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新闻的真实性

2024-07-17

理解新闻的真实性(精选12篇)

理解新闻的真实性 第1篇

首先, 新闻选择是保证新闻真实性的有效手段。它不仅表现在最终的编辑环节, 在早期的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过程中也十分必要。具体来讲, 新闻采访是对事实材料的初步挑选, 新闻写作则是对事实的加工整合, 而编辑出版则是对新闻事实的再次审视和最终认可。传者按照新闻选择的标准对事实材料进行公正且负责任的把关, 有力地保障了新闻的真实性, 使得新闻作品更接近事实真相。同时, 新闻工作者通过新闻媒介向受众提供什么样的新闻, 这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人们思考什么, 怎样思考以及思考的结果, 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人们的思想和情绪。

其次, 对于同一事实, 不同传者从不同角度去解读和把握, 可以起到丰富新闻传播内容, 活跃新闻传播活动的效果。在宏观的媒介传播环境中, 事实真相只有一个, 新闻传者却有很多。每一家新闻媒体出于自身性质和定位, 针对相同的新闻事件却有着各自不同的看法和表达。对于各种大相径庭的报道内容, 我们却很少只尊其一而对其他媒体报道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同时, 我们也十分乐于享受各家媒体为我们这些越来越挑剔的受众所“私人定制”的立异标新的成果。

然而, 新闻选择又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从唯物主义角度来说, 新闻是一种主观意识的存在。由于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客观事实经过人的大脑转化为阐述性的文字, 便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痕迹。此外, 由于记者的阶级立场、价值取向、思维观点以及知识构成的限制, 客观发生的事实经由采访、写作以及编辑直到最终成为新闻, 即便其真实性没有折扣, 新闻选材或解读的方面太过狭窄也会给受众全方位的认知带来不利影响, 正如朝鲜国内新闻“主旋律”式的宣传。由于信息传播的单一性和狭隘性特点, 绝大多数普通朝鲜民众对于自己所在的国家的真实情况了解不深, 更不用说风云变幻的外部世界了。因此, 他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容易被传播媒介所控制和左右, 而对新闻事实的自我甄别能力也大体丧失。

除此之外,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 许多新闻从业者不从挖掘新闻深度上做文章, 不在提高质量上求成效, 反而动起了“编发虚假失实报道、恶意篡改新闻标题”的歪脑筋, 妄图通过夸张、刺激的题目招揽眼球, 增加点击量。这种消极的新闻选择手段也给新闻真实性带来极大的损害。此类事例, 不胜枚举。

综上所述, 新闻选择与新闻真实性的关系是矛盾的, 但同时矛盾也是可以部分化解的。作为新闻传播活动的重要环节, 传者在新闻选择过程中一定要严格要求和规范自己, 切实履行自身职责, 坚信新闻理想, 不为名利所诱, 相信绝大多数虚假新闻是可以杜绝的。

同时, 我们也必须意识到这一点:事实真相是客观存在的, 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但却可以为人所认识和感知。新闻是提供给受众的, 说到底, 新闻真实与否, 传者把关虽是关键, 但最重要的还要靠受众自身的自我甄别和判断。

对于那些明显违背常识或受众经过一番甄别便可以辨别出的, 自然可以归结为假新闻。而对于那些错综复杂、真相不易显露的新闻, 受众任何批评、怀疑和求证都是合理的, 但我们也要记得不能把正常的批评、合理的怀疑和善意的求证都归到假新闻一类。例如2013年春节将至, 连霍高速河南义昌大桥段发生垮塌。很多网民质疑大桥的质量, 怀疑是豆腐渣工程, 在这种信息不公开的情况下, 这种猜测自然是合理的。此时记者将此怀疑写入新闻报道中受众自然不能说是假新闻。然而之后新闻发布会则报告了大桥垮塌的原因, 是货车超载烟花爆竹。此时记者再用之前的怀疑作为解释, 则必然违背基本事实, 成为了假新闻。此外, 近来频发的所谓“高铁事故”也可以证明这一点。列车在正常运行过程中突然发生警鸣, 由此中途停车致使大面积晚点。经过事故排查, 我们才知, 发生的原因并非中国高铁技术欠缺, 竟是乘客在车厢内吸烟。众所周知, 吸烟是高铁车厢内严格禁止的。

浅谈新闻的真实性 第2篇

摘要: 真实性是新闻的灵魂和生命。新闻传播的功能是通过新闻事实去把握世界及人类生活的本质,所以,新闻写作必须客观真实,这是新闻工作者必须信守的基本原则。真实性是新闻最本质的规定性,它是新闻独特力量和高贵品质的主要源泉,体现着新闻的基本特征、性质和要求。

关键词:新闻;真实性;虚假;竞争;维护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新闻事业得以飞速发展,但与此同时,激烈的媒介市场竞争对新闻传播事业也造成巨大冲击。在此种情形下,新闻从业者面临着严峻考验,有些采编人员经不起社会的种种诱惑,背弃了新闻真实性的基本原则,使假新闻屡屡见诸报端,不仅误导读者,严重损害媒体的公信力,更使每一个新闻从业者蒙羞。为了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无论在何时何种情况下,新闻从业者都必须遵守新闻真实性原则,以高度的责任心,着力维护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一、新闻真实性内容

新闻真实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新闻事实真实准确;另一方面,是指新闻传播者对客观事实的正确认识和评价。

事实真实是新闻真实的首要要求,其含义有三:第一,该事实必须是真实发生或存在的,有据可查、有证可验;第二,新闻要素必须是完全真实的,即何人、何事、时间、地点、过程、直接原因、直接背景、直接后果、直接反馈、直接影响等必须确凿无误;第三,新闻整体事实的真实与新闻细节的真实是统一无悖的。新闻报道与记者采写的最高境界是反映事实本质。在尚无法达到这一境界时,至少要做到“一般真实”,即新闻必须是真正发生的、真实存在的事实或现象。不虚构、不夸大、不“移花接木”、不“张冠李戴”、不“合理想象”是维护新闻“一般真实”的最低要求。

二、真实是新闻的灵魂和生命

(一)新闻真实的重要性。第一,新闻报道的写作对象是事实,而事实的基本特性是客观性。真实性的重要内容就是准确地反映这种客观性。正因为新闻是对真实情况的传播,才使其有价值,如果是虚假的,就会一文不值。第二,新闻具有多种社会作用,而社会作用的发挥依赖于新闻的真实性。如果没有真实的报道,一切作用将无从谈起。第三,新闻的有效传播必须有读者的信赖,而信赖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报道的真实性。在公众心目中,对媒体至少有这样的信念:一般来说,媒体报道的是事实,因此用不着核实就可以直接相信。假如读者怀疑或者必须怀疑每一篇报道的真实性,以致每一篇报道都需要核实才能相信,那么,整个新闻传播业势必土崩

瓦解。假新闻之所以危害大,原因就是在公众的信念里,媒体报道的是事实,从而使假新闻获得了事实的力量,并以事实的力量祸害社会,其危害自然不可小视。所以说,没有真实性,事实将不成为事实,新闻也就不成为新闻。真实是新闻的灵魂和生命。

(二)把握新闻的真实度。新闻真实不仅包括基本事实的真实,即细节的真实,同时也包括整体的真实,即报道的事件在社会上有一定的普遍性,而不是一种极个别的现象。但是,对于其中什么是细节,真实到什么程度,整体情况如何等,由于对新闻真实度的把握和认识上的偏差,就造成了失实报道。对于新闻真实度认识的偏差及对它的讨论,是现在新闻界普遍存在而又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一个严重问题,归结起来,这种偏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偏差一: 将真实度等同于有选择的事实。在进行报道的时候有意识地针对某些现象,有所侧重,以对事实的陈述来表达报道者的立场和观点。比如说,国际上某些突发事件的发生,报道的事实明显根据自己的立场选择。这并没有什么不对,国家利益使我们在报道的角度上可以有所斟酌,但并不等于可以用自己选择的事实去叠加出错误的结果,造成读者对形势的混乱认识。

偏差二:以偏代全,真实的现象不能反映真实的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化。两者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我们所要求的新闻真实,就是为了达到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的统一。在实际工作中,新闻报道缺少一个适当的评判标准,在报道一件事件的时候,常常是一叶障目,忽视本质和主流,忽视整体。如社会上曾一度流行“下海”现象:政府官员弃官经商、大学教授投笔从商、工厂职工辞职经商„„对这些现象进行报道,首先要分清其是否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大趋势?是否多数人都准备这样做?在分清之后,再选择合理的报道量与报道方式。

偏差三:过分渲染细节的真实,造成整体报道效果的偏差。事实是新闻的本源,而新闻是对事实的反映。但这并不等于过分渲染细节的真实——尤其在揭露社会丑陋现象的报道中,这点更值得注意。揭露社会丑陋现象,将其暴露于公众,这是新闻媒介的社会作用之一,是媒介自觉履行自己的“环境守望”职责。这类报道应以揭露丑陋现象的发生原因、后果危害为主要目的,而对其过程应以概述为宜,否则,就可能导致不良后果。

三、虚假新闻频出的原因

虚假新闻危害甚多,首先它是对学科的颠覆;其次是对客观事实的践踏;第三是对新闻伦理的背叛;第四是对公众信念的嘲弄。以下是对虚假新闻出现的原因阐述:

(一)媒体竞争激烈。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国的媒体数量急剧增加,同质竞争、同城竞争更加激烈。为了争夺受众,扩大发行量,提高收视率,吸引更多的广告,几乎没有一家媒体不想抢首发新闻、抢独家新闻、抢可读性强的新闻,这给虚假新闻的出笼提供了可乘之机。出于利益驱动,一些记者编辑选择新闻的标准不是其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而仅仅是为了满足某些受众的心理需要,以迎合“宁求其怪不求其真”的社会心态。为了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抢夺第一手独家新闻,制假者乐此不疲地去猎奇、追逐耸人听闻的消息,目的就是为了竭尽所能吸引更多受众的眼球,攫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经济利益和沽名钓誉驱使。首先是商业化倾向侵蚀媒体。为片面追求娱乐性、轰动性,一些媒体不惜牺牲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将一桩小事炒作成热点,或是无中生有,将并未发生过的事描述得活灵活现。另一方面,一些记者编辑为了能够获奖,提高个人地位和声誉,为晋级提升铺垫道路,想方设法修改自己的作品。例如当年“非典”时期,一对新婚伴侣走上街头的照片以及近年来社会上炒得沸沸扬扬的《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和《广场鸽接种禽流感疫苗》获奖照片造假事件等,均属此类。

(三)媒体素质和行业管理缺陷。这些年,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各路媒体为了更加及时、快捷、大信息量地获取新闻,招收了大量新人扩充到新闻采编队伍中来,其中许多人并不十分了解新闻传播的各种基本操作规范,有的甚至缺乏最基本的常识性知识储备,当然就谈不上具有更高层次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记者职业素养、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了,使得庞杂而混乱的新闻采编队伍职业道德水准整体下滑。此外,现在越来越多的编辑记者是没有编制的聘用人员,他们大多数人在现行的管理机制下承担着大量的工作任务,其收入与发稿数量直接挂钩,因而每天思考最多的是如何使出浑身解数多出稿、出重大新闻、独家报道,为了追求最大化的“轰动效应”,不惜牺牲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从而违背了最基本的新闻职业道德准则,成为虚假新闻的制造者,严重危害社会和受众,损害媒体公信力。《纸馅包子》就是最典型的案例。

四、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的力量既源于事实,也源于公众的信念,虚假新闻既践踏了事实又嘲弄了公众的信念,即使能一时蒙蔽公众,最终却逃不脱公众的惩罚。每一位新闻从业者面对新形势,应保持怎样的工作作风,怎样增强政治和导向意识?如何辨别、判断来自方方面面信息的真实程度,敲定事实的细节,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呢?

第一,要保证新闻来源是真实的。每一位记者写报道都不能凭空捏造,应特别注重新闻的来源,而且需要明确新闻来源是真实可信的。所以,记者在选取新闻来源时要坚守新闻核实原则,不能为了追求时效性而不顾新闻的真实性,新闻时效性与新闻真实性之间没有可比性,要从源头上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杜绝虚假新闻。

第二,搞好调查研究,报道中的各个要素必须真实,避免言过其实。调查研究是记者最基本的工作方法。也是获取事实真相的法宝。搞好调查研究需要“四到”:脚到、眼到、耳到、心到。要客观公正,不夸大、不掩盖事实。新闻报道的5W和1个H必须真实,写作要认真,语言要准确,表述要确切,用词要恰当。

第三,加强职业道德培养和新闻专业素养教育。新闻从业者要恪守职业道德、树立

良好的公众形象,忠诚于党,取信于民。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牢记新闻工作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经济建设中心工作服务的宗旨,爱岗敬业,求实创新,多出好作品,满足人民群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

第四,建立惩处和制约机制。当假新闻被揭露,除了遭到舆论的谴责外,对于造假始作俑者,一般处理办法是扣发稿酬、在媒体曝光、暂时封杀其“作品”,这样的轻微处理既不治标,也不治本。这种对虚假新闻监督和惩戒机制的缺失,其结果必将导致对教育后的效果检验和行为监督缺少相应的手段而流于形式,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也就助长了新闻造假之风气。因此,杜绝虚假新闻,既要依赖记者和媒体的职业道德自律、新闻行业从业规范的约束,同时也需要一种他律,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法规来惩处假新闻的制造者,以此来进行强制性制约,使新闻事业走上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的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新闻传播者对客观事实的认识与评价正确与否,会直接反映到新闻报道中。不正确的认识与评价必然导致错误的结论或偏离事实本质的结论,新闻报道也必然不能完全体现真实性原则。因此,新闻真实要忠实地反映外部事物,做到不走样。要二是不单纯满足于反映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善于在事物的总体联系中把握事物的基本趋势和主流,做到本质上以及发展趋势上的真实、准确。

参考文献

理解新闻的真实性 第3篇

【关键词】预设理解 心理空间 真实语境

【Abstract】The neural foundation of presupposition is studie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language comprehension mechanism. And the presupposition understanding is discussed in detail based on mental space theory. The result of the research presents the presupposition understanding mechanism by means of schema directly.

【Key words】presupposition; metal space; context

如果没有大脑的心智功能帮助解码,人类就无法通过语言来沟通以及了解客观世界,而语言本身也就成了无意义的符号系统。根据预设理解理论可以得出,要想理解语言输入,首先在大脑当中应该形成一个与众不同的心理词库,在这个心理词库中对词库中的语言进行编码,如果想进一步对语言进行解码,便可使用心理词库对所输入的语言进行处理。那么相反,如果人脑中没有心理词库,也就意味着无法对所输入的信息与语言进行理解并作出反应。

一、心理空间是预设理解的基础

心理空间是为现实空间里能够理解和付诸行动而存在的信息库。人类通过实际的语言交际行为建立心理空间,而心理空间一旦被建立,人们又通过依赖心理空间来获得更多的语义信息。

1.心理空间的构建模式。心理空间中的两大主力军是名词和代词,诸如Paul,desk, clerk,a handsome boy, us 等等,人们在交流时就已经存在的空间可以被我们称之为现实空间,这种现实空间是在语言的交际过程中建立的。

例1:The girl with blue eyes has red eyes in Johnson's photo.

在本例句当中,the girl with blue eyes属于现实空间,in Johnson's photo属于介词短语,因此,当心理空间被建立以后,它依附于自身的母空间或自身的现实空间。

2.心理空间原则。在例1中,我们提到了“现实空间”和“心理空间”,那么这两个“空间”是怎样建立的呢?这两个空间又是怎样的关系呢?Fauconnie的心理空间理论很好的回答了这个问题,Fauconnie认为,“现实空间”和“心理空间”的关系是通过两个原则来实现的,即识别原则和获得原则。从获得原则理解,如果A可以引起B,那么A被称作触发物,B被称为目标物,A与B之间的纽带被称作连接器。“Gorge looks so handsome”。现实空间中的Gorge是触发物,照片中的Gorge则是目标物,而现实空间中的Gorge和照片中的Gorge的联系则叫作连接器。

3.预设的空间漂浮模式。我们将分析并解释预设在空间内是如何漂浮的。本部分通过Fauconnie的心理空间理论中的投射原则、投射策略、投射结论三个方面来阐述。我们看几个例子来理解漂浮:

例2:Sam says Frank feels like meeting Leos wife.

例3:Sam says that Leo is single but that Frank feels like meeting Leos wife.

例4:Sam says that Leo is married but that Frank feels like meeting Leos wife.

从例2到例4都出现了不同的现实空间、话语空间和想象空间。其中话语空间由“Sam says”所建立,想象空间由“Frank feels like meeting”所建立,三个空间的层次分布如下:无论各自的心理空间如何,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预设——“Leo is married”。

通过以上实例可以得知,尽管心理空间理论很好的解释了预设的问题,但仍不能确定现实空间中的预设能否被满足。

4.预设的空间转移模式。空间转移是预设在一个空间不成立而同时在另一个空间成立的现象。

例5:In the picture,Sam quited smoking.

在上面的例子中,“quited”让我们想到“Sam smoked before”。而“in the picture”为我们虚拟了一个空间,也就是照片空间。Sam果真戒烟的话,则现实空间和照片空间都成立,则预设成立。相反,假如Sam在现实生活中仍然抽烟,只是在照片中不抽烟,则该预设不成立,因为该预设只在照片空间里有效而在现实空间中失效。

当预设在空间之间转移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阻碍,预设就会失效,如果转移畅通,预设便会成立。

二、真实语境是预设理解的关键

预设与语言的使用环境息息相关,所以用语境这一概念可以更好的阐释预设这一现象,语境是由Malinowski于1923年在《意义的意义情景》中所提出的,指的是语言的使用环境和上下文。

1.预设在词汇语境中的分析。词汇语境是指能帮助人们理解上下文,听懂前后语的特定情境。我们来看例子。

例6:Ken took a break before he completed his assignment.

例7:Ken died before he completed his assignment.

例8:Ken completed his assignment.

在例6中,took a break意为“小憩”,例7中,died为“过世”。由于例6与例7的词汇语境不同,从而导致了预设结果的不同。毋庸置疑,例8是例6的预设。然而例7说Ken在完成任务前已经去世了。既然人去世了是状态的终止,也就是去世之后Ken不能继续任务,所以 “Ken没有完成他的任务”。因此例8不是例7的预设。

2.预设在语法语境中的分析。语法语境是句子的语法结构。

例9:Frank dreamt being hitting by his classmates again.

例10:Frank was hit by his classmates before.

在例9中,“dreamt”是一个虚拟的心理空间,例10“Frank was hit by his classmates before”说明在现实里弗兰克曾经被同学打过,这个虚拟的dreamt是来源于曾经的伤害,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因为例10在现实空间中成立过,所以根据结论我们是可以应用原则的。

3.预设在信仰语境中分析。信仰语境是人们矢志不渝、鉴定笃信的信念。

例11:Jackson believed that singing encouraged him.

例12:Singing encouraged him.

“Jackson believed”杰克相信,相信就是一种信仰,并且已经在杰克的心理空间中成立。但在例11中,这个问题通过信仰语境就有了很好的理解。而无神论者由于没有专一的信仰,那么信仰语境对他们来说并不成立。根据Fauconnie的理论,我们得出两种可能:可能一,有信仰的人,信则有,他们相信,也就意味着现实中存在。可能二,假如说话者是无神论者,不信则无,因为不相信,也就意味着现实中不存在,信仰无效。在以上的例子当中,我们可以得出信仰语境作为非语言性语境中的一种对于我们理解预设有着一定的影响。

4.预设在文化语境中分析。古代的“三纲五常”在现在未必适用,有必要结合文化背景进行预设分析。

例13:The teacher told his pupils that it is important to be polite

例14:The teacher would like to teach the pupils to be polite.

例15:The pupils should be told to be polite.

动词“告诉”(told)可以得出预设,教是老师告诉学生礼貌很重要的前提,并且这个预设在老师的脑海中得以实现,所以例14是例13的预设。我们接着看下一个句子,学生们应该被告知礼貌是很重要的,也就是社会上普遍认为学生有礼貌是应该的,所以老师会认为他所做的是社会上一种普遍的认知,从而达到了共鸣。因此例15应该是例13的更深一层次的预设。我们可以用Fauconnie的心里空间理论来分析一下。例15老师的思想受到社会准则的影响,现在的人们很看重礼仪,而学生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部分自然更要懂礼仪,因此我们得出了结论:例15在当今社会得到满足,因此例15是例13的预设。从这三个例子当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文化因素对我们信息概括与理解的影响。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 G.Mental space.Cambridge:The MIT Press.1985.

[2]孙亚.语用和认知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论新闻采写中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原则 第4篇

在21世纪,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快速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开始更加注重对文化领域的追求,同时,新闻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如今的新闻界对于新闻的一个普遍定义是:“新闻主要是指新近发生的或者是正在发生的对于事实的报道。”另外,新闻和人们的生活也息息相关,它是对广大人民日常生活以及他们自身行为的一种真实反映。可以说,新闻的真实性对当前新闻社会影响力的发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与作用,同时也是新闻事件能够存在的一个根本。而且对于新闻的工作者而言,坚持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原则,是他们在职业道德方面最基本的体现,所以新闻工作者一定要保持一种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以及高度神圣的责任感。真实性是新闻存在的一项必要条件,事实是新闻报道的根源所在,同时也是新闻的基础。作为新闻采写工作的主体,新闻工作者不仅仅要保证新闻报道的完整性,更要确保新闻事件的真实性,适当地增加新闻采写活动的生动性,从而提高新闻报道的阅读价值。

二、新闻采写中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的重要性

(一)这是党性原则的要求

在新闻采写工作中,记者要敢于实话实说、坚持真理,这是一种政治勇气,同时也是对整个社会负责任的表现。尤其是宣传党和政府方针的新闻记者,他们的责任就是以党和政府为中心,深入群众基层,将有新闻价值的事件、人物以及问题等报道给广大人民群众,发挥上传下达的重要作用,他们引领着社会舆论的导向。因此,新闻工作者在新闻采写中应该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原则。

首先,在事情的认知上,新闻记者应该坚持实事求是,在做新闻报道的时候本着老老实实的态度,向人民群众客观地反映事实,这样才能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其次,新闻记者还要切身维护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新闻作为我党的喉舌,连接着党和广大人民群众,因此新闻工作者有义务、有责任坚决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最大可能地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看法,以事实征服受众。

(二)这是实事求是原则的要求

新闻采写工作的对象往往都是陌生人,这一工作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假如记者没有提前了解采访对象和内容,那么新闻采写工作的质量就得不到保证。这就对新闻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有时刻接收采写任务的素质和能力,对于一些突发事件也能灵活应对。新闻记者接到采写任务以后,应该把握好到达现场前的这一段时间,做充分的准备工作,从而更深层次地把握新闻事件的内涵。

在新闻采写工作中,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是十分必要的。新闻记者应该在任何时候都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向广大人民群众传达真实的信息,真实地展现百姓们的生活状态。

三、新闻采写中如何坚持新闻真实性

新闻真实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观最基础的要求,也是新闻事业得以健康发展的首要前提。因此,新闻工作者要积极维护新闻真实,坚持实事求是,避免主观判断问题,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新闻采写工作中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其实分为两点:采访工作中确保真实,写作中坚持真实。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到达新闻事件现场,多多获取新闻线索,从点滴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一)深入调查

要想在新闻采写工作中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原则,记者就需要深入事件发生的现场,获得一手的资料,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等各种要素。目前,我国新闻事业存在一些新闻失实的现象,这是由于记者没有深入调查就盲目地作出报道。所以说,新闻记者要想真实地还原新闻事实,就需要深入现场去调查,冷静思考辨别各类信息、线索的真假,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新闻媒体在做新闻报道时候,要切记公平、客观,不要仅仅听取一面之词,要保持强烈的社会责任心。

(二)确保新闻的完整

新闻采写工作后,要及时地作出跟踪报道,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新闻的影响力。在对新闻事件中的人物、时间、地点、起因等各种要素有了明确的认知以后,要综合考虑受众的新闻需求,及时地作出跟踪报道。此外,由于新闻事件本身就有着多角度、多方位的特征,新闻报道也应该从多方位出发。新闻报道对整个社会的舆论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假如仅仅对事件做一个方面的报道,那么极容易引领舆论朝着失实方向发展,不仅无法更好地解决问题,还会降低受众对媒体的信任。

(三)灵活应变

在新闻采写过程中,为了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新闻记者要学会灵活应变。比如说在新闻采访监督过程中可能受到人身威胁,记者可以采用隐性采访的方式,以更加客观地了解到新闻事件的真实。需要注意的是,隐性采访需要记者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采访路线、人物、问题内容以及遇到突发状况时如何确保自身的安全等。总之,新闻采写中要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不仅需要新闻记者有极高的专业知识技能,还需要有灵活的应变能力。

四、结语

在新闻采写工作过程中,任何一名新闻工作者都应该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在现场采访过程中,记者应该围绕新闻主题尽最大可能地多搜集材料、采访更多的人,一边进行采写工作一边思考。新闻工作者只有真正认识到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性和要求,在实际采写过程中减少失误,时刻避免新闻失实现象的发生,才能促进我国新闻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洁.报纸新闻采写真实性的理解与分析[J].魅力中国,2013(18):9.

[2]蔡震.新形势下“散文化”在新闻采写中的应用[J].中国记者,2014(8):82-83.

[3]杨艳龙.新闻采写中如何坚持新闻真实性[J].西部广播电视,2015(13):67.

论新闻写作的真实性 第5篇

 摘要和引言 ………………………………………………………………………… 2 第一章 新闻写作真实性的含义 ………………………………………………………… 3

(一)事实真实是新闻的本源………………………………………………………… 3

(二)真实性事新闻传媒必须遵循的原则…………………………………………

4(三)新闻真实性的具体要求:具体事实必须真实准确的被报道出来………4 第二章 新闻失实现象的原因及危害…………………………………………………… 5

(一)导致新闻失实现象的原因 ……………………………………………………5 1.政治原因的影响 ………………………………………………………………… 5 2.经济原因的影响 ………………………………………………………………… 6 3.社会原因的影响 ………………………………………………………………… 7 4.新闻报道者故意原因的影响 ………………………………………………… 7 5.新闻报道者非故意原因的影响 ……………………………………………… 8(二)新闻失实的危害 ……………………………………………………………… 8

第三章 维护新闻真实,防止新闻失实际…………………………………………… 9

(一)加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教育……………………………………………… 9

(二)培养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10

(三)加强受众对媒体以及新闻工作者的监督……………………………………… 10

(四)加强新闻工作的规章管理制度 ………………………………………………… 10

(五)加强法制教育,尽快出台有关新闻造假的相关法律 ……………………… 11 参考文献 …………………………………………………………………………… 12

论新闻写作的真实性

摘 要

当今社会由于一些媒体之间的不正当竞争,虚假新闻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新闻的真实性。本文针对虚假新闻泛滥成灾出现的原因及危害进行分析,强调了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性。同时作为新闻线索提供者、新闻编写者,以及新闻把关人应积极维护新闻写作的真实。

关键词:新闻 真实性 新闻失实 新闻工作者

引 言

新闻事业一直以来都有着极强的社会功能,并且影响深远,新闻事业的社会功能,指新闻事业对人类、对社会所能发挥的作用,即新闻事业满足社会需要的效能。它包括:报道新闻、引导舆论、传播知识、提供娱乐和刊播广告五种功能。所有从事新闻工作的编辑、记者等“传媒人”都有深切的体会,写作与采访之间的关系非常特殊,就是采访期间掌握的素材和细节越多也越全面,在写作时才能得心应手。这种情况下,除过筛选那些特别有价值的部分作为新闻稿的主要内容外,还要十分注重素材和细节的“留精去杂、保真抛虚”。虚,是指所的反映,是对客观所发生事件的写真。虽然新闻的形式千变万化,但是其对真实性的要求是恒定不变的。所以说在新闻报道中,真实性密切地将事实与新闻联系在一起,使主观与客观达成统一。与此同时,新闻的报道应该是多层次的真实,所以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报道时要对事实进行整体的综合、概括与分析。使得新闻的现象事实与本质事实、微观事实与宏观事实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样新闻就能更加符合客观事实,最终使得新闻的真实性达到更高的层次。

(二)真实性事新闻传媒必须遵循的原则

由于真实性对于新闻存在和发挥影响力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而它成为新闻工作者在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等工作做中追求的重要目标,也成为了传媒取信于广大受众的关键。无论是国内或者国际新闻界都把新闻的真实性挡在至关重要的位臵上。1948年通过的《联合国国际新闻信条》:“报业及其他新闻媒介的工作人员应尽一切努力,确保公众所接受的消息绝对准确,不能任意扭曲事实,也不可以故意删除任何重要的事实。”全国记协1997年第二次修订通过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的第四条就是“维护新闻真实性”。由此可见,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性。新闻工作者必须通过对事实的报道揭示该事实发展的原因以及本质。

(三)新闻真实性的具体要求:具体事实必须真实准确的被报道出来。

大都有其政治背景和政治原因。1958 年“大跃进”时期的高指标、瞎指挥和共产风,新闻报道上公开宣传“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粮食放卫星,钢铁元师升帐,超英赶美等等。在“左”倾冒进思潮的影响下,当时的新闻界对经济建设的成就报道严重失实。1966 年至1976 年10 年“文革”期间。开始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接着大抓走资派。后来由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篡夺了党的新闻事业领导权,他们便乘机大打出手,颠倒黑白,无中生有,疯狂进行反党反人民活动。一个时期以来,假话、大话、空话、套话的消息、文章充斥了报纸和广播。当时,在新闻界流传着一个顺口溜说:“小报抄大报,大报抄梁效”。这成为了中国新闻史上最不光彩的一页。

不仅在中国的新闻史上有过这样的不光彩的一面,国外也出现过这样的失实报道现象。1999年至2000年间俄罗斯发生车臣战争。为了保卫国家与民族的安全,俄罗斯政府出兵打击车臣非法武装分子。但是西方媒体基于他们的“人权价值观”,在所谓的“人道主义干预”的意识形态指导下对车臣事态的发展进行了不少的报道。在这些报道中西方媒体带有不少明显的政治倾向,导致新闻的失实,有些甚至是假新闻。

2、经济原因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金钱等经济利益对新闻报道造成一定的影响。随着我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极大地激发了我国报刊业的活力,但也同时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媒体激烈的市

乐性、轰动性、可看性,而不愿将时间和精力花在对于新闻事实本身的深入采访、探究与细致观察上,以至于为了一己私利,捕风捉影,道听途说,编造假新闻。又为了迎合不正之风,不惜主观片面,牵强附会,大肆渲染,造成新闻严重失实。

5、新闻报道者非故意原因的影响

这类的失实大多是因为新闻报道者并无故意造成失实报道,而是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按照客观事实的本来面目如实做出报道导致的新闻失实。如一些新闻工作者缺乏调查研究的作风。有的采访时不全面调查、不做充分准备,只听一面辞,不对比、不核实,从而造成失实。给宣传工作造成了障碍。又如,对材料缺乏认真核实和斟酌。轻信或误用间接材料,不深入群众中,不去现场掌握第一手材料。偏听偏信,主观武断。遇事只问当事人,就事论事,也不向周围有关人员查询核实,使得很多新闻因未能直接进入现场并与采访对象接触而失真。

(二)新闻失实的危害

新闻媒体在受众的眼中是尊重事实、客观公正的社会组织。新闻报道是为全社会服务的。新闻媒体在一些事情上虽然没有裁决权,但它可以依据事实仗义执言,揭露事实真相。所以说新闻的真实性对公众来说很重要。一旦出现大量的失实报道,使新闻成为了造谣、欺诈,那么媒体的公信力度就将下降。这样受众对媒体产采取不信任的态度,甚至对一些真实的报道也将信将疑,那么这样的新闻媒体就失去了受众,也失去了其

(二)培养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

既然肩负着新闻传播的责任,就要做到既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 又必须增强社会责任感。使我们对新闻的发展环境具有更强的责任感,,能够更好的维护新闻事业的发展。实践反复证明:靠弄虚作假来扩大宣传效果,其效果适得其反。要收到真正的宣传效果。惟一的办法是采取老老实实的态度,坚持真实,坚持真理,才能赢得人心。因此拥有社会责任感能够使我们直面读者,能够真正客观的表达新闻的真实性。

(三)加强受众对媒体以及新闻工作者的监督 鼓励受众积极举报造假者。依靠基层受众的及时举报, 对蓄意制造假新闻或不实报道的个人,以及发布不实新闻的媒体,视情节轻重予以追究责任,并向群众反馈处理意见,表明与不实报道进行坚决斗争的决心。

(四)加强新闻工作的规章管理制度

要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新闻工作的规章制度,用制度管好新闻从业人员,防止虚假新闻。实践证明:把思想道德教育、职业培训与新闻战线的整体管理、各新闻单位的内部管理相结合。加强和完善体制、制度建设,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相结合、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内部管理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新闻工作运行机制,是防范虚假新闻的重要保证,只有这样才能使假新闻无见报的可乘之机。要着力健全制度,强化自律,完善制止虚假新闻的长效机制,从采访、编辑、校对、0

注释与参考文献

坚持网络新闻写作的真实性 第6篇

一、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

什么是新闻真实性?真实性指的是新闻所具有的最基本的特性,即新闻与现实中对应着的事实相符合的那种本质特性。马克思在主编《莱茵报》时就提出“真实”和“纯洁”是报刊的本质。列宁关于新闻真实性有句名言:“我们应当说真话,因为这是我们的力量所在。”毛泽东在1925年12月为《政治周报》写的发刊词中提出,《政治周报》十之九应是实际事实之叙述,只有十分之一可采用辩论的方式来打破反革命的宣传。可见,新闻真实性是新闻的力量所在,也是新闻的生命所在。在实际的新闻采写中,新闻工作者不应只满足于对构成新闻的基本元素的掌握。如果对新闻所反映事实的环境、过程、细节、人物语言、动作缺少真实具体的描述,新闻的内容就显得单薄而缺少张力,从而很难给受众以心理上的冲击。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的标语式口号“用事实说话”,恰如其分地揭示出挖掘新闻真实性的迫切性和必要性。真实的新闻总是独具特色,吸引人关注,引发人认真思考的。

二、网络虚假新闻严重危害了我党的新闻事业

一般情况下,受众对媒体的公信力和社会责任感拥有很大的信心,虚假新闻一旦出现,在未被揭发之前常常是不会被怀疑的,这就造成受众“群体受害”,形成受众认知上的偏差和错误。尤其是在当今这个网络时代,虚假新闻因技术的优势更容易快速传播,从而加深加快对受众和现实社会的危害。承担着舆论导向重任的主流媒体一旦发布了假新闻,其公信力会大打折扣,受众不再相信它说的是真的,舆论导向又从何谈起?毫无疑义,虚假新闻会影响舆论导向的正确性、一贯性,使正确的舆论导向受到严重削弱和破坏。假新闻对新闻报道生命力也产生严重损害。真实是新闻报道的生命力,而假新闻除了对受众造成“不明真相”的损害外,更对新闻必须真实、客观、准确的基本原则带来极大冲击,从而导致受众对新闻传播事实的怀疑,而这种怀疑势必造成新闻传播的无效化,对媒体形象的打击甚至是空前的、致命的。

从我党新闻事业的发展史来看,虚假新闻对于新闻事业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严重破坏损害了媒体的形象,削弱了新闻的公信力,而且严重破坏影响了党和政府新闻宣传职能的履行。当今社会,网络媒体盛行,不少媒体以牺牲新闻真实性为代价换取眼前利益,无疑是一种短视行为,无异于自毁根基,媒体也因此失去健康发展的基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使报网联动成为一种常态,作为纸媒的党报和区域性新闻网,通过互相补充可以更好地满足老百姓的知情权。面对全国网络新闻界开展的反虚假新闻活动,作为一名党报记者要将抵制、防范虚假新闻,坚持网络新闻写作的真实性作为新闻工作者最基本的从业要求和坚定的职业信念。

三、保持新闻真实性,增添新闻的魅力

没有真实性,新闻就丧失了存在的价值,不值一文;没有生动性,新闻作品就不能吸引人,更谈不上感动人、教育人、鼓舞人。所以跟社会其他行业一样,网络新闻报道也需要不断地创新。这不仅表现在新闻写作手法上日趋多样化,还表现在新闻的思想内涵更丰富、更广阔。许多网络新闻报道借鉴和吸收了许多学科的知识,使新闻报道更客观、更生动、更具有阅读的趣味。新闻的真实性往往还表现出强烈的现场感,而现场感使新闻报道更具有生动性。

实践证明,强化网络新闻报道的生动性,并不妨碍网络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只要严格遵守新闻六要素和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在新闻报道的写作形式和语言文字上下功夫,在保持真实性的同时,网络新闻报道一样可以写得生动精彩。

坚持网络新闻写作的真实性,是一名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也是时代对党报记者提出的基本要求。党报记者应该站在时代的前沿,坚定自己的政治信仰,不断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尤其是网络和新媒体知识,争取做一名合格的全媒体记者。

坚守新闻的真实性 第7篇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从新闻的内在要求看, 真实是新闻的首要标准和第一选择, 离开了真实, 也就无所谓新闻。新闻必须真实, 但真实的事情未必可以构成新闻, 也就是说, 新闻报道的每一件事情都必须是真实存在的, 但真实存在的每一件事情不是都值得报道的, 或都可以成为新闻的。

在中国新闻媒体市场化进程中, 公信力是社会期待和衡量传媒的重要指标。媒体公信力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 从采编技术到经营方式、从人才结构到装备设施, 每个环节都会深刻地作用于媒体公信力的合成。传媒公信力的基础之一, 是它的新闻报道质量, 而报道的真实又是衡量报道质量的前提。近些年来, 在中国新闻媒体上频频出现的虚假新闻报道已经提出警示:当今急剧变化、发展的社会环境中, 虚假新闻正在形成对新闻传媒公信力的最为严重的威胁, 这些虚假新闻报道的外部表现为无中生有、捕风捉影、故弄玄虚等等。

这些失实报道中有两个现象应引起我们的关注:首先, 这些假新闻相当部分出现在各地的主流传媒上, 它们大都拥有庞大的受者群。其次, 这些假新闻一经面世便有各种传媒争相转载, 使其传播范围迅速扩大。这就提示我们:在信息传播业日益发达的今天, 新闻真实性的原则正在面临着更为严重的威胁, 而假新闻的后果都是严重的。假新闻不但影响新闻工作者和传媒的声誉及信誉, 更重要的是它蒙蔽、阻碍民众对其生存环境真实变动状况的认识与判断, 进而干扰、误导着人们对于自身社会行为的选择与决策。因此, 虚假报道不仅是新闻工作者的敌人, 更是民众的敌人、社会的敌人。

二、新闻失实的类型及原因

新闻失实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蓄意失实与技术性失实。蓄意失实即报道者为了自身的利益而虚构情节、杜撰新闻, 这类假新闻正在通过各种途径, 变化各种手法, 移形变态, 扰乱视听。技术性失实, 是由于没有按照编辑规则进行核实或采访不深入, 造成新闻的不真实, 很多是因为记者没有亲临现场、没有深入调查、没有多方核实、没有相关知识所导致的, 有的记者和编辑在对消息来源的权威性和可信度都不了解的情况下, 就直接使用所提供的稿件, 还有的新闻工作者对违背常识、常理的事情不做调查核实就发布报道。

市场化进程为中国传媒业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但是一些前所未有的矛盾也尖锐地呈现于中国新闻工作者面前。首先, 市场竞争的压力造成了传媒从业人员追逐经济利益的强烈的本能冲动, 一些非职业化的、不成熟的, 或者是不负责任的传媒从业者, 往往会在个人的经济利益与传媒社会责任之间做出错误的选择。第二, 随着传媒分工的细化、报道内容的深化, 大量没有经过新闻专业训练的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员进入新闻采编行业, 这些人员的加入, 提高了传媒专业化的程度, 但他们缺乏新闻专业的知识与技能, 为新闻工作造成了各种隐患, 纵观这些年出现的假新闻, 很多是因为编辑记者不知道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不掌握新闻报道的基本方法所导致的。第三, 在新的形势下, 原有的传媒管理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工作要求, 我们需要构建起一个能够保证为中国新闻媒体提供真实报道的制度体系, 从国家法律、法规到行业管理方式, 从媒体内部的制度体系到新闻从业人员的自身修养。

三、主客观统一, 坚持新闻真实

新闻是人们的主观意识对于客观存在的反映, 但这个反映不是被动的、机械的, 而是能动的、鲜活的。从某种意义上讲, 新闻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主观选择, 善于用事实说话, 这是对客体与主体有机统一的最好诠释。

坚守新闻客观性原则, 必须客观地叙述事实而不带有个人的感情和偏见;在报道中不发表个人的议论和见解;记者必须以新闻事实为根据, 公正地对待新闻报道中所涉及的人与事。要强化责任意识:一是要求记者必须亲历亲为、深入现场, 不能无中生有, 闭门造车;二是要求记者必须获取第一手材料, 保证消息来源准确可靠, 不能道听途说, 不能听专家学者的一面之词, 不能随意从互联网上下载新闻进行报道;三是要求记者的报道不仅要事实准确, 而且还要细节准确, 对事件的分析评价也要客观公正。

再者, 要建立严格的运作机制。一是完善稿件审核签发程序, 建立编辑、部门负责人、值班总编三级审稿制度, 明确各自的责任, 一旦发现嫌疑稿件, 一律核实后再发, 对把握不准的稿件要送有关部门审定。二是防止媒体权力滥用, 决不允许广告大户和广告商操纵媒体的情况出现。三是建立有效的监督与进退机制, 对有造假行为的记者, 一旦被发现和举报, 轻则严惩, 重则清除;对可能出现的各种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情况, 要补缺填漏, 制定严格的规则, 依据记者、编辑及其相关部门的责任, 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对严格自律, 模范遵守职业道德的记者, 也要予以表彰奖励。

真实, 是对新闻报道的底线要求, 追求真实应成为新闻工作者牢固的职业意识。治理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 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 只要世界上存在着新闻事业, 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就会缠绕着新闻操作和新闻实践, 所以只要新闻事业存在一天, 新闻真实性原则就要坚守一天。

摘要:真实是新闻媒体的存在价值, 是被社会公众所信赖的根本所在, 但新闻媒体失实现象层出不穷, 这对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并带来一定的社会危害。鉴于此, 通过探讨新闻失实的原因及相关对策, 以期为保障新闻的真实性尽绵薄之力。

新闻真实性的实现 第8篇

1 新闻真实性的特点

1. 1 事实性真实

新闻真实是事实性真实, 强调与客观事实的符合性, 落到新闻传播活动的实处, 就是指每一具体的新闻报道与其报道对象的符合性, 一定 “全体”报道与相应时空范围内整体事实对象的符合性。马克思所说的 “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的新闻原则 (2) , 强调的正是新闻的事实性真实, 新闻必须完全立足事实、引用事实, 并以事实为根据进行判断, 得出的结论仍然是明显的事实 (3) 。由于新闻是对真实存在的事实的报道, 这就决定了事实性真实是新闻真实最重要、最突出的特性。

1. 2 过程性真实

新闻传播的过程性决定了新闻真实是一种过程性的真实, 表现为这样几个实际与逻辑相统一的环节。

新闻事实是客观存在的真实, 是一种 “本真真实”。这种真实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是自在的、外在的真实, 并且成为人们衡量对它所作的各种报道的真实性的唯一标准和根据, 它限定了真实的范围和程度。

对事实的反映和再现产生了 “再现真实”的问题, 这是新闻真实性的核心环节。

1. 3 有限度真实

作为一种理想追求, 新闻传播的目标应该达到这样的境界, 即新闻报道与对象的本来面目绝对符合。然而, 绝对真实观是不符合新闻传播实际的, 实际的情况是: 新闻传播达到的真实性是有限度的。在探索新闻真实性的过程中, 以往的探讨比较重视真实绝对性的一面, 但对新闻真实性的限度关注不多。

1. 4 即时性真实

新闻真实是即时性真实, 是以一定时间点为结点的真实。新闻真实最直接的表现方式是即时性, 这是由新闻传播方式上的及时性、甚至是实时性所决定的。新闻的真实总是针对一定事实对象在某一时间范围内的存在状态、变动情况而言的, 是以一篇篇具体报道的即时性而存在的。因而, 新闻真实追求的是当下的真实, 不能把真实轻易留给历史, 这是新闻传播主体对新闻真实应该持有的基本态度, 也是既对现实负责、又对历史负责的态度。

2 影响新闻真实性的因素

2. 1 个人主观认识反映能力的局限

这些年, 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 各路媒体为了更加及时、快捷、大信息量地获取新闻, 招收了大量新人扩充到新闻采编队伍中来, 其中许多人并不十分了解新闻传播的各种基本操作规范, 有的甚至缺乏最基本的常识性知识储备, 当然就谈不上具有更高层次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记者职业素养、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了, 使得庞杂而混乱的新闻采编队伍职业道德水准整体下滑。此外, 现在越来越多的编辑记者是没有编制的聘用人员, 他们大多数人在现行的管理机制下承担着大量的工作任务, 其收入与发稿数量直接挂钩, 因而每天思考最多的是如何使出浑身解数多出稿、出重大新闻、独家报道, 为了追求最大化的 “轰动效应”, 不惜牺牲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从而违背了最基本的新闻职业道德准则, 成为虚假新闻的制造者, 严重危害社会和受众, 损害媒体公信力。 “纸馅包子”就是最典型的案例。

现在的记者大多较为年轻, 学历较高, 充满了青春活力, 但多缺乏新闻敏感和鉴别信息的经验。有些记者常常忽略了 “记者要当第三者”的客观原则, 爱当仲裁者、执法者、代言人, 易受主观因素影响, 采写情绪化; 由于知识面、社会历练等因素, 不能把报道客体置于全局考虑, 看问题易失之辩证。有的记者单纯追求发稿量, 却不愿花费时间、精力深入采访。跑农业的很少到农村, 跑工业的不熟悉车间, 跑教育的不了解学校。有的习惯跑领导办公室听汇报, 喜欢躺在沙发上看材料, 偶尔到基层也是走马观花, 信奉“一听二信三写四沙发”, 结果只能使采访浅尝辄止, 使报道语缺乏真实性。针对上述原因, 笔者提出确保新闻写作真实性的基本对策。在力求达到 “新闻真实性”准则的具体新闻实践中, 我们可以在借鉴西方新闻界的一些具体方法的基础上, 在实践中具体情况具体握。比如说, 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曾一再告诫他的手下对新闻报道要 “准确、准确、准确”; 在新闻报道中我们也可以采取一些客观、全面、平衡、公正的操作方式。从记者采写到编辑审稿、定稿等各个环节都要正确把握。

2. 2 人们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

随着自身知识结构的完善和对媒介的了解, 受众的媒介素养越来越高, 对新闻报道有了一定的免疫力, 在接触新闻报道时总会带着疑问去看新闻。对于那些感兴趣的, 而没有实在把握的信息, 受众就会主动地去搜集这方面的新闻。尤其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并行的多媒体技术时代中, 寻找多方面的信息变得容易。在同一时间里, 不同媒体视角下的新闻作品也提供了不同方面的新闻事实的信息。在此基础上, 受众建立起自己的对新闻事实的基础把握。受者越来越明显地参与到新闻生产中。例如, 当记者完成了某件事情的假象真实的报道, 记者因其认知的有限性结束此事件报道。但是知道真相的人会通过反馈提供新的线索促进新闻报道的循序发展。直到发现事实的本质真相。受众对此事情的关注度会引导记者完成这一系列的报道。

新闻媒介机构的新闻作品是面向大众的市场化精神产品。受众对新闻报道的无形影响体现在对传者的要求上, 传者通过更新传播内容、传播形式, 改进传播手段、传播技巧等途径来增强新闻信息的刺激性以满足受者的要求。所以会造成报道有的过分强调新闻事实, 有的却严重失实。一味追求轰动效应, 以此作为竞争手段, 但凡是 “民间”流传着的小道消息就会匆忙写稿, 有捕风捉影而胡编乱造, 更有凭空虚构而哗众取宠的。就例如上面提到的 “纸馅包子”“熊掌风波”一类的报道, 这种 “愚人节”式的新闻常常使人真伪莫辩。这些虚伪报道甚至为许多新闻媒体争相转载, 以至于流传甚广, 危害甚大。

2. 3 新闻职业道德意识的影响

2. 3. 1 首先是新闻单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违背职业道德, 不讲社会责任, 导致新闻报道新闻性受到影响。改个开放以来, 我国新闻事业进行了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体制, 新闻事业既是政治宣传部门, 又是经济实体, 追求经济效益成了新闻事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 这本事促使新闻事业加强竞争、促进改革的难得契机, 但由于个别新闻单位违背职业道德, 不讲社会责任, 错误地把追求效益置于社会效益之上。个别新闻工作者思想上存在的一些错误认识也是造成报道失实的重要原因。这些错误主要表现为, 首先, 认为凡是新闻都是宣传。他们不懂得宣传也应以客观事实为立足点, 反而认为只要能达到宣传的目的, 就可以根据宣传需要任意取舍事实、编排事实, 甚至编造事实。遮掩拿给你, 新闻报道以事实为根据变为宣传需要为根据, 颠倒了事实与新闻报道的关系, 是弄虚作假的不实报道成为了难以根治的顽疾。

2. 3. 2 思想方法的片面性。一方面使我们看问题往往只看到事物的某一个方面———能证明自己观点的那个方面, 而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事物的全部, 造成报道失实, 另一方面, 片面性也导致看问题的绝对化, 同样造成失实。再次, 搞合理想象。所谓合理想象, 是指记者从已知的事实去推测没有采访到的而可能发生的事实, 并将其作为事实来报道, 主张合理想象论的观点认为, 记者不可能对事件和任务的细节都一一采访到, 写稿时他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队这些细节进行合理想象。合理想象的观点实际上是主张在新闻报道中采用文学虚构的手法, 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新闻报道对真实性的硬件要求。最后, 有些新闻工作者作风漂浮, 甚至素质底下, 造成新闻报道失实。有的记者作风漂浮, 工作不深入, 不做艰苦的调查研究工作, 或道听途说, 或敷衍了事, 因而造成报道失实。更有甚者, 为谋取不当利益, 恶意编造虚假新闻, 造成极其恶略的影响。

3 实现新闻真实性应注意的问题

3. 1 进一步强化对新闻真实性意义的认识

新闻传播, 是在新闻传播的客观规律支配下传受双方的有机运动过程。无论是传方还是受方, 都必须遵循必要的规则。新闻传播必须真实, 说到底是传播致效的要求, 传播必须有效, 这是一切传播活动的终极目的。传受双方投入新闻传播, 无非是知的一方即传播者欲把新闻事实变动的信息高速未知而欲知的一方即受众。唯有真实的报道才能达到传统的目的, 使有效的信息被对方接受, 以便有利于或有助于受众获取相关的信息。如果双方传受的信息是假的或部分失实, 那就无助甚至有害于受众, 还会由于传方公信力的丧失而最终导致新闻传播事业的失败, 因此, 实事求是, 真实报道, 是新闻传播的根本出发点。

第一, 传受双方都要求新闻传播的全过程实事求是, 不增添任何附加的成分。第二, 新闻传播基本规律指出, 只有通过提供真实事实的新闻报道, 才能实现新闻传播的使命。第三, 如实报道新闻, 是实事求是认识路线在新闻传播中的运用, 也是这一科学方法论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

3. 2 努力提高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和反映能力

如果说当时是传媒商业化催生了新闻客观性规范的话, 那么现在也正是商业化带来了评论性新闻的发展。但另一个问题出现了, 评论性新闻必然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倾向, 那么, 这对于新闻的客观性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我认为, 新闻客观性规范的兴起, 是针对当时美国报纸只代表某一党派的观点, 而不中立的情况, 而进行的基于社会责任和商业利益的考量。新闻客观性的最终追求, 是做到无限接近事实和真理, 公平, 不偏不倚。带有主观意志的价值判断固然对还原事实具有风险, 但并不是所有主观的言论都有害于事实的呈现。既然大多数学者都认为, 即使是不出现任何带有评论和价值判断的语言, 新闻业同样可能因为作者个人的既定偏见、主观认识和知识结构的不同, 通过选择材料、内容删留、刊登版面以及微妙的用词来传递评论性信息, 真正的新闻客观性只是一个永远到达不了的彼岸, 只是一个高高悬挂的指明灯, 那么, 也不必苛求新闻不能带有价值判断内容。

3. 3 坚持客观性原则

在商业化新闻时代, 为规避风险和保住饭碗, 不可避免地拿客观性做挡箭牌的事屡有发生; 僵化的客观性也为政府的舆论控制提供了方便, 但依然不能遮盖一系列揭丑运动留下的华彩, 虽然不尽然认为客观性是一个完美原则, 但是依然对其之于新闻业的推动抱有乐观希望, 因为, 既然真实性原则是不可达到的梦想, 那我无从想象, 要是现代新闻业不强调客观性原则, 还有什么能为这艘舆论大船保驾护航。

大众媒介对客观性原则和客观报道的追求, 有效减少了耸人听闻、胡编乱造等恶劣手法。客观性使新闻中确凿事实增加了, 也强化了媒介从业人员的纪律和伦理观念。新闻客观性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是避免媒体成为某一利益集团的喉舌, 尽量避免受众被误导和欺骗。所以新闻媒体, 只要不被政治或经济力量操控, 可以自由地了解事实, 自由地思考并表达意见的话, 记者只要在尽可能全面了解事实的情况下, 不事先倾向于任何群体, 本着对社会和公众负责的原则, 做出他认为最公正准确的判断, 这就是客观性的体现。有人说, 新闻客观性原则只是一个仪式, 不必过多拘泥于形式, 而应坚固其内核, 新闻客观性应该是一种态度、责任。而其监督力量, 只能来自于它的读者———公众。坚持新闻的客观性原则, 并不是要求恪守纯粹客观和泛自然主义, 而是基于人的主观性而又超越主观性去达到与客观相一致的这样一种理性原则。所谓客观报道要求的 “不偏不倚、无私无畏”和 “一般公正”, 无疑是人们的美好愿望。但正是因为人存在这样的理性要求, 才会制约过于主观的煽情主义的泛滥, 为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往寻求可拓展的空间。因此, 通过以上论述, 我们已经知道, 新闻的客观性应该重内容更甚于重形式。客观报道, 既是新闻传播操作时的一个基本手法、原则, 也是一种报道理念, 更是人文精神的要求。

3. 4 正确处理政治立场与新闻真实的关系

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原则 第9篇

新闻写作的真实性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所报道的新闻事实必须完全准确无误。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和结果、新闻涉及的背景材料和数字等;第二, 报道的事实要全面。即从事实的全局加以把握, 不以偏赅全, 以点带面;第三, 新闻的观点、认识的角度、事物发展的程度, 都要切合实际情况, 讲究分寸, 留有余地, 防止片面性、绝对化。可以说,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 新闻的真实性, 是关乎新闻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的一个重要原则。

要坚持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原则, 就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坚持深入实际, 调查研究, 避免道听途说。新闻必须是真人真事, 这是新闻报道的基础。新闻工作者要做到真实地反映生活, 就要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 这样才能获得有价值、有创意的新闻线索, 才能捕捉到货真价实的第一手材料, 同时也能有效防止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记者是最接近新闻事实的人, 如果能够做到对所报道的事件从个体的真实、准确, 到总体、本质以至于发展趋势上都坚持真实性原则, 多较真, 多调查, 不捕风捉影, 不道听途说, 那么新闻才能真正体现出其社会权威性和舆论导向性。

近年来, 一些新闻撰稿人的写作态度不严谨, 为了多挣稿费, 随意在新闻稿件中对报道的事实添枝加叶、捕风捉影;或者为了迎合某些读者的低级趣味, 把道听途说的传闻、绯闻和丑闻当成新闻大肆渲染, 以至于对一些极其私密的生活场景、个人内心独白, 都杜撰得活灵活现以哗众取宠;还有一些媒体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和扩大发行量的需要, 为增强新闻的可读性, 在新闻写作过程中, 马虎草率, 胡编乱造, 采取“拿来主义”, 把其他媒体刊登的报道“移花接木”, 据为己有;甚至干脆借助互联网搜集素材, 再改头换面发表。这些道听途说的材料经过七转八转, 虚假的成分颇多, 这都是和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原则背道而驰的。新闻记者一定要到新闻事件发生的地点, 找到当事人、知情人等, 仔细查证, 否则, 光凭道听途说就匆忙上报, 将严重影响新闻的真实性、权威性和导向性。

坚持客观报道, 如实记述, 避免合理想象。新闻报道欲求得生动感人, 就要在采访上下工夫, 即通过深入细致的采访, 采集、挖掘生动感人的事实。采访决定写作, 采访深入, 则新闻事实就生动感人;同样, 采访材料不足, 则必然导致写作时思路枯竭和语言贫乏。某些记者实际采访不足, 到实际撰稿阶段, 为求得材料的生动感人, 竟不惜违背新闻报道真实性的要求, 凭借主观猜测闭门造车, 搞所谓的合理想象, 这对新闻真实性的要求是极大的损害。

新闻对社会的引导功能, 是通过事态信息自身的内涵去实现的, 如果新闻报道的不是客观存在于物质世界中的事实, 而是报道者的主观想象和臆造, 那么, 新闻就背离了新闻的主旨。对于记者来说, 首要的职责就是竭尽全力认清事实的真相, 然后加以清晰、准确的陈述或再现。将新闻事实以朴素的风格还原其本来面目, 呈现得原原本本、实实在在, 以新闻的方式对待新闻, 这才是漂亮的、高超的新闻写作。若超越自己的本分, 报道的事实中还包含着其认为、以为、推理、猜测的事实是什么, 则新闻就干扰了人们对事态信息本身的准确认知和理解, 误导社会, 从而损害新闻的真实性, 可见, “合理想象”在新闻中是不合理的。

新闻写作要避免主观性。事实上, 面对同一客体, 不同的新闻传播主体的报道和解读几乎没有完全相同的, 甚至可能完全相反。其根源就在于新闻事实的报道是要由人来完成的, 也就是说, 绝大多数的新闻是在人的主观价值的判断过滤中完成的。而新闻传播主体的价值观念存在着差异:不同的立场角度、不同的观点和倾向、对事实材料不同的取舍剪辑, 甚至版面的安排、字号的大小、位置的摆放等, 无不打上新闻传播主体的主观价值认同的烙印。因此, 在新闻写作中, 客观事实包含着主观判断, 这是新闻写作真实性原则始终要面对的一个难题:坚持真实性, 又要时刻避免主观性。

所以, 要坚持新闻写作的真实性, 就要避免记者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自觉地评价有关新闻事实, 尤其要避免表达作者的价值判断和情感倾向。从新闻专业角度来说, 记者必须在新闻写作中自觉排除自己的价值表达, 极力克服主观性, 真正实现新闻“让事实说话”的基本目的。

新闻写作要免受商业利益驱使。近年来,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新闻的真实性受到冲击。一些媒体为了在竞争中求得生存, 就放松了新闻职业道德的准绳, 以制造假新闻作为卖点吸引受众;或者受金钱利益的驱使, 追逐功利, 公然造假, 把媒体当作牟利的工具;此外, 社会上一些商家为打压竞争对手, 不惜重金拉拢和引诱一些媒体及其记者, 结成利益同盟, 捏造事实, 散布谣言, 损害对手声誉;还有的新闻媒体为利益放弃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职业道德, 对给予赞助的广告大户大开绿灯, 明明有问题, 说是他们没问题;明明是大问题, 说是小问题, 帮其掩盖和遮挡错误, 编造新闻, 维护他们的正面形象。在这种情况下, 记者成为功利的俘虏, 新闻成为功利的工具, 这种商业化观念的倾斜, 使得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经常公然充斥媒体, 极大地削弱了新闻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因此, 要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摆脱商业利益的驱使是前提。媒体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一些创收, 原本无可厚非, 但必须有一个尺度, 不能违背新闻的最基本原则。

新闻真实性的现实意义 第10篇

新闻事业一定要依靠真实性进行延续, 这也是新闻报道的主要原则。脱离了真实, 新闻工作就毫无意义。新闻真实指的是新闻在面对客观事物时, 真实的体现、报道, 要将事物本来的面目体现出来。真实性是新闻的基本属性, 是通过新闻本身的规律进行判断, 属于广大受众的需求, 也是报纸、电台、电视等传媒获得民心的主要内容。

1 当前新闻事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当前我国新闻报道失真的问题

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 使得新闻行业工作的社会责任逐渐突出, 新闻报道的失真变成了当前人们较为重视的内容。当前社会环境使得新闻失真报道的原因有很多, 对于新闻报道失真的研究是一个非常繁琐的系统工程。探究使得新闻失真的主要因素包含了社会十分复杂的环境对于新闻报道造成的影响;由于各方力量的影响而使得新闻工作人员缺少应有的职业道德。由于改革开放, 为我国各行各业带来了较大的成效, 新闻行业也在此获得了高速的发展。新闻工作人员一定要具有较强的心态才能够适应当前社会转变的过程对于社会物质环境以及精神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新闻行业需要新闻工作人员具备较强的职业责任感、对待事物的勇气以及对待百姓的诚实性, 这也是最为关键、最为基础的行业要求。

1.2 新闻理论同时间过程相脱离, 舆论空间还需要优化

新闻行业作为一个理论指导同实践验证的融合性较强, 大多百姓所关心的社会行业, 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力量。当前时期, 新闻行业的报道呈现出一个较为封闭的状态, 对于新闻报道的过程来讲过于重复, 这也使得观众对于新闻的真实性具有思维疲劳的不良状况。当前新闻行业给社会以及人们灌输了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 对于新闻报道而言一定要积极发挥出理论指导实践的特点, 让新闻行业的新闻工作人员可以真正意识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作用, 让百姓真正意识到社会新闻的重要作用。新闻工作人员要以传统新闻报道为基础进行适当创新, 打破以往新闻报道的方式, 在确保新闻素材真实性的前提下, 给社会传达一种较为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让百姓可以更加完善、系统的了解国内外的社会状况, 让广大百姓可以积极融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新闻工作人员面对传统新闻中的无私奉献精神一定要进行延续, 紧跟社会经济、政治以及文化发展的步伐, 全身心投入到具有职业道德的真实性新闻当中, 给新闻行业形成改革的动力。新闻行业的传播过程一定要对与时俱进的理念给予重视, 确保新闻在报道的过程里具有真实性, 想大众传输一个较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让百姓真正全面、系统的了解本身所处的社会环境。

2 维护新闻真实性的策略

2.1 需要完善及发展民主法治

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在确保公众知情权的前提下, 通过健康的方式进行新闻监督。只有完善新闻相关制度, 创建健康的政治、社会风气, 把媒体的权力放在法制系统之内以及社会大众的视线之内, 随时被大众以及相关制度所约束, 不可以让媒体变成某一个人掌控舆论的工具。

2.2 政府要提升对新闻传播的制度

媒体的责任就是将信息进行收集和公布, 媒体的公信力取决于自身立场是否公正、是否客观, 所提供的信息是否真实、是否具有真实性。而面对大众而言, 面对虚构的报道或许没有讲出来, 但是一定会感受到, 不可以对大众的智商产生怀疑。

2.3 媒体要真正强化行业管理以及舆论监督

媒体一定要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才可以创建社会公信力。面对媒体来讲, 新闻成为了他们站稳脚跟的资本。所以, 媒体要将社会责任感放在前面, 建立以大局为主的概念, 通过科学的方式掌控时代的方向, 正确解决全局利益以及局部利益之间的关联, 一定要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3 新闻真实性的现实意义

只有一直本着正确的新闻观进行引导, 才能够确保拥有一个健康的舆论氛围, 确保和谐的社会环境, 加快我国新闻事业的全面化发展。

3.1 坚守新闻真实性, 有利于维护和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建立诚信政府的形象

新闻媒体作为党和百姓的表达途径, 在百姓的眼里具有非常高的地位。通过某种方面来讲, 新闻可以在政府和群众之间建立传输信息、相互沟通的桥梁。也是因为如此, 对于媒体形态的多样化、复杂化而言, 新闻工作人员一定要从客观的角度如实的将正在或即将发生的新闻状态报道出来, 给大众提供一个真实、可信的新闻信息。

3.2 新闻工作人员坚守新闻的真实性, 可以提升群众对政府及社会的满意度, 提高百姓的幸福指数

所有事物都有多方面, 新闻也是如此, 新闻报道具备了多方位、多角度、多侧面的选择特征, 需要新闻工作人员一定要看清事件的主流元素与非主流元素, 看清事件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透过画面, 从客观的方向发扬人间正气, 听取百姓的心声, 体现百姓的诉求, 引领百姓通过理性的角度思考新闻事件。并且, 面对和谐社会产生的一些问题要真实的进行分析, 新闻工作人员应当较多的关注公平公正、诚信友爱方面的内容, 呈现出可以引导百姓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社会道德规范以及审美习惯的新闻, 为创建和谐社会给予舆论方面的支持。不要进行恶意炒作, 将非主流新闻事件的细节放大报道, 激发消极因素, 扰乱群众视线, 歪曲事件真相。

4 结论

综上所述, 全球形势正在朝着复杂化发展, 因此而形成的意识状态以及媒体状态的转变也从其他方面冲击而来, 真实的新闻报道不但可以提高群众创建和谐社会的自信, 还可以有利打击敌对势力或者别有用心者对百姓灌输的虚假、失真的报道, 给我国创建和谐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所谓的新闻真实性指的是社会媒体安生立命之本, 对于新闻来讲具有本质性的要求, 面对新闻真实性的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新闻作为主管反应社会发展的客观事实, 怎样保证新闻的真实性成为了新闻实践过程里的主要问题, 对于新闻理论研究非常重要。

关键词:新闻,真实性,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袁端端.新闻何以有态度——以网易“有态度的新闻”为例再论新闻的客观性[J].青年记者, 2011 (19) .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做人民满意记者 第11篇

关键词:新闻的真实性;媒体传播;记者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253-1

新闻真实性是指在新闻报道工作中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因和经过都经得起事实真相检验,经得起核对。记者的工作确保新闻的真实性是重中之重,做到真实、客观、公正。

信息化时代,计算机、互联网、智能手机、智能终端飞速发展,海量信息爆炸性传播,每个人,每一台互联网终端设备都可能成为一个新闻社,一个广播电台,一个能够迅速发布新闻的自由媒体,论坛、博客、微博、推特、脸书、网络聊天室、即使聊天工具等等都可能成为新闻传播的途径和工具。在这样的时代,如此复杂多变的媒体传播环境中,作为主流媒体、正规媒体的新闻记者,如何确保自己所写的新闻真实性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在造假之风盛行,假记者、假学历、假论文、假种子、假化肥、假商品、假华南虎等等假字当头满天飞的社会,如何辨别真伪,如何在真假莫辨的海量信息中挖掘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采访,在最短的时间内写出真实的新闻稿件,向社会报道真相,是对每个新闻工作者的最大考验。

新的媒体传播时代对传统媒体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对新闻媒体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李长春同志在第十届记者节上提到“广大新闻工作者要深入研究信息化条件下新闻传播的规律和传播艺术,善于运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开展新闻宣传工作。要积极主动进行网上舆论引导,密切关注网上舆情,及时发现网上各种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经常就网民普遍关注的问题发表网上评论文章,参与在线交流,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而在第十一届记者节上指出“要顺应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把握信息化条件下新闻传播规律,不断提高运用互联网、手机、移动电视等新兴媒体开展新闻宣传工作的本领和能力。”各个报社、电视台都提出了自己在新媒体时代的“全媒体”道路,打造多终端、多渠道的传播,然而,在追求多渠道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内容产品,“内容为王”、“新闻真实”才是主题,只有在做出自己的特色产品之后,再在此基础上打造新的传播平台,这才是全媒体发展的关键之处,也是“内容+平台”的全媒体发展之路。这就要求我们新闻工作者要掌握全媒体时代记者的各种技巧,拍摄,采访,写作,编辑等相关的新闻报道流程,这样才能在新媒体时代做出自己的特色,逐步推动我国新闻事业发展不断开创新局面。

2012年《千年女木乃伊出土后怀孕产下活婴》曾经轰动世界,连美国《世界新闻周刊》都中枪。新闻造假贻害无穷,新闻造假坑害百姓,新闻造假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斩断新闻造假的魔爪,根除新闻造假的祸根,就要求每个新闻工作者从自身做起,不信谣言,不传播谣言,不为新、奇、特、险谣言所蛊惑,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严守新闻工作者职业操守,培养良好职业情操,对违背真实性原则,造成假新闻的责任记者取消记者资格,正规媒体永不录用。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论概括,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灵魂,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新闻工作者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新闻工作。

吉林省四平电视台共自办两套电视节目。采编录播己实现部分数字化,四平电视一套节目播出采用自动化播出。无线、有线双覆盖,利用数字微波传至外县(市)。各县(市)采用MMDS覆盖农村乡镇。无线播出频道用12频道,功率1KW。覆盖主向40KM。四平电视二套节目在有线电视网传输,频道为CH20形式覆盖市行政区域网。四平电视台现为两套节目,一套节目为新闻综合频道,二套节目为经济生活服务频道。全天播出时间为12小时,其中自办节目2小时,主要栏目有:《四平新闻联播》、《共同的家園·记者视线》、《工业立市报道》、《松辽采风》、《一方水土》等节目。在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认真采编节目,办好各个栏目,做让人民群众满意的电视台,2010年,四平电视台高级记者王永兴创作的3件作品,在全国性评比中分别获得奖项。王永兴撰稿并编导的电视专题片《四战四平》于1月份在《解放中国》全国广播电视行业节目联播中获得“十佳撰稿节目”奖,同时获得了综合评选二等奖。他创作的歌词《历史人物》于今年8月在全国大型音乐展示评选活动中,荣获了“二十一世纪华人音乐奖”作词一等奖。他作词的歌曲《万古长流大辽河》于今年10月在文化部举办的首届“中华红歌会”上,获得了优秀节目三等奖。

网络新闻真实性的把握 第12篇

1 网络新闻真实性的必要性

网络新闻创意层出不穷, 为了吸引读者花样百出, 但顾此失彼, 为了追求更好的包装效果, 更好的视觉效应来吸引人的眼球, 往往标题和内容不符, 散布假消息来提高点击率, 造成了网络假新闻盛行的现象。据不完全数据统计, 大概有80% 的网络用户通过网络来了解新闻, 关注时事, 但是大众对网络新闻真实性却是呈现一个不信任的状态, 百分比高达60%。可见, 虽然拥有广大的用户群, 但其真实性着实令人担忧。这也从另一方面警戒我们必须要加强对网络新闻真实性的管理, 维护网络新闻的真实有效很有必要。

继电视、广播、报纸后, 网络媒体成为第四媒体, 未来会拥有更广阔的用户群, 用户使用网络的途径来获取想要了解的新闻的趋势将更加明显。网络传递信息速度之快, 范围之广大家都是了解的, 所以网络新闻的真实性更需要好好的把握, 否则网络假新闻传播所带来的后果无法预料。例如某年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网传漏题重考之事令广大学子忧心忡忡, 此类事件数不胜数, 都是网络虚假新闻所带来的后果, 所以必须把握好网络新闻的真实性。

2 网络假新闻形成原因

网络假新闻无法彻底解决, 主要存在几点原因:首先, 互联网是一个自由的平台没有中心管理机制, 也没有相应的责任机制, 对于发布的新闻没有严格的真实性的限制, 没有严格的监查审核机制, 所以网络虚假新闻的发布也就相应较多;其次, 对于新闻发布者没有严格的要求, 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发布新闻, 甚至可以匿名发表, 由于互联网具有很强的交互性和开放自由的环境所以信息的发布不受限制;除此之外, 由于网络新闻较多为了增加收视率商家或者个人都会选择有争议性或者夸张不符实的新闻标题来吸引用户浏览信息, 所以时常为了掌握第一手消息在信息不够全面, 不够真实的情况下发布消息, 新闻的真实性得不到保障;最后, 网络用户大多是年轻人, 不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往往以言论自由为发布不实消息的借口, 在网络新闻媒体的工作者可能缺乏相关的社会经验, 无法考虑全面事情的发展。

网络虚假新闻盛行的原因绝不仅仅是上述几点, 造成网络虚假新闻来自于方方面面, 每一步出现问题都会有不一样的问题出现, 出现网络虚假新闻不可避免, 为此, 我们需要找出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措施。

3 维护网络新闻真实性方法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 我们可以预想到网络新闻的发展必定会非常迅速, 而网络虚假新闻的存在使得网络新闻的信任度大打折扣, 削弱了新闻在社会的影响, 所以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维护网络新闻的真实性。

一来, 要加强对互联网站的管理和维护, 互联网是开放自由的平台, 但是自由是有一定的限度的, 有关部门应该制定健全的网络管理系统, 相关的制度可以参考其他媒体再加上网络媒体自身的特点, 正常运行网络管理机制有利于网络新闻真实性的把握;二来, 要严厉的打击传递网络虚假消息的人员, 以高科技来防范高科技, 在技术层面上要破解发布虚假消息的地址以及相关信息, 给予相应的惩戒, 情节严重者可以按照法律法规走一定的司法程序。最后还有一点, 需要广大网络用户的共同遵守和共同维护, 只有大多数用户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不轻易相信网上散布的虚假谣言, 有一定的警惕性和判断性并且不随意发布虚假消息才能维护网络新闻的正常运行, 提高网络新闻的真实性。

网络新闻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网络新闻的真实性需要我们社会上的每一个人共同来维护。这是一个长期并且艰巨的任务, 不仅需要靠政府, 靠制度, 更多的是在于大家的自觉性和新闻客观意识。网络新闻的信任度之所以较低是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共同造成的, 所以为了维护网络新闻的真实性, 把握网络新闻的真实性需要多方面共同的努力。随着时间的推移, 相信在不久的未来, 网络新闻会在新闻媒体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会在管理体制方面有更大的完善和创新, 不断的走向规范化管理化, 有理有序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刘琼.中国网络新闻可信度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11.

[2]董卿.网络新闻的现状及未来的前瞻性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 2006.

上一篇:新编武术操下一篇:高血压病治疗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