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孝文化范文

2024-08-16

慈孝文化范文(精选6篇)

慈孝文化 第1篇

一、教材开发背景凸显现实性

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是我们的根, 慈孝文化源远流长。“夫孝, 天之经也, 地之义也, 民之行也。”古人云:“鸦有反哺之义, 羊有跪乳之恩”。孝是建构于血缘关系之上的一种特殊的情感, 它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人的道德观念之中。中国人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深蒂固, 子女赡养父母是应尽的义务, 是晚辈对长辈表达感恩之情的一种自然流露。可以说, 孝亲敬亲, 善事父母, 一直被视为做人的最起码的道德标准。

然而, 时下农村, 打工经济在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 一些人的价值观念受到扭曲, 传统孝文化面临挑战。一些不肖子孙不赡养老人, 不仅不尽孝养义务, 甚至虐待、打骂老人, 把老人赶出家门的恶劣行径时有发生;还有一些人, 虽然对老人物质上供养了, 但缺少情感上的慰藉和精神上的尊敬, 甚至数月不看望老人一次;还有的一味强调父母的养育之责, 长期依赖父母的供养, 把父母的积蓄和家产据为己有, 视父母为保姆, 恨不能把老人最后的力气榨干。还有的人生前不孝死后孝, 在父母坟前焚纸祈福。这些现象不仅违背了中华民族的孝道传统, 而且违背了做人应有的道德精神, 成为社会严重的不和谐因素。加之, 我国已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 老年人的福祉事业日益成为关乎社会和谐的大问题, 现实问题挑战传统孝文化, 营造良好的尊老孝亲的社会风尚, 重构社会主义孝文化, 刻不容缓!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 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准, 关乎民族的兴衰。当前, 一些青少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过分依赖家长, 缺乏爱心和社会责任感, 已是全社会普遍关心、共同关注的问题。近年来, 渝北区教委在“课程育德”的教改思想指导下, 联合渝北区人口和计生部门以及古路镇人民政府, 借助古路镇“慈孝之乡”文化资源, 用古代的“孝子”感染人, 用身边的“孝星”激励人, 用厚重的孝俗熏陶人, 精心打造慈孝文化教育平台, 组织编写慈孝文化教材, 让慈孝文化走进校园、走进课堂, 以此为切入点, 着力培养学生感恩之心, 责任之心, 爱国之心, 提升学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质。因此, 渝北区慈孝文化教材《寸草心》的开发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 对于发挥课程育德功能,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倡导时代文明新风,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教材内容结构具有拓展性

渝北区慈孝文化教材《寸草心》积极拓展慈孝文化的原有意蕴空间, 将原本属于家庭、宗族的狭隘的慈孝延伸到对自己、对他人的责任, 延伸到对师长、同学、邻里的友善关爱, 延伸到对家乡、对社会、对国家的赤诚与奉献, 实现传统慈孝文化的现代转换与诠释。具体地说, 该教材在内容上拓展为孝亲、自尊、睦友、社会、报国相统一的内容体系, 赋予了慈孝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

(一) 孝亲敬长

什么是孝?《辞海》的注释是: (1) 古代的道德规范, 儒家指养亲、尊亲; (2) 指居丧, 如守孝等; (3) 指保育。孝的思想源于我国父系社会。“孝”字最早见于殷商甲骨文中, 距今已有4000多年。被尊为儒家经典之一的《孝经》, 即“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 成书于2000多年以前。《孝经》说, 孝是“德之本也, 天之经也, 地之义也”, “教民亲爱, 莫善于孝”。孝敬父母、尊敬长辈, 这是孝最直接的含义。以此为基点, 《寸草心》在内容上设计了《好爸爸好妈妈》、《我知父母心》、《报得三春晖》、《尊敬家中的老人》、《我给老人送温暖》、《老师, 感谢您》、《孝行天下》等篇目, 形成“孝亲”—“敬老”—“尊师”内容体系。

(二) 自尊自励

《孝经―开宗明义章》说:“子曰:‘夫孝, 德之本也, 教之所由生也’。复坐, 吾语汝。‘身体发肤, 受之父母, 不敢毁伤, 孝之始也。立身行道, 扬名于后世, 以显父母, 孝之终也’。”在孔子看来, 行孝这件事情, 是道德的根本。认为, 自尊是“孝”之始, 我们的身体毛发皮肤是父母给我们的, 我们必须珍惜它, 爱护它, 因为健康的身心是做人做事的最基本条件, 所以珍惜它、爱护它就是对父母行孝尽孝的开始。自励是“孝”之终, 让自己健康成长, 按正确的原则做人、做事, 让自己的名字为后人所景仰, 就会让后世知道自己的父母教导有方, 培养出了一个优秀儿女, 这是一个人行孝尽孝的终极目标。以此为遵循, 《寸草心》在内容上设计了《我是爸妈开心果》、《我很重要》、《孩儿当自强》、《我的学习我做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让生命精彩》等篇目, 对学生进行自尊自励、珍惜生命、立身行道的启蒙教育。

(三) 和睦他人

对于内则父诏兄勉, 对于外则讲信修睦, 乃是孝道的重要准则;其特征是个人经由社会化历程, 将所属社会或团体的规范与法律加以内化, 然后以内化后的社会或团体的观点作为孝道行为的准则。因此, 古人倡导“兄弟敦和睦, 朋友笃信诚。”主张与人融洽友好, 和睦相处。根据少年儿童的心性特点, 《寸草心》在内容上设计了《兄弟姐妹一家亲》、《好朋友手拉手》、《共同的学习伙伴》、《帮助你, 我很快乐》等篇目, 对学生进行和睦兄弟、融洽他人的品德教育。

(四) 感恩社会

在古代, 孝道是“礼”的重要范畴, 即个人表现孝道行为时, 在认知上并非完全以父母长辈为直接的互动对象, 而是要以组织、团体、社会的共同价值为行为标准。那么, 什么是礼呢?《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中说:“礼, 上下之纪, 天地之经纬也, 民之所以生也。”。礼是天地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 即是对社会秩序、上下尊卑关系的严格规范。正因为如此, 《寸草心》在内容上设计了《邻居, 你好》、《家里来了客人》、《给你敬个礼》、《快乐从沟通开始》、《爱心传递》等篇目, 引领学生明确孝道行为不只是符合父母的期望, 还要维护社会和谐的原则, 满足多数人的最大利益。

(五) 报效国家

从爱父母到爱“父母之邦”, 从亲亲、博爱到爱国、报国, 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从学理层面讲, 孝道意识是爱国报国的情感基础和心理根源, 爱国主义则是孝道意识的逻辑产物和情感升华。因此, 今天讲孝道, 必然包含着对家乡、对祖国、对人民的爱。古代孝子立身的三境界:立德, 立功, 立言, 以是一种立身处世的社会价值。在亲亲之孝的激励下, 岳飞心忧天下, 慷慨许国;许许多多的志士仁人, 也都是抱显扬父母之孝思, 尊从亲人之教诲, 开始了自己修齐治平、奋发进取的人生历程。基于这种认识。《寸草心》在内容上设计了《孩儿当自强》、《孝行天下》、《爱在责任中》、《大爱无疆》等篇目, 激励学生以周恩来等先贤为榜样, 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志存高远, “移孝作忠”, 入世治国, 建功立业, 实现从爱父母到爱“父母之邦”的飞跃, 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为祖国尽忠, 为民族尽孝。

三、教材体系设计彰显科学性

(一) 目标设计具有科学性

渝北区慈孝文化教材《寸草心》的目标是:通过开设孝文化地方课程, 开展孝文化教育活动, 引导学生从小树立孝的意识, 养成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关爱他人的行为习惯, 继承和弘扬孝道文化, 由孝父母、尊长辈升华到爱家乡、爱祖国, 立志成为具有中华传统美德的新型建设者、接班人。这个目标以地方课程为载体, 以教育活动为主线, 形成了培养孝道意识、孝道习惯、孝道志向到传统美德的新型建设者、接班人的养成教育目标体系。

(二) 年段设计具有科学性

渝北区慈孝文化教材《寸草心》从义务教育阶段总体谋划, 系统设计。按照年级序列, 整套教材分三册编辑出版, 共39课。其中, 第一册有13课, 供一至三年积极学生使用;第二册有13课, 供四至六年级学生使用;第三册有13课, 供七至六年级学生使用。根据渝北区教委的统一部署, 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统筹考虑校本课程和班会活动课程, 每个学期安排4至5个课时学习慈孝文化读本, 做到分期实施, 循序渐进, 一以贯之, 持续跟进。

(三) 板块设计具有科学性

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寸草心》对每册教材按照“前言—课文——附录”的总体思路予以编排。其中, 前言引导学生回忆2011年开学第一课, 重温《中国少年儿童幸福成长宣言》, 使其明白弘扬慈孝文化、践行传统美德是实现幸福成长、建设幸福家庭的重要基础, 附录向学生《感悟慈孝孝行天下》和《十大中华慈孝新语》两篇资料, 分别介绍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中华慈孝节十大慈孝人物的感人事迹, 以及当代慈孝名言警句。对每篇课文的板块结构, 编写者更是进行了精心设计。每篇课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慈孝星空”, 集中介绍从古自今孝道文化的经典故事和典范人物事迹;第二部分为“寸草心雨”, 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感悟经典故事和典范人物事迹所蕴含的孝道文化内涵及精神;第三部分为“孝报春晖”, 引导学生践行孝道, 内化为行为习惯和人格品质。三个板块紧扣每课的主题, 形成从故事感悟到理性认知再到行动实践的逻辑结构, 体现了板块结构的科学性。

四、教材使用方法倡导灵活性

把专家编写的教材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学材”, 把专家预设的方法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行为, 必须灵活变通, 努力出新。在使用慈孝文化教材《寸草心》培训会上, 我根据专家设计的“慈孝星空”→“寸草心雨”→“孝报春晖”基本思路, 独立思考, 变通设计了《报得三春晖》一课的教学环节。

(一) 观赏聆听, 感受慈爱, 激发孝亲敬长之情

为了让学生真切感悟父母之爱, 本环节设计了多项观赏聆听内容:一是欣赏歌曲《爱―零距离》, 让学生明白我们与父母之间的爱都是零距离的爱;二是欣赏动画《冠军妈妈》, 让学生领悟在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上, 总有一位“冠军妈妈”伴随成长;三是播放我本人自拍的视频《孝的传承》, 讲述我妈妈对我的关爱;四是播放公益广告《洗脚》, 引导学生领悟这条公益广告所倡导的美德意蕴。通过歌曲、动画、视频、广告等艺术作品的欣赏, 感受父母之爱的博大与无私, 从而激发学生孝亲之情。

(二) 讲述故事, 问卷诊断, 评析孝道缺位之弊

孝道是传统, 是美德, 但孝道缺位又是现实之弊。有鉴于此, 本环节设计了两项活动:一是“我来说孝行”, 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 讲述“鹿乳奉亲”、“卧冰求鲤”、“捐肝救母”等故事, 鉴赏郯子、王祥、杨蓉等人的孝行美德。二是“众口说时弊”, 以课件呈现并讨论教材上的《中学生家庭亲子关系及尊老敬老行为习惯调查表》: (1) 回答不出父母的生日占75%; (2) 不清楚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的准确年龄占82%; (3) 不知道父母的工作单位占23%; (4) 不了解父母爱好占46%; (5) 在家里从不做家务占35%; (6) 不喜欢与父母沟通占54%。通过正反两方面比较, 诊断孝道缺位的时弊, 增强弘扬慈孝文化的紧迫感。

(三) 身体力行, 开展活动, 分享行孝献孝之举

弘扬慈孝文化争做时代孝子 第2篇

——2007山东省首届慈孝文化论坛侧记

2007年10月26日至28日,山东省首届慈孝文化论坛在济南市长清区五峰阁宾馆会议厅隆重举行,作为一名初中基层代表,我有幸参加了这次盛会。

26日上午,慈孝文化论坛开幕,我们首先观看了山东电视台“天下父母”专题片——《十七岁男孩的秘密》,讲的是湖南岳阳县17岁的中学生、大孝子陶星,照顾集弱智、聋哑、癫痫于一身,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妈妈的故事。这个故事一播放,就赢得了与会代表的阵阵掌声,并为这次论坛开了一个好头。

接下来,我们又聆听了长清区委副书记江林、济南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图斌、山东电视台台长韩国强、民政部原副部长李宝库等众多领导的讲话,对举办这次慈孝论坛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国自古就是一个礼仪之邦,宣传和弘扬慈孝文化,实际上就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是与当前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紧密相连的。

下午,李宝库为我们作了《中华孝道与和谐社会》的报告,他从孝是闪耀人伦之光的璀璨明珠、《孝经》是需要精心开发的人伦宝藏等四个方面,为我们阐述了孝道的重大现实意义,孝道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关系。另外,我们还听取了山东省政协常委、天下父母文化传播中心常务主任徐章练先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报告。

27日上午,我们听取了山东教育社总编陶继新的报告《心存感恩》和《治校之道——36位名校长的精神档案》。特别是《心存感恩》的报告,课件制

作精美、报告内容丰富、视角独特新颖,得到了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报告从感恩父母、感恩孩子,感恩老师、感恩学生,感恩社会、感恩自然,感恩朋友、感恩“敌人”等四个方面,广征博引,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三位专家的报告,从历史的角度入手,又紧密联系当前和谐社会建设的伟大事业,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他们对历代孝子贤孙的推崇,对当前孝道泯灭的批判,对未来慈孝事业回归的期盼,都深深的震撼着每一名与会代表的心灵。

27日下午,论坛组委会安排的是各单位的典型发言。济阳县济北小学、山东科技大学材料学院、淄博师专、山东科尔生物医药公司和长清区孝里中学等单位相继发言。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单位领导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大力支持慈孝文化,他们的很多做法也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特别是在我市组织的“亲子共成长工程”中,我校就曾经开展了“讲古今孝子故事,做感恩父母子女”的活动,但是并没有能够继续深入贯彻下去。看来,要想把学校办出特色,除了有科学的管理、新颖的规划之外,更重要的是坚持,特别是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决不能朝令夕改、半途而废,那样,我们的工作就没有了连续性,自然就谈不上什么可持续发展。

山东省首届慈孝文化论坛的举行,必将对推动我省的校园文化建设,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形成尊老、敬老的良好社会风气产生重大影响。我们也一定要把论坛的精神传达到每一名师生,让慈孝之花在校园内外绽放。

寿光市化龙初中刘乐鹏

宁波江北:我国首个慈孝文化之乡 第3篇

借第二届中华慈孝文化节举办契机,江北区还推出“慈孝之城,慈孝之旅”系列活动,大力发扬“敬孝天下之老,慈爱身边之人”之风,携手共谱一曲新时代的天伦华章。

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010年10月16日,九九重阳节,秋高气爽,第二届中华慈孝节就在宁波市江北区举行,同时还启动了全国敬老爱老志愿服务活动,当代中华最感人的十大慈孝人物也在这里揭晓并得到表彰。

慈孝之乡宁波江北

千百年来,宁波市江北区出现了无数孝子、孝女,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慈孝民间文化,从东汉董黯与其母的经典慈孝故事开始至今,慈孝人物辈出,江北大地到处传颂着他们的感人故事。

江北的慈城是我国江南水乡的一座美丽小镇,也是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在一条条小河旁、在一棵棵大树下,至今仍保留着完整的慈孝文化遗迹,有张孝子祠、慈湖董孝子溪、节孝祠、孝子井、三忠墓和慈溪桥、慈溪巷。这里鸟语花香、雕梁画栋、庭院深深,让前来这里的人们赏心悦目,赞不绝口。

在慈城,除了慈湖、慈江、慈溪等以“慈”字命名以外,更令人啧啧称道的是在一些街头巷尾居然也有丰富的慈孝文化的意蕴,像慈溪巷、孝溪、慈水、忠孝桥、礼桥、义桥、孝子祠等,使这里的慈孝文化更加具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和深刻含义,更有利于打响慈孝文化的品牌。

2008年,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专门授予宁波市江北区“中国慈孝文化之乡”称号。

江北慈孝故事多

宁波江北不但以前有无数感人的慈孝故事,就在当今也有许许多多令人传颂的慈孝人物和他们的动人故事。

被评为“当代中华最感人的十大慈孝人物”之一的徐爱芬是宁波江北人。1994年,婆婆去世,徐爱芬和丈夫将公公从上海接到慈城一同居住。2002年丈夫突发脑溢血,撒手人寰。面对沉浸在丧子之痛中的八旬老公公,徐爱芬含泪说道:“丈夫走了,以后我就是老爹的亲闺女!”搬家时,徐爱芬把朝南的最大的一间房留给了公公;公公年老体弱,她每天帮公公擦身洗脚。夜里,只要公公一声咳嗽一亮灯,她就起身查看,常常一晚上要起来四五次。89岁老公公时仰峻由衷感叹:“媳妇,好啊!”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情。感恩父母,孝敬老人,是慈孝文化的核心。

在江北孔浦街道住着一位陈兆俊老人,周围邻居都夸奖他好福气。老人今年84岁,可是在47岁时他就双目失明,不久前老人突然无法站立行走还差点瘫痪。说起三个孩子,老人赞不绝口。为了照顾父母,大女儿特意在附近买了房子,每天早晚来照顾父母,几十年来风雨无阻。早上,给老人送报纸,递牛奶,晚上下班先跑来嘘寒问暖,张罗晚餐,然后再回家做饭。

今年4月26日,陈兆俊老人突然无法站立行走了,三个孩子立即将老人送到了宁波市第一医院。老人要做磁共振检查,因为轮椅不能推进检查室,女婿、儿子和孙子一起将158斤重的老人抬进检查室,做了五次检查,抬了五次。住院期间,三个孩子几乎每天都到医院“报到”。大女儿为了能照顾老人,一下班就往医院跑,有好几次是饿着肚子探病,几个月来,三个孩子无论工作多忙,天天都到医院陪老人说话解闷,帮老人洗澡擦身。每每看到这样的场景,同病房的病友都会发出由衷的赞叹:你老真是好福气,三个孩子都这么孝顺!

在江北还有许多动人的慈孝故事。江北怡江社区有一对普通夫妻。丈夫叫潘江耀,妻子叫张小梅,他们有一个可爱的女儿叫潘瑛。

小潘瑛今年10岁了,可是她的智力大大低于正常的女孩。幸运的是,潘瑛有一个对她有无限慈爱的母亲,10年来,母亲张小梅时时刻刻陪伴在她身边,用无私的母爱关爱着女儿潘瑛成长的每一步。张小梅上午送女儿上学,下午又接女儿回家。张小梅说:“女儿智力差、学习能力欠缺,汉字基本上不会写,同龄孩子能做的事情,她都不懂。”张小梅还说:“这些年,我带着她去很多医院看过病,用了很多治疗方法,女儿的身体也遭受了很大的痛苦,但是始终不见起色,女儿一直是我最担心的,为了更好地照顾她,生下她之后我就没去工作,现在女儿在达明学校上学,她自己认不得路,也不会坐车,每天都是我用电瓶车接送。”

从江北区到整个宁波市,慈孝德行蔚然成风。第二届中华慈孝节揭晓的“当代宁波最感人的十大慈孝人物”就有一善带百善、百善成和谐的张亚芬,孝奉父母、慈抚痴女的张延廷,28年悉心照料风瘫公公的陈敏兰……

慈湖慈城慈孝缘

在第二届中华慈孝节上令人瞩目的亮点还有,宁波市江北区首次和台湾一起隆重推出了丰富的慈孝游盛宴。台湾著名的慈湖位于台湾桃园大溪镇,集天地灵秀之气,江北区和台湾慈湖、舟山普陀山三方正式结成联盟,共同向海内外推出“三慈”旅游线路,以“慈孝、慈湖、慈悲”为纽带,将台湾的慈湖、宁波江北的慈城和舟山的普陀山“慈悲禅境”三地进行了有机的整合,打破地域界限,推进慈孝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

第二届中华慈孝节期间,台湾地区首个旅游团抵达江北慈城,“三慈游”正式启动。台湾游客在畅游慈城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同时,还参加了第二届中华慈孝节的开幕式以及慈孝节期间的相关活动。今后,宁波慈城每周都将迎来3个台湾地区的旅游团,“慈孝”两字又把两岸同胞紧紧联系在一起。□

“当代中华最感人的十大慈孝人物”之一、浙江宁波市江北区慈城的徐爱芬,替夫尽孝八载多,写不尽孝媳妇的大爱情怀,她的事迹广为传颂。

慈孝文化 第4篇

纵观当今社会, 传统文化价值观日益受到挑战和冲击, 使得学校、家庭、社会的舆论导向片面地强调知识和能力, 而忽视了传统教育。孝道——这生生不息、绵延千年的人类传统美德出现了严重的缺失与危机。在不少的家庭中, 子女以自我为中心, 敬老孝老的意识淡薄。在这种形势下, 深刻认识和弘扬慈孝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它是创建幸福家庭、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是当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是当代社会公民道德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和出发点。幼儿阶段是孩子性格养成、童蒙养正的重要时期, 让孩子知明礼、懂孝道, 从小尊老孝老, 这是孩子成人成才的根本。所以, 幼儿园必须重视慈孝文化的启蒙教育。本文结合我园的研究和实践, 阐述了幼儿园开展慈善启蒙教育的策略。

一、以爱的教育为原点, 唤醒幼儿慈孝欲望

“爱”是慈孝行为的显著特点。如果幼儿不懂得什么是爱, 不能去体验、享受被爱的幸福感, 不知道怎样去爱自己, 不能初步感知爱老孝老的具体形象, 就不会产生慈孝的欲望。我们一味地凭空要求幼儿孝敬老人、尊敬师长, 那么他们只是出于被要求去实行慈孝行为, 行动是脆弱的, 教育的实效性不强。所以, 幼儿园进行慈孝文化启蒙教育要以“爱”的基础教育为原点, 让幼儿认识爱、感受爱, 奠定慈孝品德的情感基础。

1. 让幼儿感受爱的温馨

“慈爱”在幼儿园里体现出的是教师对幼儿的爱。爱, 是教育的基础, 没有爱, 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作为一名教师, 不仅要教给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更要给予爱。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幼儿的感情基础, 也是幼儿感受爱的有效载体。

“慈爱”在家庭中体现为父母等长辈对孩子的爱。这种爱更是幼儿感受爱的重要载体。幼儿园可以请一些家长来园对幼儿讲讲自己怎样辛勤养育儿女的事情, 也可以组织幼儿开展《××爱我》的讲故事活动, 让幼儿讲讲长辈关心爱护自己的小故事。通过同伴之间的故事交流, 加深对爱的认识, 分享爱的温馨, 萌发爱长辈的情感。

2. 让幼儿学会关爱自己

孔子说:“父母唯其疾之忧。”即父母最担心的是孩子的身心是否健康, 只要孩子能洁身自爱, 不让父母担心, 就是孝。教师要让幼儿知道这个道理, 启迪幼儿增强自爱的情感。首先要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的意识, 提高幼儿自我保护的技能。笔者所在幼儿园通过安全自护教育八策略, 即常规训练渗透、游戏活动实施、借助情景表演、儿歌教学理解、模仿训练强化、实践演练体验、自主参与探索、增强锻炼确保安全自护教育, 让幼儿在教师行之有效的各种教育方法引导下, 形成自我保护意识, 掌握一定的自救、自护技巧。并让幼儿懂得, 只有在保护自己、快乐生活的基础上, 才有可能去帮助别人, 才能让长辈放心、幸福, 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慈孝。

3. 让幼儿理解慈孝含义

让幼儿理解慈孝的含义不能抽象地说教, 要通过古代和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例子, 让一幕幕晚辈孝敬长辈的动人情景呈现在幼儿眼前。《三字经》中提到的“香九龄, 能温席”“融四岁, 能让梨”, 就是适于儿童倾听的慈孝故事。特别是, 要结合幼儿身边慈孝行为的典型实例, 让幼儿感知慈孝的含义, 为幼儿树立榜样。例如, 我园大二班的叶嘉年, 奶奶眼睛瞎了, 他长年陪同奶奶一起睡, 照顾奶奶起居, 扶奶奶走路, 帮奶奶拿东西。同龄人的榜样引领, 有效地使幼儿加深了对慈孝行为的理解。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讨论, 说一说自己所知道的尊老爱老的故事, 说一说小朋友在家里可以怎样孝敬长辈。

二、以实践体验为载体, 养成幼儿慈孝品性

心理学家费西纳认为, 人的心理活动类似一座冰山, 露出水面的只是小部分, 它相当大的一部分藏在水面以下, 在这里有许多观察不到的力量在对它发生作用。无意识活动的特点以及幼儿尚未成熟的心理特征, 决定了无意识教育是一种有效的品性教化方法, 对幼儿养成慈孝品性发挥“隐性”教育作用。但无意识教育具有依附性, 需要一定的载体和手段才能发挥作用[1]。幼儿凭借亲身体验、体悟, 才能使外部影响逐步内化, 内在观念逐步外显, 达到知行合一, 使孝亲尊长活动收到显著效果。

1. 在多彩活动中体验慈孝

幼儿园开展以“孝道”为主题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教师通过儿歌、三字经、故事、D C D、舞蹈等多种形式, 让幼儿懂得爷爷、奶奶、父母等长辈的辛苦, 懂得感恩;结合三八节、父亲节、母亲节、重阳节、端午节等节日, 开展系列活动, 如“彬彬有礼”礼仪小天使活动、“孝心宝宝在行动”、“种植感恩树”、“感恩的心DIY、感恩箴言”征集等多种特色活动。还可以把一些体现慈孝教育的故事改编成游戏, 让幼儿在游戏的情境中体验慈孝。

2. 在日常生活中体验慈孝

幼儿对家中父母的感恩和孝心是弘扬慈孝文化的重要内容。当代著名作家冰心就非常关心对孩子孝敬父母的教育。她要求, 对儿童的教育不能只讲大道理, 首先要教会孩子如何关心父母、爱护父母。很多事例证明, 孝敬父母绝不是一件小事情!孝敬父母的教育是最基础的道德教育。一个孩子, 如果连养育自己的父母都不关心、不照顾、不尊敬、不爱戴, 怎么能去爱他人爱集体呢?如果一个孩子对生身父母都没有深厚的情感, 怎么能升华出高尚的爱国之情呢?所以, 我园要求幼儿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孝心:学会对父母表达感恩和关心之情, 常说“谢谢”“您辛苦了”“您休息一下吧!”增强自我责任感, 对自己的言行有要求, 从整理玩具、收拾书籍、吃饭、穿衣、系鞋带、睡觉等日常琐碎的小事入手, 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对父母表达孝心的小事, 例如帮父母拿拖鞋、给父母捶背揉腿、帮父母盛饭等等。幼儿园要定期组织幼儿交流在家中对父母表达孝心所做过的事, 及时捕捉亮点进行表扬, 促进同伴之间相互启发、学习。

3. 在社区活动中体验慈孝

杜威明确指出要把儿童视为社会的一员, 要求学校做的任何事情都必须“使儿童能够理智地认识他的一切社会关系并参与扩充这些关系”[2]。所以, 敬老爱老的观念要由家庭推广到社会, 有效地营造一种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我园位于鄞州区雅戈尔老年乐园附近, 我们充分挖掘这个社区资源, 把老年乐园作为尊老爱老的教育基地。教师经常带领中大班幼儿走进老年乐园, 定期参加乐园“争做心理健康幸福老人”的聊天室活动, 教师、幼儿在和老人聊天互动中培养了慈孝情感;平时每月一次走进老年乐园, 幼儿争着向老人问好, 牵着老人的手到户外散步, 有时还往老人手里塞两块糖。老人们看到一张张稚嫩的脸庞, 慈爱之情油然而生。我园和老年乐园联合举办的两年一届的老少同乐运动会是一大盛事, 开幕式上, 小朋友挥舞着红旗、鲜花、绿叶和彩环, 用清脆嘹亮的童音一遍又一遍地向老人问好和祝福。老人和幼儿欢聚一堂, 相互观摩体育技能。老人慈爱的赞叹、欢笑声, 幼儿敬老爱老的热情, 使会场洋溢着尊老爱幼的热烈气氛。

三、以家庭为亲密伙伴, 实现家园同步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中明确指出:家长是幼儿园教师的重要合作伙伴。家园配合, 使幼儿在园获得的学习经验能够在家庭中得到延续、巩固和发展;同时, 使幼儿在家庭获得的经验能够在幼儿园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应用。幼儿是否孝亲敬老, 家庭教育是重要的环节, 家长对老人的态度和关心程度直接影响着幼儿对父母和长辈的态度。一个家庭里父母和长辈的关系好坏也会影响着幼儿对父母的关注程度。

1. 面向家庭宣传慈孝理念

幼儿园从宣传入手, 开展“慈孝文化进家庭”工程。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园地、网站宣传、环境创设等途径, 让家长了解中国传统慈孝文化的主要内容, 理解幼儿园进行慈孝文化启蒙教育的现实意义。可以结合全国首个“慈孝文化之乡”——江北区慈城镇, 向家长讲一些有关慈孝文化的历史故事和现在的典型事例, 从而增强家长的慈孝教育意识, 在观念和行动上与幼儿园的教育达成共识, 做到对子女慈爱而不溺爱, 并有意识地为孩子的慈孝言行创设机会, 搭建平台。

2. 开展家庭孝亲悦亲活动

老人是过往薪火的传承人, 是既有财富的创造者, 是未来发展的导航师[3]。老人身上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素质, 幼儿园要引导家长让子女知道长辈有哪些长处, 从而增强子女对长辈的崇敬和爱戴之情。如果爷爷奶奶是乡下农民, 可以让幼儿接触他们的生活环境和劳动情景, 感知他们艰苦朴素的精神, 崇拜他们的劳动技能, 向他们学习力所能及的简单农活;如果爷爷奶奶有较高的文化水平, 让幼儿羡慕他们丰富的知识, 学习他们爱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还要让幼儿常与长辈交谈, 记住长辈的生日等, 懂得给老人买礼物。这些孝亲和悦亲活动, 会使孩子从小养成尊敬长辈的习惯。

3. 组织家长慈孝专题活动

笔者所在幼儿园以家长慈孝微论坛等为载体, 引领家长进行家庭开展悦亲孝亲教育的情况交流, 并开展慈孝专题系列活动:2011年3月, 开展“慈孝文化我来说”家长征文活动, 共征得文章128篇, 家长们旁征博引《弟子规》《论语》等经典, 阐述自己对慈孝的理解;2011年11月, 开展了“慈孝之家”评选活动, 全园家庭纷纷踊跃报名, 并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海选”活动。随着争做“慈孝之家”活动的步步深入, 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慈孝故事“浮出水面”, 最终评选出全园十个慈孝家庭, 每一户都用最真实的事件折射出慈孝文化的影响力。更可喜的是, 此次活动后, 慈孝的内涵与外延在活动中不断扩大, 从家庭延伸到邻里, 从邻里拓展到社会。

“慈孝”是我们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而不终的道德根本, 我们祈以进行“慈孝”启蒙教育, 让传统文化回归教育, 在幼儿园、家庭、社区的互动中, 拓展幼儿品德教育的内涵, 提升幼儿各方面的综合素养, 从教育的源头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参考文献

[1]孙晓轲.儿童德性论[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1:161.

[2]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228.

慈孝文化 第5篇

中国人文科学发展公司冯俊森

2005年由于工作的需要,我开始涉足“慈孝”这个道德文化领域,同时经过院里的批准,在人文公司成立了“中华慈孝组委会”。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努力在全民和全社会中间,秉承我们民族古老道德文化的资源并结合当前实际需要,推陈出新,力图建立起既涵盖传统孝道思想的优秀成分,又反映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和谐社会,建设现实的新社会主义慈孝观念。党中央和胡锦涛书记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和“八荣八耻”一系列指示,为公民道德指明了方向,既体现了传统美德的继承,又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弘扬“慈孝”,传承文明,是我们共同的责任。经过几年的努力,这项活动得到了社会广泛的认同和高度重视。在活动的同时也使我对“慈孝”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

“父慈子孝”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古代文明绵延流长,五千年的日月风霜荡涤着历史的尘埃。在这块黄土地上休养生息的炎黄子孙们不停地在寻找着一种理想、一种图腾,一种超越时空和地域的文明理念。远古时代人与自然,由于客观因素的决定,无法相抗衡。人类的自身和家庭以及社会组织结构都时刻处于一种相对的危机、恐慌之中。为了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人类只好把希望寄予某些与人类有着血缘关系的动物或植物—图腾上面,希冀它成为人于人之间,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纽带。这种空洞的理想随着社会结构的不断改变而产生变化和发展。文字的出现,使人们不在简单地信奉远古的崇拜物。随着家庭模式的产生,统治阶级逐渐也认识到,政权的巩固,社会的稳定是和每一个家庭密不可分的。每一个社会最基本的单元结构—家庭,她的动荡与稳定,解体与巩固直接影响到社会,政权、统治者的切身利益。所以在《左传》中就出现了“父慈子孝”这种美好描述。以孝治天下,在家孝亲,在朝忠君,在社 1

会上敬长,成为伦理政治与人情社会的精神基础。孝是维系社会稳定的纽带和精神基础。因为孝本身是一种协调亲子、宗子关系的人际道德,它首先可以协调父子关系中的冲突,而把这种伦理精神扩大到家族的其他成员身上,能够起到和睦九族的作用,最后必然能促进家庭及其他社会集体的和谐、团结与延续,为维护社会稳定做出相当重要的贡献。

先哲们对于“孝”是这样描述的: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也就是说,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民众应该遵循的道理。“慈”是何谓,《管子》中有明确的说道:慈者,父母之高行也。这是长者应具有的崇高操行,这种“慈孝”理想画面的出现,无疑使阶级社会的各种矛盾暂时被这种道德伦理的外衣所掩盖。

人们在赞叹祖国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时,也不得不为我们先祖们为了社会的稳定,人类的安居乐业所付出的心血而折腰。这个民族生命力之强大,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比拟的。究其原因,道德文化中的精髓——“慈孝”起到了无可取代的作用。世界其他文明古国,曾与中国古老文明一样,屹立于世界历史之颠。但是,日月轮回,历经沧桑,转目回首,只有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文化,依然如黄河一样,九曲十八弯,绵绵不断,继往开来。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慈孝”更深的含义,这就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一种平稳、和睦、中庸。

人类社会在向前发展,“慈孝”这个名词放在今天的社会中,有些人会感到陌生和淡漠。从理论和现实层面上来讲,这些人是无可非议的。“文革”十年,把中国的传统理念破坏到了极点,现在的年轻人所追求是一种外来的文化和理念。面对无情的绞杀,“慈孝”只好随风而去。但是经济发展到了今天,人们慢慢的感觉到了传统道德理念的生命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一个问题,历经千年,依然存在,合理、合情是不容质疑的。但是,传统道德文化,是糟粕还是精华,是继承还是扬弃,我想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我们只能尝试着跨越时空,把她放在今天这个社会的道德伦理的范畴里加以讨论。用我们这个时代的目光和思维来分析这个历史的产物。社会在不断的向前发展,但是组成这个社会的基本元素——家庭这个模式,确没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现今社会中,在法律的约束下,同样我们需要一种道德观念来约束我们的行为规范,“慈孝”便是最好的诠释。慈孝是亲情间的一种传递,展现的是一个家庭和家族和谐的精神风貌,对于社会来说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弘扬孝道,提倡慈爱这是增强家庭,社区和社会的亲和力和凝聚力的一块基石,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道德动力。中国传统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慈孝的文化,慈孝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色,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贯穿其中的一根红线。慈孝作为传统最为根本的承载,应该得到更为重要的继承和弘扬,因为它是“纵贯祖先、父辈、己身、子孙,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链条,也是中国一切人际与社会关系得以形成的精神基础”。这样弘扬慈孝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和儒学的基本精神的发扬光大。当然,我们今天弘扬的慈孝远非传统中的愚孝、溺慈,而是包含传统慈孝思想精华的社会主义新慈孝思想,能够保证其对社会的积极作用。把本属家庭美德的概念扩展到整个国家和社会领域,虽然我们不可能像传统社会那样把孝推崇到登峰造极的地位,但是发扬孝的道德精神,可以培养人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道德人格。因而,弘扬孝道,推广慈孝文化,发扬孝这一传统的家庭美德,对于培养个人的健全的道德人格,个人美德,促进社会公德,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荣辱观的提出是社会对于优秀道德文化传统的一种提倡和弘扬,是对体现时代精神,符合新时代主题的道德传统的一种新的概括。它影响的不仅仅是个人道德的选择与道德水平问题,更重要的是它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它们作为建构和谐社会的道德支撑,与建构和谐社会是一体相联的。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实现了人与

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共生。社会主义慈孝观所蕴涵的血缘感情、仁爱美德、永续发展思想恰好与和谐社会思想相一致,因此和谐社会的构建客观上会进一步推动慈孝思想的发展,使之更加丰富饱满而不断发扬光大。

综述:我们今天需要什么样的慈孝 第6篇

孝行孝道,是中华文化和中国伦理的根基。纵观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在世界上的许多民族中没有一个像中华民族那样重视孝,也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那样关注孝。孝,既是我国文化的鲜明特色,也是我国文化的伦理特色。作为炎黄子孙,最难承受的指责就是不孝;身为中华儿女,我们总以被人称赞为孝子贤孙而骄傲自豪。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中华文化经历几千年的大浪淘沙,风雨洗礼,许多风俗习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演化,随着民族的融合而丰富,可唯有孝道文化树大根深,牢不可摧。许多早年飘扬过海、定居他乡好几代的华人华侨,他们已经不能流利地说母语,早已淡忘了家乡的青山小河,但唯有一件大事不可或缺,那就是拜祖祭先。这一神圣而固定的习俗,使他们永远打上炎黄子孙的鲜明烙印。

诚然,任何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文化都不可能只有精华,而没有糟粕。发展演变到极致的中国孝文化,在鲁迅眼里,曾只剩下“吃人”的面貌。在长达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社会,统治阶级为了政治利益的需要,把以孝治天下作为调整和规范社会关系的最高境界,让活人殉死、殉葬当做尽孝尽忠的榜样,演绎了多少人间悲剧。而“三纲五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观念,更是对人性与自由的残酷扼杀,将偌大一个文明古国桎梏得思想无存、万马齐喑、死气沉沉。那流行至今的《二十四孝》故事,充满了违背科学,践踏人性,愚昧迂腐的气味。像卖身葬父、埋儿奉母、恣蚊饱血、尝粪忧心、戏彩娱亲、弃官奉亲等等,体现了极端孝道的残忍,反科学、反人类,并不值得颂扬流传,更不能让当今的青少年所学习效仿。

或许正是传统孝道文化的糟粕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阻碍,或许那种极端行孝的负面作用已经沦为民族的一种劣根,因此,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在反封建的大旗下,墨儒孝道曾被列入被荡涤的范围,与争取自由,个性解放的现代青年越来越不相容。进入改革开放年代,随着世界经济的融合与文化多元文化的发展,那种“百德孝为本”的观念大多停留在书本与父辈的教诲上。青年人的思想与追求已经随着当今世界的五彩斑斓飞翔而去,不再受传统的禁锢约束,以至于如今许多长辈和家长不断抱怨人心不古、儿女不孝、世风日下。

当代许多年轻人真的是不孝子孙了吗?任何这样的估价与结论都是不值得一驳的。在拥有13亿人口的国度里,要寻找一批敬祖尽孝的典型事例并不难,当代版的《二十四孝》故事也能挖掘到。可最关键的问题是,在当今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孝道,弘扬什么样的文化?

现代社会最核心的价值观是什么?是公平。具体到孝德,体现为一种代际公平。只有公平,才能树立完美的人格,体现做人的尊严。不管何等璀璨的传统习俗与文化,能否在现代社会得到弘扬发展,关键是在展现公开中找到自身的历史方位和坐标。中国传统孝道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有一點难以与现代社会相融合的,那就是不公平。中国孝道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臣对君孝、子对父孝、妻对夫孝(忠),反之则为大逆不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行,子不能不行;夫要妻离,妻不能不离。这种权利的不对等,义务的不对称,人格的不平等,就是严重的不公平。将严重不公的事情作为道德规范,必将导致社会的畸形发展。

正因为如此,当今社会提出了“慈孝”的概念。慈是对长辈而言;孝是对晚辈的要求;推演开来,可以延伸到社会的各种人际关系,体现着基本的对等公平。做父母长辈的,当我们认为儿女不孝时,我们何尝想过,在儿女成长时我们是否给与足够的慈爱与关怀,对他们的意愿是否给与足够的尊重和支持,对他们的个性是否给与足够的理解与爱护,对他们的过错是否给与足够的引导与宽容。将这样的对等公平延伸至国家与公民关系,领导与下属关系,丈夫与妻子关系等等,何尝不是这个道理?西方国家没有孝文化,却在宗教与常规教育中无不以“爱”和“感恩”为中心。这种爱中就贯穿着慈孝的成分,但强调的是大爱,人类之爱、人性之爱、人格之爱。这样的爱,是中国孝道文化需要与世界融合与发展的方向。

上一篇:趣味游戏下一篇:金矿尾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