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分析范文

2024-09-01

职业院校分析范文(精选12篇)

职业院校分析 第1篇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行给我国高职教育带来了史无前例的机遇, 国家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人们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这种良好的发展态势给高等职业院校带来的是机遇, 更是挑战。通过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增强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的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绩效管理在我国推行以来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它对整个职业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1.奠定高职院校发展的根基

在高职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 全国各高职院校都拟定了较为完整的发展战略, 规划了自身发展蓝图, 然而要想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 必须进行有效率的绩效管理。在绩效管理过程中, 通过制订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绩效目标, 从而激励教师的积极性, 引导教师敢于创新, 让员工为了个人业绩不断努力, 最后在各分目标达成后实现学校整体的管理目标。

2.学校在综合管理水平上能够得到质的提升

近年来, 国家和各省市地方教育系统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主要是为了提升服务当地经济的能力, 这对完善我国职业教育结构、职业教育大众化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当前绩效管理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经营管理中, 将绩效管理思维引入到学校的事业发展中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目前, 中小学已经普遍实施了绩效管理, 大中专院校中也有部分实施了绩效管理, 然而绩效管理还没有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广泛推行。虽然也有一些高等职业院校试行了绩效管理, 但大多数没有形成一个科学、完整的体系, 很多还只是形式, 并未有效地实施和执行, 所以对高等职业学校的绩效管理进行研究将有助于提升职业院校绩效管理水平, 增强学校的综合竞争力。

3.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实现教师人尽其能、人尽其才

高职院校的教师是一个具有独特职业特点的群体, 这个群体注重思想独立、有创新性, 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 在学术研究上肯下功夫, 并且具有长期性。长期以来, 一直有“干与不干一个样, 干多干少一个样, 干好干坏一个样”的说法。由于缺乏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 教师想干却没有机会干, 干与不干对自身没有影响, 导致其工作积极性被严重打击。绩效管理是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 体现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原则, 有助于吸引人才, 稳定师资队伍, 促进教师队伍建设。

二国内外高等职业院校绩效管理的现状

高校绩效管理最早出现于西方发达国家, 如今已经发展成为西方国家评价高校办学情况的有效工具。因为绩效管理流程紧密、体系完善以及它的创新性与优越性, 使得绩效管理一经推出, 就受到各个学校管理者的欢迎。我国的绩效管理起步较晚, 整体还处于探索阶段。在一些高校里, 通过对人事制度的改革, 已经将绩效管理运用到教师的日常管理中去。在一些高等职业院校或者办学水平较高的中等职业学校也开始效仿高校的绩效管理, 并且结合自身的实际, 积极地开展对教师绩效管理的探索。2002 年,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主持的绩效管理课题, 对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绩效管理模式进行了探究, 该课题经教育部认证成为“十五”规划课题, 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该课题针对当前高职院校绩效管理改革的问题,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模型, 将结果应用到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绩效管理之中, 这为职业院校实行绩效管理提供了新的方法, 具备较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在我国, 职业技术院校和高职院校众多, 但由于高职院校办学历史相对较短, 而且学校的重心工作还未放到管理模式的探索研究中去。现阶段在多数职业院校中, 虽然对教师的管理都实行了考核工作, 但和真正意义上的绩效评价和绩效管理相比, 还存有明显的差距和很多的问题。职业教育因为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不同于普通教育及高等教育, 所以对职业院校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即要求职业院校要从自身发展的实际出发, 制订符合自身发展的战略目标, 以此来探寻一条具有职业教育特点和自身办学特色的绩效管理之路。

自绩效管理推行以来, 我国多数高职院校已经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先后推进了学校人事制度的改革, 改革主要以按需设岗、公开招聘、择优聘用、按岗定薪的原则展开, 很多学校借此机会都实行了绩效管理, 这对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促进教师教育质量的提升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 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师绩效评价体系, 在工作中能客观公正地反映教师实际工作情况, 这对于进一步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和教师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总之, 高等职业学校教师的绩效管理是一项惠及所有教师的民生工程, 必须采用发展和奖惩并重, 将科研和教学并重, 坚持以领导、学生、同行、教师本人为主体的多元参与, 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在评价指标上下功夫, 多听教师意见, 合理设计评价体系指标, 做到教师能够明确自己完成相应工作量后得到的绩效情况, 要求绩效评价是透明的, 并加强评价监控, 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只有这样才能将高等职业学校教师的绩效改革工作做好。

三高等职业院校绩效管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者在思想上对职业院校的绩效管理还没有足够的重视

因为大部分职业院校还没有全面有效地开展绩效管理, 所以多数管理者对绩效管理的定义、开展绩效管理的原因、绩效管理如何开展等还缺乏了解。

2.对绩效管理的目的不明确

在国内每所职业院校都会对教职工进行考核, 现行的考评体系主要按照“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进行考核, 考核等次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 一般只要无重大失误者考核都为合格。这种考核没有明确的量化标准, 考核的目的仅仅是为发放年终奖励工资和评奖评优提供依据, 一定程度上达不到调动教职工积极性的作用, 这说明管理者对绩效管理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还认识不清。

3.绩效管理缺乏健全的科学体系, 无规范的考核标准和准则

现今国内许多职业院校都没有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 在平时的学校管理工作中, 考核指标的设计不全面、不合理, 评价内容简单, 评价标准不能很好量化, 给考核带来很多问题, 同时在考核中存在着个人感情因素较多, 说服力不够, 没有一个很好的标准。

4.绩效管理中的岗位职责不明确

职业院校按需设岗, 多数学校按岗聘任的机制还不够完善, 很少对岗位工作进行系统的分析, 没有制订工作说明书, 导致每个岗位的职责也不甚清楚。同时很多学校存在着分工不分家、谁有事情其他人顶上的现象, 这就造成了在考核过程中工作量不清晰的问题。

5.学校缺乏可借鉴的经验和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

绩效管理是从企业传入的, 在企业试行成功后, 各院校才加紧引入, 目的是为了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但是由于绩效管理进入我国的时间不长, 引入到教育领域的时间更短, 同时它还是一件既烦琐而又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而职业院校缺乏可借鉴的实践经验和真正具有管理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人才, 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在探索中发现问题、改正问题, 这就造成了绩效管理在实施过程中的不严谨, 没有一定能力的专业人员则不能有效地开展绩效管理工作。

四启示

通过以上的这些问题我们可以看到职业院校绩效管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总之, 高职院校教师的绩效管理评价是一个涉及所有教师的名声和利益工程, 必须将科研和教学并重、发展和奖惩并重, 在评价的主体选择上, 要坚持以领导、学生、同行、教师本人为主体的多元参与, 在评价指标上下功夫, 多听教师意见, 合理设计评价体系指标, 做到教师能够明确自己完成相应工作量后得到的绩效情况, 要求绩效评价是透明的, 并加强评价监控, 使教师工作有压力的同时也有动力, 这样才能将高职院校教师的绩效管理改革工作做好。

摘要:近年来,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人们对高职教育的认可程度大幅度提高, 全国高职院校学生的数量和规模空前增长, 高职院校在改革和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从长远看,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迎来了更好的发展前景和良好的发展机遇。但是目前的高等职业院校, 随着自主招生的不断放开, 各地区学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为取得竞争优势, 为创办高水平示范学校, 许多学校纷纷在人力资源管理上下功夫, 而采用科学的绩效管理往往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绩效管理,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郭晖云.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绩效管理的方法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 2011

[2]胡华锋.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现状实证调查[D].西南大学, 2011

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功能分析论文 第2篇

一、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功能简述

1.导向功能

职业院校学生往往存在自卑心理,学习的自信心不高,再加之社会舆论的压力,极容易给职业院校学生带来心理压力,从而导致其对人生观、价值观等产生误解。若对此情况依然沿袭传统的教育方式,只会更大程度地加大学生对学习的反感情绪。因此,职业院校应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并积极鼓励学生加入到建设行列中,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收到良好校园文化的影响,渐渐重拾信心,重新规划今后的人生。

2.激励功能

校园种类不同、培养方向不同、发展规模不同等,均是导致各个校园文化存在一定差异的因素,但作为教育机构,任何学校的校园文化均存在同一特征,即具有很好的激励功能。由于职业院校学生易对人生失去方向,为了缓解这一现象,学校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时,可将往届优秀学生的事例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充分了解来到职业院校并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人生的转折点、新的起点,使学生能够重拾信心,将精力投入到今后的学习中,为今后学习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凝聚功能

众所周知,我国的发展经过众多艰苦的阶段,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共同抗争,才有今天美好的局面,促使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优秀的中华文化,由此可见,若能够将文化发扬光大,其可以发挥很好的凝聚作用。因此在今后职业院校的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的美好品质,也要倡导教师放下身段,积极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为学生及教师创造更美好的教学环境,如此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提升校园凝聚力。

二、提升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功能的相关措施

1.在校园人文景观中充分体现传统文化

如今,我国在人文景观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很好地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因此,职业院校可以加强此方面的建设,如在改建校园公寓时,可以适当使用艺术元素,为学生营造更优质的生活环境。另外,在校园较为瞩目的建筑周围,也可添加温馨提示语,或将园林设计元素应用到校园建设中,并根据学校特点及教育理念加以修饰,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渐渐感受到校园文化的魅力。

2.课程建设中体现出传统文化

校本课程近年来在我国教育界得到了广泛实施,并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不仅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能有效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及素质,使我国教育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校本课程十分符合当代教育理念及新课改对当地教育的要求。“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受教育中的地位,实现了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部分。

3.善于发现及利用传统文化资源

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人们生活习惯及教育方式有所不同,因此,应尽量避免全国采取统一校园文化的方式,要使职业院校能充分根据当地特点及民俗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我国传统文化中包含很多元素,如备受人们喜爱的东北“二人转”,或频繁出现在各大娱乐晚会中的“小品文化”等,均是我国难得的传统文化。不难发现,当地校园在各大节日中往往会组织各种活动,其已经成为校园文化之一。教师可以向学生多介绍类似上述的传统文化,并尽量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表现出来。

三、结语

综上所述,研究校园文化功能方面的内容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使更多人了解校园文化的功能,也能够通过深入分析促进其长久发展。如今,职业院校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但限于其生源问题依然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鉴于此,除了不断改善教学方式外,也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功能的优势。虽然校园文化得到了充分重视,我国职业院校也在不断对其完善,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其依然会暴露出些许问题,相关机构和人员应加强对该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黄海梅.基于职业素养提升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1(1):95-97.

[2]刘玉萍.闽台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比较研究[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4,4(7):81-85.

高等职业院校外语教师角色定位分析 第3篇

【关键词】高职 外语教师 定位 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是高等职业教育,而高等教育中的职业院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对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其中就英语学科而言,特殊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环境使得英语课程不仅应打好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韩愈早在师说中就为教师的角色做了明确的定位:“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面对高职教育所处在新形势、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下,我们不仅应从教育的角度去给英语教师定位,更应以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而给教师进行定位与分析。

一、教学节奏的把控者

在常规的英语教学场景与教学活动中,由于英语教师身份的特殊性,使得教师需在这一环节成为教学节奏的控制者。不仅应控制住整个教学环境的专一性,更要控制住在课堂教学上各个教学活动。就教学而言,教师应控制住对于知识讲授的节奏,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慢,时而需进行温故而知新,对基础较低的学生要适时地进行提问与课堂上的简单答疑[1]。同时,要同学生有能够掌控全局的互动性,学生须在教师的安排下进行小组活动,在教师规定的时间内进行传统的、鲜有成效的机械性的练习。同时,教师还得控制整体活动的方向性,课上讨论课堂知识,不能偏离主题去进行课外的休闲娱乐。

当然,如何作一位好的、令人称赞的控制者也是一门艺术。有些教师因课上与学生互动模式的传统性,而导致教师在课下也是以一种相同的姿态与学生进行沟通。课下,教师应以一个亲和、平等的姿态与学生去相处,使学生觉得教师不仅仅是教师,同时也是自己的家人、朋友,让学生以一种轻松的心态去学习,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效果的评估者

作为一名英语老师,不应仅仅是在课堂上讲授知识后就认为是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教学目的,还应根据教育模式的培养目标,采用一些教学手段对自己所讲授的知识内容进行评估、打分。发现错误应及时纠正,以多种多样的考核方式给学生打分,评价。

很多学生都想知道教师是通过怎样的考核模式来对自己做出评价的。故针对学生的这一需求,教师应在教学之前向学生们告知自己的评价标准和模式,以此方式督促学生不要放松一些教学环节。例如,在口语课和写作课的一些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告知学生本节课对语言知识的侧重点,是语音语调的娴熟还是语法知识运用的准确性。

教师在充当一位评估者时,另外一个要注意的是要保持评估的客观性、公正性,不要带有感情色彩去做此项工作。如果班级中有几位学生受到不好的评价和较低的分数,而与自己同等情况的同学却没有受到相同的评价时,情感敏感的学生就会产生自卑心里,与老师相处带有抵触情绪,表面的情绪就会产生很大的痛苦与难过。大部分学生在表现好的时候很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得到些许的称赞[2]。这时,教师作为一位教学效果的评估者应审时度势地对不同的学生做出鼓励和称赞。

三、学习资源的提供者

根据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主动者的这一形象设计,在教学中,教师使用常规的课本知识讲授外,还应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如:参加学院英语角活动;去英文网站进行自主学习;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或是某一技能的不足,采用娱乐的方式进行提高等等。这一系列的、各种各种的教学模式除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外,也可以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技巧,提高学习效率。

在教师充当解惑者这一角色时,每一位教师都应是诲人不倦的,然而,因为个体的差异,很多时候会有部分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接受新形势下教学资源的运动,仍旧很依赖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灌输的这种方式来学习,被动接受教学与学习模式。此时,教师应及时对学生做出提醒与指引。

四、教学结束的反思者

古人云 “教然后知困, 知困后能自强也”。英语教学不仅是对学生进行英语知识讲授的一个单一过程,课后的反思成为教师提高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师可通过自我说课,在备课中反思;课后与学生沟通,在反馈中反思;撰写反思笔记,在积累中反思和同行对话,促进有效反思等几种方式进行反思。教师掌握一定的策略性知识和反思的意识,可使自己在面对具体情景时快速做出决策,同时能够跳出自我,进行教学前、中、后的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发挥优势,弥补不足。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教师均应仔细观察学生的学习效果,根据学生直接的、间接的反馈对口语、阅读、写作等专业技能进行及时的调整与变通[3]。英语教师综合素质需不断提高从而发挥教师自身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体现英语学科水平,提高英语教学效果,促进英语教学的有效开展,使高职英语教学与学生能力的提高从根本上融合,构建起有效的、有特色的高等职业院校英语教学体系,从而充分发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整体功能。

为了能够充分地做好上述几种角色,教师应成为一位热爱学习大胆创新的人,除了不定期的进修,以取得知识更新外,更重要的是自己要有终身自我教育的思想,一个自己都不热爱学习的老师,怎么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乐趣,而且是恒久的学习热情呢?所以,一种正确对待学习和不断学习的态度才是一名高职英语教师所必需的。此外,在面对学生提出的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教师要勇于承认不知道,而后针对不知道的知识内容和学生一起调查研究,积极主动参加职业进修活动,将自己视为和学生一样的求知者,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增强应对未知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段春梅. 创新教育视野下的教师角色定位分析与研究. 轻工科技. 2012年第11期:139

[2] 蔡逸群.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英语教师定位分析.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第十期:133

职业院校分析 第4篇

关键词:现代职业素养,社会原因,研究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离开社会环境谈教育难免陷入唯心史观。这里从社会层面的传统观念、市场经济、政府行业方面的来分析造成高职学生现代职业素养欠缺的原因。

一、根深蒂固传统观念的影响

传统文化具有巨大的惯性和社会裹挟力, 不仅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习惯, 还从深层地影响人们的心理结构, 进而影响社会的观念, 有些传统观念对职业院校学生的现代职业人培养起着消极影响。

(一)

我国传统社会向一元化发展, 集权的经济、政治很自然地使评价社会成就的价值标准单一化, 很自然的造成了社会结构、知识结构和教育结构的畸形发展

在中国的历史上所有衡量个人成就的价值标准是权位和官势, 这也就形成了读书是为了做官的价值取向。“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 正是这些思想的集中体现。而职业院校所培养的现代职业人, 必须有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能兢兢业业地工作于生产第一线。这显然与我国传统的官本位思想格格不入。

(二) 我国文化传统观念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其中人才观尤为突出

传统的人才观注重培养“君子”型人才, 侧重于道德第一主义, 而道德教育又强调与社会本位、整体利益相关的道德, 是一种道德功利主义的教育观, 如忠诚、服从、奉献、和谐等等。对人才培养强调掌握知识、技术, 不重视科学精神、独立思考力、创新能力、批判力的培养, 而这些能力恰恰是现代职业人培养的题中之意。在传统的人才观影响下, 许多职业院校往往会忽略对学生上述职业素养的培养。

(三) 我国传统道德观念中缺乏“公德”意识

传统道德体系中, 虽有强调“公德”的成分, 如强调“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 “仁者公也”等等, 然而更多的是强调私人关系中的伦理道德问题。如:古代君臣父子夫妻师徒之间的伦理, 现代同乡同事亲友之间的伦理关系, 这些都属于“私德”范畴, 它们是具体的、可直接体验的或有直接利害关系的。这些观念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影响, 往往表现为社会公德和责任感的缺失, 这也导致了他们无法养成现代职业素养。

二、市场经济消极因素的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们的职业观念和职业行为会产生双向影响。其对职业院校学生的现代职业人养成带来的负面影响具体表现为:

(一) 市场经济追求的是自身特殊利益和局部利益, 容易导致出现“唯经济主义”倾向

唯经济主义视经济为决定人和社会发展的唯一因素, 把人视为单向度的“经济人”, 这种观念使人只关心个人的利益, 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满足, 把一切人际关系都建立在“为我”的基础之上, 助长极端个人主义的张扬, 而现代职业人追求的是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职业院校学生普遍缺乏社会实践和艰苦环境的考验, 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 容易受到一些不良倾向、错误观念的影响。因此, 唯经济主义的蔓延, 会动摇现代职业人的培养根基。

(二) 市场经济追求的是速度和效益,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 往往使用人单位和职业院校产生短视心理

近几年, 一些人才招聘会都会传递出这样的一个信息:高薪招不到高级技术工人。这样的信息经各种媒体的一而再、再而三的宣传, 在人们头脑中逐渐形成这样的认识:只要有技术就行, 有技术就能拿高薪。但人们在传递“高薪招不到高级技术工人”这一信息时, 仅仅是一种信息表层的传递, 而忽视甚至根本就忘了告诉人们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技术高超的高等级技术工人, 其应具备怎样的素质, 其不仅仅是技术高超而已。这些需要强调的层面都被表层的现象掩盖了。

(三) 劳动力市场的不规范导致对学生现代职业素养的培养成为冷门话题

劳动力市场上普遍存在“人才高消费”的现象。一些企事业单位不顾自己的实际, 盲目的提高用人标准。高学历人才降格使用, 本科生做大专生的事, 大专生谋求中专生的岗位, 文凭几乎成了衡量一个人知识结构和能力大小、赢得择业和就业机会的唯一凭证。这些压力迫使职业院校的学生将许多精力投入各种文凭考试中, 而这些考试往往侧重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并不包括现代职业人素质的养成。因此, 现代职业人的培养就在这些考试中被忽略了。

三、政府行为因素的影响

政府既是职业教育的投资主体, 又是政策法规战略的导向者、设计师。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 政府对职业教育培养现代职业人的重要性认识还有等提高, 配套措施有待加强。

(一) 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有待加强

教育要发展就需要经济做基础, 而经济要搞上去也需要高水平的教育做支撑, 因此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是国家投资的重点。我国目前普遍存在经费不足严重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些职业学校难以维持和发展, 平均经费偏低, 校舍不足或过于陈旧, 缺少实习实训基地, 设备数量少、配置低, 达不到规定标准, 不能满足教育教学需要。而职业院校在生存的压力下, 往往会忽视对学生现代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

(二) 职业教育的政策、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首先, 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法律法规, 但是许多地方政府并没有真正将职业教育纳入到当地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 没有建立起与《职业教育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重普教、轻职教现象十分严重, 人为地恶化了职业院校的生存环境, 因而对学生的现代职业人培养产生不利影响。

其次, 国家在政策上也没有一视同仁, 给职业教育以平等的竞争地位。比如高职在高校招生中的录取批次及分数划段, 造成“低分学生进高职”的现状, 中职更是没有录取分数限制。如果生源质量跟不上去, 势必会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发生影响。

(三) 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落后于时代要求

目前我国的教育体系以普通教育体系为主, 没有一个相对独立的职业教育体系。中等职业教育分为三类:中专、技工学校、职业高中, 分别隶属于行业协会、劳动部门、教育部门;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有高职专科和职业技术学院, 隶属于教育部门, 而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仍处于探索试点阶段, 与普通高等教育缺少相互的补充与交流, 两者的发展存在两张皮的现象, 研究生阶段的职业教育更是无从谈起。综上所述, 我国的职业教育还没有形成一整套的纵向横向体系, 导致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时间多为两至三年。而现代职业人的养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仅仅通过两年或三年的硬性灌输, 任何老师任何硬件教学条件都无法保证将学生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现代职业人。职业院校目前存在的“断层”现象, 导致了职业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终结性教育, 无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创造机会, 制约了学生现代职业人的成长。

职业院校分析 第5篇

内容摘要: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院校在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向企业和社会客观地反映了院校的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但要想在技能大赛中取得好成绩,关键在于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及职业技能的科学训练方法。本文对技能大赛前的理论知识学习、操作技能训练和心理素质辅导等方法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旨在提高技能训练水平。

关键词:理论、技能、心智技能、操作技能、心理素质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已经成为共识,与职业教育息息相关的竞赛是全国和省市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各个院校为了大赛能取得好成绩,抽调骨干教师,层层选拔优秀的学生选手,精心准备,刻苦训练。经过这几年的组织、备战、参赛,各校都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的,综合职业素质高的技能型人才。大赛即为优秀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职业才华的平台,也为职业院校提供了一个展示教育质量的大好机会,对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促进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技能大赛也给职业教育带来了一缕改革春风,通过参加技能大赛,职业院校有更多的机会与企业接触,可以知道现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专业技术人才,探明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并且在技能大赛中职业院校有机会进一步深入市场调研,瞄准市场变化,贴近企业需求,努力实现培养目标与企业“零距离”对接,对职业需求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根据职业需求制定职业教育课程目标,以培养更好的适应产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六年来,我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 “化学检验工”、“化工总控工” “化工仪表维修工”、“化工检修钳工”技能大赛,取得了6个团体一等奖,12个个人一等奖,6个个人二等奖,1位同学晋升为技师的优异成绩,16位教师荣获由中国化工教育协会、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化学工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联合命名的“优秀指导教师” 称号,其中3位教师荣获“全国名师”称号。中国化工教育协会特地向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河南省教育厅发来公函,以示祝贺。我院连续七年承办了河南省总工会主办的“河南省化工仪表维修工、化工分析工、化工总控工、化工维修电工、化工机械维修企业职工技能比武决赛”,每年学院组织各专业的技能大赛。通过组织和参加技能大赛锻炼了教师队伍,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扩大了学院的社会影响,提高了学院的社会地位,积累了参加、组织技能大赛的经验,现就技能大赛训练要素予以分析和研究。

一、领导高度重视是基础

为推动我院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的健康发展,激励教师指导学生竞赛的积极性,推动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使技能竞赛的组织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有效达到参与竞赛的目的,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制定了关于教师及学生参加校外竞赛的管理办法。1.学院成立组织机构及技能竞赛工作小组。由院长、副院长、处长及相应的系部主任组成(学院设有6个系和1个基础部)。协调、指导、督促各技能竞赛参赛项目,积极有序地开展各项备赛工作,竞赛办公室设在教务处。专业类竞赛由专业系组织,系主任为第一责任人;文化公共科类竞赛由基础部组织,基础部主任为第一责任人。并建立系部(教研组)竞赛组织工作职责及指导教师(教练员)职责。例如:各竞赛活动的报名和组织工作,制定参赛实施方案、获取竞赛规则和竞赛相关技术性文件,编写参赛辅导资料,参赛器械、设备、材料的使用和管理,备赛事项的组织实施、协调和监督检查。以及参赛的总结、各种材料的汇总等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落实、有检查。2.根据国家、省市技能竞赛项目实施竞赛分类管理。一类赛事,由学院设立常年集训队;每学年开学初由系部组织成立学生集训队,集训队设主教练,教练员,实行主教练负责制,队员由系部在三个年级中选拔,形成较合理的梯队结构。二类赛事,由系部平时组织兴趣小组,赛前根据竞赛项目通知,从该兴趣小组中选拔学生组织集训。一般在竞赛前4个月开始进行强化训练,集训队设教练1人,学生人数按竞赛通知规定的人数选定。技能竞赛成绩将作为各系部、考核及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3.学院各实训中心对学生实行全面开放。为了增加实训时间,强化操作训练,学生集训队及兴趣小组在课余时间可以优先申请到实训中心进行操作练习。4.学校设立竞赛奖励办法。对于技能集训工作得力、成绩优秀的指导教师(教练员)和参赛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教师享有优先评先评优、职称评聘、骨干教师培训、名师选拔的权利。并设立参赛教师、学生获奖奖励标准,极大的鼓舞了师生参赛的信心。

二、必要的基础设施是保障

实践是技能训练的根本要素,仪器设备是实践的必备条件,没有设备,就谈不上操作技能训练,更谈不上取得好的大赛成绩。近几年

来我院参加全国技能大赛,取得优异成绩,这与我们学院大力发展实训基础建设是分不开的,近年来我院建立了化工工艺实训中心、化工分析与检验实训中心、化工仪表自动化实训中心,电工及楼宇自动化实训中心等。增添了各类实训教学设备,如:精馏、吸收、传热、流体输送、真空干燥、萃取、流化床、管道拆装、原子吸收、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电子天平、紫外分光光度计、DCS、PLC、仪表综合实训装置、电工楼宇综合实训装置、各类机、泵等大型实训设备,从设备的数量、质量及材料供应上,一方面满足了大赛训练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加速了实训中心建设的改革和发展。

三、科学训练是途径

所谓技能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动作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它是通过训练而获得的。动作活动方式我们称操作技能,是在长期的实践训练中形成的,所以各校都把实践训练作为重头戏,配备最好的指导教师,利用最好的仪器设备,创造最佳的操作环境,安排较长的训练时间,可以说在这一环节上都下了很大功夫,但训练的效果确差异很大,我们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训练方法上的问题。1.扎实的理论知识是前题

知识并不等于技能,但技能的形成必须运用知识,知识愈丰富,对克服技能学习的难点愈有帮助。但是只学习理论,不学习操作,很难形成任何操作技能。因为知识和大脑运动分析器没有建立起联系。只模仿动作,不学习有关理论,其技能也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理论可以加快操作技能的获得,可以免去或减少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的错误。有心理学家曾对电器装配工人进行过实验研究。一组工人只是机械地、重复地学习技能,而对另一组工人则讲解操作原理。结果发现,两组工人最初的水平差不多,但后来第二组工人的绩效远远超过第一组工人的绩效。知识是操作技能的载体和基础,是提高操作技能的前提条件,没有这个前提,操作技能就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然而,有些院校意识不到这一点,不把理论学习当回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总成绩。我们通过参加多次的全国技能大赛,进行了全面总结和深刻反思,一致认为厚实的理论基础对操作技能的形成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应该予以重视。为此,我们组织有关专业教师成立了课题组,一是围绕本专业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鉴定理论题库,在选手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请有关专业教师进行讲解,帮助选手消化吸收,并组织模拟测试,反复训练,题题过关。二是围绕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涉及到 的相关知识“做中学、学中做”,始终把理论和技能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即有力的保证了理论知识较高成绩,同时也促进了操作技能形成,减少动作失误。

2.注重心智技能的培养

技能可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其中心智技能是操作技能的基础,通常是在完成各学科任务中得到提高和完善。操作技能大家耳熟能详,而心智技能是以抽象思维活动为主导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是在不断的认识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如感知、想象和思维等, 而以思维为主要成分,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是心智技能的主要特征。心智技能是在生产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一种调节智力活动和经验的综合能力, 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同样是在大量地、反复地练习中得以形成和巩固的。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操作技能本身就有心智活动参加, 包含有心智技能的成分。如:钳工对工件熟练地锯、锉、錾等主要是手、臂、眼的 配合动作, 但如何锯得准确, 锉得规矩, 錾得平整, 满足图样的技术要求, 却受到主观意识的支配, 也就是有心智活动参与。同样,心智技能也受到操作技能的制约, 很多心智技能往往是通过操作技能表现出来的。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虽然是职业技能的两个方面,但两者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并且总是同时寓于任何一个操作过程之中。

3.注重平时训练过程

传统的训练方法:过于简单、枯燥,缺少灵动性和创造性,训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自己却意识不到,总是靠教师来发现和解决,这样内因的主要作用就发挥不出来,在大赛中遇到问题就束手无策,我们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采用:(1)告诉学习目标,要学习的内容,通过练习后,操作技能应达到什么标准,等问题。(2)告诉操作技能的性质。是什么样的技能,简单技能还是复杂技能,是工具性技能还是非工具性技能。同时,如果所要学习的技能是工具性技能,那么,还要简单介绍具体的性能与功用。(3)告诉学习程序与步骤。有关技能学习的步骤、动作顺序、练习时间与分配方式等。(4)注意事项。在什么时候最容易发生错误和危险,以及有关安全防范措施。

训练过程中在保证大的方案顺利实施的前提下,结合队员掌握的情况,及时补充或调整培训内容。特别是适时聘请行业、企业内在专业领域工作多年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生产调度、生产工艺员、等为我们相关专业实践课程的兼职教师,并与专任专业教师组成”专

项工作组”,指导学生的操作实训。

4.强化训练

强化训练要实行理论学习与操作实训交替进行,强化训练过程中要求学生写训练日记,每天训练结束后对当天的学习、训练进行总结,查找优点和不足,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对训练项目的掌握程度也有差异,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掌握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训练方案。另外训练日记能及时、直观的反映出学生心理状态的变化情况,指导教师可以从中及时发现学生心理、情绪的变化,从中发现问题并及时正确引导。在强化训练中要控制训练节奏,技能大赛有时间限制,要有意识地去测量每个操作环节的用时,做到心中有数,把握训练的节奏。训练中还要解决“瓶颈”问题。所为“瓶颈”问题,就是学生由于训练中某一步骤的内容完成不好,导致接下来的内容无法完成。教练与学生要充分研究项目中可能有哪些“瓶颈”点,包括常见的操作故障以及实训设备可能出现的故障,均应在技能训练中多角度反复训练。强化训练的最后阶段,即冲刺阶段,进入实质性训练过程,时间大致为两个月,其受训人员都是参赛队员。该阶段采取高密度模拟考试、领导观摩训练方式,使学员熟悉考试氛围。把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设计为模拟考题,每三天进行一次理论考试。理论考试、仿真考试、操作考试要交替进行,考试后再及时讲评与答疑。这样,既能使参赛队员熟悉考试的节奏、氛围,又便于发现每个人掌握程度的差异,以便对每个人针对性地进行查漏补缺,通过实践,上述培训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对学生心智技能的形成分析可知,学生的能力有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应用,积累的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转变为人的能力。尽管技能有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之分,但一项实践成果的形成往往是两种技能综合发挥作用的结果,其中,心智技能起到了重要作用,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积极发挥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和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学校建设中的作用,有助于职业技术教育。

四、心理素质训练是必要条件

苏联运动训练学专家马特维也夫在1982年世界体育科学报告会上就指出:“未来运动成绩的增长,主要不是靠最大限度地发挥运动员的体能和机能,而是挖掘运动员的智慧。”从运动智力因素的角度看,在赛场上由于运动智力发展不足,许多竞技运动员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竞技能力或惨遭失败的现象屡见不鲜。运动员的心理能力对于

制胜的贡献越来越大,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只重视运动员体能和技战术能力的发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运动训练竞赛的需要,要在日益激烈的竞赛中获胜,运动员必须具备很高的心理训练水平。

同时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紧张会导致动作变形和思维紊乱,甚至会对自己的行为失去控制。有些选手在竞赛的时候会出现紧张心理和急躁情绪,这不仅与选手的心理素质有关系,与选手的技能水平也有关系。当选手平时的心理训练过关,在竞赛中出现失误,有焦虑情绪出现时,通过自我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排解压力,最大程度地去调整心理状态,才能保证竞赛的时候稳定和正常发挥,取得好的成绩。首先除了选择那些身体素质好,基本功扎实,应变能力强,求胜欲望强的学生作为选手外,还要着重心理素质考察。心理学家奥吉利夫和塔特科在1967年研究表明,一个优秀选手要出色的完成竞赛活动须具备的个性因素包括:达到目标的动机;忍耐力;控制能力;自信、大胆和心胸开阔等品质。良好的个性品质,对操作技能的形成起着促进作用。众所周知,在各种竞赛中,除了是实力的比试外,更是竞争者之间心理素质的较量。由于心理素质欠缺,不能发挥竞争者真正水平屡见不鲜。因此赛前训练中注重心理训练已广泛采用。

聘请心理指导老师加入辅导组,制定心理训练计划,按照计划进行训练,如开设心理学讲座,进行心理训练和模拟测试等,以多种形式将心理训练始终贯穿到实践训练之中,这样长期坚持严格的心理训练,可以最大程度地去调整比赛选手的心理状态,保证在比赛的时候能稳定和正常发挥。同时在教育过程中,对受教育者进行挫折教育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在操作技能训练中,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锻炼提高学生潜能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可在任务设计时故意制造错误或障碍,让学生在完成训练任务的过程中发现错误并自己解决问题。当学生操作过程中发现错误时,教师先不要去帮学生解决,而是要求学生自己想办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2011年全国化工总控工大赛中的精馏操作项目,由于大赛规定操作指标苛刻,多个代表队操作时都去追求高的产量,盲目开大加热器,使得上升蒸汽量过大,导致液体下降困难,从而使得精馏塔的塔顶与塔底压差增大,反而塔顶蒸汽量很小,此时,需要综合分析判断处理,心智技能起主导作用,如果平时训练不到位,此故障不能正确判断处理,结果导致产量低,影响了总成绩,这就是多个代表队成绩不佳的原因。我院代表队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但他们根据平时训练所积累的经验

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处理,及时调整了操作方案,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一举夺得团体第一名。

通过技术训练能增加学生的操作经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抗挫折训练,可以训练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学生在实际竞赛中出现意外情况时不会紧张,知道怎样应急处理问题。同时告诫学生在竞赛的时候要尽自己的能力完成竞赛任务,不能因为出现意外而放弃,因为竞赛时大家都有压力,这时就看谁能坚持到底,谁的自信心更强。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训练技术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科学性很强的训练工程,涉及到的要素很多,而且不断变化发展,如:参赛学生的心理素质及训练、比赛现场的应变能力、团队成员间的协作作精神和凝聚力,指导教师对学生训练思路的理解和训练方式的把握等。但我们只要积极探索,一定能掌握其真谛,我们只要用心把握好其核心训练要素,就能提高训练质量,在技能大赛中取得好成绩。参考文献: [1] 陈晓,中职化工技能竞赛的训练策略,化工职业技术教育,2011,4,66-67 [2] 姚强,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训练技术探索,职教,2011年1O月(上)[3] 邓德红,技能大赛训练初探,现代企业教育 2011年07月(下)[4] 冯青,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中技能大赛要素的运用,成人教育,2011,6,87-88

职业院校分析 第6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青年教师 教学成长 策略

伴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职业院校生源扩张导致教师缺乏较为严重,因此,大量的青年教师被充实到职业院校,成为教学第一线的主要力量。这批青年教师不乏高学历,专业知识系统,思想活跃,富有创新精神,给职业院校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但是,要成为一名合格、称职的职业院校教师,不仅要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能力,而且更要掌握一定的专业实践技能和具有良好的教育素养,因此,当前加强对职业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实践技能的培训和教育素养问题的研究,全面提升青年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和教育素养,对推动职业院校教师“双能化”(既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技能,又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的教师,称为“双能形”教师)和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职业院校青年教师的教育素养现状

从整体上看,近些年来职业院校新进的青年教师学历层次相对较高,基础理论比较扎实,但是对照职业院校教师应具备的教育素养要求,就不容乐观了,具体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招聘到职业院校的青年教师,多是非师范院校毕业生,未经过系统的教师素养养成教育和教学技能培训,其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职业意识、职业素质和责任意识、岗位意识与实际工作存在较大差距;

2.青年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育观念、教学实践能力、学科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还存在较大差距;

3.青年教师多是在毕业时直接由学校招聘到学校,缺乏专业实践锻炼,其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实践能力与实际工作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培育和提升职业院校青年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和教育素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和青年教师的合力作为。

二、职业院校青年教师教学成长的培养策略

根据职业院校教师应具备的专业实践技能水平和教育素养内涵与构成要素,针对青年教师专业实践技能和教育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其教育素养的培育、提升和专业实践技能水平的提高应采取以下策略。

(一)政府要建立职业院校教师资格“双标”准入制度,完善职业院校教师培养体系和培训机制

1.政府必须规范和严格职业院校教师资格“双标”准入制度,即教学能力达标和专业实践能力达标制度,强化其工作的专业性和实践性。教师专业化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教师教育与管理的共同趋势,实施职业院校教师资格“双标”准入制度是依法治教、推行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2.构建与完善职业院校教师培养体系。在我国,培养针对职业教育需求的教师,这样的高校很少,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瓶颈。政府必须通过政策引导,构建并逐步完善职业院校教师培养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学科建设的步伐,以解决职业院校专业教师的储备问题。

3.优化与完善职业院校教師的培训机制。目前,岗前培训是现阶段非师范专业毕业生走上职业教育教师岗位前,有组织地获取教育专业知识的唯一途径,但实践证明,由于岗前培训的课程设置多年不变,课时量较少,与满足职业院校教师应具有的教育专业知识相比都还远远不够,加之部分职业院校和教师对此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岗前培训实际成效与培训目的相比相差甚远。政府主管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强针对职业院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优化与完善课程设置,适当增加课时量,并把教师岗前培训是否合格作为青年教师上讲台的必要条件,切实提高岗前培训的实效。同时,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师特点,有针对性开展教师培训,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全面素质,尤其是着力提升青年教师的教育素养。

4.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教育素养提升的激励措施。一是政府主管教育部门要积极开展多种多样的职业教育技能竞赛活动,引导青年

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竞赛,在竞赛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目前全国范围内开展的职业教育师生技能大赛、信息化教学大赛以及我省职业教育开展的“五课教研,两课评比”活动和创新大赛活动,都极大地调动了青年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了青年教师的教学成长。二是政府要将教师的教学素养和实践能力评价纳入学校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特别是在职称评聘中,把对教师教育素养考核和专业实践能力考核的情况纳入到教师职称评聘的刚性要求中,引导和激励青年教师自觉地提升个人教育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

(二)职业院校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帮扶,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

1.学校要从政治、工作和生活上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健全激励机制为青年教师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营造青年教师脱颖而出的竞争氛围,将部分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推到教学、管理等重要岗位上,在实践中培养人才,实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

2.学校要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的岗前和职后培训制度,逐步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对新进教师进行全员岗前培训,并规定岗前培训不合格的青年教师不得上讲台,不得评聘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称,要求和帮助青年教师掌握良好的教育理论、心理学等知识;对新进的专业教师,如需要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的,可制定实践能力的具体达标要求,并积极联系相关企业,安排新教师下企业参与实践锻炼,待达标后再走上教学岗位。

3.学校要着力培养和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通过制度建设,使青年教师有一个很好的职业养成。通过建立“教学传帮带”制度,为青年教师配备师德高尚、教学水平高的老教师担任教学指导老师,帮助青年教师过好教学关,站稳讲台;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竞赛、教学新秀评选等活动,激发青年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荣誉感,形成良好的提升教学水平的氛围。

4.引导和加强专业青年教师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校通过建立青年教师参加企业生产实践制度,结合学科专业特点,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即引进企业高技能人才到学校开展教学实践指导,同时也安排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不断掌握专业方向和生产实践中的新知识、新技术,充实课堂实践教学内容,提升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

5.建立和实行青年教师的发展性评价制度。对青年教师的评价要做到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并重,既要关注其工作成果和素质发展成果,又要关注其发展过程,并及时对评价内容进行反馈,以实现青年教师教育素养提升与学校的发展和谐统一,在较为宽松的环境下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同时,在对青年教师的考评方面,要改革重专业发展而轻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导向性机制,重视教书育人的目标达成情况,帮助青年教师树立教学至上的观念,促进青年教师的全面成长。

(三)职业院校的青年教师要增强主体意识,不断学习教育科学知识,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实践,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1.青年教师要增强主体意识,培育和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以适应职业院校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客观需求。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需要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性应用人才。因此,职业院校的青年教师要客观、全面地分析自身的教育素养状况,自主设计提升计划与目标,选择适当的学习方式,并根据情况及时调整,在学校集体的关怀下自觉发掘自身的有利因素,使自己的教育素养得到培育和提升。

2.青年教师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职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职业教育理论、教育理念、德育教育思想、职校学生身心发展状况以及职业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等知识也在不断的更新与完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日新月异,这就要求教育者要有自我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地自觉学习,及时掌握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并用之指导实践,才能更好地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3.青年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学会反思。首先在教学中牢固树立教学至上的观念,通过教学实践拓宽知识面,启迪思考,积累经验,并善于把一切成功经验和教学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在教学实践中解决“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其次要不断地开展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把自己开展的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作为认识的对象,对其合理性和科学性进行思考、判断,并选择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和科学性的过程,是教师成为优秀教师的自我有意识努力”,青年教师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剖析典型案例,认真检讨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行为,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增强教学行为的自觉性和科学性,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学术水平,发展教学能力,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4.青年教师要在反思的基础上深入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教师研究教学的过程就是其探究、整合教学知识,应用教学知识、技能,发展教学学术的过程,也是教师成为教学学术型教师的过程”,青年教师应结合教育实践,深入进行教学反思,主动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将专业实践经验知识明确化、理论化,或在教学中应用教学理论,将教育理论具体化、策略化、操作化,改造和扩展教学知识,形成新的教学理论和思想,从而提升教学学术水平。

总之,青年教师的教学成长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做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关系到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和学校的长期发展,同时,作为青年教师要有沉下去,学得进,钻得透的自觉学习精神,才能在政府、学校、企业与个人的共同努力下,快速、全面地成长起来,逐步成为职业教育的骨干力量,为我国的职业教育事业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毛景焕.以合作性增进高校教师评价的发展功能[J].江苏高教,2007,(2).

[3]周生民.促建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思考与实践[J].教学与管理,2007, (01).

[4]張龙.高职院校高素质青年教师培养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 (12).

[5]张仰森.计算机学科教师实践能力发展探究[J].计算机教育,2010,(8):80-83.

职业院校分析 第7篇

近年来,互联网发展突飞猛进,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网络化”对社会的影响在广度和深度上将超过以往任何一次技术革命。然而,历史证明,“技术是一柄锐利的双刃剑”,这一信息化浪潮也可能造成某些负面的、消极的影响。

我们明显地感到,有越来越多人的使用互联网,而在这些人当中相当一部分是学生。那么,学生上网的目的是什么?老师、家长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呢?网络传递的信息又裹挟着多少对学生负面的影响?我们就网络问题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上网现状做了一次调查。通过对邢台市的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学生家长及相关教师进行日常谈话交流、问卷调查等,充分了解学生上网的内容及时间,上网场所提供的服务,家长对学生德育发展的看法和意见及事后的反应等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学生调查问卷1600份,教师问卷500份,家长问卷500份,收回大学生调查问卷1566份,教师和家长问卷各收回500份。

1 调查结果

1.1 学生调查结果

此次调查的学生均为城市在校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经调查发现,所有学生均有上网经历,79%的大学生具有一年以上的网龄;上网时间主要集中在节假日、假期;在网吧上网的占71%,在家里和学校上网的各占38%、14%;83%的学生上网时长可控制在3小时以内,上网的目的主要是聊天、听音乐娱乐,获取学习资料、玩游戏、收发电子邮件等,所占比例依次减少。

现将调查情况综述如下:(1)学生上网主要是聊天、听音乐娱乐和玩游戏,其中有95%的学生拥有QQ等聊天软件的账号。(2)学生为上网每月支出的费用有3%的学生支出超出100元,40%的人为10-50元。上网费用的主要来源是67%的人来自日常生活中的节省,19%的人源自父母自愿提供,3%的人是靠自己打工挣得。(3)92%的学生认为网络上的信息“有一定的可信度”;学生对网络黑客的态度褒贬不一,对计算机病毒持“谴责,并用法律制裁”的态度,但有1人希望对计算机病毒“加以利用并获得非法利益”;学生对网络中的不良网站了解不多,有60%的人不知道任何非法网站,半数以上的学生对非法网站是道听途说。(4)学生愿意在网络上交友,83%的人有网友,交友原因多为“交朋友聊天”、“无聊”,17%的人是为了“学习”。大多数人愿意结交同龄网友,主要采用打字聊天的方式进行交流,半数人对网友的性别并不清楚。92%的人并不愿意去见网友,半数人不会在与网友联系时留下任何个人及家庭信息,联系时留下真实的信息主要是班级、姓名、电话。78%的学生未遇到过网友骚扰,应对网友的骚扰主要靠自己解决,仅2-3%的人会请家长和老师帮助解决,22%的人选择“其他”,包括打110报警。(5)学生在有心事时,58%的人首选和同学进行交流,其次是家长和网友,1%的人愿意首先和老师进行交流,而作为第二倾听对象则家长、教师、同学的比例相当。(6)76%的学生认为学校“有上网环境,但不充足”,在上网过程中63%的学生表示没有不文明行为,33%的学生偶尔会有;在学生看来,73%的学生不清楚老师对学生上网是支持还是反对的态度,19%的学生认为老师支持学生上网。(7)除了“未成年人不允许进网吧”外,绝大多数学生对网络的法律法规一无所知。

1.2 家长调查结果

经对家长的调查发现,学生家长的最高学历主要是高中水平,占58%,初中、大学及以上水平分别占18%和22%,家庭住址在农村占的比例达48%。

现将调查情况综述如下:(1)家长上网不多,64%的家长表示“从未接触过网络”,8%的人上网一年以上;而92%的人表示孩子会上网,82%的人会“有条件地支持”孩子上网。(2)七成以上的人认为孩子上网是在娱乐、聊天、学习,38%的家长对孩子的上网行为有过指导,54%的家长认为孩子在有心事时会最想对自己说。62%的家长对孩子所在学校的上网环境“基本满意”,20%的家长“不满意”,只有2%的家长“很满意”。(4)家长与孩子的交流比较主动,70%的家长认为与孩子“无话不说”,84%的家长在交流上是“与孩子平等的,心平气和地谈心”,14%的家长是“以家长的身份命令孩子”;但半数以上家长认为自己与孩子有代沟。(5)家长对“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方面主要有三种意见:一是家长和学校配合,共同监督,帮助孩子合理利用网络;二是希望学校教育为先,加强学生德育教育;三是让孩子自己从实践中体会。

1.3 教师调查结果

我们主要对城市学校的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经对教师的调查发现,所有的教师学历在大学及以上水平,90%的教师担任专科层次课程。教师的调查结果比较趋同,这并不出乎我们的意外。

现将调查情况综述如下:(1)教师对网络有一定的应用,96%的教师有一年以上的网龄,69%的教师经常上网,但所有人均认为“应该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进行继续教育”。(2)88%的教师与学生在网络上有交流;81%的教师赞成学生上网,6%的人反对学生上网;90%以上的人认为学生上网是在玩游戏、聊天、学习、娱乐,6%的人认为学生上网在做作业。(3)八成的教师表示对学校周围的上网环境“基本满意”,“会对学生的上网行为进行指导”,半数的教师认为学生有心事时最想和自己说。(4)教师希望能通过监控、教育、交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建立相关网站,加强网络德育教育。

2 问题分析与结论

2.1

学生在初、高中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随着网络在社会各个领域的不断渗透,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有上网经历,甚至有些同学网龄较长,上网次数较为频繁。由于高职学生的年龄稍大,自律性较强,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上网的时长能控制在3小时以内,并在业余时间去上网。由于大学生绝大多数在外地就读,使得上网行为呈现阶段性,在校期间上网少而节假日及假期上网多。因此我们要积极正确引导学生,教师和家长缺一不可,需要二者共同合作,加强网络德育教育。

2.2 大学生思想活跃,渴望交流,上网分配给聊天、音乐娱乐、游戏的时间较多。

通过调查发现64%的家长表示“从未接触过网络”,而92%的人表示孩子会上网,并且半数以上的家长没有对孩子的上网行为进行指导;仅近七成教师经常上网,能熟练使用网络技术的人就更少了,许多学生对于教师对学生上网的态度不明确。学生与教师、家长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学生知道的东西教师不懂,学生迷恋的东西教师不感情趣,因此教师的教育工作很难做到学生的心坎上。尽管教师通过计算机培训等途径掌握了一定的技术,但是从深度、广度到熟练程度多数教师与学生相比还是底气不足,网络德育队伍的建设亟待加强。

2.3

高职学生的社会经验不足,对网络上信息的判断能力有待提高,多数同学表示不知道任何非法网站,不能正确看待计算机病毒和黑客。据不完全统计,60%青少年是无意中接触到网上黄色信息的。近几年来,一些由网络引发的问题经常见诸报端,为此,曾在全国人代会上,不少教育届代表呼吁:全社会共同努力,给孩子们一片洁净的网络天空,并建议学校增加网络德育课程。在我们没有能力限制低级趣味的东西进入人们生活的情况下,让青少年脱离低级趣味的最好办法是给他们提供更具吸引力的高级趣味的东西,“养吾浩然之正气”,提高学生的网络素养,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增强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

2.4 高职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时间较多,如何安排好课余时间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54%的大学生认为交网友是为“无聊,找事做”,17%的人是为了“学习”。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的网络德育工作要渗透到学生的课余生活中去,引导学生通过自身原有知识经验与远距离学习系统进行交互活动来获取知识、获得能力。

3 建议

3.1

我们可以创办“家校德育”网站,一方面通过网站与教学平台,充分发挥它们的优势,如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实时性,以及图文并茂等特点,通过网上、网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家长与子女、学校与社会等的协同作用、及时反馈,共同完成教育与培养学生的任务。另一方面可利用总校优势,使教师、家长与著名的教育专家实现“零距离”接触,不断提高教育水平。

3.2 加强网络德育研究,必须把网络德育队伍建设放在首要位置。

绝大多数学生都希望网上能有随时为他们指点迷津的老师,并且希望这些老师精通网络,品德高尚,乐于助人,平等待人,学识渊博,点子丰富,语言精美,文明礼貌。因此,我们有必要按照这个条件培养网络德育队伍,可以建立一个专门从事网上个性化服务的工作室。

3.3 加强专业教师的德育意识和水平。

德育工作不仅是德育教师的工作,更是全体教师共同完成的任务。各专业教师不应只局限于本专业书本知识,而要主动学习各种新的网络知识,同时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做学生的表率。教育者应当受教育。这种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网络知识的学习问题,另一个是教师网络道德素养的提高问题。只有掌握了网络工具,教师才能与学生共用同一的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学生上网的指导。我们要教给学生合理取舍网络信息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检索、核对、判断、选择和处理信息,让学生把网络用于有益的方面。

3.4 提高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增强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

这正是网络德育的实践意义所在。要减小网络上的各种危害可以通过两种渠道:一是加强网络管理。包括组织专家研究,寻求用技术手段对网络进行管理,对一些内容不健康的网站关闭或封锁;对网吧经营者的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查处,培养其守法意识和职业道德。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二是加强网络德育。提高学生的识别能力,让其能够自觉抵制不健康的网上行为,激发青少年的斗志,与此同时,给那些迷失的心灵、困惑的心灵、躁动的心灵送去航标、火把和抚慰。

3.5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和网络德育课。

诸如网络演讲、知识竞赛、心理咨询、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讨论和技能交流等等,把网德教育目标定在最终实现学生道德是非能力的不断提高上,消除网络“德盲”,善于网上学习,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不沉溺虚拟时空,做一个遵守网络道德的好学生。

摘要:随着互联网发展突飞猛进,学生上网占了相当比例。通过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学生家长及相关教师进行网络德育方面的调查,总结了学生、教师和家长目前的网络德育现状,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在网络环境下对高职学生进行德育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互联网,德育

参考文献

[1]王经涛,王俊英.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开明出版社,2001.11.

[2]严晓丽.网络环境下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教育探索,2003.6.

卫生职业院校学籍档案管理质量分析 第8篇

1.1 对学籍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长期以来,人们对学籍档案管理的认识存在误区,尤其是重视教学质量管理的各级卫生职业院校,认为学籍档案管理就是抄抄写写、保管的事务性工作,只要不丢失、不泄密即可。因此,很多职业院校往往忽视学籍档案管理工作,未将其纳入议事日程,造成“说起来重要、排起来次要、忙起来忘掉、用起来需要”的状况,导致学籍档案管理工作长期处于被动应付状态,难以高质量地为人事工作服务。

1.2 管理力量薄弱,管理水平不高,管理手段落后

人事制度改革正向纵深推进,但各级卫生职业院校大部分档案管理人员未经过专业培训,档案的重要性,管档要求,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装订等业务不太了解,档案收集意识淡薄。加之个别档案管理人员身兼数职,档案工作投入不足,处理日常事务时往往只将材料放入档案盒,没有及时整理归档,严重影响了档案管理水平和档案质量。在硬件设施方面,大多融办公室、阅档室、仓库为一体,既无铁门、铁窗等基本安保设施,也无防火、防潮、防盗等其他设施,档案管理仍停留在较低水平。管理手段较陈旧,调阅档案时采用原始手工操作方式,由于保存不当且反复调用原件,出现纸张发黄变脆、字迹褪色等现象,直接影响档案完整与安全。

1.3 学籍档案管理不规范,材料不完整,移交不及时

部分院校未配备档案管理专业技术人员,部分学籍档案管理人员既缺乏人事档案管理的专业素质,又不熟悉学籍档案管理业务;加之学校不重视学籍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使得学籍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造成学籍档案管理工作不规范。而且大部分学生档案材料没有分类、不编页码,甚至有缺漏、缺失现象,使转到用人单位的学生学籍档案无序、混乱等。如同年同学校同专业的毕业生,其档案材料不一致、不统一,给档案整理和管理工作带来一定困难。个别医学院校没有及时将已经就业的学生档案转递到接收单位,甚至转送到错误的接收地,造成了部分学生人事档案丢失。

1.4 学籍档案内容参差不齐

毕业生评语、学校结论为用人单位用人提供了可靠依据。我们发现有些学生的评语实事求是、优缺点分明、特长突出、结论明确;而个别学生的评语则含糊不清,未体现学生特点;有些学生的评语则是“一点论”,对喜爱的学生满是溢美之辞,对不喜欢的学生则笔墨颇少;有的评语大话、空话满篇,未遵循档案材料求真防假,不溢美、不隐恶,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客观、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全貌。

2 解决卫生职业院校学籍档案管理问题的几点建议

(1)应高度重视学籍档案管理工作,并将其纳入议事日程。定期对学籍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检查、指导、督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建立学籍档案管理达标升级考核机制,实行定性、定量考核,分级、分类指导,进行等级升降动态管理,进一步推进学籍档案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建设。

(2)加强学籍档案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选择政治可靠、作风正派、责任心强的共产党员从事学籍档案管理工作,并注意对他们进行教育培养,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学籍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建设,要加大资金投入,配备先进计算机管理设备和防火、防潮专用档案库房及铁质档案柜;库房内应配置空调、除湿、灭火等设备;经常检查库房防火、防潮、防蛀、防光、防高温等安全设施;档案库房、阅档室和档案人员办公室应分开设置。

(3)应选配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热爱学籍档案管理工作,精通信息技术,熟悉计算机操作的档案管理人员。要重视档案管理人员岗前培训工作,做到先培训后上岗。在岗人员要定期进行知识、技能再学习,以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能。

(4)进一步规范学籍档案管理工作,确保归档材料完整入档。学籍档案管理人员应认真、细心、细致地工作,决不能出现错统、错登、错装、漏装现象;认真做好成绩、奖惩核实和誊写工作,把每名学生每学期的期评成绩誊写到毕业生登记表的成绩栏里,奖惩情况誊写到奖惩栏里;把学生每学期的总结鉴定表、实习鉴定表、毕业生登记表、技术等级审批表、新生登记表、体检表、团员材料及其他材料按时间顺序一一整理,装订成册后填写卷内目录;学校应组织专人对毕业生登记表中的4个结论逐个检查,从领导是否审查,是否签字盖章,年月日是否按规定要求书写方面进行检查。

职业院校分析 第9篇

很多学者关注高等职业院校经费投入问题。有学者指出高等职业院校多由普通大学开设的二级学院、行业或企业办的职业技术学院、成人高校举办的高等职业教育和民办职业技术院校等构成,经费投入不足使高等职业院校设立伊始就处于先天性经费不足的困境,成为制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有的学者进一步指出解决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关键在于发挥政府的基础性作用,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衡量政策落实的重要标志是经费是否得到保障。有的学者通过分析高职院校经费投入现状,指出大部分高职院校主要依靠学费收入来维持运转,预算内教育经费收入还不到总支出的40%,特别是基建拨款只占基建支出的20%左右,有些高职院校基建投资几乎全靠自筹。有的学者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均衡性进行研究发现,在规模不断扩张的趋势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并没有获得相应的办学经费投入,导致高等职业教育人均教育经费偏低,经费投入存在着总体上的非衡性、不同省区的差异性和与省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对应性等问题。有的学者研究了财政拨款模式对高等职业院校财政投入的影响,认为目前依然采用“基数+增长”的模式,由于隶属关系等原因各高职院校当年的基数不一,造成了教育拨款在各高职院校间的不公平性。

已有研究主要分析了高等职业院校经费投入不足的原因。虽有少数学者探讨了不同类型高等教育和不同省区高职院校经费投入的差异,但其使用指标比较单一,尚未在各省财政对高等教育总投入的背景下考察对高等职业院校的财政投入。我们通过比较高职高专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的经费投入,基于各省高等教育财政性经费占GDP的比例以及高等教育生均公共经费指数,分析各省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状况,探究我国高职高专院校财政投入的省际差异,为各省对高等职业院校财政投入提出政策性建议。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来源结构的变化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收入按来源主要由财政性教育经费、事业收入、捐赠收入和其他收入组成。学杂费收入作为事业收入的核心,可表示为事业收入。2009年,高等职业院校经费总收入为921.12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3倍多。各项收入增长最快的是财政性教育经费,为3.43倍,其次是学杂费,捐赠收入增长最慢,且在2006年出现下滑。财政性教育经费与学杂费收入在总量上差距变小(见表1)。

高等职业院校各项经费收入的结构变化呈现出较大差异。财政性教育经费与学杂费收入呈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财政性教育经费所占比例在2007年出现下降后再次攀升至2009年的43.1%,上升了4.2%,学杂费收入则持续下降至43.66%,下降了7.86%,二者占总经费的比例基本持平。捐赠收入与其他收入经历波动后均比2005年所占比例低,分别下降了0.1个和0.16个百分点。

高等职业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财政投入差异分析

(一)普通本科院校与高职高专院校经费总投入

2009年我国普通本科院校为1090所,高职(高专)院校为1215所,高职高专院校占高校总数的一半多。

图1反映了2009年我国普通本科院校与高职高专院校经费投入的基本情况,普通本科院校的教育总投入为3723.89亿元,高职高专院校的总投入不及普通本科院校的1/4,各项收入均远远低于普通本科院校。其中,学杂费的收入总额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差异最小,捐赠收入差异最大。高校经费来源主要依赖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和事业收入,普通本科院校财政性教育经费是高职高专院校的4.7倍,预算内教育经费是财政性教育经费的主要组成部分,差距已达5倍。高职高专院校承担的高等教育规模与其拥有的经费形成巨大的反差。

(二)普通本科院校与高职高专院校经费收入来源结构变化

由于数据的关系,笔者选取2007~2009年普通本科院校与高职高专院校财政性教育经费与学杂费占总经费的比例进行比较,衡量我国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投入的情况(见图2)。

从收入结构来看,普通本科院校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总经费的比例由45.5%逐步上升至50.5%,学杂费占比仅有微小的下降,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比远远高于学杂费占比,二者占总经费的比例由76%升至81%。高职高专院校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比在持续增长的情况下依然低于普通本科7.4个百分点,学杂费占比却高于普通本科院校13.1个百分点,二者占总经费的比例由84.6%升至86.7%,升幅不及普通本科院校。由于高职高专院校捐赠收入与其他收入的比例远低于普通本科院校,客观上需要在财政性教育经费上投入更多才能保障高等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三)各省普通本科院校与高职高专院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

以各省普通本科院校与高职高专院校生均预算内经费作为衡量指标,能够更清晰地表现出我国普通本科院校与高职高专院校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差异情况。下面均选取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和地方高职高专院校的数据进行说明(见图3)。

考察2009年各省普通本科院校与高职高专院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可以明显地看出,几乎所有省份普通本科院校生均预算内经费比高职高专院校多,高出最多的省份是上海,差额在4 000元以上的有北京、天津等5省市,而北京市依然是高职高专院校生均预算内经费最高的省份,为7 261元。高职高专院校生均预算内经费比普通本科院校高的省份有辽宁、四川、西藏,差额最大的是辽宁。

高等职业院校财政投入的省际差异

各省高等教育财政性经费占GDP的比例与高等教育生均公共经费指数(高等教育生均财政性经费占人均GDP的比例)是反映各省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情况的重要指标。我们以高等教育财政性经费占GDP的比例达到0.8%的世界均值、生均高等教育公共经费指数达到28%的OECD国家均值作为考察各省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具体指标(见图4)。

按照0.8%和28%的标准将所有省份分为4个区域,落在Ⅰ区的北京、西藏等7省高等教育财政性经费占GDP的比例与高等教育生均公共经费指数均超过标准;落在Ⅱ区有云南、贵州等13个省份,对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总量未达到0.8%;落在Ⅲ区的有河北、山东等10个省份,对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总量和生均财政投入都未满足标准;仅有上海市落在第Ⅳ区域内,虽然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总量大于0.8%,但以人均GDP来衡量,高等教育生均公共经费指数却不及28%,这与上海市人均GDP高不无关系。

政策性建议

上述分析表明,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经费总量虽不断增加,但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整体上投入不足,财政性教育经费差异巨大,且高等职业院校财政投入的省际差异突出。现就以上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性建议。

首先,政府需继续加大对高职高专院校的财政投入。高职高专院校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在总量上和结构上都不及普通本科院校,全国有28个省市高职高专院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比普通本科院校少,这表明对高职高专院校财政投入的支持力度不够。政府财政投入是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重要渠道,在我国大力倡导发展职业教育的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得以提升,各级政府需要从经费投入上真正支持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补充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投入,缓解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状况。

其次,强化地方政府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责任,缩小高职高专院校生均经费的地区间差异。从对各省高等教育及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投入的分析结果来看,经济发展水平高的一些东部省份对高职院校投入总量多,然而并未达到按其GDP发展水平应投入的数量,需在适度增加财政投入的同时注重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投入少的东部省份更要提高对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投入的力度,发挥东部省份的优势,拓宽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渠道。西部地区多数省份高等教育规模小,先前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倾斜度不够,各级政府应提高高等职业教育预算内经费投入,促进当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为本地经济发展服务。中部省份高等教育规模大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却低于西部地区,客观上降低了生均预算内经费,但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投入不足更加剧了经费不足的现状,尤其是近年预算内经费增长率低的省份,该类省份需增强经济实力,努力加强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生均预算内经费投入。

最后,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来源中捐赠收入和其他收入占总经费的比例极小,我国应借鉴职业教育发展较好的国家的成功经验,使企业和社会团体都参与到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之中,增加用人单位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刘春生,牛征,纪元.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及投资策略研究[J].教育研究,2002(6):84-88.

[2]潘建华.经费投入: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瓶颈”[J].成人教育,2007(11):10-11.

[3]陈尚,唐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现状及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8(10):23-24.

[4]王贤.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非衡性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22):40-44.

[5]刘晓.论高等职业院校的财政公平[J].当代教育论坛,2007(11):35-36.

[6]叶小明.公办高职院校经费问题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1):104-106.

[7]UNESCO.Global Education Digest 2011[EB/OL].[2011-11-03].http://www.unesco.org/new/en/education/resources/online-materials/publications/.

[8]岳昌君.高等教育经费供给与需求的国际比较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3):92-104.

[9]UNESCO.Education at a Glance 2011[EB/OL].[2011-09-13].http://www.oecd.org/edu/highereducationanda dultlearning/educationataglance2011oecdindicators.htm.

职业院校分析 第10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综合能力,调查分析

21世纪, 高职教育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同时, 随着中国的经济、科技和社会的不断发展, 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具备迅速掌握新知识和运用新知识的能力, 要求人才能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创新。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全面和苛刻, 除了看重人才必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之外, 更加关注和欣赏人才的职业综合能力。这些职业综合能力体现在: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较强的团队精神;较强的社会责任心和诚信;较强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等。这些能力和素质不是与生俱有, 需要经过不断积累和有意识的锻炼才能获得。所以说, 学生在校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也是高职院校探讨的重要课题。

为了解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培养情况, 我们立足于财经职业院校, 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 从学生层面着手调查。本次问卷通过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多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对部分参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发出调查问卷675份, 收回662份, 回收率为98%。涉及四川财经职业学院2010级会计、工商、金融、财务与审计专业的学生。学生被分配在各模拟单位中, 担任不同的角色。因此, 涉及模拟单位包括18家制造公司、4家贸易公司、两家会计师事务所、两家工商局、两家税务局和1家银行, 涉及模拟岗位320位。针对本次调查产生的结果分析如下。

一、总体情况

1. 关于多专业综合实训动员会、岗前测试和培训产生的效果, 从数据来看, 47.28%的学生认为通过多专业综合实训动员会、岗前测试和培训了解了该门课程, 47.73%的同学认为只是一般了解, 有少数学生不了解该门课程。可以看出, 多专业综合实训动员会、岗前测试和培训的效果基本能达到培训的目的, 起到了引导的作用, 若要深入该项实训, 需要同学们在后续的实训中进一步地深入和投入学习。

2. 从学生应聘的岗位与您所学专业对口情况来看, 43.96%的学生所聘岗位与专业对口, 40.94%的学生所聘岗位与专业不对口, 模拟岗位与专业不对口的原因在于, 4.38%的学生认为没有对口岗位, 7.85%的同学则是不喜欢自己专业对应岗位, 49.85%的学生希望尝试其他岗位, 25.08%的同学认为是其他原因, 比如, 应聘的过程中欠考虑, 错失了一些机会等。

多专业课程的开设希望能给同学们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提供更多学生们喜欢的岗位, 但实训中也存在一些具有挑战的岗位和繁忙的岗位学生们不愿意从事, 今后在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应简化这些岗位或提高它的评分标准, 增加加分项目, 以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

在调查同学们对应聘工作的信心度上, 79.91%的同学是有信心的, 只有4.83%的同学无信心。

二、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的基本情况

总体来看, 同学们对自己目前的专业能力、个人综合素质满意程度不够高, 45.77%的同学达到满意, 48.64%的同学一般满意。具体可以通过我们设计的一些指标来了解同学们目前的职业综合能力情况。

下页表1表示的是认为自身的职业能力处于“强”位置的学生权重 (如下页表所示) , 78.55%的学生认为他们的“社会责任心和诚信”强, 69.34%的学生认为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强, 在这些能力指标中只有“社会责任心和诚信”及“团队合作能力”两项指标的权重超过50%, 其他指标均在50%以下, 而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及“创新能力”权重最低, 说明学生的这两项能力较低;30%~40%权重区间的指标较多, 有“社会适应能力”、“职场岗位胜任能力”、“市场竞争意识”、“沟通表达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指标。说明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下页表2表示的是认为自身的职业能力处于“一般”位置的学生权重 (如下页表所示) , 大多数学生认为自身的职业能力处于一般状态, 与图1形成对比, 72.96%的学生认为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一般, 73.72%的学生认为自身的“创新能力”一般, 这两项指标处于峰值位置。而“社会适应能力”、“职场岗位胜任能力”、“应变能力”、“沟通表达能力”、“自我发展能力”都有60%以上的学生认为自身能力处于一般状态。只有20.54%的学生认为自身的“社会责任心和诚信”一般。

表3表示的是认为自身的职业能力处于“弱”的位置的学生权重。从表中可以看出, 学生认为自身的职业能力处于弱势的同学比较少, 最高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指标也不到4%的权重, 根据调查学生的总人数, 所占人数不到30人。

三、通过该课程学生得到锻炼的职业综合能力情况

从图中可以看出, 拟定的9项能力学生通过多专业综合实训课程都得以锻炼, 其中有三项能力处于80%以上, 分别是“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专业能力”, 也就是说有80%以上的学生认为这三项能力得以锻炼。其余5项能力的认可度都在60%以上, 说明同学们在多专业综合实训过程中职业综合能力得以锻炼和提升, 实训方式得以认可, 但同时也可以看到提升“创新能力”的手段相对较弱。

四、分析与探讨

1. 通过学生在进行多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前期进行的问卷调查, 了解了学生对自身的认识和对实训课程的了解、态度、信心等情况。为学生在实训中职业综合能力的提升提供指引和方向。从调查结果来看, 学生对自我的“社会责任心和诚信”和“团队合作能力”的信心度比较大, 在实训的环节中可以设计更能提升此方面的职场情景, 比如, 组建新公司以及打造团队精神, 开展商品展销会等等;“社会适应能力”、“职场岗位胜任能力”、“市场竞争意识”、“沟通表达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指标, 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较欠缺, 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而对于自身的“创新能力”信心较差, 创新能力的培养历来是最难的一项能力。

2. 以职业综合能力为导向的多专业综合实训课程, 通过工学交替来实施, 融“教、学、做”为一体, 立足强化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 培养的目标和方向确定并且具有针对性, 在后期的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到此成效。

职业院校分析 第11篇

【关键词】职业院校 德育教育 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64-01

一、职业院校学生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教育认识不足

在职业院校的德育教育过程中,职业院校的校领导没有给予德育教育工作充分的重视,导致学校德育课程的教师与德育课程的开设不足。此外,部分教师忽视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仅仅将德育理论知识的掌握、专业技能的水平等方面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标准。

(二)教育模式单一化

在德育教育的内容上,教师讲授的内容较为陈旧,没有与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行充分结合,导致德育教育内容较为空洞,教条主义现象严重,进而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甚至会使学生产生抵触的心理。此外,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导致教学形式较为呆板,进而影响教学的效果。

(三)评价机制不完善

德育教育工作效果的评价具有量化标准不固定的特点,且评价方式较为灵活,而当前职业院校并未建立完善的、高效的德育教育评价体系,再加上评价主体较为单一,导致德育教育工作评价效率较低。

二、职业院校学生德育教育的措施

(一)重视德育教育工作,学校、家庭及社会三方结合

职业院校的校领导应该充分重视德育工作教育的重要性,适当增加校内德育课程的教师,聘请高素质的德育教师,并适当增加德育教育的课程,增加德育教育的授课时间,保障德育教育能够顺利开展。此外,国家相关规定中指出[1],在德育教育上应该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三者进行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三方的力量。因此,职业院校应该积极贯彻这一思想,在做好学校德育教育的基础上,积极寻求家庭与社会的支持,进而营造出一个学校、家庭以及社会三方结合的德育教育氛围。

(二)提高德育教师专业素质,发挥德育教师的榜样作用

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思想水平及其道德品质对学生具有直接性的影响,影响着德育教育工作的效果。因此,学校应该充分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责任意识及其思想水平,定期对其进行培训,强调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增强教师的德育教育意识,同时教师还应该不断进行反思自我,提高自我的道德水平,与学生交流过程中应重视自己言行举止的得体性,于潜移默化中给予学生积极的影响,最终达到德育的目的。

(三)掌握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增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

德育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学生心理特征的了解,发现学生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其进行针对性教育。因此,职业院校的德育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群体的心理动态,不仅要从理论上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更重要的是从实践上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教育。这就要求德育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特别是要重视一些学习能力相对较低,且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对这些学生进行正确引导,避免学生思想上产生“误区”。

(四)及时更新德育教育的内容,创新德育教育的方法

从德育教育的内容上来说,应该不断更新德育教育的内容。学校应该不断完善德育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立足于传统德育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充分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到新时期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能力的要求,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其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从德育教育的方法上来说,应该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德育理论的教学,采用视频、音频以及图片等教学资源授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潜力。此外,学校可以建立德育教育的网络平台,将德育教育信息上传到学校的官网中,让教师能够与学生之间及时互动,从而扩大德育教育工作的覆盖面,深化德育教育工作的效果。

(五)积极建立激励机制,完善德育教育的评价系统

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学校应该对表现优秀的学生及时进行奖励,肯定学生的行为,激励学生继续践行良好的品德,并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进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围。此外,德育教师授课过程中,应该重视对学生的价值趋向及其情感认知等方面的正确引导,及时肯定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还应纠正学生的不足,使学生能够不断完善自己。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职业院校积极展开德育教育工作,不仅是社会对职业人才的要求,更是职业院校提升自身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渠道。因此,职业院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方法推进德育教育工作,从而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职业院校英语后进生成因分析及对策 第12篇

笔者在潍坊职业学院从事英语教学多年,接触过很多英语后进生。通过调查和分析,笔者发现后进生的形成受内因和外因的影响。

一、内因分析

内因方面主要在于学生缺乏优秀的学习品质。

1. 学习态度差。

学生从刚开始接触英语时,就凭自己的兴趣学习。他们只对课堂上生动有趣的内容和方法感兴趣,而对英语基本技能感到索然无味。这样,他们即使在课堂上记住了一些语言知识,下了课就忘得一干二净。随着学习内容的不断增多,他们在学习上的问题更加突出。

2. 学习兴趣差。

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必要性的认识往往来自父母、老师、社会“要我学”、或为了生存“应该学”的驱使,而不是来自求知欲或对英语本身的爱好。

3. 学习习惯差。

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课前不预习;上课只听不记忆、不应用、不提问;课后不回想,不复习。作业能少做就少做,书写不按拼写规则,批改过的练习置之不理,等等。

4. 学习能力差。

学生缺乏拼读和书写这两种学习英语的基本能力,更缺乏归纳、套用、类推的能力。一切的学习内容,从学单词、学对话、学短文到完成练习,所有的学习活动:听、说、读、写、译都要依赖老师。

二、外因分析

外因与教学政策、学生的学习环境、教师等因素有关。

目前,大部分职业院校学生每天有课堂上的50分钟能接触到英语,加之班上人数较多,即使在英语课堂上也只有少数优秀学生能参与语言实践活动,教师难以照顾到不同学力、不同层次和不同性格的学生,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也是导致产生后进生的因素。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教学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

一堂课上单词、词组、语言点、对话或课文等教学内容一项接一项,对于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说犹如看电影似的过了一遍,根本掌握不了。特别是教师在公开课时,为了表现自我,教师经常唱独角戏唱一节课,一个个环节下来,不管每一个环节学生有何反应,不考虑学生是否已接受。

2. 将英语语言条文化,使活生生的语言变成了固定的规则,使英语课成了死记硬背的代名词。

一些教师试图通过大量的习题来巩固学生所学的语言知识,使语言教学“理科化”。由于教师的教学法过于机械,学生或朗读,或做题,或回答问题,忽视语言的交际性,使得一些学生对英语学习逐渐失去兴趣。

3. 教师对学习后进生的鼓励和表扬少。

不少教师上课缺乏表情和激情,对学生出色的表现常常无动于衷,很少鼓励较差的学生试一试。课堂是学生唯一能操练英语的场所,如得不到教师的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然会受到影响。

4. 教师课堂提问面有局限性。

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很少被教师提问,甚至一学期一次都没有,这样就滋长了学生的学习惰性,扼杀了学习主动性及兴趣。而且教师提问女生多于男生,提问对象又相对集中在教室中间的一些学生。

三、对策

英语学习后进生产生的原因既有内因,又有外因。由于英语学习后进生的原因错综复杂,一味简单地进行知识传授,大搞题海战术,只会使其对英语学习产生更强烈的厌学情绪。只有摸清原因,对症下药,才能解决困难。针对职业院校英语后进生偏多的现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对策:

1. 爱和尊重是转变后进生的前提。

爱默森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教师真诚的爱和尊重是启迪学生心扉的钥匙,后进生往往最需要的就是这把钥匙。教师千万不能用过分的语言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不能用冷酷的表情刺痛他们幼小的心灵,否则会使他们在思想上出现反感,产生悲观等不良情绪。教师要用热情、诚恳和信任的思想感情去感染他们,打动他们的心灵。对他们微小的进步,加以鼓励、肯定,必然会激起他们的上进心。

2. 发现闪光点是激发后进生自尊心的关键。

自尊心是学生积极向上、努力克服缺点的内部动力之一,而后进生大多数都有自卑感,缺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此,教师对后进生不能歧视,不能厌弃,不能过多地公开批评。要全面地、深入地、客观地了解他们,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每一个长处,善于发现挖掘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使他们能够施展所长,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使后进生不自暴自弃,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应该永远有一颗火热的心,以高尚的奉献精神努力工作,使每一颗星都闪闪发光。

3. 从实际出发,有效进行补偿教学。

个别辅导和补偿教学是“帮困”的必要措施。补偿教学必须以学生自学为前提,可以通过结对子和成立学习小组等形式,创设学习氛围。教师要善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组织补偿教学。对待学习后进生,教师不仅要有爱心,还要有恒心,切忌粗暴、训斥或忽冷忽热。有效的补偿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入手,多从学习方法上给予必要的指导,及时表扬他们所取得的进步,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

4. 更新教学观念,积极改进课堂教学。

教师要充分信任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调人人参与,改变后进生作为读者或局外人的角色,改变他们自我封闭的性格。在教学中,要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分层要求,让后进生有所收获,不断增强他们学好英语的信心,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为了使学生学好英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学生“听讲—接受—记忆—做习题”的学习模式。通过创设情景,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等多种训练中不断地体验、熟悉和掌握英语。特别是对英语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通过形象直观的手段、生动活泼的方法、丰富多样的活动,激发其学习兴趣,让他们乐于学习和参与。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英语学习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系统工程,面对高职学生的现状,教师更应付出极大的爱心,让师生在充分理解中建立一种温馨感人的情感关系,来拉近师生间的情感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转化学习后进生。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实践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第70页.

[2]钱在森.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1.

上一篇:动手教育下一篇:课堂学习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