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半山区范文

2024-07-31

山区半山区范文(精选12篇)

山区半山区 第1篇

与一般地区不同的是, 山区、半山区无论在地理位置上, 还是气候条件等方面都表现出一定的独特性。正是这种独特性导致山区、半山区的玉米种植表现出了一定的特殊性, 因此只有真正从山区、半山区的实际情况出发, 采取合理的措施和途径, 才能真正实现玉米种植的高产高收。由此可见, 和平镇对山区、半山区玉米种植的探讨与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1 山区、半山区玉米种植的探讨与分析

1.1 山区、半山区玉米种植的现状分析

玉米可以一种高产的农作物, 也是和平地区四村的主要的种植农作物之一, 甚至可以说是已经逐渐成为了地区四村最为主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收入来源。近些年来,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和平镇的玉米种植情况较以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也实现了玉米种植产量的提升。然而, 还是遇到了一些困境与难题, 其中最为主要的在于:

1.1.1 用于玉米种植的农田基础设施依然比较落后。

对于和平镇这样的山区、半山区而言, 很多地方的玉米面积可以说是在雨养的条件下进行生产的, 尤其是一些山区灌溉条件比较差, 一旦遇到干旱的气候的话, 那么玉米的产量通常会减少20%, 甚至是高达50%, 更加严重的, 甚至有可能会颗粒无收。

从实地走访了解的实际情况来看, 和平镇的农田基础设施依然比较落后, 一旦遭遇自然灾害, 很难通过基础设施这一特殊的“中介”做出有效的抵抗, 这也是导致当地玉米产量年季间波动比较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 尽快引进和培育在增产潜力、适应性以及抗病性等方面都具有较强能力的玉米品种可以说是大幅度提高玉米的生产水平和内在动力, 进而最终实现防灾增产的最为主要的途径之一。

1.1.2 玉米种植的品种类型比较但可以, 结构也不够合理。

从当地的玉米种植情况来看, 所种植的品种大多数都属于中熟或者是晚熟的类型, 很少有加工型的专用品种。目前主要推广的玉米品种也是以淀粉含量比较低的饲用型品种, 这些品种的种植规模都比较小, 而且种植面积也不均衡, 很难满足加工企业的要求与标准, 因此也就无法形成产业化优势。与此同时, 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等相关因素的制约, 生产与销售相对滞后的情况经常出现, 进而影响了农民们种植玉米的积极性。

1.1.3 粗放型的玉米管理模式是导致玉米产量不高的另一主要原因。

事实上, 近些年来, 当地的玉米种植面积在不断扩大, 但是由于受传统栽培方式的影响, 依然是以人工管理为主, 很少甚至根本没有将一些先进的科技成果引入进来。与此同时, 无论是在品种的引进上, 还是在耕作技术的创新上, 又或者是玉米的田间管理上, 都依然沿用的是传统的方法, 从而导致玉米的单产量并不高。

此外, 当地玉米遭受病虫、病害也极为严重, 如果不能够找到科学的方法, 势必会对玉米的产量产生很大的影响。

1.2 山区、半山区玉米种植的对策分析

笔者认为要想尽快实现山区、半山区玉米的高产高收,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

1.2.1尽快实现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与更新, 全面提升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为此, 应该力求做到: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 增添先进的农业基础设施, 以村为单位, 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筹安排、连片推进, 将低产田地改造建设为能排能灌、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农田, 增加当地的高稳产农田的比率。

1.2.2加快引进优良的品种, 加快育种基地的建设速度.要想尽快实现上述目标, 就要不断加大政府的投入力度, 在育种目标的指导下, 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技成果, 不断扩大育种的选育工作, 多引进一些适应当地气候特点的品种, 为全面实现玉米产量和质量的提高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与此同时, 在引进品种的时候, 一定要注意尽量选用那些与当前市场需求相符的新品种, 最大限度实现玉米种植的经济效益。

1.2.3大胆创新, 采用科学的种植与管理技术。为此, 可以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充分利用当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成果, 按照土壤养分构成和作物需肥规律, 开展肥料品种、施肥数量、施肥时期、施肥方法等技术服务, 提高施肥效果和利用效率。统一供应氮、磷、钾等肥料, 增施农家肥, 确保粮食标准化, 安全生产。

1.2.4此外, 尽快实现合理密植, 定向密植播种能解决玉米群体与个体之间的矛盾, 有利于通风透光, 减少弱株, 降低滑杆率。中高产区烤烟套玉米以1.2m为一个复合条带, 播种时要适时早播, 把住密度关, 玉米株距以间隔20cm, 定向播一粒种籽, 小行距50cm以内。确保达到3500株/667m2。中低产区株距20~23cm, 小行距50cm, 保证达到3000~3200株/667m2。

1.2.5最后, 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条件, 推广地膜覆盖综合丰产栽培技术。同时, 做好病虫与病害的防治工作, 坚决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基本原则, 完善防控预案, 尽快实现专业化、科学化的病虫害防治。

2 结语

综上所述, 只要立足于当地的实际条件, 不断创新, 敢于突破, 实现玉米种植的高产高收并非一件困难的事情。为此, 我们一定要不断尝试新的技术, 不断引进和借鉴其它地区的成功经验和优秀做法, 为实现高产高收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摘要:玉米可以说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农作物, 与其它的农作物相比, 它的种植与管理似乎要简单地很多, 但是, 对于和平这样的山区、半山区来说, 玉米的种植与管理着实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 文章以“山区、半山区的玉米种植”为主要研究对象, 并对其展开深入、细致的分析与研究, 希望能为山区、半山区更好地进行玉米的种植与管理提供一定的依据与参考。

关键词:山区,半山区,玉米,种植技术

参考文献

[1]高明文.高海拔地区玉米种植密度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 2011, (9) :287-290.

[2]范厚明.贵州高海拔山区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 2010, (8) :144-147.

山区半山区 第2篇

作者: 宝山信管员-杨儿 发布时间: 2013年9月28日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宝山区学前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下,坚持科学发展为引领,坚持全纳性教育为指导,坚持优质服务为方向,取得了稳步持续的发展。三年来,学前教育经费逐年提高,新建扩建幼儿园建筑面积达10万平方米,达“88”以上标准的幼儿园提升了40%,幼儿教师队伍不断扩大,本科及以上学历专任教师达40%,加强了幼儿园保教工作的内涵建设,优质教育资源达到40%,学前教育社会满意率保持在80%以上,基本形成了婴幼儿共同发展、残健儿共同发展、城乡间共同发展、公民办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但是随着宝山社会经济的加快发展,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未来几年宝山学前教育发展将面临更大的挑战,人口出生高峰和导入人口的大量涌入,给宝山学前教育带来了更大的入园压力,现有的园所数量难以满足新一轮的入园需求,部分区域的公建配套幼儿园同步交付衔接上需要巩固和加强;现有的优质学前教育资源还不能满足更多百姓的需求,具有多元特色的幼儿园内涵发展仍需进一步提升,市级以上的优质园有待进一步扩大,部分地区供需矛盾突出,0-3岁婴幼儿早教指导需向内涵发展;新一轮的幼教专业领军人物培养任务十分艰巨,教育骨干的培养基地建设和培养机制需进一步完善;幼儿园新课程改革的成效需更加体现。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努力形成覆盖全区、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为适龄儿童提供更加适宜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服务,促进宝山区学前教育的发展。特制定2011-2013年学前教育发展行动计划。

一、明确学前教育发展目标

1、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将其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到 2013年,宝山区将建立完善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民办并举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坚持改革创新,坚持科学发展,坚持因地制宜,为每一个适龄儿童提供方便就近、灵活多样、质量保证的学前教育服务,促进婴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2、实现覆盖全区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到2013年,全区的3-6岁适龄儿童入园率达到99%,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达到99%,经分等定级达到合格以上的幼儿园99%,全区接受0-3岁婴幼儿家庭早期教育指导率达到99%。全区优质学前教育资源覆盖均衡、办学质量明显提高。

二、着力推进学前教育持续发展

3、确保各级各类幼儿园共同发展。

抬高底部,加快发展公办幼儿园。根据宝山区人口出生率的预测,今后三年适龄儿童净增人数达6000-7000名,主要集中在城乡结合地区的镇域内,各镇在公建配套的小区建设中,将确保幼儿园的优先建造,配齐配足公办幼儿园的教职工。建立全区优质幼儿园帮教结对新建幼儿园的机制,保证全区适龄幼儿的入园需求。鼓励扶持,规范民办幼儿园持续发展。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性服务。制定不同类别的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的管理资助办法,通过以奖代补的方法资助原集管办的民办幼稚园的发展,通过市、区、镇三级政府经费专项补助,提高民办三级幼儿园的办园质量。完善和落实民办幼儿园年检制度,不符合条件的无证园所,实施每的各部门综合整治。

创造条件,设置学前特殊教育教学点。根据本区人口分布情况与残疾儿童的实际需求,对学前特教进行合理设点布局。2011年9月完成新增9个学前特教教学点工作,将学前特殊教育纳入全区特教管理范畴。2012年9月逐步完成对新增学前特教班的设施设备配置,充分满足每个社区对学前特殊教育资源的需求。

4、确保学前教育经费同比增长。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学前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总支出比例应逐年提高,到2013年达到15%。建立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的常态增长机制,将学前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足额及时拨付,确保公办幼儿园正常运转。

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用于区镇两级政府建立贫困家庭学前儿童入园资助体系;完成政府购买保育员社会化服务的管理改革;实践探索社会专业机构支持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派驻机制;设立农村学前教育目标责任达成的专项奖励制度。保证区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向各镇倾斜并确保支出比例逐年递增。保证公建配套新建幼儿园落地。到2013年,新建幼儿园20所(附件),切实做到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区、镇两级财政留足经费,按照园设置规模及标准,配置完善幼儿园,并用于举办公办幼儿园,将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纳入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5、确保学前教育保教质量提升。

加强幼儿园保教工作。认真学习和贯彻上海市《规范幼儿园保教工作实施意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结合,寓教于乐,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到2013年对所有公办幼儿园配备绘本馆及音体室的材料、器械和设备,创设幼儿适宜发展的环境,防止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

深化幼儿园课程改革。全面完成“宝山区幼儿园新课程区本化的实践研究”,推进幼儿园新课程的区本化实施,提高园长的课程领导力以及教师新课程的执行力。创造性实践幼儿园课程的园本化,努力构建适合幼儿需要、符合园舍发展的办园特色。

提高0-3岁早教指导质量。完善“政府推动、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家庭响应”的早教指导工作机制,优化“网格化管理”体系,凸显“程序化服务”流程,健全“宝山区OK宝贝0-3科学育儿指导记录卡”制度。确保0-3岁婴幼儿指导生均经费标准逐年递增,依托“高危婴幼儿医教结合早期干预的实践研究”成果推广,建立部门合作,创建医教结合的早教信息平台,并形成医教结合管理网络。

6、确保学前教育师资队伍优化。完善《宝山区幼儿园教师聘任管理制度》。到2013年,学前教育的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到60%,应届大学毕业生及社会录用幼儿园教师须本科及以上,且符合幼儿教师任职资格,专科毕业录用的幼儿园教师须幼儿教育师范专业毕业。实施幼儿园保教人员专业资质达标计划,35岁以下的专科学历教师以及非师范类专业教师,都将完成专升本或幼儿园教师职初实训的继续教育计划。

创新培训模式,完善培训机制。加强和扩大学前教育内涵发展基地建设,通过全区“新教师实训基地”、“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初任园长研训基地”,使百名新教师、50名骨干青年教师、50名年轻园长实现专业、职业定向发展目标。通过“走班蹲点”带教,鼓励和引导优秀教师到农村新建幼儿园定期、定点执教,有效促进农村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

依法落实民办幼儿园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对民办幼儿园具备幼儿教师资格的,在职称评定、进修培训、评优晋级等方面一视同仁。鼓励支持民办幼儿园建立教职工年金制度,逐年提高和改善教职工待遇。

7、确保幼儿园园所安全和谐。

全面实施安保进驻校园的机制。加强制度落实,完善应急预案,定时防范演练,严防各类事故发生,营造幼儿安全有序的生活环境。

建设和启动“医生进驻幼儿园”的工作机制。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的定园医生联络制,定期为幼儿健康水平进行监测指导分析。组建由儿科医生与早教指导者组成的研究共同体,关注和探究影响婴幼儿身体健康水平的有效教养策略,健全相应的健康安全信息共享平台。

组建幼儿园社区及家长安全服务志愿者队伍,形成安全监督与管理服务的世博后常态机制,通过综合治理及幼儿园周边安全管理,维护幼儿园教育教学的良好秩序,确保师生的生命安全。

三、加强学前教育发展基本保障

8、强化区托幼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合力作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全区学前教育阶段性发展情况,研究相关发展政策,协调解决学前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责任,形成政府牵头、部门协作、分工负责、全面推进的工作机制。

9、加强学前教育督政督学工作。区政府教育督导室将学前教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教育教学保质保量、财政经费投入机制、教职工利益及保障、园所安全管理等纳入学前教育发展专项督导内容,列入各镇政府教育目标责任考核范围,定期开展专项教育督政和督学,促进幼儿园建设与办园水平的稳步提高。

10、营造支持学前教育的良好氛围。学前教育各类机构要积极开展创新实践、推进持续发展的各项工作,建立社会、家长园务委员会制度,依托社会各界支持幼儿园办学的合力,引导家长及社会理解学前教育、支持学前教育。充分利用宣传媒体,通过先进经验与事例的广泛宣传,形成全社会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和环境。附件:宝山区2011-2013年公建配套新建幼儿园分布表

二0一一年二月二十日

浅谈半山区“保护性耕作”模式 第3篇

[关键词] 水土流失;坐茬种;保护性措施;完善耕作模式

一、自然状况与现实发展

伊通满族自治县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县之一,地处北纬43度03分,东经124度49分~125度46分之间,属长白山与松辽平原过度地带的低山丘陵区,即半山区。总幅员面积2523km2。全县耕地面积92000hm2。其中,平川耕地约20000hm2,漫岗耕地约40000hm2,坡耕地约29000hm2,有低洼易涝地约3000hm2。农业的自然灾害是干旱、洪涝、局部暴雨、冰雹,并以干旱为主要灾害频发特征。

伊通满族自治县是个半山区,同时又是个半干旱地区,是雨养农业,年降水量平均627.6mm,但时空分布不均,有70%以上的降雨集中在7、8、9三个月份,由于天然降雨与作物生长不同步,雨水没有被充分利用。由于耕地涵养水分能力低,多数的雨水携带耕地肥力流失掉。由于全县92000hm2的耕地中,坡耕地和岗地就占75%,水土肥力流失严重。据水土保持部门测定,坡耕地每年径流量60m3/hm2以上,土壤流失量为100t/hm2.年以上,每年流失掉的厚度在0.6~1.5cm。耕地水土流失成为伊通耕地肥力下降重要因素之一。

自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耕地就更成为农户人们心目中的宝,各地的百姓都一样,想千方设百计去增加自己的耕地面积。除了“拱地边,挤车道”;再就是“开小片荒”。没有几年时间,半山区的一些荒林、荒草都变成了庄稼耕地。当然,不乏含有大量的“毁林开荒,毁草开荒,非法开荒”事实。过去的伊通河水是清的,近年来的伊通河水是黄的、混浊的,都表明耕地水土流失的严重性。

开荒种地,山坡变成了米粮川,一给农户增加收入,二给国家提供粮食,当然是大好事。然而,开垦后的黑土地,只是长了几年的好庄稼。耕地的腐殖质不见了,黑土地变成沙土地,庄稼也不再开始时那样自然增长了。这时的耕地是需要人们增施化肥来提高粮食产量。不施化肥的庄稼,无论怎样耕作也是不再打粮了,就是适时、适量曾施了化肥,粮食产量也呈下滑趋势。下图是东北黑土地沙化后的玉米生长百景之一。开垦之初的土地,一尺之内都是黑色的,现在,从地表向下全是黄沙,腐殖质已经很少很少了。

图1 吉林伊通耕地黑土地沙化后情景

二、实施保护性耕作措施

不让农民在其耕地上种地是不行的,都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也是不可能的。唯有的办法是对耕地实行既种地又养地,在土地耕作中培肥地力,又不间断地从土地中获得粮食,这就是要求实施“保护性耕作”。

实际上,山区、半山区的农民也都看到了耕地的退化,看到了水土流失带来的后果,他们也在寻找阻止水土流失、地力下降的办法。下图(二)就是伊通半山区农民采取的一种新的耕作模式:“坐茬种”或叫“留茬种”。

图2 半山区农民新的耕作模式——留茬种

留茬种或叫坐茬种。是改变过去那种春种前,把去年的作物根茬除掉或用根茬粉碎机粉碎还田,重新打垄播种的作法,而是保持旧垄型不动、保留根茬,在垄的上坡面直接开沟、施肥播种,再从原垄的下坡面取土覆盖形成新垄如下图3所示。

图3

我们觉着这种耕作模式具有山坡耕地保护水土流失作用,它蕴含着耕地保护性内容。当然,是很不完善,需要增加一些可行的保护性内容,再实施相应的耕作机具,就可以完善山区、半山区耕地的保护性耕作模式。总结应有以下优势:

其一,留住根茬不动,具有把持土壤,控制雨水冲刷的作用,能有效制止水土流失。

其二,根茬留在土壤中,具有增加腐殖质,培肥地力的效果。

其三,如果秋收时,能使得根茬的秸秆留得长一些,更具有好的效果,一是能起到秸秆还田作用,二是更能有效阻止耕地的水土流失。因为,散落在地里的秸秆、碎叶能被竖立的茬杆挡住而不被风吹跑和水冲跑,起到微型堤坝作用。三是竖立的茬杆与横卧的秸秆同样具有秸秆还田作用,但是避免了横卧秸秆降低地温的弊端。

其四,不除茬,不灭茬,不重新打垄,减少了田间两项重度作业,一是具有减少土肥流失效果;二是明显有节本增效效果。

其五、形成的新垄是由上坡垄的下半部分取土形成的,这样。耕土每年有序下移近半垄,逐年作业将会逐渐减小耕地坡度。

三、当地群众对此类“耕作”的认识

1.最初的想法

起初采取“坐茬种”的根由:是因为春季“除茬、灭茬和重新打垄”作业劳动强度太大,作业费用太高,而且时间要求太紧张,是一种回避传统耕作方法的“偷懒”的行为。但实践之后,人们发现这种“偷懒”作法,不但没有使庄稼减产,而且发现其中有许多的好处,最明显的就是减少了除茬、灭茬作业和费用以及“顶浆打垄”的作业和费用,直接减少支出300~500元/hm2,再就是发现此种做法有阻止水土流失的效果。接下来,效仿的农户开始多起来,面积逐渐有所增加。

2.目前的想法

目前当地农民对“坐茬种”方式,表现完全肯定积极的态度,该县的几个半山区乡镇农民基本都采取这种耕种方式,而且逐渐辐射周边乡镇及县市。农民目前对此种耕种方式的解释是:“对耕地实行保护性耕种”;“防止耕地水土流失”;“防止耕地沙化”;“增加耕地的腐殖质”;“增加耕地的黑土层”等等语言。

四、肯定耕作模式,研制相应作业机具

我们认为,目前的坡耕地这种所谓“保护性耕作”还处于初始阶段,只是具有耕地保护性的雏形,多数的作业动力仍是人畜力,生产率低,效率低。若更好地完善这种保护性耕作形式,需要农机科研、推广部门加大精力投入,研制出适合山区、半山区,小耕作地块的动力机具,解决人们太多的体力劳动,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配套机具:

1.动力机具

山区、半山区的耕地特点就是有坡度,所以,机械动力不宜太大,应以中小马力为主配套机具,以手扶拖拉机为主要动力机具,马力在6~15kW之间。

2.耕种机具

从目前农民的耕种程序看,完全可以研制出一种综合性的作业机具,使之配套在手扶拖拉机上,再原有的耕地上,一次性完成开沟,施肥,播种,覆土作业。

3.镇压机具

需要特型的镇压机具。因为这种镇压机具应该是在高留茬的旧垄型不破坏,在原垄侧形成新垄上镇压作业,镇压后的效果,要能达到种子发芽出土等一系列要求,可以是一次作业一垄的机具,也可以是一次作业两垄的机具。

4.收获机具

对收获玉米的收获机的要求是:只需要中小马力动力配套,一次收获1—2行,无需剥皮叶;无需配备秸秆粉碎装置和根茬粉碎装置,根茬保留高度有一定调节量。据了解,目前已经有这样的收获机具上市,在半山区的耕地里作业效果很好。

五、山坡耕地保护性耕作模式

当年秋收时注意留高茬(30~40cm),第二年春播种前(即每年打垄时节),用施肥机具或施肥扣垄机具,在原来每条垄的上坡面进行开沟施底肥并扣新垄;再用特制的重镇压器进行镇压;用精密播种机在新垄上播种;选择适当时机进行药剂除草作业;最后是秋季收获,在割秸秆注意留高茬。如下示意图:

技术流程(示意图)

山区半山区 第4篇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山区半山区,农业发展,作用

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 山区 (包括丘陵、高原) 约占全国面积的66%, 山区耕地面积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46%, 全国有1/3的粮食产于山区, 山地丘陵地区面积广阔、资源丰富、农林牧副渔业生产潜力很大, 山区半山区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其农业机械化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就吉林省敦化市近几年发展农业机械化所取得的成绩, 浅谈农业机械化在山区半山区农业生产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

1 农业机械化在粮食增产中的作用

实践证明, 良种、化肥和农业机械是粮食增产诸多因素中的3个主要因素, 而且只有机械化才能充分发挥良种和化肥的增产作用。

(1) 机械耕整地技术能提高地力, 是确保粮食增产的前提。机械深松浅翻能打破浅耕形成的犁底层, 疏松土壤, 加深耕作层, 把地表的杂草、作物的残体等埋到底层腐烂, 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扩大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活动范围, 从而改善耕层的水、肥、气和热条件。实施根茬机械粉碎还田技术, 达到耕层疏松, 春季墒情好, 有利于春播拿全苗, 为作物的生长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2) 机械播种及机械深施化肥, 可以实现省种、省工和省肥, 降低生产成本, 增产增收。机械播种、施肥可实现一次性完成播种、化肥深施和镇压等项作业, 提高作业效率, 保全苗、壮苗, 有效争抢农时。特别是干旱情况下, 实现定量、均匀地深施化肥, 避免种肥同床引起的烧种现象, 减少了肥料损失, 提高肥效, 充分发挥化肥的增产作用。就近几年敦化推广该项技术实施情况来看, 可节省大豆种子25 kg/hm2, 省工8个/hm2, 增产270 kg/hm2, 化肥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 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

(3) 农业机械化技术可促进生物措施充分发挥实效。近几年, 优质、高产品种被农民广泛应用, 对粮食增产、提质起到很大作用。但是大多数新品种对农艺要求很高, 而机械化作业不但能够达到要求的保苗株数, 还可以做到株距相等, 充分发挥植株生长发育的群体和个体优势, 合理利用地力和光效。如敦化市在大豆垄上双行机械化精量点播技术的推广中, 采用先进的精播机进行作业, 充分发挥了良种的增产作用, 通过机械播种与人畜力播种相比, 增产大豆305 kg/hm2。

(4) 采用机械化作业, 可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一是防春旱, 二是抗涝、耐风和防低温冷害, 三是防秋霜, 四是防病虫害。

2 农业机械化在增加农民收入中的作用

农村经济的发展, 不是单纯靠增加粮食产量来实现的, 而是要依靠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 实现土地规模经营, 合理流转剩余劳动力, 发展其他产业, 增加收入等措施来实现的。

机械化作业能够改善土壤结构, 提高地力, 满足不同农作物的生长需求, 提高粮食的品质和产量。特别是近几年, 粮食作物种植的比重日益扩大及第二、三产业的增加, 机械化作业的作用越发明显。我国农业劳动力占总人口的40%左右, 而美国农业劳动力仅占总人口的1.3%, 采用机械化作业, 把劳动力从种植业转移出来, 一部分进入流通领域成为经营者, 另一部分从事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及销售等工作, 成为务工者。其他劳动力有的从事服务工作, 有的从事运输业、养殖业等。由于农机化事业的发展, 促进了农、工、贸、种、养、加一条龙发展, 增加了农民致富的途径, 缩短了城乡差距, 加快了小城镇建设步伐。

扎根山区论文 第5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很荣幸能在这里做交流,谈不上经验,只是把我的一些做法汇报一下。

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好似人生路上摆平的小顽石,不声不响、无声无息地让一代代的人踩着走过;教师又像田间路旁的小草,不怕风吹雨打,烈日曝晒,一年年顽强的春生夏长。而我,就是这样十年如一日地为山区的教育事业辛勤耕耘着,无怨无悔!首先,和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说的是:智慧、成功和爱这三位天使来到人间,一位母亲请他们到家里来做客,天使对那位母亲说:“我们三位只能去一位,你回家商量一下选择我们三位中哪一位。”母亲回家商量以后决定把爱请回家。母亲问:“哪一位是爱?请进屋吧!”爱起身向屋里走去,奇怪的是另两位也跟了进来。母亲很惊讶地问:“你们两位怎么跟进来了?”答:“我们是跟着爱的,哪里有爱,哪里就有成功和智慧。”

特别喜欢这句话:“哪里有爱,哪里就有成功和智慧”。做智慧的教师,做智慧的班主任,前提是要有爱。爱自己的学生,爱自己的工作,这样在工作中才能迸发智慧的火花,才能享受成功的快乐。有爱就有一切!

一、用爱交流,以心换心

有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就没有责任感。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师对学生无比热爱的炽热心灵中。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教好学生、育好人,教师必须对学生倾注一片爱心。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自尊心是一种非常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极为小心,要小心得像对待玫瑰花上颤动欲掉的露珠。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信任学生,尊重学生。所以在教育中教师要多激励学生的上进心,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表现欲,要发现并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勤引导,多鼓励,逐渐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尤其是后进生,他们更是渴望得到爱。

曾有一个孩子叫薛慧,三年级时转到我班,学习成绩一塌糊涂。起初,我课间没少给她开了“小灶”,多次找她谈心、补习功课,可无奈底子太薄,连一年级的拼音都不认识,更可怕的是她对学习早就丧失了信心,整天闷闷不乐、意志消沉。我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可在一次“六一”联欢会上,她的表现让我找到了教育的契机。她悦耳动听的歌声和优雅的舞姿,让所有在场的人着实吃了一惊,我终于发现了她身上的闪光点了。于是我趁机大肆表扬、极力赞赏,让她重新找回自信。然后,鼓励她把这种自信用在学习上,课堂上,有意提问一些较简单的问题,对她的作业面批面改,学习上有点滴进步,就在班里表扬她,还让班上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和她交朋友。经过一段时间的关心、感化,小慧同学终于突破了自己的心理防线,树立了自信心。渐渐地,下课又说又笑,上课抢着回答问题,学习成绩有了很大进步,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

我想,老师的鼓励和表扬,犹如黑夜的一盏明灯,寒冬的一缕阳光,将给学生带来无穷的力量。作为班主任应该把最真诚的爱撒向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师爱的沐浴下会轻松快乐地学习、生活。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春天播下师爱的种子,秋天必定结出尊师的硕果。更重要的是,“师爱”如无声的春雨在不知不觉中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实现了爱的迁移,教会了孩子们如何爱别人。

我班学生马上就要小学毕业了,我看得出、感受得到孩子们是多么的不舍,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深情厚意是多么得难以释怀。“六一”儿童节,孩子们自编自演的情景剧《明天,我们毕业》,几个女孩子声情并茂的表演完全是发自肺腑的,是孩子们内心的真实流露。其间,孩子们回忆了六年来难忘的点点滴滴,老师的关怀、同学们之间的友情,尽情表达着对老师和母校的感激之情。孩子们是流着眼泪演完的,台下也是唏嘘一片,作为班主任的我更是泪流满面,因为我看到孩子们长大了,懂得感恩了。

在习作《难忘的小学生活》中,邢利惠同学写道:“老师,六年来,谁也说不清您为我们付出了多少心血,在我们身上花费了多少精力。您严肃、更宽容,因为您认为我们班没有一个是坏孩子,即使做错了事,也是一时动了不好的念头,而老师总是为着他们的自尊心考虑,宽容而大方。”“李老师,您就像大树,我们都是叶子,当秋天来临,我们就要和您告别,去奔向美好的前程,您也会眷恋我们不是吗?„„李老师,谢谢您,教会我们坚持就是胜利,让我们懂得只要不放弃,前面永远是光明。”“老师,谢谢您,是您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是您教会我们以诚待人,那样别人也会真诚对待你。”“在这里我还是忍不住向您道一声:谢谢您,亲爱的老师!”读着读者,她哽咽了,一句话重复了几次才读完,我的眼睛也湿润了。孩子们长大了,懂得感恩了,我真的很感动,也很欣慰。我坚信我和孩子们的心灵是相通的。我激动地说:孩子们,应该说谢谢的是我,谢谢你们,谢谢你们陪我度过了六年的快乐时光,和你们朝夕相处的六年里,我收获了很多很多„„不管将来怎样,我们的心总是在一起的。请记住不论你在何时何地,总有一双眼睛在默默的注视着你,为你加油呐喊。

十一年的班主任工作教我懂得了:孩子们的心灵是最纯洁无暇的,和孩子们相处要用爱交流,以心换心。

二、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教师的工作艰辛而复杂,尤其是像我这样的中年教师取得的点滴成绩,其中包含的酸甜苦辣是常人难以感觉到的。作为一名女教师,一边要教学,一边还要忙于洗衣服做饭接送孩子,但我从没因家务影响过工作,即使孩子有病期间也很少请假,我利用晚上给孩子输液打针。早上赶回学校,没有耽误过学生一节课。我也清楚地知道,对父母、对丈夫、对儿子自己是极不称职,我愧对他们。教师是良心活,我不能为了顾小家而舍大家,特别是一想到学生那求知若渴的的眼神,我还有什么值得顾及的呢?

记得有一年冬天,大雪纷飞,路上积雪很厚,公交车无法上路,我从早晨七点一直等到十点半,凛冽的寒风把我吹了个透心凉,冻得我浑身发抖。可一想到几十张可爱的笑脸在期盼自己,就下定决心让老公骑车送我去学校,三十多里路啊,迎着漫天风雪,摩托车打着趔趄,现在想来都后怕。踉踉跄跄地赶到学校,也顾不上寒冷和疲劳就走进课堂,当讲了十几分钟时,只觉得眼前发黑,两腿发软,几乎要倒下去,全班同学惊呆了,整个教室鸦雀无声。过了一会儿,很多学生都说:教师你不要讲了,我们自己看书。饭后,有两位学生给我拿来了鸡蛋,还有几位学生给我送来贺年卡,上面写着:老师,您辛苦了!您的付出,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头!此时此刻,我的眼泪夺眶而出,心头百种滋味。

三、为人师表,严己严纪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严”是我的治班之道。我的“严”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严己”。为人师表,严以律己。

班主任是一班之主,平常与同学们接触最多,每天都要接受全班几十双眼睛的检阅,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学生最直观的榜样。为了给学生真正树起榜样,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要求学生做到的,我首先做到。只有这样班主任工作才能在学生中树立起威信,具有说服力。

举例来说:六年级毕业考试在即,我要求学生制定复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我自己首先率先垂范,将每节课的复习内容提前写在复习备课上,放在教室后面的桌子上,并用红笔和不同的符号标出重难点。若当堂完成不了的内容,我也会实事求是地写上原因,同学们课下争先恐后地看,既提前知道了复习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又可以效仿老师,写好自己的复习计划及反思。

另一方面是“严纪”。这是针对班级和学生而言的。“严纪”表现为班级制定严明的班级纪律,细化的班级事务分工。

有了严明的班纪,并不是百事无忧,因为学生毕竟年龄小,自控力差,难免会因一时冲动而违纪。对于违纪的同学千万不能听之任之,一定要严肃地进行批评教育,直至改正为止。否则条约、规范、守则、制度都将成为一纸空文,甚至还会助长违纪的风气而影响班级稳定。当然还要注意要严而有度。

最近,我班发生了一件严重的违纪事件,李永恒等几位同学竟然在学校的荧屏后面喝酒。当我知道这件事后,火冒三丈,决定严肃处理。不曾想到:几位女生含着泪去给这几个家伙求情(因为班内男女生关系一直不太好所以不曾想到),说:“别请家长好吗,否则他们会挨打的。”我明确的告诉她们:一个人做错了事情,就要勇于承担责任。我的处理方式会既能让犯错误的同学受到批评教育,又会让家长清楚事实真相,而且还可以保证他们回家不挨打,请同学们相信老师!

多年的班主任经验告诉我:“教师既要教学生读有字之书,又要教学生读无字之书,既要教学生知识,又要引导学生做人。”爱学生并不是一味的纵容,要严出于爱,爱寓于严,严而不凶,宽而不松,严在当严处,宽在当宽处。拥有一颗宽容的心,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我们会乐在其中!

特别是当你得知毕业了多年的学生还惦记着你,发短信问候你,并极清楚的记得你对他的教诲时,你又是何等的欣慰。李盼就是其中的一位,他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学会宽容,学会忍耐。万事以学为出发点。李老师我永远不会忘记你对我说的这几句话。”这难道不是爱心另一只飞翔的翅膀吗?

五、辛勤劳动,喜结硕果

一份耕耘,一分收获。我所教的班级教学成绩一直名列全镇前茅,所担任学科多次在镇质量检测中取得第一名。更令我欣慰的是我班学生总是彬彬有礼,善解人意,得到校领导和家长的一致好评。辛勤的汗水换来了学生的进步,再多的付出也值!同时,在任教这十年当中,自己先后被评为县“优秀教师”、县“先进工作者”。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是在摸索中成长,在成长中摸索。我认为我们除了要用“爱”去感化学生,还要用“严”震住学生。当然,对学生的爱应是“严而有度,爱而有方”的。凭着对事业的痴心、对学生的爱心、对工作的热心、对未来的信心,我愿 “丹心化作春雨洒,换来桃李满园香。”

坚守山区 放飞希望 第6篇

后来,我终于美梦成真。如今,我跟孩子们相处已有三十余载了。

我家住在一个偏僻的山区里。我初为人师的第一天,是个值得终生追忆的日子。校长到我家领着我去学校,我怀着兴奋的心情,沿着杂草丛生的山间小道,翻山越岭,一个多小时后,终于到了坐落在半山腰的燕厂村。这里居住着二十几户人家,校长找到生产队长说:“这就是我派到你们这儿任教的新老师。”队长高兴地握着我们的手,激动地说:“终于盼来老师了。”这时,一大群天真烂漫的孩子围了上来,看到新老师来了,高兴得又蹦又跳,他们拍着手,大声地叫着:“我们有书读了,有书读了……”我望着那一张张幼稚的小脸,数了一下共有17人。队长说:“那边还有六个女孩子,都没有进过校门。”我打量着她们,个儿和我差不多高,年龄都在15岁左右,红着脸站在那不吭声,显得很腼腆。这二十多个孩子年龄大小不一,怎么教啊?我不由皱起了眉头……

校长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便说:“根据他们的年龄结构,可以开设三个年级的复式教学。”两个年级的复式教学我听说过,但三个年级的复式教学,我还是第一次听说。接着,队长指着对面一栋仓库说:“房屋虽然旧了点,但不是危房,教室就放在对面的仓库里;没有课桌,用木板打桩暂时解决;至于黑板,恳求校长借一块放在这里用,椅子学生自己带。”队长似乎把一切都安排好了。面对这一切,我立马从美好的遐想中跌落到苦闷的现实中。

在回家的路上,我心里很矛盾,不断问自己:“这就是我任教的学校吗?这种差到无法形容的办学条件,加上每天来回翻山越岭二十余里,我能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坚持住吗?”正在这时,队长又从后面匆匆地追赶上来,再次拉着校长的手说:“这次一定要把老师派到我们这里来,你们刚才也看到了,我们这里不少十五六岁的女孩子还没进过校门,不能让我们再失望了。”队长那简朴的话语和渴望的眼神,打消了我想放弃来这儿教书的念头……

第二天,校长又领着我绕过山涧小溪,来到一个大山凹里,这个村庄叫严家村,仅有20户人家,16名学生,办学条件跟前一所差不多,教室也是放在仓库里,不过,这里有几张破烂的课桌。我以为这两所学校,校长让我选其中一所任教。哪知道,校长要我在这两所学校担任隔日制的复式教学。

一场激烈的思想斗争在我脑海中展开了。多少次我刚萌生放弃从教的念头,又一次次被浮现在脑海的天真烂漫的孩子们那一双双渴盼的眼神打消了。特别是队长那淳朴而恳切的话语,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是的,作为一个大山中成长的有志青年,我应该为山区的教育事业作出奉献。我终于下定决心要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辛勤地耕耘,用我年轻的心,年轻的梦,播撒着教师的爱、教师的情。

从此以后,每天清晨,我带着教科书和一盒饭向学校奔去;傍晚,顶着夜幕回到家中。那时,每周还是六个工作日,星期一、三、五在燕厂村小学任教;星期二、四、六就在严家村小学任教。为了搞好这种特殊的复式教学,我认真备课,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并采取“一动一静”的教学办法,语文、数学两门课,一、二、三年级各上15分钟,没轮到听课的学生就做作业;音乐、体育等课程,就不分年级上大课。每天上完六节课,批改作业只有利用中午休息时间,晚上不但要备课,还要继续批改白天未批改完的作业。由于每天都超负荷工作,开始的几个星期我很不习惯,后来才慢慢地适应。时光匆匆,岁月峥嵘。讲台上,我迎来了一轮轮旭日;书案旁,我送走了一个个黄昏。就这样,我把全部的精力和心血都倾注到教学上。多少次,我在烈日下行进;多少次,我又在霜天雪地里攀爬;多少次,我迎着晨曦奔向学校;多少次,我披着晚霞回到家中。环境条件差,工作艰辛而繁重。我就是在这样的困境中,顽强地奋斗着。我家到这两所学校如果连接起来,犹如一个等腰三角形,我家就在这个三角形的顶点上,每天翻山越岭,来来回回跋涉了数个春秋。大山的雨浇灌着我,大山的风轻拂着我,在红薯、高粱、谷子间,我寻觅到了上苍的恩赐,人生的内涵;在两袖清风的氛围中,用粉笔启开心灵的思索,用教鞭赶走世俗的偏见,无怨无悔走自己的路。这是一条神圣的路,它不仅照亮了孩子的未来,也升华了我自己。

随着岁月的流逝,我惊喜地发现,在我辛勤耕耘的日子里,不但孩子们能够吮吸知识的甘露,我自己也得到了全面提升。我要求学生孜孜不倦,我就必须是勤奋钻研的榜样;我要求学生做德才兼备的文明人,我就必须是学高和身正的模范。

山区半山区 第7篇

温馨食堂:山区孩子的幸福家园

在农村地区,随着教育资源的整合,不少学校都成为寄宿制学校。

凉州区张义镇山大沟深、交通不便,这里的寄宿学生对学校食堂的依赖比其他地方都更为迫切。记者来到学校时,已近中午。

张义镇上泉九年制学校校长陈泰向记者介绍说:“学校现有558个孩子,193人离家太远,在学校住宿。”

记者在学校食堂看到,食堂操作间内压面机、食品留样柜、消毒柜、冷藏柜、灭蝇灯、全套不锈钢灶具、不锈钢洗菜池等食堂用品、用具一应俱全,一位厨师正在案板前切面条,炉灶前热气腾腾,另有一人在整理餐具。这是食堂最忙碌的时候。

负责学生食堂食品采购和炊事员管理的康永老师告诉记者说:“我们确保每天饭菜从出锅到孩子吃进嘴,不超过一小时。”

中午12点整,学校放学铃声响过后,先是走读生井然有序地走出校门,等回家吃饭的学生走完了,住校生才进入食堂,按照班级定位就餐。

午餐结束后,记者就饭菜质量随机采访了一位九年级的男孩,他说:“自从学校有了餐厅后,我觉得饭菜非常好吃,我的饭量也比以前大了。”

投入保障:食堂建设适应时代发展

陈泰校长介绍说,学生餐厅占地面积300多平方米,其中就餐的地方有268平方米,操作间有56平方米。2009年,区教育局投资98万余元,建成了这个标准化学生餐厅,彻底改变了住校生就餐条件,解决了露天就餐的困境。

近年来,凉州区不断推进学校食堂标准化建设,改善学生就餐环境。但是,由于政府财力有限,学校食堂建设仍然跟不上学校发展的实际需求。

记者了解到,张义镇上泉九年制学校的学生食堂在全区农村学校食堂中算是条件较好的。陈泰校长说,办好学校食堂,我们不等不靠。这几年,学校通过多方努力,改善学生就餐条件,2010年,深圳海外游子交流团为学校捐资一万元,购置了学生餐桌50套,可容纳200名学生同时就餐。

近几年,学校先后累计投入资金15万元,用于学校食堂硬件建设,2010年投资1万多元,铺设了上下水管道,创造了山区学校用上自来水的历史,现在,所有食堂用品、用具一应俱全。

张义镇上泉九年制学校学生食堂有餐饮从业人员6人,其中专职厨师3人,专职管理员1人,兼职采购员1人,兼职保管员1人,为确保饮食安全,学校每年都会出资让所有食堂从业人员参加武威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的培训,并对所有食堂从业人员进行体检,让食堂从业人员持证上岗。

管理有序:多种措施保障食品安全

为了让学生吃得“幸福”、吃得安全,学校在管理上下足了工夫。记者在餐厅一张公示板上看到:校长陈泰,全面负责学生食堂管理;马忠,负责管理食堂卫生安全;张金国,负责财务收支;康永,负责食品采购和炊事员管理……

“这样的分工,责任到人,事务明确。”陈泰校长说,为了加强食堂管理,规范从业人员行为,学校结合凉州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区教育局相关文件精神制定了《食堂管理制度》《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食堂炊事人员管理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制定和落实规范了食堂管理,使食堂各项工作有条不紊。

根据分工,学校严把购物渠道关,对大宗物品,采购小组实行“货比三家”集体定点采购,少量物品也要两人一起采购。采购食品时要索取《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和《生产许可证》,并履行验收监督手续和食堂采购凭证有经办人的签名,建立了食品原料采购台账,做到查有实据。

主厨的李师傅告诉记者说,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我们严格把好“四关”:即采购关、贮存关、加工关、出售关。食物从出库开始,坚持一择、二洗、三切的操作程序。肉类、蔬菜分池清洗,分案切配,容器分开,固定使用,加工制作的食品必须烧熟煮透,不加工腐烂变质及“三无”产品。

记者了解到,张义镇上泉九年制学校坚持陪餐和留样制度,做熟的饭菜首先由金福生老师在学生食用前半小时品尝,无异常反应后再提供给学生食用,学生进餐时由值周领导或值周教师陪餐,管理员康永对一日两餐进行留样登记,留样食品存放在留样柜中,保留48小时待查。

巧妇之炊:效益管理减轻学生负担

这几年,蔬菜、肉类等生活用品不断涨价给学生食堂造成了很大压力,面对日益上涨的物价和山区孩子依然贫穷的家境,张义镇上泉九年制学校在如何让学生吃到物美价廉的饭菜上动了不少心思。

为了不增添学生家庭负担,除了国家拨付的学生生活补助金以外学校不向学生收一分钱,而且让每一个学生吃饱、吃好。面对每位学生每天6元钱的生活补贴,学校领导认真总结经验,已形成了“学校—后勤处—专管人员”的管理模式,以“经济、足量、营养,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宗旨,对学校食堂进行了改革。

陈泰校长告诉记者:学校利用食堂用料大的实际,力争做到常用料批量采购、直接与农户对口采购等方法,加强对采购的控制和管理,努力降低原料成本。在原料加工过程中严格控制,根据原料特性,物尽其用,粗菜细做,细菜精做,加强废料和边角余料的利用,减少浪费。同时,学校还开展了减耗增效活动,严格控制水、电、气的使用,优化操作程序,确保学生伙食质量不降,分量不少,价格不涨。

记者看到,学校在餐厅醒目位置悬挂了倡导节约的名言警句,张贴了宣传标语,营造浓郁的勤俭节约、反对浪费的氛围,强化对学生的文化熏陶,引导学生珍惜粮食,尊重劳动,勤俭节约。这样的管理方法,不仅养成了学生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而且促进了学生素养的全面提高。

负责学生食堂财务收支的张金国老师说:“食堂财务是师生非常敏感的话题,特别是发票报销这一环节,所以我们在食堂购物报销手续上做到规范、严格。”学校在每周的菜谱上都会注明每种用料的数量及供应者,购物之后,供应者发票报销时首先由食堂负责人逐一核准,再送分管校长和主管校长批准。

学校还设立了学生就餐意见箱,使校领导能及时了解饭菜的价格、数量和质量,以及食堂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等,确保学生吃得舒心、放心。

一位姓张的学生家长说:“孩子正读八年级,已经在学校食堂就餐3年,学校食堂的饭菜价格低廉,卫生清洁,食物品种齐全,营养丰富,比自己家里吃得还要好。”

张义镇上泉九年制学校每学期都有食堂开放日,每到这一天,家长都会放下手中的活,和学生一起来学校品尝食堂饭菜,并且查看食堂运行的每一个过程。这样的督查方式,得到了许多家长的认可,家长的有效参与也为进一步改善食堂饮食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

山区半山区 第8篇

1 南方丘陵半山区玉米生产现状和存在问题

1.1 生产现状

玉米在南方丘陵半山区种植历史悠久, 也是南方丘陵半山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以前由于品种单一, 产量低, 销路不畅, 效益不好, 玉米种植面积大幅度下降, 20世纪90年代初期只有零星种植, 几近绝迹。90年代中期,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 玉米品种不断推陈出新, 加上养殖业的兴起, 饲料需求量大幅增加, 作为饲料主要原料的玉米价格一路攀升, 带动了生产的发展, 种植面积大幅上升。当前, 玉米生产已经成为南方丘陵半山区主要粮食作物, 也是当前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1.2 存在的问题

1.2.1 政府对玉米生产重视不够。

这些年, 政府对水稻生产给了很多政策性支持, 而在南方, 对玉米生产却远没有像对水稻生产那么重视, 相关部门支持力度也比较小。首先是目前南方丘陵半山区与玉米产业相关的开发项目少, 加工方面的骨干企业少, 不成规模, 没有对玉米生产面积的扩大和产量的提高提供市场支撑, 缺少持续发展的动力。一个好的产业如果没有后续开发, 是很难持续发展的。目前南方丘陵半山区生产的玉米除了做饲料和极少量鲜食外, 几乎没有其他用途的开发。如果缺少玉米产品开发加工链, 一旦玉米生产达到很高的水平时, 卖难的问题将有可能会出现, 这将成为玉米生产发展的瓶颈。

1.2.2 技术及其配套服务滞后。

一是表现在栽培技术老化, 新技术推广力度不够, 一般都是采用一些原始的栽培技术, 一些非常成熟先进的增产新技术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利用 (如地膜栽培、定向栽培、配方施肥、病虫综合防治等) , 普遍表现出种植密度过大, 肥料投入明显不足, 管理也很粗放, 多数情况下只注重种, 不注重管, 导致产量很低。二是品种更新比较慢, 表现在相关部门对新品种引进种植的引导不足, 农民对新品种接受慢, 导致产量提高速度不快;市场上供应的玉米品种很多, 但产量突出的品种不多。三是品种品质差。常规品质的玉米品种一统天下, 特色品种少,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玉米的发展。四是个别种子经销商引进新品种时, 没有经过相应试验示范就直接推广, 把新品种引进风险交由农民来承担, 影响了玉米生产的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1.2.3 玉米生产条件相对较差。

目前, 南方丘陵半山区多是利用山坡高岸田种植玉米, 加上这些年一些水利设施管理不善, 自然损坏和人为破坏非常严重, 抗旱能力远远满足不了玉米后期生长对水分的需要。节水栽培技术的推广也不是很到位, 一旦遇上时间稍为长一点的夏旱 (连续半个月以上的干旱, 在南方丘陵半山地区是非常平常的事情) , 将会严重减产。

2 南方丘陵半山区发展玉米生产的前景

2.1 南方丘陵半山区种植玉米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南方丘陵半山区一般的土地格局为“七山半水两分田, 半分道路和庄园”, 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带, 全年平均气温17℃以上, 无霜期一般都在300天以上, 年平均降水1 300毫米以上, 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 是种植玉米的理想自然区。

玉米生产的兴起已经成为南方丘陵半山区粮食生产的一道风景线, 这完全归功于市场经济引导, 更是我们党近几年实施对农村优惠政策的具体体现。玉米的种植与水稻相比具有以下优势:一是适宜在高岸田多、坡地多、水源不足、排灌设施差的丘陵半山区种植;二是玉米收获季节错开了双季稻区双抢季节, 克服了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 劳动力不足的缺陷;三是种植玉米相对水稻而言成本低, 产量高, 易管理;四是近年来南方丘陵半山区养殖业发展迅速, 玉米作为饲料对养殖业发展是一种保障。因此, 从长远发展战略来看, 玉米产业发展后劲十足。

2.2 玉米开发有着十分良好的前景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 南方丘陵半山区的农业产业发展日新月异, 已成为全国重要瘦肉型猪基地区, 多种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已开始成为特色地方品牌, 并得到不断壮大, 如养猪业、养鸡养鸭业、养牛养羊业等, 玉米销售前景看好。以湖南省东安县为例, 该县每年出栏生猪近100万头, 有地方特色的东安鸡850万只以上, 拥有大型种鸭养殖场和肉鸭加工厂。据了解, 玉米在配合饲料中所占的比例为50%~70%, 该县年需玉米达12 500万公斤, 而目前该县年产玉米仅在7 200万公斤左右, 远远不能满足本地的实际需求。

2.3 惠农政策是促进玉米种植业发展的最有力保证

近年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和惠农扶持政策的不断出台, 农业基础设施逐步得到改善。特别是各项种粮补贴措施的推行, 极大地刺激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加上各级政府都在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地方特色品种、养殖业, 这些都有利于南方丘陵半山区的玉米产业的发展。

2.4 玉米良好的经济效益是促进玉米种植业发展的强劲动力

南方丘陵半山区有相当一部分稻田属于高岸田, 受雨水的影响较大, 种植一季水稻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干旱的影响, 这类田种植水稻一般亩产量300公斤左右, 而种植玉米亩产可达400~500公斤, 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单季水稻。

2.5 肉牛、奶牛产业的兴起促进玉米种植业的发展

近年来, 南方丘陵半山区已有相当数量初具规模的肉牛养殖场、奶牛养殖场等, 带动了周边农民养牛的积极性, 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而玉米秸秆则是发展肉牛产业的优质饲料, 既可以做鲜活饲料, 也可以加工为储备饲料, 从而提高了玉米的经济产值。因此, 养牛业的兴起同样会促进玉米产业的发展。

3 玉米生产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为使南方丘陵半山区玉米生产得到持续性发展, 必须有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要把玉米生产作为一季主要粮食作物来抓, 在政策倾向和优惠待遇上要有切实的应对措施, 加大对玉米生产的投入, 如生产环境的改造 (水利设施的改善及排灌设施的更新) 和市场保障体系 (发展和支持以玉米为原料的加工企业) 的建立, 把玉米生产的风险降到最低, 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同时, 加快新品种的更新和新型种植技术的推广力度, 迅速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3.1 建立激励机制, 促进玉米产业发展

一是建立一种激励机制, 进一步提高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 如制定对玉米种植大户的扶持性政策和高产栽培竞赛奖励等。二是设立玉米发展基金, 加大对玉米生产的科技投入, 包括技改项目的投入, 新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 推广新型的种植、加工技术, 引导农民运用新技术、新品种提高产量和质量。三是对发展玉米生产有功的政府工作人员和农业科技人员给予一定奖励。

3.2 修复和利用原有水利设施, 改善生产环境

南方丘陵半山区每年在玉米吐丝扬花期和灌浆成熟期都有可能遇上连续干旱, 搞好水利设施的修复和建设, 对于改善玉米生产环境很重要,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引导和扶持发展玉米深加工企业

玉米加工成饲料就能提高30%的经济效益。经过深加工不仅能提高玉米的附加值, 还能拓展玉米产品的应用范围, 确保玉米销路通畅, 提高农民和企业经济收入, 促进玉米生产的发展。目前的玉米产品主要用于饲料加工, 其他方面的利用较少, 其经济效益并不是很理想。随着玉米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销路和效益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将来的玉米产品除了加工成饲料外, 还应进一步深加工, 如加工成有机食品、食用油或工业医药原料等, 才能提高玉米产品的利用频率和效益。因此, 政府及相关部门应积极鼓励和引导对玉米产品的开发利用。

3.4 加大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力度

3.4.1 积极引进和推广新品种。

目前, 市场上玉米品种繁多, 农民在品种选择上无所适从。而有的种子销售单位在推销种子时, 只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 违法推广未经审定通过的品种或不按品种审定公告的内容进行介绍和推广, 把品种示范这道程序推给了农民, 风险由农民承担。虽然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对这些现象采取了一些管理措施, 但违法违规行为依然存在。因此, 需要种子管理部门加大种子市场的监管力度, 采取积极措施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生产、经销行为。种子推广部门和生产单位在引进新品种时, 一定要注意按照先试验再示范后推广的相关程序进行, 不要盲目引进;在推广新品种时, 要推广经过审定通过的、具有一些特色的品种和高蛋白、高淀粉等优质品种, 并通过种植示范、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和发放资料等多种宣传方式进行有效的推广, 把放心品种介绍给农民。

3.4.2 积极推广高产栽培新技术。

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应充分发挥业务部门的职能作用, 根据本地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搞好技术培训, 办好玉米生产示范片、高产示范点, 把春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玉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起垄作畦栽培技术等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传授给农民, 不断提高玉米单产和品质。

3.4.3 加强玉米的病虫测报和技术服务。

山区半山区 第9篇

(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本地化解读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本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从实际出发, 尊重农民意愿, 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 努力把传统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布局合理、配套完善、生态协调的新农村。

(二) 农村生态建设试点研究

济南南部山区长期处于经济发展落后状态, 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低, 生活质量差。本文从经济生态、环境生态等视角, 合理整治农村居民点, 从农村实际出发, 提高农村最基本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水平。

二、济南南部山区村庄生态条件现状

(一) 水生态条件下的村庄布局研究

根据标准, 将水库周边划分为5个等级, 发现大部分村庄远离水库, 在水库周边500米范围内仅有11个村庄, 占总数的3.4%。而大部分村庄在水库周边2000米以外, 可见, 大部分村庄是在水库保护区范围以外。

南部片区目前主要有三川一河等四条河流。根据标准, 将河流周边划分为5个等级, 发现大部分村庄远离河流, 在河流周边30米范围内的仅有23座村庄, 占全部村庄的7.1%;而有273座村庄在距河流100米以外, 占村庄总数的84.3%。可见, 大部分村庄是在河流保护区范围以外的。

(二) 地貌条件下的村庄布局研究

根据《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城市用地宜选择坡度小于15%的地块, 大部分村庄处于自然坡度较好的用地之中。自然坡度小于15%的村庄共计211个, 占总数的64.9%, 南部山区大部分村庄处于海拔较高的山地之上, 共有241个, 占村庄总数的74.2%。

(三) 工程地质条件下的村庄布局研究

根据地质灾害分布情况可以发现, 处于地质灾害易发区的村庄共有52个, 占村庄总数的14.8%;而有203个村庄处于地质灾害不易发区, 占村庄总数的65.3%。可见, 南部片区大部分村庄处于地质灾害不易发区, 工程地质条件较好。

根据渗漏区分布情况可以发现, 处于重点渗漏区的村庄仅有24个, 占村庄总数的7.4%;而处于非渗漏区的村庄为301个, 占村庄总数的92.6%, 南部片区大部分村庄位于非渗漏区。

根据水源涵养区分布情况可以发现, 南部片区大部分村庄位于二级水源涵养地, 有192个, 占可统计村庄总数的73.9%。

(四) 区位及交通条件下的村庄布局研究

分析南部片区与济南市区的区位距离可以发现, 南部片区村庄离中心城区分布较为均匀。约有84个村庄在离城区3公里范围以内, 占村庄总数的25.9%;有128个村庄在离村庄3—6公里范围内, 占村庄总数的39.4%;有91个村庄在离城区6—9公里范围内, 占村庄总数的28%;而约有22个村庄在离城区9公里以外, 占村庄总数的6.8%。

分析南部片区村庄离主要两条省道的时间距离可以发现, 在5分钟之内就能到达省道的村庄为158个, 占村庄总数的48.5%, 可见, 南部片区的对外交通联系非常便捷。

分析南部片区村庄离高速公路出入口的时间距离可以发现, 在10—30分钟内上到高速公路的村庄为194个, 占村庄总数的59.7%;需要30分钟以上到达高速公路的村庄为50个, 占村庄总数的15.4%。可见南部片区大部分村庄在半个小时之内就能上到高速, 交通非常便捷。

(五) 环境生态条件下的村庄布局研究

南部片区处于柳埠自然保护范围内, 其中, 位于核心区的村庄有1个, 占村庄总数的0.3%。位于缓冲区内的村庄有12个, 占村庄总数的3.6%;位于实验区内的有317个村庄, 占村庄总数的96.1%, 可见, 南部片区大部分村庄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之外, 对自然保护区影响不大。

三、村庄生态规划原则与模式

(一) 生态规划原则

与一般村庄相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核心理念方面———和谐、可持续发展;2.产业选择方面———以发展生态产业为主导;3.技术应用方面———以生态工程技术为支撑, 实现技术生态化;4.景观设计方面———以亲近自然的生态化人居环境为景观标志;5.文明体系构建方面———以生态文明为理想。

(二) 村庄整治模式

建设生态村庄应遵循“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为增强生态村庄发展模式的现实指导意义, 结合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 根据生态村庄在某一方面的突出特色及主导目标, 依据村庄所处地理位置及村庄特色将生态村庄分为城边型生态村庄、边缘型生态村庄、典型型生态村庄。

城边型生态村庄位于城 (镇) 郊区, 即位于城镇强辐射区的周边村庄;边缘型生态村庄位于生态敏感地区。典型性生态村庄介于城 (镇) 郊生态村与边缘型生态村庄之间, 这类村庄所占数量较多, 且农业资源相对比较丰富;

1. 城边型生态村庄

(1) 中心镇区边缘的村庄

对于那些位于中心镇区边缘的村庄, 由于要向中心地提供农副产品, 因此在改造的过程中人口应向交通等基础设施好的地区集中, 就近把同类型的村及产业联系紧密的村合并, 以形成规模效应, 而对于那些发展潜力较大的村庄应重点建设, 使村民逐渐向城镇居民转变。

(2) 经济水平较高的村庄

对于经济水平较高的村庄, 可以利用自身优越的地理位置, 大力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经营。根据市场需要, 合理利用土地, 产业发展应以向中心城区和镇区提供蔬菜及各种鲜活副食品为主, 节约用地, 以形成规模经济是这一类型的村庄调整的目标。

(3) 中心村

对于条件好、非农化程度高的中心村, 要在群众自愿的前提下, 引导规划建设新型农民居住社区, 通过完善基础设施, 整治村庄环境,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实施综合性村庄改造, 尽快建设改造为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整洁、村貌优美的新农村。

(4) 特色村

对具有资源优势或产业特色的村庄, 应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或特色产业带动村庄经济发展, 加快村庄建设。对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和传统民居特色的古村落, 传承历史文脉, 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分类指导推进村庄建设与整治, 立足村庄现有基础进行房屋和设施改造, 优先建设与整治村内道路、供水、排水、公共活动场所等。

2. 典型型生态村庄

(1) 空心村

目前南部山区“里面土坯房, 中间砖瓦房, 外围小楼房”式的空心村大量形成。本次规划重点整理村内闲置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 在小范围实施有偿流转方面取得突破。对现有村庄中一户多宅者进行有效清理, 对经济基础好、住宅条件差的村庄实行连片拆旧。对经济实力一般的村庄, 拆旧建新, 填实“空心村”。

(2) 分散整治村

对居住分散、暂不具备集中建设农民新村的地方, 组织农民调整产业结构, 改造农民住宅, 整治内外环境, 促进村庄面貌明显改观。由两个以上自然村合并组成的村庄, 应按照集中紧凑布局的原则, 选择一个区位条件优越、现状基础设施和建设条件良好的自然村作为建设重点, 其它自然村应控制发展。

(3) 发展条件一般的村庄

一方面应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以改造, 鼓励各项农业设施建设, 改善生产条件, 提高农业现代化生产水平, 逐步向高效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设施农业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 在确需占用进行城镇建设的情况下, 可采取耕地占补平衡措施, 转换为城镇建设用地。

(4) 其他

对于暂时不具备进行综合改造的村庄, 要实施环境整治, 以“四清四改”为主要内容, 推动村容村貌整村整治, 同时整理废旧坑 (水) 塘和露天粪坑, 清理村内闲置宅基地和私搭乱建, 配套建设供水设施、排水沟渠、垃圾集中堆放点、集中场院、农村基层组织与村民活动场所、公共消防通道及设施等。村庄整治中, 要注重保护特色民居建筑、街区等历史文化遗存及有价值的自然景观, 注重弘扬传统文化, 突出地方特色。

3. 边缘型生态村庄

(1) 生态敏感性村庄

这类村庄主要问题是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村庄的不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 对于位于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行洪区、滞洪区或存在地质灾害威胁、受地形限制交通条件难以改善的村庄, 进行搬迁、合并向其他位于禁止建设区外的村庄转移;对位于限制建设区内的村庄, 逐步缩减用地规模, 其中对周围存在潜在地质灾害威胁影响的村庄, 或位于山区、受地形条件限制难以发展的村庄, 逐步进行搬迁撤并, 向其他用地和交通条件较好的村庄转移。在用地和交通条件较好、对生态环境影响小的地方集中建设农村居民点。

(2) 劣势村庄

引导那些人口少、地处偏远、生活不便的自然村庄通过迁村并点的形式, 整体搬迁、搭车改造。对于合并后的居民点, 应规划充足的产业发展用地, 利用本地的传统产业和特色资源积极发展地方产业, 增强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 逐步引导人口向其他人口规模较大、发展条件较好的中心村或其他村庄转移, 引导人口合理集聚。

(3) 区域角度发展受限村庄

逐步搬迁对大型交通设施、基础设施管廊带存在影响的村庄, 集中统一安置。

对于搬迁出来的村庄, 可以利用原村址发展旅游或生态农业, 有实力的村集体可以发展第二、三产业, 以分红的形式确保原村民的收入。对于原村经济实力不强的, 政府在其迁出后应出台相应的就业优惠政策, 并对其进行职业教育和培训。

对于接受地而言, 各个有条件接受山区移民的乡镇应该都规划有相应的接收用地, 有专项资金和规划来指导接收山区移民, 实现接收地之间的平衡, 便于规划管理。

区政府对于各个接收地也应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 包括土地、建设、就业、教育等方面的政策配合各项规划, 解决搬迁村民和接收地的实际问题, 例如用地指标、基础设施配套、适龄儿童入学、劳动力就业等。

四、村庄调整规划

(一) 鼓励性发展村庄

对具有一定规模且自然条件较好、发展现状较好、交通条件较好、民风淳朴, 具有一定公用设施的村庄给予鼓励政策, 进行就地整治, 包括必要的少量拆建和改建以及环境美化优化。对原有村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添加和配置, 保障农民的生产、生活秩序。应突出对用地的集约利用, 通过整治建设合理使用建设用地, 增加复耕土地。

(二) 控制性发展村庄

规划用地布局合理, 住宅组织有序, 设施配套完善, 环境优美宜人, 能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 体现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

(三) 限制性发展村庄

根据《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空间资源管制要求, 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内的村庄, 逐步向其他位于禁止建设区外的村庄转移;对位于限制建设区内的村庄, 逐步缩减用地规模, 其中对周围存在潜在地质灾害威胁影响的村庄, 或位于山区、受地形条件限制难以发展的村庄, 应逐步进行搬迁撤并, 向其它用地或交通条件较好的村庄转移。对城镇建设发展或有关项目建设所涉及到的村庄, 各类建设项目或大型交通设施、基础设施管廊带内的村庄, 应纳入城镇规划, 和建设项目的安排密切衔接, 相互协调, 结合规划布局的要求对村庄建设用地进行统筹规划, 统一安置或改造。

参考文献

[1].方明刘军.新农村建设政策理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杨京平.全球生态村运动述评.生态经济.2000/4

山区半山区 第10篇

1 河北省太行山区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现状分析

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 本文对河北省太行山区所属的除去峰峰矿区和井陉矿区之外的其他23个县 (市) 的农业统计数据进行分析, 其农业发展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农业生产总量方面, 《河北农村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 河北省太行山区农业生产总量不断增加。2012年该地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5666845万元, 比2001年增长了1.73倍。粮食总产量为4331210t, 比2001年增长了23.42%。二是农业生产要素方面, 2012年河北省太行山区乡村人口829.8万人, 占其总人口的86.75%, 比2001年增加10万人, 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为1460.8kw, 比2001年增加了63.38%, 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技术人员不断增加。此外, 与2001年相比, 有效灌溉面积有所下降。三是农业产业结构方面, 2012年, 河北省太行山区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0.69%, 林业产值占3.50%, 牧业产值占41.67%, 渔业产值占2.38%。2001年比值分别为50.17%、5.91%、41.62%和2.30%。与2001年相比, 除林业产值所占比重有所下降外, 农业、牧业和渔业产值所占比重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从种植业来看, 2012年河北省太行山区粮食的播种面积占80.92%, 油料播种面积占6.72%, 棉花播种面积占1.87%, 蔬菜播种面积占8.58%。粮食和油料的播种面积所占比重均高于同期全省平均水平, 棉花和蔬菜播种面积所占比重均低于同期全省平均水平。粮食作物中玉米和小麦的播种面积较大, 分别占46.37%和37.53%, 高于同期全省34.70%和27.43%的平均水平。从畜牧业来看, 与2001年相比, 2012年河北省太行山区猪、牛、羊存栏数均有所下降, 占全省的比重, 除了羊存栏数所占比重相差不大外, 猪和牛存栏数占全省的比重均有所上升。说明该地区畜牧业发展不稳定。

1.2 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地方特色不明显。山区资源的比较优势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农业产业结构趋同, 品种单一。种植业中仍以粮食作物为主, 缺少特色种植。畜牧业结构以耗粮型的家畜饲养为主, 对节粮型的食畜牧业和禽类生产发展不足。二是资金投入有限, 农民收入水平低。农业发展的资金刚性投入不足, 尤其是山区农民收入水平明显偏低, 2012年河北省太行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205.61元, 低于全省8081.39元的平均水平, 普遍缺乏扩大生产所需要的资金和技术。另外, 农民整体的科技文化水平较低, 这也是山区农业迈向现代农业的主要制约因素。三是农业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突出。山区的地理环境为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增加了难度, 农业生产以农户小规模生产为主, 对市场信息把握不准, 容易造成生产和市场的脱节。

2 国外山区农业发展经验

法国农业发达, 是欧盟最大的农业生产国, 也是世界主要农副产品出口国, 其山区总面积占陆地总面积的23%。意大利是一个多山国家, 山地和丘陵面积占全国面积的76.8%。两国在山区农业发展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和获得的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2.1 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支持

法国和意大利均为欧盟成员国, 其山区农业经济均受欧盟的支持和保护, 同时两国政府也制定了很多优惠政策。法国政府鼓励和支持山区农业的发展, 为此制定了诸如价格支持、农业补贴、低息贷款、鼓励兼并以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等优惠政策。其中农业补贴政策是山区农业政策的主要核心内容, 分为补偿支付和其他补贴两部分。补偿支付是政府给予山区居住人口从事农业工作的专项补贴。其他补贴内容较多, 主要包括青年务农者立业补贴, 以鼓励青年在农业部门就业;农场主购买设备补贴、山区畜厩舍建筑补贴和山区农业机械补贴等。为了支持山区农业发展, 意大利政府也采取很多引导和支持政策, 包括加强山区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建设, 为山区农业发展创造基础条件;对粮食生产的补贴政策, 以提高粮食的竞争力;对转产项目的扶持政策, 以促进资源的更优化配置, 另外, 稳定山区农民、鼓励发展山区旅游业、鼓励和支持农民成立各种各样的合作社等。

2.2 注重农业科技的研究和普及

为推动本国农业健康发展, 两国都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和普及。首先, 农业科研和推广方面, 法国农业科技研究工作由农业部与科技部组织实施, 农业部和相关部委有多家科研机构, 其中国家农业研究院, 法国农业机械、乡村土建、水利及林业中心, 食品卫生安全署和海洋开发研究中心是法国农业科学领域的主体。关于农业技术推广, 一是遍布法国各地的农业学校形成一个传播网络, 二是法国有比较健全的农业推广组织, 中央一级设有“全国农业发展协会”, 省一级设有“技术推广委员会”, 县区一级有农场主自愿组成的农业推广组织。在意大利, 服务于山区农业经济的科研和技术推广体系是以政府的科研单位、教学单位和实验中心为主体, 其他多种形式并存的网络体系, 包括农林院校、国家级和省级的科研院所、基金会和实验中心以及技术咨询中心等。其次, 农业教育方面, 两国均重视农业教育, 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法国农业教育分为中等农业教育、高等农业教育、农民在职培训三大部分, 均密切联系农业生产。从业人员必须得到相应农业教育证书, 才能从业, 否则不给予政策优惠。意大利分普及或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两大类, 国民在接受普及教育的基础上, 国家对就业前和职业教育及培训有许多规定, 主要的教育培训形式有:高等院校开办职工教育、建立农业技术学校和上岗培训, 一般从业人员需获得上岗证, 才能上岗。

2.3 健全农业合作组织体系

农业合作组织成为山区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组织载体, 两国均通过多级农业合作组织载体, 架起了一座连接小型农场主和国内及国外大市场的桥梁, 进而实现了农工贸一体化经营的过程。法国农业合作组织分为农业互助组织、农业合作社和农业互助信贷组织。农业互助组织是为了抵御农业生产、农村生活中的风险而存在的, 为农民提供社会保障, 改善农村生活水平。农业合作社是法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推动组织, 它在保留私有制和独立经营权的前提下, 形成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独立又合作的经营结构, 解决了单个农场无法获得足够的市场信息、销售渠道、生产资料及农业生产所需服务等问题。法国的农业信贷体系分为三个层次, 最上层是国家农业信贷银行, 中间层次是94个区域性农业互助信贷银行, 最基层的是3000多个地方农业互助信贷银行, 对个体农民、农业合作社等提供贷款。意大利农业合作组织包括合作社系统、农业生产者联合会和农业康采恩。三者的共同目的是帮助农业经营者开展互助服务, 直接向其下属成员提供条件较为优惠的商品与服务。其中合作社系统是最有影响、实力最强的, 它将农业个体劳动者与市场联系起来, 解决了农业经营者与大市场之间的信息沟通等问题。

2.4 鼓励山区专业化经营和多种经营

经过长期的发展, 法国和意大利为了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和农业资源, 均大力推行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农场经营的专业化, 大大降低了成本, 提高了生产效率, 形成了山区各具特色的农业支柱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同时, 政府仍积极鼓励山区经济多元化发展, 以增加经济收入, 促进山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3 国外经验对河北省太行山区农业发展的启示

3.1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弥补山区劣势

在太行山区农业发展过程中, 政府应充分发挥其积极引导和支持作用, 为山区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法制环境。一是要加大对山区交通、水利、电网、通信和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改善人居环境;二是形成适应和促进山区农业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 减轻山区财税负担;三是加强山区农村金融和保险服务, 解决山区“三农”融资及风险保障难题;四是制定山区土地使用优惠政策, 加快土地流转, 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等。

3.2 强化科技支撑, 搭建山区致富平台

以科技为支撑, 依靠科技创新, 实现山区农业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一是要构建山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 引入和研发山区农业发展的实用技术;二是要加强山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三是要建立农业教育培训体系, 提高山区干部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四是加强山区农业科技配套服务体系建设, 确保科技效益落到实处。

3.3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增强山区农业竞争力

占山区农业生产主导地位的仍是分散经营的农户, 单个农户在农产品销售和生产资料供应交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在政府的引导、支持和监督下, 农民通过组建、发展多种类型的农业合作组织, 为农民开展信息、购销、信贷和技术服务, 使农民有组织地进入市场, 增强农民的谈判意识和谈判力量,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是山区农业走向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的前提, 是增强山区农业竞争力的一种有效形式。

3.4 发挥山区优势, 发展特色农业产业

河北省太行山区具有农业发展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 应整合山区优势资源, 发展特色农业产业, 促进山区经济发展。一是利用河北省太行山区土地资源和气候资源独特、生物资源丰富的优势, 发展绿色名果产业、生态养殖产业、旱作杂粮产业、名贵药材产业和特色生态旅游产业。二是利用太行山区环京津、临渤海、公路和铁路四通八达、交通便利的优势, 建设专业化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牲畜交易市场, 为农户提供重要的农产品市场信息, 进而引导农户的专业化生产, 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特色农业产业群。

摘要:河北省太行山区面临生态环境日益脆弱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双重压力, 加快山区农业发展势在必行。法国和意大利山区农业发展过程中在政府支持、农业科技、农业合作组织和山区经营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经验, 对河北省太行山区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太行山区,农业,意大利,法国

参考文献

[1]顾时贵, 高旺盛, 陈源泉.河北太行山区农业结构变化趋势与调整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5 (6) :13-17.

[2]韦松龙.法国及欧盟山区农业发展战略[J].广西农业科学, 2000 (6) :325-327.

[3]杨超, 刘再清.意大利山区开发的成功经验与启示[J].林业经济, 1997 (5) :20-26.

[4]宋玉丽, 王建民.法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1) :151-155.

[5]綦山丁.科学技术是意大利发展山区经济的基础[J].贵州林业科技, 1998 (11) :58-61.

[6]乐波.法国农业合作组织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社会主义研究, 2005 (5) :68-71.

谈半山区农业机械新技术推广工作 第11篇

关键词:半山区;农机新技术;推广;不利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S23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8-0152-2

0 前言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地域辽阔,农业生产环境千差万别,农业机械化水平也不尽相同。农业机械新技术应用的多少和农民掌握农机新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当地农业和农村的经济发展;影响农村建立“小康”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特别是处于山区、半山区的农机推广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大力推广农机新技术、提高农民掌握农机新技术水平是摆在基层农机人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

半山区有很多不利因素制约着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农业机械化水平虽历经几代农机人几十年的艰苦努力,但和丘陵、平原地区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亟需各级政府和农机人充分认识,高度重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破解不利因素,缩短与丘陵、平原地区农机化发展水平的距离。

1 制约半山区农机新技术推广的主要因素

1.1 半山区土地地块规模的制约

半山区虽然山不大,但河流、沟岔较多,大面积地块少,山坡地占很大的比例,水田田埂随着地形而弯弯曲曲,方条田比例小,大中型机具发挥不出应有的作业效率。

1.2 现行土地经营模式的制约

自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经营模式后,为了体现土地平等分配,把土地分成若干等级,每个等级每户都要分到,结果把本来不大的地块又分成了多条或多块,面积大小不一,给机械作业带来了极大的障碍。

1.3 各级领导对农机新技术推广工作认识和重视不够

对农业机械新技术推广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远不如对农业新技术推广工作高,不但各级政府是这样,就连农民本身也是如此。认为坡地多、地块小,不适合机械耕作,习惯于传统的人畜耕作模式。其主要原因还是认识和重视程度的问题。

1.4 推广的农机新技术不能和农艺有机的结合

农机新技术始终滞后于农业新技术,几十年来二者很难同步配合,表现在农作物品种、耕作制度、农艺要求等不断的变化,农业机械就需紧步后尘来适应,结果就造成落后的机械被淘汰,成千上万、甚至几十万的机械设备变成了一堆废铁,二者新技术很难在同时期同步发展和有机的结合。

1.5 农机新技术培训和农业新技术培训相互脱节

历年来,两种新技术的培训工作,始终是各行其道,互不联系,你培训你的技术,我培训我的技术。农机作业一是为了实现改善土壤环境,达到疏松土壤、培肥地力、改变土壤结构,增强土地的抗旱抗涝能力。二是根据农艺的要求完成播种、覆土、镇压、起垄、中耕、收获等一系列农业生产工艺任务。要完成以上任务,农业机械的操作手对农技要求、农业机械田间作业的作用、目的,以及对作物生产的影响等知识不懂或知之甚少,可想而知作业后的效果会是什么样。

1.6 基层农机技术推广站专业技术人员匮乏

基层乡镇农机站在岗人员有一部分不是本专业的,对农机是门外汉。即使是本专业的也是上世纪70、80年代的毕业生,不能全面掌握当今推广的新技术,当年所学的专业知识不适应新机具、新技术发展的需要。乡镇政府还要在农机站借调一些人员从事其他部门的业务,这样在新技术推广、技术指导时人员就显得捉襟见肘。

还有很多制约因素,如:推广、培训经费严重不足、县乡两级对农机新技术推广投资极少等等。

2 破解半山区农机新技术推广工作不利因素的对策

要实现农业现代化,使农民增产增收,向“小康”社会大步迈进,农机是重要的保障。尤其在农业科技突飞猛进发展的今天,农机推广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担负起为“三农”服务、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作用;化解不利因素,千方百计把推广工作做到实处。

2.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提高农机推广工作的地位

目前,农业还是我国的基础产业,粮食生产担负着13亿人口吃饭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社会稳定的大局。如何提高粮食产量、满足粮食供给是摆在农业、农机人员面前的大事,各级政府也要把农机新技术推广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增加推广经费,加大投资力度,为粮食产业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

2.2 因地制宜搞好农机新技术推广工作

最近几年,国家、省级实行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大大激发了农民购买农机具的热情,提高了机械化耕作水平和作业面积。在半山区还是要根据耕地的实际条件,充分利用好有限的补贴资金,多推广先进的中小型农机具。同时要配套补贴,不能专买“头”而不买“尾”。像“康拜因”等大型机具,补贴数额巨大,还不适合在山区、半山区推广。

2.3 注重实效,把农机和农艺培训有机的结合起来

培训是农机推广工作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推广工作的成果。为了让先进的农业新技术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需靠先进的农业机械付诸实施,对操作农业机械的农业生产经营者要进行岗前培训,岗前培训的目的,无论是从发挥农业机械最大的效能出发,还是培养农业生产经营者的技能出发,必须改变过去农机和农业“分家”培训的做法,把农机和农技培训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他们既懂农机驾驶技术,也懂农艺要求。这样才能达到农业生产高产、高效和事半功倍的目的。

2.4 加强基层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发挥职能部门的技术力量服务于“三农”

加强基层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一是要坚持服务“三农”的指导思想,偏离了这一宗旨,将会误入歧途,甚至坑农、害农。二是要积极主动做好本职工作,当好当地党委、政府的参谋,争取得到在政策、資金、物资方面的支持。三是上级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乡镇农机站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服务“三农”的能力。自身也要努力学习专业技术,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本领,改变在技术问题面前不敢伸手、不敢张口的窘境,逐步成为服务“三农”的技术能手。四是调整农机站内部岗位编制设置,改变监理编制多,推广编制少的现象,加强推广队伍的技术力量。

2.5 以点带面,搞好实验示范

每一种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都离不开实践的检验。只有通过实验示范才能体现出这种新技术和产品的先进性和适用性,当今的“庄稼人”在看不到实际应用效果,是不会凭空口说教而轻易掏腰包购买的。只有在本地进行实验示范,跟踪观测,得出真实的数据,让更多的农民看到新技术的优越,才会被广大农民所接受。

做好半山区的农机新技术推广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保障,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必不可少的手段,是一项提高生产力、实现农村土地集约经营和结构调整的系统工程。全社会要形成合力,多方协作,借助国家对购买农机具实行补贴的好政策,推动山区、半山区的农机新技术推广工作大步向前跨越。

参考文献

[1] 磐石市年鉴编纂委员会.磐石市年鉴2009[M].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9,12(2):46.

[2] 张锦川,马明.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要点[M].吉林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2007,1,23.

[3] 闫玉红,徐宝金.推动农业机械化服务新农村建设[J].吉林农业,2010,03A(2):40.

山区半山区 第12篇

1.1 文献资料法

广泛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30余篇, 为本论文的撰写奠定了理论基石。

1.2 访谈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 对部分农村小学的体育教师进行访谈, 访问体育器材短缺的情况以及当地本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情况, 为本文提供相关资料。

1.3 观察法

本研究根据研究的目的, 采用实地观察的方法对宁夏南部的新营小学、陈靳小学、温堡小学、神林小学、沙塘小学、碳山小学、清河镇小学等7所小学进行了观察。

1.4 实验法

从宁夏清河镇小学4年级中随机抽取60名学生组成教学实验班, 其中男生30名, 女生30名, 对这60名学生进行一学期的教学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学生对器材的喜爱程度, 接受程度, 教学效果以及存在的安全隐患。

1.5 数理统计法

利用SPSS统计软件, 在计算机上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相关的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宁夏南部山区小学体育资源现状

调查发现宁夏南部山区小学体育资源严重缺乏, 教学设备简陋而且数量少, 开发利用的课外教学资源更少, 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单一, 同时还存在学校对体育不够重视和体育师资的缺乏问题。

由表1可知宁南山区小学这次随机抽取的7所学校其器材主要是由上级部门配置, 学校自购买配置但所占比例为20%, 而且配置的资源种类及少, 而学生自己配置为零, 社会捐赠也仅为10%。体育教学在各校的教学经费上是最短缺的, 加之从学校到家庭注重文化课学习的比重之大, 体育至今没有收到高度的重视。使学校在购置体育器材方面因重视度和资金方面的因素, 处于应付的态度, 上级部门配备的器材有很大一部分处于闲置状态, 原因是有相应的器材没有相应的场地和后续消耗器材的配备。

田径场地少, 据调查7所农村小学没有一所学校具备标准的田径场地, 非标准的也一律是土场地, 跑道上坑坑洼洼很难使用;篮球场地是该地及各学校主要的活动场地, 也是体育教学内容最多的教课项目, 虽然为主要活动场地, 但其实并非是标准的篮球场地, 场地都为土场地而且地面不平整, 好一点的是砖块铺场地, 因年久失修同样不平整。

可见, 宁南山区小学体育资源严重短缺, 场地和器材的短缺是影响国家有关政策和教学目标的执行和实现, 已成为体育教学发展的最严重障碍。

2.2 体育本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要迅速的改变偏远山区的体育教学资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目前农村小学生源处于急剧减少的状态, 个别小学处于合并的阶段, 学校和上级部门的投资都是暂时性的而不是长远考虑, 加之资金的短缺使得体育器材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 基于这些因素, 更具山区现有的资源, 进行开发利用, 以解决短期内器材的缺乏是一件重要而且有价值的事情。

(1) 利用湖泊、河流开展一些游泳与嬉水游戏。既锻炼了学生的基本素质又增强了他们的运动兴趣, 且容易运用到体育教学中。 (2) 将树林、竹竿改造为体育器材, 树杆及树枝可自制肋木、跨栏架、排球柱、接力棒、秋千等, 用竹竿自制标枪进行投掷练习, 用细竹枝和纸作风筝、风车进行风筝比高、风车比快的比赛, 也可用细竹枝和线绳做弓箭, 进行射击练习。发现这些自制的体育器材很实用, 不但丰富了学生的体育运动内容而且锻炼了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 (3) 用鸡毛做毯子进行踢毯球比赛;用布和杂谷做沙包进行踢沙包比赛, 也可做各种投、跑、躲闪的游戏。这些游戏可以提高学生的奔跑能力和反应速度。 (4) 用石头或砖块砌一些乒乓球球台, 用水泥做台面, 用木板当作球网或做乒乓球拍, 开展乒乓球比赛或练习活动。 (5) 在较为平整的草地上开展足球运动, 也可进行手球比赛。 (6) 用废轮胎开发为钻、跳、套、爬的各类游戏。 (7) 将塑料瓶和沙子开发为手榴弹掷远。 (8) 利用山峰进行登山比赛、越野跑和有氧耐力运动, 发现学生非常喜欢这些运动而且他们积极性很强, 这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竞争意识, 而且提高他们的耐力素质这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9) 用软薪柴、草、枯树叶等可用编织袋缝制一些体操垫。这些垫子既能运用到体操教学中也能够让学生在这上面做一些爬, 滚, 翻等游戏。 (1 0) 用木棒可作一些枪、剑、棍、木板可作一些器材教授武术。让学生运用这些器材学会基本的剑术, 棍法等。 (1 1) 用旧铁环做器材进行滚铁环比赛。这不仅能提高他们的奔跑能力还能提高他们的运动兴趣这对开展学校体育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1 2) 开展定向运动, 山区学校所处的自然条件特别适合开展定向运动, 有山有水, 学生往往都是学校附近村庄的, 对地形比较的熟悉, 甚至是常常玩耍的地方, 开展定向运动不但提高了学生活动的积极性而且由于学生对地形熟悉大大降低了非安全因素, 可谓是一举两得。

2.3 开发的体育本土资源器材教学实验 (表2、表3)

通过对偏远山区学校60名随机抽取的学生进行一学期的实验后, 教学效果评定为优秀, 体育教师的满意度较高, 对课堂教学基本满意以上的占到了92.5%, 课外活动满意度为94.1%;学生喜欢程度为欢喜和非常喜欢的占到了83.3%, 基本喜欢以上的达到了98.5%, 非常不喜欢的为0, 充分说明体育本土资源器材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喜爱, 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最终结果表明:开发的体育本土资源不但比较容易的运用到到实践中去, 而且安全性能比较高, 整个实验教学期没有因器材问题发生安全事故, 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运动兴趣和身体素质, 最重要的是解决了体育器材短缺的问题, 同时这些本土资源源于自然是现代器材无法达到的效果, 即使是在器材不缺乏的情况下, 这些本土资源器材独特的功效也完全值得我们去开发。

3 结语

(1) 通过对体育本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发现深受教师和学生的喜爱, 且危险性很小, 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小学生完全可以使用, 它们能够成为当地小学的体育器材, 并运用到体育教学中去, 不但提高了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想象力和动手能力。也有利于体育运动在农村的传播和发展, 更有利于“新课改”下体育制度的完善和“阳光体育”的开展。

(2) 开发与利用体育本土资源器材应做到“安全第一, 安全施工”。在改造的过程中需要体育教师精心准备, 详细计划, 合理选择的开发, 注意器材的质量, 做到器材都牢固、安全, 防止木制器材的松动、变形及虫蛀, 定期做育器材的维护保养工作。积极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制作体育本土资源器材。

参考文献

[1]杨守博.体育运动场馆设备和管理[J].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1993:18~20.

[2]刘旭东, 张宁娟.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开发[J].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2.

[3]施良方.课程理论[J].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6:23~30.

[4]柳若松.我国欠发达地区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 1999 (2) :18~20.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山区半山区】相关文章:

山区建筑05-20

山区绿化05-24

干旱山区05-30

山区水稻07-28

云南山区07-28

山区线路07-31

民族山区08-21

山区旱地08-25

鄂西山区08-28

山区中学09-10

上一篇:病例结合下一篇:变电站短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