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在校价值

2024-08-07

高职学生在校价值(精选8篇)

高职学生在校价值 第1篇

1. 自我认知盲目

就业心态盲目又分为两个方面:一种是少部分同学对自己的现状认识不足, 对就业期待过高。在就业过程中不能正确定位自己的优势, 不切实际地追求超出本身能力的职业岗位, 不给自己合理定位, 盲目求高, 好高骛远地谋求到大城市、沿海城市发展的机会。另一种就业心态却截然相反, 由于很多企业将学历作为就业的一道硬性门槛, 对专科生的认可程度不高, 因此造成高职院校学生在大学生活中抱有随波逐流的态度。

2. 职业认知、社会认知模糊不清

在对职业的认知方面, 许多在校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形势了解不清, 不清楚今后的就业方向。这些迷茫导致许多学生在毕业后不能利用好自己的专业优势, 所找工作不能与专业相匹配。在校学生的许多职业认知受限于当下的职业发展状况, 不能长远地观其发展趋势。许多学生不考虑自己的专业特点, 盲目地参加各种培训、考取各种证书。笔者在调查中发现, 多数同学并不明确自己考证的目的所在, 而是随波逐流地与同学一起报名考证。另外, 在校生接触社会机会少、人际关系简单, 造成大部分在校生社会认知狭隘。

二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认知方式

1. 就业认知方式被动

所谓就业认知, 即是针对就业的认识和了解从而促进有效就业的过程。认知方式是就业认知的方法论。从高职院校的学科建设情况来看, 高职院校近年来一直在向适应社会需求的方向前进, 但仅仅是学校方面的改进并不足以改善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状况。只有引导学生主动了解就业认知才能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就业中取得一席之地。高职院校在灌输学生就业信息的同时, 应注重学生自主了解就业信息的培养。正所谓:“授人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2. 就业认知途径单一

高职院校学生多通过学校、家长及媒体来了解就业相关知识。高职院校学生习惯用固有的方式去了解社会就业情况。但在发展迅速的当今社会, 单一的认知途径只会让高职院校学生陷入困境。学校往往只注重对即将毕业学生的就业指导而忽视了对在校大学生的关注。就业认知途径不应只存在于简单的媒体、兄长渠道。学生更应自主地在学校中开展调查、研讨、职业生涯规划等多种有效形式的就业认知方式。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而言, 无论是舆论导向, 还是政府教育系统的引导上都应努力探寻有效的就业途径, 指导高职院校学生高效就业。

三当下高职院校解决在校学生就业认知问题的对策

1. 转变学生观念, 扩宽其视野, 提高对自我的认知

我国传统教育一直有“学而优则仕”的理念。在目前就业形势下, 许多学生的视野局限于考公务员、进国企等理想的就业途径。这是由学生对自我和对社会的认知不清所造成的。中国青少年研究会的郗杰英研究员也明确指出, 我国本科以上学历人才的失业主要是结构性失业, 这部分失业并不是就业机会不够, 而是素质结构、操作技能、选择观念等方面不适应市场需求。许多大学生找不着工作, 是因为他们无法胜任市场上既有的岗位, 或者是他们不愿从事与自己就业期望差距较大的工作。

2. 扩展学生就业认知渠道, 建立在校生的职业规划系统

近年来, 高校越来越注重大学生职业规划系统的建立, 所谓职业规划就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简称, 又叫职业生涯设计, 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 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 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 结合时代特点, 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 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 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职业生涯规划是扩展学生就业认知的有效途径。

3. 发挥政府优势, 发挥舆论导向作用

政府在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中的作用是改善就业环境, 完善就业法规, 加大就业扶持。近年来, 政府逐渐由鼓励毕业生到大城市、大企业发展转变为鼓励大学生下农村、自主创业, 创造公平的就业机会, 同时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 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将学生到中西部、基层、中小民营企业就业这一系列就业促进政策更加系统、制度地引导, 提高学生就业认知水平。通过政府适度的干预, 克服人才市场自发运行带来的外部性缺陷, 搭建企业与高校毕业生之间联系沟通的平台。在舆论导向上, 当今社会存在病态不健康的就业理念, “拼爹”、“考得好不如嫁得好”等信息在各种媒体之间反复传递。只有建立良好的就业信息网, 才能使学生获得积极有效的就业认知。

四结束语

在社会、学生、教育机构的共同努力下, 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定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为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我们应当不断改进在校学生就业认知水平, 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不断开创就业工作的新局面。

摘要:本文总结了当前高职院校在校学生对就业的认知的分析, 通过其认知特点、方式及产生的影响来探索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对策, 探索如何解决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问题。

关键词:就业认知,对策,在校学生,高职

参考文献

[1]王伯庆.决战大学生就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2]阮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理性认识[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 (4)

[3]柏杨、张惠、纪明慧、吴培.当前大学生就业认知调查与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 (23)

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在校状况调查报告 第2篇

摘 要: 通过对民办高职院校在校生思想状况的调查,着重分析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思想状况的特点,探讨形成原因,并提出了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优良潜质,意在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民办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 学生在校状况 优良潜质

一、问题的提出

民办高职院校是在教育大众化的浪潮中发展起来的,它的出现在符合我国发展需要的同时也缓解了高等教育资源紧缺的矛盾,为社会和家庭提供了更多受教育的机会,更多选择的可能,以及更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民办高校与公立高校的差异,以及民办高校的办学特殊性决定了它与普通高等院校在培养目标、社会认同度、学生层次上有一定的区别。

民办高职院校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例如:办学自主、保证质量、机构设置精简、办事效率高效等,然而,社会上有部分民办高校校舍靠租赁、教师靠外聘、资金靠收费、办学低层次、入学分数低的现状,给社会留下了高收费、低质量的不良印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办院校的口碑。与普通高等院校尤其是重点高校的同龄人相比,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思想、政治、道德、法纪、就业等方面显现出来的问题不可忽视。我通过对某民办高职院校进行抽样调查问卷、座谈会、个别访谈等方式,进行了一次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在校状况调查,内容包括学习、道德、心理等方面。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现状及问题。

1.学习积极性不高

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有27.6%的学生认为“考入的大学不理想,自己就会没出息”。从调查中知道,学生参加全国高考没有考好的原因一般可以归纳为:基础打得不牢和考场发挥不好。那么,到了大学就会有很大的影响:高中时候学习还好,但由于考试发挥不利,没有能够进入自己理想的学府,从而对学习失去了兴趣;高中时基础不太好的学生,从他自身来讲,就不愿意再继续学业,而是迫于父母或者生活环境的压力进入民办高职院校学习。另外,还有部分学生觉得到大学可以轻松自由了,所以也没有了学习的主动性。或者是有的学生本来是学文科的,但是父母觉得文科毕业后就业面窄,利用民办高职院校报考专业的条件相对宽松的有利因素,为孩子选择理工科专业,导致学生在基础差、兴趣无的情况下失去了学习的动力,种种原因的影响导致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2.社会责任心较低

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有待提高,在校学习上主要表现为:对学业的重视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以为既然来到了高职院校,而且是民办的,反正文凭也不值钱,混个三四年毕业,把“学校是学习的场所”忘得一干二净,甚而迟到、早退、旷课、作业抄袭、考试作弊习以为常。另外,有部分学生思想浮躁,还有极个别的存在着严重的功利思想,例如:入党、评优、竞选学生干部、参加学校社团活动等方面动机不纯,虚荣心强,有些学生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请客送礼拉选票,游说相关老师和负责人。调查显示,24.5%的学生有“考试作弊”的经历,参加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结业考试的学生中被查出有作弊行为的占

2.6%,因违反校纪校规受到各类处分的学生达3%。在经济生活中主要表现为:恶意拖欠学费,不按期还银行的助学贷款,恶意透支信用卡,拖、赖手机通信费,借同学和老师的钱、物不还,言而无信、欺骗撒谎等现象时有发生。

3.心理素质欠佳

从表面上看,很多学生有着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但深入交往并了解他们各自的背景就会发现:很多人在初、高中阶段被老师否定甚至歧视,加之他们自身家庭、社会、朋友等方方面面的影响,他们的心理是复杂多样的。进入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很多家庭经济状况较好而教育方法欠缺,与普通高等院校学生相比,他们面对的问题和烦恼更多,心理更为敏感和脆弱。有的学生想上进但缺乏动力,有的学生自暴自弃而又不甘心,有的学生渴望独立演变成不服管教,有极少数学生甚至有仇视、报复和自闭心理。调查显示,有12.7%的学生存在“人际交往”方面的烦恼,经常感到“情绪低落”的学生占样本总量的9.2%。

(二)原因分析。

民办高职院校招生录取政策是由教育部统一下达招生计划,招生批次在普通高等院校招生计划的最后一个批次,普通高等院校招收本

一、本

二、本

三、专一学生后,剩下的学生成为民办高职院校招生对象。所以,和正常的本科和专科生相比,民办院校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有明显的欠缺。另外,民办院校由于特殊性,只能靠学生的学费和董事方的投入来维持院校正常的教学运转,因此民办高职院校的收费和其他批次的院校相比都处在较高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社会部分人对民办高职院校文凭含金量产生了错误认识,也在一定层面上影响了学生的认识,成了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责任心不高的影响源。另外,由于民办高职院校大部分的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良好,在家的时候,可能在“溺爱”环境中长大,心理上比较敏感和脆弱,经不起考验,遇到问题很迷茫,甚至是很无助。

《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三十三条规定:“民办学校的受教育者在升学就业、社会优待以及参加先进评选等方面享有与同级同类公办学校受教育者同等的权利。”《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民办学校受教育者在升学就业、社会优待、参加先进评选、医疗保障等方面享有与同级同类公办学校受教育者同等的权利。”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开始在评优评奖、助学解困等方面给予民办高职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同等的待遇,但民办高职院校所获得的比例还远远低于其他学校。这在无形中造成了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心中低人一等的阴影。

民办高职院校教师与公办院校教师具有完全平等的地位,这在《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已有明确的界定。但现实中却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差异,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师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住房、医疗、社会保障、人事调动等方面都和公办院校老师不尽相同。民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表现为:专兼职教师比例不平衡。且很多专职教师是退休的老教授、工程师,年轻专职教师则由于上述待遇问题流动性较大。民办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结构和流动性的不平衡与频率较高现象对学生、家长和社会都造成了不良的印象。

三、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优良潜质

调查还发现,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与同龄的其他学生有相似的客观环境,所以也有与其他大学生相似的可开发的潜能。又由于在其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状态特点,自身发展特点又区别于适应应试教育的学生,也因此有一些强于其他大学生的优良潜质。如果这些潜质得以正确地发现和引导,将对他们的成才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对关爱、赞扬的渴求和强烈的反响。

在应试教育中,考试成绩好的学生对于别人的加倍关爱与不断赞扬早就习以为常,对关爱者、赞扬者也渐渐地少了感激之情,个别学生在自认为应该听到赞扬声却未如愿以偿时,甚至会产生强烈的反感情绪。而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中学时所获得的关爱、赞扬比得到的批评、厌弃要少许多。当进入大学后,不少学生都想在一个新的环境中重振自身形象,渴求得到新的朋友、新的老师的首肯。当真诚的关爱、由衷的赞扬降临在他们头上时,他们的反响会十分强烈,他们会振奋、自信,更加积极地去寻求新的赞扬点。这就有效地提高了积极学习的内驱力和师生的亲和力。事实上常有一些课堂上无法令自己安静下来的学生在面对老师真心的关爱时,其自控力立刻增加了,而严肃的呵斥、惩罚却适得其反。所以,结论是:教师要与学生做真诚的朋友,不断地发现每一个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闪光点”,把赞扬的外界影响扩大到最大,把批评的外界影响缩减到最小。惩

罚,尤其是当众的惩罚,并非是好的选择。所以,面对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准则,“爱”是教育思想的核心。

(二)对“动手”的强烈兴趣和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

在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中有不少人对枯燥的理论学习持排斥态度,但在“动手”上却颇为喜好,有的在电脑游戏中已是高手。对于他们而言,被培养为应用型的人才,其成功率是很高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努力设计出更多的“学生动手”的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在动手中把握适当的难度,设置合理的梯度,使学生不断增加成就感,并逐渐认识到“枯燥的理论”对“动手”的指导作用,从而产生对理论学习的需要和自觉学习的欲望。做好这一点也是教师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关键。金肯职业技术学院的汽车专业和机械制造专业的就业率足以证明这一点,在此,我们不得不感谢我院汽车专业建设的提议者,不得不佩服把我院发展为以工科为主的民办高职院校的伟大战略。

(三)具有比一般大学生更明显的多方面能力。

由于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具有趣味的多向性和勇于实践的精神,因此,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就在很多方面的能力上强于只善于考试的学生。例如:第一,社会活动能力。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更善于交友,在他们周围总是有不少的朋友,他们善于团结方方面面的人,不孤傲,不自私。当他们在学习上取得成果时,会毫无保留地告诉同学。因此,当他们踏上工作岗位后,融入团队的速度要快得多,融合度也高得多。第二,对失败的承受能力。由于在以“考试”为核心的教育过程中所经历的磨练,他们学会了认真而坦然地去对待失败,不易产生退缩的心理。这种精神状态在社会竞争中是宝贵的。在社会上我们不难看到不少成功者并非是考高分的学生。第三,组织管理能力。在应试教育中,为了考高分,学生不得不将自己“封闭”起来,把面对书本的时间延至最长,参加集团活动的时间甚少。因此,在群体活动中去组织管理的能力就得不到锻炼。而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都不愿“自闭”,所以参加群体活动的时间较多,组织管理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总之,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是可爱的,是值得我们去全身心地投入,与他们共同进步的。他们也将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成功者。

参考文献:

高职学生在校价值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价值观,调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扩大,高校大学生人数逐年上升,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众多毕业生面临就业难、就业目标不明确等问题。继2014 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突破700 万之后,2015 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49 万之多,大学毕业生遭遇前所未有的压力,刺激他们表现出强烈的竞争意识。就业价值观往往对大学生就业行为起到一定的导向和激励作用,甚至对其今后的职业生涯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备受学校的关注,而且也得到国家的重视。所以调查探讨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探索当前在校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原因,并提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有效策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大学生的就业观现状

本课题组严格按照问卷设计规范,通过多次修订和征询专家意见,确保了本次调查问卷的效度和信度。本次调查以粤西地区肇庆市的四所高校大三、大四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调查问卷》2600份,有效回收问卷2510份,有效率达到96%。对调查数据处理的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在总体上呈现积极向上的趋势,具有多元化发展的特点,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对其概括如下:

1.1 大学生就业观的积极方面

1.1.1 勇于面对压力,注重早期规划

在对目前就业形势的认识上,有29%男生和38%的女生认为就业形势较严峻,总体上看,一部分在校大学毕业生对就业形势持有不乐观的态度。但面对如此激烈的就业竞争,有62%的大学生表示在就业时“有压力,能坦然面对”,仅有8%的大学生表示在就业时“有压力,无法承受”;在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上,有52%的大学生做过毕业计划,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有较为清晰的方向和目标;有42%的学生从大二开始就考虑就业问题,而从大四开始考虑就业的人数仅有3%,反映了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关注就业问题。

在对“用人单位在招聘中较看重什么”的问题上,专业技能、沟通与创新能力和礼仪态度成为大学生选择的三大主要因素,可见大学生对就业的盲目性降低,就业依赖性减弱,能够较好地认识自身能力与素质。当代大学生积极参加与本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与技能培训,包括辅修第二专业,这都表明大学生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明显提高,已经具备良好的心态,积极参与就业竞争,对自身以及对未来就业有着理性的认识。

1.1.2 发挥专长技能,注重自我发展

在社会多元化的推动下,大学生的择业途径选择也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向。在调查“毕业后,您如何打算”时,选择到一二线城市工作的大学生占35%,选择到三线城市的占20%,选择到基层到农村的占19%,选择考研或出国的占23%,其他的占3%;在调查“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背景下,你是否有创业的意愿和兴趣”时,对创业较感兴趣,并愿意尝试的仅占12%,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不强,创业意愿较弱,另外,考研和留学成为大学生选择的新途径;①在职业首要考虑的因素的选择上,选择个人发展空间、薪酬和福利、家庭期望的大学生比例分别为50%、29%与10%。这表明大学生择业已从追求社会经济地位向实现人生价值和施展自我才能转变,注重自我发展。

1.2 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大学生就业观积极方面的同时,也应看到当代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还存在功利化、期望值过高、社会责任感淡化、职业价值观不明了等问题。

1.2.1 就业取向功利化,就业期望值高

当前我国社会处在关键的转型时期,西方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等思潮对高校大学生功利化思想有一定的影响。在择业的过程中,把物质利益作为衡量价值追求的重要标准,把个体价值的实现和自身利益的得失放在突出的位置,而忽视自身长远的发展和集体的需要。调查中,在就业地域的选择上,55%的大学生选择县市级以上城市就业,有19%的学生选择到农村或基层就业;另外,在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选择上,63%的大学毕业生以促进自我的发展为主要考虑因素,15%会密切关注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对于期望的工作薪酬调查中,选择2000-3000 元的学生占24%,选择4000 元以上的占67%。目前大学毕业生对薪酬期望值过于理想化,对自己的专业以及能力没有做出理性的评价,把自己定位得过高,然而应届毕业生没有较多的工作经验,所获取的薪酬水平应与自己的劳动付出等因素相符合。

1.2.2 社会责任感淡化,职业理想不明确

在调查“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以及近年一些地方出台的大学生到农村基层担任“村官”等举措的看法时,41%的大学生生表示赞同并愿意去,58%的表示赞同但不愿意去。尽管国家鼓励大学生下基层、支教等政策得到大学生的认同,让他们意识到基层需要人才,可以锻炼自身能力,但大多数大学生仍担心基层生活条件艰辛,不愿意到基层、到西部志愿服务。另外,面对如此激烈的就业竞争,对还没有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讲,没有过多的社会经历,对自身缺乏正确理性的认识,因而在择业的过程中,出现迷茫,对职业理想和职业定位不明确。甚至少部分同学也会因遇到困难、挫折和冲突,从而引发一些心理问题,调查显示,35%的在校大学毕业生感到就业压力对自己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②

2 影响大学生就业观的因素

导致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价值存在一定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有高校教育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包括大学生个体认知方面的原因。

2.1 社会环境多变,社会思潮混杂

邓小平生前曾在谈到对青年的教育时提出:开放也会带来一些坏的东西,影响人们的思想,特别是青年的思想。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我国与资本主义国家交往激增,而西方敌对势力又一直在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在借鉴资本主义发展的优秀成果的同时,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文化必然会乘机而入,同我国历史上留下来的剥削阶级腐朽思想文化相结合,滋长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腐朽生活方式等消极现象,对人们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产生冲击。③

大学生功利主义思想倾向日趋严重,盲目追求环境舒适、福利待遇,而集体主义思想、奉献社会精神被忽视,大多数用人单位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盲目设置就业门槛,不考虑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部分企业还存在性别歧视。当今迅速发展的互联网、新媒体使信息交流和传播更迅速,更高效。

2.2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有待完善,就业指导课程须完善

高等院校的学科专业随着学校扩招同步增长,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专业结构和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未能很好地考虑到社会经济、产业结构的发展,与劳动力市场实际需求脱节,产生一定滞后性。另外,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还须紧跟时代步伐,尽管高校基本上都已设置了就业指导中心,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有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还不完善。

2.3 学生自我认识不足,就业定位不准

大学毕业生的自身素质与社会期望存在一定偏差,对自我认知不足,仍然存在就业定位不准确,同时他们就业准备不充分,求职应聘能力欠缺及创新创业能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在求职过程中,不能很好的发挥自己的特长和能力,往往导致招聘岗位与应聘岗位的错位。另外,大学生专业理论学习较深入,而社会实践,社会适应能力不足,心理承受力和抗挫折能力欠佳,在就业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盲目性。④

3 科学引导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策略

大学毕业生就业是一个复杂的现实问题,也是一个社会性问题。影响学生就业观念形成和转变的因素复杂多样,不仅受社会环境、高校教育等外在因素的影响,还受学生自身价值信念和理想的内在因素影响。

3.1 优化社会环境

在当前多元化思潮的冲击下,多元化现象中的一些腐朽没落的思想也无孔不入地渗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得人们的理想动摇,人生观、价值观多元而混乱,人们的思想出现迷茫、困惑或空虚。⑤作为初出茅庐,思想、心理方面都不够成熟的大学生,难免会迷失方向,这不仅会影响他们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甚至会让他们走向歧途。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对多元化思想和多元化价值取向的引导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政府和社会在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上落实措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政府首先要制定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又要加强宏观调控,建立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体系,确保大学生就业的基本权利,使就业市场公平、公正、公开,优化大学生创业环境;提高政策的可行性和激励性,通过有效的多种优惠政策刺激促进就业市场实现人才资源均衡。同时,加强社会舆论的监督和管理,“社会舆论对大学生就业观形成和发展的作用广泛而深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目的导向性、强制约束性和持久感染性。”社会媒体要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实事求是,增加正面榜样和积极报道的数量,避免夸大炒作,哗众取宠,促进良好社会舆论氛围的形成,让舆论环境成为大学生就业保障制度的重要环节。⑥

3.2 完善高校教育环境

在校大学毕业生正处在思想发展逐步走向成熟的阶段,他们对新事物充满热情,但是对纷繁复杂的社会还缺少辨别分析的能力;他们对未来充满期待,但对奋斗途中的困难往往缺乏足够的估计;他们愿意积极地参与到社会生活实践中去,但又缺乏处理问题的经验。另一方面青年人急于实现自我价值,但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又容易迷失方向,在新的历史环境下,他们对集体和个人、奉献与索取、积极消费和艰苦朴素等问题存在着种种矛盾的思考。⑦如何使在校大学生能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应该成为我们教育关注的重点。

高校应积极寻求培养适合社会发展人才的多种形式,最大限度满足高校师生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单一的“封闭式”、“灌输式”的教育模式,需要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耐心细致,潜移默化”。更应在教学和管理上贴近大学生的实际需求,重视理论教育与实践性的统一,因地制宜地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适应激烈市场竞争的大学生。一方面,要求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拥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适当地进行职业指导理论、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专业培训,遵循个体择业观形成的规律对大学生进行指导;另一方面,要加强高校实际的创业教育课程,建立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搭建实践训练平台,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积极营造创业文化氛围。

3.3 加强大学毕业生自我教育

大学生要充分认识自我,端正就业观念,降低就业期望值,根据自身的实际能力,在自身能力范围之内寻找合适的工作,把自己当作一名普通的劳动者和社会公民来看待,不盲目地追求高薪待遇和超出本身能力的热门岗位;⑧培养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发挥自己的特长,以社会、高校提供的平台为依托,完善自己,把就业压力转化为动机;把个人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紧密结合起来,培养自己的集体主义观念和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精神,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才。

注释

11沈东华.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及对策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2):123-125.

22 余磊.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2):72-73.

33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11.

44 崔桂花,崔振东.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2013.7:223.

55 林泰.问道——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思潮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13:338.

66 马鹏.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研究[D].天津:天津商业大学,2010.

77 李国淮等.当代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理论与实践[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

高职学生在校价值 第4篇

一、样本情况介绍

课题组主要通过网络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13个学院的1733名学生进行抽样调查。每个班级随机3-9人,共回收问卷1471份,回收率为84.88%。剔除回答不完整和不符合要求的问卷,最后整理出有效问卷1375份,有效率为93.47%。由于调查期间,毕业班学生大多在外,样本偏向在校生,所参与调查学生的具体情况如下,大一学生586人,占33.81%;大二学生496人,占28.62%;大三学生475人,占27.41%;大四学生176人,占10.16%,其中党员154人,占8.9%,非党员1578人,占91.06%,信教学生130人,占7.5%,不信教92.44%。本文采用统计的方法,客观呈现在校大学生政治观、就业观、集体观等价值观的特点和趋势,探索在校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典型性规律。

二、在校大学生价值观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一)在校大学生政治观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科学的政治观是在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前提。大学生群体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接受先进的知识思想,头脑灵活,思维活跃,视野开阔,热心关心国家大事,对国内外政治敏感,具有独特的见解。因此,在校大学生对政治的基本判断对社会的长久稳定和社会政治风向的引导具有重要作用。在大学生的基本价值判断和态度上,对于“对外交往应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借鉴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判断上超过70%的人是完全同意;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有能力把自身建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的判断上超过60%的人是完全同意;对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共存和斗争是长期的”判断上超过50%的人是完全同意。对于具体现实的判断上,如“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综合国力强大,社会文化加快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政治体制深化改革及各种经济社会问题得到妥善解决”的判断上,超过50%的人表现出积极乐观的态度。从以上结果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校大学生对基本政治价值有科学的判断和健康的态度,学生的政治态度高度符合社会主流,对现实政治问题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对长远的、宏观的问题某些学生仍表现出一定的怀疑态度。在大学生入党的动机上,在“理想和信念的追求”上有入党意愿的大学生和已是党员身份的大学生比例分别是47.4%和60.7%,这说明大部分学生能够端正入党动机,而且在经过党的教育之后,大学生对于理想与信念的追求的比例明显增加。此外,“寻求政治上的归宿感”、“一种身份的标志”等入党的动机在大学生党员和非党员中都占有一定的比例,入党前后变化不是很大。对于入党“直接有利于就业”,“谋求仕途的发展”在非党员占据一定的比例,党员中则有所下降,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大学生入党更多的是希望在精神和思想上的提升。从以上简单分析可以看出,在校大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大部分学生基本上能够端正入党动机。

(二)在校大学生就业观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科学的就业观是在校大学生实现自己人生抱负的基础。调查主要从生涯规划现状、生涯辅导内容、生涯辅导方式、影响因素四个维度了解大学生就业观的现状和影响因素。

调查结果发现:在生涯规划现状上,绝大部分学生想过自己的生涯规划,40.6%的学生确定了职业生涯方向,59.4%的学生有待帮助,而且毕业年级深入思考过的要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并且生涯规划程度高于其他年级。党员、男生、独生子女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比例相对也高。在校大学生生涯规划的辅导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认识自己,二是认识外界,三是沟通内外的方法。学生最需要的协助是认识自己,“了解自我优势特质”及“澄清自我需求与价值”学生占57.3%以上,而且发现女性、非独生子女的比例高于男性和独生子女。认识外界,主要是学生掌握各种信息及自我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毕业班级、独生子女及党员的比例相对较高,高年级学生对外界的兴趣明显高于其他年级学生。沟通内外的方法体现在生涯选择与规划的方法上,大一新生刚进入大学,职业生涯规划处于起步阶段,需求程度低,在方法的指导上需求相对较高,高年级学生侧重于就业、面试等方法的指导。在校大学生生涯辅导的主要方式,主要包括与老师的沟通、毕业校友的经验、团体辅导、一对一咨询、心理测验等方式使学生自认自我、认识外界和掌握一定的生涯规划的方法。在认识自我的辅导方式中,需求从高到低分别是团体辅导、个别咨询和心理测验。在认识外界的两个选项中,“与院系老师沟通”和“校友返校座谈”占比最高,达46.6%,而且排在样本总体比例的前两位,这要求学校应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和校友在学生生涯规划指导中的作用。生涯规划课程是在校大学生获得生涯规划的方法的主要途径之一,结果发现只有44.9%的人认为生涯规划课程,超过五成的人认为生涯规划课程一般或者不适用。因此,有必要按照“了解外界”和“认识自我”两大方面改进课程教学和辅导方式。在影响因素中,超过七成在校大学生认为“实现自我”是影响自身就业的首要因素,这要求学校教育注重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需求与价值,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在未来的工作中奠定自己的基础和优势。仅次自我实现的,其中重要程度依次是工作本身的特点、工作的稳定性、收入的高低、工作的舒适度、为社会进步作贡献。专业对口、工作地点和社会地位、声望等社会影响重要程度相对较低。因此,在生涯规划的过程中,要以自身的发展需求为基础,结合社会影响,从长远利益出发,形成科学的就业观。

(三)在校本科生集体观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集体观是社会主义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也是大学生主动融入社会生活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是大学生学习、参加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品质。大学期间是大学形成稳定成熟集体观的一个重要阶段,大学校园生活是集体观念形成的重要环境。因此,有必要考虑时机和环境对于大学生集体观形成的影响,培养具有鲜明主体意识的集体人。81.1%的学生认为自己的集体荣誉感很强,集体观念、团体观念深入学生人心。在坚守集体观念、团队观念的同时,在校学生的集体观念也出现了初步的分化,10.5%的学生完全同意“我更喜欢自己一个人做事”,而且主要集中在低年级,高年级学生特别是毕业班学生的集体观明显要高于低年级的同学。这说明在校大学的集体生活对学生集体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校期间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引导,进而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形成科学健康的集体观念,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形成集体观的同时充分培养学生的活力与自信。

(四)在校大学生时间观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时间观在校本科生价值观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从典型周时间花费看,花费时间最多的前五项依次是:上课及做实验、与朋友交往、自习及做作业、看电视及电影和体育锻炼。从调查的数据来看,前三项占据了学生时间花费的一半以上;男生、非党员、独生子女、高年级学生花在电子游戏方面的时间相对要多一些;女生、党员、独生子女、一年级学生花在学习方面的时间,相对要多一些;就休闲娱乐来看,体育活动、电视电影、电子游戏每周平均时间11.1小时;其中,学生看电影的时间比玩电子游戏的时间明显要多,并比体育锻炼要多0.4个小时。学习实验、体育运动及交友的时间占在校大学生利用时间的大多数,表明学生有较强的时间意识和责任意识,校园生活较充实。

(五)在校大学生金钱观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金钱观在校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本科学生对待金钱的态度是学生健康生活的保障。据调查发现,58.8%的在校大学生对自己的花销还是很谨慎的,但同时有58.3%的学生具有节约花费的意识但很难落实到行动中。在金钱与人格的对比中,68.6%的在校本科学生选择了“人格”,同时又有部分学生(21.8%)认为金钱是人生幸福的决定因素,总体上学生的金钱观是健康的,但某些同学存在错误的金钱观,从而走上错误的道路。学生除学费住宿费(包括电、水费)外,月均花费为765.6元,非毕业年级学生月均为770.4元,比较来说,毕业生737.5元花费更为谨慎。非毕业生月均花费为770.4元,其中大一学生的花费最多,月均将达到800元,大二、大三学生相差不大。大部分学生对待金钱的态度是很谨慎的,但不可否认金钱在校大学生的诱惑,某些学生没有抵制住金钱的诱惑,从而走上错误的道路。总体上来看,在校大学生花钱较谨慎,大多采用家教、勤工俭学、自己做生意等正当途径赚取零花钱。

(六)在校本科生婚恋观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婚恋观是在校大学生年龄阶段形成的价值观之一。爱与被爱是在校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也是大学生人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调查发现,大部分在校本科生有过恋爱的想法和冲动,约半数的学生大学期间有过恋爱经历,约31.7%的学生在校期间有过一次恋爱经历,约4.8%成的学生,谈恋爱的次数在2次及以上。在选择男女朋友因素中,主要看对方内在的因素。人品是大多数学生的第一选择,逾8成,其次分别是性格和才能,分别逾7成和6成,这三者相加占所有选项的3/4。外在因素“非主流”,包括身外的社会地位、职业、财产、家庭背景,合计只占所有选项的4.1%,这表明在考虑婚恋对象时还是更注重对方的内在品质,提高自身的修养是取得幸福婚恋对象的基础。

(七)在校大学生公德、公益、环保观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公德观、公益观和环保观是在校学生必须形成的价值观之一。在校大学生在公德意识上,学生公德意识较强,公德更多地表现为具体的行为,公德意识获得学生的高度认同,如有89.2%和88.7%的学生认为“在图书馆把手机调成静音”和“在图书馆小声说话”,80.9%的学生认为“自己曾经给老人让过座位”,65%的学生认为“自己曾没有丢过垃圾及”。但是在“与恋人在公共场合亲热无碍他人”上,52.8%的学生持否定的态度。表明在校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公德意识,但还是有待强化。

在公益观念上,公益观念深入学生人心,学生热心公益事业,如有70.5%的学生同意“欣赏支持公益事业成品牌”,有68.4%的学生“愿意无偿参与公益事业”,但在面临具体的选择时,某些学生会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取舍,如在业余时间,面临着志愿服务和赚钱时,有51.4%的学生表现出犹豫不决的态度,10.3%的学生反对这样做。这表明公益事业深入人心,但是在面临着金钱的诱惑的时候,某些人表现出了犹豫的态度。

在环保观念上,绝大部分学生环保意识非常强烈,85%的学生认为“绿色不仅作为一种经济形态更是一种生活价值”,但是具体行动方面还有潜力可挖,相比较环保观念,有19.9%的学生“常常以具体的行动支持环保”。这表明大部分学生充分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但是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力度不够。

三、在校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典型规律和学校教育的建议

(一)在校大学生价值观形成背景环境的时代性与具体性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社会改革,新旧思想交流与碰撞,青年学生在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面临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但是以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目标的精神文明建设为广大青年价值观的形成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同时,价值观的形成又受具体环境的影响,特别是日常生活的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在校大学生思维活跃,觉悟较高,更容易接受社会先进思想的影响,体现社会主流思想,符合时代发展的主流。因此,从总体看在校大学生价值观是科学的、积极向上,对政治、金钱、婚恋、道德和当下社会发展的方向有正确的态度,但与此同时,受到具体环境的影响,包括学校的校风、教师的师风及所在区域文化的影响,也有一些学生形成了一些不科学、不健康的价值观,如某些学生时间观念不明确,集体观念有待提高、道德实践有待加强。

因此,学校教育要紧密结合时代背景和具体的社会环境。学校教育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力量之一,要以建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为目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具体的实践能力为评价标准,以具体的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为手段,营造良好的校风、班风和学风,全面发挥学校教育的引导作用,从整体上规划保证学生形成科学的、积极的价值观。

(二)在校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基础的阶段性与稳定性

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和稳定性,价值观在形成过程中体现了阶段性和稳定性的特点。从开始上学,学生就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不仅体现在知识文化的增长上,而且体现在科学价值观的逐步完善上,在各个学龄段,学生的价值观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在大学期间,大部分学生大约处在17/18-21/22这个年龄阶段,自我认知逐渐明确,思想上和生活上的独立性进一步确立。开始明确自己的宗教信仰、政治理想,政治觉悟进一步提高,真正开始关心和思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并且付诸实际行动。开始思考和确定自己的未来职业,并且希望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改变命运。逐渐形成爱情、家庭、婚姻信念和交友的原则,乐于与人交往,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有初步的规划。能够合理地安排和利用时间,以具体的实践行动表现自己的公德、公益和环保观。因此,从总体上看这一阶段在校大学生的价值观逐步完善,就业观、婚恋观等开始逐步形成,政治观、集体观、时间观、公德公益和环保观进一步趋向完善。

因此,学校教育要针对在校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以价值观形成的继承性和发展性为指导,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学校的教育具有针对性,既要继承前一阶段学校的特点和学生价值观发展的基础,又要结合大学生未来整体全面发展的要求,特别是要坚持在校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特点,从而进行有序的、针对性的教育,实现在校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继承性和发展性[4]。例如,在政治观、集体观上,尽量避免中学时代的说教式的理论灌输,以具体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对当前国家大事和社会现状的思考;在就业观上,要针对不同的年级开展不同内容的教育,并且将就业实践活动贯穿其中,锻炼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在公德公益环保观上,要坚持以弘扬优良传统和社会公德为己任,将具体鲜明的人物事迹贯穿教育活动中。

(三)在校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内容的片面性与完整性

大学生群体从小接受正规的系统学校教育,特别是中学时代中规中矩,表现优异,知识水平较高,全面发展较为全面。因此,在校大学生价值观基本上能够形成全面的健康的价值观。但受校园文化影响和接受的社会实践面窄,在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存在片面性。在政治观上,接受的爱国理论教育较多,缺乏相应的亲身社会实践;在集体观上,以学生为基础形成的集体缺乏社会其他群体所具有的属性和环境;在婚恋观上,是建立在感情的萌芽和对未来美好的畅想的基础上,缺乏社会实践的考虑;在时间观上,仍然是在学校整体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分配,缺乏对时间的自主支配等。从总体上看,在校大学生价值观在以系统知识和良好的校园环境的基础上形成的,一方面表现出了内容上完整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另一方面表现出了形成基础的片面性。

因此,学校教育要以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全面发展为核心,强调学校教育的基础性、全面性和实践性。首先,要以系统的科学教育和广泛的社会实践为基础,从而保障在校大学生价值观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其次,要以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以立德树人的核心的教育根本任务;最后,要把实践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全面的重要环节,在实践中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全面发展。

(四)在校大学生价值观形成方式的自发性与干预性

在校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自发性和干预性是大学生为了适应社会生存发展和内在的需求在学校教育干预下而自发形成的特点,这是在前一个阶段的基础上学生价值观的一种持续发展。一方面,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的不断觉醒,要求从内在建立一种稳定的价值评价体系,这是价值观形成的一个主要原因,具有自发性、自主性,另一方面学生在校接受代表国家意志的正规教育,这种教育就要求学生的思想必须符合国家大众的价值评价标准,因此具有干预性、强制性。例如,在政治观上,学生热爱祖国,关心党和国家的大事,是自我对于党和国家的认同和教育引导之下而形成的。在就业观上:一方面,学生根据自己和社会的需求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自主确立价值评价体系。另一方面,学校教育正确引导学生成长成才,从而适应将来从事岗位所需的能力和素质。在公德、公益、环保观上:一方面,学生对社会公德、公益、环保观上有正确的认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学校通过课程教育、社会实践等方式促进学生价值观的发展。

因此,学校教育要坚持在学校的引导下学生发展的自主性,坚持学生自我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致性。一方面,在校大学生身心素质发展较全面,具有自我教育的可能性和基础,而社会发展的要求学生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具备自我教育能力。另一方面,在校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复杂性和干扰特点,要求学校教育在学生价值观发展的关键阶段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5]。因此,有必要保持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的一致性,凸显大学生的思想活力。

此外,在校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还体现出了理论认识与言行不一致性、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等特征,因此,高校必须结合学生的成长特点,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承担起促进学生思想素质全面发展的责任,保证在校大学生树立科学、健康、向上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杨银付.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04(1):4-19.

[2]苏晓笑.嬗变与重塑:21世纪我国大学生价值观研究综述[J].保定学院学报,2010(4):115-117.

[3]屠冬梅.我国当代大学生主导价值观的建构与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依归的审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8:11-18.

[4]于俊如,史佳华.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价值观的变迁与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2009(1):32-38.

高职学生在校价值 第5篇

1. 研究对象。

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宁夏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宁夏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银川大学等8所高职院校的300名随机抽样和参与网上调查的高职院校学生, 其中男女比例为62∶38。涉及学科19个, 专业79个, 其中被调查学生各学科分配比例 (如表1所示) , 具有一定代表性。

2. 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网络调查法。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 对自身认识不足。

在“升学满意率”的调查中, 82%的学生对自己的高考成绩不满意, 大部分学生是因为各种原因不得不报考高职高专院校, 部分学生是在家长的压迫下来上学的, 自己内心并不愿意, 感觉现实与理想相差太远, 产生了心理焦虑。尽管90%的学生第一志愿报考的是所录取的学校, 但是, 高达56%的学生对所就读的学校或专业不满意, 有些学生是所报志愿未实现, 被迫同意调剂到现在的专业, 也有些是根本不了解这个专业而盲目报考的, 一到学校才知道与自己原来理解的完全不一样, 对报读的院校和专业具有盲目性或者一些无奈的因素;对于“择业原则”问题, 52%的学生认为要“收入较高, 有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说明部分高职学生在择业观问题上具有盲目性, 对社会需求了解不足, 忽视了自身条件、专业特长等因素对就业、择业的影响。

2. 是否制定学习计划并严格执行。

从表2可以看出, 制订了学习计划并严格执行的仅占13%, 这说明中国高职院校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并严格执行的仅占一小部分, 这部分人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 计划性强, 且有较强的毅力和自制力, 但他们却不能成为中国高职院校的学习主流。另外, 尽管有38%人制订学习计划, 但没有严格执行。这部分人由于不能自我约束自己, 再好的学习计划也无济于世。更有甚者占59%的学生根本没有制订学习计划, 学习比较盲目, 至多也不过依据课表进行学习而已。这些现象表明我校学生学习计划性不强, 学习态度不端正且比较盲目, 再加上自我约束能力差, 对是否能更好完成知识的学习、积累提出质疑。有的学生看到在全国范围内的就业压力居高不下, 在毕业生增长率远高于城镇新增就业岗位增长率的情况下, 高职毕业生面对严峻的人才市场竞争形势, 因而产生焦虑心理, 甚至有自暴自弃的现象出现。

3. 学习途径方面。

在提高学历的选择上, 通过自考取得学力的占38.46%, 考证书的占29.37%, 专升本的占16.78%, 其他的占15.38%。这说明随着自考毕业证在社会上的认可度不断的提高, 职称考试制度的不断深化, 就业形势日渐严峻, 特别是国家对专升本录取率连年下降, 大部分学生的观念正在转变, 可见中国高职院校大学生对社会发展变化的灵活应变能力的不断提高, 社会需求, 及人才培养模式正在市场化, 制度化。另一个重要的显示是女同学更热衷于考证书, 而男同学更倾向自考, 看来男同学更看重学历, 而女同学看重的是技能。

在你的知识和技能主要的来源途径的网上调查中, 认为, 自己独立学习的占39%, 不同学科的情况不同的占36%, 老师的讲授的占13%, 父母及社会的占12%。这说明中国高职院校学生注重知识的主动学习与探索, 缺乏老师及父母对自己学习重要性的认识。良好的家庭教育影响儿女一生的为人, 家庭教育作为最直接最具体的教育形式, 是伴随着人的整个成长过程, 是其他教育如学校教育, 社会教育的基础。

当问及经常去哪里查阅资料时, 在调查的143人中, 去图书馆的占23.78%, 网上的16.08%, 两者兼有的占55.94%, 其他的占4.2%。这说明中国高职院校学生能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这两大资源去增长自己的才干和理论知识。学校应加大对这两大资源进行完善、整合以便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4. 学习积极性不高。

对“学习兴趣”的调查中, 对学习兴趣大的学生只占14%, 学习兴趣一般的占64%;有74%的学生表示希望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而不喜欢学习理论知识;认为理论知识较难的占42%, 认为难的占40%;52%的学生希望能够马上出去工作, 而希望能够好好读书的只占20%~62%的学生表示希望学校多开展文体活动, 只有28%的学生希望学校开展学术活动或技术性比赛, 说明大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专业发展、将来的工作和人生发展缺乏足够的信心和深刻的认识。

三、结论与建议

调查表明, 一部分高职学生能够认清形势, 明确学习目的, 因而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 并努力争取优异成绩, 但仍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 学习态度消极被动, 不求上进。对此, 应该从学生主观层面、学校层面和政府层面采取措施, 应对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1. 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进行正确的个人定位。

高职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成绩一般, 高考决定了他们只能进入高职高专等一般院校, 与其他本科院校学生相比, 他们会产生自卑感。造成这种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中国目前的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二是社会上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不足, 把职业教育看成是低层次、低水平的教育, 造成部分高职学生心理上产生失落感。因此, 学校应采取可行措施, 如可以不定期举办高职学生成功创业、人生规划与事业发展报告会等等。

2. 高职院校要加强软硬件建设, 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学习。

学校要加强基础设施的完善, 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 特别是图书馆管理, 教室管理, 网络建设。同时,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要解决学生“为什么学”的问题。可通过向学生灌输“在当今和未来社会, 没有知识就没有前途, 文凭不等于“水平”的思想, 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 变“要你学”为“我要学”, 并通过校友中成功案例的推介, 建立“我能行”的自信心和成功意识,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规律, 认识到“逆水行舟, 不进则退”, 只有刻苦努力、继续发扬拼搏精神才不会落后于他人。

3. 课程体系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大部分高职学生有专业模糊、前途渺茫的错觉, 所以在学生进校初期就要有意识地针对学生的职业困惑, 面向学生开展职业规划教育;为了使毕业生能够在职场竞争中有良好的表现, 应该为学生毕业后一至二年内的职业生涯作精心设计, 让学生对将来的工作和个人发展有清晰的目标, 在校期间学有目的、学有特长。在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岗位分析和毕业生职业发展规律, 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并制定课程教学大纲, 确定相应的目标模式, 制度模式和过程模式, 并以此为基础创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使学生的培养过程能够紧紧贴近其职业发展的需要, 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

4. 进行可行的教学改革, 使知识向实用性, 技能性转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高职教学的需要, 严重阻碍了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因为旧的教学模式侧重专业知识的系统性, 理论过多过深, 理论学习的效果较差, 实践收效也不大;而新的教学模式根据高职学生的认识规律, 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任务为驱动”, “以学生为丰体”的基本原则, 并有效迎合了高职院学生“操作技能实践充满兴趣”的特点, 通过任务驱动“边做边学、边学边教”, 促使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教学要以专业技能为重心, 专业技术基础课真正是为学专业课而设, 需要什么就学什么, 同时, 课程的开设还要确保就业力和就业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摘要:为了解高职学生素质学习的基本状况, 从宁夏8所高职院校随机抽取300名高职学生作为研究样本, 对就业压力条件下高职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进行了全面的调查, 通过分析高职学生心理特点、学习状况及其形成原因, 提出相应的措施, 对于帮助高职学生制定人生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就业压力,宁夏,高职在校学生,学习现状

参考文献

[1]李家华, 吴庆.2000年北京地区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J].青年研究, 2001, (3) .

[2]庄西真.论“生存型”职业教育和“发展型”职业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 2009, (1) .

[3]张宁.从世界职业教育发展历程看中国职业教育发展[J].教育研究, 2009, (2) .

[4]张轩.试论“大职业教育”视阈下高职教育发展趋势[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6) .

高职学生在校价值 第6篇

据资料显示, 截至2009年, 我国设置独立高职院校达1215所, 在校生964.8万人, 招生人数313万人, 与本科院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 高等职业教育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仅就数量而言, 高职教育已能基本满足社会需要, 然而在质量上却未能尽如人意。究其原因, 高职学生过多地将时间与精力放在专升本等提高学历层次的学习上而忽视了在校课程的学习。这一点在高职学生的学习时间分配上表现得尤为突出:高职学生尤其是毕业班学生往往在校期间钻研专升本课程, 课余时间突击专升本习题, 将在校学习仅当作获取毕业证的途径, 致使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不牢, 同时造成其专升本课程的学习效果不佳, 进而严重影响高职教育的质量。本文拟运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 根据不同的假设条件, 寻求在校课程与专升本课程在学习时间上的最佳分配方案。

二、理论综述

要运用博弈论方法分析高职学生在校课程与专升本课程的学习时间分配情况, 首先应明确相关理论。

(一) 占优策略

每一个博弈中的企业通常都不止拥有一个竞争策略, 所有策略的集合构成了该企业的策略集。在企业各自的策略集中, 一个参与人的最优战略不依赖于其他参与人的策略选择, 即不论其他参与人选择什么策略, 他的最优策略是惟一的, 则称其为占优策略 (Dominant Strategy) , 与之相对的其他策略为劣势策略。

(二) 纳什均衡

纳什均衡 (Nash Equilibrium) 又称为非合作博弈均衡, 是博弈论中最常见的均衡之一。用语言表述为:假定有n个人参与博弈, 给定其他人战略的条件下, 每个人选择自己的最优战略 (个人最优战略可能依赖于也可能不依赖于其他人的战略) , 所有参与人选择的战略一起构成的一个战略组合 (Strategy Profile) 。纳什均衡指的是这样一种战略组合, 这种战略组合由所有参与人最优战略组成。即在给定别人战略的情况下, 没有人有足够理由打破这种均衡。从实质上说这是一种非合作博弈状态。

(三) 混合战略

如果一个战略规定参与人在给定信息情况下以某种概率分布随机地选择不同的行动, 称该战略为混合战略 (Mixed Strategy) 。具体定义为:在n位参与人博弈的战略表述G={S1, …, Sn, u1, …, un}中, 假定参与人i有K个纯战略:Si={Sil, …, SiK}, 那么, 概率分别为δi= (δi1, …, δik) 称为i的一个混合战略, 这里δik=δ (Sik) 是i选择Sik的概率, 对于所有的k=1, …, K, 0≤δik≤1, 且∑undefinedδik=1。

三、高职学生在校课程与专升本课程学习时间的博弈分析

(一) 博弈分析

对于高职学生在校课程与专升本课程学习时间上的博弈, 在不同的假定下会有不同的结果。下面的各个模型均为建立在局中人理性的假设条件下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

1.建立高职学生学习时间博弈矩阵一

高职学生在校课程与专升本课程学习时间的博弈结果与两种策略存在的收益现值差异息息相关。假定有A、B两个高职学生 (可以将这两个学生作为全部高职学生分成的两个部分) , 他们都面临将大部分时间用于在校课程学习 (以下简称“在校课程”) 还是专升本课程的学习 (以下简称“专升本”) 两个策略的选择。现在有三种选择:

方案一:博弈双方都仅专注于在校课程, 则高职学生普遍学历层次提高较慢, 这势必对他们未来的求职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假定收益现值为1.5个单位。

方案二:博弈双方都将全部时间用于专升本课程的学习。这将直接导致专科阶段基础知识不牢, 而且如果专升本人数众多且水平相当, 必然会加剧竞争, 专升本考试通过率将大幅降低。即使最终通过考试, 毕业后求职的压力仍会很大。考虑到上述因素, 博弈双方只能获得2.0个单位的收益现值 (比都专注于在校课程时的收益现值略有上升, 是考虑到学历层次的提高使得求职时略优于以高职学历直接求职等现实因素) 。

方案三:博弈双方中一方专攻专升本课程, 而另一方专攻在校课程, 则前者由于专升本考试成功率增大使毕业后求职的压力也减轻, 可获得3.0个单位收益现值;而后者也会因为对方的选择使得获得相对理想一点的工作岗位的机率上升, 相应地也减轻了工作压力, 可获得1.8个单位的收益现值。

图1表示的即是A、B双方在每一策略下的博弈矩阵。从这一博弈矩阵得到的结论是:在收益现值的影响下, 双方从自身利益出发, 博弈的结果只能是 (专升本, 专升本) , 即大家最终都会选择将大部分时间花在专升本的学习上。这一结果极不理想, 因为这会造成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 在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造成负面影响的同时也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巨大压力。

2.建立高职学生学习时间博弈矩阵二

如果修改假定条件1, 选择 (专升本, 专升本) 的收益现值比选择 (在校课程, 在校课程) 的收益现值 (1.5, 1.5) 还要低, 只有 (1.4, 1.4) 。这一假定的根据是学费逐年递增, 考试制度逐步改革, 专升本的会计成本与机会成本也会不断提高。由于未能较好掌握在校课程, 相应地增加了专升本学习时间。如果博弈一方选择专注于专升本课程而另一方选择专注于在校课程, 由于竞争压力降低, 则专注于专升本课程一方会获得较高的收益, 假定现值为1.6个单位, 而仅专注于在校课程的一方可能会因为毕业院校知名度不高而获得相对低一点的收益, 假定现值为1.2个单位, 具体如图2所示:

分析该博弈的均衡可以发现:博弈双方A与B都有占优策略即专升本, 最终使得 (专升本, 专升本) 成为上策均衡。尽管从图2可知, (在校课程, 在校课程) 策略的收益现值高于 (专升本, 专升本) , 但由于博弈的A、B双方都将注意力放在1.4与1.2的比较上, 单方面改变策略, 导致 (在校课程, 在校课程) 策略不能构成纳什均衡。博弈矩阵二清楚地显示了若博弈双方都只从自身利益出发, 选择自己认为的最优策略, 最终将陷入“囚徒困境”。

(二) 博弈结果分析

通过上述博弈模型的分析发现, 各模型的博弈结果均不理想:

首先, 博弈矩阵一的结果是不理想的。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在于专升本的收益现值过高。要避免这种情形, 只需降低专升本学习在毕业后所显见的实际收益水平。国家和用人单位可以制定政策, 缩小新就业本、专科毕业生的收入水平差距, 从而使两者收益现值大体相当。则图1的博弈模型相应地可改为图3:

图3的博弈模型结果以 (专升本, 在校课程) 和 (在校课程, 专升本) 为纳什均衡。通过计算发现, 混合战略均衡为博弈双方以 (1/6, 5/6) 的概率选择 (专升本, 在校课程) , 基本达到理想目标。同时, 不同水平毕业生的收益差距可以通过“后发效应”体现。

其次, 博弈矩阵二是一个典型的囚徒困境模型。要走出困境, 可以增加“奖励矩阵”来改变博弈双方的收益结构。如图4所示的奖励矩阵, 将每个选择专注于在校课程学习的高职学生的收益现值统一增加了0.5个单位:

这样, 博弈矩阵就改变成如图5的形式:

通过增加奖励矩阵, 博弈均衡变成了 (在校课程, 在校课程) , 但使求职压力加大, 降低了高职学生提高学历层次的积极性。因此, 需要国家政策的正确引导, 使得 (在校课程, 在校课程) 的收益现值和 (专升本, 专升本) 的收益现值相当, 而选择 (专升本, 在校课程) 策略或 (在校课程, 专升本) 策略的收益现值比都在校课程学习或仅专注于专升本学习时要高, 从而促使高职学生走出囚徒困境, 将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在校课程的学习, 同时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专升本课程学习。

四、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 较理想的博弈均衡是高职学生将主要时间用于在校课程的学习, 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专升本课程学习。然而, 受社会传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以及少数用人单位过分强调“人才高消费”思想的制约, 加上部分高职院校缺乏有效就业指导机制的正确引导, 许多高职学生在认识上仍存在一定的偏差, 盲目追求本科学历, 在专升本课程的学习上花费了过多的时间与精力。鉴于此, 要实现上文的博弈均衡, 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一方面, 社会应为高职院校毕业生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 用人单位应当重视毕业生整体素质而不仅仅是一纸文凭, 使广大毕业生认识到即便是从高职院校毕业, 也拥有平等的竞争机会;另一方面, 学校等教育机构应给予高职毕业生正确引导, 帮助他们走出“高学历是美好未来的惟一解”的误区;同时, 高职学生也应转变观念, 调整心态, 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 合理安排在校课程学习与专升本学习的时间以更好地践行国家的人才培养计划并使高职学生的未来发展道路更加光明。

参考文献

[1]唐华, 曲楠楠.基于博弈原理的审计业务关系分析[J].财会研究, 2010 (5) .

[2]吴耀宏, 昌广东.我国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教育营销博弈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 2010 (3) .

高职学生在校价值 第7篇

2014年11月28日,《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由北京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于2015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高职生在校园内吸烟行为随处可见,每个人面对吸烟的态度都各有不同,大学生在吸烟人群中所占比重逐年上升。

本次调查的目的在于使高职学生正确认识吸烟造成的危害,使其形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从根本上杜绝吸烟这种不良的行为习惯,创造良好校园环境,提高城市文明水平,更为开展相关学术研究和学院制定进一步控烟方案提供有益借鉴。具体目的如下:

(1)了解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在校学生总体吸烟数;

(2)在校高职学生对于他人吸烟的看法和所持有的态度;

(3)掌握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在校学生对学校采取吸烟主题教育活动的看法;

(4)了解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在校学生的吸烟原因有哪些;

(5)了解在校高职学生吸烟场所有哪些;

(6)明确在校高职学生所接受的控烟的教育方式有哪些。

2 调查对象与调查范围

调查对象为北京财贸职业学院2013级和2014级在校学生。调查范围为北京财贸职业学院通州和涿州两个校区。

3 调查内容

关于吸烟行为方面,被调查者在校吸烟的数量;被调查者在校吸烟花费金额;被调查者在校吸烟主要场所。关于吸烟态度方面,被调查者对吸烟行为所持有的态度;被调查者对校园采取的控烟措施所持有的态度。关于吸烟原因方面,影响被调查者吸烟的主要人群有哪些;被调查者吸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4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问卷总共涉及27个问题,其中关于行为问题的有6个;关于态度问题的有5个,关于原因问题的有3个,关于措施问题的有4个,关于个人基本信息问题的有9个。问卷由学生处统一发放给各系部辅导员带领个班学生统一填写,最后收回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500份,收回问卷2340份,其中有效问卷2300份,问卷有效率达到92%。最终研究样本由这2300份问卷组成。

5 调查结果

团队使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如下。

5.1 样本基本情况分析

被调查者中,在性别分布方面:男性占总人数的40.57%,女性占59.43%;年级分布:2013级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50.91%,2014级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49.09%。2013级学生人数与2014级学生人数基本持平。生源地分布:北京生源占总人数的70.52%,北京生源高于外地生源。月均生活费分布:月均生活费为801~1200元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1.30%,较为突出。体质状况为优良标准的人数占总人数的79.22%。

5.2 样本总体性分析

根据统计,截至目前本校大约有573名吸烟者,吸烟率为24.91%。有32.98%的吸烟者每天吸烟的范围在4~10支。大部分吸烟者的烟瘾不是很大,62.30%的吸烟者每天吸烟的支数控制在10支以内,属于低量吸烟,20.24%的吸烟者每天吸烟11~20支,属于中量吸烟,但也有17.46%的吸烟者,每天吸烟1包以上,属于高量吸烟(注:吸烟量界定:3~10支低量吸烟;11~20支中量吸烟;1包以上高量吸烟)。

在33.68%的被调查者中吸烟者平均每包香烟花费在10~20元,其余价位购买人群未表现出显著差异。

认为吸烟是个人选择权利的被调查者有913人,占总人数的39.7%。比重最大。反对吸烟行为的人有648人,占总人数的28.2%。吸烟原因是“烟瘾出现时”的选择人群最多,占总人数的36.6%。

5.3 样本差异性分析

5.3.1 性别、生源地、年级三者吸烟率相关性分析

调查显示,男性烟民数为431人,占烟民总数的75.22%;女性烟民数为142人,占烟民总数的24.78%。男性烟民无疑占了绝大多数,是女性烟民的约3倍。其中最多的群体是大二京籍男性,比例为46.1%;而京籍与非京籍大一新生吸烟率基本持平,为45.3%;女生吸烟率虽相较男生偏低,但京籍大一新生却明显趋高,为16.0%;而大二非京籍女性吸烟者比例达到最低,只有2.8%。

5.3.2 生源地、初始吸烟时间、影响吸烟者吸烟的主要人群三者相关性分析

根据调查可见,北京生在小学时期吸烟受父母影响所占比例为35.8%,外地生在小学时期吸烟受父母影响所占比例为62.5%,在小学时期外地生受父母吸烟影响是北京生的二倍。在初中、高中时期,北京生受朋友影响所占比例分别为42.4%、41.3%。在初中、高中时期,外地生受朋友影响所占比例分别为45.8%、46.2%。

5.3.3 体质、性别、吸烟量三者相关性分析

男性体质差的吸烟量大的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21.70%;男性体质好的吸烟量小的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48.60%;女性体质差的吸烟量大的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6.50%;女性体质好的吸烟量小的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86.80%。分析得出,体质好的吸烟量普遍较小,体质差的吸烟量普遍较大。

5.3.4 年级与吸烟场所的相关性分析

2013级学生在室外吸烟的人数最为突出,占总人数的10.4%;2014级学生在卫生间的人数最为突出,占总人数的19.6%,其他吸烟场所分布较为平均。分析得出,2014级学生的吸烟场所比2013级学生更难控制。

5.3.5 吸烟者、非吸烟者是否参加过禁烟活动及认为可行的禁烟教育方式相关性分析

被调查者对学院开展控烟活动的支持率高达80.34%,而参加率仅为15.96%。原因在于吸烟者认为学院开展的可行控烟教育方式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海报标语、校园广播和主题活动。而非吸烟者认为学院开展的可行控烟教育方式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主题活动、网络宣传和专题讲座。

6 调查结论与建议

(1)在烟龄方面,从小学开始吸烟的,最主要的影响人群是父母,尤其体现在外地生身上;从初中、高中开始吸烟的,最主要的影响人群是朋友,尤其体现在北京生身上;从大学开始吸烟的,最主要的影响人群是同学,尤其体现在外地生身上。同时我们发现,父母对外地生吸烟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少。

(2)在吸烟原因方面,选择烟瘾出现的人群最多。根据数据分析,现今社会,是否吸烟人群的平均年龄在逐年降低,这一点不得而知,但初始吸烟时间的提前,导致其烟龄的增加,身体发育期过度摄取尼古丁,也可能导致烟瘾如此严重。

(3)在对吸烟现象所持态度方面,笔者认为吸烟是个人选择权利的被调查者所占比重最大。这可能是由于被调查者均为90后,我们不难看出他们的自我主观意识非常强,个性突出,但同时内心也渴望受到尊重和理解。因此,这就要求学院在对吸烟学生进行控烟教育时要讲究分类管理、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单纯且一味地批评或指责。

高职学生在校价值 第8篇

一、高职在校大学生创业及其项目的来源

1.激情点燃希望, 创业成就梦想

有效利用大学城资源, 源于斯而养于斯。大学生汽车维护实践创业中心位于机电学院校内, 服务对象主要是大学城有车一族, 服务项目主要有汽车常规保养、汽车性能检测和技术服务咨询等, 工作时间为每天11点至13点和15点至18点, 在这个时间段提供服务, 既不影响师生上课, 提前预约又能免去排队洗车的烦恼。

创业中心旨在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创业教育实践的平台, 创业中心在运作上完全由学生自主经营, 自主管理, 在技术上由老师提供指导, 旨在通过创业模拟企业, 让学生全面实践课堂所学知识, 学以致用;通过实践进一步强化学生专业技能, 培养市场经济与企业管理所需的职业能力、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

2.创业社团走进社区摸市场

机电学院创业协会和电子发烧友协会来到城中花苑展卖由专业指导老师的研究成果而创作的手工艺品, 精致的串珠苹果、实用的纸巾盒、DIY的电子产品让居民感受到了大学生创业激情。通过居民的购买可以看出社团的电子产品很受居民的喜爱。创业社团的发展跟市场的需求息息相关, 只有走出校园、走向市场才能摸清发展方向, 找出一条适合自已的创业之路。

大学生愿意尝试自主创业, 解决就业问题, 在大学阶段进行尝试, 接触社会、了解市场, 懂得客户需求和资源配置, 为自身的能力和知识进行积累, 大学生利用自己的知慧和能力, 真正能够从小商业入手, 积累资金和社会资源, 以求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

3.简单易行起步早, 大学城内小生意

利用“校企嫁接式”, 从小项目入手积累资金和社会关系。“校企嫁接式”就是利用社会企业的品牌、经营模式等在校内建立创业实践工作站, 设立连锁点。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 由在校大学生创业团队的共同努力下, 顺丰物流服务站成立, 这标志着快递物流服务正式走进了校园, 这大大方便了广大师生, 再也不要为快递的寄收而奔波, 其优质服务得到了一致好评。

顺丰物流服务站的成立缘于大学生创业设计竞赛, 创业设计竞赛主要围绕一个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产品或服务概念, 完成一份包括企业概述、组织管理、财务预测、风险因素等内容的创业计划书,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 提升创业本领。通过创业设计使学生能够结合专长和兴趣针对性地培养和提高技能, 在变化的环境结构、产业结构中发现创业商机、选择好和经营好项目。

4.在校大学生创业项目的来源

通过对高职大学生的调查分析, 创业项目来源主要有:由市场发现创业项目、研究成果、创业计划大赛和社团活动。

(1) 由市场发现创业项目。

创业之前进行市场调查, 从中发现商机, 选择创业项目。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 往往资金实力不够, 从商经验较少, 因此选择操作性强、门槛低的创业项目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2) 研究成果。

这主要是指在高校或产学研合作的基础上开发的成果。选择这些成果作为创业项目可以加快研究成果的转化, 这些项目创业初期由于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 很容易得到高校的支持, 对于创业成功具有一定的保障。高职院校采用“2+1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有利于选择具有一定技术竞争优势的创业项目。

(3) 创业计划大赛和社团活动。

创业构思是创业项目的重要来源, 创业计划大赛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培养创新能力, 同时可以促进创业构思的诞生;创业社团始终坚持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实践相结合, 不定期开展讲座等活动, 激发创业思维, 使学生真正明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创业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校期间踏踏实实地学习专业知识, 练好内功, 才能为成功创业增加有力的砝码。

二、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新模式

大学生创业教育主要是指通过创业教育模式和实践, 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 并最终使大学生具有一定创业能力的教育。近年来, 常州科教城高职院校根据自身发展特点, 积极探索构建“三段对接式”创业教育模式, 即创业教育对接学生特点、创业模拟对接专业特色、创业实践对接社会需求。

对接学生特点, 就是立足于高职特点, 设置“任务引领式”创业教育课程, 将创业教育设为公共必修课并分阶段实施:大学一年级开设《生涯引航 扬帆职场》;二年级开设《就业启航 创业腾飞》;三年级开设《员工意识 职业素质》, 开发配套的创业教育教材, 开设相关的选修课, 与创业教育必修课相得益彰;安排相应的课外课, 定期开展创业学子校园行、创业精英校企行等活动, 邀请成功校友企业家与学生分享创业经历, 指点迷津。

对接专业特色, 就是借助工科专业的技术含量高、创业成功率高等特点, 成立“创意、创新、创业”模拟社团, 以创意工作坊、创新训练营、创业竞技场为载体, 将创业模拟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为了加强社团活动, 设立专项经费和配备专业指导老师保障创业模拟的有效推进;开辟专用教室作为创业模拟场地, 用于创业培训、创业竞技和成果展示等活动。

对接社会需求, 就是依托经济发达的江苏乃至长三角地区, 使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更加符合学生特点、行业特征和地域特色。在校企合作工作站的基础上, 依托校内外基地, 相应建立六个创业实践工作站, 开设了专业嵌入式、校企嫁接式、独立经营式等三大类共15个创业实体, 使在校大学生创业赢在起跑线上, 打造高起点的平台。

三、结语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自主创业作为高水平的就业, 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 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大势所趋, 因此, 创业教育模式研究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王英杰, 韩军峰.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2.

[2]刘芸.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及其机制创新[J].教育探索, 2008, (12) .

上一篇:实施及评估下一篇:局部与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