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孩子们》

2024-08-10

《献给孩子们》(精选8篇)

《献给孩子们》 第1篇

巴托克的《献给孩子们》儿童钢琴曲集, 是他用基本一致的民族风格编曲, 反映了他对民歌的研究成果的一部作品。这部钢琴曲集中共有八十五首钢琴小曲 (第一卷四十二首, 第二卷四十三首) , 所使用的旋律都是匈牙利和斯洛伐克等东欧地区的民歌。他改编这些民歌的手法是将旋律基本原封不动, 并用和声变奏的形式重复若干遍。从这个作品中可以看出, 他是在努力探求与这些东欧民歌相适应的和声语言。在这个探求的过程当中, 他既要避免对传统的大小调和声手法的生搬硬套, 又要避免过于简单、即兴化。这样, 在创作过程中, 作者一定对这些民歌本身的和声内涵以及其尽可能丰富的和声配置形式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与分析。

这部曲集具有不可低估的艺术价值。美国的一位音乐学家史蒂文斯说:“这些曲子的价值在于易被青年人和无偏见的音乐家所理解。他们能够在稍事学习后就演奏它们, 并将在成功地解决了技术难题之后, 发现其中音乐上的隽永趣味。”这句话形容这个作品, 真是再贴切不过了。

这部钢琴曲集用于钢琴教学中, 也有着很重要的教学意义。巴托克首先将调式和声运用在这部曲集中, 然后通过《小宇宙》等教学作品, 进一步展示种种现代作曲技法, 从而使学生对20世纪上半叶的音乐现象有了基本了解。这里所显现出的发展过程, 也几乎是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的整个近现代音乐发展过程的缩影。

所以, 研究巴托克这部曲集中的和声语言, 对于认识巴托克的音乐创作, 对于了解近现代音乐现象, 有着很大的帮助。

《献给孩子们》和声语言的基本特征, 可以用“调式和声”来概括。所谓调式和声, 包括着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建立在非大、小调音阶体系上的, 和传统“大小调和声”相对立的一种和声语言;二是指在调式体系中, 包含着建立在同主音、同音列两种调式交替关系上的和声手法。

在大小调和声中有大、小两种不同的调式, 也有同主音大、小调的交替。对于大小调体系来讲, 属功能在其和声中起到了支撑的重要作用, 尤其是导音本身由于对主音的倾向而形成的对调性的支持。就连离调时的交替, 也总是通过临时的导音而实现。由此可见导音在大小调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但是, 大多数非大、小调的调式音阶中根本不存在导音, 也就不存在依靠它来支持主音。

巴托克看到了这一点, 他不想在这些民间歌曲上硬套传统的大小调和声, 因为这些旋律大多并不是以大小调和声为背景而产生的。于是, 深入的挖掘这些旋律自身的和声内涵, 广泛的运用欧洲音乐文化中非大小调的和声手法, 从而找到与旋律更和谐的和声语言, 就成为他当时的主要目标。最终, 他找到了目标, 就是调式和声。他只运用于调式风格的旋律, 而对于那些大、小调风格的民歌旋律, 巴托克也力图用调式和声来丰富。

在《献给孩子们》的和声语言中, 最为典型的就是调式交替的现象, 其包括同主音和同音列两种方式。同主音方向的交替, 其表现为某一个调式的旋律, 用同主音其它调式的和声来丰富它。例如一首艾奥尼亚调式的旋律, 用多利亚的VI级音来丰富它的下属和弦。同音列方向的交替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在旋律的片段中, 发生对主音以外的某一音级的交替, 将这个音当作临时的调中心;二是将整个旋律用与之不同的调式调性配置和声, 但和声的调与旋律的调必须是同音列。例如一首C伊奥利亚调式的旋律, 用F利底亚调式的和声配置。

同时, 同主音交替的进一步发展, 还可能变横为纵, 产生同主音调式的纵向叠置现象。同音列交替的进一步发展, 也可能发生这种纵横之变, 形成叠置, 这时旋律本身的调形成一层和声系统, 而同音列的另一个调形成另一层和声系统, 同时出现两个以上的调中心, 这已经是多调陈述的现象。这两方面的叠置在《献给孩子们》中频频出现。

调式交替纵横发展的最终结果, 必将形成巴托克所说的“对我们十二音体系中的每一个个别的音进行完全自由的处理应用”。虽然《献给孩子们》的和声语言还没有上述这句话所说的走的那么远, 但这正是多调式和声的初级状态, 也正是他所谓“调式半音体系”的萌芽。

作为《献给孩子们》和声现象基本特征的调式和声, 也具有传统渊源, 可以追溯到两个方面。一是匈牙利以及其他东欧民歌旋律本身固有的调式特点以及调式交替现象;二是欧洲音乐文化中古已有之的调式和声传统。前一方面为巴托克的调式和声提供了旋律方面的依据, 后一方面为巴托克的调式和声提供了多声配置的技术背景。

以下是对其中三首的个别分析:

(一) 第二卷No.9“巡回”

本曲中, 同一旋律先后出现两遍。第一遍从降B大调开始。第2小节是I, 第一拍上声部是两个倚音;第6小节是DD, 低音b好象是七音, 但从解决方向看, 等于降c, 所以这里实际上是原位II级与降II级同时出现的纵结合。第二遍旋律中第10小节第一拍除低音外, 其他声部都是倚音, 显示出向VI的离调, 同时也出现了自然VII (f) 与倚音VII (升f) 的纵结合;第12小节后一拍是向II离调的V7。

由例1可看到, 前七小节的旋律中有着不同的IV级音 (降e和还原e) , 反映出B伊奥利亚与同主音利底亚的交替。

(二) 第二卷No.12

本曲同一旋律出现两遍。由这个旋律可以看出, 它的调式非常有趣。这个调式是升高III级音的a弗里几亚, 同时它与d和声小调同音列, 其主音仿佛是d小调的属音。这一同音列现象, 成为本曲和声配置的基本特点。

第一遍由g多利亚开始。第1~2小节是I, 3~4小节是V, 5~6小节是VI, 这其中有许多外音, 第5小节的倚音升f反映出与同主音和声小调的交替;第6小节的第三拍是I6, 直到第7小节的第二拍, 接着是IV7—V的半终止。

第二遍开始是g艾奥尼亚 (9~10小节) ;11~12小节是多利亚III;13~14小节是多利亚IV, 夹杂着许多外音;第15小节第一拍是大调I6, 也等于D大调IV6;然后是D大调VII2—V9—I的进行, 最后终止在D大调上。前文中提到的深入挖掘旋律本身的和声内涵, 丰富和声的配置, 在本曲中体现的比较突出。

(三) 第二卷No.24

本曲同一旋律出现两遍。

第一遍开始于d多利亚。第5小节是艾奥尼亚VI;第7小节是艾奥尼亚VII7;第8小节开始出现一个IV上的四度结构和弦, 其中从第10小节开始, 五声色彩十分浓烈。

第二遍由第12小节起, 最初旋律正是在前边出现的IV四度结构和弦的和声背景上叙述;第16小节是多利亚IV7;17~18小节是艾奥尼亚III, 第17小节中的降d、e和降b是外音。

这首民歌旋律中, 先后出现了b和降b, 它们都不是变化音, 都是自然音级:b是d多利亚V I级;降b是d艾奥尼亚V I级, 这正是同主音的调式交替。

在这首乐曲中, 出现了非三度结构的和弦, 这也是本曲一个重要的特点。

在巴托克作品中出现的“调式和声”的和声现象,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 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比较单纯的调式和声及其交替阶段;最后一个阶段是真正的、极端的多调式阶段, 形成有一个调性音的一系列半音组织——实际上成为一种十二声调式, 和声也建立在这样一种调式基础上;第二阶段介乎于上述两个阶段之间。这三个阶段反映出巴托克在其调式和声的发展道路上所迈出的步伐。

《献给孩子们》中的和声现象正是上述第一阶段的集中而且具有代表性的体现与反映, 同时从中也可以看到其后各阶段的手法的一些萌芽状态的因素。

上述这些就是我在学习分析《献给孩子们》过程中的一些体会。通过对调式和声的学习, 对我本人在今后的创作中如何解决民族风格旋律的多声配置等诸多问题, 产生了很深的启发, 令我受益非浅。

摘要:贝拉·巴托克的《献给孩子们》儿童钢琴曲集是他用匈牙利等东欧地区民歌风格编曲的一部钢琴曲集。他在写作过程当中, 将这些民歌旋律基本不动, 并用和声变奏的形式重复。巴托克在努力探求与民歌旋律相适应的民歌语言。这部曲集具有不可低估的艺术价值, 在钢琴教学中也有很重要的意义。“调式和声”是本曲集和声语言最贴切的概括, 其中最为典型的调式交替现象, 包括同主音和同音列两种方式。而同主音交替和同音列交替的进一步发展, 都可能形成叠置。本曲集的和声现象, 正是多调式和声的初级状态, 也正是他所谓“调式半音体系”的萌芽。

关键词:民族风格,调式和声,同主音,同音列,交替,叠置

参考文献

[英]哈密施·麦恩《伟大的西方音乐家传记丛书——巴托克》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

陈世宾《论巴托克〈献给孩子们〉的和声语言》, 载于《音乐学习与研究》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1985年第2期 (总第2期) 1985年4月出版

献给三年级孩子的家长们 第2篇

各位家长,我们的孩子再过一个多月就要步入三年级了,我所教过的历届学生的家长在孩子三年级时总是质疑:“我的孩子一,二年级成绩很好,总是考90分以上,现在三年级了,怎么成绩一直都没考好过,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还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现在怎么作业总是不能及时完成,说说他也不怎么爱听。”„„这些问题我们都即将要碰到,为了教育好我们的孩子,我想大家有必要来了解一下三年级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按照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教育,使我们的教育取良好的效果,使我们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第一:个性差别大:

三年级的小学生是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他们在接受别人的评价中能发现自身的价值,产生兴奋感、自豪感,对自己充满信心;有的还表现出强烈的自我确定、自我主张,对自己评价偏高,甚至有时“目空一切”,容易导致自负的心理。相反,有的孩子由于成绩不良或某个方面的缺失,受到班级同学的歧视,往往对自己评价过低,对自己失去信心。

1、独立性、自主意识逐步增强:开始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在自己的独立看法和评价上常表现出很大的片面性,甚至是错误的。开始不听父母和老师的话。

2、伙伴意识很强:开始形成小团体。他们可以不听父母和老师的话,但必须遵守团体的规则,背叛是不允许的。他们对父母和老师的“反抗”有时带有胡闹的意味。中年级学生往往是学校里最“吵闹”的学

生。

3、表现欲极强:他们想当“孩子王”,力图在自己的小团体中确立起自己的权威,于是处处表现。往往通过表现出众、成绩拔尖来达到目的。反之,会以一些破坏的行为来显示自己的存在,引起他人的注意。

4、极易出现行为偏差,行为习惯发展水平较低:人们把三四年级的学生年龄比喻成“暴徒年龄”,俗语说“讨狗嫌”。这个年龄的学生处在贪玩的高峰,好动,好惹事,也经常受到家长的斥责。行为习惯处在低年级,高年级水平高,中年级水平低的“马鞍型”。

第二:情绪不稳定:

三年级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他们在陌生、严肃、冲突、恐怖、约束、遭受指责等情况下,容易产生紧张的情绪,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差,难以释放心理的压力,这样就容易使他们的心情变坏。他们喜欢与伙伴共同游戏、学习,但情绪很不稳定,容易激动、冲动,常为一点小事面红耳赤,而且情绪变化极大,并且表露在外,心情的好坏大多数从脸上一望便知。

第三:自控力不强:

从三年级开始,学生进入少年期,此时会出现一种强烈要求独立和摆脱成人控制的欲望,因此他们的性格特征中也会表现出明显的独立性。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外部控制的依赖性逐渐减少,但是内部的自控能力又尚未发展起来,还不能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日常行为。

献给女孩们的私宴 第3篇

那儿的山崖都爱凝望,披垂着长藤如发

那儿的草地都善等待,铺缀着野花如果盘

那儿浴你的阳光是蓝的,海风是绿的

则你的健康是郁郁的,爱情是徐徐的

——郑愁予《小小的岛》

《花吃了那女孩》——用这样吊诡的名字讲述女孩之间若有若无的情意,似乎将本来云淡风轻的事情披上了艳丽的面纱。暂且不谈电影,同名的原声碟显然吸引了更多关注。不仅收录了陈绮贞为电影录制的旁白,更集结了台湾最具文艺气质的女性歌手们。稍有名气一些的:张悬、彭靖惠、魏如萱、My Little Airport,也有始终游离于主流之外的黄小桢、何欣穗、Tizzy Bac,外加电影中无处不在的纯音乐……总之这张专辑就是为敏感的女孩们量身订做的青春期纪念册。

专辑从何欣穗的《想想》开篇:你喜欢我吗/还是玩躲猫猫/一下又高/一下低/为什么不说/不说你也爱我/我眼睛下雨了/好像喜欢你/好想吃了你/好像只是我想的/想象/想象而已……关注何欣穗是从她的《A Letter From My Dad》和《于是》开始,她反常规的曲风以及低调华丽的歌词形成了别人无法模仿的个人风格。

随后出现的是许久不曾唱歌的黄小桢,一首慵懒的《继续》:一起向前/牵着你的手飞离/要一起呼吸/用力她约定/吻着你的手心/钳甜的香气/融化你的忧伤/爱上你的美丽……还有吴立琪的《寻找》和彭靖惠的《不散不见》,都是喜欢的调调,喜欢她们,就像喜欢——

不定期出现在梦里的红色橡胶操场;

被涂改液写上凌乱字迹的木课桌;

校园围墙外永远不断更新的小书屋;

被夕阳晒得发亮的额头;

因为炎热而开窗,却被大雨漫灌的嘈杂餐厅……

我们都不愿舍弃自己亲身经历的情节而去追寻校园剧里虚构的美好。可是,当那些类似的情节反复出现,却又真真实实地打动了我的心扉,在身体深处泛起酸甜难辨的滋味。

只是淡淡想起,似乎陪在身边的人,女孩总是比男孩多一些,与那部电影所要传达的主旨无关,仅仅是单纯的陪伴就已经足够回味。

没完没了地围着校园走路,好像话题总也没有终结的一天,说完考试越来越难又说到家里的小狗不听话,说完喜欢的明星又考虑晚饭吃些什么;曾经一度热衷于买一样的衣服,即使穿起来永远没有对方好看;父母不在家的时候去对方家里下厨,弄得一团糟后迅速逃离现场;两个人在一起最自在,不想被任何人打破平衡……甚至,在未来的日子里遇到的每一个女孩都能找到与之对应的前一个……总能有一个女孩陪伴,相互喜欢,相互倾诉,于彼此心里埋下深深的种子,等待时间让它发芽,变成嫩绿嫩绿的植物,在阳光下任意生长,结出一簇簇不切实际的梦。只有女孩可以在你任性而倔强的细胞迅速增长时,适时带你走出愤懑的坏情绪。也只有女孩知道如何珍惜保护你脆弱如同玻璃的心,而彼此分享郁郁的健康和徐徐的爱情,这是再幸福安然不过的事情了。

听《花吃了那女孩》,曾经喜爱过的女孩们纷纷出现在绵延不停的回想中。唱歌的超龄女孩们,势必拥有着十几年来未曾舍弃的少女心情,才能写下如此动情的旋律。就像读陈丹燕的书,总会因为她把少女心情还原得过于真实而感觉心疼,已经淡忘和不愿想起的旧时光都披荆斩棘地回溯到现实真身里,像一枚子弹,带着所有过去穿膛而过。

希望你爱惜自己的少女时光,那永不重来的、最美好的年华。

我的私爱典藏

Between☆彭佳慧:《喜欢两个人》

初次听这首歌就被它的前奏折服,伴着彭佳慧略显沙哑的声音,仿佛整个人陷入到一个超级舒服的沙发中,是种温暖而贴心的抚慰。这时,就算是一个人,我也不觉寂寞了。

飞儿☆李宇春:《少年中国》

一直很喜欢小葱,有一种淡淡的味道,丝毫不做作,那么单纯淡定与世无争。《少年中国》作为献给北京奥运会的礼物,不论是歌词还是曲调都充满了中国气息。少年是中国的希望,小葱是玉米的希望!少年中国,前途似海,我志国志,我强国强!

05181y☆郭静:《麻雀》

郭静出道也有一段时间了吧,但我推荐的不是新专辑的歌曲,是她以前的《麻雀》。好听的嗓音和旋律:“亮的天/在我想你转眼变黑夜/我是来不及回家的麻雀……”感人的歌词。

little-317☆Roise Thomas:《Say Helo》

这首歌是在一个人的空间里听到的,想走的时候突然觉得这首歌真好听l按我的理解应该是两个不认识的人偶遇,然后一见钟情了,就和对方打招呼……让我想起一个每次打招呼时都喜欢SayHello的家伙。而我每次只会回Hi,因为它够短促,我不会因局促而发出颤音。也许下一次,我会试着Say Hello。

《献给孩子们》 第4篇

俞敏洪的英语课(1985年9月27日)

不过我们班的英语老师实在不怎么样,他叫俞敏洪,年龄没多大,瘦高瘦高的,普通话还没有我的标准,一副江浙口音。他上课时枯燥得很,脸上没什么表情,犹如他刻板的西服下面那条硬邦邦的牛仔裤。至于英文水平也高明不到哪里,估计刚毕业也没多久。他好像不太喜欢我,估计看出我心里的想法。看来我还是不太会掩饰自己的态度,以后要加倍小心。

但也真不怪我,他的口语发音也带着浓厚的方言味,比我妈妈差远了。

他的课汉语多,英语少,而且讲着讲着就开始大谈题外话。一开始是忆苦思甜,大谈他过去的悲惨故事,什么在乡下条件如何艰苦,为了上北大英语系考过两次高考之类。其实我不也是小地方出来的,国际法专业也要求达到外语语种的门槛,所以他有什么好吹牛的。不过他的优点是不照本宣科,也不要求我们全勤。他的一个观点我非常赞同,就是上学不如自学,于是好多人真的不来上课,但自学的人并没有因此而多起来。他还经常教我们背诵些原版的诗文,在课堂上放英语歌曲,这几天刚学会一首River of No Return,中文翻译是《大江东去》。

…………

皇甫江先生日记里的俞敏洪先生与我们眼中的被誉为当下中国青年大学生和创业者的“心灵导师”“精神领袖”的俞敏洪仿佛有着天壤之别。

但是,我想这篇日记应该是皇甫江先生当年非常真实的感受,他让我们认识到了一个真实的俞敏洪,一个在事业起步阶段任何人都完全有可能超越的俞敏洪。

当我们今日总是仰望新东方的辉煌时,请别忘记他的创始人,最初也是一个普通人。只不过,俞敏洪对于古龙先生“梦想绝不是梦,两者之间的差别通常都有一段非常值得人们深思的距离”思考得更加透彻,行动得更加坚决吧!

将爱献给孩子们(优秀班主任事迹) 第5篇

班级管理工作是一门育人科学,更是一门育人艺术。它需要班主任多花心思,多了解,多观察,多动脑。20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认为管理班级,引导学生得用“心”,把爱心、操心、耐心献给学生,把热心送给家长。

一、对学生要有爱心

“谁爱学生,学生就会爱他,要有爱心才能教育学生。”要善于接近学生,体贴和关心学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教师对他的亲近和“爱”。这是我们顺利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在课堂上,我会留意学生的学习状态,如有不在状态的,我会马上去提醒或者先分析原因;在生活中,我会观察他们一举一动,及时了解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及时的为他们排忧;就说现在这个班上的姜成日同学吧,朝鲜族孩子,很小妈妈就不在身边,缺少母爱,我就充起妈妈的角色,平时午餐时为他带上鱼呀肉呀为他补充营养,生日时送他小礼物和小蛋糕。开学初为他买书包等学习用品,生病为他买药水果等,给孩子心灵上、生活上的温暖。对于那些被忽视、被冷落,的“问题孩子”,我会给与更多的关注,就说唐信诚吧,上课爱讲话,坐不住,还特别爱随地扔垃圾。有时一个笔头就能玩大半节课。影响任课老师的课堂教学和情绪。特别是在二年级第一个学期的前几天,任课老师的反应最为强烈,他不仅影响违反了课堂纪律,而且严重影响了教学进度,他对任课老师的批评非但不能谦虚接受,而且还处处找借口,刁难顶撞老师。也许因为我是班主任的缘故,在我的课堂上他还算能够“识相”。我利用课余找他谈话,到班里听课,还找家长多次沟通,共同教育,也无济于事。有一次,班里大扫除,他非常积极的用抹布把座位的周围打扫得很干净。我立刻在班里表扬他,要其他同学向他学习,后来,还让他做了纪律小卫士,他非常开心,看到老师如此器重自己,唐信诚的学习劲头更大了,成绩也有进步啦。

二、对学生要操心

班主任管理班级需要操心。有人说班主任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可这“最小的主任”管的事却特别多,班级的卫生、纪律,学生的行为、生活„„样样少不了班主任操心。特别是现在的独生子女,头脑灵活、思想独立、个性鲜明、敢说敢做。

作为一个小学的班主任,接触学生的时间最长,生活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倾心谈话,深知学生需要教师的关怀与爱护。为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思想动态,就要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每天课间休息同孩子聊天,问长问短的,孩子们很愿意和我这个老师说心里话,我及时了解到了每个孩子的家庭情况。每天中午我都同孩子们一起午餐,其乐融融,我们彼此互相夹菜,“你尝尝我的,我尝尝你的,老师你吃,老师你吃”孩子们争着抢着把自己好吃的菜送到你饭盒里,此时感到我做为他们的老师真的很幸福,我就像他们的妈妈一样呵护着他们牵挂着他们。放学后,我亲自将孩子们送到家长手中,对家长是千叮咛万嘱咐,学习的事、安全的事,这一点一滴虽是小事,总要亲自做才放心。任课教师有事或自习课,我就乐意与孩子们一起,带领大家一起读书、学习。这种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给学生们树立了良好的行为榜样,也形成无形的动力,全班同学都能按时到校,学习和各项活动都能认真对待,一丝不苟,由于全班上下齐心协力,我所任各届学生们的成绩都赢得了领导的表扬,家长的满意。

三、对学生要耐心,我们经常听到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不好教”、如今的孩子太不懂事“等等。这也难怪孩子,因为当今社会,孩子们接受到更为丰富、复杂的信息,影响着孩子们。所以管理班级还需要耐心。

一个教师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对于优秀的学生容易做到,对学习、品质差的学生要做到就比较困难,可班级工作的重要方面就在这部分学生身上。有的溺爱孩子,一切顺从,他人不能言语;有的“望子成龙”心切,采用“不打不成才”的方法;有的对孩子不管不问,送上学了事等等因素造成。家庭是孩子的情感摇篮,父母是孩子第一教师。为找到学困症结,几十年来我坚持家访,“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与家长沟通、求得家长的支持才能对症下药。否则,纵有“三头六臂”你“孤军奋战”,也难以取胜。转变学困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多少年来,我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帮助学困生树立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就拿现在这个班级来说吧,这个班级共六名学生。有三名学生可以说是底子差,首先我根据学生实际,确定“小步子”教学目标。对他们的要求降低。采用多示范、多练习、多模仿的方法,常犯书写不规范的,语言组织不严密的,要求他们多抄好词佳句,再把一句话说完整、写完整,使他们易于接受,课后交作业。其次练习多样化、趣味化。为了让学困生有足够的时间练习,我每堂课讲得少。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要求的练习。基础差的练字(写生字、抄新词、抄好词佳句);有点基础的,给一篇没学过的课文,要求默读,遇到障碍反复读。不明白的查字典、请教他人,记住主要内容、主要情节。学习能力强的,要求他们品读课文,在文中圈点、批注、评析文章精彩之处,写好读后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提高。课堂上特别注得鼓励学困生发言,为学困生多留练习机会。这个班的学生多数好动、爱讲话。我在课堂上,以不同程度的问题,问不同程度的学生。提问倾向学困生,给他们发言的机会,他们都能回答问题,使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课后还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不断改进方法。

就说学生崔旭凯吧,是降级过来的。早就对这个孩子有所耳闻,果不其然,你看看他吧,上课无精打采,提不起一点学习的兴趣。老师课堂提问,他缄默无语。家庭作业要么全留空白;要么乱写一气,全是错别字。甚至连简单的抄写也是做得错误百出。测验结果可想而知,语文、数学加起来还不过半百。面对这样的学生我抱怨自己。学校有的老师对我说,这孩子基础太差,你就睁一眼闭一眼,只要他遵守纪律,上课不影响别人就行了。我听了,不觉从心底泛起一股凉意。就他这样的成绩走出校门,面对这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他又是一个肢体残疾的学生,他要如何生存啊?针对他的情况,思虑再三,我决定从两大方面入手。首先,我抓住一切机会亲近他,敞开心扉,这个孩子喜欢吃零食,只要他有进步我就给他好吃的,上课时铅笔、橡皮用完了,我马上给他送去新的,平时经常找他闲谈,引导他用感恩、享受的心态看待现实生活,与此同时,我组织全班同学来帮助他,跟他一起玩,一起做作业。让他感受到同学对他的信任,其次,与科任老师统一意见,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他。功夫不负有心人,加上他的刻苦努力,经过一学年的努力期末考试他的语文数学成绩分别提高到83分和77分。在期末的家长会上,他的爸爸高兴的抚摸着儿子的头说:“儿子你真棒!老师您辛苦啦!”起身向我深深地鞠了一躬。我望着这对父子欣慰地笑啦!此时我感到做为一名班主任老师真的很幸福!

由此看来,只要给“问题”学生多一点的关注,多一点点关爱,让他们的“闪光点”发光,使他们感到老师时刻在关注他,还有就是不要吝惜我们老师的赞扬之词,有问题及时处理,有了进步更要及时表扬。学生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更渴望得到表扬,这会激发学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增强信心。转化一名后进生可以带动整个班集体的进步,所以其意义非常重大

通过实施以上几点做法,学困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加强了,拿到课本翻开书能阅读、思考了,作业也规范了许多。就这样学困生转变了,班上的学习成绩整体有了明显的提高。

四、对家长要热心

班级教育和管理活动要有家长的密切配合,把热心送给家长,信任尊重家长,虚心听取家长意见,这是我作为一名班主任与家长交往的一条原则。就像辛志远同学的爷爷来接孩子看到我们班级没有装煤的工具,主动为我们做了小木箱子,还有唐信诚的妈妈看到我们打印试卷的纸张都是用过的单页纸张,主动为班级买打印纸,更为让我感动的是姜成日的爸爸从一入冬以来就为我们班级义务升炉火,打扫教室。每逢大扫除,家长们都会主动到教室帮忙,老师、家长、学生一起热火朝天地干。对于一些家长对教育孩子感觉无从下手时,我不怕花时间,与家长推心置腹讲解怎样教育孩子。学生尹洪亮的家庭经济并不是十分富裕,平时就给孩子找来些家里孩子的学习用品衣服什么的送与他们。孩子的爸爸脾气暴躁,对孩子抬手就打张口就骂的。望子成龙心切,但管理教育孩子的方法不对。孩子每次有一点错题就大声训斥,家长越生气孩子越不会,针对这种情况。我同家长谈心,首先要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要多鼓励他,要改变方式,说话要温柔些,再者要正视他的错误,找出错因对症下药,不要给孩子提过高的要求,增加压力。这样会造成逆反心理。几次谈话后,孩子情况有了转变,记得有一次在聊天时这位家长竞说出了这样的话:老师你是我的亲姐姐,我以后什么都听您的。家长和学校配合,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此时,当班主任的劳累早已抛到九霄云外,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成功感和自豪感。热心帮助家长的同时,能了解家长的教育方式、教育态度、期望水平、价值观念等,从而帮助我们进一步诊断学生问题之所在。有利于更好地开展班级工作,合理、有效管理班级。

童影九九献给全国少儿们的新礼物 第6篇

《你是我的太阳》

《你是我的太阳》(编导:苗月)讲述的是一个发生的家庭里的情感故事。父母离异后被判给妈妈的男孩儿小朗,由于母亲出差而被送回到生父身边。一个任性的儿子,一个失意的父亲,分别了很久的父子在一个夏天由陌生而渐渐理解……苗月创作的文学剧本本身就非常感人,曾被一些专家誉为“中国的《克莱默夫妇》”,经中年女导演的进一步诠释,出现在银幕上,更加细腻、更加煽情。

《弹起我的扎年琴》

一向自编自导的童影导演卢刚浓墨重彩地绘制了一幅能歌善舞的藏族孩子肖像。《弹起我的扎年琴》把我们带到美丽、神秘的西藏高原,让我们认识了这位名叫扎西的弹奏扎年琴(藏语,即六弦琴)的小乐手,认识了赛马、牛皮筏、望果节等许许多多有趣的风土人情,也认识了世世代代生活的世界屋脊上的这个伟大民族。近年来,童影厂已较少拍摄民族题材影片,而此次为拍摄《弹起我的扎年琴》,全体剧组人员乘车进藏,跋山涉水达七天之久,克服了重重困难,他们的精神得到西藏各族人民的赞许。

《红领巾之歌》

《红领巾之歌》(编剧:郭跃进;导演:宁敬武)以少先队鼓号队为题材。它试图通过婷婷与梦瑶两个鼓号队员争当指挥的故事,来表现当代少先队员的形象,表现这一批被父母和家庭百般呵护、蜜罐里长大的独生子女们是如何面对荣誉、面对困境、面对亲情与友爱的,又怎样超越自我,将自己与集体融为一体的。

把爱献给我们的孩子 第7篇

参加工作五年了, 因为对这份工作拥有着深深的感情, 我对工作的方方面面充满了极大的热情。正是因为有了这份热情, 所以有了爱。在五年的工作中, 我一直坚持用爱去关心我的每一位学生。爱是教育事业的基础, 尊重和爱学生是教育原则, 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育活动是双向的, 教师只有尊重热爱学生,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让学生有选择接受教育方式的权利, 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亲其师, 信其道。”学生只有尊重了老师, 老师的话才能声声入耳, 教师的教育活动才能卓有成效。那么, 就尊重学生而言, 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爱学生要一视同仁

学校是教育场所, 是培养人的神圣地方, 在这个地方, 我们要正视每个学生, 对他们一视同仁。教师本身的社会角色, 决定了学生对教师有很高的期望, 他们相当注重教师对自己的态度, 也希望得到教师的关爱。所以, 从教育一开始到正式的教育活动中, 教师都应对学生抱以民主和尊重的态度, 对出身、性别、智力、相貌、个性及关系密切程度不同的学生做到一视同仁, 同等对待。

2006年, 我就犯下了一个错误。学校要举行英文背诵比赛, 我们班是年级英语成绩稍微差点的班级, 当时为了能在比赛中获得较好的成绩, 就得选英语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于是我便着手定参赛选手——班里的“背诵之星”。在一次英语课上, 我煞有介事地宣读了关于比赛的通知, 然后问:“我们班谁愿意在这次比赛中锻炼自己, 为班级争光?”不出意外, 大家由于本身英语学习基础不是太好, 多少有点自卑心理, 反应并不明显。于是我“顺其自然”地说:“那这样吧, 老师来定几个人, 希望他们积极准备。”两天之后, 我在学生交上来的作业本里发现一张纸条, 上面写着这样一行字:“老师, ×××新概念2上的文章都会背, 为什么不让他参加比赛?”我当时就愣住了:他?那个不爱说话、不苟言笑的男生?我立即因自己肤浅及错误简单的做事风格感到羞愧。为什么那么有意义的一件事, 让我这个老师办得如此乏味?我会为自己的率性而为、为自己的愚蠢付出怎样的代价?或许, 一片刚萌发的叶子, 就在我手中失去了向阳光展示生命力的机会。口口声声地亲近学生, 天天念叨着人文关怀, 体现在我身上的, 不过是粗暴地泯灭一片“叶子”生长的热情。我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深深的自责, 也会在每一个有清风有阳光的日子问问自己的心:你, 爱那些孩子吗, 就像爱自己的生命一样?

一个孩子的热情, 会改变一个世界;一个老师的决定, 会熄灭孩子的热情。

事实上, 在后来的比赛中, 在全校22个班级的精英中, 他取得了全校第二名的成绩, 仅仅比第一名少了0.1分。我庆幸, 我还来得及挽回。我深切地体会到, 教师应该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 每一个学生都是平等的, 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我们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都沐浴在师爱的阳光下。这样, 我们的教育才会走得更远。

二、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2009年暑假有幸能听到全国英语特级教师朱善萍专家的报告, 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印象特别深刻: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不是打骂出来的。我也曾听到过这样一则故事:一天下午, 一个不足十岁的小学生放学后独自到一片树林里玩耍。天黑了, 这个胆小的孩子还没有走出树林, 他怕遭到野兽袭击, 就爬到一棵大树上躲了起来。父亲见孩子很晚还没回家, 就沿孩子放学回家的路去寻找, 在一片树林里, 借着天空那微弱的星光, 父亲隐约看见儿子正躲在一棵大树的树杈上。父亲并没有马上喊儿子下来, 而是假装没有看见, 吹着口哨在离儿子藏身的大树不远处溜达。儿子听到父亲的口哨声好像遇到了救星, 马上从大树上溜下来, 吃惊地问:“爸爸, 你怎么知道我在这片树林里呢?”“我是独自散步, 没想正碰上你在树上玩耍呢。”据说这个孩子长大后进入军官学校深造, 毕业后成了一名作战勇敢的将领。

人们常说, 树怕伤根, 人怕伤心。自尊心、自信心是孩子成长的精神支柱, 是孩子向善的奠基石, 也是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自尊心人皆有之, 不要认为孩子小, 就可以不尊重他们。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需要家长和老师去保护去尊重。如果教育者有意或者无意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 那么孩子的心灵就会受到打击和摧残, 就会失去向善发展的动力和精神支柱。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伤害或者诋毁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 都是违背教育规律的愚蠢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 不注意保护孩子自尊心、自信心, 不尊重孩子隐私的事随处可见。有的孩子一件事没有做好, 就被家长或老师说成是笨;孩子平时有些胆小, 就被说成是个胆小鬼;孩子一次考试成绩不佳, 就被说成是没用;孩子偶尔一次小小的失误, 就被指责怎么怎么不给人争气。有些家长、老师看孩子不顺眼, 总是指责、埋怨, 有的甚至打骂体罚。长此以往, 一个本来不错的孩子, 会在一片指责埋怨声中, 失去本有的上进心和自尊心, 最终难以成才。

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 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一个合格的教师应该用爱心去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 教育孩子要有爱心、耐心和恒心, 坚持多表扬鼓励, 少指责埋怨的原则, 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和激发孩子成才发展的自觉性、积极性, 进而促使他们不断克服缺点, 逐渐完善自我, 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高素质的人才。

每次测试之后我都要找那些考得不理想或者是有退步的学生谈话, 坚持做到从来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我始终坚持以一个好老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其实, 一个学生无论在课堂上或是与老师谈话时, 最渴望听到的是表扬的话, 最仇视讽刺挖苦的话。比如, 一次一个学生英语考得不好, 但是我发现他的语文和数学都考得不错, 就会这么说:“你语文和数学能学好, 英语也能学好, 而且一定能学好, 能学好数学的人都有一股灵气, 如果把它运用到英语上来, 一定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这样的话一定会增加他的信心。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口号: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这个口号也形象地说明了尊重学生自尊心的重要性。

教育工作的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一切。教师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设计, 从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展开, 出发点是全体学生的发展, 落脚点也是全体学生的发展。只有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教育教学工作, 教育教学工作才会取得优异的成绩, 学生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教师用实际行动落实科学发展观, 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需要, 而且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 教师是培养人的专门劳动者, 如何对待所培养的对象, 是教师古今不尽的话题。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 而达到这一目的的基础是发自内心地热爱、尊重学生。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所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 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

只有发自内心地热爱学生, 教师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这一神圣的事业中。作为一名教师, 只有心中充满着对学生的爱, 才会在工作中勤奋进取, 不断学习, 不断丰富自己, 不断开阔知识视野;才会勤于钻研, 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掌握从教规律。也唯有热爱, 才会几十年如一日, 在平凡的岗位上辛勤劳作。

只有发自内心地热爱学生, 教师才会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做到了这一点, 教师才会尊重学生, 不讽刺挖苦学生, 不歧视学生, 不体罚学生, 才会同情他们的痛苦与不幸, 关心他们生活的冷暖和学习的进步, 关心他们各方面的发展和做人的好坏;也只有这样, 教师在具体工作中才不会单纯地把学生作为社会工具来培养, 而是作为社会主体来培养, 才会塑造出人格健全、德才兼备的社会有用之才。

作为一名教师, 只有做到了发自内心地热爱学生, 才会尊重信任学生。尊重信任学生是为师执教对学生应有的起码态度和行为。当代伦理学告诉我们, 在社会交往活动中, 相互尊重, 相互信任, 是对人应有的基本行为准则。作为一名教师, 只有自觉地尊重、信任学生, 才会把学生当作一个有独立人格尊严、有为人权利的人来看待, 而不会漠视学生的人格, 损害或践踏了他们为人的尊严和权利, 从而在教育过程中才会完成对学生健全、完美人格的塑造, 才能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作为一名教师, 只有发自内心地热爱学生, 才会真正做到关心学生, 呵护学生。关心爱护学生虽含有对学生的尊重成分在内, 但它已经不是对学生的一般尊重, 而是一种对学生强烈的责任感和对他们成长寄以良好期望的态度和行为。因此, 这种要求不同于一般的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 而高于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一个不关心、不爱护学生的教师, 不是一个好教师, 无数事实证明, 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 才会有强烈的责任感, 把学生放在心上, 体察他们的酸甜苦辣, 关心他们的生活冷暖, 关心他们在学习、做事、为人等各方面的健康发展。对学生的爱蕴涵着对学生成才的渴望, 蕴涵着对祖国兴旺发达的渴望, 蕴涵着对人类未来的美好向往, 而这一切, 都只有在热爱学生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摘要:教育专家认为, 老师对学生的爱是教师的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教育情操, 在具体表现上则是教师对全体学生的关爱、尊重、理解和期待。关爱学生是每个老师应尽的职责, 只有关爱学生, 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使得教学活动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 从而我们的教学活动才有了意义。本文从两个方面具体阐述了老师如何爱学生, 即爱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我们所做的一切都要以孩子的一切为中心。

关键词:爱心,一视同仁,自尊心

参考文献

[1]赞科夫.和教师的谈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

《献给孩子们》 第8篇

雄鹰, 飞旋在云谲波诡的天空;

蛟龙, 游弋在奔腾不息的海洋;

勇士, 征战在不见硝烟、有形无形的IT网络;英雄, 驰骋在抽象无垠、精微缜密的科技疆场。参与广东农信数据大集中的同志们,

你们就是这样的雄鹰, 就是这样的蛟龙;

你们就是这样的勇士, 就是这样的英雄!

1000个日日夜夜, 1000个夜夜日日,

你们靠着坚定的信念, 铁一般的意志,

谱写着一曲曲激越人心、奋勇向前的动人华章!

(二)

从2007年初广东农信数据大集中悄然起步,

到今天试点中山联社成功上线,

足足是1000个日夜, 1000个作业日志!

1000个日夜,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也许只是一个瞬间,

也许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时空节点,

但对广东农信, 对广东农信科技人而言,

却是一段极不平凡, 值得百般回味的苦涩之旅,

是一段交织着梦想与信念、科学与创新的执著追求!

(三)

1000个日日夜夜, 1000个夜夜日日, 我们走过来了!

广东农信科技之路不平坦啊!

曾几何时,

落后、分散、孱弱、羸瘦, 是广东农信的代名词,

更何况在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

谁又能想象, 我们有的联社依然停留在几十年前刀耕火种的手工操作阶段,

这是农信之痛、人民之痒啊!

多少人在期盼, 多少人在等待,

何时能实现广东农信真正意义的自我救赎和科技腾飞呢?

是2005年8月广东省农信联社的成立!

从此, 广东农信有了自己的“司令部”和“主心骨”, 才辟开了一条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坚定实施全省农信数据大集中之路,

才有了广东农信梦圆科技、一揽天下的宏大气概!

(四)

1000个日日夜夜, 1000个夜夜日日, 我们走过来了!

省联社以罗继东理事长、苏宝玉主任为首的领导核心认准方向、通观全局、审时度势、决胜千里!

一次又一次决策前的考量与碰撞,

一次又一次决策时的争执与趋一,

一个又一个项目的小心求证与大胆假设,

一个又一个系统的长短利弊分析与潮流趋势判别,

都无不秉承尊重科学、实事求是之准则,

无不体现公开、公平、公正之立场,

无不体现以人为本、以农信为根之理念。

于是, 科学的决策带来工程行进中最低容忍度的偏颇与失误,

民思民智的采撷带来项目实施中最大可能达到的质素和高效,

从此, 广东农信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驶进了快车道!

(五)

1000个日日夜夜, 1000个夜夜日日, 我们走过来了!

面对如此艰深而又复杂的大集中工程,

肩负重任战斗在第一线的省联社计算机中心忙碌起来了,

中心管理层紧急行动, 以高起点规划设计和大范围延揽人才为主线同时出击。

一批批IT才俊紧急加盟, 极大地充实和丰富了项目实施的科技含量;

一批批业务骨干、新生力量从各联社、从社会四面八方集拢而来。

车辚辚, 马萧萧;军号已吹响, 粮草已备好,

一场抢占金融信息科技高地的攻坚战已经打响!

(六)

1000个日日夜夜, 1000个夜夜日日, 我们走过来了!

项目组一方面立足于自身, 坚持以我为主;一方面借鉴比较, 借助外力, 请高等级公司协同谋划。

从项目选型到设计实施, 从综合业务系统的扬弃到核心银行系统的选择;

从数据中心机房建设到硬件系统, 从应用系统开发到实施商的选择;

从网络建设到数据移植, 从综合前置到柜面系统、管理系统的确定;

以及每一个项目、每一个系统的招投标书的设定与有效公正实施招投标;

尤其是新的技术架构和与国际接轨的应用系统如何与现有农信系统对接转换并投入实际运行……

每一步, 每一个环节, 都充满变数, 充满挑战, 充满神奇与奥妙, 充满不确定不对接的空间,

都经历了不能认知、争论到认知、反复认知、反复争论直至逐步趋于统一之过程。

那一双双疲惫而又坚忍的目光, 那一场场思维理念不同的激烈交锋;

在征战途中又留下了多少难以忘怀的故事和不可抹去的印迹!

(七)

1000个日日夜夜, 1000个夜夜日日, 我们走过来了!

此时此刻, 我们不能忘记, 也不会忘记,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我们始终得到省委、省政府、人民银行、银监局和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

广东农信系统辖内各联社从人财物等方面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条件,

省联社相关部室密切合作、并肩作战。

整体的力量, 拧成的合力熨平了通向胜利之路的所有沟壑!

此时此刻, 我们不能忘记, 也不会忘记,

作为广东农信数据大集中唯一试点的中山联社敢为人先,

义无反顾地担当起项目开发同步推进与系统最终应用的艰巨任务,

中山联社领导班子坚决贯彻执行省联社战略部署, 顾大局、识大体,

倾尽全力卓有成效地组织辖内力量和分支机构先行先试,

我们又看到了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中山先生的精神在闪光!

此时此刻, 我们不能忘记, 也不会忘记,

作为广东农信数据大集中重要战略合作伙伴等一批在国际国内享有盛誉的公司都加盟进来, 同声相应, 同气相求,

成就了一段段合作共赢、同襄盛举的佳话!

此时此刻, 我们尤其不能忘记, 也决不会忘记,

在这1000个日日夜夜, 或在以后无数个日日夜夜里,

又有多少星光在闪烁, 又有多少动人故事在传扬,

还有更多更多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在运作。

正是由于一批批农信人和他们的努力, 他们的工作, 他们的创造,

托起了广东农信逐步走上灿烂辉煌的一轮朝阳!

(八)

1000个日日夜夜, 1000个夜夜日日, 我们终于走过来了!

当我们打开香槟, 举杯庆贺中山联社成功上线之时,

仔细体验新技术新系统的专业化、平台化、产品化、参数化的强大先进功能;

想象数据大集中上线后随之带来的不可限量的生产力和竞争高度,

我们没有理由不为之高兴和喝彩!

我们没有理由不为之骄傲和自豪!

回首走过的岁月, 品味其中的酸甜苦辣,

不应只是一番感慨在心头,

而应是万丈豪气涌胸膛!

每一个成功之日, 都是一个新的开始,

让我们把辉煌与战绩留给过去,

责任与激情留给今天

更多更无私更宽阔的奉献留给未来的漫漫征程!

上一篇:做好导入下一篇:财务能力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