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炼效能范文

2024-07-08

锻炼效能范文(精选6篇)

锻炼效能 第1篇

关键词:自我效能,锻炼,锻炼自我效能

由于自我效能影响到人们的思维、动机与行为,进而作用于人类行为的产生、发展等一系列过程,而且,其作用并不仅仅局限于一两个领域,而是会影响众多领域。因此,有研究者把自我效能概念引入了锻炼领域,并提出了锻炼自我效能概念,以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自我效能。也就是说,锻炼领域所述及的锻炼自我效能是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领域特殊性假设:不同领域的自我效能具有各自的领域特殊性,锻炼领域的自我效能研究关注锻炼行为具有的特殊性,而不是泛指一般意义上的自我效能。

1 锻炼自我效能的定义

目前,有关自我效能定义和操作的研究还存在很大的差异[1,2,3,4,5,6,7,8,9]。就锻炼领域而言,有研究者关注的是从事任何形式身体锻炼的一般性期望;有些强调执行具体锻炼能力的信心;还有研究考察个体克服锻炼障碍的信心。

由于不同活动领域之间的差异人们所需要的能力和技能信心也存在差别,自我效能总是和特定的领域相联系的。锻炼自我效能便是自我效能在锻炼领域的具体体现,即个体对自己执行锻炼行为所需能力的信念。锻炼自我效能的界定:从概念的发展来看,锻炼自我效能概念与自我效能概念一样,不是指某种人格特质或锻炼行为能力本身,而是个体在许多特定/各种不同条件下进行持续规律锻炼行为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锻炼自我效能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锻炼所需基本“技能”的自我效能;二是运用这些基本技能进行持续规律锻炼的自我效能[10]。

2 锻炼自我效能的测量

Bandura指出[11],不是个体所掌握技能的数量,而是个体利用所拥有的技能能做什么可以解释自我效能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在特定情境中,一个人有执行某一特定行为的能力并不意味着他有信心执行该行为一个人要想产生持续的行为模式,可能必须具有基本的“技能”自我效能和应用这些技能的自我效能。自我效能反映的是一个人对在具体的情境不断变化时操纵某一行为所需技能的信心。而且,执行某一行为(如健康的饮食)可能包括许多的亚技能(skill subsets),例如,如何购买健康食物,如何在家里准备和储存食物、包装健康午餐或在餐馆进行健康的选择等,每一个亚技能又可能以不同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因此,自我效能具有“多面性”或“多维性”,反映着各种获得期望结果所需的亚技能。Bandura指出,“效能信念涉及各种不同类型的能力,如思维、情感、行为和动机的管理等。而且,在掌握发展阶段起作用的效能可能不同于正在进行的行为调节所需的效能。因此,把多维的效能信念看成是一个支配所有功能的整体特征必定会“牺牲”内部一致性的效度,在效能题项的构建中,只有以正确的概念为指导,因子分析才能有助于验证效能信念的多维结构。

锻炼自我效能的测量应直接针对特定锻炼情境中的锻炼行为,但它不是直接针对锻炼能力和技能的评估,而是对执行锻炼行为所需的各种相关能力和技能的评估,对锻炼行为执行得怎么样的自我评估。锻炼自我效能的测量应遵循自我效能的领域特殊性和完整性(多面性或多维性)这两大基本特点的要求,既要针对特定锻炼情境,也要考虑所有与执行锻炼行为相联系的活动或行为。在测量个体执行锻炼能力和技能(或潜在的能力)的基础上,还应测量个体在各种富有挑战的条件下能否利用自身已有锻炼能力和技能以具体行动去执行锻炼行为的自信程度。这是锻炼自我效能测量研究的前提,关于锻炼自我效能测量的研究也都是围绕这一前提展开的。就相关研究的现状而言,学者们开发了不少测量锻炼自我效能的量表,但彼此都不尽相同,也没有任何一种量表得到学界的一致认可。

Maddux认为[6],自我效能包括任务效能和应对效能两种成分。任务效能是指一个人在执行某一任务基本方面能力的信心,例如,在规定的强度(心率)步行30min能力的信心。而应对效能即Bandura所提出的自我调节效能是指一个人在挑战性的条件下执行这些任务能力的信心,例如在心情不好时,能够坚持锻炼的信心。锻炼干预的目标不仅要让人们参与有规律的锻炼,而且还要能够保持有规律的锻炼。很显然,任务和应对效能对锻炼动机都起作用。任务自我效能是启动行为(锻炼本身)所必需的,而应对效能是保持行为所必需的。

Rogers和Sullivan的研究支持这一观点[9],认为存在不同行为领域的自我效能,且这些类型的效能与锻炼参与程度具有不同的相关性。他们根据Maddux的论述操作任务和应对自我效能,同时还提出了时间安排自我效能,并将其看作是锻炼自我效能的一个重要方面。规律锻炼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管理时间,这一行为不是锻炼本身,但与锻炼行为相关。时间管理自我效能(安排规律锻炼的自我效能)和应对自我效能(克服如心情不好等障碍自我效能)比任务自我效能能更好地辨别出积极锻炼和不积极锻炼的个体。

Saunders及其同事开发了一个由15条题项构成的自我效能量表[12],主要由三个因素构成:寻求支持(support seeking)、障碍(barriers)和积极选择(positive alternatives)。障碍因素测量的是个人直接行为(personal agency)或一个人在面对如忙、累、热或冷或有家庭作业等障碍时身体锻炼的自我效能,积极选择因素测量的是当直接的个人行为需要避免如电视或电子游戏等有吸引力的选择时身体锻炼的自我效能,寻求支持因素用如“我想我可以要求我的父母或其他成人带我去身体锻炼或运动练习”的题项测量替代行为(proxy agency),但是这一因素也包括个人行为项目,如“我认为我可以在放学后大部分时间进行身体锻炼。”。

Ryan和Dzewaltowski在Saunders等的研究基础上[13],对不同类型自我效能和课余体育锻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比较研究。除了身体锻炼的信心(身体锻炼自我效能)、克服障碍信心(障碍自我效能)和要求父母、朋友和教师与他们一起进行身体锻炼的信心(要求效能)三个因素外,还指出环境改变自我效能对青年的身体锻炼行为具有重要作用。环境改变自我效能量表包括12个题项,主要测量学生找到与他们一起锻炼的人、找锻炼地方、找去锻炼的交通工具和要求家长和教师创造身体锻炼条件的信心。所有四个量表都有很好的内部一致性。锻炼自我效能和环境改变自我效能是行为的显著预测因子。国内外研究表明“锻炼自我效能”的内容维度与测量尚有争议,锻炼自我效能的结构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3 锻炼自我效能与锻炼行为的关系

3.1锻炼者自我效能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沿袭锻炼者特质研究范式,试图借助自我效能或锻炼自我效能来识别锻炼者,以区分锻炼者与非锻炼者,对锻炼者和其他人在自我效能或锻炼自我效能这一指标上是否存在差异这一问题做出回答。Laffrey研究发现[14],有规律锻炼者的锻炼自我效能平均得分显著高于非锻炼者。Marcus等以1063名政府和429名医院员工为研究对象[3],检验锻炼自我效能对变化准备阶段员工的辨别能力。结果表明,相比规律锻炼的员工,还没有开始锻炼的员工都缺乏锻炼能力的信心。Barnett和Spinks以101绝经妇女为研究对象[15],根据她们在过去7天是否累计进行至少150min中等强度的锻炼,将参加者分为锻炼者和非锻炼者,同时通过问卷测定锻炼自我效能。结果显示,与非锻炼者相比,锻炼者具有较高水平的自我效能,且在面对障碍时明显感到更有锻炼的信心。判别函数分析发现,锻炼自我效能可以最大限度的辨别锻炼者与非锻炼者。时间冲突、到达锻炼地点的难度和天气等障碍题项是辨别锻炼者与非锻炼者的主要因素。Rodgers和Sullivan研究也发现[9],尽管任务自我效能与锻炼频率相关,但相比任务自我效能,“时间安排”自我效能和“应对”自我效能可以更好的辨别锻炼者与非锻炼者。

3.2 锻炼行为方面的锻炼自我效能研究

这部分的研究主要关注锻炼自我效能对锻炼行为的作用,并着重探讨锻炼自我效能与锻炼阶段的关系问题。众多针对不同人群(从青少年到老年人、从健康的到患病的)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是锻炼坚持的一个显著预测因子。早期sallis等对1411名社区成人的研究表明[16],锻炼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复杂的过程,多元分析显示自我效能与锻炼的类型、阶段有关。随后McAuley的实验研究发现[17],在锻炼计划初期的采纳和适应阶段,自我效能对锻炼行为的预测通常具有更加显著的效果,而在锻炼计划的保持阶段,预测效果较小。Oman和King的研究结果也支持这一观点[18],在整个锻炼的过程中,自我效能具有不同的效应。自我效能对锻炼采纳具有显著的预测效应;而在锻炼保持期,自我效能发挥较小的预测作用。这些结论也是与社会认知理论的观点一致的,即与锻炼成为习惯后相比,与锻炼计划启动有关的挑战可能更多的会受到认知控制的调节。

随着自我效能的定义和结构的发展研究者对锻炼自我效能和锻炼行为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锻炼行为本身不是引起长期锻炼行为唯一的甚至是最重要的因素,要进行有规律的身体锻炼,还需要一些其他相关行为。以往的研究发现,任务自我效能不总是能够区分锻炼者与非锻炼者。表明,当人们不锻炼的时候,不一定是因为缺乏执行锻炼行为的信心,还有许多其他因素阻碍他们从事该行为。因此,自我效能不是一个单一的结构,可能存在不同的维度,且在锻炼的不同阶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Maddux认为[6],自我效能包括任务效能和应对效能两种成分。任务自我效能更有利于行为启动,而应对效能更有利于保持行为。时间安排是一个重要的与锻炼坚持相关的行为领域。规律锻炼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时间的管理,它不是锻炼行为本身,但与锻炼行为密切相关。因此,时间安排效能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DuCharme和Brawley比较了不同的自我效能对锻炼初学者锻炼意向和锻炼行为的预测作用[4,19],发现在计划开始时,障碍和时间安排效能对锻炼意向具有同样的预测效果。而对继续坚持锻炼计划的个体,尽管障碍效能仍然是一个显著的预测因子,但时间安排效能已成为意向更加重要的预测因子。对于实际的锻炼行为,发现在9-16周,锻炼参与主要受时间安排效能预测,而障碍效能和意向不能增加预测效果。Rodgers和Sullivan研究也支持了该观点[9],结果表明,自我效能是一个多维的结构,任务自我效能与锻炼意向之间具有更多的相关,而时间安排自我效能与锻炼行为之间具有更多的相关。McAuley和Mihalko在自我效能及其测量方法的综述中指出[20],不同类型的自我效能一般代表自我效能结构两个成分中的一个,任务成分和自我调节成分。Bandura认为,一个重要的自我调节策略是选择和创造支持期望行为的环境。寻求支持效能(support-seeking efficacy)是指选择和创造有利于身体锻炼的社会环境,增加寻找和创造支持环境的自我效能是促进和保持规律锻炼的有效策略。Ryan和Dzewaltowski以6、7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21],比较不同类型的自我效能与青少年身体锻炼之间的关系。回归分析显示,相对于其它类型的自我效能(身体锻炼效能、障碍效能和请求效能),环境改变效能与青少年身体锻炼的关系最强。这表明,加强青少年寻找和创造支持身体锻炼环境的能力信念会促进他们身体锻炼的增加。

4 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国外学者对锻炼自我效能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得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结论。这些研究和发现不仅为我们正确理解锻炼自我效能的概念、结构和作用等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同时也为我们研究锻炼自我效能提供了一些很好的理论基础、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但是,纵观已有研究,我们不难发现,目前有关锻炼自我效能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逐渐完善。

4.1 缺乏有效的测量工具

不同领域的自我效能的测量是不同的,没有一个统一的、适合不同领域的自我效能量表,体育锻炼行为是一个较为特殊的领域,规律进行身体锻炼行为所需的能力有其自身特殊性,因此我们不能把其他领域中的自我效能量表套用到锻炼领域中来。其次,在锻炼领域中,有关自我效能的定义和操作也有相当大的分歧。由于操作的异质性以及量表题项内容的差异造成了研究结果的不一致。有效的测量工具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开发。

4.2 存在文化适应性问题

目前,已有关于锻炼自我效能的研究基本上都是来自西方,但是中国国情与西方不同,由于中西方存在着文化差异,经济发展水平相差较大,个体在锻炼情境中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困难可能有所不同,这会给锻炼自我效能的测量带来偏差。因此,脱离社会文化因素的自我效能理论及其测量显然缺乏研究的生态效度,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文化适应性问题。必须验证其在中国的适用性,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来进一步研究自我效能在锻炼领域中的应用,由此对已经形成的结论再行验证。这一点对于国内的学者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4.3 实证干预研究不足

执行意向对锻炼效能的影响研究 第2篇

1.1、锻炼效能的概念

当我们进行身体锻炼的时候, 锻炼者本身的效能感会发生强弱之间的转换, 我们称之为锻炼效能。锻炼效能所关注的是在某一具体领域锻炼者所产生的心理效能变化, 它和一般效能的最大区别在于锻炼效能是对这一领域的具体应用, 能够比较精确的反映出这一领域锻炼者心理所产生的强弱变化, 而这一点正是和追求宏观普遍现象的一般效能所具有的最大区别。

1.2、锻炼效能的测量

锻炼效能是从自我效能理论中引申而出的, 是自我效能理论在锻炼领域中的具体应用, 其概念和作用机制在不同领域之中都具有共通点, 不同的是具体领域的自我效能感对该领域的预测准确性更高。虽然在理论上, 锻炼效能是一个适用性很普遍的概念, 但在实际的运用当中并没有一个通用的测量工具。因为它测量的结构必需和所要研究的领域相结合, 才能够得出代表该领域的自我效能, 这是它有别于诸如成就动机、自尊之类概念的地方。也正是因为如此, 许多研究者针对不同的领域研发了, 诸如职业自我效能、教师教学效能感、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等不同的量表。不同领域量表的研发不仅丰富了自我效能感的内容, 而且这些针对具体领域研发的自我效能量表具有较高的预测效度。

1.3、锻炼效能的形成因素

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 产生了大量不同性质的信息, 这些信息经过个体的进一步加工, 影响了自我效能的形成。信息以不同的呈现方式为个体所接受, 这些不同的方式构成了个体自我效能感形成的不同因素。总的来说可分为五个方面。

(1) 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个体在取 得成败经 验是个体 在行为习 得与操作 中的亲身 经历, 它之所以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具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 是因为它可以就一个人是否能够调动成功 所需的一 切提供最 可靠的证明。 成败经验之所以对自我效能的形成发挥着如此重要的作用, 其实质并非成功或失败行为表现的本身在起作用, 而是源自于个体对行为表现所传递的有关能力的诊断信息的认知加工。个体的行为表现时若认为是在其它外在因素 (如较好的情景因素、他人提供的帮助、充分的设备或可利用的资源等) 帮助下获得的成功, 则可能将成功归功于外部条件而非个人能力, 因而所具有的效能价值很小。

(2) 替代经验。

人们从观察别人所得到的替代性经验对自我效能感影响也很大。看到与自己相近的人成功能促进自我效能感的提高, 增加了实现同样目标的信心;但看到与已相近的人失败, 尤其是付出很大努力后的失败, 则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觉得自己成功的希望也不大。另外, 当一个人对自己某方面的能力缺乏现实的判断依据或知识时, 这种间接经验的影响力最大。

(3) 言语暗示。

个体的交流绝大部分是建立在言语交流之上的, 而言语能够直接作用于人的意识层面, 激发个体的动机水平, 使之更容易成功。鼓励性的积极评价有利于体操学习。对于学生表现出来的正确、规范动作给予积极的鼓励与肯定, 对于经常或偶尔出现的错误行为给予勉励与指导。只要采用有效的方法、手段并辅之以持久不懈的努力, 就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4) 情绪反应。

当一个人进入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时, 就会对该环境产生难以适应和控制的感觉, 从而大幅度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与此相反, 当个体进入一个相对熟悉的环境, 处在环境中的个体往往表现的更加镇定、自若, 以往成功的经验会使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得到进一步加强

2、执行意向

2.1、执行意向的概念

在目标追求的过程中, 个体心理层面会形成对目标的具体愿望表征, 即目标意向。它反映了个体心理层面对目标的明确知觉和把握, 具有指导行为的作用;而在个体对既定目标的执行过程中, 个体会根据自身所处的特定情境制定具体的行动策略 (在何时、何地、采取何种行动) , 即执行意向。它反映了个体针对具体情境完成既定目标的行动指向。执行意向的形成以某一具体的目标意向为基础, 而针对具体情境形成的执行意向又增强了个体实现目标追求的可能性。简而言之, 目标意向强调的是个体对既定目标的明确感知, 而执行意向强调的是个体根据特定情境所做出的具体行动计划, 它包括何时、何地以及以何种方式执行个人意向。

2.2、执行意向与锻炼效能的关系

作为一种简单、经济、有效的认知干预策略, 执行意向已经激起不同领域研究者兴趣, 其理论与实践价值已被不断地挖掘出来, 有研究者已经开始关注执行意向对动机行为的影响。比如, 执行意向是否能提升自我效能信念?Bayer和Gollwitzer首先发现增强自我效能的执行意向, 研究者在学生进行数学考试之前, 对其进行两种不同的指导语的启动。随机选取其中一半的被试, 仅仅要求其形成目标意向:“我尽可能正确地解决越多的问题越好”, 另外一半被试则除了形成目标意向之后, 还进行增强自我效能的执行意向干预:“如果我开始解决一个新问题, 那么我会告诉自己, 我能解答出来”。研究结果表明, 执行意向组被试的数学测试分数要显著地高于目标意向组的被试。我们可以发现增强自我效能的执行意向中“那么”成分并不是涉及到具体目标定向行为反应, 而是关注于改变动机相关的信念。那么, 这种关注于改变动机相关的信念, 而不是关注于目标定向行为反应的执行意向, 是否在锻炼领域中能够导致更加积极的效应, 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的探讨。

在促使目标达成的过程中, 自我效能始终贯穿于行动的各个阶段;在目标的前决策阶段, 个体依据自己的各种需求, 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渴求, 最终在自我效能的评价下, 决定是否采取亦或者更换这渴求, 即形成目标意向;在目标的前决策阶段, 个体在自我效能的影响下而采不同的应对策略 (积极应对、消极应对) , 再针对具体的时间、地点制定了如何执行行动的具体计划, 即形成执行意向;在目标的行动阶段, 自我效能则在行动过程中起调节作用, 影响着了个体行动时的坚持性、努力程度、心理状态;目标的后行动阶段, 个体通过比较预期和最终的结果来评价目标的成就, 从而反过来影响自我效能的形成与改变。

3、总结

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必需立足于具体领域; 而身体锻炼作为影响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手段, 对其自我效能的研究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因此本文欲立足于运动领域, 探讨执行意向与锻炼效能之间的联系, 为锻炼效能感的培养提供理论指导, 以期人们能够更积极的进行身体锻炼, 以此改善生活质量, 更能为其他领域效能感的培养提供参考, 有利于自我效能感理论的实证研究。

摘要:2011年公布的最新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 与2005年的调研结果相比, 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下滑趋势开始得到遏制, 而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缓慢下降趋势, 19-22岁年龄组除坐位体前屈外, 爆发力、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大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比2005年增加2.04个百分点;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 缺乏体育锻炼是其中重要的原因。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格发展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他们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的人生课题如个人前途、学业及就业、人际关系、恋爱、经济问题等。有调查研究表明近年来在校大学生出现心理障碍倾向者约占总数的20%-30%, 有较严重心理障碍者约占总数的10%, 有严重心理异常者约占总数的1%, 而且有心理不健康表现的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如何指导和帮助大学生顺利应对各种心理压力, 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是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应关注的问题, 也是教育学界和心理学界亟待解决的课题。

关键词:锻炼效能,执行意向,研究

参考文献

[1]班杜拉著, 缪小春译.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曾荣侠.论自我效能理论及其教育价值[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3 (3) .

锻炼效能 第3篇

关键词:运动活动,自我评价(心理学),对比研究,学生

身体锻炼不仅能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更能增进心理健康,如徐霞[1]认为,经常参加身体活动后,随着身体吸引力的增强,会降低与体格有关的社会性焦虑,从而影响整体身体自我价值感,最后改善自尊。McAuley等[2]认为,短期和长期的身体锻炼都可以增强个体对自我效能的感知,同时可降低体格焦虑等消极身体意象。

本研究采用具有代表性、简单易行的体能锻炼方式(力量练习、有氧耐力练习、有氧耐力和力量混合练习)对大学生进行干预实验,探讨不同锻炼方式对大学生身体自尊和身体自我效能的影响,以期为身体锻炼的心理效益研究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经过“社会性体格焦虑问卷”[1]筛选(将总分标准化后,取标准分≥1的学生为对象)的新疆师范大学非体育专业二年级学生118名,其中男生50名,女生68名。将被试随机分为力量组36名(男生14名,女生22名),有氧耐力组48名(男生22名,女生26名),有氧耐力与力量混合组34名(男生14名,女生20名)。年龄为19~21岁。

1.2 方法

1.2.1 调查问卷

社会性体格焦虑问卷(SPAS)是由徐霞修订的用以测量社会性体格焦虑的自陈问卷,共包括15个条目,由对他人消极评价的担忧、对体格自我表现的不舒适感、对社会比较的不安3个维度组成。采用5级评分(1为完全不符合,5为完全符合),经检验,问卷信、效度良好。

身体自尊量表(PSPP)[3]用以测量身体自我方面的总体满意感和对子领域的满意感。包括身体自我价值感主量表和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身体素质4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各6个条目。每题得分为1(非常不符合)~4(非常符合)分。经检验,该问卷的信、效度较为理想。

身体自我效能量表(PSEP)[4]由孙拥军等(2005)修订,也称体育运动中自我效能量表。该量表包含身体能力知觉和身体能力信心2个维度,共10个条目,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别评为1~6分。其中第2,4,5,7题为反向计分。经检验,该问卷的信、效度较为理想。

1.2.2 实验程序

实验前使用身体自尊量表、身体自我效能量表进行心理测量,然后对3组被试进行锻炼干预实验,实验总时间为12周,3次/周,45 min/次,中等运动强度。力量组锻炼内容为仰卧起坐、俯卧撑、二头肌弯举、悬垂举腿和四头肌屈伸,根据个体差异,选取不同的负重及形式,保证中等运动强度;有氧耐力组练习内容为慢跑、跳绳和简单的有氧健身操;混合组为以上两组锻炼项目混合。有氧耐力与力量练习时间比为2∶1。被试运动强度要求心率保持在130~150次/min。实验后,对所有心理指标再次进行测量。

1.3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对各实验组实验前后的差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2 结果

2.1 实验前后身体自尊和身体自我效能评分比较 见表1。

3组被试实验后身体自尊和身体自我效能得分比实验前都有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

力量组男生实验后,身体自尊和身体自我效能得分均有显著提高(P值均<0.01);有氧耐力组男生实验后身体自尊和身体自我效能比实验前都有显著提高(P<0.01);力量与有氧耐力混合组男生实验后身体自尊有显著提高(P<0.01)。3组女生实验后身体自尊和身体自我效能得分比实验前都有显著提高(P值均<0.01)。

2.2 实验前后身体自尊和身体自我效能评分差值的性别比较

实验后3组男女生身体自尊和身体自我效能的分值均有提高,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2。

3种体能锻炼方式对于身体自尊和身体自我效能的影响,无论对整体或者男、女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2。

3 讨论

身体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身体各方面评价后所产生的满意或不满意的程度。身体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在参与体育活动(包括竞技性、锻炼性和学习性)中对自己身体能力能否胜任所面临的任务所持的信念水平。Melnick等[5]研究表明,大学生整体自尊的提高与其身体状况的改善、力量和忍耐力的增强有关。个人青春期期间体型和身体表现的感知及评价被他人或者社会广泛的予以接受,对于自尊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有报道认为,青春期女性与身体体型和体格方面相关的危险高于男性,说明体型和体格对于男性和女性可能会有不同的影响[6]。本研究结果表明,3种体能锻炼方式均能提高男女生身体自尊水平,有氧耐力锻炼对于男女生身体自我效能的提高均具有积极的影响,说明有效地体育锻炼可使大学生更倾向于对自己身体各方面的积极评价。

Franzoi等[7]发现,大学男生的身体自尊由身体吸引力、上肢力量和身体状况构成;女大学生由女性吸引力、体重关注程度和身体状况构成。Tucker[8]研究发现,体重作为协变量,男性大学生肌肉力量与身体自尊呈正相关;同时力量训练组在自我概念上产生了更大的提高,且自我概念的提高与肌肉力量变化相关[9]。本研究虽然没有具体观察肌肉力量变化与身体自尊的关系,但无论是力量锻炼、有氧耐力锻炼,还是混合锻炼形式,均可显著提高大学生的身体自尊水平。

女性在现代社会中,承受着比男性更多的来自于身体外表方面的压力。有规律的参与身体锻炼者往往会有更高的身体自我效能[10]。在一定程度上,女生可能比男生在中等强度体育锻炼带来的身体和心理的影响更加敏感,也是女生在3种锻炼形式下,身体自尊和身体自我效能都有显著提高的原因之一。

规律的有氧锻炼对于减轻体重、促进身体健康和心境的改善以及寿命的延长均有重要的意义[2]。Bartlewski等[11]对81名女大学生进行10周的有氧健身操锻炼结果表明,相对于控制组,锻炼组女大学生社会性体格焦虑显著下降,身体自尊显著上升[3]。

力量练习是全面身体锻炼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长期以来,它被作为增长肌肉力量、体积和耐力的有效身体训练方法,而力量练习对心理因素的影响也越发被关注。力量练习能够提供给女性更多的关于自己身体能力的积极反馈,而这些身体能力的变化可以使她们对自己的身体感觉更好[12];对于男性,与其自身力量增长相比,他们更容易受到社会对比因素的影响(如与别的男性比较强壮程度等)[13]。

Williams等[14]研究结果发现,与匹配后的控制组相比,施加力量训练的大学生被试力量增强,自我身体表现的评价以及身体自我满意度明显提高,身体自我效能显著上升,社会性体格焦虑显著下降。

锻炼效能 第4篇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由于高校课程体育锻炼课程的主要特点即一致性, 故而对学生个体心理效能的影响并无显著差异, 因此, 本此研究主要围绕课余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效能性来逐步展开。 随机选取绥化学院大学生1000 名作为研究对象, 并向其发放1000 份调查问卷, 回收问卷900 份, 有效问卷为800 份, 有效率为80%。有效问卷中, 男女学生分别为450 人和350 人, 其中, 大三年级和大四年级学生350 人, 大一年级和大二年级学生450 人。

1.2、研究方法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 文献资料法。通过在网上搜集相关资料, 并对其进行研究, 对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予以初步了解; (2) 心理测试法。 选取中国成人SCL-90 症状自评量, 在体育老师、心理咨询师和辅导员的共同参与下对样本目标进行测试, 并制定心理健康的调查问卷, 将大一、大二低年级学生归于一组, 大三、大四学生归为另一组; (3) 数理统计法。利用SPSS10.0 统计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2、研究结果

2.1、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1) 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情况如表1 所示。利用SPSS10.0 对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健康在学习焦虑、孤独倾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自责倾向以及冲动倾向、身体症状和恐怖倾向等不同纬度进行T检验。结果表明, 获得65 分以上的大学生中, 大一、大二学生比重较多, 相较之下, 大三、大四学生更容易受到对人焦虑、孤独倾向以及冲动倾向和恐怖倾向等因素的影响, 从而对其个人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2) 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情况如表2 所示, 并利用SPSS10.0 对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健康在学习焦虑、孤独倾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自责倾向以及冲动倾向、身体症状和恐怖倾向等不同纬度进行T检验。结果表明,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子大都集中在自责倾向以及过敏倾向和身体症状与学习焦虑方面。 而T检验结果表明, 女大学生的学习焦虑、自责倾向和冲动倾向于身体症状的各个指标要显著高于男大学生, 即其心理健康更容易受到上述各因素的影响。

2.2、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

(1) 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

表3 给出了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情况。由表3 可知, 大学生大都是因为其个人的兴趣和爱好以及丰富课余生活才参与体育锻炼的, 这说明符合其个人兴趣的体育锻炼能够较好地愉悦其身心。 但不得不提的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高达120 人, 占调查总人数的15%, 这一方面反映了应试教育的弊端, 另一方面, 也使学生难以形成参与体育锻炼的良好动机, 对良好身心素质的养成产生了较大阻碍。

(2) 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

表4 给出了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各类项目。由表4 可知, 此高校学生参与最多的体育锻炼项目为球类, 占到了所调查总人数的50%, 田径类和游泳项目次之, 分别占总人数的12.5%和10%。值得注意的是, 参与健身类体育项目的大学生仅有20 人, 只占总人数的2.5%, 由此可见, 未来还需提高大学生的健身意识, 以全面提高其个人的身体素质。

(3) 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

表5 给出了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 (以 “天” 为单位) 。由表5 可知, 约有半数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均小于1h, 而只有少数大学生能坚持2h以上。还需说明的是, 在年级差异方面, 结合SPSS10.0 的T检验结果 (P=0.100) 发现, 与大一、大二年级相比, 大三和大四年级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要更短。

(4) 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

表6 给出了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由表6 可知, 对于该所高校大学生而言, 其参加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大都集中在个人兴趣方面, 即大多数学生是因为自身的个人兴趣和爱好来进行相关体育锻炼的, 场地器材的优越性对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吸引力次之, 其次, 是活动环境。而受个人技能影响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仅为40 人, 只占总人数的5%。

2.3、体育锻炼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效能性研究

为进一步了解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效能性, 组织样本目标进行有计划地体育锻炼, 视个人情况制定参与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 并设置相关体育项目, 将实验时间设定为一学期, 学期结束后,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指标进行再次检验和分析。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本文以绥化学院学生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借助文献资料法、心理测试法与数理统计法对不同年级和不同性别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研和分析, 在此基础上, 对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项目以及持续时间和影响因素等展开系统说明, 进而对参加系统的体育锻炼前后男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各个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同低年级学生相比, 高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指标较高, 即容易受到焦虑、孤独、冲动等情绪的影响;同男大学生相比, 女大学生在学习焦虑、自责倾向以及冲动倾向和身体症状等方面的指标较高, 即其心理健康更容易受到上述各因素的影响;在参加系统的体育锻炼后, 男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测量表SCL-90 的各项负面指标分数均有所下降, 进一步说明了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效能性, 即对其提高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2、建议

结合本文研究结果, 为了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 未来应着重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首先, 在学校体育课程方面, 体育教师应针对男女性别和各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制定出具体的体育锻炼教学计划。同时, 加大全面健身的宣传力度, 使学生深刻意识到体育锻炼对其身体健康的重要保障作用, 进而投入到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当中。其次, 在业余体育锻炼方面, 学生自身应在充分认识体育锻炼对其心理健康效能性的基础上, 改变原有的不科学动机, 继而以正确、科学的态度参与到各项体育锻炼当中, 并在体育锻炼中加强同其他同学的交流和沟通, 在提高其体育竞技水平的同时, 也使其自身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吕荷莉, 金慧娟, 陈志强.高校体育课程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效能性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 2012, 01 (12) .

[2]何秋华, 刘夫力.课余集体体育锻炼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J].体育学刊, 2012, 05 (25) .

锻炼效能 第5篇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根据地理位置,在河南省郑州市、新乡市、开封市、洛阳市、信阳市5个地区,每个城市分别选取1所初中和1所高中作为调查点; 按年级分层,每个年级分别抽取一个班级的学生,于2013年6—10月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 600份,回收有效问卷1 538份,有效率为96.1%。其中初中生672名,高中生866名; 男生620名,女生918名。

1.2研究工具

1.2.1体育活动等级量表[11]由梁德清等修订,从锻炼强度、每次锻炼时间及频率3个方面来考察运动量,以运动量来衡量体育锻炼参与水平。计分方法: 锻炼量=强度×时间×频率,每项均分为5个等级,强度与频率从1~5等级分别计1 ~ 5分,时间从1 ~ 5等级分别计0~4分,故锻炼量最高分为100分,最低分为0分。19分以下为小锻炼量,20 ~ 42分为中等锻炼量,43分以上为大锻炼量。该量表重测信度为0.82。

1.2.2 Rosenberg自尊量表[12]该量表共10个条目,其中5个条目正向计分,5个条目反向计分。采用7点Likert计分方法,得分越高,自尊程度越高,本样本中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1。

1.2.3一般自我效能 感量表[13]该量表GSES为Schwarzer等编制,包括10个项目,采用4点Likert计分方法,得分越高,一般自我效能感越高。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间隔10 d左右重测信度为0.83,分半信度为0.90。

1.2.4情感平衡量表、一般生活满意感量表[14]情感平衡量表由Bradburn编制,共有10个项目的是非题,其中5个项目描述正性情感,5个项目描述负性情感。计分方法为正性情感的得分减去负性情感的得分,加上系数5。得分范围在1~9分,得分越高,被试心理满意程度越高。该量表的重测一致性信度为0. 81 ~0.83。一般生活满意感量表是Leung等编制的单维量表,含6个条目,“完全不同意”至“完全同意”对应1 ~7分。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本次测验的为内部一致性系数0.72。

1.3统计分析所得数据用SPSS 15.0进行管理与统计处理。统计分析方法包括χ2检验方差分析相关性,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判定标准。

2 结果

2.1河南省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情况河南省1 538名中学生中,只有37% 的中学生达到中等以上锻炼量,63%的学生锻炼量不足。有55%的男生锻炼量达到中等以上,而女生只有25%,男生体育锻炼情况好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153. 1,P < 0. 05) 。高中生的锻炼量要优于初中生,初中二、三年级学生的体育锻炼量严重不足,81%的初中二年级学生、88%的初中三年级学生锻炼量不足。

注: ( ) 内数字为构成比 /%。

2.2中学生锻炼量与自尊、自我效能感、情感平衡、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中学生体育锻炼量与自尊、自我效能感、情感平衡、主观幸福感之间的相关性均存在统计学意义( r值分别为0.16,0.23,0.12,0.17,P值均<0.01) 。

2.3不同锻炼量中学生自尊、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比较不同锻炼量中学生的自尊、自我效能感、情感平衡与主观幸福感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 ; 大、中锻炼量组中学生的自尊、自我效能感、情感平衡与主观幸福感得分均高于小锻炼量组中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 。见表2。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目前河南省中学生体育锻炼总体情况令人堪忧,只有37% 的中学生达到中等以上锻炼量,63%的学生锻炼量不足。有55%的男生锻炼量达到中等以上,而女生只有25%。对不同年级学生的比较可以看出,高中生的锻炼情况要好于初中生,初中二、三年级学生的锻炼量严重不足。该现象与初中生面临中招考试压力、学习任务重、时间紧张有关,同时也和家长、学生、学校对体育锻炼不重视,体育课让位考试科目、体育课被边缘化等多种因素有关。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有效的措施,大力推进阳光体育活动; 学校要重视体育教学,组织开展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强化中学生的健身意识; 家长也要重视孩子的体育锻炼状况,创造条件促进孩子参与运动。

锻炼效能 第6篇

关键词:体育锻炼,身体自我,协调性,一般自我效能感,中介作用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于个体价值观形成与确定的关键期。因此,以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了解他们的心理意象和机制,帮助他们培养健康的心理和树立健全的人格,不但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体育锻炼、身体协调性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个体对自身各方面的整体知觉和评价,一直是国内外心理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身体自我是个体自我概念中最早萌发的部分,并贯穿人整个生命全程。身体自我被广泛认为是一个多维概念。[1]Marsh等将多维度自我概念模型拓展到身体自我概念的研究中,得出身体自我概念的11个成分,其中协调性是一个非常显著而稳健的主要成分。[2]协调性是个体身体能力提高的关键环节,指个体身体各部分活动在时间和空间里相互协调配合,合理有效地完成身体动作的能力,是形成身体运动能力的重要基础。[3]很好的协调性不但是大学生良好身体素质和健康程度的体现,还有助于他们信心的培养,对培养青年学生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人格有着重要作用。自我效能是美国心理学家Bandura的社会认知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体现了“个体在不同情景中完成任务的一种总体的自信程度”,是个体的稳定的个性特征,直接影响个体的思维、动机和行为。[4]大量研究表明一般自我效能能够显著的影响个体的绩效水平、工作态度、[5,6]情绪、适应性等。[7,9]而本研究认为,既然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完成任务的预期认知,而体育锻炼能够增强青年学生的体质,那么提高他们的协调性能进而影响他们对目标的预期,树立完成任务的信心。基于上述文献分析,我们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注:**P<0.01 N=421

假设1:体育锻炼与大学生身体协调性正相关;

假设2:体育锻炼与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正相关;

假设3:大学生身体协调性在体育锻炼和一般自我效能感之间具有中介作用。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采用调查问卷方式,在秦皇岛、沈阳、大庆、抚顺等地区的高校中收集数据。以全日制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50 0份,共回收问卷45 3份,其中有效问卷42 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4.2%。被试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2.2 工具

2.2.1 协调性的测量

协调性采用由Marsh等(1994)[2]开发的身体自我描述问卷(PSDQ)中的协调性分量表。该量表由杨剑译成中文,并进行了检验,适于我国背景下的研究。[6]量表包括6个项目,采用李克特6点记分,得分越高,表明身体协调性越高。对该量表经主成分因子分析,抽出一个有效因子,方差解释量为69.97%。载荷从0.78到0.89。验证性因子分析(n=421)结果表明,该单因子模型拟合很好(χ2=15.25,χ2/df=1.906,P值=0.055,GFI=0.988,NFI=0.930,CFI=0.964,AGFI=0.968,RMSEA=0.046)。该量表的Cronbach系数为0.913。以上分析证明,本测量结果是有效可信的。

2.2.2 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测量

一般自我效能感结构的单维性得到普遍的认同,且不受文化因素的影响。因此本研究采用Schwarzer和张建新等人建构的一般自我效能量表中文版进行测量,共10个项目;采用4点评分,得分越高,表明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该量表的Cronbach系数为0.889。

2.2.3 体育锻炼强度的测量

体育锻炼强度采用由国际体力活动测量工作组(International Consensus Group on Physical Activity Measurement)于2005年修订的国际体力活动问卷(Intern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IPAQ),该问卷分长卷和短卷。本研究为了适合中国文化背景,选用了由台湾学者刘影梅翻译的中文版短问卷。[7]本研究应用该量表测算被试平均每周在剧烈运动、中等强度运动和行走中消耗的总能量当量(MET)。

3 结果

3.1 主要变量的相关分析

表2显示了总体样本中各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从表2中可以发现,体育锻炼与协调性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均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并且都达到了显著水平。

3.2 体育锻炼的直接作用

为了检验体育锻炼对协调性和自我效能的前因作用,研究者借助AMOS16.0统计软件,对体育锻炼和协调性、自我效能分别做路径分析,结果与相关分析一致。如图1所示,体育锻炼对协调性的直接作用为0.21(P<0.01);体育锻炼对自我效能的直接作用为0.12(P<0.01)。这表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协调性素质和一般自我效能感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模型的部分拟合指数见表3,从表3可见,各项拟合指数均优于推荐值,[8,9]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优度。研究假设1和假设2得到了完全的支持。

3.3 协调性的中介作用

为了检验协调性在体育锻炼与一般自我效能间的中介作用,我们借助AMOS16.0统计软件,对体育锻炼、协调性和一般自我效能3个变量做路径分析。如图2所示,在体育锻炼和自我效能间引入协调性变量后,协调性到一般自我效能感的路径系数为0.41(P<0.01),体育锻炼到协调性的路径系数为0.21(P<0.01),而体育锻炼到一般自我效能感的路径系数由之前的0.12(P<0.01)下降到0.02,且不显著。模型的部分拟合指数见表3,从表3可见,各项拟合指数均优于推荐值,[12,13]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优度。这说明协调性在体育锻炼和一般自我效能间具有显著的完全中介作用,完全支持研究假设3。

4 讨论

4.1 体育锻炼与协调性的显著正相关

体育锻炼看起来是与身体自我联系最密切的活动,那么,身体锻炼能否促进人们自我观念的提高,进而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是一个让人十分感兴趣的话题。文献涉及体育锻炼对身体自我的影响往往只是概括地说,体育锻炼能够或不能够提高身体自我概念。而没有具体分析体育锻炼对身体自我的具体维度产生的不同影响。本研究着眼于协调性,分析结果表明,体育锻炼对于大学生培养和提高自我的协调性有着显著的作用。日常体育锻炼能量消耗越大,自我协调性的认识就越高,二者呈正相关。总之,通过体育锻炼能够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对自我协调性的认识,进而提高身体自我整体水平。

4.2 协调性在体育锻炼-自我效能间的中介作用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锻炼效能】相关文章:

《锻炼锻炼》读后感08-26

盆底肌肉锻炼锻炼法05-14

赵树理的锻炼锻炼赏析07-20

幼儿锻炼05-08

运动锻炼05-20

锻炼平台05-20

挂职锻炼06-11

太极锻炼07-18

锻炼意识08-09

长跑锻炼08-15

上一篇:非稳定模拟下一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