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个人师德的方法

2024-09-17

提高个人师德的方法(精选3篇)

提高个人师德的方法 第1篇

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 其思想和行为将对学生的心灵塑造产生极大影响。因此, 要想引导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教师必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做到两点。1、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作为教育活动的主导, 教师只有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教育和影响学生, 帮助他们端正人生方向, 明辨是非, 才能使他们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2、发挥榜样作用, 弘扬敬业精神。近年来, 教育系统涌现出了许多“师德楷模”、“育人典范”。要利用暑期集训的机会, 用身边的人和事引领教师、感染教师、熏陶教师。

二、正确认识自我, 加强自身修养

正确认识自我, 是教师自我修养的起点。人贵有自知之明, 聪明的教师不仅能够正确认识他人, 还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教师要做到有“自知之明”, 首先要以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教师的职责、教师的道德行为规范、优秀教师的修养为标准, 对照、评价自己的言行, 主动寻找差距:就要重视教育教学效果的信息反馈, 以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产生的效果作为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的客观依据, 从成功中总结经验, 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其次, 要严格要求自己。在认识、发现问题之后为自己提出新的修养目标,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努力改变现状, 从而使自己的师德水平真正得到提高。第三, 提高心理素质。修身养性、人格修炼是师德建设不可缺少的。教师应理智地遏制意识中某些不健康的东西, 恢复正常的导向作用, 以求得心理平衡;要做到胸怀宽阔, 克服心理偏见, 既要顾全大局, 不过多考虑个人的荣辱得失, 更要容忍和宽恕学生的无知和过错, 能全面、发展地看问题;要保持乐观的心境, 每天都能精神饱满地出现在学生面前, 高高兴兴地生活在学生中间, 以乐观向上的精神感染学生。

三、坚持以人为本, 把爱给予每一位学生

教师只有坚持“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教育理念, 把“爱满天下”、“乐育英才”作为自己的崇高理想, 对所有的学生都充满爱心, 才能激发做好教育工作的高度责任感, 才能坚定不移地辛勤耕耘, 获得丰硕的育人成果。同时, 教师应从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全面了解学生, 关爱学生, 因势利导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尊重和信任学生。教师要有民主思想, 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感情, 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用真诚的心打开学生的心扉, 用浓浓的爱滋润学生的心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并使他们在思想、学习、生活作风等方面逐步形成良性循环。

四、重视以身立教, 展现人格魅力

在学校生活中, 教师是学生最生动最直观的榜样, 只有以身立教, 为人师表, 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 感染学生。要从一点一滴、一言一行抓起, 对任何微小的有损教师形象的缺点错误都要认真改正, 用教师的道德行为规范严格对照和要求自己。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 自己必须先做到, 给学生树立好榜样;教师要以自己的良好道德言行来教育和感化学生, 端正修养态度, 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正确地认识、深刻地体会和准确地把握新时期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并形成相应的师德意识, 把它内化为自己的自主要求, 提升自己师德自律的境界, 处处做学生的表率。

五、提倡教师“慎独”, 筑牢师德根基

师德修养水准的高低取决于教师的内心信念和道德意志, 取决于是否达到“慎独”的境界。教师工作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单独活动和单独开展工作的机会较多。无论是备课、上课还是辅导学生, 教师的工作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劳动也具有“隐蔽”的特点。衡量教师的真正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别人看不见、听不到的地方是一个人锻炼自己道德品格的重要场所。进行师德修养要从小处起步, 防微杜渐, 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 要做到持之以恒。师德修养是一个长期的、刻苦磨炼的过程, 教师只有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 经受无数次成功的激励和失败的考验, 才能逐步形成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 这种意志既是教师进行修养的条件, 也是师德修养的重要内容。

以师德师风促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第2篇

关键词: 高质量教育 师德师风 高素质

科技进步对高校教育质量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实现十八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教育大国,但还没有成为教育强国,如何成为教育强国?教育资源的优化尤其关键。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工作的总体思路。只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才能切实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一、新形势下高校教育质量的现状

新形势下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接受教育的大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二是接受教育的大学生拥有发挥个性的舞台,在这里每个大学生的兴趣爱好都能得到充分施展;三是教育能充分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能迎合社会的需求,把高校教育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能更好地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校教育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还有差距,集中体现在大学生整体素质偏低和高素质人才稀缺。特别是“举素质教育的大旗,走应试教育的老路”的现象仍然存在,忽视了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归根结底,教育模式存在局限性;缺乏新思路;缺乏统筹考虑和整体部署;缺乏创新点,某些创新性工作还停留在具体层面上。

二、新形势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现状

高校师德即高校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模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等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1]。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师德师风主流积极向上。2013年,“师德标兵”不断涌现,他们用自身的行动诠释高校师德的良知,积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打下坚不可摧的基础。

高校师德师风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一些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如有的教师思想政治学习不够,不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党的路线,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不关心;有的教师思想道德修养不够,治学不严谨,轻浮;有的教师工作责任心不强,只满足于一般性的工作,投入精力不足等。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经济利益的驱使诱发了消费主义、物质主义、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二是道德教育力度不够,一些高校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作用,只是走走形式;三是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奖惩机制没有充分建立。这些问题都说明了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三、师德师风建设与高校教育质量的关系

师德师风建设与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相辅相成。师德师风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所在,“建设什么样的师德师风,怎样建设师德师风”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的根本问题,它是建设优良校风的关键,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基础,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保证[2]。

高等教育的实践表明: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造就,关键在于教师,而优良的师德师风则是对教师整体素质的根本要求。缺乏良好师德的教师,即使个人的业务能力再强,科研水平再高,也不能从根本上带动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只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才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只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才能切实提高高校整体的教育质量。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只有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才能成为学生的引路人,才能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保障,才能最终提高高校整体的教育质量。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趋势。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培养能力,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导师的作用和影响力尤为深远。高校师德师风直接影响学生素质的提高,是素质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高校师德师风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行为举止和思想道德。因此,高校教师应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对现实工作中的不足,急需进一步查漏补缺,完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合格人才的根本保证。高校是高素质人才成长的摇篮,是知识创新的和成果转化的基地,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学校办学以教师为主体,教师素质以师德为先。”

四、以师德师风促进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良好的师德师风是高校教育质量提高的助推器,教师要做好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首先,教师要遵纪守法,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严于律己,时刻不忘自己的身份,同时要尊重学生,切实维护和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其次,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品德境界,诚信是重中之重,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是教师为人师表的基础,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只有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才能成为学生的榜样,传递正能量;再次,教师要甘于奉献,把满腔的热血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深入到学生中间,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后,教师要志存高远,不断强化业务能力,不断自我完善。只有多措并举、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使师德师风建设规范化、实效化和持续化,才能真正为高校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1.制定合理有效的规章制度,使师德师风建设规范化。

无规矩不成方圆,师德建设的有效实施需要管理,需要制度。建立有效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不仅是一种制约和威慑,更是一种压力和动力。政府和学校需要在这方面共同努力,结合高等教育实际,尽早推进规章制度的建立,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统一标准,让广大教师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建立评价反馈机制和奖惩机制,使师德师风建设实效化。

评价反馈机制是检验制度建设成败与否的关键,奖惩机制的有效建立能切实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先前的规章制度并没有量化和细化师德考核的指标,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职业道德水平都需要完善的监督体制,因此高校应当切实结合学校的实际探索和制定多元化的评价激励机制并合理、有效利用考核结果,有效落实师德建设工作。

3.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形式的多样化,使师德师风建设持续化。

高校教师作为教育者和引领人,是学校良好师德师风的建立者和维护者。高校在对新进的青年教师进行岗前培训时,应把师德教育作为重点,为青年教师积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对每一位在岗教师来说,应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一个首要的、长期的系统工程贯穿于教师培养的全过程;高校要积极发挥师德典型的榜样和示范作用,开展优秀教师事迹宣讲会、育人经验交流会和师德楷模报告会,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德师风是高校的灵魂,需要营造良好的氛围,敦促大学生成长成才。“名师出高徒”,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质量的教育,这对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德师风是高校教育质量的风向标,只有把师德师风建设踏踏实实做好做足,才能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只有切实提高教育质量,才能造就高素质大学生人才。师德是根,物是教育质量,厚德才能载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树立师德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才能不断为教育质量的提高积聚正能量。

参考文献:

[1]刘雯伟,廖凤林.高校师德建设调查与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8(12):28-29.

强化师德建设提高育人水平 第3篇

强化学校德育指挥系统

面对现代学校德育的复杂性、艰巨性,我校加强了对德育工作的领导。做到“健全一个组织、完善两大网络、抓好三个落实、坚持六个一”。学校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实行周例会制。完善两个网络:一是由党支部牵头,关工委、政教处、年级组、团委、保安、各教学班参与组建的校内法制教育管理网络;二是由学校、县关工委、县公检法、辖区派出所及居委会负责人、部分家长代表组建成校外综合教育管理网络。两大网络统一由校长协调管理,定期交流工作,交换意见。做到三个落实,对领导小组成员和管理网络成员,落实工作目标、落实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坚持六个一,要求领导小组成员每月必须做到:作一次学情调查,掌握学生违规违纪程度;与重点帮扶学生谈一次话,把握学生思想学习动向;听一节德育实践活动课;走访一户学生家庭,倾听家长对学校的呼声;调研一个社会单位,倾听社会对学校的呼声;参加一次德育工作会,总结当前工作得失。

从师德教育入手,

优化德育主力军

教师和学生是学校教育双主体,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教师群体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力军,自身职业道德风范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至关重要。我们通过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各种法规,增强教师的责任感;通过学先进、树典型、宣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来激发教师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通过警示教育活动,自查自纠行业不正之风,克服拜金主义腐朽思想;通过制定修改《课堂教学行为准则》、《文明教师评比细则》、出台《教师忌行忌语》,规范教师教学言行,在实践中加强师德修养。

爱是师德之“魂”,爱是师生交往的粘合剂。结合县教育局在全县开展的师德教育活动,我校在全体教师中开展“正师风,献师爱”活动。对教师提出“四要”:

1.要对学生有爱的感情。

发自内心的情感是爱生的基础,也是教师对自己“教书育人”伟业的珍爱。学校通过专题演讲、专题讨论、典型介绍、爱生月活动等,引导教师尊重、信任、善待、宽容学生,真正做到师生间人格上平等,情感上相融,思想上交流,形成充满爱意的师生和谐关系,人人为学生献上真诚的“师爱”。

2.要对学生有爱的行动。

教师要从点滴细微的事情做起,真正关爱每一个学生。学校要求教师给“学困生”、“特困生”、“特需生”建立档案,给予特别关爱。每位教师要和学困生交朋友。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创造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平等参与。提倡对学生的即时性评价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力争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师用自己的爱心感化和教育着每个学生。学生家长通过电话,家校联系卡,校长信箱等形式表达对教师的敬意,学生家长对教师的测评满意率逐年上升。

3.要对学生有爱的能力。

即:要求教师有科学的教育方法。学校组织教师学习《少年行为塑造与矫正技术》,提高教师科学育人的能力。教师坚持“从学生视角看世界”,用科学的方法与学生交流;坚持扬长教育,“睁大眼睛找学生的优点”;运用激励性原则,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进步;应用心理健康教育,对有心理障碍的离异家庭学生进行有效地矫治;强化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进取心和自信心。

4.要对学生有爱的技术。

爱既包含着赞赏教育,也包括着批评教育,但“赞赏教育”是一把“双刃剑”。我们知道7~18岁的孩子本身自制力不强,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如果不分青红皂白一味地赞赏,就会使赞赏成为滋生“问题学生”的温床。这类学生往往听不得半点批评,一说就急,产生抵触情绪。所以,恰当合理地应用批评教育很有必要,关键是要掌握好实施批评教育的技艺。首先,要端正态度,批评要尊重人格,对事不对人。允许犯错,给予改正机会,批评要本着治病救人的态度。其次,是讲究方式方法,做到“六忌六宜”。即:忌当众批评,宜个别批评;忌暴风骤雨,宜和风细雨;忌单纯批评,宜鼓励式批评;忌孤军奋战,宜同盟相助;忌马上爆发,宜冷却处理。

每学期举办一次“献师爱”专题论坛,已有70%的教师在师德论坛会上介绍了感人的爱生故事,字里行间渗透着浓浓的师生真情,特别体现出对特殊家庭学生的重点关爱与帮扶。如:单亲家庭子女、离异家庭子女、父母违法犯罪家庭子女、家长外出打工家庭子女、低保家庭子女、残疾人家庭子女等。并涌现出以赵香秋等同志为代表的一大批爱生先进典型,受到学生家长、社会的广泛赞誉。

构建自主体验式德育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养成教育

近三年来,我们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理念指导下,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为学生构筑平等参与的平台和创设积极体验的学习情境。

(一)构建主体参与德育模式,促进学生道德素质健康发展

主体参与德育模式是变教师权威管束型教育为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教育。其模式结构是“活动前充分参与——活动中平等展示——活动后恰当评价”。这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平等参与权,让学生在教育活动中,通过“参与”“展示”“得到积极评价”,获取各种情绪体验,培养学生自主、自律、自强意识,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格。

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参与管理,每学期期初、期中、期末都要邀请校学生会干部和各班长参加学校座谈会,征求意见,让学生们参与学校管理。

学校开展了实践体验育人“五个一”活动。班级管理强调人人参与,个个体验。让学生当一周代班班主任、当一周执勤班长、当一周科代表、当一次活动主持人、当一次小记者等。每学期都力争最大限度地给学生选择轮流上岗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管理、学会服务。

(二)以课题研究为平台,促进学生的自主养成教育

“十五”期间,我们参加了省级课题《中学生综合素质发展PMP评价》研究。四个学期来,学校课题组在初一与初二10个实验班中进行了认真的运作,把评价纳入校本课。双周一节的评价课在个人自评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互评,班级交流评审,每月班主任一次点评,学期一次总评。从实验班学生的成长足迹档案册中,从班级成长足迹评比台上,从家长的反馈信息中,反映出学生自尊、自强、自信、自律意识与责任感都优于非实验班。学生已初步养成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教育与自我发展能力。

市级课题《对父母离异家庭学生的教育研究》,经过三年运作于去年结题。本课题主要解决因父母离异给学生造成的心灵伤害或心理负担,探索解决的办法。班主任从对话沟通入手,帮助学生调整心态、消除疑虑、走出困境,培养抗挫力、鼓励自信心,师生主动帮扶离异家庭的学生,用爱心、友情弥补他们欠缺的亲情,及时纠正不良习惯,创设学校、社会共同关注弱势群体的良好氛围。经帮扶救助,离异家庭有心理障碍的学生90%有了较好转化。

(三)搭建社会教育大舞台,让学生在富有时代气息的社会实践中锻炼成长

1.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德育网络平台

我们先后与辖区公、检、法、司系统共建未成年人法制教育网络,与附近社区联建道德规范教育网络,与民政局、老干部局、城建环保部门、消防及武警中队及临近街道、企业、事业单位联建德育实践基地。学校先后选聘了近百名有热情、有水平、有一定家教能力的家长志愿者为学校各学年的家长教育委员,沟通协调家校教育;协助学校办好家长学校,搞好家教咨询;与学校通力合作,搞好与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创建安全文明校园。

2.明确德育任务,形成德育目标体系平台

学校在构建“三全”德育格局基础上,又提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学校教育任务: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诚信教育;落实中学德育大纲、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还自编《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校本教材,并将其列入必修课。以开展好学生、好孩子、好公民评选活动为动力,激发学生做关心他人、关心家庭、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关心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人。

3.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搭建平台

为了给学生创造参与富有时代气息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我们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先后开展了社区服务和社会调查活动;扶贫解困、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及城乡手拉手活动,绿色环保卫士活动主动参与干家务、为父母分忧减负献孝心活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活动;,会宣传及读书演讲活动;法律知识竞赛活动,革命传统教育、法制教育、国防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活动等;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验、感悟,增强公民意识。

大力推进德育民主化建设进程,提高德育实效性

1.创设民主和谐的德育气氛

学校在德育工作中尊重学生,善于听取学生意见,对所要进行的德育活动、要求、方法、意义,采用事先预告、座谈、公告等方法,让学生明白、理解,以此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生在参与中孕育并发展了强烈的责任意识,产生“爱校、荣校”的集体荣誉感,发自内心地呼喊出“今天我以校荣,明天校以我荣”具有强烈使命感的心声。

在实行德育民主时,我们通过学代会、团代会、座谈会、调查会、信访接待等各种对话机制、接待机制、调查机制、信息反馈机制,保障学生行使知情权、建议权、申诉权。学生坦率地反映出他们的所思所想,喜悦与疑虑,热情地提出各种建议和企盼。学校根据学生不同年龄、层次、心理特点,帮助他们解决成长中的烦恼,满足他们渴求获知,提高自身素质之内在要求。

2.寓德育要求于自主实践活动之中

在德育工作中,我们坚持寓德育要求于学生自主实践活动中,把学生视为有主观能动性的受育主体和自育主体。选择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在喜闻乐见的实践中,通过自主创新、自我锻炼、自我教育,学会自尊、自强、自律,提高自我教育能力。由于学生自觉地将德育要求与自主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所得到的自育效果往往大大超过课堂教育效果。

3.强化德育民主机制

保证学生在德育工作中主人翁的地位,观念是先导,制度是保证。为此,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强化德育民主机制。

(1)强化学生参与机制。配备班主任学生助理,学生列席德育工作会议,学生参与德育计划制定。

(2)强化学生信息汇集机制。由政教处、学生会、团委通过座谈会调查了解学生状况,定期召开学生代表对话会,完善学生干部例会制度。

(3)强化学生自我管理机制。增设学生管理委员会,组建各年级联合班委、联合团支部。

(4)强化学生监督评估机制。设立学生自律监督岗,每周二、四为校长接待日,接受学生当面申诉。

(5)强化学生参与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各类评选表彰制度,成绩突出者重奖。

上一篇:净现值法下一篇:直营模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