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浇板裂缝原因分析

2024-08-22

现浇板裂缝原因分析(精选11篇)

现浇板裂缝原因分析 第1篇

由于各种材料变形不一致, 互相约束产生初学者始应力, 造成骨料与水泥粘结面或水泥本身之间出现肉眼看不见的微细裂缝, 有的裂缝开始扩展, 并逐渐互相连通, 从而出现较大的网眼可见裂缝。这样的裂缝将会产生严重的危害。如:影响结构承载力和使用安全性;影响结构的防水性;影响结构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等。

2 现浇板裂缝原因的分析

一般情况下, 楼屋面裂缝表现为:表面龟裂, 纵向、横向裂缝以及斜向裂缝。究其原因, 主要有混凝土原材料、施工及设计等三方面的原因, 以下将具体分析。

2.1 混凝土原材料质量方面——混凝土配合比

2.1.1 在原料一定条件下, 水灰比对混凝土收缩有很大的影响。

混凝土收缩主要取决于单位用水量和水泥用量, 而用水量的影响比水泥用量大;影响砼的收缩而产生裂缝原因包括单位用水量、单位水泥用量、水灰比、砂率等控制参数。2.1.2外加剂应用不当也会引起的裂缝。外加剂应用不当会直接引起混凝土多种质量部量, 并且外加剂的使用也会增大混凝土收缩的变化率, 如掺减水剂用于改变混凝土和易性。这类问题在混凝土生产行业中会经常遇到, 程度轻的会引起混凝土施工困难, 混凝土表面会出现收缩裂缝。2.1.3水泥品种。水泥的选择是关系到收缩问题的关健。随着高强混凝土的应用, 水泥的标号等级要求也就相应提高, 水泥用量也就会增加, 产生的水化热就越高, 混凝土的收缩变形也越大。

2.2 施工质量方面

2.2.1 施工工艺不当引起:

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工艺不当, 致使支座处负筋下陷, 保护层过大, 固定支座变成塑性铰支座, 使板上部沿梁支座处产生裂缝;楼板的弹性变形及支座处的负弯矩施工中在混凝土未达到规定强度, 过早拆模, 或者在混凝土未达到终凝时间就上荷载, 造成混凝土楼板的弹性变形, 致使砼早期强度低或无强度时, 承受弯、压、拉应力, 导致楼板产生内伤或断裂。2.2.2混凝土浇捣后过分抹干压光会使混凝土的细骨料过多地浮到表面, 形成含水量热很大的水泥浆层, 水泥浆中的氢氧人钙与空气中二氧化碳作用生成碳酸钙, 引起表面积碳水化收缩, 导致混凝土板表面龟裂。2.2.3混凝土施工过分振捣, 模板、垫层过于干燥混凝土浇筑振捣后, 粗骨料沉落挤出水分、空气, 表面呈现泌水而形成竖向体积缩小沉落, 造成表面砂浆层, 它比下层混凝土有较大的干缩性能, 待水分蒸发后, 易形成凝缩裂缝。而模板、垫层在浇筑混凝土之间洒水不够, 过于干燥, 则模板吸水量大, 引起混凝土的塑性收缩, 产生裂缝。2.2.4后浇带施工不慎而造成的板面裂缝:为了解决钢筋混凝土收缩变形和温度应力, 规范要求采用施工后浇带法, 有些施工后浇带不完全按设计要求施工, 例如施工未留企口缝;板的后浇带不支模板, 造成斜坡搓;疏松混凝土未彻底凿除等都可能造成板面裂缝。2.2.5混凝土的收缩 (温度裂缝) :如施工发生在夏季炎热气温下, 石子表面温度长高, 使石子体积膨胀, 拌制成混凝土后, 石子受冷收缩, 使混凝土表面出现发丝裂缝;混凝土浇捣后未及时浇水养护, 混凝土在较高温度下失水收缩, 水化热释放量较大, 而又未及时得到水分补充, 因而在硬化过程中, 现浇板受到支座的约束, 势必产生温度应力而出现裂缝, 这些裂缝也首先产生在较薄弱的部位, 即板角处。2.2.6楼面垫层内铺设的暗装水管、电线套管铺设不当, 致使保护层厚度不足都可能造成板面沿管线长度方向产生裂缝。

2.3 设计方面

2.3.1 荷载的作用:

由于设计人员在进行现浇板的配筋计算过程中, 通常只是根据其承载能力来确定配筋量的, 而往往忽略了对板在正常使用阶段由其承受的荷载而引起的挠度及裂缝宽度的验算, 由此而引起裂缝的产生, 这些裂缝有时也会超过规范的最大允许值, 这也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2.3.2结构体型突变及未设置必要的伸缩缝:房屋长度过长, 而又未考虑设置伸缩缝, 当房屋的自由伸缩达到应设置伸缩缝要求的间距时, 就要引起裂缝的产生。2.3.3地基的不均匀沉降:有相当一部分的钢筋混凝土现浇板的裂缝, 是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的原因而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 有时也会由于基础的不均匀沉降, 而引起楼房的拉裂和钢筋混凝土现浇板的开裂。2.3.4在楼房的设计中, 设备专业特别是电气专业, 大多将照明、有线电视、通讯等所需的管线直接敷设于现浇板中, 由此就会使该处的现浇板厚度大大削弱, 从而引起现浇板在该处开裂。

3 裂缝的预防措施

尽管钢筋混凝土现浇板在施工、使用过程中, 存在出现裂缝这一缺陷, 但它与预制板相比, 还是优点要大于其缺点的, 并且它的这一缺点在设计与施工过程中, 可以通过一定的措施, 使其影响控制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对于现浇板的裂缝问题, 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以减少或避免这些裂缝的出现:

3.1 混凝土原材料质量方面

3.1.1 严格控制混凝土施工配合比。

根据混凝土强度等级和质量检验以及混凝土和易性的要求确定配合比, 严格控制水和水泥用量, 选择级配良好的石子, 减少空隙率和砂率以减少收缩量, 提高混凝土抗裂强度。3.1.2采取严把原材料进货关、认真地对进场砂石骨料进行检验崃格控制砂的粒径及含泥量。并做好各项试验, 一经发现不格材料进场必须立即停止使用并清除出场。

3.1.3 尽可能不使用民办小厂生产的水泥, 如必

须使用, 应认真对水泥标号及安定性进行试验。

3.2 施工质量

3.2.1 严格施工操作程序, 不盲目赶工。

在楼板浇捣过程中要派专人护筋, 避免踩弯面负筋的现象发生。通过在大梁两侧的面层内配置通长的钢筋网片, 承受支座负弯矩, 避免因不均匀沉降而产生的裂缝。3.2.2混凝土楼板浇筑完毕后, 表面刮抹应限制到最小程度, 防止在混凝土表面撒干水泥刮抹, 并加强混凝土早期养护。楼板浇筑后, 对板面应及时用材料覆盖、保温, 认真养护, 防止强风和烈日曝晒。3.2.3在混凝土浇捣前, 应先将基层和模板浇水湿透, 避免过多吸收水分, 浇捣过程中应昼做到既振捣充分又避免过度。3.2.4施工后浇带的施工应认真领会设计意图, 制定施工方案, 杜绝在后浇处出现混凝土不密实, 不按图纸要求留企口缝, 以及施工中钢筋被踩弯等现象。同时更要杜绝在未浇注混凝土前应就将部分模板, 支柱拆除而导致梁板形成悬臂造成变形。3.2.5对于较粗的线管或多根线管的集散处, 可增设垂直于线管的抗裂短钢筋网加强, 抗裂短钢筋采用Φ6~Φ8, 间距≤150两端的锚固长度应不小于300毫米。3.2.6加强对楼面砼的养护:砼的保湿养护对其强度增长和各类性能的提高十分重要, 特别是早期的妥善养护可以避免表面脱水并大量减少砼初期伸缩裂缝发生。施工中必须坚持覆盖麻袋或草包进行一周左右的妥善保湿养护, 并可采用喷养护液进行养护, 达到降低成本和提高工效, 并可避免或减少对施工的影响。

3.3 设计方面

3.3.1 对于地基的不均匀沉降, 可以通过调

整基础的选型来对楼房沉降和沉降差进行控制, 如采取改用深基础及桩基础等方式以减少这类裂缝的发生。3.3.2在板角增加辐射筋。现浇板的四周在设计上都已配置负筋, 但针对绝大多数裂缝产生板角这一现象, 在板角四周增设辐射筋, 使产生裂缝的应力作用方向与辐射筋相一致, 能有效地抑制裂缝, 此外配筋较多时, 相对来说也能明显改善裂缝的产生或扩展, 根据裂缝距板角的距离, 辐射筋长度为1.5m左右。3.3.3平面布置上尽量减少凹凸现象和设轩必要的伸缩缝。平面转角过多, 即薄弱部位越多, 而这些部位由于应力集中, 往往是裂缝的多发区。

结束语

对于楼屋面现浇板容易出现的一些非结构性裂缝现象, 经国内外众多专家的分析研究, 以及实际工程中的防治、处理案例, 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但要彻底消除裂缝现象, 还有待不断提高施工技术和积累经验, 并进行技术创新, 采用更为科学的解决方法。

摘要:在近几年的住宅建设中, 钢筋混凝土预制板逐步被钢筋混凝土现浇板所替代, 现浇楼板应用的普及, 无疑给住宅工程增大了保险系数, 抗震强度提高, 住户安全感增加, 受到用户的普遍欢迎。但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现浇板产生裂缝也带来一片怨声, 尤其是房屋产权属转移给予个人后, 小小裂缝确实影响到其使用功能完善及美观。

现浇板裂缝原因分析 第2篇

【关键词】 裂缝类型;原因分析;防治措施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住宅建设的规模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人们对住宅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住宅建筑从装配式结构体系转化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这种新的体系不仅提高了多层房屋的平面刚度和抗震性能,也提高了楼屋面的抗渗漏性能。然而美中不足的是房屋楼屋面的整体现浇仍然杜绝不了裂缝的出现,大多数消费者对楼板裂缝缺乏必要的常识,担心裂缝会引起结构上的破坏甚至倒塌,从而成为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有资料表明,有关裂缝的投诉占房屋工程质量投诉的30%以上。这牵涉了房地产开发企业及施工企业大量人力、物力及财力,甚至影响房地产企业后续住宅的开发建设。

二、裂缝类型与原因分析

1、裂缝类型

(1)纵横向裂缝。这种裂缝常出现在跨中,负弯矩筋端部及电线暗管敷埋处。

(2)斜裂缝。这种裂缝一般出现在外墙阳角,特别是端开间南向房间,呈45度形状。

(3)不规则裂缝。裂缝出现部位形状无规则,一般在两端单元的顶层容易出现。

2、裂缝原因

对用户反映的现浇板裂缝,经多次会同设计、监理、施工等部门进行实地查勘。首先进行了沉降观测和图纸复查,均符合规范和标准。因而根据上述裂缝状况并结合其成因作如下分析。

(1)混凝土的收缩

众所周知,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由于水分蒸发,体积逐渐缩小,产生收缩,而板的四周由于受到支座的约束,不能自由伸展。而当混凝土的收缩所引起板的约束应力超过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现浇板的开裂,开裂的部位往往产生在应力相对集中的地方,所以板的裂缝绝大多数产生在板角处,其走向与板的对角线相垂直 。

(2)温度裂缝

因水泥具有快硬、高强、水化热大的特点,再加上该房屋的主体施工发生在夏季,混凝土浇捣后又未及时浇水养护,混凝土在较高温度下失水收缩,水化热释放量较大 ,而又未及时得到水分的补充,因而在硬化过程中,现浇板受到支座的约束,势必产生温度应力而出现裂缝,这些裂缝也首先产生在较薄弱的部位,即板角处。另外,室内外温差变化较大,也要引起一定的裂缝。在调查中发现房屋西边及顶层的裂缝居多。事实上许多裂缝往往是混凝土收缩及温度变化综合引发的。

(3)结构体型突变及未设置必要的伸缩缝

开发商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房屋长度过长, 而又未考虑设置伸缩缝,当房屋的自由伸缩达到应设置伸缩缝要求的间距时,就要引起裂缝的产生。另外,平面布局凹凸较多,即转角也越多,这些转角处由于应力集中形成薄弱部位 ,一受到混凝土收缩及温差变化易于产生裂缝。

(4)支座处负筋下沉产生裂缝

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工艺不当,致使支座处负筋下陷,保护层过大,固定支座变成塑性铰支座,使板上部沿梁支座处产生裂缝。

三、设计方面现浇板裂缝分析

⑴ 建筑长度过长,甚至超过了规范规定,当温差变化较大时,易产生收缩裂缝。

⑵受地形限制,住宅的建筑平面不规则,如楼板凸角,楼板在相临板跨连接处厚度相差过于悬殊,局部开洞、错层等情况下,都会产生应力集中现象。

⑶端开间及转角单元在山墙与纵墙交角处,因温度变形会导致板角产生较大的主拉应力而产生裂缝。

⑷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变化在现浇板内引起约束拉应力,导致裂缝,此类裂缝较严重。

⑸楼板设计厚度过薄,则楼板刚度小,易变形,且不能满足建筑物正常使用功能要求。再加上板内预埋管线,更大程度减弱板的抗弯性能,导致楼板裂缝。

⑹混凝土强度等级高,水泥用量和用水量增加,导致现浇板后期收缩加大,使板产生裂缝。

混凝土结构本身是允许带裂缝工作的结构,其安全工作性是可以保证的。国家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对结构裂缝作了计算规定,对不同结构的裂缝宽度也作了限制。但对于住宅而言,微小的裂缝也会引起业主的强烈不满,所以房地产开发企业对住宅楼板的裂缝必须杜绝。

四、裂缝的防治

上述裂缝虽属非结构受力因素所引起的,但现浇板裂缝既影响美观,又容易使住户产生心理上的不安,而且裂缝不仅会影响抗渗效果,也易造成水分侵蚀钢筋,影响使用耐久性。因此,针对上述裂缝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一些防治措施,并在开发另一小区中重点加强管理,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1)加强现浇板浇捣后的养护。混凝土养护是整个施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忽视对混凝土的养护,既会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又易使其在硬化过程中失水得不到及时补偿而产生裂缝,尤其在高温下施工,更应经常浇水养护,这样既可减少温度产生的裂缝,也可降低由于混凝土的收缩而产生的约束应力,有效控制裂缝。

(2)严格控制砂的粒径及含泥量。混凝土用砂应采用中粗砂,如砂粒过细,砂的含泥量超过标准,不仅降低强度,也会使混凝土产生裂缝,这是因为泥的膨胀性大于水泥膨胀性的缘故。

(3)平面布置上尽量减少凹凸现象和设置必要的伸缩缝。平面转角过多,即薄弱部位越多,而这些部位由于应力集中,往往是裂缝的多发区。

(4)严格控制板面负筋的保护层厚度。现浇板负筋一般放置在支座梁钢筋上面,与梁筋应绑扎在一起,另外,采用铁架子或混凝土垫块等措施来固定负筋的位置,保证在施工过程中板面钢筋不再下沉,从而可有效控制保护层,避免支座处因负筋下沉,保护层厚度变大而产生裂缝,板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大于1.5cm。

(5)建筑物的长度应适当控制,多层住宅长度不宜过长,应控制在不大于50m内,高层控制在不大于45m为宜。超过此长度时,应采取构造措施,设置伸缩缝,超长量不大时,可以预留后浇带但同时对板应采用双层双向配筋及在混凝土中掺微膨胀剂、特别加强养护等措施,避免混凝土的收缩裂缝。

(6)住宅的建筑平面应规则,避免平面形状突变。当平面有凹口时,凹口周边楼板配筋应适当加强。当楼板平面形状不规则时,宜设置梁,使之形成较规则的平面。另外,房屋的宽高比、宽长比、长高比,要满足现行设计规范。

(7)建筑两端端开间及变形缝两侧的现浇板应配置双层双向钢筋,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100mm,其余部位未配筋表面应设温度收缩钢筋。在外墙阳角处应设置放射形钢筋,钢筋数不小于7Φ10,长度应大于板跨的1/3,且不应小于2m;屋面现浇板宜双层双向配筋。

(8)在现浇板板宽急剧变化及大开洞等削弱处的钢筋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100mm,并应在板的上表面增设纵横两个方向的温度收缩钢筋。

(9) 现浇板厚度不小于跨度的1/35,且设计厚度不宜小于120mm,尤其是板内有管线交叉时,厨房、卫生间、阳台板厚不应小于90mm,加大楼板的厚度能保证混凝土的有效截面高度。严格控制找平层及贴面砖时粘结层厚度超厚,最适宜的做法是浇捣楼板混凝土时,随浇随抹平整。

五、结束语

对于现浇板容易出现的一些非结构性裂缝现象,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应当针对各种影响因素考虑全面、细致,严格遵守现行设计规范及地方关于防治质量通病的标准,要彻底消除裂缝现象,尚有待不断提高施工技术和不断积累施工经验,采用更为科学的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现浇板裂缝产生的原因与防治 第3篇

一、裂缝原因分析

对用户反映的现浇板裂缝, 经多次会同设计、监理、施工等部门进行实地查勘。首先进行了沉降观测和图纸复查, 均符合规范和标准。因而根据上述裂缝状况并结合其成因作了如下分析。

(一) 引起裂缝的首要原因是混凝土的收缩

众所周知, 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 由于水分蒸发, 体积逐渐缩小, 产生收缩, 而板的四周由于受到支座的约束, 不能自由伸展。而当混凝土的收缩所引起板的约束应力超过一定程度时, 必然引起现浇板的开裂, 开裂的部位往往产生在应力相对集中的地方, 所以板的裂缝绝大多数产生在板角处, 其走向与板的对角线相垂直。

(二) 温度裂缝

因水泥具有快硬、高强、水化热大的特点, 再加上该房屋的主体施工发生在夏季, 混凝土浇捣后又未及时浇水养护, 混凝土在较高温度下失水收缩, 水化热释放量较大, 而又未及时得到水分的补充, 因而在应化过程中, 现浇板受到支座的约束, 势必产生温度变化较大, 也要引起一定的裂缝。在调查中发现房屋西边及顶层的裂缝居多。事实上许多裂缝往往是混凝土收缩及温差变化综合引发的。

(三) 结构体型突变及未设置必要的伸缩缝

开发商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房屋长度过长, 而又未考虑设置伸缩缝, 当房屋的自由伸缩达到应设置伸缩缝要求的间距时, 就要引起裂缝的产生。另外, 平面布局袄土凹凸较多, 即转角也越多, 这些转角处由于应力集中形成薄弱部位, 受到混凝土收缩及温差变化易于产生裂缝。

(四) 支座处负筋下沉产生裂缝

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工艺不当, 致使支座处负筋下陷, 保护层过大, 固定支座变成塑性铰支座, 使板上部沿梁支座处产生裂缝。

(五) 设计方面的原因

1. 住宅工程的长度较长, 楼板长度比控制不当, 使现浇板产生裂缝。

2. 由于现浇板在两个方向上收缩, 在墙角阴角45度处产生斜裂缝。

3. 板内配筋设计不当, 采用直径大, 间距大的配

筋方法, 且在现浇板上层表面布置收缩钢筋, 不能满足承力的要求, 但因温度收缩变形, 在板内引起约束力, 使现浇板产生裂缝

4. 住宅平面布置宜规则, 尽量避免形状突变, 在凹面处周边应增强配筋, 来弥补和平衡。

5. 控制板厚, 一般最薄处不小于120毫米, 厨厕间不小于90毫米。

6. 长度超过40米, 应设置后浇带, 其两边应设加强筋。

提高后浇混凝土与钢筋咬合力。

7. 在现浇屋面和建筑物两端单元中 (不少于

6000毫米范围内) 设置双层双向钢筋, 间距不宜大于100毫米, 直径不宜小于8毫米。

8. 外墙转角处设置放射筋, 一般应不小于7¢10, 长度应为板跨1/3, 不能小于1500毫米。

9. 现浇板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大于C30, 水泥强度等级不应大于42.

5R。

(六) 施工方面的原因

1. 混凝土中的石子和黄砂级配控不好, 使混凝土表面水泥浆增多, 加剧了混凝土收缩。

2. 混凝土现浇板内上层钢筋的撑脚少, 上层钢

筋向下位移, 导致现浇板的上层钢筋保护层过厚, 也极易产生表面列粉裂缝。

3. 现浇板的面积大, 在混凝土硬化过程中如果养护不到位, 产生不规则干缩裂缝。

4. 在应力较小处留置后浇带, 保护好后浇带中钢筋, 按设计要求时间, 浇注后浇带。

如设计无要求时, 则最少保留28天, 应清除后浇带两侧松散砼体, 采用微膨胀水泥, 填筑混凝土比原强度提高一个等级。保持14天以上养护期。

5. 拌制用砂尽量采用洁净中粗砂, 避免细砂, 禁用含泥量大细砂。

6. 混凝土养护因素。

养护不及时时, 使混凝土养护初期过早脱水。使混凝土出现干缩。后期养护不够, 使混凝土碳化加剧, 造成碳化收缩, 混凝土养护初期受冻。楼板施工完成后, 混凝土终凝初期, 施工机具和材料集中, 或过早进入下道工序施工, 造成较大施工菏载和震动, 使其产生裂缝。

7. 周围介质因素。

空气的相对湿度越底, 混凝土收缩越大, 空气温度升高, 混凝土的收缩随之增大, 长期风吹、日晒也会使混凝土收缩增大。

8. 模板施工因素。

由于楼板模板支撑刚度不够, 梁板支撑刚度差异或模板浇度过大, 造成模板支撑下沉变形过大。施工期间过度震动使支撑刚度变异部位出现多次瞬间相对位移, 拆模过早, 混凝土硬化前过早承载或受到震动, 模板漏浆、渗水。

二、裂缝的防治措施

上述裂缝虽属非结构受力因素所引起的, 但现浇板裂缝既影响美观, 又容易使住户产生心理上的不安, 而且裂缝不仅会影响抗渗效果, 也易造成水分侵蚀钢筋, 影响使用耐久性。因此, 针对上述裂缝产生的原因, 提出了一些防治措施, 并在开发另一小区中, 重点加强管理, 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 加强现浇板浇捣后的养护

混凝土养护是整个施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忽视对混凝土的养护, 既会降低混凝土的强度, 又易使其在硬化过程中失水得不到及时补偿而产生裂缝, 尤其在高温下施工, 更应经常浇水养护, 这样既可减少温度产生的裂缝, 也可降低由于混凝土的收缩而产生的约束应力, 有效控制裂缝。同时, 对水泥砂浆地面, 也要严格按施工顺序操作, 并加强养护, 经常使地面处于湿润状态, 也能有效地抑制地面裂缝的产生。

(二) 严格控制砂的粒径及含泥量

混凝土用砂应采用中粗砂, 如砂粒过细, 砂的含泥量超过标准, 不仅降低强度, 也会使混凝土产生裂缝, 这是因为泥的膨胀性大于水泥膨胀性的缘故。

(三) 在板角增加辐射筋

现浇板的四周在设计上都已配置负筋, 但针对绝大多数裂缝产生于板角这一现象, 在板角四周增设辐射筋, 使产生裂缝的应力作用方向与辐射筋相一致, 能有效地抑制裂缝, 此外配筋较多时, 相对来说也能明显改善裂缝的产生或扩展, 根据裂缝距板角的距离, 辐射筋长度为1.5米左右。

(四) 平面布置上尽量减少凹凸现象和设置必要的伸缩缝

平面转角过多, 即薄弱部位越多, 而这些部位由于应力集中, 往往是裂缝的多发区。

(五) 严格控制板面负筋的保护层厚度

现浇板负筋一般放置在支座梁钢筋上面, 与梁筋应绑扎在一起, 另外, 采用铁架子或混凝土垫块等措施来固定负筋的位置, 保证在施工过程中板面钢筋不再下沉, 从而可有效控制保护层, 避免支座处因负筋下沉, 保护层厚度变大而产生裂缝, 板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大于1.5厘米。

(六) 施工和材料方面应采取的措施

1. 加强材料进场验收制度, 进场材料均须抽检合格后方可使用。

2. 石子应采用连续级配, 黄砂应采用中粗砂, 进一步减少水泥用量。

3. 在砼浇捣时禁止施工操作人员在钢筋上任意走动, 确保上层钢筋不移位。

4. 电线埋管在施工时应考虑走向, 避免交叉和集中, 确保位置正确, 在预埋管线处采用钢筋网局部加强。

5. 当夏季施工时, 砼浇筑完毕6小时进行养护,

春秋季12小时进行养护, 现浇板应用草包和塑料薄膜覆盖养护时间为14天左右。

6. 应尽可能合理和科学安排好各工种交叉作业, 减少踩踏上层钢筋网。

7. 混凝土的材料、配合比、性能, 在选用低热、干

缩值小的水泥, 严格控制粗细骨料的含泥量及粗骨料粒径, 选用结构致密、吸水率小、干缩值小的骨料, 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 降低水灰比及砂率, 选用单位用水量低的混凝土。掺用合适的减水剂, 减少单位用水量。掺用保水性能好、颗粒细的粉煤灰。改善骨料级配, 采用低流态混凝土。选用具有热膨胀系数小、导热性好、比热大、弹性量低能微膨胀、干缩率小的混凝土。

8. 混凝土收缩主要取决于单位用水量, 而用水量的影响比水泥用量大;

在用水量一定内条件下, 混凝土于收缩随水泥用量的增大而加大, 增大的幅度较小, 在水灰比一定条件下, 混凝土于收缩随水灰比的增加而明显增大, 在配合比相同条件下, 混凝土干缩随砂率增大而增大, 但增大的幅度较小。

(七) 从设计方面应采取的措施

从设计角度看, 现行设计规范侧重于按强度考虑, 未充分按温差和砼收缩特性等多种因素作综合考虑, 配筋量因此达不到抗裂要求, 建议设计单位对建筑物四周的阳角处的楼面板筋进行加强, 负筋不采用分离式切断, 改为沿房间 (每个阳角仅限一个房间) 全长配置, 并且适当加密加粗, 对于外墙转角处的放射形钢筋, 实践证明, 作用较小, 其原因是放射形钢筋的长度一般不大所致。而采用双层双向钢筋加密的措施, 就能解决纵横二个方向的钢筋网的合力, 抵抗和防止45度斜角裂缝发生和转移。

总之, 对于现浇板容易出现的一些非结构性裂缝现象, 经多次的分析研究, 找出原因, 对症下药, 采取了一些防治措施, 收到了一定的效果。要彻底消除裂缝现象, 尚有待不断提高施工技术和不断提高施工技术和不断积累施工经验, 采用更为科学的解决方法。

摘要:建筑物裂缝种类多, 形态各异, 近年来, 现浇板的用量越来越多, 并且裂缝很多, 影响美观, 严重者影响建筑结构的整体性和耐久性。防治措施有:加强养护;控制砂的粒径及含泥量;增加辐射筋;设置伸缩缝;控制保护层厚离。

现浇楼板裂缝原因及处理办法 第4篇

胡俊琴,周海云

(张家口市第二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河北

张家口

075000)

摘要:现结合多年来施工实践的经验和理论分析,以施工为主兼顾材料及过程控制来阐述楼板裂缝产生的原因及处理办法

关键词:混凝土楼板施工

处理办法、材料

Cast-in-place floor crack reason and processing means

Hu Junqin, Zhou Haiyun(Zhangjiakou second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 Hebei Zhangjiakou 075000)

abstract: Presently has unified for many years to construct the practice experience and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constructs primarily gives dual attention to the material and the process control elaborated the floor crack produces reason and processing means key word: Concrete floor construction processing means, material 引

言:

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迅速发展,各地兴建了大量的民用住宅楼。在住宅楼建造和使用过程中混凝土楼板裂缝是最常见的质量通病之一。现从施工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加强楼面钢筋网的有效保护措施:

1.1 钢筋在砼板中是受抗拉力,起着抵抗外荷载所产生的弯矩和防止砼收缩和温差裂缝发生的双重作用,面这一双重作用均需钢筋处在上下合理的保护层前提下才能确保有效。若混凝土质量较差或保护层厚度不足,混凝土保护层受二氧化碳侵蚀炭化至钢筋表面,使钢筋周围混凝土碱度降低,或由于氯化物介入,钢筋周围氯离子含量较高均可引起钢筋表面氧化膜破坏,钢筋中铁离子与侵入到混凝土中的氧气和水分发生锈蚀反应,其锈蚀物氢氧化铁体积比原来增长约2-4倍,从而对周围混凝土产生膨胀应力,导致保护层混凝土开裂,剥离,沿钢筋纵向产生裂缝,并有锈迹渗到混凝土表面。由于锈蚀,使得钢筋有效断面面积减小,钢筋与混凝土握裹力削弱,结构承载力下降,并将诱发其它形式的裂缝,加剧钢筋锈蚀,导致结构破坏。

1.2 要防止钢筋锈蚀,必须保证钢筋保护层厚度(当然保护层亦不能太厚,否则构件高度减小,受力时将加大裂缝宽度)。实际施工中,底苤子钢筋在受到砼垫块及模板的依托下保护层较易正确控制,但当垫块间距放大至1.5米时,钢筋网的合理保护层厚度就无法保障,所以纵横向的垫块间跨限制在1平方米中放2块。与此相反,负弯距钢筋的有效保护,一直是施工中的难点,其原因:板的上层钢筋一般规格较小,施工中受到施工人员踩踏后容易弯曲,变形、下坠,钢筋离楼层模板的高度较大无法受到模板的依托保护,各工种交叉作业,造成施工人员众多,行走十分频繁,尤其砼泵管装拆时无处落脚造成钢筋大量被踩踏,上层钢筋网的钢筋小马凳设置间距过大,甚至不设。根据施工实践,建议楼面双层双向钢筋必须设置钢筋小马凳,其横向间距不应大于70公分,即每平方米不得少于2个,特别是对于圆8一类细小的钢筋,小马凳的间距应控制在60公分以内,即每平方米不得小于3个,同时采取下列综合措施加以解决:①可能合理和科学地安排好各工种的交叉作业。②在铺设钢筋

作者简介:胡俊琴(1977),女,河北宣化人,河北张家口市第二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助工 上面搭设交通要道,教育各工种人员不得随意踩踏。③在混凝土施工中,钢筋工要随打随修。砼施工过程中的细节控制

2.1 混凝土振捣不密实,不均匀与振捣的方式及时间有关。机械振捣方式比手工捣固方式使混凝土收缩性要小。振捣时间应根据机械性能决定,一般以5-15s/次为宜,时间太短振捣不密实,形成混凝土强度不足或不均匀,时间太长,造成分层,粗骨料沉入底层,细骨料留在上层,强度不均匀,上层易发生收缩裂缝。之所以在施工中一定要选择一些有经验的砼振捣工来根据施工部位和机械来确定振捣时间和方式。

2.2 施工质量控制差,为了改变其和易性好施工或为了节约水泥用量,不按混凝土配合比进行搅拌,原材料计量不准,造成混凝土强度不足和密实度及各易性下降,导致结构裂缝。防止这类裂缝我们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施工配合比进行搅拌,车车过磅,设专人看磅。

2.3 施工时模板支撑的稳定性不足,混凝土浇筑后支架不均匀沉降,导致结构裂缝。模板自身强度不够,在浇筑时,由于侧向压力的作用使得模板变形,产生与模板变形一致的裂缝。在拆模施工中,混凝土强度不足,使得构件在自重或施工荷载作用下产生裂缝。在施工根本阻止该类裂缝发生应选择足够强度的模板、支设稳定的支撑。若支撑地基不够坚硬或不均匀应铺设垫板防止沉降不均匀产生的裂缝。模板支撑按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设置间距和拉接杆确保其稳定性。拆模时不要为了节省周转材料或抢工期,应以同条件试块作为依据,保证混凝土强度达到规范要求拆模强度时才能拆模,尤其悬挑构件必须达到百分之百。

2.4 穿线管敷设集中或保护层不当时产生的裂缝。对于穿线管规格化直径较大时,不应就近路径走板,而让穿线管绕弯穿梁敷设。对接线盒处线管集中处应增设抗裂短钢筋,采用圆6,间距不大于10公分。

2.5 施工荷载引起的裂缝,为了抢工期楼板砼浇筑完毕不足24h,气温低的时候不足48小时,忙着上砖,绑扎柱钢筋,不加限制地堆放。这样在混凝土强度不足的情况下,受材料吊卸振动荷载的作用下引起的不规则受力裂缝,这种裂缝一旦形成,就难以闭合,形成就永久性的裂缝。这种裂缝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⑴材料运输和堆放时,应尽量分散就位,不得过于集中堆放。⑵不应过早的上人和材料,24小时以后先做一些放线,绑扎焊接柱钢筋工作。三天后方可进行材料吊装,但要做到轻放慢卸。

2.6 砼养护是砼强度增长和各类性能提高的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早期的养护是重中之重。施工中坚持多洒水,覆盖塑料布或麻袋等物品来调节砼的温度和湿度。

材料质量问题所引起的裂缝

混凝土原料有水泥、砂、石、水以及外加剂组成。若混凝土所用材料质量不合格,则会导致楼板裂缝。并且各原材之间相互影响。

3.1 水泥出厂时强度不足,水泥受潮或过期,使混凝土强度不足导致开裂。水泥的安定性不合格,水泥中游离的氧化钙含量超标,氧化钙在凝结过程中不化很慢,在水泥混凝土凝结后仍然继续起水化作用,这样就破坏了已硬化的水泥石,使水泥强度下降。同时水泥含碱量超过0.6%,可能导致碱骨料反应,都会直接影响到砼强度。

3.2 砂、石骨料的料径太小,级配不好,空隙率大,将会导致水泥和拌合水用量加大,影响到混凝土强度,使混凝土收缩加大,如果使用超出规定的细砂,后果更为严重。砂石中含泥量高,不仅将造成水泥和拌和水用量加大。而且不降低混凝土强度和抗冻性、抗渗性。砂石中有机质和轻物质过多,将延缓水泥的硬化过程,降低混凝土强度,特别是早期强度。砂石中硫化物可与水泥中的铝酸三钙发生化学反应。体积膨胀2。5倍。

3.3 拌合水或外加剂中氯化物等杂质含量较高时对钢筋锈蚀有较大影响。上面提到了钢筋锈蚀对混凝土裂缝的影响,在此就不再多说。3.4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开发商、供货商、施工方都为了降低成本,在二者之间选择了价格而放纵了质量。质量一旦出现问题,砼的强度肯定受到牵连。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带头,尽快健全和统一对建筑一系列行业的管理。

弥补措施

由于各种原因致使混凝土楼板裂缝,若裂缝一旦发生后,做一些弥补措施:

楼板底部由于粉刷较薄,且通常不采用吊顶,建议采用复合增强纤维等材料对缝作粘贴加强处理,宽度以三十五公分至四十公分为宜,既能达良好的抗拉裂补强作用,又不影响粉刷和装饰效果。

结束语

从上述可知,一幢楼房从建成到使用牵涉到施工中各个细节中的问题,均可能使混凝土楼板裂缝产生,因此严格按照国家及地方有关规范,技术标准进行施工,严把质量关,不能轻视每一个细小的环节。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确保民用建筑结构安全耐用。参考文献

现浇混凝土结构裂缝分析 第5篇

混凝土作为一种复合建筑材料,由砂石骨料、水泥及其它外加材料混合而成的非均质脆性材料,其抗压性能良好而抗拉性能很差,抗拉强度只有抗压强度的1/8-1/20,并且不与抗压强度成比例地增加,其极限拉伸变形很小,因而极易产生裂缝,轻者使混凝土构件内部的钢筋被腐蚀,降低钢筋混凝土材料的承载能力、耐久性等,严重的将威胁到人民的生命财产。通过近代仪器己经发现混凝土承受荷载以前,在凝结硬化过程中就有微裂缝的存在。水泥石和集料间的粘结强度为水泥石抗拉强度40%-70%,因此,水泥石和集料间的粘结面是混凝土的薄弱环节。出于混凝土成型后的泌水作用而在相骨料下缘形成水隙,在混凝土硬化后成为细微裂缝。这些微裂缝(凝结裂缝),在荷载或其它物理化学作用下,在集料和水泥石的接触面上传播和发展。另外,水泥水化造成的化学减缩而引起水泥石体积变化,使水泥石与骨料的界面上产生了分布均匀的拉应力,导致界面上形成许多微细的裂缝,其分布有随机性,而这些裂缝在外界荷载作用下或环境变化时会发展而形成可见宏观裂缝,目前规范或规程按计算控制的主要是宏观裂缝。

温度引起的裂缝一种情况是大体积混凝土因水泥水化热导致内外温差过大所引起的温度应力超过混凝土早期抗拉强度时引起的裂缝,另一类是混凝土因环境温度变化而产生膨胀或收缩变形,其中收缩变形又受到外界的约束或内部钢筋的阻碍而产生裂缝。其它还包括混凝土硬化前产生的表而裂缝、混凝土收缩变形时受到约束产生的裂缝、材料不良引起的裂缝等。

对于目前住宅现浇楼板存在的裂缝问题同样没有形成比较一致的处理意见,而更多的是从设计上采取一定构造措施、施工中加强混凝土配合比控制和养护等几方面提出相关建议,从实际效果来看确实收到了一定成效,但楼板裂缝的形成原因确实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无法以一般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非荷载原因来解释分析,对于砖混结构、剪力墙结构等也有其截然不同的分布规律和形态特征。

2.裂缝产生原因

2.1温度裂缝

表面温度裂缝走向无一定规律性:梁板式或长度尺寸较大的结构,裂缝多平行于短边;大面积结构裂缝常纵横交错。深进的和贯穿的温度裂缝,一般与短边方向平行或接近于平行,裂縫沿全长分段出现,中间较密。裂缝宽度大小不一,一般在015mm以下。裂缝宽度沿全长没有太大的变化。温度裂缝多发生在施工期,缝宽受温度变化影响较明显,冬季较宽,夏季较窄。沿断面高度,裂缝大多呈上宽下窄状,但个别也有下宽上窄情况,遇上下边缘区配筋较多的结构,在时也出现中间宽两端窄的梭形裂缝。

2.2沉陷裂缝

沉陷裂缝的产生是由于结构地基土质不匀、松软,或回填土不实或浸水而造成的不均匀沉降所致;或者因为模板刚度不足,模板支撑间距过大或支撑底部松动等导致,特别是在冬季,模板支撑在冻土上,冻土化冻后产生不均匀沉降,致使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此类裂缝多为深进或贯穿性裂缝,其走向与沉陷情况有关,一般沿与地面垂直或呈30°~45°角方向发展,较大的沉陷裂缝往往有一定的错位,裂缝宽度往往与沉降量成正比关系。裂缝宽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地基变形稳定之后,沉陷裂缝也基本趋于稳定。

2.3塑性收缩裂缝

塑性收缩是指混凝土在凝结之前,表面因失水较快而产生的收缩。塑性收缩裂缝一般在干热或大风天气出现,裂缝多呈中间宽、两端细且长短不一、互不连贯的状态。较短的裂缝一般长20-30cm,较长的裂缝可达2-3m,宽1-5mm。一般认为是在施工阶段,多为规则的条状,很少交叉。常发生在结构变截面处,往往与受力钢筋平行,多发生在大体积混凝土中梁、板、柱等小块体构件、预应力构件极少产生收缩裂缝。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为:混凝土在终凝前几乎没有强度或强度很小,或者混凝土刚刚终凝而强度很小时,受高温或较大风力的影响,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快,造成毛细管中产生较大的负压而使混凝土体积急剧收缩,而此时混凝土的强度又无法抵抗其本身收缩,因此产生龟裂。影响混凝土塑性收缩开裂的主要因素有水灰比、混凝土的凝结时间、环境温度、风速、相对湿度等。

2.4构造裂缝

由于结构构件的构造不合理,设计和施工处理不当造成的一种裂缝形态。构造裂缝的常见类型有:①楼板四周负弯筋部位,由于配筋不合理、施工不到位或施工过程的踩踏破坏,而形成楼板构造裂缝。②楼板预埋PVC管线处,由于混凝土厚度变薄,而出现构造裂缝。③后浇带部位施工处理不当形成的明显开裂等。

2.5施工原因裂缝

在钢筋混凝土结构浇筑、构件制作、起模、运输、堆放、拼装及吊装过程中,若施工工艺不合理,施工质量低劣,可能产生各种形式的裂缝,特别是细长薄壁结构更容易出现裂缝。

2.6由外荷载引起的裂缝

多层砌体结构房屋现浇板裂缝分析 第6篇

1 实例分析

1.1 工程概况

某住宅楼为七层砖混结构房屋, 该房屋于2009年12月开工, 2010年4月主体竣工。由于该房屋部分楼盖钢筋混凝土现浇板出现裂缝, 为了该房屋的安全使用并查明产生裂缝的原因, 对该房屋楼盖现浇板裂缝进行了技术鉴定。

经查阅该房屋的相关资料, 该房屋楼盖现浇板厚度分别为100mm、120mm, 板受力钢筋采用冷轧带肋钢筋 (CRB550) , 板底配筋均为R8@200, 板面支座处部分配筋分别为R8@150、R8@180、R8@200等, 分布筋均为6@200。楼盖现浇板混凝土强度等级均为C25, 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15mm。

1.2 现场调查

经现场对该房屋楼盖现浇板的混凝土抗压强度进行抽测, 抽测的楼盖现浇板混凝土抗压强度满足设计要求。

经现场对该房屋的部分楼盖现浇板的截面尺寸、钢筋配置情况进行抽测, 抽测结果见表1。抽测结果表明, 抽测的现浇板板面支座钢筋间距、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均不满足设计要求;抽测的现浇板跨中的板厚不满足设计要求。

mm

经现场对该房屋部分楼盖现浇板出现的裂缝进行检查及检测, 该房屋主要楼盖现浇板裂缝示意图如图1所示, 其裂缝类型主要有:板面支座附近平行于支座走向的裂缝;板角部处切角裂缝;板跨中平行于短跨或长跨方向走向的裂缝;板局部出现不规则裂缝。

注:图中数字除特别注明外均为板面裂缝最大宽度 (单位:mm)

1.3 裂缝产生原因分析

根据该房屋楼盖现浇板出现裂缝的位置、走向、形态, 并结合承载能力验算结果综合分析:

1) 现浇板板面支座附近平行于支座走向的裂缝, 主要系现浇板早期受荷、支座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偏大、支座处承载力不满足要求等原因综合所致, 该类裂缝为结构性受力裂缝。

2) 现浇板角部的切角裂缝, 主要系混凝土收缩、温度应力等因素综合所致, 系非结构性受力裂缝。

3) 现浇板跨中平行于短跨或长跨走向的裂缝, 主要系混凝土收缩、温度应力以及预埋线管等因素综合所致, 系非结构性受力裂缝。

4) 现浇板局部出现不规则裂缝, 主要系混凝土养护措施不力、混凝土收缩及温度应力等因素综合所致, 系非结构性受力裂缝。

2 裂缝处理建议

2.1 裂缝处理方法

根据裂缝产生原因分析, 对存在结构性受力裂缝的楼盖现浇板, 先采用压力灌注结构胶 (注缝胶) 对裂缝进行修补处理, 再在板面增设钢筋混凝土叠合层进行加固处理;对存在非结构性受力裂缝的楼盖现浇板, 先采用压力灌注结构胶 (注缝胶) 对裂缝进行修补处理, 并在裂缝表面粘贴碳纤维布进行封闭处理。裂缝处理施工时, 应先将裂缝处混凝土打磨平整, 其次对裂缝进行修补, 然后将混凝土凿毛, 最后浇筑板面新增钢筋混凝土叠合层或在裂缝表面粘贴碳纤维布。

2.2 裂缝修补施工要求

裂缝修补应根据裂缝的宽度采取相应的方法, 当裂缝宽度<0.2mm时, 采用表面封闭法进行修补, 利用混凝土表层微细独立裂缝或网状裂纹的毛细作用吸收低黏度且具有良好渗透性的修补胶液, 封闭裂缝通道;当裂缝宽度≥0.2mm时, 采用注射法进行修补, 以一定的压力将低黏度、高强度的裂缝修补胶液注入裂缝腔内, 注射前应按产品说明书的规定, 对裂缝周边进行密封。

2.3 增设钢筋混凝土叠合层施工要求

现浇板板面增设钢筋混凝土叠合层施工时, 将楼盖混凝土板面凿毛, 凿除原结构构件浮浆层, 施工过程中应轻敲、轻凿, 不得损伤原结构构件。现场有条件时, 可凿除板面局部混凝土 (厚度为20~30mm) 。增设的钢筋混凝土叠合层厚度应根据现浇板实际厚度确定。楼盖现浇板边缘为墙体处时, 在墙体角部局部凿槽, 板面叠合层钢筋锚入墙内120mm;楼盖现浇板边缘为钢筋混凝土梁时, 新增钢筋混凝土叠合层钢筋在梁上钻孔植筋, 锚固深度应大于180mm。新增钢筋混凝土叠合层设连接筋与原楼盖现浇板拉结, 锚固深度为80mm, 间距为R8@300。同一片墙体两侧现浇板均需增设叠合层时, 应分段施工, 墙体底部不允许两侧同时开槽。叠合层混凝土浇筑完成后, 表面应及时找平、收光, 后期不允许再作砂浆找平层。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及时采用湿草袋覆盖并保湿养护, 养护期不少于14d, 浇水次数应能保持混凝土始终处于湿润状态;混凝土养护用水应与拌制用水相同。

2.4 碳纤维布粘贴施工要求

现浇板粘贴碳纤维布封闭裂缝施工时, 应凿除板的抹灰层及浮浆层, 将构件混凝土表面打磨平整, 若有凹陷处, 应使用修补胶找平。按设计要求的尺寸裁剪碳纤维布, 除非特殊要求, 碳纤维布长度应在3m以内。配制、搅拌、粘贴胶料, 然后用滚筒刷均匀涂刷于所粘贴部位, 在搭接、拐角部位适当多涂抹一些。用光滑滚子在碳纤维布表面沿同一方向反复滚压至胶料渗出碳纤维布外表面, 以去除气泡, 使碳纤维布充分浸润胶料。碳纤维布施工完成后, 表面涂一层胶粘剂, 初凝前, 撒一层粗砂。施工完成后24h内应防止雨淋或受潮, 并注意保护, 防止硬物碰伤施工表面。

3 结语

多层砌体结构房屋现浇板裂缝的产生一般与施工有很大关系。现浇板浇注混凝土完毕后, 应采取有效的养护措施, 以免温差较大, 引起现浇板裂缝;避免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踩踏已绑扎好的板钢筋, 造成板支座钢筋下陷, 板支座钢筋保护层过大, 引起现浇板裂缝;现浇板混凝土在未达到设计强度时, 应避免现浇板上堆载重物, 使现浇板早期受荷, 引起现浇板裂缝;施工中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现浇板中预埋线管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避免因预埋线管引起的现浇板裂缝。在发现现浇板裂缝后, 应分析裂缝产生的原因, 并及时采取合理、有效、可靠的措施对现浇板裂缝进行处理 (如采用注结构胶、增设混凝土叠合层、粘贴碳纤维布等方法对现浇板进行修补及加固) , 以免现浇板裂缝对结构的安全性及正常使用性造成影响。

摘要:结合工程实例, 在对某小区多层砌体结构房屋现浇板的裂缝进行现场检测和技术鉴定的基础上, 阐述了多层砌体结构房屋现浇板裂缝产生的原因, 并提出了现浇板裂缝的处理措施及裂缝处理施工的一些要求。

关键词:结构性裂缝,非结构性裂缝,技术鉴定,裂缝修补,混凝土叠合层

参考文献

[1]富文权.混凝土工程裂缝分析与控制[M].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2.

[2]李国胜.建筑结构裂缝及加固疑难问题的处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3]GB50010-2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住宅现浇板裂缝产生的原因与防治 第7篇

近年来, 传统的预制板逐渐被现浇板所取代, 由于使用了现浇楼板, 房屋整体性、抗不均匀沉降性和结构安全性均有很大提高, 但也伴随产生了一些楼板裂缝的情况, 不少住户担心这些裂缝起因是房屋的基础沉降而向有关部门投诉。

例如我县某住宅楼, 建筑面积约1万m2, 砖混结构, 室内无分隔墙, 全部为现浇板, 板厚100~120mm, 现场拌和浇捣, 混凝土强度等级C20, 楼板与梁连接处均配负筋, 房屋高5层, 底层设架空层高2.2m, 房屋约长80m, 无伸缩缝, 基础采用混凝土灌注桩。工程于2006年12月竣工。竣工验收时, 尚未发现明显的裂缝现象, 住户陆续购房进行装修时, 发现楼板裂缝, 遂向我站投诉。经现场察勘 (包括尚未售出的房屋) 发现, 房屋均存在裂缝, 开裂户数达32户, 占总户数90户的35.55% (而投诉用户15户, 占总户数的16.66%) , 其中位于板角处的裂缝占绝大多数, 约占总数的90%, 其缝宽一般在0.1~0.2mm。

2 裂缝原因分析

对用户反映的现浇板裂缝, 经多次会同设计、监理、施工等部门进行实地查勘。首先进行了沉降观测和图纸复查, 均符合规范和标准。因而根据上述裂缝状况并结合其成因作了如下分析。

2.1 引起裂缝的首要原因是混凝土的收缩。

众所周知, 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 由于水分蒸发, 体积逐渐缩小, 产生收缩, 而板的四周由于受到支座的约束, 不能自由伸展。而当混凝土的收缩所引起板的约束应力超过一定程度时, 必然引起现浇板的开裂, 开裂的部位往往产生在应力相对集中的地方, 所以板的裂缝绝大多数产生在板角处, 其走向与板的对角线相垂直。

2.2 温度裂缝。

因水泥具有快硬、高强、水化热大的特点, 再加上该房屋的主体施工发生在夏季, 混凝土浇捣后又未及时浇水养护, 混凝土在较高温度下失水收缩, 水化热释放量较大, 而又未及时得到水分的补充, 因而在硬化过程中, 现浇板受到支座的约束, 势必产生温度应力而出现裂缝, 这些裂缝也首先产生在较薄弱的部位, 即板角处。另外, 室内外温差变化较大, 也要引起一定的裂缝。在调查中发现房屋西边及顶层的裂缝居多。事实上许多裂缝往往是混凝土收缩及温度变化综合引发的。

2.3 结构体型突变及未设置必要的伸缩缝。

开发商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房屋长度过长, 而又未考虑设置伸缩缝, 当房屋的自由伸缩达到应设置伸缩缝要求的间距时, 就要引起裂缝的产生。另外, 平面布局凹凸较多, 即转角也越多, 这些转角处由于应力集中形成薄弱部位, 一受到混凝土收缩及温差变化易于产生裂缝。

2.4 支座处负筋下沉产生裂缝。

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工艺不当, 致使支座处负筋下陷, 保护层过大, 固定支座变成塑性铰支座, 使板上部沿梁支座处产生裂缝。

3 裂缝的防治

上述裂缝虽属非结构受力因素所引起的, 但现浇板裂缝既影响美观, 又容易使住户产生心理上的不安, 而且裂缝不仅会影响抗渗效果, 也易造成水分侵蚀钢筋, 影响使用耐久性。因此, 针对上述裂缝产生的原因, 提出了一些防治措施。

3.1 加强现浇板浇捣后的养护。

混凝土养护是整个施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忽视对混凝土的养护, 既会降低混凝土的强度, 又易使其在硬化过程中失水得不到及时补偿而产生裂缝, 尤其是高温下施工, 更应经常浇水养护, 这样既可减少温度产生的裂缝, 也可降低由于混凝土的收缩而产生的约束应力, 有效控制裂缝。同时, 对水泥砂浆地面, 也要严格按施工顺序操作, 并加强养护, 经常使地面处于湿润状态, 也能有效地抑制地面裂缝的产生。

3.2 严格控制砂的粒径及含泥量。

混凝土用砂应采用中粗砂, 如砂粒过细, 砂的含泥量超过标准, 不仅降低强度, 也会使混凝土产生裂缝, 这是因为泥的膨胀性大于水泥膨胀性的缘故。

3.3 在板角增加辐射筋。

现浇板的四周在设计上都已配置负筋, 但针对绝大多数裂缝产生于板角这一现象, 在板角四周增设辐射筋, 使产生裂缝的应力作用方向与辐射筋相一致, 能有效地抑制裂缝, 此外配筋较多时, 相对来说也能明显改善裂缝的产生或扩展, 根据裂缝距板角的距离, 辐射筋长度为1.5m左右。

3.4 平面布置上尽量减少凹凸现象和设置必要的伸缩缝。

平面转角过多, 即薄弱部位越多, 而这些部位由于应力集中, 往往是裂缝的多发区。

3.5 严格控制板面负筋的保护层厚度。

现浇板负筋一般放置在支座梁钢筋上面, 与梁筋应绑扎在一起, 另外, 采用铁架子或混凝土垫块等措施来固定负筋的位置, 保证在施工过程板面钢筋不再下沉, 从而可有效控制保护层, 避免支座处因负筋下沉, 保护层厚度变大而产生裂缝, 板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大于1.5cm。

4 结论

对于现浇板容易出现的一些非结构性裂缝现象, 经多次的分析研究, 找出原因, 对症下药, 采取了一些防治措施, 收到了一定效果。我县的另一住宅楼, 建筑面积为1.5万m2, 2幢住宅也是现浇楼板, 于2007年7月竣工, 由于防治措施在前, 现浇板出现裂缝的现象明显减少, 开裂户数15户只占总数120户的6.82% (投诉用户只占总户数的1.34%) , 受到了较好的效果。要彻底消除裂缝现象, 尚有待不断提高施工技术和不断积累施工经验, 采用更为科学的解决方法。

摘要:结合实际, 针对住宅现浇板裂缝产生的原因与防治进行了阐述。

现浇板裂缝原因分析 第8篇

关键词:钢筋砼,现浇板,裂缝原因,防治措施

1 钢筋混凝土现浇板裂缝原因

通常情况下, 现浇板裂缝一般表现为:不规则、不连贯表面微裂缝;表面龟裂、纵向、横向裂缝以及斜向裂缝。究其原因, 主要有施工、设计及混凝土原材料等方面的原因, 以下将逐一具体分析。

1.1 混凝土原材料质量方面

水泥凝结或膨胀不正常, 如水泥安定性不稳定, 水泥中含有生石灰或氧化镁, 这些成分在和水化合后产生体积膨胀, 产生裂缝。

如果骨料中含泥量过多, 则随着混凝土的干燥, 会产生不规则的网状裂缝。

碱-骨料反应:蛋白质、安山岩、玄武岩、辉绿岩、千枚岩等碱性骨料有可能与碱性很强的水泥起化学反应, 生成有膨胀能力的碱-硅凝胶而引起混凝土膨胀破坏, 产生裂缝。

水灰比、坍落度过大, 或使用过量粉砂混凝土强度值对水灰比变化十分敏感, 基本上是水和水泥计量变动对强度影响的叠加。

1.2 施工质量方面

混凝土施工过分振捣, 模板、垫层过于干燥的混凝土浇筑振捣后, 粗骨料沉落挤出水分、空气, 表面呈现泌水而形成竖向体积缩小沉落, 造成表面砂浆层, 它比下层混凝土有较大的干缩性能, 待水分蒸发后, 易形成凝缩裂缝。而模板、垫层在浇筑混凝上之间洒水不够, 过于干燥, 则模板吸水量大, 引起混凝土的塑性收缩, 产生裂缝。

混凝土浇捣后过分抹干压光会使混凝土的细骨料过多地浮到表面, 形成含水量很大的水泥浆层, 水泥浆中的氢氧化钙与空气中二氧化碳作用生成碳酸钙, 引起表面体积碳水化收缩, 导致混凝土板表面龟裂。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工艺不当, 致使支座处负筋下陷, 保护层过大, 固定支座变成塑性铰支座, 使板上部沿梁支座处产生裂缝。

混凝土的收缩 (温度裂缝) :众所周知, 混凝土引起收缩的原因, 在硬化初期主要是由于水泥的水化作用, 形成一种新的水泥结晶体, 这种结晶体化合物较原材料体积小, 因而引起混凝土体积的收缩, 即所谓的凝缩, 后期主要是混凝土内自由水蒸发而引起的干缩。

1.3 设计方面

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在住宅建设中, 有相当一部分的钢筋混凝土现浇板的裂缝, 是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的原因而造成的。如在软土地基下采用扩展基础, 则对于那些相对较长的条式楼来说, 要想保证它们沉降均匀是相当困难的。因此, 在这种情况下, 有时也会由于基础的不均匀沉降, 而引起楼房的拉裂和钢筋混凝土现浇板的开裂。

2 裂缝的预防措施

虽然钢筋混凝土现浇板在使用过程中, 存在出现裂缝这一重大缺陷, 但它与预制板相比, 还是优点大于缺点的, 并且它的这一缺点在设计与施工过程中, 可以通过一定的措施, 使其影响控制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现浇板的优点主要表现在结构性能方面, 采用现浇板后, 将使楼、屋盖的结构刚度及强度、建筑物的整体抗震性能得到显著的提高。对于现浇板的裂缝问题, 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以减少或避免这些裂缝的出现。

2.1 混凝土原材料质量

采取严把原材料进货关, 认真地对进场砂石骨料进行检验, 严格控制砂的粒径及含泥量, 并做好各项试验, 一经发现不合格材料进场必须立即停止使用并清除出场。

严格控制混凝土施工配合比。根据混凝土强度等级和质量检验以及混凝土和易性的要求确定配合比, 严格控制水和水泥用量, 选择级配良好的石子, 减小空隙率和砂率以减少收缩量, 提高混凝土抗裂强度。

2.2 施工程序的控制

严格施工操作程序, 不盲目赶工。杜绝过早上砖、上荷载和过早拆模。在楼板浇捣过程中更要派专人护筋, 避免踩弯面负筋的现象发生。通过在大梁两侧的面层内配置通长的钢筋网片, 承受支座负弯矩, 避免因不均匀沉降而产生的裂缝。

施工后浇带的施工应认真领会设计意图, 制定施工方案, 杜绝在后浇处出现混凝土不密实, 不按图纸要求留设施工缝, 以及施工中钢筋被踩弯等现象。同时更要杜绝在未浇筑混凝土前就将部分模板、支柱拆除而导致梁板形成悬臂, 造成变形。

线管在敷设时应尽量避免立体交叉穿越, 交叉布线处采用线盒, 同时在多根线管的集散处宜采用放射形分布, 尽量避免紧密平行排列, 以确保线管底部的砼灌筑顺利和振捣密实。并且当线管数量众多, 使集散口的砼截面大量削弱时, 宜按预留孔洞构造要求在四周增设上下各2根φ12的井字形抗裂构造钢筋。

对计划中的临时大开间面积材料吊卸堆放区域部位的模板支撑架, 在搭设前, 要预先考虑采用加密立杆和搁栅增加模板支撑架刚度的加强措施, 以增强刚度, 减少变形来加强该区域的抗冲击振动荷载, 并应在该区域的新筑砼表面上铺设旧木模加以保护和扩散应力, 进一步防止裂缝的发生。

3 裂缝的处理方法

表面处理法包括表面涂抹和表面贴补法。表面涂抹适用范围是浆材难以灌入的细而浅的裂缝、深度未达到钢筋表面的发丝裂缝、不漏水的缝、不伸缩的裂缝以及不再活动的裂缝。表面贴补 (土工膜或其他防水片) 法适用于大面积漏水 (蜂窝麻面等或不易确定具体漏水位置、变形缝) 的防渗堵漏。

填充法用修补材料直接填充裂缝, 一般用来修补较宽的裂缝, 作业简单, 费用低。宽度小于0.3 mm, 深度较浅的裂缝或是裂缝中有充填物、用灌浆法很难达到效果的裂缝, 以及小规模裂缝的简易处理可采取开V型槽, 然后作填充处理。

因超荷载产生的裂缝、裂缝长时间不处理导致的混凝土耐久性降低、火灾造成的裂缝等可采取结构补强法。

参考文献

[1]纪午生.建筑施工工长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4.

[2]陈昌明.建筑工程质量控制与通病防治全书[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1.

浅议现浇板裂缝的原因、预防措施 第9篇

钢筋混凝土梁板规范允许带着裂缝工作, 混凝土内部存在诸多微裂缝已为人所共知, 但这不等于说楼板可任意开裂, 实际施工应严格控制开裂, 以免影响结构的耐久性。从浇筑混凝土到竣工验收, 施工过程中不注意都会造成现浇楼板开裂, 有的可能很严重。近些年, 人们对混凝土楼板裂缝的认识和重视更为普遍和深入, 这是因为预拌混凝土现浇楼板更易开裂, 防不胜防, 给许多施工单位造成麻烦, 甚至于因此而亏损, 一年辛苦所获流入“裂缝”。开发商卖出产品以后业主对房屋质量投诉最多的就是楼板开裂, 要求护修、退房甚至于高额赔偿。业主对一般楼板裂缝不影响承载能力和使用功能并不了解, 恐缝心理严重, 花一样钱, 为什么买有缝的房子, 担心留下隐患, 心理很不平衡, 这应该是无可厚非的。所以对预拌混凝土现浇楼的开裂问题, 勘探、设计、施工及管理上必须齐抓共管, 研究清楚各种裂缝开裂的原因及现状, 务求尽量予以解决, 尤以施工单位更应给予充分重视。从本文分析看到有一些裂缝是施工方法不当, 甚至是人为造成的, 正因为楼板的一般裂缝不影响承载力与使用功能, 常不为施工人员所重视, 这种偏颇现象造成的后患, 给建筑质量管理和房产市场带来的影响, 却不容忽视。

1 产生结构裂缝的原因

1.1 使用离析混凝土

预拌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造成分离析, 上部为水泥砂浆, 石子很少, 甚至于没有。胶结物过多, 水也超量, 水灰比过大, 随时间变化强度增长很慢, 或不增长。按常规混凝土强度增长规律拆模时, 梁不能承受自重及板重荷载而产生结构破坏, 中间部分产生垂直裂缝, 两端产生的多条剪切斜裂缝, 该裂缝沿横截面呈贯通分布, 从而造成丧失承载能力。

缺少胶结材料那一部分混凝土, 石子过多, 砂浆不能充满孔隙, 没有足够的胶结, 拆模后可见混凝土表面有大量的蜂窝狗洞, 可造成整个横截面孔洞贯通, 除载承力无办法满足, 外观也不符合混凝土质量要求, 此时受荷载或在自重作用下即可产生贯通裂缝, 危害十分严重。

1.2 抢工期拆模早

抢工期拆模早混凝土强度未达到设计要求, 甚至于承受不了自重荷载, 即使可承受自重, 但不能承受上一层大梁或者楼板施工时传下的梁及板重和一层支撑重。拆模时造成垂直裂缝和端部斜裂缝, 这些裂缝基本上是通缝, 裂缝宽度可达0.5~3mm, 分布很有规律。梁的端部出现裂缝宽度较大的斜裂缝, 中间为垂直裂缝, 因裂缝宽度较大, 故裂缝间距在0.5~1.5m左右不等。

而板的裂缝开裂基本是无规则的龟裂。因板上仍承受上一层楼板荷重及一层支撑重, 此荷载是通过支撑立柱 (原木, D38钢管等) 向下传递, 故柱下楼板的下部呈无规则的开裂, 因为支撑立柱间距一般在1~1.5m, 故裂缝很多, 最终形成网状, 裂缝宽度达0.3-1.0mm左右。

2 现浇混凝土楼板裂缝的形态

已有的现场调查发现现浇混凝土楼板的裂缝位置、形态特征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如图1所示: (1) 裂缝在板角, 并与板边缘约成30~45角, 斜向发展; (2) 在板的跨中, 近似直线发展; (3) 在板的边缘300mm的范围内, 平行于支座; (4) 其它不规则裂缝。

3 施工荷载造成的裂缝

施工过程的荷载是不可避免的, 正常情况下对梁板并无危害。但处理不当, 极易造成楼板。

开裂, 堆积在刚浇筑不久的梁板上的荷载, 只要成堆放置, 超过施工中梁板混凝土强度, 便可产生早期裂缝。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砖类成笼上吊成笼堆放, 这是造成砖混结构早期梁尤其是板开裂的主要原因。

(2) 大捆钢筋集中堆放。

(3) 钢模板, 木、钢支撑。

4 收缩裂缝

上述楼板各种施工裂缝都是由于施工及施工荷载不当形成的, 而混凝土楼板的收缩裂缝则不同, 它主要和混凝土外部内部失水有关, 这里仅谈几种和施工关系密切的收缩。

4.1 塑性收缩

塑性收缩指混凝土初凝前的收缩, 对现浇混凝土楼板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因裂缝微细常不引起重视。因其伴随压抹, 跟随即可出现裂缝, 不及时处理消除开裂, 后期干缩会在此基础上出现裂缝叠加, 开裂必加深加宽。

4.2 干燥收缩

干燥收缩专指混凝土硬化以后胶凝体 (水泥石) 由于失水产生的收缩。以各种形式存在于混凝土中的水分只有毛细孔中水分散失对收缩影响较大。混凝土胶凝材料和用水量越多毛细管的数量也越多, 干燥时水分散失的就越多, 则收缩量也愈大。另外, 用水量越多, 混凝土的泌水也越大, 而泌水使混凝土中毛细管相联通, 从而加快毛细管中水分蒸发, 使混凝土收缩加大。当收缩应变大于胶凝体极限抗拉强度便形成了干缩裂缝。

5 裂缝的防治

针对裂缝产生的原因, 主要的防治措施有:

(1) 加强现浇板浇捣后的养护。混凝土养护是整个施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忽视对混凝土的养护, 既会降低混凝土的强度, 又易使其在硬化过程中失水得不到及时补偿而产生裂缝, 尤其在高温下施工, 更应经常浇水养护。

(2) 严格控制砂的粒径及含泥量。混凝土用砂应采用中粗砂, 如砂粒过细, 砂的含泥量超过标准, 不仅降低强度, 也会使混凝土产生裂缝, 这是因为泥的膨胀性大于水泥膨胀性的缘故。

(3) 在板角增加辐射筋。现浇板的四周在设计上都已配置负筋, 但针对绝大多数裂缝产生于板角这一现象, 在板角四周增设辐射筋, 使产生裂缝的应力作用方向与辐射筋相一致, 能有效地抑制裂缝。此外配筋较多时, 相对来说也能明显改善裂缝的产生或扩展, 根据裂缝距板角的距离辐射筋长度为1.5m左右。

(4) 平面布置上尽量减少凹凸现象。平面转角过多, 即薄弱部位越多, 这些部位由于应力集中, 往往是裂缝的多发区。

(5) 严格控制板面负筋保护层厚度。现浇板负筋一般放置在支座梁钢筋上面, 与梁筋应绑扎在一起, 另外, 采用铁架子或混凝土垫块等措施来固定负筋的位置, 保证在施工过程中板面钢筋不再下沉, 从而可有效控制保护层, 避免支座处因负筋下沉, 保护层厚度变大而产生裂缝, 板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大于1.5厘米。

(6) 对于现浇的混凝土楼板要严格检查其模板及支架的质量, 使其符合规范要求;对已浇筑的混凝土楼板, 强度未达到规范规定前, 严禁在其上加载、堆放材料或其它重物;安装、拆除大模板时不得撞击楼板混凝土;拆下的模板及周转材料要及时转运, 避免混凝土结构过早受震动或承受施工荷载而产生裂缝。

6 结论

分析了现浇混凝土楼板裂缝的成因, 在施工中的每个环节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现浇楼板以上质量问题可以很好的解决。结构可靠度、安全性、耐久性、使用功能及美观的要求得以体现, 交付给用户一个满意的住宅。

摘要:主要通过分析影响混凝土楼板开裂的各种原因, 并提出了预防现浇混凝土楼板开裂的措施及混凝土裂缝常见的修补方法, 指出只要做到严格控制和规范施工, 就一定能把裂缝宽度控制在规范以内, 最大程度的减少裂缝对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危害。

关键词:混凝土楼板,裂缝,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罗福午.建筑结构缺陷事故的分析及防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

现浇板裂缝原因分析 第10篇

【关键词】现浇钢筋混凝土 楼板 裂缝 原因 治理

近年来,由于住宅建设过程中诸多因素的影响,房屋质量仍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建筑业繁荣的背景下,建筑主管部门受到的投诉也多了起来,特别是住宅楼板的裂缝是最普遍的问题之一。有效控制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裂缝,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影响因素涉及设计、勘察、施工、监理、工程检测、建筑材料、气候环境、后期使用维护与管理等方面,需要工程建设各责任主体及相关各方共同努力。

1.楼板裂缝常见现象

1.1 楼板易产生贯通性裂缝;

1.2 楼板上表面裂缝;

1.3 楼板外角部位易产生斜裂缝;

1.4 楼板沿预埋线管产生裂缝;

1.5 后浇带与原结构接缝处易出现裂缝。

2.常见楼板裂缝原因分析

从严格意义来讲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是不可避免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即使在不承受荷载的情况下也存在肉眼不可见的微裂缝,它是混凝土材料固有的一种物理性质。

从裂缝的宽度来分,可分为微观裂缝和宏观裂缝。一般将混凝土材料在化合过程中产生的宽度小于0.05mm的裂缝称之为微观裂缝。在混凝土工程结构中,由于微观裂缝对防水、防腐、承重等都不会引起危害,所以具有微观裂缝结构可假定为无裂缝结构。在结构设计中不允许出现的裂缝,是指宽度不大于0.05mm的初始裂缝。由此可见,有裂缝的混凝土是绝对的,无裂缝的混凝士是相对的。

混凝土中宽度大于0.05mm的裂缝是肉眼可见裂缝,亦称为宏观裂缝。宏观裂缝是微观裂缝不断扩展的结果。宏观裂缝又可分为表面裂缝、深层裂缝和贯穿裂缝三种。贯穿裂缝会影响结构的整体性、耐久性和防水性,影响正常使用,所以应尽最大努力采取措施避免表面裂缝并坚决控制贯穿裂缝的开展。按裂缝对结构影响的不同,裂缝又可分为结构性裂缝和非结构性裂缝,非结构性裂缝主要是由于水泥硬化干缩、外界温度和湿度变化、施工缝处理不当、钢筋腐蚀等原因造成的。而结构性裂缝主要是由受力引起的,又叫荷载裂缝。

经理论分析和实践证明,钢筋混凝土楼板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三种情况:一是由荷载引起的裂缝;二是由变形引起的裂缝;三是由施工操作引起的裂缝。要将以上三种情况引起的裂缝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主要可通过结构设计、混凝土材料与配合比的优化,以及施工过程控制等措施来解决。

3.治理措施

3.1 从设计方面

3.1.1 建筑平面宜规则,避免平面形状突变。当平面有凹进和开洞而使楼板有较大削弱时,凹进周边楼板的配筋应适当加强;当楼板平面形状不规则时,宜设置梁,使之形成较规则的平面。

3.1.2 楼板设计应进行抗裂验算。

3.1.3 房屋伸缩缝设置间距应控制在规范规定范围内。

3.1.4 现浇板设计厚度,双向板应≥L/40,单向板应≥L/30(L为板的短向跨度),且不小于120mm(厨房、浴厕、阳台板不小于100mm)。

3.1.5 下列部位的现浇板内应配置防裂构造钢筋,构造钢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

①短跨跨度≥3.9m的现浇板;

②屋面及建筑物两端跨的现浇板;

③当建筑物平面不规则时,房屋凹角处的楼板。

其中①条的现浇板四角上部防裂构造钢筋可采用双向钢筋或放射形钢筋,配筋范围均应大于板短跨的1/3。

3.1.6 当楼板内需要埋置管线时,管线避免立体交叉穿越,管线的最大外径不超过板厚的1/3;管线应布置在楼板的上下层钢筋之间。

3.1.7对于阳台、雨棚等悬挑结构,宜优先考虑采用带悬臂梁的梁板结构。

3.2 从施工方面

3.2.1 楼板模板支撑体系必须经过计算,除满足强度要求外,还必须有足够的刚度和稳定性。

3.2.2 用于现浇楼板的混凝土应严格按设计配合比施工,严格控制水灰比、含砂率和外加剂掺量。

3.2.3 浇筑楼板混凝土时应严格控制拌和料的入模坍落度,一般现场拌制混凝土不应大于 150mm;采用泵送工艺,高层住宅不应大于180mm。

3.2.4 现浇板浇筑时应及时振捣密实,在混凝土初凝前进行二次振捣,在混凝土终凝前进行二次压光。

3.2.5 现浇板浇筑后,应在表面干燥前进行覆盖或浇水养护,养护时间不得少于7天;对有防水要求部位的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得少于14天。夏季应采取保湿养护措施,冬季应适当延长保温和脱模时间。

3.2.6 严格控制楼板厚度、钢筋保护层厚度及钢筋间距,梁板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及钢筋位置控制应使用钢筋保护层定位件,楼板负弯矩钢筋应设马凳支撑。

3.2.7 现浇板养护期间,当混凝土强度小于1.2MPa时,不得在其上踩踏及后续施工。当混凝土强度小于10MPa时,不得在现浇板上吊运、堆放重物。

3.2.8 严格控制板面施工荷载,严禁在板面直接倾倒建筑材料;板面堆放建材应设置堆料架,堆料架立柱应支承在承重梁上。

3.2.9 支撑模板拆除时间必须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3.2.10 施工缝的位置和处理、后浇带的位置和混凝土浇筑应严格按设计要求和施工技术方案执行。后浇带部位的模板支撑系统应与其它部位脱开,浇筑前不得拆除。

3.3 后期管理

3.3.1 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及业主应加强管理和保养,避免温度裂缝的产生,严禁超载使用,严禁擅自改动结构。

4.结语

微裂缝在混凝土构件中是不可避免的,施工中应尽可能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控制裂缝,使结构尽量不出现裂缝,或尽量减少裂缝的数量和宽度,特别是避免有害裂缝的出现,以确保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02-2010)

[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

[3]《建筑施工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年第5版

[4]2016年新疆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员培训教材

现浇板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第11篇

1.1混凝土原材料方面

(1) 水泥凝结或膨胀不正常, 如水泥安定性不稳定, 水泥中含有生石灰或氧化镁, 这些成分在和水化合后产生体积膨胀, 产生裂缝。

(2) 如果骨料中含泥量过多, 则随着混凝土的干燥, 会产生不规则的网状裂缝。

(3) 碱—骨料反应:蛋白质、安山岩、玄武岩、辉绿岩、千枚岩等碱性骨料有可能与碱性很强的水泥起化学反应, 生成有膨胀能力的碱—硅凝胶而引起混凝土膨胀破坏, 产生裂缝。

(4) 水灰比、坍落度过大, 或使用过量粉砂。混凝土强度值对水灰比的变化十分敏感, 基本上是水和水泥计量变动对强度影响的叠加。因此, 水、水泥、外掺混合材料外加剂溶液的计量偏差, 将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而采用含泥量大的粉砂配制的混凝土收缩大, 抗拉强度低, 容易因塑性收缩而产生裂缝, 泵送砼为了满足泵送条件:坍落度大, 流动性好, 易产生局部粗骨料少、砂浆多的现象, 此时, 砼脱水干缩时, 就会产生表面裂缝。

1.2施工质量方面

(1) 混凝土施工过分振捣, 模板、垫层过于干燥, 混凝土浇筑振捣后, 粗骨料沉落挤出水分、空气, 表面呈现泌水而形成竖向体积缩小沉落, 造成表面砂浆层, 它比下层混凝土有较大的干缩性能, 待水分蒸发后, 易形成凝缩裂缝。而模板、垫层在浇筑混凝土之间洒水不够, 过于干燥, 则模板吸水量大, 引起混凝土的塑性收缩, 产生裂缝。

(2) 混凝土浇捣后过分抹干压光会使混凝土的细骨料过多地浮到表面, 形成含水量很大的水泥浆层, 水泥浆中的氢氧化钙与空气中二氧化碳作用生成碳酸钙, 引起表面体积碳水化收缩, 导致混凝土板表面龟裂。

(3) 施工工艺不当引起: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工艺不当, 致使支座处负筋下陷, 保护层过大, 固定支座变成塑性铰支座, 使板上部沿梁支座处产生裂缝;楼板的弹性变形及支座处的负弯矩施工中在混凝土未达到规定强度, 过早拆模, 或者在混凝土未达到终凝时间就上荷载, 造成混凝土楼板的弹性变形, 致使砼早期强度低或无强度时, 承受弯、压、拉应力, 导致楼板产生内伤或断裂;大梁两侧的楼板不均匀沉降也会使支座产生负穹矩造成横向裂缝。

(4) 后浇带施工不慎而造成的板面裂缝:为了解决钢筋混凝土收缩变形和温度应力, 规范要求采用施工后浇带法, 有些施工后浇带不完全按设计要求施工, 例如施工未留企口缝;板的后浇带不支模板, 造成斜坡搓;疏松混凝土未彻底凿除等都可能造成版面的裂缝。

(5) 楼面垫层内铺设的暗装水管、电线套管铺设不当, 如水管、电线套管铺设不够牢靠、集中铺设、上下交叠铺设致使水管、电线套管上皮在垫层厚度1/3以内, 保护层厚度不足都可能造成板面沿管线长度方向产生裂缝。

第2章:现浇板的裂缝控制

2.1材料方面

(1) 控制混凝土质量的源头是把好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关。首先, 选用级配良好的石子、含泥量低的中粗砂和正规厂家生产的水泥;其次, 在现浇楼板的混凝土中掺加一定量高质量外加剂, 以减少混凝土收缩量, 并严格控制拌和物搅拌时问;再次, 在与商品混凝土供应商签订订购合同时, 应明确混凝土的性能、品质要求。另外, 在浇筑时应检测每车混凝土的坍落度, 以防止由于搅拌车运输过程中出现的分层离析而影响混凝土质量。

(2) 预拌混凝土搅拌站, 应制定相应措施, 采取调整配合比和外加剂检查等方法, 在不影响预拌混凝土可泵性的前提下降低水灰比, 并应严格控制拌和物坍落度和砂率。若坍落度过大, 砂率过高, 会使混凝土中拌和物流动性增强和加速粗骨料的不均匀滑动及分布。

2.2施工方面

(1) 有效保护楼面裂缝上层配筋网片:为保证钢筋防锈及控制正截面受拉区混凝土的裂缝, 对钢筋要求有适当厚度的保护层。一般讲, 楼面下层的钢筋网因有混凝土垫块及模板的支撑, 故保护层比较容易控制, 但当垫块间距较大时, 钢筋网的保护层就无法保障, 所以纵横向的垫块间距应限制在lm左右。钢筋离楼层楼板高度较大时, 其板底钢筋绑扎后, 线管预埋和模板封镶收头应及时跟上施工, 并尽量一次完成;在楼梯、通道等频繁通行处, 应搭设临时通道, 以便施工人员通行;操作人员应充分重视保护板面上层负筋, 行走时应沿钢筋马凳通行, 不得随便踩踏中间架空部位钢筋;浇筑前和浇筑中, 应安排钢筋工整修, 特别是四周阳角处、预埋线管处等重点部位, 对裂缝易发生部位和负弯矩筋受力最大区域, 在浇筑混凝土时应铺设临时跳板, 尽量避免上层钢筋再次受到踩踏变形。

(2) 预埋线管处裂缝的防治:预埋线管特别是多根线管的集散处, 由于混凝土截面受到较大削弱, 便容易产生裂缝, 特别是当预埋线管的直径较大且敷设走向又不重合于受拉方向时, 楼面很容易产生裂缝。因此对于较粗的线管或多根线管的集散处, 应通过增设垂直于线管的短钢筋网片来加强。建议增设的抗裂短筋采用¢6~8, 间距为1 5 0 m m, 两端的锚固长度不小于300mm。线管在敷设时应尽量避免立体交叉穿越, 交叉布线处可采用线盒, 同时在多根线管的集散处宜采用放射形分布, 尽量避免紧密平行排列, 以保证线管底部的混凝土振捣密实。当线管数量众多, 使集散口的混凝土截面大量削弱时, 宜按预留孔洞的结构要求在四周增设上下各2根¢12的井字形抗裂构造钢筋。线管上表面应低于找平层表面15mm以上, 走管部位弹线标明, 以防装修时造成破坏。

(3) 现浇板浇筑时, 在混凝土初凝前应进行二次振捣, 在混凝土终凝前进行两次抹压。

(4) 模板支撑的选用必须经过计算, 除满足强度要求外, 还必须有足够的刚度和稳定性, 边支撑立杆与墙间距不得大于3 0 0 m m。要根据工期要求, 配备足够数量的模板, 保证按规范要求拆模。对于水平混凝土构件模板支撑系统高度超过8 m, 或跨度超过1 8 m, 施工总荷载大于1 0 K N/m 2, 或集中线荷载大于1 5 K N/m的模板支撑系统, 建筑施工企业应当组织专家组进行论证审查。

(5) 施工缝的位置和处理、后浇带的位置和混凝土浇筑应严格按设计要求和施工技术方案执行。

(6) 加强混凝土早期养护。浇注完的混凝土要及时养护, 覆盖塑料薄膜或上铺草袋养护防止收缩, 尤其在高温下施工, 更应经常浇水养护, 初期应每2小时洒1次水, 养护时间不少于7日;对掺用缓凝型外加剂的混凝土, 不得少于14天, 这样既可减少温度产生的裂缝, 也可降低由于混凝土的收缩而产生的约束应力, 有效控制裂缝。同时, 对水泥砂浆地面, 也要严格按施工顺序操作, 并加强养护, 经常使地面处于湿润状态, 也能有效地抑制地面裂缝的产生。大体积现浇混凝土施工应合理设计浇筑方案, 避免出现施工缝。

第3章:裂缝的弥补处理

由于各种原因, 在采取上述措施后, 仍可能出现少量的楼面裂缝。对这些裂缝, 若地面上部找平层较厚的, 可通过在找平层中增设钢丝网、钢板网或抗裂短筋进行加强。但对板底因粉刷层较薄且又无吊顶遮盖的, 可委托专业加固单位采用复合增加纤维等材料对裂缝进行处理, 这样既能起到良好的抗裂补强作用, 又不影响粉刷和装饰效果。

总之, 只要对上述环节认真抓到位, 就可以避免裂缝的产生。

参考文献

[1]徐建.建筑结构设计常见及疑难问题解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上一篇:目标教学法的原则下一篇:固体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