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预防措施

2024-08-06

传染病预防措施(精选12篇)

传染病预防措施 第1篇

1 平时的预防措施

1.1 加强饲养管理, 切断传染流行环节

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方法, 因为不同日龄的鸭混养易发疾病, 如果一圈内有不同日龄的鸭, 则日龄较大或已病愈的鸭都可能带毒, 并可能通过不同的途径排毒而传染给易感的小鸭, 如此反复一批又一批的感染, 使疫病长期在场内传播。实行全进全出, 一批上市后场地经过彻底消毒后再进下一批, 就相对较安全。

1.2 保持鸭舍通风换气

饲养密度过大或鸭舍通风不良, 常蓄积大量的二氧化碳以及由于粪便垫料发酵腐败产生的有害气体, 对鸭群和饲养员都有不良影响, 正常情况下应该是人走进鸭舍不感觉烦闷, 以眼鼻无刺激感为宜。

1.3 鸭舍环境的清洁消毒

鸭场入口处设消毒池和消毒室, 经消毒后的工作人员还要换鞋, 鸭舍或鸭棚可用百毒杀或消特灵进行消毒, 以杀灭空气、鸭体表、饲养用具、地面墙壁等处的病原体。

1.4 坚持自繁自养,

防止由场外或外地引进患鸭特别是1999年从外县购进50 000羽后备蛋鸭苗、肉鸭苗后, 不到一个月因患鸭病毒性肝炎病死率达50%以上, 这种病以前在我镇很少发生。从这次教训中我们更加重视雏鸭的防疫工作, 先后办起了鸭苗孵化场, 鸭病相对有了减少。

1.5 定期严格按照免疫程序接种疫苗

根据几年的经验, 用鸡胚化鸭肝炎弱毒苗给临产母鸭皮下注射2次, 每次1 m L, 间隔2周, 这些母鸭的抗体可维持4个月, 其后代雏鸭母源抗体能维持10~14 d, 可避过最易感的危险期, 对2周龄雏鸭还需进行1次加强免疫。未经免疫的种鸭群, 其后代1日龄时皮下或腿肌注射0.5~1 m L弱毒苗, 可受到保护。发病或受威胁的雏鸭群可经皮下注射康复鸭血清或高免血清或蛋黄抗体0.5~1 m L, 可起到降低死亡率, 制止流行和预防作用。鸭瘟疫苗20日龄首免, 2月龄后若未出售, 可加强免疫1次, 则有1年的免疫保护期。巴氏杆菌病30~40日龄时免疫, 种鸭则每年接种1次鸭瘟胚化弱毒苗和禽流感疫苗、禽霍乱疫苗。

1.6 定期药物预防

大部分细菌性疫病靠药物投喂预防, 目前主要有大肠杆菌病、葡萄球菌病、球虫病等, 这些疾病发生都有日龄性和季节性, 要根据不同的疾病使用不同的药物。

2 发生疾病时的扑灭措施

1) 及时发现疫情并尽快确诊, 鸭群中出现传染病的早期症状多为精神沉郁、缩颈、喜卧、眼鼻有分泌物, 减食或不食, 产蛋量急剧下降, 此时应速对可疑患鸭隔离观察, 并将患鸭送检及早作出诊断, 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2) 严禁无关人员和物品进出鸭场, 以免传染扩散。对全场鸭群进行紧急免疫接种, 对慢性传染病鸭宜淘汰或无害化处理。

3) 对病死鸭进行深埋或焚烧, 粪便垫草经焚烧或无害化处理后使用。不能将患鸭低价出售以免引起更大的疫源扩散。

学校传染病预防措施 第2篇

学校传染病预防措施可分为:①疫情未出现时的预防措施;②疫情出现后的防疫措施;③治疗性预防措施。以宣传教育为主。

(一)预防性措施

在疫情未出现以前首要任务是做好经常性预防工作,学校工作主要以宣传教育为主,落实措施,内容如下:

1.对外环境中可能存在病原体的实体应进行的措施:改善饮用水条件,实行饮水消毒;应贯彻《食品卫生法》以及进行消毒、杀虫、灭鼠工作。虽然上述工作主要由卫生防疫及环境监测部门牵头执行,但学校也应积极配合,主动工作。

2.预防接种的宣传教育:是将生物制品接种到人体内,使机体产生对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学校人群相对集中,做好计划免役的宣传教育工作很重要。

3.由于学校是人员高度聚集的场所,室内活动较多,为进一步预防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学校应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保持工作、学习、生活环境通风换气,教学和生活用房应每天开窗通风不少于2次。

(2)尽量不要组织师生到人群集中的地方去活动。

(3)注意个人卫生,经常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特别在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后要洗手,不要共用茶具及餐具。

(4)注意增减衣物和均衡营养,加强户外锻炼,保证足够休息,增强体质。

(5)学生若发现有发热、咳嗽、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状应马上告诉老师或家长,及时就医;教师发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

(二)疫情发生后防疫措施:

立即启动传染病应急预案,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一切按照相关规定沉着应对,积极工作。

(三)治疗性预防措施

浅谈春季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第3篇

关键词:春季;传染病;预防;

【中图分类号】R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615-02

在我国,春季是常见传染病的高发季节,这与气候以及病菌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由于我国处于北半球,当春季来临时,气候温度仍然较低,也使得人们集中于室内活动,彼此接触较多?再加上门窗长期处于关闭状态,室内与外界的空气不流通,较高的室内温度给病菌的繁殖带来有利条件?春季传染病种类多危害大,因此,需要认真分析传染病类型,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一、春季常见传染病类型

春季发生的传染病种类较多,而且对人体有很大的危害?这些传染病不仅对成人健康不利,也会损害到儿童,特别是由于儿童的抵抗力较弱,患病的概率更大?在春季,常见传染病主要有下面几种类型:

1.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因流感病毒引发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疾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传播途径:这种疾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是通过空气飞沫传染,也可以通过被病毒感染的物品来传播?病毒分为甲?乙?丙三种类型?

临床症状:主要是头疼?咳嗽?发热?全身酸痛?畏寒等?

易感人群:一般人群都易感染流感,被感染后,都有一定的免疫力,但是维持的时间不长,病毒不断发生变异,因而会出现反复感染发病?

2.麻疹

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一般在冬春季节最易发生?如果没有经过麻疹疫苗接种人群在接触后,90%以上均会发病,麻疹患者年龄多分布在1-5岁?

传播途径:唯一的传染源是病人,病人通过的眼?鼻?口?咽等处的分泌物如眼泪?痰?鼻涕等来进行传播,患者尿和血液中也都存在着麻疹病毒?

主要症状:人被麻疹病毒传染后,经过10-11天的潜伏期,开始出现打喷嚏?流泪?眼红?怕光?打喷嚏?咳嗽等症状?第4天开始从耳朵后面开始出现玫瑰色的斑丘疹,2-3天内皮疹在全身出现,随后疹退,脱屑?其他症状也逐渐消退?

易感人群:一般人群普遍容易感染麻疹病毒,但更多见于婴幼儿,但随着广泛接种麻疹疫苗发病年龄有后移趋势?

3.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消化道或者呼吸道飞沫来进行传播,如果直接接触病人皮肤或者粘膜疱疹液也容易感染手足口病?

主要症状:首先出现发烧症状后手心?脚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明显有疼痛感?部分患者也出现咳嗽?流鼻涕,头疼?恶心?呕吐等症状?如果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等?

易感人群:一般婴幼儿和儿童为易感人群,患者年龄段多分布在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成人感染后一般不发病,但容易成为感染孩子的感染源?

4.高致病性禽流感

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以呼吸道损害为主的感染性疾病?

传播途径:禽流感病毒主要靠空气传播,通过病禽的分泌物?排泄物?血液?衣物?种蛋等来进行传播?

主要症状:人感染禽流感病毒后,经过1-7天的潜伏期,出现头痛?发热?流涕?咳嗽?咽喉疼痛等症状,有些病人病情严重腹痛?腹泻?结膜炎?高温39度等症状?

易感人群:一般人群都容易感染情流感,12岁以下为发病率较高的年龄段?

二、常見传染病预防措施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春季常见传染病已经都可治疗,只要做好个人卫生,认真学习了解相关传染病的预防办法,就能够很好的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1.常见传染病针对性预防办法

(1)流行性感冒预防措施

当前,流行性感冒是春季最常见的传染疾病,而且流感病毒变异较快,类型众多,对流行性感冒最有效的预防办法是接种流感疫苗,这也是国际上公认的有效预防措施?同时,要注意增强自身体质,不要在人群密集的地方长时间逗留,避免人与人之间的传染?

(2)麻疹的预防措施

预防麻疹比较好的方法是接种麻疹疫苗,对儿童来说,在5?6个月大小时接种一次,在7岁时再接种一次麻疹疫苗,能够很好预防麻疹病的发生?另外,要尽量减少与患麻疹病的人群接触,流行季节少到公共场所,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

(3)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

预防手足口病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并且注意房间内的通风,多开窗保持空气流通?另外,要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若出现病情后应当及时就医?

(4)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预防措施

由于高致病性禽流感主要由禽类传播,因此,要尽量少接触禽类,在食用禽类肉制品时,应当彻底煮熟,对蛋类也要进行加工,不宜生吃蛋类?对存放的禽类食物要熟制品与生鲜分开,不能放在一起,避免病菌污染?

2.其他预防措施

针对春季常见传染病,还可以通过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防范:一是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经常洗澡?洗手以及及时更换衣物等,养成不随地吐痰的好习惯,不随地扔垃圾,要经常开窗通风,保证室内空气流通?当接触传染病患者后,应当及时洗手,或在接触过程中佩戴口罩? 二是形成科学的饮食习惯? 春季比较干燥,要注重补充水分,同时要多吃一些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物,如蛋类?鱼?奶等?多吃含有维生素C的水果蔬菜,提高抗病能力,增强抵抗力?三是加强群众对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春季传染病多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对相关知识的缺乏,不能很好的采取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因此,医疗机构和政府相关部门要注重对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使每个人都能认识到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春季发生的传染病种类较多,而且对人体有很大的危害?但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春季常见传染病已经都可治疗?医疗机构和政府相关部门要注重对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个人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重增强自身身体素质,认真学习了解相关传染病的预防办法,就能够很好的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保持健康的体魄?

参考文献

[1] 邢敏.春季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与护理[J].《药物与人:相约健康》2014年第01S期.

[2] 王宏臣.春季常见传染病预警[J].《家庭教育:幼儿版》2012年第4期

[3] 一帆.有效防范春季传染病[J].《父母世界》2010年第3期.

[4] 吴平.春季常见传染病 预防知识[J].《科学咨询》2014年第3期.

浅析突发性传染病预防措施 第4篇

1预防性措施

在疫情未出现以前首要任务是做好经常性预防工作,主要内容如下:

1.1对外环境中可能存在病原体的实体应进行的措施改善饮用水条件,实行饮水消毒;结合城乡建设,搞好粪便无害化、污水排放和垃圾处理工作;建立健全医院及致病性微生物实验室的规章制度,防止致病性微生物扩散和院内感染:在医疗保健机构也应大大贯彻《食品卫生法》以及进行消毒、杀虫、灭鼠工作。虽然上述工作主要由卫生防疫及环境监测部门牵头执行,但临床医师也应积极配合。

1.2预防接种又称人工免疫,是将生物制品接种到人体内,使机体产生对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

(1)预防接种的种类

①人工自动免疫:是指以免疫原物质接种人体,使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免疫原物质包括处理过的病原体或提炼成分及类毒素。其制剂可分为:

活菌(疫)苗:由免疫原性强而毒力弱的活菌(病毒或立克次体)株制成。如结核、鼠疫、布鲁菌活菌苗,脊髓灰质炎、流感、麻疹活疫苗。其优点是能在体内繁殖,刺激机体时间长,接种量小,接种次数少。但由于不加防腐剂,当被污染时杂菌易生长。一般必须冷冻保存。

死菌(疫)苗:将免疫性强的活细菌(病毒等)灭活制成。优点是勿需减毒,生产过程较简单,含防腐剂,不易有杂菌生长,易于保存:缺点是免疫效果差,接种量大。也有将菌体成分提出制成的多糖体菌苗,如流行性脑膜炎球菌多糖体菌苗,其免疫效果较一般菌苗为好。

类毒素:是将细菌毒素加甲醛去毒,成为无毒而又保留免疫原性的制剂,如白喉、破伤风类毒素等。

②人工被动免疫:以含抗体的血清或制剂接种人体,使人体获得现成的抗体而受到保护。由于抗体半衰期短,有超过25天,因而难保持持久而有效的免疫水平。主要在有疫情时使用。

免疫血清:用毒素免疫动物取得的含特异抗体的血清称抗毒素。提出其丙种球蛋白有效免疫成分称精制抗毒素,含异种蛋白少,可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免疫血清主要用于治疗,也可作预防使用。

免疫球蛋白(丙种球蛋白及胎盘球蛋白):由人血液或胎盘提取的丙种球蛋白制成。可作为麻疹、甲型肝炎易感接触者预防接种使用,但不能预防所有传染病,更不能作为万能治疗制剂滥用。

被动自动免疫:只是在有疫情时用于保护婴幼儿及体弱接触者的一种免疫方法。兼有被动及自动免疫的长处,但只能用于少数传染病,如白喉,可肌注白喉抗毒素1000~3000单位,同时接种精制吸附白喉类毒素。

(2)计划免疫:计划免疫是根据传染病疫情监测结果和人群免疫水平的分析,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使用疫苗对特定人群进行预防接种,最终达到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我国自70年代中期开始普及儿童计划免疫工作以来,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各地已自上而下建立起计划免疫组织管理、技术指导和冷链系统,疫苗接种率不断提高,相应传染病的发病率逐年稳步下降。

①计划免疫的免疫制品及病种:我国常年计划免疫接种主要内容为对7周岁以下儿童进行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三价糖丸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和麻疹疫苗的基础免疫和以后适时的加强免疫,使儿童获得对白喉、麻疹、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结核和破伤风的免疫。目前我国己将乙肝疫苗的接种纳入计划免疫管理,但未纳入计划免疫程序。有些地区也将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膜炎的免疫接种纳入计划免疫范畴。随着计划免疫工作的开展,可以预计,其他一些危害儿童健康、用疫苗可以预防的传染病也将列入计划免疫工作范围。

②计划免疫的免疫程序:免疫程序是根据有关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免疫因素、卫生设施等条件,由国家对不同年(月)龄儿童接种何种疫苗作统一规定。只有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并严格实施,才能充分发挥疫苗效果,避免浪费。免疫程序的内容包括:初种(初服)起始月龄、接种生物制品的间隔时间、加强免疫时间和年龄范围。

儿童基础免疫:卡介苗1针,脊髓灰质炎三价混合疫苗3次,百白破混合制剂3针,两针(两次)间最短间隔时间为一个月:麻疹活疫苗1针。要求城市和已经装备冷链设备的地区,在12月龄内完成儿童基础免疫;尚未装备冷链和边远地区儿童可在18月龄内完成:牧区(含半牧区)及人口稀少的边境地区在36月龄内完成。同时还要求,不论城市还是农村,基础免疫的起始月龄不准比规定的免疫月龄提前(但可以推后);两针次间隔时间最短不应短于28天(但可长于28)。只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的基础免疫才算合格接种。城市12岁儿童是否作卡介苗加强,根据当地结核病流行情况决定。

参考文献

[1]杜金香梁万年主编.突发性传染病防治教程.第一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

[2]潘孝彰主编.新发传染病.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第5篇

1.水痘的症状以及预防措施

水痘的症状:通常先出现低热、厌食、头痛、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1至2天后出现红色斑疹,随后很快变成疱疹,3至4天后变干、结痂、脱落,不留疤痕。斑疹、丘疹、疱疹、结痂往往同时出现,成为“四代同堂”,这是水痘特有的症状。水痘的皮疹常先出现在胸部、腹部、背部和头皮,然后陆续在面部和身体的其他部位出现。

水痘的预防:不少疾控专家介绍,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水痘非常有效的措施,及时接种水痘疫苗可以避免感染水痘或者减轻症状和疾病的严重程度。

2.疱疹性咽峡炎的症状以及预防措施

疱疹性咽峡炎的症状: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急性传染性咽峡炎,临床特点为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起病急,反反复复高热,体温可达到39-40℃,发热可以持续2-6天。检查可见咽部充血明显,病程初期可仅见上腭鲜红色小红点,很快舌咽弓、软腭、扁桃体、硬腭出现灰白色小疱疹,周围有红晕。1-2天后疱疹溃破成黄白色溃疡。疱疹及溃疡多集中在咽峡部,颊粘膜、舌面比较少见。

疱疹性咽峡炎的预防:

饭前、便后、外出后要按照六步洗手法认真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不接触患病的宝宝。流行期间少带孩子去人口密集,通风不良的公共场合,尤其是儿童游乐场,波波池等。家居环境要勤通风,每天2-3次,每次至少30分钟,衣物勤晒洗。

3.流行性腮腺炎症状以及预防措施

流行性腮腺炎症状:

流行性腮腺炎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头痛、畏寒、倦怠、食欲不振等症状,其后出现单侧或双侧腮腺炎肿大,并伴有疼痛。

流行性腮腺炎预防:这种病是儿童及青少年常见的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接种麻疹、风疹、腮腺炎三联疫苗,可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加强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多参加锻炼,增强孩子体质。但是腮腺炎减毒活疫苗不能用于孕妇、先天或获得性免疫力低下者以及对鸡蛋白过敏者。

4.猩红热的症状以及预防措施

猩红热症状:

猩红热临床上一发热、咽峡炎、全身皮肤出现弥漫性皮疹为主要表现,发病以学生及幼托儿童为主,可出现关节,肾脏变态反应并发症。猩红热的潜伏期为2-5天,发病急,发病的儿童会突然出现发热、咽喉疼痛、反胃恶心、剧烈头痛等症状。

猩红热的预防:预防猩红热,托幼机构、学校等集体单位要加强晨检,发现病人及时送诊。儿童要加强体育锻炼,多做户外活动,提高抗病能力。在猩红热期间,家长应该避免带孩子到公共场所和人多处,住房应注意通风。对可疑猩红热、咽炎患儿及带菌者都应给予隔离治疗。必要时可服药预防。

5.手足口的症状及预防措施

手足口的症状:

手足口的潜伏期3-5天,有低热、全身不适、腹痛等前驱症。1-2天内口腔、咽、软腭、颊黏膜、舌、齿龈出现疼痛性粟粒至绿豆大小水疱,周围绕以红晕,破溃成小溃疡,由于疼痛,常流涎和拒食。同时手足亦出现皮疹,在手足的背侧面和手指(趾)背侧缘、甲周围、掌跖部,出现数目不定的水疱,除手足口外,亦可见于臀部及肛门附近,偶可见于躯干及四肢,数天后干涸、消退,皮疹无瘙痒,无疼痛感。个别儿童可出现泛发性丘疹、水疱,伴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心肌炎等。

手足口的预防: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婴幼儿洗手,不要让婴幼儿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婴幼儿。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婴幼儿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6.红眼病的症状及预防措施

红眼病的症状:

急性卡他性结膜炎俗称“红眼”,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急性流行性眼病。其主要特征为结膜明显充血,脓性或粘液脓性分泌物自觉患眼刺痒如异物感,严重时有眼睑沉重,畏光流泪及灼热感,有时因分泌物附着在角膜表面瞳孔区,造成暂时性视物不清,冲洗后即可恢复视力,由于炎症刺激产生大量粘液脓性分泌物,患者早晨醒来时会发觉上下睑被分泌物粘连在一起。

红眼病的预防:要注意手的卫生。要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不要用脏手揉眼睛,要勤剪指甲。急性期患者需隔离,以避免传染,防止流行。严格消毒患者用过的洗脸用具、手帕及使用过的医疗器皿。患红眼病时除积极治疗外,应少到公共场所活动,不使用共用毛巾、脸盆等。最好不吃带鱼、鲤鱼、虾、蟹等海腥发物。

家长防控传染病的要点:

1.不去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特别是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手足口病患者接触,避免交叉感染;

2.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饮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勤洗澡、勤剪指甲等,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

3.合理安排幼儿作息时间,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与愉快的心情,鼓励孩子多参加体育锻炼;

4.密切关注孩子身体健康,与班级老师加强沟通联系与配合。孩子一旦有异常或确诊,第一时间告之老师便于班级采取应急措施,并及时到正规医院诊治。当孩子感冒、发烧时免疫力低易感染,要保证幼儿休息,及时治疗,不要掉以轻心。

如果孩子中招后,家长注意事项:

如果家庭中已经有宝宝中招,为了避免家庭内的交叉感染,家长要这么做: 1.发现患病的宝宝要马上隔离,不要再接触其它儿童;

2.患儿的餐具、牙具、奶瓶等要专人专用,使用前后均要充分清洗,煮沸消毒; 3.患儿的玩具、被口水、呕吐物、排泄物污染的家具、地板等要用含氯的消毒液擦拭; 4.宝宝的排泄物要妥善处理,经含氯的消毒剂消毒后倾倒;

预防员工离职传染病 第6篇

问诊员工“离职潮”

让我们将事物一分为二地分析,人力资源在不同企业间流动是一种正常现象,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有利于促进企业间的技术交流和发展,也有利于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但是,当企业出现离职高峰,出现不良情绪离职苗头时,企业就要引起足够警惕,并采取相关干预措施,否则这种情绪就如同传染病一样,加速爆发大规模“离职潮”,其破坏力不言而喻。

病理学意义上的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同理,在职场中,当离职率上升乃至达到峰值时,我们也能探寻到相同的演变轨迹。

当公司有员工离职时,会对其他员工造成内心波动。比如当员工A得知同样职位的员工B离职后,员工A自然会考虑自己是否也应该另谋高就,尤其是在受到职业发展瓶颈等综合因素影响时,更容易产生离职动机甚至离职行为。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当一名员工离职后,由于其离职行为产生的“蝴蝶效应”往往会带动其他在职员工的情绪波动,如果员工是带有不良情绪的离职,其“污染程度”会更为严重,释放的负能量也会涣散其他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增加公司的人力资源成本,尤其是当公司面临重要发展机遇时,如果出现了中高层的频繁更换或者缺失断层的现象,不仅不利于“军心”稳定,也很容易延误“战机”。

控制离职“传染源”

借鉴医学中预防传染病的基本方法,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采取相关预防和干预措施,能够有效降低员工由于不良情绪而离职的发生概率。

员工提交离职信后,公司要在第一时间作出回应,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立即跟员工进行诚心的离职面谈,这是防止不良离职情绪蔓延的第一步。

一个供参考的可行做法是——控制离职信息传播范围,如将离职信息传播范围控制在离职员工、人力资源负责人和主要领导内。因为,部分离职者在经过离职面谈后是可以被留下的,如果让更多人了解该员工的离职事宜,有可能造成让该员工进退两难的尴尬局面。比如,在经过离职面谈后,打算辞职的员工决定继续在公司留任,如果其他同事在事先已经知道该员工的离职消息,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可能都会关心地问一下,“什么时候给你饯行啊?”“你什么时候办理离职啊?”“你不是递交完辞职信了吗,怎么还

在这里”等类似语言。上述情况一旦发生,在自尊心的驱使下,该员工很可能又会动摇,选择离职。

当员工离开公司时,必然会有不良情绪,或者没有达到“归属或爱的需要”,或者没有达到“自我实现的需要”,公司若处理不当,可能会滋生传染不良情绪的“职场细菌”,因此,消灭传播不良情绪的媒介是切断不良情绪传播途径的有效方法。公司首先要提供“离职负面情绪”释放空间,然后进行“情绪消毒”,则可在一定程度上使“病原体”丧失感染其他人的机会,从而有效缓冲离职负面情绪的杀伤力。

在这个环节中,真诚的离职面谈是非常有必要的,这里强调的真诚是指真正充满人情味的离职面谈,而不仅仅是流于形式的例行公事。离职面谈无外乎两个目的:挽留员工和了解员工离职动机。以心换心,如果人力资源工作者能开诚布公,形成一种愉悦无障碍的沟通氛围,让员工明白公司是需要他、重视他的,员工同样也会愿意倾诉自己内心的感受,甚至对公司觉得不满意的地方也会说出来,毕竟这是公司内的“家事”,采用大禹治水的疏导方式,公司管理层也能够从中得到有益的信息反馈,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但切断了不良情绪的传播途径,公司管理方式也能得到改善。

对于不能成功挽留的员工,尤其是关键性岗位人才,也要抱着“聚散皆是缘”、“再见亦是朋友”的心态,而不是给其贴上公司“背叛者”的标签。如果条件允许,抛开传统办公室或者会议室离职面谈的方式,换个地点、换个思维方式,或许效果会更好。

在办理离职手续时,人力资源工作者不以各种理由克扣员工绩效工资、竞业限制保密费等,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如果离职者觉得自己受到了尊重,他们非但不会传播不利于公司的言论,反而会从内心感谢公司的人文关怀,提供丰富公司人力资源库建设的新方法。三国时期,徐庶离开刘备之时,为其举荐了诸葛亮,这就是一个生动案例。当然,这样的离职处理方式,需要公司高层具有宽广的胸怀、气魄和智慧。

保护在职“易感者”

关注离职者,更要注意保护在职者,做一个“防护罩”保护“易感者”。企业应该倍加珍惜现有的人力资源,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军心”。这需要企业和在职者都付出相应的努力,即使是离职者也有一定的责任。

1.做好员工心理层面的“预防接种”。针对不同群体,注射不同“疫苗”,提高“易感人群”的抵抗力。可采用员工信箱形式,设立专人定期梳理数据资料,归纳经常出现的问题,呈送公司领导,然后对症下药。比如,某项目组近来工作进展缓慢,两名小组成员提出离职。公司领导觉察到此变化,以公司信箱为工具,由人力资源部牵头,以“当前公司组织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为主题组织问卷调研活动。经后期数据反馈,考核小组了解到,该项目小组大部分成员对于公司绩效考核体系公平性持有意见,考核小组迅速做出反应,适时调整了相关考核比例,加大了奖惩力度,维护了团队内部的和谐,团队重新得到了整合。这一剂“绩效考核疫苗”,快速、有效地切断了离职情绪传染,保护了在职员工,提高了员工的“免疫力”。

2.人才流失预警机制的建立。通过员工离职率数据分析,从低到高,分成蓝色、黄色、红色级别,一旦出现不同信号,除了采取积极措施挽留离职者,更要重视易受感染者,对有离职倾向的人员,建立易受感染员工心理档案并进行追踪,在这期间,管理层更要主动关注员工情绪变化的规律,定期进行人文关怀类型的聊天、“拓展训练”等团队活动,运用积极方式传递正能量,适时给员工情绪解压,做到防患于未然。

3.对于在职者而言,学会自我选择适当的心理调适方式,避免不良辞职行为的“精神污染”,不要“意气辞职”和“潮流辞职”。当别人辞职时,或许自己可能也有辞职的冲动,此时,不妨找出本子和笔,粗略地用SWOT(态势分析)审视自我: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这样会对自己有一个更加理性的认识,权衡一下,到底哪个方式更适合自己。

院外急救中的传染病隐患及预防措施 第7篇

1 院外急救传染隐患

我国有关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和应急处理、消毒管理办法均有出台, 但由于近年来我国卫生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医疗技术也得以长足进步, 各类传染病发病率大幅下降, 脊髓灰质炎、鼠疫等传染病得以消灭, 丝虫病、白喉等也稀少发生, 使部分人对传染病的预防产生了麻痹, 使目前院外急救中各种传染隐患大量存在, 现分析如下。

1.1 救治现场复杂, 存在多种传染隐患

院外急救作为24h被动医疗救助, 前往实施急救的现场状况往往具有未可知性, 需要急救的患者可能出现在家里、路边及其它任何公共场合或事故现场, 急救现场复杂多样并一般都处于开放状态, 且很多情况下因为病因不明确而未采取相应的隔离防传染举措, 部分患者还存在有开放性的伤口, 在患者带有乙肝、肺结核等传染病菌的情况下很容易导致他人感染, 如艾滋病毒虽然离开人体后存活时间较短, 但在血液未干的情况下在室温下可保持96h的活性, 若直接如他人伤口接触, 就有可能导致他人被传染, 向乙肝、甲肝等活性更强的传染病菌就更不用说, 因此, 尤其在突发性事故中, 急救现场会有大量围观人员和热心帮忙人士, 但由于其对传染病感染预防的知识了解贫乏, 缺乏相应的预防意识, 在救助过程中的一些不当行为可能会对院外急救带来一定的传染危险。

1.2 急救人员本身原因导致被传染危险

部分急救人员在未做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就实施院外急救[2], 一旦碰到伤病患者是传染病原菌携带者或传染病患者的情况, 后果不可乐观;另外, 由于院外急救是全天候不分时间和地点、不分对象的被动救援, 面对的主要是急症患者, 工作强度大、负荷重、压力大、精神高度紧张、环境差等情况使急救人员心理负担较重, 常会导致急救人员焦躁、疲乏、食欲不振等亚健康状态出现, 机体调节功能减弱、抵抗力下降, 容易遭受攻击免疫系统传染病菌的入侵, 急救时被传染的危险性增大。

1.3 急救过程中存在传染隐患

危重病患的运送途径中往往还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如药物注射、伤口处理包扎等实施初步急救, 而救护车空间不大, 途中又存在多种因素会导致急救车颠簸甚至紧急刹车等状况, 严重干扰治疗操作, 并且还会增加急救人员在救治实施时被针刺伤的危险, 容易发生血源性疾病的传染危险 (多达20多种可经由针刺传播) , 尤其是乙、丙肝炎和艾滋病的传染危险性和危害最大[3], 其中艾滋病的血源性感染的潜伏期平均2年, 短则数月, 多则5年, 而从被感染到体内产生抗体大约要经过3个月的窗口期, 因此, 急救人员一旦感染且未及时发现, 就会对其家人和急救患者产生严重威胁, 其危害性远远大于普通民众。

1.4 救护车污染严重、消毒不彻底

救护车在外院急救中承担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每天需要运送各种不同疾病的患者, 其中一些是不可知的传染病菌携带者或潜伏期的传染病患者, 一些是传染病患者, 这些病患所携带的传人病菌不断的向车内扩散, 急救中的呕吐物、血液及其它体液均对车内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 而有时急救出勤任务较多, 救护车难以进行彻底、完全的消毒处理, 致使救护车内污染严重, 急救人员被传染危险增大。据相关报告显示医院救护车空气内细菌平均含量达4967cfu/m3, 并且有九成空气细菌含量超出4000cfu/m3, 细菌在物体表面含量平均达43.4cfu/m3, 而依据空气微生物医院评价标准[4], 若空气细菌含量达到700~1800cfu/m3就具有空气传染危险。

2 传染预防措施

通过对院外急救中存在的各类传染病隐患的分析, 现初步提出以下预防措施, 以减少院外急救人员被传染的危险。

2.1 加强急救人员培训、严格落实安全防范制度

急救人员直接在现场接触患者大量的体液、血液及分泌物, 被传染的危险性较高, 为有效减少因急救人员自身原因所导致的院外急救传染风险, 医院应加强对院外急救人员的急救安全教育和消毒隔离操作培训, 提高其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 并不断补充新的疫情防控知识, 提高急救人员的自我保护和防范意识以及急救操作的熟练性, 消除抢救过程中的针刺伤可能性。使其严格按照安全防范规定, 认真落实标准预防, 在接触患者及其衣物时, 不论是否存在血迹或体液污染、接触皮肤或粘膜是否完整都必须实施标准防护措施, 不但要防止血源性疾病传染, 还要预防非血源性疾病传染, 做好双向防护[5]。

2.2 完善急救洗消系统

大量的传染病菌在缺乏太阳足够的连续直射都能够长时间的存活, 如SARS病毒在室温下可存活5~10d;乙肝病菌在30~32℃至少能存活半年, 60℃高温加热1h, pH2.4或乙醚的6h杀菌都无法将其完全灭活, 因此必须加强急救洗消系统的完善, 对各类长期性使用的急救物质和器械实施及时、彻底性的消毒、杀菌, 并确保急救人员、车辆在任何情况下均能够进行快速、彻底的消毒, 另外还要储备充足的个人防护物资[6]如防护衣帽、口罩、脚套、消毒用品等, 确保能够严格规范配置各急救车辆, 且在出外急救时所有物质、器械、人员以及车辆都已经过严格消毒。

2.3 减少急救现场和急救过程中的隐患

在到达现场第一时间, 将人群疏散, 减少因其他人员所引发的传染风险。在救护车内配备足够的污染袋 (内置漂白粉10~20g) 和污染桶 (内置1%次氯酸钠消毒液) 以及卫生纸, 以备途中使用, 并在运送病人的担架上覆盖一次性中单, 以减少患者体液对急救车的污染, 并在急救结束后将车内污染物集中收集处理, 医护人员更换防护服并消毒。

院外急救人员经常性的接触各类急救病患, 且大多在病患的病情及疾病种类不明确的情况对其实施救助, 较社会其他人员更具有被传染病传染的风险, 日常工作中需做好各类防护措施以将风险降低在最小, 降低院外急救传染风险。

摘要:虽然随着社会医疗卫生水平的不断提高, 各类传染病的爆发流行得到的有效控制, 但其在人群中的传染还存在。院外急救人员经常直接接触各类病患, 包括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和传染病患者, 其被传染的危险性远远高于社会其他人群, 本文对院外急救中存在的传染病隐患进行了分析, 并在分析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一些预防举措。

关键词:院外急救,传染病隐患,急救人员

参考文献

[1]祝益民.加强和重视儿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治[J].中华急救医学杂志, 2008, 17 (12) :1237.

[2]张志猛.浅谈院外急救中的传染病隐患及预防[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08, 3 (8) :559~560.

[3]邵海中.急救中心洗消系统的建设和应用[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杂志, 2009, 2 (3) :112~113.

[4]刘胜文.实用医院管理手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 1992:195.

[5]卫生部.卫医发[2000143]号.医院感染管理规范 (试行) .

传染病预防措施 第8篇

1 采血时的有效控制方法

1.1 加强对献血人员的筛选, 从根源上减少传染病的感染机会。

采集血液时要求献血者不能隐瞒自身健康信息、无不良性习惯、无吸毒史、健康的适龄公民, 自愿无偿献血并能定期献血。实践证明这些献血者中输血感染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最低, 血液质量最好。

1.2 采供血机构应建立健全完善的安全与卫生管理制度。

制定标准操作规程和卫生消毒程序, 用制度来约束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 养成好的习惯, 最终常规化, 控制输血感染事件的发生。

1.3 采血工作人员应严格筛选。

经职业培训, 遵守献血法, 有强烈的责任心, 在采集血液前核查献血员填写的健康信息, 做好记录, 认真消毒, 使用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一次性器材, 使用的采血器材在保质期内。成分室工作人员制备成分血时, 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避免血液污染, 污染的血液应用于临床后果非常严重。

2 血液筛查的原因和方法

2.1 原因

有资料显示, 发现部分输血后肝炎与丙肝病毒 (HCV) 有关。巨细胞病毒及EB病毒也可随血液传播给患者, 引起发热、肝脾肿大, 血中出现异常淋巴细胞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表现, 部分患者可合并肝炎。最新已证实可输血传播的病毒还有西尼罗病毒, SARS的病毒体冠状病毒通过输血传播的可能性不能排除。血液传播的病毒性疾病中, 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是最受关注的, 已有多起感染事件发生。因此需要对供血者的血液进行传染病的筛查。

2.2 方法

(1) 目前采用灵敏度高的放免法或PCR法对供血者的血液进行乙肝病毒 (HBs Ag) 、丙肝病毒抗体 (抗-HCV) 、梅毒抗体 (抗-TP) 、艾滋病毒抗体 (抗-HIV) 的筛选, 经此法检测后, 基本上筛查出了含有上述病毒的血液, 大大降低了输血感染传染病的风险。

(2) 经过检测的血液还存在灵敏度和“窗口期”的问题, “窗口期”是指原来未被感染者在其新感染发展过程中, 其血液有了传染性, 但用现有的检测方法还不能检测出病原体标志物的时期。还有医学检验手段未能检测出的病毒及病原体, 通过血液还可以传播的疾病有疟疾、弓形体病, 成人T细胞白血病等, 因此要对血液及血液制品进行全面的病毒灭活。通过背景二甲基蓝可对多类型的病毒灭活, 对于血浆采用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血浆病毒, 其机理是破坏病毒核酸、病毒包膜, 已达到灭活血浆病毒效果, 提高输入血浆蛋白制品的安全性。临床应用效果很好。

(3) 对血液制品进行病毒检测, 以保证输入血液的质量, 此外在给患者输血前还要针对患者的血液进行传染病指标检查, 包括乙肝六项及肝功能检查、丙型肝炎、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这样不仅可以发现潜在的传染源, 也可以了解患者感染情况, 对感染的患者进行相关的治疗。

(4) 即使患者输血前病毒检测的指标为阴性, 也不能完全排除患者已被感染的可能性, 即检测出的假阴性结果, 因此在患者输血治疗前履行必要的告知义务, 向患者家属说明输同种异体血有传播传染病的可能性, 征得患者家属同意后, 签署“输血同意书”, 存入病历, 以预防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3 输血前的有效预防

(1) 输血科工作人员负责血液的请领、保存、配血实验、发放血液的工作, 具有高风险性, 工作中每个环节的疏忽都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损害甚至生命危险。因此工作人员必须加强责任心, 严格执行规章制度, 使用的血液必须来源于政府批准的采供血机构, 不得违规、私自采集血液并给患者使用, 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

(2) 做血型和交叉配血时, 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认真消毒使用的器械和实验操作台, 使用一次性合格的卫生实验器材, 预防操作过程中的交叉感染。应按医院感染控制的有关规定对配血试管、玻片、吸管、输血后血袋、血液标本、患者血样进行焚烧。对医用器材消毒浸泡、杀毒灭菌。每天用紫外线灯空气消毒30min。采取对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和暂时储存的正确方法, 并统一进行无公害化处理。

(3) 输血科是院内感染传染病危险科室之一, 医院领导应重视输血科的建设, 房屋结构要符合卫生学流向。输血工作应受医院感染控制科的监管, 要有专人负责, 定期检查, 有事件发生时要有完整记录。加强管理, 建立健全有关输血感染的制度和应急预案。

(4) 输血科工作人员在注重交叉感染的同时也应加强个人防护意识。实验操作时应使用一次性防护手套, 实验结束后对实验台面, 试剂瓶, 冰箱、离心机等器械进行消毒。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如发生被医疗废物刺伤、擦伤等伤害时, 应当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并及时向院感染控制科报告。

综上所述, 由于输血感染传染病, 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和精神的损害, 严重的危及到生命, 因此预防控制输血传染病的发生尤为重要。随着输血技术和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 近年来传染病的发生几率已经降到了很低, 但还存在医疗手段检测不到的可能性, 因此, 输血感染传染病的风险还是存在的, 必须做好防范措施, 预防控制输血传染病的发生。

摘要:目的:临床输血有感染传染病的风险, 在输血前采取有效措施能减少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方法:供血机构对血液来源筛选及通过实验室检查供血者血液的乙肝病毒、丙肝病毒抗体、梅毒抗体、艾滋病毒抗体的方法, 并通过背景二甲基蓝对多类病毒进行有效的病毒灭活。医疗单位输血科的严格操作及消毒可避免医院感染传染病的发生。结果:通过采取以上措施, 发生输血感染传染病的危险性明显减少。结论:科学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可以筛查出带病毒的血液, 医务人员的责任心也非常重要, 对输血安全起着关键作用。

关键词:输血,传染病,控制措施

参考文献

[1]杜呈靖, 刘采娇, 吴博钧, 等.医疗机构输血科管理规范与临床输血质量管理标准[S].人民出版社, 2011, 990.

[2]蔡文蚕, 李瑞青, 张志珍, 等.临床输血风险及风险管理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 2011, (09) .

传染病预防措施 第9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传染病预防,公共卫生

高校图书馆作为知识基地和信息中心, 其基本任务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高校图书馆是广大教师和学生获取知识、获取信息的公共场所, 馆内的空气质量与环境卫生, 直接影响到馆员和读者的身体健康。近几年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 高校图书馆馆舍在不断新建、扩建, 馆藏量也在逐渐增多, 由于多数图书馆空气流通性差, 图书、期刊等资料和仪器设备被渎者反复使用, 却很少进行消毒处理, 这就极易造成各种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 而影响师生们的健康。目前, 国家尚未针对各类突发传染病对图书馆提出明确的防范要求, 相关部门也没有对馆内的图书、期刊、设施携带病菌情况进行过全面系统的监测。但高校图书馆理应在满足读者知识信息需求的同时, 加强公共卫生管理, 主动做好突发传染病的预防工作, 以保证读者和馆员的健康。

1 高校图书馆内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1.1 空气传播

当病原体携带者在呼吸、谈话, 特别是咳嗽、打喷嚏时, 通过飞沫漂浮于空气中, 被易感者吸入而感染。迄今为止, 人类已知的能引起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病毒就有200多种, 如结核、流行性感冒等, 还有近年来爆发的SARS、人禽流感、甲型流感等都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的。

1.2 接触传播

在图书馆内, 由于书刊、报刊, 阅览桌椅、计算机键盘和鼠标等被读者反复使用, 极易引起使用者的二次或多次感染。书刊由于其流通量大, 对间接传播疾病的影响很大, 因为病原体携带者在借阅与浏览书刊文献资料时, 有可能将各种致病细菌沾染在书刊上。

1.3 虫媒传播

这类传染病的病原体主要存在于传染源的血液中, 并在体内繁殖, 完成其生活周期。通过蚊子、虱子、螨虫等重要的传播媒介, 使病原体进入易感者体内而传播, 如流行乙型脑炎等。

2 高校图书馆存在的主要卫生问题

2.1 图书馆自身因素产生的卫生问题

绝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受到建筑设计观念的限制以及图书馆自身防尘的考虑, 在通风设计上不尽人意, 加之由于投入不足, 建后未配备通风、抽湿、消毒等设备, 所以只能处在擦擦桌椅、门窗的初期卫生控制阶段。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大量图书、期刊、报刊等文献资料均采用开架借阅的方式, 书刊报刊在流通过程中极易受到细菌类的污染, 这些细菌主要来自空气和人的体表、鼻咽部, 它们对于疾病的流行、传染病的发生等有一定影响。再有大量图书、过刊、特别是三线典藏书刊, 由于长期存放在温度、湿度不佳的室内, 必然会受到细菌、病毒、霉菌以及虱子、尘螨等有害生物的侵袭。而图书馆馆员和到馆读者接触到这些被污染的书籍后, 就极有可能感染上传染性疾病或发生各类皮炎。

2.2 馆员或读者健康状况引发的卫生问题

工作人员或读者中如果有人患有传染病, 就会把病毒传播给周围的同事或者读者。另外, 作为公共场所的图书馆, 人员流动性大, 每个读者的健康状况也各不相同。一旦患有传染病的读者进入图书馆, 由于馆内的人群相对密集, 人员停留的时间也相对较长, 极易造成某些病毒的传播和扩散。

3 高校图书馆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与对策

有效预防各种传染病的主要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加强健康教育等。

3.1 控制传染源

高校图书馆人员流动性大, 读者健康状况各不相同, 其中不乏有传染病患者及病原携带者。因此, 图书馆一方面应大力宣传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性, 逐步建立健全健康体检制度, 及时发现馆内患有传染病的读者或工作人员, 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尽可能减少他们接触馆内的健康人群;另一方面, 想办法要劝阻患有传染病的教师和学生读者进入图书馆等公共场所, 避免发生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

3.2 切断传播途径

切断传播途径的工作重点主要是做好日常的消毒工作, 最大限度地减少传染病的传播机会, 确保来馆读者的身体健康。

3.2.1 空气消毒

为了有效防止室内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首先各图书馆要做到经常开门开窗换气, 或用空调、排风扇换气, 以避免多种病毒、病菌滋生与繁殖。其次, 使用物理化学方法消毒, 如安装紫外线消毒灯或用紫外线消毒车照射0.5h以上, 可消除空气中90%左右的微生物, 但使用中不能直接照射到人, 以免引起皮肤粘膜损伤, 应在闭馆时进行;也可用15%的过氧乙酸消毒室内空气。

3.2.2 书刊消毒

有条件的图书馆, 可以请专业人员采取穿透性熏蒸消毒法, 如环氧乙烷、环氧丙烷、溴甲烷等化学药剂.对图书进行熏蒸消毒。如果条件允许的话, 书库应配备紫外线消毒车, 对图书定期进行消毒。对于贵重图书, 为了避免化学药剂的腐蚀损坏, 可采用中药苍术烟熏的方法进行消毒。

3.2.3 公物消毒

对图书馆内读者重复使用的阅览桌椅、书架、公用电脑、鼠标、键盘以及门把手等容易发生交叉感染的物体, 定期用含氯消毒剂500mg/L或二氧化氯消毒剂250mg/L擦拭, 进行重点消毒。对于面积大、数量多的公共用品可以用250~500mg/L含氯消毒剂喷雾消毒;另外, 应加强图书馆内环境卫生, 对馆内地面、楼梯、和1.5m高度的墙壁, 可以用0.1%~0.2%过氧乙酸或500~l000mg/L含氯消毒剂喷洒 (拖地) 。在疾病流行期间, 门口还可放置浸有2000mg/L有效氯的湿润脚垫进行消毒。

3.3 加强健康教育

当代社会, 面对频频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和流感疫情, 高校图书馆应加强公共卫生意识, 努力创造健康、舒适的学习、工作环境, 保障读者与馆员的身体健康, 这不仅是应对传染病疫情工作所提出的新要求, 更是高校图书馆应尽的责任与义务。高校图书馆要利用各种方式对广大读者宣传健康知识, 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要让读者认识到保持馆内环境及设施整洁的重要性。对患有传染病的读者应教育他们在传染期不要涉足图书馆等公共场所, 以免造成交叉感染;对健康的读者应教育他们增强自我意识, 注意个人卫生。同时, 图书馆还应加强对馆员的传染病预防知识培训, 让馆员了解公共场所预防传染病的基本知识, 掌握有关公共场所消毒工作的基本方法。

参考文献

[1]杨文, 陈洁.图书馆应重视传染病的预防[J].科技开发与经济, 2009, 19 (32) :54-55, 58.

[2]刘敬苍.中小型图书馆馆内环境污染与消毒[J].实用医药杂志, 2005, 22 (10) :927-928.

儿童传染病的预防 第10篇

1 管理传染源

传染源的管理, 是预防儿童传染病的重要一环, 要经常注意观察孩子精神和生活情况, 做到三早:即早发现, 早隔离, 早治疗。与患儿接触者应进行医学检查和其它预防措施的落实工作很重要。如传染病发生在幼儿园, 对幼儿缺席应及早的查明原因。如因患传染病请假, 要对园内幼儿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孩子在家庭里接触传染病患者, 家长要及时通知幼儿园教师采取措施。幼儿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预防传染病的知识。对传染疾病的动物, 无价值者, 可以杀灭;要以人为本, 有的要注意施行隔离和治疗。

2 切断传染途径

切断传播途径是3个环节的第2个重要因素。对儿童肠道传染病要着重管理饮食和粪便、保护水源、除四害、讲个人卫生、使用具消毒等措施。对儿童呼吸道传染病, 注意戴口罩为简便易行的预防措施, 保持空气畅通, 必要和可能时进行空气消毒。对以昆虫为媒介导致的传染病, 可采用药物或其他措施驱虫、杀虫、防虫。只要注意切断传播途径, 流行的概率就会大大缩小。常见的传播途径有呼吸道传播、肠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有些传染病如乙型肝炎还可通过输血、性交、分娩等途径传播, 也可以由母亲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以切断传播途径。

3 保护易感儿童

儿童如幼苗容易受传染病的侵害, 这是因为人在儿童时期还缺乏对抗传染病的能力。新生儿从母亲体内带来的一部分抵御传染病的免疫力, 也只能在180d左右的短暂时间内起一些保护作用, 6个月后就逐渐消失了。这样, 就使儿童经常遇到多种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威胁或攻击。这时主要注意让儿童做适当的锻炼与户外活动, 增强体质, 注意加强营养, 劳逸结合;做好预防接种工作, 增强小儿的综合免疫力。就肺结核而言, 接种卡介苗是非常重要的, 卡介苗是一种已经失去毒性的活菌疫苗。卡介苗有刺激肌体免疫力, 增强人体的抵抗力的作用[2]。近年来结核病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 而实施儿童卡介苗免疫是控制结核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2]。在传染病流行期间, 应尽可能避免同患儿接触, 必要时可采取预防服药, 如接触猩红热可服磺胺类药物等。因此, 保护易感儿童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

4 预防儿童传染病注意事项

4.1 预防接种

孩子出生后, 应该和当地的防疫医师取得联系, 接受防疫医师对儿童的保健指导。其中主要的一项就是预防接种, 按照国家与当地的规定, 给孩子接种预防传染病的各种疫苗。这是针对儿童免疫力低和传染病的特点有计划的一项措施。在各项预防接种中, 常年列入计划免疫的有卡介苗、小儿麻痹疫苗糖丸、白百破混合制剂、麻疹疫苗等。另外, 还有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A群脑脊髓膜炎多糖菌苗”、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有“流行性乙型脑炎灭活疫苗”等。

4.2 培养儿童现代文明的卫生习惯

比如, 让孩子使用自己的生活用具, 特别是水杯、毛巾、牙刷、手绢等。不喝生水, 不随地便溺, 不用手揉眼睛, 不吃不干净的食品, 饭前便后洗手等。特别是对乙型肝炎的控制, 要加强宣传教育和干预研究[3]。

4.3 注意儿童常见传染病的发病特点

以便早期发现病情, 得到早期诊断和治疗。如冬春季容易发生呼吸道传染病;夏秋季容易发生肠道传染病以及由于昆虫传播的传染病等。

4.4 尽早隔离治疗

发现儿童传染病患者, 应该隔离治疗, 有利于防止传染其他人员, 也有利于使患者得到科学、合理的治疗。应该知道, 健康儿童一旦接触了传染病患者, 便成为接触者, 受传染的威胁自然增大。这时, 要在预防医师的指导下, 采取应急措施。如接触了病毒性肝炎的儿童, 可以注射丙种球蛋白;接触了流行性脑膜炎或猩红热的儿童, 可以服用一些磺胺类药物;接触了麻疹的儿童, 适时可以接种麻疹疫苗等等。对特殊的人群传播要采取紧急控制措施。如强制隔离治疗, 强制进行医学观察等[4]。计划免疫, 按照国家规定的免疫程序, 有计划地利用疫苗进行人群预防接种, 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计划免疫工作是卫生防病工作的首要任务, 由于它投资小、见效大, 正日益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要有效地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 关键在于切断传染病流行的3环节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形成的传播链。只有预防措施到位, 其传染病就能预防。

4.5 管理和控制

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寄生繁殖, 且能排出病原体的动物或人。消灭传染源或使传染源无害化的工作称为管理传染源。对传染病患者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即“四早”也非常重要。

对带菌者和与传染病患儿接触者也应加强管理, 应在卫生防疫人员指导下对他们进行观察和定期检查。许多动物传染病也能传染给人。因此, 对有经济价值的有病动物, 如患布鲁氏菌病的家畜可给予隔离治疗。对无经济价值或危害性大的有病动物, 如患狂犬病的狗、患炭疽的动物, 应杀灭、焚毁、掩埋等。人与家禽、家畜分居, 也是预防人畜共患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4.6 药物预防

有些传染病, 目前还无有效的疫苗来预防措施, 但有些药物能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如对疟疾而言, 可口服乙胺嘧啶预防。对接触过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者的人, 口服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或磺胺嘧啶可以预防。

关键词:儿童,传染病,预防措施,用具消毒

参考文献

[1] 侯雨丰, 刘朋冲, 高伟, 等.高发传染病防治[M].北京:北京艺术与科学电子出版社, 2012:193.

[2] 章兴祥.上虞市新生儿卡介苗接种质量评价[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06, 7 (5) :404.

[3] 贾秀岩, 刘丹, 王继学, 等.小学生乙肝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效果研究[J], 疾病控制杂志, 2006, 10 (2) :198.

夏季预防小儿的传染病 第11篇

菌痢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与不洁饮食有关。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黏液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菌痢类型中最严重的是急性中毒性菌痢,多发生于2—7岁体质较好、平素健壮的儿童。常起病急骤,体温可达41—42摄氏度,烦躁、嗜睡或反复抽风,短时间内可发生呼吸或循环衰竭而死亡。预防菌痢要把好“病从口入”关,注意饮食卫生,教育孩子不喝生水,不吃腐烂变质的饭菜、水果,不贪食冷饮,生吃瓜果要洗净削皮,饭前便后洗手,婴幼儿奶瓶等食具要定时消毒。

乙脑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蚊虫为传播媒介。多发生于十岁以下儿童,患儿头痛、呕吐、烦躁不安、嗜睡、颈项强直、高热不退、昏迷、抽风等,如治疗抢救不及时,可危及小儿生命或留下较严重的后遗症。预防乙脑,除了十岁以下儿童能按时接种乙脑疫苗外。在夏季要特别注意灭蚊、防蚊。勤洗澡,保持皮肤清洁,可防皮肤感染,减少蚊虫叮咬;要教育孩子不可贪凉,不在室外露宿,可采取多种方法驱蚊、避蚊,防止蚊虫叮咬。

伤寒由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病人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儿童伤寒病人占总病例数的35%-60%,小儿伤寒临床表现不如成人伤寒典型,年龄愈小愈不典型。新生儿患伤寒时,肥达氏反应常呈阴性,故易被误诊。小儿伤寒多起病较急,持续发热,胃肠道症状明显,呕吐、腹泻多见。预防伤寒要搞好粪便、水源和饮食卫生管理,养成不吃不洁食物,不喝生水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疟疾由疟原虫经按蚊传播而引起的传染病,以周期性发冷、发热、出汗、脾肿大,贫血为发病特征。常见的有间日疟和三日疟两种。儿童由于体温调节中枢不稳定,热型不规则,并常以惊厥代替寒战,表现出而色苍白、口唇发绀、恶心、呕吐、腹泻、四肢湿冷等循环不良和胃肠道功能紊乱症状,家长要引起重视。预防疟疾重在切断按蚊这个传播媒介,要搞好卫生,消灭蚊子,避免人蚊接触防止叮咬。

如何做好传染病预防工作 第12篇

1 控制传染源

1.1 严密隔离

入院的传染病患者, 应根据传播途径, 如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虫媒传播和血液传播等, 分别进行严密隔离。

1.2 严格消毒

传染病患者出院、转科或死亡等离开隔离区后, 须对隔离区所有物品严格消毒。

1.3 严防污染

对患者进行标本取样时, 应当严防标本污染工作台、地面和衣物等。检验完毕的标本应先消毒后处理, 检验单消毒后方可发出, 标本须由专人保管, 专册登记。

1.4 个人防护

医务人员接触患者后要严格消毒, 做好个人防护。

2 阻断传播途径

2.1 加强卫生管理

落实卫生制度和措施, 做好预防、消毒的常规工作。

2.2 加强常识宣教

加强群众健康教育, 普及卫生防疫知识,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3 加强疾病预防

针对不同传播途径积极预防。

3 保护易感人群

3.1 增强体质

坚持体育锻炼, 提高身体素质。

3.2 合理作息

合理的饮食和规律的生活作息, 注意劳逸结合, 避免过度劳累。

3.3 良好的个人习惯

搞好个人卫生及环境卫生,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3.4 预防接种

按规定进行预防接种, 提高自身抗病能力。

上一篇:急性小儿支气管炎下一篇:焦化废水应用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