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强化栽培范文

2024-07-17

水稻强化栽培范文(精选12篇)

水稻强化栽培 第1篇

关键词:水稻,强化栽培技术,原理,优点

1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基本原理

1.1 充分利用水稻分蘖优势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是对水稻生长的土壤和水分进行管理, 促进分蘖的增加;同时, 改变水稻稻株根部密度, 扩大稻株生长空间, 让水稻可以产生强大的根系和强壮的地上部分[1]。利用水稻强化栽培技术, 实行小苗移栽, 用少量水进行灌溉, 施用有机肥料或配方肥料, 以及采取除草等技术措施, 为稻株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因此, 稻株有了足够的生长空间, 分蘖数可以达到几十个, 每个分蘖上生长的谷粒可以达到200粒之多, 从而提高水稻产量。此外,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成功源于分蘖和稻株根同步发展。较多活跃的根系有助于植株吸收更多的水分和养分, 使植株长得更健壮;而地上部分因有足够生长空间而生长较多的叶片, 可以在光合作用下为根系的生长提供更多的营养, 让植株的抗病性得以增强。

1.2 充分挖掘根系生长潜力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需保证粳稻每穴只栽约3株, 让根系有足够的生长空间;使用小量灌溉的方式, 让根系能够更好地吸收营养;大田栽培使用稀植方式, 促进根系发育, 使分蘖得到增加, 提高籽粒的充实度, 从而有效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1.3 充分掌握形成大穗的关键时期——穗分化期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使植株在穗分化前形成庞大的吸收能力, 稀植使得地上部分有足够的生长空间, 有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 提高叶片光合效率, 为后期提供植株所需的营养创造良好的条件[2]。虽然水稻稀植单位面积的穗数会减少, 但每穗的粒数会大大增加。

2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优势

相关试验示范结果表明,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可以使植株个体长势旺盛, 有很强的增产潜力;能够有效节约水稻种植管理的成本, 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可以有效保护土壤环境, 实现发展绿色农业和可持续发展农业的目标。

3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应用

3.1 注重幼苗早栽培

小苗移栽可以有效地提高植株低节位分蘖的发生率, 有效发挥水稻分蘖的优势。作为粮食生产的主要地区之一, 江苏省响水县应积极引进水稻强化栽培技术, 从育苗方式上, 改变传统的育苗技术, 采用塑盘育苗或者旱育秧的方式, 在秧龄为12~16 d, 叶龄在2.5~3.5叶时从苗床取秧后尽快进行移栽。移栽时要多加小心, 以降低秧苗的损伤率。

3.2 采用稀植方式

响水县在栽培水稻时可以根据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原理采用稀植的方式。因为稀植可以给秧苗提供足够的生长空间, 可以产生更多分蘖, 可以使植株拥有发达的根系, 从而可以保证秧苗更好地吸收养分。因此, 在栽培时要采用强化栽培技术, 保证粳稻每丛栽插3株, 667 m2地栽插1.8万~2.0万穴。

3.3 采用轻度灌溉方式

在稻田的灌溉方面, 响水县也应改变传统的灌溉方式, 在秧苗移栽时保证大田有满沟的水;在营养生长期间, 要采用间歇轻度灌溉的方式使稻田保持湿润, 保持稻田间湿润通气可以有效促进稻株形成强大的根系, 使植株多蘖、多穗和大穗;在生殖生长时期, 采用保留1~2 cm的薄水层和露田相互交替的灌溉方式。

3.4 施肥时多使用有机肥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在施肥方面应多注重使用有机肥。因此, 响水县在施肥环节要少施化肥, 多施有机肥。667 m2田地一般要保证施用有机肥1 000 kg以上, 大量施用堆肥和配方肥等腐熟有机肥能够增强土壤的肥沃度, 同时可以改良土壤结构, 从而促进植株根部的生长。

4 结语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是一种具有省种、省工、省本、高产特点的栽培技术, 我国水稻产业的发展要加强水稻强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从而促进优质、高产、安全和生态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袁子华.水稻强化栽培体系的新发展[J].江西农业, 2016 (11) :2-3.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第2篇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实质是将生产目标、生育诊断与栽培管理技术三方面进行科学定量的水稻品种的关键叶龄期、茎蘖动态、亩有效穗、穗实粒、千岁重设计目标产量,合理的基础群体、总施肥量和施氮比例;同时采用壮秧、扩行、浅水、浅插、调肥、控水等措施实施目标产量,以达到“省工、节本、增产、高效‘的目的。栽培技术如下:

一、肥床旱育、培育带蘖壮秧

1.秧龄:播期以移栽时倒推,掌握秧龄45—50天。

2.苗床选择:选择地下水位低,地势平坦,背风向阳,水源方便,土质肥沃,无有毒物质的偏酸性菜地或水浇地。

3.苗床陪肥:在播种前一个月或更早时,按每平方米苗床施5—7公斤腐熟的优质农家肥翻挖于15厘米的耕作层,培肥地力。

4.苗床整理:在播前翻挖碎垡,清除杂质,建床理墒时采用高埂低墒,苗床宽1.4米为宜,以便操作。留好盖土后,以每亩移栽大田用苗床在25—30平方米,施壮苗剂2.5公斤(一袋),水稻专用复合肥2—3公斤,均匀浅锄在10厘米左右的耕作层中,整平后浇透水。

5.种子处理:浸种前晒中1—2天,以提高发芽率。盐水或泥水选种(浓度12%,即鸡蛋放在选种水中,鸡蛋露出1/3),去除空秕杂质后,清水洗净并用咪鲜胺浸种72小时,即可播种。

6.播种盖膜,按每平方米谷种1公两,精细匀播,播后镇压,使种子三面入土并加盖1厘米厚的细潮土,药物除草、膜,压严。

7.秧苗管理:在播种后如果温高(40度以上)出芽就开始小放风,见绿后放风炼苗3—5天,2.5叶时揭膜,揭膜后浇透水一次,以后干时浇透水。载前人工除草一次,预防稻瘟病一次(使用稻瘟灵等)。

二、大田移栽技术

1.大田准备及秧苗起运:提高大田整理质量,做到田平而泥不烂,实现浅水浅插和湿润管理创造条件。每亩大田施农家肥1000公斤作基肥,复合肥30公斤,尿素5—7公斤,硫酸锌2公斤,作为底肥,带土取苗。

2.大田移栽:将整平的移栽田浅水沉淀一夜后即可移栽,规格行距8寸、株(丛)距3寸,每丛栽培2苗,苗基本苗2.5万丛,实现浅水、前条栽,深度在2.5厘米为宜,载稳不倒苗即可。

3.大田肥料管理:在施好有机肥和氮磷钾复合肥的基础上,重点把好施肥量科学定量及氮素化肥的前肥后移这一关键环节,栽后6天内结合药物除草,亩追4公斤尿素作分蘖肥。倒4叶时施好促花肥、亩施尿素5公斤,硫酸钾10公斤;倒2叶时施好保花肥亩施尿素4公斤。

4.大田水分管理:移栽后到分蘖期,以浅水层(2—3厘米)灌溉为主,并结合两次灌水之间的间隔短期落干通气。当群体总茎蘖数达到计划穗数的80%(2/3以上)左右时开始断水晒田,控制无效的分蘖,其余时期以湿润灌溉,收获前10天左右开始断水晒田。

促进北方水稻高产的强化栽培技术 第3篇

水稻强化栽培的基本特点是:为了使稻株产量更高,每株必须有更多的分蘖、更多的有效穗数,使得每穗都有更多的粒数、更饱满的籽粒。为使水稻的上部分生长良好,地下部分必须要有强大的根系。水稻强化栽培体系就是根据水稻的生长特性,通过强化栽培技术措施,来强化稻株个体的生长化境,达到强根促蘖的作用。通过充分挖掘水稻个体的生长潜力,达到和获得大幅度提高产量的目的。

水稻强化栽培的关键技术

水稻强化栽培的关键技术有:

一、培育壮秧,中小苗移栽

根据品种特性和当地生态条件进行适时播种(早扣棚稍晚播种)。苗床最好施用农家肥,每平米大约施用2斤。平铺的每平米播籽4两(湿籽),钵盘每孔3-4粒,大孔钵(288孔)每孔3—5粒。注意一定要用催好芽的种子。播种前,要用适乐时(一种新型种子处理剂)拌种包衣,闷48小时后播种。闷种时,温度控制在10℃下,以免稻芽长长。当种苗出齐立针期时,开始通风炼苗,温度控制在30℃左右。种苗一般在28-32天(3叶一心—4叶)时,及时移栽。移栽时要保证根系不干(最好用金满利浸根一次)。要浅栽,直立,以减少根系损伤。

二、大钵稀植

大钵稀植有利于根系和冠层发展,避免引起根系的竞争。一般要求密度为35×20厘米、40×20厘米、30×25厘米、35×30厘米和50×20×25厘米(大垅双行),土壤条件好的地块,行株距可以适当加大些。

三、好气灌溉

移栽要浅水。返青期保持足够的水层,以后可以采取浅水灌溉,即自然落干后再灌水。如果这个期间下雨能满足水分要求,也可不必灌水。在水稻营养生长期可采用湿 3-5天、干3-5天的方法(但不能干烈),即干干湿湿灌溉法。保证土壤通性,便于根系生长。生殖生长阶段,要注意保持浅水薄层。此外,水分管理措施还要根据土壤类型和其它情况以及因素而定。

四、精确施肥

适量施用氮肥,增加钾肥用量,重视有机肥的投入。一般要求每667平方米施用有机肥1吨,全部作基肥。根据品种特性不同、地域不同和其它因素不同略有增减,大约每公顷施纯氮330—400斤,比例为基肥30%、蘖肥25%,保蘖肥25%、穗肥15%、粒肥5%,花后以叶面肥为主。

五、综合防治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促增产 第4篇

为了让此项技术能在资中县得到迅速推广和发展, 内江市资中县农业局农技站2008年度在明心寺镇潮水屋基村建立了500亩水稻强化栽培示范基地;2009年度又在明心寺镇潮水屋基村、茅店子村建立了1 000亩水稻强化栽培示范基地, 两年示范田块分别增产18%和19%, 共增产水稻148 239kg, 增加收入29.7万元。使这项栽培技术已由2008年度需每亩补助农民100元误工费动员农民示范, 发展到2009年度农民自己要求进行示范。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示范要掌握以下要点:

一、品种选择与适时早播

应选择分蘖能力与抗倒伏力均较强、穗型偏大的紧凑或半紧凑型的高产优质新品种, 如冈优94-4、川香9号、内香2550、内香8514, 菲优188、川江优527等。2009年度在资中县明心寺镇潮水屋基村、茅店子村示范基地统一选用内香8514新品种。要求适时早播, 在连续3天温度达到12℃以上 (能保证水稻正常发芽, 不被寒害) 时才可以进行旱育秧播种。2009年示范田块要求在3月5~15日进行播种, 以保证秧苗提早移栽下田、提早分蘖和早够亩主穗数。

二、采用旱育保姆旱育秧方式育秧

选择平整肥沃、背风、向阳的蔬菜地作苗床地, 每亩本田需苗床地0.4亩, 苗床地按2.67m开厢, 长16m, 进行稀播。播种时先将谷种翻晒1~2次, 浸种20分钟至24小时, 滤去多余水分, 适当吹晾 (以种子不沾手为宜) , 先倒入圆底盆中, 再倒入药剂 (药剂∶种子=1∶3, 一定现开、现拌、现播) , 边摇边筛, 使药剂均匀地裹于稻种表面, 再筛去多余药剂, 立即播种, 以防粘连。用细土盖种0.5cm厚 (以不见种子为宜) , 最后搭拱盖膜保温。这样能保证苗齐、苗壮、白根多, 栽后成活快, 分蘖力强。

三、采用适时早栽和合理密植

当秧龄达到4~5叶左右进行移栽。移栽时田块要耙平施足底肥, 选择晴天移栽最好。根据稻田的肥力情况, 灵活使用栽培规格:肥力一般的田块可以采用行窝距50cm×40cm的规格;肥力中等的田块可以采用行窝距55cm×40cm的规格;肥力或施肥水平较高的田块可以采用行窝距60cm×40cm的规格。采用牵绳移栽, 每隔40cm在行绳上打好结, 以结为中心栽3苗, 栽成10cm的等边三角形 (也称三维栽培法) , 这样可以改善植株间的通风、光照条件, 促进单株健壮生长, 较常规栽培降低发病率40%左右。

四、采用干湿灌溉技术

栽秧时采用花花水栽秧, 易立苗, 成活快。分蘖前进行干湿交潜灌溉, 促进水稻早生根快分蘖。分蘖后期采用“够苗晒田”, 即当全田总苗数达到预定有效穗数的80%时开始排水晒田。中期 (穗分化到抽穗扬花期) 实行浅水 (2cm左右) 灌溉促大穗。后期 (灌浆结实期) 采用干湿交潜灌溉, 养根保叶促灌浆, 成熟前1周左右断水, 能保证水稻结实多、精壮保满和不易倒伏。

五、采用平衡施肥技术

采用有机肥和化学肥结合施用的方法, 施肥量视稻田肥力而定, 一般亩用三合原粪20担, 腐熟肥1 000kg, 碳铵50kg, 磷铵20kg, 硫酸钾15kg, 硫酸锌2kg作底肥。移栽后5~10天亩施尿素10kg, 促进秧苗返青早分蘖;在水稻扬花后亩施5kg尿素作穗肥, 保证穗粒保满, 增加千粒重, 提高产量10%左右。

六、采用四统一措施

首先实行统一供种, 选用分蘖力强、穗型偏大的高产优质内香8514新品种;其次要求统一时间播种、移栽, 要求示范田块在3月5~12日播种, 4月上中旬全部移栽完;再其次统一向农民发放农药:锐劲特、富士一号、艾美乐、井冈霉素等防治水稻螟虫、稻苞虫、稻瘟病、稻飞虱、水稻纹枯病等病虫害;最后要求农民统一时间进行病虫害防治。水稻一代螟虫要求在5月6~15日防治;水稻二代螟虫要求分两次进行防治:第一次要求在7月1~6日, 第二次适期为7月12~18日进行防治。四个统一为水稻高产打下基础。

七、加强田间管理

秧苗移栽后, 要求农户对大田进行人工除草2~3次, 同时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长期深入田间, 帮助农民解决技术上的问题和识别田间病虫害, 一旦发现有病虫害, 要求农户及时施药防治。

两年来, 明心寺镇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示范的效果突出, 2008年度计划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示范500亩, 实际栽503亩, 亩产水稻611kg, 比常规栽培518kg增产93kg, 增产18%, 总增产水稻达46 779kg, 增加经济收入9.4万元;2009年度计划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示范1 000亩, 实际栽1 068亩, 亩产水稻593kg, 比常规栽培498kg增产95kg, 增产19%, 总增产水稻101 460kg, 增加经济收入20.3万元。

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论文 第5篇

摘要结合无为县种植实践,从直播水稻的优势出发,介绍了直播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种子处理、大田准备、查苗补缺、水肥管理、病虫草害防治等方面内容,以供种植户参考。

关键词直播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直播水稻直接将催好芽的种子撒入大田,较移栽水稻缩短缓苗期7-9d,且种子入土浅,分蘖节位低,分蘖早生而快发[1-2]。直播水稻由于省去了育秧、移栽环节,因而省秧田、省工。综合以上因素,当地直播稻面积越来越大。但是直播稻与杂草共生,杂草防除难度越来越大,造成严重减产;而且直播稻根系入土浅,若管理不善,极易造成倒伏。因此,总结直播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对水稻高产栽培具有重要意义。

1品种选择

选用适应当地气候的优质高产品种,麦稻连作田一般选择早粳稻或早粳糯稻,如南粳44、镇稻8号、镇糯19、皖垦糯2号等。

2种子处理

播种前晒种1~2d(不要在水泥场基上晒种,防止高温伤害稻胚)并放置在干燥、阴凉的地方凉透心,以促进种子呼吸和增进酶的活性,提高发芽率、发芽势;再用25%咪鲜胺乳油1500-倍液浸种48h,预防恶苗病,在催芽时,可用清水洗去附着在种子上的药剂,防止其影响发芽。认真做好种子的浸种催芽工作,让种子吸足水分,遵循高温破胸、适温催芽、摊晾炼芽的原则[3]。种子催芽破胸后用35%丁硫克百威粉剂或60%吡虫啉悬浮剂拌种,拌种动作要轻,防止伤芽,拌好后放在阴凉处,摊晾炼芽。当根长1谷粒、芽长半谷粒时,可下田播种。

3大田准备

对于像李氏禾、裸花水竹叶等抗性杂草,一定在打田机打田前进行灭茬,可选用草甘膦、草铵膦、精喹禾灵、百草枯等喷雾灭茬,减轻后期田间草量。注意不能在距离播种很近的时间施用二甲四氯,否则,容易影响芽谷的生长。整理大田时,田面尽量平整,高低误差不超过3cm,利于以后田间水分管理。

4查苗补缺

直播稻由于田面不平整,封闭除草时低洼处不出秧苗,或者播种不均匀,田间空隙间大,应及时查苗补缺,保证基本的秧苗密度。

5水肥管理

5.1水分管理

水分调节可抑制杂草生长和水稻无效分蘖,促进水稻根系下扎和健康生长。播种后,田面保持湿润,促进水稻发芽长根,同时提高水稻种芽对封田除草剂的解毒能力;水稻分蘖期间,田间要有浅水,一般为3~5cm,浅水促蘖,分蘖后期灌深水或者排水晒田抑制分蘖;孕穗期是水稻的需水临界期,此时应保持水层6~10cm,不能因缺水而影响水稻的幼穗分化。扬花期为利于水稻授粉,田间应有浅水层,灌浆期采取干干湿湿的灌水方法,保叶养根,健康栽培。

5.2肥料管理

直播稻分蘖节位低,分蘖早,根系发达,但根层浅,分蘖高峰出现早、下降快,成穗率低,穗数多但穗粒少。因此,直播稻栽培施肥要施好基肥、蘖肥与穗肥,通过肥水调节,促进根系下扎。对于秸秆还田的直播稻田,在施腐熟剂时增施尿素75kg/hm2,主要是调节碳氮比,促进秸秆腐化被水稻吸收。施足基肥,在打田机打田前,可施用复合肥(18-12-21冤900kg/hm2+硅锌肥15kg/hm2+有机肥15t/hm2,经打田机打田,使肥土充分融合,提高肥料利用率。促蘖肥分2次施用,第1次在水稻三叶期,施尿素60~75kg/hm2;第2次在第1次施肥后7~10d,施尿素75~115kg/hm2。当有效分蘖期结束后,应灌深水抑制无效分蘖的发生,但当水稻生长过旺时,可排水晒田,减少无效分蘖,促进根系下扎。穗肥要看天、看土、看苗,对于土壤肥力较低、前期生长量不足的.田块,可在出穗前25d施用尿素75kg/hm2+氯化钾50kg/hm2,过7-10d再施尿素75kg/hm2;对于土壤肥力较高的田块则不施促花肥,重施保花肥,施尿素45-60kg/hm2;而对于处于抽穗期的水稻,为防止水稻后期环境温度下降过快,提高灌浆速度,可根外追施0.3%磷酸二氢钾溶液,促进籽粒饱满。

6绿色防控病虫草害

6.1病虫害防治

无为县水稻病虫害有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病毒病、二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蓟马、稻象甲等,其中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的是稻曲病、病毒病、二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以往采取化学防治,现在逐步采取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有机结合的绿色防控[4]。一是农业防治。实行冬耕晒垡,适期春耕灌水,烧毁(非露天冤携病稻草,清除田边杂草,破坏害虫越冬场所,打捞纹枯病菌核等。二是物理防治。用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色光板等诱杀害虫,减少田间鳞翅目、同翅目成虫数量,降低虫口基数。三是生物防治。在水稻拔节孕穗期,按一定位置放置含赤眼蜂的小室,通过赤眼蜂对鳞翅目害虫的卵块寄生,从而减少田间害虫的虫源,降低鳞翅目幼虫的危害,放置密度为45个/hm2,一般在无风的晴天傍晚放置;还可通过稻鸭、稻鱼、稻蟹共生健身栽培,达到减少病虫害发生的目的。四是化学防治。对于达到防治指标的病虫害,用低毒、高效的化学农药防治,注意安全间隔期、施药适期等。

6.2杂草防除

一是土壤封闭处理。在水稻催芽播种后2-4d,用丙窑苄或丙草胺细水均匀喷雾,施药前1d排干田水,施药后7d内保持田间湿润不积水,7d后复浅水,但要使秧心露出水面。二是苗后茎叶处理。在秧苗三叶期,用二氯窑苄或者五氟磺草胺细水均匀喷雾,施药前1d排干田水,1d后复水,保持3-5cm水层5-7d;对于变异千金子、碎米知风草、李氏禾等,要在杂草5叶1心前用足量的10%f唑酰草胺细水喷雾防治,喷匀喷透;在水稻分蘖后期出苗的阔叶杂草如丁香蓼、节节菜等,可在放干田水后,用二甲窑灭草松细水喷雾防治,喷匀喷透,施药前1d排干水,施药后24~48h复水,水层最好能淹没杂草草心,但不能淹没水稻秧心,田间保水3~5d;控制杂草稻,对于上年杂草稻发生严重的田块,建议深耕,抑制杂草稻种子萌发。

7参考文献

[1]陈建胜.水稻免耕直播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158.

[2]吴爱珍.水稻直播高产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3)14.

[3]骆文忠.水稻直播高产栽培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2009(4)67.

水稻“三控”栽培 第6篇

一、选用优质高产品种和培育壮秧

1. 优质高产品种的选择。各地要根据不同稻田的地力和当地的水、温、光、气等自然条件,选用最适的优质、高产、高抗水稻品种。长江中下游稻作区可供选择的品种有:株两优819、中早22、昌优11号、丰优299、内二优6号、宁粳1号、新两优6380、Ⅲ优98、协优9308、中浙优1号、Ⅱ优明86和新两优6号等。播前对种子进行精选,且千粒重应达到26~28克。每亩用种量:常规早稻5千克左右、晚稻4千克左右;杂交早稻1.75~2千克、晚稻1.5~1.75千克。

2. 壮秧的培育。当春季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2℃时,应抓住暖头和冷尾,抢晴天播种早稻。晚稻则要根据抽穗安全期和弹性秧龄等选适期播种。采用湿润育秧时,按1∶10准备好秧田;抛秧的,按每亩用434孔秧盘65个;培育机插秧苗,按1∶80~100准备好秧田。采用湿润育秧的,每亩要施用20~25千克三元复合肥(11-15-15)做基肥,二叶一心期再施氯化钾和尿素各2.5~3千克做“断奶肥”,移栽前3~4天再追施4~5千克尿素做“送嫁肥”。用秧盘育秧的,“送嫁肥”应根据苗情灵活施用。水稻播种后至一叶一心期,要保持沟中有水;二叶至三叶期,应采用浅灌和湿润相结合的水管理;三叶期后要保持不淹没心叶的浅水层。

二、确定好施肥量和定植密度

1. 目标产量和地力产量的确定。在本地区前三年稻谷平均产量的基础上增加15%~20%即为目标产量。所谓地力产量,就是在不施用氮肥的情况下每亩所能收割稻谷的产量,一般为早稻250千克,晚稻350千克,单季稻370~450千克。

2. 施肥量的确定。氮肥施用量要根据目标产量和地力产量来确定,一般每增产稻谷100千克,要增施纯氮5千克、磷肥2~3千克、钾肥4~5千克。

3. 调整施肥比例。氮肥基肥的施用量应占总施用量的50%,分蘖肥占20%,穗肥占20%,粒肥占10%,氮肥(N)、磷肥(P2O5)、钾肥(K2O)的适宜施用比例为1∶0.3∶0.8。分蘖肥的施用方法是:早稻在移栽后12天左右施用,晚稻在移栽后9~12天施用。穗肥的施用方法是:早稻在移栽后30~35天施用,晚稻在移栽后25~30天施用;当水稻叶色偏深或群体偏大时,应推迟并减少氮肥的施用量。粒肥可在破口抽穗期施用。直播稻田氮肥的施用方法是:基肥占总施肥量的20%~25%,分蘖肥占40%~45%,穗肥占20%,粒肥占10%。磷肥应全部做基肥施用。钾肥一半做基肥或分蘖肥施用,另一半做穗肥施用。

4. 适时移栽和合理密植。湿润育秧移栽或抛秧时,适宜秧龄为早稻25~30天,晚稻21~25天。机插秧适宜秧龄为早稻20~22天,晚稻15~18天,叶龄3~4叶期。移栽行、蔸距为20厘米×16.7厘米或20厘米×20厘米,抛秧为65盘(434孔秧盘);每亩应栽插或抛秧1.8万~2.2万穴;杂交稻每穴1~2粒谷苗,常规稻每穴3~4粒谷苗。

三、改进田间水管理

水稻移栽后,前期要保持浅水层,以利促早返青、早分蘖。当大田中苗数达到有效穗数的80%~90%时开始晒田,但不要重晒;倒二叶抽出至剑叶露尖时停止晒田,后保持浅水层至抽穗。齐穗后,大田要交替进行干干湿湿用水,以利养根保叶,收割前6~8天断水。

四、巧防治病虫害

要高度重视病虫害的测报工作,根据虫情测报结果适时、准确地防治病虫害。病虫防治应遵循早防、早治、治小、治好的原则,做到统一时间防治和用药。凡是局部发生的病虫,只进行局部防控,绝不全面用药;凡一种药剂能防治的,绝不用两种药剂防治。防治水稻病虫害时,首选无公害(或低毒)的生物或植物农药。水稻移栽前3~4天要喷施1次送嫁药,预防早稻大田叶瘟病,每亩喷施75%三环唑60克,对水50千克;预防早稻大田一代二化螟枯心,每亩喷施40%三唑磷乳油100毫升,对水50千克;预防晚稻大田三代三化螟枯心,每亩喷施40%三唑磷乳油100毫升,对水50千克;预防晚稻大田稻飞虱和稻蓟马,每亩喷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克,对水30千克。水稻大田期要强化对二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纹枯病和稻瘟病等病虫害的防治。水稻移栽35~45天要重点防治1次纹枯病。水稻破口抽穗期要抓好稻瘟病、纹枯病、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病虫害的防治。防治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包虫等,每亩可喷洒50%乐果乳油100克,对水40~50千克,或50%杀螟丹可溶性粉剂70~100克,对水40~50千克等。防治稻瘟病,每亩可喷洒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6~20克,对水40~50千克,或40%稻瘟灵可湿性粉剂75~100克,对水40~50千克等。防治稻纹枯病,每亩可喷洒5%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100克,对水40~50千克,或10%甲基胂酸钙乳油100克,对水50~60千克等。防治稻飞虱等,每亩可喷洒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20~30克,对水40~50千克,或2%异丙威可湿性粉剂2~2.5千克,对水50~60千克等。

(作者联系地址:敖礼林 饶卫华 江西省奉新县畜牧水产局 邮编:330700;樊泉源 江西省宜春市食用菌研究所 邮编:336000)

水稻强化栽培理论实际应用初探 第7篇

1 我县强化栽培技术的核心内容

1.1 技术设计的基本思路

1.1.1 强化栽培的主要理论

1.1.1. 1 水稻植株是具有巨大生长潜能的生物体,

如果我们在水稻的种植密度、施肥、水分管理等方面改进技术措施,给水稻植株提供最佳的生长条件,就能挖掘出这种生长潜能,水稻植株就会变得更高产。

1.1.1. 2 为使稻株产量更高,

每株必须有更多的分蘖和更多的有效穗,每个有效穗要有更多的籽粒且籽粒要更大。

1.1.1. 3 为了使地上部分生长良好,

地下部分必须要有强大的根系。

1.1.2 依据此理论,结合我县的生态条件,在技术设计上的基本思路

1.1.2. 1 利用旱育早播,提早水稻的生育进程,以避开高温伏旱的不利影响,为水稻超高产创造条件。

1.1.2. 2 通过改进整田方式,为根系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以促进根系的良好生长。

1.1.2. 3 嫩秧浅植早栽促早发旺长,减前增后的肥料运筹和提早重晒田控制中期生长,以建立后期高效的群体结构和稳健生长的个体,最大限度地提高抽穗至成熟期内的光合效率,提高成穗率,在适宜的穗数内争取大穗多粒,从而实现超高产。

1.2 核心技术措施

1.2.1 旱育早播

1.2.2 开沟起厢栽培

改进大田整办方式,实行开沟起厢栽培。

1.2.3 嫩秧早栽稀植

移栽苗龄(自出苗开始计)20~25d,移栽叶龄3~4叶。移栽方式为三围立体栽培,行距0.35~0.45m,窝距0.35~0.45m,窝植3株,呈三角型排列,株距0.05~0.1m。

1.2.4 前促中控后稳的施肥策略

采用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氮、磷、钾、锌配合,氮、磷、钾之比为2:1:3。底肥、分蘖肥,穗肥比为50:20:30。

1.2.5 合理的水层管理

返青期薄水护秧,分蘖期湿润强根促蘖。提早晒田控苗。计划穗数15万~16万,12万~14万时开始晒田。

2 重点试验研究

2.1 试验设计

2.1.1 不同种植规格试验

试验设:0.5m×0.5m、0.4m×0.4m、0.3m×0.3m三个处理。

2.1.2 不同移栽苗龄试验

试验设2叶1心、3叶1心、4叶1心、5叶1心四个处理。

2.1.3 不同施肥方式对比试验

试验设两个处理:(1)重底早追型,即底肥70%,追肥30%(栽后15天内施用);(2)减前增后型,即底肥50%、分蘖肥20%,栽后7d (即返青成活后)至移栽后20d内分两次施用,穗肥30%,园杆拔节期至孕穗期分两次施用。

2.1.4 不同耕作方式的试验

试验设三个处理:(1)常规整田;(2)固定厢沟式(1.32m开厢,厢宽0.99m,沟宽0.33m);(3)半旱式栽培(1.2m开厢,一埂一沟)。试验设一次重复,每个小区6.67m2,除处理外,其余技术均严格一致。

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种植规格的对比试验

从试验结果看,0.4×0.4m单产最高,0.5m×0.5m次之,0.3m×0.3m的产量最低。0.4m×0.4m和0.5m×0.5m二者间产量差异不大,仅相差不到10kg;0.4m×0.4m比0.3m×0.3m单产增40kg,增6.2%;0.5m×0.5m比0.3m×0.3m增32kg,增5%。从分蘖动态看,分蘖增长的速度变化不大,但窝平最高分蘖和有效穗,随密度的降低而增加。从产量结构看,穗平着粒数与实粒数随密度的降低而增加,0.5m×0.5m穗平着粒、穗平实粒数分别比0.4m×0.4m的增加12粒和29.8粒,分别增加5.4%、16.2%;0.4m×0.4cm比0.3m×0.3cm增加13粒和16.6粒,分别增加5.9%、9.9%。试验结果表明,适度稀植有利于改善个体的生长发育质量,提高个体的增产潜力,穗足、穗大、促高产。

2.2.2 不同移栽叶龄的对比试验

从试验结果表明2叶1心叶龄移栽分别比3叶1心、4叶1心和5叶1心增产103.6kg、137.8kg和193.1kg,增幅分别为16.2%、22.8%和35.2%,因此移栽叶龄越小,产量越高,而且产量增加显著。从分蘖动态上看,由于前期低温,2叶1心、3叶1心移栽的缓苗期相对较长,因此,分蘖始期有所推迟,但分蘖增长的速度快,持续时间长,表明嫩秧栽插的早发优势明显。生产上应尽可能地实行嫩秧移栽。

2.2.3 不同施肥方式的对比试验

从产量结果看,减前增后型比重底早追型每667m,2平均增产57kg,增长7.4%。从分蘖动态看,分蘖的起始时间、增长速度及前期、中期分蘖数都相差不大,但后期后者分蘖略快,因此二者种植密度相同下窝平最高分蘖后者高于前者,分别为52.3苗/窝,46.8苗/窝,其有效穗变化不大,分别为40.2苗/窝和39.3苗/窝,相差2.2%。从收获时功能叶的调查看,重底早追型功能叶平均2.4叶,减前增后型2.9叶表明减前增后型后期具有较强的光合能力,灌浆期的光合产物相对充足,有利于灌浆充分,穗大粒重。从穗平着粒数和穗平实粒数看,减前增后型比重底早追型分别增加22粒和15.4粒,增8.6%和7.1%。

2.2.4 不同耕作方式的对比试验

从产量情况看,半旱式强化栽培单产最高(612.7kg),厢沟式次之(609.7kg),常规整田的单产最低(431.7kg)。半旱式比厢沟式增产3kg,增5%,比常规整田增产181kg,增产41.5%。厢沟式比常规整田增产178kg,增产40.3%。从产量性状看,半旱式的穗平着粒数和穗实粒数比常规整田(不开厢)多8.7粒/穗和17.8粒/穗,增4.6%和12.5%。厢沟式略高于常规整田耕作方式。从分蘖动态看,半旱式的分蘖速度明显快于常规整田,厢沟式次之,早生快发优势明显。而半旱式又明显优于厢沟式且最高分蘖出现的时间较早,有利于生长中心的顺利转移和拔节、孕穗期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的改善,对幼穗分化有利,二者在根、叶生长协调上,厢沟式要优于常规整田。

3 讨论

3.1 存在的优势

3.1.1 我县地处川东北,

伏旱发生频率高,强度大,夏末秋初的气温也极不稳定,霖雨和高温干旱的发生频率均较大,据达县气象局多年的气象资料6月下旬旬均温24.7℃,7月上旬旬均温为25.3℃,7月中旬旬均温26.6℃。7月下旬旬均温27.8℃,8月上旬旬均温28.1℃,水稻结实率的高低主要决定于开花期的6d和灌浆盛期的10d (齐穗期后的10~20d)这两段时间,最适日均温度分别为24.7℃,25.1℃。影响粒重高低的时间为灌浆期,其最适日均温为23.4℃。从我县的气候特点看,适度早育早栽,将孕穗和抽穗扬花期调整在温、光条件较好的时期,对提高我县水稻单产十分必要。

3.1.2 嫩秧早栽,

本田早发分蘖代替了秧田分蘖,其良好的外界生长环境和个体生长发育条件使同龄的秧苗素质比秧田秧苗好得多。但嫩秧移栽对整田和田间淹水要求较高,同时早春土温较低不利于栽后的返青成活,开厢栽培能够保证整田质量,薄水浅植,近于湿润条件的浅表层土温高、水气协调,有利于嫩秧移栽后的返青成活和根系的良好生长,能够进一步提高秧苗的素质,促进早发。早发优势强既是足穗的基础,也是大穗的前提,还是中期稳长,后期防倒防早衰的重要条件。嫩秧早栽和开厢浅植是实现超高产栽培的基础。

3.1.3 由于早发优势强,

移栽后返青快,低节位分蘖发生早、增长快、数量多,成穗能力强,适度稀植有利于进一步强化个体的生长质量,提高分蘖成穗率,为大穗奠定基础,提高水稻的单产。

3.1.4 通过减前增后的施肥策略,

配合提早、重度晒田以控制无效分蘖,使水稻中期生长稳健不旺长,保持合理的群体结构,后期清秀老健,光合效率高。

3.2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2.1 存在问题

3.2.1. 1 中期生长偏旺,群体密度过大,植株下部荫蔽较重,植株的光合效率不高,影响了大穗的形成。

3.2.1. 2 成穗率较低,有效穗总体偏低。

3.2.2 对策

3.2.2. 1 选用后期株型更为紧凑,光合效率较高的杂交组合。

3.2.2. 2 改变栽插形式,变“三围栽培”为宽行窄株,并进一步降低栽插密度。

3.2.2. 3 调整施肥模式,降低底肥比例,增加后期施肥的比重。并进一步降低栽插密度。

4 结论

综上所述,水稻强化栽培与常规栽培比较,强化栽培的产量性状都不同程度优于常规栽培,其产量明显增加,通过多年多地强化栽培的试验探索和总结,以二叶一心的移栽叶龄、0.4m×0.4m的种植规格、减前增后型施肥方式和半旱式耕作方式为最佳栽培方式,初步探索和形成了一套适合我市种植推广和应用的一套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理论。同时在试验、示范和生产中发现问题,不断探索和创新,对水稻强化栽培技术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从而形成一套高产高效的栽培技术理论。

摘要:近年来,我们在达县多地开展了水稻强化栽培试验,其生育期较常规栽培明显提早,有效改善了扬花结实和灌浆的温度条件,结实率增加,具有明显的增产潜力。通过强化栽培不同移栽叶龄、不同种植规格、不同施肥方式对水稻分蘖动态及产量性状因素的分析,结果表明:二叶一心的移栽叶龄、0.4m×0.4m的种植规格、减前增后的施肥方式和半旱式耕作方式为最佳栽培方式,从而初步探索出了适宜我市发展和推广的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理论

关键词:水稻强化栽培,分蘖,产量性状

参考文献

[1]袁隆平.水稻强化栽培体系[J].杂交水稻,2001(04):33-39.

[2]夏有龙,邱泽森.水稻强化栽培关键技术问答(第2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1-228.

南充市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 第8篇

1 选用适宜品种

选用分蘖力强、抗病性强、耐肥力高、生长旺盛、穗型偏大的高产杂交稻, 根据南充市农业主管部门推介, 2015年可选用川优6203、川优8377、宜香2115、花香1618、川香优37、川香优198、蓉18优198、蓉18优662、健优388、旌优127、内5优828、德香4103等品种。

2 培育适龄壮秧

采用湿润保温育秧, 视秧龄长短确定适宜的播种量 (一般用种量1.5kg/667m2) , 加强肥水管理, 培育适龄壮秧。移栽冬 (囤) 水田的在当年3月10日左右育秧, 移栽两季田的于3月底育秧。

3 适时早栽, 促进分蘖早生快发

冬水田或早熟蔬菜田, 一般移栽秧龄25~30d, 叶龄2.5~4叶的中小苗。油-稻或麦-稻两季田, 移栽秧龄35~50d、叶龄4~7叶的中大苗。

4 稀植强化栽培

在秧龄25~35d, 3~4叶时, 拉绳定距, 采用三角形强化栽培, 较低肥力、中等肥力和肥力或施肥水平较高的稻田, 分别以 (25~30) cm× (25~30) cm、30cm×30cm和 (30~50) cm× (30~50) cm的移栽密度, 每窝3苗呈三角形栽培 (株距6~10cm) 。

5 平衡施肥

施肥原则是前促、中控、保后, 根据稻田肥力确定施肥量。一般情形, 全生育期总施纯氮12~16kg/667m2, 氮、磷、钾按2∶1∶2配置。施肥方式:底肥多用有机肥 (一般2000kg/667m2) , 化学氮肥施用方法是底肥∶分蘖肥∶穗=7∶2∶1, 磷肥全部作底肥, 钾肥按底肥∶穗肥=8∶2比例施用。

6 节水灌溉, 采用浅水灌溉方式

移栽返青期浅水层灌溉 (不超过3cm) ;分蘖期保持湿润管理, “够苗晒田”, 即当全田总苗数达到15~18万苗/667m2时排水晒田, 但长势很旺或排水困难的田块, 在全田总苗数达到12~15万苗/667m2时开沟晒田;幼穗分化及抽穗期间歇性地建立薄水层;灌浆期到蜡熟期维持跑马水, 采用干湿交替管水方式持续至水稻黄熟。

7 综合防控病虫草害

实行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 采用频振杀虫灯、性诱剂、春雷霉素、阿维菌素、BT乳剂、井冈霉素、井·枯草芽孢杆菌等生物农药, 或按绿色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允许使用的高效、低毒、低残留安全的化学农药;并根据杂草发生情况, 在分蘖期进行1~2次人工除草, 或前作收获及移栽返青成活后酌情施用国家标准允许使用的化学除草剂等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技术措施。

参考文献

[1]朱永川, 熊洪, 徐富贤, 等.中国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7 (5) :10-17.

[2]梁南山, 马均.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体系在四川的应用[J].中国稻米, 2005 (4) :22-23.

[3]隋亚云, 王宇.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体系[J].河北农业科学, 2008, 12 (11) :9-10.

水稻强化栽培 第9篇

该标准介绍水稻开厢节水强化免耕节水栽培的适宜区域、品种选择、中稻和再生稻生产管理等措施的技术规程。适用于四川省及西南地区冬水田水稻生产。

2 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该标准的引用成为该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内容 (不包括斟误的内容) 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该标准, 由根据该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适用本标准。引用的文件具体如下:《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4285—89) 》《粮食作物种子第1部分:禾谷类 (GB4404.1—2008)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T8321—2000) 》《无公害农产品 (或原料) 产地环境条件 (DB51/336—2001) 》《无公害农产品农药使用准则 (DB51/337—2001)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用肥使用准则 (DB51/338—2001) 》。

3 术语及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该标准:一是中稻 (Mid-season rice) , 春季播种, 夏季收获的水稻。二是再生稻 (Ratooning rice) , 中稻成熟时, 促进茎秆基部节位上的休眠腋芽萌发, 中稻收获后, 通过一系列栽培管理措施, 使腋芽成苗、抽穗扬花并灌浆结实, 再收获1次的水稻。

4 适宜区域

西南地区秋季光热条件好, 海拔450 m下平坝、浅丘地区的冬水田。田块要耕层深厚, 结构良好, 肥力中等以上。产地环境条件符合《无公害农产品 (或原料) 产地环境条件DB51/336—2001》要求。

5 开厢免耕节水

5.1 深沟开厢

稻田蓄水过冬, 开厢代替犁耙。首年开厢:在栽秧前5~7d去掉田中杂物, 按水流方向拉绳开沟作厢, 开厢标准为厢宽160~180 cm、沟宽33~40 cm、沟深27~33 cm, 开沟铲起的泥土均匀撒放于厢面, 打碎泥块, 达到田平泥融;栽前2~3 d施用底肥后, 按要求精细理通厢沟、整平厢面后即可插秧。

5.2 连年免耕

厢面雏形长期保持不变, 当年栽植中稻、蓄留再生稻后, 其2季稻草均放置于厢沟中, 依靠秋冬季蓄积20~40 cm深水层进行关水腐熟;次年确定栽秧水位后, 先施底肥, 再将腐熟后的稻草和圩坭起上厢面, 整平后即可再次栽插中稻, 实现厢体重复利用、冬季蓄水、稻草还田、物理除草、土壤松软、连年免耕的目的。

5.3 保水节水

在冬季屯水基础上, 深沟开厢, 使屯水既能满足水稻各生育期对水的要求, 又能在背沟、厢沟内屯积约100~120 m2的富余水, 以备发生旱灾时通过湿润灌溉保持水稻正常生长发育, 减少抗旱投入。

6 中稻栽培技术

6.1 品种选择

因地制宜筛选经过审定的优质、高产、再生力强的超级杂交水稻品种 (系) , 种子质量符合《粮食作物种子禾谷类 (GB4404.1—2008) 》要求。

6.2 种子处理

本田备杂交水稻种子11.25~15.00 kg/hm2, 播种前晒种12~24 h, 用清水浸泡10~16 h, 再用强氯精15 g/hm2对水60~75 kg/hm2浸泡2~4 h, 清水漂净、滤干后用旱育保姆750~900 g/hm2进行拌匀处理。

6.3 旱地育秧

(1) 实行旱地育秧。苗床以土壤有机质丰富、质地疏松、排灌条件好、管理方便的蔬菜地为宜, 当苗床p H值≥7时, 需提前7~10 d施用适量旱秧调酸剂。

(2) 播期为2月20日至3月5日。播前将厢面整理成“茶盘式”, 先用清水将苗床湿透, 施用清粪水10~20 kg/m2, 整平后按干种量75~100 g/m2均匀播种, 踏谷入泥后用细土盖种厚约1 cm, 再用敌克松500~800倍液对表层土进行喷湿、消毒, 最后通过搭拱盖膜进行保温育秧。

(3) 苗期管理注意补水补肥、通风炼苗, 当苗龄达到3.5叶时即可实施露地育苗管理。

6.4 配方施肥

在稻草还田基础上, 中稻全生育期施纯N 225~300 kg/hm2, 氮∶磷∶钾以1∶0.5∶0.5为宜[1]。施肥要求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用肥使用准则 (DB51/338—2001) 》, 未实施稻草还田的田块, 施有机肥22.5~30.0 t/hm2、尿素300~345 kg/hm2、磷肥450~600 kg/hm2、钾肥75~105 kg/hm2、锌肥15.0~22.5 kg/hm2;全面稻草还田后, 可适当减少农家肥施用量, 以降低劳动力投入, 逐步实现轻简施肥[2]。

6.5 强化栽培

苗龄35~40 d或叶龄3.5~4.5叶 (4月1—10日) 移栽。起苗前用三环唑800~1 000倍液浇苗润土, 尽量做到带土移栽。栽秧水位以5~7 cm为宜, 以估量方式每厢栽植4行, 窝距40~45 cm, 单窝栽3株, 呈三角形栽培, 单株间距7~9 cm, 栽插基本苗15.0万~18.75万株/hm2。

6.6 分蘖期管理

移栽5~7 d后施药肥120~150 kg/hm2, 以达到追肥、除草、补硼、防治螟虫的效果;在排水口用石板制成平缺, 将田间水位固定为5~7 cm。

6.7 抽穗期管理

(1) 水分管理。分蘖后期够苗晒田, 降低平缺, 使厢面保持2~3 cm水层至中稻收割。

(2) 病虫防控。6月下旬固定喷施1次以预防二代螟虫、纹枯病、稻飞虱为主的生物或低毒化学药剂, 注重观察防治其他迁飞性、暴发性病虫害[3]。化学防治应按《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4285—89)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T8321—2000) 》《无公害农产品农药使用准则 (DB51/337—2001) 》进行。

(3) 施用粒芽肥。7月上旬抽穗后期施尿素150~225kg/hm2作穗粒肥, 也可起到再生稻促芽作用。

6.8 收获

中稻在8月20日以前收割。收割标准:谷粒完全黄熟, 腋芽伸长变绿, 收割时刀口在倒二节和倒一节之间平割, 稻草顺放在厢沟作还田处理。

7 再生稻栽培技术

收割时尽量做到关深水, 收割后及时放水, 使厢面保持5~7 cm水层[4]。留桩高度以割掉倒二节腋芽上部为准, 确保80%以上的稻株呈现新芽, 一般为25~30 cm。中稻收获后应及时对稻草进行还田处理, 并除去杂草, 扶正稻桩。7月上旬抽穗后期施尿素150~225 kg/hm2促进再生稻促芽。中稻收获后2~3 d, 施尿素75~120 kg/hm2或粪水15.0~22.5 t/hm2作提苗肥。9月上旬选用生物或高效、低毒化学药剂综合防治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浮尘子、稻苞虫等。10月中旬以前抢晴收割再生稻。尽量低留稻桩, 同时对再生稻稻草铺于厢沟中作还田处理。收割后应及时修复田缺, 屯水淹桩, 腐熟稻草。

参考文献

[1]仇家山, 郑爱军.水稻综合节水栽培技术[J].天津农林科技, 2001 (6) :12-16.

[2]占新春, 张培江, 吕凯.水稻节水栽培[J].安徽农业科学, 2002 (11) :2011, 2031.

[3]杨玉芳, 吴振家, 孙富生, 等.水稻抗旱节水栽培技术[J].垦殖与稻作, 2003 (4) :23-24.

水稻强化栽培 第10篇

关键词:水稻,强化栽培技术,应用,效果

1 水稻强化栽培的技术来源与发展趋势

据2002年第9期《四川农业科技》杂志介绍。该技术是美国康奈尔大学一个教授在非洲岛国马达加斯加发现:当地水稻在小苗超低密度栽培条件下能够获得高产, 将原有技术不断总结提炼, 提出了“强化栽培”的技术概念, 并将该论文发表在2000年第2期《世界水稻》期刊上, 袁隆平院士将该技术用于其在海南三亚培育的超级杂交稻生产试验, 其增产效果非常明显。与此同时, 四川省农科院高梁水稻研究所于2001年在乐山、眉山、广汉三地利用四川现有多个品种, 共6533m2稻田试验。2002年在同一地域不同多个品种, 近66667m2稻田试验, 所有品种均比四川常规栽培增产明显, 并在多个品种试验及相关配套技术条件下, 每穴 (3株) 有效穗达到50穗以上, 获得了1.21~1.27kg/m2的高产。同年9月初世界水稻专家多人到四川考察认为四川的强化栽培技术应用和效果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在理解和熟知该技术后, 神合乡于当年10月打印该技术5000份, 分发到各村和有兴趣的农户, 当年在种子销售季节将资料发完, 并于2003年在神合、文星指导30多农户, 57333多m2稻田试验, 并连续多年以此方式宣传并指导生产。同时在2004年红五月村9组的2块稻田共866.7m2, 用Ⅱ优航1号进行试验, 经过挖方测产, 分别达到1.17kg和1.23kg的干谷平方米产量。其他地方和田块前期长势效果较好, 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

2004年10月将该技术的生产效果和相关资料向县农技站任站长和饶书记作了汇报。2005年县农业局农技站在全县多个乡进行试验示范并实施技术攻关。随后全县大面积推广。期间, 从四川科技报、四川农村报等媒体得知全国、全省各地都在应用该技术进行创新和产量攻关。并总结出了“三围”。强化栽培等名词概念。

2 水稻强化栽培的特征和技术核心

按照水稻生长特点和生产潜力, 通过相关技术措施, 强化稻株个体生长和生产潜力, 有机协调群体生长和产量构成因子, 达到个体早叶、多叶、大穗, 群体足穗高产的生产目的。根据多年的生产实践, 水稻强化栽培与本地常规栽培有3个显著特征和2个辅助特征。

2.1 栽插期提早

根据川东气候特点, 栽培习惯和整田进度等情况, 常规栽插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 苗龄45~55d, 叶龄6~10叶, 分蘖2~6个。而强化栽培要求4月上中旬, 苗龄25~35d, 叶龄3~3.5叶, 无分蘖移栽。

2.2“三本”稀植

超低密度单本稀植其基本苗显著不足。而采取每穴以等边三角形方式植3株, 穴间距以栽插早迟和田块肥效为据, 按35~45cm而定, 且穴间距以条栽增产最显著, 菱形和等距次之;三角形边长以8~15cm为宜。

2.3 灌溉方式

根据川东地形土质和降水特点。山区和丘陵多为流水灌溉, 平坝为降水灌溉, 按需控制方式灌溉田块较少。而强化栽培在整个大田生产期均需采用湿润灌溉方式, 更有利于植株正常生长和调节田间气候。

2.4 施肥要求

水稻生长和强化栽培技术要求, 以有机肥为主, 增强磷钾微肥用量, 以大水大肥田田块增产效果更佳。常规水稻而生产中有机肥, 磷钾微肥施用明显不足, 氮肥相对过剩, 且底追一道清加适量追肥为主, 易造成生长不良或坐兜现象而减产。

2.5 有机物覆盖除草

水稻栽后大田生长前期以麦壳、油菜壳等有机物覆盖除草最佳, 既增加土壤有机质, 又减少和压缩了杂草的生长空间和延迟其生长时间。但大面积难以保证, 生产中多为化学除草或人工扯草, 无助于植株生长并增加了生产成本。

3 水稻强化栽培的增产原理

3.1 早发优势强

强化栽培要求小苗移栽, 活力增强, 个体生长空间大, 湿润灌溉和增施有机肥等措施增强了土壤的通透性, 从而促进了分蘖的早生快发。根据多个品种及田间观察, 至6月中旬拨节前, 单株分蘖在15~25个, 比常规迟栽苗分蘖多近1倍。

3.2 根系发育好

由于秧苗栽插早, 生长空间大, 养分充足, 分蘖多, 根系发达生长好, 根多促进养分吸收, 蘖多又促进根系生长。

3.3 植株生长壮

根据多年田间观察, 强化栽培的秧苗在生育过程中保持着健壮的生长势头, 植株相对高达健壮, 从而提高植株抗性和产量构成奠定良好基础。

3.4 库源充足

由于强化栽培秧苗早生快发, 田间绿叶面积增大, 光合产物多, 功能叶面积也随之增大, 库源供应充足, 从而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达到全田个体与群体协调, 实现穗大粒多, 获取高产的生产目的。

3.5 抗性增强

由于强化栽培采用湿润灌溉方式, 能有效降低田间湿度, 抑制和减轻后期纹枯病、稻飞虱等病虫害发生, 增强了植株的整体抗性。

4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运用

根据水稻强化栽培生长规律, 针对川东水稻生育期间气候资源和品种特点等条件, 结合多地示范应用和高产攻关的经验。总结出了“选用大穗品种, 小苗移栽, 合理密植, 湿润灌溉, 增施肥料”等措施为中心的强化栽培技术体系, 以达到“强根促蘖, 壮杆抗倒, 库大源足, 增穗增粒, 增产增效”的效果。在实际生产中要确保每个环节中技术到位, 农户确实难以做到。可教给农户基本方法, 然后逐步掌握, 才能达到熟练应用的程度。

4.1 品种选择

选择好大穗高产的优良品种, 是强化栽培技术优势的关键之一, 多年实践和各地试点结果证明, 重穗型品种效果及优势较为明显。一般品种也能达到较好的增产效果。

4.2 小苗移栽

采用旱地育秧培育好壮秧, 要求短龄秧移栽以实现低节位分蘖的早生快发, 充分发挥稻株的分蘖优势, 是强化栽培技术的重点环节和3个显著标志之一。根据相关试验表明, 秧苗在离乳期后移栽, 随着叶龄的增加和分蘖增多, 在苗床多长一片叶、移栽、产量随之递减0.037~0.045kg/m2, 如3叶移栽和8叶移栽, 相差5片叶产量相差0.187~0.225kg/m2方米。因此, 要求旱育秧苗在3~4叶必须移栽。这就要求及早整田并提高整田平整度和质量。若有的农户或田块因劳动缺乏或整田困难, 不能按时栽插, 也应力求又早栽插, 以保证产量提高。

4.3 合理密植

通过稀植, 可增加稻株个体的营养面积促进个体的生长发育, 有效分叶时间延长, 川东地区在6月底后发生的分蘖多为无效分蘖。但如过稀, 就不能保证16~18万的有效穗而减产。因此每667m2植密度应保证在0.9~1.2万株为宜。早栽田, 大肥田宜稀, 迟栽田和中下肥力田宜密。强化栽培全田密度由窝间距控制, 但同时也要考虑每窝内的株间距。

4.4 栽插方式及规格

根据强化栽培技术要求, 每窝 (穴) 按等边三角形分散栽植3株。若此等边三角形过小, 3株间分蘖生长及发育的过空过小, 既不利于发挥个体分蘖优势发挥, 又增大了3株间的阴蔽度, 有利于病虫害发生。若此等边三角形过大, 又占用了相邻 (窝) 穴之间的空间。因此3株间形成的等边三角形边长应掌握在9~15cm为宜。窝间距是控制全田密度的关键, 若窝间距小于30cm×35cm, 每平方米将达到28.6株, 全田密度将偏大, 若窝间距大于45cm×50cm, 每平方米栽13.4株, 密度偏稀, 因此, 应根据栽插早迟和田块肥力灵活掌握, 以保证该技术的增产优势。按照生产实际, 早栽及肥力好的田间, 以40cm×45cm, 小三角掌握在15cm为宜, 每平方米栽5.6窝, 16.7株, 迟栽及一般田间以35cm×40cm, 小三角以10cm左右为宜, 每平方米7.1穴, 21.4株。

强化栽培技术要求, 窝间距以长方形栽插方式 (菱形和正方次之) 增产效果最好, 但等边三角形的底边在任意方向均可, 与增产效果无关。但为了适应农户手工栽插走向和栽插人员多少, 提出2种方式, 既适宜多人拉绳条栽, 也适应人员少时开厢条栽和山区小田随手栽, 同时保留了宽窄行规范化栽插的格式和美观。

4.4.1等边三角形底边正面式:

即:这一方式适合于坝区及较大田块多人拉绳条栽: (图1所示)

4.4.2等边三角形底边侧立式:

, 这一方式适合于较大田块栽插人员较少拉绳开厢条栽和深丘区山小田随手栽: (图2所示)

如此2种规格和栽插方式, 既突出了强化栽培的显著特征之一, 也保留和体现了宽窄行特点优势和美感。

4.4.3 强化栽培的“三围”或“三维”概念:

强化栽培在各地的生产应用实践中, 出现了“三围”强化栽培和“三维”立体强化栽培的技术概念, 是将上述2例图中相邻2行“三角形错行对齐, 隔行两列三角形同行对齐, 形成相邻三窝形成大三角里有小三角, 相邻4个三角形形成菱形, 具有相应立体感受, 由此提出的这一概念, 如图所示:

4.5 合理灌溉

根据稻株需水规律川东地区稻田土质、地形、施肥情况、灌溉方式、水源保证、降水规律和夏秋伏旱程度。强化栽培的田块提倡薄水栽秧, 前期薄水灌溉, 苗足晒田, 拨节至灌浆期加水, 乳熟后期干湿交潜灌溉养老的全生育期合理灌溉。

4.6 增施磷钾肥和穗肥

根据水稻强化栽培的技术要求, 以及川东水稻生产的施肥状况, 栽培田块需要增施有机肥, 磷钾肥和后期穗肥, 才能达到其高产栽培目标:

按照川东生产习惯提出如下方式即可达到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目的, 以保障强化栽培水稻植株生长和高产目标需要:

4.6.1头年水稻收割后, 在10月底前及早翻犁稻桩, 秸杆还田, 冬春季的牛粪, 青草等要堆沤发酵后及早下田, 小麦颖壳覆盖还田, 以提高稻田有机质含量, 培肥高产田块。

4.6.2增施复合肥, 每667m2达到50~60kg, 氮素肥料增施10%。全生育期分4~5个关键时期超常量施用磷酸二氢钾667m2施2kg以上。

4.6.3增施穗肥, 在川东地区水稻生产中, 增施了穗粒肥的田块不到20%, 为满足水稻植株后期生长需要, 增加穗粒重量, 适量每667m2施5~10kg尿素或喷施2kg尿素+0.5kg磷酸二氢钾, 对提高产量非常重要, 可增产5%~8%。

4.7 病虫草害防治

水稻旱育栽培技术 第11篇

摘要:目前生产上大力推广的水稻旱育栽培技术指的是采用旱地育秧方法,培育出具有较强抗寒耐病性的秧苗,比较适合高纬度、温度较低的东北地区。

关键词:水稻旱育栽培;苗床准备;播种;秧苗管理;幼苗移植;大田管理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6.10.010

旱地育秧比常规育秧的播种时间早5~20天播种。由于旱地育秧对水分的要求比较低,因此,育苗床的选择相对比较广泛,成本较低,可以适当扩大苗床面积,秧苗的密度也可以相对降低,从而增加秧苗的生长空间,促进秧苗植株的发育,培育出的秧苗较常规育苗根系发达、低位、多蘖、矮壮,对逆境的适应性比较强,移栽后能够迅速缓苗,分蘖发生早且数量多、节位低,有利于形成大穗,增加水稻产量,从而促进水稻栽培的增产增效。

1 播种前的苗床准备

1.1 苗床选择与培肥

苗床应选择土壤较肥沃的地块,属微酸性或酸性土壤的菜园地是最佳选择,要求苗床的排灌条件方便,位置背风向阳最佳,地块的地下水位低。育苗床的标准多为宽1.2米,长10米。

1.2 苗床土壤的处理

播种前要做好苗床培肥,生产上一般是施用腐熟的有机肥,用量为每平方米8~10公斤,同时配施无机肥尿素20克、磷酸二铵50克,硫酸钾25克,将肥料均匀撒施在苗床内,然后耙入3~5厘米的土层内。该技术要求育苗床土壤pH值为4 5~5.5,可通过1%的硫酸水进行调解,苗床土准备好以后可以用70%的土菌消可湿性粉剂进行消毒。喷洒辛硫磷等药剂防治地下害虫,播种后也可以选择杀草丹或旱秧净等专用除草剂对苗床进行除草。

2 播种

播种时间多是依据计划移栽期和所采用的秧苗移栽方法来确定的。生产上一般是在气温稳定超过10℃时播种。播种前先进行种对所选择的种子用25%施保克乳油或35%恶苗灵进行消毒,最后浸种催芽,等芽的长度约0.5厘米的时候即可播种。根据计划移栽时秧苗叶龄或分厢时的秧龄来决定播种密度。如果计划在秧苗为叶龄4.1~4.5叶,秧龄35~40天,苗高17厘米,要求播种密度为每平方米200~400克,杂交稻的播种密度应为100克/平方米。也可采用钵盘育秧,生产上常用的穴盘标准为462孔,每个盘可装1.4公斤的土,均匀摊开,厚度一致,播种量为每盘干种60克、湿种80克,均匀地撒在土表面。播种后应在苗床或穴盘的表面覆盖一层过筛的细泥土,只要种子不外露即可,然后及时将苗床封闭覆膜。

3 秧苗管理

出苗期苗床的管理应以保温保湿为主,一般保持膜内温度不超过35℃。如果出苗前苗床的土壤干裂,可以喷水以湿润苗床。出苗后要及时揭去地膜,但最好保留拱膜。幼苗在1叶期应将苗床内的温度保持在25℃以下。2叶期适当进行通风促进苗床环境干燥,有利于促进幼苗的根系生长,如果这个时期没有寒潮低温天气可以将苗床的白天温度控制在20qC左右,要求保存苗床的土壤处于不干旱变白的状态即可,如果秧苗在早晚能够出现露珠,可以暂时不浇水;秧苗进入3叶期应当开始进行炼苗控水,目标是叶肥促根;4~8叶期应当严格控制浇水量,如果叶片不出现卷曲现象可以不浇水。如果遇到高温天气应及时揭膜进行通风降温。春季育苗期经常遇到倒春寒现象,此时应及时盖膜。

4 适时用药、追肥

1叶期到2叶1心期,可以在苗床内喷施敌克松2.5克/平方米1000倍液预防幼苗立枯病,用5%的烯效唑1000倍喷苗1次抑制秧苗的徒长;2.5~2.8叶期追施“断奶肥”,可选择1%尿素和0.3%硫酸钾混合喷施,经过一定时间后再用清水进行洗苗;4~8叶期可以根据当前幼苗的长势进行追肥2—3次,可每平方米用尿素10~20克加沼液2公斤对水泼施,经过一定时间后再用清水洗苗。

5 幼苗移栽

幼苗移栽前要对大田进行湿润翻耕,同时结合耙面肥将稻田耙平,然后根据土壤的实际情况将其沉实1~2天。可以选择浅水插秧,起苗操作时应当尽量避免伤害根,最好采用带土移栽,具体方法是在移栽的前一天下午将苗床浇透。移栽密度为每亩1.0~1.5万丛。

6 大田管理

6.1 大田肥料管理

氮肥总用量,早晚稻籼稻品种一般每亩10公斤纯氮,单季稻籼稻类每亩12~14公斤纯氮,长江中下游单季粳稻每亩15~18公斤纯氮,东北地区地力较高的每亩7~9公斤纯氮。亩施过磷酸钙30~40公斤,做基肥;亩施氯化钾肥10~15公斤,基肥和穗肥各50%。基肥亩施有机肥1000~1500公斤、尿素5~10公斤;分蘖期亩施尿素7~10公斤促进分蘖;在穗分化期亩施尿素7~10公斤;抽穗开花期亩施尿素2~3公斤,结合叶面喷施0.3%磷酸二氢钾增加粒重。

6.2 大田水分管理

分蘖期以湿润灌溉为主,苗后排水晒田抑制无效分蘖,孕穗至抽穗期保持湿润水分,抽穗扬花期保持3厘米左右浅水层,灌浆成熟期及时灌溉。

6.3 病虫草害防治

浅谈水稻栽培 第12篇

水稻是一年生禾本科植物, 高约1.2米, 叶长而扁, 圆锥花序由许多小穗组成。水稻喜高温、多湿、短日照, 对土壤要求不严, 。幼苗发芽最低温度10~12℃, 最适28~32℃。分蘖期日均20℃以上, 穗分化适温30℃左右;低温使枝梗和颖花分化延长。抽穗适温25~35℃。开花最适温30℃左右, 低于20℃或高于40℃, 受精受严重影响。相对湿度50~90%为宜。穗分化至灌浆盛期是结实关键期;营养状况平衡和高光效的群体, 对提高结实率和粒重意义重大。抽穗结实期需大量水分和矿质营养;同时需增强根系活力和延长茎叶功能期。每形成1千克稻谷约需水500~800千克。

稻分为籼稻和粳稻, 在籼稻和粳稻中按其对光照长短的反映和生育期长短分为晚稻和早、中稻, 在晚稻和早、中稻类型中按耐湿性和耐旱性分为水稻和陆稻。稻米营养价值较高, 与其它谷物相较, 它含粗纤维最少, 各种营养成分容易消化和吸收。

2 水稻育秧

2.1 壮秧标准

根据早、晚稻和中稻及不同茬口的要求, 可分为大、中、小苗, 采用旱育和水育肥床秧田培育大蘖壮秧。大苗:叶龄5.5以上, 秧龄35天以上;中苗:叶龄4~5.5, 秧龄25~35天;小苗:叶龄2.5~4, 秧龄25天以下。不同秧龄的秧苗都要求基部粗壮扁平, 叶片挺直, 带大蘖率高, 植株富有弹力。

2.2 秧田选择

选择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疏松、水源方便、排水良好、背风向阳的旱地或水旱田苗床做专用秧田。要求苗床地下水位在50厘米以下, 便于灌溉。苗床应相对固定, 可一床多用, 多季培肥, 床土厚度在18-20厘米。在确无旱田或园田的纯水田稻区, 应推广高床育苗。把稻田变为旱田或利用水渠主埂, 整平加宽到所需宽度, 高出田面30cm, 秧田规格因需要而定, 一般以1.2~1.5m宽为宜。

2.3 种子处理与浸种催芽

以防治恶苗病为重点, 进行晒种、风选、筛选、盐水选种 (12.5kg大粒盐加水100kg, 鸡蛋露出水面2分硬币大小) 。种子纯度要求在95%以上。盐水选种后, 用多菌灵700倍液或强氯精300倍液等任一种药剂结合浸种消毒, 浸种2-3天, 每天上下翻动2-3次。后用清水漂洗二遍, 再催芽, 待90%种子破胸露白即可。早稻易可采用温汤浸种, 高温 (35-38℃) 破胸, 适温 (25-30℃) 催芽, 常温晾芽, 但芽长不要超过半粒谷。

2.4 育秧方法

2.4.1 湿润育秧

是我国最普通的育秧方式。它是在一般稻田的基础上通过精细耕作和整地做成苗床, 然后进行以水管为主的育秧。

2.4.2 旱育秧

旱育秧, 是指利用旱地、旱田或水旱田, 通过精耕细作、整地和培肥, 做成育秧苗床。在育秧过程中只保持土壤在水分不饱和的湿润状态下培育水稻秧苗。要特别注意苗床调酸和防治水稻立枯病。

2.4.3 保温育秧

包括大棚育秧和塑料薄膜覆盖育秧。

大棚育秧要求秋整地、秋打床、秋施农肥, 耕翻10~15cm。大棚育秧规格一般掌握在距离地面高度1.8~2.0m, 宽度6.0m, 长度20m为宜, 要因地制宜, 灵活掌握。棚布要开闭式, 可在上一年就备好床土, 搭好棚架, 新年后扣棚布, 化床土。大棚育秧的主要优点为:一是能在早春提早扣布化床土, 提前在棚内作业, 实现早育抢积温;二是由于大棚内空间大, 温差小, 并能实行多层复盖, 有利于早春保温防冻育壮苗, 提高成秧率。并且浇水施肥等苗床管理十分方便, 育苗成本也低。提倡棚内立体栽培, 综合利用。

塑料薄膜覆盖育秧, 与大棚育秧所不同的主要是以塑料薄膜搭架覆盖保温来代替大棚保温。薄膜覆盖育秧, 因秧苗生长空间相对小一些, 保温增温效果更好, 但要特别注意根据天气变化, 进行适时揭膜调温和通气, 还要防止风吹和机械损坏薄膜。

3 播种

播种应根据本田茬口和天气情况确定, 要适期早播, 在保证正常出苗的前提下相对越早越好。

可用定位播种器或手工播种。播种量:常规稻, 旱床为200~250g/m2, 湿润秧田为20~40g/m2;杂交稻, 旱床为150~200g/m2, 湿润秧田为10~20g/m2。要求播均播匀, 播后压种塌谷, 旱育秧时可用过筛细土或配制的营养土均匀覆盖0.5cm, 做到不露籽;播种后再用苗床专用除草剂进行封草。

4 秧田管理

4.1 播后观察:

床面是否落干, 水分不足时即行补浇透水;苗出土见绿即撤地膜并通风, 排出有害气体, 蒸发床面多余水分。

4.2 温度管理:

出苗前密封保温, 出土后见绿即通风, 一叶期不超30℃, 2叶期不超25℃, 3叶期不超过20℃, 插秧前3~5天同外界温度;遇到低温时要采取多层覆盖等保温措施。

4.3 水分管理:

钵体育苗和隔离层育苗较易缺水, 其标志为秧苗早晚露水珠少, 通风时秧苗叶片打卷;置床育苗在出苗前保床土水分, 出苗至3叶期控制浇水, 3叶期后按需要适时浇水, 床上水分要求在80%~90%。

4.4 苗床灭草:

苗床封闭用1.2%丁扑水稻苗床除草剂, 每20~25m2一袋 (2.5kg) 均匀撒于床面 (或按说明使用手头备有药剂) 进行封闭, 而后即行覆膜盖布。未封闭的在秧田杂草一叶一心时, 按说明使用20%敌稗乳油, 均匀喷雾进行灭草处理。

4.5 防治立枯病:

一叶一心期每平方米用50%立枯净1.5g, 或2.5g敌克松1000倍液喷撒, 或用青枯灵、克枯星、病枯净等药品, 按说明使用, 防治立枯病。

5 栽植密度

采用稀植栽培或超稀植栽培, 插秧方式一般为30厘米×20厘米 (9寸×6寸) ;30厘米×26.7厘米 (9寸×8寸) ;40厘米×20厘米 (12寸×6寸) ; (50厘米+30厘米+30厘米) ×20厘米 (混合稀植栽培) , 每穴2~3苗, 要做到浅水插秧。尽量避免密植、多插等现象, 通过少插、稀植等栽培方式, 最大限度的发挥水稻个体的增产潜力。

6 施肥技术

水稻的产量与施肥数量、施肥时期和肥料种类有着密切的关系, 高产施肥应当使水稻的需肥与供肥 (施肥) 保持平衡。经过多年的试验研究, 我们总结出了分期施用氮肥, 氮、磷、钾配方施肥的水稻高产施肥技术, 总施氮量120~130公斤/公顷;磷肥50~70公斤/公顷, 钾肥 (氧化钾) 70~90公斤/公顷 (具体用肥量农户可根据自己的地块及往年的施肥经验参考进行) 。施肥方法为:氮肥30%基肥 (底肥) 耙地前施用, 分蘖肥 (返青肥) 10%, 保蘖肥25%, 6月20~25日施用, 促进高节位分蘖成穗。穗肥25%, 7月5日左右 (穗分化期) 施用, 确保穗大粒多。粒肥10%, 齐穗期施用, 提高籽粒的成熟度。

7 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水稻病、虫、草害应以预防为主, 通过栽培技术与药剂综合防治, 减少危害。

本田除草应在插秧后7天左右, 用丁草胺、草克星防除杂草。

水稻稻瘟病是一种生物性自然病害, 没有绝对抗病的品种, 发现叶瘟及时打药, 早抓叶瘟防治:在田埂上可以看到有病斑叶时, 就要马上用药防治, 可选择下列药剂:

7.1 每大亩用40%丰派 (稻瘟灵) 乳油150毫升 (3两) 兑水90-150斤常规喷雾。

7.2 每大亩用40%富士1号 (稻瘟灵) 乳油150毫升 (3两) 兑水90-150斤常规喷雾。

7.3 每大亩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50克 (3两) 兑水90-150斤常规喷雾。

水稻稻瘟病发生严重的地块, 要连续防治2-3次, 间隔期为7-10天。在喷施防治药剂的同时, 每大亩可兑噻菌灵150毫升, 提高防治效果。

结语

水稻是一年生禾本科植物, 水稻是主要的粮食作物, 优质水稻栽培, 要选用优质高产、熟期适宜的品种, 培育壮秧和合理密植移栽, 水稻喜高温、多湿、短日照, 稻分为籼稻和粳稻, 在籼稻和粳稻中按其对光照长短的反映和生育期长短分为晚稻和早、中稻, 在晚稻和早、中稻类型中按耐湿性和耐旱性分为水稻和陆稻。稻米营养价值较高, 与其它谷物相较, 它含粗纤维最少, 各种营养成分容易消化和吸收, 水稻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为此, 我们要对水稻进行科学栽培和管理。防治好水稻病虫害的发生, 提高水稻产量, 为农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责任编辑:王宇

摘要:水稻是主要的粮食作物, 优质水稻栽培, 要选用优质高产、熟期适宜的品种, 培育壮秧和合理密植移栽, 确保稻米品质优良实现高产。

上一篇:质量教学提升服务营销下一篇:数控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