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互联网与意义价值

2024-09-17

意义互联网与意义价值(精选12篇)

意义互联网与意义价值 第1篇

一、微课、慕课及翻转课堂

微课和慕课均是以视频为载体, 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所谓微课就是以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为目标, 将课程中重点、难点录制成微小视频并展开教学的过程, 主要用于复杂知识点的讲解, 微课时长较短, 一般为3-5分钟, 其具有主题鲜明、交互性强的特点, 可以简单概括为教学片段。

慕课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首字母的中文翻译, 也可以称为大型在线开放课程或大型网络公开课。这种教学模式也是利用互联网络教育的优势, 使课堂成为线上学习的过程。其主要特点在于没有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 即避免了传统课堂上一个班级只能容纳几十个学生的弊端, 慕课可以实现最大程度的优质资源共享。如果将微课称为教学片段, 那慕课即是教学片段合集, 是将片段连起来的过程。

翻转课堂 (Flipped Classroom) 是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在“互联网+”的大数据背景下, 利用微课、慕课等线上教学手段, 实现课堂的翻转。翻转课堂中的“翻转”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课堂上主人翁角色的翻转, 虽然传统课堂上也一再强调学生的主角地位, 但实质上仍然离不开教师口述及灌输式教学, 而翻转课堂则是真正实现人本主义, 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翁, 实现教师由主导者变成助攻者的角色改变。二是实现“授课”和“解惑”的翻转, 即翻转了课堂和家庭的角色。传统的课堂是学生课上学习知识, 课下做家庭作业;如今是先学后教, 即学生需要提前在家中对课程进行网络学习, 产生疑问在课堂上解决, 课堂成为了解答疑问的地方。

二、传统课堂面临的问题

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传承了旧的教学思想和理念, 但在当今互联网盛行, 基础教学课程寻找全新突破的时代, 显得举步维艰。其主要问题表现在课堂效率低, 首先是学生疑难问题无法第一时间得到解决。一般初中学生一节课的时间是45分钟, 大部分时间被老师用来讲解知识, 只有教学经验较为丰富的老师才可以通过课堂反应及时诊断出学生的困惑点, 利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进行解答, 其余大部分老师都是通过课后作业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课下对学生学习中的不足进行整合, 于下次课程中进行讲解, 这很大程度上错过了为学生答疑的最佳时间。课堂效率低的另一种表现为课堂互动效果差。学生的层次参差不齐, 课堂上有主动的学生, 也有默不作声的学生, 当出现疑惑的时候, 由于各自性格使然, 往往有部分同学羞于开口询问问题, 这样就导致了问问题的无效性。课堂效率低的最后一方面表现在学生学习目标不清晰, 教师答疑没有针对性。每个学生在课堂上能完全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只有15分钟。在传统教学过程中, 学生无法分配好自身注意力, 无法有针对性地将注意力全部锁定在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上, 这样一来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翻转课堂的特点及优势

(一) 翻转课堂有效利用“互联网+”形势下的时代特点

为实现翻转课堂方便教学, 首先需建立师生交流平台, 即QQ群、微信群等。教师利用该平台上传优质教学资源, 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进行学习, 对于不理解或掌握不透彻的知识点以电子邮件的形式进行反馈。这样一来, 一是有利于教师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 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 同时缩短了学生疑难问题的解决周期, 也提高了课堂指导学习的针对性。二是提高了学生信息技术的素养。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 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离不开手机、电脑等通讯设备, 与其让孩子利用互联网来玩网络游戏, 不如让学生边玩边学, 激发孩子学习的乐趣, 实现教育“双赢”的局面。三是促进了“家+校”的教育合力。一直以来都在倡导教育孩子是家长及学校共同的责任, 但是仍然有一些家长因为种种原因, 对学生的学习或是漠不关心或是督促不当, 而翻转课堂则对家长陪学生学习的事情进行了约束, 同时也让家长了解了孩子学习的情况, 不仅增进了家长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互动, 也培养了学生沟通及合作意识。四是让学生自主掌握学习的进度和深度。根据学生个人学习层次的不同, 在课下线上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作为学习主体, 依据自身情况对学习的内容和时间可以进行合理安排, 对于浅显易学的知识点可以进行快进, 而对于复杂难懂的知识点可以无限次重复学习, 直到学懂为止。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实现个别化教育。

(二) 翻转课堂在中学物理教学上的优势

中学物理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 学习难度较大, 它包括理论和实验两个部分。物理学科的理论部分由定义、结论等组成, 而定义和结论一般情况下均抽象难懂, 是通过推理、归纳等得来的。这对于刚刚接触物理这门学科的学生来说, 想要完全理解, 是充满难度的。然而, 利用“互联网+”下的全新教学模式则可以解决上述问题。通过微课等动态教学影像资料进行指导, 利用动态画面作为辅助工具, 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抽象知识点的学习, 还从生理的角度加深了学生的记忆, 实现了中学物理由繁至简、由抽象到具体的变化。对于中学物理课程实验部分而言, 微课等全新的教学手段可以将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实验细节更清晰、更全面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使学生对实验操作的方法及过程有清晰的认知, 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也有了预测, 并了解了相应的解决办法。此外, 实验课堂将更多的时间归还给学生, 实现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意识的提高。最后, 使用翻转课堂可有效控制课堂的纪律, 杜绝了老师在口述实验过程后, 学生“市场”式的教学场景。

互联网时代为教学领域带来了春天, 教育工作者也不能再秉承一成不变的教育理念进行教学。微课、慕课以及翻转课堂解决了当下教育的瓶颈问题, 这种教学模式有些细节问题仍有待考察, 但我们要紧跟当下时代的步伐, 利用翻转课堂的优势, 促进新课程标准下物理教学工作, 以达到物理教学效果及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林业.“互联网+”时代教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因和突破口[J].新课程, 2015 (7) .

[2]王保劼, 王琳.微课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电子制作, 2015 (14) .

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作文 第2篇

关于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的问题,是人们一直思考最多的事情了,总会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同答案,但是,归纳起来却不难发现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人的欲望。”我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这样问:“那么,什么叫做欲望呢?”我想,这个问题是不言而喻了。其实,欲望也可分为很多种的,但要归纳起来,却并不难了。总的来看,就有这么四种:权力、利益、情感、梦想。

然而,有些人是为权力而活;有些人是为利益而活;有些人是为情感而活;也有些人是为梦想而活。人的活法有多种多样,不管他是为了什么而活,这个问题已经很明显了。不,应该说是,最最明朗了,那就是“生存和利益。”显而易见,“生存和利益”的关系是如此的密切,但有些时候,也不竟然。

随着人类社会在思想、文化上的不断进步,不断发展,有些人却变得乐观、淡定,甚至是无欲无求,他们只图的是,拥有安定清闲环境,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再者就是希望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尽量让自己的`生活过得好一点。除了这些以外,已别无他求。但是,这些人只占极少数而已。其实,人的欲望,都是随着时间或环境的变化来决定的。比如说,一个朝不保夕的穷苦人,他最期盼的是什么?就是能吃饱饭,等饭一饱,那就无忧无虑,万事大吉了吗?不!事情没那么简单。如果真让他填饱了肚子之后,没准他又在想着别的什么事了,这就是人的本性所在。俗话说得好:“人心不足,得酒想肉。”

虽然,人有这样或那样的欲望是好的,但不能过于贪婪,要懂得适可而止,权衡利弊。不然的话,就会被欲望冲昏了头脑,将陷入欲望的深渊里,最终万劫不复。

人呐,除了各种欲望之外,还需有意义和价值。一个人的意义和价值,不在于做了几件好事或是有多少钱,就能体现出来的?其实,根本不是这样的。如果有这种思想的人,我想,你错了,而且是大错特错。为什么呢?(人生感悟 )道理很简单,那就是你根本没有完全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含义,或许说,你根本不懂什么才是“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那么,什么才是“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呢?在此,我简单的列举一些案例来证明吧。

在我国古代,有很多成功人士,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许多文明成就,从而也体现了生命意义和价值。

比如,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一个是“诗仙,”一个是“诗圣,”他们创作了很多优秀的,脍炙人口的诗篇,并且在民间广为流传,至今已跨越千年了,依然沿用着。说起李白跟杜甫,谁人不知,谁人不晓?在当时,他们又能得到些什么呢?可是,他们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创作出很多优秀诗篇,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名字,却永远不被后人遗忘,这就体现了他们的人生意义和价值。

当年,法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居里夫人,她从几十吨的铀矿石中,花了四年时间,才提炼出十分之一克的纯镭。由于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并再次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后来,有家公司要出高价买断她的制镭技术时,她当场拒绝说,对不起!我不能卖给你们。镭,它是属于全人类的。可见,一位伟大科学家的思想和良知。居里夫人用她的勤劳和智慧,实现了她的科学梦想,也为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从而体现了她的人生意义和价值。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第3篇

那么,长寿就一点好处都没有吗?也不是的,至少对了解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会有一些好处。

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他们也从来不考虑这样的哲学问题——走运时,手里攥满了钞票,白天两趟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OK,玩一点小权术,耍一点小聪明。甚至思维骄横、飞扬跋扈,昏昏沉沉、浑浑噩噩,等到钻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活这一生。

其中不走运的则穷困潦倒,终日为衣食奔波,愁眉苦脸、长吁短叹。即使是日子还能过得去的,不愁衣食、能够温饱,然而也终日忙忙碌碌,被困于名缰、被缚于利锁。同样是昏昏沉沉、浑浑噩噩,不知道为什么活这一生。

对这样的芸芸众生,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从何谈起呢?

我自己也属于芸芸众生之列,也难免浑浑噩噩,并不比别人高一丝一毫。如果想勉强找一点区别的话,那也是有的:我,当然还有一些别的人,对人生有一些想法,动过一点脑筋,而且自认这些想法是有点道理的。我有些什么想法呢?话要说得远一点。当今世界战火纷飞、物欲横流,“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处在一个十分不安定的时代。但是,对于人类的前途,我始终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我相信,不管还要经过多少艰难曲折,不管还要经历多少时间,人类总会越变越好,人类大同之域绝不会仅仅是一个空洞的理想。但是,想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经过无数代人的共同努力。有如接力赛,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一段路程要跑。又如一条链子,是由许多环组成的,每一环从本身来看,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点东西,但是没有这一点东西,链子就组不成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而且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如果说人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这里。

但是,这个道理在人类社会中只有少数有识之士才能理解、鲁迅先生所称之“中国的脊梁”,指的就是这种人。对于那些肚子里装满了肯德基、麦当劳、比萨饼,到头来终不过是浑浑噩噩的人来说,有如夏虫不足以语冰,这些道理是没法谈的。他们无法理解自己对人类发展所应当承担的责任。

话说到这里,我想把上面说的意思简短扼要地归纳一下: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网络语言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第4篇

由此可见, 我国的网民数量增多, 逐渐形成稳定的网民群体, 其使用的网络语言在经历了自身的发展、融合、淘汰之后, 在网民群体中形成了独特的结构模式和文化意义。

网络语言最初出现简化和缩写的形式是为了节省上网时间, 提高打字速度, 节省经济付出, 因为开始出现网吧的时候, 是大约20-30元每小时, 是很大的一笔支出。而今天很多人在上网的时候会发现有越来越多的字看不懂, 越来越多的符号看不懂, 为了显示自己并不是初次上网的新手“菜鸟”, 上网的人要看金山鸟语通, 不仅要知道一些特定网络词语的意思, 而且要会运用, 会在恰当的时机运用。

可以说, 网络语言对社会语言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网络语言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甚至文字外形也由平面、静态文字发展为现代的立体、动态文字。网络语言是当前语言文字中的活跃部分之一, 是语言多样化的具体体现。同时, 网络群体有着不可低估的创新能力, 总在不断地创造属于他们的丰富、鲜活的词语, 并且非常迅速地传播、流行开来。有许多网语 (尤其是网络术语和特别用语) 就是反映高科技社会和现实生活的新词新语, 这是我们汉语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体现。

但网络语言中也出现了一些极端个例, 如网络上出现专门将生活用语转换为网络语言的转换器 (网络上称为“火星文转换器”) , 其中不乏无视语言规则、乱拼乱凑、不伦不类、稀奇古怪、格调粗俗的语言。这使有些研究者视网络语言为“语言污染”, 甚至提出网络语言对汉语文化的颠覆比英语更直接。

面对此种情况, 很多人态度鲜明, 反对网络语言在现实生活中的使用。比如, 从2006年3月1日开始生效的《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规定, 国家机关公文、教科书和新闻报道中, 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语言。也就是说, 如果在上海的政府文件、教科书和新闻报道中出现诸如“美眉”、“恐龙”、“PK”、“粉丝”等网络语言, 将被判定为违法行为。其实, 上海此番纯洁汉语的相关运动, 算不上原创。早在2003年, 北京市就已经出台并开始实施规范普通话的相关法律, 但由于没有全社会的整体协同, 各地的类似规定大多不了了之。

社会对网络语言的态度意见不一, 无论哪种态度, 对于网络语言, 专家学者和社会已经从开始的不屑一顾到积极研究了。但是, 到现在为止, 我国依然没有很好的方案去规范网络语言。

国家语言文字改革委员会的一位负责人表示, 目前网络语言已引起了他们的重视, 但是还处于研究探讨阶段, 首先对网络语言要有一个比较好的了解和认识, 然后才能决定何时规范, 怎样规范。美、英等国一些权威词典已经收录了部分网络语言, 作为国内普通话用词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是否也会收录它们?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室一些专家表达了他们的看法。词典室助理研究员张铁文认为:“网络语言能否被收录还要经历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新词的诞生更多的是靠约定俗成, 大家共同认可, 它就有生命力, 《现代汉语词典》要收录的也就是这一部分新词。网络语言的发展将来也会有这样的一个趋势:有些词会自生自灭;另外一部分将从网上走下来, 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语。

针对此种情况, 国家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在2005年2月牵头成立了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 对网络媒体语言进行实时监控。表现了国家对网络语言的重视。

量变会引起质变, 习惯会成为自然, 一旦年轻人有了长期使用网语的习惯, 其正规语言的运用能力就会下降, 这对语言的健康发展有不利影响。再进一步, 对年纪更小的孩子来说, 在未掌握语言规范之前就过多地被不规范语言所熏染, 这对其今后的成长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因此, 根据网络语言的发展现状, 系统地开展网络语言研究是很有意义、很有价值的。

参考文献

[1]于根元.网络语言概说[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

[2]刘海燕.网络语言[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2。

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思考 第5篇

人生价值的定义

人是社会的人,总是生存和活动于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当中,并受到一定社会关系的制约。在实际生活当中,人们会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通过一定的方式实现自己的人生目的,以独特的思想和行为赋予生活实践以个性特征。不过,任何个体的人生意义只能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条件基础之上,并在社会中得以实现。离开一定的社会基础,个人就不能作为人而存在,当然也无法创造人生价值。

人的一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父母面前我们是子女,在老师面前我们是学生,在老板面前我们是员工等等。这些个角色是别人无法替代的,我们都在努力去扮演好自己各自的角色,其实不是每个角色都是自己愿意扮演的,可是我们也没有办法去改变它!无数的角色扮演,将我们与他人连接成了一张密密麻麻的网,与之而来的是我们在社会上立足所带有的责任和义务。有时候我们面对这张关系网感到疲惫无力,因为我们被这张网束缚了手脚,总是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然而离开了这张网我们却什么都不是了,不被需求的人生不能称之为人生,更无所谓人生价值了。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一个人的价值 , 应当看他贡献什么 , 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我们正是在这种贡献与被需求的关系中得到自我满足,从而得到社会的认可才升华了个人的人生价值。

人生有曲折

虽说人生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但实现价值的途径和方法却不得不被社会和命运玩弄着。就像那个带着自闭症儿子的母亲田惠萍,在她如花似水的青春里,怎么也不会想到她人生的轨迹会被这个自己满怀希望降临的小生命硬生生的托离了正轨。在一开始得知儿子患有自闭症的几年里,她的精神几度处于分裂状态,既不想让别人得知自己有一个自闭症的儿子,却又卸不下自己的责任。这就是处于社会这张大网中的无奈,摆脱不掉的骨血亲情,别人带着审视的眼神,以及自己的虚荣。

人生价值与意义的实现总属于那些坦然而后勇敢面对生活的强人

在深度观察《星星的孩子》中,从田惠萍的讲述和评委的话中都深深的折射出这样一个道理——平静的面对你所不能改变的,勇敢的改变你所能改变的。对田惠萍来说,自闭症这种当今医学科技无法治愈的现实是无法改变的,但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以及社会对自闭症的认识却是她能改变的。她开办自闭症儿童班的目的不在于让一个自闭症儿童变成正常人,而是让他们和家长学会适应这个社会。

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是自己赋予 第6篇

“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禅师反问。

青年摇摇头,一脸茫然。

禅师缓缓地说道:“譬如同样一斤米,用不同的眼光去看。它的价值也就迥然不同。在炊妇的眼中,它不过能做两三碗米饭而已;在农民看来,它最多值一元钱罢了;在制酒商看来,它可酿酒,能卖40元钱。不过,米还是那斤米。同样一个人,有人将你抬得很高,有人把你贬得很低,其实,你就是你,你究竟有多大出息,取决于你到底怎样看待自己。”

其实,别人的评价并不是最主要的,你自己的价值所在取决于你怎样看待自己。那么人生的意义何在?我觉得毕淑敏说得很好:“人生本没有意义。没有人会替你确定人生的意義。但如果你无法确定人生的意义,你将一辈子活在无意义的状态里面。大到每一天。小到每做一件事,你都会感到无名的痛苦。因为你不知道往什么地方走。所以。每个人必须为自己的人生确定意义。”

是的。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是自己赋予的,其他任何人强加给你的都不是你的人生,而是别人的人生。所以要想知道人生为何,只有问问你自己的心,心之所至,就是你人生的方向。

计算教学的意义回归与价值实现 第7篇

一、叩问价值:计算教学的意义何在?

首先, 从数学的角度来观察现实世界, 主要涉及数、量、形三个层面, 而计量又离不开数与计算, 形体大小的量化也离不开数与计算。因此, 数与计算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最基本的工具, 是每个公民应当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就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来说, 计算占了很大的比例, 数学知识的学习几乎离不开计算, 诚如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所说, “所有比较确定的知识, 都必须从计算开始。”学生的数学学习说到底是一种经验性活动。经验性重要表现之一的操作运算行为应该说是数学认知的基础性行为。

其次, 计算教学有着独特的心智价值, 有助于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传统的计算教学, 教师过于注重计算技能的强化, 学生则“为学计算而学计算”, 忽视了计算教学中的思维成分, 淡化了计算对学生进行思维启迪的功能。而今, 计算教学中所涉及的每一个计算性质、法则、公式等都镶嵌于具体而鲜活的数学情境, 都从这些具体的实例情境中抽象出来。教师在教学计算内容时, 既要关注算理的得到, 更要重视学生对算理的探究过程, 让学生充分经历算理产生、改进、完善的探究历程。学生理解算理形成算法的过程实质就是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 而在具体的算法应用过程中, 又要经历从抽象到具体、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 这样的学习与应用过程有利于学生发展数学的抽象、概括、分析、比较等思维能力。

再次, 当前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数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计算是学生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在此意义下, 计算与现实生活的密切相关性也就表明了计算在数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计算将成为连接日常生活与数学教学的桥梁, 成为日常生活与数学教学衔接的一个良好契合点。因此,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就应该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不论从基本的、长远的生活生产的需要, 还是从学生成长的学习需求来看, 计算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追寻策略:计算教学的价值如何实现?

计算教学如此重要, 但是对学生计算能力差的抱怨声从未停止过。我们常见的是:学生有的不明算理, 机械地照搬公式;有的不顾运算结果, 盲目推演;而对于一些优秀学生中出现的计算问题, 许多人则冠以“粗心”之名, 计算到底应该怎样教学?传统的许多经验和做法是非常好的。如, 教师清晰的讲解、规范的板书、学生足够时间的独立练习等。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计算教学应该加强科学性研究。如, 计算情境的有效运用、计算方法的自主探究、计算策略的合理优化等。

1. 算用结合, 丰富学生体验, 呈现计算教学之源。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在生活原型中提炼出计算问题, 有利于让学生体会学习计算是现实生活的需要。计算教学的内涵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 计算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工具, 在教学中必须与解决问题相结合;另一方面, 我们必须把握好“算”与“用”的度, 明确计算教学应以计算为重点、以解决问题为归宿。教材之所以将“算”“用”相连, 从计算的角度看, 主要是为了以“用”引“算”、以“用”悟“算”、以“用”促“算”, 让“算”在“用”的作用下, 更现实、更灵巧、更能凸显教育价值、更能满足学生在学习计算过程中所特有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 实现算的得法、用的有效。

但“算”中有“用”、“用”中有“算”并不表明在计算教学中要在“算”和“用”上平均分配时间、平均使力。在计算教学中, 应体现“计算为主、运用为辅”的理念, 善于从现实情境中挖掘出计算的信息, 然后重点探究算理与算法;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 则应体现“运用为主、计算为辅”的理念, 善于引导学生分析数学信息与所求问题间的数量关系, 然后重点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如, 教学“乘法和加、减法的两步混合运算”时, 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创设的购物情境, 引领学生深入追问运算顺序:为什么先算乘法?让学生直观地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然后将“13+8+3”中的“3”变成“8”, 得到“13+8+8”;再在此算式后面加上3个8, 得到“13+8+8+8+8+8”, 连续两次的动态呈现, 三道相关的算式构筑了一个鲜活的变化情境。伴随学生计算时简便因素的不断增大, 计算方法逐步由“从左往右”依次进行计算, 转向“先用乘法算相同加数的和”, 由此催生出“乘加、乘减混合运算顺序”的算法模型———先算乘法, 后算加法。这一过程既让学生领悟了算理, 又丰富了学生的购物计算体验, 使探究计算顺序的活动超出了纯数字操作的范畴, 使学生在计算中感知数量关系和“问题解决”的策略。

2. 理法通融, 自主建构模型, 呈现计算教学之根。

计算中的算理是指四则运算的理论依据, 它是由数学概念、性质、定律等内容构成的数学基础理论知识, 用来说明计算过程中的依据和道理。计算中的方法是指实施四则运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用来说明计算过程中的规则和逻辑顺序。算法着重解决“怎样算”的问题, 算理则是重点解决“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计算教学中, 算理是算法的基础, 是算法赖以成立的数学原理;算法是算理的操作程序, 是对算理的抽象与提升, 也是对算理的实践验证。算理不清, 算法难以牢固;算法不明, 计算技能难以形成。学生学习计算时, 不仅仅是单纯地按照计算法则进行计算, 更要理解计算中每一步的道理, 不但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 即达到算理与算法相互融通。惟其如此, 计算教学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 计算教学要在算理与算法间来回穿行, 让学生充分体验由直观算理向抽象算法的过渡和演变, 进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对算法的切实把握。

如, 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时, 要让学生理解: (1) 通过直观图使学生看到求13个24连加的和是多少, 可以先求出3个24是多少, 再求10个24是多少, 然后把两个积加起来。从而让学生知道, 计算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要分两步乘。 (2) 计算过程中还要强调数的位置原则, “用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就是求3个24得72, 所乘的积和乘数3对齐写在个位上;“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 就是求10个24得240, 所以4要写在十位上”,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数位对齐的道理。教学中, 要让计算的每一步都成为有意义的操作, 让学生在直观中理解算理, 在尝试与探究中掌握算法。

对学生而言, 理解算理、建构算法往往是一个艰难跋涉的过程。在指导学生理解算理和算法时, 教师要注意沟通具体直观和抽象概括之间的联系;在指导学生感悟算理和算法时, 教师要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丰富体验、加深认识;在链接算理与算法时,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理解和选择, 适时因势利导, 组织学生比较、反思、评价等。只有让算理、算法和技能和谐融合, 学生才能知算理, 晓算法;以算理, 释算法;依算理, 用算法。

3. 尊重算法多样化, 引领算法优化, 彰显教学之本。

对同一个计算问题, 由于学生的认知建构和解决问题的视角不同, 常常会出现不同的算法,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算法, 鼓励学生对同一个计算问题进行不同的算法思考, 通过交流, 体验算法的多样化。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算法进行分析比较, 多中选优, 择优而用, 提倡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关注算法的优化。

如, 在计算9加几时, 教师创设情境, 得出算式9+5后, 学生想出了多种算法: (1) 从9往后数, 再数5是14; (2) 9+1=10, 10+4=14; (3) 把9分成5和4, 5+5=10, 10+4=14; (4) 10+4=14, 9+5=14; (5) 把9看成10-1, 10+5=15, 15-1=14等等。其中, 方法 (1) 通过数数计算, 方法 (2) 、 (3) 利用“凑十法”计算, 方法 (4) 、 (5) 则用推理的方法。面对多种算法, 教师如果任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计算, 可以想象会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对到底如何进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计算感到迷茫, 有可能停留在比较原始的方法上。如, 数数法, 这样计算能力很难提高。因为学生在没有与别人比较之前总是认为自己的算法是最优的。为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交流算法。在交流中让学生对同伴的方法质疑、补充或集体评价, 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中达到互相理解。如, 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算法后, 教师就应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比较, 选择出合理的计算方法, 可提出如下问题:“你的方法与他的方法不同在哪里?”“你认为他的方法怎么样?”“谁的方法更好些?”“用他的方法去做一做, 你有什么想法?”引导学生去思考。通过筛选、比较、优化, 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对方法进行反思、比较、归类, 使学生感悟算法之间的差异, 引导学生自我调整算法, 并自觉选择最优的方法来进行计算。如, 同样是“凑十法”, 究竟是应该拆小补大, 还是拆大补小?通过让学生练习“想想做做”中的9+6, 予以加深理解。

铁军精神的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第8篇

一、铁军精神的当代价值

对盐阜革命老区而言, 铁军精神意味着革命精神的承继, 革命传统不断融入现实社会生活, 潜移默化的一种地方性、支柱性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代表的是最广大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心声, 铁军精神则是盐阜革命老区群众从自发到自觉, 凝结而成的具有盐阜特色的革命精神和政治情怀。铁军精神在继承传统、跨越传统、扬弃传统过程中, 愈发表现出鲜明的“四个现代价值”, 即盐阜地域经济的腾飞凝聚着铁军精神不屈不挠、拼搏进取的神韵, 盐阜政治秩序的稳定汇聚着铁军精神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的尊严。盐阜社会发展的蓬勃蕴含着铁军精神仆仆风尘的执著, 盐阜文化脉络的清澈积聚着铁军精神兼容并蓄的底蕴。盐阜精神沁透着铁军精神的实质, 弘扬着区域文明的进步, 展现着盐阜大地丰满社会生活的风采, 而这一切无不浸润着铁军精神与铁军文化的因袭, 代表着盐阜群众与铁军精神的现代融合。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 铁军精神经历了“四大转变”。

1. 从北伐时期革命精神雏形向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维度转变

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决定了初期铁军精神的政治方向和性质, 使这支革命军队不再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依附品, 而是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武装, 革命群众与革命队伍的整合与统一。

2. 从抗战时期民族战争思维向发动群众赢得全国性人民解放转变

抗战风云考验了盐阜人民团结奋进、一致抗日的决心, 更促成了铁军精神的完善和成熟。铁的意志、铁的组织、铁的纪律、铁的团结、铁的作风, 正是在抗日硝烟中、在苏北大地上, 这支铁军起到了中流砥柱作用。抗战胜利后, 铁军适应政治角色的转换, 从善于在抗战中争取群众、发展群众、保护群众, 开始追求中国人民的彻底解放。

3. 从解放战争的南征北战向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转变

针对当时国民党专制与独裁的白色恐怖, 共产党人始终坚持深入群众、汇聚铁流, 将铁军精神适时融化于群众, 溶解于人民, 融入于社会, 逐步形成统一的政治力量和群众基础, 为苏北解放再次洒下满腔热血。比之战争年代的血雨腥风, 紧张而有序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样摆在铁军面前。铁军精神已从“拿枪杆子革命”向“脱下军装”从事社会生产, 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目标挺进。

4. 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挫折向解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生产力转变

铁军精神是一种精神信仰, 更是现实的物质力量。解放思想和发展生产力的统一, 保护生产力与以人为本的统一, “四个全面”与“五大发展理念”的统一, 正是时代赋予铁军精神的新型内涵。现代铁军精神在适应现代发展要求, 与时俱进同时, 时刻贯穿着“四个不变”的核心理念。

(1) 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地位始终不变。共产党的领导是铁军精神得以延续的政治保障。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没有共产党的带领, 就没有铁军精神的继承与发扬。铁军精神的灵魂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始终不变。“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是共产党人的最高价值标准, 也是铁军精神菁华的真实写照。铁军是人民的武装, 人民的军队爱人民, 铁军精神的宗旨是以群众的权益为出发点、落脚点和归宿点, 体现的是人民群众与共产党人为民服务公仆精神的统一。

(3) 党指挥枪的根本原则始终不变。“三湾改编”的精神实质一直存续在铁军精神中。党指挥枪, 绝不允许枪指挥党的军队组织原则是铁军精神区别于旧社会、旧官僚、旧军阀掌控下的军队的根本标志。不论北伐, 还是抗战或解放战争, 铁军的最高纪律都是服从党的意志, 听党话、跟党走, 始终不渝地执行人民军队忠于党、忠于群众的根本军事准则。

(4) 贯彻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始终不变。一切权力是群众所赋予。铁军精神是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统一, 是对党和人民负责的统一, 更是虚心向群众学习、依靠群众并引导群众共同进步的统一。没有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铁军精神只是一堆废铁;离开了人民的拥护, 铁军精神只会锈迹丛生。从新四军苏北重建军部的革命历程看, 铁军精神是苏北群众与共产党人并肩作战、唇齿相依、荣辱与共, 是取信于民、还政于民、问需于民、服务于民的过程。

二、铁军精神的现实意义

现代中国凝神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阶段, 既需要铁军精神适时融入时代气息、紧跟时代步伐, 更需要铁军精神逐步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 在科学、民主、依法和高效执政的社会环境中始终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 坚定筑牢抵御风险、抗腐拒变的政治防线, 在群众路线中延伸铁军精神, 在铁军精神感召下深入群众、融入群众、服务群众, 加快建设现代铁军精神“六化工程”。

1. 适应党政职能的转型, 推进民主化

现代社会铁军精神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冲锋陷阵, 而是在盐阜建设大潮中将铁军精神释然于地方特色的经济浪潮中, 释解于地方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实干型的党政职能转换中。专注于更好地化解群众之间的矛盾, 带着满腔热忱帮扶困难群众, 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 以盐阜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同不赞同”为服务主线, 时刻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2. 转换公共服务理念, 实现规范化

主体利益的多元化与城乡二元制结构的差异客观存在, 为现代铁军精神增添更丰富的时代要求。在公共领域, 社会权益的保障、公众诉求的重视对破解盐阜革命老区城乡差距尤为紧迫。如何让革命老区群众实实在在地享受布局合理的公共设施, 更为均衡的公共服务等, 既是铁军精神积极响应盐阜民众心声, 推进城乡公益事业与公共产品共享, 共同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与精神家园的历史必然, 也是实施新一轮城镇化战略, 促进城乡一体化, 促成区域资源优势互补, 助力公共事业平衡发展的应有之意。现代铁军精神更多折射出共产党人持之以恒服务群众, 为民解难、为民解困、为民解忧的执政理念, 是人文化服务流程与制度性设置的统一。

3. 促进执政方式转变, 体现程序化

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型为铁军精神的特色化、现代化注入更具人性化、人本化的动力机制。单纯自上而下的社会管理, 容易忽视群众的首创精神和群众的真实感情。这种带有强制性的管理与灌输过程, 难以形成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良性互动循环, 切实保障群众的根本利益。铁军精神的优势在于自下而上的群众运动与上传下达的配合, 在于新型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综合, 在于单向管理向双向治理与自治的协同, 才能实现共产党人与盐阜群众之间无缝连接, 才能制定更趋合理、更加实惠、更具规模, 反映民生、体现民众诉求的政策和决策, 才能引导群众自觉按照程序维护权利, 维护中央权威和地方党政威信。

4. 完善军民共建机制, 突出人文化

传统意义上的铁军精神主体依靠军队进行革命战争, 保障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而群众则在艰苦的战争年代, 挤出口粮支援前线, 甚至舍去亲人救助铁军战士, 这种血浓于水的风尚是因为共产党人领导下的铁军心中, 只有群众的安危冷暖, 只有人民的最终利益。现代社会, 省却了革命岁月的艰难与煎熬, 但从未省略军民一心, 双拥共建的优良传统。驻地部队不是脱离群众的自治体, 而是与地方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联合体, 是弘扬铁军人文精神的榜样力量和精神典范。

5. 提升群众参与热情, 贯彻法治化

群众路线的贯彻与执行最重要的一点是广泛的群众参与。现代铁军精神如果没有群众的积极参与, 只能是孤芳自赏。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都是铁军精神当之无愧的职责所在。与此同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治性要求与依法治国方略的深入, 既需要党政执行者密切关注群众生活质量的提升, 也需要群众参与的循序渐进, 严格遵循法治轨道, 以此形成党群、政群、社群之间的良性互动。

6. 健全良性绩效管理, 落实科学化

地方政治绩效的优化与科学化是盐阜革命老区长足发展的重要基础。如何破除片面追求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是现代铁军精神的一项新课题。过去, 依靠枪杆子、笔杆子, 依靠盐阜人民, 铁军与全国人民一起取得抗日战争、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现代社会的治理与发展, 已经不是冒着枪林弹雨, 而是力避糖衣炮弹, 力求科学发展, 力争创先争优。从政治层面来看, 完善的绩效管理与考核制度将是现代铁军精神的主导思想之一。对于现代铁军精神而言, 一个重要而富有挑战性的内容就是要坚持创新精神, 坚持创新意识, 坚持创新思维, 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区域性发展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与共享。

盐阜人民的智慧整合了铁军精神, 时代的发展更寄予了铁军精神崭新的内涵与外延。对于盐阜人民而言, 现代铁军精神寄托着盐阜人民的厚望, 承载着盐阜人民的叮嘱, 背负着盐阜人民的重托。大力弘扬现代铁军精神, 将为革命老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生态化、现代化的发展之路提供更为强劲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4.

[2]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C].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2015.

精神肖像摄影的人文价值与教育意义 第9篇

例如,《季老与猫》这张摄影者“妙手偶得”的摄影作品,气韵生动、形象传神地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仁爱天下、民胞物与的风范。镜头中,季羡林先生闲坐于书桌前,洁白的波斯猫突然窜到了他的肩上。遭此“突袭”的季老,却是一副安然含笑、不惊不怒的祥和表情。这个瞬间完全是摄影者凭直觉抓拍下来的,突出表现了季老仁和爱物的人格风范。季老亲笔撰写的《从魏德运先生的一张摄影谈起》一文里,他进一步阐释说:“对于中国几千年来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我不但相信,而且‘笃行之’,至少在潜意识里是这样。”在这位面容慈祥、目光深邃的智者面前,我们浮躁的心性变得平和,就好像独自漫步在深山溪涧小径,静静地走进宁静和谐的幽林之中,心灵得到了一次次洗礼,情操得到了一步步升华。

正是因为肖像摄影具有这样独特的魅力和价值,肖像摄影艺术具有独特的人文素质教育作用。“为大文化人写魂”,名家肖像摄影艺术进校园,在大学校园展示学术大师、资深教授、知名学者、杰出校友等人的精神肖像作品,可以起到鲜活生动的人文素质教育作用,可以直观浸润的方式,将名家的精神风范传递给广大师生,让他们在瞻仰观摩中得到心灵提升和人格完善。

一、人文教育:优秀的名家精神肖像作品不但具有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还有人文科学价值

《易经》贲卦象辞云:“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唐太宗李世民有言,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优秀的精神肖像摄影作品,完全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气质修养和精神境界。

人文教育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它以人的价值、感受和尊严为标尺,对抗压抑人身心的所有“神圣”,张扬人的个性和解放。一张自然传神、简洁有力的肖像摄影,深邃的思想内涵与震撼人心的艺术表现形式完美结合,写满了至爱与真诚、博大与崇高,可以起到远胜于苍白理论的对人精神家园的构建作用。其中精湛的拍摄技艺,把人像置于庄重的背景下,不轻佻,不虚化,真实具体,让人信赖;立体采光,浓淡相宜,层次清晰,主辅分明。不仅如此,还可根据人的肥瘠胖瘦、脸型大小等特征,采用不同视角,精心构图,使每个人物都能以最佳瞬间留下永恒。这些匠心独具的艺术创作,自然可以起到艺术教育的作用。

肖像价值取决于决定性瞬间。“决定性瞬间”的概念,是法国摄影大师亨利 • 卡蒂埃 •布勒松提出来的,指的是摄影现场主体形象充分展现其价值和内涵的一瞬间。通过瞬间形象表现人物气质、思想、心灵的内容和意义,抓住人物性格特征,为人物传神,这个瞬间形象就必须是有概括意义的典型瞬间形象。如果抓不住拍摄对象的形象表现的典型瞬间,肖像作品就平淡无味,就没有美,就不耐看,就不会有价值。因而,所谓“典型瞬间”“决定性瞬间”,讲的都是事物发展变化中最能代表其本质特征的瞬间形象。这个瞬间形象,通常必须具有丰富内涵,又具有强烈视觉效果。而这种能力需要长时间的历练和探索,既要有理论素养,更要有实践经验。如框取西装笔挺、表情从容、目光淡定的大学者形象,表现“人类面临智慧时的镇定”以及追求真理的主题。再比如通过满脸的快乐和幸福,把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的健康展示给受众和读者,让我们体会到人类最可贵的不是生理的年龄,而是心灵的青春。

观摩名家精神肖像摄影的过程,也是被大家风范感染的过程,是感受人的价值力量的过程。这些作品能够提醒每一位观者:走出浮躁,走出世俗,拒绝平庸和无为才能接近崇高。因此,时代需要记录我们民族精英的摄影家,更好地展示大家巨子的精神风貌,表现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优秀的肖像摄影艺术,不仅能使大学生欣赏到中国文化名人、历史文化遗产和民俗民风的丰富多样,还能透过摄影艺术的强烈冲击力,感受到图像背后深厚的精神内涵,从而获得优秀艺术所带来的精神教育和情感体验。对这些人物的成就、故事及所承载的文化精神的解读和理解,可以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人文精神的教育及视觉艺术审美能力的陶冶,对于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和艺术鉴赏水平,发挥独到的作用。

二、心灵教育:优秀的名家精神肖像作品拍的不是人物外表,而是丰富的内心世界

“相由心生”,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强调人物面相与心灵思想间互为表里的密切联系。古人把名人肖像以道德高下分为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并编成《人谱》。京剧脸谱也根据面相画成,还把典型人物编成《无双谱》。人的面孔是对生活感悟的长期积累与人生精气神蓄养的结果,人物肖像的解读,主要是一种心灵层面的解读。

肖像摄影是用镜头读人,是用图片记录生活和历史。肖像摄影给予我们的不仅是影像,还有思想和灵魂。一幅成功的肖像摄影,必须抓住人物的灵魂。肖像摄影不是简单地捕捉和定格人物面部瞬间表情,而是用敏锐的洞察力在短暂的时间里发掘和表现出人物内在的精神,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塑造人物肖像的“神韵”。优秀的名人肖像作品拍的不是人物外表,而是内在的精神世界。

肖像摄影艺术的奇妙之处,在于人物形象似乎不单单是一个人的外观形象的复制,而是摄影师的艺术能力和被摄者的内心世界交流互动的产物,而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拍摄人容易,拍摄人的内心则很难。首先要贴近生活,直接捕捉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人像,这是优秀肖像摄影的关键所在。其次要主题明确,照片中的人不但要有形象的生活性和视觉感染力,更应该阐发出某种思想意绪和人格魅力。通过对名家肖像的凝神静思,直视他们博大深沉的内心世界,我们可以知道什么是岁月的历练,什么是人格的力量。

肖像是人心性及精神的反映,中国传统学者那种融刚健有为与宽厚忠恕为一体的理想人格,仁民爱物、博施济众、宠辱不惊的襟怀,大文化人的内涵、气质和精神,可以使人感觉开阔胸襟、陶冶情操、传承文化。优秀的人物精神肖像作品是一个人生存的力量,是一个人精神的延续,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的延续,让人们的心灵受到一次次震撼和洗礼,让人们的精神得到一次次凝炼和升华。

画家陈丹青曾经深有感触地写道:“法国人摆得出斯汤达、巴尔扎克的好样子,英国人摆得出哈代、狄更斯的好样子,德国人摆得出哥德、席勒的好样子,俄国人摆得出托尔斯泰或者妥斯托也夫斯基的好样子,印度还有个泰戈尔,也是好样子——现代中国呢,谢天谢地,总算五四运动闹过后,留下鲁迅先生这张脸摆在世界文豪群像中,不丢我们的脸——大家想想看,上面提到的中国文学家,除了鲁迅先生,哪一张脸摆出去,要比他更有份量?更有泰斗相?更有民族性?更有象征性?更有历史性?”[1]鲁迅先生留下的肖像摄影,文气逼人,一脸的清苦、刚直、坦然,他的文学、脾气和命运,都跃然在这张既严肃又慈悲的脸上。他的模样已经被印刷媒体塑造了七八十年,先入为主地成为我们的视觉记忆,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化作用。

欣赏一帧优秀的精神肖像作品,如同见一个人。当动人的气质和智睿的内涵跃于纸间,那一刻华光绽放,灵魂交织。一种深刻的感染力穿越时空,在公众心灵深处留下印记。肖像为一个人的内涵说话,肖像给予人常新的感动和发现。“五四”时期,群星灿烂,胡适、李大钊、陈独秀、鲁迅、梁实秋等人的肖像摄影作品,可圈可点。好为人师的胡适,真是气宇轩昂,相貌堂堂,书生本色,斯文从容。只有在风华绝代的文化鼎盛之际,才能排得出这样的脸谱。斯人已逝,风范永存,对民国名人的肖像解读,也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三、榜样教育:优秀的名家精神肖像作品能够潜移默化地起到榜样教育的作用

古人云: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榜样的作用显而易见。

人乃万物之灵长,人的精神面貌是时代的窗口。一幅幅肖像作品,要么神采飞扬,要么气宇轩昂,要么亲切和蔼,要么端庄大方,要么宽厚慈爱。看到效果很不一般的肖像作品时,我们会对一个人肃然起敬,心生向往,从中可以领略和学习的是非同一般的人生风范和境界:那一幅海明威的肖像摄影作品,刚毅的个性、生动的神态以及深邃思想,可以照亮我们的意志与信念;那一幅齐白石的肖像摄影作品,飘飘长须,那种骨子里的儒雅凝练,脱略虚空,那种被彼得 • 卢齐准确形容为“高贵的消极”的气质,让我们深刻领悟什么是中华文化。当一张优秀的精神肖像摄影作品,拍出了我们本身卓远而自信的神采时,我们的内心也会变得强大起来。可以设想,在我们人生的低谷时期,抬头遇到“最美好的自己”,必将激发起我们无穷的心理潜能,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去迎接人生的挑战。

在西方,肖像艺术得到社会广泛认可,有着强大的文化传统。2012 年是英国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登基60 周年,英国著名的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英国国家肖像画廊等相继推出女王肖像展、摄影展。作为君主立宪政体的政府首脑及最高元首,英国女王60 年来频频出现在重要的公众场合,代表英国王室发表讲话。她还是英国王室的最高权威象征,其公众形象与家庭生活始终是摄影家和其他艺术家们追逐的焦点。女王自1953 年即位以来,在各个历史时期截然不同的公众形象,不仅展现出一国首脑应有的领袖气质,同时也体现着女王本人的生命经历。登基初期,女王高高在上的贵族气质与非凡魅力,自然而然流露出的优雅举止,展示给人们的是头戴光环、如天使般美丽的理想化女性形象,见到的人都乐于在她身上找到超出想象的平静、吸引力以及能融化任何人的同情感。后来,女王从严肃领袖形象逐渐转型成更平易近人的形象,更多地向民众公开了她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一名相夫教子的妻子和母亲,迎合社会的民主呼声,打破了王室一贯的神秘内敛,变得现代和亲民。在英国民众心中,女王及王室是传统价值观的象征和维护者,女王的肖像形象与国家命运相伴,凝聚和映显着60 年来不同阶段变迁的社会文化精神。

近年来,笔者(第一作者魏德运)先后为邓广铭、金克木、钟敬文、费孝通、张中行、周汝昌、霍松林、周一良、周绍良、李德伦、启功、张仃、戴爱莲、吴冠中、靳尚谊、刘文西等数百位著名大文化人拍摄了精神肖像。通过创作德能双馨名家的肖像作品,抢救不可再生的宝贵民族精神史料,弘扬东方精神肖像摄影艺术,倡导视觉美学教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和支持。

此外,笔者先后在首都博物馆、民族文化宫、北京大学、重庆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等地举办《走近崇高——魏德运肖像摄影艺术展》《铁流向前——魏德运眼中的红军老战士》《共和国不会忘记》《为“大文化人”写魂》等大型影展三十余场次;在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国延安干部学院、苏丹喀土穆大学等地举办摄影艺术创作与人文美学讲座五十余场次,引起强烈反响。

讲座中,笔者结合自己在季羡林、金克木、张岱年、李德伦、霍松林等文化大师及洪学智、杜义德、曾克霖、张志勇等革命前辈的熏陶和引导下,从他们身上汲取精神营养,以先进文化思想进行肖像摄影艺术创作实践的过程,对大学生进行自立、自强、自信的思想教育,增强优秀文化的影响力,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为大学生树立高层次的追求目标。告诉他们无论是在求学阶段还是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都不应羁绊于眼前的利益,而应该在精神方面有崇高的目标追求。

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促进中国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导力量。与此同时,伴随中国社会经济转型而来的教育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倾向严重,人文教育不足现象突出。比如,不少大学生理想信仰和道德观念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漠视文化传统。这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举措之一就是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聚焦大文化人,名家精神肖像摄影艺术进大学校园,可以起到鲜活生动的人文素质教育作用。在大学校园展示学术大师、资深教授、知名学者、杰出校友、时代楷模等人的精神肖像作品,不仅可以抵制“娱乐至上”等不良影响,优化校园文化环境,还可以直观浸润的方式,将名家的精神风范传递给广大师生,让他们在瞻仰观摩中“走近崇高”,得到美的享受、人格感染和心灵升华。

意义互联网与意义价值 第10篇

一、“我”从哪来

存在主义讨论生命存在的偶在性问题, 认为人被“抛入”这个世界。《过客》里表达了类似思想, “我”不知道从哪来, “我”不知道要去哪, “我”只知道只能往前走, 明知最终的终点是“坟”, 仍然坚定向前, 至少在看到“坟”之前是有可能看到希望的灯塔的。

希望如同绝望般虚无, 但若只等待“身外的青春”显示出蓬勃生机, 只等待美好的未来主动到来, 那得到的只能是“耗尽了我的青春”, 更可怕的是身外的青春一旦消灭, “我身中的迟暮也即凋零”。换句话说, 就算自己放弃热血青春, 只当一个迟暮老人, 也终会死亡, 放弃挣扎等于放弃生命, 所以“纵使寻不到身外的青春, 也总得自己来一掷我身中的迟暮”, 因为毕竟活在了这里。汪晖评论《希望》中的“路”时说:“这里表达的恰恰不是如许多评论所说的对‘希望’的肯定, 相反, 正是对‘希望’的否定, 对‘绝望’的反抗, 而超然于这两种主观感觉之上的则是一种真实的生命形式——‘走’。作为一种现实行为, ‘走’表达的只能是实践人生的方式, 同时也是面对现实的执著态度。”

尽管不明不白地活在这个世界上, 但鲁迅并不厌恶, 反倒有超然的态度, “要不然, 我先就未曾生存, 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死亡和腐朽比起根本就不存在, 起码还有其存在的意义, 这就是鲁迅最根本的观念——活着, 只要活着, 就能有一切选择和作为的可能。李欧梵在对鲁迅的研究中指出:“《过客》中路的隐喻或许也有着同样积极的人文主义的内涵, 尽管是用存在主义方式提出的。不管是多么荒诞无意义, 即使走向的仍是死亡, 生命总得走去。即使走向的未来也仍是黑暗, 也决不返回过去的黑暗中。”

二、“我”为什么活着

存在主义讨论自我的问题, 这一问题从人之存在的外部转向内在, 存在主义认为世界与我们的处境的真相清楚地反映在茫然的心理不安或恐惧的瞬间。人在这一瞬间要做出一个最根本的选择——生, 或者死。

鲁迅写道“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 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 有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意味, 精神对肉体的抛弃, 或者说是精神对人的自我抛弃, 因为精神与肉体的矛盾即是精神内部矛盾。既然选择活着, 与其被动地“被抛入”, 不如通过积极的自我选择“反抛入”。鲁迅使“影”具有这种强大的个体意识:“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 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 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 我不愿去”, “我独自远行”, “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所谓活着的理由——找到一个全属于自己的世界, 即追寻生命的意义, 所以“他宁肯打破心理的平衡, 使自己陷入极度痛苦之中, 也要睁大眼睛, 直面现实”——活着就是要面对现实并与之抗争, 而最恐怖的是“一个人的身体背叛了他自己, 而他不能及时的死去”, 说的就是灵肉分离的纠结状态。

“一切都始于意识, 而若不过通意识, 则任何东西都毫无价值。”最重要的就是要体会“意识到绝望的绝望并因此而意识到有一个其中有某种永恒性的自我”。这个“永恒性的自我”即是精神的自我, 反抗的自我, 拒绝麻木的自我, 人要依靠这个自我寻找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即活在人间:“我爱这些流血和隐痛的魂灵, 因为他使我觉得是在人间, 是在人间活着”, 因为要活得有价值与意义, 所以就要做一支野蓟, “经了几乎致命的摧折, 还要开一朵小花”。

三、“我”怎么死

《野草》对人的存在的有限性的揭示, 集中体现为对必死性的自觉。鲁迅主张青年们能觉醒, 能抗争, “阿, 然而他们苦恼了, 呻吟了, 愤怒, 而且终于粗暴了, 我的可爱的青年们!”青年人是鲜活的力量, 是国家的希望, 这是他对青年人的热切期盼, 也是对未来的唯一希望。另一方面, 他与其他学者的唇枪舌剑也表现了他对于文人学士的要求, 在《这样的战士》里他描述着这样的战斗:“在无物之阵中大踏步走, 再见一式的点头, 各种的旗帜, 各样的外套”, “举起了投枪”。在鲁迅的观念里, 文人是思想上站在第一线, 能为青年指明方向的, 因为“他是把文学看作一个时代的情绪和一个民族的‘灵魂’的标志的”。

鲁迅最痛恨民众的是他们对青年之死的麻木, 助长了刽子手的气焰, 而“钉杀了‘人之子’的人们身上, 比钉杀了‘神之子’的尤其血污, 血腥”, 帮凶者也必染鲜血。鲁迅对民众的严厉斥喝便是对他们的最大期望, 即便不能献出自己的生命, 也不要践踏牺牲者的生命。

对于牺牲, 鲁迅早有料想, “他张扬一种在深知毫无胜利希望的情况下进行绝望反抗的精神, 在对根本的虚无和荒诞的不屈反抗中树立人的尊严, 他甚至主张以一种‘先行到死’的人生态度, 在有限的人生中确证生命的存在”。只有通过死, 通过一个人以何种方式死去, 才能判定他的生是不是有价值和意义, 而“人就是他自己的目的, 而且是他自己唯一的目的。如果他要成为某种东西, 就是在现在的生活中成为某种东西”, 人要活得有价值和意义, 即人要在现实生活中付出行动来使之有意义, 按照鲁迅“先行到死”的观念, 人务必要以某种形式的死作为目的, 来选择一条生的路。

四、结论

无论哪条路, 其终点都是“坟”, 鲁迅追求的是过程, 他要的是人的存在的意义, 生命的意义, “他所差意的不是‘将来’, 而是达到这将来的‘现在’”。尽管是人当下的生存状态为依据, 但实质上分为了两个部分:一是站在自己的立场, 要以生存的价值为考量;一是站在别人的立场, 要以更人道的方式去体恤他人。他虽然多是以人孤独地面对这黑暗为主题, 但是要走出这困境, 还是必须依靠同他人的联合来达成。

摘要:一般观念认为《野草》是鲁迅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而他的哲学思想与存在主义相联系。本文认为该书确有哲学之思, 但属对生命的思考并未达到存在主义的高度, 鲁迅是以个体生命为主体, 个体生存为依据, 以各种“活态”典型, 来谈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价值与意义 第11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企业价值意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企业的发展同时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而企业如果想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勇敢的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在这一过程中,为了促进自身的长远健康发展而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内部永远热门的话题,这是因为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对促进企业的立足与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和明显,并且是符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的,鉴于此,笔者根据自身的经验,并参考以往企业成功的先例,在文中探討并研究了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及目标,最后阐述了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重要作用,希望对企业单位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1.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特征。企业为了促进自身的发展,更好的实现指定的规划和目标,首先就会制定几个经营战略,而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众多经营战略中极为重要的一个,资源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两大类,人力资源就是典型的无形资源,虽然其被包括在无形资源之中,但是其重要性却容不得有一点的忽视,它是作为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指明灯而存在,在这个指明灯的引领下,使得企业内部的其他资源得到系统优化,使得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得到科学、合理的运用,使得各自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和实现;此外,人力资源还作为一个基本职能而存在,人力资源管理也就意味着人是开展管理和被管理的核心和主要对象,管理具有很强的动态性和全程性,看重整体功能的实现。

2.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含义。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含义指的是,通过对人与事的关系进行管理,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加强人与事之间的良好的协调,使人的各方面的潜能能够予以很好的发挥,同时能够对人的各项活动进行指挥、计划、组织、控制,以此来实现企业的发展的目标,由此可见,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质是企业的一项能够实现企业的目标、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的组织管理活动。

3.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任务。顾名思义,人力资源管理最为看重的就是人才,不论是什么类型的企业,其发展离不开人才,没有优秀的人才作为支柱,任何企业都很难维系在较好的运营水平,人力资源管理就相当于伯乐,把一切可以吸纳、任用的人才为企业所用,并致力于对各种人才潜能的激发,使其服务于企业的运营与发展。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及目标

1.扩展企业的人力资本。财力资源、物力资源、人力资源是企业在运行过程中所拥有的三大资源,企业要利用财力资源及物理资源,首先要调动人力资源才能实现其他资源的利用,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劣程度、人力资源的数量及利用程度都直接影响到其他资源的利用与实现,增加企业的人力资本逐渐成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目标。

2.充分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有调查研究对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进行研究,在自然的状态下,员工的工作能力的发挥程度在30%左右,员工的工作能力还有巨大的潜能未得到发挥,如果进行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有效的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可以极大的开发员工的工作潜能,在企业中的人际关系、薪资待遇、发展空间等都是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应该能够充分的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3.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企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根本目的就是盈利,人力资源管理很好的体现了企业的发展目标,它致力于调控企业内部的员工,使他们在其位谋其政,把人力资源的利用率发挥到最大化,为了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而努力。

三、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重要作用

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使每个企业员工都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可以使企业财务清晰,资本结构合理,投融资恰当;可以使企业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可以更好地树立企业形象,为社会多做实际贡献;可以向顾客提供满足的产品和服务,而这一切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1.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明确的发展方向对一个企业来说,就好像黑暗中的指路灯,有了发展方向,企业内部人员才能有向心力和凝聚力,才能发挥积极性和创造力。而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它使得管理活动变得合理、高效,为企业明确了发展目标,使得全体工作人员为之努力奋斗,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促使团队内部开展更为密切的配合与协作,适当地增强不同团队之间的竞争,促使各团队在竞争之中共同生存、共同进步,为企业谋求更多的利益。

2.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构建其内部有效的规章制度的重要作用。企业内部有着为数众多的机构和部门,这些部门之间或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协作,或者相互独立、没有交集,但是不论机构与机构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都必须在规章制度的条框之下开展任何活动,完善的规章制度为各机构、各部门的正常运作提供了基础和依据,而人力资源管理对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存在上下级的部门之间,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推动着规章制度的完善,在规章制度的约束和引领之下,可以实现完美的配合和密切的协作,而一旦配合达到一定程度,企业的工作效率就会的得到幅度的提升,利润就会随之增加;而对于那些没有直接关系的部门直接,人力资源管理同样有利于规章制度的构建,同时,完备的规章制度可以避免部门直接出现权利交叉、权利空位的现象。总而言之,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的建立离不开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内部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的作用是很明显的。

3.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主动性和预见性。现代企业及其相关工作人员必备的一个素质就是提前规划未来、预测未来,这也是企业通往成功之路的必要阶段,因此,企业管理人员的战略管理与预测能力受到高度重视,他们的战略管理工作能否做好直接关系到了企业的利润甚至是成败。由于企业的发展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这些影响因素往往又是隐蔽的、不容易被发掘的,所以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必要性就更加明显了,其要求管理人员在企业运营过程中或之前分析和研究企业发展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这些困难会造成怎样的后果,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企业哪些环节做得不到位,在明确了可能遇到的问题后就要制定解决方案和发展规划,做到防患于未然。发展规划的制定是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着想,杜绝了目光短浅的人员为了眼前利益牺牲长远利益的做法,准确的把握住了市场的动向和发展行情,对企业做出适当地调整以适应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

4.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当中的重要作用。类似于个人的发展与进步,企业的发展同样要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即核心竞争力,而人力资源管理满足了企业在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方面的需求。人力资源管理首先在引进、吸纳人才方面发挥着先导作用,其次,当人才被企业引进之后,人力资源管理开始发挥其在培养人才、开发人才潜力方面的作用,最后,为了防止人才外流并使人才热衷服务于企业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便发挥了其保留人才的作用,使得引进的人才全心全意的为企业的发展而服务,以上几个方面从对人才的任用上都体现出了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当中的重要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对促进企业单位的持续发展所发挥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所以,企业如果想促进自身的发展,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陈玉鹤,王维强.浅谈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J].时代金融,2013(15).

[2]菅江娥,菅江莲,菅江佑.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发展的作用[J].现代农业,2008(6).

上师大研讨史铁生的价值与意义 第12篇

《文学报》消息, 作家史铁生于2010年12月31日逝世, 在社会和文坛引起了巨大反响。他的去世为何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史铁生与他的创作有何重要意义?他对于中国当下的文学创作有哪些启示?近日, 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举行了“史铁生的价值与意义研讨会”。评论家杨剑龙在回顾了史铁生的生命和创作历程后指出, 史铁生被誉为伟大作家, 是与他的直面苦痛、生命追求、心灵写作分不开的, 他身体残疾却精神高尚, 在生命的困境中、心灵的孤独中执著追求;他微笑着直面苦难, 其对人类终极关怀的思考, 对生存和死亡的思索, 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因此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和崇敬。与会者分别从困境与追求、死亡和救赎、爱愿与永恒等几个话题展开讨论, 还就史铁生与国外其他患病作家、与现代作家废名等关注内心世界的作家进行了比较, 探究文学创作的某些规律与价值。

上一篇:岗位业绩下一篇:科学技术服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