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服务业范文

2024-07-25

体育服务业范文(精选12篇)

体育服务业 第1篇

一、体育服务业

本文研究的体育服务业是指以体育场 (馆) 为依托, 实现体育自身的价值和本质功能, 以提供体育服务产品为主的服务部门, 主要包括向消费者提供体育服务产品的健身娱乐、体育培训和体育竞赛表演等领域。

二、体育服务质量评估的概念模型

服务质量评估就是对服务质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衡量的一种手段。对服务质量进行评估, 有助于管理者找出导致服务质量问题的来源、提高服务质量的方法, 逐步完善服务。

在介绍体育服务质量评估的概念模型之前, 我们要先了解目前普遍应用的服务质量评估方法———SERVQUAL法, 此方法是由Parasuraman, Zeithaml和Berry (1985) 共同提出的。SERVQUAL是一项衡量消费者对服务质量感知的标准, 包括以下几个指标: (1) 有形性, 是指服务人员对客户提供服务的环境是有形的, 比如设施、设备、人员和沟通材料等, 这方面的评估可延伸至包括其他正在接受服务的客户的行动; (2) 可靠性, 是指可靠地、准确地履行服务承诺的能力, 这意味着服务以相同的方式、无差错地准时完成; (3) 响应性, 是指对客户的愿望迅速提供服务的能力, 比如快速解决服务失败问题; (4) 保证性, 是指人员自身具有的完成服务的能力、对客户的态度、与客户的有效沟通等, 使得服务质量得到保证; (5) 移情性, 是指真正从客户的角度出发, 切实关注客户需求。

SERVQUAL法设计了一份评估服务质量的标准问卷来测量以上五大要素。第一部分反映评价消费者对某类服务的期望, 第二部分反映消费者对某个服务企业的感知。调查表中的各个陈述分别描述了服务质量的五方面。服务质量的得分是通过计算问卷中消费者期望与消费者感知之差得到的, 该分数直接表明了消费者满意度。

SERVQUAL法把服务质量概念定为消费者期望与其对服务表现的感知间的差距, 并建立了差距模型。体育服务业服务质量评估的概念模型可用下图一所示的模型来表示。

(一) 体育服务业管理者理解的差距 (A)

这个差距表明, 管理者对期望的质量理解不够准确, 产生的原因有:

(1) 对市场研究和需求分析的信息不准确; (2) 对有关期望的信息解释不准确; (3) 没有需求分析; (4) 从企业与消费者联系的层次向管理者传递的信息失真或丧失; (5) 臃肿的组织层次阻碍或改变了在消费者联系中产生的信息。

这些问题是由管理引起的, 所以解决办法不是改变管理方式就是改变对体育服务需求特点的认识。一般后者更合适, 因为在正常情况下管理者一旦缺乏对体育服务竞争本质和需求的理解, 就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二) 质量标准差距 (B)

这个差距表明, 体育服务质量标准与管理者对预期质量理解的不一致程度, 其产生原因如下: (1) 计划错误或不完备的计划步骤; (2) 计划管理不善; (3) 组织无明确目标; (4) 最高层未充分支持对服务质量的规划。

即使在消费者期望的信息充分和正确的情况下, 如果最高管理层没有保证服务质量的实现, 质量标准的实施计划也会失败。改进措施自然是改变优先权的排列, 在体育服务竞争中, 消费者感知的服务质量是成功的关键, 因此体育服务业管理层在议事日程上把对体育服务质量承诺放在优先位置是十分必要的。

(三) 服务传送差距 (C)

这一差距是指体育服务在提供或传递过程中未达到质量说明的标准程度, 这是因为:

(1) 标准过于复杂或过于僵硬、死板; (2) 员工对标准有不同意见, 例如一流服务质量可以有不同的行为; (3) 标准与现有的企业文化不一致; (4) 服务生产管理混乱; (5) 内部营销不充分或根本不开展内部营销; (6) 技术和系统没有按照标准为工作提供便利。

引起这一差距的原因可粗略分为三类:管理和监督;职员对标准规则的认识和对消费者需要的认识;缺少生产系统和技术的支持。

(四) 营销沟通的差距 (D)

这一差距指营销沟通行为所作出的承诺与实际提供的服务不一致。产生的原因是:

(1) 营销沟通计划与服务生产没有统一; (2) 传统的市场营销与体育服务生产之间缺乏协作; (3) 营销沟通提出一些标准, 但组织却不能按照这些标准完成工作; (4) 有故意夸大其词, 承诺太多的倾向。

引起这一差距的原因可分为两类:一是外部营销沟通的计划与执行没有和体育服务生产同一起来;二是在广告等营销沟通过程中往往存在承诺过多的倾向。在第一种情况下, 改进措施是建立一种使外部营销沟通活动的计划和执行与体育服务生产统一起来的制度。在第二种情况下, 只能通过完善营销沟通的计划加以解决, 措施是更加完善的计划程序及严密的管理监督。

(五) 可感知服务质量差距 (E)

这一差距指感知或经历的服务与期望的服务不一样, 它会导致以下后果:

(1) 消极的质量评价; (2) 口碑不佳; (3) 对公司形象的消极影响; (4) 丧失业务。

这个差距是与前面的几个差距的和密切相关的。

三、体育服务质量评价结果分析与管理

从体育消费者角度看, 体育服务质量的评价结果有三种情况:第一, 企业提供的服务超出了消费者理想的服务期望, 消费者感到愉悦;第二, 企业所提供的服务正好落在消费者的服务容忍区域内, 消费者感到满意;第三, 为消费者提供的服务未达到消费者最低服务要求, 消费者感到不满意, 便会发生退出服务、抱怨等一系列行为。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重点管理:

(一) 消费者关系建立与忠诚度培养

对于愉悦的体育消费者, 企业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如何保持消费者愉悦状态, 维系与消费者的关系, 并进而提升消费者的忠诚度。

(二) 容忍区域界定及管理

对于满意的体育消费者, 企业要充分考虑服务成本, 利用消费者在容忍区域内对质量提升反应不敏感的特点, 充分利用消费者的耐心, 减少消费者维系投入, 同时还要保持消费者满意率不变。

(三) 消费者抱怨管理与服务补救

对于不满意的体育消费者, 企业要面临的是了解消费者抱怨行为的影响因素, 格罗鲁斯在其著作《服务管理与营销》中将服务补救定义为一种管理过程, 它首先是发现服务失误, 分析失误原因, 其次对服务失误进行评估, 最后对顾客的不满和抱怨采取补救性的措施, 以重新建立起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有效的服务补救要求企业做好以下工作: (1) 正确认识顾客的抱怨; (2) 建立畅通的顾客投诉渠道, 记录和追踪顾客的反馈信息, 及时发现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 (3) 把握好服务补救的时机, 快速行动, 及时让顾客知晓企业做了哪些努力来解决顾客的投诉; (4) 授予一线服务人员一定的权力, 以使其能在第一时间实施服务补救; (5) 从顾客的抱怨和企业服务补救的过程当中吸取教训, 改进企业的服务质量, 避免相同问题再次发生。

随着体育服务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增大。而优质的体育服务质量更成为体育服务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利用体育服务质量差距模型, 企业可以清楚地了解体育服务质量的产生过程, 也可以快速地发现服务缺陷产生的根源并进行及时的补救, 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水平,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摘要:体育服务业是构成体育产业的重要经济单位, 在西方发达国家, 体育服务业已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和综合分析等方法对体育服务质量的评估与管理进行了初步研究, 并提出了一些有待研究的方向, 旨在提高体育服务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体育服务业,服务质量,评估,管理

参考文献

[1]A.佩恩著, 郑薇译.服务营销[M].中信出版社, 西蒙与舒斯特国际出版社, 1998.

[2]韦福祥著.服务质量评价与管理.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5.

[3]刘新燕著.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4]Christine Williams, John Buswell著.旅游与休闲业服务质量管理.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

[5]崔立新著.服务质量评价模型.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3.

体育服务业 第2篇

一、体育健身娱乐服务企业的经营模式

(一)现代企业经营模式

作樘逵产业关键组成部分的体育健身娱乐服务业是第三产业的类型,在经营中有着现代企业制度的特点,也就是科学管理、政企分开、权责清晰、产权明确,且跟现代企业的管理机制、组织机制、产权机制相符合。为此,现代企业经营模式跟体育健身娱乐服务业相适应。

1.现代企业经营模式的特点。现代企业经营模式能够实现资金的迅速集中;实现现代化的管理手段、管理方式、管理人才、管理组织;提高资金的应用效益;分开政企职责;避免短期经营现象。

2.现代企业经营模式的范围特点和应用对象。体育健身娱乐服务业应用现代企业经营模式,以所有制形式来讲,通常是私营、合资、集体、国有;以经营项目来讲,主要是全面经营多种项目,大部分都是一些综合健身场所;以资金的来源来讲,大部分是使用外资、银行贷款、财政拨款、股份融资;以资金的投入多少来讲,一般是至少1 000万元投资的高级健身娱乐企业。

(二)社区经营模式

基于进一步改革的影响下,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得以改善,体育的运行机制与体系也出现了改变,而社区体育就是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一种新的体育活动方式,社区体育有助于人们文化生活的丰富,也是提高群众身体素质与生活水平的关键方面。

1.社区经营模式的特点。给社区群众的体育健身娱乐创设了一种家庭式的平台,使人们群众不出远门就能够进行体育健身娱乐活动,这不但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实现了多样化的需求,而且经营模式不需要较高的时间、资金、地域限制条件,以及能够实现灵活的经营。

2.社区经营模式的范围特点和应用对象。应用社区经营模式的体育健身娱乐服务企业通常都是私营、个人、集体;以经营项目来讲,大部分是经营多种项目;以资金来源来讲,大部分是个人投资、股份融资、银行贷款;以投入资金的多少来讲,多是100万以下投资的低体育健身娱乐服务企业。

(三)多元化和连锁化经营模式

多元化和连锁化经营模式指的是在零售商业应用现代化的工业大生产,从而使商业活动的一致性、专业性、标准性实现,最终实现规模化的效益。多元化和连锁化的经营模式是国内服务业、餐饮业、零售业广泛应用的一种组织方式与经营形式,具备非常大的活力和生机。

1.多元化和连锁化经营模式的特点。多元化和连锁化经营模式能够使共同的利益、共享的资源、共谋的经营、市场共识等形成,从而互补资产优势,实现消费者需求的多样性。并且,分店能够借助总店的商誉实现自我形象的迅速提升,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最终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

2.多元化和连锁化经营模式的范围特点和应用对象。应用多元化和连锁化经营模式的体育健身娱乐企业当中,以所有制形式来讲,通常是私营、中外合资、国有;以经营项目来讲,通常是多项目全面性经营,也涵盖一些单一化的经营项目;以资金的来源来讲,大部分是使用外资、银行贷款、财政拨款、股份融资;以投入资金的多少来讲,一般是至少500万元投资的中高档健身娱乐企业。

(四)会员制俱乐部经营模式

不少国家都应用形成于19世纪英国的体育俱乐部体制,因而变成了一种基本的体育组织方式。基于体育职业化与世界化的影响下,俱乐部制由欧洲向美洲传播,其经营模式与性质出现了非常大的改变:运动员身份从业余向专业转变;从传统的非营利向营利转变;从参与娱乐向竞赛水平的提升转变;从贵族向百姓转变。

1.会员制俱乐部经营模式的特点。会员制俱乐部经营模式的特点是:俱乐部的会员能够自发地组织起来,具备一直的健身目标,以及遵守俱乐部的规制。并且,会员能够向俱乐部提出自身的建议或者是观点,进而使一种团体的气氛形成,实现消费者群的稳定化,这使俱乐部的经营风险大大地降低。

2.会员制俱乐部经营模式的范围特点和应用对象。应用会员制俱乐部经营模式的体育健身娱乐服务企业,以所有制形式来讲,通常都是私营、合资、个体、集体;以经营项目来讲,大部分是多项目全面经营或者是单一项目经营的体育健身娱乐服务企业;以资金来源来讲,大部分是使用外资、集体筹资、股份融资、银行贷款;以投入的资金多少来讲,多是100万~500万元投资的中档健身娱乐服务企业。

二、体育健身娱乐服务业的效益评价

(一)体育健身娱乐服务业的经济效益评价

事实上,现代企业经营模式的体育健身娱乐服务业能够实现年利润2 000万元以上;多元化和连锁化经营模式的体育健身娱乐服务企业能够实现年利润1 000万元以上;会员制俱乐部经营模式的体育健身娱乐服务业能够实现年利润500万元以上;而社区经营模式的体育健身娱乐服务企业的年利润一般在500万元以下。鉴于此,相比较于社区经营服务模式、多元化和连锁化经营模式、会员制俱乐部模式,现代企业经营模式作为主导的健身娱乐服务企业能够实现更大绝对值的年利润,因而其经济效益最为理想。这是因为现代企业经营模式的体育健身娱乐服务企业是大型化的企业,投入的资金多,以及大部分是合资企业,通过现代化的`企业经营模式开展科学的管理和经营,无论是在物力、财力,还是在人力上,都能够实现最大化的效益。并且,其收费都是高标准,跟高收入人群的消费水平相符合,再者,消费人群拥有绝对的数量,因此能够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相比较于现代企业经营模式、多元化和连锁化经营模式、会员制俱乐部经营模式,社区经营模式作为主导的健身娱乐服务企业的年利润是最小的绝对值,因而经济效益最小。这是由于社区经营模式的体育健身娱乐服务企业是中小型的企业模式,投入的资金数量少,大部分是个体企业和私营企业,收费的标准比较低,可以实现中低收入人群的消费需要。企业跟社区相靠近,大多针对社区喜欢体育健身娱乐的人群,因此拥有的消费者绝对数量比较少一些,最终只能实现比较低的经济效益。而以会员制俱乐部经营模式以及多元化和连锁化经营模式的健身娱乐服务企业经济效益居中。这是由于这种类型的体育健身娱乐服务企业是大中型的企业,投入的资金数量比较少,大部分是合资企业、私营企业、集体企业。通常能够结合市场的要求对经营模式进行灵活的选择,可以实现各种层次消费人群的需要,收费居中,拥有的消费者数量也是居中。鉴于此,其实现的经济效益会高于社区经营模式而低于现代企业经营模式。

应当明确的是,以上几种健身娱乐服务企业的经营模式是当今较为适用与先进的经验模式,在经营活动当中,这几种经营模式之间联系密切,能够配合应用。如以现代企业经营模式作为主导的大型健身娱乐服务企业,能够应用会员制俱乐部经营模式以及多元化和连i化经营模式;而中小型的健身娱乐服务企业能够以社区经营模式作为主导,并且应用多元化和连锁化经营模式以及会员制俱乐部经营模式。总之,只有科学地搭配这几种经营模式,实现应用的全面性和系统化,才可以实现最为理想的经济效益。

(二)体育健身娱乐服务企业的社会效益评价

以现代企业经营模式作为主导的健身娱乐企业的消费者满意度、消费人群数、从业者、经营项目的平均值要高于其他几种经营模式的体育健身娱乐服务企业;社区经营模式作为主导的健身娱乐服务企业的消费者满意度、消费人群数、从业者、经营项目的平均值要显著地低于其他几种经营模式的体育健身娱乐服务企业;以会员制俱乐部以及多元化和连锁化经营模式为主导的健身娱乐服务企业的消费者满意度、消费人群数、从业者、经营项目的平均值是居中。

以现代企业经营模式作为主导的健身娱乐企业基本上都是一些大规模的企业,投入的资金量多,设计的经营项目也非常多,可以满足消费人群的多样化需要,因为具备绝对数量的消费者,以及其服务水平高和服务环境好,所以消费人群的满意程度非常之高。并且,其需要比较多的从业者,能够让更多的人群就业,从而使社会的就业压力缓解,能够明确的是现代企业经营模式有着显著的社会效益。以社区经营模式作为主导的健身娱乐服务企业,大致上都是一些小规模的企业,设置的经营项目少、占地面积少、投入的资金量少,可以灵活和方便地为社区消费人群的体育健身娱乐活动服务,因此受到社区居民的青睐。然而,因为国内社区居民的体育健身娱乐消费观念比较差,再者,这种类型的体育健身娱乐服务企业仅仅针对青睐体育健身娱乐的居民,所以消费人群的数量不多。能够明确的是,社区经营模式的体育健身娱乐服务企业未曾体现自身的功能,最终难以实现显著的社会效益。

以会员制俱乐部经营模式以及多元化和连锁化经营模式作为主导的体育健身娱乐服务企业的经验方式比较灵活、设置的经营项目比较多、投入的资金适中。由于企业规模的不同,要求的从业者数量也存在差异性。然而,其处于以上两种经营模式间。能够划分其消费标准为各种档次,其跟各种层次的消费者的需要都相符合,因此其拥有比较多的消费人群,能够实现比较理想的社会效益。

三、结语

综上所述,以上体育健身娱乐服务企业的几种经营模式都具备自身的特点,而在实际经营当中,能够以某个经营模式作为主导,辅以应用其他的经营模式。总之,针对体育健身娱乐服务企业而言,应当结合消费者的需要以及实际现状,探究适宜自身的最为理想的组合式的经营模式,从而实现最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 路云亭.从语言暴力到精神重构――中国男篮“8・9事件”的媒体话语解读[J].体育与科学,2014,(1).

[2] 张春和.体育学科研究方法的多元融合及关系辨析――基于还原论与复杂论[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4,(5).

体育服务业 第3篇

关键词:体育服务业;质量;模糊评价;预警

中图分类号:G80-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6)03-0012-07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latest promulgated "National Sports Industry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and taking China's 21 provincial capital cities as samples, a two-dimension fuzzy evaluation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support quality and customer perceived quality is established for sports services and then a multivariate quality control warning is implemented based on the evaluation results.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was made on the fuzzy evaluation results by using elliptical quality control chart and the statistical indicators give "Normal", "Alert", "Warning" three-tier warning system via confidence interval. Finally, some outlier sample data are used to implement empirical evaluation and complete classification of statistical indicators and early warning system design. Based on the warning resul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orts service expectation and service effect is discussed.

Key words: sports services; quality; fuzzy evaluation; warning

体育服务业以提供体育服务产品及人力劳务资源为主要特征,是体育产业的主体成分,其发展程度直接关系体育产业体系结构与发展水平,是体育产业市场化的必然途径和发展方向[1]。我国体育服务业具有高度关联特征,发展涉及行业自身及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互动过程[2],且服务提供过程具有即时性、多元化特征[3],行业分类范畴长期无法准确界定,具有统计意义的质量评价及预警控制难以实施。

2015年9月,《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国家统计局[2015]17号令,简称《分类》)颁布,将反映我国体育活动特点和实际发展现状的相关下游产业、新兴产业正式纳入国家统计分类体系,标志着体育服务业统计范围的界定及体育服务业调查制度的正式建立。《分类》为体育服务业提供精确可靠的计量保障,从统计学角度研究体育服务业质量变得可行。本研究将以《分类》作为研究基础,建立模糊评价机制,完成多元化预警体系建立,完善行业评价监督,加速实现行业标准化,为体育服务业发展寻求最优化路径(most optimal path,MOP)提供技术支持。

1 理论背景

体育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国内多年保持着较高的研究热度。《体育及相关产业分类》(2008年试行)发布前,已有学者意识到建立行业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但受制于前期研究成果与体育经济发展水平,关于体育服务业质量评价的研究多涉及行业发展政策[4]、行业配套及发展模式[5]、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建立[6]等理论框架探索方面。近年学术文献关于体育服务业质量评价与产业发展的研究多受《体育及相关产业分类》概念及分类界定的影响,研究成果一方面表现出更显著的层次性,如关于体育服务产品内涵与特征的阐释[7]、体育服务业定价策略及依据[8]、区域产业结构创新[9]等产品、服务、组织等分层结构的研究;另一方面表现出更深入的专业性,如体育服务业与税收政策调整关联度[10]、“营改增”税变匡算对体育服务业产生的影响[11]、产业价值链促进体育服务业升级机制[12]、定价策略与依据[8]等体育服务业结合税收、经济、营销策略等角度的研究。依靠大量数据资料及信息分析,理论、实证研究均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体育服务业作为客观存在的经济、社会现象,依据自身发展状态揭示其发展自然规律、获取科学质量评价的自由探索式“基础研究”较为缺乏,对海量信息的数据挖掘及分析综合能力较弱,研究问题局限于“原因”和“结果”,关系服务质量稳定过程的监督、预警无法实施。

2 研究设计

研究目的是确定《分类》界定的体育服务业统计指标评价机制以及建立灵敏的预警体系以预知服务质量存在问题,因此研究涉及“评价”与“预警”两个环节。其中,“预警”是结果和目的,“评价”是计量与前提。

2.1 模糊评价机制

模糊评价理论由美国查德(L.A.Zadeh)教授提出,是一种基于数学模糊集合(fuzzy sets)概念的综合评定方法,依据数学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对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事物或对象做出总体的描述,常用于具有某一潜在属性的数据集评价[13]。体育服务业存在较多不确定性问题,模糊评价的目的是将这些问题量化并得出具体结果。因此,体育服务业质量内容决定了模糊评价机制。

2.1.1 评价要素

结合《分类》,体育服务业质量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基本结构包括如下各类要素:1)评价因素集合(G),包括服务项目评议的具体内容,如价格、规范、参数等各种类别统计指标;2)评价因素具体统计数值(Gv),是评价因素的基本属性;3)评价等级尺度(V),衡量评价因素优劣程度,一般依据情境设定度量范围,评委集体得出的评价等级尺度以等级期望值(EV)表示,(EV)=全体评委成员的评价值之和/评委人数;4)权重(W),所有评价因素各自权重系数的集合,目的是确定各因素评价因素的地位和重要程度,表现为N*1列向量(N为指标数量);5)加权评价期望值(Epw),指在权重矩阵作用下的评价均值;6)综合评定值(S),同级别的评价因素在权重矩阵作用下的评价均值(Epw)之和。

2.1.2 评价模型

依据服务质量评价理论,体育服务业质量主要由两部分组成:顾客感知质量(CPQ)和组织支持质量(OSQ)[1]。其中,顾客感知质量表现为顾客的体育需求、期望、向往等情感因素支配下对体育服务的感知质量;组织支持质量指体育服务组织具备的场馆、人员、场地、器材、环境等客观条件下拥有的服务能力和水平。顾客感知质量应以体育场馆、场所的记录访谈与问卷调查为主;组织支持质量除了通过访谈与调查,体育服务提供单位客观统计数据也可以作为参考依据。评价模型设计如图1。

2.2 预警体系

2.2.1 置信域确定

组织支持质量及顾客感知质量共同构成体育服务业质量评价内容,模糊评价结果最终表现为场馆、人员、顾客满意调查结果等多个变量的高维度数据。《分类》将体育服务业划分为多个层次,各类别均以唯一数字编码表示,因此各变量之间视为相互独立。若所有的评价指标均具有独立性,依据该原理,如果p维数据(模糊综合评价结果,此处为2维)服从正态分布,其评价结果μ的100(1-α)%置信域是一椭圆,它由满足以下公式的μ的集合所构成:

3 评价指标及样本检验

3.1 评价指标界定

依据《分类》及细则,将体育服务业质量顾客感知质量界定为体育休闲活动、场馆服务、中介服务、传媒与信息、培训与教育、体育用品销售、代理与出租、其他相关服务7个主要类别;组织支持质量界定为体育管理活动、竞赛表演活动、体育用品及产品制造、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四个主要类别(如表1)。

3.2 研究样本

研究样本选取考虑操作可行性、区域代表性及地域发展均衡性原则,以副省级、地市级省会城市(不包括政治、文化中心北京及经济中心上海)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具体包括全国东部、南部、北部、中部省会城市共21个。依据2015年城市等级名单,其中仅广东为“一线”城市,其他城市等级基本均衡,最终样本确定如表2。

3.3 数据搜集与预处理

顾客感知质量获得主要通过发放问卷方式进行,发放时间2015年中至2016年初。对调查城市进行均等发放,共发放问卷4 000份,最终有效3 648份。对问卷汇总及信度、效度检验,计算出克隆巴赫α系数0.8 910,具有较高信度,问卷结构设计具有合理性。对问卷设计1~18题相关系数矩阵计算特征值,其中>1个数为7个,累计贡献率为84.508%,因此认为调查设计具有较科学的结构效度。

组织支持质量涉及定性的调查、访谈结果及定量的统计数据。定性材料搜集主要通过实地访谈、各地市文体网站、互联网数据检索获得。定量材料主要查阅2014-2015年相关统计文献,统计数据多为2014年,部分数据空缺数据由2013年替代。其中,体育竞赛表演服务来源于《中国社会统计年鉴》;体育管理服务、体育场馆服务数据来源于《中国基本单位统计年鉴》;体育科研与信息服务数据来源于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2015年);体育培训与教育服务来源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体育彩票、体育金融服务数据来源于中国财政部《中国彩票年鉴》。

4 结果与分析

4.1 评价

依据评价指标界定,体育服务业质量评价分为顾客感知质量(CPQ)和组织支持质量(OSQ)两个类别,因此评价结果表现为一组二维向量。首先,以郑州市体育服务业质量评价为例,对其中顾客感知质量实施模糊评价计量,过程如下:

1)评价集合:顾客感知质量评价因素评价集合G是顾客在体验服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条件,这些条件构成若干个互不相交的因素子集G:G={G1,G2…,Gn},研究共涉及18个统计指标,对应的n值为18。

2)评价等级尺度:问卷设计顾客感知尺度采用9级满意度评价,程度从最不满意到最满意,即V={V1,V2,…,V9},其中V5为居中情绪。对于评价集V的赋值,采用9分制,对应的满意程度从低到高分别赋值1- 9分。即U={U1,U2,…,U9}={1,2,3,4,5,6,7,8,9}。

3)权重:首先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W2。应用德尔菲法,综合数据资料、专家意见,以Saaty1-5标度对各个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判断,得出评价指标两两对的比判别矩阵A:

4.2 预警

4.2.1 置信域

置信域的计算结果通过椭圆质量控制图表示。样本城市的体育服务业质量模糊评价结果表现为一组二维正态分布数据,当α取值为0.05时,依据式(1),绘出所有21个研究样本体育服务业质量95%置信椭圆质量控制图,如图2:

图2表明,组织支持质量(OSQ)评价结果总体高于顾客感知质量(CPQ)评价,与组织支持质量表现出正相关关系,但关系较弱(椭圆长、短半轴差距不显著,实际R=0.101),结果具有较高的独立性,表明模糊评价设计过程合理。绝大多数样本城市体育服务质量位于95%椭圆控制图内,且分布较为均匀,各城市体育服务业顾客感知质量及组织支持质量相对表现均衡,符合服务行业城市化空间依赖的特点。控制图中,较多城市评价结果表现出丛聚特征,大约半数样本城市的CPQ与OSQ表现出较强的线性关系,表明多数情况下,体育服务业组织质量的提升对于顾客感知质量的提升存在直接促进作用。椭圆质量控制图左下方出现一个失控的样本城市(兰州市),反映该城市体育服务质量的CPQ及OSQ相对其他城市均位于相对滞后的水平。

4.2.2 预警区间

当椭圆质量控制图发出某个数据或者控制域外的信号时(此处为兰州,设为xj),就应该进一步确定哪些变量对此负责,确定指标预警区间及警报严重程度。依据失控样本(xj)落入的预警区间得出警情,如果失控样本xj的第k个指标xjk不落在构成的置信区间内,则对第k个变量发出警告。

研究选取的评价值测量区间是[0 9],最低0分,最高不超过9分,因此预警总体区间设定为0~9,分值越高越理想。构造评价值均值分量μ i,i=29的95%联合T2置信区间为正常与严重警告界限,则高于正常界限的区间可以认为处于无警状态、低于严重警告界限的区间可以视作警告状态。依据式(2),依次选择体育服务业质量CPQ、OSQ的具体统计指标进行计算,得出体育服务业正常状态的T2预警区间,最终确定健身服务业质量预警模型无警、轻警、重警三类警告区间(结果如表5)。

4.2.3 预警控制图

将椭圆控制图之外的指标评价值对照预警控制域,确定预警状态。以兰州市体育休闲健身活动a11指标为例,依据该项指标模糊评价,数值为5.64,处于预警度量区间的“轻警”范围,因此预警状态为“轻警”状态,以图标表示。同理得出该市体育服务业其他统计指标的预警状态,确定各类别指标预警状态如表6所示。

预警结果显示,位于椭圆质量控制图以外的样本(兰州市体育服务质量)少数指标处于无警情状态,具体包括体育活动策划服务(a32),体育教育(a52),关于体育战略规划、竞技体育、全民健身等体育管理活动(b13),非职业体育竞赛表演活动(b22),体育器械及配件制造(b33)5个指标,这类统计指标处于优势地位,应继续保持常态投入,防止发展停滞或落后。处于轻警、重警状态的评价指标 ,分别占总体评价的37.93%、44.83%,多数集中在体育健身休闲活动、体育场馆服务、体育传媒与信息服务、体育用品销售代理与出租、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等方面。这些服务行业(项目)处于相对落后或完全落后状态,应引起重视,发挥服务制度、产业结构、税收政策等调节作用,激励这类欠发展服务项目加速、持续发展。

4.3 讨论

预警状态反映出异常指标无警情比率(17.24%)远低于正常与警告状态比率(82.76%),验证了模糊评价结果的科学性。服务预期相关的策划及规划类(体育教育指标视为强制教育规划)指标评价结果占无警情指标的60%,但与服务效果相关的绝大多数指标则处于轻警、重警状态。这一现状表明体育服务业滞后地区的服务预期与服务效果存在偏差,且这种偏差呈负趋势,即服务效果低于服务预期。作为体育服务提供者,政府、社会组织为追求高质量的服务效果或顾客满意水平提出完善的服务理念;作为接受体育服务的群众,则会依据掌握的信息形成预期的服务质量评价,并在服务结束后形成最终的效果评价。体育服务的提供者与服务受众立场不同,对服务预期的理解却较为接近,因此得出较高的评价分值。但服务效果具有客观性,如果与服务预期存在较大差距,则不论是顾客感知质量或组织支持质量均得出较低评价。另外,服务质量在实际传递的过程中也存在耗损。服务主体会依据市场期望建立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会出现环境、顾客、市场、政策等方面的影响,传递到服务接受者层面,会与顾客期望的服务产生偏差。

5 结论与展望

体育服务业质量模糊评价及预警模型是在《分类》统计指标界定的前提下,以统计学方法实现评价过程及预警结果的理论模型。其设计思想是先对复杂的评估对象(体育服务业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将“定性”的顾客感知质量及组织支持质量通过数学模型“定量”转化,最终实现“定性”的预警结论。质量控制过程综合了有关体育服务的各类信息,通过权重矩阵运算得出全面综合的结论,避免了“主成分”“多元回归”等传统损失评价方式的缺陷,为精确界定预警界限提供了有力支撑。

现实复杂性决定了统计模型只能以结果与伴随概率结合的方式解决问题。限于调查条件与样本数量,确定的预警区间只适用于模型中的省会城市,评价其他城市精确度会降低,但随着《分类》的推行及统计数据的完善,用模糊数学建立的预警区间将更为精确,适用于更多城市体育服务业质量预警。建立模糊评价的重要环节,权重矩阵建立主要依赖德尔菲法专家的主观判断,实为“定性”转“定量”的过程,专家的知识体系及专业水平直接影响评价的客观性、科学性。后续工作需结合更多实践经验,进一步修订与完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黄希发,郑应韵,张彦群,等.体育服务业标准化体系中合格评定体系研究[J].体育科学,2013,33(7):3-11.

[2]国家统计局,国家体育总局.《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 国统局令[2015]17号 [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tjbz/201509/t20150928_1250512.html

[3]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EB/OL].http://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10/20/content_9152.htm

[4]宋永平.我国体育服务业的现状与发展政策[J].体育与科学,2004, 25(6): 50-52.

[5]方春妮,黄海燕,莫再美,等.基于产业集群的我国体育服务业发展模式[J].2007,31(4):28-33.

[6]杨铁黎.关于建立我国体育服务业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ISO9000在体育服务质量管理中的运用[J].体育科学,2005,25(2): 21-25.

[7]郑和明.基于市场营销学视角的体育服务产品内涵与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39(5):28-31.

[8]刘征.我国体育服务业定价依据及其策略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31(2): 42-45.

[9]杜江,董传升,张贵敏.基于大学体育赛事的区域体育产业结构创新优化——以第十二届全运会为例[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4,33(2):37-41.

[10]杨京钟,郑志强.体育服务业与税收政策调整的关联度[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4,31(1): 31-35.

[11]漆亮亮,康冰.“营改增”对体育服务业的影响:税变匡算与对策建议[J].体育科学,2014,34(9):17-22.

[12]李晶.产业价值链视角下体育产业升级机制研究——以苏南地区为例[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41(4):19-23.

[13]吴斌.基于模糊数学模型的节目满意度综合评价法[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9(2):128-132.

体育服务业 第4篇

1 O2O与体育产业

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这一文件发布后, 中国体育产业已经快速跑进黄金时代的快车道, 不论是国家、地方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都抓紧涉足体育产业, 预计在2025年, 我国体育产业总产值将达到5万亿元人民币, 以北京市为例, 预计到2025年, 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3 000亿元, 实现增加值500亿元左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达到50%以上。在这体育产业增长的背后, 运用互联网电子商务O2O模式, 犹如打入了一针强心剂, 将使体育产业布局更加地完善, 增加更多的体育消费人口, 促进体育产业进一步升级。

1.1 O2O的概念

作为电子商务模式一种, O2O概念的出现 (Online To Offline) , 最早起源于美国, 在2010年8月份由AlexRampell提出, 是通过对线上 (互联网平台) 与线下 (实体店) 的结合, 充分整合社会闲置资源, 能够以最快速、最便捷、最经济的方式, 让消费者享受到高质量的生活, 改变人们的生过方式。

1.2 互联网体育

在互联网领域最重要的就是流量, 这是完全的线上活动, 体育活动是线下, 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 因此, 在互联网体育领域中需要流量与资金的结合。而且互联网体育O2O模式核心在于, 借助各种移动智能终端, 在线发布商家信息, 通过活动和内容来吸引消费者, 消费者再到实体店来体验服务和产品, 快速地积累消费群体和大量的运营商。在享受数字化经济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 O2O体育服务产业将最大限度提升用户体验, 在无形中进行商业服务的再推广、用户的再积累, 形成商业服务的良性循环链, 这就对线下体验提出更高的要求。如, 潮流娱乐运动平台——潮玩, 将线下各种体育场馆信息整合到平台, 包括:卡丁车、搏击、马术等11个运动项目, 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的需求。

2 体育O2O模式

2.1 轻模式

现在电子商务领域大多数都是“轻模式”的经营理念, 简单讲就是只提供互联网交易平台, 所有的产品、服务、售后等, 都由各个独立的商家来完成, 最典型、最成功的模式就是阿里巴巴。轻模式的优点在于网络流量大、服务内容多、整合闲置资源能力强, 如, 有名的打车软件Uber (优步) ——全球即时用车软件, 现已覆盖全球55个国家, 300多个城市, 自己却没有一辆经营车辆, 这充分体现了轻模式控制边际成本找到用户的优点。

2.2 重模式

重模式相对于轻模式, 就是提供平台、场馆、教练、售后、咨询等所有环节, 全部由自己来完成, 电子商务以京东为例。选用重模式, 就是巨额资金投入, 对服务链条每一个环节, 做到严格的把关, 打造全方位、人性化的服务体验, 靠优质的用户体验来赢得市场, 在这里, 体验运动大于本身, 人们在运动之余还能获得优质的服务体验。

3 选择重模式的原因

3.1 服务差异化

轻模式最大的优势就是整合闲置资源, 但是易于复制, 内容大同小异, 这就造成了各个平台同质化严重, 仅仅是靠投放广告收取一些年费, 优惠补贴力度来增加用户量, 这种用户忠诚度低, 往往因为几张优惠券而倒戈, 从O2O的“百团大战”就可以得出这一教训, 这就要求互联网体育平台选择渠道下沉, 线上与线下的协同互动、相互彰显, 增加服务选择, 产生服务差异化, 通过差异化获取更多忠诚度高的消费群体。以“羽球生活”为例, 成立于2014年, 并很快完成天使轮签约, 成为羽毛球APP类的第一家成功融资的项目, APP主要形成包括社交、球会、球馆、教练的完整生态圈, 通过线下体验场景和线上增值服务的结合, 到目前为止已有几十万的客户群体。

3.2 去中介化

根据不同的经营模式, O2O可以分为3种:广场模式、代理模式、商务模式。前两者主要赢利渠道是收取广告费和佣金分成, 在本质上还仅仅停留在最简单的合作。以健身教练和健身场馆的关系为例, 前者对后者是完全的依附关系, 消费者想要获得服务, 必需通过体育场馆, 这样需要消费者付出了更多地服务费, 消费者的问题还要去线下解决。同时, 我国体育场馆现在还处于卖方市场, 体育场地资源紧缺, 据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我国有3亿人口经常参与体育锻炼, 200万所体育场馆,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有1.46 m2,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消费者参与体育运动的满意度, 导致消费者忠诚度降低和用户流失。企业可以更多地选择商务模式, 自建体育场馆和培训教练, 渠道下沉并做重, 整合行业资源, 这样消费者遇到问题无论在线上还是线下, 都能够很好地解决。以黄健翔“动吧体育”为例, 依托与斯内德的资源优势, 公司联合荷兰相关机构的青少年足球教师培训系统, 并请来荷兰青少年足球教练团队, 这就能够保证线上资源可靠性, 解决消费者的后顾之忧。

3.3 增加线上线下的交流

互联网传递信息的媒介是社交, 用户的口碑, 对推广产品起到重要的作用。O2O与B2C最大的区别在于库存是服务, 不论是餐饮、电影、体育、旅游等, 更倾向于服务性消费, 重模式在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 还能满足人们社交化的需要, 建立社交化垂直营销, 并加入个性化需求和社会化元素, 平台与用户的交流加深, 更加注重内容营销, 增加客户粘性。满足用户服务需求是体育O2O的增值所在, 具有本地化性质的商业运营网点打通双向信息传递, 重模式能够带来更好的标准化服务模式, 将成为O2O的重要支撑。以星巴克为例, 运用互联网平台的网站、社区、社交, 本土企业更多的是通过微信公众号等进行效信息传递, 这在服务用户的同时, 已经对品牌进行了有力的推广。

摘要: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今天, “互联网+体育”这一概念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并由此而产生新型的互联网体育服务公司, 这理应为人们生活带来方便、快捷与舒适。但是在运营的过程中往往不如人意, 出现服务低下等问题。深入探究“互联网+”与传统体育产业的现有模式, 并指出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弊端, 以期录找有效地解决途径和进一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O2O,体育,发展模式,选择重模式的原因

参考文献

[1]孙爱华.京东商城走上物流“重模式”之路的探讨[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2015 (2) :88-90.

[2]蒋涛.重模式之战[J].创业家, 2015 (3) :31-32.

[3]王铁军.一亩田:不像电商的重模式电商[J].农经, 2015 (9) :66-69.

[4]申树明.走向轻模式管理[J].企业管理, 2011 (3) :73-76.

[5]马穿卿.电子商务大环境下体育营销模式发展的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 2014.

[6]董伦红.我国体育电子商务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5 (1) :32-34.

浅说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 第5篇

杨晨曦

所谓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即政府将原本由自身或事业单位承担的公共服务职能转为向社会组织(本文中社会组织含企事业、社团等)购买,通过政府采购或者其他公开方式选择合适的社会组织,由其按照合同要求代为提供特定的公共服务,政府按照一定标准进行评估后支付服务费用。

大力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标志着新一届政府自我革命、转变职能、转变发展方式和培育市场主体之旅的开始,对惠及民生的公共服务,政府开启了由亲自操刀到以奖代补直至购买的艰难转变。政府可以从具体的繁杂的服务性事务中解脱出来,社会组织可以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政府在购买公共服务中的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既可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同时强化了对公共服务的监管,提高了公共服务的效益和效率,进而理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政府与社会组织各归其位,各展其能。

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为体育产业的大发展提供了无限机遇。日前公布的《安徽省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指导目录》六个大类均涉及体育产业项目,诸如在基本公共服务类中,社会组织可以提供体育基础设施及体育器材用品、体育培训、体育赛事活动、国民体质测试与指导等公共体育服务产品;在社会事务服务事项类,社会组织可以提供体育产业项目的策划与组织、绩效评价、信息化建设与维护等公共体育服务产品;在行业管理与协调事项类,社会组织可以提供体育产业政策研究与宣传、体育产业统计与分析等公共体育服务产品;在技术服务事项类,社会组织可以提供体育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及评估、体育经营场所安全检测等公共体育服务产品;在政府履职所需辅助性和技术性事务类,社会组织可以提供体育产业课题研究、体育产业重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培训、体育场馆物业管理等公共体育服务产品,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公共服务需求的扩展,需要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体育服务产品也将越来越多。

近年来,国内各级政府在探索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产品的过程中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如各级政府利用体彩公益金购置体育器材;马鞍山市政府各级财政出资设立体育健身器材维修基金、通过招标委托专门公司维修全市体育健身器材;芜湖县体育局以零租金对外承租游泳馆,并代为缴纳游泳馆的全部水电费,同时补贴承租人一定数额开放费,通过严格的合同约定要求,以每场3元的优惠价格对青少年开放;宣城市将部分单位和学校体育场馆免费向社会开放纳入首批政府购买服务目录,由政府实行定额补助;省体育局向省体育产业研究中心购买全省体育消费市场调查等课题研究。

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产品的道路是漫长而艰辛的,主要有两大问题必须解决,一是政府如何买到合适的公共体育服务产品?二是社会组织怎样才能提供合适的公共体育服务产品?

解决政府如何买到合适的公共体育服务产品的问题,要努力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即提高认识,加快职能转换,不甩包袱推责任,不紧抱权力资源不松手;改政府配餐为百姓点菜,合理的设置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产品目录,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修正;建立和完善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规划、政策和规则,加强包括绩效评估在内的监管;引导、培育市场主体,确保政府能够购买到合适的公共体育服务产品。

解决社会组织能够提供合适的公共体育服务产品问题,主要做好以下工作,即落实优惠支持政策,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体育服务领域,培育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支持社会组织加强人才培养,让专业的事有专业人做;指导帮助社会组织提高公共体育服务产品的种类和质量,提升服务水平,合理定价。

作为体育产业工作者,我认为一要加强学习,学政策,学经验;二要抢抓机遇,借助政府强力推进购买公共服务的良机,深入一线,了解社会需求,为社会组织提供公共体育服务产品目录;三要完善和落实政策,提高社会组织参与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积极性,引导社会组织提高公共体育服务产品质量。具体要做好全省体育企业名录库建设,为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提供更多的选择;争取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加快推进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改革创新和经营高危险性体育项目行政许可工作,加强体育健身网络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引导中介机构,更多地参与培育、推广品牌体育赛事活动和体育用品。

体育服务业 第6篇

一、体育科学知识是休闲体育服务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业务素质

对从事休闲体育服务工作的人员来说,要想做好本职工作,必须理解本职工作的性质,熟悉工作岗位,精通业务,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

休闲体育服务属于服务性工作,其性质具有服务行业的所有特征,但休闲体育服务人员的工作场地是体育场馆,服务对象是各类休闲体育活动的参加者,工作内容是为休闲体育活动提供服务。因此,休闲体育服务是一种

带有体育行业特点的服务性工作,服务人员所从事的工作既有服务工作性质,也含有体育工作性质。

二、具备体育科学知识是休闲体育工作者优质服务的条件

为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充分满足顾客参与休闲体育的需求,树立休闲体育服务行业的形象,提高经济效益,并促进其发展是休闲体育服务工作的目标。而能否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取决于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服务人员在具备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职业道德的前提下,是否具有基本的体育科学知识,与能否满足顾客的服务需求密切相关。

具有体育科学知识,熟悉所服务的休闲体育项目活动特点,精通休闲体育项目服务技能,才有可能在服务过程中提供较好的服务。不了解基本的体育科学知识,不熟悉所服务的休闲体育项目,就会在服务工作中说外行话,做违反休闲体育服务规律的事,不仅难以满足顾客休闲体育消费的需求,甚至有可能导致损害顾客的利益。

休闲体育服务工作人员掌握基本的体育科学知识,熟悉所提供服务的体育项目活动特点,具备提供服务的业务技能,是为进行休闲体育消费活动的顾客提供优质服务,充分满足其参与休闲体育活动需求的前提条件。

三、具备体育科学知识是休闲体育工作者科学服务的基础

为休闲体育活动提供科学的服务本身是优质服务的重要内容,所渭科学服务是指休闲体育服务工作人员为顾客所提供的服务应符合规律性的要求。

休闲体育活动同其他体育一样,是一项既具有社会属性又具有自然属性的活动。人们在实施休闲体育活动时,既应当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也应当遵循人体运动的科学规律。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是保证休闲体育活动的目的具有先进、积极、健康、向上的要求;遵循人体运动科学规律,是保证休闲体育活动者健康、安全的要求。

体育科学知识是人类研究社会体育现象,揭示体育本质、特征和发展、变化规律的结晶,是指导人们科学参与体育活动的理论基础。遵循体育科学规律、指导休闲体育参与者科学地进行活动,是休闲体育服务人员的服务内容和工作职责。

体育服务业 第7篇

一、体育服务业与服务质量的内涵

世界贸易组织统计和信息局于1995年7月17日公布服务贸易分类表,表中将“体育及其它娱乐服务”列为第10类, 即110项的“娱乐、文化与体育服务”。从此,体育产业在产业整体上作为第三产业, 服务业的本质属性被明确界定了。按照社会对体育的不同需求和提供体育需求的部门性质, 我国体育产业包含体育健身娱乐业、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教育培训业、体育无形资产经营业、体育咨询服务业、体育彩票业等。按类别归类, 这些内容又可被划分为第二产业的制造业 (体育用品制造业、体育场馆建筑业等) 和第三产业的服务业 (健身娱乐业、竞赛表演业、体育培训咨询业等) 。

改革开放后, 福建省经济的发展为其积累了相当雄厚的物资基础, 全省的综合实力稳步提高,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持续增长。据福建省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2年福建省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10.5%;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4.7%;城镇居民消费支出6631.74元, 增长10.3%, 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583.16元, 增长3.2%。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 国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也在发生巨大变化, 人们开始关注生活的质量。据不完全统计, 2002年福建省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43.4%和45.9%, 分别比上年降低0.7%和1.6%。城乡居民收入逐年增长, 不仅使人们生活消费支出连年增加, 而且有了一定剩余, 为人们体育消费奠定了经济基础。福建省体育产业市场规模逐渐扩大。福建省群众体育消费年人均支出总额为292.39元, 占全省城乡居民2002年人均用于娱乐、文化、教育方面的消费支出514.36元的56.85%。与之相比, 人均体育消费总额占人均文娱教育消费总支出的半数以上。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体育消费意识和体育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体育消费产品的多样化, 使人们在满足基本教育消费支出之后, 更多地将可支配收入投向以强身健体、愉悦心理、休闲娱乐为主要目的的体育消费之中。经济的增长带动了整个福建省城乡居民体育消费需求的迅速增长,这也为福建省体育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二、改进服务质量的提高是市场经济竞争的需要

随着服务经济社会的到来,“现代服务业”正在迅猛的以不可阻挡的洪流冲击着当今中国社会。改革开放和全民奥运序幕的拉开使得体育服务业在我国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与日俱增。福建省体育产业在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起步, 经过20余年的快速发展, 体育产业作为福建省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的形象已经树立。但福建省体育产业中的服务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从福建省体育产业内部结构发展现状可以看出, 以健身娱乐业、竞赛表演业为支撑点而形成的体育服务业, 作为福建体育产业的基础和支柱在整个体育产业中发展滞后, 就产业整体而言, 竞争力尚显得势单力薄。主要表现为, 体育市场中各类体育服务业实体规模化经营程度低, 管理水平不高, 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落后, 市场竞争力不强。虽然, 目前福建省的体育服务业市场已经有一定的规模, 省内现有各类从事健身娱乐、竞赛表演、体育中介等体育服务业的经营机构上千家, 但大部分集中在福州、厦门、泉州发展相对好的城市,且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数量很少,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组建和运作的则更少。绝大部分企业还处在小本经营、原始资本积累阶段。面对全球化、市场化竞争机制, 体育服务市场的国际性竞争必将进一步加剧。而竞争的关键取决于企业服务质量的高低,企业若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切实的改进服务质量、完善企业管理、提高竞争力,这也是体育服务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体育服务企业正或即将面临全球性竞争的新时代,体育产业市场的发展愈是成熟,一个体育服务企业的成功愈是要依靠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企业只有更多的关注服务质量,在经营中不断改进所提供的服务质量,这样才能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因此关注体育服务业的服务质量,提升体育服务业的整体、协调发展水平迫在眉睫。

三、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福建体育服务企业需要早些意识到,服务性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需要良好的服务和服务质量。企业只有更多的关注服务质量,才有可能不断的进步和发展,这是现代社会赋予体育服务业的内在表现形式。体育服务企业若想在竞争中求发展,自身服务质量必须不断提高。因此,关注并改进服务质量是福建体育服务企业的必经之路。

摘要:福建省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体育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同时也带动了全省人民体育消费需求的迅速增长, 然而, 福建体育服务业的经营理念、关注角度与现代服务企业的发展还相去甚远。

关键词:福建,体育服务业,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福建省统计局.福建省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中国统计信息网, 2003

[2]、卢元镇, 郭云鹏, 费琪, 等.体育产业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J].体育学刊, 2001 (1)

[3]、王德平, 任保莲.福建省群众体育消费需求调查及对体育市场发展的若干思考[J].体育科学, 2002

[4]、[美]克里斯蒂.格鲁诺斯著, 吴晓云, 冯伟雄译.服务市场营销管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8

体育服务业 第8篇

一、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区体育的必然性

(一) 高校具有社会服务职能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 高校的职能已经由最初的单一的教学功能, 发展到现今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功能, 社会服务功能日益重要。高校社会服务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 狭义的高校社会服务是指:高校在保证正常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活动前提下, 依托高校的教学、科研、人才和知识等资源优势, 向社会提供直接的、服务性的、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活动[1]。如今, 大学的社会地位和公众形象不仅取决于自身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水平, 而且更多地来源于大学对社会的贡献力和影响力。高校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 也会得到社会的承认, 自身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可以得到更多的资源支持, 进而改善学校的办学实力和科研水平, 形成高校与社会关系的良性循环。

(二) 有利于满足社区体育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国居民追求健康、休闲娱乐的意识不断增强, 对社区体育的需求越来越大, 社区却无法满足人们快速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绝大多数的城市社区缺少经费, 体育场地设施严重不足, 公益健身器械损毁严重, 得不到及时维修, 居民体育活动的场所基本上是公园、小区空地或是江畔湖边等非正规场所, 有些场所空气污染比较严重。

此外, 居民的体育运动知识贫乏, 在锻炼项目的选择、运动量的控制、练习的时间和锻炼后的保健与恢复等方面都缺乏指导, 因而身体锻炼随心所欲, 没有长远的锻炼计划, 缺乏科学性与持续性, 锻炼的效果不理想[2]。社区体育指导员的缺乏也严重制约着社区体育的发展。1998年我国约有10万社会体育指导员, 平均每2万多人拥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经过多年的努力, 我国现在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70多万人, 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但是仍然难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为了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 (2011—2015年) 》, 国家体育总局计划到2015年底, 我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 将增加到100万以上。城市达到每千人至少拥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高校体育大有可为。

(三) 提高高校体育资源利用率的必由之路

我国高校体育资源相对较为充裕, 全国现有850, 080个体育场地, 其中, 学校系统有558, 044个, 占总数的65.6%, 高校系统有28, 741个, 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3.4%[3]。高校还有一流的体育设施, 这些体育场地设施在保证学校日常体育教学、训练和师生课余活动之外, 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处于闲置状态, 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除了这些场地设施以外, 高校还拥有专业的体育教师队伍, 而他们很少参与到社区体育或是全民健身服务活动中。这些有形和无形的高校体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可见, 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会, 不仅能够缓解社区体育资源不足的难题, 又能够提高高校体育资源的利用率, 减少资源的浪费。

二、中医院校服务社区体育的可行性分析

(一) 独具特色的中医传统保健与养生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传统保健与养生历史悠久, 中医学将中庸、和谐等思想渗透于太极拳、太极剑、气功、武术等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中, 传统体育项目的锻炼是通过姿势的调整、的目的。目前, 各中医院校均结合自身特点, 形成了将中国传统保健与养生理论的内容与体育教学实践相结合, 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精选教学内容, 在体育课程中增加传统体育项目作为中医院校大学体育必修课或是选修课, 如太极拳、易筋经、八段锦等内容,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为了普及传统体育项目, 满足一些传统体育爱好者的需求, 学校还成立了武协、太极拳协会等, 不仅开展校内交流, 还有校际交流、国际交流, 在传统体育项目方面成绩斐然。中医传统保健与养生意识与社区体育目的的契合, 再加上多年来, 中医院校在传统保健养生体育项目的理论和实践的成果积累, 不仅为中医院校服务社区体育开辟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 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 中医传统保健运动形式深受群众欢迎

目前, 我国社区体育活动的参与者中, 中老年人不仅数量居多, 而且能够长期自觉坚持锻炼。在诸多的锻炼形式中, 传统保健体育运动项目由于其具有健身、保健、预防疾病, 对于某些疾病还有治疗或是康复功能, 且动作舒展、柔和, 可动可静, 尤其受到中老年人的青睐, 晨练中随处可见的简化太极拳、太极剑等项目吸引了为数众多的练习者, 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

(三) 中医院校拥有场馆设施、专业体育人员等资源

中医院校由于自身的办学特点, 具有较强的专业指向性, 招生群体特定, 学校规模有限, 所以, 和一些综合性大学比较而言, 中医院校体育场馆设施也十分有限。但是, 伴随着高等院校的发展, 为了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 目前, 各中医院校体育场馆设施有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作为高校体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院校的体育资源也应得到充分的利用, 为社区体育服务。中医院校拥有一定数量的体育场馆设施, 如室外场地: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运动场等;室内场馆:篮球馆、羽毛球馆、体操馆等, 硬件设施上种类较为齐全。此外, 还拥有大量的优秀体育人才, 体育教师不仅具有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 还具有开展体育竞赛、组织体育活动的丰富经验, 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体育基础, 能够把学到的体育技术、理论、健身理念运用到社区体育活动过程中, 有助于提高社区居民的体育素养。

三、中医院校服务社区体育的途径

(一) 实现场地设施资源与社区共享

和社区体育相比, 中医院校拥有正规且较为完善的场地设施等的体育资源, 在确保学生教学及活动正常开展的前提下, 学校可以向社会开放其场馆设施, 采用无偿或是有偿的方式, 考虑到部分场馆运营和维护等因素, 适当收取一定的成本费用, 但要在居民可承受的范围内, 最好能够争取到一定的地方政府补助, 或是企业的赞助, 健身费用的减免既降低了社区开展体育活动的负担, 又可以极大地激发居民的健身热情, 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有效开展。在场馆开放的时间上, 可以安排在早晚或者是双休日、节假日等, 这个时间段正好是社区居民健身锻炼的高峰时段, 也不会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 而且, 学校闲置、半闲置的体育场馆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在确定了开放项目、时间、收费标准后, 学校还应

(二) 发挥人才资源优势, 开展以中医特色为主的多样化服务社区体育的活动

目前, 社区居民在体育锻炼方面存在很多误区, 锻炼效果自然不是十分理想, 后果严重的更是非但没有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反而适得其反, 这些都和缺乏专业的健身教练指导有着密切关系。中医院校应该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 开展以自身特色为主多样的服务社区体育的形式。 (1) 开展中医特色公益讲座进社区活动。传播健康理念, 倡导科学的保健运动以及生活方式, 让健康观念深入人心, 受益终生。根据中医院校专业特点, 可开展诸如养生、保健、食疗、康复、推拿等讲座, 也可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理念, 结合科学的健身方式方法, 以此达到身心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和谐人我的至高境界。 (2) 对社区体育活动进行指导。为社会体育及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咨询、策划、组织等多项服务, 深入群众健身运动中, 对居民自发的健身活动进行定期指导, 使广大群众在实践中更好掌握科学的方式方法。 (3) 开办各种培训班。尤其是开办太极拳、太极剑、五禽戏、武术等中医院校极具优势的项目的培训, 再加上瑜伽、健美操、舞蹈、游泳等, 满足不同人群的健身需求。 (4) 为社区体育培训指导员。通过开办各种培训班, 为社区培养开展科学锻炼指导的人才,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社区体育专业人才缺乏的窘境。 (5) 加强校园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交流。为了活跃广大师生员工的业余生活, 增强体质, 学校体育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所以, 开展校园体育进社区、社区体育进校园的活动, 在活动中互相学习是十分必要的。设立体育互动活动年、活动月或是活动周, 定期并长期开展各种形式的互动交流, 有利于促进校园体育与社区体育共同发展。

(三) 完善各项制度, 形成长效机制

为了使高校体育资源更好地服务社区体育, 除了高校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以外, 还要完善各项制度, 形成长效机制。明确政府、高校、社区的责、权、利, 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 场馆、器械使用、收费标准、人员职责、奖惩制度、经费补贴等具体规章制度, 为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区体育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 使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区体育落到实处, 真正为全民健身服务。

总之, 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区体育是缓解社区体育资源不足、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的重要途径, 我国拥有高校众多, 且办学各具特色, 可供发掘利用的体育资源也各有不同, 所以, 如何立足于各高校的实际情况, 充分利用其有形及无形体育资源, 形成各具特色的服务社区体育的方式, 才是切实可行之道。

摘要:中医院校拥有一定的体育资源优势, 文章通过对中医院校服务社区体育的可行性分析, 探索中医院校服务社区体育的途径, 以缓解社区体育资源不足的矛盾, 推动社区体育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中医院校,体育资源,社区体育

参考文献

[1]眭依凡, 汤谦凡.我国高校社会服务30年发展实践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08, (11) .

[2]袁洁.高校体育资源服务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对策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3) .

体育服务业 第9篇

1 现阶段我国社区体育面临的状况

据有关资料显示, 我国人均体育场地只有0.65平方米, 每万人才拥有5个体育场地, 这种状况直接限制了社区体育的活动时间和内容, 进而影响了参加社区体育活动人数, 不利于社区体育的发展。据第四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情况报告, 现高等院校体育场 (馆) 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67.17%。然而令人遗憾的是, 如此丰富的高校体育场地设施资源, 除平时教学训练使用外, 并没有充分、有效地开放利用, 部分场馆设施在周末和假期基本闲置, 即使是平时上课, 有些高校的场地设施也未得到充分利用, 这与社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匮乏形成鲜明对比。因而, 充分开发利用这部分未能发挥功能的体育场馆设施, 向社区居民开放, 为公众服务, 提高其使用率, 无疑是解决目前我国社区体育场地匮乏, 全面促进社区体育发展的一条最佳途径。

从表1中可看出, 当前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所面临的现实问题:a.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匮乏;b.社区居民的体育意识淡薄;c.缺乏科学的管理和指导;d.社区体育活动经费严重不足。

2 高校体育资源分析

2.1 体育场馆基础设施的优势

据有关资料显示, 体育场馆设施有70%在学校范围内, 学校内634人拥有一块体育场地,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3倍, 其中, 我国目前有高校1000多所, 体育场馆800多座, 室外场地面积超过7千万平方米, 尤其是高校内有篮球场、排球场、田径场、网球场、乒乓球室、舞蹈室、健身房等完善的体育场馆和设施, 只要进行适当投资和管理, 在搞好高校体育教学的前提下, 有效利用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开展社区体育活动, 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缺乏的问题。

2.2 体育人才优势

我国目前有高校1000多所, 高校中有体育学院74个, 体育系200多个, 体育教师2万多人, 这些体育教师受过正规的体育教育与训练, 掌握了较好的专业技能和熟悉科学的教学及训练方法, 具有较强的体育能力、组织能力, 丰富的体育经验, 充分发挥体育教师体育竞赛、组织体育活动体育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能够解决社区体育专门人才缺乏的问题。另外, 可以为社区体育培养体育管理者和社会体育指导员

3 影响高校体育资源面向社会开发利用的因素

在调查过程中, 各校体育管理人员对体育资源面向社会开发利用影响因素的选择情况, 可以看出对主观因素的选择高于对客观因素的选择, 所以高校体育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否有大的进展, 主要取决于内部管理人员的主观态度, 然后才取决于资源的客观条件。

3.1 内部因素

体育资源的质量、主管领导的重视程度等都会影响到高校体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思想意识上, 学校主管领导、体育部领导支持度高的学校, 有偿开放比例高;无偿开放的学校只能保证教学与训练。在组建高水平运动队上, 具备高水平运动队的学校一定程度上也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

3.2 外部因素

开放后来校锻炼人员的素质以及安全投保等方面的因素, 也会影响到高校体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在调查过程中发现, 体育管理人员最担心的问题是由开发利用而引发的安全事故, 这不仅包括锻炼者在锻炼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还有社会外来人员对学校师生安全带来的威胁。在这个问题上, 管理者们普遍认为, 在体育资源开发利用中, 要引入体育保险业来解决锻炼者的安全问题, 适当的门票收费机制和身份确认制度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减少闲杂人员混入学校带来的安全隐患。

4 结论与建议

高校体育作为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体育活动, 具有很多优势。有专门的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有受过专门训练的体育教师;有完善的体育组织领导机构和组织体育比赛及体育活动的能力;能为社区体育培养体育管理者和社会体育指导员;政府对高校体育经费的投入加大, 并对社区体育起着宣传、教育、经济的功能, 说明高校体育资源丰富, 高校体育资源具备为社区居民服务的条件, 能够有效地解决社区体育资源匮乏的一些困难。

高校应加大相关法规的贯彻力度, 在不影响高校体育教学等活动的前提下, 将现有体育资源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公益性的服务;高校领导和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 加强与体育主管部门的联系, 加大宣传, 帮助社区居民提高体育健身的意识。高校体育教师应走出校门, 担任社区组织的各种体育竞赛的教练裁判等, 担任各种培训的工作, 充分发挥高校体育教师的指导和管理能力;在高校体育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应该引入市场机制进行经营管理, 更好地实现国有资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最终实现高校体育和群众体育的互惠双赢。

参考文献

[1]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8.

[2]顾渊彦.体育教师与社区体育建设[J].体育学刊, 20012, .

体育服务业 第10篇

从目前我国体育设施建设现状来看,高校体育资源占总量65%以上,教育较大资源优势。而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足,缺少体育资源,现有体育资源已难以满足广大农民需求。但就目前来看,高校体育资源服务农村社会体育现状并不理想。高校体育资源闲置率却高居不下,资源配置结构存在问题,并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利用,未能很好的服务社会,服务于农村社区体育发展,资源浪费、闲置现象非常普遍。

一、农村社区体育发展基本情况

中国是一个以农立国的农业大国,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农村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更进一步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战略。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社区体育的开展,对促进农村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不仅能丰富农民农闲生活,而且促进了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提高了农村居民精神文明程度。但由于多数地方政府工作重心放在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上,大多忽视农村文化建设,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缺乏重视,农村体育设施缺乏,很多村镇没有体育基础设施,体育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就目前来看,当前农村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大部分人口是老年人和留守儿童,且比例在不断增长,农村对体育资源需求日益,农村体育资源供求矛盾较大,难以满足农村居民体育锻炼需求,已制约农村体育发展。

二、高校体育资源服务农村社区体育现状

从前文分析可知道,农村社区体育发展中资源缺乏问题比较突出,导致农村体育发展受到制约。而高校体育资源丰富。因此,积极开发高校体育资源,为农村社区体育发展提供服务则成为农村社区体育发展新方向[1]。但从高校体育资源服务农村社区体育现状来看,很大一部分高校对于服务农村社区体育发展没有一个正确认识,配合度较低,甚至一些院校拒绝配合和开放,94.5%的高校不愿意对外开放。而且目前缺乏相关监管机制,所以相关政策并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诸多院校在采取封闭式管理模式,认为体育资源是学校私有财产,思想观念陈旧,所以对于服务农村社区体育及开放体育资源并不积极主动。

三、高校体育资源服务农村社区体育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目前来看高校体育资源服务农村社区体育中存在诸多问题,发展现状并不理想,仍没有一个明确机制。为解决农村居民对体育资源需求,应积极针对当前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促进农村社区体育持续发展,为广大农民参与体育活动创造良好条件。下面通过几点来分析高校体育资源服务农村社区体育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转变管理思路。各高校应正确认识高校体育资源服务农村社区体育的科学内涵,转变体育资源管理思路,走出封闭式管理模式,积极主动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出力,挖掘高校体育资源服务农村社区的潜力[2]。高校体育资源丰富,有物质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各高校完全可利用资源优势,为农村社区体育活动组织提供资源支持,不仅可捐赠体育用品,还可组织体育活动,进行体育指导,组织体育表演,以调动农村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

(二)构建共享模式。为给农村社区体育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应构建一种高校体育资源与农村社区共享的模式,通过资源共享来解决农村社区体育资源匮乏问题,使体育资源价值得到发挥,提高资源利用率。共享模式构建中,资源组织管理机构应进行适当融合,保持良好沟通联系,双方协调开展体育资源配置工作,为广大农民营造良好的体育活动环境[3]。另一方面,要健全资源共享保障机制,避免资源流失。另外,运维管理中要明确责任,提高运维水平。由于高校体育资源不仅要服务农村社区体育,还担负体育教育重任,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必然造成资源损耗率加大,运维难度也将会随之提升,明确责任是进行有效管理关键。

(三)加强宣传。高校体育资源服务农村社区体育工作开展中应加强宣传力度,保证管理切合农村实际,培养农村居民运动意识,使广大农民对体育锻炼重要性有一个正确认识。而且学校应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为农村体育发展提供支持,组织健身活动、体育培训、体育咨询等。但想真正提高高校体育资源开放度,为农村体育发展提供资源支持,离不开政府监督约束。因此,地方各级政府要对高校体育资源开发工作提高重视,积极发布引导性政策,对高校体育资源开放情况进行监督,督促高校体育资源规范化、长期化为农村社区体育提供服务。

结束语

当前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农村居民对精神文明建设越来越重视,对体育资源需求越来越大,所以积极开发高校体育资源,为农村体育发展提供支持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赵文丽.新农村社区体育共生发展模式研究——以山东省新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为例[D].郑州大学,2014,31:121+225.

[2]赵美玲.公共服务背景下高校体育场地资源供给的优化研究——基于对上海市杨浦区的现状调查[D].河北师范大学,2015,04:58-61.

体育服务业 第11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社区体育;影响

发展体育运动、开展全民健身,是一个国家增强国民身体素质、锤炼国民精神品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综合效益的重要手段。本文旨在“高校体育资源”的研究视域下,将河北省部分高校及周边社区作为研究对象,试图从物质层面、制度层面、行为层面、精神层面对影响社区体育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探究高校体育资源对服务社区体育发展的影响因素,最终提出高校体育服务社区体育的对策。

1 什么是社区体育

社区体育是指以基层(微型)社区为区域范围,以辖区内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体育活动。

1.1 社区体育场馆设施匮乏

民生体育视域下物质载体层面主要包括参与民生体育的国民本身及着装、场地、设施、器材等,它们以物质为载体的形式存在,是民生体育发展的物质基础。高校内篮球场、排球场、田径场、网球场、乒乓球室、舞蹈室、健身房等完善的体育场馆和设施。然而学校的体育场馆除了正常的教学和训练外,其余时间都处于闲置状态,基本不对外开放。社区体育的开展多以免费开放公园、广场以及街头巷尾为主。

1.2 社区体育运作机制不健全

体育法制和监督机制不完善,1995 年《全民健身计划指导纲要》和《体育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体育制度建设拉开序幕,目的是为推动体育事业良性的、更稳定的发展,但法规制度要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遵循社会时代变迁的发展而发展,还不完全具有规范性、指导性、纲领性。

1.3 社区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步伐缓慢

调查发现,社区体育活动的管理者一般以兼职为主,专职为辅,多为行政型管理,街道干部对体育知识比较匮乏,虽能组织相关体育活动,但是不能进行有效科学的指导,很容易走入体育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盲区。同时社区体育组织形式比较单一,各个项目、各个人群的社区活动俱乐部、协会活动点尚未健全,社团内部管理不规范,权责不明晰,外部管理松散,导致出现问题责任不明晰,最终导致社区体育发展相对滞后。

1.4 体育指导员培训及上岗制度未健全

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大概6万人,按照日本现有标准计算,我国应有社会体育指导员60万人。我国社区体育指导员远远不能满足现今社区体育发展的需要,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和资格认定目前比较混乱,体育协会、民间团体也具有评定指导员的资质,这是对民生体育发展不负责任的做法。政府相关部门应把对社会体育指导员资质认定授权给具有相关条件的高校进行培训、考核、资格认定。同时,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只有等级差别而没有分类差别,不能因材施教,导致体育指导员培训内容重宽度而不重深度,缺乏内容的多样性,应结合培训人员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培训内容。做好体育指导员分类培训、考核认证、上岗实践,建立健全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及上岗管理体系,使其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真正发挥出社会体育指导员对发展社区体育的正能量。

1.5 社区体育俱乐部发展处于初级阶段

调查发现,社区体育的参与群体在选择体育项目形式上比较单一,内部管理不规范,外部管理松散,没有明确的政府管理部门负责协调.而社区这些小团体组织形式的不规范管理模式势必会影响社区体育俱乐部的发展成熟,始终处于初级阶段而不能担当起社区体育组织形式的重任,只能是安于现状,缺乏创新及发展动力。

1.6 社区体育发展缺乏核心精神动力

首先,在民生體育视域下,体育锻炼是一种精神权益,体育可以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需要。人们对体育功能的理解,只能是浮于宏观整体上面,尤其是中老年人只能通过媒体宣传,流传于民间的经验之谈被广大民众应用于体育锻炼当中,不能深刻理解体育功能对人在生理层面和社会层面的重大作用。其次,对体育功能的深刻理解缺失,不能树立科学完整的体育健康观念。第三,青少年缺乏体育锻炼意识,由于主管者仅仅重视升学率,学校的体育课及课外活动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更多的是流于形式,这必然导致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漠视。中青年是一个家庭的中流砥柱,锻炼的时间甚少,但更重要的是沿袭下来的传统保守思想,认为体育锻炼是那些身体虚弱或慢性病患者群体需要做的事情,缺乏正确的体育锻炼意识。

2 高校体育资源对服务社区体育发展的影响

学校体育是国家体育事业的基础和重点,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一站, 作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点,是极其重要的。它在全民健身活动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1 高校体育物质资源丰富且具有共享性

据调查,河北省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的国家级试点单位20个,这其中包括一些拥有体育场馆的中学或者小学,高校体育场馆对公众开放还有广阔空间,尤其高校内有篮球场、排球场、田径场、网球场、乒乓球室、舞蹈室、健身房等完善的体育设施。而且高校场馆除了保证教学和训练之外,其余时间都处于闲置状态,但是周围社区并不具备这样完备的场馆设施,不能共享实属资源浪费。社区体育活动多集中在早晚两个时段,高校可与社区相关部门协调磋商,采取恰当有力措施,充分、合理地利用学校现有的场、馆设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决社区体育资源缺口问题。

2.2 高校体育可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匹配合理以及培训上岗制度完善是影响社区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社区体育需要大量的合格的公益性指导员,因为社区体育持续有序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管理和指导。据调查,河北省高校已完成了新老交替的过程,呈现出教师年轻化的特点,平均年龄段在31.5~40.9 岁,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为28.2%,基于高校对教师学历的要求以及教师自身进行深造,这个比例还会继续增长,同时高校教师除了完成教学、训练任务以外,有较多的闲置时间。体育教师呈现年轻化,学历增长化,闲置时间多,这些优势也为社区和高校开展人才互动发展模式提供条件,充分利用高校体育人才资源,弥补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匮乏,不断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

2.3 高校体育拥有先进资源管理模式

高校體育为满足学生业余体育文化生活,俱乐部是近些年来出现的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形式,有单项俱乐部和综合俱乐部两类。这些俱乐部的特点是有组织有管理,有体育教师指导,有经费支持,具有一定的导向性,活动效果好。俱乐部这种组织形式也非常适用于社区体育的组织管理,以社区体育活动中心、社区体育协会为载体,社区体育可将高校体育的俱乐部管理模式借鉴并运用,由高校提供人才指导和资源共享等支持,同时,社区体育可以为高校师生提供更为广阔、人员层次复杂的实践基地。

3 民生视域下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区体育的对策

3.1 建立政府——高校——社区管理联动模式

为了避免社区体育的“多头管理”,首先,政府应该提高对社区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视程度,统筹兼顾社区体育、高校体育、竞技体育的和谐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纲领性法律、法规文件,结合各地区社区的实际情况完善体育法律、法规政策,针对社区体育的发展现状制定相应政策,做好政府主导、政策支持、制度监管、提高服务社区体育意识。政府为一级管理,统筹兼顾好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协调发展,社区体育和高校体育之间要相互合作、相辅相成,促进社区体育有目标、有内容、有监督、有保障的快速发展。其次,高校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服务社区体育的意识,满足广大纳税人的健身期盼,将高校体育资源服务于社区体育的工作纳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范畴,制定服务社区体育的办法和制度,抓好宣传、积极鼓励、切实推进、稳步落实的工作。第三,社区相关领导加强与高校领导的联系,共同商定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的“发挥优势——资源共享——和谐发展”模式的发展大计。

3.2 促进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化

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相对丰富,在满足学校教学训练的前提下,应该积极向社区开放,利用课余时间、周末、节假日、寒暑假等期间可以实行对社区居民有偿或无偿开放,既有利于缓解社区由于体育设施不足造成群众参加健身不方便的问题,又可以加强高校与社会的交流,并适当降低学校体育设备的维护成本。

3.3 健全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体系

社区群众体育缺乏科学、合理的技术指导,群众体育几乎是在随意安排的情况下进行的,政府要建立和完善健身指导体系,搭建高校对社区群众的建设指导、服务、保障平台。首先,政府要加大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的力度。其次,高校提高为社区体育提供技术指导服务的意识,宣传并不断深化开展社区体育健身志愿服务活动的认识,充分发挥高校对社区体育健身志愿的引领作用。第三,政府可以依托高校作为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平台,将培训任务落实到相关高校,建立健全培训——考核——上岗体系。第四,利用节假日、假期等,为社区进行义务或有偿提供业务骨干体育教师或大学生体育指导员,为社区体育开设短期体育锻炼培训班、讲座等。

3.4 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统筹协调发展

高校体育在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管理体制上都有一套独立完整的管理模式,社区体育发展与高校体育发展也代表了“体育金字塔”两个重要基础层面,两者统筹兼顾良性发展将是我国由体育大国迈入体育强国行列的重要保障。政府做好统筹规划,完善社区体育管理机制,推进高校与社区共享体育设施,师生参与社区体育实践,社区健身讲座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不断加强高校与社区在各个层面的沟通与交流,不仅满足社区体育发展所需条件,同时也为社区体育科学、合理、良性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而且也丰富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拓宽师生实践视野,增加课程设置内容的广度和加强社会实践性。

4 结语

在构建和谐社会、关注民生的今天,社区体育作为群众体育的基本单位,不可忽视其在群众体育发展中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体育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和条件可以弥补社区体育发展中的不足之处,统筹兼顾两者发展,更是社区体育能够快速发展的动力之源。所以,开放高校体育资源对服务社区体育发展的影响重大。

参考文献:

[1]王凯珍.对北京市城市社区体育现状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4(4):17.

[2]汪全先,梁干强,沈克印.民生体育建设的宏观思[J].体育学刊,2010(17):16-17.

[3]刘梅英,田雨普,周丽萍.体育强国视域下我国群众体育发展对策探索[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7):10.

[4]张少云等.论社区体育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性.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体育服务业 第12篇

近年来,社区体育在不断完善的法制、法规的保障下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其仍处在初步发展阶段,因此,在社区体育事业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的同时也存在着众多不可忽视的问题,如:体育设施、器材的缺乏;开展必要的体育活动的理论知识和经验的缺乏;体育组织、管理的专门人才缺乏等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体育的健康、持续发展。然而,在社区体育遇到发展阻力的同时,我国的高等院校中却拥有较为充裕的体育资源,包括物质资源、人才资源、信息资源等等。因此,如何使高校体育资源优化配置,达到与社区体育互动结合,实现最大程度的互利共赢,是当前高校、社区和相关体育工作部门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时,这对于高校服务社会这一职能的充分发挥和社区体育、全民健身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2 制约社区体育发展的因素分析

2.1 概念界定

社区体育主要是指在人们共同生活的一定区域内(街道(乡镇)、居(村)委会辖区范围),以辖区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巩固和发展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1]。

2.2 社区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缺乏

体育场地设施是社区开展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条件的优越,人们对体育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以来,政府虽然逐年增加了对群众健身路径以及体育场馆设施的投入,但总体上而言,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较大,社区体育基础建设虽较过去有较大的改善,但仍然比较落后,不能满足广大社区居民的健身需要。而对于社区居民来说,体育场地设施又是参与体育活动的必要条件,因此,社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匮乏直接影响了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进而影响了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内容等,限制了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

2.3 体育人才资源缺乏

社区体育健康有序的发展离不开专门体育人才的指导和管理。社区居民只有在科学健身的指导下,才能真正体会到体育运动强身健体、娱乐身心的重要作用,从主观上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在我国,社区体育指导员大都是业余爱好者或是自愿参与的,有些甚至没有接受过任何体育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学习,这些使得本来对体育锻炼缺乏正确认识的社区居民更加得不到科学的指导,从而导致居民在体育活动时不仅达不到健身效果,甚至还造成伤害事故的发生。因此,虽然目前我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人数在逐年增加,但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还与社区体育的实际需要有一定差距,不利于社区体育科学化的发展。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已迫在眉睫[2]。

2.4 体育组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

完善的组织管理体制是社区体育健身活动有序发展的保障,它是动员广大社区居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以街道社区体协为主,但在实际工作中,社区有关体育方面的工作职责并不明确,具体的体育管理组织和执行机构少之又少,在此背景下,社区体育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很难得到统筹发展,实现有效利用。在形式上,虽然目前社区体育组织形式日益多样化,但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政府组织的和民办的并存,导致社区体育在多头管理下发展,造成各级部门和居民对社区体育的职责认识模糊,社区体育发展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以至社区基层体育组织在工作中缺少实质性目标[3]。

3 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区体育的优势分析

与目前我国社区各种体育资源的配备情况相比,高校体育资源优势还是比较突出的。在硬件设施的配备上,高校拥有比较完备的体育场地和设施;在人力资源上,高校体育人才济济,不仅拥有大量的体育类专业学生,还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体育教师和科研人员等。因此,如果高校这些资源优势能够得到充分利用并服务于社区体育,将会对促进高校体育资源与社区共享,推动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3.1 概念界定

高校体育资源是高校体育活动的基础,也是发展高校体育的保证。高校体育资源是指与高校体育活动密切关联的各种教学场地、仪器、设备、建筑物、图书资料、教工数量、专业、业务能力以及各项管理活动等所有人、财、物的总和[4]。

3.2 高校体育人才资源优势分析

根据对目前制约社区体育发展因素的分析,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建立一支在质量与数量上与社区体育实际需要相匹配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是非常必要的。高校作为国家人才资源的储备库,其人力资源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首先,目前我国国家级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工作主要由体育院校承担,这种培训机制充分利用了体育院校的管理、教学、科研、场馆设施等优势,利于培训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5]。同时,也充分表明了我国体育院校和体育类专业学生日益成为培养未来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者的后方基地和主力军。此外,在学校体育中,体育教师也是对社区体育的发展有重大作用的人才资源的构成之一。高校体育教师的角色是体育专业知识的传播者,本身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同时,由于在平时授课时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因此,他们如果能够发挥才能参与到社区体育服务,就可以有效缓解目前社区体育人才资源紧张状况,并为充分鼓励和调动高校体育类专业学生参与社区体育服务提供学习和借鉴的楷模。

3.3 高校体育场地设施资源优势分析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校的体育场地设施的配备是比较完善的。但除平时教学训练使用外,这些场地设施基本处于闲置状态,即使是平时上课,有些高校的场地设施也未能得到充分利用。这种体育设施资源的浪费现象与社区体育设施资源紧缺的现状形成了巨大反差。因此,充分发现和开发利用高校体育场地设施资源优势,对外开放,服务公众,无疑是解决目前我国社区体育场地匮乏,全面促进社区体育发展的一条最佳途径[6]。

3.4 高校体育信息资源优势分析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媒体的发展,信息更新和传播速度不断加快。社区居民实时获知体育锻炼的知识信息,对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树立科学健身的体育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有各种信息媒介做保证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丰富的信息资源主体。我国的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信息资源相对完整,加上众多专家、学者丰硕的体育科研成果,使得高校逐渐拥有最广泛和前沿的体育信息资源。这些资源为高校能够因地、因时、因人制宜,科学的指导不同社会群体健身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支持。

4 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区体育的价值研究

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区体育是有效的加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联系,促进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实现双赢的途径。学校在不断开发和利用潜在的体育资源参与社区体育并促进其发展的同时,也为学校体育管理、学生社会化、生活化发展提供条件。这种互利共赢的局面正是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区体育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4.1 高校体育资源为实现资源共享提供条件,促进高校与社区共赢发展

高校与社区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两者资源的共享为实现高校与社区共赢发展提供了条件。就体育资源而言,高校丰富的体育资源在实现其教育意义的基础上也有助于社区体育的发展。高校通过挖掘所有可利用的体育资源,包括人力、物力、信息等资源,对外开放、服务社区,不仅有利于高校教育目的的达成,也可协调社区体育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便利,培养社区居民终身体育的意识,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不仅如此,高校体育资源在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时,无形中扩大了高校的社会认知度和知名度。同时,高校部分体育资源的有偿利用,不仅可以大大降低体育资源的浪费,提高其利用率,还可以增强高校自我补偿和自我发展能力,解决部分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的维护保养费用,使其真正地服务教育、走向社会,取得强大的社会效益和一定的经济效益,实现高校与社区双赢局面。

4.2 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区体育有利于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学生作为高校人力资源的一部分,通过参与社区体育服务等社会化活动,可以有效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不断加深对社区活动乃至社会的认知。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具备一定的体育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且余暇时间较多,在社区体育活动中担任一定的组织、管理、指导工作,不仅可以缓解社区体育人力资源缺乏的现状,使社区居民得到科学的健身指导,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和提高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实现自我课堂外的能力提升,为未来的实习、就业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安桂玲.河北省体育院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调查与分析[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

[2]李兴昌.整合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区体育的可行性探讨[J].安徽体育科技,2010(6):71-73.

[3]苏华.我国社区体育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05(12):46.

[4]袁洁.高校体育资源服务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对策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3):110-114.

[5]盛泉林,高军,王元华.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发展关系探讨[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4(1):109-111.

上一篇:启发潜能教育理念下一篇:证据的理性主义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