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事业范文

2024-06-12

广播事业范文(精选11篇)

广播事业 第1篇

(一) 必须把握正确导向, 进一步发挥新闻宣传和文化建设的主阵地作用。

正确的导向, 是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生命力。长期以来, 广播电视作为我们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一直是新闻宣传和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坚持正确的导向, 始终是我国广播电视最根本的任务。要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大力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要大力弘扬主旋律, 把握主方向, 坚持团结鼓劲、正面宣传为主, 深入宣传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新面貌、新举措, 深入宣传各行各业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 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注重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特别是面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要第一时间发布真实准确的权威信息, 积极抢占传播制高点, 有效抵制网上错误信息的影响, 压制网络谣言和不实炒作的传播空间, 牢牢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不断增强广播电视作为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二) 必须树立精品意识, 进一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也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的热切愿望。广播电视要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 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 激发创作活力, 提高作品质量, 多出精品力作, 为人民群众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服务, 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需求, 发挥好广播电视引领风尚、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要不断地改进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 按照“三贴近”原则, 深入推进节目创新, 切实增强节目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 真正使广播电视节目入耳入脑入心, 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要结合各自实际, 注重发挥广播电视的特有优势, 精心策划开办一批独具特色的栏目、专题, 努力打造自己的特色品牌, 防止节目过度娱乐化。要以重大事件、重要题材、重要纪念日等为契机, 调动各种积极因素, 充分整合利用资源, 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创作出一批格调健康、愉悦身心、大众喜爱的优秀作品。

(三) 必须坚持技术创新, 进一步提升广播电视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面对网络媒体的强势冲击, 推动广播电视事业的稳步发展, 进一步提升广播电视的传播能力, 成为广电系统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积极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网络化, 利用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 改造传统媒体, 发展新兴媒体, 统筹无线、有线、卫星、互联网等多种技术手段, 努力构建技术先进、覆盖广泛、传输快捷的数字化传播体系, 切实提高广播电视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积极推进广播影视节目内容高清化、传输网络双向化、接收终端多样化, 逐步建立面向多种播出平台、面向多种终端用户的高清节目。积极推进“三网融合”。以现有的有线数字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等网络为基础,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 努力构建新一代广播电视传输网络, 实现广播电视网络跨地区的互通、交换和节目资源的共享, 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更加便捷、更加高效的服务, 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信息服务的各种需求。

(四) 必须强化产业意识, 进一步健全完善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体系。

文化广播影视事业建设工作总结 第2篇

一年来,我股在局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在人员紧缺、资金馈乏的现实中不等不靠,积极努力,不断开拓创新,强化措施,夯实任务,拼搏进取,较好地完成了文化广播影视事业建设的各项任务。

一、2010年工作情况总结

1、文化站建设紧张开展

今年我局在做好去年已建的乾佑、营盘和柴庄3个文化站的后期工作,积极做好今年省市下达我县的瓦房口、九间房、丰北河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一是积极组织协调,制定计划,下发文件,落实任务,将建设任务层层落实到位。二是与各乡镇签订建设责任书,确保建设任务达标如期完成。三是积极协助各乡镇办理土管、住建、发改、环保等前期手续。四是积极协调省市局,争取下拨资金尽快到位,并将资金进行专户管理。目前,三个建设单位的前期保健手续已基本办理完毕,即将开工建设。

2、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进展顺利

经过我局不断努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支中心于今年8月中旬正式挂牌成立,并开始了对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动室的信息资源共享服务。9月下旬开始,省市配备我县8个乡镇的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设施设备已陆续到位,目前正在进行安装准备工作。

3、积极发挥农家书屋作用

我县已建成标准化农家书屋40个,存书6万余册,杂志1200余份,光碟4000余盘,今年又新增加农家书屋85个,存书150930册,报刊杂志2000余份,光碟6500余盘。为了更好地发挥农家书屋的作用。一是积极发挥农家书屋的作用,要求县图书馆制定相应措施,引导农民群众走进农家书屋,借书、看书,使农家书屋真正成为农民致富的帮手,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阵地。二是加强对农家书屋的跟踪管理,定期下乡巡回检查,保证每个农家书屋月服务群众不少于20天。三是注重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并要求图书馆制定农家书屋管理办法,建立管理台帐,使农家书屋借阅经常化、管理规范化,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真正做到管理到位,责任到人。

4、村村通工程建设成效显着

经过我局积极努力和争取,今年省级下达我县的365套9256户村村通设备于3月份陆续运抵我县,为将这些村村通设备尽快发放到偏远山区群众手中,我局工作人员加班加点录入设备信息,以最快速度将设备发放完毕,并培训乡镇文广中心技术人员,成立16个设备安装小组进村入户,为群众精心安装调试设备,使村村通设备安装任务提前完成,我县未出现乱收费及倒卖、盗卖村村通设备的情况,也无群众的举报和上访事件发生,受到来柞检查的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同时我局积极做好以往村村通设备的维修服务工作,一年来,我们尽量做到当天送来的设备当天修好拿走,使群众放心、顺心,我们也安心。一年来共维修村村通设备220多台。在维修过程中,我们还注意积累经验,将每个机器的故障现象及损坏的元件都详细登记,便于进行同类机型的比对,从中找到了好多型号机器的共性问题,从而极大地加快了维修速度。

5、积极建设村级广播室

今年省市分配给我县的广播室设备64套,在接到货后,我局工作人员立即通知各乡镇文广中心负责人到局事业股办理各项手续,当场组织培训技术人员,夯实责任,落实工作任务,并在11月底全部安装到村组。由于省市分配给我县的设备数量有限,原已建村广播室设备较为落后,许多村组要求更新设备或重建,为缓解此矛盾,我局通过研究,已向省市打报告,争取更多的村广播室设备,继续完善村广播室建设工作,力争在2011年,让各乡镇村级广播室达到98%以上。

6、高度重视,做好了**梁发射台和**山调频发射台的管理和维护工作

由于人员退休,**梁广播电视发射台和**山调频发射台人员不足,使两台的正常工作受到影响,我局及时从乡镇抽调人员补充空缺,保证了两台广播电视发射正常运转,我局还积极组织两台的工作人员学习广播电视发射台设备的管理条例,在设备出现故障时,我局即时组织专业维护人员进行维维修维护。**山调频发射台值机室的修建工作也正在筹备中。

7、高度重视安全播出工作

为了确保我县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我局在上海世博会、亚运会、重大节庆日、五·

一、十·一期间,即时启动了我县的安全播出应急预案,做到政令畅通,责任层层落实,消灭了各种不安全因素。网络公司、电台、电视台、各乡镇站**排有专人值带班,网络公司安排了线路巡查人员,特别是加强了机房的值班工作,安全播出领导小组成员手机24小时开机。由于我局在安全播出方面工作到位,措施得力,防范及时,全年未发生任何安全播出事故。

8、确定2011年重点建设项目计划

近年来,我县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大幅提高,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明显改善。为使我县文化广播电视事业持续发展,根据我局十二五规划,经局班子会议多次研究,安排专人认真梳理,最终确定2011年文化广播影视重点建设项目和重大前期项目。其中2011年重点建设项目是: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瓦房口乡、九间房乡、丰北河乡)和数字电影院建设,2011年重大前期项目是:重点镇综合文体中心建设、广播电视演播大厅建设、20户以下自然村村村通建设、剧团排练厅建设、文化图书大楼建设、乡镇文体综合广场建设和民俗文化及文物博览馆建设。

二、2011年工作设想

1、做好瓦房口、九间房、丰北河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建设工作。

2、积极落实“**广播落地**”工程项目建设。

3、继续做好**梁广播电视发射台和**山调频发射台的管理和维护工作。

4、加强对乡镇文广中心的管理和技术指导。

5、继续做好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6、做好2011年村村通设备的争取工作。

7、继续扩大广播室建设成果,拟再建村级广播室10个。

8、对**山调频发射台信号线路进行升级改造。

广播事业改革发展之我见 第3篇

作为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的蒙汉语广播,在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党中央才在本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期间大力实施广播电视“西新工程”。在我区广播事业发展刚刚取得可喜成绩的时候,如何在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中搞好广播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是值得每一个广播人、每一个宣传思想战线上的工作者、每一个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决策者认真思考的问题。

笔者认为在广播事业的改革发展中应着重考虑这样几个问题:

一.广播这一媒体有别于其它媒体的特点是什么?怎样才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充分地发挥好广播媒体的特点和优势?

二.广播不是报纸的有声版,也不是电视音频内容的重复播放,作为纯音频媒体,广播有着自己的内在节目规律和制作播出要求。

三.鉴于广播媒体的特点,我们应制定正确的政策,确保广播在改革进程中不被弱化,不被边缘化,不再像上世纪80年代那样在电视的强烈冲击下滑入低谷。

四.应对区、盟(市)、旗(市、县)三级广播电台的广播体制机制、人员编制需求、经费投入需求、设备更新需求等关键性问题进行充分地调研,在此基础上,制定出较为完善的改革方案和配套政策。

如何让地方广播事业走向复兴之路 第4篇

关键词:广播事业,创新,发展

近年来,随着电视、网络等新媒体的日益发展,被誉为党的喉舌、百姓文化生活重要支柱的广播事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瓶颈,县级广播电台陷入了尴尬的局面,如何能够摆脱困境,开创广播事业新局面,已经成为县级广播电台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以磐石人民广播电台为例,对目前广播电台存在的问题及如何解决提出建议。

1 县级广播事业发展现状

由于各类新兴媒体的兴起,广播听众群体大部分流失,特别是青少年听众的流失更为严重。目前,广播的现状给培育新的听众群体带来太多各方面的制约,县级广播电台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以磐石人民广播电台为例,全台现有采编播人员12人,其中副主任2人,编辑1人,导播3人,主持人3人。正式在编人员7人,其余全部为招聘人员。直播节目涵盖了新闻、娱乐、音乐、民生等七大板块13个栏目,但贴片节目仍占很大的比重。

2 县级广播电台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磐石广播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从竞争环境看,广播受电视、报纸和新媒体的冲击较大

多种媒介之间的竞争压力致使广播的生存困难。近年来,广播电台一直处于维持状态,各乡镇有线广播功能基本丧失。从这些情况可以看出,广播的喉舌地位已相对弱化。

2.2 专业人员短缺是限制广播发展的主要原因

磐石人民广播电台目前只有3位主持人,要负责8小时的直播节目,每名主持人每天要直播近3小时,除此之外,还要负责节目的编排、采访,工作量非常大,大都疲于应对,因此广播节目质量很难得到保证和提高。

2.3 设备老化导致节目播出质量下降

广播是一个重装备、高投入的行业,广播事业发展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投入。由于有线电视网络划拨到传媒以后,广播电视台收入明显减少,导致广播更新改造设备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设备严重老化,已不适应数字时代要求。磐石人民广播电台从直播间到录播间再到导播间,所有设备基本上是2002年购进,虽然2014年进行了更新换代,但仍然是数字与模拟共存,并没有完全达到数字化标准。据了解,一般情况下,广播的整套设备最多使用不能超过10年,超期服役对广播安全播出、安全传输都存在潜在的隐患。

2.4 经济基础薄弱,广播事业停滞不前

广播电台的主要经费来源是依靠广告创收。磐石人民广播电台一年的广告费大约在10万元左右,而人员开资一项每年就需要20多万元,再加上设备维护和其他日常支出,每年额外要负担20多万元。收入少,设备得不到更新,很多工作无法开展,导致广播事业发展缓慢。

3 广播电台发展改革的建议

3.1 通过广播专业化创新锁定市场

就磐石广播发展来说,要创建磐石广播自己的品牌,可以效仿其他广播电台,如长春交通之声,东北亚音乐台,他们都拥有较为固定的受众;对象明确,使广播又能从确定的目标受众群体中及时获得各种信息,有针对性地调整节目,形成良性循环。

3.2 通过服务创新赢得市场

广播服务创新的核心在于广播从业者将自身从以往的“传声筒”转变为“精神产品的制造者”,使广播媒体真正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3.3 创新管理机制,实现广播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突破现有管理模式,以目标管理模式为核心,还要建立一套对节目制作、播出环节、广告经营、费用支出、人员使用进行科学调控的管理机制,具体可分为:岗位细分和人员竞争上岗;有效的管理控制系统;明确的激励机制;培训、教育体系。其次,要着力加强文化建设,提出广播电台品格,标榜广播电台精神,用积极的文化理念凝聚力量,统领员工的思想行为。

3.4 提高节目质量,创新广告经营,实现广播的最大经济效益

就目前来说,广播要想实现健康良性发展,广告收入是必要条件。而要实现广告创收,节目质量是必要保证。只有节目质量过关,才会有听众,才能提高收听率,才能吸引广告投入。此外,广告要有高收益,必须有一支强大精干的广告队伍。同时也要考虑多样性广告战略,比如竞标、时段组合、价格浮动等,增加广告收入。

3.5 借力新媒体,拓展广播生存空间

新媒体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传统广播的消亡。通过网络媒体,磐石广播电台尝试了与磐石在线网站合作进行网络直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逐渐扩大磐石广播的知名度。

4 结语

面对今天的信息时代,广播电台首先应该找准广播事业在多元化竞争市场中的位置,其次应该明确自己的任务,正确发挥导向作用,提高自己的宣传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广播节目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之有一个更好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十二五”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规划 第5篇

为了加快全区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步伐,推动全区广播电视事 业全面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根据《定西市安定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全区广电事业发展回顾

“十一五”时期,广播电视工作以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为基调,以创品牌栏目,出优秀节目,提升收视率为目标,坚持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充分发挥广播电视 的舆论导向和监督作用,紧密结合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重点,创 造性地开展工作。推出了一大批有思想、有深度、有影响的宣传 报道。全面反映了全区各条战线科学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新 成果,为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一)重要会议和重点工作宣传及时准确。围绕贯彻全区重要会议精神和落实重点工作,突出宣传马铃薯、畜草、劳务、早作高效农业等特色产业开发以及项目建设、工业建设、城镇建设、招商引资等重点工作取得的成就,展示社会事业、民生改善、平安创建、党的建设取得的成就,精心策划,超前安排,积极开展战役性宣传。年播出新闻稿件1600多篇,社会评论文章370多篇,新闻摘要1400多条,监督性报道50多篇。先后制作专题片50多部,共播出专题稿件4600多篇。

(二)对外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坚持定期走访定西电视台、定西日报社、甘肃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及时报送新闻节目,加强外宣通联工作,扩大社会影响力,提高外宣通联稿件的质量。每年在省、市级媒体播出稿件200多篇。

(三)着力制作新栏目,不断提高自办节目的质量和水平。五年来,电视节目和广播节目开设《全区项目建设回眸》、《区政 府10件实事办理》、《作风建设年活动》等专题栏目26个,播发新闻节目300多篇。

(四)加大稿件创优力度,提高新闻采编播制水平。累计向 省、市新闻媒体选送稿件658件,向市级报送创优稿件118篇,获奖65篇。其中,«总书记二访大坪村》、《温总理来到咱农家》获省级一等奖;«温总理的土豆情》获省级二等奖,«农村妇女韩玉芳依靠劳务输转坐上了飞机》、《为了总书记的嘱托》、《电视进万家工程让贫困群众看上了彩色电视》、《全省首小循环经济园区在定西启动建设》等获市级一等奖。

(五)广播电视事业建设卓有成效。一是广电中心综合楼建设项目。该项目总占地面积4463.15平方米,建写在面积4660.07平方米,总投资982.85万元,其中列入灾后重建资金600万元,已全面完成主体工程建设任务。二是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共建成20户以上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1195个点,21196户,涉及19个乡镇,总投资720.66万元,覆盖约9万多人口O三是中央农村无线覆盖工程。投资87万元,完成了高峰转播台的维修改造任务,对原房屋进行了维修改造,对原有设备全部进行了更换。四是有线电视通达乡镇工程。完成了内官、晚口两乡镇有线电视延伸工程,覆盖农户3000多户1200多人。目前,全区广播覆盖率达88.1拢,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2.73%。

二、“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率先科学发展,加快经济转 型,建设首善之区”的战略部署,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推动广播电视工作发展转型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重点,解放思想、增强活力,开拓创新、壮大实力,不断增强广播影视舆论引导能力,全面展示全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不断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基本原则

紧紧围绕全区中心工作,坚持“三贴近”原则,以不断提高节目质量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为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坚持正确 舆论导向,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

广播影视舆论引导能力显著提高。将安定区广播电视台、广播电台建设成为技术先进、信息量大、覆盖广泛、影响力强的新闻媒体,舆论宣传主阵地作用更加凸显。将新闻报道的着力点放在区委、区政府对各项工作决策运筹过程上,向人民群众在第一时间传递好、报道好决策的背景、内涵、实施情况和成果。从群众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开掘群众密切关注的信息。

全区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3%,力争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实现一个行政村一个月放映一场数字电影的目标。

---不断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建立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过硬的广播电视工作队伍。

---制作一部有较大影响的电视专题片。

---培养若干名在全市范围内叫得响的记者、编辑、播音员、主持人。

创优节目多个获省级奖励。

---创办市内名牌栏目。

---加强事业建设,保证优质、安全播出。

---经营创收每年递增· 2015年达到40万元。

四、“十二五”广播电视重点项目

一是20户以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积极争取实施好 20户以下自然村“村村通”工程,进一步扩大广播电视在农村的 有效覆盖范围。“十二”时期,全区计划新建20户e以下自然村“村 村通”工程2198个点,涉及全区四个乡镇,覆盖盲村户数39365 户,重点解决边远山区农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难的问题。二是广播电视传输覆盖工程。总投资2350万元,好区广播电视台录音(像)室新增数字摄像机、录像机、时基同步器、调光台等设备28台(套);对条件较好、交通方便的乡镇实施电视节目信号有线延伸,对其余乡镇实施微波传输。新建高峰、葛家岔、石泉3个电视差转台。

五、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对广播电视工作的领导。从体现科学发展、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广播电视事业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和推动作用,把广播电视事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同规划、同部署、同实施、同检查、同考核。

(二)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创新体制机制,建立人才培训体系;实施广电人才培养工程,建设行政管理、专业技术、产业经营三支人才队伍;制定完善奖励机制。对节目创优上有重大成果、其他方面有突出成绩者给予重奖;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岗位练兵,加强业务培训II;引进所需各类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进一步推 进人事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全员聘用制,按岗定酬。

广播事业 第6篇

【关键词】乡镇 文化广播电视事业 服务 新农村

【中图分类号】G2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48-02

1.乡镇文化广电事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乡镇文化广播电视是农村中最为常见的信息传播载体,具有普遍性和快捷性的特点。尤其是当前,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加快,乡镇文化广播电视成为新农村最为大众化的娱乐工具。它通过广电传播的方式,对我党制定的各种农村政策进行广泛宣传。同时,发挥其舆论导向作用,对广大新农村居民的思想动态进行正确的引导。并且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工作,扩大知识信息传播面,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新农村人口的知识文化素质的目的。

此外,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以及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这一点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显得尤为明显。所以,乡镇广电事业的发展,在满足新农村人口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乡镇文化广电事业的现状

2.1 传输手段落后,机制不完善

由于受到体制和观念的影响,在乡镇文化广电事业方面的资金投入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导致相关是设备和技术手段的落后。对无线辐射面积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尤其是新农村人口在收听和收视过程中,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而存在随意性。此外,因为相关机制上的不健全,导致工作人员对于乡镇文化广电事业的重要性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致使工作过程中存在严重的消极怠工现象,影响了乡镇文化广电事业的发展。

2.2 在广电节目安排上存在问题

丰富的内容和合理的节目安排,是乡镇文化广播电视吸引广大新农村人口的重要手段。但是受到设备和管理等方面的影响,节目质量无法保证,不能做到贴近农村生活。同时,由于相关专业人才的缺失,造成广播电视的内容单调,节目安排缺乏合理性。

2.3 管理体制上存在问题

受到落后观念的的影响,相关部门对乡镇文化广电事业的重视度不够,在该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尤其是在当前,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新媒体不断的崛起并迅速发展,相关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而乡镇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缺乏政策和技术上的支持,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做到长远发展。

3.当前形势下乡镇文化广电事业面临的机遇

3.1 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加深和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我国新农村不断向前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各种先进的观念、技术和文化不断涌入新农村市场,使新农村的发展更为迅速,其发展前景更为广阔。在这种背景之下,乡镇文化广播电视事业拥有更大的舞台。乡镇文化广电事业应该充分抓住这个机遇,与时俱进,加强相关方面的改革,加快自身发展,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3.2 新农村发展的迫切需求

出于我国政策宣传和提高新农村人口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我国加大了广播电视事业方面的改革力度和资金投入。同时,随着农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新农村对于广播电视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就为乡镇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最根本的动力,促进其不断的发展与革新。

同时,由于农民的经济水品的提高,其购买力也随之提高。这就为乡镇文化广播电视接收装置的普及提供了物质基础。此外,出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广大新农村人口对于科技、知识等方面信息的需求量进一步增大。而乡镇文化广播电视在这一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所以,乡镇文化广电事业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

3.3 市场的优越性

随着我国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和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广电市场上的竞争日益激烈。尤其是在城市当中,市场基本已经饱和,很难再进行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在广大新农村中,该方面的市场还处于相对空白状态,市场广阔,竞争力小。所以新农村广电市场已经成为当前竞争的焦点。处于这样的市场环境之中,乡镇文化广电事业要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努力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提高服务质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从而达到长远发展的目的。

4.乡镇文化广电事业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创新举措

4.1 对乡镇文化广电事业进行准确定位

准确的定位,有利于乡镇文化广电事业作用的发挥。乡镇文化广播电视不同于类型的广电事业,它是以服务新农村建设为核心的,要将为新农村农民服务放在工作的第一位。同时乡镇文化广电事业要与图书馆、多媒体等其他文化设施充分结合起来,从而建立一个立体的乡镇文化网络,以全面提高广电事业的影响力。

4.2 建立文化广电服务中心

一个功能完善的广电服务中心,为乡镇文化广电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在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广播电视在新农村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在我国广电事业大繁荣的背景下,根据新农村的实际情况,立足于农民的实际需求,建立一个功能完善的广电服务中心,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还要保证乡镇文化广播电视的服务质量,尤其是要对广播电视的播放内容进行严格审核,确保内容的规范、健康,避免不文明的内容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不良影响。

4.3 全面推进乡镇数字电视整体转换

推进乡镇文化广播电视向数字化转换,是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要做好该项工作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作用,提高对乡镇文化广播电视的重视程度,加大该方面的资金投入,用于购买先进设备引进先进人才。并制定健全的制度,为各项措施的落实提供制度保障。并立足农民需要,全面提高服务质量。这是当前乡镇文化广电事业发展的的重点。在这一过程中,要树立正确观念,健全工作流程,将数字电视业务与农民的实际情况充分结合,提高服务的含金量。同时,数字电视推广过程中,建立责权分明的责任制度,并将该制度落实到人,以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心。此外,还要建立相关的工作考核制度,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考核,保证其业务熟练程度。

其次,在引进先进人才的同时,加大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其业务能力,以此促进服务质量的提升。同时,加大相关的宣传和推广力度。乡镇广电事业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立足于农民的具体需要,制定一套合理的宣传方案,发挥全体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广泛的宣传讲解,让农民充分认识到数字电视的重要作用。

4.4 做好乡镇文化广电事业创新工作

创新是提高乡镇文化广电事业服务质量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此过程中,首先要与时俱进,拓宽思路,根据新农村建设对广电节目多样化的需求进行多元化服务。其次,要与当前的网络媒体技术进行充分结合,向农民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内容和娱乐服务。特别是加大三农方面内容的创新力度,以全新模式,增加该方面节目的专业性与实用性,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切切实实的帮助。

5.结语

总而言之,乡镇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在引导新农舆论导向、促进农民知识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相关单位和部门,要切实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积极推动乡镇文化广播电视的创新与发展,为提高农民收入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姚斌. 乡镇文化广播电视事业服务新农村建设思考[J]. 人才资源开发,2014,14:34-35.

[2]张莉.关于乡镇文化广播电视建设的几点深思[J].科技风,2012,18:223.

[3]林梅芝. 试论乡镇广播电视宣传事业对新农村建设的助推作用[J]. 视听,2015,09:22-23.

论日本广播电视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第7篇

日本的广播事业诞生于1924年。11月成立“中央放送局”。1925年, 东京、大阪、名古屋3个电台分别播音。1926年, 政府为了加强控制, 指示三家电台合并成立日本广播协会 (NHK:Nippon Hoso Kyokai) , 受邮政省监督。以后20年, 日本广播业一直是政府控制的垄断事业。一开始是由国营的日本广播协会 (NHK) 独占的, 这与英国的体制相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日本的广播才逐步向民间开放。1950年, 日本颁布了《广播法》, 宣布开放电波, 允许设置民营广播电台, 并允许电台以出售广告的方式来维持生存。

日本的广播电台分为两大系统:公营的56座电台由日本广播协会控制;1951年4月, 第一批私营电台获准营业, 并组成了“日本民间广播联盟”。私营的50座电台全部加入“日本民间广播联盟”。这两大广播网的1万多部发射机发出的电信号几乎覆盖了整个日本国土。1953年2月1日, NHK的东京电视台正式开播, 这是日本电视事业的发端。1953年8月28日, 私营的日本电视公司在东京开播。东京广播公司 (TBS) 作为日本第一家广播电视兼营的民间电台于1955年4月1日播出了电视节目。

20世纪70年代日本普及彩色电视。1984年1月23日, 日本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实用广播卫星“三合2a”, 从而开启了广播电视直播的时代。1987年, 日本广播协会通过卫星直播系统开始了24小时不间断的卫星电视节目, 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开办24小时卫星直播电视节目的电视台。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 日本致力于高清晰度电视的研发, 并处于世界一流水平。

一、日本广播协会 (NHK)

日本广播协会成立于1926年, 是由日本政府控制的半官方机构。该公司不经营广告, 其经费基本来源是受众缴纳的视听费。日本放送协会理事以上的人选是由政府任命的, 其财政来源, 除大部分依靠收取收听收看费外, 不足部分要依靠政府拨款。NHK在大阪、名古屋等设有7个总局、62个地方广播剧和数所科研机构;同时在美国、欧洲各设一个国外总局, 在莫斯科、新加坡、北京等21个城市设有分局。NHK拥有对内广播的两座中波广播电台、一座调频广播电台、两座全国电视台、两座试验超高频台。NHK的性质与英国广播公司相近, 为国家授权独家经营的非营利性组织, 受邮政省监督。

NHK在日本拥有最广大的广播电视网, 1980年9月底为止, 在全日本拥有6189个电视发射台, 其中有5176个是超短波甚高频发射台。有799个电台发射台, 其中调频发射台484个。NHK电台每天对国内用3个频道播音:一是综合节目;二是教育节目;三是调频广播。对外广播用21种语言播音, 每天总计播音时间为37小时。NHK电视台用两个频道进行播出, 一个频道是以一般大众为对象的综合节目, 种类有新闻、教育、文化、娱乐、体育等;另一个频道播送教育节目。NHK高度重视新闻节目。它的电视台每天播出12次新闻节目, 其中简明新闻8次, 时事评论1次, 新闻性节目占全部播出时间的31.5%。NHK新闻专题节目的特色是集中性和系列性。

NHK享有充分的新闻自由, 任何人不得对广播内容进行非法限制和干涉。经济基本自立, 费用主要来自用户的收视费, 不以营利为目的, 不播放广告, 旨在通过制作新闻、娱乐节目, 提高国民的文化水准。现在有三个广播电台、二个地面电视台、二个卫星电视台、一个国际广播电台。

总体上看, NHK的节目内容比较严肃、正统, 新闻报道方面力求准确、公正, 注重实效性, 娱乐题材尽力避免庸俗化, 在世界电视领域享有较高的声誉。

二、私营广播、电视台

在日本, 私营电台、电视台联合成立了“日本民间广播联盟”。在日本共有五大私营广播电视网,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四家:东京广播公司 (TBS) 、日本电视网 (NTV) 、富士电视公司 (Fuji) 和朝日电视台 (TVASahi) 。私营电台和电视台的一切开发都依靠广告收入, 但是近年来这几大商业电视网的经营状况都不容乐观。

1、东京广播公司 (TBS)

东京广播公司 (TBS, 全称:Tokyo Broadcasting Station) , 另多翻译为TBS电视台, 是日本五大民营无线电视台之一, 也是日本历史最悠久的民营无线广播公司。东京广播公司 (TBS, 全称:Tokyo Broadcasting Station) , 于1951年开始播音, 是日本兼营电视台及广播电台的商营广播公司, TBS电台节目在全国收视率很高, 国内的许多的影视作品都是TBS播映, 如《太阳之歌》等。东京广播公司是日本最大的民间电视台, 也是日本500强企业之一, 拥有3000万观众群。

2、富士电视台 (Fuji TV)

富士电视台 (Fuji TV) 是日本规模最大、收视率最高的民营电视台, 覆盖日本98%的人口。富士电视台成立于1959年, 其富士电视网 (Fuji Network System, 简称FNS) 由28个地方电视台组成。目前, 富士电视网已经成为亚洲最具影响力的民营电视广播机构。富士电视台的英文简称为“CX”, 来自其识别信号JOCX—TV。其节目播出网络包括播出娱乐节目的FNS和播出新闻节目的FNN。除了地面广播以外, 富士电视台还拥有SKY Perfec TV (东经124~128度CS广播) 以及Fuji TV721和Fuji TV739两个频道, 还有一部分CATV广播。

富士电视台是目前东亚最具影响力的商业电视媒体之一, 不少著名的日剧及综艺节目皆是富士电视台的出品。自2004年起, 富士电视台已经连续六年实现收视率的“三冠王” (全日、晚间时段、黄金时间) 。此外, 富士电视台还是日本第一家播出电视动画的电视台。

3、日本电视网广播公司 (NTV)

日本电视网广播公司 (NTV) , 是日本发行量最大的报纸《读卖新闻》系统的商业电视台, 建于1953年8月。

4、朝日电视台 (ANB)

朝日电视台 (ANB) , 是日本三大报纸之—《朝日新闻》系统的商业电视台, 建于1959年2月。朝日电视台的英文简称早期是NET、ANB, 2003年后为EX, 是由于电视台的无线电台呼号为JOEX-TV (数位讯号为JOEX-DTV) 。日本至今许多地方仍称ANB。2003年10月1日, 将总部从赤坂 (即现在的播映中心) 搬迁至位于东京六本木新城的新大楼, 并进行“第三次开台”改革运动;公司名称更改为“朝日电视”, 简称与呼号更改为“EX”, 企业标志 (logo) 也更新为“tv asahi”样式。2003年12月1日, 开播无线数位电视节目。

摘要:日本的广播电视事业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 一开始是由国营的日本广播协会 (NHK) 独占的, 这与英国的体制相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日本的广播电视事业才逐步向民间开放并得到快速的发展。

广播事业 第8篇

1 广播中应用INTERNET技术的基本形式

国际互联网最基本的特点就是无国界、信息量大,通讯手段先进,信息更新和扩散速度快,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正因如此,国际国内各种机构和新闻媒体纷纷上网,当然,广播也不例外,国外广播上网的很多,近年来,国内许多广播电台也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从形式上看,广播应用互联网技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建立网站,发布信息,外树形象

和报纸、电视相比,以擅长现场直播为特色的电台占据着大众媒体中时效性和贴近性具佳的优势,但它的稍纵即逝的特点也成为与其他媒体竞争的软肋。竞争中彼消此长,互相融合,报纸效仿电台,开办热线,增加与读者的沟通;电视开办直播节目,增加时效性和参与性。在这种形势下,电台在办好现有节目的同时,改变其稍纵即逝的现状已是当务之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电台克服这一弱点提供了机会。电台可以在互联网上建立自己的主页,公布自己的节目时间表和广告价目表,建立曾经播出过的历史节目库供听众查询,还可随时随地发布自己的对外信息,为上网听众提供收听广播节目帮助等。

广播节目上网可以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纯文字报道,这与报纸上网没有什么区别。另一种是音频信号上网,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成熟,音频信号上网已变得很轻松,实现数字化广播已经不再是天方夜谈。

1.2 查阅资料,传递稿件,提高效率

电台上网后,记者可以充分利用INTERNET丰富的信息资源,查阅新闻线索,这在国外的新闻机构应用已经很普遍。记者只需找到所要查阅的信息的网址,进入其主页,通过计算机的操作就可查阅信息资料,并打印或下载。编辑在摘发报纸的稿件时,也可以利用INTERNET,上网后先进入该报网站,打印或下载并进行二次编辑后使用。

电子邮件(E-MAIL)是INTERNET上的一种最重要、使用最普遍的应用。电子邮件可以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传递邮件,也可以用于稿件传输,其速度与质量优于其他邮递方式。电子邮件对于新闻工作,主要可以应用于稿件的传输。当记者需要向电台传送稿件时,记者只要将正在使用的计算机上网,然后将在计算机上编辑完的稿件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发给本台的编辑,本台编辑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在任意时间上网,并从电子信箱里收取邮件。由于这种文件的传输使用的电话是市话而不是长途,即记者在外地发电子邮件,是利用当地的市话上网,并不需要长途电话,极大地节约了费用,且速度快,质量好。而传统的传真方式传输稿件就显得速度慢、质量差,而且费用高。

另一方面电子邮件还可以用于电台同外地记者取得联系,如果电台编辑部门有什么采访要求,只要给记者发送一份E-MAIL即可,记者可以随时收取,这对于编辑与记者的配合十分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电子邮件将是现代信件传递的一种主要方式,电台亦不可弃之不用。

1.3 网上交谈,异地采访,扩大报道范围

过去进行异地采访,除进行录音采访外,就是记者亲自前往与被采访者见面,这样远不如在网上进行采访来得方便和快捷。网上采访尤其在跨国采访中,更具有优势。目前异地网上采访已为国内外的众多媒体所采纳。

1.4 收集资料,建立资料库

现在国内外报纸、杂志上网的比较多,各部门可以从互联网上提取有价值的资料,建立自己的资料库,为编辑、记者很好地利用这些资源提供了条件。

1.5 技术部门了解新产品、新技术

在INTERNET中,各大厂商和公司都有自己的主页,电台技术部门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便利条件,掌握世界最新技术动态,扩大知识面、开扩眼界,同时为选购技术设备做准备,可以大大提高办公效率。

2 欠发达地区建立网上广播的可行性与意义

2.1 欠发达地区建立网上广播是切实可行的

西部欠发达地区由于受历史的、自然的条件限制,与发达地区相比,各项事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广播事业也是如此,尽管这样,建立网上广播的条件仍然是具备的。首先,建立网上广播并不是如人们所说的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网上广播的建立关键因素有两个,一个是物质因素,另一个是人的因素。

首先,就物质因素来讲,如果要进行全面的一次性投入,当然需要大笔的资金,根据INTERNET技术的特点和西部地区一般资金较为紧缺的实际,广播上网的工作可以采取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做法,而不必一挥而就,INTERNET技术提供的弹性空间本身就使得许多工作实施起来显得游刃有余。具体来讲,要尽快实现广播上网,最基本的要求,我们只需要首先购置一台中档服务器,购买一些网站建设所需的软件和资料(有一些甚至可以不花钱),申请注册一个域名,每年交纳为数不多的域名解析费和网站代理费就可以了,这些物质准备工作在5万元人民币内就可以解决。接下来就是人的因素了,也就是说必须有相应的人才资源作为这项工作的支撑,否则网上广播的工作寸步难行。在这里,结合工作实际,主要需要两方面的人才,一是专门从事网站建设和网络维护的专业人才,再就是和广播业务紧密相关的应用型人才,我们的编辑、记者、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都必须接受相应的培训,要能够熟练操作使用电脑和掌握INTERNET的基本技能。当然,我们可以把网站建设和网络维护的工作交给那些成熟的专业公司来完成,我们只需将具体的要求和规范告诉对方即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成为广播上网工作的常规任务了。

2.2 建立网上广播的意义

对于西部欠发达地区广播事业的发展来说,尽快与国际和国内发达地区广播事业的发展接轨,充分利用INTERNET技术,实现广播上网,建立网上广播,有着特殊的意义。网上广播的建立,使得受众对象发生了根本变化,受众对广播的接收方式变得更加灵活多样,受众的自主性更强。网上广播的建立本身就是对传统广播形式的一种补充和完善,西部地区山高雾重,传统广播的频率覆盖范围受限较大,要让更多更广泛的受众倾听西部的声音,感受西部发展的节奏,从而关注西部,投资西部,开发西部,建设西部广播网的意义就非比寻常,这正是其它媒体所不能比拟的,也是西部广播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最好途径。

3 结语

广播事业 第9篇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人们将广播视作与电报、电话、无线电传真甚至雷达类似的新的无线电事业, 仅仅是新闻通讯的手段和方式而已, 不属于新闻事业的组成部分。

这一点, 从当时一些广播研究文章字里行间感受得到。1924年朱其清发表的文章《无线电之新事业》[1]认为, 广播与电报、电话、传真等都有着相同的技术基础。“无线电学发明以来”, “始而为收发电报, 继而为收发电话, 继而为传递照像, 继而为测定方向”。广播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儿童以之为玩具, 家居视之为娱品, 商家用之以广招徕, 学校用之以作试验及研究, 报馆藉之以收发新闻, 政客赖之以宣传政见。”广播事业是一种不同于新闻事业的新的事业, 将“取新闻纸类、留声机类等而代之”。

戈公振在1927年出版的《中国报学史》中记录了《申报》利用广播报告新闻的事实, 似乎《申报》已经意识到广播在新闻传播上的作用。但实际情况是:此时《申报》并没有自己创办广播电台, 更没有意识到广播如自身一样, 是一种大众化的新闻传播媒介。戈公振所说的《申报》“无线电话”, 其实是美商开洛电话材料公司1924年开办的广播电台在《大陆报》、《申报》和《大晚报》报馆等处安装的“发音室”。而开洛公司是出于推销无线电器材的目的才经营广播电台的。此外, 从戈公振行文方式来看, 他并没有意识到广播是一种大众化的新闻传播媒介。戈公振是在《中国报学史》第六章“报界之现状”第十六节“邮电”部分提到无线电广播的, 而且是将广播和“无线电报”相提并论。在文中, 他认为“无线电为新流行通信之利器” (此处的“无线电”指无线电报, 作者注) , 而广播“电浪较无线电为弱”。在他看来, 广播仅仅是和无线电报同样的新闻通信的工具而已, 而且效能不及无线电报。

因此,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我国新闻学研究者并没有将广播纳入新闻学研究范畴之中。“新闻学建立者所说的新闻事业实际上就是报业, 而报纸也称作新闻纸。”[2]这个时期出版的一些新闻学著作, 如邵飘萍1923年9月出版的《实际应用新闻学》、1924年6月出版的《新闻学总论》, 伍超1925年出版的《新闻学大纲》, 蒋国珍1927年出版的《中国新闻发达史》, 等等, 都没有将广播纳入研究视野。

此时大学的新闻教育也将广播排除在外。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办了新闻教育的大学, 如国立北京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平民大学、北平燕京大学、北京国际大学、北京民国大学、上海南方大学、上海光华大学、上海国民大学、北京新闻大学等大学的报学系均没有开设广播方面的课程。[3]

可见,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人们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广播事业是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是将广播视作一种与新闻事业并列的东西。当时之所以产生这样的认知, 主要有以下原因:

其一, 广播刚刚诞生, 数量少、发射功率小, 收音机数量少, 与报纸相比社会影响不大。1923年上海出现了我国境内第一座广播电台, 该台由美国人奥斯邦主办。1926年东北出现国人开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 1928年8月国民党在南京开办了中央广播电台。整个二十年代, 先后有外商、中国人开办的广播电台十来座, 发射功率都较小, 收听范围一般仅限于广播电台所在城市及其周围地区。全国约有收音机1万架左右。[4]

其二, 无线电广播是无线电原理及应用的产物, 同为一种电子媒介, 无线电广播、电报、电话之间又存在什么样的差别呢?对于这一问题, 当时不仅普通人, 就是当政的北洋政府也几乎是一无所知。“他们把广播电台与用于通信联络的无线电台等同看待, 不准私自设立;同时又分不清收听广播的收音机与无线电收发报机的区别, 因而同样不准任意出售。”[5]因此, 人们普遍倾向于将广播视作与电报、电话、无线电传真类似的新的无线电事业, 而不是与报纸类似的新闻事业。

其三, 此时期电台创办动机有两个:一是出于推销产品的商业需要, 二是出于政治宣传的需要。如1923年奥斯邦电台、1924年开洛电台、1927年新新公司电台等都是出于推销电器产品的需要而开办的。1926年奉系军阀政府的哈尔滨广播电台、1928年国民党的南京中央广播电台等则是出于宣传的需要而开办的。几乎没有一家电台是出于新闻传播的需要而开办的。

1928年12月, 国民党政府颁布《中华民国广播无线电台条例》, 允许私人开办广播。因此,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广播步入了一个繁荣发展时期。广播电台数量急剧增加, 发射功率增大, 社会影响力日益提高。特别是在民族存亡的动乱时期, 广播在新闻传播方面的作用也日益凸现, 人们对广播的新闻事业属性的认识也比二十年代更加清晰。

1932年, 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发射功率扩大为75千瓦, 成为当时亚洲发射功率最大的电台。国民党要求其各地党部配备收音机, 抄收广播内容, 并为此开办多期收音员培训班, 扩大了广播在社会上的影响。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是中国民营广播大发展的时期。1931年到1932年两年间, “新建的电台几乎有了三十多座”, “至1934年底有54座”。其原因是:“ (一) 装置收音机的人家已很多了; (二) 上海事变中, 广播事业曾显其报导的伟大功能; (三) 欲藉广播电台经营广告事业者很多等”。[6]广播已经成为大众化的传播媒介。人们开始关注它, 呼吁将其视作新闻事业的组成部分, 纳入新闻学的研究视野。

1931年10月21日, 中国新闻学会成立大会上, 国民党广播事业创始人陈果夫就提出建议:“新闻事业应包括报纸、广播及电影, 而不应局限于报纸之一端, 因此, 完整的新闻事业观念, 必定是三体合一的新闻事业。”[7]1937年, 胡道静以广播产生的历史为依据, 指出我国广播事业从一诞生起就与新闻事业建立了联系。“奥斯邦所办的广播事业有几点特征: (1) 他是依籍发售收音机械来维持广播事业的; (2) 他的电台每天只广播一小时, 从下午八时十五分至九时十五分; (3) 他因为要谋事业的发展因此竭力与上海大陆报馆联络, 经大陆报代为宣传, 广播事业乃在中国闻名。我们知道, 广播无线电的本身, 原来也是一种效力强大的宣传工具, 所以大陆报也利用他的无线电台, 每晚广播新闻消息, 所以这上海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就同新闻事业发生关系的。”[8]

尽管这个时期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广播与新闻事业间的密切联系, 但对广播的新闻事业属性理解不深刻。许多新闻学者仍然将广播排除在新闻学研究的大门之外。从当时一些新闻学者给新闻学下的定义上, 可以证明这一点。1933年曹用先的定义:“新闻学者, 探讨新闻纸上各项问题, 以求得一完美解决方案之一种学问也。”[9]1930年陶良鹤的定义:“对新闻纸上的对象, 加以科学上的探讨, 对新闻纸上的问题, 求一适当的解决, 就是我们所要研究的‘新闻学’”。[10]1934年黄天鹏认为, “研究新闻纸的学理的科学, 就是新闻学。”[11]他们无一例外地将广播排除在新闻学研究范畴之外。在大学新闻教育中, 除了1935年成立的中央政治学校新闻系开设有“无线电学”课程外, [12]其他大学均没有开设与广播相关的课程。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

其一, 广播电台的新闻消息大都来自报社或通讯社, 因此没有专职记者。国民党“中央电台的新闻节目, 一直是采用外稿。中央社消息是主要来源, 再就是选播报纸, 主要是《中央日报》的报道, 以及军政部门提供的消息。”[13]整个三十年代, 国民党中央台没有专职的广播记者。直到1941年, 国民党中央台广播业务人员只包括技术员和播音员两类, 播音员包括编审稿件、创作曲谱、指挥导演、奏唱歌剧人员, 仍没有专职的广播记者。[14]

其二, 国民党党营广播电台以宣传为主, 民营广播电台则以娱乐盈利为主, 除了非常时期, 都不重视新闻报道。

其三, 广播电台以播音员和技术人员为主体。播音员的播音发声、播音创作等理论和技巧, 超出了新闻学研究的范畴;技术人员专业则属于理工科范畴, 更与新闻学无关。

其四, 即使有个别学校开设了无线电学课程, 但往往是将广播视作与电报、电话、传真类似的报馆必备通讯工具来教授的。教授的重点多是收音技术、收音机的维护、记录新闻、电报原理及收发报技术等内容, 很少涉及广播新闻理论和实务等问题。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 广播媒介越来越成熟, 在新闻传播方面的优势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在二战期间, 中外广播在新闻传播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人们开始深刻地认识到广播是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闻事业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署名“铿”的作者于1943年在《广播在新闻事业中的地位》[15]一文中对此进行了深入的阐述。首先, 从起源上看, 广播新闻事业并不比报纸晚多少。文章认为广播事业的起源可追溯到“罗马时代叫街人”和中国古代的“地保鸣锣通知”。其次, 广播可以很迅速地“把新闻传播到各个不同的区域内的广大群众”, “就空间而论”广播可“水银泻地, 无孔不入。”因此, “广播在新闻事业领域内贡献, 无疑可居首位”。最后, 文章由中外广播实践的历史推断广播已经奠定了在新闻事业中的主导地位, 成为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938年以后, 美国民主共和两大政党的全国代表大会, 一律改在晚间进行, ”就是为了方便广播电台向各地广播。“美国国会在1939年4月25日通过设立广播记者席。”中国抗战中, “广播可为一大功臣。因为不管在东北或其他省份, 我沦陷同胞唯一求得正确消息的来源, 就是广播。”“除此而外, 中国近几年边远各地报纸新闻的来源, 凡是没有电台设备的, 完全依赖广播消息”。

中国新闻学会在1943年“九一”举行年会时, 通过了包括“确认广播电台之负责新闻广播人员与新闻摄影机关之负责新闻摄影人员为新闻记者”修正条款的新的新闻记者法。[16]正因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广播事业已经成为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有学者在著作中称新闻事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广播新闻时代”。[17]

这个时期, 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广播的新闻事业属性。黄少谷从组织功能的角度出发, 认为“凡以采集新闻、公开报道新闻以及发表关于新闻的意见为职业的组织, 都叫做新闻事业组织。这种组织包括报社———通讯社———这两种当然最普通———新闻资料供应社, 新闻定期刊物, 新闻电视广播公司, 新闻影片公司, 新闻广播公司等。”[18]新闻电视广播公司、新闻广播公司都是以采集新闻、公开报道新闻以及发表关于新闻的意见为职业的组织, 因此, 是当然的新闻事业组织, 具有新闻事业属性。冯列山的观点与黄少谷大同小异, 他认为“所谓新闻事业, 顾名思义, 当然以新闻为主体, 就是凡具有新闻性质的事业, 都应加以包括。新闻本身含有两大因素:一为新闻, 另一为言论……所以报纸、广播、电影三业既以经营新闻及言论为业务, 属于新闻事业。”[19]

任白涛则从新闻学的中心问题出发, 推论出广播的新闻事业属性。许多新闻学者“认为新闻学的中心问题在舆论。因此, 新闻学算是公开地所表现的知识意见即对一般社会做传达的公告学。当然, 新闻事业的原细胞是公告, 因之给与公告的一切形态———会话、书信、公文、通告、报纸、杂志、历书、书籍、电影、无线电广播等———都要归入这个考察的范围。”[20]

还有一些学者从新闻记者资格认定的角度, 间接地揭示了广播的新闻事业属性。1941年, 林霖在《谁是新闻记者谁配做新闻记者》一中论述道:“广播及电影事业中报道新闻之编辑采访人员”是新闻记者, “其他广播电影事业中负责新闻报道之采访、编辑人员”具备一定的资格后可以充当新闻记者。[21]1943年9月, 中国新闻学会举行年会, 会上成舍我提出修改新闻记者法的建议时, 曾有人同时提请政府确认广播电台之负责新闻广播人员与新闻摄影机关之负责新闻摄影人员为新闻记者, 作为成氏建议的补充, 后来这项提议获得通过。[22]广播事业中负责新闻报道之采访、编辑的人员是新闻记者, 那么广播具有新闻事业属性也是必然的。

既然广播的新闻事业属性得以确认, 那么将它纳入新闻学研究的范畴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在《综合新闻学》一书中, 任白涛谈到无线电研究是德国和日本新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为将广播纳入新闻学研究体系找到了域外证据。“德国的新闻学计分:理论新闻学、报纸的构造、通讯、新闻法制等研究部门。”在其“特殊讲义”中就包含“无线电器与新闻事业论”, “最近更着手研究无线电和电影, 以及宣传的技术”。“日本新闻学的内容”就包含“无线电广播论”[23]

1948年, 冯列山在《什么是新闻学》一文中, 在新闻学研究体系中为广播安排好了座次。他认为新闻学应该以新闻事业为研究对象, 而新闻事业不仅仅包括报业, 还包括广播与电影。以报纸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应当称作“报学”, 而以新闻事业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才可以称作新闻学。新闻学的内容可分为“理论新闻学”和“实用新闻学”两大部分。“理论新闻学”中就包括“广播史”, “实用新闻学”中包含“广播业”。[24]

对冯列山的研究结论, 有学者如此评价其意义:“冯列山阐述了‘大新闻’概念, 把电子媒介纳入了新闻学理论体系, 从而打破了中国近代新闻学术研究主要研究印刷媒介, 尤其是对报纸进行研究的理论格局。在冯列山眼中, 广播、电影不仅是娱乐工具, 而且是具有新闻传播功能的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5]

广播已经开始走进大学新闻学教育。当时的新闻教育家顾执中认为新闻学不只是研究新闻纸的理论, 而是研究整个新闻事业的理论和实际。[26]因此, 1943年春他创办的民治新闻专科学校由缅甸迁回重庆开课时, 就开设了广播学的课程。[27]1943年成立的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新闻学院是我国大学中第一个新闻学院。该院近似研究院, 进入该院学习的学生必须具有大学学历。该院课程上的特色就是包括了“广播”和“摄影”。[28]广播课程名为“无线电新闻之撰写与广播”, 主要讲授广播的历史及基本理论、广播新闻写作及编辑、广播谈话、广播与报纸的关系、广播与舆论的关系等问题。[29]1947年私立民国大学新闻系第一学期课表中就将“广播学”列为选修课。[30]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 与广播相关的课程已成为国内大学报学系或新闻系的规定课程。[31]

摘要:广播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传播媒介传入我国后, 国人对其新闻事业属性的认知, 在民国时期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二十年代, 人们认为它是一种新型的无线电事业;20世纪三十年代, 人们逐渐认识到它在新闻传播方面的作用, 开始意识到它具有新闻事业属性。20世纪四十年代, 人们将其视作新闻事业的组成部分, 并将其纳入新闻学范畴进行研究。

广播事业 第10篇

广播电视事业在满足民众的文化生活需求方面也迫切需要进行改进和提升。广播电视事业单位要紧密迎合民众需求, 积极做好服务改进和创新, 弥补缺陷和不足, 提升文化传播效果和水平, 为乡镇居民构建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氛围。

一、乡镇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的不足和问题

1) 广播电视事业对乡村文化贡献不突出。广播电视是乡镇民众获取外界信息, 了解社会生活和国家大事的重要渠道, 也是乡镇民众与外界进行信息沟通的主要渠道。近年来我国乡镇民众的文化诉求、文化水平显著提升, 但乡镇广播电视的工作内容、传播重点依然没有太大改进, 难以迎合民众的需要。

尤其是以县级广播电视台为主的基层广播电视频道, 播放的内容仍然是几年前、十几年前的老思路, 缺乏创新思维和路子。以新闻栏目播放、广告节目投放、健康类栏目播出、电视剧展播为主, 内容结构不完善、不丰富, 比较单调、单一, 不够丰富多元。

2) 乡镇广播电视事业基础建设迟滞缓慢。多年来乡镇地区的广播电视事业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更新换代方面的速度比较慢, 明显滞后于乡村经济的发展, 突出表现为有线电视尚未完全覆盖, 数字电视的尝试也并不顺利。

很多农村人家是以卫星接收天线和俗称的“大锅盖”来收视, 对有线电视和数字电视普遍缺乏兴趣, 这也成为乡镇民众广播电视内容空洞乏味、不够丰富的主要原因。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乡镇广播电视基础建设的开展, 夯实工作基础, 为乡镇广播电视事业的深入开展奠定技术条件。

二、乡镇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的改进方案

1) 做好广播电视栏目的设置安排。时代的发展使得乡镇民众的知识水平、审美水平和探索新鲜事物的意识逐渐强化, 人们愿意通过广播电视节目来获取新信息。

乡镇一级的广播电视传媒单位要紧密贴合民众的需要设定更加丰富多彩的广播电视内容。新闻资讯、娱乐、影视、生活、自然地理、教育、经济、房产各类节目应该兼容并包, 让广大乡镇民众获得各方面的信息, 充实乡镇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此外要注意结合乡镇民众的生活习惯、生活喜好来安排广播电视内容。

比如一些农家访谈类节目、农业种植项目推广普及类节目、农家纠纷调解类节目等, 很容易吸引乡镇农村民众的注意, 是值得重点尝试的一个方向。

2) 加大广播电视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和优秀节目、付费服务的推广力度。乡镇广播电视事业单位要注意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一方面加大经费投入, 可以与乡镇政府申请更多拨款, 在有线电视、数字电视的相关设施建设上加大投入。

另一方面可以将拨款用于乡镇民众的补贴。比如乡镇民众新开通数字电视的, 给与一定的补贴或收费折扣;再比如以乡镇、农村为单位, 凡每季度、每年度新业务增长率达到20% (具体概率可依据本地实际情况合理设定) , 给与相关部分财政奖励或福利待遇, 以激发相关事业单位和部门的积极性。此外也可以将相关补贴和拨款直接发放给推荐别人使用数字电视等服务的人员。

比如尝试实行人员推荐折扣制度, 凡是在他人推荐下使用数字电视等付费项目的情况, 核实推荐人为数字电视用户者, 给与折扣或经费奖励, 以便推动数字电视用户互相介绍, 提高数字电视、付费节目等的推广宣传力度。

3) 加大广播电视从业人员的素质培训。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需要广大乡镇广播电视工作者的全力推进, 需要他们在工作量、工作方法、工作观念等方面做出推动。

做好广播电视事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培训工作则显得十分重要, 要在专业技能、责任感、相关广播电视项目的售后服务保障等方面强化培训, 确保从业人员以更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广播电视事业建设中来。

此外, 要适当对广播电视中的广告进行审核, 主要是控制医疗类广告、医疗类栏目、性病传染病治疗类栏目和情感夜话类栏目的管理, 不要过分影响广播电视事业形象。在乡镇广播电视栏目中, 有些广告内容比较露骨粗俗, 有些肛肠、便秘类的广告在民众吃饭的时段播出, 有伤大雅, 更应该禁止。

三、总结

乡镇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 许多方面的工作尚需完善和改进, 需要进一步强化人员素质管理,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优秀收费节目的推广宣传力度, 切实遵循民众的广播电视收视意愿, 以便取得更好的乡镇文化建设成果, 为改善广大乡镇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提供支持, 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

摘要:乡镇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对于乡镇文化宣传和文化建设有重要的意义。广播电视事业可以说是维系乡镇文化传播、文化建设工作的核心。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发展, 目前我国乡镇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需要改进完善的地方。本文结合乡镇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状况进行详细阐述, 分析了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不足, 也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案, 对促进乡镇文化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和乡镇文化的繁荣发展起到了借鉴指导作用。

关键词:乡镇文化,广播电视,不足和改进,广电发展研究

参考文献

[1]靳晓宁, 靳晓华.加强广播电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 2014.

[2]张福南.加强传输发射中心的成本核算, 促进辽宁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J].辽宁经济, 2006.

[3]姚凯.搞好乡村广电网络标准化建设, 促进农村的广播电视事业发展[J].科技致富向导, 2009.

[4]何富麟, 张培祯.新疆乡镇广播电视站管理体制分析[J].当代传播, 2005.

广播事业 第11篇

1.1广播节目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更新发展,广播频道频率专业化程度也不断提高。目前,广播频道种类多种多样,影视、文娱、经济、体育、音乐等不同专业分类给受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权,人们对节目的欣赏需求被大大满足,但随之而来的一些问题也开始出现,例如,很多省市的广播电台都下设几个或十几个分门类的频道,由于工作任务繁重,很多节目无暇进行深度策划和精致制作,导致节目内容粗俗、随意,甚至还有广播电台间相互抄袭模仿,同质化现象极为严重。

在某些省会城市,其广播电台开通了五六个音乐门类节目,这些节目在内容上没有本质区别,受众很难识别节目的频道所属,同一地区广播电台设置同质节目如此之多,造成了资源上的极大浪费。

1.2广播听众群不断分流

从整体格局上看,中国传媒市场正在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手机、计算机、户外媒体、数字媒体等纷纷加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去,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不断拓宽,这些新媒体具备了高效、方便、快捷等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快速抢占着传媒市场,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应用,可以将音频、视频、图像有效结合,实现了多媒体效应,大大满足了现代人们快节奏、多方面的信息需求。因此,广播受众正在不断被分流、转化。

1.3虚假广告致使广播公信力有所降低

随着媒介竞争的不断加剧,广播也不得不加入到这场博弈战争之中。为了迎合市场和受众需要,过度炒作、虚假新闻、违规广告等现象频繁出现,使广播媒体的公信力和品牌力不断降低。当前,医疗广告已经被称为广播业中的“蜜糖”和“毒瘤”。医疗广告制作成本低、广告效益明显,且与电台中老年受众需求相吻合,因此,大受广播电台媒体青睐,但医疗广告往往也是虚假成分最大,夸大宣传最严重的广告类型,这样恶劣性广告给广播电台的品牌形象带来了巨大伤害。

1.4国际传媒力量的侵入

网络技术的创新不断拓宽媒体传播的广度,当下广播中、电视中经常会搜索到诸如CNN、BBC、NHK、CNBC这样的境外频道,尽管中国对境外频道有着十分严格的限制,但仍无法避免竞争对手出现在我们面前。经济、文化的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地球村”已经形成,而中国依然没有形成一个真正跨区域、跨行业的媒介“大集团”。

2论技术革新对推动广播事业发展的积极意义

2.1创新了广播媒体的传播方式

网络技术应用对于广播传播来说具有历史性的变革意义。传统广播使用无线电波和导线来传播信号,声音稍纵即逝,这给资料留存、查阅带来了很大难度,同时,传统广播传播的方式只有音频信息,不见图像和文字,也不利于受众对信息的接受理解,因此,广播媒体一直被列为弱势媒体。

SUN微电子公司的可布·尼尔森曾经预言,现有的传统媒体样式终究会被新型的、综合性的网络媒体所取代。以前,我们只能从电视上收看新闻事件的动态图像,从报刊杂志上看见新闻的全面报道,时至今天,我们已经完成单一媒体向综合性媒体转化。音频、图像、视频、文字都可以结合为一体,全面实现了媒体传播功能的延伸。这不仅为广播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可以以网络广播、广播网站、微信公众平台等为载体,也使之得以开拓更广阔的传输平台,实现了再次涅槃。

2.2创新了广播媒体的采编技能

在广播领域,互联网信息搜集、处理、储存、传输能力以及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给传统广播采编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传统的广播以面对面采访的方式为主,偶尔辅以电话采访和信件采访,但电话采访在时间上有一定限制,而信件采访则失去了新闻的时效性。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电子邮件、论坛、视频等都可以作为采访工具,充分利用。网络采访形式的应用大大降低了新闻采访成本,也提高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此外,网络技术的应用对广播新闻编辑的方式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广播记者、编辑可以通过内部网络进行工作交流,全部流程与环节均实现联网操作。无纸化办公使新闻编辑工作效率得到极大提升,网络沟通还有效扩充了新闻信息容量,丰富了广播新闻报道形式,有利于信息的共享和存储。

2.3创新了广播媒体的经营模式

美国著名传媒经济学家罗伯特·皮卡特认为:“面对媒介融合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不管是媒介形态的变革还是新闻业务的变革,或是其他新闻传播活动方面的转型,归根结底都是传媒产业经营模式的改写。”

传媒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门,传统的传媒产业包含新闻服务业、出版发行业、广播电视电影服务业等。而互联网技术的兴起使大量新媒体开始涌现,这种传统的行业分类被彻底打破,各种各样门类的媒体都开始在同一平台上渗融合,实现了全面转型和升级。

传统广播媒体已经形成了固定的经营理念和运作模式,而互联网技术的介入又重新配置了广播信息和广播媒体的人、财、物力资源。由此,广播媒体实现了从独立经营到多媒体联合经营的转变,不仅运营成本不断降低,效益也实现新的增长。

3广播技术发展的未来趋势

3.1网络广播技术

网络广播技术是传统广播与网络的有机结合体。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人们对广播信息的需求也不断提升,旧有的广播传播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需要,发展网络广播已经是大势所趋。网络广播将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完全改变,收听广播不再受时间限制,随时下载,随时收听,受众可以尽享自由。同时,通过网络也可以实现广播媒体与受众之间的高效互动,在线论坛、聊天工具等为双方交流提供了极大方便,此时的受众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具有“受众”与“授众”的双重身份属性。目前,很多国外广播都开始使用多种语言在网络上进行广播。且这些广播并不是简单地将日常广播上传至网络上供受众收听,而是专门为互联网而打造的广播节目,真正实现了声音、图像以及文字等的有效结合,受众不但可以收听节目,还可以点击阅读相关的文字和图像信息,并通过网页链接来搜索学习更多的相关信息和资料。

3.2数字多媒体广播技术

数字多媒体广播(DMB)是在数字音频广播(DAB)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技术。相对于数字音频广播,数字多媒体广播在功能上更加完善,除了可以传输音频,还能够传输视频、文字、图像等多载体的信息信号,总体上具有以下三方面优势:第一,提升了音频信号的传输质量,数字多媒体信号稳定性非常强,在信号传递和处理过程中,声音质量几乎不会发生改变;第二,节省了频率资源,以广播系统来说,如果一个电台占用了某个频率段,周边的其他电台就无法再使用这个频率段,而数字多媒体信号的高稳定性和强干扰性解决了这一难题,数字多媒体广播将频率资源进行了最大化利用;第三,数字多媒体广播可以在移动中自由接收信号,比如,我们在高速列车上观看电视,效果会比日常生活中观看效果差很多,这是因为信号在移动中接受被大大弱化,而使用数字多媒体广播技术,即使时速数百公里,对信号亦毫无影响。

3.3卫星通信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人造卫星不断被应用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其功能变得越来越强大,承载的任务也在不断增多。卫星通信的电磁波是以大气层以上的宇宙空间为传播介质,不受空间和地理条件的制约,具有稳定性强、信号传播质量好、安全性高、通信容量大等特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通信技术的各个领域。

参考文献

[1]左艾甫.新媒体环境下我国广播电台改革与发展研究——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2]潘超华.媒介融合趋势下我国广播新闻节目形态创新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0.

上一篇:主要挑战下一篇:创伤性髋关节骨折脱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