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静脉注射范文

2024-08-01

持续静脉注射范文(精选9篇)

持续静脉注射 第1篇

关键词:异丙酚,小儿,惊厥持续状态

惊厥持续状态是指一次发作持续20min以上或频繁发作, 或发作间隙期意识不能恢复, 持续20min以上, 是小儿神经科常见的急症之一;小儿脑发育不成熟, 惊厥阈值低, 惊厥持续状态发生率明显高于成人。有报道惊厥持续状态的永久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与癫痫发生率为15%~35%, 及早控制惊厥, 给予药物治疗可减少神经元损伤和时间依赖性药物抵抗的发生, 能大大改善预后, 减少致残、致死率。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以来应用异丙酚静脉注射控制24例惊厥持续状态的患儿并与地西泮做对照, 旨在提高惊厥持续状态救治水平, 增加控制惊厥的药物选择。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48例患儿均为我科2009年以来同期住院患儿, 随机分为两组。异丙酚组24例, 男16例, 女8例;年龄6个月~14岁, 惊厥持续时间30.0min~30h;发作类型:全身性发作17例, 部分性发作7例;病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12例, 癫痫持续状态4例, 急性中毒3例, 代谢紊乱3例, 原因不明2例。地西泮组24例, 男13例, 女11例;年龄7个月~13岁, 惊厥持续时间30.0min~2.8h;发作类型:全身性发作15例, 部分性发作9例;病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15例, 癫痫持续状态3例, 急性中毒3例, 代谢紊乱3例。两组患儿年龄、病程、发作类型、病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住院时均确诊为惊厥持续状态, 入院除病因及诱因治疗外, 积极降温、降颅内压, 维持呼吸及循环系统功能稳定, 尽早控制惊厥发作。异丙酚组首剂给予异丙酚3mg/kg, 静脉推注后以90μg/ (kg·min) , 持续静静脉滴注48h, 根椐病情调整静滴速度。地西泮组应用地西泮注射液首剂0.3~0.5mg/ (kg·min) 的速度静脉注射, 然后以0.1~0.2mg/kg·h持续48h, 逐渐减量至停用。观察两组患儿的药物起效时间、复发及预后等情况。两组在给药后20min内惊厥控制为有效。

2 结果

两组患儿控制发作及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均起效迅速。但异丙酚组复发例数较地西泮组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从注药后计算苏醒时间, 异丙酚组平均24h, 而地西泮组42h,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地西泮组对呼吸抑制较明显, 呼吸道分泌物增多, 有3例呼吸表浅, 出现呼吸困难, 而异丙酚组无此反应 (表1) 。

3 讨论

惊厥持续状态患儿突出地表现为顽固性频繁抽搐, 若不及时控制, 则可导致脑缺氧、脑水肿、加重脑细胞损害。许多个案报道, 在使用多种常规抗惊厥药物不能控制抽搐后, 及时使用异丙酚较好地控制了惊厥的发作, 同时做好呼吸机辅助通气,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低温保护脑功能等是患儿抢救成功的关键。异丙酚是一种快速强效的全身麻醉剂, 是带有咪唑环的1.4-苯二氮类药物, 对脂膜具有非特异性作用和高亲脂性, 具有从血液到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组织快速分布的特点, 因此能快速通过血脑屏障发挥药物作用[1]。在治疗惊厥持续状态报道中多用于成人, 儿科报道很少。其作用机制包括:直接兴奋GABA受体;直接或间接抑制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 减轻细胞内钙超载;调节Na+通道[3]。因异丙酚在体内无明显蓄积, 故临床更容易控制使用, 且不良反应少, 与传统抗惊厥药物相比, 心血管系统损害和呼吸抑制方面的副作用明显减少[2];与地西泮相比异丙酚更为安全[3]。本文观察的地西泮组虽止痉快, 但呼吸抑制比较明显, 出现呼吸困难、缺氧, 故不是理想的止痉药物。与Prassd等[1]进行的持续静注异丙酚和地西泮治疗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 双盲随机对比结果相似。另外, 异丙酚与地西泮相比复发率明显降低, 可能与异丙酚有用量依赖性的肾脏药物代谢改变特点有关[3]。临床需进一步研究。大多数研究认为, 异丙酚与地西泮相比, 前者止惊效果更好[4]、呼吸抑制作用更小[1,4,5], 但输注可能发生低血压和短暂性呼吸暂停, 特别是在肝肾功能损伤的患儿。故应用时必须监测血压和脉搏氧饱和度, 同时备好人工通气装置;一旦出现呼吸抑制, 及时应用人工通气进行辅助或控制呼吸。Van Gestel等[5]对22例RSE患儿使用异丙酚治疗, 16例患儿癫痫发作被成功控制, 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与本研究结论一致。总之, 异丙酚是目前治疗小儿惊厥持续状态比较理想的药物;在一般抗惊厥药物治疗惊厥持续状态无效时, 使用异丙酚麻醉剂有可能成为一种治疗难治性惊厥的新方法。

参考文献

[1]Prassd A, Worrasll BB, Bertram EH, et al.Propofol and midazolam in the treatment of refractory status epilepticus[J].Epilepsia, 2001, 42 (3) :380-386.

[2]张笃飞.丙泊酚在小儿难治性惊厥持续状态中的应用[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07, 14 (zl) :58-59.

[3]王恒林, 王卓强, 米卫东, 等.丙泊酚治疗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的临床研究进展[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2008, 35 (1) :23-26.

[4]Vasile B, Rasulo F, Candiani A, et al.The pathophysiology of propofol infusion syndrome:a simple name for a complex syndrome[J].Intensive Care Med, 2003, 29 (9) :1417-1425.

持续静脉注射 第2篇

【中图分类号】R692.5【文献标识码】D【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5-0055-01

动静脈内瘘是血液透析的重要血管通路,内瘘血管功能的丧失是临床经常遇到的问题。为减少动静脉内瘘闭合给持续性血液透析患者带来的痛苦及经济负担,保护内瘘延长其使用寿命,现将工作中对内瘘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回顾总结我院2006—2010年期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20例,男80例、女40例,年龄24—80岁,平均年龄48岁。每周透析2—3次,每次透析4小时,血流量180—250ml。结果由4例发生动静脉内瘘阻塞复通无效需要重新造瘘。内瘘使用寿命4年以上有110例。新动静脉内瘘无感染案例。

2 内瘘使用其间的护理

2.1 透析前充分评估内瘘管是否畅通,清洁穿刺部位的皮肤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用0.2%安尔碘消毒为宜,选择精细锐利的穿刺针。

2.2 每次穿刺时动脉穿刺点应距吻合口3—5cm以上,针尖朝吻合口方向穿刺,动静脉穿刺点之间的距离应在8—10cm以上,以减少再循环,提高透析质量。首选绳梯法,使整条静脉血管均匀扩张,避免固定穿刺而造成血管壁受损、弹性减弱、形成硬结痂痕,有的甚至形成动脉瘤,而未用的血管形成狭窄。

2.3 动静脉内瘘成熟一般需要4—8周,过早反复穿刺易导致皮下血肿,影响内瘘的使用寿命。故在最初穿刺时应由有经验的护士操作,确保穿刺一针成功。穿刺角度以25度为宜。如果动脉穿刺失败,应在动脉穿刺点以下即远心端,避开血肿再作穿刺;若静脉穿刺失败,应在静脉穿刺点以上即近心端,避开血肿再作穿刺,使血透继续进行。

2.4 首次使用的动静脉内瘘,血流量以180—200ml/min为宜。因此时动静脉血管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如血液流量过大,血泵强有力的负压抽吸将损伤血管壁,降低内瘘使用寿命。

2.5 使用内瘘透析结束后,拔针角度应与穿刺时相同,切忌在针没有完全拔出之前压迫血管,拔针后需要持续压迫,按压时间因人而异,压迫的强度以有效止血而不阻断血管血流为宜。

2.6 透析间期应加强自我管理意识,透析前保持手臂清洁,注意保护皮肤。教育患者自我判断内瘘是否畅通的方法,瘘侧勿受压、防闭塞、不可负重,不能用内瘘作静脉注射或输液,不可测血压。患者有假性动脉瘤时应使用弹性绷带加以保护,避免继续扩张及意外破裂。

2.7 应合理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和铁剂,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降压药。注意监测血压动态变化,防止因脱水过多或降压药使用不当导致低血压,而引发内瘘血栓形成。

3 结论

实践证明,只要做好充分的护理,科学地使用内瘘,结合病人的配合,就能很好地维持动静脉内瘘的畅通,保证患者的顺利透析。

持续静脉注射 第3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住院患者60人, 所有病例均符合哮喘持续状态诊断标准。治疗组 (n=30) 男20例, 女10例;年龄:22~58岁;对照组 (n=30) 男22例, 女8例;年龄:25~60岁。

1.2 方法

治疗组及对照组性别、年龄、病程无显著差异。治疗组在入院后予氨茶碱负荷量4~6 mg/kg静脉推注后以0.6~0.8 mg/ (kg·h) 静脉维持, 日注射量不超过1.0 g[1]。并采用G5振动排痰机行叩击排痰, 排痰5~10 min后鼓励咳痰, 2次/d。对照组静脉滴注氨茶碱0.25~0.5 g/次, 2次/d。每天抽血一次查茶碱浓度, 如茶碱浓度>20 μg/ml则及时停用并处理出现的不良反应。两组患者入院后均予吸氧、甲强龙抗炎、足量补液及雾化吸入β2受体激动剂等综合治疗。

1.3 茶碱治疗的理想血药浓度

使用茶碱治疗的理想血药浓度为5~20 μg/ml[2], 若大于20 μg/ml为血药浓度过高, 低于5 μg/ml为血药浓度过低。

1.4 疗效评价标准

痊愈:用药后48 h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显效:用药后48 h喘息明显缓解, 仅闻及少许哮鸣音, 意识清楚, 活动后无气促, 能轻松咳痰;有效:用药后48 h喘息有所缓解, 肺部哮鸣音减少, 意识清楚, 活动后仍感气促, 但咳痰较费力;无效:用药后48 h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变或病情恶化出现神志改变须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痊愈+显效+有效合计为总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 百分率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治疗后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治疗组痊愈8例, 显效3例, 有效2例, 无效2例, 有效率为86.7%。对照组痊愈4例, 显效3例, 有效2例, 无效6例, 有效率为60.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治疗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气促缓解、呼吸音、咳痰、气管插管率的比较

治疗组在气促缓解、呼吸音改善、轻松咳痰、气管插管率优先对照组 (P<0.05) , 见表2。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对照组有6例出现出现烦躁不安、呕吐, 查茶碱浓度均>20 μg/ml, 立即停用并予输液、利尿等抢救后上述症状缓解。

3讨论

哮喘持续状态亦为哮喘发作期的类型之一, 是在阵发性或慢性哮喘的基础上, 因感染或某些激发因素可使哮喘呈急性症状而持续发作数小时以上或缓解数小时后再次发作, 用一般解痉药物治疗无效。相当部分哮喘持续状态患者是由于急性肺部感染诱发, 导致痰液增多, 而发作时支气管严重痉挛, 气促明显, 排痰能力下降, 且发作时张口呼吸, 过度通气, 呼吸道严重失水, 呼吸费力致大量出汗, 体液大量消耗, 进水量又不足, 引起不同程度的脱水, 导致痰液粘稠;也有一部分患者在院外治疗时过度应用止咳药物或抗感染不力, 致使痰液积聚形成痰栓阻塞小支气管, 使气道痉挛加重, 通气功能进一步下降, 导致更加严重的肺部感染, 据报道肺部感染是哮喘最常见的并发症, 某些病例, 由于体质差感染了毒力强的细菌或耐药菌株, 治疗上十分棘手[3]。因此及时快速排出粘痰, 防止痰栓形成就成为抢救成功的关键, 我们对于确诊为哮喘持续状态的患者, 除了加强氧疗, 积极抗感染, 静脉快速给予糖皮质激素, 吸入β受体激动药和抗胆碱能药物, 大量补液纠正脱水, 同时使用氨茶碱静脉持续给予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扩张支气管解除气道痉挛和抗炎的作用, 并同时使用振动排痰机进行排痰, 振动排痰机能同时产生振动和叩击两种作用, 使支气管扩张, 使气道通过性增强;能刺激浆液细胞分泌, 稀释痰液;能刺激神经末梢, 加强纤毛蠕动, 排除痰液;能刺激咳嗽, 咳出痰液[4]。我们通过氨茶碱持续静脉应用结合振动排痰机独特的排痰作用使两者发挥最大的作用, 可快速地清除细小支气管中的痰液, 痰栓, 防止痰栓进一步形成, 使患者气道痉挛迅速缓解并轻松将痰咳出, 从而保持呼吸道畅通, 改善通气和氧合功能, 但由于氨茶碱的有效剂量和中毒剂量接近, 安全范围较窄, 使用不当易引起中毒甚至死亡。且茶碱血药浓度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 某些药物如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年龄、肝肾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等可降低茶碱代谢, 使茶碱血药浓度升高, 吸烟、某些药物如苯巴比妥等则可增加茶碱清除, 使茶碱血药浓度降低[5]。而临床上氨茶碱与抗生素联合使用的情况极为普遍, 合用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如环丙沙星、依诺沙星或培氟沙星时, 氨茶碱的半衰期延长, 血药浓度升高[5,6], 所以我们在应用氨茶碱的同时也注意监测其血药浓度, 对照组6例茶碱中毒均由于同时应用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所致, 也可能是没有采用持续给药导致静脉滴注期间药物浓度过高所致。而治疗组在持续静脉应用氨茶碱的过程中能保持稳定的血药浓度, 如茶碱浓度过高或过低可及时调整滴注速度, 使茶碱浓度一直保持有效血药浓度, 避免了茶碱浓度太低起不到治疗效果, 也避免了茶碱浓度过高引起中毒, 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临床应用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氨茶碱的不良反应, 同时注意监测血药浓度, 及时调整给药方案。我们在监测血药浓度的条件下, 应用氨茶碱的过程中有如下几点体会:①用药前了解近期使用氨茶碱史, 若在6~8 h内已用者, 仅用维持量, 可先查茶碱浓度以指导用药;②严格按照指南用药;③输液泵控制输液速度, 便于药物匀速进入体内;④用药期间监测茶碱浓度;⑤症状好转改口服茶碱缓释片。本研究在应用氨茶碱解痉平喘抗炎的同时结合振动排痰在哮喘持续状态患者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可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70.

[2]汤光, 李大魁.现代临床药物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593.

[3]罗书裕, 等.78例哮喘严重并发症的分析和处理.中国实用免疫变态反应和哮喘杂志, 2003, 7 (2) :207.

[4]黄泽宽, 等.G5振动排痰机在呼吸衰竭时支气管净化治疗的应用.中国基层医药, 2010, 17 (6) :753.

[5]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典.临床用药须知.化学药和生物制品卷,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44-245.

持续静脉注射 第4篇

盐酸胺碘酮注射液是三类广谱抗心律失常药,临床上已经成为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及室上性心律失常的常见药物,具有疗效好、副反应小、毒性低等优点。但由于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对机体血管组织的刺激性强,容易引起静脉炎,严重者可导致静脉结节及组织坏死等。我科通过应用持续质量改进(CQI)降低了盐酸胺碘酮相关静脉炎的发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CQI小组共由12名护士组成,由护士长统一调动指挥,护士在护理应用盐酸胺碘酮患者的具体环节中收集相关资料,发现存在问题,分析问题存在原因,提出改进方法,制定改进措施,做好持续质量改进工作。

1.1.1 收集相关资料,发现存在问题:分析2011年8至2012年7月实施CQI前应用盐酸胺碘酮注射液的43例患者,发现存在胺碘酮所致静脉炎发生率高和护理人员胺碘酮使用相关注意事项知晓率低两个护理问题。

1.1.2 分析问题发生原因:(1)药物因素:盐酸胺碘酮说明书指出,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刺激性强,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容易发生静脉炎。(2)血管因素:因反复采血或静脉注射可使血管脆性增加,血管栓塞,也易出现外渗,特别是老年患者静脉弹性降低,对针管的包绕能力减弱,易使药液顺着输液管路渗漏到外周组织中。(3)技术因素:护理人员选择静脉不合理,如选择静脉过于细小;护理人员操作技术不够熟练,多次穿刺损伤静脉等。(4)管理因素:新护士、低年资护士药物相关知识缺乏、培训不够全面及时,输液过程中,未及时巡视早期发现静脉炎。

1.1.3 提出改进方法:科内加强护士穿刺技术的培训,加强护士关于盐酸胺碘酮等血管刺激性药物相关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观察的讲座、业务学习及实施绩效考核,使人均合格率达90%以上。

1.1.4 制定改进措施:(1)药物方面:严格按照《盐酸胺碘酮注射液使用说明书》正确给药,应用5%GS注射液稀釋,禁用NS配制药液;使用微量泵严格控制输液速度,使用过程中注意微量输液泵的报警,及时发现故障并排除;使用胺碘酮药物宣教单,让病人及家属对胺碘酮注射液有充分的认识和它可能引起静脉炎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从而积极配合各项治疗工作。告知患者及家属不要随意调节微量泵,输液部位一旦出现疼痛、发红等现象,及时与医护人员联系。(2)技术方面:尽可能选择口径粗、弹性好、回流畅、走向直、易固定的血管。避免选择下肢静脉穿刺,因为下肢静脉有静脉瓣,血流缓慢,药物在局部血管停留时间比上肢长。避免反复穿刺,严格无菌操作原则。输注完毕后采用脉冲式封管,防止残留药液刺激血管。(3)加强科内所有护士的业务素质、理论素质的建设并建立有效的考核制度,以保证护理人员都能全面掌握药物相关知识。

1.2 统计学处理:数据资料采用SPA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计量资料用(x±s)表示,两组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入选患者基本资料:本研究自2011年8月至2013年06月共纳入89例应用盐酸胺碘酮注射液的患者,其中,实施CQI前共43例,男33例,女10例,年龄30-70岁,平均(43±7.8)岁,实施CQI后应用盐酸胺碘酮患者46例,其中男30例,女16例,年龄34-73岁,平均(47±6.6)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用药时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使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22G静脉留置针,5%GS500ml+盐酸胺碘酮600mg以1mg/min静脉泵入,6h后改为以0.5mg/min持续静脉泵入。

改进前,43例患者中,9人发生静脉炎,4人发生3级以上静脉炎;实施CQI后,46例患者中,2人发生静脉炎,0人发生3级以上静脉炎。

3 讨论

3.1 掌握药物特性:血液pH值范围:7.35-7.45,任何偏离血液pH正常范围的药液都有可能引发静脉炎[1]。pH值是溶液中H+浓度的度量单位,其范围为0-14,特别是低pH值的溶液更容易引起输液性静脉炎,当pH值为4.5时,100%诱发严重的外周静脉炎,pH值在5.9时,50%的静脉发生轻到中度的静脉炎[2]。临床使用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应与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使用,其pH值及含量较为稳定[3]。静脉滴注胺碘酮浓度大于3mg/ml时,易引起外周静脉炎;静脉滴注持续时间超过1h,其浓度不超过2mg/ml,也可引起静脉炎[4]

3.2 早期干预:喜辽妥软膏具有抗血栓形成、抗感染、止痛作用,并能加快血肿的吸收及组织的修复,使胺碘酮在局部血液停留时间缩短,从而降低穿刺部位静脉炎的发生率。方法为直接在输注胺碘酮前、中、后,每隔8h在穿刺点上方挤出5cm长的喜辽妥,沿输注血管走行以螺旋式手法轻轻按摩10-15min,直至药物充分渗透吸收。吕忠美[5]等对60例患者进行了临床对照研究,干预组静脉炎发生率为6.6%,与常规护理组(静脉炎发生率7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3 早期发现并处理:参照中华护理学会组织翻译的美国输液护理学会2003版《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标准》,将静脉炎分成4级。0级:无症状;1级:穿刺局部发红,伴有或不伴有疼痛;2级:穿刺局部疼痛伴有发红或水肿;3级:穿刺局部伴有发红和(或)水肿,静脉条索状改变;4级:穿刺局部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大于2.5cm),有脓液流出[6]。护士要重视患者年龄、血管条件、穿刺技术在静脉炎发生中的作用,自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不选择下肢静脉输注,对年龄大的患者尽量选用中心静脉,可疑渗出时立即更换穿刺部位,发生静脉炎的血管严禁再行穿刺给药,这些都能预防静脉炎的发生或控制进展[7]

综上所述,静脉炎是胺碘酮注射液的常见并发症,局部发红、疼痛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心理负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实施CQI期间,我们积极消除危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及减少静脉炎的发生,从积极有效地与患者沟通、执行医嘱、药物配制、血管选择、病情观察等方面进行全程跟进,加强了护理人员对于盐酸胺碘酮药物相关静脉炎的认识,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赵丽君.输液引起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J].黑龙江医学,1998,12

(5):48

[2] 江莎,金丽,张玉萍,等.盐酸胺碘酮引发静脉炎的护理研究进展

[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9):46-48.

[3] 姜湘英,叶银海,刘君琳,等.静脉滴注胺碘酮引起静脉炎相关原

因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09,5(11):51.

[4] 田金萍.静脉注射可达龙治疗顽固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的护理

[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2,22(6):540.

[5] 吕忠美,董梅.喜辽妥软膏预防胺碘酮致静脉炎的效果观察[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9,5(12):30-31.

[6] 康孟乐,黄明远,杨可,等.康惠尔透明贴治疗可达龙所致静脉炎

的疗效观察[J].安徽医药,2008,12(8):855-856.

[7] 常芸,茅文辉,宋萍.44例胺碘酮相关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和防治

持续静脉注射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3年1月—2015年12月, 在该院门诊部方便选取100例鼻窦开放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该研究经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采取抛掷硬币法分为两组, 对照组:男27例, 女23例;年龄31~49岁, 均值 (40.17±7.62) 岁;观察组:男28例, 女22例;年龄30~50岁, 均值 (40.29±7.86) 岁。两组患者就基线资料进行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进行对比。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鼻窦开放手术, 采取气管插管全麻, 麻醉诱导前, 先给予0.04 mg/kg咪达唑仑 (生产单位:江苏恩华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31037;规格:2 m L:10 mg) 静脉滴注和0.5 mg阿托品 (生产单位:西安秦巴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61020370;规格:2 m L:1 mg) 肌肉注射, 对心电图进行监护;再进行麻醉诱导, 静脉泵入0.3 mg/kg依托咪酯 (生产单位:江苏恩华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2022992;规格:10 m L:20 mg) 、0.4μg/kg舒芬太尼 (生产单位: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4256;规格:5 m L:100μg) 以及0.6mg/kg罗库溴铵 (生产单位: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23188;规格:2.5 m L:25 mg) ;手术过程中, 以每分钟0.1 mg/kg、0.1μg/kg的速度持续泵入丙泊酚 (生产单位:西安力邦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9990282;规格:20 m L:200 mg) 、瑞芬太尼 (生产单位: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30197;规格:1 mg) 。给予对照组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 (生产单位: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S10870001;规格:5.0m L/支) , 给予观察组盐酸右美托咪定 (生产单位:江苏恩华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10085;规格:2 m L:0.2 mg) , 均在麻醉诱导前开始泵入, 直至手术结束前5 min停止, 每小时泵入剂量均为0.4μg/kg。

1.3 观察指标

于麻醉恢复期, 对比两组患者的呛咳评分、躁动评分、镇痛评分以及镇静评分。呛咳评分为0~3分, 得分越高, 说明呛咳越剧烈;躁动评分为1~4分, 得分越高, 说明躁动程度越剧烈;镇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进行评估, 总分为0~10分, 得分越高, 说明疼痛越剧烈;镇静评分采用Ramsay评分评定, 分值为1~6分, 得分越高, 说明镇静效果越好[2]。

1.4 统计方法

采取SPSS17.0软件处理数据, 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进行χ2检验、t检验, 表示为[n (%) ]、 (±s) 。当P<0.05时,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的呛咳评分、躁动评分、镇痛评分均明显更低 (P<0.05) , 镇静评分明显更高 (P<0.05) , 详见表1。

3 讨论

鼻窦开放手术是一种耳鼻喉科常规术式, 通过鼻内镜对鼻窦内病灶进行清除, 尽可能保留鼻窦黏膜的完整性, 从而达到改善鼻腔通气、恢复鼻窦生理功能的目的[3], 具有微创性的优点, 但由于鼻腔血供较为丰富, 手术后拔管时可能会出现再出血, 因此, 鼻窦开放手术后患者通常需要保持较好的镇静状态, 以减轻拔管时的应激反应, 避免出现呼吸抑制、鼻窦再出血等情况[4], 故采取何种措施来达到减轻麻醉苏醒期应激反应的目的是当前鼻窦开放手术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

盐酸右美托咪定是一种常用的辅助麻醉药物, 是一种具有高度选择性和特异性的α受体激动剂, 对α1受体、α2受体均具有选择性的亲和力, 能够作用于肾上腺素受体, 对交感神经的活性进行抑制, 具有显著的稳定镇静效果, 减轻术中应激反应, 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5];同时, 由于右美托咪定的泵入剂量较小, 其镇静作用稳定, 而正是由于这一种药理作用, 右美托咪定可有效减轻手术结束后麻醉苏醒期的躁动、呛咳等应激反应[6,7]。

王琦等人[8]为了研究右美托咪定对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患者麻醉苏醒期的作用, 特对40例在手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的患者进行研究, 该研究发现, 在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手术中预防性的采用右美托咪定进行辅助麻醉, 可有效减少患者麻醉苏醒期的呛咳、躁动等应激反应。该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呛咳评分、躁动评分、镇痛评分、镇静评分分别为 (0.56±0.29) 分、 (0.84±0.63) 分、 (1.94±0.92) 分、 (5.09±0.87) 分, 均优于对照组的 (1.85±0.52) 分、 (2.51±0.89) 分、 (3.69±1.28) 分、 (3.92±0.54) 分 (P<0.05) , 说明持续泵注右美托咪定可有效减轻麻醉恢复期的应激反应。该研究结果与王琦等人[8]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 在王琦等人的研究中, 右美托咪定应用后患者的呛咳得分为 (1.2±0.5) 分, VAS评分为 (1.9±0.5) 分, 躁动评分为 (1.2±0.4) 分, 该研究未对镇静评分进行评估, 且其评分未进行分组对比, 客观性不及该研究。

综上所述, 在鼻窦开放手术中持续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 可减轻患者麻醉恢复期的应激反应, 使患者平稳度过麻醉恢复期。

参考文献

[1]褚天, 江伟航.右美托咪定用于鼻内窥镜手术对控制性降压和麻醉后恢复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 18 (19) :153-155.

[2]袁小华, 徐小智, 万明卿, 等.右美托咪定在鼻内镜鼻窦手术麻醉苏醒期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 2013, 29 (22) :3452-3453.

[3]黄晓霞, 乐新会, 杜光生, 等.右美托咪定用于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的临床观察[J].浙江临床医学, 2014, 16 (1) :69-70.

[4]张佳雷, 武杰, 韩元福, 等.右美托咪啶用于局部麻醉下鼻窦开放术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 (1) :19-21.

[5]李梦良, 纪宇, 胡志向, 等.鼻窦内窥镜手术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啶对患者术后苏醒期的影响[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5, 38 (7) :529-530.

[6]喻剑萍, 张槐根, 胡真真, 等.右美托咪定2种给药方法对鼻内镜术全身麻醉苏醒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学, 2012, 13 (7) :28-30.

[7]李也牧, 张亚健.右美托咪定对鼻内镜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苏醒期的影响[J].医学与哲学, 2014, 35 (24) :47-49.

持续静-静脉血液滤过20例护理 第6篇

关键词:床旁,持续静-静脉血液滤过,操作技术,护理

连续性血液净化 (CBP) 是指所有连续、缓慢清除水分和溶质的治疗方法的总称。持续静-静脉血液滤过 (CVVH) 是CBP中的一种治疗模式。鞍山市铁西医院ICU自2008年4月至2010年9月共实施CVVH治疗20例患者, 选择精心恰当的护理方法是使CVVH有效运转的重要保证, 使患者及家属得到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例, 男性18例, 女性2例, 年龄20~75岁。其中急性肾功能衰竭 (ARF) 7例, 慢性肾功能衰竭 (CRF) 6例, 急性药物中毒2例, ARF合并心力衰竭2例, ARF合并肝性脑病1例, 雷电击伤致ARF1例, 结肠癌术后致腹腔严重感染, 肠水肿1例。全部患者均存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8例需呼吸机辅助通气, 5例存在意识障碍。

1.2 方法

CVVH治疗采用的是对流原理, 在患者床旁进行。在局麻下, 采用单针双腔静脉导管行股静脉或颈内静脉穿刺插管建立血液通路, 也可以做内瘘建立血液通路。股静脉置管5例, 颈内静脉置管13例, 内瘘血管穿刺2例。使用百特Aquarius机器1台, CVVH专用管路一套, CVVH专用高流量、高通透性、生物相容性较好的滤器一个。Aquarius机器自检完后根据提示安装管路及滤器, 用生理盐水3000mL加肝素12500U预冲管路及滤器, 排出滤器及管路内的空气, 使肝素吸附在滤过膜上, 以防止滤器凝血, 经夹闭试验后将动静导管分别与滤器管道的动静脉端连接, 治疗时置换液补充途径为前置换和后置换, 置换液流量 (2000~4000) mL/h, 血液流速为200mL/min左右, 常规使用肝素钠抗凝, 置换液经过机器内加热板给予加温, 超滤率根据患者情况而定, 经周围静脉使用输液泵泵入5%碳酸氢钠, 速度为 (100~150) mL/h, 同时治疗前抽血测凝血时间 (APTT) 为基准, 以维持凝血时间 (APTT) 为基准的1.5~2.5倍。

2 结果

20例患者接受CVVH治疗时间8~120h。昏迷者逐渐清醒, 心律失常者逐渐改善, 由坐位或半卧位可以改为平卧位, 尿量逐渐增多。20例患者均达到预期效果, 无因CVVH治疗导致患者死亡。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

行血滤前要向家属及清醒的患者解释CVVH治疗的目的、方法、优点和注意事项, 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让他们了解CVVH治疗的相关知识, 取得理解与配合, 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意接受此治疗。另外由于患者在ICU内与家属隔离、焦虑、疼痛以及各种机器的报警声, 使用呼吸机患者不能直接进行语言交流等原因, 而导致患者产生极大的心理应激反应。因此, 心理护理是护士的重要职责之一, 要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2 持续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

因患者病情危重,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在CVVH治疗中, 随时会发生意外, 故应掌握患者病情的动态变化, 用多功能监护仪持续监测HR、BP、R、SpO2, 定时监测CVP变化、观察患者神志意识的变化、尿量变化等。如出现血压下降, 心率加快, 可能是超滤速度过快导致的低血容量状态, 及时通知医师, 对治疗方案加以调整[1]。另外, 在CVVH治疗中, 体温的监测也是不容忽视的, 测体温1次/2h, 根据患者的情况及时调整置换液温度。

3.3 每班准确记录液体出入量

包括置换液入量、滤出液量、营养液入量、自主尿量等。

3.4 液体配制及置换液更换

按医嘱要求, 在严格无菌操作的情况下配制置换液, 输液管更换1次/d, 应用配制好的高容量贮液袋, 以免临床配制时污染问题, 更换置换液时, 也要注意无菌操作, 以免发生热源反应。

3.5 确保体液及电解质平衡

查血及滤出液的钾、钠、氯、肌酐、尿素氮, 1次/4~6h。做好血气的监测, 每小时血糖的监测, 防止发生低血钾, 低血糖或高血糖等现象, 如有异常, 及时予以处理, 确保准确的置换液量。

3.6 血管通路护理

3.6.1 维持穿刺管路的完整性

静脉穿刺部位应用无菌透明贴膜覆盖, 并观察有无出血、扭曲及感染症状, 换药1次/d, 对凝血功能差, 渗血量多者, 应及时更换纱布敷料, 穿刺部位接头应用消毒纱布包裹, 避免受到细菌入侵。

3.6.2 根据患者的意识状态, 适当给予束带约束, 以免发生自行拔管的可能, 患者躁动可给予镇静泵泵入药液, 因体位改变易造成单针双腔导管贴壁、折叠, 导致血滤机报警, 因此, 要保证患者的最佳体位。

3.6.3 为确保整个管路、滤器连接密闭完好, 在血液管路上应尽量避免抽血, 以免由于操作不慎而导致大量的空气进入管路, 在血液管路上避免输血、输脂肪乳剂, 以免阻塞滤器和滤网, 而导致报警发生, 多次报警发生可导致患者高度紧张、恐惧。静脉壶内血液水平与温度探测器内置换液水平要随时调整在3/4水平以上。

3.6.4 观察血液管路、滤器有无覆盖层, 颜色是否鲜明, 触摸血液管路温暖度, 如滤出液明显减少, 血路中血液颜色变暗, 温度下降及管路、滤器上有覆盖层, 跨膜压高限报警, 表明即将或已经发生凝血, 应终止治疗, 更换血液管路及滤器, 再恢复治疗[2]。在CVVH治疗暂停时, 注意要给予封管, 严格无菌操作。

3.6.5 经常查看各连接管有无松脱, 漏血等情况发生, 各管路必须在可视范围内, 如动脉管路松脱, 可造成短时间内快速失血, 可危及患者生命, 所以要特别注意。

3.7 观察出凝血机制

3.7.1 每2~4h抽取血标本做凝血时间测试, 如凝血时间太短, 应立即通知医生以决定是否增加肝素量。

3.7.2 体外循环中, 抗凝剂的应用可使出血危险明显增加, 全身肝素化用量过大或有出血倾向患者, 应注意观察伤口及穿刺点出血情况, 可降低抗凝剂用量或采取局部压迫止血。

3.8 预防患者体温过低

持续体外循环会引起患者体温过低, 应根据患者情况, 调整血滤机上的温度, 加强身体保暖。

3.9 基础护理

由于患者肾功能障碍, 有些患者皮下水肿明显, 末梢循环差, 术后患者长期卧床, 高热等原因容易导致压疮的发生, 因此, 要加强皮肤护理, 使用气垫床, 定时给予翻身, 保持床单清洁干燥, 无渣屑, 翻身时一定要注意动静脉双腔管、气管插管等管道, 以免脱出, 按时给予湿化吸痰, 保证呼吸道通畅, 加强肺部体疗。

4 讨论

CVVH为抢救危重患者开辟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CVVH能够迅速降低体内的代谢产物, 清除体内过多液体, 过多产生的炎性介质及其他有害物质。这一技术, 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间歇性血液透析 (IHD) 所存在的缺陷, 不仅仅局限于ARF的治疗, 其治疗范畴已扩大至整个危重病领域, 适应于肾脏疾病及非肾脏疾病, 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 可使机体内环境处于稳定状态。床边实施治疗, 对患者的生理干扰性小, 耐受性较好, 而且不受年龄限制。在CVVH治疗过程中, 不但要求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还要有较高的护理专业理论和娴熟的操作技术。20例患者, 通过严密的监测及正确科学的护理, 保证了CVVH的有效运行, 使患者尽快地度过危险期, 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黎磊石, 季大玺.连续性血液净化[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351.

持续静脉注射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4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4例癫痫患儿,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 观察组患儿中男28例, 女24例, 平均年龄4.8岁;平均病程为3.1年;对照组患儿中男25例, 女27例, 平均年龄4.5岁, 平均病程为3.3年。2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2组患儿均给予持续静脉泵入咪达唑仑治疗, 临床用药初始浓度为0.05~0.1 mg/kg, 若患儿仍存在癫痫症状, 每小时增加0.025 mg/kg的用量, 最大用药量为0.3 mg/kg, 患儿癫痫症状停止72 h后, 逐渐减少咪达唑仑泵入量。

1.2.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和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 具体方法如下: (1) 患儿癫痫发作后立即将患儿送入抢救室, 让患儿平躺在病床上, 为患儿解除束缚, 将头偏向一侧, 给予鼻导管吸氧或面罩吸氧。护理人员立即为患儿建立有效静脉通道, 遵医嘱及时泵入咪达唑仑进行抗惊厥治疗, 在持续泵入咪达唑仑治疗的过程中, 每间隔一段时间为患儿翻身、叩背, 尤其是年龄小于1周岁的患儿, 要频繁地为其翻身和叩背, 鼓励患儿多饮水, 通过咳嗽排痰保证呼吸道通畅[2]。对于不能自主咳嗽的患儿, 定期给予生理盐水雾化吸入, 必要时进行电动吸痰, 吸痰时应注意无菌操作。 (2) 在使用微量泵的过程中, 定期巡视微量泵的工作状态, 避免输液管扭曲、针头堵塞以及电源中断等意外情况发生;此外, 在微量泵使用的过程中不可过分依赖微量泵的报警功能, 应通过加强巡视, 及时发现微量泵使用时存在的问题, 定期对微量泵进行管理和维护。 (3) 患儿发生抽搐的过程中, 切不可强行抓住患儿四肢制止抽搐, 应使患儿躯体保持侧卧位, 保持病房内空气流通。同时为避免患儿抽搐跌落病床摔伤, 应加高患儿病床防护栏。保持病房内温度、湿度适宜, 病床整洁、干净, 经常通风、消毒。患儿病情稳定时, 为其提供一些娱乐项目, 如提供漫画书, 为患儿讲故事等。 (4) 当患儿出现静脉回血状况时, 不能仅靠按FAST键解决, 对于出现少量静脉回血的患儿可使用10 m L生理盐水接针头、微量泵, 并按FAST键快进, 直至静脉回血消失;对于静脉回血较多的患儿, 除按上述方法处理外还需更换延长管, 需要注意的是不可将空针接在延长管上将静脉回血推入[3]。

1.3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持续静脉泵入咪达唑仑治疗的过程中, 观察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 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的21.2%,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癫痫持续状态属于儿科疾病中的急重症, 病情发作时如不能及时给予有效的控制, 可导致患儿神经元出现兴奋性损伤或循环衰竭, 最终形成脑损伤。临床相关研究认为患儿癫痫持续状态超过1 h, 可对脑细胞造成不可逆的损害。早期临床治疗小儿癫痫持续状态的常用药物为安定, 但临床应用发现安定具有降低肌张力、增多患儿气管内分泌物等不良反应[4]。而咪达唑仑是一种能够溶于水的苯二氮类药物, 其亲和力约为安定的3倍, 在临床应用中能够促进患儿体内1-氨基丁酸与其受体进行结合, 使神经细胞的细胞膜形成超极化状态, 对神经系统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5]。同时该种药物抗癫痫持续状态作用很强, 能够使患儿丘脑、大脑皮层及边缘系统的异常持续放电得到有效控制, 降低脑氧代谢量, 从而起到控制癫痫发作的作用。

本文在给予患儿持续静脉泵入咪达唑仑治疗的同时, 对观察组患儿实施了临床护理干预, 对比分析发现观察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本文结果显示, 咪达唑仑持续泵入治疗小儿癫痫持续状态临床效果良好, 配合实施临床护理可进一步改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 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余祖琳.持续静脉泵入咪达唑仑治疗小儿癫痫持续状态的护理[J].临床护理杂志, 2008, 3 (4) :30.

[2]赵丹丹, 刘冰楠.持续性静脉泵入咪达唑仑治疗小儿癫痫持续状态的护理干预[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7 (11) :661-662.

[3]钱旭萍.持续性静脉泵入咪达唑仑治疗小儿癫痫持续状态73例的护理干预体会[J].中国药业, 2013, 11 (6) :63-64.

[4]马秀花, 吴晶晶.咪达唑仑治疗癫痫持续状态的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1, 32 (9) :301.

持续静脉注射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2010年12月开始投入使用。本中心现有药师10名,护师33名,其中研究生1名,本科生22名,副高级职称2名,中级职称8名。在本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共包括了32个病区服务,其中骨科5个、外科5个、儿科6个、妇产科4个、内科4个、急诊病区3个、新生儿病区3个、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2个。每天基本需要提供输液袋3300袋左右。静脉用药调配中心设置细胞毒性药物及抗生素配置间、肠外营养药物及普通药物配置间、成品间、排药准备间、药品二级库等,同时还配有6台水平流层台、生物安全柜,配置间基本上符合万级层流环境,仅有部分地区为百级层流环境。

1.2 持续质量改进方法

1.2.1 对医嘱及相关药学服务进行审核

在配置临床静脉用药阶段,药师要严格按照《处方管理办法》和《静脉用药集中调配操作规程》进行配药,配药前要对用药医嘱中药物的合理性、稳定性及相容性进行审核,对于明确存在用药处方错误单据,有权利对其进行拒绝,并对处方进行登记。例如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以及吉西他滨等药物,这些药物在静脉滴注的过程中要控制其滴注速度,而依托泊苷、氯化钾等药物需要对其药物浓度进行合理的控制。

1.2.2 对不合理用药给予恰当的干预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医护人员要定期与病区医生进行交流和沟通,以更好的确定用药信息,然后还要对处方中的药物进行一一审核。一旦发现处方存在问题,可以根据药物使用说明书和凭借专业经验为其提供合理的给药建议。如果当时无法和主治医生取得联系,可以在发现问题的地方进行标注。每月还要对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用药情况进行抽查,如果发现不合理用药情况,要及时给予公布,确保医嘱用药的科学与合理性。

1.2.3 对药品的配置进行合理监测

在进行药品配置过程中,药剂人员操作的规范性与否将会对其药品质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要求医院对静脉用药调配中心药品配置进行合理监测,以确保临床静脉药物的整体质量。

1.2.4 药物使用评价的合理性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直接关系到医院用药的整体质量,为了持续用药质量改进,医院可以按照规定制定一套科学的、合理的药物配置及合理性评价能有效查找出用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制定出相应的改进方法。同时在各个环节上,还要采取措施对药物配置进行有效的控制,并坚持开展药物持续质量改进[1]。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持续质量改进前,随机抽取本院2011年1~10月静脉输液配置2548624袋,护士配置外差86件,摆药内差423袋,差错率0.01997%;应用持续质量改进后,随机抽取本院2014年1~10月静脉输液配置2656744袋,护士配置外差54件,摆药内差286袋,差错率0.01280%。持续质量改进后静脉用药差错率明显低于质量改进前,两组数据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 常见静脉用药配置差错

研究发现常见的护士配置外差有:溶媒核对错误、溶媒错误、核签与药物不符、新生儿营养液少加或多加等;常见的药师配药内差有:溶媒错误、数量错误、品种错误、审方错误等。临床应加强核对,尽最大可能减少静脉用药的配置错误,提高临床静脉用药的质量。

3.2持续质量改进是质量管理的核心和精髓

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可以使药剂人员主动改进、全员参与、不惧检查,同时对自己的岗位职责有清晰的了解和认识,并坚持以操作规范、工作流程和质量管理标准要求自己,不断强化管理、加强建设、保证质量;同时制定适合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管理的规章和制度,主要包括岗位职责、管理制度、各项操作规程等。通过持续质量改进还可以有效提高各环节的工作质量,提高医院医疗工作质量、医疗安全和服务质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3 持续质量改进是质量管理的必然趋势

随着我国医学的发展,制订了更加更加严格的质量管理标准,同时医药质量管理工作要严格督察。传统的质量管理工作,主要是在一定时间内以传统的标准进行一次检查、归纳以及通报,但是该过程中却忽略了工作的督导,从而导致同一种缺陷多次出现。而持续质量改进主要是通过质量控制、策划和改进,已经发展成为提高现代医药质量管理的关键[2]。强化医药质量管理意识,推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医药质量管理的程序化、制度化、标准化,并制订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严格按照标准进行管理,提高了医药配置的整体质量。

综上所述,静脉用药调配中心配置质量的高低将会直接决定静脉用药质量。坚持持续质量改进使护士和药师对医药配置安全有了重新的认识,不仅可以提高医师的自我保护意识,而且还能提高护士和药师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静脉用药质量,减轻护士和药师的工作量,提高其工作效率,减少医患纠纷。

参考文献

[1]侯疏影.持续质量改进用于静脉用药调配中心质量管理的成效.中国药业,2014,16(8):143-144.

持续静脉注射 第9篇

1 一般资料

我院心内科共有护士21人, 均为女性, 年龄22岁~47岁, 平均28.1岁;职称:护士12人, 占57.14%, 护师5人, 占23.81%, 主管护师4人, 占19.05%;学历:大专11人, 占52.38%, 本科10人, 占47.62%。

2 方法

2.1 学习和掌握CQI的理论和方法

首先护士长组织培训, 内容包括:持续质量改进的概念、内涵、原则、CQI的工作方法及应用, 全体组员要明确持续质量改进必须遵循过程改进、持续性改进、预防性改进相结合的原则, 通过前瞻性管理, 将终末监控行为转变为系统安全监控和前瞻性干预[2]。

2.2 成立CQI质控小组

2013年7月成立质控小组, 由护士长担任组长, 责任组长任副组长, 全科护士均为组员。小组通过讨论, 制定了CQI计划, 负责进行过程性、持续性、预防性的全面管理。并建立持续质量改进登记本, 每月集中开会讨论2次, 针对质量改进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并共同商讨解决发现的问题。

2.3 微量注射泵管理现状分析

我科共有LP215、220微量注射泵14台, CQI小组对微量注射泵管理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 护士操作规程不规范:科室2013年新进低年资护士6人, 对微量注射泵操作程序和故障排除不熟练, 不按程序进行操作。微量注射泵的管路发生回血时, 直接采用按快进键处理回血或用生理盐水加速推注, 致使短时间内进入患者体内的药量过多, 产生不良后果。 (2) 护士责任心不强:因微量注射泵有灵敏的自动报警提示, 护士在情况过程中对报警产生了依赖心理, 对使用中无报警提示的非正常情况观察不够细致, 以致微量泵延长管与输液针头连接处脱落、输液部位肿胀等都未能及时发现和处理。 (3) 专业知识和药物知识缺乏:科室5年内的低年资护士较多共12人, 占57.14%, 低年资护士存在专业知识薄弱、临床经验欠缺、心理素质较差等弱点, 导致她们在工作中容易出现失误[3]。低年资护士对患者使用药物的原因及目的不能充分理解, 对药物作用机制知识缺乏, 不能根据患者的病情、药物作用机制及时正确调速。 (4) 微量注射泵医嘱管理不规范:患者连续使用微量注射泵时, 医生医嘱开具不及时、不规范, 护士转抄医嘱时未认真核对医嘱或直接转抄原有的治疗卡, 导致医嘱有变更时执行错误。 (5) 微量注射泵管理不完善:仅科室仪器设备管理员每月对所有的微量注射泵进行清洁、检修等, 微量注射泵每天无专班专人进行管理, 使用后未能及时清洁维护, 日常管理中存在漏洞, 造成机械故障而不能正常使用。

分析出现以上微量注射泵管理缺陷的原因包括:低年资护士培训不足, 微量注射泵管理制度及流程不完善, 无微量注射泵的医嘱管理制度, 微量注射泵使用的监控力度不够等。

2.4 改进措施

2.4.1 规范微量注射泵的管理制度, 完善使用流程

科室制定了微量注射泵的医嘱制度, 并对全科医生和护士进行统一培训, 严格按制度规范开具微量注射泵医嘱, 护士严格按照医嘱制度执行。完善了微量注射泵使用流程, 具体到药物的更换流程、故障排除流程、静脉炎的处理流程。建立了微量注射泵药物使用登记交班本, 每班对患者使用的微量注射泵药物按照医嘱进行登记, 必须医嘱、治疗卡、药物登记交班本三相符。

2.4.2 制定微量注射泵培训计划

对新进和低年资护士由护士长或业务学习组长进行微量注射泵使用及管理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微量注射泵的操作及故障排除, 微量注射泵常用药物知识, 静脉炎相关知识及处理流程, 微量注射泵管理制度, 微量注射泵管理缺陷的案例分析等。新进护士进行培训考核合格后方能单独上岗, 平常工作中由责任组长和护士长进行日常质控, 发现问题及时指出予以改进。

2.4.3 每天固定班次对微量注射泵进行管理

除仪器设备保管员每月定期对微量注射泵进行清洁、检修调试外, 每天固定班次对科室所有微量注射泵进行清洁维护及检查, 并且每班必须对所有微量注射泵进行交接, 如出现故障, 悬挂设备故障标识及时维修。

2.5 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CQI小组制定的相关管理制度在科室公示, 并组织培训考核;责任组长每天对微量注射泵医嘱、微量注射泵药物交班本及微量注射泵的使用进行监控, 并将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解决, 并记录于持续质量改进登记本上;护士长每周不定期对微量注射泵管理进行质控;每月CQI小组组织持续质量改进报告会, 报告CQI实施情况, 全体护士进行讨论,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重新修订整改措施, 进入新的改进循环, 逐步完善微量注射泵的管理规范, 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2.6 效果评价

由CQI小组统计CQI实施前 (2013年1月—6月) 和实施后 (2013年7月—12月) 微量注射泵使用次数中出现微量注射泵管理缺陷例数。

3 结果

实施CQI后, 微量注射泵管理缺陷例数比实施前下降, 具体结果见表1。

4 讨论

心血管内科患者病情复杂多变, 治疗时多使用多种血管活性药物, 需要严格控制药物剂量, 微量注射泵使用简单、精确度高, 在心血管内科疾病治疗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4]。由此可见, 微量注射泵的管理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的基础。实施CQI活动后, 为了规范微量注射泵的管理, 减少微量注射泵缺陷发生, 小组成员收集资料, 找出问题进行原因分析, 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制定改进措施予以解决, 并建立了可持续的长效管理机制, 制定了微量注射泵医嘱制度, 微量注射泵的药物交接登记本, 微量注射泵的培训计划, 提高了护士的操作技能和专科知识, 降低了微量注射泵的管理缺陷, 保证了护理安全, 提高了护理质量。同时, 在实施CQI的整个过程中, 全科人员积极参与, 调动了护士的主动性, 每位护士都有阐述自己观点、参与决策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从而激发了护士的工作热情, 提高了护士参与护理质量管理的意识[5]。科内全体护士在质量持续改进中既是管理者又是实践者, 形成了重环节、重实效的科学的护理管理文化, 增强了科室的凝聚力, 促进了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摘要:目的 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在心内科微量注射泵规范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组织成立持续质量改进小组, 分析微量注射泵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找出主要原因, 制订相应的改进措施并组织实施。结果 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后, 微量注射泵管理缺陷下降。结论 持续质量改进能规范微量注射泵的管理, 提高护士参与护理质量管理意识, 降低微量注射泵管理缺陷的发生。

关键词:心内科,心内微量注射泵,管理,缺陷,持续质量改进

参考文献

[1]潘红梅, 杨晓晴, 谷卫芬, 等.持续质量改进在降低儿科血标本溶血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1, 28 (7A) :55-57.

[2]彭刚艺, 陈伟菊.护理管理工作规范[M].第4版.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011:95-115.

[3]蓝惠兰, 夏纯, 黄惠根, 等.ICU专科护士临床培训及考核方法的效果分析[J].护理研究, 2011, 25 (12) :3393-3394.

[4]黄洁.微量泵在心血管内科使用中的安全隐患分析与对策[J].吉林医学, 2013, 34 (28) :5923-5924.

上一篇:生物监测研究下一篇:关于课外阅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