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血治疗范文

2024-06-29

刺血治疗范文(精选9篇)

刺血治疗 第1篇

厌食是指小儿较长时间不欲饮食、甚至拒食的一种常见病症。临床以食欲不振为主要特征。尤以1~6岁小儿多见, 其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差异, 若因外感, 或某些慢性疾病而出现的食欲不振者, 则不属于本病范围。近年来我们采用小儿推拿疗法加四缝穴刺血, 治疗本病125例。疗效显著,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共125例, 均为我门诊部患者, 其中男72例, 女53例;年龄最小者l岁, 最大者8岁;病程最短者1个月, 最长者18个月。

1.2 诊断标准

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诊疗技术标准规范与中医院 (科) 工作政策法规全书》内厌食的诊断标准。

1.2.1 长期食欲不振, 而无其他疾病者;

1.2.2 面色少华, 形体偏瘦, 但精神尚好, 无腹膨;

1.2.3 有喂养不当史, 如进食无定时、定量, 过食生冷, 甘甜厚味, 喜零食或偏食等。

2 治疗方法

2.1 取穴补脾、揉板门、清胃、内八卦、分腹阴阳、捏脊、足三里。

2.2 四缝穴点刺放血

(1) 位置:掌面、第2~5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 (2) 操作, 患儿掌心向上, 术者握住患儿的食中无名指小指端、消毒四缝穴。以一次性三棱针逐个穴位点刺0.7~1分深、每次每穴点刺1~2针可见针眼处流出白色半透明的黏液、再挤压穴周, 直至挤出红色血液为止, 1周点刺1~2次。

3 疗效分析

3.1 疗效评定治愈:食欲显著增强, 食量增加;好转:食欲好转, 食量略有增加;未愈:食欲未见好转。

3.2 治疗结果

1周1个疗程, 1个疗程治愈者58人, 占46.4%;2个疗程治愈者64人, 占51.2%;经3个疗程好转3人, 占2.4%。治愈率97.6%, 有效率100%。

4 典型病例

苏某, 男, 1岁半, 2006年3月25日就诊, 食欲不振3月余, 其母代诉, 食欲差, 烦躁易怒, 大便干, 睡眠差, 平素喜食零食, 面色黄, 消瘦, 发稀而黄, 舌红苔白, 指纹滞, 诊断:厌食证, 治则消食导滞, 健脾和胃, 按上述穴位, 推拿2次, 刺血1次饮食有所好转, 睡眠基本正常, 推拿5次, 食欲明显好转, 大便正常, 按原穴共推拿7次, 刺血2次, 治愈。3个月后随访未复发。

5 体会

厌食是儿科常见病证之一, 城市儿童发病率较高, 一般预后良好, 本病的主要原因由于平素饮食不节或喂养不当, 以及长期偏食等情况, 伤损脾胃正常的运化功能, 从而产生见食不贪, 肌肉消瘦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 小儿时期“脾常不足”饮食不能自调, 食物不知饥饱, 有些家长缺乏育婴保健知识, 片面强调给以高营养的滋补食物, 超越了脾胃正常的运化能力, 以及过于溺爱, 乱投杂食, 或恣意投其所好, 养成偏食习惯, 或进食不定时, 生活不规律, 皆可导致脾失健运, 胃不思纳, 脾胃不和的厌食证。小儿推拿, 治疗厌食证, 可顺应脾胃的自我调节之势, 使脾胃得到休息, 未增加脾胃负担, 对脾胃局部有明显的消积导滞的作用, 而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 尤其是小儿消化系统疾病, 小儿推拿应作为首选, 在治疗本病的同时患儿父母应积极配合, 调节饮食, 变换食物花样, 纠正不良的偏食习惯, 建立规律性的生活, 由于其他疾病引起本病证, 应尽快查明原因, 及时治疗。

参考文献

刺血疗法培训资料(共) 第2篇

(一)、疾病产生的原因:血液尿酸高,淤血使血液循环。1.身体里面只要一个脏器发生问题,就会发生连锁反应,其它脏器功能也会下降。肾脏功能下降,血液尿酸就会高,血氧就会降低,血液变稠,细胞活力降低,尿酸进一步增高,肝功能下降,形成恶性循环——肝功能下降,血液淤血增加是中风、关节炎、甲状腺、高血压、各种肿瘤产生的原因。降低血液尿酸,恢复肝肾功能是关键。

2.血液变稠缺氧,氮增多,病菌微生物就会得到繁殖,而白血球需要充足的氧才能存活,入侵细菌不能被白血球杀灭,就会聚集成团,这就是炎症反应。用抗生素,杀病菌的同时也杀灭白血球,病灶发生脓肿,死亡病菌与白血细胞,会堵塞部分微循环或组织,如果肾脏血管被堵塞,血液的尿酸就会得不到有效过滤排泄,肝肾问题就连环产生。

3.血管堵塞是疾病的总的根源:一切营养通过血管供给。缺少某种营养,更多时候的根本原因在于那一部分的血管被堵塞。

(二)、血管堵塞的规律

1.年龄数除以一百(血量为100),就是血管随年龄增加堵塞的程度。2.血管堵塞50%,就生病;超过80%就死亡。

启发:树木年代久远,树心会发生空心而死亡,为什么?是石灰质、重金属等成分堵塞树干营养传输通道。

一、消除病因的治疗才是真正的治疗

1.因炎症损坏脏器,手术摘除或移植器官是补救,是下策。2.补充缺少的营养,也是临时应急,属于二流的办法。3.使血液循环通畅,消灭可能的病变,才是上上之策。

第二:几个基本的常识

1.防腐剂的危害:防腐剂具有杀死微生物的作用,会破坏肠道微生物菌群,造成消化不良,发生多食或少食。

2.遗传问题:松树籽长出来的是松树,是遗传,父亲秃顶,儿子也秃顶就不能说是百分百的遗传;妈妈高血压,女儿也高血压也不能说就是完全的遗传。

3.血管的分布问题:毛细血管最早先堵塞——A心脏血液经过动脉到静脉再到毛细血管提供营养,又回到静脉再回流心脏。局部50%毛细血管堵塞,就会发生肌肉僵硬、疼痛。B毛细血管堵塞,就会造成组织温度下降,相应的部位的动脉、静脉就会收缩,造成血管变窄或进一步堵塞。如果在肾部,肾1分钟能通过220cc血,这是可能变成100cc血,如果下降到70cc,就会产生肾功能不全。

4.泻血与物理疗法比较:按摩、热疗等虽然可以减缓疼痛,是因为软化肌肉、促进了血液流动,有一定作用,但也只是把淤血暂时散开或者使它跑到其它地方而已,清除淤血才是最根本的。

5.预防性泻血:糖尿病、高血压、中风等都不是一开始就得的。如果及时打扫血管堆积的垃圾:淤血,就能很好预防疑难疾病的发生。

第三:泻血基本认识及心态 1.患者的淤血量一般超过年龄的百分数。

2.泻血是对于堵塞血管垃圾的大扫除。

3.泻血应该在几个月或更长时间内逐步进行,以免透支体力。4.抽出淤血,要及时补充新鲜血液。用中药或者虾皮、竹盐、含铁食物等都可以。

5.有的部位不出血或者很慢,说明淤血很久,需要耐心。

6.出现效果停滞不前,患者体力下降,要耐心等待其恢复再继续进行。

第四:泻血的禁忌

1.十二岁一下儿童,禁止泻血。2.临产孕妇——防止淤血进入胎儿体内。

3.一次服用五种西药,连续三年以上者——脏器功能衰竭。4.70岁以上老人——淤血70%以上。5.需要急救的人不要泻血。6.经期禁止泻血。7.泻血后不宜饮酒。8.泻血后不宜性生活。

第五:泻血的顺序

泻血过程中若出现:耳鸣、气喘、无力、失眠、苍白等,是血液不足的表现,要补充血液,等待恢复再继续进行。肾、肝、脾是造血的主要脏器,而胃肠功能正常、能吸收营养,又是基本前提,所以,泻血部位最安全、最合理的顺序是:胃肠的淤血部位→高血压的淤血部位(淤血首先在该部位沉积)→肝肾淤血部位→疾病相关的淤血部位。通常一开始泻血,可以有2次左右直接的对疾病表现的相关淤血部位

泻血,但多次进行会发生供血不足的生理反应,这时要遵循泻血的顺序。

第六:了解51个泻血部位

——重点掌握个38个泻血穴

1号头痛穴(百会穴):耳尖连线、鼻与脊椎连线交点。治疗头痛、痴呆、脱发、记忆减退等。

2号胃肠穴(中脘穴):心窝与肚脐连线中点。治疗食欲不振、烧心、积食等。

3号根穴(关元穴):肚脐与耻骨连线中间偏下10%。治疗营养吸收不良,腹泻、便秘、皮肤雀斑、皮肤发黑。

4号感冒穴(天突穴):左右锁骨交点凹处。治疗感冒初期声音嘶哑。5号心绞痛穴(膻中穴和鸠尾穴):两乳头连线中点偏下或心窝口下沿两处。治疗心绞痛、心梗、心脏疼痛、低血压、气喘等。6号高血压穴(气海俞):第三腰椎棘下突旁开1.5寸。治疗高血压、腰痛、慢性疲劳、下肢无力。

7号肩臂痛穴(大抒穴):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治疗肩颈痛、五十肩等。

8号肝肾穴(肝腧穴):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治疗肝肾功能降低。

9号癫痫穴(哑门穴、风府穴):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哑门、枕骨下陷处风府。治疗癫痫、痴呆、聋哑、中风。

10号痉挛穴(承山穴):排肠肌中间凹陷处。治疗痉挛。11号手腕疼穴(阳池穴):手关节炎、手腕疼。

12号关节炎穴(阿是穴):髌骨上缘1寸。治疗关节炎、痛风。13号关节炎穴(曲泉穴):屈膝,膝内侧横纹上方凹陷处。治疗关节炎、痛风。

14号痔疮穴(腰腧穴):尾椎骨上缘可定罐处。治疗痔疮。15号鸡皮疙瘩穴(臂臑穴):肩下2寸。治疗鸡皮疙瘩、手心多汗、手臂肌肉疼痛。

16号关节炎穴(膝阳关穴):股骨外上踝边缘凹陷中。治疗关节炎。17号视力穴(上星穴):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治疗眼疾、眼皮沉和下坠。

18号唾液腺穴(廉泉穴):下颌下缘凹陷中。治疗口干舌燥。19号秃头补助穴(四神聪穴):百会穴左右各1寸。治疗头疼、秃顶、脱发。

20号视力穴(丝空竹):眉梢凹陷中。治疗眼疾。

21号肘关节穴(曲池穴):肘横纹外端凹陷处。治疗肘关节疾患、肌肉酸痛。

22号臂斑穴(外关穴):手腕横纹上2寸。治疗:手臂黑斑、肌肉酸痛。

23号脚腕痛穴(昆仑穴):外踝骨与跟腱之间凹陷处。治疗脚扭伤、关节炎。

24号脚腕痛穴(解溪穴):足背踝关节横纹的中央。治疗脚扭伤、关

节炎。

25号侧痉挛穴(风市穴):手下垂中指尖处。治疗腿抽筋、疼痛、发凉等。

26号脚气穴(行间穴):足背第一第二趾空隙上端。治疗脚气、除肝胆湿热。

27号脚气穴(侠溪穴):足背第四第五趾空隙上端。治疗脚气、脚汗。28号两班穴(阴廉穴):大腿根曲骨旁开2寸之下2寸。治疗:腿根肌肉僵硬。

29号痔疮穴:肛门刮约肌。治疗痔疮。

30号食积穴(阿是穴):第7颈椎棘突下压痛点。治疗消化系统疾病。31号中风穴(涌泉穴):足底足趾跖凹陷处。治疗中风。32号气管炎穴(紫宫穴):膻中穴上3寸处。治疗呼吸道疾病。33号膝窝穴(委中穴):腘窝横纹中央。治疗腰腿病。

34号肾合痛穴(期门穴、章门穴):期门穴,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章门穴,第十一肋端。治疗小叶增生、手臂肿胀、丰乳。35臂肘痛穴(阿是穴):肘关节后上缘1.5寸。治疗手臂无力。36黑斑穴(巨髎穴):颧骨下缘凹陷处。治疗皮炎、红血丝皮肤、黑斑等。

37号前筋肌痛穴(阿是穴):髌骨上6寸处。治疗关节、肌肉僵硬、大腿过粗。

38号膝窝痛穴(殷门穴):委中直上8寸。治疗膝关节僵硬、酸痛。39号风齿穴(颊车穴):下颌骨凹陷处。治疗颊肿、面肿、瘦脸、牙

痛等。

40号耳鸣穴(阿是穴):耳垂下张口凹陷处。治疗耳鸣、腮肿等。41号42号骨盆痛穴(阿是穴):大腿外侧中间凹陷处上下各3寸。治疗腿痛。

43号肩臂痛穴(神堂穴):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肌肉疼痛、上肢活动受限。

43号肩臂痛穴(阿是穴):肩胛骨下角缘。治疗此处肌肉疼痛,上肢活动受限。

44号足三里穴:在足三里穴。治疗腿痛、腿肿、便秘、瘦弱。为保健强壮要穴。

45号关节炎穴(阳陵泉穴):髌骨下可定罐处。治疗筋萎,站立及下蹲困难。

46号肩髃痛穴:手臂外展,肩端凹陷处。治疗手臂该处疼痛。47号鼻炎穴(迎香穴、印堂穴):治疗鼻炎、鼻塞等。48号眼球干燥穴(阿是穴):眉中上0.5寸。治疗眼干燥。49号歪嘴穴(率谷穴):耳尖上入发际1.5寸。治疗中风嘴眼歪斜。50号小腿痛穴(下巨虚穴):足三里下6寸。治疗睾丸痛、下肢萎痹、糖尿病并发脚趾溃烂。

51号痛经穴(曲骨穴、中极穴):脐下5寸、4寸。治疗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痛经、卵巢囊肿、不孕、尿闭、崩漏等。

第七:泻血技法与操作要求 1.刺血针具、罐具必须一人一换。

2.针具、罐具、医用手套、纸巾等用具使用前必须彻底消毒。3.针刺次数:大罐20针,小罐10针左右。4.拔罐次数:5次。体虚者3~4次。5.动脉、静脉及可见血管处禁止针刺。6.每次泻血总量不超过200毫升,体弱者减半。

7.鲜血与淤血区别:淤血出血慢,凝固慢,不被脱脂棉吸收。8.鲜血与湿气的区别:水湿颜色淡如水,或者呈现微黄色。9.开始出血之后不出,是高浓度淤血堵塞,可以按摩、温热或用活血化瘀药协助。

10.出现黄色液体是尿酸尿素液,肾功能失调所致,坚持泻血可逐渐消失。

11.泻血间隔时间:开始三天一次,三次后一周一次。视淤血排除及身体状态,半月或一月1次。

12.停止泻血标准:针刺15次后,20秒内流出半罐流动的颜色偏鲜红的血液,可停止泻血。

第八:调整反映

1.气虚或病情加重:休息或补充营养可消失。

2.出现新的病灶、病情:体内淤血在移动,堵塞部位等情况发生变化。坚持泻血或休息等调整可逐渐消失。

3.疾病减轻或消失,视病情从几天到几个月、甚至一年不等。

第九:淤血部位的判断 1.局部发凉 2.局部皮肤发黑 3.局部皮肤毛孔粗大 4.皮肤肌肉僵硬 5.局部潮湿

6.局部长出疙瘩、黑斑、老年斑等

十:34种常见病、疑难病的泻血治疗技术

1.高血压、高血脂、高胆固醇:A。先在2、3、6号穴泻血,6号穴通畅3次后调整方案。B.接着在2、3、8号穴泻血,8号穴通畅3次后调整方案。C.2、3、6与2、3、8交替泻血。

2.糖尿病:常规泻血,8号穴通畅后头晕加1号穴。并发症下肢溃烂的,加33、10、23、24与44、10、23、24号穴,交替泻血。4~7天一次。若23、24号穴排血不畅,加31号穴。3.心绞痛:急性发作5号穴,缓解后常规泻血。4.心律不齐:发作期2、3、5号穴,缓解后常规泻血。5.低血压:2、3、5号穴,血压正常后常规泻血。

6.中风偏瘫:常规泻血+1、31号+偏瘫侧21、44号。三天一次,三次后一周一次。健康侧19号半月一次。

7.胃肠疾病(胃痉挛、厌食、腹泻、便秘、口臭、消化不良):2、3、6、30与2、3、8、30号穴交替进行。

8.关节炎:先常规泻血。A.膝关节炎:12、13、16号穴,屈膝困难

加45号。B.肩关节炎:7、43、46号。C.肩颈痛:7、9、1号穴。9.头痛头晕:常规泻血,加20号穴、1号穴。10.手足冰凉:常规泻血。

11.腰痛:常规泻血,重点是6号穴。

12.静脉曲张:常规泻血+33、44、10号穴、阿是穴(静脉曲张的边缘)13.神经痛:2、3、6、9和2、3、8、9穴交替。14.尿失禁:常规泻血,重点8、51、9号穴。

15.失眠:常规泻血+耳尖或耳垂刺挤4~5滴血,每周2次,两耳交替。16.癫痫:2、3、6、1、9和2、3、8、1、9号穴交替(1、9是重点)。17.慢性疲劳:常规泻血。

18.慢性胆囊炎:常规泻血+34、44、30号穴。19.肾结石(泥沙型):常规泻血+51、14号穴。20.哮喘、咽炎:常规泻血+5、32号穴。

21.扁桃腺炎:

4、18号穴泻血,缓解后常规泻血。22.鼻炎:常规泻血+47号穴。

23.脂肪肝:常规泻血+34、44、30号穴。24.前列腺炎:常规泻血+大椎、14、44号穴。25.面色黑:常规泻血

26.消除眼袋、淡化鱼尾纹、提升上眼睑:常规泻血+20号穴,每周一次。

27.酒糟鼻:常规泻血+鼻尖泻血

28.消粉刺、祛斑、缩小毛孔、白皙皮肤:2、3、6、51和2、3、8、51号穴交替。

29.消除双下巴:常规泻血+18号穴。30.瘦脸:2、3、6、39和2、3、8、39交替。

31.消除乳腺增生、丰乳:2、3、6、34和2、3、8、34交替。32.瘦腿:小腿33、44、10号穴,大腿37、38、12、13、16号穴。33.减肥:2、3、6、51和2、3、8、51号穴交替。34.生发:常规泻血+1、17、19号穴(双侧)交替。

十一:养血、活血化瘀方剂

刺血疗法治疗急性腰扭伤验案一则 第3篇

【关键词】刺血疗法;急性腰扭伤;验案

【中图分类号】R2743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2-0127-01

刺血疗法是一种传统针刺疗法,是指根据经络学说和针刺原理,通过放血祛除邪气而达到调和气血、平衡阴阳和恢复正气目的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刺血疗法,古云“刺络”、“启脉”,俗称“放血疗法”,临床主要用三棱针点刺穴位或浅表血络,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疗疾病的一种独特而简便有效的针刺治疗方法。临床实践证明,此法具有疏通经络,醒脑开窍,泻热消肿,去瘀止痛等作用。

刺血疗法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黄帝内经》,如“刺络者,刺小络之血脉也”,“菀陈则除之,出恶血也”。近代,放血疗法已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特别对于某些急重病症,更有抢救及时、收效迅速、无毒副作用等特点。目前刺血疗法已有深入发展,笔者应用刺血疗法治疗急性腰扭伤一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陈某,女,56岁。主诉:腰部急性扭伤疼痛3天。现病史:三日前因打扫卫生不慎扭伤腰部,当即疼痛剧烈,痛处固定,直立、俯仰、转侧均受到限制,自敷跌打药膏,疼痛不见好转,且疼痛日轻夜重,痛处拒按。体格检查:T:37.8℃,HR:76次/分,腰部前俯、侧弯均明显受限,起坐须双手扶物,两侧腰部肌肉紧张,有明显压痛,右侧痛甚,拾物试验(+)。直腿抬高试验(—)。中医诊断:腰痛。西医诊断:急性腰扭伤。症状分析:瘀血阻滞腰部经脉,以致气血运行不畅,故腰痛剧烈,痛处拒按,直立、俯仰、转侧均受到限制。瘀阻部位固定,故痛处固定。血为阴,夜亦为阴,夜晚阴盛,致瘀阻更甚,故疼痛日轻夜重。治疗原则: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治疗:患者趴在治疗床上,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腰部压痛点及两侧委中穴出血,然后拔上火罐,吸出5~15ml血液后去罐。局部擦拭干净后,让患者起来立正,嘱患者双手叉腰并尝试旋转腰部,幅度慢慢增大,动作持续15min。治疗后疼痛当即减轻,弯腰起坐较前容易。隔日治疗一次,三次治疗后疼痛基本消失,腰部活动无受限。治疗过程中嘱患者注意防寒保暖,注意工作的姿势及强度,加强腰背肌的锻炼,以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

按语:急性腰扭伤,俗称“闪腰”,为腰部软组织包括肌肉、韧带、筋膜、关节突关节的急性扭伤。主要由肢体超限度负重、姿势不正确、动作不协调、突然失足、猛烈提物、活动时没有准备、活动范围过大等原因引起,这些因素一方面会引起肌肉、腱膜、韧带的损伤,出现纤维断裂外,另一方面还会引起血管和神经的损伤,以及椎体上下关节突小关节滑膜组织嵌顿,局部可形成无菌性炎症反应,如治疗不及时,可遗留长期的腰背痛。一旦出现腰扭伤,患者立即腰部僵直,弯曲与旋转困难,疼痛剧烈,部位广泛,且腰部肌肉痉挛,咳嗽或打喷嚏会使痉挛加重,疼痛更甚,难以行走。急性腰扭伤中医辨证属气滞血瘀型腰痛,《素问·举痛论》曰:“不通则痛”,腰部经气以通为顺,通则气血运行畅达,腰部屈伸自如。如因气滞、瘀血、寒凝、湿阻、热结、痰凝、外伤等导致腰部经气不通,气血瘀滞,均可引起腰部疼痛不舒,活动受限,轻者俯仰不便,重者转侧不能,即“不通”是引起腰痛的主要病机之一。腰部用力不当,屏气闪挫,导致经络气血阻滞不通,瘀血留着腰部,治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腰部从经脉循行上看,主要归足太阳膀胱经、督脉、带脉和肾经(贯脊属肾)所主[1],腰部阿是穴可疏通局部经脉、经络及经筋气血,通经止痛;委中穴为足太阳膀胱经穴,可疏调腰背部膀胱经之气血,《四总穴歌》有云“腰背委中求”,《千金要方》亦曰:“委中,凡腰脚重痛,于此刺出血。”本法应用简便,起效迅速,无副作用,且费用低廉,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石学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212

痧刀刺血治疗僵猪的体会 第4篇

1 僵猪的形成与症状

僵猪又称会吃不会长肉的铁猪。即饲养期长, 生长缓慢的猪。一般症状为:体瘦小、皮粗毛乱、弓背、吊肚、胃口不好、精神很差、行动迟缓、皮肤苍白。引起僵猪的原因很多, 除先天不足或近亲繁殖有关外, 一般可概括为三个字, 即病 (如仔猪白痢病、软骨病、贫血等) , 虫 (如蛔虫、钩虫、疥癣虫等) , 养 (饲养失调、饲料单一、缺乏矿物质饲料等) 。通过针刺放血后, 结合驱虫, 改善饲养管理等, 能治疗好僵猪, 促进猪只快长的目的。

2 僵猪的治疗方法及病例

将僵猪保定好, 针刺部位消毒, 三棱针消毒, 每刺一针消毒一次, 刺上述的“九路针”。临床诊治60多头, 其中有显效的有40多头, 好转的15头, 无效的5头, 有效率达到90%以上。许多病例在针刺后, 一个月可以增重20kg左右。应用刺血治疗僵猪, 效果良好。

2.1某乡上凤村张某, 在市上购来2头仔猪每头25kg以上, 据畜主反应已饲养了8个月, 每月增重3.4kg, 采用了痧刀刺血“九路针、肚下痧筋”, 同样的饲养管理, 3个月后毛猪增重至58kg, 每月平均增重17.5kg。

2.2 某镇原粮管所食堂, 从附近一户中购来一头小猪26kg, 已饲养了7个月, 每月平均增重3.65kg, 采用“九路针、肚下痧筋”3个月后, 毛猪增重62.5kg, 每月增重20.5kg。

2.3 区食品公司养猪场, 饲养生猪几千头, 年年都有10~20头这样的壳猪。我采用此法“九路针、肚下痧筋”, 术后大都能增重, 快的月增重为25~30kg。一些食欲不佳的知味穴注射维生素B1一支, 效果更好。

3 僵猪治疗的体会

3.1 术前要消毒术部, 消毒刀, 准备好清水, 用眉刀尖挑破血管, 挑后见血暗黑, 把它挤一下或用清水冲洗。如果增食不明显, 可相隔10d以后再施术一次。

3.2 刺血治疗僵猪, 有一定的作用, 但只属于一种有限的治疗手段, 决不能脱离补充的物质基础。因而治疗僵猪必须掌握好针、药、护三字治疗要诀。

3.3 刺血疗法治僵猪, 主要作用是通过放血, 使皮脉宽绥, 血行改善, 起到促进新陈代谢, 调整机体的平衡。这种疗法简单、方便、经济, 对其它疾病如:风寒感冒、中暑闭痧、止泻都有疗效。为进一步推广此法, 编口诀一首, 供参考:

小小痧刀是个宝, 浅刺放血用它好。

中暑闭痧放山根, 风寒感冒刺血印。

交巢海门可止泻, 狂燥不安挑天门。

僵猪治疗放尾血, 血印曲尺加追风。

刺血拔罐治疗寻常型银屑病79例 第5篇

选取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门诊寻常型银屑病患者, 同意单纯刺血拔罐治疗者79例, 男41例, 女38例;年龄14~56岁, 平均37岁;病程最短者7天, 最长者13年以上。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

2 治疗方法

取穴:主穴为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 配穴为大椎、委中。操作:针具及穴位皮肤常规消毒, 在选定的穴位上点刺, 点刺宜轻、浅且快, 刺后即用闪火法拔火罐, 留罐10~15分钟, 以拔出0.3~0.6ml血液为度, 每天或隔天1次, 15次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临床痊愈:疗效指数≥95%;显效:60%≤疗效指数<95%;有效:30%≤疗效指数<60%;无效:疗效指数<30%。

3.2 结果

临床治愈29例, 显效37例, 有效5例, 无效8例, 总有效率为83.55%。

4 体会

银屑病多因素体营血亏损, 血热内蕴, 化燥生风, 肌肤失于濡养而成。病程日久, 气血运行不畅, 致经脉阻塞, 气血瘀滞, 肌肤失养而反复不愈。“毒邪”是本病的致病关键, “血热”是本病的主要病理基础, 脏腑阴阳失调是本病的基本病机。故治疗宜以清热解毒凉血、养血润燥、活血化瘀为主。刺血拔罐属于泻法, 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 可驱除病灶周围瘀血, 使瘀血消散, 达到经络畅通、气血条达、营卫调和之目的。

背俞穴刺血拔罐可调节五脏六腑之气血阴阳, 取心俞、肝俞、脾俞、肺俞、肾俞等配合大椎 (为督脉与三阳经交会之处) 祛风解表、清热化湿;委中祛风凉血、清热解毒可使有形之邪由此而除, 从而达到清泄血热、通经活络、通达表里、调理脏腑阴阳之效。

综上所述, 刺血拔罐疗法安全可靠、操作简便、价格低廉、疗效确切, 为治疗银屑病行之有效的方法,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刺血治疗 第6篇

1 五官与中医相关理论

五官位于人体头面部, 为至高之地, 手足六条阳经及督脉均循行到此。《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提出“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祖国医学又称之为“诸阳汇聚处”。且“心开窍于舌”、“肾开窍于耳”、“肝开窍于目”、“肺开窍于鼻”、“脾开窍于口”, 所以五官通达人体的脏腑精气, 为精气游逸之处。试观婴孩“纯阳之体”, 五官为一派天真之像, 年老后则眼蒙耳聋, 满是气虚浊气可知。

2 刺血疗法的古今研究

(1) 《素问·调经论》有“血气不和, 百病乃变化而生”, 说明人体致病因素大方向不外乎就是血气不和而已。祖国医学认为刺血疗法可以起到“通其经脉, 调其血气”的作用。杨继洲在《针灸大成》 中云:“人之气血凝滞不通, 犹水之凝滞而不通也。水之不通, 决之使流于湖海, 气血不通, 针之使周于经脉。”血气之间相互影响, 祛瘀有利于气机通畅, 且正常的气化功能又有利于除瘀滞, 生新血, 因此气血调和可诸病俱退。

(2) 通过对现代相关文献的整理, 张京峰[1]提到, 刺络放血可直接激发患者机体的凝血系统, 重新达到一个新的凝血与抗凝血的平衡状态。从而改善损伤处软组织微循环, 缓解血管痉挛, 从而改善组织缺血缺氧状态。刘雨星[2,3]等发现, 刺血疗法可减轻炎症损伤, 达到泻热镇痛的目的。任秀君等[4]发现刺血疗法还可以调节内分泌, 有保护脑的作用。

3 五官与放血疗法的相关性

《内经》中有“诸逆冲上, 皆属于火”、“火郁发之”之旨。基于五官特殊的人体地位和作用, 外感六淫中属风、火邪侵犯上焦最易, 其又可兼夹寒、热、毒、湿、痰等, 且内伤七情、饮食不节所产生的病理产物往往相杂, 同样可以顺着经络上冲影响到五官的功能。因此五官致病特点常常有发病时间快, 疼痛明显, 呈现一派实证或虚实间杂之特征。放血疗法可以直接作用于病灶或相关腧穴, 强迫恶血外出, 治血调气, 更易收到直接的效果。

4 临床运用

4.1 眼

4.1.1 麦粒肿

属传统医学“眼丹”范畴, 俗称“针眼”、“麦粒肿”, 西医称为急性眼睑板腺炎。在外常为外感风热毒邪, 在内可过食辛辣炙煿, 脾胃蕴积热毒, 循经结于胞睑皮肉之间而发病。放血可以直接泻火解毒, 宣泄风热毒邪达到治疗目的。王仁灿等[5]取太阳、耳尖穴放血, 治疗180 例麦粒肿患者, 结果177 例痊愈, 总有效率100%。尹志英等[6]取两组各148 例麦粒肿患者, 均采用氯霉素眼药水滴眼, 但治疗组加耳尖放血,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8.65%;对照组为67.56%, 两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0.05) 。

4.1.2 结膜炎

属祖国医学中的“天行赤眼”、“爆发火眼”、“红眼病”范畴。因外感风热毒邪, 内兼肺胃积热、肝胆火盛, 内外交攻于目而发。放血可直接祛风清热解毒, 通络明目。余小普[7]等采用放血治疗结膜炎患者, 试验组在耳尖和太阳穴放血治疗, 对照组采用氧氟沙星滴眼液滴眼治疗, 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96.67%, 对照组为76.67%,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王丽明等[8]对110 例红眼病患者在耳尖放血, 其余的50 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用无环鸟苷及眼药水滴眼, 结果治疗后全部病例均痊愈, 但治疗组痊愈时间比对照组更短。

4.1.3 胬肉攀睛

相当于现在医学的“翼状胬肉”, 指黄斑部结膜的上皮组织逐渐向角膜表面形成一片三角形带有血管组织的胬肉, 类似昆虫翅膀而得名。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由五志过极或贪食五辛酒浆, 脾胃蕴积湿热, 上蒸于目;或劳欲过度损伤心肾, 虚火上炎而发病。治宜清心泻肝, 凉血祛瘀。张欧[9]受《百症赋》中:“攀睛攻少泽肝俞之所”条文启发, 临床上对胬肉攀睛患者取患侧少泽及双侧肝俞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配以肝俞拔罐, 治疗翼状胬肉颇有疗效。

4.1.4 近视眼

中医称本病为“能近怯远”、“目不能远视”。王翠芳[10]采用自创“三维一体疗法”治疗眼病。先在肩胛部膀胱经附近找阳性反应点, 该处刺血后加针刺相关腧穴, 结合药物调理等综合疗法治疗, 临床收效显著。如治疗一女, 12 岁, 西医诊断为屈光不正 (近视加散光) 。先于后背阳性反应点放血, 毫针刺太溪、 三阴交等, 加服芪参益气滴丸, 怀山粥每天1次等处理。结果:放血1 次后频繁眨眼症状即消失, 2 周后视物不清减轻, 食欲好转, 4 周后复查双眼视力提高, 治疗结束半年后随访未复发。

4.1.5 白内障

祖国医学称之为“圆翳内障”, 多因年老体衰、肝肾亏虚或脾虚失运、精气不能上荣于目所致。王翠芳[10]采用三维一体疗法 (同上) 治疗一例白内障患者, 于后背阳性反应点放血后加刺太溪、三阴交、上星、百会、攒竹等, 加服桂附地黄丸, 薏米粥每天1 次。半个月后患者眼前黑影消失过半, 视物明显好转, 1 个半月后双眼视力提高, 晶体检查未发现异常, 随访半年未复发。赵治清[11]以挑治放血为主治疗初期老年性白内障患者40 例。方法:取第6、7 颈椎、第1 胸椎棘突处及周围约0.5 厘米处的6 个点, 挑刺后用罐拔出少量血液, 最后覆盖消毒敷料。结果:显效10 例, 进步18 例, 总有效率为67.6%。

4.1.6 青光眼

祖国医学称之为“青风内障”、“绿风内障”或“五风内障”。现代医学指因眼球内压力升高, 导致视乳头凹陷萎缩, 视力下降, 视野缺损的致盲性的疾病。患者往往七情过盛, 肝胆火盛, 风火升扰清窍, 治宜平肝泻火、活血化瘀。甘利民[12]将60 例青光眼患者平分两组, 两组均予滴眼液滴眼及口服醋甲唑胺片。治疗组在耳尖及太阳两穴放血。 结果治疗组眼压控制时间和视力提高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霍勤等[13]观察治疗96 例青光眼患者, 观察组采用内迎香穴点刺放血, 对照组用噻吗心安滴眼。得出结论:内迎香穴点刺放血可有效减低眼压, 同时又可以避免噻吗心安在治疗中的不良反应。

4.2 耳

突发性耳聋指突发的、原因不明的感觉神经性耳聋, 常伴有耳鸣、眩晕等。王声强[14]曾治疗一例突发耳聋1 天患者 (左耳) , 分别在左无名指、左第4 趾端放血, 患者当晚即感觉耳鸣减轻, 听力有所恢复, 治疗4 次听力明显好转。

4.3 鼻

4.3.1 慢性鼻窦炎

本病属“鼻渊”范畴, 多因六淫侵袭, 热邪壅盛, 蒸灼鼻窍或脏腑所致。刺络可活血通络, 达到通鼻止痛的效果。迟俊[15]治疗54 例慢性鼻窦炎患者, 针刺取迎香、攒竹、睛明、上星、通天等, 并在上星、通天点刺放血, 结果治愈率44.4%, 总有效率94.4%。

4.3.2 酒糟鼻

本病以鼻部皮肤潮红, 伴发丘疹, 脓疱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往往因邪热、火毒进入血管而致, 刺血可直接清热凉血祛风。在国医大师贺普仁编写的《三棱针刺血疗法》中, 选穴素髎, 用三棱针快速点刺腧穴的同时在其上、下、左、右呈环状向中心多次点刺, 使之出血, 之后轻轻挤压针孔周围, 使之出少量血, 一周两次, 临床可收到明显效果。

4.4 口腔

4.4.1 口腔溃疡

本病属“口舌生疮”范畴, 常因外感热邪或心脾蕴热、阴虚阳亢所致。放血可疏风清热, 养阴止痛达到治疗目的。张雯[16]治疗顽固性口腔溃疡患者取耳尖穴放血, 配合耳穴贴压神门、心、脾、口等, 总有效率达91.4%。王明华[17]治疗50 例口腔溃疡患者。在金津、玉液、四缝放血, 劳宫用毫针捻转泻法, 不留针。有效率达100.0%。

4.4.2 牙痛

牙痛为临床常见病, 多因外邪袭络, 阳明郁火或肾阴不足, 虚火上炎所致。刺络放血可清热、 消炎、解毒以治疗牙痛。乔玉玲等[18]在耳尖放血配合苏子贴压耳穴治疗57 例牙痛患者, 总有效率达94.74%。黄丽萍[19]治疗此病, 用长针透刺太阳穴, 并在耳穴刺络放血, 总有效率94.6%。

4.5 咽喉

4.5.1 急性扁桃体炎

属中医“喉痹”范畴, 多因风热火毒上扰、壅闭咽喉, 致气血壅滞、经络闭阻而为病。放血能直接通经络、泄热毒、开窍利咽喉。范永全等[20]取治疗组63 例在耳尖点刺放血, 对照组在双侧少商点刺放血, 结合针刺合谷、 曲池。结果:治疗组治愈率27%, 总有效率93.7%;对照组治愈率22.2%, 总有效率79.4%。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王秀军[21]对2700 例急性扁桃体患者作为治疗组, 在下颌角、耳后配以廉泉、天突等处放血。对照组2430 例则采用西药及对症治疗, 结果两组对比, 治疗组各种症状治愈时间显著比对照组治愈时间缩短 (P < 0. 001) 。

4.5.2 急性咽炎

亦属“喉痹”范围,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咽炎。中医认为本病因内有积热, 复感风邪, 肺胃火热上蒸与风热邪毒搏结于咽喉而发病。刘景[22]等治疗160 例急喉痹患者, 采用耳尖合少商放血, 总有效率为82.5%。得出结论:实证急性咽炎疗效明显优于虚证的疗效 (P <0.05) 。

4.5.3 慢性咽炎

本病属“咽异感症”类疾病, 多因胃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放血可调理阴阳, 滋阴降火。李聚生[23]治疗63 例患者取然谷穴周围浅表静脉点刺出血, 痊愈率47.6%, 总有效率达92.1%。韩秀丽[24]采用啄治法治疗慢性咽炎患者, 在每侧扁桃体啄治4~5 下, 伴少量出血, 每周2~3 次。对照组服用银黄含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对照组总有效率70%, 二组相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P<0.05) 。

4.5.4 慢性扁桃体炎

中医学认为本病是脏腑虚损, 虚火上炎, 邪热壅阻咽喉导致充血, 扁桃体肿胀所致。刺血可使邪热外泄, 脉络疏通。韩秀丽[24]治疗27 例慢性扁桃体患者, 采用啄治法在每侧扁桃体啄治4~5 下, 伴少量出血;对照组服用螺旋霉素。结果治疗组分泌物全部消除, 各项观察指标治疗组总有效率98%;对照组总有效率66%, 二组对比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1) 。

5 小结

刺血治疗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本组32例, 男14例, 女18例;年龄最小42岁, 最大72岁;病程最短1年, 最长10年。

1.1.2 症状:膝部疼痛、肿胀、畸形, 功能障碍, 包括运动障碍、膝关节不稳。

1.1.3 膝关节正侧位片示:

胫骨髁间棘变尖, 关节缘呈唇样增生, 髌骨上、下缘有骨赘形成, 重者关节间隙变窄。以上症状患者均为门诊收治, 排除合并肝肾功能不全、血液系统疾病、糖尿病、精神疾病患者以及不能坚持配合治疗者。

1.2 操作方法

令患者坐位或侧卧位 (委中穴立位) , 取痛点、络脉、青筋、委中或局部肿胀处3~5处, 用三棱针点刺拔罐放血, 出血量为3~5 ml, 委中可抽50 ml, 留罐15 min。静脉怒起处, 用三棱针缓缓刺入半分至一分深, 随即徐徐退出, 血即流出, 待黑紫血出尽, 变成鲜红血, 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主其血自止。2次间隔1~2周, 5次为一疗程, 两个疗程后, 观察疗效。

1.3 疗效评定标准

症状消失1年以上随访无复发为治愈, 平时症状基本消失, 天气变化或劳累后尚有轻微疼痛为基本治愈, 症状减轻为有效, 症状无变化为无效。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

32例患者中, 痊愈10例, 占31.25%;基本治愈12例, 占37.5%;有效8例, 占25.0%;无效2例, 占6.2%;总有效率为93.6%。

2.2 典型病例

患者, 女, 50岁, 于2007年10月12日就诊。主诉左膝关节肿胀、疼痛伴积液3年余。缘于3年前车祸外伤所致, X线片见有骨质增生, 曾多次抽出积液, 症状时好时坏, 上下楼需人搀扶。经上述治疗放血3次, 疼痛减半, 共放10次后, 肿痛基本消失, 活动如常, 随访3年均良好。

3 讨论

本症以局部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为特征。现代医学治疗多采用止痛剂、物理疗法、关节软骨保护剂以及糖皮质激素局部封闭, 病变严重及关节功能明显障碍者, 可行关节镜手术或关节置换术。

祖国医学认为, 其症状与中医痹症相似。隋·杨上善注《素问·痹论》指出:“所谓痹者, 各以其重感于风寒湿也。”《济生方·五痹历节》亦说:“……皆因体虚, 腠理空疏, 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外感风寒湿邪侵入人体后使气血运行不畅, 经脉阻滞, 导致气血不通, 不通则痛, 故可出现关节和肌肉疼痛。湿为阴邪, 其性重浊黏滞, 易流注关节;湿为有形之邪, 湿邪聚于关节内可见关节肿胀。

刺血疗法治疗膝关节肿痛, 能够活血化瘀, 达到通则不痛, 消肿祛痛的目的, 此外还能化瘀生肌, 舒筋活络, 使筋脉得到濡养, 关节滑利, 屈伸自如。通过治疗, 患者的肢体功能得到恢复, 提高了生存质量。

关键词:刺血疗法,膝关节肿痛,疗效

参考文献

[1]翁习生, 任玉珠.骨性关节炎病因研究进展[J].中华骨科杂志, 1996, 16 (1) :58-59.

[2]玄勇, 鲁艳莉, 李晶.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运动疗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3, 18 (9) :524.

[3]杨向炎.手法及中药为主综合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4, 14 (2) :116-117.

刺血治疗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56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 其中男性37例, 女性19例;年龄31~60岁, 平均年龄 (34.3±12.1) 岁;病程3个月至11年, 平均病程 (5.1±3.2) 年。56例患者中5例伴有轻度肾衰功能损伤。将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与诊断标准

参照美国风湿病协会所制定的《痛风性关节炎诊断标准》:关节液内细胞中有特征性尿酸盐结晶;经过检测痛风结节中有尿酸盐结晶;《痛风性关节炎诊断标准》中对痛风性关节炎12条诊断标准满足6条以上。一般上述三项满足任何一项即可确诊。

排除标准:不符合上述西医疾病诊断标准的患者;对药物有过敏反应者;皮肤状况或体质虚弱不适合采用放血治疗者;哺乳期或妊娠期妇女;肝肾功能损伤者;合并有严重造血与心脑血管疾病, 体质虚弱难以接受放血疗法或不能按要求完成治疗者;血小板减少或凝血时间延长等血液病患者;痛风反复发作和重度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精神障碍或未按医嘱治疗, 无法对疗效进行判定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口服西药治疗, 消炎痛, 每次25mg, 每日3次;别嘌醇片, 每次100mg, 每日3次。连续用药10天。

观察组患者采用刺血加温针灸进行治疗。温针灸操作方法:取三阴交、足三里、合谷、曲池、太溪、阴陵泉为主穴, 根据疼痛具体部位选取配穴:趾关节胀痛者加取太冲、隐白;膝关节胀痛者加取内外膝眼、阳陵泉、梁丘穴;踝关节肿痛者加取昆仑、绝骨、丘墟穴;肘关节疼痛者加取手三里、天井;腕关节胀痛者加取外关、阳溪、阳池穴。采用泻法直刺上述穴位, 得气后于三阴交、足三里、阴陵泉处施灸, 每次留针30min, 每日1次, 10次为1个疗程。刺血治疗操作方法:取阿是穴, 穴位血脉暴露后进行消毒, 注射器针头迅速刺入, 酒精棉球轻擦此处, 防止血液凝固。3天1次, 连续治疗3次。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分别对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以及治疗1个疗程后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等相关指标变化情况进行检测。

1.4 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身体指标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对治疗效果进行判定: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关节恢复正常功能, 指标检测正常为痊愈;临床症状消失, 关节功能基本正常, 身体指标检测基本正常为显效;主要症状基本消失, 身体指标和主要关节功能有所改善为有效;上诉指标均无改善, 为无效。总有效=痊愈+显效+有效。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录入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加减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 (%) 表示, 进行2χ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1个疗程后, 观察组患者痊愈20例, 显效4例, 有效3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为96.43%;对照组患者痊愈12例, 显效4例, 有效4例, 无效8例, 总有效率71.43%。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两组患者尿酸与超敏C-反应蛋白指标改善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尿酸与超敏C-反应蛋白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 治疗后两组患者指标均有所下降, 且观察组患者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s, μmol/L)

3讨论

中医认为痛风性关节炎属于“湿热痹证”范畴[3], 说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与血中瘀热有关。刺血及温针灸疗法是中医传统治疗方法,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主要与脾脏、肾脏功能失调有一定的关系, 针刺三阴交穴可以调理气血运行, 使两脏器经络运行正常、气血通畅。阿是穴在《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中称为“不定穴”, 由于无法确定其穴位, 因此以痛处为穴。放血治疗能够直达病灶, 使局部血液循环加快, 促进炎症渗出与经络修复, 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温针灸是针刺和艾灸两种疗法的结合, 融合了针刺益肾化湿和艾灸活血清热的功效, 且效果理想。

本研究结果表明, 经过治疗, 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身体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采用刺血加温针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疗效显著, 且没有使用西药治疗的副作用,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左晓峰.刺络放血配合中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 2013, 21 (2) :46.

[2]朱艳.刺血加温针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20例[J].中医外治杂志, 2014, 23 (1) :38-39.

刺血治疗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0例患者均为本诊所收治的患者,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20~65岁,平均48.0岁,病程5天~2年,平均1.5年;左侧突出15例,右侧突出22例,中央突出3例;其中L2~L31例,L3~L42例,L4~L522例,L5~S115例;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相关诊断标准[2]。

1.2 治疗方法

1.2.1 手法治疗

①常规手法松弛腰骶部、下肢软组织,为下一步整复做准备。②根据腰骶椎错位类型选用摇腿揉腰法、斜扳法、双手间接分压法、俯卧扳腿按腰法、牵抖冲压法、抱膝滚动法、坐位定点旋转复位法以纠正腰椎错位;骨盆错位可按错位类型选用俯卧扳腿压臀法、屈膝屈髋按压法、按髂扳骶法、牵抖冲压法、侧卧位推臀法以纠正[3]。通过对脊柱外周软组织的治疗以调节脊柱外在平衡条件,正骨手法可调整椎间盘内压力,扩大椎间隙,调整突出物与神经根之间的空间位置,松解神经根与周围软组织的粘连,调整椎体后关节的受力情况,恢复脊柱内在平衡,达到标本兼治[4]。③每周治疗2次,1个月为1个疗程。④患者加强腰骶部肌肉功能锻炼。

1.2.2 刺血疗法

①取穴原则:《素问·刺腰痛篇》中已具体指出选穴方法:“解脉令人腰痛如引带,常如折腰状,善恐,刺解脉,在郄中结络如黍米,刺之血射以黑,见赤血而已。”首先选取委中穴,然后根据腰、骶椎疼痛部位取命门、腰俞、秩边、环跳、膀胱俞及疼痛局部点刺出血;下肢疼痛麻痹配足阳明经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或条口、陷谷,足太阳经承扶、殷门、跗阳、昆仑或申脉,足少阳经风市、阳陵泉、丘墟或足临泣;大腿内侧疼痛取阴谷[5]。②操作方法:选用锋利的中号(规格2×70mm)三棱针,常规消毒备用;选取穴位周围显现的静脉血管,用75%酒精棉球常规消毒,用三棱针点刺出血,让血自然流出;血止后拔罐5min,再用2%碘酒消毒针孔;针刺深度因取穴部位而不同,通常为0.2~1.5cm,注意避开骨骼。③掌握出血量:出血量一般为10~20mL,最多不超过50mL,尽量吸出黑色、粘稠瘀血。④治疗时间:第1次治疗后隔6天再进行第2次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6]

显效:症状、体征消失,腰部活动功能恢复正常,直腿抬高试验阴性,X线检查示椎曲恢复,腰椎侧弯青壮年患者完全恢复,中老年患者恢复5°以内(Cobb法);好转:症状减轻,疼痛消失,尚有下肢麻痹,腰部基本活动正常,直腿抬高试验阴性或弱阴性,X线检查示椎曲部分恢复,腰椎侧弯青壮年患者恢复5°以内,中老年患者恢复10°以内(Cobb法);无效:症状、体征未减轻,X线片无改变。

2 结果

治疗2个疗程后,显效18例,好转20例,无效2例,显效率为45.0%,总有效率为95.0%。

3 讨论

手法能成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在于手法的确切疗效。然而,Wiesels等无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现象(ALDH)及Qischutz、Callanhan等缺(瘀)血学说的提出[7],使手法的治疗机理突显无力。腰椎间盘突出症归属于中医“腰痛”范畴,中医认为“不通则痛”,气血运行失常就会导致气滞血瘀、经络壅滞、闭塞不通,从而产生疼痛。《灵枢·小针解》指出:“菀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刺血疗法正是通过“通其经脉,调其血气”以疏通经络中瘀滞的气血,改变气滞血瘀的病理状态,从而“通则不痛”,使经络气血畅通,达到消除疼痛的目的。现代研究证实,刺血疗法具有活血化瘀、调和气血、缓解痉挛、通络止痛、松解粘连等功效;手法则可以影响血液循环、淋巴系统、关节、肌肉、韧带、肌腱、鞘膜等,使病变局部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病变组织新陈代谢加快,利于其修复。二者结合,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手法结合刺血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且疗程短、费用低,患者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手法结合刺血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对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运用手法结合刺血疗法进行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并总结治疗机理。结果:显效18例,好转20例,无效2例,显效率为45.0%,总有效率为95.0%。结论:手法结合刺血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且疗程短、费用低,患者易于接受。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法,刺血疗法,疗效

参考文献

[1]胡有谷.腰椎间盘突出症[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14.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1-203.

[3]魏征.脊柱病因治疗学[M].香港:商务印书馆,1987:108-116.

[4]尹智雄.实用中医脊柱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6.

[5]王峥,马雯.中国刺血疗法大全[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14-116.

[6]韦以宗.中国整脊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22.

上一篇:IP流量分流下一篇:集热器安装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