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诊断范文

2024-09-21

乳腺癌诊断范文(精选12篇)

乳腺癌诊断 第1篇

关键词:超声,早期乳腺癌,肿瘤

乳腺癌指的是一种恶性肿瘤,只有尽早发现乳腺癌,确诊并且及时接受治疗,患者的生存率才能得到可靠性保障[1,2]。经过一系列的研究,我们发现乳腺原位癌是可以被治愈的。所以,如何使得早期乳腺癌的确诊率得到提高是当下最为紧要的一个问题。由于超声诊断技术不断进步,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且被人们所关注[3]。2013年4月-2015年6月收治经手术病理证实乳腺小肿块患者140例,对患者进行超声检查,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3年4月-2015年6月收治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小肿块的患者140例,并且按照肿瘤的不同性质分组进行研究。此研究对于患者的年龄有一定的要求。其中,乳腺癌组年龄20~65岁,平均(42.7±4.8)岁。而良性病变组患者,年龄18~60岁,平均(41.7±4.0)岁。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仪器和方法:在本次对比研究中,所使用到的仪器型号为西门子G60超声成像系统,具有功能多、分辨率高、适用范围广的特点。在检查过程中,患者仰卧位,用探头在两侧乳腺的各象限、双侧腋窝和乳晕区做横、纵、斜切面扫查。若此过程中回声有所不同,则必须对肿块的位置进行锁定[4]。要认真检查肿瘤大小、边界、内部回声、钙化情况等,以及肿瘤内部和周围的血流情况。对搏动血管取样分析,记录最高阻力指数。

血流情况分级:按照Adler半定量法,具体分级情况:①0级:未出现血流信号;②Ⅰ级:血流较少,其病灶区能够窥见点状血管或1~2个细棒状;③Ⅱ级:血流偏多,较容易发现点状血管;④Ⅲ级:血流丰富,能够见到多条重要血管,或者点状血管,数量>5条。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肿瘤的病理诊断结果和二维超声影像学特征:140例患者的肿块直径2~20 mm,良性病变81例,其中乳腺病20例,纤维腺瘤48例,导管内乳头状瘤13例;乳腺癌患者59例,其中浸润性小叶癌4例,导管内癌13例,浸润性导管癌42例。在影像图上分析可知,乳腺癌组中多见后方回声减弱、边界不清、沙粒样钙化、形状不规则等现象,见表1。乳腺癌组与良性病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肿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特点:对比两组患者的彩色多普超声血流特点和血流情况分级可知,良性病变组患者多为0级或Ⅰ级,而乳腺癌组患者多为Ⅱ~Ⅲ级,由此可见,良性病变患者肿块未见血流信号或血流较少,而乳腺癌组患者肿块内血流较多,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组患者阻力指数>0.7的例数明显多于良性病变组(P<0.05),见表2

讨论

作为女性之中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及时对乳腺癌患者确诊并且采取一定的治疗方式,有利于增加患者的存活率。目前超声影像、磁共振成像和钼靶X线是常用的诊断乳腺癌的方法,其中超声影像的优点相对突出,并且更有利于推广[5]。在临床工作中,对于直径>2 cm的大乳腺肿块的诊断技术已较成熟,而对于早期小肿块的诊断比较局限。乳腺癌的病理机制比较复杂,所以它与超声影像上的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别。一般而言,沙粒样钙化、后方回声衰减等都是典型乳腺癌的特点。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可以发现典型乳腺癌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较高。在二维超声技术检查中,蟹足征体现了瘤细胞对周围组织存在浸润。通过研究得出,蟹足征这一特点不太敏感。这里特别指出,因为二维超声技术检查受到局限,在确诊早期乳腺癌时难度较大,故目前早期乳腺癌的诊断需要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

和良性病变相比,恶性肿瘤具备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代谢速度快、成长速度快,需要大量的营养供应,新生血管较多,故采用多普勒彩超进行检查。肿瘤内部的血流丰富程度与肿瘤大小无关,在对早期乳腺癌进行判断时,必须对内部的血流信号进行仔细观察。阻力指数>0.7的诊断指标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总之,在对早期乳腺癌进行诊断时,需要应用到超声诊断技术。然而,单单只是凭借超声影像学指标,还是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在早期乳腺癌诊断中,必须依赖彩色多普勒超声中血液流变学上的特点,做出仔细的分析,最后得到一个确切的结果。

参考文献

[1]陈永明.超声诊断急性阑尾炎的临床价值及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1):67—68.

[2]蔡瑜,张萍.超声诊断技术在乳腺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4,20(7):58—59.

[3]温莲.乳腺癌超声诊断技术的进展[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10):6-7.

[4]邱琳,赵云,雷小敏.磁共振成像与超声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进展[J].医学综述,2013,19(10):1844—1847.

乳腺癌诊断 第2篇

关键词:近红外线透照法;乳腺癌诊断;应用;护理

【中图分类号】r655.8【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378311-0114-02

乳腺癌的诊断、分期和外科治疗 第3篇

38岁的黎平,工商硕士,生得天生丽质,楚楚动人。她的酥胸正如古诗中写的那样“一团红玉下鸳帏,睡眼蒙胧酒力微;皓腕高抬身宛转,消魂双峰耸罗衣。”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月前,她沐浴时对丰满高耸的双乳搓揉按摩,不经意发现乳房的外侧有一花生米大小的肿物,不疼,还可推移。知识女性的警觉让她第二天就来到肿瘤中心乳腺专科,细心的大夫为她做了乳腺x线、B超和CT扫描,发现乳腺确有一实性肿块,不能排除乳腺癌。在征得黎女士同意之后,大夫在超声定位下用细针穿刺活检,明确了乳腺癌的诊断。根据黎女士的心愿,大夫们反复研究讨论认为,黎女士的乳腺癌肿在乳腺的周边,只有2厘米大小,腋窝淋巴结没有发现肿大,考虑她又是职业女性,因此为她做了保留乳房的乳腺癌切除手术,术后恢复良好。黎女士正在接受术后其他治疗。

记得手术前,黎女士曾经问过我说,她从一些杂志上看到乳腺癌也有临床分类和分期,她的肿瘤应该是哪一期?我告诉她,乳腺癌有TNM分类及分期,TNM各表示的意思是:

T代表原发肿瘤,Tx表示原发肿瘤未确定,To表示原发肿瘤未查出,Tis表示原位癌,T1表示肿瘤最大径小于等于2厘米,T2表示肿瘤大于2厘米小于5厘米,T3表示肿瘤大于5厘米,T4表示无论肿瘤大小,直接侵犯胸壁,包括肋骨、肋间肌等。

N表示区域淋巴结,Nx表示区域淋巴结无法分析;No表示未发现区域淋巴结转移;N1表示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可活动;N2表示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融合,并与其他组织固定;N3表示同侧内乳区淋巴结转移。

M表示远处转移,Mx远处转移未确定;Mo表示无远处转移;Ml表示有远处转移(包括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具体分期:O期原位癌,未发现区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I期肿瘤小于2厘米,无区域淋巴结及远处转移。Ⅱa期有以下3种情况:一是原发肿瘤未明确,但发现了区域淋巴结转移;二是肿瘤虽然只有2厘米左右,但是发现了区域淋巴结转移;三是肿瘤大于2厘米小于5厘米,没有发现淋巴结及远处转移。Ⅱb有以下两种情况:即一是肿瘤大于2厘米小于5厘米,有区域淋巴结转移;二是肿瘤大于5厘米。Ⅲa期比较复杂,有以下4种情况:一是未发现原发肿瘤,但同侧淋巴结转移已发生融合固定;二是肿瘤虽然只有2厘米大小,但同侧淋巴结转移已发生融合固定;三是肿瘤在5厘米以内,同侧淋巴结转移发生融合固定;四是肿瘤大于5厘米,同侧淋巴结转移,并且也可以发生融合固定。Ⅲb期肿瘤无论大小,已经侵犯了胸壁,且发生了同侧淋巴结转移。Ⅳ期无论肿瘤大小,均有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脏器转移。讲完这些,黎女士明白了她的肿瘤应该是I期。

乳腺癌的治疗经历了100多年的探索,已经从单一的外科切除为主导的阶段,进展到以生物学概念为主导,包括外科治疗、化疗、内分泌和生物靶向治疗的阶段。就乳腺癌外科治疗来讲,经过了从19世纪的根治术,20世纪50年代的扩大根治术和改良根治术两个学派,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保留乳房的乳腺癌切除术,20世纪末出现的前哨淋巴结活检结果,确定是否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等,反反复复4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之后,乳腺癌的外科治疗进入了保乳时代,即保留乳房的手术治疗(原发癌局部切除),尤其是I、Ⅱ期,肿瘤小于3厘米的周围型乳腺癌,同时腋窝淋巴结没有发现转移者,采用此法较多。其依据有以下几点:1.医学科普知识的普及,广大女性对乳腺癌的警觉,诊断手段的不断提高,尤其是高质量的钼靶x线摄影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等临床检查手段的不断完善,早期病人明显增多,为保乳术创造了条件。2.对乳腺癌的发病机理进一步了解发现,乳腺癌和其他癌肿一样,一旦发生即属于全身性疾病,淋巴结的转移不一定按部就班一站一站的转移,而是有可能局部病变很小,就已经发生骨髓的微小转移病灶。这样,即使做乳腺根治切除+腋窝淋巴结清扫术,还是免不了转移复发。3.进入21世纪,在肿瘤治疗方面有了很大进步,如放疗技术的进步,新的抗癌药物不断用于临床,乳腺癌术后内分泌治疗的广泛应用,使保乳术的疗效得到了保证。4.辅助性内分泌治疗,对ER(雌激素受体)阳性病人,不论年龄、月经状况、腋窝淋巴结状况或肿瘤大小,均应采用辅助内分泌治疗。常用药为三苯氧胺,可长期服用,副作用有阵热、阴道分泌物增多。5.辅助化疗,是乳腺癌标准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降低复发,延长生存期,一般两种药以上的联合化疗优于单药化疗,时间以4~6个周期为最佳。6.女性患者对生活质量的重视,许多女性病人,尤其是年轻女性、知识女性、白领阶层等,希望在提高治愈率的同时保存乳房外形,保留女性特征,避免乳房缺失所带来的精神创伤。

乳腺癌的超声诊断 第4篇

关键词:乳腺癌,超声表现,彩色多普勒血流

乳腺癌是最常见的乳腺恶性肿瘤, 是乳腺导管上皮及末端导管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 临床表现为乳房内质硬、不光滑肿块, 活动度差, 病变区表面皮肤呈橘皮样改变, 乳头溢液, 乳头内陷, 腋窝淋巴结、锁骨下淋巴结、胸骨旁淋巴结肿大, 晚期科转移到肝、肺、骨骼。乳腺癌组织学分类包括原位癌和浸润癌, 浸润癌包括浸润性导管癌、髓样癌、黏液癌、炎性癌和湿疹样癌等。其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浸润性导管癌, 约占全部恶性肿瘤的70%。

超声表现:乳腺癌的病理类型较多, 其声像图表现也有一定差异, 超声对乳腺癌做出确切的病理分型尚有一定困难, 但大多数乳腺癌的声像图表现有相同的共性, 了解乳腺癌声像图特征, 大多可做出正确诊断。

1 浸润性导管癌

①大小形态:小于10 mm的肿块, 形态常较规则, 定性有一定困难。大于20 mm的肿块, 其形态多不规则, 表面凸凹不平, 断面呈蟹足状或分叶状改变, 部分肿块的纵径 (厚度) >横径 (宽度) , 即纵横比 (L∕T) 大于1;②内部回声:肿块内部多数成低回声, 少数呈等回声或稍强回声, 回声不均, 发生出血、坏死时, 出现不规则的无回声区。部分病灶内可呈簇状分布的砂粒样钙化, 数目较多且相对集中, 直径多小于1 mm;③边缘特征:浸润性导管癌无包膜回声, 但部分肿块前、侧壁可见不规则、厚薄不均的强回声带包绕, 厚度约1~3 mm;④后方回声:病灶后方回声多衰减;⑤浸润表现:肿块侵及皮肤、皮下脂肪层, 表现为肿块突入皮肤, 皮下脂肪层侵及Coopex韧带, 可致韧带回声中断消失;侵及乳腺后间隙, 出现后间隙变薄或消失;侵及肌层, 出现肌筋膜连续性破坏和肌层的不规则肿块浸润;⑥CDFI:Aderltr将病变内血管的丰富程度分为四级, 其标准为:0级病灶内未见血流信号, Ⅰ级, 少量血流, 可见1~2处点状血流, 管径小于1 mm;Ⅱ级, 中量血流, 可见一条主要血管, 其长度超过肿块半径或见几条小血管;Ⅲ级, 血流丰富, 可见4条以上血管相互交通呈网状。浸润性导管癌多为Ⅱ级、Ⅲ级, 且血管粗大, 走行迂曲, 伸入病灶中央。频谱多普勒显示病灶内血流多为高速高阻型动脉频谱, 收缩期最大流速>20 cm/sRI>0.7有助乳腺癌的诊断。⑦淋巴结转移:表现为腋窝、胸骨旁、锁骨上窝淋巴结肿大, 形态呈椭圆形或类圆形, 髓质的强回声偏小或消失, 淋巴结内部大部分或全部呈低回声, 内部和周边科出现丰富的血流信号;⑧远处转移:乳腺癌远处转移主要发生在肺、骨和肝。超声可以发生腹、盆腔等是否有转移, 以及乳腺癌肺转移 (外周带) 胸膜转移, 腹腔和盆腔转移所致的胸腔或腹腔积液。

2 导管原位癌

①肿块位于扩张的导管内或扩张的囊腔内, 支乳头状低回声凸起物。②形态不规则, 基底部较宽。③部分仅可见乳腺肿块, 无导管扩张。④肿块内可见血流信号, 频谱可为高速高阻型。

3 髓样癌

①肿癌轮廓及边界较清, 形态不规则。②可呈结节状、分叶状或圆球状。③内部回声相对均匀, 呈低或者极低回声。④合并坏死液化时病灶内部可见无回声区。⑤病灶后方回声可无改变或有轻度增强。⑥CDFI:检查显示病灶血供丰富或较丰富。⑦频谱多为高阻血流。

4 黏液癌

①为形态不规则, 边界清, 边缘不整。②内部呈低回声, 分布不均。③后方回声增强或无明显变化。④CDFI:检查病灶内可见彩色血流信号

5 浸润性小叶癌

①形态不规则, 边界欠清, 边缘不整。②内部呈低回声, 分布不均。③大部分后方回声无明显变化, 少数后方回声衰减。④纵横比 (L∕T) 可大于1。⑤可伴有腋淋巴结转移。

6 湿疹样乳腺癌

①部分患者伴有乳腺肿块, 肿块多位于乳头和乳晕深面, 通常体积较小。②部分患者乳腺未见肿块, 但应常规检查患侧腋窝和锁骨上窝有无肿大的淋巴结。③怀疑淋巴结转移癌时, 可以穿刺或手术取活检获得病理学依据。

7 炎性乳腺癌

①皮肤、皮下层增厚, 腺体层一般无明显的肿块图像, 表现为结构明显紊乱。②回声减弱, 边界不清, 解剖层次不清。③血流信号增多。④出现高速高阻型动脉频谱。⑤大多伴有腋窝淋巴结肿大。

8 讨论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多发恶性肿瘤之一, 近年来, 气发病率和死亡率也有上升趋势, 且发患者群越来越年轻化, 严重危害妇女的健康, 已趋首位, 所以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降低乳腺癌死亡率的关键, 根据以上阐述的各类乳腺癌的不同声像图表现主要为①肿块边界不清楚, 形态不规则, 蟹足状或分叶状。②内部回声;不均匀, 可为低、强、无混合回声。③钙化灶:一般呈细点状或簇状分布, 肿块内可见散在砂粒样钙化。肿块内的钙化点的显示率与操作者的经验、手法关系密切, 应注意聚焦场的调节, 做到多角度侧动探头, 仔细观察, 使钙化点的显示率不断提高, 对提示病灶的性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资料表明单纯簇状钙化是乳腺癌早期或唯一的重要征象。④彩色多普勒显示肿块周边及内部血流丰富, 瘤内血流走形弯曲, 且流速较快, RI>0.7。⑤纵横比 (L∕T) 大于1。⑥晚期可伴有皮肤回声改变及淋巴转移表现。原发癌灶附近有大量微小淋巴管, 进入淋巴管内的癌细胞常在形成癌栓造成淋巴管和淋巴液回流障碍, 从而导致皮肤淋巴管扩张和水肿, 表现为皮肤增厚, 回声增强, 皮下组织间隙水肿, 皮下呈团块状稍强回声区, 结构紊乱, 其间夹杂条索样无回声带。可提示皮肤水肿, 间接提示乳腺癌的可能性。乳腺癌的淋巴转移早于血行转移, 超声能够显示正常的腋窝淋巴结, 发生淋巴转移后, 其内部结构被破坏, 表现为淋巴结体积增大, 形态失常, 髓质结构消失, 部分淋巴结可呈融合状, 发现腋窝淋巴结转移对乳腺肿块的定性, 患者的手术方式有决定性的作用。

细胞印片在乳腺肿块诊断中的作用 第5篇

细胞印片在乳腺肿块诊断中的作用

乳腺肿块的术中细胞印片,方法简单,因细胞的.及时固定,不受冷冻和切片的影响,细胞及核的结构较清晰,可为术中乳腺肿块良恶性冷冻诊断提供参考.现将我院1995年1月至11月乳腺肿块术中冷冻诊断前先行的细胞印片观察情况总结于下.

作 者:徐杭蓓 作者单位: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病理科,37刊 名:诊断病理学杂志 ISTIC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DIAGNOSTIC PATHOLOGY年,卷(期):7(2)分类号:B316.2关键词:

双侧乳腺癌的诊断及其临床病理特点 第6篇

【关键词】双侧乳腺癌;诊断;病理特点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240-01

人体之所以能够正常工作,就是因为具有很多共同作用的器官,其中乳腺就是一对器官,但在近几年大中型城市女性群体中,乳腺癌居于所有肿瘤的首位。在乳腺癌中出现双侧乳腺癌的概率虽仅有2%到11%,但具有不能忽视的数量,必须加以重视[1]。而目前医学界对单侧乳腺癌的研究较多,极少是研究双侧乳腺癌,因此如果能科学、合理的了解双侧乳腺癌,对日后治疗和诊断具有重大的临床价值。鉴于此选取我院2006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确诊的93例原发性双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便于为以后的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我院2006年1月至2014年1月共诊治了2568例乳腺癌患者,其中有3.6%共93例患者为双侧原发性乳腺癌。

1.2诊断与鉴别标准[2]诊断标准为参考1964年Robbins第一个提出并在1993年由阙秀补充的双侧乳腺癌诊断依据:(1)诊断位置:原发性乳腺癌主要在对侧乳腺外部的象限实质内。(2)原位性病变:由先前的原位癌逐渐转变为浸润性导管癌。(3)组织学类型:两种类型的癌组织具有明显不同的组织结构或是癌细胞分化程度显著不同。(4)滋生类型:原发癌主要是浸润性类型,且单发存在。(5)首次进行乳腺癌术后超过五年时间,没有出现癌症的转移和复发,而双侧型乳腺癌多为原发性,并且根据出现乳腺癌时间的不同将双侧乳腺癌分为异时性乳腺癌和同时性乳腺癌,当并发时间前后超过半年则称为双侧异时性乳腺癌,而间隔时间小于半年则称为双侧同时性乳腺癌。

1.3临床分期同时性双侧乳腺癌(BSBC)中第一癌主要是癌肿体积较大侧的乳腺癌,而异时性乳腺癌(BABC)中第一癌指首发癌,主要在临床应用中使用TNM分期法。

1.4治疗原则本文选择的对象都进行手术治疗,并且按照治疗普通乳腺癌的标准进行,同时根据每一侧乳腺癌的分期结果来选择手术的方式,手术前后的治疗标准也与普通的乳腺癌治疗相同。

1.5随访对所有患者都进行了术后回访,截止到2014年的年初,回访时长为2年,其中有26例死亡,67例存活。

1.6统计学方法[3]对收集的数据使用SPSS18.0数据分析软件进行,并对结果使用x检验。

2结果

2.1发病率本文选择的患者人数在同期手术治疗乳腺癌患者总人数中占3.6%,其中有81.7%的患者为异时性双侧乳腺癌,18.3%的患者为同时性双侧乳腺癌。此外,双侧乳腺癌里第一癌的临床分期显著差于第二癌,具体见表1。

3讨论

乳腺癌是当今女性生命健康最大的危害之一,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方式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逐渐改变,乳腺癌的人数也不断增加,该疾病已逐渐成为威胁大中型城市女性生命的首位杀手[4]。由于乳腺是人体的一对相同的器官,因此引发乳腺癌的病因也相同,并在理论上具有相同的患病概率,这样在临床上也就能看到双侧乳腺都出现病变的情况。

近年来诊断乳腺癌的技术不断先进且治疗水平逐渐改善,使得单侧乳腺癌的生存时间增加,因此也增加了对侧乳腺癌发病的几率。按照起因,双侧乳腺癌可分为两类:继发性和原发性。而按患病时间,双侧原发性乳腺癌又可分为:异时性、同时性,主要根据两侧癌变的时间间隔区分,因此针对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判断要与双侧继发性乳腺癌的诊断进行区分。

目前对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的诊断原则,国内外都表现出统一的看法,病因分析和治疗也是如此,但在对单侧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影响原因上并没有达成一致。著名医疗工作者徐兵河就对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提出判定准则[5]:第一,双侧乳腺癌出现的不同病理;第二,异时性双侧乳腺癌虽然具有同样的病理组织,但是发病时间不同,且先发部位没有出现病变的转移和复发;第三,在两侧的乳腺癌病变组织中都能检测出导管癌、小叶癌等原位癌组成;第四,乳腺在原发癌中,并没有清晰的划分,经常会出现侵入,且多在乳腺内侧或尾部脂肪中出现癌细胞的转移;第五,先发侧乳腺癌在并发5年之后,对侧乳腺出现癌变。

近年来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因此应加紧与单侧乳腺癌患者的联系,并创建一个科学、合理并且有时效性的随访原则,如增加对对侧乳腺病症的检测,并结合使用超声等设备,对可疑的部位进行严谨的检测,此外还能借助影像学检测活体组织,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增加双侧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和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国栓,郑志敏,雅健,谷敬锋,崔专义,王桂琦,左东明,杨永强.原发性双侧乳腺癌31例临床分析[J].河北医药.2006(04):143-144

[2]林燕,孙强,周易冬,茅枫.原发性双侧乳腺癌41例临床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6(09):231-232

[3]顾玛丽,陈魏威.同时原发双侧乳腺癌5例临床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07(03):55-56

[4]尤俊,许林,张志明,洪明.原发性双侧乳腺癌诊治及预后35例分析[J].中国肿瘤.2007(09):79-80

超声诊断乳腺癌的研究现状 第7篇

1 常规超声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

常规超声包括高频二维灰阶超声和彩色多普勒显像 (CDFI) 。由于其具有安全、无辐射以及快捷易行等优点, 已经广泛应用于乳腺疾病的普查、筛查及定期复查等临床工作中。

1.1高频二维灰阶超声

高频超声的特点能显示乳腺内数毫米的肿块, 其大小、边界、形态、内部及后方回声是超声对乳腺病变进行检查和诊断的基础。目前公认的乳腺癌超声征象[1]有:形态不规则, 边缘模糊呈毛刺状或蟹足状, 内部回声不均匀, 微小簇状钙化灶, 肿块周围高回声晕环, 后方回声衰减, 肿块纵横比>1。Biedermann等[2]2004年提出:各种乳腺病变最重要的超声特点是肿块的边界;Kim等[3]研究认为高频二维灰阶超声诊断乳腺癌的阳性预测值和敏感性都可达到90%以上。但有更多的研究认为乳腺良恶性肿块的影像表现存在许多相似之处, 仅凭二维超声会增加误诊和漏诊的几率。

1.2 彩色多普勒显像 (CDFI)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显示到小动、静脉这一级的血管, 由此反映乳腺癌肿块内部的大体血供信息。恶性肿瘤细胞分泌的血管生长因子可刺激血管不规则生长, 从而使得血管迂曲走行, 分布和形态失常, 并且其血管数目和血供相对丰富, 这一特性是彩色多普勒诊断乳腺癌的病理学基础[4]。Alder等[5]分级法判断血流丰富程度的标准为: (1) 0级:无血流信号; (2) Ⅰ级:可见少量血流, 表现为1、2处点棒状的血流; (3) Ⅱ级:中量血流, 可见一条主要血管或数条小血管或见3、4条点棒状血流; (4) Ⅲ级:丰富血流信号, 可见两条主要血管或4条以上的点棒状血流。乳腺癌的血液供应情况大多在Ⅱ级到Ⅲ级之间, 血管粗大, 血流相对丰富, 血流检出率高, 走行多为穿入型和中央型。同时乳腺癌在收缩期峰值流速较高, 多数达到或超过20 cm/s, 阻力指数RI大于0.70, 也是其又一特征性表现。因此将二维灰阶超声与彩色多普勒技术结合应用, 能够提高诊断乳腺癌的准确性。但是, CDFI的不足之处是会受到检测部位、血流速度以及血流与声束的夹角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从而导致低速和细小血流信号的丢失, 同时良恶性肿块二维声像图和血流特征存在一定的交叉重叠现象, 造成假阳性或假阴性[6], 影响诊断的准确性。

2 超声新技术在乳腺诊断中的应用

2.1 超声造影技术

超声造影是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 增加组织器官血流的对比度, 提高显示微细血管和小血管的检出能力, 实时和动态地显示肿块内部血管的分布和走行, 其血流成像的灵敏度约为CDFI的1 000倍[7]。恶性肿瘤在灌注早期的典型表现为向心性不均匀增强, 而在延迟相发生造影剂的弥漫聚集[8], 与正常组织相对比, 其主要区别表现为早增强、高增强和快消退, 呈“快进快退”现象, 而良性肿瘤则表现为“慢进慢退”, 提供了区别良恶性肿块的量化分析指标[9]。因此超声造影在显示乳腺肿块的新生血管的形态和数量方面有着重要的诊断价值, 这与肿块微血管灌注特点和组织病理学分级密切相关[10]。但是, 因为良恶性肿瘤的血液供应存在相似之处, 单凭从血管的多寡来鉴别良恶性肿瘤是远远不够的, 加之乳腺超声造影没有统一和规范的诊断标准, 限制了它在临床工作中的推广应用。

2.2 乳腺弹性成像技术 (UE)

弹性成像的原理是根据组织之间弹性系数的不同和受压后变形程度的不同, 对组织施加内部或外部的激励, 产生的应变、位移和速度的变化, 然后进行后处理, 将感兴趣区的组织弹性信息实时彩色图像化, 通过不同的颜色反映被检组织的硬度。由于乳腺癌富含胶原蛋白、纤维组织及钙化灶等硬度比较高的成分, 同时经常侵犯周围正常组织, 导致肿块活动度小, 因此其弹性较弱, 质地较硬, 根据这一组织学特征, 可对乳腺良恶性病变进行鉴别。国内王怡等[11]研究认为, 弹性成像诊断乳腺癌的准确度、敏感度和特异度及分别为78.8%、76.1%、80.3%, 若将弹性成像与常规超声技术相结合, 则超声诊断恶性肿瘤的敏感度可提高到97.0%。但目前弹性超声对乳腺疾病的诊断尚未建立统一标准, 各个厂家的仪器的配置又不尽相同, 所以这一技术仍处在探索研究阶段。

2.3 三维超声成像技术

三维超声成像技术的原理是利用计算机将一系列有规律的二维图像参数进行储存和重建, 从而获得三维容积图像, 立体和形象地呈现出组织的结构以及血管的空间关系和解剖特点, 能够准确直观地显示出病灶形态结构和边缘特征。国内有研究发现:在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重建冠状面上, “汇聚征”是乳腺恶性肿物的特征, 其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93.4%和52.8%;而完整的中高回声界面则是乳腺良性肿物的特征, 其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4.2%与94.4%[12]。同时, 乳腺三维血管成像还可对肿物的血流进行血管树三维重建, 直观和清晰地显示其血管的空间分布和走行特点, 与二维高频超声联合使用能提高诊断乳腺癌的检出率。由SIEMENS公司研发的自动乳腺全容积扫描系统 (ABVS) , 对乳腺进行多方位连续扫查仅需8~10 min[13], 在短时间内能得到清晰的三维全乳冠状面图像, 其应用前景广泛, 可拓展至浅表软组织、外周血管和肌肉病变、腹壁疝的显示等[14]。但ABVS无检测病灶组织弹性和血流信号的功能,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鉴别良恶性乳腺疾病的能力。笔者认为, 虽然三维成像有很多优势, 但其并不能取代二维超声, 且以二维图像为基础, 二维图像的质量直接影响三维图像的清晰度, 再者三维数据的分割计算还不完善, 显示实质性器官内部结构仍有一定的困难。

2.4 介入超声

介入超声是在超声的实时监视下, 经皮将穿刺针或导管置入囊腔、病灶或管道结构中, 达到治疗和诊断目的。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术具有定位准确、操作方便、取材率高、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的优点, 在乳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得到普遍应用。李俊来等[15]报道高频超声能明确针道位置及穿刺针与肿块的关系, 用16 G针穿刺取材满意率达100%, 可对良、恶性肿瘤做出明确的病理诊断。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有力依据, 有利于乳腺癌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率[16]。超声引导下麦默通 (Mammotome, 简称MMT) 乳腺微创旋切术, 能可靠准确地切除3 cm以下的乳房内良性肿瘤, 既可用于切除病灶, 也可取材进行病理活检。MMT创口仅有3~4 mm, 明显小于传统外科手术, 减少手术创伤。

2.5 萤火虫成像技术 (Micro Pure)

微钙化, 尤其是呈簇状的微钙化是乳腺癌的重要特征[17], 乳腺结节内钙化患者发生癌变的可能性比不伴钙化者高4.5倍[18], 常规超声对微钙化的显示率低[19], 因此提高乳腺微钙化的显示率有着重要的临床诊断意义, 基于这种临床需求, 东芝公司技术人员经过不懈努力, 研发了“萤火虫”成像技术, 极大地提高了乳腺肿瘤内微钙化的显示率。萤火虫成像技术原理是将原始采集的信号进行特殊处理, 生成所谓“完全黑化的背景”, 使微小钙化的滤波后图像得以凸现, 然后将此滤波后图像与原始图像复合在一起, 利用眼睛对颜色的敏感度将复合图“蓝化”, 呈现出微小钙化凸现醒目的图像, 即为萤火虫成像技术。萤火虫成像技术能显示的最小钙化可达到<0.5 mm, 对微钙化的检出率为70.83%, 诊断乳腺癌正确率为92.65%, 与X线钼靶技术显示微钙化相比较基本一致[20]。

2.6 超声光散射乳腺成像 (Optimus)

超声光散射成像系统是超声与光子漫散射相结合的一种成像技术, 在准确的超声定位下, 通过发射两种不同波长的近红外光, 测定肿块局部所含血氧饱和度、血红蛋白总量 (乳腺肿瘤代谢状态的重要量化指标) 等光学参数, 可反映肿块内的氧合状态和血管分布, 该方法能提供较为清晰且准确的声学与光学图像, 为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和乳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游珊珊等[21]对105个乳腺病灶行常规超声与超声光散射成像的对比研究, 结果显示, 常规超声诊断乳腺癌的特异性仅为68.62%, 超声光散射成像则可显著提高特异性88.24%。

彩超诊断乳腺癌的临床研究 第8篇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弹性成像,乳腺癌,定性诊断

乳腺癌是常见女性恶性肿瘤, 在我国其发病率不断上升, 已居女性恶性肿瘤首位, 据统计截止2009年我国乳腺癌发病率约为13.4/10万, 病死率约为5.4/10万, 病死例占全球11.2%[1]。早期乳腺癌患者多不伴有典型的症状或体征, 仅能通过筛查或体检发现, 尽管随着诊疗技术的不断进步, 乳腺癌患者生存期极大延长, 但病死率仍居高不下, 乳腺癌严重威胁女性生命健康。彩色多普勒超声 (CDFI) 是常用的诊断乳腺癌方法之一, 超声弹性成像 (UE) 是一种新型的辅助诊断技术, 可有效提高诊断效果。本文选取我院行乳腺CDFI、UE诊断的8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结诊断经验,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7年10月~2012年12月行乳腺CDFI、UE诊断的患者82例, 其中乳腺癌患者34例为恶性组, 年龄34~71 (45.4±6.2) 岁, 肿块良性者48例为良性组, 年龄15~62 (31.0±11.5) 岁。纳入标准:所有患者CDFI、UE资料均完整。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 (P>0.05) , 差异不具备显著性。

1.2 方法

选用GELOGIQP5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频率7.5~13.0MHZ, 患者取仰卧位, 上举双臂, 先行二维常规超声检查;检查区域双侧颈部、锁骨、胸壁及腋下, 对左、右乳腺行纵横扫描, 检测出结节肿块, 定点定位, 对目标区域行CD-FI成像, 观测肿块内部血流、边缘、形态、纵横比、血流信号、血流密度分级等征象, 主要数据包括收缩期峰值流速 (PSV) 、动脉频谱阻力指数 (RI) 等。UE检查, 运用仪器配备UE探头微微触碰肿块外, 控制晃动幅度、微微晃动, 完成后对比仪器记录的超声声像图与弹性图声像, 比较目标区域与周围正常组织弹性对比指数。

1.3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获取的所有资料数据均应用SPSS 18.0软件包于Window7平台操作处理, 以 (±s) 表示计量资料, 以数 (n) 与率 (%) 表示计数资料, 计数资料对比应用t或χ2检验, P<0.05, 代表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理性诊断

经手术或组织病理学确诊, 82例患者乳腺癌34例、良性48例;共发现结节112个, 良性者71个, 恶性者41例;恶性者中导管癌26例, 小叶癌6例, 髓样癌2例。

2.2 良、恶性肿瘤彩色超声征象比较

良、恶性乳腺肿瘤患者超声征象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3 相关指标

良性乳腺肿瘤患者的PSV、RI指标分别为 (20.1±6.9) cm/s、 (0.75±0.15) 与恶性组的 (13.5±3.6) cm/s、 (0.49±0.08) 相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2.4 良恶性血流等级比较

良性乳腺肿瘤患者的血流分级Ⅰ、Ⅱ、Ⅲ构成比分别为0.00%、58.82%、41.18%与恶性组的64.58%、35.42%、0.00%相比, Ⅱ级血流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3 讨论

乳腺癌筛查、定性诊断、预后评估等诊疗活动常应用的方法包括超声、X线、MRI等, 其中X线诊断多不理想, 辨析度不足, 结节、肿块内部特别是内部血流情况观测能力严重不足, 有资料表明X线诊断乳癌符合率约为31%~81%。CDFI具有辨析度高、操作便捷等优点, 但单纯应用超声征象, 据病灶大小、边界、回声等特征, 诊断也容易漏诊[2]。本组研究中良性病灶也可伴有恶性征象, 且纵横比与良恶性无显著差异, 由此可见单纯应用二维超声诊断效果不理想。纵横比可反映肿瘤生长方式, 一般前后直径越大, 表明其生长能力越强, 但因恶性肿瘤形状多不规则, 探头加压程度各有不同, 不同学者之间测得纵横比差异较大。

彩色多普勒超声应用最广的血流成像, 针对呈二级血流分级者, 需结合二维超声征象、收缩期峰值流速 (PSV) 、动脉频谱阻力指数 (RI) 等进行进一步判断[3]。一般认为PSV≥12cm/s作为恶性诊断标准, 但本组研究中良性患者PSV均达到 (13.5±3.6) cm/s, 若以12cm/s为标准, 假阳性的出现率较高, 但作为一项疑似指标, 降低PSV参考值标准, 有助于降低漏诊率, 本组研究中恶性患者PSV (20.1±6.9) cm/s, 以12cm/s为标准, 敏感度达到100.00%。

UE是一项新型的超声诊断技术, 通过施加外力比较柔软正常组织与肿瘤组织僵硬程度, 评估病情[3]。UE诊断对医师技能水平要求较高, 不可避免的存在漏诊、误诊。目前乳腺恶性肿瘤RI值多以0.72或0.70作为筛查标准, 但本组研究中恶性患者RI均达到 (0.75±0.15) , 故部分患者RI未达到筛查标准。肿块钙化、囊性是致UE诊断假阳性的主要原因, 部分良性肿块可能因生长时间较长, 出现钙化、囊实性, 硬度较高, 致假阳性, 部分恶性肿瘤早期浸润, 硬度偏低致假阴性[4]。但一般来说恶性肿瘤生产速度较快, 复查检出率较高, 故应用UE还需详细询问病史、定期复查, 以提高诊断效果。由此可见, 彩色超声诊断乳腺癌需运用多种技术、获取足够多的征象与指标, 尽力降低漏诊率。

综上所述, 彩色多普勒超声用于乳腺癌定性诊断、预后判断均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但单纯应用血流分级不易确诊, 应结合弹性超声成像等技术提高诊断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琼芳, 吴积新, 成薇.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乳腺癌109例分析[J].右江医学, 2012, 40 (2) :235-236.

[2]刘淑霞, 赵红丽, 刘伟, 等.弹性超声、常规超声及其联合应用诊断乳腺肿瘤性质的实验性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 2013, 22 (6) :1846-1847.

[3]韦东明, 苏东明.超声诊断乳腺肿瘤的应用进展[J].医学综述, 2013, 19 (10) :1841-1844

乳腺癌诊断 第9篇

关键词:乳腺癌,诊断,鉴别诊断,彩色多普勒超声

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 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乳腺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 如果能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现如今, 临床上用于诊断乳腺癌的方法主要有[1]: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及钼靶X线检查、乳腺MRI检查。钼靶X线检查本身具有一定的危害性, 一般适用于35 岁以上女性, 而MRI检查费用较高,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乳腺癌的临床效果显著[2]。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82 例进行分析,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从我院2008 年6 月—2013 年6 月间收治的经手术病理确诊的乳腺癌患者中选取82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年龄在27 岁~69 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48.67±2.45) 岁;其中浸润性导管癌74 例, 浸润性小叶癌4 例, 原位癌2 例, 髓样癌1 例, 混合癌1 例。

1.2 方法采用Agilent Image Point HX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在5~10 MHz之间。检查时患者取仰卧位, 双臂上举, 充分暴露乳房及腋下, 在乳腺的四个象限做纵向、横向及放射状扫查, 同时记录病灶的部位、大小、边界、形态、内部及后方的回声, 是否存在钙化灶及是否有恶晕以及周围组织包括皮肤、胸肌、韧带等结构的变化等。观察病灶内部及周边的血流形态及分布, 根据Alder分析法分析病灶血供的程度。

2 诊断与鉴别诊断

2.1 诊断Alder分析法共分为四级:标准0 级为病灶内没有血流信号;标准Ⅰ级为病灶内有极少量血流信号, 且出现小于2 个点状血流;标准Ⅱ级为病灶内有中等强度血流信号, 且病灶处出现1 根很清晰的血管;标准Ⅲ级为病灶内有极强的血流信号, 且病灶处出现血流信号在7 点以内或者出现2 根很清晰的血管。

彩色多普勒超声二维诊断强调肿块实性回声、边缘毛刺或成角征, 内部微钙化 (钙化<0.5 cm) 、周边恶晕为主要表现。恶性钙化表现为成簇分布、密度不一、大小不等的微钙化。乳腺内部微小钙化灶是由病灶局部营养不良坏死、细胞溶解而致的小而散在的钙盐沉着。钙化灶对于乳腺癌的检出是一个敏感指标, 但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于微钙化的检出远不及钼靶X线对钙化灶的显示敏感, 故诊断乳腺癌及进行乳腺普查时应结合钼靶X线检查, 但对于致密型腺体的病变钼靶易漏诊。本组中4 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微钙化而钼靶X线未见微钙化, 其中2 例为致密型腺体, 2 例为肿块直径<2 cm。我国40 岁以下女性乳腺腺体以致密型为主, 约占30%, 且直径<2 cm的肿块钼靶X线不易显示, 这时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则具有优越性, 可作为40 岁以下女性乳腺癌筛查的主要手段, 也符合美国癌症学会推荐的经典乳腺癌早期发现指导原则中钼靶X线检出适合年龄为≥40 岁[3]。

2.2 鉴别诊断乳腺癌需要与乳腺纤维腺瘤、乳腺腺病等乳腺的良性病变鉴别。肿瘤直径≥2 cm的乳腺肿瘤结合其声像图特征、血流情况及钼靶X线等影像学资料可作出诊断, 但对于某些特殊类型乳腺癌应注意鉴别诊断。如乳腺髓样癌为一种由低分化癌细胞组成的边界清晰的乳腺癌, 病理多呈膨胀性生长, 癌细胞成分多, 间质少, 并伴大量淋巴细胞浸润, 声像图表现为边界清晰、低回声或极低回声、后方回声增强或无改变, 其具有一些良性肿瘤的声像图特征, 二维易误诊为乳腺纤维腺瘤。检查时应注意, 髓样癌无包膜, 但乳腺纤维腺瘤有纤细而光滑的包膜。此外, 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能量多普勒超声检查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血流速度较低、彩色多普勒的灵敏度设定, 检查医师的临床经验及对诊断仪的调节等, 探头施压可以使小血管特别是静脉闭塞, 因此检查时应避免用力, 囊肿内无血流 (加压会出现血流伪像) 。良性病灶内血流一般较少, 恶性病灶内部及周边的血流可以明显增多, 且走向杂乱无序, 部分病灶又有周边穿入的特征性血流 (见封三图1) 。除对血流形态的观察, 还应对血流的各项多普勒参数进行测定, 诊断意义除阻力指数 (RI) 外, 其他参数多存在争议, 一般恶性病变的RI>0.7。乳癌肿块的大小对血流程度的影响较大, 因此采用彩色多普勒观察、分析乳腺癌的血流情况时须考虑到肿瘤的大小。所以小乳癌的鉴别诊断十分困难, 一直是超声和钼靶的难题[4]。本组病例观察到直径≤2 cm的小乳腺癌, 此类肿块中的血流信号较难检出, 浸润征如毛刺、恶晕亦不明显, 钙化不易显示, 误诊率较肿块直径>2 cm的乳腺癌高。此时需结合钼靶X线检查, 以作出正确诊断。此外对于超声提示囊性病变时, 良性可能性大, 因此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于囊实性病灶的诊断容易出现漏诊及误诊[5], 此时亦需钼靶X线或MRI予以互补。

3 结果

本组82 例乳腺癌患者中内部回声不均匀72 例;内可见微钙化者18 例;周围呈毛刺征或角征66 例, 有恶晕者13 例;观察纵横比>1 者56 例, 血流Ⅱ~Ⅲ级者62 例;RI>0.7 者59 例。另9 例肿瘤出现误诊, 误诊肿瘤中8 例肿瘤直径<2 cm者恶性特征及血流特征不显著 (5 例误诊为乳腺纤维腺瘤;3 例误诊为乳腺腺病) ;1 例乳腺髓样癌误诊为纤维腺瘤。

4 讨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具有无创、经济以及无辐射的优点, 尤其适用于孕期女性及年轻女性。其能直观准确地看清肿瘤的特征, 使医师能快速准确对乳腺癌进行诊断, 从而使患者得到及早治疗, 提高患者治愈率及生存率, 对于乳腺癌的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廖嘉煦, 李林.CR钼靶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0, 7 (3) :57-59.

[2]马立荣, 蔡国静, 马桂荣, 等.乳腺良恶性肿块的彩超鉴别诊断价值[J].西部医学, 2010, 22 (6) :1105-1106.

[3]张玲, 何以敉, 林礼务, 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早发性乳腺癌的诊断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0, 26 (5) :410-412.

[4]余小琴, 王英英, 姚兰辉, 等.小乳腺癌超声和X线钼靶对比及联合应用[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0, 26 (6) :513-516.

CR诊断乳腺癌的临床价值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120例均为女性, 发病年龄28岁~74岁, 平均年龄43.8岁。多以乳腺可扪及肿块就诊, 多无自觉症状, 少数伴有胀痛。查体:肿块质硬, 表面不光滑, 边缘不规则, 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 活动度差、不易被推动, 部分乳头内陷溢液, 侵及局部皮肤, 腋窝淋巴结多数肿大, 少数锁骨上淋巴结增大。左侧乳腺56例, 右侧乳腺64例。

本组病例均采用GIOTTO6001型乳腺X线钼靶摄影机摄取两侧乳腺头尾位 (CC) 和内外斜位 (MLO) , 并且同时利用GE Healthcare Performa MGF-110设备摄取两侧乳腺头尾位 (CC) 和内外斜位 (MLO) CR片。在被检查的120例乳腺癌患者中, 包括T0级乳腺癌5例、由GIOTTO6001型乳腺X线钼靶摄影机摄取X线片诊断的假阴性22例、诊断假阳性20例。利用CR技术处理后观察: (1) 对早期乳腺癌 (包括T0级乳腺癌) 诊断进一步清晰明确。 (2) 明确普通钼靶X线片假阳性和假阴性的错误诊断。 (3) 通过CR片影像诊断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 确定CR在临床诊断乳腺癌的临床价值。

2 结果

2.1 CR片可呈现出高密度、高清晰度、层次丰富的影像。

利用CR技术中的谐调处理技术, 改变影像的窗宽窗位, 调节影像的对比度, 使乳腺钼靶CR片的读片更为容易、准确。CR还可进行病灶局部放大, 测量大小, 黑白反转等, 提高了显示病变的能力和诊断的准确性。

2.2 高质量的CR图像中增加了病变的信息量。

乳腺钼钯CR片是通过载体IP板记录X线信息后由激光读出信息并经图像后处理, 转换成高清晰度的乳腺靶数字X线片。在这种X线片中, 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的影像密度差异明显可见, 明确呈现出有诊断价值的影像, 如局部致密浸润微小钙化, 肿块边缘的毛刺征等乳腺癌特有的X线征象。

2.3 提高了乳腺癌诊断的准确率。

本线120例乳腺病例中CR片与普通X线片对比, 显示出CR片可明显提高乳腺癌的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的准确率。普通X线片的诊断符合率为83.5%, CR片诊断符合率上升为95.8%, 在T0乳腺癌组中, 普通X线片的诊断符合率为63%, CR片可达90%, 原来20例诊断为阳性的患者, 16例排除阳性诊断, 其中6例普通X片诊断怀疑恶性病变的, 经CR处理观察原阴影内部为均匀的等密度改变, 排除恶性病变。在原来22例假阴性的患者中, 15例被明确诊断。

乳腺癌是妇女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而且趋于年轻化。乳腺钼靶检查对乳腺癌的早发现、早诊断有重要意义。普通乳腺钼靶X摄影的检查方法, 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 单靠此方法检查乳腺的恶性病变, 如肿块的阴影、早期微小钙化灶等, 容易造成漏诊、误诊, 不能够清晰准确地反映真实的病情。而随着CR技术的广泛应用, 数字化图像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 提高了早期乳腺癌的检出率。

3 讨论

3.1 自从1969年法国Gros首先应用钼靶X线管进行乳腺X线摄影, 乳腺疾病的诊断效率便出现了很大的改观。

乳腺钼靶摄影是目前诊断乳腺疾病, 特别是发现早期乳腺癌的一种最重要、最有效的检查方法, 也是诊断T0期乳腺癌首选的检查方法。乳腺钼靶CR片清晰易读, 对比度良好, 其后处理技术能过协调处理改变影像的对比度, 来实现对比度和光学密度的调节, 从而达到最佳的显示效果。在常规的增感屏/胶片X线摄影系统中, 若给定适当的钼靶X线曝光剂量, 能得一张好的乳腺钼靶片, 如选择曝光剂量过高或过低, 那么得到的影像无法进行有效的诊断。而CR系统利用IP板特有的曝光宽容度, 能把读出的影像调节为符合诊断要求的图像, 从而为临床提供更高、更有价值的诊断依据。

3.2 常规乳腺钼靶X线平片难以准确地显示组织结构和

超声在诊断早期乳腺癌中的应用 第11篇

【关键词】 超声;乳腺癌;准确率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768-02

近年来,超声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对超声医学诊断率的提高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而医学超声影像凭借它的实时性、无损性、无射线、廉价性等优点不断受到人们的青睐,不断为临床疾病更为精确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权威的保障。

1 临床资料

乳腺病变在临床上常见,特别是乳腺肿物已成为妇女恶性肿瘤发病率较高的疾病。近年来呈上升趋势,乳腺癌是乳腺导管上皮及末梢上皮的恶性肿瘤,约占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对明确乳腺肿物的性质,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及外科手术方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要避免漏检乳腺肿块,在检查过程中,要逐一多切面扫查,尤其是乳房边缘部分,要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相关检查,注意观查肿块形态、边界、内部及后方回声、钙化灶的有无及分布等,进行综合分析。

乳腺癌的早期发现对其治疗后的判断有着重要的意义。

2 讨 论

超声诊断乳腺病变的特点,即同时观察一个病变的灰阶、血流、硬度信息,综合分析并找出特异性较强的信息作出合理判断。

2.1 首先观察肿物形态和边缘特征 乳腺癌形态多不规则,无包膜,边界不清,并呈毛刺样、锯齿状或蟹足状改变,内部多呈低弱回声,有液化坏死时,可见低回声或无回声暗区,分布不均,部分可见点状强回声(钙化点)伴声影,强回声晕(周围结缔组织因反应性充血、炎性渗出),边缘成角,纵(前后)横(左右)比≥1,小分叶,后壁不光整,模糊或消失。浅表的肿瘤皮肤孤形回声带出现凹陷。深部肿块的后壁与后方组织有粘连时,在实时观察推动肿块可见受胸肌筋膜牵拉征象。晚期病例,可在腋下或胸骨旁发现转移性淋巴结,肝内可出现转移病灶;良性病变多呈卵圆型,形态规则,2-3个浅分叶,边界清晰,生长方向与胸壁平行。

2.2 血管是分析乳腺病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由于恶性肿瘤细胞可分泌多种肿瘤血管生成因子,能促进肿瘤组织形成丰富的血管网络,肿瘤新生血管数目多并分支多,分布不均匀,呈全方位供血特点(珊瑚样改变),常有穿入血管;良性病灶血管少,多分布不均匀,多位于周边部位,且分支少。

2.3 BI-RADS,对乳腺癌预测风险 Ⅰ类:无异常—定期一年体检。

Ⅱ类:良性:单纯或均匀回声结节—定期一年体检。

Ⅲ类:良性可能性大(≤2%),卵圆形或浅分叶形,边界清晰,低回声结节(可能纤维瘤,或复杂囊肿或一串小囊肿)—连续两次半年随访,如稳定,定期一年体检。

Ⅳ类:(4abc)恶性不除外(4a:3-8%、4b:9-49%、4c:50-94%),形态不规则,纵横比≥1,小分叶,边界不清,毛刺,强回声晕,边缘成角,弱于乳腺脂肪回声,后方衰减,微小钙化,导管结构紊乱(具有任何其中一项表现的结节)。

Ⅴ类:恶性可能性大(≥95%)(具有上述三个或以上表现的结节)。

男性乳腺癌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发病年龄大多在60岁左右,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到晚期,因此预后较女性乳腺癌差。在女性乳腺癌中发现的所有组织学类型都可在男性乳腺癌中找到,其中浸润型导管癌是最常见的类型,并且男性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阳性率较高,据报道可达55%,甚至70%。

3 特殊病例

病例1:男,59岁,患者以“发现左乳头下方包块半年”为主诉来诊,发病以来无乳头溢液,无发热,无局部疼痛。查体:左乳头下方可触及2cm大小的肿物,质硬,无触痛,乳头无明显凹陷,局部皮肤无红肿及溃疡。

超声所见:左乳头下方见2.1cm×1.6cm的实质性肿物,边界较清楚,形态不规则,边缘呈毛刺状,肿物内部回声不均匀,以低回声为主,内部有多个针尖样微小钙化点,肿物后方回声增强及衰减效应不明显。肿物向后侵及胸肌,肌纤维束回声中断,肿物内部可见丰富、杂乱的血流信号,且多显示为动脉血流频谱。左侧腋窝可探及一个1.7cm×0.6cm的肿大淋巴结。超声提示:左乳腺实性肿物,考虑恶性;左腋下淋巴结肿大。后经手术证实为乳腺导管浸润癌伴淋巴结转移。

分析讨论:男性乳腺癌极为少见,从病理上分类与女性相似。因此超声图像表现与女性乳腺癌无明显不同。并且由于男子乳腺癌只含少量乳腺导管,不含腺泡,故极少发生增生性病变。因此,一旦超声检查发现确切实性肿块,应高度怀疑乳癌。

病例2:女,45岁,患者4个月前无意中发现左乳腺肿物,自诉大小约1.5cm×1.6cm,左右活动,无触痛,未在意。近两个月来,左乳腺肿物逐渐增大,呈弥漫性,局部发胀,并伴有左侧腋窝淋巴结肿大,无乳头溢液,无乳头内陷,无皮温、皮色改变。为求进一步诊断来诊。病来饮食、睡眠可,二便正常,体重无下降。查体:双乳大小、形态正常,视诊尚对称,皮肤无橘皮样改变,无酒窝征,左乳腺弥漫性增硬,有压痛,触之质硬,与胸肌无粘连,双乳头无内陷及溢液,左腋窝可扪及增大的淋巴结,质硬,活动差。

超声所见:左乳腺腺体层次结构紊乱,腺体回声明显增粗,呈中低混合回声,以上象限为著,CDFI血流信号显示丰富,多为动脉频谱。左乳外上象限乳腺边缘近腋窝处可见1.1cm×0.6cm結节,边界模糊,内呈低回声。右乳腺未见异常回声。超声提示:左乳腺异常回声,性质待定。左乳腺结节,考虑增生结节。随访结果:A、C.乳腺浸润性小叶癌。

分析讨论: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是一种少见的浸润性肿瘤,浸润性小叶癌好发于乳腺外上象限,其次是乳晕的附近,多见于绝经后的老年妇女。这种癌结构上与小叶癌原位癌相似,通常由小叶原位癌发展而来,即小叶原位癌的癌细胞突破基底膜向间质内浸润生长,声像图表现多样化,没有典型的声像图表现,浸润性小叶癌的淋巴结转移率较高。

MRI诊断乳腺癌的价值分析 第1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一2014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8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女性,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平分为观察组(n=39)、对照组(n=39)。对照组年龄:27—65岁,平均(41.5±4.9)岁。观察组年龄:28—66岁,平均(42.5±4.5)岁。在一般资料比较上,2组患者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存在相互比较意义。

1.2 仪器及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数字化钼靶X线摄片机(生产企业:德国西门子公司)实施CT检查。观察组应用1.5T磁共振扫描仪(生产企业:德国西门子公司)对患者实施MRI检查。观察组患者取俯卧位,使其双侧乳腺均能够自然悬垂在线圈双孔内,凭借乳腺专用相控阵表面线圈实施常规性三平面扫描,使用双侧乳腺横轴位对患者实施薄扫。平扫过程中发现有异常病灶存在时,可对患者使用15ml的对比剂钆双胺进行增强扫描,给药方式为静脉注射。对扫描所得图像的肿块形态、大小、边缘毛刺状、边界、动态增强曲线、肿瘤内部信号等进行相应的处理,并进行仔细观察、测量和分析。然后使用相关软件绘制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

1.3 效果判定标准

对所有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后将切除的乳腺肿块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将检查结果作为确诊标准。把钼靶X线检查、MRI检查结果与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对该两种诊断方式的效果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分析方法

使用SPSS18.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处理。数资料均以(%)表示,并进行X2检验。计量资料均以标准差(x±s)表示,并进行t检验。以P<0.05表示组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39例对照组患者接受钼靶X线检查后,共有18例患者被诊断为乳腺癌,病理学检查结果确诊24例为乳腺癌,该组诊断准确率为75.00%,有6例被误诊,误诊率为15.38%。39例观察组患者接受MRI检查后.共有23例患者被诊断为乳腺癌,病理学检查结果确诊26例为乳腺癌,该组诊断准确率为88.46%,有3例被误诊,误诊率为7.69%。观察组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存在显著性(P<0.05)。详见表1。诊断图像见图1—5。

病例介绍:患者,女性,46岁,发现右乳肿块1月余,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侵润性导管癌。

3 讨论

早期诊断的精确性对乳腺癌临床治疗方案的治疗以及治疗效果的提高均具有重要意义。钼靶X线诊断方式的优势主要表现为密度分辨率较高。但是单纯应用该种方式对乳腺癌进行诊断时存在一定局限性.诊断准确率不太理想。MRI诊断方式在应用过程中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其为目前乳腺临床检查和诊断的一种最佳方式之一[2]。实施MRI检查不仅对乳腺内病变存在极高的敏感性,同时可更好地显示致密型乳腺内病灶,对浸润性癌患者实施MRI检查可见乳腺肿块[3]。肿瘤存在充血水肿、周围浸润等导致病变与其周围的组织无明显性分界,通常可看到水肿带,同时在肿瘤边缘往往会存在星芒状或蟹足样突起,对乳腺癌诊断具有较高价值[4]。与X线检查方式相比较,MRI检查的诊断准确性最高。且可更好地显示致密型乳腺内病灶.同时可在多中心和多灶性病变检出。该种方式在胸骨后、胸壁受侵犯、纵隔腋窝淋巴结转移等的诊断上也存在突出优势。在本次研究中.分别对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实施MRI检查和钼靶X线检查之后。与病理学检查结果比较.接受钼靶X线检查的对照组的诊断准确率为75.00%,接受MRI检查的观察组的诊断准确率为88.4 6%观察组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比较存在显著性(P<0.05)。但是.单独应用MRI检查方式对乳腺癌进行临床诊断也存在一定缺陷,其缺陷主要表现为该种检查方式无法显示钙化[5]。而钼靶X线检查方式怎对钙化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别是对患者实施薄层扫描、重建图像时,可清晰显示钙化灶的具体形态级分布特征。因此,在临床诊断过程中,联合应用钼靶X线MRI方式对乳腺癌患者进行检查可促进临床诊断准确率得到大大提升,进而为乳腺癌分期、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均具有更大的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MRI检查方式凭借其独特的优势越来越普遍地被应用于乳腺癌的临床鉴别与诊断中,且随着诊断技术和设备的不断改进,其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在不断提高。所以,应用MRI检查方式对乳腺癌进行诊断对肿瘤分型、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其为乳腺癌临床诊断的首选方式之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蒋芳艳,李智贤,田桂湘,等.超声、钼钯、MRI对乳腺癌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J].广西医学,2012,12(01):362-363.

[2]武中林,荣小翠,赵俊京,等.全数字化X线摄影、超声及MRI对乳腺癌诊断价值的ROC曲线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5,08(03):505-506.

[3]刘俊华,高月彩.钼靶结合MRI对微小乳腺癌的诊断价值分析[J].磁共振成像,2015,14(10):127-128.

[4]刘东宇.钼靶、超声误诊漏诊的非肿块型乳腺癌MRI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01(16):621-622.

上一篇:SSH企业信息管理下一篇:亲近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