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的创新使用

2024-07-21

教材的创新使用(精选10篇)

教材的创新使用 第1篇

一、精讲和范读

有些教师对于课本中出现的内容一律面面俱到, 而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其实, 有的内容需精讲、多练、背诵, 而有的内容学生只需范读, 掌握大意即可, 还有的则不必涉及或待以后找个合适的时机穿插在其他课文中再讲。

二、添加内容

经常在课上用英语添加一些有趣的内容, 如儿歌、笑话、脑筋急转弯、小故事等, 不仅活跃了气氛, 还增加了学生们学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如讲“人体各部分名称”一课时, 就可用猜谜的形式让学生学习这些英语词汇, 然后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玩具娃娃拿出来分组练习巩固, 最后每组派代表上台做游戏, 这样学生兴高采烈地上完了这堂课。

三、重新排序

不一定非要一天一课按着顺序往下讲, 可以根据内容的连贯性和学生的思维特点, “跳”着讲, 有时也可以把一课的两、三个对话编成一个对话让学生背诵、表演;也可以把整单元的内容编成一个短剧来学习并表演。

四、学生编排

有时可以让学生编排、改写教材内容, 培养他们活学活用和不断创新的能力, 学生编排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 以达到某种目的内在动力, 一般来说, 学习编排内容充实, 任务明确, 学习活动就越充足。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 是推动学习强大的内在动力。有兴趣的学生在课上会表现得全神贯注, 而无兴趣的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苦役。学生之所以对英语感兴趣, 原因有下列几个方面:1.学习成功并取得优良成绩;2. 经常受到师生和家长的表扬;3.教师教法生动活泼, 具有吸引力;4.能自行阅读课文, 独立完成作业无困难。

由此可见, 学习编排和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 而是需要教师的指导、培养和保护才能形成和发展的。

五、联系实际

所讲内容必须密切联系实际, 学生才能活学活用, 才能感兴趣。比如讲“看病”这一课, 就可以把手足口病这一内容加进去, 设置几个情景, 让学生根据掌握的手足口病知识和已有的词汇量, 编排并表演对话……通过这堂课, 学生不仅加深了对预防手足口病知识的认识, 还扩充了词汇量, 加强了听和说的锻炼。

六、拓展教材

有的内容可以背景知识为主, 课本知识为辅, 既增加了词汇量, 丰富了知识,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又增强了他们搜集信息及自学的能力。比如讲“圣诞节”一课, 课前可以大量搜集有关“圣诞节”的知识, 上课时挨个讲述, 对有些较深的内容可以用汉语讲或英汉“掺和”着讲, 极大地拓宽学生的视野。

七、更新教法

活用教材, 还应体现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上。在教学中要经常利用动作、表情、表演、投影仪、电脑、录音机、简笔画、讲故事、教学挂图、做游戏等多种方法, 让学生保持新鲜感, 寓教于乐,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无论使用哪种方法, 必须跟教学内容联系起来, 不能盲目地求多、求奇、求新, 须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分课进行。

八、层次教学

由于学生学习程度参差不齐, 教师应该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力争使每个学生每天都有成就感、满足感。首先, 在语言点教学、听力、口语等各个方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这就给我们教师在备课上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一个教案可能要出现几个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几套练习题等。其中在教学步骤上教师下大功夫, 既要完成分层次教学事先预定的教学任务, 又要掌握时间, 避免“拖堂”现象的发生, 最重要的是力争每个学生都能完成各自的学习任务。

九、小组活动

新课改要求课堂上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就是小组活动。

1.不同的教学内容, 小组成员也要有所改变。有时需“好、中、差”分开, 有时需一个好学生带几个差学生, 起辅导帮助的作用。

2.小组成员的人数也要经常变动, 以保持新鲜感和接触面的广泛, 同时也满足了教学内容的安排、需要。课堂的桌椅排列也不能长期不变, 也要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调整。

3.小组活动时间也必须有所控制。在有的老师的课堂上, 小组活动从头至尾, 流于形式, 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安排活动时间的长短、次数, 一次的时间不能太长。

4.小组成员人人有任务。不能让一部分学生永远只是“听客”, 要人人有任务, 而且必须完成。教师在活动前, 必须给学生们明确本次活动的目的、步骤及每位组长应给组员安排的不同任务等, 必须打有准备之仗。

创新使用小学数学教材的教学尝试 第2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 创新教材 教学尝试

新课程数学教材更加贴近教学实际,给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提供了极大的空间,也为教师走出“教教材”的误区落实“用教材教”的新理念创造了条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要凭借教材这个例子,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出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视教材为圣经,把生动、精彩的数学教学变成了单纯的传授教材知识的教学,学生掌握知识静态的数字与运算符号,感受不到数学的乐趣。未来社会需要的不是各种知识堆积于胸的人,而是具有不断创新和发展能力的人。因此,小学数学教育要走出对教材认识的误区,重新审视、开发教材,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有效地对教材开发、整合,教活教材,活用教材,使教材丰盈生动,充满生机与活力,才能让学生学习生动的富有生命力的数学。

一、教材内容情境化,让学生学习生动的数学教材

“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这是《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新课标还明确提出:“计算教学应注意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到通过计算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在“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一节的教学,要求通过三个例题:例1、113+59,例2、276+98,例3、165-97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在计算加、减法的时候,如果加数或减数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把它们看作整十、整百的数,计算起来比较简便”。本节的内容呈现方式比较单一,学生连续进行枯燥的运算,会产生厌烦心理。如果把问题活化,融入于具体的情境之中,通过现实多彩的生活实际来揭示问题,就会让学生学得轻松愉悦。“去年秋天,我们班在一个星期六到苹果园参加劳动实践活动。在一个小时内摘了一大堆苹果(课件展示一堆红艳的苹果)。果园管理人员要求同学们把苹果小心地装入苹果箱中,每箱100个。同学们分四组装苹果。结果,第一小组装了整一箱100个,第二小组装了不足一箱有76个,第三小组也装了不足一箱有98个,第四小组装了一箱100个(课件展示四箱苹果及数量),同学们计算一下摘了多少苹果”。学生经历不用简便方法的计算过程,为下一步简便计算打下基础,让学生感悟到在不断发现和探究中学习数学,掌握数学规律。

二、教材内容生动化,让学生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上例中,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四箱苹果,看这样是不是符合果园管理人员的要求,让学生的思考与实践更加贴近实际,通过观察分析,学生总结出:“不符合果园管理人员的要求,现有两个多半箱,应凑成一整箱,而且能凑多少凑多少”。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如何凑一整箱,是把76个的凑成100,还是把98个的凑成100?”学生分析,很容易发现:从76个的苹果箱中取两个放入98个的苹果箱中,很容易凑成100。教师让学生观察取放的过程:标有76个的苹果箱变成76-2=74,标有98个的苹果箱变成98+2=100。再让学生观察:现在的四箱苹果分别是多少?现在变成了3个整箱加有74个苹果的一箱,教师通过观察让学生再计算苹果的个数,很容易得出结论:100+100+100+74=374,让学生与前边的计算相比较学生会发现这种方法太简便太有趣了。学生熟悉了改变的过程之后,让学生抽象出计算的数学模型,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100+100+76+98=276+98=100+100+(98+2)+(76-2)=300+74=374。教师再利用此情境完成例3的教学。“果园管理人员看到同学们劳动的认真仔细,让同学们带走97个苹果,做为同学们的奖励。同学们,你们看应当怎样拿呢?还剩多少个?”学生面对的是三整箱零74个,自然是取一整箱,再拿出3个放入装有74个苹果的箱子中,很顺利地完成了简便运算的实践操作。教师放手让学生把这个过程用数学的方式写出来,学生很顺利地写出374-97=274+100-97=274+3=277。计算教学过程落实了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让数学充满无限生机。

三、教材内容生活化,让学生走进教材

教材的创新使用 第3篇

一、教材的设计思路和总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一条主线, 点面结合, 综合交叉, 螺旋上升。“一条主线”即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点面结合”的“面”是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 “点”是社会生活的几个主要因素, 在面上选点, 组织教学内容;“综合交叉, 螺旋上升”指的是某一教学内容所包含的社会要素是综合的, 所涉及的社会领域也不是单一的, 可以交叉;同样的内容在后续年段可以重复出现, 但要求提高, 螺旋上升。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 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教材的突出特点

1. 框架结构综合。

选择认识社会的几对基本概念, 如独立与相互依赖、传统与变迁、差异与共性为支撑, 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 选择有关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主题, 因循而不拘泥于儿童生活的领域, 整合品德、地理、历史、社会等学科的内容, 使教材的结构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2. 学习内容开放。

教材内容的设计不局限于课堂内的教学活动, 而是体现课前、课中、课后, 校内外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强调从学生日常生活常见的现象, 以及学生的生活疑惑和感受入手, 拓展学习主题。而研讨问题的提出, 不追求固定的、统一的结论, 为学生留有更多的选择和创造空间。教学内容的选取, 在完整、准确体现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 适当拓展, 以使学生在某一主题学习中, 能从多角度获得更深刻的生活和情感体验, 或者在现有生活范围内, 能有一个更开阔的视野。

3. 整体设计连贯。

各课的设计既有各自比较明确的设计意图和侧重点, 又有发散性, 课与课之间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同时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还注意与《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衔接, 以及与人教版其他课程教材的相互配合, 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4. 学习方式新颖。

突出“体验式”、“研讨式”、“探究式”的学习特点,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生活, 精心创设探究情境, 编写典型范例, 设计思考问题等, 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实践的空间。

5. 呈现形式活泼。

强调从儿童的视角出发, 运用儿童的语言, 采取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 如充分发挥图画、照片等呈现教材内容方面的积极作用, 增强教材的趣味性、可读性和启发性。

三、教材的基本观点和理念

1. 教材观。

教科书作为连接师生活动的媒介, 在教学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科书既是教师引导学生活动的工具, 又是学生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本地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实际, 对教科书中的内容和顺序进行调整。作为教师, 我们也应该成为教材的再创造者, 充分利用本地资源, 充实教学内容, 使之更适合当地实际。

2. 教学观。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探究、讨论等, 感受生活、学习做人, 是教师的主要任务。因此, 教学活动应更多地体现在教师指导或参与下学生的自主活动, 给学生更多自己思考、自我感悟的空间。

3. 理念。

一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二是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三是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四、教材使用过程中要考虑的问题

1. 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 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 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 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 通过多种教学活动, 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 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2. 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在现实生活中, 学生已经形成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 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 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 共同探究学习主题, 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 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其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 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 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世界出发, 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 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 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 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 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和结论。

4. 充实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 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 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 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 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地联系起来, 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 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 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 拓展教学空间。

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 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为此, 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 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体验社会生活, 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获得经验, 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6. 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 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 就必须开发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 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都是本课程的重要资源, 此外还有图书、影视、网络、软件、场馆、基地、自然、人文景观, 各种社会组织和政府机构等, 教师应尽可能使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与本课程有机结合, 丰富课程资源, 做到为教学服务, 不求花样繁多, 但求切合实际。

总之,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根据《课标》精神, 教师是“用教科书”, 而不是“教教科书”, 更不是对教材的亦步亦趋, 教师要力争做到“用好教材”、“超越教材”。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一条主线, 点面结合, 综合交叉, 螺旋上升。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教材的突出特点为框架结构综合、学习内容开放、整体设计连贯、学习方式新颖、呈现形式活泼。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就要考虑全面把握课程目标、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实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这五个方面的问题,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教材使用,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教材的创新使用 第4篇

【关键词】语文教材 创新使用 有效性

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是造成当前语文教学低效或无效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因。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走出教教材的误区,充分发挥教材的媒介作用,让学生在学习教材过程中,学习文化知识,接受美好思想情感的熏陶,发展创新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一、立足教材,挖掘教材,拓展教材

创造性因素教材是一座创造的宝库。小学阶段的300篇左右的课文,都是创造性的“文”,每篇课文从选材、立意到布局谋篇、遣词造句,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都充满了创造的精神。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善于挖掘创新的因素,凭借教材,开发学生的潜质。如《林海》的教学片断,师:作者说,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绘出这么多绿颜色来呢!现在我的眼前就有许多未来的画家,老师就请你们这些未来的画家们描绘一下大兴安岭的绿吧。学生在老师充满信任的话语,饱含期待的眼神中纷纷举起了小手。生:大兴安岭的绿有嫩绿、墨绿、青绿。生:还有苹果绿、草绿、鲜绿。生:还有些绿颜色从山脚至岭顶由浅入深,有的又由深到浅,简直太丰富了。师:对,这是多么有层次的绿,多么动人的绿,多么令人心醉的绿呀。生:像绿色的云朵,降临到祖国大地。生:像绿色的海洋,所以老舍爷爷给课题叫“林海”。师:看到这么多的绿,你的心情会怎么样呢?生:看到这么多的绿颜色,我们的心情仿佛都变成了绿色的了。师:好,就让我们怀着这绿色心情与老舍爷爷一道,走近这茫茫的原始森林吧。在这里,学生思维独特,个性得到张扬,想象的潜能得到极大地发挥。再如《鸟的天堂》教学。师:请同学们读一读下面的句子。“我们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起来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扑翅膀。” 这个片断的最后是句号,现在你能将句号改成省略号,帮巴金爷爷补写下面的句子吗?生:有的在梳理自己五彩的羽毛,有的在悠闲地散步,有的站在树梢歌唱……生:有的在洗脸,有的在互相抓痒痒,有的在与同伴窃窃私语……师:巴金看了你们这些小作家的创作,一定会露出欣慰的笑。那么究竟是省略号好还是巴金爷爷的句号好呢?请大家发表意见。生:我认为两种符号都可以。生:虽然巴金爷爷是个大作家,但是我个人认为这里用省略号比用句号更理想。因为鸟的天堂里鸟多得不可计数,早晨,百鸟醒来,大家都在为新的一天作准备,姿态万千,用句号就表示结束了,当然不够理想。师:大家很善于动脑,很有见地。以上教学具有以下特点:1、不唯书,不唯上,不迷信。提倡和激励学生寻求不同的答案,激发学生求异思维和批判性学习精神。 2、不用教师的阅读实践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鼓励发现,控制讲授。让学生自主探讨寻找答案。引导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3、延时判断。教师不急于判断。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去收集信息,虚心请教,走出课堂,向广阔的生活要答案。

二、勇于创新,对教材进行再创造

1、以教材为媒介,进行课内外的沟通。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教育时空发生了重大变革。书本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材料。教师应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自主性,而不是被动接受别人已经编定的课本。《桂林山水》一课,文中有一段这样精彩的描写: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小练笔,师:同学们,我们家乡的美与桂林的美各具风格与魅力,请同学们周末到田野中走一走,用心地体验一下它的美,然后选用本课的句式或词语,写一段话。2、以教材为媒介,进行课内外的延伸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语言教学的真谛就在于引导学生走近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使生活成为语文的内容。教师要有意识地利用现实生活中丰富的语文教育资源丰富教材,灵活使用教材,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路。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引导学生探讨:圆明园要不要重修?说出自己的理由。我国有的地方仿照“圆明园”修建了新的圆明园,你觉得这一举措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请正反方展开辩论赛。最终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老师并没有给出一个结论,而是请他们回家去采访自己的左邻右舍,亲朋好友,让他们去听听社会的意见,让学习不断向校外漫延,极大地发展了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的能力。这样不仅使得课堂丰富多彩而博大,而且更有利于学生愿学、会学、学好。

三、精心设计练习,深层次开发教材

要理解并创新使用语文教材 第5篇

一、全面理解

教科书是教学的基本内容, 只有全面理解, 吃透教材, 才能有的放矢。只是照本宣科的语文老师绝不是好老师, 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 所以要根据课程标准把握教材。首先, 在把握好教学要求的同时, 摸清学生学情至关重要。因为教材内容可以沿袭, 方法可以借鉴, 唯独学生是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的。所以课前针对班上学生实际制定教学方案是备课的一个重点。我们以年级学科组为单位实行超周备课。每周固定一个时间共同分析、研究教材, 制定方案, 这样集思广益, 既提高了备课效率, 效果也很明显, 教师在这样的备课活动中能力也会得到相应提升。

其次, 语文学科不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所以在备课过程中不必把教科书上所有内容都定为学生的学习目标, 而要经过筛选, 合理取舍, 深入开发课程资源。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 又减轻了学生负担。学科组的几位老师共同制定精美的学案, 每节课前印发给学生, 有了这样事先准备、安排, 每节课的目标内容、重点、难点一目了然, 学习的目的性增强了, 效果也好了。这样, 学案配有针对目标的课堂平行训练、提升练习, 在课堂上完成有利于知识的巩固。

再次, 把教材的语言文字还原为它们所反映的实际事物, 变抽象为形象, 变深奥为浅显, 变枯燥为生动, 使知识从书本上“走”出来, 变成活灵活现的东西, 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我和学生以《陌上桑》这篇文章为蓝本, 编排课本剧并进行拓展延伸, 自编、自导、自演自己身边的生活, 学生演得很投入, 真实再现了自己成长过程中对异性的好奇, 由此引出的喜悦、烦恼和自己处理事情的想法, 意外帮助我解决了棘手的学生所谓“早恋”问题, 感悟着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真切话语我激动不已, 收到了超越文本的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一直这样认为:无论生活中还是课堂上, 教师和学生实际是在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的。

二、灵活重组

教材文本因为受书面形式的限制, 总是简练的, 概括的, 它存在“空隙”和“短路”, “言虽尽, 意未了”。给学生留下自由想象和推理思维的空间, 这是进行个性教学的有利因素, 要鼓励学生进行扩展、推测、想象、填补、描述。对教材进行改编或改组, 例如“课文重组”, 我把反映同一个时期的文章从课本中抽取出来重新组合。对于鲁迅的文章学生们解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我把他的《风筝》、《故乡》以及反映20世纪30年代其他作家的作品《放下你的鞭子》、《雷雨》 (选段) 组合起来, 帮助学生在了解时代背景的基础上理解鲁迅为什么弃医从文, 并且解读鲁迅和把握其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此方法是体会文章主题的一条很好的辅助线, 学生们感悟都颇深。另外, 有些学生不理解古代劳动人民有什么样的疾苦。我就把相关的文章 (包括古诗) 打破单元甚至年级的界限重组到一块儿, 让他们研究。《三峡》、《蚕妇》、《观刈麦》、《卖炭翁》、《捕蛇者说》等, 学生自己就可以深切感触, 真正体会到“遍身罗绮者, 不是养蚕人”的悲哀和“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原因了, 另外, 甚至可以联想到“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的凄惨。这些方法使得学生改变了思维方式, 培养了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

三、创新超越

经常对教材内容、结构、文字及观点质疑且提出不同意见, 这既是培养学生个性的要求, 也是教材本身不断完善的要求。例如学习《荔枝图序》一课时, “壳如红缯”这句说的是荔枝的外壳像红色的丝织品, 学生就提出疑义:“丝织品应该是光滑的, 可是荔枝壳明明是有突起的, 这怎么解释呢, ”我因势利导, 让他们进行研究并且自己用比喻句来描述荔枝的外壳。这样的例子还很多, 像拼音错误、书写错误、作者简介等错误, 学生大多能准确地提出来, 由此看来超越是使用教材的归宿, 它意味着学生借助教材这块跳板, 上升到了更高的境界。

教材的创新使用 第6篇

我们在使用物理新教材的过程中, 如何依据物理学科的特点, 找出创新教育突破口,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点入手:

一、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

考察历史上成千上万成就卓著的人获得成功的奥秘, 发现他们在智商以外还有一个成功的支撑点———非智力因素, 即情感方面的态度。如天文学家哥白尼自己承认, 他对天文的苦思冥想产生于“不可思议的情感高潮和鼓舞”。我国著名作家巴金也说过, 他写作不是凭借才华, 而是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源自内心的热爱和追求, 是创新的灵魂。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对物理史的考察, 充分挖掘科学家崇尚科学的情感和价值观, 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品格修养, 追求科学的顽强毅力和献身科学的奉献精神, 发挥科学史可以给人以智慧的功能,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的。如在教学《物质的密度》一课时, 我给学生讲了瑞利的故事:19世纪末, 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发现, 由氨制得的氮气密度是1.2505kg/m3, 由空气制得的氮气密度是1.2572kg/m3, 前者比后者略小。化学家拉姆塞在听了瑞利的报告后提出“空气中可能还含有未知的、密度更大的成分”, 瑞利和拉姆塞一起反复实验, 终于在1894年由空气中制得的氮气里分离出另一种当时还不为人知的气体—氩气。瑞利并没有认为实验中的细微差异是误差造成的, 经过执著的研究, 最终发现了氩元素, 因而荣获190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学生们听了这个故事, 在作业本上都写下了自己的一些感想, 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理

创新活动需要创新动机来激发和维持。由于内在动机是个体评价工作与自己的兴趣匹配时形成的, 所以在创新过程中内在动机与兴趣直接相联系。物理知识源于生活、生产实际, 是人类在不断的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大量经验总结的基础上而形成的。兴趣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巨大动力, 它可以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充满自信, 主动探索, 勇于创新。只有学生对物理感兴趣, 才有可能学好它, 让物理和生活联系起来, 让学生觉得生活中处处有物理, 物理也处处与生活联系, 物理对生活、对社会有用, 才能更好地激发兴趣。也只有在课堂上只有紧密地联系生活, 才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不以学习为负担, 以学习为乐趣主动学好物理。在我们的生活中隐藏着很多有趣、神秘的物理现象。例如:将筷子的一部分插入水中, 水中的那一部分筷子看上去向上弯折, 在水中游泳时会感到自己轻了许多, 利用一根铁棒能撬动原本无法移动的水泥板, 电灯通电后会发光等等。小到走路、吃饭, 大到天体运行都蕴涵着有趣、神秘、多姿多彩的物理现象。教师可引导学生去生活中观察、寻找、发现与物理有关的现象, 这些丰富、有趣的物理现象将点燃学生心中的好奇, 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经过学生认真、仔细的观察生活, 增强他们对事物的感知能力, 培养他们对身边事物的观察能力。这些对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是有很大帮助的, 观察———好奇———兴趣———再观察, 以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相互促进。

三、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良好的教学氛围, 不仅能促进求知欲的滋长, 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而且还会刺激新思维的开拓。传统教育中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被动学习, 个性发展受到压抑, 无法让学生进行真正的主体学习, 更谈不上创造性。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坚持教学民主, 在课堂内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充满信任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 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学生学习的灵感大多是在积极发言、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的。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摆出一副“圣人”形象是非常有害的, 它将妨碍学生与教师间平等交流, 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我在教学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时, 提出一个问题:要想使湿的衣服尽快变干怎么办?学生个个情绪高涨, 七嘴八舌, 想出了许多的办法, 诸如用电熨斗烫、放在炉火旁边烘、用电风扇吹、把衣服挂起来等, 我引导学生面对许多方法, 总结归纳出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来, 尽管课堂看上去好象有点“乱”, 但这在我控制之中的“乱”, 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他们真正参加到了教学活动中。

四、创设主动参与的条件

创新总是和自主联系在一起的, 就像生命离不开水、阳光和空气一样, 学生学习不能没有时间和空间, 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课堂上教师要真正由权威的讲授者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尽量给同学们多一点思考的时间, 多一份活动的空间, 多一次表现自己的机会, 多一些尝试成功的喜悦, 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 从而激励他们不断探索、创新。演示实验是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措施, 它能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与原理, 但学生只能看, 不能得到实验的体验。由于教师的实验技能远高于学生, 加之课前的充分准备, 因此, 老师做的演示实验大多数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失败的可能性极少。虽然它有利于学生理解物理原理, 但无形之中让学生形成了“迷信权威”的思想, 不利于学生“独到见解”思维能力的形成。学生对问题的“独到见解”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 因此, 我们老师应该尽量地让学生做自己的演示实验。由于学生的实验技能参差不齐, 他们在实验中会出现各种现象, 甚至得到与规律不符合的结果, 使学生产生对教材的怀疑感, 促使他们进一步的思考、分析, 从而锻炼了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如, 在学习大气压强的时候, 老师演示水杯倒过来的实验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老师是很少失败的, 假如给学生做, 失败的可能性很大。因为, 这个看似简单的实验, 需要将水灌满, 被扣要用厚纸盖的严密, 否则是很难成功的。学生将此实验做失败了, 他们就会去分析、去思考, 从而得到锻炼思维的机会, 也许这就是失败是成功之母吧!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在与同学共同操作、互相讨论、交流中促进学习进步和智力发展, 培养了学生参与意识、创造意识, 产生创新思维。

五、完善教学的评价标准

没有评价就无法客观、公正的判断课标是否达成, 就不能有目的地改进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 科学的评价方法可以保护学生的创新激情。传统教学评价偏向以课本知识为唯一标准, 往往要求十分细碎, 偏重速度和熟练。课程改革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等多方面能力上, 而非知识技能。新课程的评价可采用多种方式, 如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学生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等。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生评价要鼓励拔尖, 鼓励专长, 鼓励创见。我在平时成绩的记载上作了大胆尝试, 加入了动手能力的分值, 学生们反应很踊跃, 利用课余时间自制了一些实验器材, 方便了课堂教学, 同时提高了他们的动手实践的能力。

教材的创新使用 第7篇

1 在进行备课时不应拘泥于课本

教师在进行备课时, 必须坚持“四备”即:备新课程标准, 备教材, 备学生, 备教法。在经过四备环节之后, 就可以结合每单元的话题内容, 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案, 设计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突破重点与难点, 如何更好地进行活动训练, 如何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巩固新知识。仅仅拘泥于课本, 不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 在进行教学中, 应该“跳出”课本, 在认真研究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基础上, 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 而不是将教材的所有知识点机械式地传递给学生。比如说, 在对语法的处理中, 部分语法知识势必会涉及新的语言项目, 而且新语言项目并不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此时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学会找重点, 重点培养学生的语法意识而不是死记硬背条条框框。《牛津中学英语》教材中, 很少涉及对话和文字的口语练习内容, 只是task版块、warming up版块、听力版块涉及到了一部分, 这对于学生听力培养以及口语能力的培养来说显然不够。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或课下时间多提供他们听、说、看的机会, 在试听环节中进行锻炼与模仿。口语会话课与听力强化训练就非常不错。老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与接受水平, 合理确定训练强度与难度, 相信学生的听力与口语能力会有大幅度提高。

2 在仔细研究英语教材基础上, 宏观把控单元教学体系

《牛津中学英语》教材的编写是按照“任务驱动型”的教学原则进行的, 以话题展开单元划分, 设计语言交流, 每一单元都有独立的话题。这样的教材编写对教师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传统的“单兵作战”的方式很难收获满意的教学效果。老师需要开阔视野, 提高自身知识储备, 进一步剖析教材, 从宏观上把握教材。与此同时, 结合学生现阶段的认知水平与知识学习规律, 因地制宜去创设教学情境, 从而更合理地分配教学课时, 制定合理的授课方式。比如说, 在进行Unit4 8Awild animals这一单元的教学时, 需要注意if+条件状语从句是本节课的重点。老师可以先让学生了解if+条件状语从句的特点:if引导clause+main clause, 例如:If I have time tomorrow, I will go swimming.然后指导学生找出文中的if状语从句, 了解了状语从句的特点, 学生很快就找到课文中的三个if引导的状语从句。对教材单元内容进行综合把握, 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单元知识的综合认知, 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3 结合实际情况, 对教材进行合理整合

初中英语教学的课时较少, 而《牛津中学英语》教材的信息量、知识量比较大, 因此, 老师必须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矛盾, 创造性地进行合理整合, 更好地为英语教学服务。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取舍与重组, 果断删减超出学生能力之外的知识点, 合理扩充学生急需的知识点, 创造性、灵活性地应用教材, 综合把控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编排顺序。

(1) 适当压缩

《牛津中学英语》教材中comic strip部分与welcome to the unit部分, 都是对本单元内容的概括, 旨在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综合考虑, 笔者认为可以将这两部分内容适当压缩。每单元花一个课时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对话练习, 会造成学习时间、学生精力的浪费。再比如说, 第一单元模块一中, 出现了how、why等引导的定语从句, 这是最后一单元的重点不是第一单元的重点, 因此, 可以直接将这一部分舍去。

另外, 老师还可以结合本学期的课时计划、学校硬件设施以及学生实际情况, 直接将超过学生能力部分的知识点删除。比如说, checkout部分、main task等部分。

(2) 合理扩充

通过对教材的研究, 笔者认为在vocabulary部分中涉及的词汇比较少, 大部分版面都被图片占据, 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词汇的适当扩充。比如说, 在学习“This is me!”单元时, 涉及到的词汇是“playing sports”一类的单词, 而且教材中的词汇量显然比较少, 只有volleyball、football、badminton、swimming四个词语。在教学过程中, 老师就可以适当扩充几个常用的运动类单词:tae kwon do、wushu、tug-of-war等等。

(3) 重新整合教材内容

《牛津中学英语》教材中, 用纯英文呈现语法。笔者认为这种方式对于初中阶段尤其是初一阶段的学生来说, 不容易接受与掌握。因此, 教师应该制定出适宜的教学方式。以英文教学为主, 辅以母语, 让语法的呈现学习更加简单。

另外, 在教材各个单元的授课顺序上, 也应该进行适当调整。如果每个单元的学习都是固定的授课顺序、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 势必会降低学生学习兴趣。比如说, 在Fun with English 9B study skills中, 教师可以向学生讲授略读与查阅读的两种阅读技巧。可以在reading学习之前, 让学生尝试使用这两种阅读技巧。利用略读的形式, 让学生们总结“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 同时, 利用查阅读技巧, 让学生们总结“Does Mars appear blue”、“How many moons does Mars have”。通过这种教学方法, 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而且可以把vocabulary与study skills学习有机结合在一起。

4 结语

综上所述, 本文针对《牛津中学英语》教材特点以及初中生认知水平与知识学习规律开始入手分析, 从三方面:在进行备课时不应拘泥于课本;在仔细研究英语教材基础上, 宏观把控单元教学体系, 结合实际情况, 对教材进行合理整合, 详细论述了如何更好地使用牛津英语教学, 促进学生综合英语素养的提高。

摘要:《牛津中学英语》教材将教学重点放到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以及英语语言能力的运用上面。要想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有效性, 教师必须创造性、整合性地运用应用教材, 寻求最有效的教学方式, 来全面提高教学效率,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与语言运用能力。接下来, 本文将结合笔者多年来教学《牛津中学英语》的经验, 详细论述如何更好地使用牛津英语教学, 促进学生综合英语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牛津中学英语,教材使用,创造性

参考文献

[1]陈明香, 张文瀚.浅谈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交际能力的培养[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2011 (12) .

[2]程建平.中学英语语法教学地位的变迁及思考[J].基础英语教育, 2011 (3) .

[3]马晓华.论初中英语教学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J].池州学院学报, 2010 (9) .

[4]罗丹.关于加强和改进英语语法教学的思考[J].凯里学院学报, 2012 (1) .

[5]孙国海, 周涛.新课程背景下英语教学的再思考[J].中学外语教与学, 2012 (3) .

教材的创新使用 第8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写作,话题,创新

英语的写作之所以很难,主要在于学生没有大量的语言储备,对于作文的话题不能做到言之有物;学生没能掌握英语作文常见的写作模式,作文写作不规范;另外,学生对于英语的句子未能形成正确的结构认识,受汉语语法的影响太大。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平时授课时给予学生指导和训练。我们都知道,教材选的是最优秀文章,文章中的词汇、短语、句型、语法结构、语言素材等等,都是教师指导学生写作的最佳范本。因此在备课时,我充分挖掘教材,把教材中的核心提炼并联系生活,让学生不断积累、反复训练,最终达到准确应用的层次。

笔者在讲完英语必修2 Unit 3Computers Reading后,我在班级进行了Discussion。通过这个环节我想让学生在德育上有所收获,因为网络已经成为生活中的必需品,可是“网瘾现象”却在冲击着学生的正常生活。通过本环节的讨论,让学生对网络建立正确的认识,同时也为本单元的写作积累素材。具体操作如下:

Ask them to have a discussion.Let them discuss with theirpartners,and then list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Internet.The answers of the students’ are as follows:

Advantages:1.make friends;2.relax ourselves;3.do someshopping;4.study;5.business or trade…

Disadvantages:1.get addicted to it;2.waste time;3.be badfor our health;4.viruse;5.lose learning interest…

接下来,指导学生对同一话题的不同态度用英语进行表述,并总结常见的表达句式。这类写作的常见格式:首先说明主题,(如:“主题”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recently).其次,陈述不同的观点,(如:There are two sidesof opinions about it).再次,陈述其中一方的观点,(如:Somepeople say“观点1”is their favorite.)最后,列举理由,(如:They hold their view for the reason of“理由1”.What’smore,“理由2”.Moreover,“理由3”.)

接下来要写出另一方的观点及理由。为避免与上文表述重复,可采用下列方式:While others think that“观点2”isa better choice in the following three reasons.Firstly,陈述理由1.Secondly (Besides),陈述理由2.Thirdly(Finally),陈述理由3.

文章的最后部分可就自己的观点进行表述:From mypoint of view,(I think,In my opinion,personally)“自己的观点部分”。

这样一来,学生对这类题材的作文就基本知晓如何写作了,教师可以再提供一些用于衔接的句式来丰富学生们的表达,如:第一类:Maybe the reasons can be listed as follows.The first one is…;The third one is….第二类:To sum up,themain cause of“现象”is due to“原因”。For one thing…;Onone hand….第三类:First of all…In addition…第四类:First ofall…;in the second place….(当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自行创作出用于衔接的句式。)

学习完这一环节,这堂讨论兼写作指导课已接近尾声,其主体内容来源于本单元课文,而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则来源于教师的创新。笔者当堂布置一篇题为“Whether shouldpeople surf the Internet?”的写作任务时,全体学生已经开始跃跃欲试了。

批阅布置的写作,对作文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给予及时的指正。同时,为了进一步强化这类作文的写作模式,我在讲授完必修2 Unit 4 Wildlife Protection之后,组织学生对如何保护动物进行了探讨,进而对“把动物们放入动物园的做法是对是错”这一话题引进讨论之中,教师板书学生们不同的意见。最后布置一篇题为“Whether should the animals be kept inzoos?”的写作任务让学生们训练。经过两次写作,班级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写出优质作文了,那些英语成绩不好的学生们也能把这类作文写成型。自此之后,只写一两句话甚至一字不写的作文在班级彻底绝迹。

美术教材循环使用的思考 第9篇

美术教材循环使用现状问题思考从2008年开始,按照相关规定,我区开始实行教材循环使用制,纳入循环使用的教材包括:小学《美术》《音乐》《科学》《信息技术》。从执行至今,算起来也6年有余了,对于循环教材的使用,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作为一名农村最基层的美术教师,亲身经历了教材循环使用的方方面面,个中滋味,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一、我镇循环教材使用的现状

我校为农村中心小学,学制五年。全校共19个教学班,平均每个年级平行班4个,专职美术教师2人,每人每周19节课,无专用美术教室。新华书店每学期开始按照年级学生数的1/3配发教材,也就是4个平行班只配备1.5个班的教材。关于教材的循环使用,学校也没有出台相关使用保管办法,只是有美术教师单方执行。美术教材的使用采取课前发、下课收的方式,每个课本编上号,四个班轮流使用,学期结束后统一收回,存放于学校专门用来发放教材的屋里,期间的防潮、消毒、整理更无从谈起,也就是这些书都被打入“冷宫”,自生自灭,等候“善后处理”,反正还有下学年1/3的新书配发再用。

这样的现状,在我们学校已算是不错的了。另外,我校所辖的6处村级定点小学,由于无专兼职美术教师,美术课干脆就不上,自然也就无从谈及教材的循环使用问题了。在这些学校循环使用的教材根本就不发,从书店配发过来直接扔在仓库里,从未与学生见过面。学生一年到头根本就看不到美术课本,境遇可叹!学生课余自由翻阅美术书依葫芦画瓢的一点美术爱好业已成为奢望,一些原本喜欢画画的孩子,也渐渐地不喜欢画画了,因为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的课本,也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比起这些,我们中心校的孩子幸福呐!

二、美术教材循环使用中暴露的现实问题分析

1.美术循环教材无法适应教材的频繁更新

教材内容的学习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如语文课本中加入北京奥运会、神七飞天、汶川地震等内容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随着时代的发展,教材的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会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知识点的不断更新、或是版本的更换以及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随时吐故纳新,不断充实和完善。如此一来,美术教材的循环使用就无法适应这种频繁的更新。

2.美术教材循环使用切断了学生与教材的联系

学校教学的三要素是由教师、教材、学生组成的,教材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起着桥梁纽带的作用。而如今教材的循环使用断然切断了学生与教材的联系,这种纽带桥梁没有了。美术素养的形成仅靠教师区区40分钟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美术教育是一个审美过程,学生必须面对美术作品反复体会、尽情欣赏才能完成,精彩范例、优秀作品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时下一些美术教材中的内容有着很强的活动性、操作性、延展性,而课下学生手头没有了美术课本,美术课本失去了应该发挥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就成为一句空谈。

3.美术教材的循环使用助长“学科歧视观”

长期以来,被列入教材循环使用的这些学科在人们心中始终是“小三门”,“副科”的观念在大众心中甚至是从教工作者心中根深蒂固,“副科”的角色让担任这些课的老师心生尴尬。在这种背景下这些学科教材的循环使用进一步削弱了学科地位,更加直观地加深了人们“这些学科不重要”的错觉。笔者就曾经遇到过类似的尴尬:与学生家长交流,当家长得知笔者从教的学科是美术时,就直言不讳地说“美术不就是画画吗?是副科,我要找语文、数学老师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其漠视状根本就无视笔者的存在。还有的家长平时整理学生的书包时,没有看到循环使用的学科教材,就误以为这些学科不重要或者学校根本就不开设这些课,以致任这些课的教师要求家长配合一些工作造成很大的被动。更有甚者,有的学校明明有专职美术教师,但学校领导偏偏让其教语文、数学,以填补语文数学师资的亏空,这样不但加剧了人们心中的“学科歧视观”,而且还造成了专职美术教师人才的浪费。

4.循环教材的保管消毒、防污防损措施不力

现行循环使用的教材大多在装订上采用“骑缝装订”的方式,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难免出现脱页、掉皮等现象,有的班的课本用不到学期的一半,破损率就已经有50%了,一个学期下来,教材的破损率高达85%以上。加之在收发过程中的循环传递,学生的个体素质差异、卫生习惯等原因,课本上也会出现无损、乱涂乱画甚至涂写不文明词眼的现象。再有学期末收回的教材由于缺乏必要的保管消毒、防污防损等措施,俨然成了“一纸垃圾”,这样不仅给教师上课、学生学习带来很大的不便,而且还存在着极大的卫生隐患。有的家长说:“我情愿多拿些钱,也不愿让孩子用别人用过的书。”还有些家长担心:书在使用过程中可能携带病毒,威胁孩子健康。

5.教材的循环使用增大了教师的工作量

以我校来说,在实际操作中,两位专职美术教师上课前将教材发给学生,下课后再将书收回。教材由教师统一保管,这样一来无形中给教师增加了负担,因为每天连堂一贯上三节课,往往是在一班上完课就匆匆将书收回,再赶场似地再转战到二班,发、收,如此再连趟转战到三班,其间学生临摹课本中的作业还没完成,也无暇顾及,没办法,还有下一个班的课在等着呢。另外,两位美术教师还担任着学校宣传栏的设计与布置工作,临时性的工作也不少,这样往往是刚忙完临时性的工作,就匆匆赶到教室上课,再加上发收课本会占用一定的时间,使本来就紧张的课堂时间再度“缩水”,影响了教学的正常进行,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

三、美术教材循环使用的再思考

诚然,在看到这些问题的同时,我们也不排除教材循环使用的积极作用。但冷静之余,这些好处能经得住现实的考量吗?

是的,教材循环使用可以减少耗材,改善生态环境,可是反思近年来一直推行的“限塑”“限用一次性餐具”,其效果又如何呢?还有,一方面,是鼓吹循环教材的好处;另一方面,出版社非法牟利,地方教材、教辅材料大行其道,所浪费的耗材也不见得比印刷正规教材用的少,这难道不是荒谬吗?不是说“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吗”?笔者认为,为了基础教育的推行,为了学生的艺术素养,加大教育事业的投入,教材的出版印刷的耗资为必须也是应当的,又何谈浪费呢?

谈体育教材的高效使用 第10篇

一是“简化规则”,即在旧教材内容上,渗透一些与教材项目有关且能进行游戏或比赛的内容。二是要“突破约束”,即突破竞技运动项目结构的约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地改编旧教材,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如:运球接力,可以改编成背靠背夹球的“双龙戏珠”;仰卧传球,可以让学生们依次躺在垫上通过传球来传递友谊;接力跑中,可选用学生喜爱的五颜六色的羊角球、七彩的汽车轮胎作为器械;利用色彩鲜艳的纸张,让学生捏成纸球做抛、接、投的练习等。三是要“创新方法”,即在教学方法上突破传统的技能传授模式。

二、关注新学情

时尚体育的流行性、趣味性等功能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都具有无可质疑的作用。例如: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救援及时,但仍有很多人的生命永远留在了废墟下;悲痛之余,人们发现幸存者并不一定是体能最强的人,而是心理素质好的人。因此,可以将一些心理拓展项目,如“信任背摔”“力顶千斤”“心心相印”“孤镇求生”等,通过悉心揣摩、精心设计、有效重组和完善整合,作为一项新的教材内容引入课堂。

三、提高实效性

上一篇:航海类学生下一篇:口腔实习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