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外环境论文范文

2024-07-18

室外环境论文范文(精选12篇)

室外环境论文 第1篇

1.1“住区”

吴良庸先生认为住区是作为城市与建筑之间一个重要的中间层, 就城市结构系统言, 可称为分区、片区;就社会组织言, 可称为社区、邻里;就城乡关系言, 可指小城镇、村镇等。

1.2 高校学生住区

本文所界定的“高校学生住区”是指主要由学生 (本科、研究生、留学生) 宿舍所组成的建筑群落, 以及这些建筑群落之中的公共区域交往空间。为了课题研究纯粹性, 虽然食堂、活动中心等与学生住区联系紧密, 但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之内。

2 高校学生住区室外环境优化的研究现状、必要性及目标

2.1 研究进展

20 世纪60 年代校园规划的文献在数量和内容上比较丰富, (1) 探讨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2) 具体研究学校环境是如何影响学生学习过程的; (3) 将城市设计理论引入并应用于校园空间形态设计中, 研究大学校园的保护、发展及更新的方法研究。

我国对大学校园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文献综述后归纳为 (1) 对西方校园规划和室外环境的历程、发展及成果总结; (2) 对校园规划及校园空间环境进行的论述; (3) 以大学校园为研究主体, 高校学生住区多为规划、建筑及室内空间的模式、要素和手法等方面的探讨。如何更好的体现时代特性, 反映现代大学生的行为心理特点及需求, 因而选择高校学生住区这一特殊高校建筑室外环境优化为研究主题, 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2.2 研究的必要性

2.2.1 物理需求

大学生住区室外环境不仅是大学生集散场所, 也是大学生学习知识技术, 学习与人相处、学习独立生活、提高进入社会能力的场所。他们要在这里通过、停车、休息、看书、讨论、交往、娱乐、社团、健身和避难等等, 并需要对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住区的功能需求的异同比对。因此, 高校学生住区必须为上述内容提供必要的空间和设施, 提供相应的环境和气氛。调查表明, 大学生希望宿舍周围有足够的空地和绿地, 希望环境的舒适性有所提高。这一切都表明, 大学生不仅关心宿舍本身的设计质量, 还关心宿舍周围的环境质量以及宿舍与学校其他建筑的关系。

2.2.2 心理需求

高校学生住区不仅要满足物质需求, 还要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为此, 必须对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深入地研究并给予充分地重视。大学生正在成长阶段, 学生有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学历层次和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 又必然会在心理状况上显示出明显的差异性。功能完善、寓意丰富的住区环境设计对学生的文化修养以及健全身心的作用不可小觑。

2.2.3 实践中的问题与不足

目前的高校学生住区环境有如下几类问题。一是功能考虑不足, 空间混乱无序;二是形式单一、缺少变化;三美观性差, 文化缺失。在以往的研究和专业实践中, 该开放空间营造的大量案例表明关注点集中在粗放的空间划分、交通流线组织、消防安全、绿化率等基本要求的表达方面。

2.3 研究目标

2.3.1 探索高校学生住区室外环境内涵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革、高等教育的改革, 不断赋予高校学生住区室外环境的内容。但目前高校学生住区室外环境不能满足大学生对住区室外环境日益增长的需求, 本文结合时代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 挖掘和探索高校学生住区室外环境建设的理论内涵。

2.3.2 构建高校学生住区室外环境优化的理论体系

本文立足现实且超越现实, 探讨高校学生住区室外环境优化表观问题, 分析该室外环境建设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深入研究潜藏在表象背后的本质问题;探讨学生住区室外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分析高校学生住区室外环境建设的功能和作用等, 着力从高校学生住区室外环境优化的目标、原则、内容、途径等几个方面, 构建高校学生住区室外环境优化的理论体系, 发挥学生住区室外环境的育人功能, 从而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2.3.3 提供高校学生住区室外环境优化的实践要素

加强高校学生住区室外环境建设是高校环境改善和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新课题。如何建设高校学生住区室外环境和有效发挥公寓室外环境育人作用也是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相结合, 着力构建高校学生住区室外环境优化要则, 促进高校学生住区室外环境建设的可持续性, 从而实现大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

3 案例分析

3.1 加州大学学生公寓

由CMG室外环境公司与PCL建筑所同Steinberg建筑师共同设计的加州大学学生公寓 (图1、2) , 对高校学生公寓室外环境进行了友谊的探索。设计师重点考虑到住区的公共空间室外环境设计的营造, 认真推敲了中心广场场地功能, 铺装设计、喷泉、种植池、花坛以及大量多种尺度的户外座椅在场地中的设置, 通过系统的研究与规划, 有效的提升了该住区的使用模式。

3.2 清华大学紫荆学生公寓

清华大学紫荆学生公寓是2003 年8月投入使用的新世纪高校教育改革以来具优秀作品 (图3) , 代表着我国高校宿舍中的领先水平。公寓底层架空, 中间为线性的庭院。

然而, 2005 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学生运用环境行为学的原理, 通过一系列与同学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的设置, 对该学生公寓使用者的问卷调查和采访, 了解学生的使用现状。其中说明了建筑宅间线性室外环境带认为干扰较大, 缺少适当的交往场所。

4 高校学生住区室外环境优化设计要则探讨

4.1 深入主体, 转变观念

4.1.1 学生使用现状及需求调研。

使用网页、朋友圈多种网络形式发布问卷调查表。并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 为后期的优化设计提供有效的依据。围绕全校学生分别选取文科、工科、理科以及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代表, 通过参与设计的经历增强公众主人公感, 产生更稳定和自我满足的住区环境, 从而创造出比风景园林师独自设计更为丰富、合乎人性的室外环境环境。

4.1.2 转变高校教育观念。

高校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那就是扩大交往, 学习更多的生活知识, 强壮体魄, 强大心灵。这种对学生的不重视心态, 从根本在阻碍着高校住区室外环境的发展。

4.2 文化赋予

高校学生住区环境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是大学生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 可以有效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发展观。因此, 加强高校学生住区环境建设, 有助于校园文化传承, 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 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4.3 生态理念

在高校学生住区景观优化设计中坚持生态优先原则下倡导的新的设计方法。其一、利用住区室外环境优化, 合理利用雨水。建立雨水系统保护住区水资源。通过雨水系统将水留在校园既补充地下水, 建立地下蓄水池补充绿化灌溉。其二、学生生活垃圾的分类, 利用生态降解等方法处理;再有, 在不做或者少做大面积人工草坪、模纹绿化等伪生态、高碳耗的设计;生态理念的引入, 对住区内学生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为日后的生活和工作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4.4 低成本改造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经济不是很发达, 国家给高校的建设款有限, 要高效的利用有限的资金来改善和设计更加适应现代大学生需求的住区环境。在优化的过程对现有室外环境资源的保留与再利用主要是针对植物资源、现状水体、地形资源;其次是对场地中原有的小品建筑、硬质铺装场地、道路, 合理改造, 从而赋予新的生命象征;其三是组合设计, 针对不同季节、社团活动、临时展示使场地变化, 对住区内的室外环境设施依据学生的喜好和使用频率进行灵活增减等等。

5 讨论

马克思恩格斯曾说:“人创造环境, 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充分说明物质环境对人的个性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并互相影响。合理优化功能布局、景观结构且自然环境优良, 人与自然关系和谐, 集学习、工作、生活、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优质住区室外环境系统, 使高校学生住区室外环境集参与性、人文性、知识性、观赏性、独特性于一体, 努力打造学生的学习生活乐园。

摘要:本文力图通过对学生公寓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探讨, 分析了高校学生住区主体人群的自身特点及其独特的环境需求, 结合建筑室外环境的先进设计理念, 探讨了现代高校学生住区环境优化应遵循的要则, 以为借鉴和交流。

关键词:风景园林,高校学生住区,室外环境优化

参考文献

[1]吴良铺.人居环坡乖手学导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2]周逸湖、宋泽方著, 高等学校建筑规划与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4

[3][英]罗杰•金等著, 赵卫平主译.全球化时代的大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社, 2008

[4]俞孔坚.论景观的概念及其研究的发展[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87 (4)

室外环境设计教学大纲 第2篇

室外环境设计教学大纲

名称:室外环境设计 学分:4学分 学时:64 课时 适用班级: 环艺班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室外环境设计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是本专业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以及重要的专业设计技术课程,是链接学生和就业之间的重要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综合学习,学生能掌握景观设计的基本方法,能创造性地完成各种景观设计方案,设计质量可实施性创造性体现文化气息,掌握现代设计潮流和设计理念,了解本专业未来发展趋向。学生具备整个景观方案的设计能力而且还具备一定现场指导施工的实践工作能力。实现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教学基本要求

1.校企合作,项目教学

该课程与校外实训基地、工作室紧密合作,把企业的实际项目引入教学过程,由企业专家、设计师、学校专职教师指导,在课程中,完成“承接项目—方案设计—效果图绘制—材料预算—(工程监理—结算验收)”各环节,让学生熟练掌握和了解项目的全流程。课程结束后,由校外指导教师和专职教师共同评定成绩。

2.职业技能考核与课程考试相结合:在课程中,引入劳动保障部的“景观设计师”中级职业技能考试,成绩合格,发给职业技能证书。

三、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重点掌握景观设计的风格创新表现,景观设计和室外环境空间设计的基本方法、程序,基本要素光、色、材料、基础设施和规划布置的灵活运用。

2、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以及对优秀实例的分析,学生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形成成熟的设计思维更进一步地掌握景观设计和材料预算在实际工程设计方案中的灵活创新应用。

3、素质目标

通过整个教学过程与客户沟通能力等的训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风尚以及具有高度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室外环境设计的教学内容与课题训练

根据课程的性质、任务和教学目的,教学大纲拟从以下五个部分实施教学: 第一部分 课程概述(理论讲授2学时)

总体介绍课程的内容编排,教学形式,教学要求,教学目的和学时安排等; 第二部分 景观设计设计概述——设计基础理论

(理论讲授2学时)

主要讲授景观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多种尺度观,阐明视觉尺度的定义和特点。

主要讲授内容:

1、景观设计与视觉

2、景观设计的几种尺度

3、视觉尺度的概念、特点 课题训练:(课堂2学时)

课题研究: 通过学习,找典型景观设计案例,从视觉尺度方面对案例进行分析。

作业要求:用文字对所找案例进行分析,要求800字以上

第三部分 视觉尺度景观设计的发展脉络(理论讲授,辅以图片分析8学时)

主要讲授内容:

1,中国景观设计发展概述 2,国外景观设计发展概述

第四部分

景观设计方法

(理论讲授8学时)

主要讲解景观设计的一般规律,景观设计要素和原理。

主要讲授内容:

1、对景观设计场地的分析: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

2、功能分析:解读任务的空间、功能和交通

3、绿化设计

4、景观要素的组织与设计 课题训练(课堂28学时)

课题研究:

通过学习,初步掌握景观设计设计要素与原理。

作业要求:分类训练场地分析、功能分析,绿化设计和小节点,用手绘效果图表达。

第五部分

景观设计表达

(理论讲授4学时)

主要讲授内容:对这个章节的内容每个特点要做全面的理解,使用项目教学发带领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去参观学习,并且专业教师和企业的设计师以及技术人员要对每个步骤进行充分的讲解与演示。课题训练(课堂12学时)

课题研究:

通过理论学习及案例学习。

作业要求:

1、分小组进行方案构思,独立完成景观设计草案;

2、一套设计方案详图,包括总平面图、对象分析图、景观节点图、交通分析图和设计说明

课程总结(课堂3学时)

学生课题作业讲评与教学总结,讲评的形式可以灵活,一是教师进行讲评,二是让学生自我进行讲评,三是以两者结合的形式进行讲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进展情况,进行若干次教学小结和学生课题作业点评。课程考核及说明:

景观设计课程是以理论讲授与课题实践相结合形式进行教学,实践部分占有很大比重,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同时,更着重培养其动手的实践能力。因此课程适宜如下考核形式及标准:

第四部分“景观设计要素分析图”课题训练作业为平时考核,占考核成绩的30% 第五部分“方案设计”的课题训练作为重点考核,占考核成绩40% 命题理论文字表述和命题口头语言表达作为对课程学习的特别考核,各占考核成绩的15%

教材:

《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发展》 俞孔坚李迪华 主编中国建筑出版社 《园林风景设计》王晓俊 编著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从概念到形式》(美)里德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撰稿人:王薇

和谐统一的室外雕塑与环境空间 第3篇

关键词:室外雕塑;环境空间;和谐统一

引言:在现代社会,环境艺术作为文化定位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重视。雕塑是环境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件好的雕塑,不仅能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使环境显得更为优美,还能提升环境的文化内涵,显示当地居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一座城市的成就,首先由经济基础决定,而城市的精神面貌,不仅是经济基础的反映,也可以给经济基础带来巨大影响。室外雕塑是城市精神面貌的组成部分,是其他种类文化形式难以代替的。

一雕塑艺术与环境建设的兼容关系

雕塑艺术与环境建设密不可分。然而,在中国当前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中,能够把雕塑与环境建设关系处理好的例子并不多。环境意识在我们新的价值体系中尚未形成确切的观念时,很难获得普遍的认可和接受。即使意识到“环境”因素的重要,因对其缺乏明确和足够的认识,仍不免囿于固有的思维方式来发展室外雕塑。现实中不少室外雕塑就其本身而言尚属佳作,但却和周围环境不协调,而被遗憾地留在我们生活的场所和城市环境中,甚至成为城市的垃圾,这反映出我国室外雕塑不成熟的一面。显然,创造一件好的雕塑作品,比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营造一个理想的生活空间要单纯得多。因为环境所涉及的层面与内涵远远复杂于单体雕塑,是真正意义上的多方面的系统工程。所以,单独着眼于雕塑自身来发展室外雕塑是错误的。只有将室外雕塑置身于公共环境、公共心理和大的社会背景中,才是室外雕塑发展的方向。

城市环境有道路、绿化、建筑式样与风格、空间尺度与色彩、质地等因素,还有人文环境,如城市历史、民俗风情、时尚文化、功能不同的商业区,工业区,科技区、学院区,文化区、民用区等,以及与城市性质相关的市政规划、市政建设,市政管理等一系列诸多因素。在三个层面中,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是属于雕塑放置空间的硬环境,决定着城市雕塑体量,尺度,材质,形式和摆放位置等。人文环境涉及面很广,是构成城市雕塑文化品味,思想内涵,题材范围,赋予其存在活力与生机的软环境,具有难以估量的潜在价值意义。以下有几个例子说明:

乌兹别克斯坦小城纳沃伊建有27座水池,水池中央有雕塑家是巴斯维宁的三座雕像。其中一座叫《乌兹别克的河流》,塑造的是三位身着民族服装、头顶水罐的姑娘,清水从罐中潺潺而出,顺着披肩,衣褶,流到脚下,汇入池中。三位姑娘象征着乌兹别克斯坦三条主要河流:阿姆河,锡尔河、泽拉夫河。另一座雕塑名为《法尔哈特》。法尔哈特是希腊神话中一位英雄,他给人间送来水。作品中的法尔哈特正用丁宇镐凿地探水,一镐落地,水应击而出。第三座最惹儿童喜爱,是一条正在戏水,活泼可爱的游龙。三座有关水的雕塑一下子让这个干燥、高温的小城变得滋润,舒适,活泼起来,也就不难想象,居民们由此而生的欢快。

在罗马现代艺术馆外的草坪上,有两尊红、白两色的抽象雕塑,其造型风格使人联想到马蒂斯的剪纸装饰绘画和中国的透雕与民间剪纸。这种单纯,赋色明快的符号性雕塑作品,在以绿色草坪为背景环境烘托下显得十分妩媚动人,也与环境相得益彰。假如没有美妙环境的衬托与呼应,这些雕塑作品传达给人们的艺术魅力,将会失去很多。

尼斯位于法国南部,城市景观以繁茂的园林花草及公园,别墅组成,形成了赏心悦目的休闲度假环境。其环境雕塑极富情趣,在沿海不远的市区中间的绿地中,一座弧型钢雕拔地而起,直指蓝天。其巨大的尺度,简洁明快的造型,使整个平淡的空间有了一股活泼、变化的动感。

我国古代也有不少室外雕塑和环境非常协调,如霍去病墓的石刻群和秦川平原上的顺陵石狮等。这些雕塑置于大自然中,与庭园、起伏的山峦和树林浑然一体,其意境和现代西方艺术家追求的“自然式”、“岩石感”“及”人与雕塑的亲近”异曲同工。

二中外传统和现代雕塑语言的表达

就雕塑本身的空间语言而言,西方注重构图和形体穿插的空间关系,造型生动多变;中国则着重雕塑团块结构的空间关系,造型沉稳持重。西方的雕塑观念是理性为主导,而中国是感性化。

中国的现代雕塑是20世纪30年代从欧洲传八的,其间经过各种挫折,成绩斐然。但要创造出既有传统又有现代感,既有民族特色又有世纪特征的雕塑语言,还有待雕塑家们的不断努力,其中继承、借鉴、创新是必经之路。

罗丹把西方传统雕塑推向最高峰的同时,也开创了现代雕塑的方向。特别是在雕塑实体完善,和谐,均衡的处理上,把雕塑体量布局敞开,实体内部的空档间隔变得重要起来,使雕塑实体与围绕它的空间相互渗透,互为统一。这一变革,为现代雕塑形式开拓了新的天地,赋予雕塑的空间语言更为丰富、广阔,深刻的含义。中国现代雕塑深受其影响,这就是借鉴。

我国古代雕塑和绘画均以“似与不似之间”为美,重意念,重神韵的审美观念,给欣赏者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继承和发挥雕塑团块语言的功能,同时让团块实体变为虚空的框架,让“虚”成为实体延伸的暗示和被占据的标记。虚实相生,就如中国传统国画中的空白意境的运用一样,奥妙无穷,给人更多的情趣和哲理。

对中外传统雕塑和现代雕塑语言进行探索,目的是在进行雕塑创作时做到继承,借鉴和创新。在这方面,香港雕塑家文楼先生做得很成功。在创作《莲的联想》时,他从西方现代主义的作品中吸取所需元素充实作品的内涵,即以中国文人思想的境界,并用西方的材料和手法加以制作,使人们在空气污染、人口稠密的环境中,看到姿态秀丽、含苞待放的“荷花”,如置身清晨的灿烂阳光下,吸入一股湿润的新鲜空气。

雕塑《珠海渔女》是一件成功之作。除本身的造型塑造得比较理想外,其主题和环境非常和谐。它被安放在珠海公园海边的大石头上,海浪在雕像四周翻滚,海鸥在雕像旁飞翔,此情此景使人产生无限遐想。

三室外雕塑与环境建设需要整体规划

笔者曾创作过一件雕塑作品《涛声》,塑造的是一位文静美丽的少女跪坐在海边拉着小提琴,海风吹拂的头发随音乐声飞舞着,少女也沉醉在自然与艺术的和谐之中。这件作品如果安放在万绿丛中,能更好地体现椰风海韵南方城市特色,然而它却被安置在喧市的天桥旁,淹没在匆匆而过的人群和嘈杂车鸣中。

笔者另一件雕塑作品《饮水思源》坐落在海南大学内景色秀丽的东坡湖畔的图书馆旁。临湖而建的图书馆,由四座高低错落的建筑组成,雄伟、凝重,充满阳刚冷峻之美。此处很适合摆放一件宁静详和、温馨轻柔的雕塑,既营造氛围,又与馆外的湖水相呼应。《饮水思源》的造型婉转圆润,力造一种轻柔、流畅、飘逸的韵味,与图书馆的直线、直角造型构成了一种直内有曲,方中有圆、刚中有柔的和谐与互补之美;再雕塑本身点、线、面的结合,虚实对比,镂空的虚形和实体的圆球对比,曲线的雕塑和方型的底座对比,使整座雕塑变化万千,尤其是三颗不锈钢圆球如同三粒跳跃的水珠,不仅丰富了作品的整体造型,更增强了作品的自身感。雕塑与建筑及花园。相互包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达成最佳的和谐效果,从而形成一道优美的风景线。

住宅小区室外环境功能浅析 第4篇

1 住宅小区室外环境的环保功能

1.1 加强环境绿化。

绿化是住宅小区室外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美化环境、净化空气、阻挡风沙、保持水土以及遮阴纳凉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进行环境绿化时, 要根据本地的地理和气候条件, 选择最适合的植物和植被, 合理搭配, 保持灌木、乔木以及花草种植的合理比例, 保证小区内各个季节都能充满绿意;同时还要确定绿化所占的面积, 不能让停车场、硬铺地等一些建筑过多地占用绿化用地, 要在保障绿化面积的前提下, 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增加一些其他建筑。

1.2 增加环保设施。

进行环保, 相应的环保设施必不可少。为此, 在住宅小区的室外要添置足够的环保设施, 比如垃圾桶、割草机、浇灌机等等, 确保环境可以及时得到优化, 保障居民可以在一个健康舒适的环境下生活。

1.3 要强化居民的环保理念。

住宅小区室外环境的环保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需要人的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要加强环保的宣传工作, 培养居民的环保意识, 强化他们的环保理念。只有全体居民共同参与到环保活动中去, 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为居民营造一个良好的室外环境。

2 住宅小区室外环境的使用功能

除了工作和学习, 居民的大部分活动是在小区内进行的, 因此, 必须要注重小区室外环境的使用功能。户外活动是人们在结束一天的工作学习之后, 放松身心的一个重要方式, 必须要为居民提供一个能进行户外活动的环境。同时要结合居民的各种实际需求, 来不断加强和完善户外环境的使用功能。

2.1 建立健身中心。

现代社会,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渐变好, 但是相应地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例如由于工作的压力, 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变得不规律, 身体素质下降, 各种疾病的发生率不断增加, 给人们敲响了警钟。于是人们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 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 逐渐有意识地加强身体锻炼。但是由于工作比较繁忙, 很多人没有时间去进行专门的锻炼, 这时就需要在住宅小区内能够建立健身中心, 方便人们的锻炼。

2.2 建立娱乐场所。

这里所说的娱乐场所并不是我们传统思想上认为的一些喧嚣热闹的娱乐场所, 而是能使人们放松心情、缓解压力的一些比较安静高雅的场所。比如建立一些小型的聚会聊天室, 不仅能够增加人际交往, 加深邻里感情, 而且也能通过和别人的交流, 帮助自己解决一些实际面临的难题, 开阔自己的心胸。

2.3 建立一些便民设施。

人们追求的高品质居住环境, 不仅仅是要求环境优美, 设备齐全, 同时还要求生活便利。因此, 住宅小区周围要建有小餐馆、茶馆、咖啡厅、小型超市以及医院等便民设施, 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 给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更多的保障, 为居民创造一个方便、舒适、舒心的生活环境。

2.4 交通便利。

人们的生活并不仅仅局限于住宅小区这一个小环境内, 更多的时候需要出门进行工作和学习, 这时候交通条件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 小区周围的道路要通常, 交通要便利。要尽量使小区周围有足够的公交站牌以及出租车较为频繁等, 满足人们的顺利出行, 保障工作学习生活的正常进行。

3 住宅小区室外环境的观赏功能

住宅小区的室外环境是城市环境的一部分, 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影响到城市的整体面貌。但是, 住宅小区的室外环境并不能仅仅为了迎合城市整体面貌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满足小区居民的审美需要和观赏要求, 努力营造出一种祥和、宁静、赏心悦目的高品质室外环境, 这是开发商和小区居民共同追求的目标。开发商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 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但是小区的景观设计最终是为小区居民服务的, 应该更多的倾听居民的心声, 满足居民的需要。室外环境的观赏性主要包括视觉效果功能和心理效果功能等, 它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观赏性能够给居民以美的享受, 能够使居民通过对美景的欣赏, 感受一种丰富多彩、富有生机的生活氛围, 从而提高对生活的热情, 增强生活的信心。居民经过一整天的紧张工作或学习后, 看到如此的美景, 会在不自觉中使身心得到放松, 忘掉工作学习生活中的烦恼和不愉快, 以积极饱满的心态和热情迎接接下来的生活。

(2) 景观环境是艺术的一种, 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能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改变人们看待生活和生命的态度。同时能够陶冶人的情操, 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和修养, 使人达到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正如温斯顿丘吉尔说过的一句话叫做“人造建筑, 建筑育人”, 因此, 小区室外环境设计者们必须要注重环境的景观设计, 注重环境的观赏功能, 提高环境的观赏性。

(3) 小区居民与环境的共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提高环境的观赏性能够缩短环境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 使人们的心中产生一种亲和力, 增加与人们的生活情趣间的呼应, 从而使环境在居民的心中经得起长时间的考验。因为, 即使再高档、再豪华的景观, 经过长时期的接触也会失去它原有的魅力, 在人们的心中变得平淡无奇, 只有人与环境之间产生互动, 产生依赖心理才能使感觉不至于变淡甚至消失。

总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住宅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 不再仅仅满足于有房住, 还要求住得好, 这就对房屋的建筑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建设住宅小区时, 开发商和设计师要从人们的实际需求出发, 在保证建筑质量的同时, 对户外环境的设计也要倾注心血和精力, 要充分考虑户外环境的环保功能、使用功能以及观赏功能等, 为居民创造出一个更好的居住环境。这不仅是对居民的负责, 同时也是树立企业良好形象, 增加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一个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全惠民, 窦姝雯.建筑室外环境景观人性化设计初探[J].艺术评论, 2009 (1) .

[2]张智远, 刘德明.寒地城市社区儿童室外环境设计对策[J].低温建筑技术, 2009 (8) .

[3]杨玲, 孟晓雷, 滕凌.室外环境小型开放式空间景观艺术设计[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1) .

[4]金忠河.居住区室外环境小品人性化设计初探[J].农业科技与信息 (现代园林) , 2007 (3) .

室外环境论文 第5篇

摘要:本文通过使用流体分析软件建立高层住宅小区相关的流场分析模型,通过调整建筑布局对高层住宅小区的风环境所产生的影响进行阐述。同时,从实际工作出发,从冬夏两季的建筑的布局对室外风环境产生的影响分别进行研究,旨在通过研究所得结论为今后利用建筑布局改善高层住宅小区的风环境提供一个思考方向。

关键词:高层住宅;风环境;建筑布局;数值模拟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建筑领域也在不断的进步,出现了众多高层住宅建筑的住宅小区。这就加大了城市的建筑密度,并由此引发了许多关于风环境的问题。如建筑过于密集从而导致气体污染物无法迅速扩散消失,这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许多建筑规划和流体运动研究人员也对此进行了研究。国内一些研究机构开展了对不同风向时的空气流场分布、矩形截面建筑的群体风场、相邻高层建筑扰流的风流场的研究从中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国外的相关学者也对城市中不同的住宅小区的风环境进行了模拟和研究。本文以某严寒地区的高层住宅小区在冬、夏两季不同风向的风环境情况进行分析,得出了不同建筑物布局时的风速场的分布,从而得知了调整迎风面建筑的布局方式对高层住宅小区室外的风场分布产生的影响最显著。

1室外风场相关模型的建立与CFD的相关数值模拟

1.1模型的建立

我国东北某城市A位于气候类型I区,具有严寒地区的特点: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促凉爽,季节温差较大。如果室外风速很大则会使得小区有很冷的感觉,导致环境舒适性下降。本文选取城市A的某高层小区B建立物理模型,通过冬季、夏季两季室外的风速场分布对此高层小区的影响进行研究。小区B区域内共有十栋楼分布其中,1号楼至六号楼高度为60m,其余各栋楼高30m。建筑体型分为两种:1号、2号楼及7号至10号楼为板式建筑模式,其余各楼为塔式建筑模式。住宅楼房北侧为一主干道路。

夏季室外温度取A城市夏季平均温度24.6℃,室外风速取夏季平均风速3.0m/s,风向大致为南向。冬季温度取室外冬季平均温度-23℃,风速取冬季平均风速3.2m/s,风向大致为北向。计算域依据现实情况选取大约是小区3-4倍的宽度,背风面选取大致为3-6倍小区的宽度,高度方向选取2-3倍的建筑高度。几何建模及网格划分使用Fluent的前置处理器Gambit。速度入口为计算域的来流风,自由出流风为出口,使用压力耦合半隐法Simple来求解压力与速度的耦合问题,使用一阶迎风格式对压力、动量、紊流脉动动能和动能耗散率进行离散。

1.2CFD数值模拟

Fluent是一种主要用于对复杂的流体流动及热的传导进行模拟的计算机程序,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流体力学计算软件。由于其采用了多种算法和多重的网格加速收敛技术,所以Fluent的收敛速度和求解精度都是最佳的。此外Fluent也提供了下列湍流模型:Spalart-Allmaras模型、标准k-£模型、重组化群RNGk-£模型、可实现模型、雷诺应力模型RSM和大涡模拟模型LES。其中湍流模型的选取和许多因素有关,如流体物理、特定问题的经验、精度级别和风速的特定条件。在本文中,主要考虑人的主要在地面附近活动,所以使用标准k-£模型。

2模拟结果的分析

通过对夏季、冬季三种不同的建筑布局方式进行模拟,得出了室外风速场的相关分布,进一步对三种形式的高层住宅小区室外风环境进行分析和对比。

2.1夏季室外风速场分析

根据高层住宅小区布局一,即1号楼至六号楼,楼高60m.7号楼至10号楼,楼高30m对夏季室外风速场进行相关模拟。夏季风向大致为南风,距地距离大致为1.5m出速度分布参见图1。由图可知,夏季迎风向,气流从南侧建筑之间垂直进入小区,风速在入口处最大为3.23m/s,并且风主要在建筑物间南北向流动,形成一个导风巷,风速可到2.24m/s。每个楼房间有巷道风效应的`存在,并且每个楼的背风侧形成了一个漩涡死角。其中,由于1号楼和2号楼挡风部分较大,楼房的南向风速大致为2.23m/s,在楼后形成了一个负压区。

由图1可知,小区风速很高,改变建筑物布局,降低了小区1号楼房和2号楼房的高度再进行对比分析,此时1号楼和2号楼楼高均为30m,其余各楼高度不变。小区地面高度1.5m处夏季风场分布参见图3,据此可知,夏季迎风方向,整个小区内风速无变化,但是改变1号楼和2号楼的高度后二者背风侧风速骤然降至1.4m/s,这说明建筑物的布局的改变对风速场会产生影响。

图2进一步验证了建筑的布局方式对室外风环境会产生影响。接下来进一步对建筑布局进行改变,此时设定此小区1号楼至6号楼高度为30m,其余各楼高度设定为15m。最高建筑高度降为30m时,距地面高度1.5m高度夏季风场分布参见图3。由图可知,建筑物高度降低的同时,夏季迎风方向前排建筑间通道内风速减小,最大风速降至2.62m/s,各楼之间的风速降至1.57m/s。气流自南向北形成一个导风巷,而且风速从入口到出口处递减。1号楼和2号楼在迎风面的风速降低,风速降至1.05m/s,楼后的负压区域减小。

2.2冬季室外风速场分析

冬季风向大致为北风,建筑布局一距离地面高度为1.5m处的风速分布参见图4。

图4布局方式一冬季距地面1.5m室外风速场速度矢量图

由图可知气流由北侧建筑垂直进入小区,由北向南流动。气流的流速受1号楼与2号楼的阻隔,小区内风速较低,但是可看出,由于小区楼高度较高且入口狭小,入口处风速最大可至3.72m/s,使出入小区时感到不舒适,并且形成较大的漩涡区,风速为1.99m/s,因此污染物会聚集于此,而不消散。建筑物的拐角处迎风面有一个较大的风速区,风速达到4.38m/s,使人感到特别寒冷。值得一提的是在建筑物的背风面会形成涡流区,而导致漂浮物残留。

建筑以布局方式二时,气流向南流动,由于建筑物布局改变,入口处风速降至2.98m/s,降幅达0.74m/s,在1号楼和2号楼的迎风拐角处风速发生改变,降至3.40m/s。但由于其他楼高度未发生变化,所以风速场没有任何的改善。

建筑布局以方式三时,可以知道,随着楼高度的改变,小区内风速场发生明显变化。由此可知,建筑物布局的改变可以改善小区的风流场,使居住更加适宜。

3结语

从相关模拟结果可以看出,位于寒冷地区的住宅小区,夏季时,建筑物之间风速较大,利于建筑物散热;在冬季时,小区建筑物之间的风速很大,这样必然导致冬季采暖的不利。同时住宅小区局部风速过大会产生涡流,影响相关区域的卫生。通过对小区出入口和主干道上建筑物的高度进行调整及布局,可以对室外风环境进行改善。由此可知,调整建筑物的布局方式对小区的室外风环境的影响很大。

参考文献

[1]张培红,成凤,董清明等.建筑布局对高层住宅小区的流场影响分析[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4).

[2]吴琛,季翠华.建筑布局对高层住宅小区的流场影响分析[J].建筑知识:学术刊,2013(05).

改善室外恶劣环境下的网络稳定性 第6篇

关键词:室外;网络;工业交换机

我校住宅小区网络建设始于2003年,因设备所处环境恶劣,导致网络故障不断发生。去年笔者上报通过了小区网络升级改造的方案,主要内容一是改善网络结构,减少级联,同时将单元接入由超五类线升级为光纤;二是使用带光端口的工业交换机替换原商用普通交换机和光收发器。方案实施后经历了一年来酷暑严冬的考验,无一例因网络硬件设施引起的故障,小区网络稳定性得到了充分的保障。下面就原先的状况、升级改造方案的主要内容以及实施后的效果进行阐述与说明。

1 升级改造前的小区状况

1.1 建筑。小区1、2、3号住宅楼为上世纪90年代初的砖混结构,无预留网络管线;4号住宅楼为06年建成的剪力墙结构高层建筑,有消防室一间,各单元有强弱电操作间,网线已入户并接入消防室。(本文室外因素主要针对1~3号楼)

1.2 布线。小区网络建设于2003年,最早是3号楼主交换机通过光纤接入校区中心机房,后其他建筑陆续通过3号楼主交换机接入校园网。接入采用单元交换机——楼宇主交换机——小区主交换机(亦是3号楼主交换机)——校园中心机房的级联方式,此外为节约成本,交换机全部采用二层无管理功能的普通商用交换机。在1、2、3号楼的各单元南面外墙(单元门均在北面)3米高度分别安装4U交换机柜并由此通过线管自各户南面房间入户。楼宇间为光纤连接,入户线为普通超5类线。

1.3 环境。室外最高气温43℃,最低气温-14℃,楼宇南面外墙无遮挡,机柜上方装有遮阳棚。

1.4 使用状况。(1)故障率:平均每半年有一台交换机和一对光收发器损坏需更换,交换机端口故障平均约四十余天发生一起,网线至今未发生故障,水晶头故障偶发。07年正月初三更是出现极端状况,3号楼4台交换机同时损坏,笔者冒雪爬到3米高处对交换机逐一进行了更换。(2)故障排查:当某单元网络不通时,须向其他单元了解情况以确定是单元交换机故障还是楼宇主交换机故障,同时,楼宇主交换机故障会导致整幢楼断网。(3)住户感受:网络不稳定,经常中断,部分住户弃用校园网而改用商业接入。

2 升级改造方案的主要内容

2.1 结构改善及线路升级。为减少中间环节,提高稳定性和故障排除效率,将原单元——楼宇——小区——中心机房四级级联更改为单元——小区——中心机房三级级联,同时将单元交换机到楼宇主交换机连接的超五类线改为单元交换机——小区主交换机的光纤连接,并且将小区主交换机由3号楼室外迁至高层消防室内。

2.2 设备升级及说明。原楼宇之间为DLINK-1024R等普通商用交换机、光收发器连接,升级为带光端口的MOXA-ES1026工业交换机。交换机的升级极大改善了网络稳定性和可靠性,原因在于两种交换机的设计使用环境不同,相关的性能有极大差异:普通商用交换机工作温度一般为0~40℃,而此款工业交换机工作温度为-30℃~75℃,另外,工业交换机在可靠度和耐用性、平均无故障时间等方面均大大优于普通商用交换机。

2.3 低成本实现全冗余布线。小区3幢楼共12个单元,24芯光缆即可满足需要。考虑到布线成本远大于光缆的成本,方案中选用了48芯主光缆,通过两级光纤续接盒先分为3根16芯光缆,再分为12根4芯光缆,分别用配线架转为4芯光缆布设到各单元机柜中,达到每个单元均有两芯冗余光纤备用的目的。光缆和熔接增加的成本大约在2千余元,布线成本则近6千元。这意味着当某根光纤中断时,不仅可以快速换为备用光纤排除故障,而且省下了一笔布线的费用。

2.4 实施效果。(1)故障率:完工至今一年,无硬件故障引起的断网现象。(2)故障排查:如某单元发生故障,均可定位到单元交换机,且不会出现整幢楼断网。(3)住户感受:自完工后未接到住户反映网络不稳定的现象。

3 结束语

由于工业交换机多用于电力、交通、冶金、石化等行业的工业控制领域,办公环境下极少接触,甚至一些大型系统集成商的业务人员亦不了解,使得很多单位在室外网络建设中选择了商用交换机,以致遇到恶劣环境和极端天气时故障率大幅上升,设备更新率亦居高不下。通过工业交换机的选用和级联层数的减少,室外网络稳定性和故障排查效率得以大幅提高。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工业交换机[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622096.htm.

[2]百度文库.工业交换机与商用交换机的对比[DB/OL].http://wenku.baidu.com/view/82fe481d227916888486d729.html.

作者简介:邱翔宇(1973.12-),男,现就职于西安市卫生学校,任学校网络中心主任,讲师,从事计算机教学、校园网络管理及学校信息化工作。

室外环境对露天幕墙检测的影响 第7篇

幕墙检测装置属大型设备,当前很多建工检测实验室没有较大的室内空间放置该设备,因此经常将幕墙检测装置安装在室外。由于室外环境复杂,天气恶劣等因素,给处于露天环境的幕墙检测带来了很多麻烦,对检测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处于露天环境的幕墙检测装置存在的一些可能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和应对办法。

2 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相对室内的幕墙检测装置,处于露天环境的幕墙装测装置在检测过程影响检测结果的因素主要来自于室外变化的环境条件。笔者将主要影响因素可以归纳为:风速和复杂的气候。

2.1 风速的影响

不同风速会给幕墙立面带来一定量的正压或者负压,对气密性能、水密性能和抗风压性能检测中的试验压差会造成偏离,并影响检测结果。

2.2.1 风速对气密性能检测的影响

在建筑幕墙气密性能的检测中,以100Pa压差下的空气渗透量作为检测结果的计算取值。GB/T 15227-2007《建筑幕墙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检测方法》中规定,建筑幕墙的气密性检测过程中所采用的压差计的精度应达到示值的2%[1]。参照检测标准中压差计的精度要求,笔者建议将风速对试验压差的影响控制在2%,100Pa的2%对应的压差值为2Pa,对照表1[2]可知,2Pa对应的风速为2级。因此,对于露天的建筑幕墙气密性能检测,应在轻风环境(2级,1.6m/s~3.3m/s)下进行。

2级风速是一个范围,为了更精确的了解风速对试验的影响,笔者通过公式计算出2Pa对应的具体风速。风压和风速的的关系如公式(1)所示,通过计算可得出2Pa对应的风速为1.8m/s。

式中:WP—风压,k N/m2;V—风速,m/s;

2.2.2风速对水密性能检测的影响

幕墙试验方法标准中规定,建筑幕墙的水密性检测过程中所采用的压差计的精度应达到示值的2%。水密性能检测时,最小的检测压力为250Pa,对应的示值误差为5Pa。由公式(1)可知,5Pa对应的风速为2.8m/s。长期的试验证明,检测压力在偏离5Pa的情况下,对水密性能的检测结果影响甚微。

2.2.3风速对抗风压性能检测的影响

在抗风压检测试验中,立柱采用单跨简支梁力学力学模型,扰度的计算如公式(2)[3]所示,当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风荷载标准值和扰度成线性关系。因此,风速对抗风压性能检测的影响只要考虑对试验压力的影响即可。幕墙试验方法标准中规定,建筑幕墙的抗风压性检测过程中所采用的压差计的精度应达到示值的1%。在幕墙设计上,风荷载标准值一般不低于1.0kPa,其1%为10Pa。通过公式(1)计算可得,10Pa对应的风速为4m/s。

式中:df—风荷载标准值作用下扰度最大值,mm;

q—风荷载线荷载集度标准值,N/mm;

L—计算跨距,mm;

E—弹性模量,N/mm2;

I—惯性矩,mm4;

2.2 复杂的气候的影响

复杂的气候除了会在检测过程中会带来不利因素外,还会对幕墙试件的安装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

复杂的气候会给幕墙的检测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如骤变的环境温度有可能会造成胶条的膨涨冷缩,造成胶的开裂并形成孔洞,影响了幕墙的气密性能;当环境温度低于冰点时,会造成水箱的水凝结成冰,无法进行水密性能检测,当环境温度接近冰点时,水箱内的水会出现少量结冰的情况,会导致冰屑堵塞个别喷淋头,影响了幕墙的水密性能。极端的温度会对型材和玻璃的刚度造成影响,影响幕墙的抗风压和平面内变形性能。因此,处于露天的幕墙检测装置在进行试验时应尽量避免在恶劣的天气下进行。无法避开时,应对这些影响进行有效的评估。

复杂的气候还会对幕墙的安装质量造成影响,如风沙等不利环境容易给玻璃、铝材的表面带来污染,烈日、低温、雨天等不利天气都不适于密封胶的施工,因此密封胶的施工应该尽量选择天气适宜的时候,并在基材表面充分清洁后进行。

3 安全方面的影响

对于露天的幕墙检测装置,除了要考虑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的因素外,还应该注意一些因为检测装置放置在露天环境后产生的安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装置抗台风能力。

装置要具有抗击强台风的能力,基础和结构要有专业的设计及验算,基础、焊接要进行专门的验收。

(2)构件的防腐蚀。

幕墙装置处于露天环境,经常受到自然环境不利因素的影响,如日晒、雨淋、风沙等不利因素的侵蚀,因此主要构件应具有足够的耐候性和耐久性。此外,应经定期对构件进行检查,及时除锈并从新油漆。

(3)极端天气带来的安全问题。

如酷暑、严寒天气,应考虑安装工人的避暑、保暖;台风、暴雨、雷雨等极端天气应该停止幕墙试件的安装等。

(4)装置的防雷。

装置要进行有效的接地,建议接地电阻不大于4Ω。

4 结语

通过分析可知,室外环境对气密性能检测的影响最大,对水密性能检测和抗风压性能检测的影响较小。气密性能检测时,风速要求控制在1.8m/s,这对于沿海地区和超大型幕墙检测装来讲是很难做到,因此,对于沿海地区和超大型幕墙检测装置,应尽量放在室内。如果检测装置确需放置室外的,应进行有效的评估并通过有效的手段控制风速。例如将检测装置安置在建筑群中,利用建筑群的遮挡来减小风速,错开高风速时间,在无风状态下进行检测等。

摘要:当幕墙检测装置处于露天时,复杂多变的室外环境、恶劣的天气对检测结果和安全方面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主要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幕墙检测,室外,检测装置,露天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GB/T15227-2007建筑幕墙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检测方法[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2]王洪涛等,超大型建筑幕墙四性检测技术-以国家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幕墙设备为例[J],建设科技,2009年,(1);13~14.

建筑室外环境人体热舒适理论研究 第8篇

1. 影响热舒适的主要因素

通过对人体热舒适度研究, 确定了影响室外环境热舒适的相关因素, 主要有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两个方面。

环境因素:包括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风速、热辐射、空气压力、气候条件和周边建筑情况。环境因素构成了室外热环境的主体部分, 它直接影响人体的冷热知觉, 使人产生舒适或者不舒适的感觉。环境因素受到了城市和地区发展的影响, 一方面, 城市的扩张改变了建筑室外环境的下垫层, 使太阳辐射产生的热量不能及时地被土壤吸收;另一方面, 建筑密度的增加与形体的增大, 导致资源的消耗更多, 产生的热量也更多。

个体因素:分为人体自然因素、人体生理因素和个人心理因素。人体自然因素包括年龄、性别、体格与体型、着衣情况、活动量、行为习惯、停留时间和热适应性;个人生理因素包括血压、心率、肺活量等;个人心理因素主要是指个人经历、环境期望等。实际上, 个人因素对热环境的物理空间并没有太大影响, 但当我们衡量热环境在心理上是否舒适时, 个人因素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占热舒适评价的50%。

2. 室外环境中人体热舒适的研究尺度

确定了室外环境中人体热舒适的研究尺度。室外环境中影响人体热舒适的因素有很多, 如温度、风速、湿度、光照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 产生一个综合的结果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 使人产生舒适或者不舒适的感觉。在我们所处的室外环境中, 并非所有的环境构成因素都对人体热舒适产生直接影响。相反, 仅是有限的几米、十几米或几十米范围内的因素会对热舒适产生直接影响。研究基于认知与感知, 界定了对人体热舒适直接产生影响的范围, 并针对该范围建立研究模型, 以该模型作为空间最基本的单体或细胞, 来衡量整体空间的热舒适。

认知 (cognition) 一词来源于拉丁文, 原来的词义为“getting to know”, 指的是获得知识的过程, 包括感知、表象、记忆、思维等, 而思维是它的核心 (1) 。人对环境的认知开始于“认知地图”的形成, 这是一种主动探索信息的过程。它包括眼、鼻、口、耳和皮肤直接获取的信息, 也包括通过大脑加工而间接获取的信息, 这两种信息综合起来就形成了我们对所处环境的认知。在我们认知的过程中, 大约有85%以上的信息是由视觉得到的, 而且视觉感知的是环境的大部或全部 (2) 。在以视觉为主体的室外环境认知中, 美国教育家凯文·林奇在1960 年出版的《城市意向》一书中, 详细介绍了人们对波士顿、洛杉矶和新泽西的认知地图, 并指出了城市认知地图的五个组成要素:即PATH (道路) 、EDGE (边界) 、NODE (节点) 、DISRICT (区域) 和LANDMARK (地标) (3) 。当这些要素呈现在同一张平面上时, 构成了一个抽象的图像, 这就是观察者对本地区的最初印象。

城市五要素可使城市空间变得更加清晰可读, 在我们的认知观念中, 五要素也构成了空间的框架。道路:人的移动路线, 具有引导的作用 (如步行道、大街、河流等) ;标志:人观察环境的参考点, 在尺度上或形体上与周边其他环境不同 (如喷泉、雕塑、桥梁等) ;节点:一般是聚集点, 具有连接的作用 (如交叉口、道路的起点或终点等) ;区域:可分辨的且具有不同特征的部分, 同一区域内特征相同 (如草地、运动场等) ;边界:不同类型空间的界限, 根据空间的需求, 有的边界是阻挡人的活动, 有的边界是阻挡人的视线 (如围墙、河岸等) 。

静止状态下可被人直接认知的范围是有限的, 对人体热舒适产生影响的因素也相对更少。以听觉为例, 人们之间亲密的感情交流发生在0~0.5m;正常交流的距离在1~3m之间;7m内能听到很大范围内的声音;30米范围内能听到大声说话的声音, 但存在交谈困难。视觉、嗅觉和触觉, 在不同距离上也都有不同的反应。此外, 环境的认知范围和大脑储存的信息是相关的, 对环境接触的时间越长, 了解得就越仔细, 所得出的认知范围就越大。

根据下表, 每种感觉器官在不同的尺度上对环境刺激都有不同的反应, 综合这种在不同空间距离上的反应, 初步确定室外微环境中人的感知范围为30m。

目前, 学术界并没有针对热舒适提出明确的模型。研究初步确定同一环境 (相同地理位置、相同气候条件, 空间使用功能相同) 中不同光照区域可建立热舒适认知模型, 模型范围一般不超过30m。

3. 人体热舒适的相关物理参数

收集了关于人体热舒适的相关物理参数, 并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试验中设置了相对舒适的环境 (绿化较丰富、硬化较少的树荫下) 与不舒适的环境 (绿化较少、硬化较多的阳光下) , 将这两组不同的环境进行了对比, 并得到了以下结果:

光照分析: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比较结果来看, 光照强度差距最大。在白天, 同一环境中有太阳直射和无太阳直射的光照强度差别较大, 最大差值为52080lux。根据太阳辐射强度方程: (式中L为光照强度) 得到, 两者差值为541.63W。

空气温度分析:实验组的空气温度相对较低, 趋势也相对平缓;对照组的空气温度较高, 曲线波动也相对明显。两者温度在10:30 之后的差距逐渐变大, 在13:30 以后差距逐渐缩小。两者之间温度差值最大处为4.02℃。

空气湿度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空气湿度总体趋势相同, 都是从早晨到13:45 处于下降的趋势。实验组空气湿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中午12:30 以后两者之间的差值变小, 两者之间差值最大处为5.84%, 最小处为0.98%。

热流分析:热流是指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导热、对流、辐射等方式传递的热量。试验中, 实验组的热流趋势平缓, 并没有明显的热流量的变化;对照组的热流趋势变化明显, 曲线波动变化较大。由此说明, 实验组的热环境相对稳定, 也更适合人们长期停留。

经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数据对比发现, 对室外热环境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太阳辐射, 它影响了光照强度与空气温度。绿化系统, 尤其是乔木对减弱太阳辐射有明显效果;此外, 它对空气湿度的增加也有积极作用。

4. 模拟软件的选择

针对实验的特殊性, 模拟软件选择为ENVI-met。可用于模拟室外热舒适的软件主要有, 人体热辐射评估软件 ( Ray Man) , 室外人体热舒适专业系统 (OUTCOMES) , ENVI-met等。经软件性能的分析, 确定软件为ENVI-met, 原因如下:

(1) ENVI-met可根据不同需求模拟一维、二维和三维的空间。一维用于模拟高度, 二维用于模拟下垫层, 三维用于模拟建筑或植被。

(2) 模拟精度可达0.5 m×0.5m, 符合本实验模拟所需要的精度。

(3) ENVI-met软件对植被、下垫层和水体的分析有独特的优势, 可用于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5. 结语

综上, 通过对影响人体热舒适度室外相关因素的监测与调查, 研究分析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建筑空间尺度范围、以及相关物理参数 (光照、温度、湿度和热流) 等基础性数据, 指出不同因素对人体热舒适度的影响, 对探索健康、舒适、绿色的建筑室外环境营造方法, 与改善建筑外环境的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 研究建筑室外环境人体舒适度, 对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 满足人们舒适生活的需要, 建造绿色和谐的生活环境具有十分迫切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社会健康发展意义。

参考文献

[1].胡正凡, 林玉莲.环境心理学[M].2012年10月第3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徐磊青.人体工程学与环境行为学[M].2011年11月第11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 何晓军译.2001年4月第1版.北京:华夏出版社.

[4].毛军需.太阳辐射与光照度浅析[J].河南农业科学.1995年第1期.

室外环境论文 第9篇

关键词:环境艺术,室外环境,色彩处理

一、环境艺术外环境中色彩的设计与处理

外部环境色彩的影响因素有: (1) 气候; (2) 周边环境; (3) 建筑与装饰材料; (4) 使用性质。从以上方面因素考虑, 对色彩在环境中的处理有一定的参考。

住宅小区环境设计应该是人能亲近的、生态的、回归自然的, 只能观赏不能参与的小区环境景观设计越来越被人们所厌倦。一个好的景观设计, 应该着力营造住区氛围, 贴近生活, 充分考虑住户的生活需要, 多提供一些活动场地和生活空间。好的景观设计不仅要注重生态, 崇尚自然情趣, 而且还要讲求文化内涵。特别是绿化要分层次, 多种类, 有主题;植物搭配还应讲究模仿自然生态群落。在园林植物的选择上倡导以乡土植物为主, 还可适当选取用一些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外地植物, 改善住宅小区的植物种植结构。设计施工中应模拟自然生态进行布置, 讲求乔木、灌木、花草的科学搭配, 创造“春花、夏荫、秋实、冬青”的四季景观。

二、万科四季花城室外环境色彩设计

室外环境室外的光线在持续不断地变化着, 因此, 外界的色彩是动态的, 它们的表现形式取决于当地的气候以及它们和太阳的关系。不同层次和不同性质的环境, 也必须按照各自的环境要求和特点去考虑色彩的关系。为此, 我以有名的万科四季花城的室外环境设计为例子, 针对住宅小区室外环境色彩做了调查, 对小区环境中的色彩做如下分析:

把步行绿荫带作为外部空间设计的重点, 从西一直延伸, 与800米的湖畔绿化带相呼应, 强调建筑、广场、绿地和水面的相互色彩关系, 通过铺地置景、植树育花、开辟广场、设置小品建筑, 形成开放空间。

在小区的整体环境布局上, 坚持因地制宜, 结合地块的状况, 充分利用了小区原有的自然地形、地貌和水面来进行小区景观的规划设计, 尽最大可能地利用高低错落的自然地势和科学处理手法来营造出自然的特征、体现人性的天然。自然起伏的多变地形比平面整齐的地形更令人感到轻松、温馨与浪漫, 更富有诗情画意。通过对自然湖泊的有效处理, 使其形成若干支流和小溪流向外婉转流淌到小区建筑的绿化组团内, 让自然水资源变成一种动态的小区水景景观, 以此来形成自然与人工手法相结合的动态布局和水景景观。在步行绿荫带北侧设置水面, 以大面积水景为主将小溪引入绿色组团内部, 小溪与绿色织物俨然成为一体, 而临水设木栈桥、花架廊、石景浅滩做点缀色。在小区景观设计上, 强调居住组团各自围合的特性既有自己相对独立和私密的活动空间, 同时各空间也有不同色彩的景廊相连, 步移景异。

小区广场与其周围的建筑物, 环境、道路共同构成小区活动的中心。这里的建筑物大多属于花园别墅, 大量采用浅黄色与白色相对比较中性的色彩搭配, 与周围大面积的绿化织物的色彩起到了调和的作用, 同时, 大面积绿化植物的色彩也增加了环境色彩的层次, 拉伸了建筑间的空间距离。这种建筑色彩也给整个小区的环境铺垫下了色彩基调。设计小区广场时, 要尊重周边环境的文化, 注意设计文化的内涵, 注重建筑的风格。将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特殊需要加以深刻的理解和领悟, 设计出该小区、该文化环境风格下、该时代背景的小区广场环境。文化氛围的设计在小区广场中, 有许多不同的表现, 营造出自由和变化丰富的宜人环境, 供居民散步、休憩和儿童游戏之用, 以达到聚集人气的目的。而这种内在的文化氛围正是通过一点一滴的环境色彩的营造来烘托的。

不但在铺装材料的运用上要因地制宜地选择色彩, 在植物方面特别重要的就是每一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植物可以利用, 植物色彩的应用是最重要的环境色彩效果。乔木下面有灌木, 灌木下面有花草的复层种植结构, 是强调以绿为主的具体体现, 是增加绿量的基本保证。良好的植物景观往往作为小区景观、甚至铺装、坐凳的独特色彩背景, 通过色彩、材料差异等方面的对比突出小区景观以及铺装、坐凳所处的特定空间, 起到点缀环境背景色的作用。

居住区以绿荫带为纽带, 通过入口广场、商业街、景观广场、休憩庭院、湖畔绿地到湖滨观景平台等不同的环境空间系列排布, 形成统一中而富有变化的连贯色彩空间。住宅园林景观环境中的色彩必须同时兼备观赏性和实用性, 在绿地系统中形成开放性格局, 布置文化娱乐设施和公共艺术小品, 营造有利于发展人际关系的公共色彩空间。各个院子采用各有特色的多景区, 有自己独特的庭院景观, 居中有院、院中有庭, 体现了地方色彩特色和民族色彩风格。令居者体会即现代又不失传统的庭院生活, 通过一系列社交活动以及户外自然空间的体验, 令每一位住户感受亲近自然、新鲜而充满活力的都市社区生活。

沿河住宅楼底层复式户的南面面向敞廊、圆形楼台、平台、绿篱、树荫、精美铺地、栏栅、躺椅、靠凳、遮阳伞……户户相连的私人庭园, 色彩各异。滨河亲水步道和绿化, 有规律地间歇花池、木格栅使河岸景色开阔壮观, 精美步道护栏最大限度使人们亲近水面, 亲近自然环境色彩带给人们的享受。

通过上述小区外环境色彩考察可以看出, 小区环境的色彩倾向与城市环境中的色彩倾向一样, 往往能够体现出一个区域范围的地方特色与文化品位。整体环境的美感之一来自城市环境色彩的整体规划设计, 如果只从空间布局细部方面下功夫, 而忽视了色彩在城市环境设计中的位置, 只会收到事倍功半的结果。如果大的色彩关系和色彩效果不好, 细部的刻画也不能为之增色。

总之, 住宅小区的环境绿化设计应以自然为主线, 不断创新, 开拓人与自然充分亲近的生活领域, 使身居闹市的人们能获得重返大自然色彩的美好享受。在大规模的城市化过程中,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 一个好的居住环境色彩, 不但要满足人的生理需要, 同时还应满足人的心理需要。住宅小区环境的绿化设计要特别注重利用城市大环境资源, 使小区与城市空间有良好的过渡与协调, 为人们创造一个自然亲切的色彩居住空间。景观设计就是把人与自然色彩协调地结合在一起, 景观的意义在于让人理解大自然色彩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董万里, 段红波, 包青林.环境艺术设计原理 (上) [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3.

[2]董万里, 许亮.环境艺术设计原理 (下) [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3.

[3]田少煦.数字色彩与环境设计应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室外环境论文 第10篇

建筑室外的风环境分析不仅能够量化人员活动区域的安全风速, 从而对相关区域进行优化改造, 还可以评估人员活动区域的热舒适性、冬季的风寒效应, 探讨不同区域的风环境品质, 从而对室外空间的休闲利用空间排布提供建设性参考。另外, 分析评估春季沙尘天气下, 对建筑物外围护结构的损耗。通过室外风环境的风速分布分析, 可以对风力发电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提供数据支持。

2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位于北京市大兴区, 周边暂未有建成的大型建筑, 地势空旷平坦。建筑集办公、酒店、研发中心为一体, 屋面区域设计为屋顶花园, 有景观水体、室外休憩场所、连廊和室内休闲场所, 供建筑用户休闲娱乐, 为室外风环境的重点分析对象之一。

另外, 建筑物间有约15m宽的隧道, 此隧道既作为排风通道, 又供人行和车行之用, 由于隧道普遍对风有加速作用, 故此处亦是室外风环境的重点研究对象。

图1是研究对象的几何模型。

3边界条件

3.1气象条件

本文的分析对象位于北京市, 北京位于北纬39.93°, 东经116.28°, 处于大陆性温暖季风区。具体的气象参数如表1所示。

3.2数学模型和边界条件

在本分析的CFD流体力学计算中, 采用K-Epsilon湍流模型, 空气的流动状态采用Boussinesq模型, 即粘性、不可压缩、低速的湍流流体。

1) 入口边界条件

采用速度入口边界条件 (velocityinlet) 。在大气层底层中, 风速是沿着高度变化的, 其变化规律可以用指数率或对数率来表示, 其中指数率最为常用[3]。如下式所示。

式中, Uz为距地高Zm处的风速, m/s;Z为距地高度, m;Z0为气象站风速测点距地高度, 一般取10m;U0为气象站所测风速, m/s;a为地面粗糙度[4], 取0.16。

2) 出流面

假设空气到达出流面已经充分发展, 所谓充分发展, 意味着出流面上的流动情况由区域内部外推得到, 对上游流动没有影响, 因此, 出流面边界条件可以设置为出流 (即outflow, 用于模拟在求解前流速和压力未知的出口边界, 使用于出口处的流动是完全充分发展的) 。

3) 上空面与两侧面

由于本文所选的计算区域较大, 上空面和两侧面都远离建筑物, 可以认为上空面和两侧面对建筑周围空气的流动没有影响, 其边界上法向速度梯度为零。所以, 采用了对称边界条件 (symmetry) , 也就等价于“自由滑移”面。

4) 建筑表面与地面

采用无滑移的壁面边界条件 (wall) 。

4 CFD分析模型

本分析采用专业化的前处理ICEMCFD划分网格, 此分析生成的网格数量约为1 500 000个。分析中使用了专业CFD软件STAR-CCM (4.14版) 。STAR-CCM近年来在工程界已被广泛用于工程计算分析, 被认为是最有效和可靠的商用软件之一。它结合计算结构网格和非结构网格所需的高精度与工程应用时所必需的高效性、可靠性为一体, 提供最为可靠的计算结果。它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实际项目中空调室内环境及建筑环境分析中, 并得到不断的验证和优化。

图2是研究建筑的网格模型。

5热舒适性分析

TS (thermal sensation) 值用于评估人体在不同环境下 (主要因素包括温度Ta, 太阳辐射值SR和风速WS) 的舒适程度。当TS在3~5之间, 舒适度较好。TS=4时舒适度为最佳, TS<3时人体感觉较为寒冷, TS>5时人体感觉较为炎热。

图3是一年四季屋面位置风速分布图。

在春季, 人员活动区域处风速约为3m/s, TS=3, 感觉偏冷。故建议在此区域植树, 以阻挡过大风速, 增加人体热舒适性。在夏季, 此人员活动区域处风速约为1.5m/s, TS=5。在图3中所标示的回廊位置, 风速小于1 m/s, 故建议在屋顶回廊的墙面开孔, 尽量减少对夏季风的阻挡, 引入自然风, 提高风环境。另外, 可以通过在风速较小区域增加水池, 通过水分蒸发冷却作用降低环境温度。在秋季, 此区域平均风速约为1.0 m/s, 故TS=4, 符合人体舒适感要求。如图3中标示, 此人员活动区域处风速约为2m/s, TS=2.9, 人体感觉偏冷。故建议在此区域植树, 以阻挡过大风速。在冬季, 此区域平均风速约为2.0m/s, 故TS=0.5, 人体感觉寒冷。由于冬季TS过低, 人体感觉寒冷, 建议将所有回廊封闭, 以降低冬季气温过低给人体带来的不适感。另外, 为保证夏季的通风, 建议回廊设可开启窗或者开孔, 既保证回廊区域冬季的保温, 又保证了夏季的自然通风。另外, 孔洞处虽非人员活动区域, 但过大风会通过此处渗入建筑内部, 故建议设置围挡。

6隧道风研究

建筑物间有约15m宽的隧道, 此隧道既作为排风通道, 又供人行和车行之用, 由于隧道对风有加速作用, 故需要对此处风环境进行分析和优化。

图4为距地面1.5m (人行高度) 平面的室外风速分布图。如图中箭头标示位置, 在四季的室外平均风速条件下, 隧道位置的风速均低于5m/s, 满足建筑物周围人行区风速低于5m/s的要求[6]。

但是, 由图4中可以发现, 隧道对室外风有加速的效果, 当春季和冬季的室外风速在1.5m人行高度达到约4.4m/s时, 隧道处风速有可能出现5m/s以上。故建议考虑减小隧道两端的开口, 阻止过大风。另外, 由于隧道处设计为排风通道, 建议采用顶排方式, 将所有的排烟口安排至隧道的上端, 并将隧道的人行区域和排风区上下隔开, 由此形成上部排风通道, 此通道对风速有加强效果, 可以利用隧道风, 减小风机能耗。具体如图5所示。

7冬季风寒效应

所谓风寒, 是指加拿大学者在2001年提出的风寒效应指数 (WCI) 。风寒效应指数是根据风寒效应所定立的指数。而风寒效应的出现是由于风会影响我们对冷的感觉, 从而导致人们对冷暖的感觉与温度计的读数有明显的分别。在冬季期间, 强风天气会使人对冷的感觉更加明显。这种风速与人体对外界感觉的关系, 称为风寒效应。

式中, V为室外风速, m/s;ta为室外温度, ℃。

另外, 人体感受温度 (teq.wc) 受风速和室外温度的影响, 可表述为

在冬季强风情况下, 人行区域处的人体感受温度在-8℃~-3℃范围内, 特别是在图6中标示区域的人体感受温度<-10℃。整个人行区域的WCI<1400, 裸露肢体在室外不可超过5h。鉴于屋面人行区域的人体感受温度过低, 建议所有回廊设围档, 以保证人行通道区域免受冬季强风的影响, 且在屋面人行区域的标示位置种植常青树, 以阻挡过强风速。

8春季沙尘天气分析

北京是风沙活动和沙尘暴的高发区之一。所谓风沙活动, 就是大风作用于干燥的地表所引起的一系列物理现象。通常是颗粒细小的沙尘飞入大气之中, 处于悬浮状态, 同时, 受到大气的空间运动的影响。沙尘借助于高空气流可移动到数十公里乃至数万公里以外。沙尘天气不只会对人体舒适性产生影响, 还会造成建筑物的外围护结构的损耗。

图7为沙尘天气对建筑物外立面损耗的几率分布图。其中红色区域代表建筑物的受损潜在性较大。图中表示区域在春季沙尘天气的受损潜在性较大, 故建议在此区域设置良好的围护结构。另外, 为减小风速, 建议减小隧道两端的开口。

9可再生能源———小型风力发电机

由风速分布情况可知, 在隧道和屋面拐角位置, 建筑布局对风速有加强的效果, 对于可再生能源而言, 若选用风力发电机, 风速的增加会加强其发电量。故以下选取典型位置的加速风速, 利用风速的韦伯分布, 对小型发电机的发电量进行估算。

9.1韦伯 (Weibull) 分布[8]

式中, x是随机变量;λ>0是比例参数 (scaleparameter) ;k>0是形状参数 (shapeparameter) 。

显然, 它的累积分布函数是扩展的指数分布函数。风力发电机的发电量不仅与平均风速有关, 还与风速的全年分布有关系。

9.2分析结果

小型风力发电机的估算条件如下:

风轮直径:2m;

切入速度:5m/s;

切出速度:14m/s;

风力发电机效率:35%;

形状参数:2。

计算得出, 每台小型风力发电机产电量较小, 约为850k W·h/a, 逐月发电量如图8所示。

10结语

室外风环境的模拟可以为建筑场地的热舒适性和节能潜力提供依据。通过TS (thermalsensation) 值对热舒适性进行评价。对室外热舒适性较差的区域, 建议通过在相应区域植树、设置水景、在回廊墙壁设置可开启窗等措施进行优化, 从而改善较差区域的热舒适性。通过隧道风的研究, 将隧道区域根据使用功能进行合理的分割, 将排风区域隔离, 利用大风速加速排风效果, 减小风机能耗;将下部设置成人行区域, 减小两端隧道的开口, 阻止过大风。利用风寒指数进行冬季风寒效应的评估, 对风寒效应较大的区域设置适当的遮挡设施, 减小风寒效应引起的人体不适感。通过评估春季沙尘天气对建筑外围护结构的损耗情况, 对幕墙维护结构性能提供指导。通过分析风速较大区域, 在可以利用小型风力发电机的位置对发电量进行估算, 从而为建筑发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潜力。

参考文献

【1】GB50178—93建筑气候区划标准[S].

【2】彭珍, 刘熙明, 洪钟祥, 王丙兰.北京地区一次强沙尘暴过程的大气边界层结构和湍流通量输送特征[J].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7 (3) :268-276.

【3】黄本才, 汪丛军.结构抗风原理及其应用[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8.

【4】GB50009—200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S].

【5】Givoni, B.and Noguchi, M., (2003) "Outdoorcom for tresearch issues, Energy and Buildings", v.35 77-86.

【6】GB/T50378—201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

【7】Maurice Bluestein.APPLIED HEAT TRANSFER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WIND CHILL TEMPERATURE CHART[C].//2004 ASME International Mechanical Engineering Congress (IMECE 2004) , vol.1.2004:47-53.

室外虚拟现实表现 第11篇

自2000年以后信息网络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适应或见证了互联网的发展,有的企业在互谅网的带动下逐渐兴起有的却在离开互联网的帮助并且走向衰退,总之现在大部分行业中能顺从行业潮流顺着社会发展潮流的方向大多行业就能留存,而违背社会法阵不适应发展潮流的行业就逐渐被取代,我在窥知行业交替的潮流中抓住了渐渐落下神坛的地产行业融合互联网技术的虚拟现实给予地产行业新的生命。

虚拟现实在建筑中运用的调研情况

海量的大脑运转加上经济形势的催促我选用了沈阳某地块进项相应的设计和制作,产考与参与过大量的房地产宣传的策划,调研过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地步,打听过人们生活的喜好和广告宣传对人们的影响,互联网对于人们的认识和互动留下的影响和印象。经过无数血与泪的调查,我总结分析后写下了此次的调研报告的情况书。总结出一样新鲜有意思的东西是容易被大众接受的所以我的毕业设计虚拟现实在建筑中的运用不仅完成了客户对推广的需求,同时还完成了大众对虚拟现实技术的新颖与互动的乐趣中了解商家的产品,所以我认为他是可发展的是会被大众认可及推广的。国内外虚拟现实的运用

国内外的虚拟现实运用程度个不一样国内的虚拟现实第一次大量以国家形式对外运用是出现在2010年的世博会上当时的虚拟现实技术还买有现今成熟。但是已经吸引到大部分的游客和把握先机的互联网愤青们的注意了。当时是以电脑形式展示虚拟现实空的模拟和测试运用让人在整个场景中穿梭能够更加方便的了解空间和布局,并且能够与人有好的互动能给人一定的乐趣知识。虚拟现实常被用于推销。例如建筑工程投标时,把设计的方案用虚拟现实技术表现出来,便可把业主带入未来的建筑物里参观,如门的高度、窗户朝向、采光多少、屋内装饰等,都可以感同身受。它同样可用于旅游景点以及功能众多、用途多样的商品推销。因为用虚拟现实技术展现这类商品的魅力,比单用文字或图片宣传更加有吸引力。

虚拟现实在建筑中运用的分析

虚拟现实构想:

酒地产的策划宣传:在我经历的房地产的策划宣传公司他们提到了地产策划宣传工作主要有几种,第一是室外广告宣传,广告宣传就是在户外写真布打印后贴在室外的广告,这种广告只最直接最有效地广告宣传方式之一但是这种宣传会让人见多了之后产生相应的抵抗,不容易让自己的产品走到消费者的心里。第二种就是平面传媒主要以宣传册和室内广告版的形式宣传,这种方式能够宣传的很远但是很难体现产品质量的优势。第三个方式就是多媒体传媒广告;这种广告方式就是在户外或室内都能够得到无论是大屏幕还是室内的小屏幕甚至是手机电脑都能够成为宣传媒介,这种方式与时代接轨既能够体现产品的高大上又能够宣传的更为广泛,缺点就是费用太高,因为一个良好的宣传片可能需要接近上百万的费用去运作。最后一个方式就是我们的方式虚拟现实在建筑中的运用在一个商业区和产品展示区能够更为真实和直接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东西和自己想要的场景,让客户能够更真切的体验到产品的档次和互动中的喜悦。

虚拟现实在建筑中的运用及制作过程

虚拟现实的在制作的时候简单可分为两个过程一个是前期枯燥的建模时期,和后期復杂的设定时期。前期模型制作有点类式于建筑动画的规划和初始大地块基架都是运用3d-max或草图大师制作,方式的话选用建筑动画方式,先画地块再做建筑但是在做地块和建筑但是在制作建筑师必须采用单面建模的方式才行是采用3d-max的编辑多边形翻转法线的一种方式制作的,制作地面数尽量不要出现重叠现象和交叉现象,因为这会有可能影响后期成品的质量和效果。

1.前期的模型制作

虚拟现实在建筑中运用时前期工作量挺大而且建模方式别致导致了人们可能需要特定的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在制作的时候徐考虑面数的控制和物体的穿插关系所以是个相当复杂和枯燥的。但是技术环节的话跟建筑动画差不多就是看3d-max的运用熟练度情况。

2.后期的贴图烘焙与unity3d的结合

虚拟现实在建筑中运用时后期的工作才是技术的关键也是最重要的环节,这个环节决定烘焙人员的技术和审美是否谅解两个软件时间的切换模式和运用,直接影响到虚拟现实质量。

(作者单位:沈阳化工大学)

百香果裸株室外越冬环境构建的研究 第12篇

1材料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作物

紫红百香果 (来自广东河源市农科所) 。

1.1.2 间作作物

玉米草 (本地饲料公司) ;西藏燕麦或本地大麦。

1.1.3 其它生物材料

本校蒋立科教授所筛选的绿色木霉固体发酵产物;0.03%HgCl2;2.8% 生根粉溶液;0.05mol/L硼酸钠溶液。

1.2 方法

1.2.1 百香果幼苗的培育 (图1、图2)

扦插苗培育:每年8 月份从百香果藤蔓上基部枝条开始, 每2 个叶基上端剪下枝条作扦插苗, 连续至枝条顶芽下第4 个叶为止, 即将创伤端插入0.03% HgCl2消毒3 秒, 用自来水冲洗后, 插入2.8% 生根粉溶液催芽6d, 再插入经日光曝晒过的清水沙床育苗, 在此期间每隔3d喷入0.05% 尿素及0.05%KH2PO4, 经20d后转入已备好的微型营养杯中, 放至不加温的温室大棚越冬, 每3d喷一次含0.05%KH2PO4与0.005% 脯氨酸的0.05%尿素液, 直至次年3 月中旬。

实生苗培育:即用种子培育的幼苗。采用于每年8~9月份所采摘紫红色或浅黄色成熟果实, 从用刀与果柄的另一端削开圆形切口, 取出果肉, 倒在0.3 ~ 0.5cm孔眼的分样筛上将种子与果肉分开, 其前者于阳光下晒干后于0℃冷藏20 ~ 30d后, 取出复苏活化, 于细木纱布上, 用手轻轻摩擦, 放入自制并稀释100 倍绿色木霉发酵原液中灭菌36h, 再经清水冲洗过或太阳曝晒3d的沙床育苗50d, 移入种植园。

1.2.2 幼苗移植

对上述所述幼苗, 依其喜肥沃土壤的习性, 挖穴施入有机肥 (图3) 。盖上薄土再将幼苗与燕麦或玉米草 (包含晚秋季作物大麦、蚕豆、豌豆等) 进行相互间种。其晚秋作物收获后即把秸秆压入土中, 并撒入自制木霉颗粒或粉状固体发酵物分解秸秆, 作为土壤有机肥的补充, 促进百香果的生长开花结果的有机肥。

1.2.3 与之间作作物的种植管理

间作作物的种植与百香果苗移植同时进行, 对禾本科而言, 在生长过程既要定时割舍2~3 次后, 即追肥让其生长苗作对百香果越冬防寒。

1.2.4 百香果苗移植与管理

由于百香果枝条发育生长能力较强, 对所育2 种幼苗在移植时株距为4~5m, 因此早期百香果株距较大, 为其提供种其越冬性好的间作植物提供了空间, 而另一方面为保证百香果枝多叶茂结果时, 需定时修剪间作作物的秸秆。白露后的间种作物不再割剪, 相反加施肥, 而百香果则修剪至5~6 个枝头, 盘绕, 缩小空间, 让间作作物生长至霜降时, 收割野草铺于百香果的株间, 再以每667m2撒1.50kg木霉固体颗粒剂, 其盘绕百香果藤蔓上方盖一层透气塑料薄膜, 两端塑料薄膜用泥土压紧, 让其越冬。若遇光照暖日 (日温10℃以上) , 即于10:00~14:00 掀开薄膜透光透气。

2结果分析

根据百香果较好生物学特性, 特别是在天热伏天对人体健康的消暑解渴、抗疲劳、促进健脑安神有保健作用[7,8], 对29°以北地区旅游人群的食用更具食用价值。欲在北方地区推广开来, 必须解决越冬问题。单靠温室种植, 不仅投入大, 而且不如室外种植口感好[9]。时经6 年研究探索获得如下结果:

2.1 温室越冬植株结出果实所制酒品感官指标比纯室外生长样料低

常年累月长于温室, 土壤未经自然洒水淋洗, 不仅易感病害, 且营养组分单调, 除了叶茂花多, 但口感不如室外生长的百香果香气好, 味不甜。其原因即在于它的生长于自然界, 不仅水源矿物质种类多, 而且时阴时阳与低温高热变化交替调整着它的代谢, 使它保持原生态特征, 如室内生长的成熟百香果含还原糖低于室外果实, 前者为5%~6%, 而后者为6.5%~7.0%, 前者芳香氨基酸量也低于后者3%~5%。

2.2 内地种植的百香果

由1 批转为1a 3 批 (5 月底~ 6 月下旬, 6 月下旬~ 8月上旬, 8 月上旬~ 9 月中旬) , 有效提高百香果批次和产量。

经统计2012、2013 和2014 年产量, 面积0.467hm2, 生态越冬的效益优于常态种植 (表1) 。

表1 中表明百香果种植的第一年完全为幼苗的培育越冬期, 次年3 月才能达到4 ~ 5 个叶子, 成活率为92% 达到移植期, 在精心管理、肥料充足时, 6 月下旬即开花结果, 达到红透成熟, 第2 批则成熟难, 若至9月下旬开始修枝, 每株主藤蔓去顶芽, 保留8~9 个芽, 其中果枝5 个, 留下去顶芽的2 ~ 3 个营养枝条, 然后盘绕成倒葫芦状, 再增施1 次有机肥越冬, 立冬后, 在藤葫芦结上盖塑料薄膜, 四周围用土压紧, 膜上方于邻近行间留一个孔通气。

2.3 行间间作作物的种植与管理, 使百香果安全越冬, 促进提升结果批次

每年春暖 (春分) 花开季节, 揭开所盖塑料薄膜, 在邻近2 颗百香果株之间种下, 翻耕燕麦、大麦或已有的作物秸秆, 立即施入木霉固体发酵物, 促进秸秆分解, 修复土壤, 抑御土传微生物。培育土地肥力, 对于新种的秸秆型饲料的牧草种子植株要在收割上端清除饲料后同时施肥, 促进二次苗的生长, 使之有效发挥生态御寒作物的作用, 在获得牧草经济效益的同时, 促进目标作物越冬, 使百香果年产果2~3 批, 达到比原种植模式收获百香果经济效益翻一番, 每667m2年产值增收4 万元以上。

2.4 木霉发酵物的使用, 减少了病害

由于本项目试验是连年持续种植, 经长期观察表明最易发生土传病如立枯丝核病菌 ( Rhizoctonia solani) 、黄萎病菌 (Verticillium dahlia) 、 赤霉病 (Gibberella zeae) 和根腐病 (Fusarium solani) 等病菌所产生的疾病, 特别是为高肥土壤中更易发生。鉴于百香果是与其它间作作物常年连续间作, 密度大, 秸秆多, 需在抗病的同时加速对秸秆的降解提升百香果所需营养及保障土壤保水能力, 采用绿色木霉突变株2015 (Trichoderma Viride~2015) 的固体发酵物施入土壤[10], 经取样观察到种植园中菌物借助该发酵产物的重寄生于病原菌途径, 将胞内丰富的代谢产物的几丁质酸[11]、纤维素酶和葡聚糖酶使病原菌病变并抑制生长, 多年一直未发现百香果病变;代谢中所分泌的赤霉素促进百香果于5 月下旬开花结果, 增加了百香果的结果批次, 使原仅年产250kg上升为616kg ~ 1500kg, 有效提高了每667m2产量。

3讨论

3.1 有效提高N29°以北百香果年生长期

百香果原产南美洲和亚洲南部的印尼、马来西亚、泰国、越南、柬埔寨及老挝, 我国海南、两广、闽湘地区, 这些地区所种百香果为全候生长, 过了北纬29°生长时间少于年平均数298d, 采用这一方法越冬, 使百香果生长期接近全程, 不过只是生长减缓, 有效控制3 对新枝的生长。一当气温上升, 即开始发出新芽, 长出新枝, 不仅保持了植株的生命延续, 能在较低温度下生长, 延长了结果期, 使在北方生长的百香果1 次结果, 达到3 次 (5 月中旬、6 月下旬、8 月上旬) 结果。

3.2 选择生态与经济效益兼顾的间作作物品种

选择好间作的作物是本项目的关键所在。由百香果的第1 年基本是长植株。有了健壮茂盛的株冠才能早开花, 多结果。若第1 年株冠还未长好, 即遇天寒, 哪有高产的株冠?而第1 年急需通过解决宽阔百香果株间的空间无效益, 从而导致形成脆弱的种植业。根据多年的试验, 选择密度大的禾本科早生作物与其间作, 那就是燕麦、大麦和玉米草 (图4) , 这三3 种作物根短直生长快, 能回收作饲料, 又能匹配百香果生长, 所占空间不影响目标作物。以后两者最佳, 在生长过程中既在寒冬御风抗寒, 又可回收2 次作青储饲料, 减少早期投入 (图5) 。

3.3 修剪百香果盘蜷越冬, 有利次年早开花结果

常年实验观察到, 北方种植的百香果第1 年为幼苗期, 第2 年才能为成苗期进行产果, 整个植株营养枝比例较小, 与果枝相比为2:3。因此需要修剪整植株, 减去部分营养枝, 以前述管理方式进行扦插盘栽、修剪造型制作花卉销售, 有较好前景[12,13,14], 尤其适合酒店、饮食业销售。既因花冠美丽有观赏价值, 通过人工授粉可收获作食用水果, 实现观赏与食用双效益[15], 达到投入与收入平衡。

3.4 经济效益的评估

该项目的研究方向是因百香果株冠大, 第1、2 年效益均低, 除了株距大, 枝少而小而产果量一般每株一次只产16 个, 仅只有1kg上下, 而每667m2只种植80 株, 若达到3 ~ 3.5t, 需每株达42kg, 每批需产16kg以上, 必需达到有14~17 根枝条。因此, 在两龄时不停修枝, 增加肥料, 才能在第3 年达稳产、高产直到第7 年, 并在第5 年着手在老植株附近移植新苗, 逐步取代老植株。百香果6a的生态越冬实践提示。第1 年选择品质好、产果量高品种的枝条或种子育苗, 采用温室育种和种植产果植株, 不仅果质保持原生态状, 且实现生态越冬。不仅投入少, 比较可行, 而且接近室外环境种植间作的作物可多批通过饲料回收, 可弥补第1、2 年的付出, 是一条可第3 年连续丰收, 产生较大效益。以每kg12 元为计, 第3 年可达到每667m2产出4.2 万元, 成本只是人工工资支出, 其它均为资源循环利用。

由上所知, 百香果移植北纬29°以北地区, 能否常年生长于寒冷环境、达到高产和保持水果品质的天然浓郁香气, 关键是能否实现室外越冬, 创造保护百香果根毛细胞免遭冻伤和种植园内土壤有机质的降解, 保护不被冻伤, 或虽遭冻伤而又可修复, 保障有充足的生长空间。从收到的结果及相关数据表明, 所用方法可行, 可通过选择既御寒又具附加效益的作物间作, 同时针对高密度种植需采用生物学方法进行土壤修复, 才能满足高效农业的需要。

摘要:对于从域外引进喜温湿的高产作物关键问题是解决生态越冬, 若只靠大棚固然好, 环境稳定易管理, 但面对广泛推广不仅投入较大, 面对一种作物在稳定的条件下生长, 细胞内许多产物因大自然多变条件的改变, 使作物的品性失去原生态, 甚至产生许多与人体不利的次生产物。文中结合土壤的微生物修复, 采用燕麦、大麦及玉米草等作物与其间作, 结合间作作物定时收割和对产生的秸秆用微生物快速分解回田, 使耕地保持良好结构和营养状态, 从而保障对资源的充分利用, 达到百香果的增产稳产, 使之成为一种高附加值的产业, 对其他作物的种植也有可被借鉴的意义。

关键词:百香果,裸株越冬,生态越冬环境构建,作物间作,绿色木霉固体发酵物

参考文献

[1]赖碧剑, 王江, 谢志峰等.常绿攀性亚热带水果——百香果.[J]中国种业, 2008 (7) :78-79.

[2]“百香果”在北京庞各庄试种成功[J].吉林农业农村经济信息, 2006 (8) :21.

[3]李立, 张丽琼.百香果栽培技术[J].广东农村实用技术, 2006 (1) :14.

[4]谢国栋, 梁满义, 蒋立科等.百香果在北纬30°以北也能生长结果吗?[J].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3 (8) :80-83.

上一篇:新能源汽车发展新模式下一篇:头孢哌酮舒巴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