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危急值

2024-09-22

临床检验危急值(精选11篇)

临床检验危急值 第1篇

1制定门诊危急值报告登记本

格式见表1。

2具体做法

(1) 根据医院的规模、专科特色、标本量等情况, 制定符合实验室和临床要求的危急值项目和范围, 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2) 门诊危急值报告要求实验室和门诊部人员进行专门培训, 环节不宜过多, 以免增加错误的发生。实验室一旦出现危急值, 检验者在确认检测系统正常情况下, 立即复检, 复检结果无误后, 一般通过电话报告给门诊部, 要求接听者把结果重复一遍, 以减少信息传递错误。 (3) 门诊部接到检验科的危急值电话报告后, 必须认真按照上述表格准确记录并复述确认, 并将结果在第一时间内报告有关医生及时处理, 最重要的是, 勿忘记签名核实, 如有疑问, 必须及时追查, 与检验科联系, 临床检验科也必须提供咨询服务, 必要时可另采集标本复查, 严防推诿现象发生。 (4) 因为门诊患者流动性大, 我院根据现有条件, 制定了就医流程。门诊预分诊处填单上增加电话一栏, 挂号处要求录入电话信息。一旦发现危急值, 门诊部可通过信息系统查询门诊患者联系方式, 通知患者及时复诊, 以保证患者的安全。

3建立门诊危急值流程的临床意义

3.1 提高患者满意度

让门诊危重患者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有效的治疗, 提高了医疗质量, 保障了医疗安全, 进一步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3.2 增强服务临床的意识

当出现危急值并复查无误后, 检验人员必须第一时间与临床联系沟通, 增加了检验与临床的沟通机会, 变被动为主动, 使一些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检验科、临床医生、门诊部三方严格交接, 起到了相互督促的作用, 避免出现“没有收到报告”而三方相互推诿的现象。

随着检验医学的发展和门诊质量的持续改进,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和处理危重患者, 是反映一个团队的应急处理能力, 只有在整体能力提高的前提下, 才能挽救危重症患者的生命, 提高医院的知信度。

参考文献

[1]张真路, 刘泽金, 赵耿生, 等.临床实验室危急值的建立与应用 (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5, 28 (4) :452-453.

检验危急值报告 第2篇

异常检验结果的处理及危急值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

什么是危急值?所谓危急值是当这种检验结果出现时,说明患者可能处于危险的边缘或危险状态中,所以危急值表示危急生命的检验结果,把为种数据称为危急值。

结果:例如当血清钙小于1.5mmol/L时出现全身性痉挛的危险性极高;而当血清钙大于3.5mmol/L时出现高血钙危象的可能性很大,过高和过低都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因此这两个数据都可以看作是血钙的高、低危急值界限值。

结论:有时出现危急值并不是患者的真实检验结果,患者并未出现相关的危急症状。

如果医生能及时地得到相关检验信息及时给予患者有效的治疗,就可以抢救患者的生命,否则会错过抢救的最好时机。

【关键词】危急值;处理意见;重要意义

一旦出现危急值,就要求检验科工作人员做出相对应的处理意见,在结果得到确认后,通知临床一线医护人员采取相应有效的治疗措施。

所以危急值在临床中的应用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建立检测项目危急值

1.1 血液化学参考值如表1。

1.2 临床检验见表2。

1.3 血培养+。

临床检验危急值 第3篇

【中国分类号】 R44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367-01

生命危急值是一種极度异常的检验结果,此时患者可能正处于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如果临床医生能及时得到检验信息并给予有效的治疗,患者生命就有可能得以挽救,否则就有可能因失去最佳救治时间而危及生命。

临床实验室的工作目标就是向临床提供及时、准确的检验信息和数据,而危急值的管理在临床上尤其在急诊、ICU患者治疗抢救和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更是十分突出。建立生命危急值报告制度对于防范医疗事故,提高医疗安全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危急值项目及范围的建立

参阅相关文献,征求相关科室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出我院危急值项目及范围(见下表)

歙县第二人民医院检验危急值项目表

2.危急值报告处理程序

2.1检验科工作人员发现检验结果达到危急值时,向专业组主管报告,在确认仪器设备正常情况下,立即复查,其结果与第一次吻合无误后,立即电话通知临床医生。同时从电话了解病情以确定结果的可靠性,也可电话通知病区护士,可由其派人在危急值专用登记本上签字后领取检验报告,并交由值班或床位医生,检验科在"危急值结果登记本"上详细记录检验日期、患者姓名、病历号(门诊号或住院号),检验项目,检验结果,复查值,临床联系人,电话时间(月/日/时/分),报告人,备注等记录内容,记录保存二年以上。

2.2临床医生在获知危急值报告信息后,第一时间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评估和处理,对检验结果与临床不符或可疑者,应行重新取样送检。

2.3检验科、护理部及医务科分别制定并完善相应的危急值处理程序和标准操作规程及危急值报告登记制度,规程中必须严格规定不同的来源(门诊、急诊、住院等)的通知对象的次序(如住院的通知顺序为主治医生、住院医生、责任护士)。医院可制定相关的质量控制措施,并以文件的形式加以固定,定期以检验科危急值登记本内容对临床处理结果进行核对。

3.讨论

3.1危急值报告制度最早由Lundberg提出,现已被广泛采用,但目前尚无统一标准,因此各级医院应依据自己的规模、专业特色、样本量等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设立危急值项目及范围。需要注意的是:危急值应该是当超过此限而得不到及时处理时将可能引起生命危险或不可逆转的后果的一类项目,如K、Na、Glu、WBC、Hb、PLT等指标多是疾病的直接原因,可设立危急值。而尿酸、胆固醇、甘油三酯、胆红素、转肽酶、转氨酶等基本是疾病的结果,则一般没有必要设危急值。设立危急值项目及其范围时应当做到切合医院工作的实际需要,切忌把正常参考值上下限当作危急值界限,既要避免因项目设置过少无法满足临床需要又要防止因范围过宽、项目过多降低了临床医生对危急值的重视和警惕性。此外,有些试验测试结果虽不表达危及生命,但对环境或公共卫生安全造成较大伤害,如甲类传染病和若干乙类传染病,体检中高ALT、高AFP也应可以"危急值"及时通知临床医生。

3.2设立危急值项目及范围时还应注意到医院患者群体来源、部门及检测方法的不同等因素的限制。不可以偏概全,尤其应注意成人与新生儿危急值范围的设置,做到客观、务实,必要时可考虑设立可能危急值,以更好地为临床与患者服务。

3.3加强危急值制度的规范性建设并不断完善,制定相应的标本采集、运输和接收、处理程序的标准化操作规程,并确保落实和实施。适当时应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集体培训,努力做好检验质量的全面控制,尽量避免或减少由于整个分析过程中某一质量控制环节的不合格所引起的误差。

3.4因检验工作者临床知识相对欠缺,在项目设置时应充分征求临床意见,项目设置后在执行过程中应经常向临床了解项目可行性,了解报告后病人处理情况。定期回访临床科室,每年至少一次依据所设危急值项目及范围的可行性,对其进行修正。在满足患者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危急值, 逐步提高检验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和对危急值的发现、确认和处理水平以及主动参与临床诊断的意识,通过实验室与临床的充分沟通,努力降低危急值发生率及临床不符率,以保证实验室的工作效率和提高危急值制度的高效性。

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涉及到检验科、护理部和临床医生,除制定和完善行之有效的操作规程与制度外,更需要我们在工作中相互协作,在坚持中不断改进,才能在实施中预防和减少医疗事故。使其在提高医疗效率、确保医疗安全方面充分发挥积极而又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邱俊,顾国浩,王雪明等.生命危急值报告系统的建立与应用[J]临床检验杂志;2008,26(6):412-413

[2]任妹,彭可君,孟芳.浅谈生化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应用与完善[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1,29(4):403

临床检验危急值 第4篇

关键词:PDCA循环法,危急值,质量管理,临床检验

PDCA循环是由美国统计学家哈特提出的一种科学化、标准化的基本管理方法, 广泛应用于医院的各项质量管理工作中[1]。在实际操作中, 按照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程序执行, 通过实践与认识相结合, 将复杂的质量管理规范化, 从而使管理质量和效率得到提高[2]。本研究将PDCA循环法应用于临床检验危急值的管理中, 探讨临床检验危急值上报和管理的有效方法, 达到提升医院医疗质量和安全的目的。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我院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出现临床检验危急值的2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140例。观察组男58例, 女32例;年龄17~74岁, 平均 (66.5±6.3) 岁;其中血常规危急值35例, 电解质危急值37例, 凝血功能危急值8例, 血气危急值3例, 其他7例。对照组男52例, 女48例;年龄21~80岁, 平均 (63.7±5.6) 岁;其中血常规危急值33例, 电解质危急值41例, 凝血危急值8例, 血气危急值2例, 其他6例。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危急值采用常规方法进行管理, 即检验科人员发现患者的检验数据处于危急值状态时立即报告上级人员, 经核对确认后立即电话通知临床医师, 同时做好记录并传达书面报告。

观察组采用PDCA循环法进行临床检验危急值管理, 其具体实施步骤包括4个阶段, 即计划阶段、实施阶段、检查阶段、处理阶段。 (1) 计划阶段:成立PDCA管理小组, 成员包括护理部、检验科等部门人员组成。召开专题会议, 分析危急值管理现状, 找出常见问题。从人员、流程、制度3个方面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找出问题的主要根源, 针对每例患者的整体情况找出主要原因。制定措施, 基于科室规章制度, 针对常见问题的主要原因制定合适的改进策略。 (2) 实施阶段:PDCA小组召开会议, 强调危急值管理的重要性, 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促使改革方案能够落到实处。以临床科室为单位, 组织医务人员学习危急值报告的制度及操作程序, 加强培训, 要求医务人员掌握危急值的范围, 明确自身的职责, PDCA管理小组进行监督。发放统一格式的危急值报告表, 内容包括日期、床号、住院号、姓名危急值结果及报告者信息等。注重细节, 要求记录者笔迹应清楚, 时间准确, 检验数据核对无误。 (3) 检查阶段:PDCA管理小组应当设置专门的人员对危急值管理状况进行追踪检查与考核, 检查内容包括医务人员对危急值管理的制度及操作程序的知晓度;对危急值报告项目及范围的掌握等;各科室危急值报告表的填写情况, 包括项目完整度、字迹、数值准确度, 核对有无漏报等。对在考核中发现的问题也应作详细记录, 连同考核结果一并反馈给质量管理小组。 (4) 处理阶段:PDCA管理小组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 及时调整方案及操作流程并组织实施。召开会议, 鼓励各科室总结经验及提出问题, 然后调整政策、持续监控。对未解决的问题则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在不断的实践和认识的过程中, 使危急值上报和处理流程不断改进, 最后达到标准化。

1.3 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观察组和对照组每位患者危急值的上报时间、登记情况、干预措施的实施时间及患者的抢救结果, 并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Excel进行数据的录入, 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危急值管理质量

引入PDCA循环管理法后, 临床检验危急值的回报时间、登记率及登记合格率有了明显的提高 (P<0.05) , 见表1。

2.2 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组医疗干预时间及抢救成功率分别为 (18.6±5.1) min、95.7%;对照组医疗干预时间及抢救成功率分别为 (37.0±7.3) min、82.9%,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76, χ2=10.8, P<0.05) 。

3 讨论

危急值的管理需要检验科、临床科室、医务部等多部门的沟通合作, 过程复杂、涉及人员较多, 这就对管理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PDCA循环法是一种科学的工作程序, 属于质量管理方法。其工作原理为通过对管理现状的评估以及原因分析, 制定工作流程, 将复杂的操作程序规范化, 然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评估流程的优劣势, 优势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推广, 而不足则进一步提出解决方案并实践, 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循环的过程, 使工作流程效果达到最佳。在循环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则会转到下一个PDCA循环。对于具体实施情况则有专门的监管部门进行检查和考核。该管理方法目前已被应用到医院质量管理的各个环节, 而国内有研究表明将PDCA循环法应用于危急值管理也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本研究应用PDCA循环法和常规管理方法来进行临床检验危急值的管理, 结果显示引入PDCA循环管理法后, 临床检验危急值的回报时间及登记合格率有了明显的提高 (P<0.05) 。同时患者接受干预治疗的时间和抢救成功率与对照组相比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P<0.05) 。说明PDCA循环法的精细化管理, 不仅保障了患者的安全还增强了医务人员的责任意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促进了质量管理的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张沙.检验科急危值的合理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17) :85.

医院检验科危急值报告制度 第5篇

危急值是指检验结果的极度异常,如不及时处理随时会危及病人生命的检验值。实验室应与临床医师商讨,确定重要指标的“危急值”范围。

检验中发现危急值,必要时可按以下程序进行处理:

a)立即检查室内质控是否在控,操作是否正确,仪器传输是否有误,确认标本采集是否符合要求;

b)询问医生该结果是否与病情相符;

c)察看历史结果;

d)必要时重新采集标本进行检测。

确认危急值后,应立即通知申请者取结果,并将危急值病人的姓名、科室及床号,日期、时间、报告人及检验结果等记录在《危急值报告登记表》上。各专业点对临床危急值病人标本的检验,应本着急中之急,重中之重的原则,尽快发报告,并电话通知临床。在此过程中如遇困难,如无法联系上临床工作人员,应在备注栏中注明,并报告科主任。

危急值报告登记表

部门:年份:年

危急值报告流程

1.检验科在发现检验“危急值”情况后,应确认检验过程是否正常,必要时立即复检。当检验“危急值”情况得到确认后,检验人员应立即将检验“危急值”电话通知病区并要求病区派员到检验科取报告。

2.病区接到检验科电话通知后,接听电话人员应立即报告管床医师

或值班医师,并迅速派员去检验科取检验报告,及时将检验报告交管床医师或值班医师。

3.管床医师或值班医师得到检验结果后,应及时结合临床情况采取

相应干预措施。病区医师在采取干预措施前,应与护理部门一起确认标本采集与送检等环节是否正常,必要时应重新采集标本送检确认。

4.建立登记制度。⑴检验科应做好“危急值”相关登记工作。登记

临床检验危急值 第6篇

[关键词] 检验结果;危急值;产科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3-0090-02

临床实验室的工作目标是向临床提供及时、准确的检验信息和数据[1],这不仅是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专用要求,也是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检验结果危急值是直接关系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监测指标,对指导临床急诊、急救的作用不言而喻,报告制度的建立、管理和有效运作是其发挥作用的有力保障。本文就危急值报告管理在产科急救中的应用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8年5月22日实行危急值报告制度。2010年1月~2011年12月入住我院的5 525例孕产妇作为实验组,期间报告危急值83例次,发生母婴急救者52例;2006年1月~2007年12月入住我院的5 012例孕产妇作为对照组,期间发生母婴急救者90例。两组患者均为随机入住本院,在一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具可比性。检验危急值项目见表1,83例危急值项目分布与母婴不良事件发生率见表2,危急值报告管理实施前后比较见表3。

1.2方法

1.2.1危急值项目的建立 检验科会同医务科,充分听取各临床科室的意见和建议后,在参考文献[2]的基础上根据本院开展项目和服务对象共制定了13个临床检验危急值项目,见表1。

1.2.2危急值报告流程 检验科工作人员发现检验结果达到危急值时,立即向科主任或所在室业务主管报告,经复查和审核后确定为危急值,即刻电话通知病区管床医生,同时在反馈登记本记录危急值项目、初检结果、复检结果、报告人、审核人、报告时间、被反馈科室名称、电话接听者姓名、反馈时间等信息。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简明统计分析软件14.0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见表1~3。从表2可以看出,产妇的危急值结果在血液分析项目中出现频率最高,低值倾向明显,电解质(钾)次之,凝血功能项目(PT、APTT)虽然出现频率低,但其结果对产科病人意义重大。4例危急值中,其中1例死亡,足以彰显其在产科急诊项目中的重要地位。Rh(D)阴性血型的产妇虽然在结果上不表现危急值征象,给予报告关注利于产科统筹考虑待产妇状况合理预案,尤其在用血安全上予以保障。HGB、PLT报告例次多,与待产妇孕期贫血以及严重程度、其他病理改变等关系密切,是产妇安全分娩的高危因素。表3显示,实验组较之对照组,对患者实施医疗干预的时间缩短,母婴急救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医患纠纷率显著下降,急救成功率提高,说明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建立和规范管理在产科急救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3 讨论

产妇的安危关乎两代人的健康和生命,产科的高风险不仅来自生产过程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也来自急救绿色通道的运行畅通度和各种支持系统的保障能力及医疗技术水平的高低。检验结果危急值报告制度及相关流程的建立和实施,使这种保障系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完善。经过几年的运行,对高危产妇的抢救成功率大大提高,其中1例DIC产妇因这种报告系统的有效运行得以早期识别并成功施救,发生的母婴不良事件和医患纠纷也为改进完善这一管理体系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经验教训。

检验人员在判断检验结果是否危急值时,要正确认识危急值、医学决定水平、生物参考区间三者之间的关系[3]。合理设置适合本院不同目标人群的危急值项目和危急值是正确实施这一制度的重点和核心,项目设置过多临床医生对危急值的关注度降低,过少满足不了临床救治需求;设定范围过小会导致过度反应,浪费资源,过大会导致系统的灵敏度下降反应迟钝,延误病人最佳抢救时机,失去报告意义。因此医院应根据自身规模、专科特色等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己的危急值项目及范围,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2]。危急值项目设置数量和危急值界值的认定将是今后亟待解决和规范的关键问题[4]。

危急值报告的快速反应联动机制能否在检验医师、护士和经管医生、病人之间畅通无阻,以最便捷最快速最安全的途径进行实时精准传递,报告方式的改变刻不容缓。传统的单一电话通知途径已经不能满足急诊急救的需要,特别是门诊病人的危急值反馈漏洞需要高度关注。利用医院信息系统(HIS)和检验科的实验室信息系统(LIS)以及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无线短信平台等网络技术[5],构建相应的程序系统,实验室信息系统自动判断符合规则定义的危急值,然后通过网络信道和短信信道,将相应的信息直接发送到医生工作站或医生的手机或病人及其家属的手机,能够克服电话报告的多种缺点,更加方便、快捷,更好地保障患者安全。

齐子芳等[6]报道65例临床生化检验假危急值全部由分析前干扰因素所致,给危急值的正确识别敲响了警钟。因此,甄别真假危急值对临床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超过报告危急值本身,要求检验人员要严格遵守各项技术操作规程,规范做好检验前中后的全程质量控制,尤其要保证标本采集的质量,避免不合格标本进入检验环节。同时要关注患者本人的生理病理因素,和临床医护人员密切联系沟通交流,积累实践经验,持续改进制度和流程,保障患者生命健康。

[参考文献]

[1] 张勇军,费春荣,李文新. 持续质量改进在临床实验室危急值中的应用[J]. 检验医学,2007,22(3):370-372.

[2] 邱骏,顾国浩,王雪明,等. 生命危急值报告系统的建立与应用[J].临床检验杂志,2008,26(6):412-413.

[3] 刘月皎,魏源华. 危急值的建立与临床应用[J]. 实验与检验医学,2010,28(3):277.

[4] 何有琴,刘岩,程艳敏. “危急值”报告制应用于医疗质量管理中的研究进展[J]. 卫生软科学,2009,23(02):144.

[5] 郑君德,陈涛,刘汉欣,等. 推行信息化危急值快速回报,保障患者安全[J]. 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9,7(2):15.

[6] 齐子芳,任更朴,刘淑会. 65例临床生化检验假危急值原因分析[J].检验医学,2010,25(9):711,714.

临床检验危急值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精神科2013 年1 月- 2014 年1 月收治的精神病患者76 例, 按照检验危急值判定标准的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8 例。试验组男20 例, 女18 例; 年龄35 ~ 70 ( 49. 4 ± 5. 2) 岁; 病程3 ~ 10 ( 5. 8 ± 4. 5 ) 年。对照组男16 例, 女22 例; 年龄32 ~ 59 ( 42. 6 ± 3. 1) 岁; 病程3 ~ 9 ( 6. 2 ±3. 1) 年。2 组患者性别、年龄和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具有可比性。

1. 2 判定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检验危急值标准判定方法, 对处于治疗中的患者进行定期检验危急值的测定, 若发现患者各项检测标准有明显的改变, 则积极采取补救措施; 试验组患者采用我院新型的检验危急值判定标准, 定期对患者进行检验危急值测定, 将检验危急值的范围具体化, 结合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用药情况和病情发展, 若患者的各项检验危机值有超出标准范围外的趋势或已超出标准范围外, 则即可采取补救措施[3]。2 组患者持续常规治疗2 个月, 在治疗过程中每隔一周对患者进行检验危急值的检测, 根据检测结果进行相应治疗, 2个月后观察医疗事故发生情况及患者恢复情况。

1. 2. 1 新型检验危急值标准判定方法: ( 1) 白细胞判定方法:考虑到精神病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会使用某些会引起白细胞值变化的药物, 如氯氮平, 不仅可使患者白细胞数量降低, 也可导致其数量的升高, 因此我院将服用此类药物患者的白细胞危险值判定标准设为< 3. 45 × 109/ L时为低值, > 14. 5 × 109/ L时为高值, 在这个范围内的白细胞值均为正常值。 ( 2) 血钾判定方法: 精神病患者多数的症状均包含神志不清、目光涣散等, 这些表现与血钾异常患者的症状相当, 因此我院将血钾危急值设定为< 3. 45mmol/L或> 5. 2mmol/L。 ( 3) 血糖的判定方法:据不完全统计显示, 大多数精神病患者会并发糖尿病, 因此我院结合患者自身血糖情况, 将血糖危急值设定为< 3. 3mmol/L或> 10. 0mmol/L。 ( 4) 血锂的判定方法: 目前锂盐是我国精神病治疗中, 躁狂症的首选用药。其治疗浓度与中毒浓度值十分相近, 将血锂危急值设定为> 1. 5mmol/L[4~7]。根据这些检验危急值标准, 对试验组患者进行定期检测, 若有异常, 及时报告主治医师。

1. 3 统计学方法初步数据录入EXCEL ( 2003 版) 进行逻辑校对与分析, 得出清洁数据采用四方表格法进行统计学分析, 分析结果以P < 0. 05 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患者病情好转率为44. 7% 优于对照组的23. 7% , 试验组治疗过程中无一例医疗事故发生, 远低于对照组的4 例 ( 10. 5% )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见表1。

3 讨论

由于精神病病症的特殊性, 导致该病治疗较为困难, 因患者的意识、认知、行为方面的障碍, 易误导医师的诊断方向, 造成患者的病情始终得不到有效改善, 甚至诱发治疗过程中的医疗事故[8]。针对这一现象, 临床上制定了精神病患者的检验危急值标准, 不仅从多方面体现了患者病情的详细情况, 而且促使医务人员迅速找到控制患者病情的方向, 有效预防医疗事故的发生。

检验危急值标准的设立要求检验科中的检验师不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 时刻关注患者病情变化的同时, 跟踪患者用药情况并做好详细记录, 将多方面因素考虑到危急值标准的检测中, 避免考虑不周全而导致的结果误判, 从而延误患者的救治, 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9]。检验危急值标准的建立也加强了检验科与临床科室间的交流, 使两个科室联系更加紧密, 提高了患者就诊环节的流畅度, 促使检验与治疗的一体化, 双方均能第一时间掌握患者最新的病情发展动态。

结果显示, 试验组患者病情好转率为44. 7% 优于对照组的23. 7% , 试验组治疗过程中无一例医疗事故发生, 远低于对照组的4 例 ( 10. 5% )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说明建立精神病患者的检验危急值标准, 能科学有效地判定精神病患者的病情发展程度, 对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危急情况能迅速做出科学的、有针对性的反应, 不仅提高了检验科的临床工作效率、剔除了不必要的检验项目, 还增强了检测的准确性, 节约了检测危急值的成本, 提高了检测效率[10]。

综上所述, 精神患者的检验危急值标准的建立, 能从根本上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率, 促进了检验人员与临床工作者之间的交流, 使医院各环节间的配合更加协调, 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运用与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针对精神病患者的检验危险值标准的制定方法及其临床运用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精神科2013年1月-2014年3月收治的76例精神病患者, 按照检验危急值判定标准的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8例。试验组采用新型的判定方法进行检验危急值判定;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检验危急值判定方法进行判定。观察2组治疗后的病情变化。结果 试验组患者病情好转率为44.7%优于对照组的23.7%, 试验组治疗过程中无1例医疗事故发生, 远低于对照组的4例 (10.5%)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结合该院新型精神病患者检验危急值判定标准, 能有效判定精神病患者在持续用药进行临床治疗过程中其检验危急值的临界点, 防止了医疗事故的发生, 对患者生命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值得临床推广与运用。

关键词:精神病,检验危急值,制定方法,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易慧敏.精神病患者检验危急值标准的制定及临床应用[J].求医问药 (学术版) , 2013, (4) :17-18.

[2]王敏丽, 凌爱香.运用持续质量改进降低检验危急值管理缺陷率[J].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 (11) :993-995.

[3]孙杰, 徐炜新, 任军, 等.信息化管理背景下建立检验危急值报告追踪预警机制的研究[J].检验医学, 2014, (4) :380-383.

[4]黄桂芹, 张志深.检验“危急值报告制度”在医疗安全管理中的重要性[J].中国医院管理, 2010, 30 (12) :46.

[5]严维力, 张玲, 杨大金, 等.急诊科对检验危急值预警反馈系统的质量控制方法及效果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3, 12 (9) :694-695.

[6]戴隽, 舒铭.检验危急值在临床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 2012, 7 (3) :376-377.

[7]魏源华, 陈云峰, 杨学文, 等.医学检验危急值设置的分析[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2010, 25 (6) :141-143.

[8]王培昌.危急值报告若干问题的商榷[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13, 36 (2) :117-122.

[9]张健, 殷皓, 俞蕾, 等.关于危急值项目与界值的设定及应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1, 32 (11) :1256-1257.

临床检验危急值 第8篇

关键词:血清电解质检验,危急值,临床应用价值

在临床医学的诊断治疗中, 检验医学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本院为促进临床检验技术水平的提升实行了检验危急值报告制度, 即在患者检验数据异常时及时采取合理积极的治疗方案, 以便使患者生命得到最大限度的挽回。本院对2013 年1 月~2015 年1 月收治的血清电解质检验出现危急值的60 例患者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 年1 月~2015 年1 月收治的出现血清电解质检验危急值的60 例患者为观察组, 其中男33 例, 女27 例, 年龄35~76 岁, 平均年龄 (50.3±11.4) 岁;另外选取同期入院的非危急值患者60 例为对照组, 其中男31 例, 女29 例, 年龄38~75 岁, 平均年龄 (51.2±12.1) 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血清电解质危急值的构建由医院检验科制定初步的检测方案并递交于临床科做出二次审核, 在双方意见一致后确定合理科学的统一方案, 最终提交给院方领导经审核、批复后制定最终的检验方案。血清电解质的检测项目主要包括Na+、Cl-、Ca2+、K+、HCO3-以及p H值。其中Na+的参考值范围是136~148 mmol/L, Cl-的参考范围是97~112 mmol/L, Ca2+的参考范围是1.05~1.35 mmol/L, K+的参考范围是3.3~5.5mmol/L, HCO3-的参考范围是21~27 mm Hg (1 mm Hg=0.133 k Pa) , p H的参考范围是7.35~7.45。

1. 2. 2 危急值的处理方法检测人员在患者出现血清电解质危急值时立即做出核查以保证血清标本的准确;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实际操作;将检验结果报告及时告知临床医护人员, 而后对患者进行检查;在必要时可重新取样以对检测结果做出进一步核实[2]。

1. 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观察组患者的血清电解质危急值检验结果患者的Na+、Cl-、Ca2+、K+、HCO3-和p H值检验结果范围分别为125~156 mmol/L、83~125 mmol/L、0.88~1.78 mmol/L、2.7~7.5mmol/L、14~38 mm Hg以及7.15~8.56。见表1。

2. 2 两组患者的存活率比较观察组中患者死亡24 例, 存活36例, 存活率为60.0%;对照组中患者死亡4例, 存活56例, 存活率为93.3%。观察组存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2. 3 死亡患者的年龄分析观察组24 例死亡患者中2 例年龄<45 岁;6 例患者年龄为45~60 岁;其余16 例患者年龄均>60 岁, 占66.7%。

3 讨论

血清电解质危急值检测的具体操作中采样的时间、质量样本的放置时间与操作方法等均会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 尤其需要提高对血标本质量的重视, 避免其因出现溶血而影响K+浓度, 导致检测数据的不精确[3]。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出现危急值的患者存活率 (60.0%) 显著低于非危急值患者 (93.3%)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通常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当中均有可能发生血清电解质危急值, 本次研究表明在血清电解质危急值的死亡患者中老年人所占比例最高, 为66.7%, 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老年人体质较弱且抗病能力较低, 故实际操作中须对老年患者血清电解质危急值的检测加强重视。

综上所述, 当患者出现血清电解质检验危急值时则表明其生命正处在危急时期, 此时医护人员必须给予高度警惕, 尤其需加强对老年患者的重视。检验人员应通过检验流程的严格操作来确保检验的质量, 确保血清电解质检验危急值更好地发挥其在临床诊治工作中的指导作用, 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王红.68例血清电解质检验危急值的临床应用分析与研究.吉林医学, 2013, 56 (6) :1118.

[2]白清平, 张彬.分析患者血清电解质检验危急值的临床应用.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16) :260-261.

检验危急值报告的应用及意义 第9篇

临床上用以界定实验结果临床意义的常用名词有正常值、参考值、危急值、医学决定水平等。据研究表明由于正常值本身存在很多问题, 临床上已不在应用, 目前临床上多以用参考值来代替。参考值能更好的指明特定条件下, 用特定方法或方式所得到生理、生化参数。医学决定水平是一种阈值, 参考能更好的表明人体的健康和疾病的信息。能对患者做出更好更有效治疗给予后。危急值在临床上的应用是医学决定性的意义。一旦出现危急值, 就要求检验工作人员做出相对应的处理意见, 在结果得到确认后, 通知临床医护人员采取相应有效的治疗措施, 所以危急值在临床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2,3,4,5,6,7,8]。

1 明确“危急值”的定义

临床检验“危急值”被称为“panic valuae”, 当检验结果出现时说明患者处于高危险状态, 如果临床医师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检验结果, 会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治疗, 可能会使患者恢复健康。所以, “panic valuae”是表示危及生命的检验结果, 故把这种检验数据称为危急值[1]。

2 建立检测项目危急值

建立危急值检验项目表与制定危急值限值, 并对危急界限值项目表进行定期总结分析, 修改, 删除或增加某些检验项目, 以适应医院患者群体的需要。首先检验项目危急值的制定必须由检验科和临床科室共同商定, 绝对不是单凭检验科就可以完成的。服务对象不同危急值也不同, 要注意新生儿其危急值与成人的不同之处[2]。其次检验项目危急值的制定要切合实际, 试验室的检验报告对临床是有特殊的意义。有些检验项目是不需要危急界限值, 有些检验报告过高或过低也不能说明患者就有生命危险, 例如:补抗体、肿瘤标志物和血流变等。表示即刻生命危险需对患者实施紧急处理的才应纳入项目表中, 如电解质、血气分析, 血糖等。

2.1 血液化学危急值

见表1。

2.2 血培养。

2.3+稀少血型。

3 建立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度

(1) 临床实验室根据所在医院就医患者的实际情况, 制定出适合的危急值报告制度。 (2) 临床实验室工作人员在熟练掌握各项检验危急值范围及临床意义的前提下, 一旦出现危急值, 应立即复查, 在确认检验结果准确无误后, 应立即电话通知相关临床科室的医护人员。 (3) 制定《检验医学中心危急值结果登记本》, 对检验结果确认、复核和处理情况进行真实的记录 (检验日期、患者姓名、病案号、科室、检验项目及结果、复查结果、临床医师、报告人及报告时间、备注等项目) 。 (4) 对属于危急值的报告项目, 应严格实行质量控制, 特别是实行实验前的质量控制, 并认真落实。 (5) 严格实行标本接收制度, 详细记录标本的接收时间和报告时间, 并在标本接收记录本上签名。 (6) 对于不合格的标本, 要求在最短时间内通知临床科室, 重新采集。

4 临床检验中危急值的处理一旦出现危急值, 应立即严格执行《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度》, 按照制度实施

(1) 标本核实 (包括姓名、年龄、性别、科别、床号、诊断、测定项目等) , 标本是否有脂浊、溶血等情况。 (2) 操作核实 (标本是否弄错、操作是否正确、仪器运行是否符合要求、试剂是否过期等) 。 (3) 质控核实 (室内质控是否在2±SD范围内) 。 (4) 在标本、操作和质控良好的情况下进行重新测定, 并且测定时与正常标本或质控标本同时测定, 如复查结果与第一次结果一致, 立即通知临床医师。 (5) 如果结果与临床相符合, 可立即发出报告;如果不符应立即向护理中心咨询并查找原因, 如有质量问题应重新取标本复查。

5 危急值应用存在的问题

(1) 没有有关危急值试验的概念和规定。对危急值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不重视。 (2) 没有建立危急试验项目表, 或项目不全。 (3) 没有报告制度的。 (4) 报告时间要求不加以说明, 报告记录不完整。

6 危急值临床的意义

6.1 要加强管理着责任心。危急值的体系管理和实施会使检验人员对异常结果及时与临床医师联系和沟通。减少推诿及懒散工作态度。

6.2 提高检验人员理论和临床实验室学科水平为临床科室提供及时、真实可靠检验信息。检验出现危急值时, 检验人员将结合临床诊断学分析, 也是提高一个自我学习理念, 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学习, 能更好提高检验人员的检验水平和诊断水平。危急值制度的建立和实施, 会使临床医师对危重患者实施有效的救治工作。增加了对我们的理解, 信任和支持工作, 临床实验室的地位得到了提高和发展。

6.3 加强服务于临床沟通于临床, 当出现危急值并在次复查无误后, 检验人员第一时间与临床科室, 临床医师的联系和沟通, 增加科室与科室的信任。把危急值纳入行政管理范围, 要加强对危急值执行的监管力度。

6.4 加强与护理中心的沟通

护理中心要及时把标本送往检验科室。标本留取质量的好坏, 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有些标本的危急值的出现, 是某些工作人员在留取过程中造成的。为不让类似的事情在发生, 检验科室必须加强与护理中心的沟通, 护理中心要定期到检验科室了解留取质量问题。同时, 临床检验室也要有责任和义务, 指导和培训护士如何正确留取标本。

参考文献

[1]张真路, 刘泽金, 赵耿生, 等.临床实验室危急值的建立与应用[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5, 28 (4) :452-453.

[2]张伟民.检验科设置危急值和建立报告制度的重要性[J].浙江检验医学, 2006, 4 (4) :39-40.

[3]张勇军, 费春荣, 李文新.持续质量改进在临床实验室危急值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 2007, 22 (3) :370-372.

[4]Rabinovitch A.The 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 (CAP) Laboratory Accreditation Program[J].Acced Qual Assur, 2002, 7 (11) :473-476.

[5]Kost GJ.Table of critical limits[J].Med Lab Obs, 2008, 36 (13Suppl) :6-7.

[6]姚尚武.精神病人检验危急值标准的制定及临床应用[J].中华临床医学杂志, 2007, 8 (1) :24-25.

[6]樊有龙, 王小中, 吕娇风, 等.临床实验室危急值的建立及应用体会[J].江西医学检验, 2007, 25 (4) :322, 366.

[7]Bigler WN.临床实验室工作中危急界限值的进展[J].中国临床实验室, 2002, 4 (1) :15-16.

急诊科检验危急值报告的管理 第10篇

1 问题分析

1.1 原有管理存在问题

医院有关部门对危急值管理不重视, 实验室与护理未建立或完善危急值管理制度, 报告时间要求不明确、报告记录不全以及原有管理流程责任未明确等。

1.2 护士责任问题

如血标本与检验单病人信息不符、血标本采集不正确、病人进食后或服药后采血、血标本放置时间过长、未及时送检等。

1.3 护士技术问题

护士采血技术不过硬, 反复穿刺导致组织损伤过多引起溶血, 摇匀抗凝剂方法不正确或摇不均匀导致凝血。在输血输液的血管通路采血, 导致假性危急值结果。

1.4 检验血标本的问题

如血标本自溶血、血液高凝。

1.5 其他原因

真空采血器管内负压大, 血液以较大流速冲入管内或抗凝血用力振荡, 造成红细胞机械性破坏而溶血。

2 对策

2.1 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制定

为了保证病人安全, 我院制订了危急值报告制度及登记本, 有危急值意义的检查项目纳入危急值处理程序并按要求进行报告。加强危急值相关知识培训, 护理质量控制人员不定期抽查护士了解掌握情况, 提高护士认识和应用危急值报告制度的能力。

2.2 危急值报告制度的落实与管理

①检验科发现危急值后立即电话通知临床科室。护士接电话后随手将相关内容记录在危急值报告登记本上, 内容包括病人姓名、检查结果、接电话的时间、检查报告人员姓名及登记者姓名。②门急诊护士接收危急值报告后立即向该病人的责任医生报告该危急值并负责通知该病人速来诊室接受紧急诊治, 做好相应记录, 一时无法通知病人时应向医院有关管理部门报告。③如果对该危急值有疑问或怀疑标本采集有问题时应立即与检验科联系或重新采集标本复查。标本复查结果与上次检查一致或误差在许可范围内, 检验科应重新向临床报告危急值, 护士再次接到危急值报告后及时报告责任医生并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护士配合医生抢救处理, 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变化, 遵医嘱采集标本进行复查, 关注检查结果及时报告医生, 在病情记录中详细记录相关内容。④体检者及普通病人报告流程。每例受检者事先都必须留下联系号码。检验科检出危急值后需立即电话通知急诊科, 当班护士接到危急值报告后, 需立即通知病人速来医院接受紧急诊治, 帮助病人联系合适的医生, 向医生简要说明病人的情况并遵医嘱给予必要的诊治, 当班护士负责跟踪落实并做好相应记录。⑤如果是采集的标本有问题, 应立即向抽血护士核查。这就需要加强对护士的“三基”培训, 要求护士掌握正确的采血方法, 同时加强责任心。接受检验科专业人员的培训, 使危急值偏离因素降到最低。⑥急诊护士应知道危急值的界限值, 采血前了解病人病情、用药情况, 急诊与化验室建立联系机制, 随时发现问题随时通报。妥善保管危急值报告记录登记本。

3 体会

建立危急值报告登记本能保证病人在危急值情况下, 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临床医生的正确诊断和治疗[4]。危急值报告制度有效落实是医院质量管理重要体现, 医院管理者应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 以提升医疗安全质量, 减少医患纠纷, 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

摘要:分析急诊科检验危急值报告在质量控制管理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 强调急诊科护士应在危急值报告中从采集到危急值信息传递和接到危急值报告后的处理全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以利于提高抢救病人的时效性及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

关键词:危急值,急诊科,护理管理

参考文献

[1]张真路, 刘泽全, 赵耿生, 等.临床实验室危急值的建立及应用[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5, 28 (4) :452-453.

[2]王姝, 巩丽颖, 吴洁.危急值检验标本的护理质量控制[J].护理学杂志, 2008, 23 (3) :19-20.

[3]秦晓光.必须正确认识和应用危急值报告制度[J].江西医学检验, 2007, 25 (2) :97-98.

临床检验危急值 第11篇

关键词:病危患者,预后评估,危急值,应用探讨

危急值报告数据之所以是关系到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检验信息, 是因为其为多器官功能衰竭与否及程度的直接证据, 以危急值报告来评估病危患者的预后, 类似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 病情严重程度评分规则内容的综合体现[1]。查阅文献资料可见危急值项目评估分析[2], 也有以死亡患者的角度来评价危急值报告的价值[3], 但都局限于检验危急值项目的临床运用, 以危急值报告来评估病危患者预后方面的文献还未见报道。本文从危急值报告的角度入手, 回顾性总结分析病危患者的病历资料, 以期能发现其间的某种联系, 从而更好地执行危急值报告制度, 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好的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从我院医院信息管理系统 (HIS) 调取, 于2013年1月1日00:00—2014年1月1日00:00前下病危通知后的住院患者共计524例的病历资料, 将其作为调查对象。

1.2 方法

1.2.1从本院HIS系统调阅患者病历信息, 一方面记录该患者在病危期间进行临床检验的过程中有无出现检验危急值, 如出现危急值则记录出现的项目和次数, 把出现危急值作为诊断试验的定性测量指标;另一方面, 记录该患者在历次病危期间病情的转归和预后, 真实的病历记录借以当作“金标准”使用。

1.2.2患者下病危后的转归大致有治愈、好转而出院或转院等预后相对良好的情况;也有因病情恶化无法逆转而死亡, 或其家属签字要求主动放弃、自动出院等预后相对不良的情况, 据此将患者的预后相应地分为不良、良好两大类, 也是“金标准”的阳性和阴性两种情况。

1.2.3从患者病危期间进行临床检验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可以发现:危急值的出现与否, 病危患者均会出现两类相对不同的预后, 出现危急值记为 (+) , 没有出现危急值记为 (-) 。

1.2.4借鉴流行病学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 以病历记载资料按预后不良和良好分为两类不同预后, 与危急值出现与否作对照, 建立模拟诊断试验调查结果见表1。

1.2.5计算危急值出现后评估患者预后不良的敏感度、特异度、误诊率和漏诊率, 并分析相对应的患者群体疾病谱特征和患者科室分布特点, 以便有针对性地评估和管理病危患者。

2 结果

2.1一般情况, 本组患者男346例, 女178例;年龄分布从出生1 d~93岁;全院24个科室下过病危通知单, 占所有28个临床科室的85.71%;出现危急值报告的科室23个, 占下过病危通知单科室的95.83%;524例患者共下病危592例次, 在历次病危期间出现的危急值报告项目包括了涉及我院所有的11个危急值项目, 共计887项次。

2.2灵敏度, 即真阳性率=a/ (a+c) ×100%=61.44%, 表示出现危急值报告可估计患者预后不良的比例是61.44%。此类患者各科均有出现, 共计94例次, 比较集中出现在前4位的科室共计52例次, 占比为55.32% (52/94) , 包括重症医学科 (15/94) 、消化内科 (14/94) 、神经外科 (13/94) 、呼吸内科 (10/94) , 涉及疾病多为创伤致多发脏器损伤, 脑出血后脑疝形成、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恶性肿瘤晚期, 高龄患者重症肺炎等。此类患者病情凶险, 虽经积极治疗也难有较好的预后, 临床应注意向患者家属履行充分告知义务, 以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2.3误诊率=b/ (b+d) ×100%=24.83%, 表示出现危急值报告可错误估计患者预后不良的比例是24.83%。此类情况也是各科均有出现, 共计109例次, 前4位科室共有65例次, 占比为59.63% (65/109) , 包括心血管内科 (35/109) 、重症医学科 (15/109) 、呼吸内科 (8/109) 和消化内科 (7/109) , 涉及的疾病主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肿瘤术后感染、重症胰腺炎和上消化道出血、呼吸衰竭、肺心病等。此类患者病情危重, 经过积极治疗病情好转, 体现了检验危急值报告的价值所在。

2.4漏诊率=c/ (a+c) ×100%=38.56%, 表示未出现危急值报告而约有38.56%预后不良的患者不能被估计出来, 涉及15个科室59例次, 前4位科室共有41例次, 占比69.49% (41/59) , 集中在神经外科 (20/59) 、心血管内科 (9/59) 、心胸外科和重症医学科 (6/59) , 涉及疾病多为脑创伤、脑出血、脑疝、脑功能衰竭、猝死、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恶性肿瘤及其多发转移等。实际上, 此类患者病情来势汹汹, 发病多突然, 发病前多处于正常工作和生活, 来院时即处于危急状态, 只是在检验结果中未体现。这些是危急值报告的盲区, 主要靠临床根据患者其他生命体征来进行诊疗, 检验危急值报告的局限性不可避免。

2.5特异度=d/ (b+d) ×100%=75.17%, 表示未出现危急值报告可正确估计预后相对良好的比例是75.17%。此类情况各科均有出现, 共计330例次, 前4位科室占比78.18% (258/330) , 包括心血管内科 (161/330) 、神经外科 (49/330) 、神经内科 (34/330) 、烧伤科 (14/330) , 涉及的疾病多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脑创伤、脑出血、创伤性硬膜外出血、浅表性脑内出血、创伤性休克、热烧伤及火焰烧伤等。此类患者多属慢性疾病, 或慢性病急性发作等情况, 病情不稳定, 临床更应特别注意;引入其他功能检查方面的危急值报告体系或可弥补检验危急值报告的不足。

3 讨论

3.1从检验数据是否出现危急值来评估患者预后的文献资料还不多见, 套用诊断试验的方法进行患者不同预后同患者检验过程中是否出现危急值的相关性研究, 其方法的可行性值得探讨。本文所得出的类似敏感度和特异度的数据等仅供参考, 临床患者是否出现危急值, 其病情的评估都应是临床医生根据患者本人的病情特点, 随时评估和调整治疗方案, 才能确保患者利益得到保障。

3.2危急值项目设置的多少, 以及各项目报告范围宽窄的把握都会影响到这几个指标的变化。尤其是灵敏度, 项目设置得越多, 出现危急值报告的机会越多, 项目报告范围设置的越宽, 成为危急值的数据越多。灵敏度越高越有利于提示临床注意患者病情变化, 而这样的代价就是要付出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成本, 有时是难以完成的;选择一个合适的临界点非常重要。

3.3研究数据提示, 重症医学科、神经外科和心血管内科是各种数据较集中的科室;其次是消化内科和呼吸内科;神经内科、心胸外科和烧伤科也具一定的特征。这些科室的临床医生应特别重视检验危急值的报告, 通过多种途径评估患者的病情, 有利于患者的康复;检验工作人员应特别注意这些科室患者危急值报告的及时性要求。

总之, 危急值报告虽有局限性, 但不失为一种积极的医技与临床沟通桥梁。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实施不仅能挽救很多患者的生命, 提高检验科职工的服务意识和临床的诊疗水平, 同时也将大大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4]。作为医技部门应积极完善危急值报告项目的设置, 广泛参与临床诊疗, 才能促进检验医学的发展, 提升自身工作的成就感, 更能为患者的康复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超, 阴赪宏, 文艳, 等.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诊断标准、病情严重度评分及预后评估系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2, 1 (2) :84-90.

[2]李军, 杨爱慈.某医院检验科危急值项目评估分析[J].济宁医学院学报, 2013, 36 (6) :412-414.

[3]路卯, 张晋会, 王晋霞, 等.死亡病例危急值和部分检验数据的观察[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4, 24 (14) :2099-2101

上一篇:足球体育文化下一篇:养殖项目