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的学科整合

2024-07-03

信息技术的学科整合(精选12篇)

信息技术的学科整合 第1篇

一、问题解析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 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 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为学生创造生动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 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给课堂教学效果带来了实质性的变化。然而, 学科整合是双向的, 信息技术学科也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全方位的整合, 以此来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和实践这个问题, 发现了学科整合对信息技术学科的一些有效影响。

二、具体影响

1.相互联系, 提供素材

各门学科知识的发展都不是相互隔离、彼此封闭的, 而是相互作用、彼此关联的。信息技术学科也不例外, 它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 而应融入多学科组成的大环境中, 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为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 促进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发展。

2.学科素养, 全面提升

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 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学科的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积累基本经验、培养基本品质, 从而生成基本的信息技术学科素养。其他学科形成的学科素养在不知不觉中也会渗透到信息技术课堂中, 被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所使用。美国著名学者霍斯曼在《艺术与学校》一书中指出:学生的成长离不开艺术, 艺术教育的价值是潜能的开发、独特性的彰显和主体性的弘扬。从学生活动的角度来说, 艺术是美的经验共享, 视界的融合和心灵的升华。学生在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中会涉及许多多媒体作品的制作, 让我们从科学的角度理解艺术, 也让艺术素养渗透到我们信息技术教育中来。

3.教学方法, 相互融通

信息技术学科不同于传统学科, 教学方法与传统学科有所差别, 但是也可以采用传统学科中的一些好的教学方法。如英语学科中采用频率很多的是交际型教学方法, 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或模拟真实情景交际, 让学生通过交际活动不断沟通交流、进行互动的一种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的一些模块中, 也可以利用这种方式教学。

4.德育, 重中之重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快捷, 但也不能忽视信息垃圾带来的负面影响。有些学生沉迷于网络从而产生了厌学情绪, 甚至引发自身犯罪。如何把他们引导到健康的网络生活中, 是我们每个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要思考的。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要更新教学思路, 从教材的实际出发, 通过多种方法, 让德育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

我在讲《IP地址及其管理》这一节内容时, 以网络警察利用IP地址破案为例。一方面传授了IP的相关知识点, 另一方面, 教学过程中也穿插了要做个文明网民的德育。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 一些社会责任感和自控力弱的学生可能会被诱发破坏心理, 冲动地利用网络技术去做一些破坏性的操作, 如在网站论坛上发表一些虚假信息、破坏他人的网络资料等。学习了本章内容后, 学生就会意识到网络环境没有原本想象中的那么具有隐蔽性, 可以利用IP地址对其进行监控, 有效地抑制人们逾越社会规范的举止。

信息技术的学科整合还是一个崭新的内容, 里面有很多问题需要信息技术教师不断地去思考和探索。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将其他学科整合到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 摆脱纯技术指导的片面性, 视界要从本学科转向各学科, 从其他学科的素材、素养、教学方法乃至德育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整合。我相信, 这样的学科整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 同时更能促进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钢梁.多学科整合教学的实践研究——以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为例[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3 (2) .

音乐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第2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才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种信息化的新的学习方式,要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方法等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音乐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整合的根本宗旨是要培养学生能够在信息化的环境中,利用信息技术完成音乐课程学习的目标,并学会进行终身学习的本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音乐教学正有“忽如一夜春风来”的感觉,它是实现音乐课堂教学优化的手段之一。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整合,对加速教育现代化、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变革音乐学习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信息技术与音乐整合,将给音乐学科教学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与信息技术整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教师的督促和简单的说教。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主要是对形象具体,形式新颖的事物容易引起好奇,信息技术能将文字、图像等直观地展示出来,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器官,把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

如在教授歌曲《金孔雀轻轻跳》一课时,我是这样做的:首先请学生欣赏与之相关的傣族歌曲《月光下的凤尾竹》,目的是通过听歌曲,让学生对傣族音乐及风土人情有一定的了解为学习歌曲做铺垫。我知道单纯的听不足以帮助学生理解所听的音乐。因此我在这一环节中就充分利用计算机声像同步特点,设计了将歌曲《月光下的凤尾竹》与傣族风景图片融合在一起的MTV,以便使学生一边听一边看,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音乐,理解音乐,事实证明效果较好,学生兴趣浓郁,较快地说出了歌曲所表达的意思,对傣乡的风景也记忆犹新。其次,为了让学生能更进一步理解作品,感受歌曲旋律的优美,复听时我还设计了有傣族姑娘舞蹈的MTV,让学生进一边听歌曲,一边看屏幕模仿傣族少女舞蹈动作,翩翩起舞,再次通过体态动作表现歌曲,感受歌曲。的确,学生们看了我所播放的MTV,各个兴趣浓郁,参与意识大增,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在短时间内提高了音乐教学质量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样在学唱歌曲《金孔雀轻轻跳》时,我也播放了声像同步表现歌曲内容的MTV,以便于学生在学唱前能更好的感受歌曲,并依据课堂学习需要,随时播放范唱、伴奏,让学生通过听觉、视觉,熟悉歌曲旋律,理解歌曲表达意思。值得肯定的是:也起到了相应的作用。

二、与信息技术整合,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

创新意识需要从小培养,小学音乐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能力的最好土壤。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的整合给学生带来了更大的创新机会。整合课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已有的信息进行组织和归类,支持有创新的推断和结论,创设环境让学生进行有创新性的实践和发挥。除了让学生可以提出有创新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外,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尝试去创作音乐,利用一些MIDI电脑软件改编乐曲、改编配器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常常需进行一些创作性练习,按照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上教师要将学生创作节奏、旋律,依次写在黑板上,既繁琐费力,又杂乱耗时。而计算机的引入,轻而一举就将此事避免了。计算机容量较大,课前教师可将创作题出现的几种情况事先存入软盘内,然后根据课堂上学生创编情况依次显现,既节约时间,又可引起学生兴趣,练习结束时,再给予完整出示,做个小结,给予鼓励,还可激发学生创作热情。仍以《金孔雀轻轻跳》一课为例,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专注力,合作意识,我设计了根据所听音乐,用指定音符创编节奏,再用打击乐器选择节奏,为音乐伴奏这一环节。播放完音乐后,我击动鼠标,首先在屏幕上展示给学生预先存入的四个小音符。然后请学生根据音乐把这四种小音符自由组合即创编节奏。课前,我已把能出现的九种情况存入电脑中,所以课上我自然就能自如的根据学生创作的顺序,依次出示学生所组合的节奏。待九种情况学生都创作完毕,我再给予学生完整的展示。最后请学生根据打击乐器的特点,从九种情况中选出相应的节奏,为音乐伴奏,由于学生一目了然,因此选择速度相对较快。这样的教学环节,如果靠教师用手来“演示”,可想而知,可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则节时省力,既降低了老师的劳动强度,软件制作一次,平行班还可反复使用,可谓好处多多!

三、与信息技术整合,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信息网络的多媒体优势,能为音乐教学创设形声兼备的音乐情景,全面增强音乐时空效应,唤起学生的美感,提高他们欣赏美的能力。我尝试在音乐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音乐提供一个声情同步、形声并茂、时空统一的多媒体音乐世界。通过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多种信息呈现方式以及演示、交互自学等形式,引导学生去感受美、欣赏美和理解美、启发学生去想象美与创造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能力,建构起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音乐教学模式,使学生充分发展他们的艺术创造才能,切实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

例如:《鸭子拌嘴》是二年级下学期教学的一首民间吹打乐曲。乐曲通过合奏刻画了一群鸭子嬉戏“拌嘴”的活泼可爱情境,以启迪学生欣赏美的能力。但光用录音播放这首乐曲的话,很难欣赏到它美的所在,并可能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实现教学要求。为此,我多方收集有关的音乐资料,编制成多媒体网络教学课件。用图文并茂、形声同步的方式去启迪学生的欣赏能力。课一开始,先让学生进行最简单的交互学习。学生操作鼠标,从计算机屏幕上先认识大小镲、串木鱼等有关打击乐器的外形特征,再分别听辨它们的音色。然后了解刮击、点击、轮击等表演技巧和产生不同的音色。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集中欣赏乐器的合奏表演。乐曲一开始,屏幕上就呈现出活生生的几只个性鲜明、十分可爱的卡通鸭子形象。乐曲和画面结合,表演了各种熟练的演奏技巧。如时而刮击、轮击;时而打镲叶、敲镲帮等等,充分显示了鸭子的“行走”、“交谈”、“入水”、“嬉戏”、“拌嘴”等个性情境。学生又听又看,兴趣盎然,随着乐曲演奏和动画表演的形象效果,他们纷纷不由自主地模仿起可爱的小鸭子的动作来,从而使原本呆板乏味的合奏,变成了妙趣横生的声画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使他们在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表象结构,弥合了音乐的抽象性欣赏与学生的形象性思维之间的矛盾,充分提高了他们欣赏美的能力。当我再让学生作第二次欣赏时,只单独播放乐曲录音。这时由于学生们的头脑中已具备了乐曲的视觉形象情境,因此仍然听得津津有味。这表明多媒体情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

浅谈“信息技术学科课程的整合” 第3篇

“整合”就是将本属于不同范畴但又有关联的事物,通过多向互动的方式有机地融为一个整体的思想和方法。这里我们所提到的“学科整合”教学,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叠加,是把不同学科的内容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的组合,把知识与思维、理论与实际、感性与理性辩证地统一起来。通过“整合”促进教学模式的变革,实现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全方位的现代化。“整合”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的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适于教师的“教”,更为了适应学生的“学”。

二、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

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它的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它承认事物联系的整体性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具有如下的基本原则。

1.任务驱动式的教学原则。强调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科知识的发生、发展、探索、应用及迁移的整个过程。以学科教学的具体任务完成为目的,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寻解决方法、解决问题的自主与动态的过程中,让学生做到个性与协作统一,从而达到学习的目标。

2.作为基本认知工具的原则。在课程整合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让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对于学生来说,则是一种终身受用的学习和提高知识与技能的工具。

3.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原则。课程整合要求,学生不再仅仅停留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通过不同的途径与方法研究相同的知识,对已有的知识从多角度去思考与再认识,从而产生新的认识。

4.“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应根据学科本身的特点,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从课堂教学和实践中寻找切入点,创设具有丰富性、挑战性和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宽广、有弹性且具有创意的学习空间,形成以学生为中心、基于资源及交流讨论的教学理念。

三、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整合的实施

1.改变观念。要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与学理论为指导,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并要把这种观念牢牢地、自始至终地贯彻到整个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之中。教师角色由教转向引导与合作,转向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教学真正向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转变。

2.注意学科的特点,建构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师应结合各自的学科特点去建构既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又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要求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能够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即“探究性”学习模式和“协作式”学习模式。

3.高度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优势,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学习、制作电子化的小组展示作品在网上交流探讨,让学生利用校园网和互联网的海量资源,在教师指导下收集、整理、分析信息,在这一过程中对学生制定出了不同的层次目标,使学生在学习中个性得到了充分发展。在确实找不到与学习主题相关资源的情况下,才有必要由教师自己去进行开发。

总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是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机集合,是运用系统方法,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等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诸元素的作用、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影响,使整个教学系统保持协调一致,维持整合的过程或结果,产生聚集效应。

信息技术的学科整合 第4篇

在这种大环境下, 数学教师必须进一步从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来辅助教学, 把计算机技术有机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

一、信息技术让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

华罗庚曾经说过, 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新课标提出“数学要贴近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事实上, 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们有一定生活基础的数学知识。现行的数学学科内容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 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有机整合, 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 引入时代活水, 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 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 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 使教材“活”起来, 让数学学习更贴近生活。

例如, 在教学行程问题的练习课时, 我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某校组织秋游活动, 旅游的目的地可以在下面三个城市里任选一个:徐州、南京、淮安。教师借助网络资源展示了三个城市的图片资料, 让学生对其方位及旅游名胜有所了解。学生在明确本次活动需要解决的问题的基础上, 以小组为单位挑选理想的旅游目的地以及各种游玩方法, 并对整个活动计划及结果进行简要的整理。接着让小组根据自己的选择以分工的形式上网查找所需的数据, 并利用数据解决相关问题。如计算出经费、最优路线的选择等。在交流时, 展示了很多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到淮安路程短价格相对便宜。有人认为到徐州价格便宜, 还可以坐火车欣赏美景。学生在既定的情景中开展多元化的研究使教与学具有极大的创造性, 焕发出课堂生命力。

二、信息技术让小学数学学科成为无时空限制的数学大课堂

目前我们学校的教学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 即学生在校集中授课, 受教学时间统一的限制。而信息技术的应用, 可以使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增加新的教学形式。基于这一思考, 我有意识地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 而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 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 小学数学活动课《面积的计算——铺地砖》一课就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 构建了一个无时空限制的数学大课堂。课前,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 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上课时, 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 组成了材料收集、测量、计算、整理与统计数据四个小组, 在教师的指导下, 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 (或自己查找到的) 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 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了解有关房屋面积的概念、灵活掌握面积公式的综合运用, 熟练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初步学会房屋的设计。最后, 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

三、信息技术让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方法更灵活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学生学习方式较单一、被动, 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高效课堂的实施更加需要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 让学生的学习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

1. 利用电脑网络, 教学重难点更易突破

新课标对每一段每一知识点的深度和难度都给出了明确的要求, 但在具体教学环境中由于教育对象存在心理和个性上的差异, 教师依据课程标准,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在充分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结构的基础上, 制作图文声像并茂的课件, 创设学习情境, 由难变易, 轻松自如。

例如, 《圆面积计算公式》一课中, 掌握面积公式是重点, 面积公式的推导是难点。而学生对于推导过程, 特别是等分的份数越多, 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的道理是很难理解的。我们用多媒体演示就形象多了, 动态演示把一个圆先平均分成四份, 用不同颜色表示, 拼起来不像圆;再把四份平均分成八份, 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然后, 再依次进行平均分成16份、32份和64份, 让学生通过对比, 直观地看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 越接近长方形。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动态演示, 使学生知道半径和圆周长的一半与所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宽之间的联系, 从而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化静为动的显示, 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把圆转化成长方形的深刻印象, 实现了由感知到抽象的转化过程, 学得轻松自如。

2. 利用电脑网络, 更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模式增加了教学容量, 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 通过网络去寻找知识, 通过独立思考、对话交流去获取知识。培养了他们运用因特网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培养了他们的独立精神和协作品质, 使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与学习进度自定进度进行个别化学习。

如“挑战自己 (分级练习) ”“看我的 (综合运用) ”“小小擂台赛 (智力挑战) ”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新知掌握的情况, 自主选择练习题的内容和形式。这一转变打破了“齐步走”的局面, 使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在反复的探索与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点燃了创新的火花,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优化了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

四、信息技术让小学数学学习活动更具探究性

如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在这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中, 我们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探究性课题的研究,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与小学数学拓展型课题的整合, 使学生的学变得更为主动。他们在交流研讨中, 不仅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 而且对自己所研究的成果有喜悦感和成就感, 同时感受到与他人讨论、探究的乐趣。做中学, 学中做,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论文 第5篇

一、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必然性。

教育技术通过对所有教育资源和教育手段的系统鉴别、开发、组织和利用,以及通过对这些过程的管理来便于学生学习。现代计算机的出现和普及,不但促进了教育方式、教育方法的改革,重要的是促进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对教育制度、教材等也将会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可以说,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各种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使用电脑已经非常自然地融合其中,形成了一种将书本知识与社会信息相结合,教师传授与自我探索相结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在所有学校的图书馆、资料室里,一般都配备了能直接上Internet的电脑,作为师生查询资料、获得信息和知识的必要工具。中学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实验室里也配置了一定数量的电脑。学生的实验过程可以通过电脑进行演示,实验中获得的实验数据随时用电脑进行处理,让学生在非常有兴趣的学习过程中接受了有关的知识。几乎所有学科的课堂教学中,都使用了投影仪、多媒体电脑等工具。教学中由教师提出问题或布置任务,师生共同进行讨论和探索,并随时使用电脑等工具,展示教学内容,探索知识奥秘。

由此可以预见,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可为新型教学模式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因为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开展

因材施教,体现教育的公平、民主和全体发展的思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有利于多种教学策略的实现,深化学科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并且信息技术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它给学生的参与提供了广阔空间,任学生自由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为他们的想像力插上翅膀,从而培养想像、激发想像、鼓励参与、启发创造、指导实践。

随着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整合,传统教学中的优秀成分和现代教育思想、理念的有机整合,现代教育技术将逐步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

二、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可为新型教学模式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使它与语文课堂教学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呢?

(一)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让课堂教学充满创新活力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比如,以往的作文指导课,教师总是拟好题目,指导学生审题,明确写作的重点和详略,而后学生冥思苦想,挤牙膏似地写作文。能不能在作文教学中引入创新呢?有位老师在一次说明小制作的作文练习中,利用多媒体介绍了有关的小制作介绍,有洋娃娃,驳壳枪,小航模,等等。学生们专心致志的观察着,仔细的听着。接下来二十几分钟,学生驾轻就熟,得心应手,人人写就了五六百字的说明文。只有课堂上充满创新,才能更好地激发教师与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搭建师生互动的语文课堂,实现心灵对话

“对话”是一种以沟通与交流为基本特征的动态行为。它将以往教学中常常存在的“课堂权威”“话语霸权”转变为“课堂民主”“心灵沟通”。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配备声音,创设良好语音氛围,学生积极思维,在思考中获取知识,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对话教学”不仅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能培育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在传播知识信息的同时也在传播着情感,进行着心灵与心灵的沟通与交流、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和共鸣。

(三)创设开放的语文课堂,放飞奇思妙想

开放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求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交流和互动,还强调师生对课程、教材、教法的意义重建;不仅要植根现实,面向未来,面向世界,还应密切关注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以推进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例如,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朱自清的《春》,通过多媒体的恰当运用,让学生入情入境,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开课伊始就播放了一段春天美景的视频,让学生领略美好的春景,感受明媚的春光,引导学生感悟人生的春季,感受时代的春天„„整堂课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和魅力。

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的体会 第6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学科整合;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当前信息技术教育普及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2000年10月,时任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融合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依据此要求,我尝试着将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其优势和不足。

一、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的优势

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整合,是指将历史有机地与信息技术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为一体,使其成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优势是:

1.丰富了课程资源,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范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相结合,使课程资源发生了变化。网络资源具有共享性和丰富性,它极大地丰富了历史课程资源,使课程资源不再是单一的书籍、教材,扩大了课程资源范围,加大了课堂密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课堂效率。

2.有利于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趣的最佳途径,是再现课堂生命活力的有效办法。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习者的思维兴奋点,为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了条件。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

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也带来了课程实施的变革,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削弱了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被体现出来。教师上课之前,要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对课堂教学中用到的各种资源进行整理,设计出教学环节,并在每个环节提出探究主题。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等,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除了可以向教师请教外,也可以利用搜索引擎到互联网上搜寻所需内容,最终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达到学习目标,完成研究任务。这样的整合课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科技时代的发展,学生不仅要掌握社会生活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与历史课整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在学习生活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课堂要求,学生能够将网络上复杂的信息进行筛选,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整理的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的方便、快捷、信息量大、资源共享等特点,能够满足历史包罗万象的课程需求,使信息技术和历史学科整合发挥优势。

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但我在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一些迄待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为:

1.缺乏系统性

为了整合,把一大堆文字从课本搬到了屏幕上,把通过搜索引擎找到的大量素材罗列在一起,提供给学生。这样整合的内容往往无层次性、系统性、针对性,甚至会受到负面影响。

2.师生互动难以实现

信息技术与历史整合课,要求教师除灵活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还需要具备丰富的历史知识,将课内外知识融为一体,制作符合自己上课思路的多媒体课件。由于历史知识的匮乏,很多整合课是专业教师帮助设计的,很难应付课堂中出现的突发情况。

3.分层教学不易体现

预设好的整合软件,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同样的网络环境下学习,无法实现分层教学。教师在设计课件时,往往只考虑学生对多媒体的运用,对历史课知识的掌握,大部分同学的操作能力和认知能力,没有照顾到部分优秀生和部分学困生,致使优秀生“吃不饱”,能力差的学生“吃不了”,信息搜集、判断和处理能力差的学生“吃不好”。

4.不利于合作学习

信息技术课以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技能为主。教师在传统课堂上创设出学习情境,提出探究主题。而整合课,学生每人一机,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根据教师预设的问题浏览网页。这样的学习方式阻碍了小组间的合作交流,不利于课堂知识点的生成。

以上是我的一点实践体会。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整合,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扬长避短,克服整合过程中的不足,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历史的课堂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 辽宁省沈阳铁路第二中学)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第7篇

一、语文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必然性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 具有工具性、人文性两大特征。它与日常生活联系十分密切, 实践性很强。语文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基于这一目标, 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已不能适应语文教学发展的要求, 也与社会发展相脱节。按照新课程语文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应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发展的要求, 注重实践;语文教学方式应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体现语文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实施素质教育。而语文课程的革新与现代化, 在教学工具、教学途径等方面也应现代化、科学化。因此,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应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下, 学生能更好地学语文, 用语文。如在执教《听潮》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认识大海咆哮、狂风怒吼的雄壮美, 笔者运用多媒体课件, 先闪现出“狂风在怒吼”几个鲜红大字, 紧接着是狂风大作、呼天号地的镜头;接下来是“大海在咆哮”几个黑色大字跃出, 紧跟着是翻江倒海的景象……这些生动逼真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 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这样, 就能够很好地实现学生、教师之间的互动, 延伸教学内容, 使学生有更开阔的眼界, 更活跃的思维。所以,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势在必行。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结合的意义

信息技术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 在教学上用得最广。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 打破了传统的“线性限制”, 以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如《荷塘月色》的教学, 笔者围绕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音乐、多媒体等, 营造了优美的教学意境,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当优雅的《平湖秋月》音乐声响起, 银幕上浮现出一片月下荷塘的景色。画面伴随着抑扬顿挫的朗诵声, 田田的荷叶, 点缀其间的荷花, 微风吹来, 轻轻摇曳, 使人仿佛听见了叶与花沙沙的磨擦声;看到了月色慢慢朦胧, 荷叶、荷花幻化成一位穿绿裙子的舞女在翩翩起舞的情景。朗诵声结束, 学生还在细细品味着朱自清先生淡淡忧愁的心境。这里运用信息技术引发了学生的想象, 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在教学中“导”的地位, 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及审美能力。

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的整合 第8篇

一、选定课题

在教科书本, 并不是所有的课题都适合使用现代技术, 所以我们应选择合适的课题。比如教科书八年级下册, Unit 6 Will people have robots?使用现代技术帮助学生发挥想象, 机器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 学生搜寻资料, 小组讨论, 来共同学习, 把想象的内容用英语时态表达出来。课题具有趣味性、科学性, 使学生愿意小组自由讨论, 真正获得了实效。

二、根据课题内容制订课题目标

由于课题内容不一样, 课题目的也不一样, 我们在整合中, 始终围绕整合目标进行, 把学生划分成小组, 并指明他们要完成的任务, 说明完成任务的软件、学习环境、学习资源。

三、教学过程

1. 划分小组。

根据学习内容将全班划分成若干小组, 分配任务, 让每个小组都搜集到与所学知识有关的信息, 并讨论, 最后整理, 用PowerPoint显示出来。

2. 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课程导入具有一定的艺术性, 所以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在整合中, 采取多种方法, 变换各种教学形式, 以收到最佳教学效果。比如在七年级上册Unit 6 Do you like bananas?这一课中, 我做了Flash动画, 把同学们喜欢的形象孙悟空和猪八戒请来做客, 他们从远处腾云驾雾而来, 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他们来到一个小超市, 有各种水果, 随后展开对话内容。

3. 词汇教学。

在整合过程中, 我们将网络课件安装在服务器上, 通过校园网、共享资源, 学生只需轻轻点击所学课文内容, 就会进入该场景。比如点“My home”, 家庭成员呈现在眼前, 学生用鼠标点击其成员, 相应的单词和音标就出现在该成员旁边的“气泡”里, 读音会通过耳机传出, 学生可以看着单词和音标自学单词。最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合作学习, 这样学生得到了学习的主动权, 他们成了学习的小主人。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提高了学习兴趣, 真正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4. 重点、难点的解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文件夹提供关于本课的重点、难点和任务, 学习小组研究讨论, 以任务的形式来解决难点, 掌握重点。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们用PowerPoint创设真实的活动情景, 给他们提供了使用英语交际的机会, 这样满足了他们好奇、好动的心理, 学生触景生情, 激发了他们表达的欲望。小组成员用语言结构去交流, 用所学知识去表达, 比如学习七年级上册Unit 6时, 学生搜集资料制造PowerPoint来表示活动情景, 并扮演不同的角色, 互相交流, 真正实现了自主学习、生生互动。

5. 总结。

各小组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总结, 把整理结果用PowerPoint展示, 上传到共享文件夹中, 供全班同学阅览、交流, 互相补充, 共同提高。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第9篇

一、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认识

教育改革是教育跟上或超前于社会需要和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而课程改革则是这个主题的核心。单一的传统教育手段已不能适应新课程的实施, 以及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为此, 在教育领域中, 一场由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教育改革、一场由单向信息传递向多向信息流动的教学变革正拉开序幕。信息技术为师生简易地获取信息创设了条件, 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并以此逐渐地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而给当今的教育烙上了现代的印记, 因而现代教育必然是融入信息技术的教育。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践

自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以来, 经过几年时间的学习、思考与实践, 我们初步形成了组织指导学生进行信息化学习的教育环境、教师队伍和教育方式, 积极探索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相整合的可行性, 充分发挥了信息化的教育教学功能, 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1.积极钻研现代教育技术, 改进教法, 努力使常规教法和信息技术手段有机地结合, 在教案中体现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思维、方法、步骤。

所有公开课、示范课均需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 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整合, 保证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 充分调动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深受学生的欢迎, 且优化了课堂教学, 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 促进信息时代教师角色的转变,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要充分发挥硬软件设备的功能、效益, 关键在于教师能熟练地掌握其操作技术, 并将之运用于课堂教学。

(1) 对教师进行分层次培训。

如校园网络使用、PowerPoint、Flash等动画制作技术的培训、渗透新理念的因特尔未来教育培训。使大多教师能初步进行多媒体教学的操作并具有初步自行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 能在网络环境下查询、阅览和开展教学活动, 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尝试。

(2) 举办课件展示、评比。

为了激励广大教师参与课件制作活动, 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学校可展示教师一些制作的课件, 并利用校园网络将其上传到公共资源库中, 供全校教师参考。

(3) 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如:进行优质课及优秀课件的讲评, 让教师结合实际, 比较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功能上的差异, 钻研如何合理使用媒体;让运用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的教师谈自己学习应用的体会, 谈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的得失, 使教师间互相交流, 取长补短。另外, 还可开展青年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探究性教学设计评比。

3.充分利用校园网络, 实现教学方式和手段的现代化, 促使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校园网络的建立, 促进了教育信息的交流,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丰富了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教育科研的经验。教师能够通过网上查询, 下载大量的有关学科发展动态、国内外教改信息、名师教学经验等, 使教师通过查询弥补备课中参考资料不足的缺憾, 使网络进入课堂, 实现交互式教学。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使教师更新了教育观念, 提高了自身素质, 以积极的心态迎接信息技术的挑战, 促进了角色的转变, 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学习的指导者、建构者, 由课程教材的执行者转变为教学研究者、设计者。

1.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如何优化导入环节, 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形成学习的动机, 这是进行新授课的首要环节。我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与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 进行巧妙恰当的呈现, 制成课件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补充学习的知识背景, 相机提出要学习的新课题的学习目标, 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课题产生深厚的兴趣, 必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

2.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因为学生生活的范围狭小, 所以在阅读、写作时会遇到一些困难。我们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文声像并茂的阅读、写作辅助材料。这些材料, 能解决学生在阅读与作文中的“困惑”的问题。通过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与学, 学生的想象能力可得到强化。如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 学生对当时的白色恐怖等问题存在疑惑, 不能理解, 因此, 我将有关鲁迅生平的记录片、文字、图片资料制作成课件, 让学生感知当时时政, 发挥想象力, 使每个学生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3.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朗读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 传统的朗读训练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感, 而利用光盘的播放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不但能使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 解决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而且能促进学生识字、写字能力的提高。如《桂林山水》、《鸟的天堂》等优美散文的学习没有读是不能称得上真正的鉴赏的, 对这类课文应充分朗读, 体悟作者的感情。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的朗读素材可以随意控制, 按自己的进度进行跟读、自读、感情朗读, 朗读时注意语速、节奏, 尤其要符合作者的感情。而配有画面的课文朗读, 则可以让学生看画面通过自己的朗读体验作者的情感及作者写作的技巧, 从而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4.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就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而素养的提高、能力的增强, 关键在一个“用”字。在运用中领悟, 在运用中发现, 在运用中创造, 这是学好语文的关键。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不能搞闭门造车, 应当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训练途径。

总之,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 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 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 突破难点, 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信息素养, 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促进学生的发展。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认识, 其次讲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践, 最后论释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整合,语文学科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整合的效能 第10篇

1. 加强学习, 提高整合深度

信息技术本身并不能自然而然地引发学科教学过程的变革, 但可以成为各种教学理论变为成果的促进条件。首先, 对《化学课程标准》的认识到位与对信息技术的熟练掌握是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高效整合的操作基础, 两者缺其一, 都将严重影响整合的深度。其次, 学习各流派的教学理论是信息技术和化学学科高效整合的理论基础。如学习“行为主义”理论, 主张“小步子”学习原则;学习“发现学习”理论, 主张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意义”;学习“接受学习”理论, 主张“演绎式”的学习方法;学习“建构主义”理论, 主张“知识建构”;学习“最邻近发展区”理论, 主张“脚手架”、“抛锚式”教学;学习“未来时速”理论, 让学生的头脑成为创造的火炉, 而不是装答案的容器;学习“媒体是人的延伸”的著名观点, 等等。当我们对于各家之言了然于胸时, 我们才能真正做到紧紧围绕高效课堂来设计每个教学环节, 去寻求适当的教学手段, 而此时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切入点必将是教师考虑的重点。

2. 选好方法, 提高整合效度

在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中, 要把信息技术无缝、主动地渗透到教育的全过程中, 在备课中尽可能地寻找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特别要寻找信息技术能使学生完成哪些用其他方法难以完成的事情。

(1) 学习环境中的情境设计, 必须要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强调真实情境的创设, 以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

(2) 合理选择教学策略的整合, 特别是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例如在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中, 对认知水平比较低的学生, 只需借助多媒体展示“质量守恒是因为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 原子质量才不变”即可;对于认知水平比较高的学生还可借助多媒体模拟“镁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 并分析可能出现的三种不同现象 (即m前<m后;m前=m后;m前>m后) , 以及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分析, 这将有助于学生全面深刻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更有利于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各种现象。化学教学策略有的是在备课时预先设计的, 有的是在教学中生成的, 不管选用哪种教学策略, 总是要优先采用有利于信息技术切入的教学策略;有利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及思维、情感因素参与的教学策略;有利于运用情境因势利导,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

(3) 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整合模式, 及时地反思自己的教学, 使教学达到最优化。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选择最多的整合模式。

信息呈现模式:一般用于单元的复习课。它设计简单, 教学过程易操作, 有利于快速、及时地呈现教学内容, 既节省了传统教育中用粉笔大量板书消耗的时间, 又能增加单元内容的立体性、系统性、网络性、整体性便于学生理解记忆。例如酸碱盐复习提高课。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其他学科的教学 第11篇

整合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作为其他学科课程教学的一种基本的工具手段,强调的是在课程教学或学习过程中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课程整合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及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而在基础教育教学中,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就在于向学生传授技术层面的内容以及必要的信息技术思想、方法、原理,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其他学科的教学是很有必要的。整合教学的开展,是把其他学科知识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要素,把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直接与其他学科知识学习紧密结合起来,借用其他学科知识和学生的好奇心来体会信息技术手段的方便与快捷,从而增强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信心。这样能有效提高学生在其他学科课程学习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更好地发挥学生在其他学科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整合实践探索

结合教材 教科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二章第一节“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略偏于知识性的内容,所介绍的是一般性的信息获取及其优化,重点在信息获取过程的分析和信息获取方案的确定上。教师若照本宣科,那就是定位信息需求、选择信息来源、确定信息获取方法及评价信息,还有一个调整过程,这样的教学必然是枯燥无味的。本节课的授课时间基本是九月中旬,正值全国各地开展抗日纪念活动。笔者的整合教学以家乡江苏省张家港市的抗日纪念保护文物“锦丰碉堡群”为例,引导学生对纪念碑文上的日期提出质疑,围绕“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紧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及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两个热点话题,回顾温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多个著名历史事件节点,借助信息技术网络的力量,引导学生搜索查阅张家港地区抗日的相关资料,系统学习了家乡的这一段历史岁月,最终找出相关佐证资料,验证了我们最初的质疑。这节课围绕信息技术学科该章节重点,利用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渴望和对家乡历史的自豪感,从而传授了有效利用网络获取相关知识的信息技术能力,在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同时,春风化雨般培养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增强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成就感。

抓住学生兴奋点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教师在准备讲授信息技术相关课程内容时,可根据其他学科当前进度,有意识地把其他学科内容作为任务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例如:学生在语文课上学习了《鸿门宴》这一篇课文,语文教师一般在教学中可能只是对教材的文本进行具体的分析。但由于时代以及阶级的不同,作者的态度很容易对学生的思想产生复制和延续性,从而影响了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这时,就可以在信息技术“因特网信息的查找”这一章节课堂上,精心设计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教学,引导学生在因特网搜索关于项羽的著名诗篇。比如,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杜牧的《題乌江亭》以及李清照的《咏项羽》,让学生对其中的项羽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甚至还可以通过《霸王别姬》这部电影,再结合学生自己在网络上搜索到的有关项羽的资料,让学生深入了解项羽。相信在这么多丰富材料的感召下,学生会对项羽以及霸王别姬的史实在中国文化影响方面立体了起来,同时,也推动了学生综合能力和鉴赏能力以及学生主体地位的提升。在这一搜索过程,学生学习了有效使用搜索引擎方面的相关知识,也培养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搜索资料、整理资料、归纳知识的信息技术能力,并转化为学生强有力的学习工具,更有效地为其他学科课堂教学服务。

又如:在高中数学课程中,三角函数是一个重要模块。数学教师在讲授该部分内容时,可能会通过中学数学仿真网络实验平台或电子白板提供的函数图形,演示修改部分参数改变函数图形来让学生理解“数形结合”,部分学生会感兴趣数学平台上这些图形是如何生成的。信息技术教师亦可趁热打铁,抓住学生“最近发展区”及兴奋点,结合三角函数学习计算机编程,举例讲解简单编写的三角函数程序,引导学生修改相关代码,改变程序最终生成的图形效果,培养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既温习了三角函数相关知识,又学习体验到了编程的乐趣,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结合其他学科需求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模块化的,教师可以灵活安排各模块教学顺序,结合其他学科当前需求,开展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教学。比如,学生的音乐、研究性学习、社团活动及校本课程等科目有时需要录制串烧歌曲、编写研究报告电子文档、制作活动宣传海报视频、社团及校本课程宣传网页等。信息技术教师可结合这些实际需求开展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培养学生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使之能更好地运用在学习生活中。

整合的要求

要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其他学科教学,这对信息技术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是一个重要考验。信息技术教师首先要信息技术本专业教学水平扎实;其次需要充分领会整合教学中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讲授时保证其他学科知识讲解到位不偏差;更重要的是要把握课堂走向,分清主次,在信息技术整合课堂中,教学的主要目的还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技能素养,其他学科知识是课堂的一个要素、任务驱动的动力。这就需要信息技术教师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完善和教学业务能力的提高。信息技术教师需要加强以下几方面,才能更好地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其他学科的教学实践。

第一,不断深入地进行教育技术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比如,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管理等,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

第二,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包括计算机文化、思想,软件、硬件技术。提高自身授课技能,引起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

第三,多听其他学科课,尤其是多听其他学科的信息技术整合课;多参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研究,最好结合某一学科深入教学研究。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信息技术教师要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元素资源巧妙嫁接到自己的信息技术课堂中。

第四,信息技术教师在整合课备课设计时,也需要其他学科教师的帮助,以便确定其他学科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同时还需把握学生在该学科学习上的当前能力水平。

结束语

课程整合已成为促进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式,课程因整合而日益符合教育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之间是一种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关系,也是一种相互交叉的整合关系。信息技术教师也要看清形势,对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积极努力地进行整合教学,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学生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在素质教育理念大力推行的新课程改革中相互辅助、占得先机,为素质教育理念的落实以及在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上,贡献自己的力量。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第12篇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俗语说得好“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如果在上课的一开始,就能吸引学生的全部注意力,使他们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对本节课的教学产生很大的影响。利用媒体创设良好的情境,再通过情境暗示来诱发学生的预备的情感,则更行之有效。

如在教《草原》一课时,上课伊始,教室前方的幻灯机中打出一幅草原凤光图,开始播放胡松华演唱的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学生通过了这样的视听感受到了广阔无边,蓝天碧野的大草原。草原上牛肥马壮,羊儿白……老师再不失时机地导入,一下子就唤起了学生对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为学习课文打下感情基础。再如,教《桂林山水》一文时,先把桂林一带美景的片断录像播放,让学生先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风光,祖国山河的秀丽。教者一边当“导游”,领学生入“境”,导入新课。这以图像生情入境,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有一位教者在讲《火烧云》一文时,一上课就用微机演示了火烧云上来时的美丽景色,再配以教师生动,形象的描绘,把学生带入了火烧云笼罩下美丽神奇的世界。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既兴奋又自豪。

二、媒体启发想象

语文课堂教学中,往往生动的画面会激起学生无限的想象力。但有些文章中的情节,学生单凭教材中出现的一幅死的画面很难理解文章中有些语句的含义。这时,电教便体现了它的优势。如在《草原》一文中,当讲到“主人盛情款待远客”这一段文字时,教者放上一段蒙古人吃手抓羊肉,奶豆腐,喝奶茶。理解了蒙古人民热情、豪爽的性格,从而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当讲到“主客联欢的场面时,放上一段蒙古人骑马、摔跤的录像,以动感让学生仿佛置身其中,很容易想象出文中叙述的热闹而又激动人心的时刻,此时,老师的解释似乎显得多余,省去了口舌之力,而画面却潜入了学生脑海之中,利用最少的教学时间,取得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讲《火烧云》一课时,当讲到火烧云变化时,教者通过演示课件,变枯燥的文字为形象的画面,使学生亲眼目睹了火烧云变化这一神奇无比的现象。激发学生和兴趣和想象力,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云的变化中找到了“小狗、狼、小白兔、白天……”孩子们的想象力是无穷的,本来,课文的内容不也是想象出来的吗? 但是如果没有媒体的帮忙,孩子们想象的翅膀就展不开。而想象的过程恰恰是创造思维的过程。从中不难理解,通过媒体教学是一条培养孩子们想象力的好途径。通过媒体虚拟性,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其主动学习,充分探索。

三、恰到好处,不失时机

电教媒体虽然为教学带来诸多方便,使抽象的事物变得浅显,便于归纳、比较。但是,它只是教学中的辅助手段,绝不是目的。如何使它在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与传统教学相得益彰的效果,这很关键。

例如,有位教师在讲《开国大典》一课时,把《开国大典》的录像片完整地放了一遍,结果放完后只剩下极有限的时间,而此时同学们的眼睛因这么长时间的录像已很疲倦了,根本无心品味文章中的语言了。这一安排,时间太长,有喧宾夺主的意味。

还有的教师在讲《骆驼和羊》《狐狸和乌鸦》等文章时,喜欢放大段动画片,以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目的是达到了,却忽视了语言文字的训练,扭曲了语文教学的宗旨。

上一篇:向日葵绿色栽培技术下一篇:新能源汽车未来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