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言表达的差异

2024-06-09

英汉语言表达的差异(精选12篇)

英汉语言表达的差异 第1篇

1.回答提问:中国人对别人的问话, 总是以肯定或否定对方的话来确定用“对”或者“不对”。如:“我想你不到20岁, 对吗?”“是的, 我不到20岁。” (“不, 我已经30岁了。”) 英语中, 对别人的问话, 总是依据事实结果的肯定或否定相应用“Yes”或“No”。如:“You’re not a student, are you?”“Yes, I am.” (“No, I am not.”)

2.亲属称谓:英语的亲属以家庭为中心, 一代人为一个称谓板块, 只区别男性、女性, 却忽视配偶双方因性别不同而出现的称谓差异, 显得男女平等。如:英文grandparents, grandfather, grandmother, 而中文中却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不同的称呼。再如, 父母同辈的称谓, 英文统称为uncle和aunt, 而中文却有“伯伯”、“叔叔”、“舅舅”和“姑妈”、“姨妈”等。还有, 英文中表示晚辈的nephew和niece是不分侄甥的, 表示同辈的cousin不分堂表、性别。

3.考虑问题的主体:中国人喜欢以对方为中心, 考虑对方的情感。如:“你想买什么?你想借什么书?”而英语中, 说话者往往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如:Can Ihelp you?What can I do for you?

4.问候用语:中国人打招呼一般都以对方处境或动向为思维出发点。如:您去哪里?您是上班还是下班?而西方人往往认为这些纯属个人私事, 不能随便问, 所以他们见面打招呼总是说:“Hi/Hello!”“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How are you?”“It’s a lovely day, isn’t it?”

5.面对恭维: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谦虚谨慎, 习惯于对别人的恭维和夸奖进行推辞。如:“您的英语讲得真好。”“哪里, 哪里, 一点也不行。”“菜做得很好吃。”“过奖, 过奖。做得不好, 请原谅。”西方人从来不过分谦虚, 对恭维一般表示谢意, 表现得自强自信。如:“You can speak very good French.”“Thank you.”“It’s awonderful fish!”“I am glad you like it.”所以, 同学们要注意当说英语的人称赞你时, 千万不要回答:“No, I don’t think so.”这种回答在西方人看来是不礼貌的, 甚至是虚伪的。

6.电话用语:中国人打电话时的用语与平时讲话没有多少差异。“喂, 您好。麻烦您叫王伟接电话。”“我是张英, 请问您是谁?”英语中打电话与平时用语差别很大。如:“Hello, this is John speaking.”“Could I speak to Tom, please?”“Is that Mary speaking?”西方人接到电话一般都先报自己的号码或者工作单位的名称。如:“Hello, 52164768, this is Jim.”中国学生刚开始学英语常会犯这样的错误:“Hello, who are you please?”

7.接受礼物:中国人收到礼物时, 一般是放在一旁, 确信客人走后, 才迫不及待地拆开。收礼时连声说:“哎呀, 还送礼物干什么?”“真是不好意思啦。”“下不为例。”“让您破费了。”而西方人收到礼物时, 一般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 并连声称好:“Very beautiful!Wow!”“What a wonderful gift it is!”“Thank you for your present.”

8.称呼用语:中国人见面时喜欢问对方的年龄、收入、家庭等。而西方人很反感别人问及这些私事。西方人之间, 如没有血缘关系, 对男子统称Mr, 对未婚女士统称Miss, 对已婚女士统称Mrs。中国人重视家庭、亲情, 认为血浓于水。为了表示礼貌, 对陌生人也要以亲属关系称呼, 如:“大爷”、“大娘”、“大叔”、“大婶”、“大哥”、“大姐”等。

9.体贴他人:在西方, 向别人提供帮助、关心、同情等的方式和程度是根据接收方愿意接受的程度来定的;而中国人帮起忙来一般是热情洋溢, 无微不至。请看下面的对话:

Chinese student:Mr White, you are so pale, are you sick?

English teacher:Well…yes.I have got a bad cold for several days.

Chinese student:Well, you should go to a clinic and see the doctor as soon as possible.

English teacher:Er…what do you mean?

中国人建议患感冒的人马上去看医生, 表示真诚的关心。而美国人对此不理解, 大都认为自己的病不至于如此严重。因此, 只要回答“I’m sorry to hear that.”就够了。

英汉语言的思维差异辨析论文 第2篇

一、汉英两种语言的思维支持

在汉语和英语这两种语言中,思维基础是不同的,在汉语中基础思维支持为“辩证法”,而在英语中的思维支持为“形式逻辑”。

(1)辩证法

汉语语言的主要思维模式是来自于辩证法,而辩证法是我国古代哲学着作《易经》中的主要思想,其是我国传统文明之一。在我国古代思想中,“阴阳对立”是主流思想,在《易经》中很多文字和语言思想都是阴阳对立的。在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太极、阴阳、道”等理论体系的形成就是我国古代人民对于自然社会客观规律的认识总结,因此,不难看出,在我国古典哲学思想中,“阴阳两气交感运动为基础的对立统一就是世界”的观点成就了我国传统的辩证法思想。同时,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很多古典思想的来源都是农业生产活动,人们在自然的农业生产活动中就形成了一种“天人合一”思想,这也表现了我国古代思想的直接来源是人们的生活。

(2)形式逻辑

英语语言形成的思维基础是形式逻辑,形式逻辑的提出者是西方古代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这种形式逻辑在西方思想系统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西方人的生活方式不同于我们东方人,他们利用便利的海运,商业开展得非常早,因此,数字逻辑对他们来说异常重要,他们往往是“以假设的概念为出发点”,因而,逐渐形成了逻辑思维,在语言的构成中,这种形式逻辑的表现也是非常明显的。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体系是用来辨别句子陈述与事实是否相符的一种体系,其就是我们逻辑学中接触到的三段论,三段论的重点在于概念的外延,从外延再进行各种关系的演绎和推理,最终得到客观真理。

正是由于在东西方这种思维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也就导致了在中西方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模式。中国是以“两点论”为主要的思维模式,而西方是以“三段论”为主要思维模式。

二、思维根源差异对汉英语言的影响

(1)汉语语言同辩证法的关系

在汉语语言中,无论是句子组成结构,还是语言组成模式都存在着辩证思想的影子。首先,汉语的两分结构。汉语是一种语义句法,力求一句话能够把思想完整的`表达清楚,在汉语中,一个句子通常都是由话题和说明两个大部分组成的,而构成话题和说明的内容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个短语,这要看所表达的内容而定。其次,意合语言。在汉语中如果你脱离了语言环境去单纯地分析一个句子的意思是很难分清楚的,也就是说,“汉语句子概念是模糊的,不能够从句法角度十分清楚地加以界定。”因此受辩证思维的影响,汉语是一种意合语言,句子形式上是松散的,但是表达出来的内容却是集中的。同时因为汉语语言在语言形式上的限制非常少,所以,其变化性非常大,其联系的主要内容就是句子所要表达的“意”,句子和文章的中心线索都是“意”。“汉语这种言简义丰、跳跃式的语感,可以使汉人自由表达,而不会致使语义含混不清。”最后,对偶句。在汉语中这种“对偶句”是我们思维的一种镜像反应,无论是表达何种内容,都可以灵活地应用对偶句。这是我们古典思维中“联系”观点的体现,对偶是用来烘托句子氛围的,并不构成句意组成,换句话说,去掉对偶中的一个句子也不会改变句子愿意。

(2)英语语言同形式逻辑的关系

第一,三分结构。这是受到三段论思维模式的影响而形成的,三分结构主要指的是句子中的“主语、谓语、宾语”,现代英语中各种句型结构都是从该结构衍化而来的,动词通常是英语句子的中心,其就是三分结构中的谓语;而在其前方肯定会有一个施动者,这是句子的主语;在动词之后会存在一个受动者,这是句子的宾语。这种句子构成模式就表达了西方严谨的形式逻辑思维,缺少其中任何一个部分句子都是错误的,自然也不会明了地表达出句意。第二,形合语言。从以上分析中我们了解到,在英语中,句子如果缺少主谓宾,或者关系不一致,格式不正确等都会导致句子或者文章表达不正确,因此,英语句子具有明显的“形式化、格式化”。英语不同于汉语不受句子形式的限制,在英语中,非常重视布局谋篇,因此对各种连词的使用也是比较多的。第三,三项并列语言结构。英语总是在“概念、判断和推理”这三种形式的变化形式中进行理性思维的表达,无论是在句子构成还是在文章排列中,总是采用“三项并列式”,就比如段落会分为主题、扩展、结尾等三部分。

三、结束语

浅谈英汉书面表达差异之代词 第3篇

一、汉语中的人称代词虽有性别之差异,如“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但却没有“格”的变化,而英语人称代词有“格”的变化,且在句子中起不同作用。下面以“我”为例。如:

我没有气馁而是继续勤奋训练。

I didn’t lose heart and went on training hard. 最后,我的努力有了回报,我实现了成为校队成员的梦想。(充当主语,用人称代词的主格)

This made me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perseverance. 这使我意识到坚持的重要性。(充当宾语,用人称代词的宾格)

Finally, my hard work paid off and I realized my dream of becoming a member of our school team. 这使我意识到坚持的重要性。(充当定语,用形容词性的人称代词)

二、在表示属于某人的衣物或身体部位等时,英语的表述中名词前面常加物主代词,但同样意思用汉语表达时,“我的”“你的”等之类词语却往往可省略。如:

Don’t stand with your hands in your pockets. 不要把手放在口袋里站着。

Luckily, my friends came every day to the hospital and helped me with my lessons.幸运的是,我朋友每天过来医院帮我学习功课。

三、在汉语的表达中,有时会用人称代词来充当定语,而在英语的表述中,则应用形容词性的物主代词。如:

My father works as a teacher. 我父亲是名教师。

It’s your turn now. 现在轮到你了。

四、为了避免重复,当主句和从句的主语一致时,汉语表达中从句中充当主语的代词常省略,而在翻译成英语时,要把这些省略的人称代词补上。如:

Although we are suffering from such a severe natural disaster, we will eventually overcome the temporary difficulty as long as we don’t lose heart. 尽管遭受如此严重的自然灾害,但只要不灰心,我们终能克服暂时的困难。

When we are faced with difficulties, we shouldn’t give up easily. 面对困难时,我们不应轻易放弃。

五、汉语表述中“我”经常放在并列主语的首位,而在英语的并列主语中,除非是表示承担责任,否则第一人称代词“I”通常放在最后。如:

Today my classmates and I went mountain climbing together. 今天我和同学一起去爬山。

It was I and Jane who didn’t hand in the homework yesterday. 昨天是我和简没有交作业。

六、英语有反身代词,而汉语没有反身代词,常用“人称代词+自己”或直接用“自己”, 和其他不同的词汇手段,如,“亲自”“亲身”“自我”等来表示英语中的反身代词的意义。如:

It’s high time that we learnt to look after ourselves. 是我们该学会照顾自己了的时候了。

She hurt herself while she was cooking.她做饭时不小心伤着了自己。

但是,很多时候,汉语的表述中没有出现“自己,自身,亲自”等,但英语的表述中却是必须使用反身代词的。如:

They hid themselves behind the door. 他们藏在门后。

I get up at seven, dress myself, wash myself, have breakfast and leave for work before eight. 我早上七点起床、穿衣、洗漱、吃早餐,八点前出门上班。

有时汉语表述中用“自己”来做句子的主语,而在英语表述中,则用自身代词作宾语。如:

Little Albert is only four,but he can feed himself,wash himself and dress himself. 小阿尔伯特只有四岁,却能够自己吃饭、洗漱、穿衣。

此外,有时汉语表达中出现了“……自己的”,而英语中却不能用反身代词作定语,而是直接用形容词性的物主代词,或用“one’s own…”。如:

Only through hard work can we realize our dreams. 只有努力,我们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七、在英语的表达中有关系代词who,whom, whose, that 和which,用于引导定语从句,而这是汉语表达中所没有的。如:

A man who doesn’t try to learn from others can’t hope to achieve much. 一个不向别人学习的人,不能指望有多少成就。

要注意,在汉语中,定语一般就是“……的”,放在所修饰名词的前面,而在英语的句子中,凡是短语或从句都是作后置定语,位于所修饰的名词之后。

此外,英语中的定语从句分限制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两种,限制性的定语从句一般译为“……的+先行词”,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则有多种翻译方法。因此,使用定语从句时,不能拘泥于汉语的表达方式。

1. 可以译成带“的”的定语词组。如:

You’d better choose the activities that interest and suit you.你最好选择那些你感兴趣又适合你的活动。

2. 可译成并列分句。如:

Amy Chua, who is a Chinese American, works as a professor at Yale.蔡美儿是美籍华人,她是耶鲁大学的教授。

3. 可译成独立句子。如:

In Foshan, there are over 300 shops that sell paper cuts.在佛山,超过300间商店经营剪纸。

八、在英语表达中,引导名词性从句的连接代词 who(m),whose,whoever,which,whichever,what和whatever 等,均有各自的意义,在从句中作主语、宾语、定语等,在汉语表达中,这些连接代词往往省略不译。如:

In general, what we see is more believable than what we hear. 总的说来,我们的所见比我们的所闻更可信。(what 在主语从句中充当宾语)

I wish to make friends with whoever shares my hobbies and interests.我想与我有相同兴趣和爱好的人交朋友。

九、我们要注意it,尤其是充当形式主语或形式宾语的it,以及强调句型中的it。如:

It’s a fact that the earth does not have the ability to repair itself. 事实是地球并没有自我修复的能力。 (形式主语)

We always take it for granted that our parents should love and care about us. 我们总是把父母关爱我们看作是理所当然的。(形式宾语)

It was his attitude rather than what he did that made me lose my temper. 是他的态度而不是他的行为令我生气。 (引出强调句型)

翻译练习:请注意汉英表达中代词的差异。

1. 我迟到的原因是没有赶上公共汽车。

2. 因此,我建议你接受朋友的建议。

3. 中学生可以更多地了解广州,以便向外国友人介绍。

4. 我打电话是要投诉在你们网站买的鞋子。(定语从句)

5. 看别人比赛时,我很紧张。

6. 这本书是用浅显的英语写的,适合初学者。(定语从句)

7. 他是个乐于助人的人,总是竭尽所能帮助陷入困境的人。(定语从句)

8. 他们中没有一人抱怨我们带来的麻烦。(定语从句)

9. 我建议在帮助他人前要采取措施保护自己。(主语从句和表语从句)

10. 他父母竭尽所能给他买了他想要的礼物。(名词性从句和定语从句)

11. 事实是我们都可以为环境保护贡献力量。(形式主语)

12. 他对我说的话很生气。(宾语从句)

13. 重要的是(matter)我们应该从身边小事做起,建立和谐家园。(主语从句)

14. 父母喜欢我们的陪伴而不是我们的礼物。(强调句型)

15. 直到那时, 我才明白什么是值得羡慕的和对于年轻人是最重要的。(强调句型)

参考译文:

1. The reason why I was late was that I missed my bus.

2. herefore, I suggest that you follow your friend’s advice.

3. Middle school students can know more about Guangzhou so that they can introduce it to foreign friends.

4. I’m calling to complain about the shoes that I bought from your website.

5. While I was watching others compete, I was very nervous.

6. The book, which is written in easy English, is suitable for beginners.

7. He, who is ready to help others, always tries his best to help those in need.

8. None of them complained about the trouble that we had brought.

9. What I suggest is that we should take measures to protect ourselves before helping others.

10. His parents use what they had to buy the present that he desired.

11. It’s a fact that we can all contribute to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12. He was angry with what I said.

13. What matters is that we should do from small things around us and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

14. It is our company not our gifts that our parents enjoy.

15. It was not until then that I realized what was worth admiring and what was the most important to young people.

(作者单位:清远市华侨中学)

英汉语言表达的差异 第4篇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 在表达上有很大的差异。对比分析有助于外语学习与翻译 (潘文国, 1997) 。这里, 笔者借鉴前人成果, 就英汉语言表达上“替换与重复”的差异做一对比分析, 并以实例演示其英汉转换时的处理方法。

2 英语替换 (substitution) 与汉语重复 (repetition) 的差异对比

英语的替换主要是指:英语比较忌讳重复, 如果在语句里重复某个词语, 多用替代、省略或变换的表达方法。汉语的重复在这里是指:相对于英语的避免重复, 汉语多用重复形式, 连续使用某个词语是常见的事 (庄绎传, 2002) 。这种现象有时不止出现在一句话里, 而是出现在几句话里。具体情况如下:

2.1 英语表达常用替代 (substitution) , 汉语常用重复

在英语里, 为避免重复, 使行文简洁、有力, 常用替代词 (pro-form) 去替代上文出现过的词语或内容 (shared words and content) (连淑能, 1993) 。最常见的是用代词 (人称代词、指示代词、不定代词等) 代替上文出现过的名词或名词词组。此外还有用替代词do或do so等取代上文出现过的谓语动词 (词组) 以及用替代词so或not等取代上文出现过的从句。然而, 汉语表达则不然, 为了使句子意思表达明确, 常常重复英语里这些替代词所替代的词语或内容, 只有少数情况下不重复, 使用简略表达等方法。请看下面例子: (1)

(例句原文里, 后句里的so和not取代上句的that宾语分句)

由上可知, 英语里用代词等替代前文出现过的词语或内容很常见, 翻译成汉语时, 通常不用代称, 而用实称, 即重复被替代的词语和内容, 只在个别时候酌情用简略表达, 如例 (6) 。

2.2 英语多省略 (ellipsis) , 汉语多重复

英语里还经常使用省略表达。和替代一样, 也是为了避免重复, 同时使上下文结构紧凑。英语里, 省略和替代常常互相替换使用, 因而有的语言学家把省略称为“零位替代”。英语的省略多出现在在并列结构中, 句子后面常常承前省略已出现过的名词 (词组) 、谓语动词 (词组) 等内容 (张振邦, 1983) 。而汉语在这种情况下, 为了意思表达清楚和语法正确, 往往不使用省略, 而是重复这些词语或内容。请看下面例子:

由上可知, 英语为避免重复, 节约用词, 突出新信息并使上下文紧密连接, 在不损害结构或引起歧义的情况下, 能省略的地方都尽量省略。而汉语则为了表达明确起见, 通常不这样省略, 而是重复这些词语或内容。

2.3 英语使用变换 (variation) , 汉语使用重复

英语里, 除了上述的替代和省略外, 还用变换的方法来避免重复, 用同义词、近义词或概括词等替代或复现前面出现过的词语或内容, 以避免单调、枯燥。而汉语较多重复这些变换的词语或内容。

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 英语倾向用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来指上文出现过的人或事物, 使表达多样化, 而汉语较少采用这类变换, 通常重复同一人或事物的名称。

综上所述, 英语的用词造句和表达与汉语有很大不同。英语的行文通常使用替代、省略或变换的方式来表达前面出现过的内容, 尽量避免同内容的重复。而汉语的行文则通常重复前面出现过的内容, 很少使用替代等方式, 以使意思表达明确。因而, 在英汉相互转换时, 要注意译文符合上述两语言各自的表达习惯。

2.4 英汉“替换与重复”的差异对比需要指出的两点

2.4.1 英语有时也重复

英语通常用替换等表达方式, 但有时候为了加强语气, 取得一定的修辞效果, 也会像汉语一样, 故意重复句中的某些词语。如:

2.4.2 汉语本身构词造句及篇章上的重复特征

汉语的重复不仅仅表现在上面所说的与英语替代、省略、变换的对比表达上, 还广泛地表现在“词语调配、句式安排和篇章结构等各个方面” (连淑能, 1993) 。这是汉语重复表达特征的重要内容, 由此也产生了与英语表达上另一个层面的不同。具体情况如下:

汉语讲究音节文字的整齐、均匀, 构词造句等成双成对, 习惯于字、词、语、句的反复, 如重叠词:“年年”、“谈谈”;如四字词语:“冷冷清清”、“凄凄惨惨”、“丰衣足食”、“日月星辰”;如重复句:“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不懂就是不懂, 不要装懂。”;如对偶与排比语句:“人多力量大, 柴多火焰高。”、“差之毫厘, 谬以千里。”、“啊, 我思念那洞庭湖, 我思念那长江, 我思念那东海……”

相比之下, 英语缺少汉语那种音节文字的整齐、均匀, 英语词的音节参差不齐, 语句的结构长短不一, 替代、省略使用较多。

鉴于两种语言的上述差别, 在英汉转换时, 注意发挥两种语言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使表达正确得体。请看下面例子:

历史使人明智, 诗歌使人遐想, 数学使人精细, 科学使人深刻, 伦理使人庄重, 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汉语排比句)

从上面诸例可以看出, 英语句子的表达都比较平实 (plain and factual) , 词义表述具体、准确。而汉语译文的表达倾向于使用成双成对的词语如四字词语和对偶、对照、排比、重复、重叠等修辞方式, 使语言生动有力, 获得了音美、形美的效果。

汉语的这种讲究均衡美、用词造句倾向于重复、常常有意运用相同、相似或相对的词语或句式的特点, 是英语所却少的, 因而, 汉译英时, 往往采用归纳或融合、简略或省略的方法予以处理, 以符合英语的用词造句习惯。请看下面例子:

由上可知, 对于使用了词语堆叠、或对偶、对仗、排比等手法的汉语句子, 英译时, 对意思重复的部分多采用归纳简化译法, 这样较好地实现由汉语到英语的表达转换, 比较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参考文献

[1]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173214.

[2]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1997:6-10.

[3]庄绎传.英汉翻译简明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251-257.

英汉语言中动物词的文化差异 第5篇

英汉语言中动物词的文化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申的动物词语在文化群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了解其文化内涵的差异对成功进行垮文化交际和准确翻译都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本文简要介绍了动物词汇的.概念意义和文化意义在两种语言中的异同.以期能为读者在跨文化交际和翻译中提供一些帮助.

作 者:高鸿雁 作者单位: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大外部,安徽淮北,235000刊 名:湖北经济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年,卷(期):5(5)分类号:H3关键词:动物词 概念意义 文化意义

英汉语言差异及引发的英语学习问题 第6篇

关键词:英语;汉语;差异;迁移

语言是人类具有的表达思维和讲话的能力,是人类的交际手段。不同地区之间人们所使用的语言千差万别,进行跨文化交流,首先必须掌握交流的载体,即语言。英语和汉语处于两种迥异的文化背景,语言差异性表现在语音、文字、词语、句子结构、语法和篇章结构上。随着国际交往日益密切,英语成为各国沟通往来的首要语言选择。但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无法彻底摆脱母语的干扰。根深蒂固的汉语模式总是给英语学习者在掌握英语的语音、文字、词语、句子结构、语法和篇章结构时带来迷惑,以至于产生问题或错误。

母语的正负迁移

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语言学习环境和情感因素等都是学习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实际上,这些因素中也不乏母语的影响。母语交际能力在学习另一种语言时会发生正负迁移现象。美国语言学家Lado认为,语言迁移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学习者广泛依赖已经掌握的母语,经常将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以及与母语相联系的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习得中去。在欧美国家,由于学习者所要学习的第二语言一般都是与他们母语有着同源关系的语言,相近的文化背景和相似的语言特征使得他们语言能力的正迁移远远超过负迁移。但中国学生由于所学外语一般与母语分属不同语系,文化传统、语言特征迥然相异,他们在外语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远远超过欧美学生。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汉语也存在着部分有助于英语学习的语言现象或规律。但对于两个不同语系的语言来说,其差异性远大于共性。因此,汉语对英语学习者的负迁移大过正迁移,是提高学习者英语水平的重要阻碍因素之一。

英汉语言差异及英语学习中的问题

(一)语音差异及其对学习的影响

首先,对比英汉元音、辅音音位表,两种语言包含不同的音。英语音位中,单元音几乎成对出现,并分为长、短音,如/i:/,/i/;/u:/,/u/。这种区别致使部分英语学习者在发音时容易出现部分到位或完全不到位,长、短元音有时混淆,长元音发的过短,不饱满,短元音口型不到位;双元音发音也往往不到位,不饱满,典型的就是I[ai]读成[e],kind读成[kend]。

英语中还有8对清浊成对的辅音(如/p/,/b/;/t/,/d/;/k/,/g/;/s/,/z/);但在汉语中,除了4个浊辅音声母(m,n,l,r),其余的都是清音。这使得学习者容易忽视清与浊的区别,出现清辅音浊化。而且汉语中没有[θ]和[?奁]的咬舌音,这使得学习者通常发音不标准。

其次,英汉音位组合方式不同。音标组合的辅音连缀读音问题是英语学习者最常犯的错误之一。所谓辅音连缀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辅音同时集中在一起的情况,如scream/skri:m/,contexts/knteksts/等;而在汉语中,一般辅音后面紧跟着元音。因此,初学者对辅音群常感到困难。

在汉语中,音节末尾只出现/n/或/?耷/两个辅音,而英语除了/h/,/w/,/j/从不出现在词尾外,其他的辅音都可以出现在词尾,所以中国学习者往往会在词尾加上一个元音,如/kwik/读成/kwik?藜/,/luk/读成/luk?藜/。

最后,英语是语调语言,汉语是声调语言。英语的语调在表明说话者的态度或口气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靠语调辨义;而汉语的句调受字调的限制,所以语调不能自由地、大幅度地变动。因此,中国学生讲英语时往往对重音、次重音、声调、降调掌握不准,说起英语往往语调平平,升降起伏不大。以上这些问题都会导致口语交际障碍。

(二)文字差异及其对学习的影响

人类所有的语种都是通过声音来传播的,而文字的产生克服了口语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局限性。汉字以形写意,直接去描物状景,而且形、声、义一体,是平面文字,并不是单纯为记录口语而设计,相反,它抛开口语。如果说重形象是中国人思维的一种习惯,那么重形象也是中国文字的一大特点。实际上,“寻象观意”是古代人造字的原理,也是汉字习得和认知的规律。

英语是由字母组成的音素文字,它直接赋予文字表音功能。音素文字其义直接与音相联,形只是用来表音。进一步分析,英语由26个字母构成,而这26个字母“不仅使形和声分离或抽象出来,而且使一切语义和字母的声音分割,除了毫无语义的字母和毫无语义的声音的联系之外,什么也没有了。”抽象作为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成就了西方文字的一大特点。

因此,在英语学习的初期阶段,在没有掌握英语本身内在规律的时候,英语学习者在记忆英语单词时会存在一定困难。教育部设在解放军306医院的认知科学与学习重点实验脑功能成像中心与香港大学合作的一项最新科研成果表明:使用表意象形文字的中国人与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人的大脑中,语言区不在同一个地方,中国人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区。该研究成果发表在世界科技类最具权威的刊物——英国《自然》杂志上。因此,要舍弃原有的语言区,建立一个全新的语言区,开发和完善这一区域必定需要一个过程。

(三)词语差异及其对学习的影响

首先,词语的文化内涵不同导致词汇空缺现象。词汇空缺现象是指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一种语言中的词汇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没有对应的词。生活环境、生活经验、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不同以及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同都能引起词汇空缺现象。例如:在英语中at the eleventh hour表示“在最后时刻”、“在还来得及的时候”,源自《圣经·新约》的典故;Watergate指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总统尼克松制造的“水门事件”,现用来泛指类似“水门事件”的丑闻。二者都不能以字面意义理解,生硬地翻译成相对应的汉语。

其次,词义联想和文化寓意的不同导致语义不同。中国奉为至尊的龙(dragon)在西方人眼里是一种能喷烟吐火、凶残可怕的怪物,是灾难的象征。这从英国撒克逊人的伟大史诗《贝奥武夫》中主人公Beowulf大战喷火巨龙的故事中可见一斑。又如,雪莱笔下的西风(west wind)是指温暖的春风,相当于我国从太平洋吹来的东风,这在英国谚语中有反映: “When the wind is in the west , the weather is at the best . ”(风从西边来,气候最宜人。)此外,一些跟颜色相关的词,汉英翻译也不完全对等,例如汉语中商标名“白象”翻译成英文white elephant(表示“大而无用的东西”),结果导致了产品滞销而损失惨重。

再次,汉英的词语还存在意义不等值的现象。例如汉语中的“知识分子”和英语中的“intellectual”在中美各自的文化背景中含义也不相同。在中国,“知识分子”一般包括大学教师、大学生以及医生、工程师、翻译人员等一切受过大学教育的人。但在美国和欧洲,intellectual只包括大学教授等有较高学术地位的人,而不包括普通大学生,所以这个词所指的范围要小得多。此外,在美国intellectual并不总是褒义词,有时用于贬义。

汉英词汇由于以上种种因素存在不对应现象,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不知所云和没有字斟句酌的情况下就按字面意思随意选词,往往会出现搭配不当、词不达意、表达生涩等问题,在阅读或交流时也容易发生理解上的错误。

(四)句子结构与语法差异及其对学习的影响

首先,在句子结构上,英语的句子线形扩展性强,因此句子长度往往大于汉语的句子,而且英语的句子在扩展时除了并列式外,更多的是层级环扣式,一层包着另一层,呈现句尾开放,句首收缩的状态。汉语则与之相反,汉语的句子线性扩展可能性小,因此句子相对较短,但重视句子内在思维的连贯,有句首开放而句尾收缩的趋势。受汉语的影响,学生喜欢用英语简单句来表达,虽然降低了犯错误的可能性,但却使文章显得松散,不紧凑;而且学生习惯套用中文的句子顺序来表达英文句子,无法正确地分析和运用英语的复杂长句。

其次,从句法上来说,汉语的语序比较固定,而英语的语序既有固定的一面,又有灵活的一面。比如,汉语状语的位置一般在谓语之前、主语之后;而英语的修饰性状语可以根据强调的部位或上下文的需求调整位置,既可放在句首,也可放在句中或句尾。汉语的定语无论多长一般都在中心词之前;而在英语中,单个的形容词、名词、分词或数词等作定语时可放在中心词之前,而有些单个的形容词或分词以及介词短语和定语从句则放在中心词后面。英语的定语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是最难掌握的部分,原因之一是定语的位置不固定,原因之二是定语的性质、成分复杂,原因之三是定语从句严格区分关系代词。

另外,汉语是一种文字系统形态稳定、自足的语言,不具备屈折形态,特别是动词,没有定式与不定式之分,不必恪守动词形式的各种规范,如数、时态、语态和语气等,运用起来灵活自如。而英语是有形态的语言,词法特征比较明显。英语在语法上明确区别出数、时态、体、语态和语气,并用屈折词缀在名词和动词上做标记。此外,英语中的派生词缀可以用来粘附在独立的单词前后,以改变单词意义或词性。这样的差异给英语初学者带来很大的困扰,尤其数和时态的变化更是学习道路上的拦路虎。

(五)篇章结构的差异及其对学习的影响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直觉、具体和圆式为特征,因而在写文章时往往会把思想发散出去后再收拢回来,落在原来的起点上。这就使其话题或语篇结构呈圆式,或呈聚集式。人们说话习惯绕弯子,常常避开主题,从宽泛的空间和时间入手,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到小,由远及近。往往会把自己的想法、对别人的意见等主要内容或关键问题保留到最后或含而不露,逐步达到高潮。

西方人倾向于把人类活动当作一个“主动发现答案”或解决问题的过程,在篇章段落中强调段落必须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每段只有一个中心思想,段落内容必须与主题句直接相关。同时,段落语句、语义必须按照一定的连接手段、固定的顺序和思想逻辑清晰地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直线流动的实体。下面的表格可以大致表示出英汉篇章结构的差异。

中国学生在写文章时占统治地位的思维模式是问题解决型,他们写故事时得心应手,但写英语说明文却常常带上隐伏型特点,阐述时不从主题入手,而是用各方面的情况和问题给以暗示或明示,因而写出的文章往往会表现出主题不明确、层次不分明等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Coupland,Nikolas,Giles,Howard,& Wiemann,John M.“Miscommunication” and problematic talk. Newbury Park:Sage Publications,1991.

[2]Samovar,Larry A.,Porter,Richard E. & Stefani,Lisa A.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asearch Press,2000.

[3]Yule,George. The Study of language.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asearch Press,2000.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6]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

英汉倍数的表达差异及其翻译方法 第7篇

一、倍数的增加

1. 使用形容词/副词的原级或比较级表示

先看以下两句:①The volume of the earth is 49 times as large as that of the moon.②The volume of the earth is 49 times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moon.例①用的是形容词原级,其意义十分明确,可以译作:地球的体积是月球的49倍。例②用的是比较级,因此,不少人将其译为:地球的体积比月球的大49倍。那么事实如何呢?经查证,地球的体积是月球的49倍(或者说地球的体积比月球大48倍)。故例②的上述译法是错误的。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英语中运用比较级的形式表示“增加多少倍”是包含基数的,而汉语通常表示的是净增的倍数,不含基数。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请看下面实例:③A-sia is 4 times larger than Europe.据查,亚洲的面积是4,400万平方公里,欧洲的面积是1,016万平方公里,前者约是后者的4倍。所以,上例可以译为:亚洲的面积是欧洲的4倍(或亚洲的面积比欧洲大3倍)。此例很好地验证了上述结论的正确性。因此,理解英语倍数增加时,要注意汉英差别,即:英语中表示增加了n倍,汉语应译为增加到原来的n倍,反之亦然。

2. 使用含有增加意义的动词

如用increase (expand,enlarge,rise)+by n times/to n times/n times/n fold表示。这种结构同样包含基数,翻译时应灵活处理。如:Asia is larger than Europe by 4 times.亚洲的面积是欧洲的4倍(或亚洲的面积比欧洲大3倍)。The steel output has increased to 4 times.钢产量增加到(原来的)4倍(或钢产量增加了3倍)。The size of this school has been enlarged 5 fold.这个校园的面积扩大到(原来的)5倍(或这个校园的面积增加了4倍)。注意:这里不管是用by n times,to n times还是直接用n times或n fold,它们只是形式不同,但表示的意义却是一样的,即:增加到原来的n倍或增加了n-1倍。

3. 使用百分数表示

当增加的幅度不足1时,可用百分数表示。如:The school fees have risen (by) 70%.学费增加了70%。这里,百分数与上面的倍数不同,它表示的是净增数,rise by 70%,应译为“增加了70%”。由此可以推断,下面例句中的百分数也属净增数。The output of machines in 1995 increased by 300%compared with 1980.a.1995年的机器产量比1980年增加了300%,b.1995年的机器产量是1980年的4倍,c.1995年的机器产量比1980年多3倍。

二、倍数的减少

1. 用形容词(副词)的原级或比较级表示

例如:①This bridge is 3 times as short as that one.②A tractor runs 3 times slower than a car.从例①②可以看出,英语倍数的减少与增加在表达方式上是一致的,均用n times、n fold表示。不同的是,句中使用了具有“减少”“变小”“降低”“放慢”等含义的形容词或副词,这与汉语的表达方式相去甚远。汉语在表达“减少”的概念时,一般用“A是B的几分之一”表示,而不说“A比B减少了多少倍”。因此,理解和翻译时,要注意变换。现选择例①翻译如下:这座桥是那座桥长度的三分之一/这座桥比那座桥短三分之二/那座桥的长度是这座桥的三倍/那座桥比这座桥长两倍。从上例可以得出结论:在表示倍数“减少”时,如果减少n times,汉语可理解为减少到了原来的1/n,减少的幅度为(n-1)/n。

2. 用含有减少意义的动词表示

如reduce,(decrease,shorten,fall,drop等)+by n times/to n times/n times/n fold表示。如:①The automatic assembly line shortened the assembling time by (to) 5 times.②By using this new method,the cost of energy was reduced 4times.套用上面的推论,例①可译为:这条自动装配线使装配时间减少到原来的五分之一(或这条自动装配线使装配时间减少了五分之四)。例②可译为:使用这种新方法,能源的消耗减少到了原来的四分之一(或使用这种新方法,能源的消耗减少了四分之三)。

3. 如果减少的倍数是小数,用百分数表示

如:The output of coal dropped by (to) 2.5 times.翻译这个句子时,首先依照上述方法,把减少的数量用1/2.5表示。然后再把它转化为百分数,即:1/2.5 x 100%=40%。那么,上述例①可译为:煤的产量减少到了(原来的)40%(或煤的产量减少了60%)。作为数量对比,请看下例:By using a new process,the prime cost of this television set was reduced 3.4 times.同样,1/3.4×100%=29%。所以,该句可以译作:通过采用新工艺,这种电视机的主要成本降到了(原来的)29%(或通过采用新工艺,这种电视机的主要成本降低了71%)。

以上本文就英汉倍数增加和减少的问题进行了对比研究,指出了英语倍数表达的特点及汉译时应采用的方法。在理解和翻译含有倍数的英语材料时,只要注意把握这些特点和方法,必要时对个别有异议的及时进行检验,英汉倍数是完全可以做到正确互译的。

摘要:英汉两种语言在倍数的表达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本文通过对比、验证和分析,总结出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及其翻译方法,对英汉倍数的理解和互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倍数,增加,减少

参考文献

[1]孟宏党.翻译专著中英语倍数译法的几个问题[J].中国翻译, 1996(6).

浅析英汉语言的差异 第8篇

关键词:思维方式,综合性语言,分析性语言

早在10多年前, 连淑能先生就明确指出英语是综合性语言, 多形态变化, 并以此来表达语法关系; 汉语是分析性语言, “词形没有形态标志, 位置不能随便移动, 词语之间的关系主要通过安排词序及使用虚词来表达。”前者在理解上要求严谨的逻辑分析思维, 后者则需从整体上综合理解。其表象体现为中西综合思维与分析思维之间的差异, 但其根源是中西传统哲学涵化、影响的结果。

首先, 受中国传统哲学的积淀影响, 汉语在构词上表现为: 命名靠累积, 重在统一, 有较高的概括性和灵活的搭配性。比如, 人们可以用“开”字组成一系列的词来表示: 开会, 开车, 开门, 开刀, 开机器, 开电视机等, 倘若译成英语, 就必须视具体搭配选用不同词: to have ( hold) a meeting, to openthe door, to drive the car, to have an operation, to operate the machine, to turn onthe TV, etc.

其次, 汉语语句、语段多整体重复, 句式虚拟流散零落, 实则内聚统一, 明显地体现了传统哲学的整体观。例如: 26年前, 她那有着蔚蓝色眼睛的、鲜花一般的魅力, 她那脸庞和身段冰清玉洁、婀娜多姿的风韵, 还有那苹果花似的颜色, 曾经是那么猝不及防地、莫名其妙地使艾瑟斯特怦然心动。而这一切虽然早已逝去, 43岁的她依然是一个面目较好、忠实可靠的伴侣, 只是两颊已出现淡淡的斑痕, 灰蓝色的眼睛也添了几分饱满和成熟。

英语是综合语, 富有形态变化; 汉语没有词形变化, 构词也强调整体观, 概括力强, 因而汉语词汇不及英语词汇那么浩瀚。由传统哲学造成的语言差异迫使英汉互译时, 往往要改变词形、转换词类才能忠实通顺地表达原意。英语句式受西方传统哲学的影响, 表示并列和从属关系的连接词, 不但种类和数量比汉语多, 而且使用频率也较汉语高。其结构和逻辑关系需要分析才能昭然明了。例如: 老舍先生的小说《骆驼祥子》的一段如果翻译成英文, 则需要找出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增加必要的关联词, 调整句式以及句子顺序, 把原来的流动结构转换成核心结构。请看如下译文:

Xiangzi wanted to find a place to sit down and mull things over. Even if heonly ended up by cringe, at least he would know why. Events had moved too fastfor his mind to keep up. But there was nowhere to sit, since everywhere was covered with snow. All the little teahouses were boarded up as it was after ten, andhad one been open he couldn 't have gone in anyway. He wanted to find somewhere quiet, because he knew that his tear filled eyes would brim over any minute. 从译文可以看出, 译者先找出了原文的逻辑关系, 即“祥子”找地方和坐下想 ( to sit down and mull things over) 、茶馆开门的时间 ( boarded up as itwas after ten) 、找清净的地方和眼泪落下来because he knew that his tearfilled eyes would brim over any minute三对句子的关系, 然后重新按照逻辑关系组合, 把原来三个长句整理成五个句子成分整齐的主谓结构。所以说, 翻译的实质是思维方式的转化, 语言只是其思维的载体。

语言是社会现象, 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思维的物质外壳, 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性; 同时语言不仅包含了本民族的历史文化, 社会规范, 而且蕴含着本民族的思维模式。英汉民族不同的思维模式也在其语言载体中得以体现, 必然要借助于已被学界普遍认同的分析性思维才能洞悉其纷繁复杂的句子结构, 准确把握其内涵, 译出正确的译文。

参考文献

[1]蒋坚松.英汉对比与汉译英 (Contrastive E-C Studies and C-E Translation) [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2.

[2]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 (Contrastive Studi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3]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4]周志培.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论英汉语言整体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第9篇

关键词:英汉语言,整体差异,翻译研究

一、引言

比较是研究语言的一种很好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加深对英汉语言本质及其异同的理解以便更好地去掌握。英汉两种语言属于完全不同的语系, 对这两种语言进行比较研究, 弄清楚英汉两种语言在总体上存在的差异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英汉两种语言的哲学背景不同

渊源流长的中华文化颇受儒教、道教、佛教思想的影响, 从而成为了一种悟性语言, 它需要时间的积淀和慢慢地领悟。相反, 英语是起源于日耳曼北欧碑文, 脱胎于公元前3000腓尼基文字, 形成于公元前4000年前的古埃及象形文字。由于受到亚里士多德严密逻辑语言形式的影响, 英语成为了一种相对理性的语言。众所周知, 文字源于生活同时也是生活的反应。据考证, 大约在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 就已经形成了初步的定型中国文字, 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文字又是表音文字, 迄今为止, 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 十分生动。其实最早研究语义学的人就是我国古代的哲学家老子, 他的著名的“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无, 名天地之始, 有, 名万物之母。”究其实质, 属于语义学范畴。从语系类属上看,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日尔曼语族的西部语支, 英国本土的语言原是凯尔特语。

随着盎格鲁萨克逊人入侵, 属于西日尔曼语支的萨克逊语词汇就形成了古英语词汇的主体。后来诺曼征服并统治英国几百年, 法语和拉丁语词汇就被大量引进。直到15世纪以后, 由于与法国在政治, 外交, 文化上的交流, 法语仍源源不断的流入英语。又经过此后文艺复兴时期继续大量引进的拉丁语、希腊语、意大利语词汇, 英语走向了世界, 同时反过来又吸收了世界各国的新词汇。这样就形成了构成复杂、吸纳能力极强的英语语言。

三、英汉两种语言对人思维模式的影响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持有这样一种观点:语言形式决定着语言使用者对宇宙的看法, 语言怎样描写世界, 我们就怎样观察世界;世界上的语言不同, 所以各民族对世界的分析也不相同。因此,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反映, 同时也包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汉语和英语分属于汉藏和印欧两大语系, 两者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汉语属于意合语言, 相对更看重意义, 较看轻形式, 同时汉语方框字的特点也尤其特别, 这些注定了汉语螺旋式思维模式, 属于一种人治语言, 也因此汉语文章要形散而神不散。英语是由字母构成的语言, 相对更注重形合。英语的线性思维特征更加明显突出, 这也就形成了讲英语国家人比较遵守规则的线性思维模式, 他们比较直接了当的性格特征都源于英语属于一种法制语言, 也因此, 英语文章通常都比较注重逻辑而不能写的太散。

四、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特点

1. 汉语的直觉性、形象性特征与英语的抽象性特征

汉语这种悟性语言通常习惯于用比较直觉性、形象性的词语来表抽象性的意义, 汉语的词汇当中, 形象性词汇往往多于抽象性词汇。比如“山”给人一种直觉性和形象性, 看到这个词我们就仿佛看到了一座大山巍然于我们眼前。汉语中的好多成语也是在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抽象的意义, 如:“土崩瓦解”、“水乳交融”、“血浓于水”等。还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样的谚语, 都反映出了汉语的直觉性和抽象性的特征。相反, 英语这种理性语言通常习惯于用比较抽象性的词语来表达意义, 英语中的抽象词汇往往多于直观性词汇, 比如:arrogance, tension都是比较抽象的, 表达的是一种难以揣摩的情绪。

2. 汉语的主观性特征与英语的客观性特征

通过对大量汉语和英语的对比研究, 发现汉语具有主观性的特征。通常情况下, 汉语不会去考虑读者感受和体会, 会在语言当中冠以类似“重大”、“突出”、“显著”等具有主观性的词。与之相反, 英语语言则具有客观性。使用英语语言当中就会发现, 英语通常都是以一种客观的方式讲述客观事物或者描写事实, 被动句和无人称句相对而言就比较多一些。

五、汉语的意合性与英语的形合性特征

通过长时间的对比研究, 我们得知汉语是并列关系的意合法并且汉语句子关系往往是并列平行的, 各个意群、成分之间通过内在的逻辑关系连接, 较少用关系词, 而是以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排列。与之相反, 英语语言则主从形合法, 英语语言在衔接手段上通常可以通过连接词、关系词、介词和分词、动名词等来表明相互关系。

六、汉语的模糊性特征和英语的确定性

研究表明汉语具有模糊性和整体性特征, 常常运用一些具有模糊性词和句, 采用排比句、对偶句等并追求音节对称。例如:救火, 一匹马骑两人, 一锅饭吃十个人等, 。而英语则具有确定性和条理性特征, 因受亚里士多德的影响, 英语语言则歧义现象相对较少并强调突出主题, 注重推理。

七、小结

综上所述, 汉英两种语言整体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这些会对英汉翻译造成障碍, 这就要求针对这些特点恰当地运用不同的方法, 使得译文更切合目的语的特点从而更好地把握译文的尺度以创造出高质量的译文, 有效的促进中

参考文献

[1]周方珠.翻译多元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5.

[2]宋天锡.翻译新概念:英汉互译实用教程[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3.

[3]王治奎.大学汉英翻译教程[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1.8.

[4]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7.

英汉语言表达的差异 第10篇

一百多年来, 汉语经历了重大的变革, 还没有哪一种语言像它这样成为人们在追逐现代化过程中不断进行修葺的对象。翻译一直都是或者说越来越成为人们修葺汉语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手段。其中, 通过由外语到汉语的翻译 (尤以英译汉为典型代表) 而产生的“翻译腔”表达方式对汉语语法规范的冲击尤其显著 (潘文国, 2008) 。

语系的不同使汉语和英语在语言表达方面既有共性又有差异, 这种差异往往给翻译活动造成很大的障碍, 译者无法顺畅流利地将翻译出译文, 尤其是长句难句。“翻译腔”是翻译实践当中的常见病, 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称之为“translationese”。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词典》把“translationese”翻译成“翻译腔”, 并加以解释, 说明这是“表达不流畅、不地道的翻译文体”和“佶屈聱牙的翻译语言”, 也称之为“翻译体”、“翻译症”, 这类译文生硬、难懂, 是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应该避免的。为避免这一问题, 译者必须了解两种语言的差异, 从差异当中优化翻译。

一、英汉语言的结构差异

(一) 词法差异

英汉语言差异涉及面很广。从词法层面上表现形式比较复杂。这里, 本文从词汇形态变化、语势等语言结构方面来说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

1. 词汇形态的变化

英语的词汇有形态变化, 例如, 动词有人称、时态、语态、情态和语气及非谓语的变化 (不定式、分词等) , 名词有格和数的变化, 许多词汇还有因为添加前后缀引起的词性和词义的变化等。英语通过词汇的形态变化, 表示句子丰富多彩的语言关系和逻辑关系。汉语基本没有形态变化, 它主要靠词语、词序及暗含的逻辑关系来表达句子的语言意义。因此在翻译英语的形态变化时, 汉语一般用加词或变换说法的办法来表示, 如时态要加“正在”、“已经”等字样, 分词有时要译为短语等。汉译英时, 应把汉语的时态、语态、情态、语气等用英语的形态变化表达出来。

另一方面, 虽然汉语不能用词汇的形态变化来表示时态, 但却有几类时态词, 如前置的时态副词 (过去、刚刚、已经、现在、将要等) 、附着的时助词 (着、了、起来等) 。译者应擅于使用这些时态结构助词来表示原文的时态意义。汉语倾向多用动词, 英语则倾向于多用名词和介词, 冠词是英语所特有的一种词性。

2. 语势

英语多静态语势, 而汉语多动态语势。由于英语常用其表达能力很强的名词、介词、形容词、副词等在谓语动词引导下进行组句, 因此英语的静态语势不可避免。而汉语组句主要依靠动词或动词词组来造成动态语势, 因此, 英译汉时多要把英语的静态语势译为汉语的动态。如:“Water works for weigh loss.”此句只有一个动词“work”, 而译成汉语则需要用三个动词:“饮水有利于减肥。”

英汉两种语言的词汇变化差异不仅包括上述两个方面, 两种语言在词语的搭配方面、词语的修辞色彩及词类方面也有诸多不同, 译者也应多加注意。

(二) 英汉两种语言的句法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基本句式结构都会有主语+谓语+宾语, 但仔细对比起来, 两种语言在句法上有很多不对应现象, 语言句式结构仍存在明显差异,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语序上的不对应现象

英语简单句的语序排列为:主谓+谓语+宾语+方式状语+地点状语+时间状语, 其中时间状语也可放在句首。而汉语简单句的语序排列为:时间状语+主语+地点状语+方式状语+谓语+宾语。

比较英语与汉语简单句语序的排列, 比较大的一个的差异就是方式状语的位置。在英语中方式状语在绝大多数情况下 (除特殊的表示强调外) 置于动词之后, 而在汉语中方式状语只能放在动词之前, 如, 英语句子“He suddenly disappeared.”或“He disappeared suddenly.”都是译成“他突然地失踪了”。另外, 在句法功能上起定语作用的短语或从句在汉语中通常前置, 而在英语中则后置。某些副词, 如频率副词“总是”、“经常”、“通常”在汉语中的语序是固定的, 常置于动词的前面, 无论是行为动词还是助动词或情态动词, 如:“他经常帮助我们”、“他总是能回答老师的问题”, 而在英语中其语序则要取决于动词的类型, 频率副词须放在系动词和情态动词及助动词之后, 但应放在行为动词之前。如, “He often helps us.”“Hecan always answer the teacher’s question.”。

2. 叙事推理顺序

英、汉句子叙事、推理顺序大部分情况下是相反的。中国人表达事物多按时间和事理发展顺序由因到果、由先到后、由大到小进行叙述。不仅语言如此, 文化艺术、经济活动等方面亦如此, 也就是说, 中国人擅于具象思维。西方人恰恰相反, 他们擅于抽象思维, 认为思维是独立于自然之外的客观事物, 讲究“人物分立”, 人能够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因而进行叙事推理时总是先概括后分解、先表态后叙述、先总结后事例、先整体后细分、由果到因、由小到大等, 这也是两种语言在主题意识和客体意识方面的差异。英、汉在时间和地名的叙述顺序差异可为例证。

3. 形合 (Hypotaxis) 与意合 (Parataxis)

英语重形合, 汉语重意合。“形合”是指“句子内部的连接或句子间的连接采用句法手段或词汇手段”, 而意合是指“句子内部的连接或句子间的连接采用语义手段”。形合依靠句法结构过细反映西方重形式逻辑、重实证的思维模式, 而意合依靠语义贯通反映了汉民族重内省和体悟、表达简约而不重逻辑的思维模式。对于形合和意合的把握有益于英汉互译的操作, 译者应仔细揣摩源语和译入语的“形”、“意”差异, 对于译文的语言结构和逻辑关系重新调整, 符合其本质的差异性。

二、翻译腔现象例析

(一) 翻译腔例析

因为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 完全对等的语言成分只有少部分, 而且少得可怜, 很大部分是有差别的, 译者在翻译时需要注意中文是如何表达某个思想或者概念的。但难就难在这需要译者思考、琢磨, 而有些译者通常图省事, 所以才有“翻译腔”的问题。

1. 翻译腔在“词义对等”方面的表现

在译者进行翻译实践过程当中, 运用工具书字典等是必须的, 但是也不能全靠字典的解释, 而应根据原作的上下文, 充分注意到两种语言习惯来进行意义转换。译出的东西, 虽然在字面上不是个个对等, 但在整体意义上却得以完美表达。进行翻译时, 得靠“语感”, 要根据语段中所描述的情景, 以及上下文的语气和气氛, 来斟酌译文的字句。

例1.Every life has its roses and thorns.

如果译为“每个人的生活都有玫瑰与刺”, 这样读起来就让人不知所云了, “roses”和“thorns”确是玫瑰和刺的意思, 但在此句话中, 根据上下文来看, 显然指的是生活中的甜与苦、或者幸福的生活与不顺的经历。因此, 应译为:人人都有乐与苦。

例2.Jane was forced to smile completely, for a moment;and the smile partly remained as she turned towards him, and said in a conscious, low, yet steady voice, ...

此句选自《爱玛》中译本。原译:简再也忍不住了, 笑了起来。等转身对他说话时那笑容还挂在嘴边。她以清醒、低微而稳定的声调说:……, 从字面上看, conscious, low, steady三个字的确是清醒、低、稳定的意思, 但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是说话人心里明白、沉着冷静的意思。译者张经浩在新译中把这句译为:……她心中有数, 然而不慌不忙地低声说:……

词典上给出的汉语很少与原文完全等义, 许多连原词的某个义项都不能包含, 译者在翻译过程当中应加以注意。

2. 翻译腔在“句法对等”方面的表现

英文的句子可以很长, 有时一个句子就是一个段落, 是常有的现象。在翻译中, 由于受某一句型结构的限制, 中文译文往往显得太长, 缺乏汉语特有的韵律, 会让读者喘不过气来, 读来完全没有汉语中的那种自然流畅。

例1.Rocket research has confirmed a strange fact which had already been suspected there is a“high temperature belt”in the atmosphere with its center roughly thirty miles above the ground.

译文1:用火箭进行研究已证实了人们早就有过怀疑的大气层的一个中心在距地面约30公里高空的“高温带”的这种奇怪的事实。

译文2:人们早就怀疑, 大气层中有一个“高温带”, 其中心在距地面约30公里的高空。利用火箭进行研究后, 这一奇异的事已得到证实。

对比两个译文很容易发现, 译文2读起来要比译文1顺畅许多, 因为它更符合汉语句子的基本组织规律, 即以短句为主, 多停顿断句, 注重文气节奏。译文1则读来令人有接不上气来的感觉, 带有浓重的翻译痕迹, 属于典型的翻译腔译文。这是一个典型的英语句子, 看起来很长, 实际上是个简单句, 主谓很清晰, 译成汉语时应该译成松散的分句, 这样才符合汉语的句式特点。简单来说, 英语结构紧凑, 汉语结构简练明快;英语句子结构复杂多变主要是由于连接词、关系代词、关系副词以及各种短语和从句的存在而造成的。所以在英语长句汉译时要先弄清楚原文的主干后, 将英语的树式结构转化成汉语的竹式结构。

(二) 消除翻译腔

要消除“翻译腔”, 既忠实于原文, 又清楚地表达出目的语, 并非是件简单之事。消除“翻译腔”涉及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既然“翻译腔”是由理解不到位和表达不当所致, 那么, 在英汉翻译中, 只要努力钻研原作, 充分理解原文的深层含义, 摆脱其表达形式的束缚, 掌握英汉语言及思维的主要差异, 并对汉语运用自如, 就能使表达符合汉语习惯, 消除“翻译腔”。首先, 译者必须具备四种基本素质:掌握双语, 了解两种文化, 熟悉一种或几种专业的基本知识, 同时还有必要了解相关翻译理论知识, 如翻译标准、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在此基础上, 针对某一具体文本, 译者在理解与表达两方面都得下工夫。一方面, 在动手翻译前, 译者必须仔细研究原文, 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原文的文体特征、原文的读者群等。另一方面, 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 译者要找准自己的译文所针对的群体, 了解他们的一般教育水平、语言特征等, 尽量用读者的语言来再现原文的精神。同时, 还要灵活运用常见的翻译技巧。

三、结语

西学东渐以来, 有心之士一直在讨伐洋腔洋调——欧化汉语。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翻译家思果, 在《翻译研究》的引言中说:“谁也不能否认, 目前的翻译已经成了另一种文字, 虽然勉强可以读懂, 但绝对不是中文。译者照英文的字眼硬译, 久而久之成了一体, 已经‘注了册’好像霸占别人的妻子的人, 时间一久, 反而成了‘本夫’, 那个见不到妻子面的可怜的本夫, 却无权回家了。”他不但指出了译文“翻译腔”的问题, 而且形象地指出了此问题的严重性 (徐灵, 2002) 。

所以要消除英汉翻译中的“翻译腔”, 只有努力专研原作, 理解原文的深层含义, 熟悉和掌握英汉民族思维和语言表达差异, 使用符合汉语的习惯表达, 才能使译文流畅自如, 提高译文的可接受性。

当然, 在努力消除“翻译腔”的同时, 译者也应辩证地看待这一问题。不能不加辨别地一律否定带有异国风味的译词、译句和译文。一些译自外语的词语、句子及修辞手法, 生动活泼, 明确通顺, 新颖有力, 可以传神达意, 中国读者完全可以接受。比如, “—家”、“—化”、“—度”、“—性”和“反—”、“超—”、“双—”等从英语后缀词和前缀词当中在译成汉语过程中为汉语所吸收的。

摘要:语言差异在翻译过程会造成一些理解错误和表达错误;而在英汉翻译中, 由理解错误和表达错误所致的“翻译腔”问题由来已久, 表现形式多样,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汉语的纯洁和优美。本文从英汉两种语言的结构差异方面着手分析, 强调要使译文流畅符合译语语言习惯, 必须要提高译文的可接受性, 消除“翻译腔”。

关键词:语言差异,理解,表达,结构差异,翻译腔

参考文献

[1]蔡慧萍.英汉语言的不对应现象与外语学习中的负迁移[J].外语教学, 1999, (2) .

[2]冯彤.“翻译腔”例析[J].中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8, (4) .

[3]胡晓.英汉语言结构对比与翻译研究[J].琼州学院学报, 2007, (8) .

[4]潘文国.危机下的中文[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 (1) .

[5]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6.

[6]肖萌, 孙作顶.关于消除“翻译腔”的几点思考[J].大学英语 (学术版) , 2007, (2) .

[7]张学明.从语言的差异性看英汉翻译[J].正德学院学报, 2007, 6, (1) .

浅析英汉语言文化差异与交际障碍 第11篇

【关键词】英汉语言 文化差异 交际障碍

一、英汉语言文化的差异表现

1.交际时表达方式不同。中西文化的差异一定程度上是东西方的宇宙观和认识观等多方面的差异。在语言方面表现语言的行为态度、日常行为习惯以及语言的习惯用法等差异。总体而言,西方人较为健谈( ),他们习惯突出自我( ),愿意用语言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出来,而在以群体和他人为取向的中国人,习惯把自我隐藏,语言尽量婉转隐晦。这就形成了区别去西方的延伸自我的压抑慎言的语言习惯。这种本质性差异使中西方人在交际和交流过程中存在这障碍。

2.日常交际习惯不同

(1)称呼、问候和道谢。汉语中人们习惯用辈分、职务或头衔+姓氏称呼,如张叔、王处长、刘经理等。而英语中姓氏前“Mr,Mrs,Miss”也就是“Mr,Mrs,Miss+姓氏”而用于职务的称呼只用几个,professor,president等。在中国教师(teacher)是一个广泛的称呼,可以表达不同的职称也可以多人的一种尊敬,而在美国teacher只适用于幼儿园,而普通的教师则称呼Mr.**、Miss.**这一词也不具有多重意义。

关于问候这一通常的习惯,中国人熟人打招呼多为日常的衣食住行,如“吃了吗?去哪?睡了一会?”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些都很正常不过,也不认为涉及到了个人的隐私问题,但是在英美比较注重个人的隐私,问候“where are you going?”或“have you bad your meal?”

同样,在英美人接受夸赞或者对人表示赞誉时,表现出来的是高兴和接受,因此会对赞誉者便是感谢,而中国人面对别人的称赞和夸奖时表现的比较谦虚,常说“No not at all”。这样的差异在中西交流时,容易中断或难以继续。

(2)电话、用餐等。在电话用语上中国人和平时的语言没有什么差异,但英美语系中却又很大的不同,如“hello,this is jack speking、hello,5263785”等,按照中国的“hello,who are you please?”则是错误的;在西方人用餐时,请你吃饭自己可以随便吃,而中国需要请客的人礼让才能进餐;西方人接受礼物需要当面打开表示赞美和感谢,而中国收到礼物先谦让一番,之后收到礼物不能当面打开。这种差异在交际的过程中如果不注意容易引起误会。

3.交际词汇的不同。在外语中有一种现象是词汇的非对应性。也就是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相同或者相近的词汇来表达。所以在中英中有很多词汇的意义是不同的。在汉语里“龙”这个名词是一种动物更是一种图腾,代表这权利和吉祥。而在英语中dragon则是一种恐怖的代表。另外在汉语中“红”也代表着喜庆、吉利,好多的美好词汇都是用红来表达,满堂红、开门红等,而在西方国家红色代表的暴力、流血等。

二、跨文化交际存在的障碍表现

由于表达方式、习惯和交际词汇的不同等文化差异,在跨文化的交际中就容易产生了障碍:

1.称呼、问候和道谢等用语不当。问候和称呼等用语不当,常常会导致困惑甚至反感。前面已经论述中国人问候语习惯是“吃了吗?”或者“你到哪儿去?” 而在与初到中国的西方人相遇时问“Have you had your dinner?”或者“Where are you going?”会使它们感到困惑:“为什么总问我吃没吃饭?我有钱吃饭。难道是要邀请我共餐吗?我去哪里是自己的事情,为什么别人要打听?”合适的问候语应该是“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等。同样,传统的中国告别用语“再坐一会儿吧”、“您慢走”在英语中也不适用,“Stay for more time.”和“Go slowly.”会使西方人感到迷惑。英语中道别时常常是“Goodbye.”、“Bye, drop in again!”或者“Thank you for coming.”等等。

2.对恭维或赞美不恰当的应答。事实上,西方人更愿意对别人赞美自己的亲人,而中国人却极少这样做,否则会被认为是在夸耀,不够谦虚。中国人对于西方人频繁的使用赞美之辞也常会感到不习惯。无论对方是赞美自己或自己的亲朋,中国人的应答通常是谦虚的否定:“哪里,哪里,过奖了。”而对于西方人来讲这样的否定会令他们觉得难堪,似乎他们在说谎话或者他们没有辨别好坏的能力,因而产生不快的情绪。西方人对别人的恭维和赞美通常会愉快地接受说“Thank you.”或“Really? I am glad that you think so.”

3.由于价值观念差异带来的社会语用失误。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会存在不同文化的非自由话题的差异,如禁忌语等。在交际中要注意什么该说、该问,什么不该说、不该问。中国人不忌讳甚至乐于同别人谈起自己的收入或家庭情况,而西方人却非常注重个人隐私,尤其是关于年龄,宗教,收入等都是敏感的话题。所以诸如“How old are you?”、“How about your income?”、“How much does that dress cost you?”或“Are you married?”等问题都应该慎重提出,以防冒犯。

4.不顾谈话对象的身份或社会地位而导致的社会语用失误。假如对出租车司机说出这样的句子就不够恰当:“Excuse me, would you please take me to the railway station?”只要简单地说“Railway station, please.”就很恰当。

总之,在英汉语言中由于文化的差异,使跨文化交流存在语言障碍等问题,只有了解中西的文化差异,结合语境,才能有效减少和避免跨语言交际的障碍。

参考文献:

[1]王君.浅谈英语语言文化在交际中的差异[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6,(03).

浅析英汉语言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第12篇

关键词:汉语,英语,文化差异,理解与翻译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 且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可以说是有着千差万别, 不能够很好的了解这些差别, 翻译出的作品肯定会词不达意、洋相百出。因此, 要想处理好翻译过程中的难题, 关键是要了解汉语与英语的区别和差异。一般来说, 所涉及到的汉英语言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英语语法结构严谨, 汉语遣词造句形式灵活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经说过:“就句子的结构而言, 西洋语言是法治的, 中国语言是人治的。”汉语和英语的习惯用法不同。汉语中某一说法本来是很清楚的, 谁也不会误解, 但如果生搬硬套, 逐字译成英语, 就很可能词不达意, 甚至还会引起误解, 闹出笑话, 或铸成大错。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就必须在译文中增补适当的词, 把原文中暗含的意思明确地表达出来。例如:

原文: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如果想当然地翻译成:“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就要闹笑话了, 因为“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是典型的中文表达, 直接翻译成英文不符合英文语法。正确的翻译应该是:Work hard andmake progress everyday.

另外, 汉语中的典故、谚语等, 汉语读者熟悉, 一看就明白, 但是英语读者就不见得能懂, 因此翻译时就得适当地添加一些注释性的词语。例如:

“班门弄斧”可译成This is like showing off one’s proficiencywith the axe before Lu Ban, the master carpenter。

在这个例子中, 如果不在译文中加上the master carpenter而只译作Lu Ban, 不知道典故的外国读者就会感到茫然, 不知道LuBan是何许人, 因而也就无法理解本句子内在含义。

二、英语句子注重结构, 汉语句子注重意思

由于英语是“法治”的语言, 只要结构上没有出现错误, 许多意思往往可以放在一个长句中表达;汉语则正好相反, 由于是“人治”, 语义通过字词直接表达, 不同的意思往往通过不同的短句表达出来。例如:

原文:In the doorway lay at least twelve umbrellas of all sizes andcolors.

译文:门口放着一堆雨伞, 少说有十二把, 五颜六色, 大小不一。

如果把这个句子译成“门口放着至少有十二把五颜六色大小不一的雨伞”, 译文一听就有很严重的翻译腔调, 语言色彩大打折扣。

英语句子不仅可以在简单句中使用很长的修饰语使句子变长, 同时也可以用从句使句子变复杂。例如:

原文:Can you answer a question which I want to ask and which ispuzzling me for a long time?

译文:有一个问题困扰我好长时间了, 想请教你, 你能回答吗?

汉语用三个分句表达原文的意思, 显然效果很好, 如果译成:你能回答一个长时间困扰着我使我想问你的问题吗?不仅效果不好, 而且显得绕嘴。

三、英语中被动式居多, 汉语中主动式居多

我们知道, 在汉语中被动式使用较少, 我们叙述一种行为的时候常采用主动式。而英语则不然, 大量的及物动词可以用被动式, 不少相当于及物动词的短语也可以用被动式。例如:

(1) English is spoken here. 这儿讲英语。

(2) It is hoped that you will have a chance to visit China. 欢迎你有机会来中国访问。

汉语的被动句子, 从结构上来说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带有表达被动意义的标记, 如“被”、“受”、“遭”、“给”、“挨”等;另一类则不带这种标记。普通而常见的是后一类。但不论哪一类, 译成英语时基本上都可运用被动语态。例如:

(1) 他被选为学生会主席。He was elected Chairman of theStudents’Union.

(2) 这个问题正在研究。The problem is now bEing studied.

但必须注意的是, 并不是所有带被动标记的句子都一定要译成英语的被动式。比如“老太太被风吹病了”, 若译成“The oldlady was blown sick by the wind”就成了中国式的英语了, 而只有译成“The old lady fell ill because of the draught.”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四、思维习惯差异

不同文化的人, 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都有很多不同, 翻译时也必须作等值意义转换。如:英语民族的人见面时喜欢谈天气, 说“Lovely weather, isn’tit”之类的话, 根据英美人的习惯, 这无非是一句最方便、最不得罪人的见面语。而在我国, 自古就“民以食为天”, 人们见面时爱说“吃了吗?”在多数情况下, 说话人并不十分关心别人是不是吃饭了, 而只是一种招呼罢了。中国人听到这些问话也只是回答说“吃了”或“没吃呐”, 实际上是个应酬。这样的对话如果译成英文只说“A:How do you do?B:Howdo you do?”或“A:Hi! B:Hi!”就行了。如果将A的问话改译成“Have you had you meal?”如果被问者B是英语民族的人, 他心理上首先的反应是:“Yes, I have.”或“No, l haven't”或“Doyou mean to invite me to dinner?”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 汉语中许多围绕“吃饭”问题所形成的词语, 在英语中就很难找到字面对应的表达法, 对于“饭桶”、“吃不开”、“吃不了兜着走”等这一系列说法只好分别意译为“good- for-nothing”, “beunpopular”, “land oneself in serious trouble”, 等才能基本如实传达原文的含义。

为使译文读者得到和原文读者基本相同的文化信息, 在翻译中遇到两种文化差异特别大时, 用直译无法使译文传达信息, 译者就要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在译文文化中寻找对应的表达方式, 做出各种必要的转换, 进行意译。

参考文献

[1]张道真.张道真英语语法[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2]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上一篇:幼儿体育欣赏的意义下一篇:数学课堂讨论的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