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渗透范文

2024-07-25

品德渗透范文(精选11篇)

品德渗透 第1篇

一、尊师教育

教师对学生的学识与人格甚至是一生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加强尊师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同时也是学生进行人际交往与交流的重要内容。古语云:“国将兴, 必贵师而重傅。”尊重教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尤其对于师范院校的学生来说, 加强尊师教育更有其必要性与重要性。

首先, 师范学校的毕业生大部分要走上教师职位, 加强尊师教育势在必行。他们只有尊重教师, 才能正确地看待这个职业, 对教师形成正确的认识, 日后走上工作岗位, 才能全身心地奉献给教师这个职业, 热爱教育事业, 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其次, 讲究方式方法, 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独立意识, 尤其是这个信息多元的开放社会, 学生的情况更为多样化、复杂化, 这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作为教师, 我们要成为学生的表率与榜样, 要以一颗宽容之心、包容之心、热爱之心来对待学生, 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与方法, 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 站在时代的前沿, 要让学生从教师身上看到更多时代的影子, 看到更多的流行元素,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与爱护, 感受到教师渊博的学识与高尚的人格魅力。不仅要真诚地关心每一个学生, 对学生充满信任与期待, 更为重要的是尊重学生的人格, 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 多与学生交流, 在不断的交往中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与喜爱,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正确地认识教师这一职业, 同时对于学生的人际交往也有很大的帮助。

二、爱校教育

如果说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 那么学校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同样至关重要。学校是一块静土, 是传授知识、提升技能、净化心灵、提高修养的重要场所。然而在现实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 许多学生表现出对学校的诸多不满, 这会给学校的建设尤其是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 在师范类院校中我们要加强爱校、爱家、爱国教育, 要让学生以校为荣, 热爱学校, 这样学生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学校的温馨, 才能真正地融入到学校的学习生活中来, 才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对院校的扶植力度, 各院校也非常注重学校软环境与硬设施的建设, 不论是办学条件、基础设施、教学环境、生活环境还是人文环境都有了很大的改观, 更加注重体现人文关怀与学术氛围, 更加突出学生的需求。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 形成正确的舆论向导, 让学生爱上学校。在实际中我校非常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 利用学校的文化长廊、宣传栏等加大宣传力度, 体现先进的办学理念, 优化育人环境, 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让学生身在校园内, 可以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氛围, 产生身心愉悦之感。另一方面组织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 使学生真正融入到学校的建设中来, 以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让学生感受良好的校风, 感受学校的软环境, 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也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机会来了解学校, 增强学生的荣誉感、使命感与责任心。

三、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见到了太多的冷漠与无情, 我们要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只有学会感恩, 怀揣一颗感恩的心, 才能乐观生活, 积极工作, 才能感受到生活的真善美。因此, 我们要加强学校、家庭与社会的联系, 相机进行感恩教育的渗透。首先, 学会感恩父母。父母为子女倾注了太多的心血, 付出了太多。但是在物欲横的现代社会, 许多学生只是一味地向父母索取, 他们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教师要让学生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与期待, 要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父母的伟大与无私, 用心来体会父母的艰辛, 让学生学会感恩父母, 回报父母, 尊敬父母。其次, 感恩身边的人。我们并不是独立于社会之外而单独存在的, 我们生活在一个大社会、大集体里, 与人交往处处存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他人的帮助。我们要让学生学会互帮互助, 学会感谢身边的每一个人, 包括大自然, 要在学生的心中播种下善良与纯真的种子,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增强责任感, 与他人和平共处。

四、诚信教育

诚信是为人之本。人只有讲诚信才能立足于社会, 才能成就一番事业。诚信缺失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许多人为了个人利益而置诚信于不顾, 各种欺骗、欺诈行为时有发生, 虽然这只是个别现象, 但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加强诚信教育, 讲诚信守诚诺, 这是当前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师范院校我们不要认为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辨是非的能力, 而忽视诚信教育, 相反诚信教育无小事, 在任何时候都要加强。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求知, 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正所谓教书育人, 二者不可偏废。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本着从大事着眼, 小事着手的原则, 从学生的现实生活抓起, 从一件件小事抓起,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与失信所带来的损失与影响。这样将诚信教育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更能加强学生的认知, 更能让学生知羞耻, 懂荣辱、信守承诺、言而有信。同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辩论, 让学生深入生活, 多方收集守信与失信的相关案例, 再加入自己的见解, 在正反双方展开激烈的讨论, 在学生的唇枪舌剑中让学生深刻感悟诚信的重要性, 使学生真正将其进行内化, 形成自身的自觉行为。

小学品德德育渗透总结 第2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处。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指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告诉我们:在素质教育中,应该使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使他们主要在思想道德、能力、身体、心理等几个方面形成一些列优良的素质。这些主要发面的素质基本上都包含在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和学会学习三个大方面。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儿童在品德与生活科教学上应着重在“三条轴线”“四个方面”。三条轴线是

1、儿童与自我

2、儿童与社会

3、儿童与自然 四个方面是:

1、健康、安全地生活

2、愉快、积极地生活

3、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4、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所以,品德与生活一科的德育渗透主要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其中包括:

1、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2、真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

3、自信、诚实、求上进。

4、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

5、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遵守纪律。

6、乐于参与有意义的活动。

7、保护环境爱惜资源。

因为老师们坚持不懈地开展德育教育,所以同学们经过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具备了道德判断能力,日常生活中能以正确的道德标准指导自己的行为习惯。

正是因为德育的层层深入、长抓不懈,所以学生是非观念明确,爱憎分明,初步养成了良好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学风较好,为今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情感渗透研究 第3篇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大环境下,教师要在完成思想品德教学任务之外,践行思想品德教学理念,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达成思想品德教学目标。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渗透情感,因为这是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方法。下面我就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情感渗透进行研究。

在以前的应试教育大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十分枯燥乏味,无法达到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目的,因此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情感能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体验道德教育,了解社会对当代学生的要求。

一、情感渗透的内涵

1.情感渗透的概念。

情感渗透是一种以思想品德理论知识为基础,将道德教育中的自强自立、尊敬长辈等优良品德融入知识讲授的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渗透情感,活跃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氛围,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另外,教师要明白,情感教学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情感的原因。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内容包括思想品德教育、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教育、科学基础知识教育等。思想品德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学科,其重要性不亚于语文、数学、英语等主科。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师教学方式落后,思想品德教学枯燥乏味,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因此,教师要优化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情感。

在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只重视对学生知识的灌输,不重视理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这就会使学生忽视对思想品德理论知识的实践。为了发挥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实践作用,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渗透情感,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陶冶学生的情操。

因此,在初中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尚未定型之前,教师要注重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情感,引导学生学会处理生活问题。

二、情感渗透的方法

1.合理运用教材中关于情感教育的内容。

培养学生的品德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目标之一,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赞美祖国,传递关爱他人、自强不息等情感信息,以促进情感渗透。

例如,在教学“为坚强而喝彩”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列举名人事迹,延伸教材知识,引导学生明白生命的意义,热爱生活。

2.有效运用多媒体设备。

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是以板书和教师讲授为主的,这会导致思想品德教学枯燥乏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列举大量的事例。但如果教师不注意事例的呈现方式,就无法取得预期效果。

3.开展课后实践。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就要求教师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情感,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将情感渗透到课外。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包含大量有关责任感、奉献精神、团队意识等情感教育内容,如果教师在教学这些内容时,不贴近生活实际,就会使学生脱离实际、远离社会。当今已不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时代,因此教师要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时代感,加强情感渗透力度。对此,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契合教学内容的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思想品德教学的真谛。

初中思想品德德育渗透教学策略 第4篇

一、以生为本, 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思想品德渗透教育

1. 以生为本, 确定思想品德课的思想教育渗透任务

初中生正是长身体, 思维活跃, 自主意识强, 但是人生观、世界观还尚未真正形成的时期。因此, 思想品德课堂要建立“大德育”的观念, 充分利用教材, 针对学生的思想现状, 进行各种教育活动。首先需要教师做的, 就是通过各种活动以及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切实掌握学生的思想现状, 针对学生的现状制定相应的德育任务, 并努力通过思想品德课堂进行有效渗透。

2. 坚持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导向功能, 融德育教育于日常教学中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是帮助学生解决生活烦恼, 学生的成长中遇到的种种问题, 并要在学生成长中成为导向,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以及人生观。因此, 教师要结合思想品德课堂, 注重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 通过各种活动, 加深学生的内在的情感体验, 让学生与课堂、与文本、与教师的讲解产生强烈的共鸣, 这样的课堂才真正能够感染学生。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思想品德课堂敞开心扉, 真正获得灵魂的升华。

二、春风化雨, 润物细无声

1.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要和学生的生活情境紧密相关, 教师要寻找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教学内容之间的结合点, 实现高效课堂。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引入课堂, 让学生在相应的教学情境中得到情感的激荡, 得到感情的共鸣。如在苏教版初中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克服逆反心理》的教案中, 教师首先采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视频《成长的烦恼》, 视频中小明的行为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共鸣。在这种情境下, 教师请同学们一起分析逆反心理的明显特征和危害, 让学生反思自己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逆反心理, 并通过合作交流, 掌握调试逆反心理的方法和技巧。学生通过案例分析, 结合自身的行为, 更好地把握了逆反心理的危害, 能够自觉调试逆反心理, 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很大的帮助。

2. 课堂巧妙提问, 曲径通幽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与学生思想的连接点, 采用巧妙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自觉敞开心扉, 并通过机智、幽默的语言构建精彩的课堂教学,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在课堂上巧妙提问, 缩短教学材料和学生认知之间的距离, 让学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 通过生动的视频、美妙的音乐以及教师的循循善诱, 变被动接受到主动认可, 从而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进行情感渗透

1. 紧抓教材, 寻找合适的教学资源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是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主阵地, 教师要认真备课, 积极思考, 采用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寻找合适的教学资源, 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如苏教版初中政治思想品德八年级《孝敬父母长辈》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方面结合孝道让学生感知到反哺父母的爱, 是每一个青少年应尽的责任, 另一方面结合《妈妈, 洗脚》的广告让学生明白“权利和义务”的重要性, 从而在心底敬爱长辈。

2. 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世界观形成的教育

初中德育教育要紧紧依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课堂, 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如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时事政治是考试的组成部分之一, 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关心国内外重大时事, 进而引发学生深入的思考, 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四、开辟第二课堂, 升华学生的道德情感

开辟第二课堂, 初中生正是处于情感多变的时期, 紧靠课上的引导是远远不够的。因此, 教师要善于开辟第二课堂, 通过课外活动帮助下学生将所感悟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内在情感, 延伸德育教育。如教师可以开辟专题调查、主题演讲活动等进行德育教育。如苏教版初中思想品德八年级《孝敬父母长辈》教学完成后,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母爱似海, 常驻我心”的专题演讲, 进一步感悟父母之爱, 懂得孝敬长辈。

总之,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思想状态, 采用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式进行德育渗透。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知识的构建过程, 更要关注学生发展智能、感悟人生、健全人格的过程。另外, 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 教师要有效把握教学时机, 进行有组织地引导和调控, 确保学生能够自主进行思想品德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刘柱刚.多媒体在思想品德课堂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年12期

[2]宋淑红.有效地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作用[J].新课程学习 (上) .2011年05期

思想品德课德育渗透计划 第5篇

明光市旧县中学郑建

加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根据这样特点,制定本学期德育工作计划。

一、说服教育

说服教育法是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方法,它主要就是通过讲解、启发,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对学生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在日常教学中,我经常采用“集体讲解法”,“个别谈话法”。“集体讲解法”就是通过各种集体活动的形式,结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向全班同学讲解道德行为规范。通过道德知识的传授,丰富学生的道德知识,使之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二,情感陶冶

情感陶冶法就是创设一定的道德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感悟、体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品质。我在具体的实践中感受到优良的班风能充分地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它的熏陶,感染和同化,引起情感的共鸣。

三,实践锻炼法 学生品德的养成,无论是道德认识的提高,还是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一定的实践活动。因此,我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各种课外活动,比如学雷锋做好事,家庭日常生活等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榜样模仿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它可以是古代的一些英雄人物,也可以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些感人事例。可以要通过组织读书,看电影等方式让学生明确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充分发挥英雄人物的榜样作用。

总之,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中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方式和方法才是有效的,因此,加强中学生思想品德修养,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才能促进学生良好道德素养的形成。

在化学教育中渗透品德教育 第6篇

一.化学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一个人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立志为建设祖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化学教学中适时插入爱国主义素材,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还有助于确定崇高的理想。

例如在教学《硫和氮的氧化物》一节时,介绍硫单质用途时,可以向学生介绍黑火药。黑火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恩格斯高度评价“火药和火器的应用,决不是一种暴力行为,而是一种工业的,也是经济的运行。”介绍火箭为什么能飞上天时,谈谈载人航天。神州Ⅶ号发射并成功返回,实现了中国人千年太空行走的梦想,使我国成为继俄美之后第三实现天空漫步的国家。此外,我国古代的造纸术,冶金技术都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在现代,我国的化学科技取得了伟大成就。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开创了人类人工合成蛋白质之先河,“三弹一星”的研制、爆炸与发射,都使我国在此领域跃居世界先进行列。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自豪感﹗

再如在教学《纯碱的生产》一节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侯氏制碱法” 。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博士自幼热爱祖国,勤奋学习,在美国留学八年获得博士学位,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毅然回到祖国,建起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永利碱厂。“七七事变” ,天津沦陷,日本鬼子威逼永利碱厂与之合作,遭到侯德榜先生的断然拒绝。侯先生后来率众到四川,筹建了川厂。在他的艰苦摸索和不断试验下,“侯氏制碱法”终于问世并名扬中外,而且把生产技术无偿公布于世,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1974年,在他生命的最后,立下遗嘱,决定把自己最珍贵的藏书捐献给国家,留给后人作为攀登科学高峰的基石,侯先生一生为科学事业,为国家的建设而献身的精神,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

二 化学教学与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辨证唯物主义的各种观点是在研究物质运动规律的过程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将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渗透到化学教学中,不仅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自然观,而且还能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这无论从学习知识的角度,还是从发展能力的角度来看都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在教学《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表》一节时,可对学生进行“量变引起质变”的教育。以第三周期的元素为例,原子核内质子数从11递增到18,元素性质相应变化如下:11号钠为非常活泼的金属元素,12号镁为活泼的金属元素,13号铝为较活泼的金属元素,14号硅为不活泼的非金属元素,15号磷为较活泼的非金属元素,16号硫为较活泼的非金属元素,17号氯为非常活泼的非金属元素,18号氩为极不活泼的稀有气体元素。核电荷数和最外层电子数的变化引起元素性质的变化。这说明数量的改变引起质的改变,质变是量变的飞跃。在这一哲学思想指导下,让学生体会到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会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学习上同样如此,不能急于求成,应该稳扎稳打,夯实基础,滚动提高。

再如在教《烃的衍生物》时,可以对学生进行“内因与外因关系”的辨证思想教育。甲醇和乙醇都是醇类同系物,但前者不能发生消去反应,后者却能发生消去反应。而乙醇发生消去反应的条件是浓硫酸和加热到170℃,产物是乙烯(可作果实催熟剂等) 。如果将上述条件中的170℃改为140℃,则产物将变为乙醚(可作麻醉剂) 。这说明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联系同学们自身的学习也是如此。学习环境的好坏,教师水平的高低等都是外因,内因是学生本身。首先自己想学好,外因方能起作用,学习成绩才能提高,好的条件才能转变为好的素质。

三 化学教育与环境保护教育

环境意识已经成为当代人类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乃至一个人文明程度的重要的标志。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旺盛时期,对中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显得十分重要,中学化学课是向学生渗透环境保护教育的好阵地。

例如在教《硫和氮的氧化物》时,谈到二氧化流,是大气污染物之一,是形成酸雨的罪魁祸首。人吸入二氧化硫,会发生呼吸道疾病,浓度高达一定程度时,会使人死亡,作物枯死等。教师除了讲清课本上关于环境保护内容外,可以举历史上烟雾事件对人类的危害事例。如1948年10月26日清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城大雾弥漫,受反气旋和逆温控制,工厂排出的二氧化硫和烟层扩散不出去,全城14000人中有6000人发生眼痛、喉咙痛、头痛胸闷、呕吐、腹泻,并有17人死亡。伦敦自1952年以来,发生过12次大的烟雾事件,祸首是燃煤排放的粉尘和二氧化硫。 烟雾逼迫所有飞机停飞,汽车白天开灯行驶,行人走路都困难。烟雾事件使呼吸疾病患者猛增。1952年12月那一次,5天内有4000多人死亡,两个月内又有8000多人死去。通过举例,加深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又如,在硝酸工业制法教学中,可以强化NO、NO2等氮的氧化物对大气污染的危害性教育;在硅酸工业中,强化粉尘污染危害性教育;在炼铁工业中,强化高炉煤气含有大量灰尘和有害气体 ,必须经净化处理,以防止污染的教育;强化在炼钢工业中产生的大量棕色烟气含氧化铁尘粒和高浓度一氧化碳,必须净化回收的教育;在石油化工中,强化废水、废气、废渣及海底采油,油船运输等大气、地面和江河湖海的污染如何防治的教育。

在教《大气质量的改善》时,探讨如何改善大气的质量,向学生介绍开发绿色能源时介绍如东建设全国绿色能源县的情况。该县有100多公里海岸线,常年风力比较大。利用绿色能源风力发电,年可供发电有效风时近8000多小时。2004年8月,如东县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我国第一个绿色能源创建县,全国第一个风电特许权示范项目随即在该县开工建设。目前,150台风力发电机已基本安装到位,并陆续并网发电。一期、二期风电项目已经并网发电3.56亿度,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42万吨、二氧化硫1601吨,节约标煤14万吨。项目建成后成为亚洲最大的85万千瓦的风力发电机场,年上网电量将超过81亿度。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目前长三角地区电力紧张的局面,也为大规模发展节能环保的可再生能源积累经验。生物发电也是绿色能源。如东县是拥有150多万亩耕地的农业大县,年产农作特秸秆100万吨。过去每到夏秋收时节,农民到外焚烧农作特秸秆,路人叫苦不迭,有时还引发火灾和交通事故。农民虽然少了事,但这样既浪费了资源,污染了环境,也使土壤板结。2004年,该县建设新生物质发电项目,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全国第一个生物质发电示范项目。经过几年努力,该工程已并网发电,年消耗秸秆17万吨,年发电量1.8亿度。

另外,,还可以组织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完成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如对本地水源,土壤污染情况的调查,进行环境的监测,宣传环保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保责任。

品德渗透 第7篇

小学语文教材选用了大量文质兼美、思想性较强的文章。这些文章运用生动的语言塑造了各种人物的崇高形象, 反映了人物的高尚道德情操, 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 挖掘课文的思想内涵, 让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技能的同时, 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科里亚的木匣》一文是“苏联卫国战争”的一个叙事性故事。课文按照科里亚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挖出木匣的顺序记叙。课文中没有提到“战争”, 但关于战争的句子随处可见。因此, 《科里亚的木匣》这篇课文的时代背景与课文主人公科里亚“埋木匣”、“挖木匣”是密不可分的。教学时教师要交代课文的相关背景, 让学生明白“四年的时间, 科里亚的国家经历了从战争到和平;科里亚的家乡经历了战争, 战争毁坏了家乡的一切, 这就是战争带来的变化。”使学生“知其然, 知其所以然”, 进而激发学生对法西斯的仇恨和对科里亚聪明才智的敬佩。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的结尾段把议论、抒情融为一体, 直接抒发了对叶圣陶先生的崇敬。教学时, 教师可以从作者“庆幸什么、懂得什么”为题, 启发学生抓住重点词, 如“人品与作品堪称楷模”、“这样做”、“这样写”等词语, 让学生结合课文理解“楷模”的含义, 体会作者对叶圣陶先生人品的无限钦佩与由衷的赞美, 触发学生对做人与写作的认同感。

二、关注学生, 构建和谐的课堂文化

语文课渗透德育的成效与课堂文化建构紧密相关。只有建构和谐的语文课堂, 才能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让学生在追求真理中明白道理, 激发情感, 形成健全人格。因此, 教师要用心有情, 这是语文课渗透德育的催化剂。用心, 就是有爱心、真心, 对教育衷心。爱是教育之魂。教师对学生饱含深情的爱, 能以心灵塑造心灵, 以人格影响人格。有情, 就是要有激情。有激情, 才能够感染学生的情绪, 调动学生的想象, 激发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得到情感的熏陶。课堂上, 教师的爱心主要体现为尊重并关爱学生、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教师的激情主要表现在教学语言的语调、语速、节奏变化, 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教师表情和体态变化等方面。课堂文化作为课堂活动的一种客观存在,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灵。和谐的课堂文化, 给人以积极的心理暗示, 引导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教师首先应创建整洁、有序的课堂环境, 体现积极向上的精神;其次, 要形成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同时, 获得情感的满足, 从而充满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再次, 教师要尊重差异, 鼓励学生合作学习, 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要注重对话, 让学生畅所欲言, 有效激发学生的智慧火花, 并通过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倾向, 在和谐的语文课堂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三、注重方法, 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1. 激情导入。

上课伊始, 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心理, 适时“煽情”, 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情感。如教学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一句话》一课时, 教师以铿锵有力、激情澎湃的语言导入: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 有拼命硬干的人, 有为民请命的人, 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你们认识哪些爱国人士呢?接着教师深情地介绍闻一多, 使学生在教师的介绍中产生对闻一多的崇敬之情, 激发学生学习闻一多作品的强烈愿望。

2. 形象感染。

教师利用多种手段把作品中描述的形象完整鲜明地展现出来, 使学生身临其境, 以“形象”诱发情感, 感染并教育学生。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一文, 对桂林的山水描写很优美,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师可以先出示中国地图, 让学生了解桂林在祖国的位置, 然后再结合课文观看漓江山水的影片, 使学生在有形、有声的画面中直接感受漓江山水的风光之美, 仿佛身临其境, 深刻地感受到祖国河山的秀美,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 故事启迪。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忧国爱民的英雄人物和他们视死如归的动人故事, 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主义诗篇, 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们为民族振兴、祖国富强而奋斗。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丰碑》、《再见了, 亲人》等课文。教学这些课文时, 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 还要结合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故事让学生用心感悟英雄人物的爱国情操, 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4. 品读感悟。

对一些情节感人、语言生动的课文, 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 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讲读课文, 课文真实、具体地叙述了1976年1月首都人民群众聚集在长安街向周总理遗体告别的感人场景, 抒发了亿万群众衷心爱戴和深切怀念周总理的思想感情, 可谓字字有情, 句句真情, 让人如临其境、情不自禁。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 反复朗读, 在感悟丰富的语言中激发情感, 领会周总理伟大的形象、不朽的人格, 获得精神上的洗礼。

四、强化实践, 获得真实生活体验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品德教育 第8篇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品德教育更摆在优先的战略地位。语文学科蕴含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 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 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如在学习《最后一课》时, 让学生了解到主人公小弗郎士面对国家的沦陷, 把自己的满腔爱国热情表现在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上。针对学生普遍重外文轻国文的现象讨论, 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 又该如何对待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呢?给学生以启示, 教育学生爱国并非空洞遥远, 而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 在我们的身边, 这就是爱国的行动。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教育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环保已经成为与人类休戚相关的热门话题。实践表明, 搞好环境保护既要靠管理, 靠科学技术, 更要靠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而学校教育要承担起培养下一代人环保意识的任务, 因此,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有必要结合教材渗透环保教育。如在学习《向沙漠进军》一文时, 首先让学生了解沙漠对人类的危害以及想要战胜沙漠必须付出巨大代价。其次, 启发学生, 土地沙化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是我们人类人为造成的, 那我们人类就得自食其果。再联系实际, 谈谈近两来西北地区发生的“沙尘暴”给人类造成的巨大危害, 然后再启发学生为了我们人类以后不再遭受土地沙化之苦, 我们该如何做呢?引导学生从我做起, 从一点一滴做起, 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使之真正成为全社会的共识。那么, 我们的唯一家园———地球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集体主义精神教育

现代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 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父母的精心照顾、培养教育使他们有聪慧能干等优点;但同时也滋生着个性强、突出自我和娇纵任性等缺点, 尤以自我为中心表现特别严重。在教学中, 怎样让学生懂得个人服从集体的协作关系, 要有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观念呢?在学习《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时, 先让他们整体感知内容:一群斑羚被逼上伤心崖, 陷入进退维谷的绝境, 老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 心甘情愿的选择死亡, 让年轻斑羚获得新生;借此, 启发学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我们需不需要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呢?让学生与之相比较, 谈认识, 从而让学生明白我们的生活的的确缺少不了这种团队合作、自我牺牲和集体主义精神。

四、语文教学中渗透谦虚上进教育

韩愈强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阅读好文章, 就是和大师对话, 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社会阅历有限, 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言外之意, 这就要求老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蕴含在文中的深层含义。如庄子的《两小儿辩日》要求教师要适时准确地加以引导, 并拓展开去, 让学生明白:学无止境;人活到老学到老;天外有天, 人外有人的道理, 唯有如此, 方能不断进步, 受益无穷。

五、语文教学中渗透责任感教育

一个人富有强烈的责任感是有所作为、事业成功的基本因素之一。如果学生缺乏责任感, 就难以担负起时代、国家赋予的重任, 而起重要作用的正是学校的教育。但现实生活中有的学生出现了话不由衷、不负责任的言行, 作为语文教师, 应把学生的这种不良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里。

数学教学中品德教育的渗透 第9篇

针对这个问题,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数学史方面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数学中涉及很多有关数学的史料, 在讲到有关数学的历史时, 教师要结合数学内容来进行有关数学史的讲解, 而不应只是片言只语带过。如讲到圆周率时, 就应该详细介绍一下祖冲之是经过青少年时期的努力学习, 然后再经过无数次的演算, 在实践中总结出圆周率为π=3.1415926……他的这一成果比西方其他国家早一千多年。同时可告诉学生, 要想做成功一件事, 必须从小认真刻苦学习, 掌握丰富的知识, 在学习中要迎难而上, 只要坚持, 最后一定能获得成功。同时还要告诉他们祖冲之圆周率的发现,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其次还可以通过我国古代数学研究成果的介绍, 对学生进行教育。如我国古代《九章算术》有这样一道古话算题:“远望巍巍塔七层, 红光点点倍加增, 共灯三百八十一, 请问尖头几盏灯?”这是一道结构完整、富有诗韵的应用题, 学生喜欢探索研究它, 启发学生探索以塔的尖头为“1”, 即各层灯数的比为1:2:4:8:16:32:64, 共有1+2+4+8+16+32+64=127 (份) 。

其余层数类推, 在解答这结构美的古算题, 不仅使学生了解古代数学蕴涵着丰富的内容, 而且陶冶学生审美情操。

二、从数据应用方面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数据的应用非常广泛, 现代人的生活、生产离不开数据资料。数学教学就是要学生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据解决问题, 同时, 在讲到数据应用时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讲到土地面积时, 也可以介绍我国领土辽阔, 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 在这些土地上生活着56个兄弟民族, 每个民族都是祖国大家庭的一个成员, 我们必须互相团结、共同进步。又如结合多位数教学, 介绍北京图书馆占地面积17万平方米, 居世界第一位;藏书1400万册, 居世界第五位;珠穆朗玛峰高8848米, 是世界最高峰, 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

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 教师要留心搜集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90周年神州巨变的辉煌成就, 关于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有机会时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通过上述教育内容宣传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坚持共产党领导的教育, 发挥感染陶冶作用, 使学生认清贫穷落后就要挨打, 改革开放才是强国之路, 从而培养学生树立建设四化振兴中华的远大志向。

三、利用几何图形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几何图形也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讲到几何图形时, 也可利用它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讲到长方形时可以利用国旗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介绍五星红旗的含义, 让学生知道各族人民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 中国共产党是我们的指路明灯和领导者, 他带领广大人民过上幸福生活, 我们要热爱党、热爱我们伟大祖国。如教学三角形, 可以出示红领巾, 说明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 它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 教育学生要继承革命先辈的遗志, 勇往直前。

体育教学如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第10篇

一、严格开展队列练习

队列和体操队形不仅是对学生身体姿势和空间知觉的基本训练, 同时也是一项严格的集体活动。它要求学生在共同的口令下完成协调的动作, 从而培养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朝气蓬勃的集体主义精神, 发展反应迅速、动作准确和协调一致的应变能力。

二、耐心进行思想教育

体育课的特点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特征。由于学生各自的身体素质、体能和意志不同, 往往在练习过程中, 有的学生存在着畏难的情绪, 如怕苦、怕摔、胆怯等一些现象, 特别是在跳高、跳山羊、技巧、单杠动作等难度较大的练习中更加突出。出现这种情况之后, 我针对学生各种不利于练习的心理, 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在练习中, 要以热情的态度关心帮助学生完成动作, 使学生减小畏怕的情绪。通过不断反复的练习, 学生终于有了克服困难的信心, 然后进一步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吃苦耐劳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思想意志品质, 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世上无难事, 只怕用心人”的含义。

三、精心设计体育游戏

体育游戏是学生们最喜爱的一项综合性的体育活动, 如做“猎人打猎” (用投排球来代替猎枪) 游戏, 不仅能发展学生投准和躲避能力, 更使他们能发扬集体主义精神, 做到互相协作、团结一致, 为集体争取多打猎物而努力。例如, 做“胯下头上传球”游戏, 则能培养学生机智活泼、团结负责、乐观进取的优良品质。但由于各种游戏的手段不同, 其所受到的思想教育要求也不同。

四、关心器材收拾

课前整理场地, 领取器材和课后收拾器材, 是引导学生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的重要契机。例如, 在上课之前, 老师叫学生们搬运器械 (如垫子) 时, 要求学生不许拖、拉。领取的器材 (如篮球、排球、羽毛球拍、乒乓球拍) , 不许用脚踢、不能扔等等, 发现有不爱护公物的现象应及时教育制止, 对于那些热心协助老师整理场地的同学应给予当众表扬。这样, 不仅对保护学校体育器材有好处, 而且使学生们养成了热爱劳动和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

总之, 体育教学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支持和推动它, 使它在学校教育中有更大的作用。

浅析小学语文中品德教育的渗透 第11篇

我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十几年,尤其是高年级教学时间较长,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十分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下面我就以六年级第十一册的几篇课文为例,介绍一下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如何进行品德教育的。

在讲述《桂林山水》一课时,当我以满怀激情的语调朗诵这篇课文时,学生确实被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吸引住了,并深深地陶醉于那种美景如画的境界中。此时,品德教育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我就紧紧抓住时机,开始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桂林山水景色美吗?”学生齐声回答:“美。”我又问:“读了这篇文章,你们面对这样美的景色,想说些什么呢?”这时,我班的高毅佳同学说:“桂林山水美如画,我为我们祖国有这样的美丽景色而感到无比自豪。”刘旭同学说:“桂林山水景色太美了,我一定要努力学习,长大后一定要到桂林去,去欣赏那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王彦同学说:“桂林山水景色确实美,那么在祖国的其他地方还有没有这样秀丽的风光吗?老师,请给我们讲一讲吧。”接着,我就给他们讲了祖国很多名胜———苏州园林、杭州西湖、安徽黄山、“五岳”等。学生听着,不禁发出了“啧、啧”的赞叹声,恨不得自己马上就到那里去。于是我又兴奋地说:“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是东方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我们的骄傲!祖国有许多令我们向往的地方,我们只有从小多学知识,学好知识, 掌握本领,长大才能到祖国各地去,到祖国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去, 去建设它们开发它们,让它们焕发出更加美丽的色彩。”学生听后不禁连连点头。这节课不仅使学生欣赏了祖国山河壮丽之美,更使他们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增加了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而学习的信念。

如果说《桂林山水》这篇课文使学生感受到了祖国的山河壮美,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而《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课文又使学生在加强组织纪律性方面受到了良好的熏陶。

《我的战友邱少云》讲的是抗美援朝时,志愿军在攻打敌军391高地的战斗中,我志愿军某部战士邱少云为了隐蔽潜伏,严格遵守革命纪律直至在烈火中壮烈牺牲的感人事迹。在讲这篇课文时,学生的心情就像大海的波涛一样久久不能平静。尤其当我讲到“这时候,严格遵守革命纪律的邱少云只要从火里跳出来……”到“这位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学生的情绪波动起来,有的学生脸上露出焦急之情,有的学生露出担心之意,还有些学生非常伤心。于是我抓住机会,开始启发诱导学生:“同学们,邱少云叔叔在烈火中壮烈牺牲了。此时此刻,你们想对他说些什么呢?”我的话音刚落,张扬同学含着热泪说:“邱少云叔叔你不会白白牺牲的,我们一定以你为榜样,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将来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张浩同学说:“少云叔叔,您生得伟大,死得光荣。”佳月说:“邱少云叔叔,您的死比泰山还重。”张帅说:“叔叔,您那遵守纪律的伟大精神和崇高品质会永远激励我前进。”听了学生的发言,我联想到我班目前课堂纪律差的情况,趁热打铁,接着说:“同学们,邱少云叔叔在遵守纪律这方面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纪律对志愿军来说,就是胜利的保障;纪律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学习好的保障。那么在我们平时上课时,你们又是如何遵守课堂纪律的呢?”听了我的话,教室里立刻安静了下来,大多数学生都低下了头,默不做声。有些学生脸上露出羞愧之色。见此情景,我以期待的目光说:“同学们,既然学了这节课,你们应该谈一下自己的体会,也算是自我剖析或今后的打算,要勇敢些,怎么样?”这时我班平时纪律最差的王莹同学说:“老师,以前我上课总爱回头,东张西望,手里拿着小刀,铅笔之类的东西,不认真听讲,经常挨老师批评,学了邱少云叔叔的事迹后,我一定要改掉这些坏毛病。”接着,曹雨晴同学说:“我上课听讲的时候总爱走神,有时老师提问题,还不知问题是什么,以后上课我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专心听讲。”高瑞同学说:“我上课是总爱搞小动作,小声说话,影响了课堂秩序,与邱少云叔叔比,现在觉得自己太不应该了。”小月说:“上自习课时,我总爱串桌影响了周围的同学,希望老师看我的实际行动。”还有很多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于这些学生的自我剖析,我给予了充分肯定。

自从这节课后,我班的纪律比以前好多了,再也听不到室内的“嗡嗡”声,这无疑是这节课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结果。

如果说《我的战友邱少云》给学生上了一节遵守纪律的教育课,那么《只有一个地球》这篇科普文章又使学生受到了一次“要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良好教育。

通过学习《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学生从中领悟到了地球是人类的唯一星球,并且知道了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由于人类随意的毁坏和破坏,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态灾难。在此基础上,我接着讲:“同学们,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现在不但我们国家提倡保护地球,甚至整个世界都行动起来,提倡全人类行动起来,保护地球。联合国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那么我们作为新世纪的小主人,在爱护地球,保护环境方面应该如何做呢?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这时,学生纷纷举手,齐志佳同学说:“每年我要在我家周围和校园周围栽上5棵树,来美化校园和家园。”吴彪同学说:“在学校里我要做到不乱扔废纸,不折花草树木并贴上宣传画,让全校同学共同来保护学校周围的环境。”袁帅同学说:“以前我对节约认识不够,通过学习这一课后,我才知道淡水对人类多么重要,从今以后,我要节约用水。”高明同学说:“以后不再捕鸟了,要保护那些对人类有益的鸟,并且看到别人捕时要及时制止。”永齐同学说:“我觉得我们班上要成立环境保护小组,监督我们每一个同学,制止乱画乱写,乱倒垃圾的现象,人人争做环保小卫士。”听了学生的发言,我觉得他们对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无形中对他们进行了一次环境保护的教育。

上一篇:干部档案管理下一篇:高层次艺术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