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法的研究方法

2024-07-21

国际金融法的研究方法(精选12篇)

国际金融法的研究方法 第1篇

关键词:高职,国际金融,教学方法,改革创新

“国际金融”是高职国际金融、投资与理财、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理论性强、抽象难懂,学生们往往缺乏信心和兴趣,加上高职院校的学生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学生整体素质相对较低。因此,当务之急是应该探索一套适合高职学生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既能把理论讲透彻,又能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

1 高职“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

1.1 综合性强

高职“国际金融”课程的开设,必须以“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和“国际贸易概论”等课程的完成为基础,同时,又是“国际结算”“国际经济学”等后续课程学习的前提。这种承上启下的课程地位决定了该门课程的综合性突出。学好该门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经济学基本知识,特别是宏观经济学中有关国民收入的核算等知识。同时,还需要学生学好高数,否则对国际收支理论、汇率理论中的内容将很难理解。

1.2 实践性强

高职“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从宏、微观层面更透彻地认识经济生活、理解国家经济政策和金融体制改革,真正学以致用。如针对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汇率变动的浮动和频率加大,如何强化外汇风险管理,实现储备资产的保值增值;针对人民币的不断升值而中国经常项目顺差并没有缩小这一事实,如何调节国际收支,实现人民币汇率的稳定等问题,都是国际金融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1.3 时代性强

当前,国际金融领域的新现象、新问题、新事件层出不穷。日新月异的国际金融实践推动着国际金融理论不断深化和发展。近十年来,国际金融理论发展迅猛,尤其是在汇率决定理论、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理论和国际金融市场理论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因此,“国际金融”课程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2 高职“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的指导理念

2.1 紧密结合国际金融时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国际金融”主要阐述有关国际收支、货币兑换、借贷关系、收付方式、结算制度、金融市场、货币体系、金融机构等问题。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在教学进程中以微观部分为教学重点,突出新颖的特点,也就是在阐述基本理论中选择最新的案例和数据来说明加深理解。密切结合国际金融事件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牢固地掌握汇率的决定因素等金融学的基本原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结合时事和热点问题来授课,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

2.2 紧贴市场动态,加强学生对市场资料收集能力和洞察能力的培养

“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的重点究竟是什么?肯定要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相吻合,即要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国际金融市场作为课程重点,金融市场涉及货币市场、外汇市场、资本市场和黄金市场。学生在系统的学完基本知识之后,如何运用基本理论知识来分析具体市场行为是关键。为了让学生能较全面地洞察市场,就应该加强学生对金融市场洞察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在期初就要求学生在本学期准确记录美元、欧元、日元汇率走势图以及上证指数、深圳指数、道·琼斯指数和纳斯达克指数的走势图。并通过平时日积月累的市场资料收集和观察,提高自己对国际金融事件敏感性和分析能力。

2.3 建立模拟市场进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模拟教学就是通过对各种真实金融交易环境的模拟,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目前,各大财经类网站都可以进行免费模拟交易,学生只需注册一个账户后,就能够运用真实的市场交易环境和行情,来模拟体验各种金融交易。如在讲授外汇交易这部分内容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像中国工商银行模拟外汇交易平台等来进行模拟实践教学。这些外汇模拟交易平台提供的货币对于市场行情,与真实市场同步,还有各种各样的外汇新闻、汇评、专业讲座等。

3 高职“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具体途径

3.1 理论教学

(1)启发式教学。教师在授课前,除了根据教材进行授课准备之外,应根据当下经济环境中的热点问题和热点现象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并在课程准备的过程中,设计一些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模块,启发学生课后自主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分析金融市场动态,总结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互动式教学。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可将一些与课程相关的热点问题引入课堂,组织学生进行分析并讨论,改变传统的理论灌输模式。学生通过在课堂中的讨论、辩论等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帮助进行分析和梳理,从而得出正确结论。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印象,从而达到更好的吸收效果。

(3)案例式教学。“国际金融”课程中有大量复杂、枯燥、难懂的专业术语,对学生而言较无吸引力。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则应进行创新和突破,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引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最前沿且有代表性的案例,这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加深学生对知识点地辨别、理解和掌握。

3.2 实践教学

(1)实训室模拟教学。由于“国际金融”是一门对实践性要求很高的课程,因此,实践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充分利用实训室资源,借助金融教学软件模拟真实的金融交易环境,通过模拟交易系统使学生能将掌握的金融操作和市场运作等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在模拟系统中进行模拟交易等,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熟悉交易流程,在模拟实践中训练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和工作能力。

(2)校外实训基地教学。除了模拟实践教学,到社会单位中参加社会实践也是训练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任课教师可积极地联系一些与金融专业相关的单位,如证券公司、银行、期货交易所等,带领学生到以上单位进行认识实践,了解实际工作的具体业务流程、操作过程、基本技能和操作方法等,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的实际需求及工作单位的实际业务操作模式等。

(3)用人单位专家讲授。“国际金融”课程对实践性的高要求同时需要配备一支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这就要求各高职院校不断地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尽可能建立一支理论和实践经验都很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在自身师资队伍的建设过程中,可聘请银行、期货、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里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或从业人员参与到教学中,通过讲座、实践环节指导等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实际业务操作经验,同时自有教师也可以借此汲取实际的工作经验,以便于在教学中更好地指导学生。

参考文献

[1]韩文琰.高职《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9).

《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析 第2篇

<国际金融>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理论性、实践性和时代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在其教学过程中必须改革教学方法、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及形式,才能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因此其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也应从这两方面入手.

作 者:韩莉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北京,100083 刊 名:当代经济 英文刊名:CONTEMPORARY ECONOMICS 年,卷(期):2009 “”(7) 分类号:G64 关键词:国际金融   课程   教学方法   改革  

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性研究 第3篇

摘 要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危机越来越成为引发经济危机的核心导火线。又隨着金融业的日趋多样化和多层次化,所以通常金融危机引发的虚拟经济危机最终会演变成其他各领域的实体经济危机。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美国的经济特征是以债务经济为主,因此引发经济危机的原因也由原先的“过剩经济”转为现在的“债务经济”。经济危机爆发后在国际上的传染通道主要有:资产通道、银行通道和货币通道。

关键词 次货危机 过剩经济 债务经济

本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从“过剩经济”到“债务经济”,经济危机原因的变化;第二部分是金融危机的传播通道;第三部分是美国次贷危机是如何传染的;第四部分是如何应对金融危机。

一、从“过剩经济”到“债务经济”,经济危机原因的变化

美国人们的消费通常受其消费习惯和预期收入的影响,保持长期以来的借债消费习惯,其中家庭消费和住房消费尤其活跃,曾一度促进了美国经济的繁荣。我们说如果在考虑预期收入即自己有能力偿还的情况下,提前消费是可以促进当期经济发展的。但是美国人却恰恰忽略了这一点,他们没有考虑到自己的预期收入而加紧当期消费,只会是不顾后果的消费,杀鸡取卵的消费,是不利于经济持续发展的消费。要消费但又没有本钱,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只有借钱,拿未来的钱来提前消费了,但前提是未来的钱能够如期拿到,但未来又有着其不可确定的因素,如果某一环节出错而不能偿还贷款,那么就有可能使经济遭受到一连串的损失,最终引发经济危机。而消费的习惯是长年形成不容易改变的,所以八十年代以后在美国政府带头下,年年大力发行债券,政府财政赤字严重,企业的债务也不断的增加。消费者由于几十年来举债的消费习惯,也已经慢慢地并开心地毫不担心地享受着这种发未来钱的生活方式。他们几乎没有存款,对未来收益的预期也很乐观,因此,使美国一度在经济上出现了虚假的繁荣,股市和楼市的泡沫也越吹越大。当泡沫有一天被某一环节捅破时,下一轮的经济危机也随之不远了,最终酿成了08年的次货金融危机。

二、金融危机的传播通道

(一)资产市场通道

资产有虚拟资产和实体资产之分,由于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通常出现的金融危机是由虚拟资产(股票、债券等)危机开始的,但最终会蔓延到实体资产危机,进而形成全球经济危机。以美国的次货金融危机为例,次货即次货级抵押贷款,指银行或贷款机构提供给那些信用等级或收入较底,无法达到普通信贷标准的客户的一种贷款。在美国,个人贷款者是向抵押贷款公司而不是直接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然后抵押贷款公司将向个人提供的抵押贷款作为其资产打包成股票和债券出售给商业银行或者投资银行,而对该个人抵押物信用等级测评的评级公司却由于个人利益并没有公正客观的测评该抵押物,以致使得一些抵押物被高估、错估或者连续抵押。而这些商业银行或者投资银行又将它们从抵押公司购买的股票或债券作为自己的资产打包成自己的股票和债券出售给投资者。这一层又一层的打包,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给资本市场带来了一时虚假的繁荣。

(二)银行通道

经济越发达,国与国之间的金融合作领域就越宽,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银行去外国投资办子银行或者分银行,例如我国的渣打银行和花期银行等。一方面当该国发生金融危机时,本国银行会出现呆帐、坏帐甚至倒闭,那么该银行在外国的子银行或分银行必然受到牵连,其资产减少,那么该外国的银行为了获得更多的资产必然会提高该银行的利率,而利率的提高又势必会影响该国的企业投资,使在外国银行贷款的本国企业减少投资,减少利润,即而引起该国部分结构性经济危机;另一方面外国银行和本国银行之间的合作也是宽领域、多层次的,一旦该国发生金融危机,银行资金外逃,该国的银行将会面临资不抵债、亏损甚至倒闭的危险,因此与其有合作的银行一定会通过货币途径受到牵连和损失,即而影响该国的经济。例如德国的德意志银行和萨克森银行濒临倒闭,法国巴黎银行管理的几只基金已经清盘,英国北岩银行也出现了挤兑。紧接着这些在美国以外地方出现的问题,又将其影响反馈回到美国,引发美元的疲软,股市的动荡以及一系列新的金融问题,比如美国负有盛名的投资银行贝尔斯所面临的困境。这个残酷的反馈循环系统—在美国产生的问题从美国流到其他国家,从其他国家再流到另一个与之有关系的国家,最后又流到美国,所到之国经济都会受到影响甚至会发生同样的金融危机。

(三)货币通道

现在的金融危机主要是由于债务的无限扩大导致无偿还能力而造成的。一方面当该国为了缓解金融危机而向国际社会大量发行与其国生产力没有紧密的债券或者就干脆以发行货币来解决金融危机时,在国际社会上筹集的该国货币势必会引起本国货币的增加,从而导致本国货币的贬值。以美元为例,美国大量发行债券,导致本国美元数增加,美元贬值。另一方面美元的贬值会导致外国货币的升值,这样就会影响该外国的出口,使外国出口减少、国内出口企业利润下降、工人工资减少、失业率增加,从而把经济危机传播到该国家。

三、美国次货金融危机是如何传染的

美国次货主要是面对那些信誉程度和收入低的人群,向其提供房屋抵押贷款。所以,可以说美国次货金融危机的源头是房地产危机,先是由房地产此实体经济影响资本市场的虚拟经济,再由资本市场的虚拟经济影响全球各领域的实体经济。美国当局为了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出台各种政策鼓励借债买房,使得一度出现了房地产虚假繁荣,泡沫形成。当抵押贷款人不能及时偿还每期负债时,银行收不回贷款,于是对房地产开发商的下次贷款会减少或者不贷。房地产商没有了贷款,势必会减少房屋的供给,另外一方面抵押贷款人面对银行的催款,势必会减少其他方面的开支和消费。如果该消费品正是别国的出口品,那么势必会引起该国出口品对美国出口的减少,进而引起该国经济的萎缩。因此房地产的低迷会引起国际上其他实体经济需求的减少,给别国经济带来同样的经济危机。美国为了刺激经济不断地降低利率,为了偿还国际债务大量的印发美元,致使美元贬值。这样更直接引起外国货币的相对升值,最终影响到别国的贸易经济,给别国经济带来萧条和危机。

四、如何应对金融危机

(一)预防金融危机

产生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无非就是两种,即过剩经济和债务经济。相比过剩经济,债务经济引起的经济危机更可怕。只要消费和投资增加,那么国民收入就会增加,个人收入也会增加,进而消费和投资也会增加,最终促进经济的增长,经济危机自然就不会出现了。而对于债务经济,如果只一味的强调提前消费,追求暂时的享受而不与相应的生产力联系起来的话,那么最终只会形成泡沫经济和虚假繁荣,进而演变成经济危机。但是,我们知道,如果借债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并伴随着一定生产能力提高的话,那么债务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真正意义上的提高。因此,如果我们把一种货币固定在一种生产能力上的话,那么该国货币的增加并不是债务的增加而是一种生产能力上的提高。

(二)如何更好地应对金融危机

经济危机来了,我们不用一味地惊慌和措手不及,危机来了就来了,既然无法避免,那就只有积极面对了。因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地不断深入,一国有难,别的国家很难独善其身。所以,在心理上面对金融危机不要恐慌,要沉着应对。经济危机无非就是经济萧条、衰退、出口减少、企业或工厂利润下降甚至倒闭和失业率增加等。对于一些长期依赖出口的国家,此时乘着危机时刻,可以扩大内需,依赖自己总好过依赖别人;国家财政当局可以积极的运用财政政策,投资公共事业,拉动本国经济的增长。另外,减持危机国债券和储备外汇,以免由于该危机国的货币贬值引起本国外汇资产缩水,同时可以利用出售外汇的收入来扶持本国企业。此外,要完善本国金融体系,建立合理安全的金融监管制度,使金融机构能有一个自由灵活的收缩机制,以至于在出现危机不易被传染,使金融危机过后的经济反而有个突破性的进展。

参考文献:

[1] 陈英.从"过剩经济"到"债务经济".当代经济研究.2010(1).

国际金融法的研究方法 第4篇

1. 教师教学手段落后,“灌输式”仍是教学的主要形式,把记忆当作接受知识的唯一途径。目前,国际金融学教学仍然是教师主讲为主,教师依据国际金融学的教学安排和要求自行讲授每节课内容,在讲授中,很少与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性,在课堂上很少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这种传统的讲授方式,使学生经常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应用能力欠缺,教学效果不佳。

2. 学生在学习国际金融学过程中,教学资料较少,缺乏案例型和便于自学的学习资料,导致学生在预习和复习课程的过程中,难于理解课本上的知识。

3. 在国际金融学实践教学和实验教学中,学生只是单纯上机进行模拟炒汇,在实践环节中缺乏对各种外汇交易案例分析和讨论。

学生虽然对实践和实验环节很有兴趣,但学的内容却很少,只是单纯学会了炒汇的基本操作,可外汇交易的水平和灵活利用各种传统和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国际贸易、投资、风险规避水平仍较差。

4. 双语教学仍处于教师主讲,而且以“翻译课”为主。在国际金融学双语教学中,很多学生感觉课堂上比较吃力,感觉教材的英文程度较难,感觉现有的补充资料理解也很困难。在上课中,把主要精力都放在英语学习和翻译中,而无法把精力放在国际金融学课程的消化和理解上,导致双语教学效果并不好,学生学习兴趣不大。

通过以上的分析,研究表明,现在采取的一般的教学方式不适合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影响到上课学习的效果,因此有必要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本文提出了“引导式”教学方法,期望通过国际金融学课程“引导式”教学方法的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国际金融学的知识。这种“引导式”教学方法在国际著名大学的经济相关课程授课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应用前景广阔[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引导式”教学是美国专家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经过不断的改革和优化,现在提出来的“引导式”教学的基本原理是: 教师改变以往传统课堂上,以教师为主讲的授课方式,而是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教师首先按照教学要求整理好预习的资料,并通过网络或其他媒介发给学生,事先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所了解,然后在上课的时候,教师主要通过各种引导方式,如问题引导、案例引导、热点新闻引导等方式,提出一些问题,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多思考,多发言,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2]。美国著名学者Asli Demirguc - Kunt在1998年提出,“引导式”教学方式优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引导式”教学方法通过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热情,使学生能真正掌握课程的知识。

我国“引导式”教学方法开展得比较晚,但是有些专家也开始进行了研究,朱尔茜( 2013) 提出教师们在金融学教学中,通过引导各种金融的最新案例,让学生课堂上进行大量讨论和发言,调动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新鲜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新知识,提高学生的创造性[3]。周剑雄等人( 2012) 提出教师在讲授课程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情境来设计引导式问题,特别设计一些与课程相关的热点问题和新闻问题,使学生能认真思考,努力寻找答案,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4]。李寒梅( 2013) 提出在大学教育中,根据课程设计多种生动有趣的案例,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帮助[5]。

三、国际金融学“引导式”教学方法的研究目标及内容

1. 研究目标:

( 1) 提高学生国际金融学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素质,通过理论教学的“引导式”教学,使学生比以往更能熟练掌握国际金融学理论体系和相关原理[6]。

( 2) 提高学生国际金融的实践素质,通过实践教学和实验的“引导式”教学,使学生炒汇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能灵活使用各种金融工具和衍生工具进行投资,规避风险。

( 3) 灵活采取各种引导式教学方法,使学生高效地学习国际金融相关知识,增加课堂的活跃度,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7]。

( 4) 通过双语教学引导式设计,加强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增加英文精读、课堂英文互动,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锻炼英文听、说、读、写的能力[8]。

( 5) 改革考核方法,使学生不再以一张卷子来论分数,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能力[9]。

2. 国际金融学课程“引导式”教学方法的主要内容:

( 1) 教师在课堂上设计不同的引导方法进行教学:

一是“问题引导式”和“案例引导式”教学方法。所谓“问题引导式”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提出问题来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的一种教学模式。“案例引导式”是教师提出案例来引导学生思考的模式。其具体步骤是: 第一,教师课前认真备课,结合内容设置要思考的问题和案例; 第二,教师课堂讲课,提出问题和案例,请学生思考和讨论; 第三,请学生发言和修正; 第四,教师进行进一步的总结和提高。

二是“兴趣引导式”教学方法。对学生广泛关心和感兴趣的内容,比如“外汇市场”、“外汇风险”等,可以由学生自己查找案例和资料,并自己对找到的案例进行分析,写出分析报告。国际金融学“兴趣引导式”教学根据课程的不同章节,设计有趣的题目,比如国际金融市场章节可以设计国际股票市场是怎么发展的,有哪几个重要市场;在学习“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金融危机”时,可以设计让学生自己阐述欧债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机理等等。学生还可以分组对各种有意思的题目进行分工和讨论,每组有一个组长,负责组织和安排工作,最后要每组派代表利用幻灯片和各种素材进行讲解。有的时候,对于比较简单的章节,还可以安排学生自学为主,自己准备课程,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成就感。

三是“热点新闻引导式”教学方法。国际金融学作为与国际经济形势和实践关系非常密切的一门课程,许多热点的国际金融新闻都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教师要密切跟踪国际金融新闻和信息,并把这些国际金融新闻融入到各个章节的引导教学中。比如,在讲述“国际收支”时,教师选择一些重要贸易伙伴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的新闻,让学生们了解国际收支情况; 在讲述“外汇与汇率”时,教师可以选择有关影响汇率因素的不同新闻,让学生们判断汇率的变化走势; 在讲述“国际金融市场”时,教师选择国际金融市场的新闻,比如国际主要股票市场的信息变化、欧洲债券市场的每周情况、国际金融期货市场的新闻等,让学生们结合这些新闻,对国际金融市场变化进行判断,使他们更加了解国际金融市场; 在讲授“国际资本流动”的时候,结合欧债危机和其他国家货币危机的新闻,让学生讨论和评价各国政府处理货币危机的方法。总之,每天,通过各种媒体发布的国际金融新闻数不胜数,所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需要经常关注国际金融新闻,并结合课堂的各个章节,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评价和预测。

四是“视频引导式”教学方法。教师还可以准备一些视频录像,有关于国际金融方面的视频非常多,既有生动有趣的纪录片,比如“货币”、“华尔街”,还有各种各样的访谈节目,比如“一周财经新趋势”、“财经正前方”等,在国际金融课堂上,应适当按照章节安排选择一些视频给学生们播放,比如在讲授外汇和汇率制度的产生、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货币体系等章节,选择给学生课上播放一些时间短的视频,课下以作业方式让学生自己看一些时间长的视频,课堂上让学生们进行交流、讨论或谈感想,有利于学生学习到更多的国际金融学的实践知识。学生通过观看生动有趣的录像,对国际金融基本知识都能全面了解,枯燥的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浮动汇率制等知识,通过视频引导就能全面了解和掌握。

( 2) 教师要准备好引导式教学的资料。在上课之前,教师要深刻理解教学大纲的精神,认真钻研教材,然后对教材内容进行“剖析”,明确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哪些地方可以设疑,哪些内容枯燥乏味,在此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独特的自我设计,设计出相应的教学资料、讲义和习题,更重要的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有意义的主题或带有争论性的问题和案例( 以视频形式) ,并全部上传到网上,要求学生预习,并对主题、问题和案例进行思考。

( 3) 在实践课和实验课中,教师也应采取“引导式”教学方法。在实践课和实验课之前,教师也应把相关课程资料、问题、实验设计资料和案例传到网上,在学生充分做好预习基础上,按照教师设计的实验内容进行基本的外汇、期权和期货操作,重要的是还要按照教师提出的问题和案例设计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比如,设计出案例中涉及的外汇投资、风险规避等方面的解决方案。

( 4) 双语教学的“引导式”教学方法设计。双语教学比较有难点,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有些困难,但是必须改革以往灌输式,以翻译为主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一,应重新选择或编写一本国际金融学英文教材。现在选择的是英文原版教材,难度较深,重新选择一本相对简单的教材,或者在原版教材基础上编写一本教材,在系统介绍国际金融学本身的同时,英文相对简单易懂,生动有趣,对学生非常重要; 第二,教师必须准备大量的相关英文、中文资料,并且英文资料要简单易懂; 第三,教师要设计好问题和案例,让学生认真预习; 第四,在课堂上,要与学生多交流,多互动,真正展开讨论,而不是单纯地翻译。

( 5) 按“引导式”教学特点,设计考核方法。“引导式”教学有别于传统教学方式,考核方式上也需要重新设计,具体考核成绩分为平时成绩分数、笔试成绩、实践教学的成绩。第一,平时成绩。平时成绩要占到总成绩的30% - 50% ,这是由引导式教学的特点决定的,平时成绩包括课堂上回答问题情况、分组讨论情况、案例分析情况等,教师要严格记录每一个学生平时成绩,做到有据可查。第二,笔试成绩。这部分成绩主要是通过试卷试题的完成情况来给分,但考试的内容也侧重于国际金融学基本素质和实践能力,侧重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第三,实践能力的考核。这部分主要通过国际金融学的实验考核来完成,通过在实验课中,学生国际金融学的实验表现、模拟外汇交易操作的分析能力、盈亏情况、学生对外汇风险规避方法的运用情况来给成绩。

四、国际金融学“引导式”教学方法的实施方案

1. 设计国际金融教学中文和双语教学的“引导式”教学方法,根据各个不同章节和内容设计问题引导式、案例引导式和兴趣引导式等教学方法。

2. 对国际金融学的理论教学进行“引导式”教学方法改革,突出国际金融理论的重点和难点,并要配上简单易懂的案例,并且不断补充相关的最新国际金融理论,编写教学资料和习题库; 与此同时,在国际金融学双语教学中,选择或编写一本更好的英文教材,并编写相关教学资料和习题库。

3. 设计国际金融实践和实验环节的“引导式”教学方法,并设计实验内容、实验问题、案例,并且在实践和实验环节中实施“引导式”教学方法,编写实验教材,制作实验模拟软件。

4. 根据“引导式 ”教学的特点,改革考核方式,详细设计。

5. 在上课的实践过程中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相关资料进行修改和纠正改革思路。

五、结论

“引导式”教学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值得研究和应用。通过将“引导式”教学方法在国际金融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教师们通过设计各种不同的“引导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国际金融学的课程学习中,可以通过分析问题和案例来学会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分析问题和解决金融、贸易、经济问题的素质。“引导式”教学方法对于加强学生课堂的主动性、趣味性,加强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以及实践能力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白华,兰玉.试论金融危机背景下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54-57.

[2]林光彬.论以学为中心的大学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3(12):27-29.

[3]朱尔茜.我国金融学科案例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现代大学教育,2013(5):108-111.

[4]周剑雄,张文明,杜小勇,罗鹏飞.研讨式教学法在三小时教学单元中的应用[J].中国大学教学,2013(12):57-59.

[5]李寒梅.案例教学在教师教育课堂教学中的观察与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3(6):70-72.

[6]刘在洲,汪发元.我国后大众化时期高等教育多样化模式及其构建[J].高教探索,2012(4):11-16.

[7]曹霞,姚利民,黄书真.提升高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探讨[J].高教探索,2012(2):70-75.

[8]田立中.在金融学教学过程中整合网络资源——以“金融市场与机构”英语课程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3(1):79-81.

上海金融学院国际金融研究院章程 第5篇

沪金院发„2009‟13号

(2009年1月6日校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

第一条 性质

国际金融研究院是上海金融学院下设的一个以金融研究为主的独立的专职研究机构。

第二条 宗旨、目标和任务

(一)研究院的宗旨

1.为中央政府及上海市人民政府实施国际金融中心战略服务;

2.为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金融决策服务;

3.为各类金融机构金融创新服务;

4.为学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服务。

(二)研究院的目标

围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这一国家战略,努力把国际金融研究院建成金融思想库、信息库、产品库、人才库。

(三)研究院的任务

1.接受中央及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及其他合作单位的委托,承担其关切的金融领域课题研究、市场调查、决策咨询和产品研发任务;

2.加强与各国金融学术机构、行业组织的合作交流,组织国内外研究人员联合攻关,从事开放式、国际化、高水平研究工作;

3.举办“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论坛”、“海峡两岸金融论坛”等国际高峰论坛及圆桌会议;

4.出版学术专著、研究报告。

第三条 组织机构、人员设置及职责

(一)研究院由咨询机构、研究机构和行政机构组成。研究院设立由国内外著名金融专家学者组成的顾问委员会。顾问委员会为研究 —1—

院的咨询机构。顾问委员会负责审议研究院的科研方向、研究计划以及成果评审,并为研究院重大决策提供咨询。顾问分有薪和无薪酬两类,无薪者由研究院提名,分管校领导同意,报学校备案;有薪顾问按合同规定开展工作,其聘任由校长办公会批准,薪酬由学校提供。有薪顾问聘期一般为3年,可续聘。

(二)研究院实行(执行)院长负责制。院长负责组织实施校长办公会决议和学校有关规定;负责提交工作报告,报送校长办公会批准;根据国家和学校要求,确定科研方向和选题并组织实施;拟订研究院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处理研究院日常工作,保障研究院的正常运行。研究院(执行)院长实行聘期制,每期任期三年,可续聘。

(三)研究院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内设研究机构,按学校教学机构设置的办法,报相关职能处室备案。

(四)研究院研究人员除固定研究人员外,还实施开放性招聘。被聘入研究院工作的研究员薪酬分有薪和无薪酬两类,有薪研究员由校长办公会批准,薪酬由上海金融学院提供;无薪研究员按合同规定开展工作。聘期视研究课题和本人工作表现而定,一般为1或3年,可续聘。研究院可以根据课题研究需要自主聘请兼职研究员,聘请和解聘需向科研处备案。

第四条 资金管理和使用

研究院执行学校财务制度和规定,对其自筹资金依其性质,采取不同的专项管理。

第五条 知识产权的归属与分享

由研究院资助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第一署名单位必须为研究院,其他与研究院合作研究的论文和成果,研究院必须为署名单位。

国际金融法的研究方法 第6篇

一、我国中小型国际货代企业概况

1.发展非常快,数量多

我国国际货运代理(简称“货代”)行业起步较晚,历史较短,但是由于国家重视 ,政策鼓励,规范管理,发展十分迅速。 据统计仅上海地区,2008年就有各类货代企业数万家。

2.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发展不均衡

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分布的地域、领域较为广泛,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不够均衡。

3.国际货运代理企业服务网络不够健全

国际货运代理企业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国际竞争能力较弱,经营秩序有待规范。

4.多数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历史较为短暂

多数国际货运代理企业服务项目单调,资产规模、经营规模较小,专业人才匮乏,不能提供有关法规和规章允许的所有服务。大型、集团型国际货运代理企业数量较少,中小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占70%以上。多数国际货运代理企

业缺乏精通有关业务的专业人才。

二、金融危机下,企业困难重重

1.货代市场竞争激烈,货代企业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根据WTO中国政府承诺,货代市场全面放开,各种类型的货代公司于雨后春笋般出现,到2008年上半年达到高潮,据统计中国货代企业以达几十万家,竞争加剧。

2.业务量下降、利润下滑

从去年11月份进出口货物明显减少到今年4月的半年时间,各项数据大多处于下滑通道。如2009年1月进出口的降幅为29%,而在前几年差不多平均增幅为25%左右;目前世界各地闲置了320多艘船;各船公司取消直航,合并航线,相互融舱,运价一直在降。

3.货代业已出现倒闭潮

上述的两大因素,在金融危机这把火的引燃下,一些中小货代企业不复存在。

三、金融危机下中小型国际货代企业的对策

金融危机下,有些国际货代企业反而逆市上扬。突围之路在何处,某货代企业的做法值得大多中小企业借鉴。

1.冬眠→冬练→冬猎?

一位教授说:目前的“冬天”有三种企业。“冬眠”——收回钱,不投资,不经营,休息等机会;“冬练”——抓紧业务比较空的时候,培训,整顿流程,就是“练兵”;“冬猎”——乘着对手体弱的时候,展开“猎扑”,就是将有潜力公司购并。我们不该只做某种企业,而是可以结合地做。不做“冬眠”企业,那样将丧失战斗力和机会。但不能只做“冬练”企业,必须做好“冬练”,然后达到有能力去“冬猎”。

对于社会来讲,冬眠解决了个体问题,但是全局来讲,会使整个社会失去造血的能力,会失去社会活力。冬眠会丧失抗风险的宝贵的学习机会。我们不能做,也反对做冬眠的企业。

冬练是一个好方式。经济危机使得开源极其艰难,而做好冬练是节流中最好的方式。在2008年11月,我们已经开始节流。首先用传统的方式,压缩供应商的数量,集中采购,降低成本。每个服务产品,只保留3个供应商,2个中标,1个后补。这个方法是先以价格低的作为主要指标中标,但是为保证不是恶意竞争,必须有第三家后补。保证中标的人提供符合标准的服务,万一出错,第三家马上接上。目前,价格是很透明,若出现价格一样的三家以上投标者,以曾经和我们合作的先后顺序,结合实际操作量多的次序中标,来保证长期的合作伙伴不受价格以及恶意竞争的影响。但是,传统的方式不能彻底解决问题。所以,笔者提倡冬练的角度来做好抗冻的准备。从提高服务质量角度分析的操作流程,尽量缩短过程,提高效率。按照业务量下降的趋势,重新定额人员的工作量,尽量一人多岗,提高人员的工作效率。从速度上找机会,尽量加快每个步骤的操作速度。简单到输入电脑系统的每分钟多少字都要比原来快的要求,来提高每票业务在公司的通过时间,给予客户速度上的巨大支持。通过上述活动,又利用业务相对少的情况,将精简出来的人员,集中脱产培训。聘请公司每个环节的资深经理,给集中培训的同事以专业和全面的培训和考试。一来加强业务能力的培养,二来等待新业务进来时,有业务能手能够迅速补充到一线做准备。

冬猎是非常好的开源方式。冬猎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并购同行公司或人;另一个是通过销售增加新的客户。经济危机的时候开源的方式最有效的是争夺客户。争夺客户最有效的方式是购并同行,或抢夺同行人才。购并了同行,同时也能购并他们的客户;引进同行人才,能开拓客户资源信息,甚至将客户引入。当然做到有能力冬猎,首先要做好冬练。怎样才能认为我们是有能力过冬的呢?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看能否并购我们的竞争伙伴,或抢夺同行人才。并购公司或引入人才,需要在自己的强大的销售和服务中,使得同行敬服、人才归心,这也是能做到冬练的基础。

2.做延伸,做国内

国际货代企业代表了先进的和现代的物流服务水平,平时一般不参与国内的竞争,此为扬长避短。但是,经济危机,生存是第一任务。在国际贸易收到经济危机影响而大幅下降的今天,必须参与国内物流竞争。

由于国家对内需的拉动以及本身人口引起的巨大刚性需求,中国国内的物流首次的影响相对进出口比较小。通过近几年的物流发展,中国的国内物流设施、理念、网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每个人和公司都对物流相当重视,方便了以进出口物流为主的国际货代的进入。客户愿意接受服务好,并且服务稳定的公司来操作他们的货物。国际货代应该将自己的业务通过进出口,延伸到国内的每个角落。充分发挥自身的操作和服务先进性的能力优势,并通过国内的各个分点的网络优势,与当地的国内物流企业协作或竞争。

国际货代企业可以用国外的先进管理方式和能力,灌输到国内运作。由于,严谨的管理流程、对风险防范管理、优秀的可视化管理,都是符合目前的国内物流需求的。这是每个国际货代的优势,能够给国内物流带来新的理念和能力。也是符合国家对国内物流的支持的大方向,所以,必须通过这些有利条件。在国内的空运、快递、国内海运(水运)等方面设计新的产品,制定新的流程,提供新的服务,来保障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3.团结同行,共渡难关

同行才是我们真正能够利益统一的对象,我们的客户实际是我们的主要矛盾。客户对于我们永远是价廉物美,就是价格低的时候,不断要求我们提高服务,而服务不是一直能够没有成本的;或是服务好的时候,要求我们一再降价,但是成本是有限的,不能无限降低。而只有同行才能或客观证明,我们的性价比的合理性!实际同行都愿意合作地竞争,这也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如何合作,共渡难关呢?就是门当户对,资源互补。合作双方必须在规模差不多的情况下互相合作,这样避免互相猜忌是否有被合作中小的受损的可能。互相要有资源共享的方面,才能互补,否则没有必要合作了。如出口美线有优势,将别家的吸引过来;别家又有东南亚优势,将东南亚货物输出给合作伙伴。这只是抛砖引玉的项目,实际会有很多内容可以做。这种同行合作,越多企业参加,越有效。可以让第三方中立机构作为平台,如:协会、地方政府。由他们促进和协调合作,并且解决合作中的问题。

《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方法初探 第7篇

1. 侧重原理讲解的方法

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中涉及到一些公式, 有的学生反映难以理解、难以记忆, 必须让学生弄清主要公式的原理,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后, 才容易掌握。例如关于汇率的变动就有相关的几个公式, 学生无法背记, 为此首先应对汇率表示法中的单位货币 (左端货币) 命名为基础货币或单位货币, 而数量可变的货币 (右端货币) 命名为标价货币或报价货币, 同时提醒学生注意, 这种命名只是相对的, 二者可以转化;其次, 计算汇率变动率, 只使用一个公式, 至于变动率是代表升值率还是贬值率由正负号决定;再次, 通过引入一个例子对这些公式中的一两个予以重点说明。如我国人民币汇率标价是直接标价法, 而英镑汇率则采用间接标价, 通过这个例子既可以解释标价方法及以上两者的区别, 也可以让学生理解外汇汇率的升降。这样做教师容易讲明白, 学生更易弄明白, 而且学生课后也可以使用这些方法来分析现实的经济问题。

此外, 报价银行一般采用同时报出买入汇率和卖出汇率的双向报价法。在所报出的两个汇率中, 前一数值较少, 后一数值较大, 且常常不特别注明哪个是买入价和哪个是卖出汇率。在直接标价法下:如在纽约外汇市场上, 某银行报出欧元兑美元的汇率:¢1=$1.5120—1.5130。前面小的数字为报价银行的买入汇率, 后面大的数字为报价银行的卖出汇率。而在间接标价法下:如在伦敦外汇市场上, 某银行报出英镑兑美元的汇率:£1=$1.9625—1.9635。前面小的数字为报价银行的卖出价, 后面大的数字为报价银行的买入汇率。可见, 在不同标价法下, 双向报价中前面小的数字既可能是买入汇率, 也可能是卖出汇率。同理, 后面大的数字也是如此, 这就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如何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在双向报价中的买入、卖出汇率, 提出以下方法:买入汇率可以表述为: (银行) 买入 (外汇) 汇率;卖出汇率可以表述为: (银行) 卖出 (外汇) 汇率。

运用以上表述, 在不同的标价法下都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双向标价法下的买入汇率和卖出汇率。同样用上述例子:纽约外汇市场上 (直接标价法) , ¢1=$1.5120 (买入价) —1.5130 (卖出价) , 欧元为外汇, 美元为本币, 体现了银行在经营外汇时的贱买贵卖原则, 买入1欧元外汇时花费的本币美元1.5120为小, 卖出1欧元外汇收入的本币美元1.5130为大。而在伦敦外汇市场上 (间接标价法) , £1=$1.9625 (卖出价) —1.9635 (买入价) , 英镑为本币, 美元为外币, 银行卖出1.9625美元 (小的数字) 时收入本币1英镑, 而银行买入1.9635美元 (大的数字) 外汇时只向客户支付1英镑, 同样体现了银行在经营外汇时的贱买贵卖原则。但在外汇市场上, 因离岸业务需要, 还存在着两种不同外币的兑换汇率报价。如在新加坡外汇市场上, ¢1=$1.5512—1.5526的汇率报价, 其中欧元、美元对于新加坡本币———新加坡元均为外币。对于前面所讲在直接标价、间接标价法下的买入价和卖出价的理解方法, 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涉及的报价货币一般均为发达国家的货币, 报价方法一般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货币优先为基准货币。基准货币在汇率标价中表现为单位货币。如美元与欧元, 欧元区在地理上位于美元区以东, 习惯上以欧元为基准货币, 美元为标价货币, 表现为1欧元等于若干美元等。这类两种外币之间的汇率报价因无本币作参照, 就既不便说它是直接标价法标价, 也不便说它是间接标价法标价, 形成所谓统一外汇市场惯例标价法。在其双向标价中, 仍然是前面数字为小, 表述为基准货币的买入价;后面的数字为大, 表述为基准货币的卖出价。经营外汇买卖业务的部门仍贯彻低买高卖原则。

2. 采用数量分析方法

国际金融理论非常丰富, 有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汇率决定的购买力平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国际资本流动理论和国际金融危机理论, 等等。教师应通过理论教学, 使学生对国际金融理论前沿的总体框架有一个基本把握, 充分认识各种理论的思想源流和分歧焦点。在此基础上,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与观察国际金融领域形式问题的能力。如果只是把结果告诉学生, 一方面学生可能不明白, 另一方面对提高大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有碍无益的, 因此在教学中可通过简单的数量关系使学生明白这些理论的实质。

事实上, 多数学生都希望能掌握各种国际金融理论的条件、结论和推理思路, 而并不愿意背记一大堆理论的结果。如果能够借助于数量方法的运用, 再通过定性分析推理的帮助, 就可以使学生既得到理论知识, 也获得分析与运用能力, 以便日后获取更多的知识和应用的能力。例如国际收支的弹性理论, 这个理论实际上探讨的是汇率变动如何影响贸易收支进而调节国际收支。利用西方经济学关于弹性的概念及微积分就可弄清著名的马歇尔—勒纳条件, 事实上这对于提高大学生应用数学工具于金融分析的能力是有益的。

3. 注重教学语言的使用

在国际金融的教学与复习中, 学生总是希望在理解的基础上能熟悉地掌握一些基本原理、特征、技术和发展情况, 也希望教师能用简洁、形象、生动、通俗的语言文字阐明一些较为繁杂或深刻的知识。教学语言使用得恰当、形象、生动和简洁有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 也有利于学生理解的轻松, 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接受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完期权的基本功能之后, 引导学生对何时购买何种货币的何类期权进行总结, 得出“八字原则”:怕涨买涨 (担心某种货币汇率上涨使得本币成本增加, 就购买该种货币的看涨期权) , 怕跌买跌 (担心某种货币汇率下跌带来损失, 就购买该种货币的看跌期权) 。

4. 通过设问的方式引发学生思维

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区域共同货币, 欧元自诞生之日起就受到多方关注。由于人们普遍认为欧元启动之后必然直接挑战美元的主要国际货币地位, 以及美国在国际政治、经济和金融舞台的历史核心地位, 所以欧元兑美元汇率也始终是国际金融学界的热门话题。在讲解欧元兑美元长期汇率走势分析时可通过设问的方式引发学生思维。如自投入使用以来, 欧元兑美元长期汇率呈现了一个明显的“V”形。为什么会发生这一现象?两种主要国际货币的未来趋势又会怎样?又如进行“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等热点问题的专题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师提出问题, 由学生先行讨论分析, 之后由教师总结。启发引导式教学法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将所学知识和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5. 紧密结合国际金融时事, 提高学习兴趣

国际金融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学科, 因为金融创新是国际金融发展的动力。日本住友商社金融丑闻、墨西哥金融危机、巴林银行倒闭、东南亚金融危机这些生动的事实, 增加了我们学习和研究国际金融的兴趣, 同时让学生了解这些事件发生的原因, 运用了何种金融工具, 对于他们毕业之后走向社会关注防范金融风险的对策是很有益的。为此, 对于创新的金融产品如远期交易、互换交易、期货交易和期权交易, 我花了很多时间向学生们介绍、讲解、分析, 重点阐明各个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基本功能与具体应用, 而后对这些金融衍生工具之间的差异作了较为详细的比较。学生们通过学习金融衍生工具之后, 研读各类有关金融衍生产品直至金融工程的报章杂志就有了较好的基础。然后侧重分析了巴林银行首席交易员28岁的尼克·李森使用日经指数期货和货币期权搞垮具有233年辉煌历史的皇家银行的事件, 使学生们了解到, 金融领域里有许多让人兴奋的“发财”故事, 也有不少令人惊心动魄的事件, 也使学生们明白, 学习国际金融是为了让人们多一些理智, 多一些思考。除了密切注意并讲述国际金融的最新发展, 还要尽可能结合我国的发展实际进行课堂讨论。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金融开放程度不断提高, 一些账户已实现自由化, 资本账户也正在逐步开放之中, 人民币汇率制度也进行了重大改革的形势下, 中国与国际金融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成为研究的热点和重点是不言而喻的。

6. 双向互动

教师和学生通过经常性的交流相互推动、相互促进, 使教与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例如, 每一章节授课结束后学生和教师分别进行总结, 学生先提出自己的问题或不清楚的内容, 或者是现实中的问题, 教师鼓励其他学生为提问的同学解答, 之后加以补充总结。教师也向学生提出一些基本问题, 由学生通过思考、收集资料、课下讨论提出解决方案。教师对学生的解决方案做现场点评。如国际金融机构有何作用?最早诞生的是哪一家, 其历史背景是什么?国际金本位制的优缺点是什么?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致命缺陷是什么?教师然后再做总结。这样一来, 学生就会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和国际金融机构的作用有一个完整而重点的掌握, 同时也调动了学生思考问题的主观积极性, 也就对当今国际金融形势有所把握。双向互动式教学法增加了教师的动力和压力, 促使教师勤于学习, 不断更新知识, 提高讲课技能;同时,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思想与情感的交流, 提高了教学效果。

总的来说, 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富有一定的挑战性。除了上述教学方法之外, 它还需要课堂教学艺术的配合, 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其基本理论, 熟悉国际金融业务知识。此外, 学习中要注意和经济学、管理学理论的有机联系, 还要紧密联系实际和具体的国际金融业务活动, 这样才能使学习具有动力和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田晓丽.国际金融教学改革探讨[J].金融教学与研究, 1999.5.

国际金融法的研究方法 第8篇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PBL教学法,辩论式教学法,大案例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 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 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以促进身心发展。启发式教学在中国源远流长,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就提出“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的观点。这里“愤”意为发愤学习, 积极思考, 然后想把知识表达出来;“发”意为开其意、指导;“悱”意为积极思考后要表达而表达不清, 则要求老师予以答其词, 使其清楚。对教师来讲, 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思考, 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启发式教学, 要求老师引导转化, 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具体知识, 再进一步把学生的具体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表现在这两个转化上。这里引导是转化的关键。

《国际金融》作为金融学专业的核心课程, 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对学生尤为重要。但在学习过程中, 很多学生感受“难、杂、远、热”。 “难”的原因是金融学的知识框架还没有建立, 难以理解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内外均衡、汇率决定以及货币危机等知识;“杂”的原因是《国际金融》这门课程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 如国际收支、外汇与汇率以及国际货币体系等;“远”的原因是大量内容属于宏观现象, 距离实际生活很远, 学生缺乏感性认识;“热”的原因是金融危机、汇率波动、国币体系改革等内容通过网络媒体可以看到每个阶段都有新的变化新进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程的框架与逻辑, 激发学生的学习情和主动性, 采用启发式教学可以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在《国际金融》课程中, 主要采用PBL教学方法、辩论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1PBL教学方法在《国际金融》中的运用

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 简写PBL) 教学法, 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通过课堂讲授和小组讨论, 使学生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PBL教学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1 设计核心问题

国际金融包括三大板块的内容:国际收支、外汇与汇率制度以及围绕国际收支的调节和汇率制度的安排建立的世界货币体系。在教学过程中, 设计3大问题, 第一, 国际收支分析, 涉及到的知识点有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 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 国际储备的作用与管理以及国际收支的自发调节理论与政策调节。第二, 外汇与汇率管理制度, 涉及到的知识点包括决定汇率理论、影响汇率波动的因素、汇率波动对经济的影响, 汇率制度的安排等。第三, 世界货币体系的安排, 涉及到资本流动与金融危机、国际货币体系以及国际金融机构的运作。

1.2 建立小组讨论

学习小组自愿组合, 10人一组, 确定小组长。一个班大概有30人, 刚好可以分为3组, 对《国际金融》中的三大核心问题进行讨论。每个小组中的小组成员负责一个小的知识点, 各自搜集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 并做成PPT。比如在讨论中国的国际收支时, 10人可以分为2组, 一个小组负责对中国的国际收支进行分析, 一个小组对美国的国际收支进行分析。分析国际收支时, 在对中国的国际收支进行分析的5人小组中, 小组成员自行选择搜集近几年中国国际收支的现状, 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国际收支失衡的影响以及国际收支的政策调节这几个方面的资料。同样, 在对美国国际收支进行分析时, 也可采用类似的方法搜集资料。然后, 由剩下的1位同学负责资料的汇总, 并将中国与美国的国际收支进行对比, 整理做成PPT, 最后由小组长到讲台上进行国际收支的演讲。

1.3 开展小组讨论

在课堂交流过程中, 一个小组作为发言小组, 另外两个小组作为之质疑小组。小组长代表发言小组到讲台上演讲, 小组其他成员作补充或总结;随机抽取质疑小组的同学进行提问或点评。每次课堂讨论结束后, 由老师和其他小组同学进行总结和点评, 并且小组的每个同学要将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形成一篇小论文作为平时作业交给老师, 老师根据每个小组的表现和每个同学上交的小论文对平时成绩进行打分, 作为这门课程成绩考核的重要参考指标。

2辩论式教学方法在《国际金融》中的运用

辩论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 以反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特征, 由小组或全班成员围绕特定的论题辩驳问难, 各抒己见, 互相学习, 在辩论中主动获取知识、提高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

辩论式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二个方面的内容。

2.1 核心辩题的设计

在国际金融这门课程中, 可以设计的辩题的有:人民币升值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固定汇率制度与浮动汇率制度孰优孰劣, 国际储备持有较多好还是较少好, 放开资本管制对中国来讲是威胁还是机遇, 人民币国际化的时机是否成熟, 欧元是否会取代美元成为全球霸主等等。每一个辩题, 包括很多个知识点。比如, 国定汇率制度与浮动汇率制度孰优孰劣这个论题, 涉及到的知识点包括国际收支的调节机制、国内经济状况与国际经济状况的联系, 资本流动与金融危机, 政策调节的自主性以及国际货币体系的安排等等。

2.2 建立小组进行辩论

将学生按照自愿的原则, 自由选择辩题的正方或反方, 然后将所有的学生分为两组。每个小组的同学进行分工, 确定搜集资料的方向。还是以固定汇率制度与浮动汇率制度孰优孰劣这个辩题进行说明, 支持固定汇率制度的小组里一部分同学搜集固定汇率制度与国际收支的调节资料, 一部分同学搜集固定汇率制度与金融危机的资料, 一部分同学搜集固定汇率制度的演变资料, 一部分同学搜集固定汇率制度与政策的协调配合。同样, 支持浮动汇率制度的小组里一部分同学搜集浮动汇率制度与国际收支的调节资料, 一部分同学搜集浮动汇率制度与资本流动、金融危机的资料, 一部分同学搜集浮动汇率制度的发展资料, 一部分同学搜集浮动汇率制度与政策的协调配合。资料搜集整理之后交给各组的小组长, 做成PPT。准备工作就绪, 正反两方就各自的观点转开激烈的辩论。

2.3 小组辩论的效果评价

在辩论教学的过程中, 为考核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设立了以下标准:辩论前, 占有资料的数量与质量, 占平时成绩的10%, 辩手在辩论中的表现占平时成绩的30%, 辩论完毕, 由教师点评总结, 课后要求提交总结报告, 将零散的知识点上升为系统的知识体系, 实现了知识的升华, 占平时成绩的60%。在国际金融教学中应用辩论式教学, 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开阔视野, 培养了学生的演讲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大案例教学法

大案例教学法是基于案例教学的基础上, 根据教学目标, 选择一个能够涵盖本章、本节或甚至本门课程主要知识点和内容的教学案例, 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最后总结得出结论。大案例教学法中的“大”字既要体现一般教学案例的特点, 又要体现案例教学的系统性和涵盖范围。大案例教学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3.1 大案例的选择

案例的选择是大案例教学中极其重要的环节, 一个精心挑选和修饰的经典案例既能有效地发挥大案例教学的积极作用, 又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大案例不仅要紧密贴近各章节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 还要与当前的经济和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结合。例如, 在金融危机理论的教学中,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大案例。下面以此为案例, 说明其实施的过程。

3.2 大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

(1) 案例描述。

教师多媒体播放、图片或网络等方式, 向学生展示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相关资料, 让学生对此有一个较为具体的印象。老师再对学生详细的讲解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的背景,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中涉及到案例的主体包括东南亚的各国政府、民众以及索罗斯等国际投机分子, 整个危机的演变过程, 使学生充分了解此故事的脉络, 而不仅仅是故事的静态信息和故事的结果。在对案例进行动态描述的过程中, 要将金融危机与危机中各国的国际收支、国际资本流动以及货币制度的安排和国际金融机构IMF的救助结合起来, 并适当的设置相关的问题, 如泰国的国际收支有什么特点, 泰国的货币制度安排是怎样的, 危机中索罗斯的操作手法主要运用的是哪些金融工具, IMF对泰国施以援手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等等, 引导学生参与进来并进行深入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总之, 案例的描述中要体现疑问、矛盾、冲突和悬念, 来引发学生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引发学生来思考问题, 并解决问题。

(2) 案例分解与汇总。

由于大案例涉及到的知识点很多, 信息量很大, 一般很难在一次教学中全部讲解完成, 所以, 在教学中可以先对大案例进行简要的描述, 向学生说明该大案例适用的范围和适用的章节, 让学生自己在网上或者图书馆查阅资料了解相关的信息。然后, 可以把大案例分解成若干个较为完整的小案例, 并结合本次课堂中的重点理论和知识要点来适当选择其中的小案例开展教学活动。在讲国际收支的时候, 将东南亚各国的国际收支进行分析;在讲汇率制度时, 讲泰国的汇率制度安排进行介绍;讲国际金融市场与资本流动时, 将索罗斯在外汇市场的操作手法进行介绍;将国际货币体系时, 将IMF对东南亚的援助进行介绍。在针对小案例的教学活动完成之后, 把若干个小案例进行组合和汇总, 把整个大案例展现在学生面前, 把整个大案例涉及的知识点串联起来, 增强理论学习的全面性、系统性和联系性。

(3) 总结与点评。

通过大案例教学过程的资料收集、学习、描述、分解、讨论、汇总等环节, 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案例事件的认识, 理解了理论教学内容, 同时也加深了教师对该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在案例教学的最后, 教师要对案例本身、学生反应和学生参与度等问题进行总结和点评, 学生代表对案例进行总结和点评, 使学生更好地把握问题的本质。继续深入下去, 教师和学生还可以对大案例学习进行讨论或反思, 教师也可以对本次大案例中资料进行丰富和完善, 对本次大案例教学中不当的环节和设置进行调整和修正, 以便于下一次大案例教学能更加成功的开展。

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机制研究 第9篇

金融危机大多是由于资本的投机性冲击引起的。随着国际金融自由化, 信息网络技术全球化和创新性金融工具的运用, 国际资本投机性冲击 (SpeculativeAttacks) 变得越来越频繁和难于把握。究其原因, 资本的“吸附效应”和投资者的“羊群效应”是其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

本文从资本自我增值这一天然属性来理解“吸附效应”, 即投机短期的可观回报或者由于投机性冲击的作用, 处于投资状态的商业资本、产业资本和部分金融资本甚至储蓄资金卷入到投机性冲击中来, 使得原本的投机更具有投机性冲击力量。这种“吸附效应”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引诱投资资本向投机资本转化;二是将处于现金状态或即将转化为资本的货币直接卷入到投机性冲击中来, 甚至直接将处于储蓄状态的货币动员到投机性冲击中来。

投机性冲击的威力主要表现为大量投资者同时按某个方向操作, 诸如1997年的泰铢危机就是索罗斯的行为使得外汇市金场上大多数投资者预期转变, 从而纷纷抛售泰铢而导致泰铢汇率制度的转变和其大幅度贬值。又比如, 某一大国际投机性机构可以利用市场上发生的某一金融事件, 制造假象投资操作并大肆渲染, 制造恐慌气氛, 这就会带动和激发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的投资者对自己的信息判断产生怀疑并重新判断, 从而市场上大量投资者产生“跟风”现象, 使得投机性冲击得以实现, 投机性机构获取巨大利润。

“羊群效应 (Herding Effect) ”可以用来解释这种“跟风”现象, 它使得金融危机或者风险得以加剧。关于“羊群效应”的研究, 学者Banerjee就基于信息的不完全研究了“羊群效应”产生的原因。他认为:个体投资者面临不确定条件下, 其决策行为过程凭着私人信息 (即其进行个人研究所得出的信息) 。再假设投资者之间可以互相观察到彼此的行动, 但对其拥有的信息却不易获取。这样大多数投资者就会通过最后各参与方所选择的最终行为来对各参与方的私人信息进行推断, 从而引发“羊群效应”, 即“跟风”现象, 而且这种“羊群效应”下的行为非常脆弱且难以预料的, 因为它有可能因为某一随机事件而改变。学者Avery拓展了这种基于不完全信息的羊群效应。另外, 诸如Scharfstein等学者从基金经理和分析师的名誉角度来阐述羊群效应, 他认为:“代理人1在得到收入为高的信号后进行投资, 由于代理人2关心的是他的名声, 不论信号如何, 都会采取和代理人1一样的投资策略。因为如果决策正确, 他的名声就得到增加, 如果错误, 则表明要么两人都是愚蠢的, 要么两个人都是聪明的, 但得到了同样的错误的信号, 并不损害其名声。如果采取不同的决策, 委托人就认为至少有一个人是愚蠢的, 因此代理人2会一直运用“羊群”策略, 而不管他和代理人1之间的信号差异。学者Brennan考查了投资经理报酬基于别人投资绩效使得投资经理激励机制扭曲了的“基于报酬的羊群效应”。学者Maug也认为:“代理人和他的基准投资经理人都有着关于股票回报的不完全信息。基准投资人先进行投资, 代理人观察基准投资人的选择后选择投资组合。基于前面的信息不充分的‘羊群效应’模型, 投资经理的投资组合选择将倾向于选择和基准投资人相近的投资组合。而且, 报酬制度也鼓励投资经理模仿基准投资人的选择, 因为, 如果他的投资绩效低于市场的平均投资绩效, 他的报酬将受到影响”。由此可见, 由于羊群效应的存在使得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不能依据其私人信息来作出决策, 对市场上的信息非常敏感, 很容易造成“跟风”现象, 但也因此, “羊群效应”才显得比较脆弱, 如果正确信息出现, 这种效应也立即消失, 但是, 如果错误信息出现, 又造成集体性的“跟风”现象。

“羊群效应”造成的结果不是最优的, 但并不意味着投资者不理性, 恰恰相反, 这是投资者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之下的理性最优行为。

二、危机扩散的溢出效应

溢出或者挤出效应是指一国或某市场的投机性冲击造成本国或本市场经济基本面 (如贸易赤字、外汇储备) 的恶化, 它的恶化从而导致另外的国际或者市场的经济基本面受到冲击的压力。这在20世纪90年代是金融危机扩散的重要原因。它的实现主要依赖于国与国或者市场与市场之间的经济贸易、资本市场之间的相互联系, 从而出现短期互动现象。所以, 贸易溢出和金融溢出是金融危机传导的主要途径。

(一) 贸易溢出

对金融危机的贸易溢出渠道的研究比较充分, 比较一致的见解是一国发生的金融危机可以通过与其有直接或间接贸易关系的国家面临基本经济面恶化的可能, 这种挤出效应主要是通过价格效应和收入效应得以实现的, 即一国投机性冲击造成货币贬值时, 既增强了对直接或者间接贸易国家市场的价格竞争优势, 又使得国内经济 (国民收入) 相对减少, 从而减少了国外的进口。上面提到这种贸易关系既可以是直接的, 又可以是通过第三方甚至更多方的间接作用。

直接双边贸易溢出是由于双方高度相关的直接贸易导致的投机性冲击产生的挤出效应,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本国由于经济危机导致的货币贬值使得本国的出口商品具有竞争优势, 再加上本国的收入相对减少, 对贸易国的产品和劳务需求降低, 从而对方贸易国的贸易赤字增加, 外汇储备减少, 损坏了贸易对象的经济基础, 从而使得其遭受投机者冲击的可能性大。比如, 1992年英镑的贬值使得爱尔兰失去对其最大出口国英国的出口价格竞争优势, 从而引发了1992年爱尔兰的货币冲击。其次, 一国危机导致的货币贬值使得其主要贸易对象国家的货币有效汇率上升, 货币被高估, 从而引发投机性冲击。第三, 一国导致的货币贬值使得其贸易伙伴的失业率上升, 若政府采用扩展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缓解国内失业压力时, 又会引起投机性冲击。

间接多边贸易溢出是指由于多个国家同时竞争同一市场, 由于其中一个不相关的国家货币的贬值, 使得其他没有直接贸易关系的国家不得不主动或被动地采取相应的竞争性贬值。如芬兰马克在1992年贬值, 导致了投机者认为与芬兰出口结构相似且竞争同一国市场的瑞典克朗也会相应的贬值, 于是对其发动了冲击, 最终导致瑞典克朗贬值预期的实现。再如, 东亚货币危机中, 东亚五国 (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和韩国) 之间的直接贸易相关度并不高, 各国对泰国的出口份额都小于四个百分点, 相反, 五国对美国、日本的出口份额却大大超过这个数目。可见, 他们之间的贸易溢出是通过第三国之间的作用实现的。

(二) 金融溢出

由于一个市场上的危机导致另一个与其联系的市场 (FDI、银行贷款、债券市场等) 产生流动性不足, 这就是金融溢出, 按照这些危机超导国家之本市场的联系不同, 金融溢出也有直接金融投资溢出和间接金融溢出两种, 但是, 两者都是由于风险管理、流动性管理等进行的资产组合调整过程产生的。前者指一个国家发生投机性冲击导致本国市场流动性不足会促使金融中介清算在于其有直接金融联系的另一国资产, 从而通过直接投资、银行贷款或者资本市场渠道使得对方也产生流动性不足的压力。而后者则是通过第三国来实现的, 第三国与两个资本市场无联系的国家都有投资, 但由于其中一方产生了金融危机, 会促使第三国重新估价自己的投资策略并从这两个国家同时撤资, 导致另外一个国家产生流动性不足。如在亚洲金融危机中, 欧洲金融机构在泰国和印度尼西亚都有投资, 由于泰铢贬值导致投资的损失, 使得这些金融机构调整投资组合, 也从印尼撤资, 诱发印尼的投机性冲击。

(三) 自我实现的多重均衡

这种纯传染 (Pure Contagion) 反映了即使一个国家经济面十分健康, 由于投资者通过另一市场金融危机而调整的预期, 同样会受到投机性冲击, 因为投资者事前的预期可以导致预期危机自我实现。学者Masson建立了一个简单的国际收支的两国多重均衡模型, 用以说明投机性冲击的纯传染:异国的投机性冲击会使另一国从好的均衡转换为坏的均衡, 出现非连续变化。纯传染的关键机制是由于投资者在一国发生危机后对其他类似国家的心理预期变化和投资者信心危机造成的投资者情绪改变。这种“类似”范围非常之微妙, 可以使经济基础相似, 可以是政治与经济政策相似, 甚至可以是文化背景的相似。

相似传染主要是通过以下二种机制实现的。

首先是货币投机的示范效应。当投机者发动攻击时, 强国政府对本国货币贬值的概率为0.2, 不贬值的概率为0.8;弱国政府贬值的概率为0.8, 不贬值的概率为0.2。攻击过程中, 投机者对第一国攻击成功的概率为0.5。投机者在第一国攻击成功后, 尽管他不知道攻击的第二个国家政府的实际类型, 但它却可以根据其对具有相似的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环境的第一个国家发动攻击时的反映来修正自己对该国政府的类型认识, 认为该国政府是弱政府的概率为0.8, 因此, 投机成功的概率上升为0.68 (0.2×0.2+0.8×0.8) , 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 投机者必然对第二个国家发动攻击。因此, 当投机者对一个国家货币供给的成功意味着其对其他具有相似条件国家攻击成功的概率上升, 其攻击成功的概率随他们发动攻击的成功次数增长而提高, 投机者必然更加积极地对其他相似国家发动攻击, 危机的扩散因而具有不断加剧的趋势。相反, 投机者对一国货币攻击失败, 将提高该国政府为不贬值的强政府的心意, 有利于阻止投机者的攻击和危机的扩散。

其次是心理因素。外汇市场每天有2万亿美元的交易, 投机性资本约占97%, 可见, 世界资本市场已成为一个大赌场。衍生工具等金融创新进一步增加了金融系统的风险, 网络、通信技术使得资金投资在瞬间得以完成。这就使得金融市场变得动荡无常, 市场更为情绪化, 投资者的心理也更加微妙, 一旦出现利空消息, 市场就会产生心理恐慌, 使得投资者对所有市场重新评估。假设市场上有三个投资者A、B、C, 他们分别获得利空、中性、利好三种不同的私人信息。基于A获得的信息, 它将会抛空出持有的金融资产, B对市场的判断是中性, 因此还在犹豫之中, 但是, 看到A的行为, 他也跟随抛空。当A、B抛空所持资产时候, C开始怀疑自己的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最终的结果还是跟着A、B抛空资产。所以, 一旦某一国家或市场出现危机, 投资者便会根据这些信息对其投资组合进行调整或代理抵补。

参考文献

[1]杨丙见.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播渠道分析[J].生产力研究, 2001.

[2]范爱军.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机制探析[J].世界经济, 2001.

[3]宋海燕.金融渠道的危机传染及其防范机制[J].南开经济研究, 2003.

[4]韩勇, 耿中元, 张超.论金融危机传染与发展中国家的防御[J].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 2005.

国际金融法的研究方法 第10篇

目前高职院校的金融专业基础课程一般包括经济学基础、经济法、会计基础等课程, 这是几乎所有经济管理专业都必须开设的课程, 对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是很有用的, 而且是必要的。同时有一些课程如财政学、税收学、管理学等, 在一些高职院校的金融专业中开设, 而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课程的改革过程中, 因为这些课程过于宏观或理论性过强而被取消了。但是, 这其中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的, 首先他不符合宽口径、厚基础上的专业教育思路;其次虽然从学科划分上金融学属于经济学科, 但是经济学科与管理学科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特别是近年来, 两个学科在一些领域之间不断相互渗透, 使得金融专业也具有管理学科的一些属性。最后, 这些课程与个人生活和工作都有紧密的联系, 符合高职设课的标准和要求。同时这种取舍也不利于后续金融专业课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开展。因此, 《财政学》《税收学》《管理学》等方面的课程开设是十分必要的。但是, 这些课程又不能简单地开设, 高职金融各专业 (方向) 要根据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内容进行整合, 同时, 课时上也不宜过多, 知识讲到即可, 重在实务。

二、高职院校《国际金融》课程改进措施

(一) 课程设置需满足市场需要, 体现优化综合能力

课程设置应根据社会需要、地方特点和行业需求等因素综合考虑。理论课的开设以够用为原则, 满足中小企业对人员技能素质的要求, 适应经济的发展。为满足人才市场招聘会计的需求, 我们应该把“围绕市场办教育”这一理念落到实处, 使国际金融课程教育与行业标准接轨, 人才市场的变化是, “学历选人才”逐渐被“能力选人才”所取代, 而操作能力强是高职学生职场取胜的法宝。为此, 应加大会计实验课程的设置比重, 将课堂初步实习、分岗综合实习和工厂实地实习有机联系在一起, 使课堂理论知识得到升华, 从而提高学生会计核算能力、成本核算能力、财务管理分析能力, 以及纳税与审计能力。通过系统的教学实习, 使学生虽然没有实际工作经历, 但具备实际操作经验, 大大缩短学生就业后的适应期。

教育部早已经明确指出高职教育理论课以必须够用为原则。课程的教育也都必须强调实践性, 课程的设置一方面是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有利于学生从事其他职业。

(二) 加强研究, 搞好教材编写工作

注重可操作性和先进性。当前适合于高职会计专业税法课程使用的实践教材很少,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 实践教材应立足于“自编为主, 购买为辅”。教师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后, 组织一线教师编写实训教材, 建立教学案例库。

(三) 加大国际金融课程实践性教学的力度

1.课内实践的开设必须有效、实用

高职教育必须强调课内实践的开设有效、实用, 《国际金融》作为操作性很强的应用学科, 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来设计课程内容。要增加实训课时,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力争达到1:1。我们应该先对专业课程进行分析讨论, 确定该课程必须掌握哪些方面的实际的操作能力, 再据此进行安排设置训练。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高职教育除了平时的课堂教学外, 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 可以请企业会计总监、财税基层干部、其他学校专业资深人士等来学校作各种讲座, 以利于学生掌握最新的会计法规政策, 追踪最新的会计前沿知识。学校还可以在寒假、暑假要求学生下企业进行社会实践, 写出实践报告, 并酌情给予一定的学分。

(四) 强化《国际金融》模拟实训室和实训基地建设, 保证学生具有良好的实践场所

加大实验经费投入, 建立仿真性强, 能全方位模拟日后工作流程、工作环境、职能岗位的国际金融模拟实验室。同时拓宽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的思路, 走校企合作办学的道路。学校与企业合作, 能够全方位地拓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之路, 同时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从学校方面来说, 校企合作可以及时反馈社会需求, 增强专业的适用性, 从企业方面来说, 校企合作可以借用学校的教学力量, 提高教育层次, 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在《国际金融》课程中运用案例法教学, 教师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专业实践能力, 接受前沿专业知识的培训学习, 熟练掌握国际金融实务操作, 深入实际, 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只有这样, 才能有的放矢地组织《国际金融》案例教学、教案的组织和准备以及课程的操作和指导。

参考文献

[1]孔祥银.浅析高职国际金融实践性教学改革[J].中国科技信息, 2007 (13) .

[2]刘稳.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税法课程教学的思考[J].湘潮, 2008 (7) .

国际金融法的研究方法 第11篇

[关键词] 国际金融衍生品 监管 治理 演进

中图分类号:F8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09)3-0043-05

监管向治理机制的演进模式

监管是政府或职能部门依据所订立的政策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被监管的活动及被监管的主 体进行规范、约束、督导而形成的有机的制约体系。治理机制是对某一过程或某一事物的管 理原理和一系列的制度安排。

治理机制的实现途径包括两大类型:一种是强制性的,主要依靠的是管制主体制定治理机制 来监督和管理被管制主体行为,通常就是监管的模式;第二种治理机制主要依靠被管制主体 的自觉性行为,辅之以制度和行为的规范,属于诱致型的治理模式。[1]管制性的 治理即监管是治理机制

发展的初级阶段,诱致性的治理 是治理机制较高水平的发展阶段。一般说来, 管制性的治理成本要高于诱致性的治理机制成本。治理机制的治理对象有被治理活动的主体 和活 动本身。前者是机构治理,后者是功能治理,两者是互补而有差异的两部分,要根据被 治理主体发展的不同阶段来选择方法,使得机构治理和功能治理两者达到最优的结合,这也 是治理模式发展到比较成熟阶段的表现。

治理是组织交易的一个多维度的模式,既是诱致型和强制性治理结合的模式,又是机构治理 和功能治理两者有效地组合。监管模式属于以强制性治理和机构治理为主的治理模式的组合 ,在治理机制发展较为成熟的阶段时最优的组合应该是使成本最为节约、管理最为有效、被 治理对象最为有序,所以监管可以被视为治理机制发展阶段中较为初级的一种形式,其必定 随着被治理对象自身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而向治理机制中较高阶段演进。监管向治理演进路 径如下图所示:

直线Ⅰ、Ⅱ、Ⅲ斜率是向下的且呈递减的,表示治理的效用:国际金融衍生品的日渐成熟, 规 避风险的功能日益强大。由于新的金融衍生工具在产生之初,其规避风险作用是最大的,随 着投机者的市场运作,衍生工具规避风险的效用在减少,此时金融市场上就出现了功能更强 大的衍生工具的需求,可以用一条比前者更平缓的直线取代,即直线Ⅱ、Ⅲ。

治理的最优点处于治理的成本曲线和治理效用直线相切的点,最优点随着演进阶段在变化着 ,图中的①②③点是连续的,可以假设在这三个点中间有无数个连续的不间断的点,因为新 的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速度在金融全球化的推动下日益加快。

治理模式中的初级阶段,即监管模式(图中①)。此阶段中以强制性的行政行为为主,行政 机构直接干预市场配置机制或间接改变交易双方决策。监管更多的是一种外在的、根据规则 进行监督和约束的活动,较少或几乎没有发挥激励和约束内部的自我实现机制的作用。由于 可能违反和扭曲市场正常发展规律,只能适合一定阶段的经济发展,并非长期和最优的经济 管理方法的选择,而且成本也是较高的。治理模式中的中级阶段(图中②),即诱致型和强 制性治理结合,机构治理和功能治理组合,其中强制性治理和机构治理占主,诱致性治理和 功能治理为辅。与前一阶段的监管模式相比,发挥了激励和约束内部的自我实现机制的作用 ,掺入了诱致性治理和功能治理,开始运用非行政手段,成本呈下降的趋势。当治理模式发 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图中③)。被治理的主体和实施治理的主体之间可以达到双赢和正和 博弈的结果,所以治理不仅仅强调了这种外在的监督、第三方的约束,也运用一种激励和约 束内部的自我实现的机制,从内部和外部同时进行监督和约束,以达到最优的一种市场配置 的方式和目的。发展到此阶段,市场优胜劣汰的选择机制留下的较好的管理方法的组合,是 符合市场发展规律和市场长期发展趋势的一种最优管理方法的配置。当然被治理的主体本身 也在发展的,所以治理中最优的模式是一种发展趋势,相互博弈的结果。

从②到③的演进的特征是外在的管制,特别是政府的行政干预管制由主导地位逐渐退到次要 的 地位,取而代之的是内部的自我约束和实现机制以及非行政手段。各阶段的演进的动力源于 两方面:被治理主体的自身发展变化以及治理环境的变化。

国际金融衍生品交易的监管现状

目前对国际金融衍生品的治理是属于监管向治理的中间阶段演进,处于如上图中所示的①到 ②的演进过程中。国际金融衍生品的监管,因为主流契约理论强调将契约的关系视为对市场 交易的质的规定性,并以此作为经济分析的基本要素。因此,所有的市场交易都可看作是一 种契约关系,金融衍生品交易也不例外,它的交易实质上是对国际金融衍生品契约非完全性 的治理。当前金融衍生品的治理实现途径主要是各个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对经济个体自由决策 所实施的强制性限制,更多的是强制性的立法约束和行政来发挥被治理主体的自觉性;主要 是进行功能性治理,在机构治理方面还比较薄弱;国际组织对金融衍生品的治理作用只能在 较小范围内发挥。

1.目前发达国家国际金融衍生品的监管

现阶段发达国家的监管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集中立法型”,二是以英国 为代表的“自我管理型”,三是日本的“金融行政型”。美国对金融衍生品市场实行了“多 元三级监管体系”[2]的监管模式,中央政府的行政监管、行业协会的自律与交易 所的自我管理有机结合,行政监管主体有比较高的权威,以政府的依法监管为主,非正 式规则的作用非常有限。英国对衍生品市场的治理以行业自律组织和交易所、清算所以及衍 生品活动参加者的自我监管为主,政府对金融衍生市场干预较少,主要通过行业协会、交易 所制定交易条款来保证衍生品市场交易的正常进行。日本对衍生市场的监管体系承袭了欧美 模式,实行“三级管理”[3],实施的是行政金融,是政府干预式的监管模式的典 范。在民 间组织了一些金融衍生品交易行业组织,弥补了多口管理下各交易所之间协调困难的不足, 同时也可以在政府监管和交易所自我管理之间建立联系。

2.目前发展中国家及地区国际金融衍生品的监管

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衍生品的治理机制上尚未发展成熟,许多的发展中国家已经开放了外 汇市场,容易造成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的动荡,甚至金融危机。90年代后,亚洲地区贸易发 展迅速,许多地区取消了外汇管理和其他资本市场管制措施,放松了国内金融体系的控制 。盲目的放松使传统的监管体制不能发挥作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金融衍生品治理的不完 善和机制的不成熟与全球金融衍生品飞速发展的趋势相冲突,金融衍生品交易治理的缺陷日 益暴露,带来巨大的危机隐患。如果不顾其国内的经济发展情况和国际金融环境的变化,盲 目进行人为的演进,必将引发国际性的金融危机。

3.金融衍生品国际合作治理的现状

经过35年的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所具有巨大的潜在风险,已被各国际性金融机构充分认识 ,加强衍生市场的监管及监管方面的协调已成为共识。针对衍生市场的重大问题,国际性的 金融监管机构频繁地进行考察,并从1995年开始每三年对场外衍生市场交易规模进行统计调 查,并公开披露。目前对世界金融衍生品市场进行调查研究,并发布各类指导性文件的国际 组织主要有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国际证券委员会 (IOSCO)、30人集团、证监会国际组织 、国际清算银行。

各国也同时积极寻求监管的国际合作。一方面各国对国际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治理监管合作范 围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一些国际性的组织加强对金融衍生品的治理,国际合作与协调的频 率加强、程度加深。

国际金融衍生品交易监管演进的理论分析

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默顿•米勒(Merton H. Miller)在他所著的《莫顿• 米勒论金融衍生品》中认为,监管会破坏金融创新,中央银行应该推出监管体系,完全由市 场机制治理国际金融衍生品的交易。[4]

该理论认为金融衍生工具只能使这个世界更安全而不是更危险,而且其导致金融体系崩溃的 可能性并不存在;在要求政府对金融衍生品给予更多管制的诸多建议中,没有一项能使这个 世界更安全;企业和银行借助于这些衍生产品,终于可以用最低的成本来有效控制商业及金 融风险,但是默顿•米勒主张的治理模式更多的是以成熟的市场经 济为研究基础的、单纯的市场治理模式,在金融衍生品目前的发展阶段只能成为一种发展的 趋势和理想状态。

而英国经济学家约翰•伊特韦尔(John Eatwell)与美国的艾斯•泰勒(Lance Taylo r),在合著的《全球金融监管》中提出应加大监管的可信度,建立一个世界金融监管局(W FA),并赋予其在世界范围内进行金融监管的权力。[4]

金融衍生品的国际性使得单纯的行业自律和单一的各国监管的效果明显降低,由此产生了联 合、协调监管的理论,该理论是监管向治理演进的理论基础。

(1)该理论认为监管是相当必要的。第一,拥有必要的有效的监管时,可以确保公司和个人 能 遵守监管当局制定的市场纪律和规则,而且监管当局比一般的市场参与者更能了解更广泛的 、更精确的金融市场的信息,监管当局的决策易被市场接受,增加了决策的合法性。第二, 监 管当局可以与被监管的公司保持不断的联系,为其提供指导并建立融洽的关系。第三,对市 场的准入和市场的退出必须有一套许可证制度来管理。

(2)在治理的途径方面,主张加强国际金融衍生品交易各国监管的合作。布雷顿森林体系崩 溃 后世界上缺乏一个全球性中央银行来维护和稳定汇率,金融危机与动荡接连发生,迫切需要 建立一个全球性的金融监管局,并授予它在金融监管、审慎的风险管理和宏观经济政策等方 面足够的权力,使金融监管更加民主化,监管更为可信,市场运转更为有效。

国际金融衍生品交易监管演进的动因与趋势

当前对国际金融衍生品交易的监管主要还是各国利用政府的行政权力制定相关的法制法规规 范各个参与主体的行为,投资机构和行业自律交易所以及各机构投资者的自我约束机制只是 在一个相当有限的程度上起作用。参与国际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各方和各机构进行管理和监督 ,不断完善加强国际金融衍生品交易所的自我管理和行业自律,加大各国对金融衍生品交易 治理的合作和加强国际组织的作用必定成为监管模式演进的方向。当前的金融衍生品治理演 进的目标是上图中③:行业自律、交易所和机构投资者自我管理为主,政府的行政治理较少 ,各国的治理机构充分合作,国际组织的作用也较大限度地发挥。

1.治理机制的多元性和替代性的特点是治理模式演进的根本动因

治理机制多元性和互补性的特点决定着国际金融衍生品交易监管演进的必然方向是加强国际 合作,充分发挥投资机构自我约束的作用。

(1)治理机制具有多元性的特点。治理机制类型从交易者社群规范到俱乐部规范、再到第三 方 私人治理的路径反映了治理机制的历史演进顺序。这种演进是适应交易范围的扩大而产生的 更 有效的治理机制,而不是一种机制对另一种机制的替代。治理机制的全部类型是共存于 同一个经济体当中的,只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某种机制处于主导的地位。[5]

(2)治理机制还具有互补性的特点。交易范围越扩大,主导交易域的治理机制中,第三方治 理 机制最有效。国际金融衍生品交易在逐年递增,跨国交易的范围在扩大,监管机制的演进 应该是适应国际金融衍生品交易范围的扩大而演进形成更有效的治理机制,而不是一种机制 对另一种机制的替代。当国际金融衍生品交易范围越扩大,主导交易域的治理机制中,第三 方治理和国际联合治理的治理模式越将是最为有效的治理模式。

2.国际金融衍生品国际性特征是国际金融衍生品交易监管演进的主要动因

国际金融衍生品具有与生俱来的国际性特征。浮动汇率制下国内与国外资产替代性加强, 当国内与国外利率水平发生相对变化时必然使汇率水平发生更大的变化,投机者大量买进或 卖出某种货币以牟取暴利,不少国家希望通过寻求一些新的金融工具来防范其对外资产或负 债在币种、利率、汇率以及期限结构上的国际性风险,在这种需求下金融衍生品成功地完成 了第一笔交易(即1972年5月16日美国芝加哥国际货币交易所首次推出包括7种货币在内的外 汇期货)。金融衍生品大多业务都是跨市场跨国进行,可能会因交易双方使用不同的语言而 产生不同理解,甚至造成经常的违约,援引的法律依据可能不同,从而产生争议,任何单方监 管的效果都将被稀释或抵消,进行国际合作的金融衍生品的交易治理是必不可少的,在国际 合作中形成对待同一个问题相同的规范制度。

3.金融市场的新趋势促进着金融衍生品监管的演进

各国的金融市场也逐步取消壁垒,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大量流动,增强了各国经济和金 融市场之间的相关性。全球金融的互动使任何地区的利率、汇率以及货币波动,都可以很容 易传导至其他国家,增加了各国金融机构及跨国企业采用衍生工具以规避风险的需求。金融 机构集团化的趋势加强,非金融机构开始涉足金融业务;金融产品替代性增强,差异日益的 缩小,传统的赖以划分金融监管范围、设立监管机构的基础已不存在了。原有的各监管机构 之间的责任划分不能反映金融业的现状。目前,对各国的独立监管体系和较少的国际监管合 作以 及IMF等治理机构监管作用的有限应做出及时的反应与调整,有必要建立一个监管机构对金 融集团的活动进行治理,加强治理机制中的机构治理,加大国际合作的力度与深度。

4.国际金融衍生工具的品种多样化、复杂化,结构不均衡特征加速了监管的演进

国际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形成了一种淘汰机制,使适应市场的国际金融衍生品发展更快, 而那些不适应市场发展的国际金融衍生品就会逐渐减少交易量,直至被金融市场所淘汰。市 场淘汰和选择机制使得金融衍生品的品种多样化和复杂化。

多元化的金融机构的出现迫使商业银行不得不寻找新的收益来源,改变以存、贷款业务为主 的传统经营方式,把金融衍生工具视作未来的新增长点。金融衍生工具品种目前已知的超过 2000种,芝加哥交易所还推出了灾难期货、思想期货等巨灾保险衍生品。组合方式 不断翻新 ,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国际市场上几乎每天都会有新的产品推出,国际金融衍生品交易 的监管机制应该加强国际合作,各国的治理机制加强发挥自我约束和实现机制的作用,在对 新型的国际金融衍生品的交易进行深入了解后制定相应的监管和治理的条例,使国际金融衍 生品交易的监管机制也随着国际金融衍生品的创新与时俱进。

总结与启示

国际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治理注定是个世界性难题,不仅需要每个国家和地区各自做好本国本 地区的监管,而且还需要国际社会进行广泛的监管合作。当前的国际金融衍生品交易监管机 制与国际金融市场的新趋势形成鲜明对比,监管机制防范风险的作用随着金融市场的国际一 体化的加强而日益减弱,这种监管机制必定会向着更有效的治理机制模式演进,达到有效低 成本的治理。各国独立的监管制度的日趋完善和广泛的合作结合有效的国际组织治理机制就 是国际金融衍生品更为有效、更为成熟的治理机制形成的途径。而各国监管向治理机制的演 进不 能脱离各国的金融发展水平与金融衍生品发展的现状,我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还是处于监管 的初级阶段,所有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均在场外进行,缺乏一个比较规范的交易所。从一般的 演进模型看,我国金融衍生品交易的监管向治理的演进缺乏所需的制度和金融环境。在我国 逐步完善国内的金融衍生品监管制度的同时应积极参与国际治理机制协调与合作,在合作和 协 调机制的有机运作过程中巩固监管演进的制度化基础,实现向治理机制的更有效的模式演进 ,从而适应国际金融环境。

注释:

[1]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经济 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371.375

[2]多元三级监管的特点是中央行政监管主体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彼此相对独立的机构,是 在证券、衍生产品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多个监管主体有合作的传统;行政监管主体有比较高 的权威;证券市场一般来说比较发达,有的金融衍生产品是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

[3]日本的“三级管理” 实质是与欧美国家衍生品市场截然不同的“三省归口管理”,每 一级监管的作用大小、作用形式上又有自己的特点。日本对金融衍生品市场实施的是行政金 融,是政府干预式的监管模式的典范。

[4]谭燕芝.金融衍生品监管——基于契约经济学的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3-4

[5]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周黎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81-84

北京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研究 第12篇

一、北京的发展概况

(一) 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末, 随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定位, 北京规划界开始论证北京主导产业选择的问题。90年代初, 规划界基本取得共识, 根据北京的城市功能特点及交通强度、环境、区位、建设条件、政治影响力、文化影响力等综合因素, 认为北京发展高端服务业最合适。1993年, 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2001年吴良镛教授大北京的概念, 随后总部经济的提法给了北京一个准确的定位和发展方向。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 北京经过2001年的规划编制、2003年的产业定位与发展后, 于2004年进入全面、快速发展时期, 形成了以国际金融产业为龙头, 保险、证券、咨询中介、IT等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 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十一五”规划之后, 将北京明确定位为国际金融中心。

(二) 三大直辖市概况

数据来源:www.stats.gov.vn整理所得

2008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为1695万人, 比上年末增加62万人, 居中国城市第2。其中, 外来人口465.1万人, 增加45.4万人, 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27.4%。

城区面积1292.7平方公里, 为全国之首。经济总量10488.13亿元。人均GDP达到63029元, 比2007年增长5.2%。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725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10747元, 分别实际增长7%和6.5%。据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2008年公布, 北京城市整体竞争力排名第2。

北京经济表现为服务业独大, 第三产业结构占比73.2%, 而高端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超过6成, 已达到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水平。上海经济表现为服务业制造业并大, 第三产业突破50%, 处在制造业服务业并重的时期。天津经济表现为制造业大于服务业的产业结构。

二、北京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条件

(一) 金融基础

按照惯例, 国际金融中心必须拥有发达的通信、交通网络等市政基础设施和完善的第三产业, 这是国际金融中心必备的金融基础。

1. 北京金融业现状。

2003-2008年5年间, 北京市金融业增加值由635.6亿元增长到1493.6亿元, 年均增长12.9%;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2.7%提高到14.2%;金融业实现税收由211.4亿元增长到1972.8亿元, 增长8.3倍, 占北京市税收总额的比重由13.2%提高到36.3%。2008年金融业对北京经济的贡献率达到13.6%。北京市金融业增加值一直位居中国第1, 2008金融业增加值北京为1493.6亿元, 占全国接近45%。截至2008年末, 在北京的营业性金融机构已达5165家, 其中在京注册法人金融机构641家, 位居全国首位, 创造了法人金融机构数量、金融资产量、金融对经济的拉动系数、单一行业对国税贡献4项第1。金融业成为北京第一大支柱产业。

2. 商业消费。

消费拉动型是发达国家的一个标志。北京市接近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 以金融、科技、文化创意为主要支柱的高端产业结构, 更易拉动消费。2008年奥运会后, 北京固定投资维持增速缓慢下降的趋势, 消费主导进一步明显。2008年北京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88.96亿元, 累计增速20.8%, 超过了原来全国公认的商业最为发达的城市———上海, 而物价也首超香港, 位居中国第1, 亚洲第12。

3. 高端服务业。

高端服务业是北京主导, 其中已公布的软件业北京已占全国4成。北京的高端服务业基本占据全国的半壁江山, 金融39%、通讯邮电82%、计算机信息服务46%、专利市场49%、咨询费36%、文化创意59%、技术市场38.3%、软件登记数量35.35%、软件收入1/3、服务外包1/3、广告媒体1/3。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集聚效应明显, 2006年, 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以全市7%的平原面积, 吸纳了32%的从业人员, 集聚了44%的资产总量, 实现了48%的利润, 创造了42%的税金, 支撑了36%的GDP。2007年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实现增加值增长20%以上, 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左右。

4. 交通运输及信息沟通能力。

北京作为首都, 是全国的信息、交通网络中心。国家统计局、国家信息中心每天在这里收集整理并向全国公布及时、完整、权威的各种信息;北京集合了国家级网络以及我国主要报纸、广播、电视媒体的中心机构, 并向全国各地部署分支机构。“首都放射线”, 包括了京沈、京哈等12条国道为主的全国公路主干道。北京拥有首都机场这一全国首要航空枢纽和出入境门户, 与40多国家、地区航空公司和21家国内航空公司合作, 200多条国内、国际航线, 每周4200多个定期航班, 北京与国内76个城市及世界各地的58个城市互通往来。

2008年12月统计, 北京市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350.8万户, 移动电话用户1616.3万户, 本地电话用户911.9万户。邮政业务总量33.5亿元, 比上年增长7.8%;电信业务总量384亿元, 比上年增长22.7%。

(二) 金融政策

由于国库设在北京, 一行三会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 的总部也都在北京, 北京自然是中央金融决策中心。由于金融在任何国家都是一个受到高度监管的行业, 金融企业与监管机构的沟通特别重要。作为金融监管政策的诞生地, 北京具有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信息优势。

《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 首都金融业的定位和工作目标是将首都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 此次《意见》出台无疑将推动首都金融业的潜力释放: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到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意见》中已对首都金融业的发展环境、人才聚集和市场体系建设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和阐述, 随着一系列政策的出台, 北京正逐渐缩小与国际三大金融中心的差距。

(三) 金融市场

北京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占全国58%, 聚集了世界500强中的477家, 外资研发中心总部239家;有大型中央企业集团160余家, 其中金融企业集团41家。全国500强97家总部在北京, 纳税额占57%。2008年中国大陆城市有25家企业入选《财富》世界500强, 其中北京21家。北京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总部城市。北京地区上市公司已达139家, 占A股总市值的比重为53.4%, 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企业有24家, 占全国的44%, 金融街地区的金融资产总额已经达到全国的60%, 每天的资金流量超过100亿。北京金融企业所得税占全国22%, 企业管理、运营的总资产达到18万亿, 控制着全国90%以上的信贷资金、65%的保费资金, 成为国内最大的货币资金市场。

而北京也有着最早股票交易所的历史。目前, 国家已经提出2015年将要在中国北方设立中国第三个证券 (股票) 交易中心。北京计划的并不仅仅是股票交易中心, 而是涵盖完全期权、期货等交易中心在内的国家第一个完全的金融结算中心。届时北京将成为金融结算中心、金融企业总部中心和金融决策中心。纳斯达克进驻CBD, 被视为北京建设金融结算中心的第一个信号。

三、总体评价

北京的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高端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服务业就业人口均超过70%, 3个70%意味着进入了后工业化时期。原北京市市长王岐山提出:北京不是经济中心, 但北京一定是金融中心, 北京———金融立市。这段话阐明了北京作为有文化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的发展方向。

上一篇:动力荷载下一篇:会计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