企业的知识管理能力/ 知识型商业形态考验企业的变革再造能力。

吧主:好哇, 此时此刻, 来研讨知识型商业形态背景下企业致胜的竞争力, 是何等的恰如其分, 既符合当前宏观社会环境的实际, 又契合了当今老板们的普遍心态, 选得好!

在大家深入而精彩的脑力激荡中, 这壶茶的品味肯定与以往有所不同, 也会随着话题的精彩程度而加分不少。

某企业CEO:我们置身于一个巨变的大市场中, 一个全新的大时代里, 眼前那些眼花缭乱的市场现象, 时不时地冒出了一个幺蛾子, 完全颠覆了我们对原有市场环境的认知, 甚至会产生很大的偏差, 越发感觉到多年来得心应手的习惯玩法不那么灵光了, 连我们这些在市场中摸爬滚打二三十年、自以为道行已经不算浅的老江湖, 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真的有悖常理呀!

董事长K:是呀, 落叶知秋, 我们的的确确能在市场博弈中率先感觉到了传统商业形态的微妙变化, 肯定不会麻木不仁, 更不想当鲁迅笔下的“九斤老太”, 但到底为啥变化了?竟然变化得如此之大?将来会朝着那个方向去变呀?这变来变去, 究竟会变成一个啥样子?不瞒你说, 还真是有些云里雾里;为此, 也就难免夜里辗转反侧, 心生几分忐忑。

某企业CEO:搞企业的有谁会害怕变化呀, 说实在话, 在座的哪一位成功的企业家, 没有经历过变变化化的风霜雨雪, 可以说恰恰是变化的老君炉里的三昧真火, 才造就了今天一群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哈哈!

问题的关键是, 能比别人先早一点看清变化, 会怎么变化, 怎样去适应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环境。大家都在异口同声大喊着, 今天的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变化了, 已经完全置身于一个非同以往的新环境———知识型商业形态背景之下;如果循着这样的逻辑继续往下探寻, 那么, 摆在面前的就有了两个重要命题待解, 首先是凭什么说进入了知识型商业形态为主流的新环境?或者说标志物在哪里?接下来就是另一个问题:在这样的新环境下, 企业需要具备哪几方面的致胜竞争力?不知各位意下如何?

吧主:看来, 开场白已足够精彩, 可见其理念超前, 且危机感还是蛮强烈的嘛!

当然, 我们也不排除一些老板们仍然认为, 大江大河我都闯过来了, 难道还惧怕眼前的小河沟子!首先可以肯定地说, 这次变化之大、变化之烈, 都是空前未曾有的, 所以, 绝对不是一条小河沟子———微观市场应对策略上的问题, 而是一次比你以前闯过的大江大河———市场发育初期阶段, 还不知道要广阔多少倍、深不见底大过多少倍, 说它好比是太平洋也不夸张。那你过去手中的那些皮筏子, 在新环境下还能派上用场吗?反过来说, 又该着手打造怎样的一艘万吨远洋巨轮呢?

有必要阐明一点, 企业在传统市场中生存与发展的竞争力, 依然是企业与生俱来的最基础的能力, 并不会因为知识型商业形态大背景的到来, 而有一丝一毫的削弱, 更不能够顾此失彼, 丢掉那些企业不可或缺的宝贵的原始竞争基因。

某企业CEO:对于这一点, 我也是这样认为的。今天讨论知识型商业形态大背景下的企业竞争力, 并不是企业要“黑瞎子掰苞米——拿一个扔一个”, 而是强调企业要认清未来市场竞争的新方式、新焦点, 练就一身适应新环境的真功夫, 怎样在原有七十二变的基础上, 掌握新招数。

董事长K:昨天, 我们可能还是一个所谓的成功者, 大红大紫, 不可一世, 但是转眼之间, 企业却由于固守传统型商业模式而凋敝, 在关键的转折期掉链子, 把自己一手创办的企业拱手让出, 成了被兼并或淘汰的对象。

不必抱怨商海搏杀的多么残酷, 不必咀咒竞争对手的不仁, 是谁打败了你, 一切都缘于我们自己没有正确认识和跟上新商业形态的变化, 最后致使你的企业丧失了新背景下的竞争力。

譬如说, 严冬来临, 需要披上一件裘皮大衣御寒, 可你还是我行我素地身穿比基尼高调“裸奔”, 理由是我这样做曾博得众多眼球赢得成功, 可放在今天又会出现怎样的后果呢?大家心知肚明何必点破, 这才是被淘汰出局的真正原因。

吧主:尽管对知识型商业形态的大背景, 目前尚无全面的规范化的系统描述, 但是, 先知先觉的企业老板们总是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市场现象中, 先于他人嗅察到了大趋势的变化及走向, 不仅及时做出了自己的新判断, 而且付诸于商务探索的实践中, 开始收获新鲜的果实了。

君不见, 不知在哪个市场角落里, 突然冒出来一批知识型商业形态的新型企业, 与传统型企业形态及运作方式相比显得很另类;不知道什么时候在市场竞争的舞台上, 窜上来一批毛头小子大大方方地亮相, 开创出一些出乎人们预料的新鲜玩法, 甚至会在偌大商界惹出一阵阵惊叫:买卖还可以这样做吗!

总而言之, 剧烈的变化不仅表现在竞争策略层面上, 更深入到商业形态的变革中, 一个不断创新、不断发育完善的知识型商业形态, 以其新经济驱动力的姿态快速成长, 原有的传统经济商业形态大背景, 如同晨光中的薄雾一样, 正在悄无声息中慢慢的小退。

对于知识型经济 (knowledge economy, Knowledge-based economy) , 早在1996 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给出了这样的定义:拥有、分配、生产和着重使用知识的新经济模式。在不断探索的商业实践中, 人们又给知识经济赋予一个区别于传统经济商业形态的别名:新经济, 指广义上以网络+ 技术+ 人才为推动力的新型经济形态。

新知识经济商业形态的出现及发展, 并不与传统产业经济形态水火不容, 反之以其完全的开放性、宏大的包容性, 广泛与传统产业经济形态进行全方位的连接与融合, 进而由初期的辅助性工具功能, 不知不觉间完成了登堂入室的历史性跨越, 一下子跃升到了产业经济发展的统领地位, 乃至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商业时代。

一向敏锐的商家无不预感到, 我们正进入一个与以往完全不同的、以知识信息为主宰的全新的经济时代;市场竞争的焦点开始从有形资源转到无形资源上来, 基于知识, 为客户提供高性价比的产品及服务或商业模式, 为此, 知识一改斯文的虚啦吧唧的形象, 猛然间跳上了商业市场的前台, 变成了炙手可热的宝贝疙瘩, 转化成了企业制胜的关键资源, 推动企业发展的新引擎。

尽管市场永远少不了那些以生产制造“物”的实体企业, 即便如此, 实体企业接收知识信息的程度如何, 足以直接影响到企业竞争力的强弱, 过去不可一世的制造厂家龙头老大, 往往由于传统商业形态本身对知识信息的屏蔽, 而日渐式微;知识要素在生产经营的全流程中占有多大的比重, 足以直接决定了产品及服务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换句话说, 影响到企业的利润收益的多少。一句话:这种不可逆转的制造业服务化的大趋势, 决定了企业发展的前途与命运。

当下, 一场向知识驱动转型的革命, 正在中国企业间轰轰烈烈地推进着;从二位大老板的话语表达中, 我已经感受到了一股谋求变革的热浪袭来, 令我欣喜若狂呀!

董事长K:听了吧主的一番话, 启发我认真思索知识型商业形态新亮点, 或者说是知识型商业形态这个后起之秀, 给企业、给市场带来了哪些与原来的“不一样”?

最直接感受到第一个“不一样”, 是表现在时间上。

怎么讲呢?仅举两方面的例子, 一是缔造了真正意义上的“不眠市场”, 当下时髦的电商尤其是移动电商, 可以说是最典型的知识型商业形态的代表吧?它通过知识信息载体完全打破了传统商业的时间形态, 破天荒地让市场真正在365天×24 小时地循环运转起来, 分分秒秒都实现销售, 那些朝九晚五的八小时之内营业、东西半球的昼夜分隔, 看似无法突破的“天经地义”都不在话下。

二是大大缩短了产品及服务投放到终端消费者的时间。凭借知识信息载体的优势, 知识型商业形态的运作模式, 突破了代理商、分销商、零售商的市场层级的种种阻隔, 在制造商———物流服务商———终端客户之间画了一条直线, 大幅提高交付速度, 让顾客可以第一时间内感受到良好的产品服务体验, 紧紧黏住了顾客的心。

某企业CEO:咱说说感受到第二个“不一样”, 则表现在空间上。

知识型商业形态的电商运营, 以其独特的创新解决方式突破了运作流程中的空间障碍, 包括市场中人为设置的障碍, 也包括现实市场客观条件自然出现的障碍, 还包括科技水平局限性的障碍, 等等。

毫不夸张地讲, 知识型商业形态的运营方式, 毫不留情面地抄了传统商业运营方式的后路, 光溜溜地只剩下一条深色内裤, 将其置于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尴尬境地。

例如, 令人生畏的物流成本大幅减少了, 恼人的厂库、店铺、中转堆场的空间面积压缩了, 梦寐以求的无工厂、无库房、无办公场所、零库存的“三无一零”直通型企业诞生了。事实上, 销售上几百亿元的企业, 竟然没有一家实体零售店;实现销售收入上千亿的大企业, 谁会相信没有一家生产厂, 其实这已经不是什么瞎忽悠的神话了, 一切都源于知识型商业形态释放出的新魔力。

再补充一点, 以往企业最害怕的, 是那些或明或暗存在于市场角落中, 导致开发的新品牌流产的障碍, 如今的知识型商业形态大背景, 为其开辟了多条绿色通道, 大大减少了半路夭折的几率。

吧主:二位阐释了创新市场的时间与空间这两大原生态要素, 从根本上看到了知识型商业形态的主流地位及优势。

让我们感受到的第三个“不一样”, 还表现在交易对象上。在传统商业形态背景下, 商业流通渠道中的制造商、代理商、零售商之间, 各自按照商业模式流程设计并安排角色, 分配收益, 各自了如指掌, 人际脉络熟悉, 具有相对的市场封闭性, 自然形成了相对稳固的垄断关系, 在一般情况下, 有着比较稳固的不允许外人触碰的边界。

可是, 在知识型商业形态的背景下却截然不同了, 完全开放的生态系统, 使企业有机会面对更多的客户, 尽管你不一定知道他是谁, 也意味着你也看不到竞争对手的模样;新的竞争威胁者及客户群, 几乎都处于“隐身”状态, 过去那种明刀明枪的厮杀, 那种“大鱼吃小鱼”的霸王硬上弓博弈, 已经完全转变为另外一种方式;原本一条巨无霸大鲸鱼———传统型集团企业, 不知不觉间却在一条看不见的泥鳅———知识创新型企业面前, 吃了败仗。这在过去传统商业时代里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可现今却成为一种合乎商业逻辑的市场现象。企业“基于知识”的竞争能力, 能够做到一竿子插到底直接面对客户达成销售, 无情割掉了不必要的中间环节这个“盲肠”, 构建起为客户提供个性化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的直通车。

某企业CEO:感受到第四个“不一样”, 还表现在IM (即时通讯) 上。

如果说互联网络是推动知识型商业形态前进的火车头, 那么新媒体与网络及市场的融合, 则为知识型商业形态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新媒体融入商业模式的最伟大贡献在于, 它使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的信息无障碍、完全自由、即时化的传递以及实时交流互动, 成为了具有极高价值的新经济的资源, 成为了推动市场的新增长点。正是因为社交化媒体传播到达率的基本规则, 即六次传递可以让人与任何对象建立联系, 才使得知识型商业形态, 终于挣脱了市场运营时间与空间上的绳索。在这一点上, 是不是让我们这些老江湖们倍感神奇呀?

吧主:接着您的话往下讲, 社交化媒体展示出“人人传播”的巨大威力还在于, 帮助企业利用知识信息重新整合了市场交易各方之间的关系。

除了上面谈到的六度分隔理论构建起有效传播的新模型, 令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 第一次在人与人之间形成了跨越地域的点对点的市场网络, 完全改变了传统商业的样貌, 这个“大变脸”来得太快, 太突然了。

董事长K:这一点确实令人喜出望外又始料不及呀!可以说彻底颠覆了品牌的市场发育过程。比如说, 一个全国乃至全球性品牌, 不用跨越万水千山劳力费神地设点销售, 也无须在强势媒体上花巨额银子发广告狂轰滥炸, 关键是充分发挥利用新媒体的社交化属性优势, 构建起一套可操作的商业运作模式。

知识型商业形态的大背景, 摆脱了传统模式下的渠道依赖与广告进入门槛。过去产品要进入全国性卖场与连锁便利店, 至少需要2000 万元以上的进店费, 需要撒出一大把没有任何销售额承诺下的一次性投入;要实现全国化市场布局, 累计投入的渠道建设费用将以数亿、十几亿元计, 费用惊人的不得了哇!

吧主:再从产业发展大势去探讨知识型商业形态的“MI+”, 更能够从多维度上看清楚大趋势。所谓MI+, 即Mobile Internet Plus的简写, 意思就是基于移动互联网之上, 可以添加一切社会元素, 当然商业元素首当其冲。

这种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基本特征, 不仅意味着一切社会元素将因为移动互联网而改变, 与此同时, 移动互联网还在层出不穷地创造出各种新鲜的社会元素。各位企业家们试想一下, 利益驱动的商业元素肯定被MI+ 无限激活、无限膨胀, 造就一次巨大的知识型商业形态的创新。

话题扯得远一点, 知识型商业形态的大背景, 还会在相关的社会、心理、管理、传播等领域都呈现全新的样貌, 推动管理模式及思维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我们在多年的市场风雨摔打中, 积累了几十年的管理经验, 同样受到了强烈的挑战和冲击, 甚至有些管理理念出现了跳崖式撕裂, 如果我们还是捧着老一套不撒手, 不积极更新理念, 并且努力变革的话, 或许对于企业的未来来说, 可能就是一种羁绊和锁链。对此, 我与在座的老板们一样感同身受。

尽管这种适应知识型商业形态的管理转变, 可能是充满了纠结, 甚至是痛苦的, 但变化是必然的, 就看谁能跟上变化的节奏, 不落伍!时代呼唤我们, 企业长远发展需要我们, 还必须像当年弄潮商海那样, 再一次做一把知识型商业形态大背景的弄潮儿, 使命在肩。

某企业CEO:那么, 在知识型商业形态的大背景下, 企业需要补长哪几方面能力, 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呢?

吧主:以我管见, 优秀的企业在现有完善的基础管理基础之上, 至少亟待强化四方面的竞争能力, 不妨叨咕叨咕:

第一点, 知识型商业形态考验企业的信息接受能力。

信息对企业的重要性, 本来是众所周知的常识, 无需再过多强调了。然而, 过去我们谈信息, 多是放在决策管理的层面上, 作为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甚至有的企业人士把它当成谋略, 不过是一桌满汉全席菜肴里的“十三香”而已。

而今天探讨知识信息接受能力, 却完全非同以往了。在知识型经济成为商业主流形态的背景下, 知识信息已经摇身一变成为了企业市场运营、利润生成的重要的生产要素, 成为了决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资源, 与资本、人力资源等要素一样不可或缺, 可以与满汉全席中的“山中走兽云中雁, 陆地牛羊海底鲜”相提并论了, 再不是那瓶子调和味道的“十三香”了。

知识型商业形态的市场格局中, 公司更加极度依赖信息的交换, 甚至可以这样讲, 企业的信息接收能力的多寡, 直接决定了企业生产、运营和产出;如果某个企业信息接收能力弱, 或者说很局限, 即便能做到大干快上、加班加点, 在激烈的竞争中也无法实现高效率、高效益。

不妨试想一下, 在传统商业模式下, 一户企业只依靠接收固定的有限的几条渠道内的客户信息, 又能积聚多少优势资源, 又能带来多少财富效应呢?一家店铺接收到流动性登门顾客交易的信息更是很局限的, 所以也只能口口声声称是小本生意, 小打小闹了, 所以我把这种传统的商业方式比作“小鸟衔食”, 一粒一粒地凑合着吃。而当下流行的大数据、云计算、在线营销、微商等方式, 借助智能化高科技手段大大强化了企业信息接受能力, 企业在海量信息中优选出某一类目标客户群, 立马把知识转化为产品和服务, 进一步转化为实际运营绩效, 这好比是“鲸鱼吞食”, 张开了巨大无比的嘴巴, 将成群成群的鱼吸入腹中。

董事长K:“小鸟衔食”与“鲸鱼吞食”的比喻, 太形象了, 入木三分呀!

当知识信息已经成为企业的重要生产要素时, 实物资产不再是衡量企业实力的核心标准, 哪个企业愿意甘当“小鸟”, 不想变成遨游大海的“大鲸鱼”哇?这就看你的企业在信息接受能力上有多大的造化了。

某企业CEO:衡量企业在信息接受能力的强弱, 有一个最直观的尺度, 不管是制造商、品牌商、零售商, 比一比看谁能跟消费者更近, 看谁与消费者互动更便捷;这两点都会不折不扣地反映在品牌推广、售卖方式、产品体验、一对一沟通等流程环节上, 目的是黏住客户, 完成品牌和产品价值的传递。人家电商发起一个“双11”, 眨眼间就轻松销售上万亿, 这正是企业信息接受能力的魅力。

吧主:第二点, 知识型商业形态考验企业的跨界能力。

当人们还在为传统商业模式中的多元化发展困惑不解、不知所措的时候, 知识型商业形态的登堂入室, 冲破边界清晰的传统产业的市场空间, 原本是横在企业面前难以跨过的一道道陡坎子, 现如今变成了广阔无垠的一马平川;过往认为随意跨界是市场之大忌讳, 当下却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市场常态, 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总之, 跨界乃产业的大趋势, 企业致力于产品和服务上的跨行业互动或整合大戏, 序幕才刚刚拉开。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乔治·斯蒂格勒 (George Joseph Stigler) 曾指出:新技术在创造新市场的同时, 也在并且将会继续不断地打破原有的市场范围或产业边界。市场现状正印证了这一点。当今企业制胜的核心竞争力, 正由原本的单体企业传统能力型向跨界资源平台型过渡, 原有划定的市场疆域和边界、原有的产业生态, 都将在知识型商业形态面前开始崩塌, 产业转型正在以产业跨界和产业融合等方式进行着。

深入探究你还会惊奇的发现, 知识型商业形态正在扮演着促进产业交叉、融合即“+”的角色;它使得企业主体之间的关系, 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投入产出关系和上中下游关系, 产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 跨界融合其他社会元素才是成功之道。

某企业CEO:品香茗, 论跨界, 既让我们认识到这是企业超越集体行为困境的一种人文的理性判断, 也是一种可持续性长远发展的正抉择。除了基于市场效率、企业收益计算的思考之外, 当然还包含了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的维度。

董事长K:在传统商业形态之下, 我们大都坚守着专业化的核心能力, 不敢轻易越雷池一步, “隔行如隔山”的商业逻辑挡住了去路。少数胆大妄为的跨界企业, 要么遭遇资金链断裂失血而亡, 要么出现人才断层弄个半身不遂, 也有的由于管理半径鞭长莫及而元气大伤;总之, 跨界成功的案例寥寥, 有多少商界精英的跨界之脚还没有落地, 就折戟沉沙空留下一声声叹息。

但今非昔比了, 知识型商业形态恰好为企业跨界发展提供了成长的温床, 帮传统管理解开一道道令人头疼的死结, 还在“互联网+ 产业”的平台上, 衍生出无数个产业跨界的新节点, 就等着企业以创新精神去交叉、融合、对接。所以, 毫不夸张地说, 知识型商业形态又给企业创造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时代。

吧主:第三点, 知识型商业形态考验企业的变革再造能力。

说来说去, 大家心里头会生出一个问号:既然企业置身于知识型商业形态背景之下, 你的企业现有的运营机制、管理模式、组织体制能够适应吗?紧接着就又引出来一个绕不开的问题:企业是否具有变革再造的能力。

某企业CEO:我也在想这样的问题, 说企业的信息接受能力也好, 谈企业跨界能力也罢, 这两项能力的构建和提升, 能离开企业再造的变革吗, 肯定不能呀!凭旧理念、老经验, 图省事, 想用旧瓶子装新酒, 可能到头来是酒没有卖出去, 早就变馊味, 还白搭上包装了。

董事长K:企业本是环境的产物, 除了顺应知识型商业形态大背景进行变革, 不能随心所欲地用旧瓶子去强装硬灌, 要敢于打破原来的稳定格局, 来一个脱胎换骨的大变革, 难道还有别的路可走吗?

吧主:没错, 企业再造的变革能力是提升企业前两项能力的重要保障。企业再造的变革的目的, 是增强企业的生命力;没有变革、创新的企业, 肯定是没有生命力的, 只有在知识型商业形态中, 再造企业流程与创新组织, 企业才可能长久发展, 才能够基业长青。

所谓的企业再造变革, 听起来似乎很深奥, 简单点说就是以知识型商业形态为中心, 重新设计企业的经营、管理及运作方式, 重新设计商业模式及流程。

企业再造的变革, 这不仅适用于那些问题丛生的企业, 也适用于目前业绩不差但潜伏危机的企业, 更适用于正处于发展巅峰的企业。这是因为知识型商业形态的登堂入室, 所有企业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都无一例外地考验企业再造的变革能力。好比是企业之车驶上了时速可达300 公里的高速铁路, 原来的“蒸汽机车头或电力机车”, 肯定是力不从心, 必须通过企业再造变革, 打造新型的“高速动车组”, 才能承担起这一伟大的使命。

某企业CEO:怎样通过企业再造, 把“蒸汽机车头或电力机车”变革成新型的“高速动车组”, 还请吧主老师提纲挈领地点拨一番吧!

吧主:记得在之前刊出的《品茗论道》博文中, 曾对企业再造有过专题的阐释, 今天再一次简明扼要地探讨一下, 为大家设定进一步深入切磋话茬子, 好吗?

企业再造变革的首要前提条件是清障, 清除传统思维的束缚, 用知识型商业形态的新理念, 改变原有企业的文化惯性;其次是创新, 持续改进管理把企业压“扁”, 实现突破性创新, 抢占品牌先机, 确立新商业模式;再次是再造, 找出流程障碍, 改变企业流程与组织的运作方式;又次是设计, 重新设计组织架构, 确立营运功能的重点定位, 建立敏捷、高效的团队。

董事长K:听话听音, 从您上面一番话中, 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 这第四点是知识型商业形态考验企业的知识管理能力。

吧主:正是我接着就要谈的, 第四点:知识型商业形态考验企业知识管理能力。

所说的知识管理能力, 是在知识型商业形态背景下, 隐藏在企业竞争力背后的一种重要的真功夫。知识管理能力既强调企业学习能力, 更突出知识转化为产品和服务的能力。

在构成企业知识管理能力的两种能力中, 提升企业尤其是管理团队的学习能力, 这一点已经被老板们提升到了一个战略的位置上来, 目的是让企业能跟上时代的进步, 能踏准市场变化的节奏, 能推动企业向前发展。

企业管理团队的学习能力, 就是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去获取信息, 加工和利用信息, 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并且通过一定的学习实践及管理见识, 提升团队所具有的能够引起行为或思维方面比较持久变化的内在素质, 包括知识整合能力、社交能力、心理素质、团队合作、理财能力、策划与决策能力。

如今要当好老板, 可不像从前那么简单了, 不仅要懂经济、懂市场、有胆量、有实战经验, 更要擅长从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传播学等范畴综合解析市场与营销。随着知识型商业形态的来临, 老板还必须像奇葩的“90 后”一样, 熟稔“020”“社群时代”“魅力人格体”“粉丝经济”“参与感”“协同”“场景”“连接”等全新的网络标签。可见, 不学习怎么行呀!

我却觉得, 企业学习能力不过是知识管理的一个方面而已, 况且就现实与未来而言, 企业把知识转化为产品和服务的能力, 才是知识管理成败的核心与关键。

某企业CEO:企业管理团队一刻也不能放弃知识信息的学习, 还要丰富商业实践积累管理见识, 这些固然重要, 活到老学到老嘛!可是, 说来说去, 企业还离不开怎样把知识转化为产品和服务、怎样把产品和服务转化为销售, 这样的知识管理才能真正开花结果了!

吧主:知识转化为产品和服务的能力,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探索:一是千方百计给产品注入科技的含金量;二是千方百计给提供的服务项目注入知识信息的附加值;三是千方百计让营销体验知识信息化;四是千方百计通过知识信息手段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五是千方百计在市场关系对象之间建立零距离、全方位的信息通道;六是千方百计扩大品牌的影响力;七是千方百计在企业组织内部单元之间建立无障碍沟通;八是千方百计在提供产品和服务时扩大企业文化感召力。

趋势攻略之形态学(一):形态理论 第11篇

理论解说。形态分析,是指根据价格图表中过去一段时间走过的轨迹的形态,来预测股票价格未来趋势的方法。其理论认为,市场行为包括一切信息,价格走过的形态是市场行为的重要部分,是股票市场对各种信息感受之后的具体表现,用价格图的轨迹或者说是形态来推测股票价格的将来是很有道理的。而且,从中可以推测出股票市场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大环境之中,由此对买卖行为给予一定的指导。

股价的移动规律。形态法中用以反映一段时间股价移动规律的曲线,是在K线基础上组成的,而且是完全按照多空双方力量对比大小和所占优势大小而行动的。由此,可以知道股介的移动应遵循这样的规律:(1)股价应在多空双方取得均衡的位置上下来回波动;(2)原有的平衡被打破后,股价将寻找新的平衡位置。另外,也可以用以下的方法具体描述:

持续整理,保持平衡→打破平衡→新的平衡→再打破平衡→再寻找新的平衡……

股价移动的两种形态类型。由股价移动遵循的规律可以知道,股价的移动主要是保持平衡的持续整理和打破平衡的突破这两种过程,因此,其形态也就分成两个大的类型:持续整理形态和反转突破形态。前者保持平衡,后者打破平衡,而平衡又是相对的,只要股价在一个范围内变动、都属于保持了平衡。这样,范围的选择就成为研判平衡是否被打破的关键。而且,最重要的是,平衡是打破有一个确认的问题,否则,形态的突破将是一种假突破,将会给投资者带来损失。因此,笔者认为,研判突破的有效性必须遵循两点:(1)价格突破的3%原则;(2)时间上的3天原则。

常见的反转突破形态有五种:双重底(顶)、三重底(顶)、头肩底(顶)、圆弧底(顶)和V形底(顶)。常见的持续整理形态有四种:旗形和楔形,三角形和矩形。另外常见的还有菱形、喇叭形等形态。

了解以上内容后,笔者将利用技术分析逐一剖析各种形态,希望能对投资者有所帮助。

案例分析。如上证指数日线图,我们如何从形态角度分析后市。

艺术形态——社会文化形态的艺术 第12篇

一个社会的精神面貌在根本上受制于这个社会的社会体制及其形成的话语秩序。话语秩序是由社会体制派生出来的更为强硬、也更为深入的精神机制, 比如说价值观或大家所遵行的道德。

艺术形态可以分为三种表现形式, 下面, 我将以我们所了解的图画作品来阐述这三种意识形态, 即:情态文本、意态文本和语态文本。

一、情态文本—家庭管理

下图两个藏族妇女在家门口悠闲的坐着聊天, 旁边还趴着一条狗。整个画面很自然、和谐, 我们不觉得这两位妇女长得美, 但是很亲切, 自然而然。

它给我们感觉就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场景的再现, 在我们脑中的印象现实中的就是这个样子的。

情态文本是经验的、平行于自然生活, 自然常态、真实的, 给人带来的是亲切, 触手可及, 因为所表达的往往都是身边的、生活中的事物, 以情感为纽带, 如同家庭之间, “情”为之根本。

二、意太文本—组织管理

下图人体素描向我们展现的是背部到臀部肌肉穿插关系、结构, 是在进行理性分析。在现实中并不是每个人都那样子, 而是在无数人中提炼出来, 健美的体形。他是理性的对人体把握, 尺度的掌握。

意太文本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对事物选择加工之后理性思考抽象的结果, 主观强化的人为构造对象, 重塑——图纸、黄金比例等。

他的美是理性的, 是通过选择而挑选出来的, 我们会无形中选择美的事物, 谁都不愿意在家里放一下能用但很丑的事物, 是无数个单元的综合体, 给人带来的是惊叹、震撼, 是抽象出来的美、理想美, 很美很美但有距离, 更多的带有工业化。

如:军队、企业, 有明确规章制度。他是有计划的, 是严厉的, 是理性的, 企业文化就是培训每一个人, 把人从万物中脱颖出来, 还有工程图纸是理性的进行分析之后总结出来的, 是人类智力发展的结果, 要求对“数”的掌握, 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原型, 是一个不可见的可知事物。我们都可以称之为意态文本。

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 通过不断的学习努力把自己这一未完成态变成完成太, 不断提升自己、自我完善, 是对一个理想美的追求。就像医生动手术, 不会掺杂感情, 把病治好成为健康的人。

三、语态文本——社会管理

社会的多元化、全球化, 变艺术为无限开放的文库, 艺术不再受限制, 每一个艺术家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表现艺术家自己。艺术不再有标准, 其实作为审美的公理, 在当今这个世界上已经不存在了, 现在的局面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众说纷纭。什么是艺术的标准?回答只能是?号了。

艺术“标准”消失了:

当代的一些行为艺术, 我认为更多的是玩笑、荒诞, 没有办法理解也不可解释。把一块玻璃杂碎黏好再杂碎再黏好……枯燥的举动。为行为而行为, 没有情绪、立场, 更多的是引起观看者思考。

在现代“标准”对艺术而言, 其实就是抹杀个性。“标准”是一个规范, 是给一个行业划道—树立典型, 让大家参照去做。认为, “标准”对一个有“有理想”的艺术家来说, 就是锁链。在现代资源变得更为开放, 艺术家想画什么就画什么, 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的, 我说是他就是, 更多的是游戏性。

上一篇:周界防护论文下一篇:税务行政裁量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