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人士范文

2024-06-29

资深人士范文(精选3篇)

资深人士 第1篇

1 新闻专业教育,教师队伍是关键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教授陈力丹也表示了他的担忧:“现在八成的有新闻专业的高校,几乎没有一个新闻专业出身的教师,所以发展速度过快恐怕对未来新闻传播学教育会潜在着某些危机。”陈力丹教授本人,在专门从事新闻理论研究之前,在光明日报做过编辑,他的理论建树与他的新闻实践经历是分不开的。

每一家媒体现在都是文化产业高速运转的机器,没有时间去培养学徒工。但是,大学的新闻教育普遍存在“从书本到书本”的问题,学生毕业之后要做新闻还缺少很多东西。原因除了传统习惯和观念陈旧外,还有教师队伍的结构太单,缺少新闻界资深人士“上讲台”。

在新闻专业教育中,教师队伍是关键,改变单一的“学者型”师资结构又是其中的关键。现在虽然还没有准确的统计,但是学者型的新闻师资,应该要占到绝大多数。近年来,一些学校唯文凭论,学历门槛设得很高,更是加深了这种误区,对学生的成长和就业很不利。

有极少数资深新闻界人士进入了新闻院校,但是大部分并不是我们说的上讲台讲课,而是以媒体老领导的身份,从新闻领导岗位退下来以后,以其地位和经验优势从事领导管理,很少真正去讲课。而且他们几十年的实际工作形成的知识结构与当下的学者型以学术论文的篇数来评定名号,也基本上和传统学界不怎么一致。因为他们一直是在做新闻而不是写论文,当年轻老师写论文的时候,他们的作品就是新闻。现在每年大量的新闻毕业生绝大部分还是要进入媒体做新闻的,而不是去教书写论文的。

少数进入新闻院校的资深新闻人,他们的知识经验往往没有被传统的新闻教育体系所认可和吸纳,甚至还被轻率的冠以只懂实务,似乎新闻的实务和理论不沾边一样。其实,这就是我们的新闻院校脱离新闻实际的要害和根因,认为新闻实务和新闻理论是可以分离的。这个基础性的人云亦云的认知,从一开始就偏离了新闻规律。

新闻的任何一点信息的传播,都流淌着理论认知的血液,否则记者和媒体就是盲人骑瞎马,一天也混不下去的。举例来说,央视的新闻联播,应该是某些人眼中纯粹的“实务”,但是没有相当的新闻理论做指导,面对全国铺天盖地的新闻,在短短的半个小时中怎么办?那有人要说,学者有理论,可以选择得好。这是错误的,如果没有丰富的媒体实践经验,往往是无从下手。

新闻理论在新闻事业当中,就像血液在人体之中,根本不可能说哪里有理论哪里有实务。越是进入新闻,越是分不清楚,越是远离新闻,越是分得清楚。新闻就是这么奇怪的“两面派”。某一种人,只可以看到它的面目,所以要用学者型和专家型一起来看它。并且靠这两部分人共同来教授新闻学生。如果老师只看到了一面,另一面只有很少的老师甚至没有老师看到它,那势必学生会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一些少壮派的传媒界人士,有些社会地位和影响了,一般都喜欢当一个兼职的教授,真正系统的上讲台是不可能的。时间、精力不允许。其中许多人还是真有传媒本领的,但要请他们将其写出来传授给学生,由于繁忙,也少有人愿意做这种报酬低的清苦工作。

新闻院校除了媒体老领导之外就更少了,因为缺乏一个合理的人才引进机制。职称、待遇要重新争取,更是有高学历的门槛限制。

2 资深人士上讲台需要跨越的障碍

首先,大学教师的待遇明显低于新闻媒体。虽然新闻资深人士上讲台对学生有很大的好处,但对于一个同等层级的人的实际收入情况,媒体人应该是大学教师的一倍以上,在这种情况下,媒体专家去大学教书,除非有特殊原因,否则不会成行。

其次,媒体和大学存在着对职称认知度的差异。由于工作性质不同,媒体一般不太重视职称,虽然也在评,但是由于在新闻工作中往往出现职称高的人在实际工作中未必就胜过职称低的人,而且最实际的稿费也不和职称挂钩,晋升也不和职称挂钩,所以职称在媒体已被逐渐淡忘。但是在大学,一切都和职称挂钩。媒体的一个正高和副高区别不很大,但是大学里一个教授和副教授的差距就很大。

最后,需要解决观念问题。大学新闻院系应该解决好观念、认识问题,真正把新闻界资深人士看作是与培养目标有关,与学生就业有关的重要问题。

一个在新闻界工作了几十年,有许多新闻作品的教师,同时又用传统的教师的学术论文发表、外语等标准去评价他,这样问题就显而易见了。

3 在学历、职称、获奖等具体问题应统筹考量

要考虑学历问题。现在一般新闻专业的院系,引进教师都需要博士了,其实这也存在着一定的误区的。一个一路读书的博士,和一个在媒体工作多年的,能够负责一个大型电视台或者一份全国有影响的大报的新闻专家,教同样的课程,到底谁最管用,我们应该让学生来做一个裁判。如果上课的教师们都是学术论文不少,但是没有独创、原创,上课用的教材过于陈旧,讲义完全不联系鲜活的新闻报道实际,那就算是博士又能怎样呢?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会做新闻,只会埋头写论文,这样的人才培养意义又在哪里。

要解决职称问题。在评定和晋升职称时,要考虑到新闻界资深人士在新闻实际工作的贡献和影响。例如获得省级新闻一等奖,应该与获得省社会科学研究一等奖相当。在评定职称时同等对待,这是很公平的。一个专家的时间精力有限,不可能要求一个新闻人既有影响很大的新闻作品,又有影响很大的学术理论。应该承认理论和应用都是对社会有贡献,以社会贡献为最终价值观,以对学生有效用为终极价值观。

应注意获奖认定的问题。目前,大学新闻院系不太承认学术研究之外的新闻专业大奖,这对于新闻界资深人士非常不利。可是在实际的新闻工作中,一个人如果能获得省级最高奖项,就能完全的证明这个人的专家身份。对学生来说,他们身边的一个教师能够获得省以上的人文专业大奖,不仅可以证明新闻界人士的水平和能力,更是对他们之后的人生道路有很大的鼓舞作用。

借鉴国外,在美国和英国这些新闻教育历史很长的国家,新闻院校的教师,基本上都是学者型占一半,媒体专家型一半。这种师资结构应该不是想当然的,而是出于传媒业的理论和实践水乳相融的特色,以及学生进入报社电视台等就业需要。从新闻院校学生的前途出发,我们的新闻院校应该认真考虑教师队伍的结构问题了,不仅从认识上,更重要是从制度上。否则新闻专业的毕业生只会离新闻媒体的大门越来越远。

总体上说,高校新闻院系应该对新闻界资深人士有一个可操作的比例,比如五分之一或者五分之二,像目前这种十分之一都不到的情况,对学生是不利的。所谓新闻界资深人士也是可以有标准的:比如获得过省级以上新闻一等奖;新闻副高级职称;新闻工龄十年以上等等。这些专家标准与现在大学新闻院系的人才标准是完全不同的,但却是符合中国新闻界实际情况的。这种人才对于学生到底有没有好处,学生和学校都会心里有数。

摘要:关于高校的新闻专业教学,曾有专业教育人士提出:“要改变单一的‘学者型'师资结构,大力引进来自传媒一线的人士担任专业教师,请新闻界资深人士上讲台,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传媒、了解社会,缩小课堂理论与社会现实的差距,尽早发现业界新动态,及时与最新趋势接轨。”有着出身于“学者型”群体背景的教育专家,能够呼吁请新闻界资深人士上讲台,不仅很有见识,而且心胸开阔,有益于学生。

关键词:高等学校,资深人士,新闻教学

参考文献

[1]刘笑盈.国际新闻学:本体、方法和功能[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

[2)陈力丹.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

资深人士 第2篇

Attached is my resume.I am currently seeking a Director level position in the Technical Services area.My background is predominantly Telecommunications with areas of expertise in Training, publications, and Field Service.If you feel that my resume warrants consideration for opportunities at Texas Telecom, please contact me at(214)816-9402 or(903)635-9576.Thank you for your time and consideration.Sincerely,Joae J.Franklin(手写体)

Joae J.Franklin

医疗信息化资深人士谈HIS 第3篇

HIS发展中的六大特点

在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赵锋谈到对HIS的一些看法:从1995年人民医院做成第一个全面联网的HIS以来,HIS的发展已有近十年的历史,综观HIS的十年发展史,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注意:

1. HIS正由项目运作方式向产品化运作方式过渡

2000年以前,HIS公司基本上是在项目化运作,这中间突出的代表是:众邦、瑞得、巨龙、达因军惠等一批公司,那时候市场基本是空白,这些公司本身的起点也较高,但最终都不很成功,可以说,医疗软件公司是全行业亏损。一个最关键的原因就是产品失控,由于产品本身设计的缺陷,使得应对变化的能力不强,对于用户的提出的问题,只能通过程序员现场改程序实现,再加上公司本身对版本控制的概念不强,人员的流失严重,造成的后果是一个医院一个版本,连公司都搞不清到底有多少个版本,哪个医院用何种版本,使得后续的升级很困难,医院怨声载道,公司疲于奔命,HIS成为医院和公司共同的噩梦……这期间有一个例外,就是军惠系统的军队版本,由于军令的不可抗拒性,强调要医院适应程序,使得军队医院的版本得以统一并逐步升级到现在,这才有小汤山几天建成一套HIS系统的奇迹,军惠系统在军队医院的成功无疑给HIS建设指出了一条出路;进入2000年后,HIS公司痛定思痛,终于喊出了HIS产品化的口号,无论是众邦的三层结构,还是瑞得的手拉手运动,都是他们对过去弯路深入反思的结果。走产品化道路比较成功的代表是重庆中联,由于他们进入市场相对较晚,没有历史包袱,在加上产品定位准确(主要面向中小型医院),并且在设计阶段就解决了产品化的诸多问题,如报表生成器、实施工具、参数化设计以及相应的技术保障体系、培训体系等等,使得他们进入市场后就有了迅猛的发展,客户群以每年一二百家的速度递增。

2. HIS由大医院向中小医院过渡

这也是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任何公司也不会放过占医疗市场90%以上的中小医院,但即使这样,也没有一家公司进行过产品细分,都是同一套产品从三甲医院一直打到一级医院,甚至门诊部系统,使得对一级医院来说,系统都过于庞杂。

3. HIS由上系统向换系统过渡

据称国内有几百家HIS公司,大到几百人,小到两三个人,过渡竞争使得市场空白急剧缩小,很难找到还没有HIS系统的二级以上医院,一级医院上系统更是普遍。但正是由于以前的不规范运作,使得烂尾工程比比皆是,瘫痪或部分瘫痪的系统也很普遍,很多HIS公司倒闭,系统无人收拾,HIS公司面临重新洗牌,换系统也成为诸多医院的无奈选择。

4. HIS系统的价格向本身价值回归

最初的一二百万的软件费,加上HIS系统进入的门槛较低,众多公司纷纷进入这个市场,再加上医院消费观念的不成熟,使得价格战愈演愈烈,HIS系统的价格急聚下滑,使得许多公司入不敷出,经过几年的弯路,市场教育了公司,也教育了医院,公司的运作更趋于理性,医院的消费观念也趋于成熟,价格已不再是医院衡量系统的最主要标准,而更加看中HIS公司产品的好坏,服务的优劣,实力的大小,现在的价格体系基本维持在两个层面,一种是以国内厂商为代表的普及性产品,价格根据医院的规模和所上系统的多少基本在几万到几十万的水平,并有缓慢上涨趋势,一种是以国外厂商为代表的所谓高端产品,价格在上百万的水平,新加坡一家公司更喊出低于800万不卖的价格,但国外的软件虽然理念先进,却明显的水土不服,到现在也没看到一家成功的案例。

5. 从单体HIS到区域化运做的过渡

医保的介入、区域卫生化建设概念的引入,使得HIS系统越来越呈现出区域化运作的趋势,在这方面有不少成功的案例,如北京的康大模式、中联的重庆模式、上海的金士达模式、创业的杭州模式,都是在一个地区成功运做的典范,形成了局部垄断和局部优势,杭州创业更是喊出了:建造中国医院网,实现在一百家城市、3000家医院的联网。

6. 单纯的HIS已不能满足医院的需求,数字化医院呼之欲出

传统的医疗软件被划分为医院信息系统(HIS)、临床检验系统(LIS)、医学影像系统(PACS)等,随着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发展,这样的划分已渐渐落伍,首先是一些边缘系统的出现,如:ICU监护系统、手术室麻醉机系统、血透系统等等,归不到传统的软件划分中去,其次,医院对一体化建设信息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的是能一体化解决问题的软件,再次,软件的内涵也在发生着变化,如,医院信息系统正在从单纯解决收费、工作量统计(MIS)向全面支持医疗,面向医嘱和电子病历过渡(CIS);未来的医院系统将会是一个大的应用平台,全面包含传统的医疗软件,以临床信息为核心,连接各种医疗设备,实现远程医疗和影象传输,实现视频会议,实现办公自动化,实现成本核算和电子病历……从而实现医院的全面数字化,其外延十分广阔,现阶段阻碍这一切的主要原因是标准问题,因为这样庞大的系统不是一两家公司能做的了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医院会出现多家产品并存的现象,这就牵扯到产品互联的问题,在没有标准的前提下,这变成了一个相当困难的事情,虽然已有HL7,但却没有一家真正采用,但不管怎么说,大HIS的概念将是医疗软件的发展方向。

好的HIS产品的标准

根据自己多年从事医疗信息化的经验出发,借鉴众多HIS厂商兴败荣辱的经验,从医院实际的需求出发,赵锋认为一套好的HIS系统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

1. 一定是一套产品化方式的软件,并有一整套好的运做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2. 一定要满足中小型医院流程简单化,多样化的需求,最好能进行产品细分;

3. 一定要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快速客户化的能力,并能博采大家之长,因为将来换系统是主要的实施形式;

4. 要有明确的市场定位,是高端、中端,还是低端产品,因为没有一套产品是对所有用户都能适应的;

5. 要有区域卫生化和医保及院际互联的概念,他理解的区域卫生化现阶段要达到的目标其实很简单,就是:中心办公自动化系统+报表系统+医院HIS;

6. 医院系统如此的庞大,任何一家公司都不可能全面顾及,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专注一点,做出自己的特色,并留有同其它产品互联的接口。

医疗信息化市场前景良好

赵锋说:“我个人比较看好医疗市场,尤其在我国加入WTO之后,大量外资引入,民营医院大批出现,这些医院更加看重医疗服务的质量,有更多的个性化要求,他们自身在推进医院信息化方面更加积极主动,这无疑是个良好的机会。目前在跟我们合作的医院中有一半都是民营的。”

虽然医疗信息化市场前景一片灿烂,但是众多HIS厂商能否抓住机遇、迎头而上,自己的技术实力是关键。就像前边已经谈到的那样,必须要有好的HIS产品。赵锋表示,现在国内有一些做的比较成功、在业内口碑比较好的厂家,通过和这些成功厂家进行技术合作来提升自己的技术实力,这是一条很好的发展道路。他说,他所供职的融汇公司就是走了这条道路。为了使自己的HIS产品更出色,融汇公司与国内著名的HIS厂商中联合作,进行HIS产品推广。这种产品在国内客户的数目已经达到500余家,该种产品解决了一直困惑HIS厂商和医院的客户化问题,通过参数化配置和应用工具解决了医院的流程变更、统计需求变化等一系列客户化问题。赵锋认为,一些刚起步的公司可以借鉴一下这种发展的路子。

上一篇:常用算法下一篇:中心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